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2025-01-11

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精选15篇)

1.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文/秘立方

摘要: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类比、推广、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数学教材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有必要对能力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心理学研究指出,能力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心理能力,特殊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内,一般能力包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这些能力将大大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包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猜测的能力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的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善思、善想、善问的数学品质,提高质疑能力

就研究性学习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大多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如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一课时,有意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问题1:今天,据观察第一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我得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学生:窃窃私语,哄堂大笑——以偏概全)。问题2: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5n+5)2,计算得a1=1,a2=1,a3=1,可以猜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1(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作声——默认,有一学生突然说:当n=5时,an=25,a5≠1,这时一位平时非常谨慎的女生说:“老师今天你第二次说错了”)。问题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显然有: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说到这里,我说:“这次老师没有讲错吧?”)上述三个问题思维方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问题1、2得到的结论是错的,那么问题3是否也错误?为什么?(学生茫然,不敢质疑)。合理地利用材料,提出好的问题,引出课题,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置疑、乐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归纳法,而且掌握了分析、判断、研究一般问题的方法。

高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①在解题上提出新颖,简洁,独特方法。②运用类比的方法对某些结论进行推广和延伸,获的更一般的结论。如2000年上海秋季高考第12题:“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0=0,则有等式a1+a2+„„an=a1+a2+„„+a19-n(n<19,n∈N=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n}中,若b9=1,则有等式______成立”。用有关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概念和类比的方法,辩明等差数列和式两边元素下标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手段,将已知等差数列的性质拓展到等比数列的性质,无疑发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通道,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类比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对问题的质疑比单一的解题,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如在等差数列{an}中,sm=a1+a2+„„+am,则sm,s2m}-sm,s3m-s2m}成等差数列,能否类比到等比数列{bn}中,sm,s2m-sm,s3m-s2m成也等比数列,许多学生可能会证明它是正确,但这结论恰恰是错误的(当a1=2,公比q=-1时,s2=s4-s2=s6-s4=0)。再如,2000年上海春季高考题:设f(x)为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当x≤-1时,y=f(x)的图象是经过点(-2,0),斜率为1的射线。又在y=f(x)的图象中有一部分是顶点在(0,2),且过(-1,1)的一段抛物线,试写出f(x)的表达式,并作出图象。高考结束以后就有学生问:抛物线是否仅二次函数的图象?如果不是,那么它的解不唯一。③通过对问题的变式引出新的问题进行探索。譬如,在求数列an=2n-1的前n项和时。可以引出数列{a3n}和{α3n}的前n项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前一问题仍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但首项、公差都已经变化,认知上没有冲突,学生是可以解决的;后一问题如果学生不深入研究数列的通项公式,那么他就无法求此数列的前n项和.探究等差数列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应是创新性思维;如果再将产生的结论向等比数列联想,可使这种创新思维得到延伸,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之目的。

二、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社会实际,又指导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对不同的问题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如某商品的单价随时间而变化,假设A同学每次买a元的商品,B同学每次买b件的商品,试比较A、B两同学同时购买该商品两次,谁较合算?可以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进商场,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商场价格可能

是不一样的,组织两组学生各自收集一下所需的数据,找到此商品在这两家商场内的单价分别为m元和n元(把随时间变化转化为随商场而变化),分别计算出A,B同学两次购买这商品的平价价格2a和bm+bna+a2bmn建立不等式作差,得A平均-B平均=2mn-m+n=(m-n)2≤0,就能说明谁更合算,质疑是否为整数,上述解m+n22(m+n)答是否最合理。再如上网费与上网时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上电信局去采集相关的数据。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和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化的能力。

(1)上述解决问题过程可概括为:

(2)解决上述问题的思想方法为:

问题一、二可以分别建立不等式和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又比如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第22题是有关工资问题,可以建立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学模型。这些问题都有各自的实际背景,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熟悉有关的实际背景,更关键的是要通过审题、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工具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模型化的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数学来源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型问题很多,要求有高有低,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一掌握,但让他们知道这些问题共同的特点,探求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高中数学中创新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联想与类比、建模、化归与转化、引申与拓展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根据不同的类型探索出一般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换不同思考角度,就可以发现新方法、新问题,制定新策略、解决新问题。

本人认为,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类比、推广、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

2.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二

一、精心准备,创造讨论条件

1. 角色准备。

首先让每一个参与讨论的学生意识到我与他人,尤其与老师是平等的学习者;其次让学生意识到我是一个积极的说话者和谦逊的倾听者。这样的角色意识是任何形式的讨论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这有赖于在平时建立零距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这是讨论焕发生命活力的有力保障。教师应以平等的目光注视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个性行为给予接纳和满足,使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体验到一种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受到真正的心理自由。

2. 问题准备。

问题来源于何处,问题的好坏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实践表明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来源于问题情境的问题学生最感兴趣。而好问题的特征应该是:问题本身明白易懂;问题的答案离不开文章的支撑,但又不拘泥于文章本身;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立场;问题是特定的文章所特有的问题;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衍生出子问题,从而推动讨论深入下去,激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等。怎样得到好问题呢?我从三个角度获得了体会。 (1) 精读文本,巧找问点,设计问题情境。 (2) 抓好预习,课前质疑,落实讨论问题。 (3) 捕捉良机,即兴提问,创设讨论氛围。

3. 观点准备。

讨论是在观点的碰撞中展开并走向深入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个别思考的时间。即讨论应是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前应让学生形成观点或观点雏形再参与到讨论活动中。这样一来学生在讨论中才有话可说,才能真正体验到讨论给人带来的挑战性以及给他人分享思维果实的快乐。因此在课堂上应处理好自主学习与讨论的关系。这一环节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讨论失败。

二、过程落实,强化讨论实效

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核心。较有成效的做法如下: (1) 小组充分讨论。 (2) 全班互动交流。 (3) 教师艺术指导。

三、论后引导,注重讨论长效

当课堂讨论让人意犹未尽激动不已之时,教师应抓住机会让学生描绘出自己在讨论中所获得的思想果实、思考历程。所谓思想果实是就讨论的内容而言的。鼓励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全面理解付诸笔端,在经历从说到写的飞跃中让自己的见解更为成熟。无论是总结对问题本身的理解,还是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都是在以点滴积累的方式为以后的讨论培养更为成熟的讨论者,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后继学习打基础。

四、提高认识,避免讨论滥用

1. 增进情感交流,适宜讨论。

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教学设计缺少情感交流、培养环节直接相关。课堂上,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就不得不设计教学的情感目标。通过情感目标的设计,可使单一的认知活动变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活动中的动力作用,使学生的情知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再有,通过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认真交换看法,及时沟通,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合、不易接触的情感阻隔,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2. 促进主体创造性,适宜讨论。

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摆脱了问答式的操作程序,它既注重了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又注重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使课堂教学中学生言语交往行为跳出了听从师命的圈子,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主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示。这种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教学气氛活跃,教学富有朝气与活力。

摘要:讨论学习, 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有利于改变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 但同时又由于其本身的灵活多变、不易驾驭让不少教师想说爱它不容易。笔者认为, 在阅读实践中如果能精心准备, 创造讨论的必要条件;落实过程, 让讨论充分、深入;教师在讨论中进行艺术的引导;客观认识讨论的功效, 开展“适度”的讨论, 就能不断地提高讨论的实效性, 使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讨论,有效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讨论 学习主动性 文本理解 创新意识 教学针对性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讨论引入职专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树立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观念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能力的现实选择,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

一、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没有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心理和参与意识是难以奏效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组织讨论,可以创造出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进一步探求未知,获取新知的主观能动性。文言文对于现代青少年并无吸引力,因而笔者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引入讨论的方式,就文章内容连续给学生出示了系列问题:①全文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书写了几个故事?②文中有几个通假字?③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以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等)?④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⑤文中出现的五个人物(蔺相如、廉颇、赵王、秦王、缪贤)各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就问题开展讨论,由讨论中获得认识,枯燥的课文变得富有生气。这样讨论,学生融自己的情感看法于主动发展之中,很好地进入了探求新知的学习状态。

二、讨论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感悟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职专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及文章脉络,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真正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为此,应启发学生熟读、深钻课文,在研读文本中发现问题,产生自己的认识、看法。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让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不同点正面交锋,使得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更上一层楼。学习杨振宁先生的《邓稼先》一文时,有许多学生对“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过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过程。”心存疑惑,他们甚至用“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来论证与作者相反的观点。对此,笔者指导学生了解中美民族文化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差异、科研基础与条件的差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个人性格和处理事件方式的差异。并就这些差异开展热烈的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与辨析中明确:在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位科学巨匠,只有在适合其思想意识的条件下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超人的智慧,创造出举世敬仰的功勋。邓稼先的坦诚、朴实、谦逊和奥本海默的直率、个性张扬、锋芒毕露恰恰适应了中美各自的文化社会背景。讨论使学生看问题的目光更趋敏锐、犀利,学生愈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到作品铿锵有声的音韵和错落有致的语言,领略到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生哲理和丰富情感,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对文本的感悟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提高。

三、讨论能够触发学生灵感,有效地形成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讨论争辩使学生的灵感得到触发,锻炼了学生敏锐的思维趋向和相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从讨论中学会了调用平时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把通过阅读、生活实践等渠道获得的信息,加以选择、整理、内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思维得以向纵深和多向发展。在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 “断裂”。这些“断裂地带”为设置讨论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了有利的空间。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空白。笔者及时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相关因素来讨论补充这些空白之处,得出了许多令人叫绝的细节描述。

四、讨论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反馈,增强教学针对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注重从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对反馈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探究,通过深刻的反思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中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强化,对于改进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比如,在《鸿门宴》一课的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项羽是一个优柔寡断、为仁义所困之人。对于这一片面看法,笔者当即在教学中以项羽坑杀20万秦降卒与逼杀义帝的事实予以纠正。并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看清:项羽之所以杀秦降卒,是因为降卒已危及其安全;而杀义帝,却是因义帝已成为其称霸的绊脚石。在这两件事上,根本无法从他身上找到一丁点的“仁义”来,相反,倒是一个不遗余力铲除异己、心狠手辣的独夫。之所以没有杀掉刘邦,是因为项羽兵拥兵40万,而刘邦兵仅10万,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刘邦对项羽构不成任何威胁。所以,项羽没有必要非得杀死他。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是我们一贯彻追求的目标。将讨论引入职专语文课堂教学,突破了静止和孤立思考问题的模式,给学生立体和多变的思维空间,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实践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何济琴.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讨论[J].成功·教育,2008,(5).

[2]姚俊艳.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8,(5).

[3]温海忠.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教师,2009,(4).

4.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四

义和小学 董爱军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突出强调了培养一代新人优良的思想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部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对教学改革提出了许多新思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些新思想,并把这些思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以下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的重新思考的问题:

1、数学课堂应关注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所提倡的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按《标准》的理念来说,就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弹性原则,不必对每一位学生强求一致,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程度的理解,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解决。“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感、兴致和思考来参与数学活动的。他们是一支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思考的精神,明天他们才会善于创造、善于超越。所以教学模式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教”应从“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为特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境,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他们自己认可的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2、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标准》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标准》提倡在关注获得结果的同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特别提出了“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过程性评价目标。这就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提供了相应的评价目标和评价空间。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1)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状况。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既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如: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作业情况、独创性等。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将考试、课堂活动、知识小结、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提问以及日常观察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3)评价的核心:学生“做数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维过程。(4)评价结果: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进步。

3、如何研究和制定教学方案?

研究和制定教学方案时,首先应认真研究《标准》、研究教材、研究自己的学生。由于教材只可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按适合一般学生的情况来编写,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一部分内容都能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即使提供了一定的情境素材,也不一定就适合自己所在班的学生。所以,对教材的处理,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深入钻研《标准》、把握教材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科学的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等。其次应认真研究课堂活动:这节课有哪些数学活动可以安排?怎样组织数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与学生互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价和调控?哪些活动要借助其他媒体和工具进行?另外,在学生 “做数学”的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可能的发现有哪些?如何引导和评价?这些问题也应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认真研究和思考的。“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减少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4、创设“以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

“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在这种教学环境里,才能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性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充分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带着开放的心理,在充分开放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群体的相互作用中,促进个体能力素质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发展。

5、采用“开放、多样与互动”的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开放、多样与互动为主旨”教学形式,必然使教学过程显得丰富多彩、富有灵气。因此,我们必须遵循《课标》理念,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探究性、讨论式、小组合作与实践探索等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使课堂深入社会、融入生活,让课堂在开放的情景中升华、让学生在多样的组织策略中自主建构、让师生在互动的交流中共同成长,使数学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

6、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轴”的教学过程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促进主体发展必须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轴”的教学过程,让“再创造”作为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把数学当作“未完成的数学”、加工成“熟悉的数学”、改造成“生活化的数学”、还原为“动态、开放的数学”。关注学生的感情,重视学生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创造”数学;要通过探索情景的创设、探索程序的设计,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生动和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以实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这一核心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习和认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以下以“分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做简要阐释。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分数的认识”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同学把一条漂亮的头绳分给两个女同学,并让学生边分边说。接着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从而引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

这样利用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感到新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转变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

在教“分数的认识”前,我先提问学生:“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启发。接着提出:“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和问题自学课本,并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归纳、表述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困生他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合作学习中组与组有竞争,如:汇报学习成果时,哪个小组先讨论出来,就先汇报,小组成员可以积极发表见解,若回答不完整,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其他组的汇报如有不同见解,可以自由提问、辩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发展个性,创新学习

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发展个性,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在初步认识分数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若干份”、“一份”和“几份”的理解,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舞台,出示填分母、分子的分数,让学生自由填空并自己说或指名其他学生说所填分数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飞翔。在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又可以看到学生们创造性思维在闪光。

四、游戏学习,体验新知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做本节课的练习时,我设计了游戏“拿乒乓球”。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人参加,根据老师或学生写的分数拿乒乓球,看谁拿的又准又快。这样,把枯燥乏味的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争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体验新知。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的思想,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摘 要:读和写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小学阶段作为语文基础的奠定时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文章根据课堂实践和理论应用,针对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践分析;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64-01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虽然有所提高,可有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有的教师虽然重视阅读和写作,却将二者分开教学。殊不知,单一阅读让孩子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态度,模仿写作也让孩子不能理解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文章结合课堂实践效果,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不当之处,并给出相应教学办法。

一、当前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现状

低年级学生词汇量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此,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采取机械灌输的方法。在作文指导中,有的教师给出范文,让学生机械地背诵抄写,遏制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以模板限制了学生的写作天性。而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失分较多,作文多以照搬范文模板为主。在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对课文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课文中的好词妙句并没有做到与作文练习相结合。这样的教学,会使得学生难以真正掌握课文,不敢大胆表达自己观点,不能将好词妙句运用到作文中。在语文教学中发现,现在学生的写作题材十分缺乏,很多周记都是“流水账”,很多游记也是千篇一律,学生的选题选材几乎都是照搬作文书,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这是因为,部分家长和老师没有摆正心态,认为“听话”的孩子最有出息,这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大多数孩子只会说白话,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表达的好词好句。在生活中,有的家长也缺乏对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没有在生活中给孩子充分的尊重,让孩子们失去主见,变成不会说话的学习机器。没有表达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不会表达,这是学生不会阅读、不会写作的重要原因。

二、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语文教材中的范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从教材中的课文入手,对重点词句进行反复读写品味,让学生为写作积累优质词汇。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入手,学会安静品读一篇好文章。先从组词开始,再造句成段,最后才能熟练写作。如在《月亮湾》这篇课文中,让学生学会量词的使用,给出填空题:一()小河、一()石桥、一()鱼儿、一()朝霞、一()农田、一()茶树。比如“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一句,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将量词和形容词混淆。教师也可以就此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让学生能熟练写出复杂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有了对课文的深层次阅读,就能做到语句和段落的熟练写作,抓住课文这个主要部分,就能给阅读和写作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刚刚接触阅读和作文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循序渐进,对于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则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先选择课文作为阅读和习作的范文。从积累词语开始,然后对好的段落进行仿写。在《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是写写你所了解的名人的故事。这不但让学生对知道的知识进行回顾,还让他们学会如何介绍一个名人的故事。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在写作时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平时,还应该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教学。有些学生较喜欢读科幻小说、儿童故事等,许多书籍篇幅过长,内容单一,思维逻辑往往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适当指导。教师每学期可以给学生布置指定书籍的阅读任务,家长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孩子的阅读内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基础,都对阅读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阶段结束后写读后感,并进行课堂习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写作规范,对读后感的写作进行精心指导。读后能写,才是有效的阅读。

三、设计相应的读写任务

除了每天一课一练的基础题作业外,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还需要布置相应的其他作业。对于低年级学生,布置好词的默写、好句的仿写、段落的背诵等,帮助低年级学生打好基础。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布置整篇阅读、适当的写作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有趣的小游戏,增强课堂趣味性。比如词语大比拼,就是给出拼音,将学生两两分组进行比拼。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剧本,并让高年级学生参与剧本的改写。最后,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进行鼓励。要抓住学生活泼爱玩的天性,让学生尽情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对语文产生兴趣,敢于自由表达看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有效地提高读写结合教学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师应从语文教材开始,找到读和写的连接点,把读和写巧妙设计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表达,积累素材,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6.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六

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贺英华

关键词:新课标

激活

思考

创新

课堂教育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教学是时代教学的当务之急。激活课堂的四项要求是:1.导入激活式——带着兴趣,带着思索;2.形式求活泼——方式多样化,感受多方位,信息反馈畅通;3.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4.结尾有活意——留有激情,留有悬念。

1.导入激活式——带着兴趣,带着思索

长期以来,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都能带着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因为我深知:Well begun is half done.所以几年来,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⑴由复习单词导入课文;⑵有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先复述课文;⑶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进行简单的讨论;⑷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的是creative,要求的是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近一学期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学生热情高,进入角色快。

以外研Book VII, Module 1为例:课文是大家熟悉的篮球Baskeball,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When you hear or see the word “baskeball”, what’s the first word or expressin appearing in your mind? 问题很简单,主题也熟悉,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并纷纷开展各自的联想。我把他们的联想罗列在黑板上,归纳在不同的版块中,这样便于总结。

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联想是丰富的,几乎人人参与,且无重复。虽然由于时间限制与黑板大小关系,展示的还只是学生说出的大部分的联想,但已能看出它基本上覆盖了课文的内容。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2.形式求活泼——方式多样化,感受多方位,信息反馈畅通

说起课堂教学,人们就会想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课堂活动为:⑴听:听老师.听录音.听同学;⑵说:背诵.回答.小品表演;⑶读:读课文;⑷写:作业巩固。

无可厚非,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已习惯此教学模式。但你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活力。学生为学而学,一个字“苦”。1.建立全新的脑图

来源:(梦芝园佳人网 )

实践证明,我们每个都有一种偏爱的学习方式。我们有些人是视觉学习者:当他们看到学习的内容以图象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容易.最好。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通过交谈的声音或音乐来学习。有些人则是触觉/动觉学习者:当他们通过触摸或者能亲身运动,体验和实践时会学得更好。美国马里兰州洛克维勒斯特市特殊诊断研究公司董事林恩·奥伯来恩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但是,我们中大多数人把所有三种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只有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巨大能量连接起来时,才能学得更快更好。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运用不止一个感观进行学习,尽量通过其他感观牢记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一行一行地记笔记,但大脑不是以此方式运作的。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树突上的,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当你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容易.迅速。我尝试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作记录,而是跟着我一起画脑图——用树状结构再辅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把整篇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⑴在黑板的中央开始文章的主题(通常是课文的标题);⑵然后画出从主题分散出来的分支(各个不同的节章);⑶对于每个要点,通常只用一个词.词组或一个符号来记录;⑷将相关的内容放到同一个分支上;⑸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⑹每完成一个分枝,可用框将其框上。

一外研Book V, Module 5为例。此篇课文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一则故事。因而段前后既无必然联系,也无故事发展的必然线索。课文读懂不难,但要牢记却也不容易。因此,我就把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并且展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根据脑图理解全篇课文后表示,他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2.创设多位一体格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德平庸。同样地,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产生厌倦感,任其加深,那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有时也会走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让他们思想集中,我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地在黑板上罗列key words 或画出脑图来让学生复述。我采取了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

3.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教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实交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以外研Book II, Module 1 为例,该课文标题为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求对课文最大限度的理解。要理解这篇课文,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Healthy Habits”的图式。

来源:(梦芝园佳人网 )

在学生罗列出自己的“Healthy Habits”之后,让学生互相传阅交流各自的生活习惯,并请他们判断哪些是好的或哪些不可取,并以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加以阐述.辩论。在启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过充分的积极思维之后,再让他们阅读该课文。这时候他们便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并能很好得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尾有活意——留有激情,留有悬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想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首先要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及课后的活动内容且须遵循以下原则⑴学生在做中学习;⑵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关联;⑶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关联。在当今信息时代,只靠课堂上学的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靠课堂上老师的灌输也是远远不行的。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便利,及当代高科技赋予的各种快捷的信息服务,自我充实,把课本知识及外界的现实世界相联系。

以外研Book VII, Module 1 为例:课文Baskeball 是学生熟悉热衷的话题。学生中有不少是球迷,他们远远不满足有限的课本知识。因此。我在让学生学习课文之后,放开让他们去图书馆或上网翻阅.查询有关篮球的一切,之后每位或每两位同学合作制作一份关于球类的poster。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或查阅书籍.图报,或从Internet 上调用所需的资料,或自己撰写对中国篮球现状及未来的看法。学生们的poster 张张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令人应接不暇。他们的每张作品,无论好坏都被展示在教室的墙上。一下课,poster的周围便围满了兴致勃勃的学生,时而可以听到他们的笑声,时而可以听到他们的议论。短短的一个星期的教学,学生们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从姚明到Jordan;从国内的CBA战火到世界级的 NBA风云;从中国女篮到中国篮球之未来;从动画片“灌篮高手”到娱乐篮球。我和学生都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全体学生参与的这种课后教学活动不仅可使学生在活动的运用中学会外语,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自信心。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通过多种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教师必须在“解惑”上多下工夫,既教知识,有教给学生去解决知识症结的要领,轻松掌握.理解知识。

参考文献:

7.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教学必须是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或是伴随着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数学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而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使合作学习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笔者在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三个方面体会:

一、合作学习中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的协调合作来完成探究任务的。因此,合作小组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来进行分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考察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有详细的了解。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必须合理分工,明确角色。组长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全面协调和检查督促组内成员的学习情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一起预习、复习、互相提问、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例如,笔者所教的班级为高三(5)班,共49人,男生36人,女生13人,分成七组,每组5名男生,2名女生。5名男生中有4名走读生和1名住宿生。笔者不但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和家长的情况也都作了详细了解,以便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学生们可以相互启发、补充,不存在谁更行、谁更聪明的问题,大家都是讨论成员之一。这样,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平等、更民主,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2.采用合适的合作方式。常见的合作方式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在审题方面主要采取的是生生合作。通过生生合作,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局面,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彼此的讨论得出题目的一些解题的关键思路。

3.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通过交流,共享成果。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二、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间,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少。教师要选择有思考价值的合作学习问题,以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去合作探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讨论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使小组每位成员都有事可做,积极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做法。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审题、解题、归纳总结三个方面。

1.审题方面。备课中,教师要有预设:选什么合作学习的问题?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安排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做到优势互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灵活机智地掌控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

[案例1]已知函数f(x)=Inx-x2+x,则f(x)的零点有_个?(由学生自己分析)

甲同学:要解函数f(x)有几个零点,只要解f(x)=0有几解,即方程Inx-x2+x=0有几解即可。

乙同学:直接解方程。

丙同学:可把它变为y1=Inx和y2=x2-x两个函数图像交点的横坐标。分别画出两个函数的图像即可。

老师:很好。丙同学用几何的思想来解决该函数问题。还有吗?

丁同学:要证明函数f(x)只有一个零点,我只要证明函数f(x)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可,要研究函数f(x)的图像就必须知道函数f(x)在定义域上的增减性,只要用导数这个工具即可。

老师:很好。丁同学想到用导数这个工具来解决问题。

由学生总结:函数问题中的实数解、零点、交点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来解决问题。

2.解题方面:笔者一改以前由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后再交流体会,让学生互相讨论解题过程。接案例1具体分析甲、乙、丙、丁四学生的解题过程。

甲、乙同学直接解方程的思想在该题不能应用,以失败告终。

丙同学的方法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采用了,但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A同学给出了图1,故答案为1个;B同学给出了图2,故答案为2个。.

接下来同学们对为什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进行讨论,得出是因为图画得不精确而造成的。正确的答案为1个。

丁同学的解题方法如下:

列表:

由上表可知当x=1时f(x)max=f(1)=0

所以只有一个零点。

最后,由学生归纳解零点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刚才由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说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要灵活掌握。

变题1:若方程有三个不同的根,求k的取值范围。

变题2:若方程有且只有一个根,求k的范围。

以上两个问题都可以转化为零点问题来解决。

结果发现殊途同归。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很多平时不愿说话的同学也参与其中。而且通过讨论一题掌握一个面。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即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幸福和成长的快乐,使学生实现认知价值的创造,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3.归纳总结方面。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小组成员面前一般不再怯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合作学习使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争取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案例2]已知数列{αn。}满足:α1=1,αn+1=2αn+1,求数列{αn}的通项公式。

该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这个数列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具体看一下它的各项(列出前几项,观察,由学生完成)。下面我们利用该数列来构造出一个等比数列:

故数列{bn}是首项b1=α1+1=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师:除了观察,我们还有别的办法找到这个等比数列吗?其实要找到这个等比数列只要找到所加的常数就可以,那么,我们不妨设所加常数为入(下面讲待定系数法)。

生总结:本题通过构造{αn+1}一个等比数列,先求{αn+1}的通项,进而求出{αn}通项,该类题型xn+1=pxn+q的特点是转化为xn+1+λ=p(xn+λ)型等比数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构造法。

三、合作学习中要努力调动评价的激励作用

传统作业,学生做,教师批。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但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大多只看对错,不会去深究错误的原因。

合作学习则可以让学生互评:组内学生互评和组间学生互评。组内学生互评侧重于解题过程、解题步骤、运算结果,组间学生互评主要是解题方法。通过互评,学生明白了易错的地方,并引以为戒。掌握了用什么方法来解题更快,印象更深刻。教师也减轻了负担,对学生的薄弱点更了解,对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在评价理念方面,更关注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三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班级中形成了一片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师生在数学合作学习中,感受数学方法之魅力,体验数学思维之深邃,享受数学素养提高后的快乐。可以这样说,合作学习使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笔者也在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指导中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抓住以上三个环节,就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必将在教师不断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J].教育探索,1996,(1).

8.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 讨论教学法 应用

讨论教学法有深刻的教育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讨论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对增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情感关系也有着不错的推动作用①。因此,讨论教学法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保证师生良好交往与共同发展的同时,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物理,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学科之一,也必然需要这种教学方法,教师们用讨论法进行物理教学,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不再让学生们对物理课程产生畏惧、厌烦等负面心理,学生们都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课堂便会出现新的生机,教学氛围逐渐变得开放、民主、活跃。

一、讨论教学法概述

讨论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挥和组织下,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学生们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下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果②。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被一些教育工作者引用,而且通过他们的实践,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教学法,不单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二、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应用

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将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通过走访几家学校,请教多名物理教师,现整理出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用的方法建议,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1.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为了能使课堂讨论的效果更好,教师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于分组的依据具有多样性,所以分组结果也不固定,但教师一定要保证分组后学生能体现出自己的主体地位,保证课堂能有积极、活跃的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在的座位进行分组,方便教师在学生进行交流时候的监督管理工作。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组,保证小组之间的平衡,使每个小组都能有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小组成员的探讨热情,完成讨论任务。

总之,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物理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与判断及对他人观点的吸收与理解,共同完成小组任务,最终完善讨论结果。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物理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增加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2.适当时间适当方式进行讨论式教学

由于初中物理学科的特性,物理知识比较难以理解,而且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并非所有的内容与知识点都能展开讨论式教学,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讨论教学的时机把握得当。首先教师一定要熟悉教材内容与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能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展开讨论式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使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最大化。现在教师使用较为普遍的便是整体式讨论方式,教师在完成一章或者一节知识内容的讲解之后,教材中可能会有一些重点内容不是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争议或者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便可以采用整体式讨论方式,教师选中那些有争议或大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们开展小组讨论,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综合处理,加深学生对这些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

3.设计实验,开展互动探讨

大部分的物理原理都是通过实验发现和验证的,让学生们进行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并认可这些理论知识。所以,当学生们对某个物理原理进行探讨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物理实验,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物理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能够对学生进行细心和正确的指导,如果可以,最好在教师提出问题和实验目标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探讨实验过程和结果,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新课改下用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课堂上不再一味的进行枯燥乏味的讲授教学,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使课堂变得活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们的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③。相信,如果更多的教师把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中,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注释】

① 韦孝远. 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速读(上旬),2014(2):149.

② 蒋永亮. 新课标下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65.

③ 黄佳羽. 新课标下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10):25-25.

9.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九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阐述了课堂导入的作用;分别从“质” “量”“度”三个方面总结了导入的`原则;详尽分析了导入的四个步骤;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提出了五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

作 者:宋萍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大学外语教研部,江苏,连云港,22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8(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课堂导入   “质”“量”“度”原则  

10.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

作者:冯发泉 邮编:733206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哈溪镇西滩小学

摘要: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小班额背景下,课堂教学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客观上要求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给予了小班额课堂教学许多启示。结合农村学校小班额教学实际和小班化教学经验,探讨小班额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而通过实践和思考总结小班额课堂教学的主要经验。

关键词:小班额

小班化

启示

问题

课堂教学 转变 正文:

一、小班额课堂教学的教学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小班额”在农村学校的出现已经比较普遍,小班额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也在加快进行,相应的教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各地、各校的进程层次不齐,有的地区或学校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做法。然而,有的地区或学校的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特别很多一线的教师还停留在对小班额教学改革的认识层面或观望状态,甚至有些教师的观念、理念仍未转变,还在采用中、大班额的教学形式或方法。

一方面,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抱有抵触心理,认为大小班额一个样,都是传授知识,都是要成绩。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是在走形式、搞花样,没有实际意义。教师没有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校层面“小班额课堂教学研究”受阻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对小班额的科学认识和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小班额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寻找适合小班额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从模仿他人的教学开始,是一种表象认识,缺乏教育理论支撑和自我反思认识。面对此次改革,很多教师表现出了“心有余力不足”。特别是对小班额的现状形不成科学的认识,没有必要的教育理论推动实践改革。

二、“小班化”教学带来的启示。

“小班额”与“小班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二者都是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教学形式。但不同之处在于,“小班化”是为了追求面向全体学生、寻求优质教育的人为模式;而“小班额”是在学生数客观减少“被迫”出现。所以,“小班化”教学具有前瞻性、规划性、目的性,而“小班额”出现在前,改革在后,属于“后补”性教学改革。

既然二者都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可以从“小班化”教学得到启示,借鉴已有的理念、经验和做法改革“小班额”教学。

“小班化”教学首先兴起在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南京、上海、台湾地区等地方在2010年前后也开始着手实施,并提出了“小班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南京市—寄托着中国教育的希望。上海市—走向高品质的教育。台湾地区—培养地上飞翔的精灵。

从教育理念来看,“小班化”是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目的出发;从课堂教学来看,“小班化”有利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张扬自我的舞台;从课程实施来看,“小班化”更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从管理机制来看,“小班化”便于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潜质。

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利用扩大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学生,力求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差异参与的目的。“小班额”正是具有人数少、空间大、时间足的特点,从某种方面讲比“小班化”更有有利条件。但同时从辩证的另一方面看,目前的“小班额”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三、小班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班额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机会,为课堂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或改变就会适得其反,出现许多问题。

1、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插秧式”教学组织方式,一块地里种几棵秧苗,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收成根本就没有保障。我们不能让小草开花,但我们可以让它绿油油的成长;我们不能让梅花结果,但我们可以让它抵御严寒。

2、如果仍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当这些知识内容流向这几个学生的时候,教师自然感觉到“一节课费了那么多的劲”,而这些水分早已挥发的无隐无踪,我们所做的无用功只是有增无减。

3、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那里喋喋不休,学生“傻乎乎”的听着,优等生将“不耐烦”、学困生“受着罪”,那么一节课死气沉沉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4、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课堂结构,教师在那里“用心良苦”,可能学生“苦口难言”。也许语文课文老师分析的彻头彻尾,对学生而言只不过是“过往云烟”;也许数学公式老师推理的有头有尾,对学

生而言只不过“神话传说”。

5、如果课堂管理仍采用传统形式,一节课下来“井井有条”,但对学生而言只有一种感受“我们又熬过了一节课”。

四、小班额教学的“六个转变”。

以下主要从中大班额和小班额课堂教学的对比,提出小班额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做法:

1、教学理念从“大多数”向“每一个”转变。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中大班额当中,课堂教学很难实现这一理念,在“小班”下完全有条件去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摒弃这两个词——大多数、基本上,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

2、课堂组织从“秧田式”向“田野式”转变。

在班级授课制下,为了有效和有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大多都采用“秧田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即有序的座位排布、知识的节点分布、作业的整齐划一等。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从某种程度上对学生个体特点、个性关注和相互合作的空间很少,而小班额的出现恰恰可以利用学生少的特点,就像在田野里可以允许不同的植物生长,因此我们可以称为“田野式”。在这种课堂组织形势下,每一位同学都应该也能够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3、知识内容从“河流式”向“湖泊式”转变。

其实教师在课堂中最关注的是传授的知识学生接受和掌握了多少。在中大班额下,教师关注的是普遍接受程度,很难关注到个体掌握情况。在小班额下,由于课堂教学对每个学生的平均时间和平均空间大大增加,这就为老师能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了机

会。如果我们把知识比作“水”,传统的教学学生知识接受就像在河流里面,老师的可控性不强;而小班额下,好像在湖泊里面,教师有时间和可使用的方式去了解“水”的多少和水质状况,也就是能够实现可控。

4、教学模式从“功能式”向“智能式”转变。

在中大班额里,为了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教师往往采用单向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是最常采用的模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新课程极力倡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流于形式。如果把教学模式比作使用的手机,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像以前使用的功能机,其作用仅限于接听、拨打电话,像游戏、上网等作用很难在功能机上使用。而小班额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完全可以采用多样的、适合不同需求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实现向“智能机”的转变,从单向交流向双向或多向交流转变,也就是为注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转化。

5、课堂结构从“制衣厂”向“缝纫店”转变。

“复习导入—新知学习—巩固练习—归纳总结—课后作业”这是我们在中大班额采用的传统课堂结构的设计,这样的课堂结构有利于大多数学生实现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上学习新知识,进而巩固加强,就像在制衣厂做衣服的流水模式。但是很少关注到优等生的超前和学困生的慢热,老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关注两头的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自然产生了,做出的衣服自然就有不合身的。如果我们到缝纫店量身定做问题就很少,小班额教学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提供机会,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的采用教学模

式,把“基本教学、拓展辅导”结合起来,特别是有时间在课堂上实现“作业面批”。

6、课堂管理从“拍大片”向“微电影”转变。

教师应该从“演员”的角色向“导演”的角色转变,把舞台留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已经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但是在中大班额下,由于“演员”太多,“导演”很难做到人人平等,往往需要亲自上台示范。在小班额下,“演员”少了,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习,老师完全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全体学生学习。这就像教师原来需要拍一部完整的大片,现在可以手握DV进行更有深度的微电影拍摄,实现课堂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总之,整个课堂应该充分利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面向每一个学生,真正体现“关注一切学生、一切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面对一次教学改革,困难固然存在,但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小班额的现实不容忽视,我们都应该行动起来,转变观念、大胆尝试、科学反思,把“小班额”教学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实现从“小班额”向“小班化”转变,为每一位农村学生不输在起跑线而努力。

参考文献:《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公平的理论与实践》,董蓓菲 著

作者简介:冯发泉(1973.11—),男,汉族,甘肃武威市天祝县人,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级教师。1992年参加工作,从事小学教学工作24年,现任教小学语文和数学学科。联系电话:***

11.关于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思考

近年来以深入推进课堂改革为切入点,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抓手,落实管理和激励措施,引导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提高了教学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搭建了相互学习、研讨交流、展示教学技能的平台。下面,就我们在课堂改革实践中的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强化管理,建立健全课堂教学改革运行机制

坚持把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改革,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机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工程来抓,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常抓不懈的任务。为了使课堂改革卓有成效,我们首先健全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机构建设。县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县教研室及县局相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由教研员、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小组,定期到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指导,在县教研室常设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日常办公。教育局明确规定各中小学校长是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次,在工作部署上,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统筹安排。在工作部署上,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遵循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组织与实施,考核与管理等都要提出明确规定和要求,为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再次,重视教学改革的措施落实,强化改革过程管理。做到年初有安排,学期中途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并将课堂教学改革纳入中小学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管理。教育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研听课,检查指导,亲自安排和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与广大教师一起交流讨论,了解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保证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二、积极探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制度建设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制度建设是确保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在课改中我们从构建以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为特征的相关制度入手,边实践、边研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管理体系。(1)建立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培训制度。各中小学都建立了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在制度、运行机制上重点围绕教师课堂教学专业素养和技能提高等问题,着力构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2)认真落实学校层面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职责。首先规范学校领导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制度,要求学校主要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和教研情况,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积极参与教研组和集体备课组活动。其次,规范教务处(教科室)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学科组活动有主题,要求教研活动内容重点突出,计划具体可行、针对性强、记录翔实、过程资料保存完整,做到“五定”,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做到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检查、有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三、建立健全以联片教研工作制度转型为“大学区”的管理制度

自2001年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整合全县教学研究资源,加强校本教研管理,由于我县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的情况,我县在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组建全县教研网络的工作思路,即按全县中小学分布和地域划分为六个教研网络,实行教研员包挂责任制,各教研网点中心校校长为片区网络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网络联片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同时确定6所网点中心校为全县首批课堂教学改革试点校。我县教研网络运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做到步子不停、机构不散、力度不减、常抓常新,随着工作机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联片教研网络以区域内中心校为龙头,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推进新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弥补了县教研室人员不足、学科不全、研究能力有限的短处,拓展了以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培训的途径,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搭建平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活动蓬勃开展

(1)强化校本培训,提升理论素养。近几年,我们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统筹安排,将校本研修列入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课题组长、骨干教师以及学科教师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重点围绕“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反思”“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及“如何撰写教研论文、教学反思”等方面的问题组织专题培训辅导,教研员下乡到校开展专题调研,与一线教师对话,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发现问题与不足,与一线教师面对面的座谈,进行个别辅导或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辅导,共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激发了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结教研活动的得失,大力营造校本研修的浓厚氛围。(2)定期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活动。各“大学区”中心校每学期至少组织辖区教师分学科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观摩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其最新教改先进经验,举办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各类优秀的教学成果推荐上报参赛,在省、市组织的课改展评、教育教学研究评选活动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积极开展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在校本研修工作中,我们遵循“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在抓面上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先进学科教研组创建活动,注重培育身边的典型,带动周边学校共同发展。(4)开展课题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水平。加强课题引领是提高校本研修工作实效的关键。针对我县教科研课题工作起步晚、底子差的情况,我们规范了课题管理,制定下发了相关《基础教育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提倡“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指导学校、教师在校本、教研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组织集体攻关。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比如,教育发展不均衡,教研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机制运行不规范,专业引领作用发挥得不够。大部分教师不会把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等诸多问题都尚需完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中,首先要统一认识,营造氛围;其次,健全制度,加强督查;再次要立足课堂,常研常新;分层推进,发挥职能、专业引领,共同进步,重实践,善总结。真正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出成效,结硕果。

12.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二

一、注意游戏开展的目的性与启发性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 首先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前精设学习游戏各环节, 然后引导学生有序、合理地开展。在游戏教学中, 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发挥教师指导、辅助、合作作用。

第一, 游戏教学应具有目的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游戏的开展是服务于教学, 必须紧扣教学实际。因而, 在设计游戏时, 教师应考虑书本中的难点与重点, 明确教学目的而进行游戏, 这样才能保证游戏不是为游戏, 而是为学习提供帮助。例如:在教学3A Unit 1 Hello一课时, 教师事先准备好Lets play中的击鼓传花游戏的相应道具, 当花传到谁手上时, 该学生就应说一个与问候、自我介绍等相关的词汇或句子, 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词汇与句型。在课文讲解完后,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游戏, 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境, 如自我介绍, 见面打招呼与道别时的会话表演。这样, 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能够于不同情境中听懂以及会说Hi, Hello, Bye-Bye, Goodbye, Im...

第二, 游戏开展需具有启发性。游戏教学, 不但是为了活跃氛围与巩固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启迪学生智慧,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 在英语游戏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游戏的启发性, 设计与选出一些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游戏。比如看图猜物, 可以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先在黑板上呈现若干抽象性图形, 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测:What is this in English?于是, 有些学生将圆形猜成一个苹果 (apple) 、一个球 (boll) 、一面钟 (clock) 、一个橘子 (orange) 等, 有的学生则将方形图形猜成一幅地图 (map) 、一张照片 (picture) 、一本书 (book) 、一扇窗子 (window) 等。

二、把握游戏开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有好奇心强、好新鲜等特点。因而, 对于同一游戏, 学生玩久了则感觉无新鲜感, 那么其热情时间无法保持长久。因此, 在英语游戏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游戏开展的多样化, 设计出各种新奇、有创意的新鲜游戏, 变换游戏方法, 从而适应课堂教学需要。例如进行单词游戏时, 有不同开展方式:①抢单词游戏。该游戏主要训练学生认读单词的能力。教师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再逐个呈现单词卡片, 让学生举手抢答。②抢答单词组。教师把全班分为两组, 同时把两套单词卡片发给各组同学。游戏开始, 老师以中文说:篮球、早餐等, 持有这些单词的学生则马上站起来, 同时举起单词卡片“basketball”, “breakfast”等, 答得又快又准的小组获胜。③听音辨单词。这训练了学生的单词辨别能力。首先, 教师把读音易混淆的单词分别写于题板上, 如ship, sheep等, 总共准备好2~4套题目, 然后把同学分为2~4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面前站好, 接着, 教师给每人发一套卡片。游戏开始:老师念出其中一个单词, 学生则马上找出该单词并举起, 先找出的, 给其小组加2分, 后找出的加1分, 而未找出的则不加。最后得分最多的小组胜出。

此外, 教师还应把握游戏开展的灵活性。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适度、适时地进行游戏活动。同时把握与调整好课堂教学节奏与课堂氛围, 能够灵活地解决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正确而灵活地处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根据教学需求适当调整。

二、注重游戏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游戏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把握好开展时机。

第一, 于课前应用, 吸引学生注意。通过集体游戏, 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积极性, 做好学习准备。如新课伊始, 自由问答或唱歌结束后, 教师可通过猜词游戏进入新课教学。

第二, 于课中运用, 强化新知学习。通过游戏, 可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将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以丰富多彩的游戏呈现出来, 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 发挥潜能。如学英语语音、学英语单词、学英语句型等。

13.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三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课改的重头戏,也是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在借鉴全国课改名校课堂教学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旨在规范课堂流程,落实以学定教的“学本课堂”理念,通过实践探索,促使广大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导学案;六步教学模式

十多年课改,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教师“霸权”思想严重,“满堂灌”的课堂依旧十分普遍,学生在课堂上听天书、“活受罪”,等下课、等放学、等放假。同时,学生在长期被动接受的环境下听课、学习,逐渐沦为只会做题的机器,表达、分析、展示、思辨等能力严重退化。

为此,我们在学习借鉴国内注明课改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结合导学案的运用,实施六个步骤:导入明标、自学质疑、小组交流、展示点拨、训练拓展、小结反思。

一、导入明标

两个步骤,一是导入,二是明确学习目标。导入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做好心里的、思想的、知识的准备。导入新课后要根据所学内容重难点,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功能,结合学情及课标要求,立即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质疑

两个步骤,一是学生自学,二是师生质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看书、作批注、查资料、思考等方式自学感悟。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所学内容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能力,以学定教,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三、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组长组织,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功能,让优生影响、帮助、带动同组的人,围绕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共同讨论思考,共同进步,实现“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四、展示点拨

两个步骤,一是展示,二是点拨。在学生小组、组间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展示学习成果或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组补充、点评、质疑。教师要根据导学案中的预设环节,快速进行“课中备课”,并对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

五、训练拓展

这一环节要着眼于绕开精英教育的误区,完成学生的梯队提升,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改善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教师出示导学案上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的当堂达标检测题。

六、小结反思

两个步骤,一是小结,可引导主要让学生完成,小结范围可设计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二是反思,反思可有师生共同完成,学生反思紧扣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等进行,教师反思主要结合“教后记”进行。

“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的六个步骤要灵活运用,因课制宜,不能僵化处理,生搬硬套。具体授课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目标的呈现可运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表述要明确、具体、清楚、实用,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而是用“能记住”、“能说出”、“会应用”、“能默写”“能解答”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二是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自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指导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导学案在学生自学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多长时间,也就是说,在自学前要“给任务、限时间、教方法”,自学结束后要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三要科学规划小组活动。首先,小组的组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必须经过一到两个月调研、酝酿。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要变成学生的一种“习惯”和自发式需求,杜绝“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评价须采取捆绑式,坚持普惠性、激励性、公平性、长效性原则,让小组成为学生课内外活动的主要单位。小组交流可根据学习需要随时开展。

四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和展示机会。我们的学生因长期没有质疑的机会,慢慢退化得不敢问、不会问了,课堂提问全是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展示的可以是小组学习成果,也可以是学生自学中普遍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展示应该作为课堂的核心元素无处不在。

五要处理好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导学案中的预设环节,快速进行课中备课,对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点拨。点拨可以是穷追发问,也可以是集中讲解。集中讲解要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要求教师耐心倾听,不重复学生的展示内容。点拨也可以相机而动,教师随时介入,不一定非要在学生展示之后。

六要高度重视小结反思环节。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及时构建知识体系而开展的整合性认知活动。学生小结由学生个体先小结,整合知识点,构建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知识网络;其次开展组内小结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最后教师适当引导组间交流,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价中使思维有更深入的延展与批判,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导学案的编写运用、学习小组的组建和捆绑式评价是“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实施最核心的要素,如果导学案编写使用、学习小组创建、捆绑式评价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那么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将大打折扣。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对导学案的使用定位不准。导学案究竟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不少教师心里没底。有些教师以导学案代替教案,有些教师以导学案代替作业,导学案不仅没有起到对学生学习“导”的功效,反而干扰了原有的课堂秩序,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是学生分组、捆绑式评价不科学。不少学校、班级在学生分组的时候,研究论证不足,学生小组成员缺乏互补性,小组间无法形成竞争机制。始终找不到一条集公平性、激励性、普惠性为一体的评价办法,许多评价方式都存在一个“质”和“量”的关系问题,一旦把握不当,不仅会失去对学生的激励性,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是“六环节”运用上不够灵活。“六环节”是一种总的要求,不一定每节课都严格按照这六个步骤依次进行。如果僵化地套用,势必会为课堂教学改革套上“枷锁”。所以,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授课内容、课型等因素,进行大胆变通。我们可以拉长一些环节,也可以灵活调整六环节的次序。

总之,我们推行模式教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理念,在践行中超越模式,形成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自我教学风格。“立模”的目的是“破模”,是“化茧成蝶”,是蜕变与升华最重要的,是领悟模式秉承的思想,创新自我风格,达到“无模之模”,是为“至模”境界。

参考文献:

1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 篇十四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有效讨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者叶澜教授说过:“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凸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地位。而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小组讨论,以其简便易行、成效显著,尤其为教师和学生所喜爱。如皋现在推行的“活动单导学”模式,也是倡导学生形成一个“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的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讨论,我进行过一个微型课题研究,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影响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因素 通过对学生和老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及与其他语文教师的研讨,我发现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讨论环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虚假讨论

1.教师有一系列的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但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

例如:我在听同事的一堂《散文家谈散文》,教师课前将活动单发给学生,活动单上的问题几乎都来自参考书,所以学生在课前就从手边的参考书上找到答案了。然后课堂讨论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在这样“讨论”:“这一题你找到答案了吗?是什么?”于是组内成员将答案读一遍,算完成了!小组展示时,学生就将答案说一遍,甚至是念一遍!这样的讨论有效吗?

2.教师的预设问题太过简单或具体化。太过简单使得学生不必通过讨论就可以得到答案。于是,讨论就变成一种形式,大家只要把头聚在一起,对一下答案即可。太过具体,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禁锢,没有发挥的空间。

(二)精英讨论

在这种讨论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他们在表演着思维艺术体操,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或听客,冷眼旁观。

这也是现在我们的课堂讨论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这种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好的更好,收获很多,能力提高;差的也更差,并可能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无法实现讨论的初衷——共同进步。

(三)肤浅讨论 所谓“肤浅讨论”,就是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或看法表达出来之后,教师不作任何评价,或者只一个劲叫好,或者干脆莫衷一是。这是我们听课时遇到最常见的问题。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深入的引导,学生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根本没有得到提高。

二、关于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初步探讨

(一)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讨论有效的前提 1.班上的小组分配。

为了学生课堂上讨论的方便,我觉得首先得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将位置安排成面对面坐。(在07年时我就这样安排位置了)那么这个小组该怎么分呢?我在对学生、老师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方面的问题,统计分析后发现,100%的老师认为应该优生、后进生搭配着坐,71.7%的学生希望和成绩好的学生一起讨论。于是我决定兼顾男女生比例和成绩帮扶来分配小组,每组选定一个正组长一个副组长,每组八人,形成四组帮扶对子,并以小组来定学号,比如:XX组的4号。

2.建立激励与竞争机制。

我设计了一张表格,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反馈(检查讨论的有效性),给每组打分,并评定每日之星、每月之星和学期之星。这个措施的制定,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并与其他小组互相竞争,从而激发了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班上学生的开导和训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了很多年的学生,要一下子让他们从认真听转化到开口讲,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平时要联合所有任课老师,对他们进行训练,必须不断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能,引导学生如何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平时胆子大、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很可能成为每一小组每一次发言的代表,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享有锻炼胆量、能力的机会,减轻胆小学生怕说错让人笑话的心理,并做到公平、公正,我这次请每组的1号同学发言,下次请每组的2号发言,依此类推。这样,每一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整体水平都会提高。这样做可以克服小组讨论中由几个喜欢出头露面的组员一手包办的现象,使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讨论时都有事可做,遇到困难互相帮助,共同成功。

4.教师自身的充分准备。

一是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老教师是用传统教学模式教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年轻教师自身受到的是传统模式的教育,学到的经验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以我们要去学习,要知道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以把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的课堂。

二是要认真备课,设计讨论问题。课堂讨论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讨论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进行有效讨论的关键,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课堂讨论的问题应精心设计,注意难易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而且,为了避免学生直接从参考书上搬答案,我在设计“活动单”问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原创题,或是换了一种问法。学生从参考书上找不到答案,就只好自己去思考。

5.学生课前充分的准备。

“活动单导学”模式有一个原则就是“先学后教”,也就是注重学生的自学。作为语文学科来说,我认为“活动单”确实应该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下一课的学习目标,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一个预先了解,对活动单上的问题预先思考,甚至课前跟同学提前讨论,这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课上的时间,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讨论有效的核心

小组讨论不但不排除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小组讨论必须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保障,并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等待、观望,或只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要深入到各小组当中,了解学生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对讨论中有争议或学生尚未察觉的重点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引导启发要适时、适度,不能过早,过早会剥夺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影响讨论的深度;也不能太晚,太晚会使学生处于消极无望状态;不能过度,把思路方法完全暴露给学生,会越俎代庖,侵占学生思维的空间,将学生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切不可利用巡视机会给学生不必要的暗示,以免剥夺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1.科学掌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在语文课堂中,为了使小组讨论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应将“小组讨论”用在刀刃上。那么,什么时候开展讨论最好?

(1)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2)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

(3)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

(4)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主动探究讨论是由问题引起的,它是在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重、难点后,并通过教学实践反馈出来的。在小组活动之前老师应以明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定向思维,让他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小组成员都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如何设置问题则是关键。问题太大,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问题太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望而生畏,短时间内解决不了;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张口答出,这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因此,老师设计问题时要难易适度,既要让学生“跳起来”,还要让他们摘到“成功的果子”,让身与心、知与情都动起来。

3.加强巡回指导,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

有很多时候我会发现,个别小组或个别同学在讨论时,碰到有些小问题,在那儿辩论、钻牛角尖,而这些已经偏离了讨论重点。这时候,老师就要对他们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并“拉”他们回正题。

4.小组讨论的时间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安排了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布置了学生按要求讨论,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结果小组讨论只流于形式。我认为,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学生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陈述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讨论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是有限的45分钟,在小组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在放手让学生讨论前,先要对所提问题的难度有个揣摩,估计学生需要多长时间能解决,对于难度大的问题,给的时间多一些,让学生尽可能考虑充分一些,阐述充分一些。而对于一些难度较小的,则尽可能缩短时间,形成抢答情景。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灵活地调整活动时间,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及时反馈是讨论有效的保障

我们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是为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发展。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不管哪种教学模式,能取得好成绩就是最有效的。所以如果学生发现讨论结束没有什么检测的方式,那么他在课堂上势必不愿意积极参与讨论。从问卷调查来看,所有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衡量讨论是否有效的方式就是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个别提问、200字的小练笔、小测试„„

15.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五

随着职业中学职业化能力要求的提高, 数学文化课学习课时量相对减少, 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能力要求却相应提高了.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相比增加了许多, 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却相应地减少了, 这使得本来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职校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受到打击.有学生问:“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去做习题, 做了那么多习题, 进步还是不明显呢?”又有学生问:“老师, 我上课听懂了, 课后作业也基本上能完成, 可为什么一遇到一些课外题目, 知识点相同, 题型稍作变化, 就一筹莫展呢?”面对学生的提问, 反思教学, 发现教学中选用教材和资料中的习题绝大部分是封闭型的.这类习题条件完备、结论确定、形式严格, 基本上是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起认知结构的同化而设计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 以机械记忆代替智力活动, 从而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 解题能力得不到根本的提高.

二、数学探究性变式教学, 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谓数学探究式教学, 就是教师以教学内容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为载体, 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形式, 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呈现出来, 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意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探究式教学的主导, 其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 营造探究的氛围, 把握探究的深度, 促进探究的开展, 评价探究的成效.学生作为探究式教学的主人, 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 明确探究的目标, 敞开探究的思路, 思考探究的问题, 掌握探究的方法, 交流探究的内容, 总结探究的结果.

例如, 在学习了等比、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后, 结合课本例、习题等, 设置了一些探究问题, 目的是将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进行小结.

探究:已知数列{an}, {bn}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 那么,

(1) 数列cn=an·bn是否是等比数列?先举例探索结论, 再进行证明;

(2) 通过探索以上问题你能提出类似的新问题吗?

很快就有学生举出了不同的例子, 并迅速通过验证得出了结论:cn=an·bn是等比数列.而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已将探究出的结论进行了证明.

当第 (1) 个问题解决后, 学生已进入了状态, 不断有学生跃跃欲试要回答第 (2) 个问题.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进行了归纳总结:

(1) 数列{an+bn}是否是等比数列?数列{an-bn}是否是等比数列?

(2) 数列{an2}是否是等比数列?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3) 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4) 数列{|an|}是否是等比数列?数列{can}是否是等比数列 (其中c是常数) ?

(5) 取出数列{an}中所有的奇数项, 重新组成的这个新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6) 在数列{an}中每隔两项取出一项, 组成一个新的数列, 这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7) 在数列中每隔k项取出一项, 组成一个新的数列, 这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就在大家争先恐后提出问题的时候, 已有一些学生按捺不住要指出前面同学在问题设置上的缺陷.有学生说, 数列中只有{an}各项均为正数时才有意义;有学生说, 数列{can}对常数c应加以限制, 只有c≠0, 才有讨论的价值.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证明、解释等一系列的探究, 使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定义及等比数列的证明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并让学生亲身感悟到了数学结果的推广和深入.

变式1:在等差数列{an}中, 从第二项起, 任何一项都是它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你能由特殊到一般把这个结论推广吗?

首先学生们说出了一些具体的项, 例如: (1) a4是a2和a6的等差中项, a6是a3和a9的等差中项.我启发学生:“大家能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很快就有学生给出下面的结论: (2) a2k是ak和a3k的等差中项, (3) an是an-1和an+1的等差中项 (n>1) , (4) an是an-k和an+k的等差中项 (n>k) .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 由浅入深地寻找规律, 终于得出了结论 (4) , 即广义上的等差中项.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 学生对等差中项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变式2:请同学们自己写出一个等比数列{an}通项, 并验证:a52=a3·a7是否成立?a52=a1·a9是否成立?你还能给出类似的式子和推广结论吗?

很快就有不少学生回答说上述结论都是成立的, 还可以写出a52=a2·a8, a52=a4·a6.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觉得a52=a10也成立.”我笑了笑, 趁势引导学生进行推证上述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不一会儿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我认为a52和a10不一定相等, 因为a52=a12·q8, a10=a1·q9, 只有当a1=q时, 才有a52=a10;若a1≠q, 则a52≠a10.”我及时表扬了这两名同学, 并希望学生们遇到问题时要大胆提问并积极探索, 同时还要细心进行推证, 以求尽善尽美, 不要让一个错误的结论长期滞留.

接着, 有学生说这和上面关于等比中项的问题结论一样, 应该有下面的式子成立:an2=an-1·an+1 (n>1) , an2=an-k·an+k (n>k) , 看到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 我于是引领学生继续探究, 这时, 又有学生站起来说:“通过上面的探讨, 应有an-1·an+1=…=an-k·an+k.”

于是,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般结论:在等比数列{an}中, 如果有m+n=p+q, 则an·am=ap·aq.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若{an}是等差数列, 是否有类似的结论?学生踊跃发言, 最后得出结论an+am=ap+aq.

通过课堂试验, 我认为, 用数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知识小结, 既归纳了知识点,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还可以从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捕捉到一些新的想法.长此以往, 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 使师生在数学探究中共同成长.

三、重视变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拓展, 莫让“新课”成“辛课”

重要的问题, 重点的知识, 讲一遍, 练一遍是不够的, 对教学中重点的内容在新授结束以后, 还要有一个巩固练习的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知识的学习中, 我们一直也用“熟能生巧”这句古语来鞭策自己.但事实给我们以极大的反差, 许多我们认为学生熟练的知识, 在一次次考试中, 学生一错再错.这里有一个问题是我们教师对重点知识的处理比较单一, 缺乏演变, 缺少一定量的变式训练的强度, 不能演变, 不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 识别出问题的实质, 是思维能力弱化的一种表现.数学练习的次数不能代替数学变式训练的强度,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往往在教学中, 我们重视了前者, 忽视了后者, 后者的训练是具有思维挑战性的训练, 需要教师的重新组织和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从例题讲练的层次性变化到贯彻全部教学的各环节, 要完成质的飞跃, 当然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艰辛.中国的学生并不是在机械的教育下成长的, 我们追求新理念、新思想,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传统, 而要结合现实情形, 解读新课标理念, 创新地理解和运用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只有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深入钻研教材, 将知识内容设计转化为不断变化的问题情境, 以触发学生的兴奋点, 启动他们的思维, 才能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动机, 使学生在疑与思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 不断保持高涨的探索热情, 最终使数学课成为名副其实的思维体操.

参考文献

[1]沈兰, 郑润洲.变革的见证——顾泠沅与青浦教学实验30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2][美]波利亚.怎样解题[M].阎育苏, 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

[3]鲍建生, 黄荣金, 易凌峰, 顾泠沅.变式教学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 2003.

上一篇:开学课主题教育总结下一篇:外科主治医生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