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型社会建设与当代大学生

2024-11-12

浅谈两型社会建设与当代大学生

1.浅谈两型社会建设与当代大学生 篇一

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对策与思考

江夏区财政局

武汉城市圈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江夏实现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为科学制定适应“两型”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快我区融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步伐,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局按照课题调研要求,组成调研小组专班,就江夏财政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机制体制创新问题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材料,以供决策参考。

一、江夏区概况

我区地处武汉市的南大门,是武汉“1+8”城市圈南部枢纽,素有“楚天首县”的美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富饶、风光旖旎、交通便捷。京珠、沪蓉高速在境内交汇,京广高速铁路、107国道贯通南北,长江黄金水道傍西境而过。这里有名扬中外的中山舰;有誉为“江南十三陵”的龙泉山风景区明王楚昭王寝;有云集千古风流人物的赤壁古战场;有尽展英烈风采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有风光秀丽的省内二大湖泊梁子湖;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冰川期遗址白云洞;有天然氧吧之称的国家级青龙山森林公园;还有代表都市农业发展特征的农业生态观光园,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区内高校林立,毗邻国家级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具有得天雄厚的科教优势;社会秩序良好,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城区和省级平安区荣誉称号。

二、我区财政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夏区抢抓“武汉城市圈”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财政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在工业、农业、交通、商贸、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优势明显增强,初步实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吸纳区、区域性物流畅通区、适用人才培养区、都市居民扩散居住区和近郊旅游区”建设目标,成为武汉南部经济带的一个重要板块、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个亮点。

(一)财政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2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9.1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3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61.46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5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0元。自2004年起,区域经济连续五年进入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行列,其中2007年、2008年分别位居全省第2位、第1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7年的23.3:40.7:36调整为2008年的19.4:47.9:32.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正逐年增大。

(二)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迅猛

在省、市支持下,江夏区特别是以江夏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纸坊以北地区主动与“光谷”对接,主要承接市区产业辐射,南车集团、光纤环网、武汉生物、武船、中山舰、中粮、武钢物流基地、凡谷电子等重大项目相继在江夏落户。区内原有企业经过历年来的改革改制,资产整合等措施,落后耗能、小型工业相继得到淘汰,小蜜蜂、鑫凌云水泥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产业优的骨干企业和以中北仓储(江夏店)为代表的一批高档次物流、商贸、酒店、餐饮服务等商业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为全区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1.项目建设凸显成效。近年来,我区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把引进大型建设项目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做好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工作,成功地引进了一批投资过亿的企业,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2009年,完成中国南车集团长江车辆生产基地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启动了占地500百亩的客车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武钢江北公司江夏钢材深加工产业园、武船重工钢结构制造中心、武汉万达光纤电缆生产基地、武汉金盛源科技有限复合绝缘子研发生产、东冠纸业武汉基地、通用设备制造基地、中铁科工集团江夏工业制造基地等项目的建设。

2.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以武汉光谷、邮科院器件产业园为核心,探索构建光电高科技和“总部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式。建设光迅光纤期间生产基地、海王机电石油勘探特种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德威斯电子通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三一机械制造、武汉龙腾旋塑交通设施制造、湖北汇盛电机电柜生产、武汉鸣鸿多功能妙计五喷洒机械设备、武汉卧龙发电机有限公司1.5MW直驱式锋利发电机等项目。

3.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长山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火电厂、鑫凌云水泥厂余热发电、武汉祥兴散热器生产有限公司节能型散热器生产基地、武汉事业有限公司废旧塑料回收处理、武汉金凤凰纸业年产20万吨高强瓦楞纸制造等项目建设。

(三)生态农业呈现多样性

1.支持绿色生态农业项目发展。我区计划总投资1.71亿元打造107国道绿色家园生态工程,建设郑店农业示范园1000亩、花卉木苗交易中心2200亩、优质红菜苔生产基地1万亩,国道两侧沿线空地节点绿化,修整和改扩建水里设施,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沼气和太阳能综合利用。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超市和农村市场、文化设施和卫生室等。沿线房屋以白墙蓝瓦为建筑特色,整治544栋,打造省级“两型农业”示范工程。

2.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乌龙泉街探索畜禽粪便综合处理的循环经济模式。依托湖北东方肥料有限公司和武汉大拇指有限公司,集中收集畜禽粪便,经过中求沼气、热、电等无害化处理后,年产20万吨有机肥,形成畜禽粪便处理-肥料-种植的循环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猪-沼-稻(林、果、菜、鱼)模式,建设“两型”畜牧业。积极推广法泗怡山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庄的经验,以24除生猪养殖小区为核心,探索构建农林渔-饲料-畜牧养殖-沼气发电-肥料-农林渔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推广生物发酵床技术,充分利用沼气新能源,计划新建“一池三改”用户达到20000万户,新建家用沼气池3624个。

3.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培植郑店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带动都市农业发展,继续支持武嘉蔬菜基地建设,三年内将在沿长江、金水河法泗地区规划建设总规模为15万亩的蔬菜板块基地。发展和壮大江夏桂子米业集团公司和蔬菜生产销售服务公司;引导花卉苗木企业和畜禽养殖企业联营发展;申报江夏茶叶等有机食品商标注册。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利用水稻种植双孢菇,到2009年11月,使秸秆、谷壳等副产品的利用率达到年产量的1.9%,再利用双孢菇的下脚料生产有机肥料3000吨。全区推广水稻轻简化栽培面积16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核心样板示范区3000亩,推广面积50万亩,肥料利用率提高8-12%;推广生物防治、机械防治等农作物综合防治面积40万亩,争取年年产少农药使用量90万吨以上。

(四)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通过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如中山圈-园-带生态旅游休闲园,推出观光农业特色旅游等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利用好我区的人文交通优势,通过加快旅游区建设和开发生态旅游交通线路,搞好本地特色旅游业。如中山舰旅游景点、巴登温泉度假村、巴登体育公园、黑森林乐园及介子茶园的特色旅游风景区、梁子湖沿线

休闲观光景点等。促进江夏旅游业和全省、全市旅游业对接融合,连通杨桥湖和梁子湖打造黄金水水道,构建生态旅游圈,构建生态工业、生态校园、生态产业园、生态社区。加快谭鑫培公园工程建设,打造谭鑫培文化品牌,加大对“中山舰”、“明代楚昭王寝”、“湖泗古窑址”等现代爱国教育基地和历史遗址保护建设力度,加强对优秀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的保护,做好“江夏黄”、“梁子湖的传说”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

三、财政在支持“两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近年来,我区财政部门在预算安排、资金投入、项目引导等方面大力支持 “两型”社会建设,但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调节力度有限、税制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财政支持“两型”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1.财政资金投入不够。我区“两型”社会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财政资金用于社会公共事业的部分并没有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减少,相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限的财政资金被需要的空间不断加大,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资金需要越来越大,因而用于“两型”社会公共商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资金十分有限,资金投入不足。

2.政府筹资模式有限。由于大部分“两型”社会建设投资项目存在资金需求大、回收率低、资金见效慢的特点,许多民间资金不愿投入,加上外界对“两型”社会的认识不深,民间资本并没有迅速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从传统产业部门转到两型产业上来政府用于“两型”相关领域的资金,筹资方式主要甚至全部依赖于财政资金,缺少新型的筹资模式。

(二)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社会转型力度有限

1.财政部门职能有限,调节手段不足。税务、财政虽然同属于大财政范围,但由于税务局、财政局分立,更重要的是发改委项目管制,导致原有财政职能弱化。财政当前只能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的倾斜扶植“两型”产业的发展,利用现有预算内的资金和非税收入中的排污费收入,没有其他配套的手段。

2.当前预算体系与“两型”社会的要求不适。财政职能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靠预算的编制来实现,现行的部门预算中缺少直接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关的科目,对财政政策的实施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限制,影响财政部门财政资金的分配。

(三)税法设置不利于企业转型

1.资源类税收法规设置不合理。现行的资源税税率设置偏低, 征税范围有限, 以及资源产品价格管制等原因, 阻碍了武汉城市圈内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财力优势, 这在相当程度上使得作为资源大省的湖北陷入经济弱省的尴尬境地。

2.税收制度没有作出对“两型”社会建设支持性的完善。虽然增值税成功进行转型,然而对于“两型”建设的支持还有限,其余的如资源税、消费税、营业税以及所得税还需要进一步改革。环境与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和外部性也存在,环境与资源的公共商品的性质使得产权最终难以明晰,往往导致产权所有者缺位,环境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又会产生外部性问题。这些都使得财政政策的调整效果受到限制。

四、进一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建议和对策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创新财税政策支持机制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区长期以来遵循了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

新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以此引导财政政策的调整。财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支出总量及结构的调整来刺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变。从我区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来看,财政支出结构应做相应调整:一是建立一个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模式,调整对高污染、高消耗及资源利用率低的行业的投入的改革支持。二是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保险、信息和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加大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将是我区未来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如何决定着我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快慢。四是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加大,但与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仅靠市场推动远远不够,政府在这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和再分配的枢纽,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财政充分发挥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政策功能,以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作为切入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障我区经济协调发展。

2.强化财政职能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把江夏区财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放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大框架下,立足于资源型城市转轨,转变工作思路,强化财政职能,促进我区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建立统一的产业布局调整机制。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明确全区重点产业分布,避免出现产业重复、结构雷同局面。可根据各自明确的重点产业,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防止出现无序竞争,高成本竞争的现象。建立产业退出补偿机制,“两型”社会建设,部分落后产业必须退出,涉及到产业升级,职工安置、社会稳定等方面,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对产业的退出实行相应补偿。二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充分运用财税政策杠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挥财政资金对高技术产业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高新技术引导资金、重大新产品开发专项资金、产业集群奖励资金等,对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项目予以倾斜,重点扶持大工业项目、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鼓励企业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淘汰相对落后的生产设施,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项目,可以对其引进的先进设备在税收方面给予更大优惠及财政贴息资助,以强化企业技术进步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支持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公共财政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创新体制机制,改变行政化的单一项目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建立以奖代补新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通过财税政策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逐步设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奖惩政策,一方面通过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节约能源资源和控制环境污染活动,另一方面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行业和企业实行限制性和惩罚性政策,逐步形成一整套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资源节约,但改革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解决投入与节约之间的矛盾,突破口应该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争取以有限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主线,科学调整政策和资金投向,充分发挥财政对改革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一是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整合效用。资金整合和分配要由“重企业”向“重产业”转变,由“重规模”向“重结构”转变、由“重短期”向“重长期”转变。要坚持以加大产业投入、打造产业集群为重点,对不符合两型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要逐步减少资金和政

策上的支持,要坚持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用足财政政策和资金。加大对自主创新和技改科研、信息化建设产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从而推动基础经济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增强财政投融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效用。利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规模和集聚效应,探索建立城市圈大项目库,将同类项目归集统一申报,从而降低申报时间和前期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增加项目申报成功率,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引导外部优惠资金在公共财政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并且通过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推进地方其他重点领域建设。

(二)调整完善财税体制,创新财税政策协调机制

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对于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武汉城市圈看,新一轮的财税体制调整应将重点放在建立省、市、县(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运转高效机制上,理顺分配关系,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协调健康发展。

1.合理划分收入范围,增加地方可用财力。目前主要是以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级次,由于企业改制改组频繁,企业的性质、成分和资产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客观上界定企业税收级次带来难度,特别是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附属企业等收入级次更是难以确定,不利于加强税收征管和监控。就江夏区而言,企业所得税汇总上缴问题,公路铁路建设营业税问题及增值税预征问题,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力求改革现行征收征管机制,进一步多考虑地方所牺牲的利益部分,将税收多留在本地区,从而增加地方财政可用财力。

2.适当提高改革实验区的地方税收分享比例。目前,地方主要税种分享比例过低对地市的财政影响较大,特别是改革又急需资金投入和支持。因此,可以积极争取把我区主要税种对市上解的部分留在地方或实行省集中税收增量全额返还政策,专门用于对高污染企业退出机制补偿和资源枯竭区治理。

3.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当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十分有限,而专项性补助的比重较大,但其资金分配并不取决于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对于平衡财政能力并没起到较大作用。因此,要逐步加大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减轻市、县(区)财政配套支出负担同时,要规范转移支付形式,解决资金分配中人为因素,真正让下面的实际需要得到及时反映和有效解决。市财政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力争中央、省对江夏区资源型城市加以倾斜,在确保政策性增资、社保资金、科技资金等转移支付同时,加大对城市事业投入力度,改善发展环境。

4.充分发挥和利用税收政策。对改革试验区内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有关项目给予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在不违反现行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对能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实行适当倾斜,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上一篇:基坑排水专项施工方案下一篇:地理教案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