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电视台实习报告

2024-08-15

新闻专业电视台实习报告(精选12篇)

1.新闻专业电视台实习报告 篇一

新闻学是一门手动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经过大学三年多的专业理论学习,在大学的第四年,当其他本科专业的学生都还坐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们已经怀揣梦想,激情澎湃的奔向各自的实习岗位了.

2007年11月,我走进了贵州电视台的《百姓看法》栏目,开始了自己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走进贵州电视台的那一刻,感到的是庄严和神圣,是的,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自己手中的笔,可以代表正义,减少弱势群体的无奈和悲伤,而不再仅仅只是发泄自己所谓的快乐喜悦或者惆怅忧伤.

《百姓看法》栏目分为新闻部和专题部两个部分。其中新闻部做的是短小的法制类新闻,比如消费者权益之类,要求的字数在500字以内,要求以最简短的语言把事情描述清楚,无须悬念。而专题部做的专题通常则是全省各地已经破获了的重大刑事案件,字数通常在3000字左右,依情况而定,不仅要求记者赶赴现场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公安机关审查案件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到怎么样排除困难最终将罪犯捉拿归案,还要求记者要把事件描述得跌宕起伏,这就对记者的视觉感官和画面组合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经过两天的观察,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爱好以及特长,考虑再三,我最终决定跟着专题组的老师跑专题。我想,这样不仅更能够挑战自己,而且更能够发挥和挖掘自己的写作特长,学到更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于是来到电视台的第三天,我找到《百姓看法》栏目制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栏目制片把我分给了专题部的一个记者,我叫他吴老师。

因为上一期的专题节目刚做好交上去,当天暂时是没有采访也没有新闻制作等事情可做的,带我的记者吴老师和我聊了一会儿,他问为什么选择做专题。我说我喜欢写,特别是这样的长篇报道,更是个练笔的好机会。他笑说做专题是得经常下乡的而且常常一下乡就是好几天。我说没关系,我有这个心理准备的。接着他问能坐车吗,会不会晕车,因为如果下乡的话很有可能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坐车在路途上颠簸。我笑,说从小到大还从来没晕过车呢,就喜欢坐车了。最后吴老师终于笑了,像松了一口气。我想,也许在最初的开始,他是很担心我是一个在家娇生惯养吃不了苦的丫头吧,担心我不是去做事情而是去给他找麻烦的。在这之前就曾听过男生个女生,电视台的老师更愿意带男生,因为男生能扛摄象机三脚架旅行包能吃苦,但是女生不行。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说有性别歧视之说的原因吧。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我是能扛摄象机三脚架的女生。

当天下班之前吴老师找了一些他以前做过的专题给我看,让我注意观察画面的颜色变化和远景中景近景的变化,以及每个画面的时间长度。他说远景是不可以直接接近景的,那样会出现跳桢,还有一个画面通常是5到7秒等等,之后又打印了一些专题文章让我回学校看看,熟悉一下《百姓看法》栏目专题的写作格式和风格,为第二天的下乡做一个准备。我清楚要写这样一篇专题稿子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是不行的,但是当时我不清楚的是自己的实力,只一味而急切的希望有个让自己写这样一篇专题稿子的机会。而这个即将到来的机会让我激动不已。

因为栏目里的实习生较多,而班上的另一个女同学z也比较想做专题,于是栏目制片把我们两个人一起分给了吴老师。第二天早上8点我和z就赶到了电视台,和匆匆赶来的吴老师从台里借出摄象机三脚架话筒和录象带之类的大包设备上车直奔目的地——黔东南州施秉县。车上,吴老师只是给我们大概说了一下我们要采访的是一个双尸案。

当天下午到达施秉县公安局,当下公安局的局长就此事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我和另一个实习生z对此案有了一个大体而粗略的了解。晚饭后回到住处,吴老师就第二天的采访和我们做了一个讨论。首先他用简单的语言从新将整个事件拉了一条线索,然后让我们考虑几分钟,再把自己将如何策划这个专题的想法,以及下一天我们将采访些什么人,什么人采访什么内容,稿子将怎么下笔,需要些什么镜头等说给他听听。几分钟之后,我和z分别将各自的想法说了一遍,吴老师对我们说到的一些可取的想法赞赏了一番后,让我们先回去好好休息,天亮好好工作。

之前一直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做的我们,这个时候才清楚,原来之前我们的想法都太过幼稚而显得可笑。一个专题哪怕一个小小的新闻事件的记录,文字的记录都只是其中的一个载体,和画面一起述说着整个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新闻策划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天的采访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有时候为了一个画面或者被采访者的一句话,要反反复复的重复一两个小时。大家都知道,平时说话顺畅而自然的人,面对摄象机的时候有的人会紧张显得不自然,甚至严重的说话都会断断续续,这就是“晕机”。面对出现这种状况的被采访者,记者要异常的有耐心,转移其注意力,循序渐进而不可以表现出焦躁。

最让我难忘的是看到局里给出的案发现场的录象资料,被害人夫妇是在熟睡中被凶手拿斧头砍断脖子而死的,当屏幕上的现场血迹一点点增多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把脸偏向了另一边——我是真的不敢看那样血血腥的场面的,我清楚要做一名合格的法制栏目的记者就洋该克服这样的恐惧心理不要害怕。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慢慢来吧,慢慢来,能行的。

2.新闻专业电视台实习报告 篇二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化建设,研究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 受众素质的提高, 人们对新闻媒介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新闻能够提供更多、更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信息以及科学文化知识, 提供更贴近生活, 更有情趣、更有欣赏价值的“专业化”节目。广播电视作为国家新闻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 是国家的宣传舆论阵地和喉舌, 同时也是国家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在广播电视集团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加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化建设, 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应当摆到议事日程并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同时, 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是一项时代性很强的事业, 专业化建设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探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提出主要从广播电视新闻的编排、宣传及报道等方面入手, 对促进广播电视新闻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专业新闻编辑人才, 实现广播电视新闻编排专业化

广播电视新闻编排是整档新闻依据重要程度或内容的组合而产生的活动。90年代以来, 中国的广播电视开始向大众传媒的本质回归, 在新闻节目的编排上也不断打破原有的框架,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在遵循新闻价值、综合多样、单元配套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追求创新的趋向日渐明显。那么, 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人员, 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舆论指导思想和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 同时还须掌握一些必备的技巧, 要通过合理巧妙搭配排列实现广播电视新闻的整体优化。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 又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广播电视记者、编辑、编导、摄影等人才, 实现广播电视新闻编排专业化。

1. 培养编辑精品意识, 体现新闻的贴近性。

根据大众传播学说, 从信息采编到受众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新闻采编把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不断推陈出新, 从形式到内容上符合时代要求, 为受众提供新的气息, 真正地满足受众的求新、求知心理, 那么, 新闻节目会日趋成熟和完善, 节目的收听、收视率也自然会提高。因此, 新闻采编人员要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树立精品意识, 把每次新闻采制都要按精品的要求去做。同时要准确定位自己, 紧扣时代脉搏, 在编排中努力打破以往陈旧的观念, 寻求事实的最新态势, 时时事事选择更符合平民的角度作为新闻的时空切入点, 有的放失地从听众角度出发, 从新闻事实中发现有新意或受人关注的新闻点, 从事物的变动中寻找新闻由头, 体现新闻创新点和贴近性。

2. 培养编辑突破能力, 突出新闻的内涵。

广播新闻的编排要讲究策划, 面对众多的信息资源, 广播新闻传播更要突出新闻重点及内涵, 吸引观众注意力。这就要求培养采编人员的突破能力, 力求对报道的事物有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准确地追溯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发展趋势, 对同类别题材的多条新闻进行加工, 各取其有特点部分, 综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多信息点、多层面的综合新闻, 以综合优势突出报道重点。并运用对比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 甚至求异思维的方法, 挖掘主题的深层意义和作品的深层价值, 力求给人们以理性的新鲜而深刻的启示。

3. 培养编辑画面叙事能力, 增强新闻的表现力。

各种纪实文体, 包括新闻、纪录片或者一个文艺节目甚至一台晚会, 叙事都是重要的元素。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培养运用画面叙述事件的能力, 使拍摄的画面具有明确的指向、饱满的信息、感人的细节, 使画面的佐证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过程中, 编辑可通过对新闻传播中声音符码的剪辑、叠加、架构, 激活听众的想象空间, 并以图像、解说词、同期声、字幕同为语言符号, 拨动听众的心弦,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使听众仿佛能够听到、看到、触摸到、感受到现实世界中鲜活的新闻人物、正在发展中的新闻事件, 从而增强新闻的表现力。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实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专业化

广播电视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 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娱乐和日常资讯的同时, 在提供公共服务, 特别是发布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预警、防范、救援等信息方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舆论导向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 深入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 深刻分析了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明确提出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以人为本, 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新时期,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 高唱奋进凯歌, 把握舆论导向, 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关注民情, 加强调查研究, 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专业化。

1. 注重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宣传是为了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 所以宣传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 不可制造新闻。受众的欣赏口味是不断变化的, 欣赏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并且受众有追求新奇的心理, 总想看一些负面的、灾难性的报道, 而事实上, 新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 不能被动地有闻必录。同时, 新闻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种主流与支流, 正面与负面的比例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新闻策划中, 不能被动地迎合受众, 而应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 主动地做好宣传工作。

2. 拉近新闻宣传的角度, 更好体现新闻的舆论引导。

“拉近”是指将重大国际或国内新闻区域化、本土化, 找到本地区听众、观众关注的角度和视点。把这条大家共享的新闻信息进行本土化处理, 拉近到本地的超市及工商部门等相关领域, 以详尽的报道满足当地受众对新闻热点的关注与需求。例如:胡南卫视《晚间新闻》节目的新闻编排, 我们可以看出, 在新闻宣传方式上, 它几乎不涉及时政新闻, 打破了综合新闻报道内容包罗万象的模式, 而专以百姓生括新闻特写见长。通过对一个人物特写、一件人物事件、一个社会问题的曝光、一个治安案例作为主打内容, 结合本地受众的需求, 适应不同层次收视群体对信息的需求, 更好地体现了新闻宣传功能。

3. 坚持和改进收听收看工作, 加强新闻宣传管理工作。

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工具, 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党和政府所以要开办电台电视台, 目的是为大众提供公益性服务。我们要认清广播电视的社会责任,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规范、引导广播电视节目的价值要求。因此, 在实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专业化过程中, 要将广播电视宣传管理的重点向宣传实践的前沿延伸, 通过对宣传业务的提前介入和正确指导以减少宣传事故的消极影响和对当事者的被动查处,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积极倡导绿色收视率, 杜绝媚俗和迎合, 不能只为追求收视率而放弃宣传主阵地, 放弃节目的高尚品位和高雅格调。这样, 宣传管理就能见微知著。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进行有序管理, 促进媒体发展。

三、运用新闻传播艺术手法, 实现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专业化

新闻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实施正确引导舆论的方法在于提高报道技巧。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和节目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的问题不是观众不需要, 而是比过去更需要, 应研究怎样进一步搞好电视节目的报道, 增强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和发挥电视节目传播的更大作用。因此, 新闻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采写出来的符合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的新闻素材处理好、包装好, 巧妙调整信息节奏和表现手法, 调动受众兴趣, 以时尚化的方式演绎新闻, 以个体信息质量的优化提升整体传播效果, 实现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专业化。

1. 整合新闻报道节奏, 激发受众兴趣。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除了要求个体新闻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张弛节奏, 以快为主, 以慢为辅, 还要求新闻节目报道讲究整合节奏, 以激发受众的兴趣。整合新闻报道节奏主要有以下几种艺术手法: (1) 积累式组接:即把几条不同的新闻以一个共同的角度或支点组接起来, 造成一种效果的积累, 以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 拓宽新闻报道的广度, 有人形容好像是写文章时运用的排比句, 从而形成良好的报道氛围。 (2) 关联式组接:即把具有因果关系, 现象与本质关系, 部分与整体关系, 偶然与必然关系的新闻集中组合在一起, 使受众了解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 对新闻事件获得完整的认识。 (3) 对比式组接:即把两条或两条以上内容截然相反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新闻组合在一起, 能极大地体觋出编辑的意图和追求, 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导向与监督作用。

2. 创新思维, 形成周密性的有独创性的报道方案。

当广播电视向21世纪走来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广播电视传媒受到严峻的挑战。为此, 我们在报道节目时, 必须转变观念, 创新思维, 寻求突破, 确立大视野、大传播、大经营的观念, 形成周密性的有独创性的报道方案, 实现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专业化。首先, 导语设计。新闻节目的内容提要集中体现着媒体把关人的观点和倾向, 广播电视传统上一直是舆论导向的先驱。广播新闻的导语要以最简洁、最生动的文字, 概述整篇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 一下子把听众“钩住”。其次, 要对整个报道进行宏观控制, 力求做到重点突出、客观全面、思想明确, 既要把握大局, 又要从新闻特点出发, 追求突破和非常规行动, 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 要通过运用艺术手法, 更多地争取具有现场感的报道, 充分体现广播新闻现场即时播报的特色, 使内容更加平实、生动, 让听众在听广播新闻时获得感性的画面, 唤起其想象和思维, 进而形成对所听事物的画面感、活动感和立体感。

3. 媒介融合, 整合广播电视新闻资源。

随着我国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互联网传播的飞速发展, 多种媒体融合已成为我国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与重要表征。融合后的广播电视由竞争性的媒体变为共生性的媒介。广播电视新闻资源整合需要厘清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共性和作为媒介的个性, 建立起尊重媒体共性、发挥媒介个性的运行模式和运行体系, 整合广播电视新闻资源。广播电视新闻资源整合必须摒弃广播加电视的观念和思维, 探索形成“前期新闻采集一体化、后期制作播出个性化”的广播电视新闻一体化运行模式, 变单一信息来源为广播、电视双向来源, 打通广播电视两个信息渠道, 互通有无, 共同分享, 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内容进一步得到丰富。

四、总结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化建设要在引导正确舆论的基础上, 从编排、宣传、报道等方面把握主题, 拓展思路, 创作出更多的精美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冠中.新形势下广播电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中国电视, 2010, (11)

[2]宋建荣.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心理与现场报道探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7, (05)

[3]赵平喜.传媒“合竞时代”和新闻编辑素质竞争[J].新闻界, 2008, (03)

3.新闻专业电视台实习报告 篇三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拍摄原则;个性化;想象力;稳定性;无剪辑拍摄意识

电视摄像记者作为电视现场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要把现实对象的形态、体积、质感、神韵、情绪、动作、语言及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像符号,通过对事物外在表征和内在意蕴的独特表现,把观众带进特定的新闻现场。因此,电视新闻摄像在电视新闻制作与传播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于电视摄像,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轻视或忽略,这大大影响了电视摄像水平的提升,也进一步制约了电视新闻质量的提高。因此,重新认识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好电视摄像的质量关,对提升电视新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电视新闻摄像技术、技巧与电视新闻制作之间的关系探讨。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技术与技巧

电视新闻通过图像和各个图像连续衔接表达内容。电视新闻摄像人员以敏捷的判断力及熟练的摄像技巧去捕捉被摄对象最富有本质特点的情节、细节以及精彩生动的画面,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现事物的精细点,应用图像的容量和图像的选择,去创造声画并茂的电视画面。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应该懂得如何应用光线、影调、线条、形状等形式元素为节目主题内容服务,挖掘别人想用但还没有用过的角度,利用多角度、多景别拍摄,给后期编辑制作留下足够的编辑空间。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好的电视新闻画面离不开电视摄像记者对于稳、移和构图等几个要素的把握与处理。

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推镜头是将某一个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拉镜头则是把某一主体放到一个环境中。推拉镜头的效果是强烈的,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突出环境中的主体,起幅与落幅应果断、干净利落,并有适当的长度,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节一致。任何镜头都要以稳定画面开始并在稳定画面中停机,这是从镜头组接和人们心理要求角度谈的。镜头摇摇晃晃、无规律地摆动等,会令人心烦意乱甚至产生厌恶感,对新闻片、专题片来说尤其如此。当利用摇镜头摄像时,要尽量缓慢移动且要保持水平移动。如拍摄文成珊溪水库坝区全貌,既可以居高正面俯摄,也可以侧面俯摄,但无论是“摇”、还是“推拉”镜头,都要尽量缓慢移动以保证画面稳,否则会出现跳跃式的突变,使观众产生厌烦感。

移,是指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是摄像重点需要掌握的部分之一。移动画面通过内容的不断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弥补定点拍摄的不足,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对复杂空间表现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

构图,是指摄像把物体在画面结构取景范围内进行艺术真实、合情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使其成为一种令人感到美妙的形态。电视的画面构图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和原理,画面结构要简单明了,坚持一个画面反映一个典型事件的发展过程,不可出现多中心、多主题。画面的立意要明确,突出主题,主体的安排一定要在视角中心位置上并占据一定的面积比例。

二、摄像个性化行为特征与想象力对电视画面的影响

一部好的电视新闻片作品,不仅与编导、剪辑、录音合成等环节有关,而且摄像人员的个性化行为与想象力在电视片制作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电视摄像也不例外。但是,在电视摄像过程中往往只顾稿本内容而忽视了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结果由于有限的固定镜头而限制了摄录操作的灵活性,最后可能为编辑带来困难。

想象和虚构不是一回事。想象的内容主要来自生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镜头、美化画面、丰富画面语言。发挥想象力在摄像过程中甚为重要,它使摄录人员能准确地选择艺术形象。想象的作用还在于通过摄录的电视画面,形象而有力地吸引观众并使之产生共鸣。在发挥想象力时,必须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从而既保证稿本的科学性,又增强画面表现的艺术性。虽然被摄物体是客观发生的,但摄像师本身用自己视角来操作机器记录下客观事件,因此,摄像师无论带着怎样的“客观”来拍摄事物,但画面里表现对象的景别、位置、近远以及推拉摇移和色彩造型等都是由有人的因素来决定的。电视新闻片、专题片作品成功与否和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紧密相关。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来自摄像人员的日常观察,深入的理论学习。

三、运用“无剪辑拍摄”意识,提高摄像水平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无剪辑拍摄”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具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记者的无剪辑拍摄意识,也可以帮助他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内涵,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效率,对于提高报道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视新闻拍摄中要具有“无剪辑拍摄”意识,关键是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和拍摄时的镜头处理。

摄像记者在拍摄前要明确拍摄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拍摄的画面,并根据实际拍摄的需要,在允許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活动的进程与顺序。对于一些非突发性的新闻报道在拍摄前一定要进行比较详细的策划,这包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新闻事件背景资料的查阅、新闻事件中的有关人物进行采访等;对于突发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也要在新闻现场迅速了解新闻事件、确立新闻主题和拍摄重点,如果事件允许,最好能列出简单的拍摄提纲和采访内容,尽量避免因盲目拍摄而形成大量废镜头或无用的素材。

“无剪辑拍摄”意识,体现了摄像记者的综合制作水平和作为电视摄像人员的总体素质。

首先,“无剪辑拍摄”要求摄像记者具备熟练的摄像技巧。摄像记者必须熟练掌握摄像机的构成原理和应用技术,懂得构图原理,使拍摄出来的画面构图合理,画面生动,色彩饱满。其次,具备新闻敏感性、判断力和节目的策划能力。当面对新闻事件的发生时,摄像记者能敏锐地捕捉到新闻事件中有价值的信息,对新闻事件有预见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再次,要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摄像记者要懂得电视编辑选取素材的标准,遵循电视镜头组接的原则,并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编辑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带着编辑的意识去拍摄,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参考文献

[1]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

[2]胡立德。新闻摄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01-411.

[3]叶子,高克明。电视新闻探索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210-214.

4.电视台新闻实习报告 篇四

实习时间:20XX.7~20XX.8

实习报告

20XX 年 7 月 7 日 ,恰逢卢沟桥事变 68 周年纪念。带着 6 小时车程后的几分疲倦,我第一次踏上了羊城这片热土。身边的人约好了似的突然齐刷刷地说起了粤语,心里想着要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我的实习心里真的觉得有些迷茫,只能努力瞪大着惺忪睡眼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企图马上把广州了解个透。就这一点野心而言,我跟当年鬼子进村地时候的确没什么两样。

等找到房子,简单地安顿下来,第一天就要过去了。阴霾的天空,湿热的空气,拥挤的车流,噪音污染严重超标的市区——这就是我对广州的最初印象。想起白天在街上看到不下 50 个的黑人联想到非洲的难民营,心里更是陡添了几分惆怅。不过很快我就抵挡不住睡眠的诱惑,在一张席子上睡着了,席子的下面是硬邦邦的水泥地,一台老式的松下空调是房间里唯一的奢侈品。当然,奢侈的东西从来不乏追随者,我亲爱的 5 个阶级弟兄也在空调下作不规则的卧倒状。

第二天广州下起了小雨,前一天两位广东同学在我面前吹嘘“广州不下雨”的谣言被轻易攻破,没有一点缓冲。而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也马上就开始了,一切似乎都来得那么突然。学院的另外 10 多位同学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了不同的栏目,我和曹飞跃却别指定分配到经济频道。后来想想大概是组织上考虑到我的语言问题,心里十分温暖。

新闻人注重效率的确是事实。我们很快有了各自的记者老师。第一次跟记者出去是到广州城郊的一个装修甚是豪华的酒店里拍一个省委宣传部的会议新闻。第一次参加省级会议,心里确实有那么几分激动。但是很快,我的兴奋同样被睡眠轻松打败。两个小时的会议之后,我把刚才搬出来的脚架再装好放回车里,然后跟着记者坐车回台,写好一篇普通的短消息被记者弃用,看着记者在对编机上运指如飞好生嫉妒之后,一天的实习结束了。同学问我这一天都干了什么,我回答得相当精简:“采、写、编。”

当然,我深知“万事开头难”这一真理。因此,第二天我又起了个大早就往电视台跑,在新闻部坐着等待我的记者老师出现。可是,当其他的实习生都争先恐后抱着脚架跟在各自的老师出去以后,我还在那坐着,拿着一张报纸掩饰发呆。到了差不多 11 点地时候,我给记者老师发了一个信息,才知道他已经出差去了,这几天不回来。这对我实在是个不小的打击。悻悻地吃了几口饭就往住地地方漫步回去了。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我“失习”的第二天,我在新闻部办公室遇到了后来一直带我的 管焱子 老师。 管 老师虽然不是记者,只负责摄像,但是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让他有了比我们实习生甚至那些初出校园没几年的年轻记者都老练了很多。平常大伙都叫他“管哥”,他也叫我这么叫他,不过我还是坚持着“ 管 老师”,毕竟这是基本的原则。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我跟着管老师跑了大半个广州城。因为管老师做的比较多的都是民声新闻,所以走街串巷成了家常便饭。虽然没有了豪华酒店的高规格待遇,但是能够听听街坊的心声,了解了解百姓的疾苦倒更让我觉得自然,更觉得安稳。虽然在学校学习到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技巧让我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实习生有了较多的施展空间,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积极实践,我也发现了自己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的不足以及在新闻理念上的片面和狭隘。真的很感谢学院能给我们这次实习机会,让我们这群过惯了校园生活的学生真正地明白和了解了社会新闻。这些经验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是异常宝贵的。

回想这一个半月的实习经历,到现在心里还是非常怀念。想起 6 个人挤一个不足 10平米的空调房的困窘;想起第一次被人塞“红包”时自己的一脸惊慌;想起第一次下车就听见群众高喊“南方台来了”并热烈的鼓掌声时的那份激动和荣耀;想起 管 老师的手把手叫我用大机时的和蔼笑容;想起光荣;想起梦想。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总结一下经验,哪怕是过时的、粗陋的,或许也能发挥一点余热。

一、要有自信——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有自己的优势

暑假是电视台以及其他媒体实习声充斥的季节,在我们实习的新闻部,总共才 30 多来位记者,就来了 20 多个实习生。在办公室上座率高的时候,晚去的人几乎找不到地方下脚。如果你表现的过于谦虚甚至软弱,你就会被别人踩在脚下。所以你必须表现的更有自信,事实证明,我们的写作能力可能暂时比不上复旦、北广那种老牌名校的学生,但是我们的实操能力绝对不会逊色于他们,而在以动手为先的电视台,这一块优势足矣。顺便提一下,去电视台实习的不都是新闻学院的学生,如果你因为过于腼腆被一个学商的学生占尽优势,那实在是冤得不行。

当然,需要声明的是,自信的表现并不是猖狂。

二、写作能力仍然要重视——文字能力在任何媒体都是基础

南方台新闻部在评判一条新闻的时候,画面当然是重要因素,但被摆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文字。对于同一个事件,怎样抓住事件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

点,良好的文字能力是首要的。新闻部总监在给我们开会的时候也说过更喜欢招收那些在平面媒体干过几年的记者。然而相对于实操能力,文字把握能力是我们较弱的环节,应该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不卑不亢——学会与人打交道

其实这和第一点有点重合。除了和其他实习生打交道,怎样和自己的老师处理好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实习质量,说远了,还能为你在以后的实习和找工打好基础。说记者敏感或许并不为过,有些事情处理不好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所以,在外面实习,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这不仅仅关乎我们自己,更因为我们代表着学院,代表着汕大。

5.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报告例文 篇五

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报告例文 1

暑假开始不久,我便来到__日报—__周末新闻采编中心实习,实习了半个多月,了解到一份报纸要制作出来所需的采编制作等一系列的程序,并切身实践了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在这期间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相信这些收获能为以后的学习带来好处。

7月14日,我独自来到__日报,这个我从未到过的地方,看到办公大楼的那一刹那,我惊呆了,原以为只是有几间小小的办公室,原本有的自信一下子没了,却多了几分紧张。门口保卫处的叔叔不让我进去,听到我说是来应聘实习生,直接说了一句“回去吧!已经招满了。”我手足无措,没有里面任何人的联系方式,我怎么进去?迟疑了几分钟,我又鼓起勇气,问到了办公室的号码,几经周折最后见到了董主任,起初听到我是大一的,立刻叫我回去明年再来,可能是我真诚的样子感动了他,最后他答应了,把我介绍给一位记者姐姐,要她以后出去采访都带着我。原本沉重忧虑的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是的,我找到了实习单位。我不用再为这次暑期实习焦虑,之后的学习中,我很认真、也积极主动的请教,我的表现让老师们比较满意,更可喜的是我还结实了几个实习朋友。

现在想想,我从第一天进入报社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熟练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整个过程,我学到了很多,做事的,为人的。真的很感谢这次实习,虽然有苦,却也乐在其中。

实习了16天,除了周末几乎每天都有采访,这让我感到很充实和兴奋,看到自己写的稿子发到报纸上,偶尔也会有小小的满足和得意。第一天,刚到就跟着朱丽老师出去采访,或许是因为__是个小城市的缘故,报社的,电视台的,电台的,新闻网的记者竟然一块儿出发。这次是调查采访小学生们的暑期生活,先后去了4所培训类的艺术院校,校长、老师都很热情的招呼我们,孩子们则露出惊奇的目光。我学到一些采访中提问的技巧,和与人沟通的方式,还知道了电视台的拍摄与录制。

第一次写稿子出现了很多问题,而通过对修改前后的稿子进行比较后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1.我写的太细了,我把被采访者的话,都一一陈述出来,而记者的则是总结他们的语言,从而得出结论。2.我把采访过的学校名字都一一写上,后来才知道其实不用那样,只需要说明是什么类学校就好。3.我还有很多知识不懂a如新闻标题的拟定,我的显得太平凡,且不能概括其大意,显得太幼稚。b不知道什么专业术语,更别说运用。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除了不断看报学习来提高新闻写作水平,还分别采访了在小平故居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全食、三星级公厕的开放、__赛区的篮球联赛每次采访后我都立即写稿,然后叫指导老师帮我修改,总共发了8篇,对这个结果不是很满意,因为我错过了一些好的新闻,比如晚上逛超市见到在附近居住的市民都坐在休息区吹空调,本来很好奇,很想知道营业员对此的看法和态度,却没有去采访,一天后这个新闻就出来了。对于这样的,总会觉得很遗憾,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对新闻的敏感性我还很缺乏,也或许我还缺少去采访的勇气。这些毛病都需要克服,不然怎么能当好记者呢?

我认为当一名好记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记者要时常与人打交道。

2.好记者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当有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你的节奏很慢,那么当你到达现场也许已经人去楼空,一无所获。

3.在实习时要给自己定好位。在实习中,态度要端正,虚心请教;在做新闻时,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报社一员,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并要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让就的各方面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4.以后的学习中要拓展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由于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的知识也需要十分全面,光有专业的新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想,多读,多学,为将来投身新闻业做好准备。

5.作为记者,要永远都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和一颗敏感的心。

除了出去采访,之后写稿子,就是坐在办公室学习了,看报是每天必做的事。看久了,会犯困,然后总想出去走走,想挖掘些新闻线索,偶尔也会感叹抱怨这里地方太小。

我想:记者与公众间有一种默契,记者得尽力为读者、观众和听众提供事实真相,公众相信记者的报道公正、完整、准确。这个默契很重要,因为人们是依据他们读到的和听到的来采取行动的。很喜欢看记者姐姐改稿子,学习他们的措辞与表达技巧。

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报告例文 2

回顾这100天的实习生活,感慨颇多。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新闻实习对每一个新闻人来说,都是一步非常重要的棋,是我们新闻专业将理论知识付诸于行动的必需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实习,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所锻炼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自己在社会中,在学生面前,在学校里的实际操作年能力,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理论的思维。这100天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会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与责任,以及明白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劳累。

20__年_月10号星期天的早上,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8人来到了___电视台,在系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作了简短的介绍之后,我们就跟着我们各自的指导老师来到了各自的部门,一进入工作室,马上就有老师的热情包围了我们,他们纷纷鼓掌欢迎我们,心里面真的觉得自己就是一名真正的新闻人了,那种荣誉感激发了在我心底埋藏了很久的梦想我要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在第一星期,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熟悉工作环境,熟悉部门情况。在办公室看老师工作了一星期后,渐渐的接触多了,从一个点都不会到稍微会点,再到能独自出去拍摄,回来写稿,到最后自己能独立完成片子。再加上平时观察和与余主任以及其他老师的交流,很快就对这里的一切熟悉了。

正式实习的第一周,我和其他两个同学选择了社教部,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个部门的工作量真的很大,一个月后,我们各自有自己的任务,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因为初次涉及有些问题,比如在撰稿时,有时候不懂得用怎样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用什么样的话说比较好,在剪辑的时候,起初好像是在看稿子找画面一样,剪的支离破碎,还没有更多的经验去解决问题,都还是需要更进一步的用更多时间的学习才会得到提升的。

再接下来的时间,真正开始出去拍摄,虽然在起初拍摄时,画面质量不高但是自己感觉还是挺好的,这毕竟是初学者,初学者这个词也许用在这儿不恰当,但事实告诉我们从学校到电视台就和初学者一样。

新闻无处不在,在媒体工作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平时更要注意保持新闻人的良好形象。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常常加班、学习;坚持早起到办公室打扫卫生,整理文件。并且在实习的过程参与老师们的评片和开会,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拍摄时认真根据老师讲的去做,保护设备。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并学会了做事先做人的道理,这一点老师讲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踏入社会时,首先面对的是做人,业务其次,因为业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我在实习中时刻在履行一名实习记者的职责。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对我来讲是上了一堂重要的`社会课,获益良多,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明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需要怎样的努力,走入社会,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回顾这100天的时间,我是用心的,但用心不一定等于成功,我毕竟是一名实习生,在拍摄以及整体思想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还缺乏摄像经验,甚至因为拍不到全景别或者拍虚了,老师把错误指出来而无地自容事情也有过。在作为一名真正新闻人的这条路上,我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有第二步、第三步。但不管怎样,我都会努力,把实习中学到的一切加以融会带到今后的事业中去,我会以我的真心去对待工作,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事实告诉我,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应有勇气去尝试。即便在尝试中失败,也能让自己成长,没有锻炼的机会,谈何积累和成长而这一切,只能靠自己去争取。等待,只能让你在沉默中消亡,只有主动,才能为自己创造良机。实习,陪伴我经受了挫折,也经受了欢乐!实习的经历虽已经过去,可我还会回头去看一下我在那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那不会是我旅途的归宿,而是我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

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报告例文 3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新闻学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新闻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新闻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新闻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新闻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新闻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新闻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新闻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新闻学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新闻学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五、存在的问题。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新闻学岗位工作岗位还不够熟悉等等,这些问题,我决心实习报告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报告例文 4

实习的第二天,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因为已经从无所事事开始涉及到专业的工作方面了,一起工作的哥哥姐姐对我们也很照顾和帮助。我们现在已经参加了连云港电视台广告中心市场部的一个策划项目,这个项目是关于连云港电视台TV团购电动车专场的一个活动,我们参与了策划方案以及平面设计,目前还是初级阶段。

由于我们对photoshop了解甚少,所以在开始做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要先学习这款软件,它的功能以及每个按钮的作用还有它能够带来的整体效果。这样的学习也给我们初次工作增加了难度,从网上下载了实习教程,自己先研究。虽然有些辛苦,但是很高兴,从小到大第一次脱离了校园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

今天来了个新的男实习生(小金),学习的是市场营销,比我们学习新闻的更加有优势。广告部的主任给我们布置了三个任务,是针对这次电视台TV团购电动车的。一个是设计这次活动的入场券,一个是设计活动开始的时候电视台大屏幕上滚动的背景文字,最后一个是关于登载到报纸杂志上的宣传图片。

虽然这对我们这些入门者有些困难,更考验我们的耐心,但是还是觉得很开心,终于有考验和实践自己的机会了。从明天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平面设计当中,为自己大三大四学广告策划打下夯实的实践基础。

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报告例文 5

我认为到新闻单位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制作的基本流程,向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学习。今年我实习的单位仍然是网络媒体,去到的是华声在线,与去年暑期实习不同的是,今年实习编辑之余还参与到了采访以及一些大型活动的策划。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我接触到的人物各具特色,要懂观察,从他们身上选角度做利于我们宣传的报道。20__年我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编辑

俗话说“文怕修改”,通过修改,能改出精辟的文章。提炼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网络媒体对于提炼主题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在规定的字节中把信息包括在内。最重要的是,还要做到吸引人,在眼球经济的今天,通过标题提高新闻点击率是一个优秀编辑的基本素质。掌握每个新闻板块的个性差异,通过素材的取舍整合栏目也是学习的重点。

2、采访

和实习老师去采访,在现场善于自己找出新闻角度,做到多视野的报道。最开始,消息的写作对我来说有些力不从心,太刻板让我有些放不开。但随着实习深入,我发现其实消息也是可以写出一些特点的,最重要的是现场新闻信息采集一定要多、要全。有时候一个新闻源,可以做很多篇报道。对于采访流程,因为一年级跟记者采访过,大概都清楚,这次的实习主要对于怎样提问怎样观察事物有了进一步提高。

3、写作

从采访完毕到定稿,其实是一气呵成的。有了好的采访方案,详细地采访记录,写作起来并不困难。之前我认为新闻写作有模式,总觉得突破不了,和实习老师沟通之后,发现新闻写作并无太大区别,一篇好的通讯是流畅的,就像两个

人谈话是连贯的,不用做刻意衔接。这就又回归到采访,访前准备一定要准备充分,只有做到充分了解才能完成一个好的专访。

4、实习收获

在两个半月实习期内,我深入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编辑能力,提高了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尤其是开始学会多元化看待一个事物。写了一些新闻稿件,更进一步的掌握了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通讯的写法。

6.电视台新闻制作实习总结 篇六

从今年2月份开始毕业实习,到现在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期间在县台做过新闻,现在在江西电视台一个栏目见习。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真的是学到很多东西。实习是一个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成长。

我认为实习就是学校知识的实践化,是考验学校知识是否掌握的良好途径。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充电。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并从中得到经验,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来的。

记得第一次发稿的时候,被主编修改了好多次;记得第一次出镜时,摄像无奈的表情;记得第一次采访的时候,语言不通的尴尬等等。都让我明白了做一名记者、媒体工作者的不容易。

实习期间也真的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媒体,但是我觉得要对的起自己的专业,要加倍努力。

还记得有一次自己去医院做采访,那个医院就是不让我拍摄图象,他们不相信我是电视台的,而且我作为实习生也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自己的证件,这真的让我非常难堪,最后只好当面给新闻中心的主任打电话,才化解了这样的情况。现在想想也真的比较搞笑。但是最后采访还是完成了,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把工作做好的。

在学校里学的大多都是理论的知识,但是实习真的让我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知道了做新闻的具体流程,知道了新闻语言跟常规语言的差别,明白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定位,以及这份工作的责任。

实习中也会有人否定你,但是我一直认为越是批评的话,才越能让自己成长。因为虽然听起来很不好听,但是仔细想下如果真的是自己的问题,那就真的应该马上改正。

实习中我坚持做到一定要守时。第一次出去采访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是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的目的地,我就是怕迟到,早到总比迟到好。每次采访,我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左右到达,找个地方坐下,把今天的采访任务好好想想,理清思路。唯一的一次迟到是因为联系员告诉错了地方,打车赶到的时候迟到5分钟,感觉特别不好,打那以后,我更加谨慎了。

还记得有一次,新闻中心的主任问了我一个问题,但是我说了一个大概的数据,主任说确定吗?我就不确定了,做新闻不能想当然,任何即将变成铅字的事情都要进行证实,必须严谨。

每次写完稿一定要读,不要有硬伤。新闻的“硬伤”,是指一篇作品中,存在致命的、关键的、明显的错误,或者是不该发生的常识性的毛病。常见的硬伤有政治性硬伤、政策性硬伤、导向性硬伤、违反宣传纪律的硬伤、片面性造成的硬伤、常识性错误和技术性的硬伤。要想做到没有新闻硬伤,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我就有过稿子因为“硬伤”问题而被退回的情况。发第一篇稿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说实话,后来再发稿占大多数的心理是害怕和紧张,怕又被退回来。

7.新闻专业电视台实习报告 篇七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基本特征,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要求, 逐渐的对人才的培养重视起来, 很多高校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各高校的教学目标, 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要求。目前, 广播电视新闻行业, 是一个划时代性相对较强的行业,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有效地推动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良好的发展, 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分析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中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建立一种新的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模式, 这样做不但能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还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相关学校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 一) 知识结构

首先, 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 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是通过声音和画面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提供给大众信息, 简单来讲, 就是必须要具备传统的传媒媒介相关的知识以外, 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充分的掌握新型的媒体知识, 例如网络媒体, 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更好的发展起来。其次是必须具备学科知识, 主要是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科学, 因此, 掌握全面的学科知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三就是方法类的知识, 捕捉信息、筛选信息都要具备较强的思维方式, 不仅要用思维分析做出正确的分析, 还有结合其他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1]。

( 二) 智力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必须具备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记忆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力。人才具有感知力才会具备敏锐的知觉, 从而带来灵感, 随着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 新闻直播的情况经常发生, 这就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现场报道水平, 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进行报道。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记忆力是不同与其他专业的特殊要求, 媒体传播的主要媒介就是声音和图像, 因此, 要求人才应该具备将声音、图像转换翻译的能力和迅速记忆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力是创新人才能力的核心, 用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 三) 非智力结构

非智力结构主要包括兴趣、性格、情感、动机以及意志等。非智力结构与智力结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2]。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非智力结构的培养, 但是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 很多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存在很多的弊端。因此, 要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人才的非智力结构, 从而使创新人才同时具备良好的动机、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开朗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兴趣于一身的新型创新人才。

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 一) 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本身的发展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媒体本身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创新的道路上一直未停下脚步, 在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媒体典范, 就这一点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在我国大多数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创新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例如: 有些媒体过分的追求利益,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缺乏创新能力, 致使你模仿我我模仿你的风气泛滥, 媒体内容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大同小异, 大大的降低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综合竞争能力。经过了很多的媒体之间的竞争经验来看, 能够决定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整个市场上地位的直接因素就是媒体的自主创新的能力[3]。因此, 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想要发展, 就必须要创新, 而这重点就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 二)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身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本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人类的繁衍途径分为两种: 一种是生殖繁衍, 一种是文化繁衍[4]。在生殖繁衍的过程中有遗传同时也存在着变异, 为人类在生物学上的进化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繁衍的过程中, 因为文化无法遗传, 因此只能依靠一代一代的人传承下去, 在这传承过程中有继承也存在着创新,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推动的作用。传承文化的手段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人具有社会实践的能力, 在教育的过程中, 不但要继承原有的文化, 还要在这基础之上创造出新的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文化的传承, 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进步, 因此, 必须要求培养出不仅具有继承能力还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想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发扬光大, 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 就必须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 三) 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国内的发展建设来看,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 在这过程中, 要求高校的教育要抓住历史的机遇, 严格要求高校的教育和管理, 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培养出适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提高人才的综合设置, 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转变。从国外的发展建设来看,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强大和崛起, 这过程中的发展和强大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强大。从人类进入到经济时代至今, 在发展过程中对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5]。学校是传承知识、发展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摇篮,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 要求高校培养学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念、品德、知识和技术等全方面发展的新型创新人才为教学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但要适合国家的建设还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

( 四) 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根据调查显示,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对口专业率相对较低, 根据这一点就说明了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质量相比不高, 这会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变化相对较快, 不但要求人才要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在创新中还要具备较大的后劲。通常来讲, 在校接受系统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点, 然而,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未定型, 准确来讲, 当前的学校只挖掘了人才的创新潜能, 具备了基本的创新素质, 在实际的社会实践当中, 人才的创新能力逐渐成型, 使人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在创新中不断进取, 有效的推动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以及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 一) 创新人才培养均衡化

从我国目前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 将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 将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作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 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显示, 我国在进入21 世纪以后,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增长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 而且专业的分布不均衡。基于此, 我国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控制专业的增长, 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进行严格的评估, 控制一些招生过多专业的招生数量, 将专业人数和招生人数少的专业进行帮扶政策, 优化专业的分布区域和结构层次等问题, 以达到均衡化发展的要求,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 二) 创新人才培养层次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层次化。目前没有关于创新人才的统一的定义, 但是很多的研究和分析表明: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具有层次化和普遍化。我们通常将具备技术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等称为创新型人才, 这些种类是根据不同的需求标准所形成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人才都必须要具备创新能力, 并且成为创新人才。在实际的很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育当中, 培养创新人才固然重要, 但是每个学校的性质和种类不一样, 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教育工作的开展, 因此, 无论是哪一所学校一定不能忽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将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为己任, 并根据社会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6]。

( 三) 创新人才培养整体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整体化的特点。专业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等都是培养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其他方面的整合, 从而建立有机的教学体系, 这样做才回有效的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然而, 当前我国的教育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 “重文轻武”的现象极为普遍,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 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缺陷。基于此, 要求高校必须要进行教育课程改革,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整体化的发展, 将创新培养深入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

( 四) 创新人才培养共同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共同化的特点。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一直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上存在着教学误区: 首先是学校与媒体之间的误区, 通常将学校作为主体, 将媒体作为客体; 其次是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误区, 将学校的而管理者作为主体, 将教师作为客体; 最后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误区, 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如果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缺乏对主体的认识,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不能充分地满足媒体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从根本上就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里了。基于此,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建立共同化的主体理念, 将该学校的管理者、该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看作是具有共同性的主体, 不但可以共同担任培养人才的责任, 还可以共同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 科学、有效的满足了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 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 五) 创新人才培养科学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科学化的特点。从广泛意义上来讲, 关系到教育的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评价, 从狭义意义上来讲, 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针对这些评价和管理不能只从片面的角度讲, 不能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定标准, 应该充分的体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色教育, 有效的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制定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和评价制度, 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人才的培养是呈周期循环发展的, 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相对系统的工程。综上所述, 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良好发展, 是人才本身发展的需要, 是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以及专业的需要, 因此, 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的特征, 并且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到均衡化、层次化、共同化和科学化, 将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为己任, 培养人才整体化的发展, 将创新培养深入到人才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 不但可以共同担任培养人才的责任, 还可以共同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 科学、有效的满足了社会以及人才自身的需求, 为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莉.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一线的探索与反思——第三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 2014, 04:5-14+17.

[2]曾致, 罗赛清, 李燕湘.通识教育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1:66-69.

[3]张勋宗, 张晓霞.新闻专业创新实验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成都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 07:74-76.

[4]孙宜君, 刘进.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5, 11:120-123.

[5]姜小凌.“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02:119-122.

8.新闻连线:电视新闻报道新突破 篇八

一、新闻连线节目产生的背景

新闻连线节目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的视音频传输手段,完全打破空间地域的束缚,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相关人员连在一起,就受众高度关注的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新闻话题,进行报道、讨论和评述的节目形式。这种新型节目形式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电视新闻报道要有新突破。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近年来,报纸媒体中晚报的兴起,将新闻报道中的深度报道推向了极致;广播媒体中专业频率的出现,将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又以其互动性强显示出无限魅力。所有这些都对电视新闻报道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迫使电视媒体博采各家之长,充分发挥电视技术潜力,在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上进行创新。

2.观众的需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新闻报道已难以满足观众的需要。

对电视媒体来说,除了其他媒体的竞争,内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去年以来,全国在无线和有线电视台合并的潮流下,数以千计的专业化频道应运而生,电视媒体已经由稀缺转变为过剩,观众也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另外,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口味也变得越来越挑剔,由过去的"你播什么我看什么"变为"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报道要以更快、更深、更多的信息量和更强的现场感来满足观众的需要。

3.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连线成为可能。

近年来,电视技术、信息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视频、音频、微波、光缆、通讯等技术的完善和普及,为新闻连线提供了技术保障。如果没有这些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物质条件,新闻连线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新闻连线节目的特征

新闻连线节目实际上是将电视新闻报道或电视直播节目与演播室节目通过现代电视技术有机地连接起来,将前方的新闻报道或现场报道与后方的访谈融为一体。除了有一般电视新闻报道的特征外,还有以下显著特征。

1.新闻题材重大,是观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事件。

新闻连线节目的题材要么是内容复杂、头绪较多,要么是正在发展的、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观众对此题材又有着高度的关注度。对这类事件或问题的报道,若用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往往由于篇幅小、时间紧的限制,记者难以进行从容的观察和思考,不能进行深入的追踪和挖掘,所作的报道大多流于表象,信息量、时效性也较差。通过新闻连线,既能对事件进行充分报道,又能展开深入的讨论,还可以根据需要插播背景资料,并且能随时把握事件的发展和进程。同时,通过将某一方面的专家请进演播室或进行连线采访,更能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度内涵,以全面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组合满足观众的需要。中央电视台成功地对韩日世界杯、今年"两会"以及伊拉克战争的连线报道,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2.时空跨度大,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电视新闻报道的束缚。

新闻连线节目充分运用现代电视技术和通讯技术,缩短了客观上的距离,不管地球上、地球外,只要人类能涉足的地方,就能将其置入观众面前的电视屏幕,使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村落。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新闻连线的技术被中央电视台广泛而熟练地运用着。只要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就能看到伊拉克战争的现场,看到伊拉克周边国家所建的难民营和军队调动情况,看到美英等国家高官的活动和军事部署情况,看到世界各国政府的表态及群众游行示威的现场,甚至刚刚还在看伊拉克惨烈的战争场面,转眼又看到在美国好莱坞举行的奥斯卡颁奖盛况等。空间上的距离感在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新闻连线节目还通过背景资料的运用,在节目中插播背景报道,将时间上的距离拉近。如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的连线报道,既有正在进行的战争现场,又有十几年前海湾战争的情况,还有这十几年来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和武器核查情况。时间上的距离感在此也被大大弱化。

3.报道的信息量大、深度高、思辨性强。

新闻连线节目由于彻底摆脱了时空的局限,通过多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能够充分将某一事件的所有信息呈现给观众。再通过演播室中专家对这些信息的综合、讨论、述评,进一步充实背景、延展现场、阐释观点和看法,挖掘出深层次的新闻内涵。同时,通过对事件所涉及的各方面人物的采访,以及有不同观点的专家之间的讨论甚至交锋,使整个报道具有思辨性。由此可以看出,新闻连线节目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从理性思考欠缺、报道深度不够、透视性不强走向提升自身的思辨色彩,加强报道深度,增强透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4.现场感、参与性强,不仅报道结果,而且更重视过程。

有专家将人类与外界的感知分为三个接触阶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二是以书面文字或电话、摄像等方式实现的人际接触;三是由电视与网络带来的接触,它既有第一类的亲情和直观,又有第二类超越时空的优势。新闻连线报道可谓完美地体现出了第三类的优势。以前的电视新闻报道只是客观地叙述,偏重于报道结果,很少注重细节,更不用说过程了;而新闻连线报道将事件的现场、环境、人物、进程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连线,在不同地方出镜的记者引领着观众的视线,走进现场、寻找细节、探寻人物、追踪过程,使观众很容易将自己放在那个环境里去设想,更加深刻地关注那里发生了什么事,以及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意识。

5.主持人角色突显,综合能力成为主持人驾驭节目的关键。

9.新闻电视台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篇九

200*年7月7日,又一个紧张忙碌的学期结束了,而这恰逢又是卢沟桥事变xx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第一次正式迈进了自己千辛万苦找到的实习单位,心里想着要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我的实习,心里真的觉得有些迷茫,只能努力瞪大惶惑的双眼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恨不得马上把台里的所有事情了解个透彻,就这一点而言,我跟当年鬼子进村的时候的确没什么两样。

在新闻部门一块实习的还有六名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专业的女生,她们有五个是河大的,另外一个是经贸的,只有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以心里有着千万分的不确定,但是不管怎样,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生活正式拉开了帷幕,一切似乎都来得那么突然而又那么顺理成章。新闻部失去了往日的平静与空旷,刚来的七名实习生把那里塞得严严实实,弄得别的部门纷纷登门观看,也让我们几个着实有些不好意思了。

撇开这个小插曲,该进入正题了,新闻人注重效率的确是名不虚传,我们很快都有了各自的实习老师。开始的一段时间是跟着实习老师熟悉部门的工作流程,学习怎样使用机器,怎样采访,怎样编稿,怎样录音。那几个人基本上是轻车熟路,而我却是头一次“吃螃蟹”,一不小心就会被“螃蟹的钳子”夹到手。没办法,既然来这里就要作好一切从头开始的心理准备,于是不懂的就问,操作机器设备不熟练就比别人晚回去。经过实习老师一段时间的指导,部里开始让我们自己跑新闻。

回想这一个月的实习经历,我到现在心里还是非常怀念。想起 实习老师的亲切笑容,想起光荣,想起梦想,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总结经验教训,哪怕是过时的、粗陋的,也许也会对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影响:

一、不卑不亢——学会与人打交道

其实这和第一点有点重合。除了和其他实习生打交道,怎样和自己的老师处理好关系,怎样和采访对象更充分的互动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实习质量,说远了,还能为你在以后的实习和找工打好基础。说记者敏感或许并不为过,有些事情处理不好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所以,在外面实习,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这不仅仅关乎我们自己,更因为我们代表着学院,代表着我们自己的学校。

二、要有自信

暑假是电台以及其他媒体实习生蜂拥而至的季节,在我实习的新闻部门,总共才有十多个记者,实习生却来了七个,更不用说在我们快结束实习时又来的两个。在办公室上座率高的时候,晚去的人几乎找不到地方下脚。如果你的表现不好,你就会被别人落在后面。所以你必须表现的更有自信更积极,但是,自信的表现并不是猖狂,而是脚踏实地的谦虚和勤勤恳恳的努力。

三、写作能力仍然要重视——文字能力在任何媒体都是基础

电台新闻部在评判一条新闻的时候,音质当然是重要因素,但被摆在第一位的仍然是事件的内容。对于同一个事件,怎样抓住事件的关键,简明扼要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抓住听众的耳朵,良好的文字能力是首要的,新闻部总监在给我们开会的时候也说过,写作应该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记得第一次出去是我和小牛到火车站附近的一个装修甚是豪华的酒店里采访一个省妇联的会议新闻。第一次单独采访新闻,心里确实有那么几分激动。但是很快,我门的兴奋同样被采访机轻松打败,由于我们两个对采访机的使用还是没有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还以为它没电了呢,结果只好用mp3代替录音。一个半小时的会议之后,我们回到台里,写好一篇普通的短消息并录了音,结果却因为采的音质不好被记者弃用,那时心里的感觉真不是滋味。不过,这使我更加明白电台是依靠声音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硬道理,只有眼把质量关,才能之作出好的节目奉送给广大的听众。看着记者在对编机运指如飞好生羡慕之后,一天的实习结束了,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学校时,同宿舍的同学问我每天都干什么时,我回答的只有四个字:“采、写、编、播。”

以后的一段日子所有的事情就都逐渐走上了正轨,每天都生活在忙碌的充实当中。记得有一次,我负责的每周的一句话新闻第二天就要交稿了,可是录音的部分怎么也找不到那最后令人满意的一条,等我最后终于找到了,已经是晚上九点五十了,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可是等回到学校时,楼管的阿姨已经关门了。像样的情况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如果你热爱新闻事业,想成为一名新闻人,你就要习惯这样的生活,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虽然在学校学习到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技巧让我对新闻专业有一些皮毛的认识,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积极实践,我也发现了自己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的不足以及在新闻理念上的片面和狭隘。真的很感谢xx人民广播电台能给我们这次实习的机会,让我们这群过惯了校园生活的学生真正地明白和了解了社会新闻。这些经验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是异常宝贵的。

到省级媒体实习有很好的软硬件条件,由于省级媒体自身实力较强,人员素质较高,这为在其中实习的同学带来充分的学习机会,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新闻理念以及制作手段,为今后的新闻实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省级媒体实习也有一定的问题在其中,但是经历了这段时期后我的收获还是十分丰富的。

10.电视新闻采编的专业知识有哪些 篇十

电视新闻采编的专业知识有哪些?

新闻采编与制作 学 制:3-5年,标准学制为3年,有意读本科者,毕业前经考试成绩合格,可推荐到相关本科院校学习深造。本专业隶属中文系,主要为各类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及宣传媒体培养节目编辑、编导,创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学生能够掌握编辑、摄像、录像、摄影、播出等方面的技能,掌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新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安全生产领域从事新闻传播工作,获得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与制作等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熟练掌握新闻采编与制作的基本技能,适应各类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络等多种媒体的新闻采编、媒体管理和各类节目制作等工作的技能型新闻专业人才。主要课程 : 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中外新闻史、传播学、新闻评论学、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广播电视基础、广播电视主持、媒体管理与经营、计算机辅助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等。就业前景:通过三年学习,使学生能够胜任各类媒体采编、节目制作、媒体管理等工作,也可以胜任企事业单位对外宣传、网站管理等工作。该专业就业前景广泛,尤其是既懂新闻和经济理论、又懂网络操作的技能型新闻人才具有较大社会需求。基本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 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新闻职业道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文化素质 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有健康向上的人格和兴趣爱好;诚实守信,谦逊好学。3.专业素质 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有较扎实的新闻采、写、编、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编辑制作技能;具有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忧患意识,在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中有较强的生存能力。4.身体心理素质 有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有和谐的身体运动能力和健康的体魄;有较强的与人协作的能力,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敢于面对挫折,善于挑战自我。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可分为四类: 公共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德育、英语、文科高等数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等课程。文化基础:基础写作、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美学、外国文学等。专业基础:传播学、新闻学概论、外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安全导论等。专业课: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学、广播采编、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新闻摄影、电视摄像、网络新闻编辑、新闻伦理与法规、安全新闻、广告学等。拓展模块:新闻心理学、普通话正音、媒体与语言、播音与主持、广告设计、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论文写作、英语新闻写作、新闻专题报道、世界媒体现状研究、中外新闻名篇选读、媒介管理等。毕业生的业务规格:本专业确定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懂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的科学文化、道德修养及身心素质。2.掌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党和政府关于新闻传播与宣传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和新闻素质。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掌握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方法。4.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接受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制作等基本训练。5.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辞典阅读外文书刊。6.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7.通过军事训练科目,达到《高等学校军事训练大纲》的要求。8.在3-5年内,学完规定的所有课程,修满本专业要求的最低学分。本专业应修最低学分标准为147学分。

11.青岛电视台高清新闻演播室的布光 篇十一

【关键词】电视灯光;高清演播室;高亮度大屏幕;LED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4.01.015

【Abstract】Taking the lighting plan for News studios of Qingdao TV Station for example, the requirements of lighting out for HD TV Studios were introduced with various high light large screen and live-action glass wall. And, solutions to the issues of equipment selection, lighting pattern, and specific background processing were also expounded as well.

【Key Words】TV Lighting; HD TV studio; High light screen; LED

青岛电视台高清新闻演播室于2013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约200 m2,其中演播厅约130 m2,导控室约70 m2(见图1)。演播厅与导控室之间采用透明玻璃隔断,体现开放、延展的特点。该演播室为多媒体交互演播室,内有松下103英寸高清等离子显示屏、三菱2×4 DLP高清显示屏、LED高清显示屏等高清高亮度显示设备,共安装了24台LED平板灯和16台LED聚光灯。它目前承担着青岛电视台的名牌栏目《今日》、《今晚》、《青岛新闻》等每天3小时的直播以及多个访谈类节目的录播任务。

由于这些节目采取了主持人站播、坐播、移动转场、走位等多种表现形式,加之各种显示屏幕的高亮度,给新闻节目的迅速、有效布光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1 演播室灯光的设计和选择

众所周知,高清演播室比标清演播室对灯光的要求更加严苛。高清拍摄在用光上更加追求细腻、柔和、均匀、层次分明,既要有立体感,光比又不能过大。

首先,高清节目画面的构图为16:9,画面变宽,画面中的内容丰富,一些在标清节目画面中可以忽略的内容,可在高清画面中显现。因此,需要增加灯具的数量,扩大布光的范围。

其次,高清拍摄的画面行扫描线数量是1 080条,非常清晰,在高清画面中前后景物的层次感比标清画面增强了。这就要求通过调整光的比例来体现物体的层次,需要通过增大柔光灯的比例来解决。

再次,在同样的画面条件下,高清摄像机比标清摄像机要求的亮度要高。二者如用同样的光圈,要达到同样的清晰度,前者就要增加灯光的亮度。

作为新闻演播室,要求布光既能体现新闻主持人的端庄、得体,为观众呈现真实可信的形象,又要将主持人从高亮度的背景中突显出来,体现立体感、层次感和纵深感。

结合上述高清拍摄的特性及新闻节目的需求,经过充分的论证,电视台选择了高光效、高显色性、低眩光值、长寿命、造型感强的LED灯作为主要灯具,布光方式则在传统的三点式布光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基础光加重点光的布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分景区布光

依据新闻节目的需求,综合考虑各显示屏幕所在的位置、背景包装的设计、灯位等,将景区划分为LED景区、DLP(数字光处理投影,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景区、LED和DLP走位区、访谈节目景区、导控室实景玻璃墙景区。考虑到各个显示屏幕的亮度、饱和度、色度的不同,首先要对所有显示设备进行色彩一致性的调整;同时,为了避免镜面反射,除了一些必要的表面处理外,摄像机的安装也要与显示屏幕成一定的角度,避免垂直拍摄造成的光反射。

2.1 LED景区布光

这个景区主要采用站播和坐播两种播报形式。LED屏幕为点阵发光,其锐度和亮度非常高,非常刺眼。为此,技术人员专门定制了一层亚光膜,均匀覆盖其上,很好地解决了高亮度给布光带来的麻烦。同时,结合背景包装,能更好地将主持人从背景中凸显出来。

2.1.1 坐播布光

在这个景别中,摄像机的机位较正,镜头与屏幕的角度接近于垂直,若采用环形布光,虽然布光均匀、柔和,但是容易在背景上留下光斑,因此采用传统的三点式布光法(见图2)。

主持人距离LED屏幕约3 m,这样首先保证空间上不会显得局促,主光采用100 W LED聚光灯,离地面约3.5 m,水平角度、垂直角度均为35°左右。辅光采用100 W LED平板灯,水平角度约为25°。逆光采用双LED聚光灯,双逆光能使得主持人的形象更加立体。LED灯珠串联,形成一条光带,镶嵌在圆形播音台的磨砂亚克力台面下,非常均匀柔和,可以适当清除下巴、眼袋、鼻子等阴影,对主持人面部的细微皱纹也有很好的修饰效果,使画面显得更加细腻、柔美(见图3)。

2.1.2 站播布光

主持人位于LED屏幕前方1.5 m左右,摄像机与LED屏幕成45°角。由于位置的特殊性,依然采用三点布光法,但对较传统的布光法做了一些改进(见图4、图5)。主光采用100 W LED聚光灯,位于摄像机机位正上方,高度约4 m。辅助光没有采用单一的LED平板光源,而是采用两台100 W的平板灯,一台与主线左侧成35°角,一台则紧贴LED屏幕上方,这样弥补了因为主面光角度过正造成脸部两侧光线不均匀的不足。逆光采用一台100 W LED聚光灯,由于是定点拍摄,足以勾勒出轮廓和造型。

nlc202309012311

2.2 DLP景区布光

DLP屏幕的画面色彩艳丽、细腻,饱和度高、亮度高、自然逼真,因此也用于各个栏目的主景区。主持人为站播,有两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区分中景与近景。在播报过程中,主持人有转身过程,因此布光需要全面考虑,互相兼顾。

主持人站立于屏幕前方约2 m,布光采用三点式布光。两个主光灯位采用LED聚光灯,分别位于两台摄像机的上方;两个辅助光灯位采用LED平板灯,分别位于主线左侧35°和10°的位置;逆光采用双逆光。这样的布光方式,既保证了主持人在转动时,光不会缺失,两个辅助光又可以互相补充(见图6~图8)。

2.3 LED和DLP双景区走位的布光

通过主持人走位,恰当地交代了演播室的整体环境以及栏目版块之间的衔接,避免观众产生视觉疲劳,也使画面有一种动感。走位的布光不需要面面俱到,对主持人常用的位置进行重点布光,其行走的路径做大致的、均匀的布光即可。在主持人行走的轨迹上方布置了四台LED平板灯,形成一条光带,垂直照射,打亮整个行走区域,兼做逆光使用。在行走轨迹的前方,布置三台LED聚光灯,通过调整其扩散角度,形成一条交叉的面光带(见图9~图10)。在主持人运动过程中,可以保持其图像的亮度。走动结束后的定点位置需要单独进行重点布光。这样,通过定点的重点布光和走位的泛泛布光,能很好地勾勒出移动的轨迹,既营造了一种运动的氛围,又能主次分明。

2.4 访谈景区布光

访谈一般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模式。一对一的布光方式相对简单,传统的三点式布光即可;一对多的形式则较为复杂,特别是在高清、高亮环境中,若用光过多,其杂散光必然会对整体图像质量造成影响,因此要尽可能减少灯具数量,同时提高灯光的使用效率。在访谈节目的布局中(见图11),主持人是相对独立的定点位置,采用传统的三点布光方式即可,基本不会对他人造成影响;而三位嘉宾的位置相对较近,若对每一个人都进行三点布光,灯具太多,必然会造成灯光的交叉影响。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环形布光的方式,在三个嘉宾的正前方布置4台LED平板灯,均匀照亮嘉宾。这样,既保证了嘉宾的定点位置的光线,又避免了嘉宾转身造成的光线缺失。3台LED聚光灯作为逆光使用,保证图像的立体。

2.5 导控室实景玻璃墙景区布光

这是布光难度最大的一个景区。首先,玻璃反光的特点使得玻璃上的灯影很难消除;其次,这一景区是实景,导控室内的光线强弱,对整个画面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再次,这一景区是时政新闻《青岛新闻》的主景区,其内容也决定了用光需要体现客观、严肃的特点。综合考虑,笔者最终设计了一套综合的布光方案。

2.5.1 玻璃墙的处理

玻璃墙是一面巨大的镜面,根据其反射原理,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演播室内灯光众多,很容易使灯光的影子显现在上面。如何解决?首选的也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构造倾角。在玻璃安装之初,结合舞美的艺术造型,使玻璃墙产生倾角。这个倾角不单是垂直方向上的,更需要水平方向上的。在安装时候,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各构造了一个30°的倾角,这样就会使光的走向发生变化,不会产生正面反射。第二个解决方案就是在玻璃上贴高透光性、防眩光处理的膜。结合以上两种处理方法,再通过调整灯具悬挂高度、距离以及摄像机位置的移动,使得整面玻璃干净透亮,没有灯影产生。

2.5.2 布光

布光采用基础光加重点布光法(见图12~图13)。基础光采用四台LED平板灯环形布光,每台灯都加柔光板,以减少LED灯珠产生的眩光,同时加格栅,可以有效控制光束的方向,减少杂散光。主持人离背景玻璃约3 m,平板灯离主持人约2.5 m~3 m。若灯距离主持人太近,容易造成光太硬、亮度太高而无法控制;距离太远,其亮度损失又太大,照度降低,造成无效布光。重点光则采用一台100 W的LED聚光灯,45°角投射,准确定位,减少散射光,主要给主持人脸部重点布光,使其生动、立体。逆光采用双LED聚光灯,距离稍远,控制好光比,使其头发均匀、有质感,双肩有从亮到浅的自然过渡,突出人物。修饰光主要用来消除眼袋和下颌阴影,通过位于亚光亚克力播音台下的LED灯带消除。

2.5.3 导控室亮度的控制

在此景区中,导控室作为背景使用,其亮度不能太高,否则容易喧宾夺主;也不能太暗,那样会没有空间感和层次感。在导控室内安装了亮度可调节的照明灯,色温与演播室内的灯光色温保持一致,对电视背景墙的等离子显示屏进行亮度、色度、饱和度的调整,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不能在图像上形成高光点。在正面墙上安装可切换画面的广告灯箱,调整其亮度与整个导控室一致,播放青岛的风光图片,营造纵深感。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调整,高清电视画面显得非常干净、透亮,整个演播室的延展性、立体感和空间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几点体会

自新闻高清演播室投入使用以来,对主持人的布光也一直在探索、尝试与改进中。在灯光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视和认真总结:

3.1 摄像机、大屏幕包装和显示系统与灯光系统需要相互配合

首先,在大屏幕的选择上,要求能够满足高清显示的指标,包括分辨率、显色性等,色温可调,所有的显示屏幕色温要达到5 600 K左右,亮度、饱和度、对比度能根据需求实时调整,以满足高清播出要求。其次,所有的LED灯具都采用高色温LED光源,所有节目的照度要控制在700 lx~1 500 lx之间,高清摄像机的光圈控制在4.5~5.6之间,人物光与背景大屏幕的光圈最好差一档光圈,前5.6后4较为合适。再次,包装的设计不但要满足栏目的需求,也要配合主持人的站位、灯光的主要区域、大屏幕显示区域等,对主持人背后的视频或者图片进行必要的处理,尽量不做高亮显示。

3.2 灯具的选择

在演播室灯光系统设计改造前,一定要与舞美、栏目创意、背景包装等各个岗位进行必要的细致沟通,确定景区位置、演播室使用方法、节目的形态。综合考虑后,确定灯光的数量、种类、功率、照度等,最后确定灯光系统的布局。否则,后期弥补难度太大。

nlc202309012311

3.3 光宜少不宜多,定位要准确

在演播室使用之初,由于灯具充足,我们在布光方面力求单人单光。然而事与愿违,各个显示屏幕上出现了大量的灯影,而且相互关联,根本无法调整。因此,我们转换思路,减少光源的数量,一灯多用,提高利用率;定位一定要准确,避免杂散光,不能将光斑打到屏幕上;某个场景结束后,及时关闭灯光,避免灯光过多造成交叉干扰。

3.4 距离要恰当

这里的距离包含人物和背景的距离、灯具和人物的距离、摄像机和人物的距离等。首先,主持人一定要从背景中脱离出来,人离开背景最好有2 m~3 m的距离,这样做容易布设灯位,也容易调整构图,避免造成人景一体,模糊不堪。其次,灯和人的距离要掌握好,太近容易造成人的亮度太高,太远又起不到作用。主光太亮,会使得原本消瘦的脸因为下巴影子的形成而越发消瘦。光太硬,会使人的脸部产生黑眼圈、眼袋,而且肤质会更加粗糙,皱纹更明显。要结合主持人的面部特征,合理控制好灯的水平角度,若主光的水平角度大于45°,则会使人脸显得较瘦削,但是容易显得苍老。随着角度的减小,人脸则会显得丰满一些,脸部细节细腻,但会显得年轻。摄像机和人的距离既要考虑构图的需要,同时要兼顾景深的变化、光圈的变化、虚实的结合等。

3.5 主持人的服装与化妆

高清摄像机和LED灯的还原能力都非常强大,任何瑕疵都会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因此,主持人的服装和化妆对整个布光和画面效果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加之高亮度的背景屏幕太多,稍不注意就会使整个画面灰蒙蒙一片,没有层次和立体感。因此,建议主持人的服装要以中、深色系为主,如青色、深蓝色、深灰色等,避免浅色系如白色、明黄;同时,服装的材质要避免亮片、丝绸、丝绒、天鹅绒等能反光的材料,色彩要柔和,反差要小。

化妆的粉底要与自身的皮肤匹配,妆面力求简洁、清新、淡雅,避免浓重的妆面,口红不宜选择太红艳的颜色,建议用紫色或者咖啡色等稍暗的色调为宜。

总之,电视灯光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的作用是电视画面的美容师。通过灯光的调整,适当掩饰原本的缺陷,这需要综合考虑舞美、包装等多方面的需求。在多媒体信息时代,各种高清高亮显示屏幕环境下,如何利用好灯光,营造一种全新视角,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高清体验,是电视灯光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编辑 张冠华)

12.新闻专业电视台实习报告 篇十二

20世纪末, 中国大陆有偿新闻风气泛滥, 虚假报道和低俗化新闻屡见不鲜, 舆论监督的缺失和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职业道德问题也令社会各界担忧。为了整顿新闻工作风气, 重塑新闻行业形象, 1991年, 中国记协制订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994年、1997年、2009年又连续进行了三次修订。该准则强调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重申“为人民服务”是中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在学术界,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成为焦点。中国新闻界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论述包括几个要点:

第一,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 一是客观性新闻学, 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性。

第二, 专业主义强调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这种普适性是一种意识形态, 是与市场导向的新闻机构和作为宣传工具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服务和公众利益为第一要务;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 是与市场控制和政治控制相抗衡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1]

第三, 新闻从业人员应恪守职业伦理道德, 并作为对自身的一种自觉地规范和约束。同时, 业界围绕新闻专业主义的范围, 构建了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社会责任等话语模式。

第四, 新闻专业主义认为“客观性原则、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与他律的原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几个关键性内容”。[2]

被称为“中国电视普利策奖”的中国电视新闻奖, 从1988年正式开始评奖至今, 其坚持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标准在全国其他各种奖项中无疑是最高的, 也最能体现不同时代背景的新闻报道特色。

二、“正面报道”样本的特点与选取

本文所指的正面报道主要是从价值倾向上来分析的。一般认为, “正面报道”有这样几个特点:从题材选择上, 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从报道出发点和落脚点看, 倡导某种现象或观念, 立足保持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秩序等方面;从报道基调上, 是提倡和鼓励的。[3]这种特点符合国内新闻媒体“党和政府喉舌”的功能定位。因此, 正面报道在电视新闻中占据主导地位, 并且在中国电视新闻奖中也处于绝对优势。本文的样本筛选主要基于以下依据:

时间上, 选取1988~2006年。理由是:跨越两个世纪的19年, 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 研究这些表现重大变革的新闻 (包括影视资料) 有深远意义。同时, 19年的时间长短较为合适, 有利于全面、深刻地反映一个时期电视消息发展的状况。而起点和截止选择是因为:1988年是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的开端;截止的2006年在评选中取消了长消息和短消息之分, 且对评奖做了多方面的改动:开始两个年度评选一次;取消长消息、短消息的划分, 统称消息;获奖名额大幅度减少; (1) 消息节目的时间也超过了以前的最高限制4分钟, 并将系列 (连续) 报道与消息结合等方面。

体裁上, 选择电视新闻“消息类”作为对象, 主要是因为, 电视消息在电视新闻节目以及整个电视节目中, 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迅速、简要、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 以时效快、篇幅短、题材广、内容新等特点在电视荧屏上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4]电视消息是各类电视节目的龙头和骨干, 是电视台公信力、影响力的主要体现。

通过上述限定, 1988~2006年这19年间, 中国电视新闻奖中消息类题材共有187篇报道, 其中正面报道多达122条, 高居第一, 占总报道数量的65.24%。

三、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分析电视新闻奖正面报道的中国特色

中国电视新闻奖的正面报道主要分为三类:一为正面事情正面报道;二为正面事情正面宣传;三为反面事情正面报道。从专业角度上来说, 只有正面事情正面报道是从新闻与传播规律出发的, 而后两类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一) 正面事情正面报道

在众多的获奖作品中, 正面事情正面报道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例如, 1988年度的《锲而不舍, 绿我中华——中央领导参加植树》;1994年的《我国预报天体相撞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天安门广场竖起“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1995年度的《检查团来了!走了!》《肖老汉不上访了》;1996年度的《王义夫带病参赛夺得银牌》《车祸无情人有情》;1998年度的《农机下乡了》;1999年度的《遭遇县里说情人》;2000年度的《林蛙不归路》;2003年度的《人工林里来了野生鹿》;2005~2006年度的《胡锦涛在延安与老区人民共度除夕共迎春》《刘翔12秒88打破尘封13年110米栏世界纪录》等。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正面报道同样要求客观、真实及公正地阐释, 要求我们报道新闻时向观众真实地呈现所有内容。1995年度的《肖老汉不上访了》就较好地体现了客观性。首先, 记者既采访了“告状”的肖老汉, 也采访了“被告”的村支书, 让他们各自诉说自己的观点;然后, 再请仲裁的县委书记、相关部门发表意见;最后, 征询当事人的看法。在整个采访过程中, 记者的定位准确而清晰:公正、客观的第三者身份。作出判断和结论的不是当事的哪一方, 更不是记者, 而是权威部门或人士, 他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合情合理、令人信服。黎明洁教授指出:“所谓客观的中介者在此指的是对新闻事实作非个人化的表达, 以不偏不倚的旁观者身份出现的记者形象。按职业理念来说, 非个人化是规范的做法, 因此, 中介者身份也可以说是新闻职业者的身份。”[5]

(二) 正面事情正面宣传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既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 政治宣传的重要性与获奖的可能性呈现出某种必然的联系。[6]1995年, 江苏电视台获奖长消息《扶贫状元华西村》, 若按照新闻本身的规律来讲,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而华西村又是所有农村的典范, 华西村通过资金扶助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帮扶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 在报道中宣传的影子过于明显。例如, 文中有一句:“华西村生产发展了, 生活富裕了, 他们没有忘记国家、集体, 也没有忘记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句并不是当事人的直接或间接引语, 而是记者在报道中强加进去的合理想象。1996年, 中央电视台获奖作品《江总书记重访永常村》中也有一段“江泽民的一席话, 成为永常村群众奋起扶贫攻坚, 发誓摆脱贫困的强大动力……他们难以忘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他们也在思索如何把山村建设得更美好, 来报答党中央和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等。新闻真实性要求, 新闻中涉及的人物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 必须是当事人所述。而上述几件作品中, 无论是江泽民书记、王义夫、村民还是女教师心理活动的描写, 显然都是记者的合理想象, 带有明显的宣传味。[7]获奖作品中的合理想象大都与媒体承载的宣传任务有关,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闻真实性的核心环节。

(三) 反面事情正面报道

在样本中, 反面题材正面报道的共有27个, 涉及天灾人祸。例如, 《“有困难找政府”》 (1989年) 、《女教师遭洪水遇险子弟兵奋力相救》 (1998年) 、《庐山三叠泉突发山洪干警急救被困游客》 (2001年) 、《洪水冲出的警民情》 (2002年) 、《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 (2002年)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2003年) 等。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 此类获奖作品的主角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活跃在一线救助灾民的军警, 反而看不到具体灾情和灾民情况, 报道及画面中只有形势一片大好的光景。在政治力量的支配下, 新闻从业者首要遵循的价值取向是“喉舌”而非“专业”。[8]这种外力对媒体的要求与新闻专业主义大相径庭, 由此产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

四、正面报道的传播效果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 必须把新闻与社会责任作为其最高境界。但是, 今天的新闻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不具备纯粹性的。因为政治与媒介共生互存, 媒介拥有监督政治权力的同时也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在我国,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中, 我国各级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 正面报道也因此占了很大的比重, 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服务大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在实践中, 这种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做法使得新闻的公信力越来越低, 往往遇到上述正面事情过度宣传和反面事情正面报道重复的尴尬情况。虽然我们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但不代表我们要因此扭曲新闻、违背规律。记者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去选择新闻事实和寻找报道角度, 往往只看到了事实有利于其主观传播目的的一面, 却忽视了事实中与其传播目的背离的一面。记者主观随意地在新闻中表现出了倾向性, 违反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结果使新闻报道丧失了信誉。

正面事情如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的需要来选择和报道, 传播效果也会如正面事情一样积极、活泼。但是正面事情若从宣传角度去解析、阐释, 不管其初衷如何, “正面报道等于宣传”的传播结果不是传播者愿意看到的。对于受众来讲, 无论是什么样的正面宣传, 他们关注的完全不在于稿件安排的位置有多么突出, 篇幅有多么长, 字号有多么大, 而在于这些内容能否勾起他们阅读的欲望、能否引起他们的兴趣。在现今的政治体制下,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新闻的人性化、真实化表达, 在新闻实践和评奖过程中避免发生传播效果与传播愿望相违背的情况。

摘要:新闻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长期以来是国家进行政治宣传的工具。中国电视新闻奖作为政府电视新闻的最高奖项, 在业界具有最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本文立足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方法, 以中国电视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分析正面报道的传播效果, 将学理性与应用性统一起来, 从而探究正面报道专业性的特点与不足。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正面报道,中国电视新闻奖,消息类

参考文献

[1]李岩.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实践与变异[J].当代传播, 2011 (1) :57.

[2]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29.

[3]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中国新闻年鉴6 (1991)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157-159.

[4]邱一江.新闻专业主义视域下中国电视新闻奖获奖舆论监督作品研究[J].暨南学报, 2013 (9) :33.

[5]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40.

[6]钟丹丹.全球背景下中西传媒的价值取向比较——兼谈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1) :83.

[7]蔡德强, 乐中伟.“合理想象”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J].现代视听, 2010 (S1) :96.

上一篇:董事长新年快乐寄语推荐下一篇:古诗鉴赏专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