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

2024-12-15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共13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 篇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的背景,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的发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雅各宾派的措施,雅各宾派统治的结束,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拿破仑战争。

思想认识:

通过对法国大革命背景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通过对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推动步入深入事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

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对拿破仑等的功过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教材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碍,第三等级反对特权等级,启蒙思想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政府财政危机等方面说明法国的专制统治陷入危机,必然爆发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法国革命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的性质及其评价.

2.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的评价。拿破仑的对内措施使法国摆脱困境,巩固并发展了大革命的成果。早期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尤其拿破仑统治和对外战争对整个欧洲影响深远.

教学难点 :

难点: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其经济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因此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受到沉重打击的封建势力拼死抵抗,甚至勾结外来势力反扑。在这种力量对比下,资产阶级需要更强有力的人物通过强权来维护其统治,军事独裁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至于谁充当了这个角色则是偶然现象。

重点突破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解决。

1.的必然性是什么?

2.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较,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前三个自然段。这样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提示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从经济、阶级关系、意识形态、财政四个方面思考。适当降低难度,符合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第二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典型代表放在工场手工业这个大环境中去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某种力量的严重阻碍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重要的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或外来势力的压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难点突破方案:

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历史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在当今大综合的形势下。使学生把历史史实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确定的东西。然后让学生结合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教学设计示例

第18课

重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重点。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的评价。

难点: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导入  新课】

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拿破仑的头像。拿破仑在军事和政治上暂露头角是在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相关内容。

一.爆发的原因.

请问:

1. 的必然性是什么?

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较,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前三个自然段。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帮助整理如下:

1.经济上,法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比较发达,但受到阻碍。

2.首先是思想上,一些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倡“自由”.“平等”。

3.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4.波旁王朝统治腐朽,财政出现危机。

资产阶级与特权等级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以在革命中充当了领导者,而工人、农民、市民等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总之,专制制度在经济、阶级关系、意识形态、财政等方面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陷入绝境,大革命的爆发成为必然。

二、大革命的爆发

1.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2.革命爆发--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

巴黎人民冲进巴士底狱,显示了自己的力量。7月14日也成为值得纪念的日子。后来这一天成为法国的国庆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迫作出让步。资产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颁布了《人权宣言》

3.《人权宣言》的颁布

颁布《人权宣言》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重要贡献。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出现在《人权宣言》中,说明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这些主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维护人权。从反封建角度讲,《人权宣言》有进步性。但我想提醒大家,《人权宣言》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建立共和国和处死路易十六

1792年成立的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指导学生看教材《处死路易十六》插图,简述经过)成立共和国、处死国王表明大革命沿着上升的路线行进,但所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国外新的一轮干涉正在进行。国内王党的叛乱活动此起彼伏。面对强大的压力。雅各宾派登上了政治舞台,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5.雅各宾派专政

请大家从土地政策、经济措施、政治措施和军事措施四个方面考虑。

雅各宾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执政机构是国民公会。雅各宾一上台就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请学生阅读教材第90页和第91页的相关部分。雅各宾派的措施稳定了秩序,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土地,打退了外来干涉。是大规模发展到现在的最高潮。当然雅各宾派某些过激的措施也导致了矛盾的激化,招致各方面的反对。罗伯斯比尔等人被送上断头台,雅各宾派的统治结束。在这之后,人们希望看到的稳定局面并未出现,局势依然动荡。历史给了拿破仑机遇。

三、拿破仑帝国

1.政变夺权 17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师:拿破仑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大家说说资产阶级为什么会选中拿破仑?(提示同学:此时资产阶级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资产阶级要建立正常的统治秩序,反封建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击退反法同盟,需要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拿破仑恰恰具备了这些。

1799年11月,在大资产阶级资助下,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担任过第一执政官,终身执政官,18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多媒体投影展示《拿破仑加冕》图片)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教皇举起皇冠要给拿破仑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来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他的举动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拿破仑的举动是想说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拿破仑对内措施的作用之一就是肯定了反封建的成果,如《民法典》,拿破仑自己为之骄傲:“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这部法典对后来许多国家民法典的制订都产生了影响。作用之二,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培养人才,为竞争提供法律规范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拿破仑帝国是资产阶级帝国。

拿破仑的对内措施使法国摆脱困境,巩固并发展了大革命的成果。早期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阻止了专制制度在法国的复辟,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后期战争的侵略性、争霸性是帝国覆灭的重要原因。 4.第一帝国的覆亡

18不可一世的拿破伦在俄国惨败,之后在反法同盟的步步进逼下,法军节节败退,18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巩固小结】

是工场手工业时期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在巴黎人民的推动下,革命走向深入。即便在雅各宾派专政结束后,拿破仑运用他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作业 :如何评价拿破仑。

板书设计 :

 

第18课

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

2.社会等级对立严重

3.启蒙思想的影响

4.财政危机的加剧

二、大革命的经过

1.三级会议的召开——导火线

2.攻占巴士底狱——革命开始的标志

3.《人权宣言》

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和处死路易十六

5.雅各宾派专政

三、拿破仑帝国

1.雾月政变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4.第一帝国的覆亡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 篇二

关键词:贝多芬,法国资产阶级,第三交响曲

一、贝多芬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18世纪的欧洲,涌现出一批先进的思想家,他们抨击封建专制和愚昧的宗教,并向人民宣扬民主、平等、自由,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大革命进行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贝多芬的一生正处于这个动荡年代,在波恩他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和“德国狂飙运动”的思想冲击,曾听过激进的施奈德教授的讲座,并对其创作歌曲《谁是自由人》,主题就是对德国封建专制的抨击和对自由平等的讴歌。这是贝多芬第一次现实意义上接触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思想,也是对贝多芬的思想轨迹做了真实的记录。在他创作成熟阶段,正处在拿破仑的王朝复辟,这让贝多芬大失所望,原本认为的资本主义革命因为领导人的私利摇身一变成为了新一轮的王朝更替。人民仍然要受神权和皇权的压迫,依旧得不到平等和自由。贝多芬深刻地了解到人民对自由的期待是不会退缩的,所以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仍然充满了向往。在逆境中,他的音乐逐渐向浪漫主义生根发芽。在他晚期的创作中,由于拿破仑王朝彻底失败,民族意识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愈加明显,他的《第三交响曲》及《庄严弥撒》都成为对民族自由、人民平等、博爱信念的证明。

可以说,贝多芬一生都在不断拼搏,为音乐更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他不断超越自己挣脱束缚。就像蝉的破茧成蝶,即使过程惨烈,他也一样用乐观的心态和坚持不懈地执着面对,而最终得到升华。

二、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

(一)创作背景。

《第三交响曲》(英雄Op.55)是贝多芬在1803-1804年间所创。这部作品与拿破仑有着不解的渊源关系。据说当时,法国驻维也纳大使建议贝多芬写一部交响曲,贝多芬确实是将拿破仑·波拿巴作为英雄来谱写的,其作品的规模也是其他同类乐曲的两倍。也正是这首《第三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不仅如此,《第三交响曲》还开创了音乐史上的先河,将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内容首次引入到大型交响乐作品的音乐领域上来。

(二)《第三交响曲》作品分析。

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结构,快板,降E大调,四分之三拍。此乐章雄壮伟大,变化无穷。罗曼·罗兰曾经这样形容它:“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在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翅膀,意志的主题投入烈火冶炼,在铁毡上捶打,他裂成脆片,伸展着,扩张着。”①

贝多芬用古典奏鸣曲式结构来讲述一位英雄的故事。一开头的两个主三和弦,将完美的英雄主义和豪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呈示部中第一主题是对引子的详尽描写,该主题朴实,简洁,兼具有德国传统的乡村圆舞曲风格。第二主题则包含了两条旋律,一个是木管和小提琴交替呈示的抒情性旋律。值得众人惊叹的是,贝多芬在展开部不仅将呈示部的主题重点阐述,还有插部主题的两次涌现。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新主题的出现,在弦乐上演奏的属九和旋在渐行渐远之后,加入e小调与第一主题遥相辉映,亦在尾声上再此出现。正是此原因,第一乐章展开部的分量是呈示部的两倍有余。再现部的第四小节,长号吹奏出第一主题的主和旋,有趣的是,小提琴声部却演奏的是七和旋音,结果就造就了主和弦与属和弦混合的一种新的音效。这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上又是新的创举。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慢板,c小调,四分之二拍,用复三部曲式来呈示。该乐章极为著名,曾多次在音乐会单独演出。这一乐章,赋格的效果分外明显更加突出英雄性。A部分构建在c小调上,第一小提琴在弦乐四声部上柔和奏出主题,缓慢而深沉。八小节后,换为双簧管为其续奏,同时鼓乐声清晰可闻。B部分从葬礼的沉重转为坚定的信仰。这一转变由乐队的配器来实现。B部的配器相对比A部更为丰富、明确,调性也转到了明亮的C大调。此时可以听到军号声,这是由英雄主题演变而得出的,仿佛是对英雄一生做出的总结。A’部分则回到原先的c小调上,在原先的主题上,由第二小提琴呈示新的主题,同原主题形成赋格曲的形式,仿佛在对英雄生平再一次地陈述和回顾。之后,送葬主题的再一次呈示,让送葬的队伍向英雄生命的终点缓缓走去。长达38小节的尾声,由第一小提琴断断续续地奏出主题走向结束,音乐时断时续,像人们的叹息,又像对英雄的缅怀,在一片宁静中,步伐沉重但难掩希望地走向终点。

第三乐章,谐虐曲式,生动的快板,降E大调,四分之三拍,仍然沿用第二乐章的复三部曲式。这一乐章通篇都沉浸在嘈杂的战斗声与骑兵们的嬉游中。这一乐章,是英雄从死转向生的涅磐,经历诸多苦难,英雄在黑暗中痛苦的挣扎,在沉痛中深思,他艰难地爬出死亡的领域,在无尽的痛苦中重获新生。贝多芬将自己融入了作品中,耳疾让贝多芬心中充满了负面情绪,曾经的自杀,也不能阻挡贝多芬对死亡的向往,并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但幸运的是,那个贝多芬死去了,这个贝多芬重生了。

第四乐章,变奏曲式,快板,降E大调,四分之二拍。此乐章的主题材料引用自己早年所创作的《普罗米修斯》中的主题。

他用长达十一次的变奏,将主题逐步推向了高潮,最后以急板收尾,成为英雄凯旋的颂歌。其中,我们可以从每一次的变奏中,看到贝多芬心目中英雄的成长,他的胜利,他的辉煌。贝多芬式的发展手法,将音乐从简单走向复杂,同时也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雄在一步步地成长,为信仰而战,直至燃尽生命的火种。

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第三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谈到《第三交响曲》如何深受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贝多芬音乐的影响,首先要提到的是该作品的创作背景。1804年的贝多芬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爱情上的失意以及即将失去自己爱若生命的音乐事业的恐惧使他写下了《海里跟斯塔特遗嘱》。此时,恰闻拿破仑的胜利,让陈云笼罩中的贝多芬看到了一丝生命的希望。贝多芬将普罗米修斯,拿破仑,他自己以及千百个过去的、现在的英雄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具有史诗性质的并且独属于贝多芬特色的《第三交响曲》

其二,《第三交响曲》的四个乐章,都是由一个主题发展而来并贯穿全曲。四个乐章相连,如同史诗般叙述并且还原了那一段历史,那个曾经波澜壮阔也曾宁静悠远的年代。四个乐章,记录了一位英雄的诞生,成长,胜利直至死亡,在饱受苦难后,英雄得到了涅磐,重获新生,最终,人们终于迎来真正的胜利。

其三,《第三交响曲》中,贝多芬将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为自由而战的拿破仑等英雄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四个乐章中,大量使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音乐特点作为各个乐章主题的音调基础。比如,在第一乐章,引子的两个极具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特点;第二乐章的主题动机源于戈塞克为米拉波葬礼写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的主题动机来源于梅尔序曲《年青的亨利》;第四乐章的主题动机来源于格列特里《共和国之女代表》等等。在《第三交响曲》的创作上,贝多芬突破了海顿和莫扎特所固有的框架,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

1.整部作品从一个题材出发,通过不同动机的走向变化,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使四个乐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包括内容之间叙述连贯,在音调上相互关联,布局安排慎密,结构合理;2.整曲从头部到尾部一直建立在以英雄形象的塑造上,英雄式主题从始到终贯穿于整部作品;3.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标题性的创作理念,将《第三交响曲》中复杂多变的结构及布局中的细节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刻画从里到外深刻地展现给观众;4.作品中不断吸取与运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音乐的基调,使旋律穿梭于每个乐章之中;5.《第三交响曲》所体现的音乐内容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相结合,大大加深了交响曲题材所赋有的社会意义,并为器乐创作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四,贝多芬的一生,都深受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他认为受到压迫,反抗和斗争是必须的,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音乐旋律往往通过激烈的斗争最后取得艰难的胜利,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一生的音乐创作,所以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极具英雄气质,并巧妙地将英雄与平民揉在一起。贝多芬作品中的英雄,都来自社会下层人民,在宗教和贵族的欺压下艰难求生,在资产阶级争夺政权时觉醒,拿起手中的武器,向神权和皇权宣战。英雄刚劲豪迈,不屈不挠的意志都汇集在贝多芬那如史诗般宏伟壮丽的篇章中。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音乐家,贝多芬不会通过一种方式来千篇一律地表达他思想。贝多芬在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辩证地看待事物。

四、结语

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大师之一,更是将浪漫主义音乐引入人们的视线,他一生都致力于将钢琴以及交响曲音乐推上新的巅峰,为此,无论是致命的耳疾还是不如意的爱情,都成为了他创作前进的动力。身体上的坎坷和爱情路上的不顺都没有打倒贝多芬,他在重重困境中,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站着走完了他的一生,甚至在历史上划下了重重的一笔。他的音乐不单单代表着个人,还道出了人民内心的声音,同样也正是因为自由、民主、斗争的思想深刻骨髓,贝多芬的音乐才会那么动人心魄。贝多芬将这种从革命中领悟到的心声融入了他的音乐中,不仅创作出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还为音乐创作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浪漫主义。

参考文献

[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

[2]张春雷.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分析[J].今田(励志),2012(11).

[3]沈丽.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04).

3.《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警示 篇三

当下,我国的经济形势与法国大革命前一样都处于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敏感。因而人们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现象更厌恶、更抵制。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因经济快速发展现象而掩盖的各种社会矛盾愈来愈激发,经济转型难题,社会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底层民众要生存,要公平,要权利的呼声愈高。既得利益集团的贪欲,又严重阻碍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这种矛盾和现象与大革命前法国社会现象十分相似。古老的贵族集团占据着社会特权地位,摄取社会财富,对人民漠不关心,阻碍社会进步。仅仅因一次提税行为,就点燃了人民(主要是第三等级)的怒火。经过启蒙运动洗礼的法国人不惜牺牲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秩序而为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平等而纷纷投身大革命。一時间,社会动荡,腥风血雨,派系纷争,革命风暴将路易十六、安东、罗伯斯庇尔等帝王名人送上了断头台。

今天,我们再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是要牢记历史的警示:

一是警示既得利益集团,当今中国改革的红利应由全体中国人民共享的。一小部分人用不合法的手段摄取人民大众的利益,终究要归还人民,要自觉主动地退还不正当利益而取得人民的谅解,否则,就会激发民愤,成为众矢之的。

二是警示在改革浪潮中行进的中国人民,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她需要一个和谐环境与和平的进程,三十年的改革已开启了中国复兴之路,开弓没有回头箭。决不能用法国大革命方式来激起社会动荡。平安和谐,既是国家之幸,也是人民之幸。

三是警示国内知识界、文化界、传媒界,既要当呐喊改革的排头兵,更要传播正能量。中国五千年积蓄的文化与智慧能化解改革进程中的任何困难,并不是西方的月亮永远是圆的,法国大革命中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要认真记取。

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许中国的改革道路会更平坦,这也是我们读《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一点启示。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反思 篇四

二,是自己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在讲英国为什么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时说不清楚,显得匆忙、草率,没有很好完成历史溯源的任务。特别是举丘吉尔例子,很不恰当,因为丘吉尔例子说明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影响。

三,是在“光荣革命”部分,由于时间紧,提供的历史资料较少,学生的分析显得有点空,缺乏有效的生成;在讲制度创新方面,教师直接点拨,德育方式显得机械,留下明显的灌输印记。

5.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篇五

第九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克伦威尔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反复与曲折的斗争中,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教学过程

1.“君权神授”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可首先布置学生看书,并思考“为什么会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目重点要讲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概念,他们分别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2.“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一目。要讲清四个问题,一是苏格兰人民起义是革命的导火线,当时,苏格兰和英格兰虽然都由查理一世统治,但苏格兰内政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与英格兰是两个国家。二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爆发的标志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在议会中的斗争。三是要指导学生阅读《英国内战形势图》,指出哪些地区支持议会,哪些地区支持国王。还要在图中找出首都伦敦和纳西比的位置。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纳西比战役的经过和《克伦威尔在战场上》插图,使学生对克伦威尔在革命中的作用有些了解。四是处死查理一世和共和国的成立,讲述时要引导学生看有关的插图,加深学生的印象。

3.“《权利法案》的颁布”一目。可首先提问:“英国建立共和国后,谁掌握了国家的政权?”学生讨论回答后,指出:克伦威尔作为资产阶级的功臣,成为共和国的最高执政者,就任“护国主”。他死后,各种矛盾恶化,统治集团陷于混乱,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惶恐不安,把旧王朝的复辟看成是摆脱危机的出路,与斯图亚特王朝勾结,达成妥协。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封建王朝复辟了。在讲述这个问题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辟”、“反攻倒算”的含义,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

在讲1688年政变时,应对学生指出: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也受到损害,他们发动了宫廷政变,欢迎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当时的荷兰执政威廉及其妻子玛丽作英国的国王。1688年政变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得以在英国确立。

在讲《权利法案》的制订时,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权利法案》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它有何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定了议会的大权,这就使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之前,先请同学们回顾:“为什么英国会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出这场革命的国内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教学后记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意义非凡。

2、要讲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发展受到封建势力的阻碍。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 篇六

二、新知探究

第一环节革命的起因

“新航路的开辟”

探究: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有哪些重大影响呢?”

多媒体展示“英国资产阶级给国王的抗议书”。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意识到:封建专制统治,既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也损害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双方矛盾的激化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原因。

第二环节 革命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看书,了解大体经过;

借助历史插图和史料,对重要大事进行动态展示,强化重点。

1、阅读“第二目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经过。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呢?为什么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3、时势造英雄。是谁呢?出示图片。谁能介绍一下?

4、思考讨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其中哪个原因是主要的?为什么?

5、英国内战中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什么?。

合作探究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长期性和曲折性)这也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

2、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两人对1688年政变的不同观点,分析讨论一下谁正确。

教师简单评价,鼓励学生形成好的思考学习习惯。

3、出示史学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

(三)《权利法案》颁布

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过长期艰巨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专制统治,怎么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呢?用多媒体展示《权利法案》的摘选内容。

提问:“通过内容可以看出,谁的权利受到约束,谁的权利得到保障? 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保证了议会所拥有的哪些权力?”

2、讲述:这样,英国就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那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呢?结合自由阅读卡,请一名学生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下。

三、拓展延伸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 篇七

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年)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经冯棠翻译,桂裕芳教授校阅,最后由我审订,终于同读者见面了。原著出版于1856年,135年后才有汉译本,似乎委屈了这部“经典著作”。但是即使在欧美,托克维尔的名声和学术地位也是近几十年才最后确立的。

托克维尔虽出身贵族,但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曾拒绝继承贵族头衔。他目睹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二月革命又推翻七月王朝。1839年起任众议院议员,二月革命后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的制订,并一度在秩序党内阁中任外交部长(1849年6~10月)。路易·波拿巴的1851年12月政变和第二帝国专制政府的建立令他悲观失望,迫使他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这部著作浸透着他对拿破仑第三专制制度的仇恨。

在托克维尔之前已有梯也尔、米涅、米什勒、路易·勃朗、拉马丁等文人政客撰写的法国革命史和帝国史。这些著作对这场大革命都有独到见解,但基本上都是多卷本的叙述史。托克维尔不仅在历史写作方法上与他们不同,而且视野更为广阔、更为深邃:他把1789年以后的60年历史看作一个整体,统称之为法国革命。他的初衷是以10年帝国时期(1804~1814年)作为主题,试图说明帝国是如何产生的,它何以能在大革命创造的社会中建立起来,凭借的是哪些手段方法,创立帝国的那个人(拿破仑)的真正本质是什么,他的成就和挫折何在,帝国的短期和深远影响是什么,它对世界的命运,特别是法国的命运起了什么作用……总之,托克维尔企图解释那些构成时代连锁主要环节的重大事件的原因、性质、意义,而不是单纯地叙述史实。虽然托克维尔后来放弃了对第一帝国的研究,把注意力移向大革命的深刻根源——旧制度。用托克维尔自己的话说,他要把“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他要以孟德斯鸠为榜样,写一部像《罗马盛衰原因论》那样的著作,“为后世留下自己的痕迹”。尽管他也参政议政,但他自信“立言”比“立功”更适合自己的性格。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1856年出版时,托克维尔对此书的命运忧心忡忡,他写信给他的英国妻子说我这本书的思想不会讨好任何人;正统保皇派会在这里看到一幅旧制度和王室的糟糕画像;虔诚的教徒……会看到一幅不利于教会的画像;革命家会看到一幅对革命的华丽外衣不感兴趣的画像;只有自由的朋友们爱读这本书,但其人数屈指可数。

托克维尔的著作1870年后被冷落了七八十年后,近几十年来在西方突然走运,这不是偶然的。随着保守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抬头,托克维尔的政治观点重新受到了重视。人们越深人探讨法国革命的根源和特点,越感到有进一步研究旧制度的必要,特别是从政治文化角度去进行探索。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以及其他著作已在这方面开辟了道路。

(摘自商务印书馆《旧制度与大革命》序言 作者:张芝联)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 篇八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2)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1638年)

2、革命开始的标志:新议会的召开(1640年)

3、革命经历的几个阶段:议会斗争时期(1640年-1642年)——内战时期(1642年-1649

年)——共和国时期(1649年-1660年)护国政治时期(克伦威尔

独裁统治时期1653年-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

年-1688年)——光荣革命

4、英国历史上有一场被称为“羊吃人”的运动,指的是什么?试思考这一运动的实质。

5、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的母的是什么?产生了深么影响?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最大意义在于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B、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权力

C、国王不能随意征税D、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了长期、曲折的历程,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进行反扑

B、资产阶级缺乏斗争经验

C、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取得了革命领导权

D、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矛盾激化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君主立宪”的含义是

A、宪法由君主负责制定B、君主的权力受法律制约

C、君主按法律程序选举产生D、君主向议会负责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这个“要求”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B、启蒙运动呼唤着社会的巨大变革

C、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D、殖民扩张急需国家政权的强有力的支持5、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是

A、结束军事独裁体制B、重建封建王朝

C、向封建势力妥协D、维护革命成果6、1688年,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那场“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与

A、封建贵族斗争的原因

C、封建贵族斗争的标志

7、英国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在革命中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8、试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多次反复的原因。

9.旧制度与大革命 篇九

托克维尔告诉我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不能一蹴而就。法国大革命后雅各宾专政时期实行的“激进的人民民主”在中国的 “文化大革命”中已有过充分的表现。反腐败也是一项与国情紧密相关的长期艰苦细致工作,要靠有力的制度建设,仅靠单纯的激情与简单的愤怒是不能奏效的。

□宁桂飞

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意见和建议座谈会时,向与会专家推荐了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写于1851年到1856年之间,1856年出版。当时的法国正处在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和巩固第二帝国的时代,信奉自由主义的托克维尔对之悲观失望,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浸透作者对法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拿破仑三世专制政权的强烈仇恨。专家表示,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虽然语言很平实,但微言大义,内涵极深,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该书表达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情绪

《旧制度与大革命》主要讨论的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尤其是法国革命那种特殊的暴烈性或狂暴性的原因。实际上托克维尔想说的是,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政治实践,体现了一种为追求社会平等而不惜牺牲个人自由的政治文化,而这种政治文化恰恰是从革命前的“旧制度”政治文化中蜕变出来的。由此,他首次揭露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

托克维尔开宗明义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重写一部梯也尔式的帝国史,要把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他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通过阅读大量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述自己的论点。

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全欧洲的需要,其效果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法国革命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同样会倒塌,法国革命的业绩是以突然方式完成了需要长时间才能一点一滴完成的事情。法国革命既呈现出决裂性,又呈现出连续性和反复性。大革命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也建立了自由的政治制度,恢复了地方自治,但不久人们就忘记了自由,甘当“世界霸主”拿破仑的“平等的奴隶”。

托克维尔自言在本书中表达了一种对自由的完全不合时宜的酷爱。他认为:唯有自由才能使公民摆脱孤立,促使他们彼此接近;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并一天天联合起来;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摆脱金钱崇拜,摆脱日常私人琐事的烦恼,使他们每时每刻都感觉到祖国高于一切;只有自由才能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

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托克维尔研究发现了两个“悖论”:一是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二是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

在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进行回顾时,托克维尔观察到,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这种繁荣不只是停留在经济层面。革命前夕的法国政府虽然依旧足够强大,但却不再单纯地实行专制,而是在“到处维持秩序”。法国民众则“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发财致富,可保住已取得的财富”。但就是在这看似欣欣向荣的大环境中爆发了革命。托克维尔的结论是:尽管法国政府在大革命爆发前已经部分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但它仍保留着许多专制政府的毛病,因为政府这些专制时代的毛病,民众对被政府盘剥的坏印象远大于政府放松专制的好印象。

在这种“繁荣却引发革命”的悖论中,政府也并非是无辜的,因为贪婪之心横行无忌,统治阶级醉心腐败。伴随着经济的繁荣,法国社会处在金钱拜物教对传统关系的解构过程之中,而专制社会却以此为生存机遇。托克维尔描述为: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当制度“使贪婪之心横行无忌,听任人们以不义之行攫取不义之财”时,统治阶级的成员自己也成为“以不义之行攫取不义之财”的一群。

托克维尔谈到另一“悖论”时写道: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托克维尔如此解释这一“悖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认为,农民是法国大革命的主力,也是法国最大的底层社会群体。农民成了改革中被损害阶层,无处发声。在革命爆发前夕,法国农民已不再受那些封建小恶霸的欺凌;来自政府的强暴行为也很少涉及他们,他们享受着公民自由,拥有部分土地。但是所有其他阶级的人都离弃他们,他们处境之孤单也许为世界上任何地方所仅见。这是一种新奇的压迫。在当时的农村,不仅是贵族,所有稍有资产者都在逃离农村,进入城市。在国家的变革中,其他阶层都获得了或多或少的好处。唯独农民,在新时代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在大革命爆发的前夜,没有人关心丧失了与上层社会的沟通能力的农民,没有人在意农村的失语,而是任由他们生活在孤苦无助的深渊里。后来的结果是旧贵族被大革命碾得粉碎,曾一度把革命的锤子递交到农民手里的新资产阶级也很快被农民用锤子砸碎了脑袋。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18日有文章说: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当今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面临一些转型难题,如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等。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敏感,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改革。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风险很大,不改革风险更大。停滞、不改革,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只会增加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使社会陷入动荡的危险境地。

总书记说,“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有学者认为,当前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既任重道远又十分紧迫。稳定执政党地位,避免出现“政息人亡”,必须解决好依靠制度从严治党和执政为民问题。

托克维尔告诉我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不能一蹴而就。法国大革命后雅各宾专政时期实行的“激进的人民民主”在中国的 “文化大革命”中已有过充分的表现。中国所要选择的民主,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实现。一味追求激进的改革甚至革命,就有走向动荡混乱的危险。反腐败也是一项与国情紧密相关的长期艰苦细致工作,要靠有力的制度建设,仅靠单纯的激情与简单的愤怒是不能奏效的。

10.《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心得 篇十

笔者:Lsj 写作背景:

旧制度下的法国,贵族作为特权阶级,彻底导致资产者与贵族间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而农民则承担着各种捐税徭役,社会阶级分化严重。自路易十四以来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导致司法独立和地方自治的的湮灭,也导致了社会的原子化。孤立的个体热衷于追逐个人私利,却不断丧失单独或者相互合作解决他们所碰到的社会和政治生活问题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家,这就造成了更为程度严重的专制。人民缺少政治参与和政治实践的机会,而缺乏经验的文人却控制了舆论的领导,一时间占据了在自由国家里通常由政党领袖占有的位置,这一切都造成大革命的不可避免。但大革命带来的却是平等和专制并存的法国,“统治者垮台了,但是他的事业中最本质的东西仍然未倒;他的政府死亡了,他的行政机构却继续活着,从那以后人们多少次想打倒专制政府,但都仅仅限于将自由的头颅安放在一个受奴役的躯体上。”从此法国开始了祛除专制、找回自由的历程,却始终徘徊在集权与革命的循环之中。走不出共和国-帝国的历史循环,依然看不见自由的踪影。

原著梗概:

托克维尔在书中以很大篇幅描述了法国在大革命前就已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法国中央集权无处不在,且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并进入到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央集权令名贵族制度名存实亡的同时,也造就了单纯的食利阶层,司法独立的泯灭,中央控制地方行政,旧制度下的法国人相似并疏离,形成一个原子化的社会。一方面,人民不断丧失单独或者相互合作解决社会和政治生活问题的能力,需要强大的政府来帮助他们谋求福利;另一方面,人民热衷于追逐个人私利,倦于参与公共事务,把公共利益弃置一旁,于是这些没有根基、无所适从的个体被日渐强大的集权政府所控制而不能自拔。中央集权的旧制度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而且还塑造了大革命后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成为法国构建自由宪政道路上的隐秘障碍。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旧制度,托克维尔笔下的旧制度其实是两种因素的复合体,一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一是路易十四以来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而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中最根本,也是对法国未来最具决定性影响的部分。与托克维尔同时代的很多人都对中央集权制存有误解,他们只看到大革命将以往一切推翻在地的激进性,认为中央集权制是大革命所创造出来的新事物。但托克维尔提出,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不是大革命的产物,而是“旧制度的产物„„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

不断被承袭下来的究竟是什么?其实是在路易十四以来的中央集权化过程中塑造的认同专制的民情。法国曾经拥有和英国一样的贵族制度,一样的司法独立,一样的自治传统和一样的自由精神,但在路易十四之后,法国的君主们就将中央集权的理念逐步深植于民众的思想中,法兰西民族对权力的依附与服从,对中央政府的信赖,“它们渗透到一切人的精神中,与风尚融为一体,进入人们的习俗,深入到所有各部门,一直到日常生活的实际中。”“大家都认为,若是国家不介入,什么重要事务也搞不好。”这种中央集权主义倾向在19世纪始终是法国人民情的一部分,而它不是肇始于大革命,而是深藏于旧制度。法国大革命后,40 余年余震不断,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派统治、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党人统治(即“七月王朝”)等阶段。归根到底,是受到启蒙运动影响而不断追求自由民主的基层民众与不断死灰复燃的专制制度的角力过程的真实写照。

追本溯源,大革命后的动荡不休,还是得归因于改革的不彻底。大革命前的法国,并非欧洲最黑暗的国度,甚至法国国家的经济繁荣领先于欧洲各国,是全欧洲的“模范生”。即便是遭受苛捐杂税盘剥的农民,也基本摆脱了封建领主统治,成了土地所有者,已获得相当程度的自由度。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托克维尔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其中的吊诡———大革命并不是在中世纪旧制度保留最多、人们遭受苛政最深的国度爆发,恰恰相反,而是在人们对此感受最轻的法国爆发。这是因为一部分旧制度革除后,使得人们更容易觉察尚存的其它流弊;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人们对那些残存的封建权利越不能忍受,激起的仇恨也就越深重,这种因果联系与人们惯常所认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定律完全相反,大革命在“悖论”中发生。而在大革命后,民主时代的新法国又在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涤荡下,蕴藏着专制独裁的种子。正如托克维尔所言,“1789年的勇士们曾推翻这座建筑,但是它的基础却留在这些摧毁者的心灵中,在这基础上,它才能突然间重新崛起,而且比以往更为坚固。”

11.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篇十一

由于一位国家领导人的推荐,法国人托克维尔写于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尽人皆知,成了一本超级畅销书,市面上一下子涌现出十多个新版本,有珍藏版、插图版,还有所谓政务版,此外还有《为什么要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之类的导读类图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当然是一本名著,但如此这般的一夜爆红依然是一桩意外事件,也颇耐人寻味。《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老书,今天读它有何意义?

托克维尔名气很大,但写的书不多,现在看来最重要的也就是三部。第一部是《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1840 年出版。然后是《1848 年革命回忆录》,1848 年革命后不久即写就,但直到 1893 年才出版,那时他都去世 34 年了。为什么当时不能出版?因为他在书里骂了一些人,当时政坛上的一些名人,革命失败了,他觉得这些人有责任。托克维尔其实是个性情中人,情急之下 难免要骂人,所以当时不好出版。他的第三部重要著作就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直接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著作。托克维尔终生关注的是法国的问题,当然他也有超出国界的那种世界主义的关怀,但他首先是个爱国者,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总在思考法国的问题。但他觉得光研究法国不行,必须要和其他的国家做比较,主要应和美国、英国和德国作比较。但是无论研究什么,都有一个中心问题意识贯穿在他的思维和作品当中,这就是“如何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社会当中保障个人的自由权 利”。托克维尔是一个非常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他是贵族出身,因此对个人的独立自由特别关注、特别热爱。但是他也不反对民主,而且对民主持相当肯定的态度,因为他很早就敏锐地认识到民 主是时代大潮,而且民主的确也比封建时代那种不民主、不平等的情况更好、更符合人性一些,走向民主是一种进步。但是走向民主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民主社会人人平等,这会让个人的自由陷入危险。他从法国大革命中第一次深切地感到了这种危险。他发现,在美国,民主和个人自由 好像也有矛盾,但这个矛盾获得了较好的解决,所以他就先去研究美国了。

《论美国的民主》指出,美国在建设民主社会方面相当成功,自由与平等在美国得到了很好 的协调,个人自由因而得到了比较有效的保障。但是他也感到新大陆这个经验要在旧大陆推行可能会非常困难。他回国以后亲历了 1848 年欧洲革命,这场革命主要就是要推进欧洲社会的民主化,解决法国大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然而这段革命经历证实了他的预感:要在欧洲建立美国式 民主非常非常困难。因此他就有点悲观失望,也有点气急败坏,以至于写《回忆录》时,对 1848 年的革命者们说了很多尖酸刻薄的话。

最后在临近生命终点的时候,托克维尔写出了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其实只是他的大革命史研究计划的第一部分,后面他还想继续写下去,一直写到拿破仑帝国垮台,可惜天不假年,后续部分他没能写出来,只留下一些片段性的笔记,后来被人们作为《旧制度与大革命》 第二卷编进了他的全集。我想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探讨 1848 年法国民主试验失败的历史原因。他觉得 1848 年革命失败的根源在 1789 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因为这两个革命 在政治文化上是非常一致的,其实 1848 年革命的政治文化,或者说革命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是从 1789 年革命继承过来的,而 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没能成功地建立现代民主政治,也完全是这种政治文化的罪过。那么大革命政治文化又是怎么来的呢?他觉得还得再往前追溯 首先得追溯到大革命前的旧制度去,而所谓“旧制度”,也就是大革命之前法国存在过几百年的 一种被称作“绝对君主制”的专制政治体制,以及由这种体制造就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状态。因此,《旧制度与大革命》主要讨论的是 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尤其是法国革命特有的那种狂暴性、狂想性的原因。实际上托克维尔想说的是,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特别追求的是平等价值的实现,为了追求平等人们不惜牺牲个人自由。这种理念也是卢梭提出过的一种说法,近乎愤激之语。大革命时代的法国人特别痛恨不平等,为了消灭不平等哪怕破坏自由都在所不惜,这的确是法国革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托克维尔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这种政治文化恰恰是从法国旧制度政治文化中蜕变出来的。这样他就首次指出了旧制度和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 系。以往人们都觉得法国大革命是和旧制度、旧传统的决裂,和旧制度文明没有任何关联,但是托克维尔说不是的,这里面有延续性,而且延续性还非常强。这是托克维尔非常重要的理论贡献,他由此开辟了大革命研究的新思路。

这个思路就是要在历史本身和历史哲学或者说事实和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回答有关法国革命的几个主要问题:第一,所有国家都有旧制度的问题,不光法国才有,那么为什么法国要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摧毁这些东西,为什么革命首先在法国爆发?第二,路易十六时期是王朝最繁荣的时期,革命一般是在人们穷得活不下去的时候才发生,可是法国革命恰恰是在它最繁荣的时候爆发的,这是怎么回事?第三,为什么法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加憎恨封建特权,法国封建特 权究竟为什么那么招人愤恨?第四,为什么18世纪法国文人会成为国家主要的政治人物?在启 蒙运动时期也是这样,文学家承担政治功能,对社会产生了许多政治上的影响,而文学家既没有政治经验,也没有政治训练,可是他们却偏要去干预政治,结果把法国搞得一团糟,搞得非常激 进,非常激越、浪漫,导致法国革命的空想性和严重的破坏性。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更深刻的问题,这里我们暂且不谈。托克维尔能提出这些问题,显示了一种高超的学术洞察力。而一个学者能不能提出好的问题 往往是学者能不能成功的关键,托克维尔能够提出这些问题,决定了托克维尔这本书的不朽性。因为就像这个书的编者梅耶说的:有些书出了不长时间就过时了,但有些书不会过时,它们永垂不朽,像维柯的《新科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些书是会永葆青春的。的确,托克维尔提出的问题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法国,这些事情在哪个国家都可能发生,因为它折射的是人性的某些共同特点,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所以能在今天的中国产生这么大的反响。

12.《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十二

1002 朱晓琳 041003045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最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一下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所著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不是叙写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过程、结果和成就得失,而是破天荒地论述大革命与旧制度的联系,从而揭示大革命爆发的真正原因,以及其背后深刻的历史基础和历史动力。换做以前,我特崇拜革命者的革命激情,向往着如革命者一样为理想而献身。但随着年龄增长,自己思想越来越趋向保守主义。革命暴力的血腥以及长期的战乱导致的生灵涂炭,让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至少现在还可以安心的一觉睡到天亮,不必担忧吃不饱穿不暖。以下是我这本书的书心得。

法国革命,沿续了革命前法国中央集权下的王权专制。革命,人们总理想地希望革除专制的种种弊端,却最终采取了中央集权专制的模式。旧制度就这样阴魂不散。在这一点上,中国革命与法国革命何其相似!如果说有不同,那也不过是现代以一个政党沿续了传统中国千年的中央集权。

从社会与政府的角度来看,中央集权代表的是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而且,在权力缺乏实质监督机制情况下,权力的集中与权力的专制是成正比的。自然,在这样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下,权力滥用的后果都直接烙印在社会中。社会就沸腾起来,推翻政权,重建中央集权。所以,长期以来,强政府与弱社会之间总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强政府造就弱社会,弱社会要求强政府。换言之,弱社会越出问题,社会越依赖于强政府,越呼唤中央集权。看看当代中国许多大事,大问题,没有集权的中央政府,根本没有办法解决。即便社会烂透了,还是依赖集权的中央政府来解决。所以,王朝有衰败,政府有更替,但结果总是中央集权重现。从短期考虑,中国弱社会的现实还确实离不开强政府。几千年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尽管集权的程度时有不同,但在权力的监督方面并没有质的提高。监督虚置下的权力的扩张只会带来社会沸腾。社会沸腾的结果就是革命,王朝更替。但更替并没有使中国走出使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所以,中国革命,与以前王朝更替一样,感觉是社会大火上翻烧饼。

发生法国大革命,从表面上看,是社会被权力闹沸腾的结果。权力集中于王权的结果造成法国出现一个只承担特权却不履行义务的贵族阶级。这种社会结构变迁加剧了低层农民的苦难。因此,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生态反映。但革命结构并没有造就一个有自主性的强社会,只造就了一个将社会置于其全面支配下的中央集权。因此,革命后,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1002 朱晓琳 041003045 并没有改变中央集权下政府全面支配个人的事实。换句话说,革命,并没走出中国强政权与弱社会的格局。社会中的个人,还是处于散沙状中平等的个人。如果说,法国革命前是君主专制无意为之,而在中国,从来都是故意的。

1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 篇十三

http:// 九年级上册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板书设计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冲浪,英国知多少

师:同学们,1997年7月1日,我国从哪国殖民者手中收回香港?(学生回答:英国)关于英国,你知道哪些?提示学生政治、经济、文化等。

生:相互交流:首都、白金汉宫、大本钟,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球星贝克汉姆、中国球星孙继海所在的水晶宫队和曼联队等。激发学生兴趣。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首都、白金汉宫、大本钟,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球星贝克汉姆、中国球星孙继海等。

导入:英国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国家之一,在国际事务中也具有重要影响,那么英国是怎样从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道路的,英国政治体制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用多媒体展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然后提问“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有哪些重大影响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新航路的开辟,便利了英国的海外活动,使英国逐渐变成大西洋航运的中心。在殖民掠夺过程中比起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更加重视通过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以强凌弱的不平等贸易来获取惊人的利润。英国这种积极开拓海外贸易、进行掠夺的手段,使英国被称为“民族工业”的传统部门──制呢业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在英国的制呢业中,出现了以资本为中心经营的手工工场。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用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

机间宽又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

旁有一大屋,女工共百人。外有一间房,童工一百五,并坐捡细毛,不敢怨劳苦。都是穷苦人,终日不休息,清晨到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大厅,五十剪毛工,施展好手艺,天衣全无缝。又有八十人,洗呢更浆呢。染工又八十,呢绒着颜色。二十擀制匠,整呢折成匹。──16世纪英国民歌

根据材料,要求学生讨论并简要概括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这一时期,首先是在传统手工业,如呢绒制造业中出现手工工场,随后,在采矿、制革、酿酒、金属冶炼和加工、建筑、造船等行业中,手工工场也相继建立起来,其中采矿、炼铁、造船等行业,手工工场的发展尤为迅速。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在手工业、农业中出现了雇佣工人和新兴的资产阶级,而且一些原有的贵族也演变成新贵族。新贵族即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他们拥有大量资本并投资于手工工场,因而同其他资产阶级成员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在詹姆士一世及其子查理一世统治期间,大肆鼓吹“君权神授”,巧立名目,任意征税,搜刮钱财。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势必导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之间矛盾的加剧。

多媒体展示“英国资产阶级给国王的抗议书”。请一位学生大声朗读材料,提问学生材料反映了什么?加深理解双方矛盾的激化程度。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师:既然革命已成必然,那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怎么爆发的,取得哪些初步成果? 生:阅读“内战爆发”一段,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初步成果 1.苏格兰人民起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2.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3.英国内战(1640-1642年)

用多媒体展示英国内战形势图,概述有关内容,指导学生了解双方的首领,阶级基础、控制地区、关键战役和革命阵营的领导阶级、主力。

4.处死查理一世

1641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英国善良人民的公敌”的罪状被押上断头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导读框”中的内空,并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克伦威尔的统治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处死查理一世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在下层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取得了重大胜利。克伦威尔作为资产阶级的功臣,成为共和国的最高执政者,就任“护国主”。应该说,克伦威尔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当时英国没有克伦威尔这位人物,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会是什么样的结局?请同学们讨论: 教师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上的每一个人,都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作用,只不过作用有大有小,其中大多人是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发挥一定历史作用,其中一部分杰出人物以其突出的才能,在历史上留下明显的痕迹,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由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决定,历史人物能够影响历史进程,正是由于他们善于把握历史发展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结果。所以说,即使没有克伦威尔这位人物,英国也会出现另外的英雄人物来领导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局也不会改变。

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师:处死查理一世,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是不是意为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为什么?

生:结合教材回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曲折发展。1688年宫廷政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

师:为了保住革命的成果,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便发动了宫廷政变,推翻了复辟王朝的专制统治,改由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的威廉共同统治。这是一次基本上没有流血的政变,在英国历史上称作“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教师总结:简单评价,鼓励学生形成好的思考学习习惯。1688年政变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得以在英国确立。这次政变没有经过战争,没有造成死亡,就夺取政权的任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们感到十分满意,把这次政变称为“光荣革命”。但它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具有不彻底性。

4.《权利法案》的颁布

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巩固自已的统治,怎么确立新的统治我们秩序?通过什么办法来限制新国王的权力?

生:为限制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约束国王的行为。用多媒体展示《权利法案》的摘选内容。请同学对比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思考《权利法案》的条文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学生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依据法案条文概括出原则。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概念。

总结: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是国家的元首,但其权力受到资产阶级宪法或法律的限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有谁能说说在今天,英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脑是谁?

师:多媒体展示英国现在国王伊丽沙白二世和未来国王查尔斯王子,以及英国一任首相布来尔,简单解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第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以“光荣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的任务。玛丽和威廉三世虽然仍属于斯图亚特家族,但是,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君主制已经被推翻了,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第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心然反映,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从此,欧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在其影响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所以,它又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四、质疑释疑,分析探究 1.阅读与思考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为可行。所以无论俱细,朕必躬自断制。──康熙帝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乾隆帝

提示:英国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中国皇帝是独断专权,政治体制是封建专制。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结合阅读资料,指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特点,及君主立宪制的中影响。指导学生加深对这种政体的认识和理解。

迄今为止,除英国外,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不同程度地实行君主立宪制,请你通过查询,列举出其中的五个。

提示(1)可列举出这样五个国家,日本、荷兰、西班牙、丹麦,瑞典,挪威等。2.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为什么具有曲折性和反复性”。

回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自1640年至1688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其中出现了重大的反复。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出现重大反复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的动向,然而导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同封建势力时而用战争的手段进行坚决斗争,时而又妥协退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课堂总结

17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这是这场革命所处时期的基本特征。这一时代特征决定了这场革命的阶级力量对比,即封建势力还大于资产阶级的力量,因此,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这场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新生事物战胜旧势力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和反复的过程,尽管如此,这场革命使得资产阶级在欧洲的一个大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它成为一个历史新时期到来的标志。

亿库教育网

上一篇:《程家兄妹》读后感下一篇:商业计划书模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