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环境建设简报(精选8篇)
1.宜居环境建设简报 篇一
XX市宜居城市环境建设汇报
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
XX北依京华,东接津门,唐设益津关,后周建州治,辽宋设榷场,有“锁钥三关,机枢冀中”之誉。特殊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为其发展赋予了特殊的地位,明清之际XX直隶京畿,名重一时。
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决策部署,是我们接续历史,重塑辉煌的一次机遇。乘势而上,以“大变样”统揽全局,以宜居城市建设为抓手,用大思路、大手笔、大投入促大变化,力促经济社会结构战略转型。
一、突出科学发展的时代特色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三年大变样”不仅仅是一个旧变新,拥挤变疏朗,“脏乱差”变“洁齐美”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制约XX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三化互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互动)。二是立足科学发展,实现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与资源在内的多重和谐。三是提升区域竞争,环境建设不但要适宜人居,更要吸引人入。为此,我们着重抓了三点。
第一,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就是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求,按照“文化休闲、商务会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通过“腾笼换鸟”,先后开发了XX等20余处商住区。同时,面向京津,依托丰富的地热资源,规划了28平方公里的XX国际温泉公园,目前已引进8个星级酒店项目,匡算总投资30亿元。今年7月份,我们又与吉利集团签约,引进总投资60亿元的XX产业基地项目,一期F3国际赛车场项目已开工,明年可投入使用,每年可吸引10万人的观赛规模,二期1家五星级酒店和2个本科学院也将相继跟进。以国际温泉公园为支撑,市区先后谋划引进地下商城、中华戏曲文化大观园、京津金融服务中心、浙江商务会馆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链接带动了商贸、物流、餐饮、健身、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我们建设宜居宜业环境夯实了基础。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强力推进“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推进16项二氧化硫减排工程和烟粉尘治理,1—9月份,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273天,其中二级以上天数233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全部达标。深入推进地表径流的综合整治,投资1.8亿元治理中亭河,目前总长17公里的河段已全部还清,恢复了河流的生态使用功能,再现了蒲柳摇曳、鱼虾竞游的水乡风情。目前,中亭河流域已被我市纳入文化旅游产业带的整体开发规划。全力打造具有平原城市特色的绿地系统,几年来,我市实施了近40项绿化工程,建设了火车站广场、市区南北出口等大面积绿地,打造了益津路、建设道、金康道3条省级园林式街道、15家省级园林式单位,新增绿地面积79.2万平方米。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1%。正在建设的生态公园,占地3400亩,建成后将成为市区的“城市绿肺”。借助“三大工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
经成为XX市民和企业的共识。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列统千万以上项目中,传统产业比重已由过去的80%降至20%。
第三,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一是充分考虑XX资源承载能力和毗邻京津的市场优势,创新中等城市的发展模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打造中等城市服务功能建设上,让其能够承载中等城市的流量人口服务需求。为此,我们把对接京津、融入京津作为XX未来发展主体战略之一,全面对接京津规划、交通、产业和环境。目前,我们已引进了天津双线电讯业务,大广、廊沧高速及保津城际铁路建设进展顺利,环京津无障碍交通圈正在形成。二是充分考虑建设工程的景观效应,从交通系统、改善道路绿化景观、优化建筑立面形象、提升整体亮化效果等方面入手,投资1.8亿元对益津路、金康道的景观和既有建筑物进行精细化设计和升级改造。今年启动的XX路,已完成投资5450万元,改造总长度7.67公里,重新铺装了路面,对5个道口进行了渠化改造,铺设了石材便道,并改建了19个港湾式候车亭,做到了移步换景。
二、打造意蕴深厚的文化主题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宜居环境建设,绝不仅仅是城市建设学,也不仅仅是城市经济学,从根本上讲它应该是城市人类文化学。因此,我们始终把“三年大变样”举措的高层追求和目标,放到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凸显城市文化特色上,确立了建设文化主题城市的目标。
第一,深入发掘XX的人文历史内涵,为制定百年规划,打造百年城市夯实基础。2008年,我们组建了历史文化研究会,分专题、分系统地研究XX的历史文化,整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清人文遗脉,挖掘承载其中的地域文化性格魅力。目前,我们已经推出了《李少春丛书》、《XX民歌集》、《益津书院考》、《XX历史文化名人考》等系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崇文尚德、开放包容、诚信和谐、超胜于人”的XX城市精神,以及十大城市文化符号,同时,撰写了《XX赋》,把XX城市发展的理念、构思、规划和目标,以词赋形式勒石立碑,形成具有独特景观效应的XX“规划墙”。通过系统研究,建立了一整套文化主题城市的目标体系,使全市各分线工作都能够与之有机接轨,形成工作抓手。
第二,把研究成果融入到城市建设发展。投资7.4亿元,建设了益津书院,李少春大剧院、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清真寺,胜芳古镇、民俗博物馆和大悲禅寺。其中,XX博物馆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3.88万平方米,该馆由中国自行车博物馆、红色陶瓷收藏馆、名家书画馆、历史博物馆、民俗馆等五部分组成,其中自行车博物馆是世界同类展馆中藏品最多、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河北省唯一的“国字号”博物馆。书画展馆,收藏有郑板桥、徐悲鸿、齐白石、启功、范增、娄师白等不同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书画精品1500幅。胜芳古镇建设工程投资2亿元,初步恢复了以“一河(穿心河)、两院(张、王两家古民居)、三街(中山街、河沿街、胜阳路)、三宝(文昌阁、古戏楼、古牌楼)、四桥(四座古桥)”为标志的中国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风貌。今年,我们又启动了以“益津八景”为主
题的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以水乡风情为主题的胜芳湿地公园、以自然和谐为主题的生态公园、以荣高棠纪念馆为标志的体育中心、以广电中心为载体的传媒互动平台。这些精品文化工程已经成为XX城市建设的标志,在保存“城市记忆”的同时,也形成了XX人文化自信的根脉,放大了XX城市的魅力,为我们人居环境建设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第三,充分发挥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休闲场所的重要作用。依托精品文化工程,全力打造“四乡一镇”(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词赋之乡、温泉之乡和胜芳古镇)的城市文化品牌,先后举办了两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XX文化艺术节,成功地推销了城市,提升了XX的美誉度。目前,依托益津书院,我们引进了中国国家画院和河北画院两个创展基地;依托李少春大剧院,引进了中华戏曲文化大观园项目以及“国际京剧票友大赛”等品牌活动;依托胜芳古镇,引进了亚细亚民俗研究基地、胜芳国际家具城项目;依托国际温泉公园,形成了温泉资源综合开发项目群;依托XX博物馆创办了世界最大的自行车收藏馆。目前,“月月唱大戏、彩色周末、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特色文化品牌。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带动了XX农村文化的兴起,全市书画创作队伍已超过3000人,农村业余剧团达百个,农民诗社20余个,形成独特的“XX文化现象”,成为我们推进“三年大变样”、建设宜居环境的软实力。同时,也带动形成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XX已经形成了“一日游”“两日游”的文化旅游产业规模。
三、夯实百年城市的发展基础
第一,健全规划体系。科学的规划是打造百年城市的基础,而规划的权威又源于权威的规划。在推进“三年大变样”,建设宜居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规划工作放在第一位。今年,我市专门成立了规划局,并组建了规划委员会,形成“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群众参与”的三位一体规划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建设百年城市的需要,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横向开拓、纵向深入,加快控制性详规编制进度,全面提高控制性详规覆盖面。投资400多万元,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先后完成了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规,以及市区园林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市政排水、旧城改造、消防、防洪、供热、燃气、给水等9个专项规划,为我们宜居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设百年设施。一是大力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投融资3.5亿元,实施了东环路、西环路、育华道、建设道、兴华路、金康道东伸等一批道路新建及改造工程,市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05平方米。二是大力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利用BOT等形式,融资建成了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建成了3座垃圾处理场,日处理能力达到450吨。另有3座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明年可投入运行,可新增日处理能力7万吨。同时,投资700余万元,在市区垃圾处理场建成了处理渗滤液的小型污水处理厂,是目前省内唯一的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三是大力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在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稀缺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积极发掘废弃地、河岸滩涂等资源,整理土地2500
亩,启动了胜芳湿地公园和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工程;另一方面,以大拆迁促大建设,积极抓好城中村改造、片区改造,累计完成拆迁33.6万平方米,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部启动。其中,孟家坟拆迁改造工程是廊坊市最先完成的整体搬迁项目,共搬迁居民365户,拆迁面积11.2万平方米,腾出土地315亩,用于建设总投资9.5亿元,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迎宾山水花园住宅小区项目,实现了城市容貌和农民安居的双赢。
第三,实施精细管理。一是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建成了市区路灯调控中心,对全市数万盏路灯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使市区路灯控制具备了根据亮度、时间自动开关、远程控制开关以及精准的路灯故障报警、通知功能,适应了XX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需要,大大简化方便了市区亮化设施的控制与管理。二是在全省县级市中建成了唯一的“精细化、全覆盖”数字化城管中心,通过实行“一级监督、两级指挥”的城市管理,实现了市容市貌监控系统信息共享,构建了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网格化、科技化、信息化管理体系。三是全面整治市容市貌。年初,我市开展了市容市貌集中整治“百日行动”,累计拆违拆临141家,大型立柱广告23处,不合格广告牌匾400余块;查处违法建筑案件20余起;取缔、规范马路市场5个。全面取缔了扰乱城市交通秩序的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共取缔电动三轮车6340辆。
第四,强化住房保障。积极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倾力做好“两房”
保障工作。目前,已建成廉租住房96套,建筑面积4730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开工面积4.47万平方米,年内竣工2.27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廊坊市下达的住房保障任务。二是全力做好旧小区改善。出台了《关于做好全市旧住宅小区改善工程的实施意见》。完成了迎宾小区、检察院住宅楼等4个小区,建筑面积5.87万平米的旧小区改善工作。近期,投资152万元启动了温泉小区北区改善工程,改善楼房20栋,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535户。三是着力抓好房地产市场和社区管理,使居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增强了XX城市的吸附能力,目前,在XX市区买房置业的域外人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回顾几年来我们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从2002年的燕赵杯竞赛C组倒数第二到2007年的A组第三,我们每次评比都要迈上一个新台阶,这主要得益于燕赵杯竞赛的激励,更离不开各位领导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这次,我们要抱着“冲顶”的信心,全方位、立体化的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切实让群众感受到XX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此,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同时,也恳请各位领导一如既往地支持XX各项事业的发展!
2.宜居环境建设简报 篇二
过去, 安居才能乐业;今天, 宜居才可享老。从市场初探到项层设计,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牵涉到从养老到享老的变化, 也关系到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更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尊严、幸福、美好地享受老年生活, 这是社会治理的大课题。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严重滞后
老旧小区里, 常见耄耋老人爬高楼, 有病抬不下楼的现象。“我家住在5楼, 我和老伴儿腿脚都不太好, 每天出门锻炼、买菜, 爬上爬下很吃力。换房搬家没大可能了, 如能安装上电梯就好了。”家住大连市的梁爷爷说。梁爷爷今年已80岁, 他居住的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 多栋楼都没有电梯, 而这里住着不少和梁爷爷年纪相仿的老年人。
有调查显示, 我国城市中有79.2%的老年人居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里, 许多社区里的公共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难以继续使用。而在新开发的社区里, 开发商为谋求利益最大化, 利用一切空间创收, 到处是车位, 却缺少老年人活动场所。调查显示, 老年人自认为社区服务设施齐全的占34.6%, 公共服务完善的占39.4%。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配套、不适用、不规范的问题不在少数。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龄健康与宜居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伍小兰表示, 长期以来, 我国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年轻型社会, 环境建设大多基于年轻人口的需要, 开发小区, 主要是为解决青年夫妇住房问题, 如小区建幼儿园、儿童游乐场等, 但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考虑不够。
《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认为, 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严重滞后, 老年人住房适老化程度低, 安全性问题突出, 住房内普遍缺乏必要的适老设计及无障碍设施, 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由于没有电梯, 老年人外出活动、看病就医不方便;社区户外环境适老性欠佳, 不少小区, 人车混行, 管理混乱, 户外活动场地及休憩设施匮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不足, 养老服务能力薄弱, 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指出,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高龄老年人已达2500万, 失能老年人突破4000万, 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持续增多, 老年人口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老年宜居社区应该具备居住舒适、设施齐全、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等基本特质, 保障所有年龄人群都能生活在熟悉的社区, 并享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我国城市社区老年宜居水平亟待提升。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19世纪末, 法国成为首个老龄化社会, 其后, 发达国家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展开老年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之后, 随着养老社会化和老年服务及设施多元化, 多种业态、多种形式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设施开始成熟并发酵出全球性的行动, 一些跨国跨区域的老年产业集团将老年服务的专业化提到新的高度。
在老年宜居城镇逐渐成为共识之后, “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方针和策略开始走向成熟阶段。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颁布《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之后, 美国的纽约、英国的曼彻斯特和伦敦、意大利的乌迪内等一些城市纷纷响应, 并制定了相关指标来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一些城市以《指南》为依据, 提出建设包含社区与公众参与、住房、公共空间与交通、健康与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老年宜居环境体系。
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认为, 从社会治理层面看,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其主要问题有六方面: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待完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区域发展失衡;老年宜居项目偏离市场需求;适老性公共环境远未形成;社区老年宜居水平亟待提升;老年宜居相关标准规范有待完善。
“宜老城镇”必须是宜居、环境优美、无障碍设施完备的老年友好型城镇。老年宜居城镇环境要强调社区环境的“宜老适老”。老年住宅应该有合理的居住面积, 适宜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的老年人的户型设计、室内设计、功能设施等。“如扶手、应急呼叫设备等, 一定是考虑适配, 而不是美观;设施内部, 要考虑居住、活动、后勤等空间的交融, 而不是仅仅功能化分隔设置。”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理事刘吉臣说。
近年来, 国家重视老龄化问题, 逐步将老年宜居环境问题纳入顶层设计之中。在今年的两会上,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残联副理事长胡志斌建议, 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 制定城乡规划时, 要统筹考虑建设适老性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医疗卫生和文化设施, 实施无障碍建设, 国家要推动老年宜居社区建设, 引导、支持老年宜居住宅的开发, 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的改造。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 老龄宜居环境问题应提升到国家战略上来。人口老龄化为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明确的主攻方向, 随着党中央相关战略部署的深入贯彻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全面落实, 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设立时间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不能等待
如同孝亲不能等待一样,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也不能等待。世界上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目前在我国, 这三种养老模式分布占比约为96%, 1%和3%。居家养老是绝对主流。构建好居家养老环境建设, 就成为老年宜居环境的重中之重, 宜老社区建设迫在眉睫。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提出, 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我们高兴地看到, 随着发展养老产业的需求增长, 政府对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早在2009年, 全国老龄办就启动了“老年宜居社区”和“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3年9月, 上海市启动了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 市政府提出到2015年年底, 开展80~100个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的规划。规划提出了具体目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和资源统筹能力明显增强、社区科技助老水平显著提升、社区为老服务项目适配性进一步优化、社区为老服务组织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区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2016年扬州市的两会上, 政府提出了把扬州打造为“颐养之城”的目标。决定从保健、健康、产业三个角度关注老年人自身生活方式。
《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指出, 加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可以有效拉动大众消费, 推动创新创业, 逐步形成养老全产业链模式。
养老产业尤其老年宜居产业极具市场价值。根据预测, 到2050年,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升至36.5%, 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深度老年化社会阶段, 对养老的需求也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宜居环境、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 必须提到日程。
3.创造宜居环境 共建美好家园 篇三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已将“城市化战略”列入发展规划,作为21世纪中国实施迈向现代化第三步走的重大措施之一。毋庸置疑,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巨大,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生态难题随之而来。
在经济与环境这个天平上,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正成为决策者们面临的难题。而如今,当人们习惯了被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因素充斥着的生活的同时,一个新的环境污染源已悄悄降临,这就是色彩污染。
色彩污染源于对色彩的不科学利用
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中,色彩是城市管理的有效手段。它美化着城市,营造着文明的氛围;它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也丰富着人们的心灵。色彩可以使城市多姿多彩,也充盈着生机和活力。绿色的梧桐树,五彩缤纷的花卉,淡雅的高楼,色彩绚丽的衣着,使城市充满高雅的文化气息;色彩可以反映一座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色彩中能听城市现代化的脚步声。科学和智慧的利用色彩,能帮助我们传送信息,营造氛围,美化环境,进而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色彩是建筑的语言,城市色彩又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的综合体现,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我们也不可回避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对色彩的不规范、不科学的使用,造成的色彩污染已经显现。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在城市建设中各种新材料、新涂料的盲目使用,将城市涂成色彩斑斓的“大花脸”,使城市既失去鲜明的个性,又切断了历史文脉,色彩污染直接影响到的是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色彩没有统一规划,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色彩使用不科学而造成的色彩污染正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所以又很多专家也在呼吁对色彩利用出台相应的法规来约束,以改善目前盲目利用色彩而造成的色彩污染现状。而早在2004年召开的色彩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研讨会,就已经将色彩污染提到了议事日程。作为中国色彩事业的权威机构——中国流行色协会最近几年也在普及色彩科学、规范色彩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但要在全民意识上达成共识,仍然需要社会各行业、各部门来携手合作。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面对城市“色彩污染”的呼声日渐趋高,如何管理好城市色彩,作好规划与设计,成为摆在城市设计者、城市规划者和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遵守色彩设计的“规范”,要对色彩设计加以“限制”,制定景观法以及编制在法律意义下的导则、指南等似乎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阳光大道。城市是人类聚居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形式,是物质和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体。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严峻的城市环境带来的物质损失、精神伤害让我们对色彩开始重新审视,面对这柄双刃剑,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而免受其害值得我们思考。
有两张面孔我们无法忘怀,那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
——谚语
城市色彩污染带来的担忧
城市建筑色彩的构成和建筑物的外观色彩是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美丽的城市离不开色彩的构成,色彩的构成与周围景观的协调可以使居于其中的人们感受到城市的舒适和美丽。合理巧妙地运用色彩能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带来愉快的视觉享受。
中国流行色协会常务副会长梁勇表示,色彩本身是没有美丑之分的,所谓色彩美,完全建立于色彩与色彩、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上。提及城市色彩,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建筑要用各种“最美”的颜色来装饰和装扮。实际上,人们视觉认为最美的色彩,如果出现的地方的不对,或搭配的比例不协调,便可能是最丑的色彩。梁勇副会长表示,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城市色彩上,城市色彩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也不在色彩本身,关键是城市规划。由于对新建筑的体量、高度、风格、质料及环境协调等方面缺少严格控制,许多超大体量、超高层楼拔地而起,伪古典风格与现代、后现代风格建筑并肩而立,这都给城市风貌造成了致命的、难以愈合的硬伤。可以想见,如果一座给城市带来色彩污染的建筑矗立起来,我们将面临两难的尴尬境地,拆除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放任不管其给城市造成的影响将会持续数十年。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上的损失我们都是受害者。
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色彩污染问题也不是直到今天才出现,那么,这些后遗症显然更不是单纯靠城市色彩设计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制定色彩规划,使某些杂乱无章的建筑在现有的情况下,尽量在色彩方面获得统一性。
城市色彩规划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所关注的问题。我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规划失控,忽视城市色彩,使某种“显富、摆阔、攀比、争强”的“暴发户”文化在城市建设中蔓延开来。而直到今天,当我们品尝到了城市色彩污染带来的苦果后才开始重视色彩问题起来。
城市色彩污染的一大根源是色彩的商业化运用,突出表现在新建筑色彩话语霸权的争夺、色彩杂乱带来的视觉污染等等。对此,中国建筑师学会的布正伟从建筑师的角度,提出了清除城市色彩视觉污染的措施。他认为,面对城市色彩问题,我们不仅要从现代环境艺术理论方面去提高,而且,更应当强化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的务实精神。
当色彩在城市中的使用达到无序的状态时,自然而然就会对人产生伤害。色彩作为视觉传达信息的重要因素,能表达情感,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绪、精神以及行动反映。色彩的调制与运用得当,可以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增添美感,还能有效地缓解肌体疲劳和心理压力。
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色彩和谐统一的关键在于对人类有目的的启示激发。
——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康定斯堪
规范对色彩的利用是众望所归
中国流行色协会建筑与环境色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缪维认为,城市环境色彩污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讲究艺术规则,违背色彩科学;二是广告泛滥,严重污染人文环境;三是交通色彩标志全国不统一,不利于交通执法;四是灯光工程盲目上马。
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和谐的城市色彩给人们在心理、生理上产生良好的影响,相反,杂乱的城市色彩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居住环境。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崔唯以北京城市建设为例,指出由于缺乏城市色彩建设规划而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受限制的色彩规划正在蚕食着古都风貌,造成致命的、难
以弥补的破坏。同时长期生活在色彩污染的环境中,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破坏生活质量。
在规范城市色彩的问题上,日本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型建筑与传统景观的矛盾,以及城市色彩污染严重现象,东京市政府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做出了整顿城市色彩混乱的决定,并委托都市色彩研究中心完成了《东京色彩调研报告》,后来这份报告成为东京城市色彩规划的蓝本1981年日本建设部提出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法案,以立法的形式对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作出规定:2005年6月,日本《景观法》实施,为世界城市色彩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景观色彩管理与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一个成熟的借鉴与参考。
针对城市建设出现的色彩问题,专家们呼吁城市色彩环境需要立法。最近,长沙市在整治城市色彩污染问题上又推出举措,为了清除有碍观瞻、影响市民身心健康的“色彩污染”,建设宜居城市,长沙市将“暖色系红橙色调”定为城市色彩。从5月1日开始,长沙新建筑物违反色彩规划将不能通过竣工验收,现存的建筑不规范颜色,也面临限期整改。对长沙为城市设定色彩基调之举,业界很多专家认为,在城市管理者从体量、高度、风格上统一城市建筑很困难的现实背景下,制定色彩规划是建设“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而确定城市色彩基调来治理视觉污染,后期严格管理则更关键。
面对日趋严重的色彩污染,一些地方政府已开始行动来。北京市政府早在2000年就曾颁布《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在去年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中,北京奥运会科技委员会将色彩列为奥运科技中的重点项目,并组成专门机构,对色彩进行调研、规划、设计和整改,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和谐、美丽的新北京。此外,哈尔滨、上海、深圳、青岛、武汉等城市也纷纷行动起来,把色彩设计列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举措将会让我们居住的城市更加舒适、惬意,人居环境质量也将不断改善和美化。
在眼睛的世界里,色彩是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只要有光的地方,就有五彩缤纷的色彩。色彩,这一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如何利用好、规划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为我们服务,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共同投入到创造宜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工作中来。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建筑的外观色彩,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性格、居民的喜好,甚至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4.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篇四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21世纪新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近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新一轮城市竞争,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在我市相继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众多殊荣的基础上,又吹响了向生态宜居城市进军的号角。可以说,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舒适居住环境,不仅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决定我市竞争力和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砝码。
雾霭中,霞光初现,我们所在的城市仍在宁静和优美地沉睡。
但苏醒即将到来。
伴随着一场巨大的城市变革,张家口,这片古老的土地必定会热血沸腾,热潮涌动,如一轮红日那般喷薄而出。
2008年是伟大的一年。不仅仅是奥运会的快步走近,对于张家口人来说,更多令人期待让人欣喜且值得赞叹的伟大变化就要发生在自己身边,出现在自己眼前。
如果说“增绿添彩”,清水河一、二期综合治理以及快速路等重大城建工程的实施,让我们嗅到了张家口向“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讯息,为我们勾勒了张家口“生态宜居”景象大致轮廓的话,那2008年,张家口的“生态宜居”则将完全从纸上走下来,挟裹着浓浓的建设热潮,以前所未有的168亿元的历史投入,实施主城区“三纵、十横、十四路、三十二条小街巷,一河、三桥、十二立交,一门、三网、十游园”的惊天之笔,创造一个属于张垣人民的城建奇迹!至此,张家口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大幕全面启帷,开始向着建设北方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全力迈进。
“三纵、十横、十四路、三十二条小街巷,一河、三桥、十立交,一门、三网、十游园”工程的总体实施,将有效地融合张家口“山、水、城”三大城市要素,使“大好河山”成为张家口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经过这一系列工程建设,张家口‘山水城市’的特征将愈加明显。
围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张家口市主城区正在按照以老城区为主的商业居住区、以新区为主的行政办公区、以西山为主的工业聚集区“三大板块”进行建设。目前,修河蓄水,穿城而过的清水河已经完成两期工程,总长20公里的河道年内将全部完工蓄水;扩城上山,全长34公里环城快速路今年将全线通车,将有力拉动快速路两侧的城市开发;中心南移,将实现以行政办公为主的新兴城市中心;工业外迁,在建的三个工业聚集区已经形成90平方公里的工业发展平台,既定激励政策结合企业技改扩模工程实施,正促使着城区老企业和新上企业向西山工业区聚集;以绿化市区周边荒山为主的增绿添彩工程,正在建设着10个景区、40个生态公园。
城市建设就像一枚硬币,一面是现在,一面是过去。目前,所有的城市建设都是一方面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一方面高度重视城市文化根脉的传承和保护。绝不能在城市建设中把历史的重要的文化遗存毁灭。一个城市文化的积淀能反映其未来发展的空间,而许多大的投资商往往对此十分看重,这对于增加城市的吸引力都是极为重要的“城市是生产要素聚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载体,而路则是一个城市的脉。”有关部门表示,2008年张家口市政府工作报造中围绕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城市管理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堪称张家口历史上的大手笔。其中仅改造城市道路一项,总长就达80公里,占城市道路现有设施量的39%,将带来张家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拆迁。
高起点规划。今年我市对规划建设中的每条道路,每幢建筑物都要统筹考虑,形成既富个性,又和谐一致的城市景观,把特色作为城市的名片,作为城市的文化标志,将现代化建设与山水环境及文化根脉保护结合起来。
多渠道融资。我市通过采取充分利用土地开发收益、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本投资以及制定旧城改造优惠政策等措施,解决城市建设融资难题。
人性化拆迁。为确保回迁到位,我市在严格执行拆迁政策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浅山区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并及时兑现安置资金,调动拆迁居民的积极性。规范化管理。今年我市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严格建设标准,并积极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使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将科学安排,精心施工,尽最大可能做到少扰民、不扰民,确保交通道路通畅,确保不发生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2008年我市还继续加大了城市绿化、亮化、住房、公交以及公厕等民心工程的建设和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
继续实施“增绿添彩”工程,再启动11.5万亩周边荒山绿化工程,对市府西大街、清水河、盛华东西大街等实施两侧绿地、绿化升级改造工程,并做好城市快速路、张宣公路、五一大街等配套绿化工程,进一步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在中心城区新建3到5块规模绿地,完成加密种植树木100万株丛,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重点实施“1122”工程,即:完善一条滨河街景亮化(从清水桥起延伸两岸夜景建设至建设桥),改造一条道路照明(对西坝岗路亮化设施进行改造),改造二十条小街巷路灯,亮化二十座高层建筑,力争使城市的夜景更亮更美。
居继续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全年竣工住宅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及拆迁安置住房8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8万平方米,重点解决拆迁安置户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高新区纬四路停车场要具备开工条件;盛华西大街公交停车场、水母宫公交停车场完成项目前期工作;购置64部公交车,用于开通新线和更新车辆;配合“三纵十横”道路改造工程,谋划中心城区公交小环线思路,使中心城区公交路网结构更加合理。
继续加大了公共厕所的改造力度,进一步缓解市民入厕难问题。
2008年,张家口市计划完成城镇建设投资168亿元。其中,主城区的建设投资将达到95亿元。在主城区,该市年内将重点实施“三纵、十横、十四路、三十二条小街巷,一河、三桥、十二立交,一门、三网、十游园”建设和改造工程,拆迁面积将达到300万平米。列为“一河”的清水河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将对商务桥至京包铁路桥、大境门至清水桥全长7.4公里的河道进行治理,共建设橡胶坝11道,并根据景观要求进行绿化、岸墙加固及河滩整理和生态修复,工程计划总投资10.45亿元。年内95亿元城建投资完成后,张家口市快速路环内10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架构即告形成。
首先,城市建设发展本身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好了,不仅能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使城市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其次,省委七届三次全会提出了“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要求,为了落实好这一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主城区进行大动作改造和扩建;三是满足广大市民的期盼,我市广大市民盼望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好的居住空间,在改革开放30年,我们加大城市的改造,是理所当然的,是张家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是实现张家口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能够真正安居乐业。生态宜居不仅要有诸如环境、收入、社会治安、人与人和谐相处等等条件,还要有好的的商务条件,让人们感觉在这个城市里办事方便、快捷、省事,感到这个城市适于发展,感到这个城市充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市必须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使宜居条件更好;通过改善环境,使宜居环境更温馨;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使商务成本更低廉„„可能说,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加快城市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
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的长效化、制度化、法制化。一是必须理顺市、区的关系。按照“职责与事权相统一”和“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原则,深化城
市管理体制,立足于属地管理,进一步明确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和事权,理顺市、区、街在城市管理中的关系,市对区进行业务指导,区是市的助手。二是必须理顺条与块的关系。要赋予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在加强城市社会管理、维护辖区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同时,在明责分权,给予区、街更大的责任和职权的前提下,实行“费随事转”、“条随块转”的经费拨付办法,加大投入,拨足经费,充分调动区、街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实现由突击型到长效型、由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转变。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长效管理,必须从被动迎检和突击型、运动式的环境整治转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并由粗线条、低层次、低水平的徘徊转向注重打造精品、塑造形象的高级阶段的管理。
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一是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是我们一贯遵循的工作方针,因此,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城市管理中的巨大作用,要通过办好文明市民学校,使大家认识到“漯河是我家,管理靠大家”,“人人是窗口,个个是形象”等简单的道理,从而促其从思想上、行动上做一个热爱城市的好市民,变职能部门的“独角戏”为全体市民的“大合唱”。其次要树立“群众至上”的观点,通过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城市管理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在工作中必须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如组织万人治脏、万人护绿等“全民动手日”活动;在居民区推行社区服务和物业管理,发动市民自己动手改善和维护工作、生活环境。逐步培养市民自我规范、参与管理的良好习惯,形成共同遵守城市公共卫生秩序的良好氛围。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政务公开、市民投诉、媒体曝光等,对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
5.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 篇五
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给温哥华的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城市地域的蔓延,迅速而又稳定地增加了汽车的使用,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对此,温哥华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遵循“精明增长”的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及其对城市周围富庶的佛斯河谷底的威胁。
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 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城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 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设计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城市用地生态空间富裕,建筑物以花草树木作为屏障,控制商店店面宽度以适应行人的要求,加设遮蔽设施以避免天气变化的干扰。建筑的底层部分道路红线取齐,以加强街道上的城市气氛;所有的高层塔楼避免直接进入行人视觉范围,以提高街道的舒适宜人度并保证街道上阳光充足,令现代化的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相互辉映。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市内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完备,景观优美且丰富多样,这些铸就了温哥华优质的城市生活品质,也树立了大城市打造宜居的典范。
新加坡发展最大的约束是土地资源,但城市的发展并未受其影响,其开发成功主要归因于有一个明确、清晰和强有力的政府控制体制。它依据坚实的政策环境,使专业规划者与企业很好地合作;它果断地执行了一些重大的政策和规划,才使新加坡有了今天的宜居环境。新加坡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规划部门精心编制了“绿色和蓝色规划”,这确保新加坡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同时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其次,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不同的绿化美化目标;保证与城市变化的方向相一致;此外,政府出台了诸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要求所有部门都必须承担绿化责任,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
在新加坡,政府充分发挥职能,实现“居者有其屋”。政府设有建屋发展局,专门解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问题。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称为组屋,政府对购买组屋人群的收入有一定限制。至于商品房,政府只根据政策批租土地。其次,为了让居民都能买得起房,新加坡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制定公积金制度;坚持组屋小户型、低房价原则;对居民购买组屋实行免税优惠措施等。另外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建屋发展局在组屋的地址选择、样式设计及配套设施建设上都颇费心思。
此外,在交通建设方面,新加坡政府重视公共交通发展,制定和完善了城市交通总体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城市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并且通过将快速轨道系统延伸到新城镇 和居住区中心来获得一个整体有效的交通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加坡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把人才培养与引进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如文体活动、娱乐活动、知识讲座、法制宣传、讨论会等社区教育来丰富民众业余生活,提高全体市民素质。
总之,新加坡政府完善的规划体制为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避免了城市发展中很多缺少控制的问题。管理机制能保证不同的规划和执行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保证公众充分参与规划进程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从而获得一个可信而可行的规划。公私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成功开发中整合意见和资源的一条值得世人借鉴的途径。
2.3.1城市发展背景概况
西雅图属纽约州,是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一个商业、文化和技术中心,也是美国的高科
技产业中心之一。西雅图地区常年风景如画,并有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近几十年来,多次被评为“美国最适合工作及居家的城市”。
.3.2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西雅图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率先提出并贯彻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成为世界上众多城市效仿的对象。西雅图在规划的内容、编制程序和规划修订上均较全面地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区域意识和社区意识。规划首先确立了弹性生长的规划框架,提出了独创新颖的规划模式——都市集合,制定了完善可行的规划策略,并建立了规划的法律和财政保障机制。其中,都市集合的用地模式,主要是将西雅图都市区按建设密度从大到小分为“都市中心集合”、“核心型都市集合”、“居住型都市集合”和“社区中心点”四大类,每类按照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规划,充分体现了控制增长、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高效利用基础设施、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提倡社会公平、改进生活品质、加强社区意识,保护地方特色及整体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交通规划中,力求缩短通勤和购物距离,鼓励公交、小巴、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节能、环保、高效、循环、多样以及区域性和社区性等综合特征。社区规划则遵循自上而下、协调合作、平衡利益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要素界定了规划的总体原则和框架,设计了专门的规划程序和格式,以保证每个不同的社区在规划上的同一性。在整个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高质量、高效率,系统而程序化的公众参与是西雅图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
在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等多方面,都能保证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参与行动随具体项目进程分阶段分解到整个过程中。在参与过程中,制定了比较系统的规划操作 程序,涉及内容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由政府、专家和利益相关人共同协商制订,公众进行评判和监督。为保证公众参与的质量与效率,尽可能地量化程序中的各项指标,使其具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外,减少各类资源消耗、维护资源环境也是西雅图建设宜居的一项重要举措,包括减少家庭及办公环境的资源消耗,降低城市对各项资源的使用,增加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等方面。
中小城市的宜居性建设背景
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而这样的城市问题往往出现在人口集聚增长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尚不突出。不仅如此,中小城市在宜居性建设上也更具有优势。首先大量的中小城市面积并不太大,但与山水自然保持密切的联系,具有较好的生态优势。其次,多数中小城市社会结构不复杂,流动人口不太多,相对来讲,社会较为安定,易加强管理和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第三,不少中小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多元化的特 征,可以因地制宜地建设独具个性特色的城市。此外,中小城市的住房价格相对便宜,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和谐的社会关系,比大城市方便的交通条件和城乡之间的联 系,更容易造成祥和、安全、健康、便捷的人居环境。事实上,排在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宜居城市排行榜前列的几乎全都是小城市。
(1)美国
最受美国人青睐的小城多是高等教育中心。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市被《城市排名和等级》评为全美最适宜居住的地方,这里有著名的弗吉尼亚大学,还有雪兰多国家公园,风景十分秀丽。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弗吉尼亚大学在高科技方面与企业的研究合作,还为该市带来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使经济健康发展。
交通方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美国人挑选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位于华盛顿的班布里奇岛,有好的学校,房屋价格合理,风景优美,且拥有大城市休闲娱乐的便利交通条件,人
们每天搭乘渡轮就能到临近的大城市。纳珀维尔是独特的安静与平和、都市风光与小镇生活和谐共存的小城。沿着河边小道漫步,每个人都会随时驻足和旁人闲谈。在拥有这种闲适生活的同时,纳珀维尔拥有所有可能的购物设施、首映影院和各种档次参观的地方。
《金钱》杂志和CNN评出的“全美最宜居城市”是美国一个普通的小城市——新泽西州的莫里斯敦。洛克希德公司的雷达制造基地、一家大型IT公司和银行分行,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城中的学校教育水平较高,犯罪率低。每到节日,还有全市性的音乐、戏剧表演。高收入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人们在此安家落户。
(2)德国
德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和《焦点》杂志每年都推出“宜居城市排行榜”。该评选活动有30项标准,其中包括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学校、安全的街道、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供人 们自由进行艺术和休闲活动的空间等。评选结果表明,德国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更多的是戈斯拉尔等小城市,即使排行榜中最大的城市慕尼黑和法兰克福,也不过上百万人口。以戈斯拉尔为例,城市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美丽古朴的街道。由于紧邻高速公路,并有铁路线经过,交通非常便利。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德国十大连锁超市都在这里开了购物中心。西门子、大众等大公司在此设有制造基地,一些服务性机构也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不仅如此,小城民风淳朴,禁止出售酒精饮品,但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丰富的夜生活也不逊于大都市。近10年小城没有发生一起恶性刑事犯罪活动。残障人士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自驾残障车,方便地行驶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从其他国家来的移民,也能与原来的居民和谐共处,没有种族和肤色的区别。
(3)阿根廷
在阿根廷,宜居的标准就是人们能不能在这里健康、快乐、富裕地生活,愿不愿意在这里安下自己的家。目前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5年全球“五大最适合退休人员居住的城市”之一的巴利洛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利洛切位于安第斯山脉东麓,风光秀丽,有雪山、森林和草甸,旅游业是其主要产业,每年吸引大约50万游客。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是吸引人们居住的一个重要因素。巴利洛切的博物馆、剧院和电影院,按人均比例计算,在阿根廷处于较高水平。天气好的周末,当地的青少年和文艺团体,经常会在市政广场搞一些免费的演出活动。
在巴利洛切,一栋带1 000多平方米绿地、能看得见湖水的两层小楼,售价基本在10万到30万美元之间。这是一个中等收入家庭能接受的水平,因此城市生活成本较低,也增 加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国外宜居性城市建设案例总结
从上述宜居城市的发展案例中,不难看出,优美的环境是公众对宜居最基本的要求,不论是像温哥华、新加坡一样的大都市,还是如同夏洛茨维尔、戈斯拉尔这般的小城镇,政府在如何创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上均下足了功夫。所以,几乎所有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口号的城市都会从生态建设入手。国外城市生态化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但他们依然在此基础上 不断丰富其内容,美化其环境。其次,宜居城市应具备完备的物质基础,包括城市公共 设施、交通、住房、安全、减灾、就业、就医、福利等各个方面,这是宜居城市的硬件设施,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必然阶段。国外的宜居城市建设充分考虑了各项硬件设施的便利性与人性化,如西雅图在交通规划中,鼓励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温哥华在优化一些基础设施时充分考虑不同阶层、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便利性等。宜居城市不仅需要良好的“硬环境”,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软环境”。由于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相对完善,所以更重视对城市宜居的内涵建设,强调城市的人文环境和 文化氛围。如温哥华在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并通过具体的手段竭力为公众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新加坡更加重视城市宜居性建设中
“人”的因素,通过人才培养、引进以及社区教育不断提高市民自身素质。戈斯拉尔民风淳朴,文化设施丰富,夜生活也不逊于大都市,并且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群都能在这个城市舒适地生活。巴利洛切不仅拥有较高水平的文化基础设施,而且经常会有免费的演出活动在市政广场举行,丰富的文化生活吸引了不少外来居民。其实,这种亲和的人文氛围和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包括社会秩序、道德风尚、教育程度、文化底蕴和娱乐功能等,才是宜居城市真正的精神体现。
3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结合目前国内城市自身特点,笔者将综合以上国外典型城市宜居性建设的实践经验,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等不同角度,谈几点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启示。
3.1促进公众参与建设
公众参与制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重大决策对于城市的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管理者了解公众的实际需要和各种规划决定对他们的影响;能启发管理者去创新以满足民愿;能使规划重视人们对城市的多样化追求,增强城市的活力,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公众参与是引导宜居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国外典型城市建
设的案例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国内,可尝试借鉴国外一些城市在公众参与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如采用分期实施、跟踪反馈、定期评估和修编等方法增加公众在政 策制定中的参与,以协调和平衡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3.2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解决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才能为居民创 造良好的人居硬环境,从而促进人居软环境的建设。不仅如此,宜居城市还要求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持续地为居民营造一 个良好人居环境。针对目前国内城市经济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政策引进更多的世界公司来此投资;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培养相关产业,努力打造城市特色;加 快产业结构调整并加强基础高新技术的研发,用高科技改变企业落后状况,为宜居城市建设的永续发展提供动力。
3.3营造优美生态空间
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最直观的标志和象征。纵观国外典型的宜居城市建设,不难发现,各城市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几乎都是认可的,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的建设也已经相当成熟。而在国内,虽然一直很明确通过城市生态化建设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生活和生产空间,但是相比而言,生态环境的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还处于不断学习和借鉴阶段。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有效组织自然景观,精心设计绿化空间,营造宜人的城市氛围并建造多样的活动开场空间仍是目前国内众多城市宜居性建设努力的方向。
3.4努力创造宜居之所
住房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宜居城市首先要解决居住问题,“居者有其屋”是宜居最基本的前提。而在这方面,新加坡成为公认的典范。由政府担当住房保障的主体,成立专业化的制度执行机构,按照多数居民购买力确定房价,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活动保障居民买房。此外,宜居城市还要具备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建设不能忽略住区环境,应重点推进社区安全、绿化、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深化和细化。加强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并兼顾弱势群体。同时,提高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居民素质,注重营造一个安静、清洁、具备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居住环境。
3.5建立高效交通系统
出行便捷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优先发展交通则是必然的选择。在国外,交通舒适、便捷是人们选择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在国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汽
车数量急剧上升,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效率、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宜居城市的交通应该是友好的、高效的交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宜居城市应合 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完善交通管理系统,大力发展可供选择的公共交通。与此同时,以人为本,建设宜人的、完整的步行休闲网络,方便市民的休闲出行并通过对客货流的合理组织及城市功能用地的组织减少不必要的机动车交通。
3.6加强城市安全建设
纵观中外城市发展史,安全保障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首位需求。一个安全的城市不仅能够在环境和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人身健康、资源供给、政府绩效以及其他和城市安全 相关的未知方面保持一种动态稳定与平衡协调状态,并对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具有良好抵御能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巨大的人口规模,复杂的利益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城市安全问题越来越为政府、社会、公众所关注。而目前国内的宜居城市建设对于安全性建设重视不够,也未形成完整的安全城市体系。部分城市即便对此采取了一定的行动,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一个安全的城市提供给市民的不仅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还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食品安全、城市社会安全、城市生产安全、城市经济安全、城市文化安全等方面。
3.7保护城市文化特色
6.推行建筑节能 建设宜居城市 篇六
我国能源资源相对短缺,长期能源供应面临严峻挑战,如何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能耗越来越高,已经成为继工业、交通之后第三大高耗能领域。在建筑领域实施节能降耗、发展绿色环保建筑,势在必行,意义重大。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建设宜居城市,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大力发展低碳环保节能建筑。我国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据统计,建筑能耗已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28%,每建造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0.8吨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能耗还在持续上升。因此,必须健全完善低碳工程建设标准,大力发展低碳环保节能建筑。赤峰市从2009年开始,对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设计标准,从开工、施工和竣工验收三个环节实施“四不准”的监管措施,即没有按照节能标准设计不准许开工建设,没有建筑节能专项施工方案不准许施工,没有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建筑材料不准许使用,建筑节能专项验收不合格不准许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形成了从设计审查、节能备案、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到验收备案全过程的闭合式监管体系。几年来,累计建成节能建筑工程5286项、3348万平方米,每年节约标准煤5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3万吨。
加快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开展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不仅是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实现节能目标的需要,也是减少污染、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利民工程。赤峰市冬季较长,年平均气温不到9℃,且老旧小区建筑围护结构缺乏保温措施,普遍存在能耗高、冬天室内温度低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赤峰市抓住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的机遇,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采取政府补贴、政策引导的方式,结合旧小区改造,把建筑节能改造同楼房保温、庭院管网改造、小区道路及庭院绿化硬化、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同步实施。改造后的居民房屋冬季室温提高5℃左右,每年节约标准煤6.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4万吨。改造后的小区居住环境文明、整洁、便利,被群众称为最惠民的民生工程。
规模化应用可再生能源。我国北方地区云雾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能和地热资源丰富,开发成本低,应用前景广阔。可再生能源建筑具有节约能源、节省费用、美化建筑外观、提高生活舒适度的特点,应该大力推广、规模化应用。近年来,赤峰市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12层以下居住建筑和需要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公共建筑,统一设计安装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新建的学校、医院、酒店等公共建筑均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公共照明中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承担了60多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主要采用的技术类型包括太阳能光热、地下水源热泵、地下温泉余热梯级利用、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等。
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技术。传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已经很难满足建筑节能标准要求。为了进一步推行建筑节能,赤峰市大力推广新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外墙夹心保温技术和建筑墙体自保温技术,重点发展建筑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和模块建筑节能技术体系。同时,积极推广新型门窗节能技术,建筑工程门窗均采用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门窗、塑料中空玻璃门窗等节能门窗,禁止使用非节能门窗。
7.关于健康宜居居住环境的思考 篇七
健康宜居的居住环境,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居住环境景观
过分依赖现代科技的生活方式, 淡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亲密关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健康需求成为居住者对小区环境景观的追求。
健康人性化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立足于营建休闲、运动和交流的环境氛围, 充满生活气息, 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有舒适感、安全感、归属感。人们可在住区内闲聊、散步, 小孩子可以开开心心的戏水玩泥, 活动累了随时都有歇脚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人性化的思考, 把绿化、水体、景观三者智慧的融合在一起, 创造每时每刻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雨露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健康宜居的生态环境。
建设健康宜居的居住环境首先除了园林绿化要达到景观优美、适宜, 绿化配套设施完整、整洁之外, 其次是小区的绿地率一定要达到30%以上, 一些高档社区要达到50%以上。再者是要采取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手法, 摒弃前几年那些热衷于大块绿化、大广场和大喷泉的做法, 而考虑采用贴近居民生活的小花园和各种便于人们交往的休憩空间的设计手法。在具体设计上, 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 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 例如, 除普通草本植物外, 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需要注意的是园林景观要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 提倡多元化、人性化, 要不断创新, 根据不同的规划环境因地制宜设计出健康宜居的居住环境。
2 居住环境保护
由于工业化发展及居民对自身健康的重视, 户间隔声、环境噪声、环境卫生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环境噪声。
噪声问题在社区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甚至在一些高档的社区中噪音的干扰依然严重。从健康环保的角度看, 噪声同水和大气等污染一样, 也是一种公害, 有的国家把它列为七大公害之首。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不仅是简单的心理干扰和邻里纠纷, 最重要是噪声引发的健康问题, 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为了防治环境噪声污染, 保护和改善环境, 保障公民身体健康,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各个省市也相应的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条例, 来防治噪声污染。
就设计者而言, 在住区的规划初期要充分考虑声环境质量的要求, 合理规划住区内的交通干道走向和各类功能分区。比如在停车设施规划方面, 是否可考虑集中式地下停车, 以便减少汽车的鸣笛与停放带来的影响;在供热系统规划方面, 是否可采取城市热电厂集中供热, 减少冬季供热设施给住区带来的影响。如不能采取集中供热, 也要采取防护办法使供热设施与住区有一定的距离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 住宅建造和装修能否一次完成, 实现建造和装修的一体化, 已经直接关系到居住的环境质量, 那么我们是否可采取这种做法, 从源头上解决装修的声污染问题。
2.2 环境卫生。
城市生活垃圾 (以下简称垃圾) , 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垃圾的处理一直为住区环境卫生的首要问题, 严重影响着整个住区的居住环境质量。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垃圾污染, 对可再利用的资源进行回收利用是可推荐的做法。根据规范合理确定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和规模, 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积雪污物及时清运, 垃圾日产日清, 以保证整个居住环境的干净整洁, 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3 公用与安全管理设施
3.1 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住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重要设施, 它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数量和规模, 配置的比例, 布局的空间位置, 决定了居民使用的便利程度, 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于住区的配套设施, 这里要强调的是健身体系设施的配建。健身体系包括休闲空间、广场空间、器材专区和健身会所, 与住区内休闲步行线、局部健身步行线相结合构成健身设施群。满足居住者各种健身方式的要求, 并为居住者交往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市政公用设施。
住区中供水系统的规划应以保证水质为根本。可采用恒压变流量供水系统, 避免水质的二次污染, 生活水池和消防水池分别设置, 减少水在水池的停留时间, 避免细菌滋生;水池、水箱内的材质应采用无毒无害的, 符合卫生要求, 设计中所采用的各种管道的使用与设置要避免二次污染, 建议可使用管道直饮水系统。进而从用水方面保证住区的基本生活用水质量。
对于住区而言, 排水系统排放主要是指生活污水的排放。住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 均采用雨污分流制, 即采用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两套排水管网。生活污水排放包括了厨房废水、洗涤废水和粪便污水。从管道设计的合理性和切断污染源并有效利用资源的角度看, 污水管网最好再单分为两套排水系统, 将能很大程度上减少病菌和病毒传播的几率。
再者要建设健康宜居的居住环境, 还要关注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a.直接排入城市市政的污水管网, 至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b.在住区中建设污水处理厂自行处理, 这对规模较大的住宅区、周围尚未建设城市污水管网的住宅区或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不够住区是理想的做法。c.建立中水系统, 将住区的污水处理回收后为低质用水, 如环境清洁用水、绿化用水。
3.3 安全与管理设施。拥有良好的安全和管理设施是营造健康居住环境的必要条件。
住区的安全设施根据所采用的安全系统一般较常用的有对讲系统 (可视对讲系统) 和视频监视系统设施。对讲系统是指住户与来访者之间通过对讲机进行单元门或院落门锁开启的安全系统, 有利于整个单元的安全管理。视频监视系统是指在住宅区内包括住宅区的公共部分和外围设置能够监视住区全部通道出入的摄像装置并由住区的保安管理监控室负责监控和处理。有了这些基本的安全设施之外, 还可采用透空的围墙设计和加大夜间照明, 要居住者确立归属感, 利用有形和无形的物障去界定各自的公共的、半私密的、私密的空间领域, 发挥自然监视的作用。
住区的管理设施主要包括社区管理机构和物业管理机构。社区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对关系到住区的各项建设和住户利益事物的居民意愿、意见的征求以及讨论决策。物业管理机构是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负责住宅区内部所有的建筑物、市政工程设施、绿地绿化、户外场地的维护、养护和维修, 负责住区内环境清洁等等。而21世纪物业管理的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物业、设施的管理, 必然应以人为中心, 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提高物业价值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通过物业管理服务改善和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注重人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时代, 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和文化层次的高低和社区物业管理所营造的氛围是分不开的, 所以社区物业要与住区居民建立良好的联系和沟通, 提供人性化的健康的物业服务, 建设健康宜居的居住环境。
结束语
相对于整个社会环境和城市环境而言, 居住环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 同时又是整个社会环境、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居住环境既是物质文明程度的体现, 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随着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 新的健康宜居居住环境观念的形成正在成为一种必
然。责任编辑:周宝军
摘要:以健康宜居的居住环境为研究体, 通过对几个基本层面的分析和总结, 探讨适宜人们居住的健康环境形式。
8.宜居环境建设简报 篇八
近年来,托县按照市委提出的“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强”的城镇建设要求,围绕“一城三区、两头带中间”的城镇建设思路,着力打造首府一流卫星城镇。2014年,以自治区观摩会为契机,“提升游园广场建设和城镇管理服务水平”的城镇化改革之音愈加高亢,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作为维护城镇建设成果、创新城镇管理理念的根基,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幸福、美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立势谋局——拉开城镇建设框架
善弈者谋大局,善局者谋大势。面对城镇化进程在全国大肆铺开之势,托县县委、政府紧扣8337发展思路,瞄准打造“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特色县城”的目标,进一步拉开城镇框架,重新修编了《托克托县城市总体规划》、《托克托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用地面积57.1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41.14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远期到2030年适宜居住人口30万。为了将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托县集中打造城镇建设的精品工程,2014年,委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对托县新区13.8平方公里的中心区进行了城市设计,重点对中心区4.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进行了具体的形象设计。
“两轴一带、四脉”,这是托县城新镇区建设的愿景,依托东胜大街和托克托大街打通与老城区联系,实现与老城对话的横向发展轴;兴托路东侧布置商务办公区,塑造城市门户形象的纵向拓展轴;兴托路西侧打造城市生态景观带,点缀城市文化公建,凸显城市品味;以轴带片形成行政中心、商务服务区、文化会展区、生态社区,引导其各自功能纵深发展,与南部黄河风景区对接,贯通四条景观生态脉络。未来,新区将打造成为设施功能完备、交通出行便捷、公园广场林立,生态环境宜居的休闲园林式家园。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提速,公园、城市广场等建设也为市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托克托文化广场、东胜文化广场、云中文化休闲体验园、云中文化广场、玫瑰园文化广场等群众休闲娱乐的公园式广场花团锦簇,让建设更“亲民”,让城区更亮丽。
服务民生——完善生态城镇功能
人们常说,森林是“地球之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绿地是城市呼吸的中枢,是“城市之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呼吸新鲜空气的人也越来越多,“城市之肺”亦应随之扩大,保护、扩充“城市之肺”至关重要。托县向新型工业城镇转型的同时也凸显出城镇基础承载能力的薄弱,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绿地、广场等公共休闲设施捉襟见肘,常常只能带着老人孩子街边压马路。托县县委、政府近年来审时度势,瞄准建设生态城镇的目标,为人民办实事的想法,自2011年以来,大力展开游园绿地场所建设,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46万平米,共绿化面积约25万平米。
托克托文化广场位于托克托大街东段,总占地面积172000平方米。展现托县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雕塑,诉尽托县从历史名城到工业强县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成为一道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亮丽风景线,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打下良好基础。玫瑰园文化广场,占地面积39551平方米,300多丛玫瑰树竞相绽放为托克托城区涂上一抹亮色,设施完善布局合理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休闲好去处。云中文化广场建立在原街心公园旧址,占地面积7215平方米,服务2万多周边居民,展现了托县良好的精神面貌。在人字路小公园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东胜文化广场,占地面积9986平方米,以仿古元素承载托县历史 ,为下一代打造了解历史的舞台。由托克托大街、东胜大街、通达路、兴托路合围的云中文化休闲体验园,占地24.7万平方米,其中大型旱地喷泉、大型模纹花坛、体育活动场、文化景墙、以及各类景观小品一应俱全,建成后将成为全县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备的市民活动休闲体验园,在丰富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生活的同时提高了城市品位。同时,以仿古元素承载托县历史的东胜文化广场,展现托县美好面貌的东胜游园、利源游园和平安游园风格各异,竞秀争辉,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游憩、交流、锻炼、纳凉及娱乐活动的场所。
为完善城镇服务功能,该县在全市率先开工建设少年宫、文体活动中心,为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功能齐全的一站式政务中心的建成也服务了百姓。城区饮水工程、老年活动中心的相继完工,使城区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管理升级——打造宜居城镇环境
城镇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光鲜亮丽的“面子”更要兼顾城镇管理的“里子”工程。今年以来,托县城镇管理中心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强化城镇管理队伍,将原来的市容执法的6个中队、环卫督查的2个中队和住建局执法大队人员重新整合,组成2个大队(设8个中队)。将县城区内35公里(127万平方米)道路分成8个责任区,8个中队各负责管区内市容、环卫、市政、广告初审、渣土审批处理、乱建乱搭、乱扔乱倒垃圾等事项的督查和监管,改变了过去市容、环卫等各干一行,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现状。同时,设立了内部督察员,对城区各路段、各股、各中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内部督查,做到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落实。为呵护街面绿化成果,该中心对城区内树木和绿化带进行常态化巡查,结合日常修剪、清除杂草、浇水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破坏绿化事件的发生,管护行道树1767棵,绿化带28.8万平方米,育花草12万株。
环卫监察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对违章行为严管重罚,對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环卫设施等工作情况等进行及时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环卫清扫人员早上5:00前完成当日普扫,重点区域中午时段、晚上22:00以前合理安排保洁人员,彻底解决作业“空档期”;清运人员7:00以前完成第一次垃圾清运,晚上10:30完成第二次清运,垃圾日产日清;每条巷道每周集中清扫4- 5次并及时清运,清理率达90%。去年托县城镇管理中心为提高机械化清扫作业水平,投入260万元采购压缩车、扫路车、北奔自卸车,同时调回1辆湿路扫路车和1辆融雪撒布车,减少了环卫工作的作业量,还在各路段设立环卫工人饮水点20多处,极大地方便了工人的工作。
后记:
【宜居环境建设简报】推荐阅读:
建设局半年总结: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宜居城乡09-22
绿色生态宜居10-05
美丽宜居村创建11-08
社区创建宜居社区申请报告11-04
别墅设计总结别墅宜居别墅装修装修设计07-13
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简报06-25
环境保护活动简报11-29
环境建设年简报第六期09-22
环境卫生工作简报08-16
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简报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