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奇遇记》整本书教学设计

2024-09-25

《木偶奇遇记》整本书教学设计(共14篇)

1.《木偶奇遇记》整本书教学设计 篇一

“读整本书”教学设计

写给小读者之——《比糖果甜蜜》(上篇)

内容简介:

本书是“写给小读者系列丛书”之一,是一本神奇的心灵成长魔法书,具有点石成金的魔力,是专门为所有成长中的孩子,以及那些自认为长大的孩子度身订做的心灵读本,能让一个孩子的生命焕发出奇迹般的价值。

书中有“心灵魔法师”之称的晓玲叮当姐姐采用童话形式给我们讲述了29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每个故事当中都藏着一个棒棒糖的魔法。这些故事贴近生活,童趣盎然,极富想象力,引人入胜,读后不仅让人陶醉其中,还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懂得怎样与我们身边的世界和伙伴和谐相处、美好交往、彼此促进,懂得只有学会分享、分担、给予、聆听„„才能够和他人相处得比糖果还要甜蜜!阅读要点:

1、该书立意鲜明,独具创意,能够点石成金。它通过29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孩子们怎样与身边的世界和伙伴和谐相处,怎样才能和他人相处得比糖果还要甜蜜。个个故事主题鲜明,生动有趣,富有创意,但又不失“营养”,引导孩子们细读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品味故事当中的道理,让孩子们从故事中发现与人相处的秘密,从而成为一个“讨厌”的人。(“讨厌”的含义是“讨人喜欢,百看不厌”)2、29个童话故事充满童心童趣和童情,在作者的笔下,哪怕一只小鸟,一条鼻涕虫,一只穿山甲,每一样东西,背后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作者的虚构世界中,甚至有仙子国、忧愁国、精灵世界,形形色色,插图充满童趣,版式活泼。令人一看起来,就放不下。同时该书对于打开孩子的想象世界之门,无疑是一把金钥匙,因而应引导学生领悟写童话的要诀——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遨游,写出童趣,写出童情。

3、书中的29个故事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浅显,内容贴近生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但简单的故事里却经常会出现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语言是心灵的外衣”等。可以让孩子提出一些不懂或难明的语句,互相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加深对故事隐藏的道理的领悟。问题提示:

1、你最喜欢29个故事中哪一个故事?为什么?

2、哪个故事使你的心灵最震撼的,或和它产生共鸣的?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给同学说说吗?

3、读完这本书,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与他人和谐相处呢?

4、读完这本童话故事书,你觉得一篇“童话”要吸引读者要做到哪些要求?

5、本文的作者晓玲姐姐在书中说“只要有了棒棒糖的29个神奇魔法,就能让人与人只之间的相处比糖果还要甜蜜”,你认同她的说法吗?如果不认同,你认为还需要怎样做才能做到人与人只之间的相处比糖果还要甜蜜? 活动设计:

一、漫画设计比赛

1、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用漫画的形式绘画出来,加上简洁的语言加以解释,导出故事中隐藏的道理。

2、展示各小组设计的漫画,让学生利用课间、课余阅读、欣赏所张贴的漫画,阅读后投票,选出班中一、二、三等奖。

3、把获得一等奖的漫画在同年级各班中进行巡回展览。

二、读书心得交流会

以班级为单位,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把读书后的心得体会尽情地交流分享,加深对故事的认识和道理的感悟。

三、读后感征文比赛

第一轮:面向全体同学征集读《比糖果甜蜜》一书的读后感。

第二轮:对参赛作品进行评比,设一、二、三等奖,凡获一等奖的作品将会粘贴在教室的宣传栏,供同学观摩学习。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晓玲叮当,真名李晓玲,儿童作家、少儿电台节目主持人。曾出版《写给小读者》、《叮当的回响》、《叮当的魔法》,其中《写给小读者》一书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在全国发行十余万册。《写给小读者》丛书系列,包括:《成长密码》、《阳光的味道》、《梦想风暴》、《时间宝藏》、《快乐咒语》、《比糖果甜蜜》。最新力作《超级笑笑鼠》的出版使她成为了响当当的“孩子王”.分别用童话形式从人生的梦想、活着的快乐、美德与善行、与他人和谐相处四个方面讲述成长的道理。每本书一个主题,每本书都有很多个奇思妙想的故事,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想象,令人不知不觉中受到教益。

2、《写给小读者》系列丛书的相关情况

本书在首次出版之初就赢得了“孩子心灵成长的魔法书”、“21世纪的新童话”等美誉,目前在全国已发行50万余册,13万套,成为中国少儿读物畅销品牌,并于2006北京图书博览会上实现了版权对外输出。目前,本书已被厦门青鸟动画有限公司制作成98集大型系列卡通片,作为厦门第一部动画片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每天下午5点档《动画大巴2号》栏目播出。此次印刷进行了重新装帧设计,内文双色印刷,外在形式更为精致典雅,封面设计美轮美奂,必将带给小读者更完美的视觉享受。

3、编辑推荐

本书是“写给小读者系列丛书”之一,本套丛书具有点石成金的魔力,能让一个孩子的生命焕发出奇迹般的价值,《华夏少年》,《青年快报》等三十家青少年主流媒体联合推荐,值得珍藏终生的好书!本册为《比糖果甜蜜》,书中那些活泼好玩的故事,让你在会心微笑的同时,也成为一个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

2.《木偶奇遇记》整本书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研究

一、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好习惯。可见,指导小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一般都包含诗歌、典故、散文等体裁的课文,特别是对于一些关于成语典故的文章,想要很好地了解文章,延伸课外阅读就十分重要。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一文,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笔者让学生在预习时先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比如《三国演义》(小学读本)等,让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一典故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等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不仅减轻了笔者的教学负担,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的内容。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加强指导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人们常说,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整本书阅读是养成读书习惯的前提。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文章的选择和安排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然而就语文这个大范围而言,教材只不过是文学大洋中之一滴。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寓言两则》一文,就只包含了“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为了让学生汲取更广泛的知识,笔者就鼓励他们去阅读寓言故事书,大致一个月后,很多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寓言故事,比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还自主阅读了《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可见,教师一旦能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使他们慢慢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对于他们现状的一个良好塑造,也能使他们的未来甚至一生养成一个永不过时的好习惯。

3.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儿童、少年的模仿能力、好奇心、记忆力等都极强,也很容易对一个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因而,在小学阶段就强调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并加以指导,这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去模仿其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方式、思维的整体性等等,这在无形之中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的有效措施

虽然加强对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有很重大的意义,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我们不能为了履行义务而履行义务,不能盲目指导,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1. 与年龄相应,与教材相通

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也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等来决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篇的漫画书,文字不必过长。这样既吻合低年级学生爱看漫画书的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阅读一些文章较长、较有哲理的书籍,比如《寓言故事》《格林童话》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这一时期都已经对诗歌、散文、成语典故等各个体裁的文章进行了反复的学习,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晏子使楚》等等,这时可以鼓励他们阅读一些有名作家的散文集、中国古典名著(小学读本)等等,甚至是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比如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母亲》等都是高年级学生的最佳读物。

2. 齐读与互读相结合

所谓齐读,是指教师推荐一些好的书目要求学生去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就笔者而言,每上完一组课文或者两组课文,笔者都会选一本较有典型性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比如笔者曾经推荐的一本书是《鲁滨孙漂流记》。笔者给他们半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然后写400~500字的读后感。有的学生认为鲁滨孙的冒险精神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并表示对冒险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有的学生则表示可以表扬,但是不赞成这样做,因为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来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持他们的冒险行为。

所谓互读,是指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同学间相互交换书目进行阅读。比如,可以将教室的一个角落化为“阅读角”,学生可以将自己认为好的书籍放到阅读角,供其他学生阅读,同时也可以阅读阅读角的所有书籍。这样一来,只要每个人都有一本书,就可以阅读到与全班人数相等甚至更多的书籍。这既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又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使每一位学生的课外知识能力都得到提高。

3. 读书与表演相结合

“文学表演”这一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笔者认为,通过表演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著作,让他们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根据他们对著作的理解、提炼,编写剧本,然后分组排练,将他们眼中的“故事”通过表演展示出来。虽然这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从简单的表演开始,慢慢引导他们投入编写、表演的角色中去。笔者认为,这是引导学生整体阅读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瞿卫华.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策略初探[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02).

3.浅谈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篇三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小学阶段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很多小学,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有养成阅读习惯,课外阅读量很少甚至没有,语言发展受到阻碍。在阅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讨论主题的今天,阅读已经从婴幼儿阶段开始了。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不但成为了可能,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2011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的书的意义已经被重视。

整本书阅读,是师生同看整本书并领会其内容。教师通过阅读方法指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开拓视野。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读整本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

例如:《中华美德故事》从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类故事中,选取了数百个经典的美德故事,并做了富有启发性的点评,帮助孩子培养自强不息的品格、知书达理的气质和为人处世之道。阅读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都会使我和孩子们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它教会我们要在喧嚣的尘世里保持一颗宁静而平和的心,为正在寻找人生方向的我们,更为身处困境的我们,提供走出迷途的助力,使我们拥有战胜困难的智慧和勇气;读了李泽厚著:《论语今读》,孩子们更深认识到了解“自己的文化”,尤其需要从老子、孔子、孟子等人开始;读了《爱的教育》,孩子们懂得了用爱心去关怀和注视身边的世界,发现生活中许许多多感人的事情,他们也因此更加爱自己的祖国,爱周围的人,同情生活在困苦中的人……

二、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

尤其是和学生共读好书,不但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而且使教师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六年来,我不但与孩子们共读四大名著,畅谈我国的古典文学。我也与他们一同欣赏《绿山墙的安妮》、《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城南旧事》等作品中那些充满童趣的角色,与孩子们共同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

三、读书能够使学生不断增长智慧。

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学生整本书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要求我们不能只依赖教科书。因此,每学期开学前我都要认真研究教材,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名著及相关文章,我不但提前阅读,而且也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做,不但降低了课文难度,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积淀。例如在学习关于鲁迅这一单元的内容时,考虑到孩子们对鲁迅的了解不多,我提前与学生阅读了《鲁迅杂文精选》。教学时,水到渠成,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就比较全面、深刻。也理解了为什么时至今日,鲁迅的文章仍是我们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最切实可靠、最生动深刻的文本。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前,我和孩子们共读了《狼王梦》这本书,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动物与人那种不可分割的情感。

四、读书,能够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书籍会使孩子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生命衰微,使学生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读《世界百科全书》我和孩子们一起眺望宇宙神秘的深处、领略浩瀚的太空奇景、漫游神奇的蓝色星球、了解我们的生存家园;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了解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祖先以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历尽磨难,从远古走到现代,从蒙昧走向文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铸成了灿烂的现代文明……

4.《夏洛的网》整本书导读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有益于对孩子进行情感熏陶,品德塑造,更是引导孩子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基本跨越了生字障碍,这个学段,是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实现语言积累的好时机。因此,在这一学段中,指导孩子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就显得尤为重要。《夏洛的网》作为一部风行世界五十年的优秀儿童文学名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温馨感人而又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捧读它,你在被它深深吸引的同时,总能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温暖的感动。这种洋溢于作品中的爱与温情,我想,通过静心地阅读,孩子们也一定能深刻地感受到。所以,选择了导读这部作品,希望通过这次导读,让孩子们学会读一本书,并留下更多,有关生命、有关友情,有关爱…… [活动目标] 1.学会读一本书。

2.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并对作者怀特有所了解。3.通过猜读等形式,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4.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角色,产生美好的情感。[活动准备] 课件 《夏洛的网》的实体书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蜘蛛吗?亲眼见过吗?都见过什么样的蜘蛛,用用上一两个优美的词语来概括。(请生说)

2.老师也带来了好多蜘蛛的照片可爱的、勤劳的、可怕的、奇怪的、甚至拯救世界的英雄——蜘蛛侠。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关于蜘蛛的书,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爱上这本书。读过的小朋友也别着急说出来,老师相信接下来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读封面,了解作者及主要角色

1.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老师一个人说的可不算。先让我们看看笼罩在这本书上的光环,看看其他人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出示课件)(获奖档案请1读,书评请3生读,最后一条师读)2.看了刚才的提示,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指名说)

3.这本书就是《夏洛的网》(生齐读两遍书名)。拿到一本新,我们首先应该看封面。请大家仔细看看封面找一找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指名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作者。(出示课件,全班读)认识了作者,再让我们了解一下把这部作品带给我们中国小朋友的翻译者——任溶溶。(出示课件,请读书读得最流利的小盆友来读)4.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让我们赶快来揭开这本书的神秘面纱吧!

5.指导看封面:让我们再来看书的封面,它最显眼的莫过于这本书的书名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猜猜,谁会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角呢?你是怎么推测出来的?书中的夏洛可能会是谁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看过书的小朋友先不举手啦,你们就当好观众看谁猜得最贴近吧)

6.小结:是的,夏洛就是一只蜘蛛,这是一个有关蜘蛛和小猪的故事。

7.学读“人物表”

(1)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走进故事,作品在一开头就向我们罗列了一张人“物”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主要角色都用“黑体字”标出)一起来读读这些主要角色的人名吧。(2)指导:我们在读一些作品时,如果作品前有人物表,我们可以先去读一读,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中有哪些主要角色。老师还要提醒大家,阅读外国名著时 8.根据目录,假象故事情节

(1)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看,这是这本书的目录,目录中有22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都概括了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你能结合刚才的人物表,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来大胆猜想可能发生的事吗?(2)同桌猜想互说猜想。(请2-3人说)

三、读片断,感知故事内容

过渡: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也较合理。接下来,就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个好听的故事。

(一)走近“弗恩”

1.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出示:图)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的心中有哪些疑问? 2.师:小女孩是这个男人的女儿,名字叫弗恩。谁想到她为什么要拼命抢夺她爸爸手中的斧头?

3.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读读这段文字吧,相信你能读懂。(出示文字,师读)

4.反馈,师解释什么叫“落脚猪”lao:就是最后一只生下来,先天不足,又瘦又小,很难养大的猪。从刚才这段文字里,你觉得弗恩是个怎么样的女孩儿?(生自由发表看法)

5.想读读这段话吗?同桌之间试一试吧。(生拿材料练读,指名分角色读)

6.读着这段话,你现在心中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7.因为弗恩的坚持,小猪得救了,相信在我们心中都会长长舒一口气,而且小猪有了一个弗恩能想得出来的最漂亮的名字——(威尔伯)8,出示PPT:多温馨的场面啊!你听到了弗恩在对威尔伯说什么吗?(发挥你的想象)9.(师放课件讲故事)弗恩爱威尔伯胜过一切。这是一个苹果花开的季节,天气越来越暖和,小猪威尔伯长到快两个礼拜了,它被安置在苹果树下,你们看,苹果树下有小猪威尔伯舒服的木箱猪栏,读书13页文字(这是大木箱,里面堆满了麦……)同学们,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问你们,如果你就是小猪威尔伯,你感觉生活如何?(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用书上的话来说就是白天快快活活,夜里安安静静,舒服极了)

(二)走近“威尔伯”

1.师:要是日子都能这样过下去该多好啊,可惜,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威尔伯被卖给了霍默舅舅,它也从苹果树下的家给搬到朱克曼家谷仓底的废料堆里。

2.出示图14:就这样,威尔伯来到了新家。威尔伯来到新家以后,感觉好吗?(出示课件15:生默读,发表看法)

4.是的,老师也感觉到小猪的确不快乐,如果你就是威尔伯,你会怎么说这段话呢?个别读

5,老师听出来了,小猪很不快乐。赶紧给小猪想想办法呀!师:有一天,忽然它听到一只鹅对它说:“威尔伯,威尔伯,你不用再呆在那脏兮兮,脏兮兮的地方了,有一块栏板松了。”这下机会

来了,猪栏的栏板松了,它想到了逃跑。但是,这却是一次不成功的逃跑,小猪威尔伯最终在慌乱中被一桶热泔水脚引入了猪圈。6.出示课件图19:经历这一次不成功的逃跑之后,小猪威尔伯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去找老鼠“坦普尔顿”,但这家伙太无趣,去找母鹅玩儿,但她忙着孵蛋根本没空搭理它。好吧,那去找小羊羔,我的天小羊羔竟然说它对猪没有兴趣,甚至它认为猪的价值比零还小。

(三)走近“夏洛”

1.师:这孤独一直在持续,这种可怕的孤独,它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能再忍耐下去……这时候它最需要的是一个朋友。2.出示图20:读读这段文字,你知道这细小的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吗?

3.是的,小猪威尔伯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个朋友出现了,它的名字叫——(夏洛)出示图21 4.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结尾,小猪对夏洛的评价。(出示,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结合具体语言谈)感受到蜘蛛夏洛在威尔伯心中的分量!(齐读)

5.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还得从老羊带来的那个坏消息说起。老羊到底带来的是怎样的一个坏消息? 老师先不告诉你们,我只知道威尔伯这次完蛋了。当小猪威尔伯听到老羊的这个坏消息的时候,它急疯了,哭着说:“我不要死,谁来救我?”正当它悲痛绝望的时刻,从猪圈的上方传来一个坚定的声音:“我救你!”

四、留下悬念,推荐阅读

5.《木偶奇遇记》整本书教学设计 篇五

一、视频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观看了视频,你知道这个女孩是谁? 生:多萝西

2、今天我们就和多萝西一起进入《绿野仙踪》这个奇妙的世界。

二、共同研读、总结方法。

1、拿到这本书后你最先看到了什么? 生:观察

封面

师:你从封面中看到了哪些内容?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插图

师:插图上都有什么 生:

师:封面中的重要部分是插图,我们从封面上了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这是我们读整本书的方法之一,板书

看封面。

2、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是莱曼。弗兰克。鲍姆

师:你对他了解多少?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展示《绿野仙踪》的作者简介)

板书:知作者

这也是我们读整本书的方法。

3、请同学们打开书,第一页,找出故事简介读一读,你觉得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绿野仙踪》讲述的是美丽善良的小姑娘多萝茜被一场龙卷风刮到了奥兹国,在那里,她陆续结识了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狮,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互相帮助、携手协作,历尽艰险。最后,他们凭借自己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都如愿以偿。

师: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以后概括记叙文及其他故事时你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我们从故事简介中了解了本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这也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板书

读简介

4、师:除了故事简介,我们还可以通过看什么也能很快的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呢? 生看书找

师:对,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来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相当于文章的题目,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读薄了。咱们小组一起读一读目录,看看你的目录中都有哪些内容? 生读目录 师:这是老师书上的目录,考考大家,如果我想要知道猴子为什么会飞,我要看第几章? 生回答

师:如果我要了解翡翠城呢? 生:回答

师:板书

看目录

5、小结阅读方法

看封面——知作者——读简介——看目录,这是读书的第一步,是学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以后同学们去书店选购新书的时候不妨用这种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新书。

三、片段赏析

1、这本书情节生动丰富,营造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和不可思议的经历,下面我们来仔细阅读一个片段。出示片段

芒奇金人

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用你喜欢的方式或圈或画出能表现风景奇异美丽的词语。生圈画

师:板书

做标记

2、出示片段

翡翠城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片段,想一想翡翠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边读边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生写

全班交流

师:我们在读书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这叫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

板书

写批注

3、小结:

希望大家能用上以上的读书方法,和书交上好朋友,这样来读,我们又把书读厚了。

A、真正的胆量不是一点不害怕,而是在危险的时候充满了自信,并且能够勇敢地去面对这种危险。

B、其实,智慧,胆量,爱心,就在他们的身上,只有勇敢去面对一切事情,坚持努力去做,你才能发现,原来努力寻找的,就在自己身上,并不是国王魔法师给你的。

C、说穿了,他们都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什么智慧、爱心、勇气,这些都是自己认为有就有,认为没有就没有的东西,别人无论怎么办都不可能给你”。

6.推荐整本书教案 篇六

设计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懒猫伊万内奇》的兴趣。2.指导阅读整本书的常用方法。

3.初步感受《懒猫伊万内奇》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4.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懒猫伊万内奇》的兴趣。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好《懒猫伊万内奇》

7.《木偶奇遇记》整本书教学设计 篇七

可见, 读整本书的意义已被重视。 然而, 目前小学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

1.兴趣不浓, 音画泛滥

“微时代”的到来, 零碎的文字成为人们的阅读主流, 而音画的快捷传播更侵袭着我们传统的阅读空间, 它们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快感。学生不喜欢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

2.品位低下, 良莠不齐

学生拥有的书籍鱼龙混杂, 女生偏爱童话, “公主”“小姐” 大行其道, 男生沉迷漫画, 冒险、爆笑层出不穷, 甚至有高年级学生把网络小说带在了身边。 这些书籍文字粗糙, 内容粗俗。 读这类书籍不仅浪费时间, 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3.习惯不良, 阅读肤浅

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阅读停留在看一遍的程度, 至于作品的内涵、文字的精彩、布局的巧妙从不涉及。阅读时能主动做笔记的学生微乎其微, 深读、精读者更是少之又少。

为改变这种局面, 我尝试在班级中开展共读活动:每学期精选一两本好书精心指导, 借助阅读整本书的活动,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种策略行之有效。

一、 诱读, 诱出学生的的阅读兴趣

对于趣味性较强的作品, 其自身就有一种魅力。 撷取作品的精彩部分, 读给学生听, 用精彩的故事吸引学生, 勾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是一种策略。《列那狐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机警睿智的狐狸列那。 我在午间, 为学生们读了列那偷鱼一章。学生们被机警聪明的列那完全征服了, 在所有的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时, 我却戛然而止。 他们七嘴八舌地问:“后来呢? ”“老师, 再读一段吧! ”“老师, 这本书借给我吧!”……几天后, 班上差不多人手一册《列那狐的故事》, 大家读得正欢, 讨论起来眉飞色舞, 班内掀起了一股“列那热”。 在这股风中, 对列那的认识也在加深, 他是机灵的, 也是可恶的, 有时还是凶残的。

同样, 在推广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时, 我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 在晨间谈话时间为学生们读了其中的第二章。 汤姆因为顽皮, 被波利姨妈惩罚刷墙。 汤姆不仅不用出力, 还因刷墙发了一笔小财, 学生惊呆了。 自然而然, 班里又掀起了一股“汤姆热”。

二、导读, 导出学生的阅读期待

对于趣味性相对欠缺、阅读有一定难度的文学作品, 我不遗余力上好导读课。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比较严肃, 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 为建立学生的阅读期待, 我在阅读之前, 上了一节导读课:先是欣赏插图, 结合作者介绍, 初步了解小王子及其相关信息, 对书进行梳理。 然后和学生一起阅读第五章, 交流从这一章了解到的信息, 如:小王子的星球很小;必须要在猴面包树还小的时候就拔掉它, 否则, 整个星球会毁掉;小王子想要一只绵羊是为了除去猴面包树幼苗。 接着讨论:你眼中的小王子是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话让我们印象深刻?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 上完导读课, 还列了一张阅读单:

(一) 归类:请你把在《小王子 》中读到的人物进行分类。

(二) 摘录:请你把《小王子 》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认真记下来。

(三) 选择: 书中的小王子、 小狐狸、玫瑰花打动了无数读者, 如果可以, 你愿意成为哪一个? 请写下你的答案, 并简单说说理由。

(四) 思考: 读完 《 小王子 》, 你还有什么想问的?

上好导读课, 帮助学生梳理了内容, 降低了阅读难度, 不但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还给学生提供了中长篇作品的阅读方法。

三、推读, 推出学生的阅读悬念

有些文学作品, 设有悬疑。 在阅读中, 根据已有的线索合理推理, 也是促进学生深入阅读的一种策略。这种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细致阅读, 又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让阅读趣化。《城南旧事》 是五年级上学期的共读书籍。 在读《惠安馆》时, 出示了这样的阅读任务: 秀贞和妞儿是什么关系? 你能从书籍中找到线索吗? 学生趣味盎然, 阅读情绪高涨。

依据甲:妞儿眼睛透亮, 眼底下有两个泪坑儿;秀贞的眼睛也透亮, 眼底下也有两个泪坑儿。

依据乙:秀贞的女儿小桂子一落地就被遗弃在齐化门城根底下;而妞儿就是被养父在齐化门捡到的。

依据丙:根据宋妈说的, 秀贞的小桂子应该有五六岁了;而妞儿的养父母捡了妞儿也有五六年了。年龄对得上。

……

种种迹象都表明, 妞儿就是秀贞的小桂子, 她们是母女关系。 学生们很得意, 他们把这种劲用在《城南旧事》的其他篇章中, 读得津津有味。这些线索或是在描写中前后响应, 或是在叙述中前后关联。 学生明白了, 优秀的作品描写不单是描写, 叙述也不单是叙述, 作品就是这样推进的, 故事就是这样发展的。

四、概读, 理清学生的阅读线索

对阅读的书籍进行梳理, 我称之为概读。 概读既能帮助学生了解内容, 又能提升阅读能力。 我们班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为章节写梗概和为主要人物列大事记。

1.写梗概

每天对阅读的部分写出梗概, 第二天抽时间进行交流。《青铜葵花》的共读就采用了这种策略。 全书共九章, 每天读一章, 对当天阅读的内容写出梗概, 字数控制在200以内。

如第二章, 有学生这样概述:在青铜五岁那年的一天深夜, 村里着了大火, 青铜受惊发烧, 成了哑巴。不能上学, 没人愿意和他玩, 青铜很孤独。直到他遇到葵花, 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葵花的爸爸为找葵花溺水身亡了, 葵花知道消息后出走了。 青铜在葵花田里找到了发烧的葵花, 人们把她送到了医院。

再如第七章: 大麦地遭了蝗灾, 人们挨饿了。青铜带着葵花去芦苇荡网野鸭, 好不容易, 网到了一只野鸭, 美餐了一顿。嘎鱼父子却冤枉青铜偷鸭, 爸爸打了青铜。 青铜捉到了嘎鱼家走失的公鸭, 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为了让家人吃上饭, 奶奶用金戒指换来了一小袋米。大麦地人终于等来了粮船。

写梗概既推进了学生的阅读进程, 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列大事记

《三国演义》的故事家喻户晓, 但因为人物多、关系杂, 学生读得头痛, 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第一遍阅读后, 布置的阅读任务是从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主要人物中选一个, 为他列大事记。如关羽: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战吕布 —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败走麦城。 这样, 二次阅读后, 基本不会出现人物和情节乱拉扯的情况。

五、比较读,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许多优秀的作品都被搬上了大银幕或是荧屏, 经过改编、再创造的影视作品与原著会有区别, 如《夏洛的网》, 读完原著, 欣赏电影, 区分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异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一题材的作品因作家的不同, 写作的风格、表达的方式、作品的主题都会迥异。如《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列那狐的故事》虽然主人公都是狐狸, 一样机警、聪明、热爱家人, 但是两只狐狸是有区别的, 有学生认为前者善良友好, 后者自私凶残。 学生认识到事 (人) 物是有两面性的。同是顽童题材的作品, 《长袜子皮皮 》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主人公的生活和经历都让我们的小读者向往, 你更喜欢谁? 学生就能做出判断, 列出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比较, 既是对阅读整本书的一种总结, 又能在比较中更容易接受正面形象的积极影响。

六、交流读, 畅谈学生的阅读感受

读完整本书, 班内会举行读书交流会。 选择书中的一个形象进行评价, 也是推动学生读完整本书的常用策略。 这样既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 同时也能在评价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书中隐含的内在信息终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 而这些影响会惠及学生一生。

读完《夏洛的网》, 讨论:你愿意做夏洛还是威尔伯呢? 为什么? 有学生选择威尔伯, 因为威尔伯看似不幸, 但时时都能化险为夷, 出生时险遭抛弃, 是女孩弗恩护了它;当它得知自己将被吃而绝望时, 是夏洛竭尽全力、 吐丝结字让它能安享余生, 多么幸运! 也有学生选择夏洛, 夏洛把威尔伯当成自己的朋友, 它愿意用自己的全部力量, 让威尔伯免遭痛苦, 改变威尔伯被宰杀的命运。一个人能像夏洛一样, 全心全意地对朋友好, 能竭尽全力去帮助朋友, 多么有意义!又如, 读完《草房子》, 阅读单里就是一张表格, 任务一是罗列书中的人物及相关事件;任务二是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 对其进行评价, 评价时要有依据。 读书交流时间, 学生总是头头是道、意犹未尽。 他们阐述自己对书的认识和理解, 也许是很肤浅的, 但不能否认, 这些书确确实实影响了学生, 影响了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

8.《木偶奇遇记》整本书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绘本 幼小衔接

绘本,是用图画和文字两种不同媒介共同叙述故事的充满创意的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儿童生活、心理和趣味投射到书中,使之弥漫着浓厚的童真、童趣和童心,具有鲜明的儿童性。绘本的图画,夸张可爱,充满童趣;绘本的文字,简洁生动,意犹未尽;绘本的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对于儿童来说,绘本是开启整本书阅读的“优质初乳”。如何引导孩子喝好这“第一口奶”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如下尝试。

一、导读绘本,擦亮整本书阅读的眼睛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第一招就是大声读给孩子听。“为孩子大声读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因此,绘本导读至關重要。导读一般是在学生阅读这本书之前进行。在笔者班级中有一个固定的阅读时间——“我们的绘本时间”,不用太长,5分钟即可,重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一本优质的绘本,有精彩的图画,精妙的故事,精巧的设计,精美的印刷……但如果只关注这些,那么无疑是对绘本的一种极大浪费。绘本对培养低年级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来说,是一座巨大的宝藏。5分钟的导读,笔者引导孩子看封面、看环衬、看扉页、看封底,这些地方往往藏着许多有趣好玩的信息。导读也可停留在故事的精彩处、关键处、转折处,引导孩子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孩子的推理也许与故事不谋而合,也许相差悬殊,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

德国著名的绘本大师维尔纳·霍尔茨瓦特的《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画面非常干净,深蓝的边框,大块的空白,画面上一只小鼹鼠头顶“嗯嗯”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导读时,笔者出示绘本的封面,引导学生观察小鼹鼠的表情以及“嗯嗯”的形状,从而猜测是什么动物“嗯嗯”在小鼹鼠的头上,为接下去细读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将即将发生的绘本情节与自己所猜测的内容进行比照、感受。在猜测的过程中,既极大地满足了孩子幻想的心理,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悦”读绘本,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绘本阅读,不仅仅是给孩子读一个故事听,当它进入我们的教学现场,就势必要落实语文课程的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绘本当作单篇课文来教学,而忽视了它作为“迷你书”的意义。因此绘本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整体,重视个性阅读体验,重视阅读方法、阅读策略指导,发现故事线索,捕捉故事信息,关注故事结构,学会猜测联结等等,发展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技巧和能力。

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透过一只倒霉的小鼹鼠寻找到底是哪个坏蛋“嗯嗯”在他头上的过程,轻松愉快地让孩子们了解到:原来每一种动物的排泄物形状都不同,什么样的动物就“大”什么样的“便”。本书通过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带领孩子认识各种动物的大小便,满足其好奇心,帮助孩子正确了解大小便的常识,是一本趣味性及知识性兼具的绘本。那么如何引导孩子阅读这类书呢?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学习单:

读完故事后,引导孩子与家长一起完成这张学习单,说说这些动物“嗯嗯”的特征,画画它们的样子,查查它们吃的食物,学学它们的叫声。这个过程旨在指导孩子捕捉书中关键的信息,并进一步梳理统整有用的信息。

再如在阅读绘本《好饿的毛毛虫》后,指导学生按顺序将毛毛虫每天吃的食物画一画,通过梳理关键信息,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记忆并复述故事。

三、仿写绘本,提升整本书阅读的表达力

绘本因其童趣的表达、丰富的主旨、有节奏的叙事、富有特色的结构,不仅可以作为阅读课程,也能被开发成多样的读写课程。笔者在绘本教学中经常进行读写一体的绘本写话尝试,因为绘本常常通过反复的情节与句式来讲故事,在回环往复的叙事节奏中传递出故事的主题,所以是学生进行仿写的好素材。

绘本《逃家小兔》中“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反复出现,使绘本具有一种特别的旋律美。引导孩子反复阅读、品味,并让孩子和妈妈玩一场“爱的游戏”:你来做逃家小兔,变出新的模样,看妈妈能变出什么来追你。孩子们徜徉在温馨的想象里,自然而然地模仿《逃家小兔》中的语言,表达也变得温暖灵动起来。有的孩子写道:“如果你变成露珠,我就变成阳光,永远照耀着你。”也有的孩子这样写道:“如果你变成蝴蝶,我就变成蜜蜂,每天追逐着你。”

阅读绘本《我爸爸》时,启发孩子关注绘本故事中介绍爸爸的句式“爸爸可以……还会……他……像……”于是一个个“我爸爸”跃然纸上:“我爸爸会开车,他开起车来像火车一样快。”“我爸爸有时候像毛毛虫那样懒,有时候像小蜜蜂那样勤快。”“我爸爸的肚子像被子一样暖和……”

绘本的语言是儿童的语言,因其简练、有趣、有韵味,而深受孩子们喜欢。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模仿、运用这样的语言,可以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当然,绘本是一种全息形态,除此之外,它对于阅读者的视觉、听觉、想象力、潜意识等都有不同形式的刺激。因此阅读绘本后,除了仿写,我们还可以开展多样的学习方式,如议一议、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等,通过不同的形式进入绘本,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拓展绘本,播下整本书阅读的“种子”

单本绘本阅读的结束绝不代表阅读阶段的结束,而是要让一个难忘的结尾引发新一轮的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绘本阅读,目的不仅仅是领着孩子听一个故事,而在于通过绘本阅读引导儿童学会阅读方法,最终为独立阅读与终身阅读打下基础。为此我们既要关注学生阅读一本书的能力,更要指导他们读更多的书,走向更广阔的阅读时空。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群文绘本阅读”入手,即围绕一个共同点组合起来的多本绘本展开阅读,这个共同点可能是故事主旨,可能是故事内容,可能是表达特点,可能是作者的经历,也可能是某种观点等等。

9.整本书阅读心得体会 篇九

---中小学校长教师读书工程整本书阅读心得体会

姓名:杨吉媛 学校:西固城第二小学 书名:《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华应龙

看完了《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仔细品味每一位教育家的成长故事,无不都透露着一个美丽的字“爱”。书中的名师都爱学生,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是成就他们事业的根基。

正因为心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爱,他们才会视学生如己出,才会尊重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因为心中有爱,才更懂得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才更愿意等待,他们在静静地守候生命之花绽放出独有的颜色,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懂得:花儿有性,它们将绽放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

因为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爱,他们才会甘于清苦,埋头苦干,更有激情去努力探索;因为热爱,才会把工作当做一种愉快的带薪学习;才会觉的工作着才是美丽的;才会把讲台当作自己解不开的情怀;钱守旺老师说:朋友,不管是事业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自己的事业,我们都应当无怨无悔。当我们用爱心呵护自己的事业时,你会发现平凡的工作

中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自己的事业时,你会看到生命之树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当我们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精自己的学校时,你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那样富有魅力!

10.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杨杰 篇十

青岛长阳路小学

杨杰

相对于单篇短章,整本书篇幅更长,主题更多元,内涵更丰富,体裁更多样,冲击力更强。在对好的整本书阅读中,人们可以通过与书中传递的“杰出、善意、美好”的思想交流,形成另一种“信仰”,可以平和地面对世界,更敏感地感受幸福。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教学价值。

参加了市北区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会,聆听了胥老师的讲座和四方实验小学王老师《草房子》的导读课,对我的启发很大。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可以分为导读课、指导推进课和汇报课。

导读课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效率地读整本书。四方小学的王老师的课给了我许多启发。首先是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老师在整节课中润物细无声,渗透了许多阅读的有效方法:先读封面、封底、目录、插图、故事梗概,人物关系,对整本书有大概的了解;师生共同读精彩片段,品读语言,激发兴趣,领悟方法,教授“情节梯记录”“反刍式阅读”等方法,渗透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使学生读得津津有味;老师示范性的批注,恰到好处的引读,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进行课后其他章节的阅读。

要想上好导读课,老师课前对整本书的阅读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老师导读的角度和侧重点也要随之不同。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重大事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关注打动自己的细节描写及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上下五千年》关注自己喜欢的故事和历史意义。总之,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借助导读课,唤醒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读好整本书。

指导推进课的教学目标是梳理读书方法,师生共读的过程中运用方法,推进学生的进一步阅读。大路小学的王老师主要引导学生交流打动自己的片段,通过有感情朗读,交流批注,谈感想的方法,深刻体会海伦的感恩之心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光明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交流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会去怎样安排,为什么?进一步走进海伦的世界感受她的情怀;最后通过写一写自己会如何安排,读写结合,加深体会和认识,通过分享海伦的名言,学以致用,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交流时,布置学生制作PPT进行交流,学生主要的交流内容也放在最打动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上,以及假如给海伦凯勒三天光明的分析上。交流完之后,总感觉学生的阅读不够深入,还浮在表面上,不够深入、深刻。于是我又布置了第二轮PPT的制作,把关注点放到改变海伦的几个关键点上。四方实验小学的王老师给了我启发,我的本轮PPT制作重点放在制作“情节梯”上。自主选取书中两个章节,把事件情节的发展推进和人物的成长或心理、思想变化用情节梯的方式展现出来,相信下一轮的PPT展示会更加精彩。

汇报课应该是学生的自主交流过程中,对整本书更高层次更深入的认识。学生通过交流,不是对书本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原有故事进行调整与反思,总结与提升,即在原本认知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一步。教师要将书本内容、价值思想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的联系。事实上,无论阅读的书目多么优秀,如果没有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链接,不能和学生的内在思想进行有效碰撞,学生也就难以达到阅读效果,更难以对学生的身心形成有效思考与体验。

在我对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和交流汇报过程中,学生对整本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水浒传》不仅了解了脍炙人口的英雄及事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物的性格和历史背景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比较海伦凯勒与常人的不同,体会她学习的艰辛和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再面对自己平日在学习上的困难时,才会拥有了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上下五千年》不仅要有对整本书的整体认识,分享印象深刻的两个故事的赏析、评价,学习人物、事件带给我们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习先贤们的精神,报效祖国。

11.《木偶奇遇记》整本书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策略;家校联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03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使得“读整本的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强调语文课程“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再次吹响了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书的号角。10年间,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从研究立足教材的单篇文章阅读到单元整合的多篇文章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不断地将“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深化延伸。

一、培训骨干教师,推动整本书阅读工作有序开展

(一)选派“种子”教师外出学习

我校自2010年先后选派教师到龙口、烟台、济南等地参观学习达20多人次,让大家了解了读写实验的进程,提高了教师对整书阅读的认识。

我们对外出学习的教师提出了过三关的要求:(1)外出人选要经过推荐选拔,必须有强烈的学习欲望;(2)学习结束要提交过程资料,如学习笔记、图片、听课记录或电子材料;(3)外出教师回校后要向全体教师做学习汇报或展示课,交流材料将计入个人成长档案。

(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整书阅读的指导能力

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因此是按学科划分教研组的。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需提前做好规划,确定教研主题,在主持人(即骨干教师)的带领下,首先通过网络研修加强理论培训,明确整书阅读的意义,从“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三个方面与教师达成共识。尤其是“怎么读”方面,我们着重从阅读习惯养成、批注式阅读引领、前人阅读成果展示诸方面进行培训。二是通过学课标、通教材,理清整书阅读的任务。由学科领导带领大家分阶段、分内容,明白课程标准要求的整书阅读的底线,确定教材整书阅读的内容与重难点。三是通过阅读指导课、课堂磨课,提升种子教师阅读指导的水平。学校通过立标、研标确定有代表意义的阅读指导课,让教师在磨课中一边研写、一边实践,逐步提升了自己的阅读指导能力。四是通过确立研究专题,探索学生的阅读需求、编写校本教材,使阅读指导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提升了种子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

(三)以活动代培训,提高教师参与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创设条件让教师把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真实体验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

其次,学校根据教师的需求,不断丰富教师阅览室的书籍种类,让教师的阅读成为常态,要求教师每天读书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学期读书笔记不低于2万字,书写读书体会不少于3篇。

学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给种子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以促进教师的互动交流,带动全校整书阅读活动的开展。

二、多视角引领,促进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开展

(一)指导时间灵活多样

我们将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要求每个月至少让学生读一本课外书,一个学期至少上好三节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做到学期有计划、指导有教案;争取一个单元让学生读一本课外书,每两周上一节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教师以整本书阅读指导为主,穿插群文阅读、经典诵读等阅读指导,力求小学五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00万字。

(二)指导书目因需制宜

我们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整本书阅读的推荐书目,还要倡导各年级积极开发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校本课程。

1.依据教材课文设计读书单。一个单元重点选择一本课外书,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

2.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设计读书单。低年级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优秀的图画书和童话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能力,如《一粒种子的旅行》《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中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阅读浅显的儿童小说书,渗透侦探、历史类的读物,如《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成语故事》等;高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渗透科技、传记类的读物,如《科学家的一百个故事》《西游记》等,这样的阶梯式阅读,更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优化氛围,家校联动

在校内我们把“整本书阅读”指导与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家长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学校通过家长会、家庭访问、家庭教育讲座、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校园等形式,让农村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阅读活动,让家长切身感受亲子阅读的好处,直观地学习指导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积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四)阅读评价兴趣优先

没有评价,就没有动力;没有评价,指导就容易落实不到位。在整本书阅读评价中,我们努力倡导重兴趣、重过程、重激励的评价思想,大力倡导档案评价、活动评价、星级评价等评价方式,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主题研讨,学科渗透,探索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不同学段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学段学生因其认知水平、阅读心理、阅读经验的不同,对同一本书的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我们提出建立整本书阅读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长过程的大阅读观,探索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不同的“整本书阅读”指导重点。

(二)不同课型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师生教学关系等方面的思考,我们总结出14种课型。这14种课型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单一型,以习得一种阅读方法为目标;第二类是综合型,即综合运用习得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有效提升能力;第三类是迁移拓展型。

(三)不同体裁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从文章体裁维度,我们总结出了10种课型:古诗文阅读课、童话阅读课、寓言阅读课、故事阅读课、散文阅读课、现代诗歌阅读课、小说阅读课、应用文阅读课、经典语句阅读课、图片作品阅读课。我们根据整本书的体裁特点,通过学科渗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3]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2.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篇十二

摘 要:“读整本的书”是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通过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培 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对整本书阅读效果和阅读过程进行质性评价,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进行,为学生开拓更 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关键词:叶圣陶;读整本的书;小学;整本书阅读

一、整本书阅读的提出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

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但是,叶老的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叶老只对初中、高中阶段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并未提及小学。历史走到今天,阅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讨论的主题,阅读也已经从婴幼儿阶段开始了。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不但成为了可能,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2001年7月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的书的意义已经被重视。这句话在现实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其理论价值,二是没有关注到其实践价值。

下面将结合叶圣陶的“读整本的书”的阅读思想,就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老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而他一贯重视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他的整个语文教育思想都是以养成习惯,培植能力,训练技能为目标,最终通过教师指导(教给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学习。

(一)读整本的书对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并不读整本的书,除了作为国文教材的一些单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之外,很少和书本接触。”“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从叶老的这些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与他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脉相承的,读整本的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培养语文能力。

1.扩大阅读空间。

“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只读课本上的文字,“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难以把握。没有足够的阅读空间,也就没有自己学习尝试的机会。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叶老是这样说的,“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说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读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望而却步了”。

2.应用阅读方法。

叶老重视方法应用。“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记叙、说明、抒情、议论几种文体”“在整本书中一样具备,而且往往就具备在一本书之中,所以要研讨各体的理论,整本的书完全适用”“学生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

这样看来,在课内获得的精读的方法,可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得到运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以便形成更好的习惯。

3.养成阅读习惯。

“最讨厌的是读过一篇,读下一篇,得准备另一副的心思,心思时常转换,印入就难深入”只读课本上的单篇短章对于培养习惯似乎还缺少力度。那怎样会效果好些呢?“如此看来,改用整本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科 内教材既以含有文学趣味为标准,即日常生活的必需知识之获得,当然更有赖于以外的书籍。此等书籍,但须泛览,不必精读。然足以补充,可为参考,功用很大。又从分量讲,科内教材有定量,虽足使儿童感兴趣,尚不能厌足。唯有取兴趣相类的书籍供给儿童,使他们有取之不尽的乐趣。国文教授的收效必大。”学生的习惯养成除了有必要的时间、实践以外,仍然要依赖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能够激发阅读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成就感,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特殊的作用。

(二)在理解了叶老的思想的基础上,整本书阅读还应有怎样的意义? 叶老在他的作品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方法、能力、技能、习惯,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多据此把叶老归为彻底的工具论者。其实叶老也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他是这样说的:“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这些话出自叶老在1922年1月20日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在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呼吁还有很多,可见叶老对儿童心灵的关注程度。后来,叶老多呼吁习惯养成等,应该是语文教学没有实效的现状使然。叶老一直力图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没有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怎么能空谈发展心灵?

在叶老“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1.发展语言。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一个人生活在群体里,要与他人交流,还要能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基本的听说能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成了一 个人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人群不可缺少的本领。小学阶段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表达过渡。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 中,通过“听说读写书”等语文实践,逐渐形成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碰到自己想要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自 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移默化受到的 感染。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作品,就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这种发展是持续的,是在将来的学习道路上不会遗落的,是能够为学生一生成长提供营养的。

2.锻炼思维。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维的凭借。除了语言本身表达思维以外,语言还能够发展人的思维。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阅读获取的知识只是阅读的副产品。在 阅读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思想才是阅读的主产品。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获得大量信息,并且与自身对照,通过反 思,使自己的思想不断成熟。这在当下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多数是“日用而不知”的。读书笔记等表达的练习,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想,在表达中不断提高思考的频率。通过表达,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清晰,同时也养成思考的习惯。

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单是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的猜测、人物命运的捉摸等,就足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了。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 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和深入。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对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学生能通过与他人观点的比照,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

3.强健精神。

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 维,就开阔了视野,能够与古代的先贤对话,就会获得精神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又能使他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有更多的体悟,文化的因子就会进入学生的血脉之 中。学生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就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就不会迷失在社会中。精神的强健带来的是对世界的洞察,是对人生的了悟。

4.提升境界。

前面提到,学生在接受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智慧,获得人生的经验,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能够以古鉴今,能够推己及人。也就是说在整本书阅读 的过程中,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须臾不可分的。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 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就会不断提升。“智育使人智慧,智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德育使人醒悟,德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彻大悟。”一本书往往能把智育、德育、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这岂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学生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获得自己。可以说,学生发展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的生命的过程。学生为了人生境界的提升,为了生命的完美而进行阅读。换言之,整本书阅读要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完美的人生。

三、整本书的选择

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整本书阅读作为学校语文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这是选择整本书的总体原则。虽然能够分出三个角度,但选择的书往往兼而有之,根据需要确定读的方向就是了。

(一)书的来源。

书从哪里来?“只要你存心要读,究竟还不至于无书可读。学校图书室中不是多少有一些书吗?图书馆固然不是各地都有,可是民众教育馆不是普遍设立了吗?藏书的人不是随处可以遇见吗?各就自己所好,各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各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这些处所借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叶老似乎早就看到有些老师或学生会有无书可读的疑问。现在与叶老说这话的年代已经隔了半个多世纪。条件好了,书是可以借来的,当然也能够买来。书的来源不应该成为阻碍整本书阅读的借口,就像叶老所言,只要你有心要读就会有书可读,关键问题是能否有读的信念。

(二)质的甄别。

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选择的书的质量也决定了阅读的质量。“养成阅读能力在乎多阅读,在乎阅读得其法;阅读的材料却不必要是名作,只要内容形式都没有毛病的就行。”凡是内容形式没有毛病的书籍都可以用来进行整本书阅读。

“所取教材必能不但适应学生的一般兴趣,并且切合教育的中心意义”“我以为在现今时代,关于补充用、参考用的书籍,只有教师们努力创作。坊间原堆满着满架的书,但大部分是非儿童本位、非语体文的,因此难得采用。”叶老提出要语文教师创作适合儿童阅读的书,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现在的教师虽然不必为儿童去创作,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要选择适于儿童阅读的书,要选择儿童喜欢读的书。培养了阅读兴趣,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以后,可以选择对学生而言有点儿难度的书。当然不能只选择文学类的书,也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国家的书。还应该有传记类、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无论怎样选择,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阅读的普遍规律。就小学阶段而言,整本书的主体应该是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儿歌、童谣、散文、小说等,其他类作为补充。

(三)量的确定。

“略读同一的教材是无弊的,只要教师能够忠于职务,能够深知学生。”叶老指出,一个班的学生要阅读相同的一本书,也就是师生同读一本书,这样才有利于进行阅读指导。

究竟一个学期可以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呢?“一个学期中间,为求精详周到起见,略读书籍的数量不宜太多,大约有二三种就可以了。”叶老所说的一学期二三种,这应该是同读一本书的量,至于学生课下自由阅读的书是不在此内的。

还有一个年段问题,不同年段阅读数量不能强求统一。一二年级适合阅读图画书,或标准拼音的文字书,因为低年级自己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大声给学生 朗读,所以数量反而会更多一些,一学期阅读的图画书可能有十几本。其他年级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因为三四年级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了交给方法,可能阅读 的速度会慢一些,选的书也会少一些。五六年级如果经过了前几年的培养,可以读得更多一些,范围也更广一些,交流的空间更大。

四、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可见在叶老心中阅读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在现实中也是非常需要的。“我们可并不是说„指导‟就是由教师一个人这样从头到尾讲下去。„指导‟得在讨论里。”指导要注意方式,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

(一)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原则。1.注重阅读方法的应用和获得。

“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一目十行地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至多只能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并不能领会写作的技术。”从叶老的阐释中,可以看出,只有整本书阅读这么回事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通过整本书阅读使学生有所收获,要知道怎样读更好。要通过阅读领会表达的妙处。

“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彻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但是也不宜讲得很多很琐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重视方法的获得,但是这个方法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通过教师设置的情境,通过教师的追问,自己感悟到的。

2.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对阅读速度,阅读时间等不做硬性规定,应该有较宽松的时间。对于阅读方式方法不进行太多的限制,应该顺应学生的规律,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经验读到自己的收获。

3.注重个别指导。

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在集中指导的基础上,应该关注到学生之间阅读水平的不同。“对于资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的个别指导,尤须有丰富的同情与热诚。”对 于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看读书笔记等方式给予关注。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多听听能力较低学生的见解,给他们阅读的信心。同时,私下提示注意其他同学 是怎样阅读的,帮助他们从别人的经验中感悟读书乐趣,吸取读书经验。以兴趣引领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持续的阅读中,不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内容。

“书籍的性质不一,因而略读指导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就一般说,应该指导的有以下几项。

1.版本指导。

进行版本指导,就能使学生“将来读书不但知道求好书,并且能够抉择好本子,那是受用无穷的。”版本指导,有利于学生选择书籍,对书籍本身具有鉴别能力,能够实现读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终身阅读,终身受益。

“哪种本子校勘最精审,哪些本子是作者的最后修订稿,都得给他们说明,使他们遇到那些本子的时候,可以取来复按,对比。”教师要具备广阔的阅读视野,还要有比较深厚的功底,能够鉴别,并且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学生。

“这方面的指导,宜运用校勘家、目录家的知识,而以国文教学的观点来范围它。”在 小学阶段虽然版本指导不必高深,但是对语文教学有益的部分还是要指导的,比如:有些著作是翻译过来,哪个翻译家翻译得比较好;有些是文言文注解的,哪些人 注解得好;台湾翻译的作品与大陆翻译的作品的区别;修订版与初版的区别。版本之间的比较,对于语文教学的功用是使学生能够知道产生不同的原因,通过比较阅 读,推敲出这样写比那样写的好处,提高作品的鉴赏能力。

2.序目指导。

“读书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利用目录进行检索,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利用目录可以整合自己想看的内容。如重点研究书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可以通过目录跳跃性的看,从而把某些内容整合在一起,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理情事件发生的脉络。

“教师指导,要教学生先看序文,要审查序文的重要程度,与以相当的提示,使他们知道注意之点与需要注意力的多少。”序 文的提示了书的主要内容,有利于了解梗概。如果是自序的话,能够清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顺着序文可以探究作者的思维线路;如果是他人作序,对书的内容 有一些评价,提示读者注意书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阅读时注意重要部分,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与序文作者进行比对,得出自己的结论。

3.参考书籍指导。

“参考书籍,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等所谓工具书,以及与所读书有关的必须借彼而后明此的那些书籍。”参考书籍的作用一是帮助理解,而是帮助比对借鉴,帮助阅读向更深更广的程度进行。

通过参考别的书籍,“从小的方面说,阅读一书而求其彻底了解,从大的方面说,做一种专门研究,要从古今人许多经验中得到一种新发现,一种系统的知识,都必须广博地翻检参考书籍。”参考别人的,可以彻底理解当下要了解的这本书,同时通过比较获得阅读经验,为将来阅读打下基础。

4.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在 叶老看来,所谓的阅读方法并不是真正的方法。真正的阅读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对于一字一句的比较、揣摩、体会,然后归纳,形成自己的认识,才是方法。能够发现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实的阅读,才能够锻炼语感,才能够对阅读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着力点应 该放在学生不太注意,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的语言点上,通过这样的点激发学生,让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不论短篇与书本,性质相近的,就该用同一读法去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领学生用相同方法读类似的书,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相近的书获得这样的体验。但是,阅读方法又不是拘泥一种的。“文字各式各样,阅读方法字也不能一律。多读些文字,练习到的方法就多些。”“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就分量说,单篇与整部的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方法的多样性在于读物的多样性,整本书阅读在于突出一两种方法,精细的地方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面面俱到也难有什么深刻印象了。

(三)整本书阅读指导的过程。

按照叶老的阅读教学过程理论,整本书阅读指导也要大体经历“预习——讨论——练习”的过程。

对整本书阅读指导而言,“包括阅读以前对于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和讨论。”这是很明晰的指导过程,有读前和读后的指导,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有指导。对此,叶老还作了更为细致的说明:“略读教材若是整本的书,每一堂略读课内令学生报告并讨论阅读那本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令作关于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至于实际阅读,当然在课外。”

1.阅读前提示方法。

阅读指导从阅读前就已经开始了,“文字浅显明白的,不妨少点工夫,看下去就是。文字深微曲折的,就得精细得解说,周到的剖析,达到透彻了解的地步,才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这都是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

2.阅读中进行指导。

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教师可以限定大致的进度,等到读到某个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可以看到学生读的进度,可以通过讨论提示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有利于下面读得更好更深入。阶段汇报以后,学生根据获得的经验再读。

3.阅读后组织讨论。

等全体学生都读完以后,再次组织交流讨论,汇报整本书的阅读收获。“成本的书分量多,不便在教室里精细讨论,所以教学生根据精读的经验,自己去读。略读的„略‟字表示学生所受教师的指导简略一点的意思,并不是说马马虎虎地读。”要重视学生的自读与自悟,讨论是交流收获,交流经验。

除此之外,“文字最好能读熟”“文字又最好能复习”,交流讨论以后,可以形成文字材料,也可以指导学生再读,读出更多的感受,这样不但能把一本书读通读透,而且可以防止学生浅尝辄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整本书阅读讨论示例。

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 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它同一篇课文的教学有很多不同。一本书留给学生什么印象,从这本书中能感受到什么是很重要的。在读 书交流的时候,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整本书阅读,既要 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试以三本书为例,谈谈小学各个年段在指导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低年级

低年级可以从阅读图画书开始。在阅读《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书中情节变化往往出人意料,所以很多关键地方教师都 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通过学生想象和书中故事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故事的温馨与感人。尤其是书的最后小甲龙跑到山顶的部分,让学生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出示下一个画面。相信学生一下子会被感动,因为他们想不到小甲龙竟然找到了父母。一年级的孩子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情感依 赖,当他们看到这样的场面的时候,一定能把小甲龙想象成自己。其实,整个故事孩子都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小甲龙。这样的处理是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故事中的 温情。通过这本读物,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图画书之所以给孩子带来无尽的乐趣,关键是能带来视觉冲击和无穷的想象。但是,想象要以看懂图画内容为基础。所 以,教师在用图画书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看画面。图画语言是学生天生的语言,他们很容易看懂,甚至很容易发现细节。这本书中有一页是小甲龙在 霸王龙的怀里睡着了,图画上的霸王龙背上有几个洞,当然这是它保护小甲龙时被吉兰泰龙咬的。如果学生观察不到这个细微之处,教师就要提醒:“霸王龙的背上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图画想起前面的内容,能更深的体会此时霸王龙的情感。看懂图画能促使学生走进情境之中,感受到作者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

图画书的阅读,阅读画面要重于阅读语言,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情绪的渲染、思维的历练,是阅读图画书的主要目的。

2.中年级

以《亲爱的汉修先生》(新蕾出版社)为例谈中年级的阅读。

在班级读书交流的时候,教师可首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书的作者是谁?哪国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懂得读书其实是和作者交流。对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然后提问:“这本书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通过学生汇报,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说喜欢谁,了解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看他们是如何看待书中人物的。让学生说理由,就是通过书中的某些情节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

进行交流:“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兴的、悲伤的、痛快的、遗憾的、好玩的……”学生会选择不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汇报,这样可以丰富每一个学生读书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汇报交流完成对整本书的梳理,对学生来说就是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

接下来就是探究细节,教师可以抓住几个重点段落进行设计。比如,“电话铃响了。妈妈正在洗头,她叫我去接。是爸爸打来的。我的胃忽然变得很沉重,好像要垂到地上了。我每次听到他的声音就有这种感觉。”胃沉重怎么和听电话联系在一起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联系前面的一系列内容才能弄清楚。这样的思考锻炼了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整体的能力。同时,这里又是表现主人公对爸爸复杂矛盾情感的重要情节,在这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觉得悲伤,同时也感到很欣慰。”作者为什么这样结束这本书呢?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

最后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这本书和其他书比较,有什么不同?”又回到一个整体,要求学生跳出书本。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更鲜明,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还有很多关于写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注意整本书的特点,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关注。

3.高年级

整本书阅读讨论需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有时可以按照章节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有时候可以按照人物进行阅读,然后再回归整体进行交流和讨论。

例如,开展《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读书交流,适于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按照人物进行交流。可以将一个人物或两个相近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交流。比如“秃鹤”和“细马”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让学生先说出对这两个人的印象,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他们名字的由来,然后根据自己推测,看看作者为什么给这两个人起这样的名字。通过这样的探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同时了解作者给人物命名有时隐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最后,围绕“两个人身上哪里最让你感动”进行交流,理解“尊严”和“责任”的含义。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文中的空白处进行阅读交流。《草房子》这本书中每章节的每个部分只用“一、二、三”来划分,让学生给每一部分命名,锻炼学生概括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对情节的整体把握。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 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在交流之前,让学生通过做书签,写读书感受,写书评等形式,把理解的内容条理化,在交流时就不会泛泛而谈。读书 交流要从整本书开始,又从整本书结束,保证书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要 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就会破坏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 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

五、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为学生的利益而考查,依据考查再打算增进学生的利益,那才是教育家的存心。”教师所有工作的重点都应该指向学生,把教育教学思想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情况应该进行评价,以使阅读更有效果。此种评价以考查学生阅读进展的质性评价为主,少作所读书籍的量化评价。

(一)对阅读结果的评价。1.考查阅读的速度。

“处于事务纷繁的现代,读书迟缓,实际上很吃亏;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度,读得快,算是成绩好,不然就差。不用说,阅读必须以精细正确为前提;能精细正确了,是否敏捷迅速却是判定成绩应该注意的。”阅 读要关注差异,但是也要有基本的速度要求,大多数学生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不能按时完成的,教师要了解是没有兴趣,还是阅读速度慢,通过阶段性讨 论做出相应的调整。对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可以通过规定时间读完短文等方式提高其速度。此外,还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就锻炼学生不指读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 高阅读速度。

2.在班级讨论中看阅读深度。

“教师指定一本书教学生阅读,要他们从书中得到何种知识或领会,必须有个预期的标准;那个标准就是判定成绩的根据。完全达到了标准,成绩很好,固然可喜;如果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指导步完善呢,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希望他们下一次阅读的成绩比较好,能渐进于标准。”教师在指导阅读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在班级讨论中,通过学生的发言能够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好与不好的评价,而是通过评价发现阅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使阅读更有实效。也能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的不同对个别学生进行再次指导。

3.查阅资料,了解阅读的真实情况。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所读的书做简单的读书卡,或者用图画表现自己的读书所得。中年高年级学生可以做程度不同的读书笔记。“笔记大概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中年级学生通过摘录,加上感受的形式写读书笔记,如果允许的话,可以在所读的书上批画圈点。高年级学生可以就书中的章节或者人物,写出自己完整的心得。不论是“读书报告”还是“研究报告”都以学生真实的感受为主,不是为了应付老师,那样反而破坏了读书兴趣,做了不如不做。

教师要让学生做属于自己的笔记,使学生乐于做笔记,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笔记的作用。“说 起笔记,现在一般学生似乎还不明白它的作用;只因教师吩咐作笔记,他们就在空白本子上胡乱写上一些文字交卷。这种观念必须纠正。要让他们认清,笔记不是教 师向他们要的赋税,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参考得来的零星材料,临时触发的片段意思,都足以供排比贯穿之用,怎能不记录?极关重要的解释与 批评,特别欣赏的几句或一节,就在他日还值得一再检览,怎能不记录?研究有得,成了完整的理解与认识,若不写下来,也许不久又忘了,怎能不记录?这种记录 都不为应门面,求分数,讨教师的好;而只为于他们有益——必须这么做,他们的读书学习才见得切实。”

教师指导如何做笔记的基础上,在阶段性阅读和完整性阅读以后,可以通过查阅笔记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而在上课讨论的时候,这种笔记就是参加讨论的准备;有了准备,自不致茫然无从开口,或临时信口乱说了。”读书笔记为班级讨论做好准备。班级讨论以后,通过查看笔记的方式,了解讨论是否加深了学生的了解。“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

除了读书笔记以外,还可以写图书推荐卡、办主题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读书效果。

(二)对阅读指导过程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以师生充分自读为基础,以班级讨论为主要交流方式,以教师的评价为指导,以促进师生语言与精神成长为归宿。教科书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经验,在于“语用”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整本书阅读通过对“语用”规律的把握,体悟作品描述的各种形象,获得精神的力量。

好的整本书阅读交流是什么样的呢? 1.体验阅读的乐趣。

对学生而言,获得阅读乐趣是他们进行阅读的核心动力。阅读指导过程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如在四年级开展《长袜子皮皮》讨论的时候,出示皮皮的图片,让学生找到书中皮皮的外貌描写。然后出示皮皮烙 饼、打扫房间、举起鲨鱼、折断牛角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皮皮的印象。学生能够凭借图片,回忆书中描述的情景,体会到想象的乐趣和新奇的乐趣。

乐趣不只是快乐的体验,还有冒险的体验,紧张的体验……这些乐趣有时来自书的插图,有时来自文字欣赏,有时来自故事情节。教师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本,以尽可能丰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蓝色的海豚岛》中主人公与野狗的较量,与章鱼的战斗,坐独木舟下海的恐慌,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紧张刺激的乐趣。

阅读的乐趣还来自于交流活动本身。教师组织多样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如在进行了《小淘气尼古拉》的读书讨论时,让学生把自己一天中有趣的 事情画下来,组成漫画集《我的淘气史》。学生在想和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在《长袜子皮皮》的交流中,把所有关于小猴子尼尔松的图片按一定顺序出示,变成 一本“图画书”的阅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既让学生关注到尼尔松在这本书中的地位,又给学生创造的乐趣。

2.达到阅读的高度。

究竟什么是阅读的高度?高度不是复杂,高度不是道理,高度不是告诉,高度是一种高于自己的体验,是一种源于文本的深刻醒悟,是相对于当下的前进。

引导学生发现细节。学生因为有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所以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待作品。通过交流,看学生对作品细微处的理解,同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使学生的认识不断丰富。

让学生感受打动人心的力量。如在《长袜子皮皮》的阅读交流中,教师以“吃”情难忘为主题,出示皮皮和杜米、阿妮卡在一起吃东西的几个画面。让学生回忆一个个细节,体会他们之间的友情。然后提问“他们三个是谁在改变?”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想到自己的好朋友,能够看到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还有一个皮皮”为主题,出示皮皮捡到线轴、制作药片等一组图片,每一张图片代表怎样的皮皮呢?皮皮在我们身边吗?是谁呢?让学生的目光从书中回到现实,看看身边的人,看看自己。

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如在《长袜子皮皮》的读书交流中,对皮皮在学校的表现,教师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皮皮的老师,你会怎样对待皮皮?学生充分发表 意见后,老师问:如果你是皮皮,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老师?再让学生讨论。最后问:为什么你做老师和你希望的老师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对儿童 社会化这样一个相对深刻的命题有自己的体验。

引导学生达到语言的高度。语言对学生而言是可以享用的美食,他们会把语言吃进去,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储,在他们的身体里消化,关键的时候就会说出来。教师要 引导学生发现经典的优美的语言,并且能够感受这些语言,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发展树立一个标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语言需要,我们有责任呈现的丰富,没权利 专制于一种。

儿童文学具有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等几个方面。要能通过讨论,让儿童感受到儿童文学的美。无论是细节,还是情感,无论是形象,还是语言,都是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具体表现。发现了美,感受了美,就到达了儿童文学的高度。

3.开拓广阔的阅读空间。

学生真正喜欢的书一定会反复读,阅读指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喜欢一本书。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不是一本书阅读的终结。

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如在《草房子》阅读交流的结束时,提出问题:为什么除了《艾地》《药寮》两章外,其他各章的最后都用了省略号?用了句号的两章,一是“艾地”的主人公秦大奶奶过世了,一是“药寮”的主人公桑桑病好了。其余各章结尾用省略号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好像每一个主人公还有故事。这样的设计是可以让阅读更深入,更开放。

拓展阅读空间,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个作者的其他书,或者和本书相同类型的书。比如读完《长袜子皮皮》以后,推荐林格伦的另一本书《小飞人卡尔松》和詹姆斯·巴里的《彼德·潘》,让学生比较卡尔松、彼德·潘和皮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阅读以后,再进行讨论,打通各本书之间的阅读通道。

阅读交流以后,学生能更细致的重读,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可以读的书,学生愿意带动身边的人阅读,学生课下自愿的交流讨论,这样阅读指导的目的就达到了,就把阅读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使学生有更多的阅读知音,有利于他们持续阅读。

总之,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人是学生,每次都要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让学生提出最想指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六、讨论

为了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有必要讨论如下的问题。

(一)整本书阅读与课本教学的关系。

“读整本的书”作 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思想,应该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重视。语文教育体制内的整本书阅读还是要完成语文教育的任务。如果让整本书在语文课程中占有足够的分 量,势必要改革课本的教学,除了教师少讲以外,还应该整合单元,实现单元整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时间给整本书阅读。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 编排体例,每一个单元都有单元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把一个单元当作以单元主题为题目,以每篇课文和积累运用为段落的一篇“大”文章;也可以把一个单元,当作以单元主题为“书名”,每篇课文和积累运用为“章节”的一本“小”书。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师生具备整体观念,能够使教师走出“逐段分析”的误区,能够进行“精读”指导。学生在课内就有了整体的观念,为整本书阅读做了观念上和能力上的准备。有了时间,整本书阅读成为可能。有了“精读”指导的准备,整本书阅读能够高效。

当然,单元整体教学因为年段不同表现形式应该不同,精读指导重点也不同。一二年级宜以“识字”为 整合点,指导重点在比较词句中理解与朗读。三四年级,可以单元主题为纲,整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预习,指导重点在句段推敲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 效果。五六年级,以单元主题为发散点,整合课内外内容,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指导重点在于通过句段和篇章的对比,体会情感,领悟表达。(关于单元整组教学的 细节操作,另文表述。)

2.整本书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关系。

网络阅读成了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命题。语文教师不能谈“网”色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网络文字纳入整本书阅读的范围。

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网络文字。泛泛的文字,可以锻炼学生浏览与速读能力,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用阅读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读完内容,回答读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用词句概括内容。

指导学生通过搜索关键词语,搜索作家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在纷繁的文字中筛选信息。可以让学生从网上文字中挑错误的形式,锻炼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网上文字与书本文字的比较,感受作品的精致程度,提高文字鉴别水平。把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的感觉进行比较,多数学生会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并且指导哪方面优,哪方面劣,有利于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有指导的网络阅读,不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使学生具备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

3.统一阅读与自由阅读的关系。

自由阅读是很多学者或者作家倡导的。有不少学者、作家的回忆文章中反复谈到自己的阅读经历,一致性在于,他们认为童年时代自由放松甚至是偷偷的阅读给他们 注入了文学细胞、学术因子。在他们眼中,阅读应该是无拘束的,统一性的阅读和教师的指导会破坏阅读情绪,让阅读失去魅力。这样的言论给阅读带来了不小影 响,以至于有些老师认为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读。撇开那个时代可读的书有限不言,但是看这些发表言论者现在的成就,就可以知道这些成功人士是持续阅读、终 身阅读的,他们后续的阅读多是有目的的阅读。我们再想一想,同时代那么多人为什么他们能够脱颖而出?是他们具有思考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思考判断,也就是 通过阅读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自己的阅读经验。而另外的人呢,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书没有读好,所以没有提升阅读能力,也就没有成为学者,成为作家。其实,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人是阅读成长中的个案。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有很多,但是只有少数人过得去,那些过不去的,那些坠落河中的,我们没有看到。

阅读的本质不是培养学者也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让所有走进来的人有所收获,让所有走出去的成为新我。整本 书阅读是在学校语文课程内的阅读,同生活中的自由阅读、消遣阅读不同,势必会关注到阅读的方法和习惯。整本书阅读要通过阅读整本书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 不能读无所获,所以整本书阅读要在统一阅读的情况下进行。书中的文化特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书中的文化因素,精神特质,在师生而言,应该也是在无形中 吸收的,绝不能为了方法,而使阅读失去魅力,失去兴致。

整本书阅读是需要统一的,需要指导的,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再去自由阅读,收获会更多。

4.整本书阅读的条件与范围。

整本书阅读应该是在所有的地区都可以实现的,因为在所有的条件中,文字是受限制最小的。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书的 来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想办法解决,不能读书,可以读报,不能读报可以读广告,关键是要把有汉字的东西给学生,给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由此看来,整本书阅 读的“整本”又不是单指物理形态的一本书,而是一种整合的思想,一种整体的意识。

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读到的读物可能会有不同。但是,就像叶老所说,只要内容和形式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拿来读。学生读了就会有益,就会比一本课本的教学丰富。

5.整本书阅读的序列。

13.整本书阅读课的心得体会 篇十三

一、关注文本的细节,引导学生去感受整本书阅读。

通过书中的细节,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文章的事例,可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细节;通过使用文本的核心细节,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因为精彩的文学作品,是会隐藏细节的。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细节,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关注阅读目标的细分,促进学生去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阅读策略是为学生达成阅读目标服务的。阅读的目标分为学段阅读目标、学期阅读目标、单本阅读目标、阅读任务目标等。文本的阅读细分要有目标,否则文章就会显得无力。阅读目标要细分,要结合每个年龄阶段,进行具体安排,要想让学生的阅读技能呈现螺旋上升,就需要有一系列细分的目标。

三、慢慢地读,从中去建立推理策略。

曾老师建议老师们一个文本至少要读3遍,崔老师也提到讲《草房子》的老师读了20多遍。通过慢慢地读文本,教师才能够去关注到导语、情节、人物、主题、写作等阅读教学的策略。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许多书是多少年前读过的,仅凭记忆中的那个轮廓,是难以做到细读的。

假期,我自己慢慢地读《红楼梦》,结合《蒋勋说红楼梦》这个系列的书,帮助我对这本书才有了新的认识。慢慢地读,教师需要,孩子也是需要的。曾老师的讲座中,提到了阅读既是孩子灵光乍现,也是教师自身的感染成长。结合自己读书过程,我很认可这个观点,而且也陶醉在实践的路上。

通过观看这次讲座,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可以在复学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假期,我布置了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孩子们选择《西游记》的最多,男孩子也有很多选择《三国演义》、《水浒传》,但是女生极少选择读《红楼梦》。

14.《木偶奇遇记》整本书教学设计 篇十四

1.初期看名著,看完就忘。真正能凭着个人兴趣看完的,每班只有那么几个人。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是语言。《水浒传》是古典小说,里面的语言都是白话文,学生不容易读懂,但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懂。关键是学生一看就怕了,没有兴趣读下去。第二是没有外界压力。老师只要求学生读,没有练习,也有课堂汇报来检测。所以自然读的时候不用心,读过就忘。

解决方法便是:开展导读课,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布置相应的任务。检测学生的读书效果。

2.学生只关注情节,不关注细节。《水浒传》是英雄传奇,情节特别引人入胜。学生阅读过程中,把目光都聚焦在情节方面,对于人物的细节知之甚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第一遍读,任何人在第一次读一本著作的时候,都会关注整体,不会关注局部。再加之,学生没有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那么怎么弥补呢? 可以让学生养成用批注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能力。

从教师层面来说,主要是困难在于,教师处理整本书阅读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首先是无法确定教学目标。一篇课文教学价值尚且不止一点,何况一本书呢?可教的内容太多,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水浒传》里面牵涉的问题是在太多:如链式结构、《水浒传》的忠义主题、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处理、环境描写等等。当然,英雄传奇重点肯定是品析人物,但就算是品析人物,到底是从描写的角度,还是对比手法这一方面入手,也值得深究。

当然有解决方法:第一选择正确的。英雄传奇必定要放在人物方面。第二选择恰当的。自己能驾驭哪个角度,就选择哪个角度。

剩余的问题,交给学生弄成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汇报即可。

其次是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能力。这是最大的问题。只有教师对文本有仔细的研读,深刻的研究,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可是得吸取《老人与海》的经验。梁文道在读八个版本的《老人与海》之后,才能比较出哪个版本好。在进行其他两本阅读迁移后,才能侃侃而谈喝酒、作者、文学,乃至于从三个角度解读作品。所以深入研读文本,多看几遍。同时进行阅读迁移,是提高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根本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最近自己的阅读方向有点偏,应该把其他的作品先放一放,再去重点研读《水浒传》才对。以后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上一篇:最经典的冷笑话脑筋急转弯带答案下一篇:作文素材与书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