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1hello第二课时

2024-08-24

unit1hello第二课时(精选18篇)

1.unit1hello第二课时 篇一

第二课 《徒手画校园》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徒手画中基本形的运用特点以及如何用徒手画的形式来描绘形状。技能目标

能够较为准确的临摹教材中的图样,并且运用基本形的方法自主描绘物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临摹使学生熟练运用线条描绘图案,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线条描绘形状的方法,准确的临摹图样 难点:运用基本形方法自主画出物体 【教学用具】

学生:纸张,铅笔 教师:多媒体,图片资料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1)出示较为复杂的大幅图片,设问:什么是徒手画的特点?如何用徒手画的形式来描绘复杂的形状?

(2)教师通过搭积木的游戏,利用方形,圆形,三角形三种基本形组成不同的形状,引导学生将这三种基本形:方形、圆形、三角形勾勒于图片之上。

(3)引出今天的内容:几何图形是构成不同物体图像的骨架,基本形的运用是徒手画描述对象时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展开】

(1)用小汽车模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用基本形的方法画出小汽车在不同角度下的形状(渗透空间观念,为下课时教学打下基础)。

(2)建筑、风景也可用几何形来概括。

结合先前搭积木的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范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思考】怎么才能准确的抓形? 【示范】

(1)教师动笔演示徒手画从基本形渐变到具体形(如汽车在不同角度下的形状)。

(2)用基本形迅速勾勒人物形体与动态,注意让学生再次体会徒手画简单明了的特点。【课堂练习】

(1)认真地模仿教材中的图样,如果学生已经相当自信,就尝试着将这些图样快速地画出来。

(2)用徒手画的形式画出几样文具,用基本形加以概括(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

作业要求:不同基础的学生可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展示,并由学生自我评价 【总结】

通过对基本形知识的学习,在徒手画中运用基本形来抓准物体的形状。【板书设计】

第二课 徒手画校园——基本形

板演汽车在不同角度下的形状与人物形体动态 基本形:方形,圆形,三角形……

几何图形是构成不同物体图像的骨架,基本形的运用是徒手画描述对象时有效的方法之一。

2.unit1hello第二课时 篇二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3.《最佳路径》(第二课时教学) 篇三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教学方法

1.没有直接采用课后练习中的两个问题,以“倒推式”引导学生阅读,而是采取了“顺叙”的方式。一是考虑到“文路”,故事本身是按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二是格罗培斯的设计过程是思考问题——受到启发——解决问题。三是从学生的思维过程考虑,如果没有先感受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那种自由、随意,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格罗培斯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2.关于读的训练。小学阅读课应重视读的训练,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课教学基于以下两点侧重于默读、思考性的读:一是第一课时已发现学生普遍读得正确、流利。二是这篇课文不大适宜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最佳路径的由来,明白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体悟格罗培斯严谨认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的品质。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懂得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原因,明白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体悟格罗培斯严谨认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词语:

微不足道大伤脑筋

焦躁吆喝

无人看管深受启发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有宽有窄幽雅自然

1.指名读词语。

2.选用词语简要说说故事内容,能全部用上最棒。

【既复习了重点生字词语,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习1~2节

1.理解“微不足道”:“微不足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前面加了一个“最”字,说明

什么?

2.默读1-2节,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格罗培斯“大伤脑筋”?有些地方不能一眼就看出来,需要用心去读,细细体会。

3.最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却让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难题的世界建筑大师“大伤脑筋”,说说你的体会。

【抓住词语“微不足道”和“大伤脑筋”引导学生触摸文本,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感受格罗培斯的“大伤脑筋”。同时懂得这样写的好处:对比突出格罗培斯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表面,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背后。】

三、学习3~4节

1.带着日复一日的苦苦思索,格罗培斯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在法国南部著名的葡萄产区,他发现了两种大不相同的现象。默读3~4节,找到描写这两种现象的语句,你能发现有哪些不同吗?

2.假如是你,你愿意买谁的葡萄?说出理由。

格罗培斯对这两种现象不仅作了比较,还进一步思考,他发现了老太太的葡萄总是最先卖完的秘诀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理解“人”、“其”指谁。

3.出示说话练习:这时,格罗培斯豁然开朗,灵感突发:“路径设计的方案有了……”

【抓住两种不同的现象,比较、体验,感受老太太的葡萄总是最先卖完的原因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体会格罗培斯从中受到的启发。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比较读,抓关键词体会。说话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还原“设计方案”口头表述,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训练:一要理解,二要转化,三要表述。既使学生具体理解了“深受启发”,同时又引导学生注意了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四、学习5~6两节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方案变成现实的情景。听范读,想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样子。

五、学习第7节

1.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评委,请说出投它一票的理由。

2.出示:“那并不是我的设计,而是游客的智慧。”你认为呢?

3.小结:智慧的火花不是凭空闪现的,它需要你永不满足、敏于发现、善于思索和借鉴。

【引入链接资料,以格罗培斯说的一句话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明白最佳路径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学生也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个会思考的头脑,善于向别人学习等等。】

六、学习写法

本文是写最佳路径,还是想让我们认识格罗培斯这个人?他在全世界留下了70多处著名的建筑设计,作者为

什么选择最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来写?

4.泉城 第二课时 篇四

第三单元 课题:

9、泉城 第2教时 总第 个教案 执教者:黄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泉多,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泉城》,老师发现大家对文中的四字词语很感兴趣,谁来读读?

出示词语:

白浪翻滚 水声喧腾 虎啸狮吼 昼夜不息 秋雨潇潇 晶莹剔透 银花盛开 明珠散落

2.读了第一、二行的几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泉水?读了第三、四行呢?指名交流。

二、出示目标:

诵读课文,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感受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感悟:

1.指导学习学会方法 学习第5 自然段。

回忆: 济南的泉水如此的神奇和美丽,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哪些泉?【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让我们走进这些景点,伫立在潭边,去一饱眼福吧,(出示组图四大名泉)你们知道在这四大名泉中,哪个泉的名气是响中更响,响中最响呢?(板书:趵突泉)

学习任务:读读第五自然段,趵突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关键句子,读读。

自主阅读:学生轻声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出示第五自然段)交流展示:

a. 差不多占了大半个公园(谁来读读,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能用一个字说趵突泉的特点吗?(板书:大)(评价: 泉池真大呀!)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指名读,从他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趵突泉的特点)(板书:清)评价:真是清澈见底!如同三堆白雪(学生自由读读,指名读。从他的朗读中你又听出了什么?(美)评价:平地喷出三堆雪,洁白无瑕,这泉真美呀!)

b. 除了大、清、美,这泉水啊还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视频)

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哪句话描写了我们看到的画面?(出示这句话)指名读。(评价:

1、你读出了泉水的粗。

2、你把泉水流动的声音读得那么优美,老师都陶醉在其中。)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出泉水的活力?(冒)指名读这一句(评价:你这股泉水可真是生机勃勃呀!)

c. 趵突泉(大、清、美、充满活力)难怪会名列七十二泉之首!相传康熙帝南巡时,见过它,在尝过它的甘甜之后,特地赐名为“天下第一泉”。让我们再次来领略天下第一泉的魅力吧!(齐读第五段)(回顾刚才我们游趵突泉时,先初读了课文(读),然后划出了关键句子(划),再从中感悟泉水的特点(悟),最后有感情地再次朗读,感受泉水的美(读)。我们采用了(读----划---悟——读)(出示幻灯片)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趵突泉的风采,可算大饱眼福了。2.自主学习深入文本

学习第2—4 自然段。过渡:现在我们学以致用,用刚才的方法来学习二至四自然段。(1)出示

学习任务:轻声阅读二至四自然段,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泉多读几遍,想一想: 泉在什么位臵? 泉水有什么特点? 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体会到? 在上面圈圈划划。(在学习任务的上面,出示学习方法,做成幻灯)3.集体交流 体会感悟

(1)展示交流:(出示:三个泉的图片)你喜欢哪个泉? 这个泉在哪

儿? 有什么特点 ? 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 珍珠泉

1、体会珍珠泉的神奇。想一想:

①珍珠泉在什么地方? ②在这句中找找哪个词写出了珍珠泉的特点? 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珠串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用这段中一个词语表现出珠串得变化特点?)

出示: 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第一个问题: 珍珠泉在泉城路北 第二个问题:(板书:神奇)

A 读句子,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珍珠泉的神奇?

B(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珠串一会儿聚在一起,仿佛是一颗大明珠;有时又分散开,仿佛珠串落了满地; 有时又断断续续,有时上升得很慢,有时则快,真是变化多端啊。

指导朗读(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如果生不会读,那么老师范读,再让学生仿读)神奇就神奇在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透!谁来展现珍珠泉的神奇,读出它的变化多端?(评价:你口中的珍珠泉真是形态各异,变化多端。)

C写到这儿,作者仍觉意犹未尽,“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形象,谁能告诉我是哪一个字?(拎)(要变成红字)多么富有生命力呀!谁愿意来做做拎的动作?

拎高一点,速度快一些,再来一遍。

D神奇在拎,一个“拎” 字给泉水赋予了生命力,再在第二自然段中找找还有哪个字也让我们感觉到泉水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涌)“涌”和“冒”有什么不同?(“涌”是指泉水争先恐后地往上挤,写出了泉水的生机勃勃;“冒”指泉水多而缓,并高出泉池的水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泉水勃勃的生机。(出示幻灯:涌和冒的图片,并在旁边写上带有涌和冒的句子,来让学生区分)

E这一涌,涌出了串串珍珠,那珠串――(引读)难怪此泉叫珍珠泉,果然名副其实。

过渡: 古人曾用“百尺珠帘水面铺” 来形容珍珠泉,其实还有两大

泉也很有特色。

五龙潭:(出示图片,并带有第三段的文字)①读读描写五龙潭的段落,从你划到的关键词中,这个泉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板书:泉多)

②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的(汇注)“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是怎样的情形?(请看幻灯)(师描述:五处泉水从不同的地方汇合在一起,这就是汇注。五龙潭也因此而得名。)谁能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把五龙潭的特点读出来呢?

黑虎泉: 你了解了它的源头(它的源头也很特别)!A、(出示图片)你看,这泉口像什么(老虎的头),泉水不断地从老虎口中喷吐而出(出示词: 喷吐),从喷吐一词让你感受到泉水怎样?(很急,流势很猛)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水声喧腾)(板书:水声喧腾)(读词)你会用第一自然段学过的词语说说黑虎泉的水声吗?(虎啸狮吼。)泉水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出,水声喧哗,水势凶猛,如同虎啸狮吼。如果说珍珠泉如同秀丽的女子,拥有千姿百态的珍珠饰品,那黑虎泉就如同一个健壮的男子汉,有用不完的活力。

B、请你把黑虎泉的声势给读出来!(读第四段)指名读,(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黑虎泉的滔滔泉水声)男生读 4.当小导游 积累内化

我们兴致勃勃的游览了四处名泉,现在请同学们当一回导游,带各位游客去几处泉水处游览一下,指名选择一处来介绍,介绍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1.泉水的位臵说清楚。2.将泉水的特点描述出来。3.可以用书上的原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小组内一人介绍,其他三人可以扮演游客,给出恰当的意见。试试看!

相机出示视频或者图片。

三、总结课文:

听了这些小导游的介绍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难怪人们都说(齐读最后一段)。以后同学们有机会去“泉城”济南,千万不要错过了这四大名泉哦!

四、检测完善

课内:《补》第一题 课外: 1.背诵课文。

2.模仿课文的描写方式,抓住位臵和特点,用一段话介绍校园内的一处景点。如文化长廊、草坪、花坛等。

板书:

9.泉城 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潭 趵突泉

5.恐龙(第二课时 ) 篇五

孙玉娟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特点。初步感知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特点 初步感知说明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五、教学内容:

(一)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恐龙(生读)

2.对于恐龙大家非常感兴趣,也了解了很多有关恐龙的知识,那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恐龙的?(1)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生活环境 种类形态 亲戚 吃食 生育 消失

(2)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听写词语。

(1)吊桥 利剑 庞然大物 望而生畏 轻型 凶猛 牙齿 匕首(2(跟白板上出示的词语对照,有错订正1遍。

(3)这其中的某个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一种恐龙?(翼龙和鱼龙不是恐龙,而

是恐龙的亲戚。此时若有学生说起,可以顺势带掉第三段)

(二)了解特点,感知方法

1.文中哪个自然段是重点介绍恐龙种类的?(第二自然段)你是怎么知道的?(白板笔画出第一句中心句)。那请你好好读第二自然段,听好要求,等会请同学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

交流后,教师用及时书写笔在恐龙的名字下面画横线。

2.你对哪一种恐龙最感兴趣,你就把那句话用心地多读几遍,好好想想这些地球上曾经雄霸一时的主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待会介绍给大家。抓住特点,说准确,说生动。

3.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两亿年前的侏罗纪。你瞧,地球上到处是大片大片的沼泽,深谷里、山坡上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播放图片)。

(1)你们看,雷龙闪亮登场了——(出示雷龙图片),谁来介绍介绍。(2)指名说后评价——从他的介绍中,你有没有感受到雷龙的特点?你是从哪里感受到雷龙的这个特点的呢?

(3)出示写雷龙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圈画词语并作批注(作比较 打比方)。预设:

你抓住了雷龙的特点.你拿雷龙和大象相比,就更清楚了(大象是我们很熟悉的事物,是我们知道的比较庞大的事物,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做“作比较”,教师在句子旁边做标注,学生在书本上做标注)

你还告诉我们雷龙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将雷龙发出的轰响比作雷鸣,这样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教师在句子旁边做标注,学生在书本上做标注)听过打雷吗?打雷的声音给你怎样的感觉——(震耳欲聋 害怕)来,请你再来介绍一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雷龙的庞大。

你们看,通过将雷龙和大象作比较,雷龙的特点就具体生动了,真不错!能把事物介绍具体生动,这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本领。

4.下面老师也想来试试——老师也想来介绍一下梁龙 将二十多米 漏掉。

(1)你对老师的介绍满意吗?(为什么?)

这个数字能漏掉吗?二十多米,来看看这二十多米大概有多长。你们看,有了这个数字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了梁龙的有多长。(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老师在白板上标注,学生在书上做标注。)

(2)出示梁龙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梁龙,是不是你想象中的梁龙 和刚才老师介绍梁龙的样子一样吗?

(3)齐读写梁龙的句子,体会列数字的表达作用

5.介绍下面的两种恐龙,我们来一点创意,你们就把自己当作剑龙和三角龙来介绍吧,行吗?(来,自己再试试)(1)找两生到前面,分别介绍。你叫——(哦,现在你是谁啊?剑龙)剑龙的四支利剑

(我来问一下,剑龙啊剑龙,你这身上又插剑板,又插尾刺的,怪吓人的,剑龙要回去了,大家可要当心别被它的尾刺碰到啊!(2)三角龙

哦,三角龙,你的三只大角长在什么地方啊?每只有多长? 同学们,见到这样的三角龙你觉得怎么样?(3)相机理解 望而生畏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畏”的意思。畏:1.畏惧,害怕。2.佩服。

三角龙的三只大角,令人望而生畏。()

王勃小小年纪就写得一手好文章,真是后生可畏啊。()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思也不同。

6.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具体介绍了四种恐龙,通过将雷龙与大象作比较,让我们具体了解了雷龙的庞大,通过二十多米这个数字,以及将梁龙比成吊桥,让我们领略了梁龙身体之长等等,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恐龙的种类和千奇百怪的形态,7.课文除了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形态,3-5自然段还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介绍,又是怎么介绍的呢?

(1)自读3-5段。(2)交流。

8.这么多恐龙,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认识他们了,给我们书中的插图上的恐龙写上名字,指名一学生到白板上写。交流对照。

(三)总结

恐龙作为两亿年前地球的主人,它们不仅种类繁多,形态千奇百怪,它们在6500万年以前的神秘消失,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迷,它等待着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去破解。

(四)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

2.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用上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

(五)板书设计

恐龙

环境 作比较

种类、形态 打比方

亲戚 列数字

6.《争吵》第二课时 篇六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争吵》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我”和克莱谛的心理的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而三年级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语言重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创新教育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重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说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的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五、说过程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后悔、难过、得意的语调读我对争吵后的感受和和好后的高兴,用不是滋味的语气读我陷入沉思的段落,在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首先判断父亲的话,对我来说是合理的吗?

2、再结合父亲前2句话的理解,感悟父亲话的内涵。

六、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既展现了文章内容,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同时也突出了中心,反映了课题。通过词语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这既是儿童的发现,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三年级语文《争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我”和克莱谛在吵架时不同的做法,懂得同学之间要互相理解、真诚相待。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我”的内心活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教学准备:

小黑板、小纸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了“我”的内心活动;然后写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批评。)

2、引入:太棒了!同学们掌握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品读课文。(板题)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1---4自然段。思考:“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是什么?(克莱谛把“我”的本子弄脏了,“我”也弄脏了他的本子。)那么克莱谛弄脏“我”的本子是故意的吗?(不是)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因为克莱谛说:“我不是故意的。”)可是“我”弄脏他的本子是不是故意的呢?(是故意的)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想报复他)“我”为什么要报复克莱谛呢?(“我”嫉妒克莱谛得了奖。)可是课文开头却说:“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别人做错了事,道了歉,就应该原谅别人。而“我”并不是这样做的,想到的却是克莱谛“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因此,事实上,“我”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嫉妒他得了奖。)

2、讨论交流:从争吵过程中,看出“我”和克莱谛是怎样的人?(“我”嫉妒心很强,而克莱谛是待人宽容。)

3、默读课文5---8自然段,在文中画出争吵之后“我”的心情的词句。

(1)、(小纸条出示):描写“我”心情的词句。(个别读、齐读)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再次指导有感情读)

(2)、讨论交流:读了这几句话,你有什么发现?(A、“我”的心里很矛盾,“我”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脸,道歉的话说不出口。B、“我”的心里很后悔。)为什么“我”后悔?(因为“我”知道克莱谛不是故意的,而“我”是故意的,也是在嫉妒他。)“我”心里怎么还是“不安”的呢?(听到克莱谛说要在外面等自己时,是怕克莱谛在放学后找自己打架。)那“我”怎么又想到“只是防御,决不还手”呢?(因为父亲教育过“我”,我也知道了自己做错了,又没有勇气主动承认,很对不起他。所以只能是“防御、决不还手”。)

(3)、再讨论:从争吵之后“我”的心里活动中,你对克莱谛有了怎样的了解?(克莱谛是个好孩子。)这么说,争吵起来主要是怨谁呢?(“我”)是的,如果他没有先骂了克莱谛,心又想报复克莱谛,后来自己知道做错了事又没勇气承认和道歉。(4)、有感情朗读课文这部分。

4、分角色读9---13自然段。(1)、学生分角色读书。

(2)、找出描写克莱谛表情神态的词语。(微笑、温和)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再一次说明克莱谛宽容、友爱待人。)(找出相关句子,学生读)看到克莱谛要和“我”和好了,“我”是怎么说的呢?(齐读句子)从这里说明了“我”是什么心情的呢?(激动,感动)

三、体会父亲的话。

1、学生自由读第14自然段,画出父亲说的话。

2、指名读父亲说的话。

3、理解父亲说的话的意思。

4、父亲把“我”手里的戒尺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望“我”告别错误,友好待人。

5、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内容,升华情感。

1、学习到这里,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克莱谛,他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喜欢文中的“我”,“我”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及时的接受同学的友爱,与同学重归于好。)

2、找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3、指名读书,升华感情。

五、谈学习收获。

同学们,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难免的事,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板书设计:

弄脏本子(直接原因)

吵架原因 嫉妒他得奖(真正原因)

15、争吵 “我”---克莱谛

后悔吵架,心里不安(他是个好人)

重归于好(重新做好朋友)

7.《荔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和方法:学习课文, 围绕重点写母亲对儿孙的爱的四件事, 通过抓重点词句感受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母爱, 唤起关爱父母之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以创设情境

二、歌词导入, 复习回顾

由《母亲》歌词导入, 复习回顾表现母爱的四件事。

三、深入研读, 品文悟情

师:上节课我们围绕沙果和荔枝提出了几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是哪几个?

生: (1) 课文以荔枝为题, 为什么还要写沙果?

(2) 母亲那么爱吃荔枝, 可临终前却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一) 研读第一板块:沙果寄深情

引导探究第一个问题。

1.出示导学提示:请同学们画出文中描写沙果的语句, 读一读, 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后引导交流文中第一次写沙果的语句, 抓重点词谈体会后指导朗读。

3.补充肖复兴去北大荒后, 母亲独自一人生活的资料。

4.学生再谈感受, 读中入情。

5.师:就是这样一盘承载了母亲一片爱心的沙果, 当客人来了, 这盘沙果让儿子感到尴尬时, 母亲又是怎样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相机出示:“母亲端上茶来……那般自然、妥帖。”

7.师:真的是“顺手”、“不经意”吗? (生自由读后交流体会)

8.师小结:只有母亲, 只有深爱着孩子的母亲, 才能这样细致入微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变化。读了这些写沙果的文字, 明白为什么要写沙果了吗?

(二) 品读第二板块:荔枝渗厚爱

师:儿子也懂得回报母爱, 因此买了昂贵的荔枝孝顺母亲。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情景令作者终生难忘。

1.相机出示:“母亲扑哧一声笑了……孩子一样高兴。”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写上批注,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指导朗读, 评读。

3.引导回读课文开头儿子咬牙给母亲买昂贵的荔枝句段, 体会儿子的孝心, 进而体会母亲实际是带着无比的喜爱与欣慰在欣赏荔枝。

4.指导再次朗读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这段话, 体会母亲当时的心情。

5.教师范读, 指导背诵。

6.母亲那么喜欢吃荔枝, 却为什么舍不得吃荔枝呢?解决第二个问题。

(三) 第三板块:深情与挚爱交融:“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1.师激情过渡, 引导体会儿子得知母亲去世前一颗荔枝也没舍得吃的心情。

2.生交流:痛楚、遗憾、怀念、内疚、悔恨……

3.小结引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练读。

5.互文阅读:肖复兴《母亲》中小姐姐出嫁的文字。

6.再次引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7.荔枝鲜红依旧, 母亲却长眠地下, 此时此刻作者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指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8.生交流后师总结:去年今日此门中, 母慈儿孝乐融融。慈母已随清风去, 荔枝依旧年年红。千言万语都浓缩为这一句———生: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9.学生结合母亲关爱自己的事例谈感受。

四、总结全文

这荔枝代表了母亲那永不消逝的爱, 也寄托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其实, 我们每个人的母亲也都在深深地爱着我们, 只是很多时候被我们忽略了。“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同学们,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亲人的爱, 用爱去回报他们吧!让我们一起祝愿 (出示:天下母亲永远幸福安康!阎维文的《母亲》歌声再次响起) 。

五、自主作业

学了本课, 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提示:可以把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背下来;可以为妈妈做件事;也可以搜集肖复兴其他的纪念母亲的文章阅读。

评析

【教学点评析】

议题一:三个板块的设置是否合理

安徽徐杨清:这三个板块的设计很好, 但是容量是不是太大了?我觉得每个部分不能平均用力, 整体感知四件事后, 直接进入描写荔枝的片段进行品味, 关注细节, 体悟写法, 片段仿写, 将这一部分上实。再学习沙果这一部分, 但此处一笔带过, 主要体会写作技巧。最后回归“荔枝依旧年年红”, 情感升华。

议题二:是否上出了语文味

设计者认为《荔枝》一课是进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教学的范例, 在教学第三板块时教师拓展文本, 顺势指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感恩父母, 帮助学生体会、说出作者未尽之言, 以期令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您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得当?

江苏卢谦:荔枝依旧年年红, 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追忆, 情真意切, 可以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此处安排说话即可。同时, 文本的细节描写很有特色, 设计者将其作为一种教学突破口, 让学生在品读细节中体悟情感, 这都做得不错。只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上体现不够, 其实“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那段细节描写是个读写结合的范例, 可惜没有很好利用。

议题三:设计的修改建议

本设计最大的不足在哪里?应做哪些调整?

1.目标设置问题

江苏周信东:此设计刻意把教学目标分三块表述, 这是将三维一体的多元目标人为割裂的表现。

2.入课方式问题

四川夏祥川:我以为, 课前以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导入, 放在第一课时的开头最好。

3.互文阅读的时间安排

安徽徐杨清:不是所有的互文阅读都要放在课堂上, 譬如第二处的互文阅读可放在课前, 教师课堂上点一下, 就能节省不少时间。

【整体评析】

江苏魏星 (特级教师) :

这个教学设计, 教师注意整体把握教材, 有效生成对话。学生依据第一课时的质疑独立钻研文本, 在交流和对话中, 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情。最值得称道的是, 此教学设计不仅指向文本的内容、思想、感情, 而且聚焦文本“怎么说”, 从中领悟出带有规律性的语言规则。如对“母亲端上茶来, 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 那般不经意, 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的敲打, 从“顺手”“不经意”这两个词中敲出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设计中有多个这样的“语用分析”, 可以看出教师良好的语言修养。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师还相机引导学生进行“互文阅读”, 也可以看出教师的设计智慧。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建议不要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层面描述。应站在学生应达到的语用层面, 用具体的、可以测量到的语言描述目标。把情感等目标渗透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实现。此外, 课标第三学段目标提出“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这就要求要寻求到阅读和表达的“耦合点”, 而这个设计还是偏重于文本意义的“接受性阅读”。

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第二课时从阎维文的《母亲》歌曲切入, 我认为是不妥当的。教学中的情是从哪里来的?是外部的渲染?还是从语言实践中获得的?答案不言而喻。所以建议把第一、二环节去掉, 直接从学生的质疑入手, 建构阅读实践活动。另外, 整个教学设计太“满”了, 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活动空间。

吉林孙世梅:

这个设计, 上课伊始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整体性, 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在细读文本时运用读、画、悟、议, 以及资料的补充等多种方式, 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生活的困苦与母亲的勤劳, 进而感动于母亲的那份爱子深情。同时, 在感悟课文内容时, 教师还在表达特点上加以关注,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于表达情感所发挥的作用。教学中, 教师以“读”为核心, 以交流为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淤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两次播放《母亲》, 虽然可以营造氛围, 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使用太多多媒体手段而冲淡了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容;于核心问题下的小问题的处理要灵活, 不要因为各种原因随意增加“追问”, 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变得琐碎;盂对于课文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与课文描写方法、表达特点的感悟要防止过多过深, 而把语文的学习, 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单纯的“思想教育”。

《荔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修改稿)

教学目标:1.

1.通过学习课文围绕母亲对儿孙的爱重点写的几件事, 能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能够感受到母亲对儿孙的爱, 唤起关爱父母之心。

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初步领悟此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导入目标

1.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 知道课文围绕母亲对儿孙的爱重点写了四件事, 是哪四件事呢?

生:包蕴母爱的沙果;第一次吃荔枝;巧端沙果, 除儿尴尬;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荔枝。

2.四件事, 四幅动人的画面。这节课就让我一起跟随作者肖复兴回到那年那月, 一起重温感动作者一生的那段情。在学文中解决我们第一课时的质疑:课文以“荔枝”为题却主要写了什么, 是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品文入境, 沿波讨源

板块一:品味荔枝, 披文入情

问题的解决来自对文本的深入研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温情画面。

(一) 一品荔枝, 体会母爱

1.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令作者终身难忘, 读读第3自然段的相关文字, 在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旁写上批注,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体会。相机出示:“母亲扑哧一声笑了……像孩子一样高兴。”

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4.引导学生抓“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托、爱怜地望、不住地说”体会人物内心。

5援指导朗读, 评读。

(二) 二品荔枝, 感受孝心

1.母亲那么喜欢吃荔枝, 在母亲眼中, 她手中捧着的仅仅是一颗荔枝吗?

(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可见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 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 仔仔细细地欣赏, 像个孩子一样高兴, 其实更主要的是母亲对儿子的一片孝心感到欣慰。)

2.从哪儿读出儿子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3.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儿子咬牙给母亲买昂贵荔枝的有关文字。

4.荔枝虽贵终有价, 孝心无价情义深!母亲是带着无比的喜爱与欣慰在欣赏荔枝呀!再来读读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这段话, 体会母亲当时的心情。

5.生练读, 指导背诵。

(三) 三品荔枝, 关注语用

1.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永远定格在作者的脑海中, 却也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请以某一物件为依托, 回忆父母疼爱自己的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片段仿写。

2.指导仿写、交流。

板块二:聚焦“沙果”, 涵泳体会

自读自悟

1.课文以“荔枝”为线, 却花费了不少笔墨写“沙果”, 作者用意何在?从文本中找依据。

2.学生自读思考。

交流感受, 聚焦两个画面

交流预案

1.画面一:“包蕴母爱的沙果”

相机出示第2自然段相关文字:“这是一种……这般模样。”

(1) 读了这段文字,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 指导学生结合“长着疤、烂、一一剜去、干干净净、晶光透亮、格外清晰”等词语体会母亲的勤俭和生活的困苦。

(3) 互文阅读:肖复兴去北大荒后, 他的母亲就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北京, 没有工作, 没有经济来源, 靠给人看孩子、弹棉花勉强维持生活。肖复兴回京后, 一时没找到工作, 母子俩就靠母亲赚的这点钱艰难度日。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 母亲还想着要给儿子买水果。虽然她所能给儿子的仅仅是这样一盘伤痕累累的沙果。知道了这些, 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 学生再次交流感受后, 指导朗读。

2.画面二:“巧端沙果, 除儿尴尬”

相机出示第4自然段相关文字:“母亲端上茶来……自然、妥帖。”

(1) 真的是“顺手”、“不经意”吗?生自由读后交流体会。

(2) 多么细心的母亲啊, 只有母亲, 只有深爱着孩子的母亲, 才能够这样细致入微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变化。

体会作者描写沙果是为了写荔枝, 写母爱, 体会这种写法的精妙

板块三:真情挚爱两交融, 情到深处意浓浓

1.母亲去了, 临终前儿子给买的荔枝她一颗也没舍得吃, 全部留给了小孙子。母亲心中只有儿孙, 却唯独没有她自己。想一想, 当儿子知道这一切时心情会怎样?

2.生交流:痛楚、遗憾、怀念、内疚、悔恨……

3.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4.课前我们已经阅读了肖复兴的《母亲》, 知道文中的母亲并不是“我”的亲娘。此时此刻, 你的心中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再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5.荔枝鲜红依旧, 母亲却长眠地下, 回想起母亲生前种种, 作者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6.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7.生交流后师总结:去年今日此门中, 母慈儿孝乐融融。慈母已随清风去, 荔枝依旧年年红。其实此时什么语言都是苍白的, 千言万语都浓缩为这一句———生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8.课文学到这里, 你是否还有疑问?

三、总结全文 (“阎维文《母亲》歌声再次响起”中“再”字去掉, 其余文字与原设计同。略)

四、自主作业 (与原设计同。略)

后记

静下心来认真拜读了老师们对《荔枝》一课的设计评析还有几位名师点评, 获益匪浅。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讨, 思维得到碰撞, 智慧得以启迪, 对于我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与提升。非常感谢《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给我们创设了这样宽松有效的研讨氛围, 更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之中的精彩点评。我也十分珍惜这次机会, 与编辑沟通, 向当地名师请教, 结合大家的评析对原设计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原设计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入课的方式、互文阅读的时间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在修改设计时, 我吸取了大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重新设定目标;舍弃了前两个教学环节, 歌曲创设情境和歌词导入部分;将第二次互文阅读移到课前等, 这样就能有更充分的时间落实每一环节的教学。

8.《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设计理念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的小英,在一次偶然的演讲课上,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无奈地走上讲台并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令小英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就因为这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面对人生的态度,由内向、自卑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纵观全文,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生动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心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读来十分感人。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掌声》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教育题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掌声》一文的大体内容,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下面,谁来说一说这些神态与动作?(如:“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等)通过这些句子的叙述,进一步深入课文理解小英感情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体验小英感情的变化,感悟“掌声”的内涵

1.让学生自读第1~4自然段,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当老师请小英上讲台时,猜想此时小英的心情怎样?她又是怎样做的?

(2)小英走上讲台时,同学们为什么热烈鼓掌?这时小英心里又会怎样想?

(3)在小英演讲完后,同学们的掌声表示什么?此时心里又会产生哪些想法?

2.师生共同探讨。(要求: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第(1)个小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文中写道,“轮到小英演讲时她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这里不难看出,小英既紧张又害怕,另外,她平时“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她很少发言,现在要站在讲台上,所以很紧张,更担心、更害怕的是怕新来的老师及同学们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而现在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她,不知道同学们会怎样看待她,心里难受的滋味表现在“她眼含泪水,眼圈都红了”,另外,在文中这样写道:“但小英犹豫一下后,还是慢吞吞地,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从这里看出小英还是很有勇气的,还是很自信的。当小英走上讲台刚站定的那一刻,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勇敢、自信走上讲台的赞扬和鼓励,是同学们自发的掌声,由此可进一步往下深入讨论第(2)个小问题,在同学们的鼓励和赞扬下,小英感到同学们不但没有取笑她,反而给以热烈、持久的掌声,所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而在小英镇定情绪、讲完童年的故事后,同学们是怎样做的?从而进入第(3)个小问题的思考,此时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肯定和能战胜自我的那种自信的鼓励,面对这种情境,小英也非常感动,为表示谢意,她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她看到同学们这样热情地鼓励自己,同时也为自己的演讲成功而感到高兴,所以她微笑着走下了讲台。通过此次成功的体验,小英在未来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转变?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精读5~6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5~6自然段

思考:自那次演讲完后,小英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在文中勾画出关键句子加以理解)在此,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验与感受。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与5~6自然段,对比小英前后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英在信中说的话,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使她了解了同学、战胜了自我,克服了自卑,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结:总之,“人人都需要掌声”,这里的掌声,不仅仅是“掌声”,还包含有鼓励、帮助、关心、支持,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困境,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到,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英变化的原因,即“掌声改变了她的生活”。(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教学)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加深“人人都需要掌声”的理解。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未来自己将怎样面对自己与他人。

9.第二课时 篇九

活动(五)——有礼有节招待客人

1、在日常生活中,客人来时,我们有些小朋友不懂得尊重别人,不能正确待客,弄得客人很尴尬。

2、出示图,内容是:客厅里爸爸妈妈正在陪客人说话,周围几幅特写小主人“人来疯”的图。

3、图中小主人在干什么?他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懂得:打扰大人说话,在客人面前打开礼物、当着客人的面向父母要东西等行为是“人来疯”,是很不礼貌。

4、小主人这样的行为,客人看了心里会怎样想呢?让我们去做个现场采访吧。播放录象(学生采访客人的情景)如果你是客人,以后还愿意来他家做客吗?

5、引导小朋友给图中的小主人提个醒,他应该怎么做?

活动(六)——陌生人来到我家

1、师述:小朋友,当你一个人在家里,陌生人来了怎么办?

2、出示图:内容是:圆圆独自在家,遇到一陌生人敲门。

3、讨论: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4、分组表演:自由组合,把日常生活中独自一人在家遇到陌生人敲门的情形表演出来。

5、总结:在生活中,客人来了我们要热情待客,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

活动(七|)——制作贺卡,相互赠言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接待客人礼仪方面的名句、名言。

2、学生自由设计并制作“待客礼仪贺卡”,写上格言,赠送给好友,相互勉励。

3、评一评班级中的“待客礼仪之星”,把他们的照片写在“文明礼仪树上”

4、播放《乖乖熊请客》的歌曲,师生一起活动,边歌边舞。

活动(八)——课后延伸,发展评价

10.《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1. (板书课题)——水,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马朝虎到缺水严重的村子里看一看。齐读第1自然段。

2. 你从一系列的数字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苦)

3. 默读课文的第二、三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呢?(雨天洗澡的痛快,一勺水解暑的快乐。板书——乐)

4. 针对板书,自由质疑。在这样严重缺水的村子,人们生活是多么的艰苦,而文章花大量的笔墨写了有水之乐,到底是苦还是乐,为什么这样写呢?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创设矛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 关注过程,解决问题

1. 默读课文2~6自然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对你触动最深的语句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上一两句内心感受。(学生自主阅读并批注)

2. 体会缺水之苦

(1)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

(2) 那把钥匙象征着权威、幸福……

(3) 风干的感觉、晒干的狗尾巴草。

(4) 在这种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怪不得母亲会说:“你们真是饿坏了!”“饿”的仅仅是弟兄四人吗? 从这些语句中体会缺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指导感情朗读。

3. 体会有水之乐

(1) 雨天洗澡乐

① (出示:“只有在……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仔细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所以作者说: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③ 同学们,多少双期盼的眼睛,多少个期盼的日子,人们凝望天空,祈求天公作美,普降甘霖,可是多少次,让我们失望难过。终于,一声炸雷,雨哗哗而下,我们都——(学生想象) 因为,“只有在下雨……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④ 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痛快洗澡的行列中去吧!(出示第2自然段:先是……然后……)你觉得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你认为,这时大家感受到的幸福是什么?

⑤ 教师小结:久旱逢甘霖,真是酣畅淋漓。我们生活中平平常常的水,却成了村里人幸福的源泉。(读第2自然段,感受下雨天洗澡的痛快)

(2) 感受夏天一勺水之乐

① 一勺水的快乐就从“母亲轻轻一笑,从……打开了水窖”开始。

② (出示第4自然段:一缕……“啊啊”大叫起来。)读文,如果你就是四兄弟中的一员,你从这一句话中,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

③ 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来慢慢分享这一勺水带来的快乐。(课件分行映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润滑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配乐朗诵小诗。你认为这里的幸福是什么?

④ 连读3~5自然段,还感受到了什么?

4. 有苦有乐——明写乐,实则以乐衬苦

(1) 雨天洗澡多么舒服痛快!这可是一等再等,难得倾泻的雨啊。这段文字把雨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幸福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而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前,是什么?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后,又是什么?得水之乐,更衬出了缺水之苦。怪不得文中会说:“水,成了村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是村里人最期盼的日子。”母亲会说:“你们真是饿坏了。”

(2) 一勺水,四个人,人多水少,可幸福不减,怪不得母亲说……一勺水,四个人,人多水少,幸福的短暂,不正告诉我们等待的苦吗?

(3) 缺水给村里带来了苦,文中生动描述了有水之乐,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快乐,就愈能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之苦,愈是写一勺水洗浴之乐,愈能反衬出无水补充时身体缺水时的苦。在乐中包含着缺水的苦涩,更让人体会到水的珍贵。

5. 看似苦,实则乐,这是一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1) 本文以孩子的口吻记述,通篇洋溢着快乐的氛围。

(2) 村里人长期生活在这里,已经习惯了缺水的生活,一场雨、一勺水给大家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3) 点拨: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能如此快乐地生活,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在生活中遇到困境就要像村里人一样,乐观积极地面对。)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阅读后产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答案是开放的,从不统一的答案中最后也形成了一些看法,文章中既体会到了苦,也享受到了乐,更多的是洋溢着的在艰苦环境中快乐生活的乐观精神,这不正是一种人生观的体现吗?

三、 适度拓展,总结提升

1. (出示课件——图片及资料:全国共有669个城市,400个城市缺水,110个严重缺水。特别是在辽阔的西部,还有近千万的母亲在与严重缺水苦苦搏斗,他们在想水、盼水、哭水、梦水,向五湖四海唤水。孩子们上不起学,为了水,从小就加入了取水的行列。为了水,有多少人仍在艰难地跋涉。可喜的是,“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在2000年正式启动,解决了数以万计的灾民饮水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2. 读了课文,看了图片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呢?

【设计意图】拓展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与当今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生活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下游的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严重缺水的地方很多,绝不仅仅是课文中的这一个村子。从课文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会关心生活,提高节水意识。

四、 强化意识,有效练习

1. 你能为节约用水设计精彩的广告语吗?(发小纸条)

广而告之:

2.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水资源的小报,报头自拟,内容自由选择:可以介绍水资源的现状;也可以谈谈如何节水;形式多样:可以剪报,也可以摘抄,更鼓励原创文章;体裁鼓励多样,除说明性文字外还可以有诗歌、散文、读后感等。一周后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设计公益广告强化节水意识,练习表达。小组合作制作小报,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讀更多的水资源资料,围绕节水主题,课内延伸课外,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阅读实践中合作探究,迁移运用,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11.《跳水》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篇十一

《跳水》是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 孩子为了追回帽子, 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 船长急中生智, 命令儿子跳水, 使孩子转危为安。

【设计理念】

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 (故事情节) 和暗线 (情绪变化) 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 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走进课文情境, 获取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朗读体会, 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 继续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带领学生入境

谈话激趣, 问题导入新课

这一天, 海上风平浪静, 船上的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 在甲板上非常放肆。那么, 放肆的猴子会有怎样的举动呢?

二、读———批注课文要点

精读课文, 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2~4 自然段, 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1)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三、析—感知事件的发展

(一) 品词析句, 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水手们都笑起来, 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把帽子摘下来, 用牙齿和爪子撕。” (猴子逗孩子, 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 孩子“哭笑不得”, 很尴尬)

师点拨:此时此刻, 孩子心里想写什么?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 也太丢面子了) (……)

2.“孩子气极了, 他丢开桅杆, 走上横木。” (气愤到了极点, 失去了理智, 走上横木, 陷入了绝境)

师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 体会孩子“气极了”时的心情, 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 以读促思, 体会孩子陷入绝境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 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请学生读, 要求读出“危险”)

(2) 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 他就会跌到甲板上, 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 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请学生读, 要求读出“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从图片上体会) 。

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 理解孩子的危险———难以转身, 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请学生再读, 要求读出“危险”)

3.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4.齐读, 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三) 以说促思, 齐动脑想办法

师引:孩子的脚底摇晃起来了, 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如果当时你在场, 你会用什么办法救他呢?

1.讨论交流: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 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 又有把握。

2.小结过渡:其实, 这些办法实际上都行不通, 那么在这危急时刻, 作为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四、悟———领会故事的精髓

1.指名读课文第7 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 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 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

五、品———感受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 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8 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怎样?那为什么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孩子不跳水, 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 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创设情境, 引读, 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六、总结升华, 拓展延伸

1.学习课文后, 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7 自然段, 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3.船长的儿子醒过来了,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对水手们说些什么?

4.请你选择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做批注笔记。

七、作业

12.《雪儿》第二课时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3、领会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2和3。【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知识:

(1)指名让学生说《雪儿》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读出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内容见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3、合作学习:

尤其要注意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这部分第二题让组内学生认真看,由组长综合出完整的答案。

4、课堂展示:

展示一:展示默写词语情况,找四名学生上台默写出词语,比一比,并订正。展示二:展示自主学习中2、3、4、5、6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雪儿的感情。指导背诵指定段落。

展示三:展示合作学习的内容,着重让学生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5、巩固提升:放ppt的内容,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来个回头望,加深记忆。

6、作业布置:内容见ppt中的。

7、课后完成练习册的题。【板书设计】

腿伤在家

向往春光

照料白鸽(洗澡

敷药

盼快点好起来)

重返蓝天(展开双翅

飞回

祝福)

13.《检阅》第二课时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检阅,棘手,挑选”等词语的含义.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3、以读引写,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了解“检阅”,导入课文

1、出示《人民解放军接受检阅》,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板书:检阅)

2、谈谈你对检阅的理解,生交流。师:检阅一般是在国庆节或重大节日里国家领导对各路军队进行的阅兵仪式,有的国家还会派出部分民众队伍参加,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也有展示国家装备和威严的目的。2009年国庆节,我们国家也举行了场面恢弘、气氛隆重的检阅仪式,威武的解放军战士整齐走过天安门广场,快乐的小朋友们也整齐地举着鲜花接受检阅。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波兰人的国庆节,感受他们不一样的检阅场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出示初读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想一想文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2、生交流,师相机引导出切入点“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板书(博莱克这个小伙子真棒!儿童队员们

这些小伙子真棒!

3、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写这个小伙子真棒,哪些地方写这些小伙子真棒?

三、深入文本,感悟“真棒”;

(一)走进博莱克

1、出示自学目标(1)、自由朗读第10至1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检阅隆重的语句。(2)、把博莱克的表现用“—” 画出,体会他的心情,加上批注。

2、全班交流

(1)出示描写检阅隆重的语句。(指名读,齐读)

(2)这么场面恢弘,气氛隆重的检阅仪式,就让我们首先将目光聚集到博莱克身上吧。A、出示插图:你看到博莱克了吗?给我们说说他的表现。(你想说什么?)

B、是呀,这就是博莱克,高昂着头,挺着胸脯,走得多精神呀!此时此刻,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拄着拐杖,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看来他对自己有十足的信心。(板书:自信)

C、多棒的孩子呀!快找一找课文中是怎么写走在队伍中的博莱克的?(出示句子)

带着你的理解,把博莱克的出色表现告诉大家。(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想到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学们,博莱克是个残疾的孩子,却能走得那么好,同全队保持一致,他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通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博莱克训练时的哪些镜头?

A、师引导: 下雨天„„

那天,骄阳似火„„

放学了,同学们都回家了,只有„„

B、是啊,正因为他这么坚持,不怕辛苦不怕疼的练习,才有了今天这么出色的表现,博莱克真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板书坚强)

C、面对这样的小伙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生自由说)

D、是的,我们有许多话想对博莱克说,但都化作一句最为简单而又蕴含深刻的话,那就是——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E、这一幕幕镜头,一个个场面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波兰观众也看到了,所以大家由衷地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

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让老师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好吗?(指名读,齐读)

(二)走进儿童队员

1、如果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他得到这样的称赞是当之无愧的。那么儿童队员们呢?他们可是手脚健全啊,走得好是应该的,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我们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去看看,去听听,去想想就明白了。(归纳出很为难)

2、出示合作学习目标:

(1)自由朗读第2至9自然段,用“—”画出能说明他们很为难的词、句。(2)小组交流讨论,儿童队员为什么会为难。

3、全班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词句看出这件事让大家为难了?(1)生说第3段内容。“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真的那么为难吗?你给我们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一下好吗? ☆ “棘手” 师:棘手说明这件事很——?难办。你又从文中的哪些句子感受到大家的为难呢?(2)第6自然段

这里一连用了5个问号,多为难呀,把你的为难传递给大家?

自由读一读。汇报读(教师随机回答,评价)

师:所以,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4、老师有点儿犯迷糊了,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说呢?直接去问问博莱克不就行了吗?

(1)随机指名说。

(2)是呀!那是多么为难的事呀,大家都不愿意去说。不妨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模拟这件为难的事,去劝劝博莱克。(3)小组汇报

教师评价:绕了一大圈,虽然不好意思但还是说出来。不仅从语言,还从表情上,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劝说者的不好意思。

(4)询问:博莱克,听了大家的劝说,你有什么感受? 你呢?你刚才也听了队员的劝说,你有什么感觉?

(5)瞧!博莱克伤心了,绝望了,你们愿意这样做吗?

5、正因为这样,队员都不愿意开口,不愿意去问博莱克。这是一群多么善良的孩子们,他们既想使队伍整齐划一,更不想伤害自己的好伙伴博莱克,这可怎么办呢?是谁打破这沉默的局面?

(1)队长在哪?(怎么说的?)(出示第7自然段,指名读。)你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

(2)我想采访一下队员们,你觉得队长的提议好吗?好在哪儿?(生说)(3)是啊,你都想到队长的心坎里去了,再读队长的话。(指名读、齐读)

(4)队长的话音刚落,马上有队员接口说(出示第8自然段,读)谁也有同感?读——齐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想同意让博莱克走在—— 我听出来你很高兴,你高兴什么?

我感受到你很自豪,你自豪什么?

师:是的,此时,再也不是沉默的局面,大家的想法得到了统一。每个队员都欢呼着—<是一种什么精神让孩子们高兴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是什么让孩子们把机会给了博莱克?

【出示第9段】——俱乐部里鸦雀无声了。

师:刚才还是那么沉默的局面,而现在为什么都露出笑容,鼓起掌呢? 生:问题解决了。师:什么问题解决了

生:让博莱克就在第一排。师:这样可以保护——博莱克

师:真好,虽然队员们矛盾过,犹豫过,但最后大家用最好的办法,尊重了博莱克,送上关爱。(板书:尊重

关爱)

难怪,检阅上的人们由衷地赞叹——“这些小伙子真棒!”

看看自信坚强的博莱克,人们由衷地赞叹——这个小伙子真棒!

看看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尊重与关爱,人们又一次赞叹——“这些小伙子真棒!” 看看整齐划一的儿童队伍,人们再一次赞叹——“这些小伙子真棒!”

四、情感延伸,体验写话

1、大家想象一下,检阅仪式结束后,大家又回到了学校俱乐部里。这时,队员们会对博莱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伯莱克会对大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对博莱克说几句话,还要把这些话写下来。

五、拓展升华,总结全文

1、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博莱克这样身残志坚的人,同时也有无私帮助他们的人。如《千手观音》里的聋哑姑娘们,小桑兰„„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读一读她们感人的故事。孩子们,作为健康人的我们,应像儿童队员们那样——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如果是残疾人,也应像博莱克那样——残而不坚,身残志坚。

2、布置作业

板书:

14检阅

这个小伙子真棒!

博莱克

自信坚强

这些小伙子真棒!

儿童队员们

14.《雪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雪孩子》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也是一年级第一篇没有给文字注音的课文。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 小白兔和妈妈堆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 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 可是, 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 雪孩子化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飞到了空中。课文文质兼美, 富有意境和童趣。由于一年级学生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观察插图, 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然后通过阅读课文, 把阅读与看图、想象、说话紧密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爱读、愿读、乐读, 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 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 感知课文

1. 读一读, 说一说。 (学习第1自然段。)

(1) 初读感知。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理解词语。 (1)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呢?” (预设:“雪下得非常大!”) (2) 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到雪下得很大?” (预设:从“一天一夜”说明雪下的时间长, 雪很大。从“一片白”说明雪下得很厚。从“房子上、树上、地上”说明到处都有雪, 雪下得很大很厚。)

(3) 指导朗读。“一天一夜”要重读, 稍微拖长一些。读“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时语气要逐渐加强, 要重读。

(4) 再读感悟。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 让学生在读一读, 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 体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2. 看一看, 想一想。 (学习第2、3自然段。)

(1) 指导看图。 (1) 说一说:下这么大的雪, 小白兔家的食物也吃完了, 兔妈妈决定怎么做呢? (2) 指导学生看第二幅图, 说一说兔妈妈和小白兔堆的雪人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雪孩子的样子, 体会雪孩子的可爱。)

(2) 发挥想象。你堆过雪人吗?如果让你堆雪人, 你会堆一个什么样子的雪人呢?

(3) 图文结合。指导看第三幅图, 并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形容小白兔高兴的词语, (把“开心”换个词语, 体会词语的意思;学生做动作感受“又唱又跳”的意思, 引导学生从“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一起玩”, 体会兔妈妈对孩子的关心, 感受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的快乐, 想象小白兔和雪孩子快乐玩耍的情景。)

(4) 指导朗读。“漂亮”要重读, 读出雪人的漂亮和可爱。“开心、又唱又跳”要读得轻快, 活泼, 读出小白兔的开心, 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看着”的“着”。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插图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和亲身体验中, 在渲染与词句相对应的氛围中让学生主动了解和欣赏词语描写的事物, 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3. 议一议, 练一练。 (小组合作学习第4~7自然段。)

(1) 看图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在小组内和同学们议一议图中表达的主要意思, 再结合画面的内容, 体会小白兔往火里加柴的原因。 (因为屋子里很冷, 所以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

(2) 练习说话。 (1) 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情况危险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就”字体会小白兔玩累了, 比较困, 加了柴, 没有仔细检查, 才使“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 从“睡得正香”和“一点也不知道”体会情况危险。 (2) 用“……就……”说话, 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更清楚。)

(3) 想象体会。 (小白兔正在危险之中, 兔妈妈提着找来的食物正在雪地里往家赶……可是, 雪太厚了, 她拎着篮子, 一步一滑, 走得很艰难。她怎么也没想到小白兔正面临危险。火越烧越大, 小白兔仍然睡得很香……)

(4) 指导朗读。 (1) 雪孩子看到小白兔家里着火了, 心里会怎样呢? (很着急。) (2) 他是怎么做的? (飞快地去救小白兔。) (3) 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语速稍快, 带着急的语气读。) (4) 雪孩子没有了, 小白兔心里怎么样? (悲伤、难过。) (5) 朗读第7自然段。 (带着悲伤的语气读, 语速稍慢。)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创设情境, 通过谈话体验, 让学生愿读、乐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感情朗读, 激发情感

1. 交流互动。

同桌学生根据课文互相说一说:⑴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 自己变成了什么?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 变成水。) ⑵雪孩子去哪里了呢? (他飞到了空中, 变成了一朵白云, 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2. 个性朗读。

自由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 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预设:⑴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 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 雪孩子觉得很高兴, 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要站在雪孩子的角度来思考,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多么高兴呀!所以要读出雪孩子高兴的心情, 要从“美”这个词, 读出雪孩子的心灵美。) ⑵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 自己却化了, 小白兔觉得很伤心, 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 (要站在小白兔的角度来思考, 小白兔太喜欢雪孩子了, 雪孩子化了, 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多么悲伤呀!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读“很美很美”时, 要读得比较慢, 语调比较低, 读出小白兔伤心的语气, 因为她舍不得雪孩子的离开。)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 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 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达到朗读的个性化、多元化。

4. 想象理解。

(出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气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他还会回来吗?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议一议。)

5. 感情朗读。

请同学们伴着优美的音乐, 美丽的意境, 把雪孩子崇高的品质, 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读出来。

设计意图:“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是学生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通过课件演示“雪化成水、水蒸气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并通过课件演示“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深化情感, 拓展延伸

1. 说一说。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预设: (1) 我喜欢雪孩子, 因为他很可爱。 (2) 我喜欢雪孩子, 因为他乐于助人。 (3) 我喜欢雪孩子, 因为他舍己救人。 (4) 我喜欢雪孩子, 因为他很善良。……)

2. 讲一讲。回家后读一读课文, 再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家里的人听。

15.《卫风·氓》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十五

1.着重了解《氓》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2.探究文中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大家已经逐段疏通了字词,了解了文章大意。下面谁来介绍一下文章故事梗概?

生:本诗讲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师:故事情节抓得很准。本诗的故事分为恋爱——婚变——决绝三个环节。分别照应文章的那些段落呀?

生:一、二段讲的是恋爱,婚变部分在文中的三、四、五段,最后两段谈的是决绝。

师:在诗中的三个故事环节中,始终都有淇水的出现。

生:在恋爱部分谈到了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婚变环节也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决绝部分。那,老师,《氓》诗中三处写淇水有何意味?

师:请大家商量交流一下。

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展现了恋爱中的男女分别时的难舍难分、柔情爱意。“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说她的心像被打湿的帷裳,凉飕飕的。至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还没想好。

师:他说出了对文本的一些理解,很不错!最后一处写淇水的作用,谁来说一说。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是女子对丈夫的多次背叛的绝望,什么事都应该有个限度,不能再一再二后还再三再四。

师:说得好。现在我们把三处淇水放在一起来看,是不是淇水可以作为一个证人?

生:是的,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由欢乐开始,悲伤告终的一段人生历程。

师:对于这一场失败的婚姻,文中女主人公进行了总结反思,那么,她认为婚姻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文章是怎么体现的?

生:我记得诗经中的表现手法有三种,具体的内容记不清了。

师:那好,我们来共同温习一下诗经中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PPT图片展示略)

师:回顾了一下赋比兴的相关知识,大家在文中找一找,女主人公认为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她以桑树自喻,认为自己年轻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年纪大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色衰爱弛呀。但是,老师,我怎么觉得“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又像是“兴”的手法呀。究竟是“比”还是“兴”呀?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不少人都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困惑,大家谈下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是“比”,沃若的桑树不正比作女子的青春貌美之时吗?

生:我认为是“兴”,先说熟识的桑树,再说自己。

师:你们的分析都对,但是,有很多时候,答案不是唯一的。

生:既是“比”又是“兴”吗?

师:是的。

师:女主人公认为婚姻悲剧根源是色衰爱弛,她还好心的给后来人提出了告诫,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师: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师:女主人公认为婚姻悲剧的根源是色衰爱弛,你是否认同她的看法?(让学生写百字作文)

生:我想对她说,《不是你的错》,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你“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你何错之有?遇人不淑,并不是你被人“咥其笑矣”的理由,也不应该让你“躬自悼矣”,你认清了氓的真面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你是好样的,一个自尊自爱的坚强女子。

师:你说的很好,女主人公的确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子,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

生:我想说,《桑女,抬起头来,又是一个艳阳天》,你坚强,你勇敢,抛开这场婚姻的阴影,大步向前,你一定可以找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师:你能拓展开来,想到女主人公日后的生活,是真的关心她命运的。

生:我要说,《桑女,你一开始就错了》

师:哦,这个观点很新颖,你接着说。

生:桑女,你所遇非人误终身。氓,从一开始,就居心叵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婚姻大事,为什么要如此偷偷摸摸,避人耳目?“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谋的是什么?“子无良媒”,细想一下“子无良媒”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哄骗,是私奔?还是……对此,桑女你还是有一些头脑的,“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但是,一场离别的思念之苦,“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你的理智,全部丧失殆尽,“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你也走向了深渊。

师:你能够细读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一己之得,很不错。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眼中的《氓》,老师很高兴。其实,《氓》从久远的过去唱到今天,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人对它的解读也是不同的,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阅读一首古诗,绝不在于求得理解的一致,而在于充分挖掘作品的最大价值,养成对生命感发的一种共鸣。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布置一个作业,对比阅读《谷风》和《氓》,比较二者中的女性形象有何异同。

16.猫 第二课时教案 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何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使学生领悟:人应善于自我反省,平等地对待生命,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从他曾他养过的三次猫的经历中领悟到了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猫》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读猫,说故事。(完成导学案的表格,指名学生归纳。)

教师示范:比如说第一只猫:第一只猫是我们从隔壁抱来的,它很活泼可爱。它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做游戏。可是不久,它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两个月以后离开了我们。同学们看,老师在说这段的时候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性情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

师:很好。同学们读书是越来越仔细了,概括得越来越具体了?好,下面谁来说第三只猫?

生:第三只猫是冬天在我家门口被捡到的流浪猫,而且它也没前两只猫那么活泼。

师:没有前两只猫那么活泼,那么可以用什么词呢?

生:忧郁

师:不是很好嘛,课文中现成的很好的词语,它很忧郁。继续。

生:有一次我误会了它,还打了它一下,然后两个月之后它死在了邻居家门口。师:请坐下,说得很好,前因后果都说得很好。他说到了误会了打了它,后来它死在了自家的屋檐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三只猫虽然性格不一,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是怎么?

生齐答:死了。

师:死了?有很多时候,回答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刚才我们说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来,我说,这三只猫的命运也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词。

生齐答:亡失

师:哎,很好,它们的命运最终都是亡失。三只小猫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它们的亡失也使“我”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触动。同学们,你能体会到作者心灵深处情感的跃动吗?

师:养猫,有欢乐有悲伤。你能读出这种快乐或悲伤吗?好,小组交流。先看养猫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

生:养猫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色彩。

师:养猫给我们饭后的娱乐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色彩。(点拨:说一说,哪个词语表现了“我”快乐的心情?新鲜的色彩,对,重音读一读。)

生:可以让我坐在藤椅上笑着消耗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在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点拨:哪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笑 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想象一下,静谧的庭院,摇摇晃晃的藤椅,活泼可爱的小猫,心情如何?一齐读)

师:真好,继续。

生:而且它有时还帮我捉老鼠,让我在夜晚不再听到老鼠的声音。

师: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

我把刚才前面三位同学的连起来说说。养猫之乐,乐在哪里?乐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快乐,乐在让我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老师补充一点是刚才同学没有发现的,我说完以后,就请同学们把相应的句子划下来。它还可以让我领受到如家人一般的温情。在哪里?你能找出来吗?

生:是第九段。

师:请说一说。老师的问题是它还可以让我领受到如家人一般的温情,读到了吗?再思考。找到了吗?

生:大家都不高兴了,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师:大家找到的是“同伴”这个词,就仿佛是家人的温情。不是很符合,因为这里已经是亡失了。咱们谈的是“养猫之乐”,是“乐”,肯定是带来乐趣,还没有亡失。请坐下。我读这一段,同学们同意吗?我们要仔细地去读,在第二只猫的描写当中,有这么一句:“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这只猫在门口干嘛啊?

生齐答:等我

师:哎,等我下班。我一回来,它很开心,跑在前面就奔回去啦。你说是不是像一个家人养猫给我带来了乐趣,所以一旦失去猫,就给我带来了辛酸和痛苦。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些句子,哪些句子?与失猫之痛,作者的沉痛心情有关的句子。把它划下来,边读边划。下面开始,看谁找得最准(生边读边划课文)

生:“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从这里看出,失猫之后,因为三妹难过可以看出这只小猫是三妹十分心爱的。

师:难过一词直接抒发了三妹的痛。

生:“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是把猫当成朋友了,对待小猫就像对待朋友一样。丧失小猫的心情就像失去一个朋友。

师:真好,请坐下。把它当成了朋友,失去了,心里是酸辛的。这句划下了吗?这是直接抒发作者的酸辛。

生:我从“小侣”这个词看出这两个月我对小猫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它离开了,所以我感到了一丝酸辛。

生:“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失猫之痛,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这只小猫,它好像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

师:你说得真好,生命的一部分被人夺走了,除了愤恨,还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齐答:怅然的(师板书:怅)

生齐答:心情

师:所有与心情有关的,用心字旁。这是一个形声字,读chàng。什么意思? 生齐答:不愉快的样子

师:那么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要读出你的怅然和愤懑。

生: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师:很好,诅骂、诅咒。请坐下。

生:“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这里可以看出我十分喜欢小猫,并且希望它能够再回来。

师:请坐下。抱着一丝侥幸,正是喜爱这一只猫的体现。

生:第32小节,“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前面第一只猫是酸辛,第二只猫已经很悲伤了,因为又是伴侣又是生命的一部分,感情已经很深了,所以难过得很多。然后现在是更难过得多,所以他的悲伤可想而知。

师:请坐下。你真是一个很用心的同学。关注到了作者失去三只猫情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果老师说失去了前面两只猫,作者是一种痛惜(板书:痛惜),很可惜啊,因为它们给我带来了快乐。那么第三只猫给他带来了什么呢?(生在座位上自由发表见解)

师:懊悔、自责,刚才我还听到有个同学说了一个词,也与痛有关,是他的——痛悔。

下面我就请同学们把第三只猫死亡后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着重地来找一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9—33小节,圈画出直接抒发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生自读并圈画)

师:咱们班朗读比较好的是哪位同学啊?我就请她读一个小节,我相信其他同学也能读出和她一样的效果来,好不好啊?请你读第29小节。(生范读29小节,其他学生听读)

师:哪一句话成为这一小节表现痛悔心情的标志的啊? 生:最后一句话。

师:最后一句你认为要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愧疚。

师:愧疚,你读出愧疚的感情来了吗?语气在这一句的时候要低沉,语速再慢点。再试一次。就读这一句。(生再次范读最后一句)师:不是很好嘛,其他同学也能读出这样的感觉来。30小节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谁愿意来试试?(生范读30小节,其他学生听读)

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说一下他的朗读?

生:我感觉“我十分难过”这里要读得慢点,这样更能突出作者当时悲伤难过的心理。

师:我同意你的话。(师范读:我心里十分难过)是这个效果吗?有没有同学觉得还有其他可以改进的地方呢?

生:我觉得“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自我良心的谴责,语气应该读得重点。

师: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而且这种自责的情绪很浓郁,要读得重一点。你试一下。

(生范读“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师:效果出来了。

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第31小节。酝酿一下,失猫以后的痛悔。预备,起!(生齐读第31小节)

师:好,32小节请男生来读一读。(男生齐读第32小节)

师:“更难过得多”怎么读?要重读哪个词?(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多”吗?对,“更”难过得多。最后这一句,第33小节,是作者所有这种痛悔情绪最凝聚之点,大家认为是一起读,还是请哪个同学读?(生选择齐读)我相信同学们一起朗读的这种效果。面对这一只死亡的猫,作者——预备,起!(生齐读第33小节)

师:情感读出来了。下面,老师有一个提议,咱们读完了要说说感受。请分析一下,第三只猫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吧,我们说养猫之乐好像没说到第三只猫,那么第三只猫死了以后为什么我却是这样的难过,要比前两只猫难过得多呢?

生:因为以前我曾经冤枉过它一次,而且还打了它。

师:冤枉过它,还追打过它。请坐。还有吗?

生:因为我的良心受伤了,我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师:我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读书还可以再细心点。老师提示一下,前面两只猫让人一看就很喜欢,第三只猫我为什么不太喜欢?有同学说它很懒惰,长得肥肥的,一直窝在哪边。还有呢?哦,看上去很忧郁。还有呢?哎,你说对了,它的毛色也不太好,尤其是有一天还被烧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第三只猫不让人喜欢,主要是长得又不好看,所以我们用一个词,对它有“歧视”。因为不漂亮,因为不活泼,所以我们就不喜欢它。因为不喜欢它,所以才有后面的冤枉它,是不是啊?

你们再看课文,我觉得如果我追打了它,我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我完全可以采取弥补的措施的,给它吃好一点,不可以吗?待它态度温柔一点,不可以吗?有没有采取措施?哪一句话?看出来了吗?(生回答第31小节)

师:哦,第31自然段。是不是啊?(师范读“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没有表白,然后这只猫就死了。老师在这里批注了一个词:漠视。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因为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就不能够去表白我的这种误解。因为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和我对它受伤后的漠视,最后当这只猫死去的时候,我永无改正的机会,是不是啊?

所以,同学们,作者在这里以非常沉痛的懊悔的语气来诉说第三只猫亡失的经过,其实就是以自己的这种亲身经历,来表达一个非常鲜明的道理:对待生命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呢?

生:平等的态度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他表达的是一种平等的态度,无论你这只猫长得漂亮也好,活泼也好,忧郁也好,全部应该是平等的态度。不能因为你是猫,我拿了你就打,愧疚以后也要有补救的措施。所以作者是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也就是要平等地对待生命。(板书:平等地对待生命)

师小结:通过我们的朗读、理解、品味,作者的养猫之乐与失猫之痛,三起三落,构成了一部养猫的悲喜交响曲。(板书: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由于三只猫的命运最终都是亡失。所以课文整体上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五、读生活,说感悟

读过三只猫的故事,读过作者的心声,我们不仅与猫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分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说猫吗?我们分明有种错觉:这哪里是在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感悟的话。

“(对于)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请选取一个对象,畅所欲言。

思考一会,先自己选择一个对象,自说一句。可怜的第三只猫,我想对你说: 对文中的“我”,我想对你说: 点评储备:

第三只猫: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郑振铎: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六、拓展运用

1、猫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人对猫的态度就是人对人的态度,关注动物,善待生命,我们期待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可是,我们生活中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请看一段视频,就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2.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家人、朋友及所有身边的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结束语:

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作者的得与失,悲欢离合,自责反省,都给与我们深深的启迪。关注动物,善待生命,我们期待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猫:生命之美 命运之悲

情:养猫之乐 失猫之悲

17.一面 第二课时 篇十七

一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生词

二、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阿累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与鲁迅先生的一次珍贵的会面。会面的地点是内山书店。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1)那么,本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认真阅读,并在书上作标记,然后回答。

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讲解:因为在暗处,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的特写的`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的现实,深情的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5)“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讨论,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朋友、同志、父亲、师傅和战士)。

(引导学生识别本段的表达方式。叙、议、抒结合。)

(6)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

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 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高尚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部分。

2.解词(注释)

后记:1.在分析对书店、鲁迅的描写过程中,要把批注中的思考题带着理解。

2.(前面)

一面 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18.《爱之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八

《爱之链》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用极其细腻笔触描写了发生在严寒冬夜里的一个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 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 也受到了爱的感染, 留下一些钱, 悄悄地走了。阅读文章, 我们不难发现人间的友爱互助, 值得称颂——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应该伸出热情的手。

课文层次清晰, 共12个自然段, 分三大段:第一段 (1~8) 写乔依回家图中帮助老妇人修车;第二段 (9~11) :写老妇人得到女店主热情招待后, 帮助辛劳的女店主;第三段 (12) :写女店主理解和关爱有困难的丈夫, 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爱之链》一:乔依帮助老妇人修汽车。乔依心情“很是凄凉”, 但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的”老妇人依然“微笑”着。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啊?把内心的苦吞咽, 把满心的爱洒向别人。乔依的手冻僵了, 蹭破了, 可面对老夫人的付款要求, 他却“愣”住了。生活告诉乔依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乔依用自己真诚的言行给老妇人了上了生动的一课。

《爱之链》二: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极度疲劳”, 脸上却带着“甜甜的微笑”。这一“笑”让我们看到了女店主处境的窘迫, 内心的纯洁。

老妇人是怎样帮助女店主的?仔细品读老妇人写在纸条上的话, 并再次联系乔依对老妇人说的话, 原来是老妇人受到乔依爱的感染, 也像乔依一样无私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其实冥冥之中也就是回报了乔依, “好人有好报;无私的付出, 有时也会在无形之中得到回报”。

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作者匠心独具, 构思巧妙, 故事从乔依说起, 最后又回到乔依身上, 揭示乔依和女店主是夫妻关系, 暗含着乔依的无私付出也得到回报, “人有时大方一点, 厚爱一点, 生活也不会亏待你”。另外, 女店主对丈夫乔依说的话, 有很丰富的涵义, 让我们体会乔依夫妇因为得到“爱”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人世间因为有了彼此的关爱、真诚的帮助而变得美好、温暖。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字里行间透着爱的光芒, 每一个用心串起的爱的链条, 就是打动心灵的真情表白。作者构思巧妙, 匠心独运, 课文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用心谱写的。这样的文章, 不用过多的讲解, 只要引导, 学生就能感悟, 就能受到心灵的震撼。所以,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主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让他们全方位感受课文, 用音乐、图画、文字相结合的方式, 营造一种氛围, 让学生进入一种状态, 感受一种气氛, 体会一种心情, 让他们与文本、与作者, 进行心灵对话, 更主要的是让他们与文中人物来一次情感共鸣。因此, 教学中, 以学生自读体验为主, 教师只做引导、服务工作, 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同时让他们在交流中分享学习的收获,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文章有一条主线:乔依帮助老妇人, 老妇人深受感动帮助了女店主, 而女店主恰恰是乔依的妻子。这条主线上有两个爱的故事, 教学中我就抓住这条主线, 紧扣两个故事, 让学生读书, 谈感悟, 交流, 总结, 内化对爱的理解。整个过程以“爱”引入, 感受“爱”, 理解“爱”, 分享“爱”, 升华“爱”的体验, 最后以一段“爱”的诗句作结, 让学生受到了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 不论是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还是对文章思想情感的体验, 都可以较准确地把握, 也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生活体验的欠缺, 对问题的认识还不能达到较深入的程度, 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四、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 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联系课文内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 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联系课文内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感受爱的博大。例如, “爱是一束淡淡的茉莉, 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至爱无声, 那是地震时, 救援人员伟岸的身影”……

通读课文, 体验爱的温暖。依据课文提供的链条, 学习课文。

《爱之链》一:乔依帮助老妇人修汽车。乔依心情“很是凄凉”, 但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的”老妇人依然“微笑”着!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啊?把内心的苦吞咽, 把满心的爱洒向别人!乔依的手冻僵了, 蹭破了, 可面对老夫人的付款要求, 他却“愣”住了。

生活告诉乔依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乔依用自己真诚的言行给老妇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这里, 作者借助丰富的表情、真诚的动作, 微妙的心情, 向我们诉说这什么是爱, 要怎样去爱。我们首先思考乔依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老妇人的?了解乔依是在天气恶劣、因失业而心境凄凉的情况下帮助老妇人的。这里环境描写作用不可小视。其次是思考从哪里看出老妇人也身陷困境、急需帮助?“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 她又冷又怕, 几乎完全绝望了”, 体会到老妇人的紧张、害怕、绝望。然后考虑乔依是怎样帮助老妇人修车的?重点品读第四自然段, 从描写乔依动作的词语, 想象乔依修车的情景, 修车活的脏、累, 而乔依修车的认真、卖力。最后想一想乔依为什么不要老妇人的钱, 他对老妇人说了什么?展开想像, 走进当时的场景中, 了解乔依高尚的内心世界。

《爱之链》二: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极度疲劳”, 脸上却带着“甜甜的微笑”。这一“笑”让我们看到了女店主处境的窘迫, 内心的纯洁。

“老妇人为什么要帮助女店主?有几个原因?”进入文本, 我们发现了三个原因:女店主热情招待老妇人;看到女店主很需要帮助;老妇人想起了乔依, 想起了乔依的话。同时我们发现了女店主和丈夫乔依都是自己处境困难, 却依然能热情帮助别人, 都有做事认真的态度。

老妇人是怎样帮助女店主的?仔细品读老妇人写在纸条上的话, 并再次联系乔依对老妇人说的话, 原来是老妇人受到乔依爱的感染, 也像乔依一样无私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其实冥冥之中也就是回报了乔依, “好人有好报;无私的付出, 有时也会在无形之中得到回报”。

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作者匠心独具, 构思巧妙, 故事从乔依说起, 最后又回到乔依身上, 揭示乔依和女店主是夫妻关系, 暗含着乔依的无私付出也得到回报。另外, 女店主对丈夫乔依说的话, 有很丰富的涵义, 让我们体会乔依夫妇因为得到“爱”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人世间因为有了彼此的关爱、真诚的帮助而变得美好、温暖。

总结交流, 内化爱的理解, 如“老师请你再读读课题——爱之链, 现在你如何理解这根爱之链”, 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小组合作。最后进行交流。

拓展延伸, 升华爱的体验。如“是啊, 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 也正是因为同学们心中有爱, 才会激情勃发, 创作出这么多有创意、有思想的好作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

上一篇:美术第八册教学设计下一篇:2023青岛中考录取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