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传播

2024-10-08

体育文化传播(精选8篇)

1.体育文化传播 篇一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微博已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其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和特征日趋明显,但问题也逐渐暴露,只有建立完善的规范制度、形成规范的传播机制、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微博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博;体育文化;文化传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微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9月,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数已达到2.22亿。

微博快速发展的原因何在?其优势又是什么?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微博为公众提供了灵活、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交流的平台,其关注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个人关键信息的提取功能,并降低了提取、筛选所需信息的难度,这些都为微博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体育微博的优势和局限

体育微博是传递体育信息的新途径,体育微博的出现,满足了体育爱好者第一时间获得体育消息的愿望。

通过微博实现了体育信息的动态传播,保证了体育爱好者对体育文化的即时传播。

同时微博的开放性为体育爱好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渠道,为运动员和粉丝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

球星微博是体育微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众通过球星微博一方面可以了解体育赛事的细节,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球星的个人状况。

球星可以通过其微博进行自我传播与解读,这一过程也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通过球星微博,使竞技体育从专业领域走近了大众生活,使公众得以进一步向体育靠拢。

通过球星的内心解读和对生活场景的解析,将充斥经济色彩的体育运动以生活化的场景展现出来,剥离了经济色彩的体育竞技可以更好地展现和传播体育精神。

随着体育市场化改革的开展,体育赛事尤其是竞技体育赛事的经济驱动日趋突出。

体育演变为成名获利的捷径,在这一过程中,体育精神日趋消弭。

同时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多数人很少有时间去体验体育运动,体育微博的出现给大众提供了可再现的体育运动平台,使远离的体育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也为体育文化的再次彰显提供了虚拟的体验渠道。

与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播不同,微博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呈现出简单、交互、可再现等特征。

传统媒体对体育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单向的文化传播,且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套路化、模式化的特征,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主导与被主导的。

这种僵化的传播方式,使接收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

而微博由于其开放性和操作的简单化,使体育文化的主导权中心下移,提供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共享的,为公众参与其中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播是阶梯式传播,是有计划的针对性传播。

微博体育文化传播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裂变式传播,其传播速度远不是传统媒体可比拟的。

以微博朋友圈为例,微博信息从朋友圈到朋友圈的传播是从一到多,再由多到多的出传播,是以元信息为中心的裂变式传播,这种传播速度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难以企及的。

总之,微博在体育文化传播中,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体育文化中固有的发展模式,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并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呈现出简单、交互、可再现、可选择、细节展示等特征,为现代体育文化传播打开了新局面。

但是,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微博并没有摆脱互联网虚拟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历史积淀的精华,体育文化传播是对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信息源作为支撑,并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能背离文化传承的方向。

但是,微博信息的自由化往往造成信息传递的失真,背离最初的预定方向。

微博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产物,有开放的自由空间,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用户可以按照自身的理解,对体育进行分析。

这种主体性分析,使体育信息逐渐走向娱乐化、游戏化的边缘,使体育信息传播必然带有娱乐化倾向。

虽然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体育的发展需求,但是,一旦超出可控范围,体育文化就会呈现娱乐泛滥之势,进而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产生消极影响。

微博的碎片化传播增强了信息传播的灵活性,更好地展示了细节信息,这满足了体育信息细节化展示的需要。

但是这种碎片化信息往往会割裂信息的整体性。

体育文化是体育精神整体性展现的结果,微博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会发生割裂体育文化的现象,甚至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二、如何利用微博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

微博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尽管有传统媒体没有的优势,但其自身缺陷也在体育文化传播中表现出来,如何规避这些缺陷就成为了关键问题。

笔者认为,规避微博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缺陷,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微博立法

2.体育文化传播 篇二

1 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和功能

1.1 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

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各体育单项基础上建立的, 由有着共同兴趣、爱好或目标的部分大学生自由组合起来, 以各项运动项目为主要活动形式, 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 教师适当参与,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生自发组织。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存在两种模式:1) 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社团部—学生会—团委。实行这种管理模式的高校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管理条例或方法, 再结合本校实际制定, 颁布适用于本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或条例。2) 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社团联合会—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仍直属团委领导, 在联合会的机构设置上“社团联合会理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下设办公室、科学研讨部、宣传部、对外联络部及实践服务部五个机构。各职位及部门均有明确职责。校内注册和备案的各学生社团皆为“社联”的会员单位, 会员单位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另外也制定、颁布了社团管理条例来规范各社团活动[1]。可见高校社团主要还是挂靠在学校团委的名下, 由团委建立下设机构统一管理学校各个社团, 各社团成立管理团队具体负责社团的各项运作。体现了分工明确, 层层管理的管理模式。

1.2 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

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又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所以体育教师有义务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各项活动中去,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渴望获得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还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以及课外锻炼的成效, 有助于更好地改进体育教学工作。

体育社团的活动既能训练又能教育, 既是运动又是娱乐, 既能参与又可观赏, 它以其普遍的教育性、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强的感染力, 在校园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

以学生体育社团为媒介而组织和开展起来的校园运动竞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还在运动竞赛过程中教育和培养了学生公平竞争、拼搏奋斗、团结协作、开放创新等优良精神品质, 为校园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发展能做出积极的贡献[3]。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它体现了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 也是校园精神的充分展现。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 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全体意识, 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非常重要的功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群, 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4]。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 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 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校园体育文化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5]。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文化大环境下和体育文化结合的产物, 都是围绕“以学生为本”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学生。

3 体育社团有效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3.1 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校园体育文化载体是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内, 将体育文化通过从事与体育相关的文化活动传播到广大学生中去,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体育文化氛围, 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目的。体育文化载体对人具有全面的影响, 既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 又包括体育文化知识、体育科学素养、体育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影响, 也包括对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的培养等[6]。

校园体育文化载体多种多样, 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体育社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者”。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 通过这一特殊的体育文化传播载体, 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团结协作、展现自我的精神风貌, 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不仅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使整个学校笼罩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良好的和谐校园环境。

很多高校现在体育社团数量多、种类全, 人员可能包括本校不同专业的学生, 而且跨年级, 跨院系, 跨校区甚至跨学校。社团辐射面广, 社会影响力大。不同的社团成员还互相交叉重叠,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同时参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团。由于社团成员来源广、交流多, 流动性大, 所以信息传播的对象多而广, 速度快, 效果好, 很好的起到了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

3.2 体育社团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体育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叫做体育社团文化。体育社团文化是社团文化、体育文化结合的特殊文化形式, 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校园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 它是由社团的品牌、形象、文化和社团活动等诸多方面反映出来的。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开始增加, 类型也更加丰富, 学生社团逐渐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 (下转第168页) (上接第81页) 文化尤其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3.3 体育社团的发展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现体育社团还处在生长萌芽期, 很多方面存在不足, 如管理问题、经费问题、活动场地问题等等, 社团建设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 只有将它做大做强, 做出特色, 上层次, 办出水平, 才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第一, 加强体育社团管理。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 加强对社团干部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安排相关体育教师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去, 督促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 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第二, 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完善场馆设施和体育器材管理制度, 在保障学校层面的大型活动和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下首先保证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第三, 划拨一定专项经费为体育社团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费用支持, 另外积极为学生筹集社会资助提供有有力支持。第四, 开展多样的体育社团活动, 如体育竞赛、体育文化节、专题讲座等等, 促进各体育社团间的合作交流, 增强活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最后, 不断总结, 加强宣传。制定社团定期总结汇报工作制度, 召开活动交流活动;并通过海报、广播、网络等多方位, 多渠道进行宣传, 扩大活动影响, 树立良好社团形象和品牌。

4 结论

体育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培养人才的功效, 也有继承、传播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的社会作用。高校体育社团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特定环境和氛围, 通过成员间的互相作用, 将体育文化传承潜移默化于活动之中。它是大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展现才华、陶冶情操, 充分运用体育知识去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实践平台[7]。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环节,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还在推动高校更好更快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中起到重要的价值。体育社团的发展和繁荣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体育社团这一特殊的传播载体, 势必会将优秀的体育文化渗透到整个校园。S

参考文献

[1]翟弈轩.浅析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2) :71-73.

[2]宋洪涛.论当代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5) .

[3]朱杰, 王小霞, 韩卫华.试论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培植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 2010 (1) .

[4]王忠宝.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6) .

[5]佟贵锋, 王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研究[J].

[6]张加军, 陈光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载体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7 (5) .

3.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研究 篇三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文化;传播;策略

引言

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实现的,可以说传播是体育文化得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传播媒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时刻影响着当前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它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的方式以及传播的方法。在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的传播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因此,本研究对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现状

1.1 体育文化的发展及传播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体育赛事从战国初期的孙膑赛马便开始流行,随后有唐朝的马球比赛,以及现在一直延续的国际奥林匹克比赛、世界杯等,体育赛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并没有减少过,而这些竞赛的记载与流传方式也随着媒体的发展与进步在不断的改变着。在社会逐渐变迁,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信息化时代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竞赛,其比赛状况及比赛中凝聚的体育精神借助于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始传播,更加直观、及时的向大众进行传播,而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纸质传播方式传播的缓慢性。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体育锻炼与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崭新的新媒体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因此,本研究对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文化传播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新媒体的高效应用,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体育文化采用新的传播方式,在原有体育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建设时效性更强的传播方式,促进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可持续发展。

1.2 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方式

体育文化中凝聚了人们深厚的体育审美意识,体育文化传播以体育为载体,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体从传统的文字方式逐渐转变至現代化的传播模式,目前最常见的几种主要体育文化传播媒介包括以下一种:

(1)电视传播。电视是大众传媒中最传统、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该传播方式下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同时也是大多数人愿意接受,有条件接受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人们及时了解各类体育赛事及新闻提供了重要渠道,而且,人们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也可以从中感受各项体育运动中蕴含的重要体育精神及体育文化,可以说,电视传播是目前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2)网络传播。随着生命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互联网的发展与进步,网站在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专业性网站都会定期在网站上上传有关体育的相关信息,包括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及音频等,同时网站论坛、新闻等也会及时更新有关体育文化传播的最新讯息,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体育爱好者获得体育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也是目前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3)报刊传播。目前很多报刊中都设有体育专栏,主要报道各种体育动态及信息,尤其是在互联网迅速普及之后,网络体育报刊开始更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网络体育报刊,及时获得相关体育信息,对于体育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的特点

2.1 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快捷性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渠道,丰富了体育文化传播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此外,受众可以借助于新媒体随时随地的了解有关体育赛事的相关视频、音频及图像文本资料。

2.2 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大众性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这样就可以为人们接受体育文化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直接参与到体育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受众既是体育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2.3 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互动性

传统媒体对体育文化的传播是以信息的发送者为中心的,其传播方式是由点及面,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点与点,以及点与面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可以建立起实时互动。

3.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策略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及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近年来,我国各地兴建的体育馆数量在逐渐上升,各类型体育比赛也越来越多,各项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加大,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而且增强了国内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虽然各种传播方式都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播,但是不同传播方式的传播力度、内容、文化内涵等都有所差异,其中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就是数字新媒体传播方式,接下来笔者提出了未来数字新媒体技术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应用的几点策略。

3.1 积极探索发掘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中,最应该重点把握的就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比如对体育知识的传播、体育文化的解读及体育政策的宣传等,让人们了解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国家体育赛事,奥林匹克等国际性比赛进行实时转播,对体育新闻进行及时传播,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腾讯QQ、MSN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向人们传播体育文化知识,让人们及时获得各种体育相关信息,从而引导人们能够在闲暇之余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各个方面影响和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3.2 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媒体传播方式,在传播特点上各有千秋,比如,从信息传播的深度与真实度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要优于新媒体,而从传播的速度与及时性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不如新媒体。所以,我们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使他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比如,针对于比较重要的体育竞赛,我们就可以选择既通过传统媒体下的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传播,同时也利用网络同步更新,为大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信息,最大限度传播体育文化。

3.3 通过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传播体育文化

便捷式可移动媒体由于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可以自由地获取所需体育信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手机的功能也更加完善,尤其是在4G 网络逐步普及的情况下,技术的运用、智能手机的诞生,将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将是未来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趋势。

4.结语

总之,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体育锻炼与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新媒体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冬园,姚强.对新媒体时代下体育文化传播方式的分析[J].体育科技,2015,01:13-14.

[2]王学军,高大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品牌的新媒体传播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9:136+138.

[3]李金宝.我国体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现状、内容及走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8:19-24+30.

4.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价值研究论文 篇四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媒介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中介、载体和渠道,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工具和手段。媒介较多,根据不同的类型本人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媒介分为人和物两类。人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也是最为活跃的传播媒介,高校中的“人”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其主要形式是体育课、训练课、比赛交流、体育社团等活动。教师本人通过语言或身体动作等向学生传播的过程,同时也可是学生间的传播或学生向老师传播,这种传播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单对单或单对多等,传播的媒介是人。另一种传播媒介是物,这种媒介较多,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有文字、音像和网络三种。首先文字是语言的物化,是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传播媒介,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积累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其次音像是学习体育技术和理论知识的视觉化的直接产物。第三是网络,现在网络媒介资源丰富,大量体育网站和地方网站的链接为我们检索体育类信息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方法,同时也可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场所。

5.茶文化体育文化创新探究论文 篇五

摘要:随着当前人们对体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日已成熟,如今整个体育活动水平不断提升,整个体育活动日益体系化,结合当前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来看,亟待融入文化理念内涵,创新体育文化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本文拟从当前体育文化模式应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容,根据体育文化的价值作用分析,从而探究融入茶文化要素开展体育文化模式创新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茶文化;理论视角;体育文化;模式创新;价值思路

结合当前人们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认知日益成熟,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具体的体育运动理念,还是其具体体育活动发展方向,均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尤其是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竞技化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必须结合当前体育活动开展的的具体状况和存在问题认知入手,通过融入多样理念,从而实现体育人才的综合、全面培养。

1当前体育文化模式应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体育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其往往受体育理念,体育运动方法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而整个体育运动体系。随着当前体育活动开展日益成熟,如今整个体育运动逐渐朝着竞技化、大众化等方向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实际上就对体育活动机制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虽然我国体育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实现了系统化发展,但是整个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具体开展状况和具体要求的全面认知,就使得整个体育运动工作亟待改进和创新。目前我国整体构建了涵盖所有专业、多个水平层级的体育运动体系,通过开展专项体育训练和兴趣俱乐部,从而为我国体育运动全面开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而在现代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组织和参与各种体育赛,优化体育运动元素,从而大大提升了体育运动开展的综合水平。可以说,目前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已经初步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具体体系,为我国现代体育运动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目前在我国体育运动推进过程中,其实际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集中表现为:首先,就体育项目开展实施来说,多数体育运动爱好者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其对体育项目训练更有兴趣,其将学习的重点和精力放在了项目技能的学习上,忽略了文化知识等其他环节和过程的学习。不仅如此,多数人才在参与培训过程中,其更多将重点和精力放在了体育项目的训练和学习上,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理解和内涵认知。其次,对于体育项目的实施理念来说,其在体育活动推广时,缺乏针对性训练方案和策略,特别是多数教练和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无论是具体的体育运动方案,还是体育运动目标和具体的运动量,都缺乏于参与体育活动者实际体育水平之间的有效衔接。实际上,对于体育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体育运动效果,需要充分融入体育运动者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具体理解和内涵认知。因此,对于体育运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体育运动发展效果,必须创新体育运动模式。最后,目前在整个体育活动模式构建和具体应用过程中,整个模式体系上缺乏有效衔接,更多情况下,体育文化与体育训练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两者未能形成统一、高效的互动关系。对于体育活动开展推进来说,只有完善文化元素融入,创新体育运动机制,创新体育活动中体育训练与体育文化的有效融入。事实上,在该体育活动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实施理念,还是相应思路,都未能与当前整个体育活动的具体开展相结合。应用体育文化模式,实际上,其反映的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不断提升,所以想要实现体育文化的有效推广,就必须结合该模式的具体应用要求,创新体育文化应用机制。

2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容分析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而茶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关键,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进行分析,能够从中寻找到值得我们当前传承的具体元素和理念内容,当然,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体育活动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实际上为体育文化机制的创新与应用,提供了实质性帮助。想要有效应用传统茶文化理念,就必须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系统化分析和认知。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内涵,也是我国整个文化体系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如果能将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具体内涵融入到体育活动推广过程中,其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了解和认知体育文化的具体内涵,甚至加深对体育项目的具体理解,从而实现体育文化模式创新的理想效果。对于体育文化模式创新来说,融入传统茶文化元素,不仅是一种价值理念创新,更是一种内容结构的重塑,因此想要实现传统茶文化传播的理想效果,就需要通过有效融入文化元素,从而丰富整个体育活动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元素,实现体育运动推广与体育文化传播的理想效果。对于体育活动开展来说,融入文化要素,其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活动理念,同时也能优化文化模式。因此体育活动想要实现理想效果,需要融入文化要素,通过系统化创新和结构内容优化,从而实现体育文化模式创新。结合当前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无论是教学,还是社会推广,都未能充分认识到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和价值内涵,加上当前在整个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体育元素的应用,从而大大限制了体育活动的价值。

3体育文化的价值作用分析

体育文化的价值是理解和应用体育项目的基础,也是诠释体育运动项目特点和内涵的关键。随着当前人们对体育运动的作用价值认知日益完善,如何既能提升体育运动水平,又能增进人们对体育运动的价值认知,就逐渐发展成为体育文化开展的必要前提。体育文化的融入和应用不仅丰富了体育运动素材的有效融入,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整个体育活动开展的水平。当然以往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运动的具体技能学习,忽略了体育文化理念的有效融入,因此随着当前体育运动开展日益体系化,大众化,体育文化理念的价值应用就极为必要。体育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崇尚竞技理念,但同时也倡导合作精神,因此可以说想要实现体育活动传播开展的理想效果,必须倡导完善的文化理念。在现代体育运动日益科学化、体系化、完善化的今天,开展体育活动需要融入全新模式,尤其是训练与文化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掌握文化素养对推动体育文化开展效果的实质性提升有着重要影响。融入体育文化,创新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模式,不仅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同时更是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当然,在体育文化创新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就需要系统化探究适合体育活动开展的文化理念,通过全面融入和整体性提升,从而实现体育文化应用的理想效果。因此,体育文化模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认知体育文化的价值作用,融入全新价值理念,通过构造全新体育文化模式,从而实现体育运动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4融入茶文化要素开展体育文化模式创新的具体思路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而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有着诸多内涵上的`一致性,尤其是茶文化和体育文化所倡导的精神理念都是体育运动推广普及过程中所必需充分注重的内容,因此如果能够将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理念相融入,其不仅能实现整个体育活动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大丰富体育文化的应用与具体融入。文化不仅是一种元素,同时也是一种内涵诠释和理念表达。因此,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体育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诠释体育运动的精神内涵和本质,更重要的是体育文化从根本上体现了整个体育运动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将茶文化理念与体育文化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创新体育运动开展形式的基础上,完善体育运动的文化元素,从根本上推动体育运动开展。当然能否将茶文化理念与体育运动开展相结合,其不仅需要探究体育文化开展的具体要求,同时也要寻求体育文化与茶文化之间的结合点。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无论是具体的物质元素。还是文化理念,其实际上都是整个文化体系展现自身价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文化理念中,其必然能够丰富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与价值,从根本上提升体育文化的完善度。在融入茶文化元素,创新体育文化模式时,要在两者内涵一致性的基础上,探究时代元素,尤其是要充分激发社会大众的关注度和兴趣点,通过具体了解和系统化融入,从而为体育文化模式创新提供实质性帮助。要细化体育活动开展的各项要素,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文化融入对策,从而实现体育文化模式的全面创新与发展。在融入茶文化理念,创新开展体育文化过程中,其对该活动的界定标准是以文化内涵的完善性为衡量基础,然而在具体的体育运动开展时,可以看到当体育运动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会遭遇一定瓶颈,而想要对其进行实质性突破,就必须对整个体育运动文化的具体特点及内涵进行认知,通过有效融入茶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体育文化模式的有效创新。

5结语

结合具体的体育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想要实现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具有体能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等一系列元素内容。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体育运动理念的完善性,还是其文化水平及价值内涵日益丰富,而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其实现了形式化创新与优化,但是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其更多融入的是体育运动项目学习和体能训练的开展,忽略了文化价值理念的诠释与表达。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竞技走向健美: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27-129.

[2]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社会科学,2013(15):119-123.

[3]宋亨国.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3):232-234.

[4]宋会君.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19):126-129.

6.体育文化传播 篇六

一、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中开展的情况

1、全国体育文化发展总括

通过问卷走访等途径调查可知,目前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令人担忧的,其中的主要存在问题是在于我国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一方面由于众多高校大学生以及老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不重视。而另一方面是我国高校校园对于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提供之间的矛盾突出。由于现代很多高校没有具体系统的体育文化教育管理,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杂乱,混淆等问题。

2、各地区高校体育文化开展情况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及其的不平衡,只有在东部沿海一带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地方,人们地体育文化的认识重视才有一定的高度,而对于偏远地区的人来说,体育文化的重视是很微弱的,所以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经济是重要的前提。

二、影响体育文化在高校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因素

1、学校体育设施情况

体育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不仅是当今时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更是当今国家社会需要培养的目标人才。然而,说起体育文化,那么体育设施的建设当然是其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都知道要想推动一个事物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显然,薛晓东体育设施就是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一个学校对于本校的体育场地建设,校园体育雕像,体育运动中心,体育器材等都是体育设施的一部分。我们通过了解学校的体育设施情况,可以初步推论出这个学校的体育文化的发展程度。体育现代化的标志就是体育社会化和科学化。而要达到体育现代化的要求,都必须要有充足的场地以及相应的体育设施作为保证。我国首都体育学院一直以其领先的体育文化走在各大体育高校的前列中,而推动它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它们学校高配备的体育设施:首都体育学院园内建有大学生体育馆、田径综合馆、首创游泳综合馆、篮球馆、排球馆、网球馆、武术馆、体操馆、足球场、塑胶田径场、北校区体育馆等大型体育设施,以保证学生们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各项体育运动,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所以说,体育设施对于体育文化在校园和谐文化中的建设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体育制度

制度有利于一项事物的正常发展。校园体育制度也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属于校园和谐文化的有几组层部分,通常,它以一固定的形式存在于学生们的体育生活中,作为一种规定固定下来。体育制度的建立对于学生,老师,学校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来说,通过以体育制度的形式让学生们自觉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体育文化。而对于老师,可以以体育制度的方式更加准确的约束和引导学生的体育运动。体育制度也极大地推动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发展,使得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德育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宁夏,陕南等各地高校也通过在其校园中设立了适当的体育制度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他们这样的行为也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因此,建立体育制度是发展体育文化的当务之急。各大高校学生中绝大多数对于体育文化都还只停留在一个略了解的程度。可能这也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学生乃是体育文化的主体,要想发展体育文化,主体当然不能少。所以说,学生们必须加强对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要让学生们产生对于体育文化的兴趣,热情,最后积极自主的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来。当学生们对于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高了,这个高校的`体育文化就自然而然的发展起来,对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总而言之,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是影响体育文化对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体育文化对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我们都知道,高效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核心思想的一种校园文化,它不仅包括了良好的学校精神,优良的的学校校风,积极的价值取向,其中还包括了一向重要的: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就意味着,要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就需要一良好的身体素质,那么,对于发展体育文化自然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对体育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们能够提高对体育文化的认识程度,最后乐于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这样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一个强壮的身体。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表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学生对于体育这方面关注度还不够。于是各大高校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体育形式的活动,来提供学生的身体素质,宣传体育文化。列入高校的越野拉练活动,爬山活动,各种球赛来丰富体育文化。当然,最后也都取得了显著地成果,学生们表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虽然累是累,但是明显的感觉到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并表示希望学校以后能搞更多这样的体育活动,而他们对于体育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使得高校学生的压力在逐年呈上升趋势。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合格的高校学生所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当然,要想构建和谐高校文化,就要求高校学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国家之所以那么重视,是因为发展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要想建设和谐文化,必定需要全面发展,而在全面发展的路途上又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路程,当面临困难之时,就需要学生们的强大的心理素质发挥作用了。通过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中,一定会感动劳累,吃苦。比如说长跑比赛,仰卧起坐之类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们来说或多或少是耗费体力活,学生们可以通过在这些体育运动中养成吃苦耐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而且,通过体育运动也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让自身的心情得到缓解,从而得到心情舒畅的效果。所以说,体育文化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

四、总结

7.体育文化传播 篇七

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改重点, 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具有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学校废除了旧的“注入式”等教学模式,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导学式。课堂讲求师生互动效应, 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自由”练习、教师适时“点拨”中, 努力提高创新意识, 把思维活动调动到最佳状态,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组织教学, 力求新颖有趣,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把游戏法、竞赛法、对比法、示范法、挫折法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让他们充分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二、课外活动系统化

体育课是必修课, 但是仅靠体育课对高中学生身体锻炼的需要是不够的, 应将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密切结合起来, 并根据需要和可能让学生学会制定运动处方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评价, 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我校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中心, 成立了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田径、韵律等多个选修兴趣小组。建立课外活动的指挥体系, 各班各小组配备兼职或专职的辅导教师, 按学生不同特点以讲座、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活动。目前42个班按选修项目不同分11个大组, 60多个小组, 共计有一千多人参加。每天课外活动时间, 操场上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自觉练习, 其场面十分壮观。另外每周都有一次小型体育竞赛。

三、课程评价多元化

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个体差异, 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目标。

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 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体能等各个方面因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计划, 明确在本学期自己的运动技能和水平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学期结束, 采用个人、集体和老师三者相结合的方法, 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几个方面进行合理评价, 通过自我评定、小组内互相评定、教师评定几个方面得出学期综合成绩,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教师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我们从教与学入手, 既考察教师在传授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上做的努力, 又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结构。在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即时性评价, 结合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 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进。

四、教学手段现代化

多媒体的运用,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自选学习内容、自定学习进度, 自我评定, 自我分析。我们利用雨天室内课、课间等业余时间, 通过录放范例, 重播或慢放教材重难点等,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平, 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在学习的速度、难度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控制,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方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本学期开学, 我们连续播放了中学生广播操两周, 将我们全体同学当天做操利用课间录像与教学录像交替播放, 到了第三周发现课间操质量明显提高, 我们调查了一些同学, 他们都说, 以前做操不认真, 看到自己的“丑”态后实在难看, 还是认真做好。

8.体育文化传播 篇八

一、校园体育文化及其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校园体育文化在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方向的同时,既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又要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终身体育的含义及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及指导。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从出生开始,自始至终都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使终身体育有明确的目的性,使體育成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下,将体育锻炼系统化、整体化,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提供体育活动及锻炼的机会。

终身教育是教育定向上的整合,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终身体育为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一个人始终应把体育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应该为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课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学生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游戏项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逐渐把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校报、校电视台、校园网和广播电台等多种校园媒体进行多渠道覆盖和多形式宣传,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各级各类学校可举办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综合性的、单项性的、定期的、不定期的。在体育竞赛方面,学校还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篮球、乒乓球等常规项目比赛,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觉、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运动。

3.因校制宜,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不是单纯开放几个体育运动场地的问题,更需我们在体育文化的内涵上下功夫。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各校之间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差异,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校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四、中学体育课改必须强化终身体育观教育

从体育教育发展的轨迹来看,体质教育观和运动技能教育观在中学体育占主要地位。终身体育是为“健康第一”服务的。终身体育观应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不是让青少年学会一两种可以适合他们传习终身的运动技能,如武术、体操或跑步等。中学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已不再是单纯的身体教育。它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还需要帮助学生终身不断学习,让学生毕生受用,追求美好生活,甚至和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体育活动统一起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服务。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课程指导思想重心的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尤其是在学生处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应该更加突出。中学体育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在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力求使广大学生感受愉悦的情绪、成功满足的运动感觉,充分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甚至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对终身体育观的认同并形成共鸣。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特别的爱下一篇:会议销售主持稿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