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优秀教案

2024-07-04

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优秀教案(共17篇)

1.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优秀教案 篇一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颀赏一首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关于苏轼:

1.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三、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诵读词作:

1、诵读: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3、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五、品析词作:

(一)上阕: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明确:绘景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2、这样的景物时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

明确:大江东去 浪淘尽(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 ——时间

3、赤壁是不是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注释解释。同时还有“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试背上阕。

(二)下阕:

1、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

学生读然后找原句。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 泰然自若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初嫁”?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

明确:为了说明周瑜年轻。“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

3、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4、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试背下阕。

六、拓展练习

1、当代社会谁堪称英雄?谁堪称风流人物?

学生讨论(教师多媒体提示),联系现在社会事件,寻找思考讨论,最后总结。

与时俱进,能就人民于危难,无私奉献,坚强……,学生各抒己见。

2、诵读背诵本词。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

绘景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羽扇纶巾

写人 谈笑间

墙橹灰飞烟灭

感慨 人生如梦(壮志难酬)

2.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优秀教案 篇二

一.注意感情

人道东坡“自有横槊气概, 固是英雄本色”。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里, 其主体情调豪迈奔放、昂扬奋发。词的开篇“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三句, 抒发了词人浩大的气概, 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 波浪滔天的雄伟壮阔景象。朗读时, 高峰突起, 语音浑厚, 情感激昂。接下来“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三句, 描写赤壁古战场壮丽、雄奇、险恶的景色。朗读时, 感情激越、雄浑、气势宏大。下阕开头六句, 词人怀古, 羡慕年轻有为的周郎。朗读时应该轻松、愉快、热烈些。词末五句, 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感叹。朗读时感情抑郁、低沉、凝重, 但不是悲凉、哀凄。这里虽然是全词的最低点, 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感叹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但词人并不是完全的消极颓废、悲观失望, 而是在领悟了人生底蕴后的一种超脱。

二.注意联想和想象

诗词的艺术特点讲究高度的概括, 设置许多艺术空白。学生在朗读时, 就需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揣其情、抚其景、思其事,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读懂诗词字外之意, 才能对诗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词的上阕“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三句, 写得何等雄浑、开阔、奇伟。朗读时就应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词人一起遨游于古战场, 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下阕开头六句, 朗读时不能作简单地模仿, 应展开丰富的联想, 联系词人的政治抱负来品味。这样, 才能读准其中的真意。原来, 苏轼也是胸有雄图的人, 希望能像周郎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关于这一点,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注意对比

古人说得好,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 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 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这说明了苏词与柳词风格明显不同, 朗读时也迥然相异。教学中, 教师可让男女生对该词与《雨霖铃》作分别朗读。前者读得豪迈、奔放, 后者读得悲凄、缠绵。

苏词气势盛大, 奔放不羁, 但他的魅力并不固于此, 一个丰满完整的人格必须兼容豪迈与婉约两种气质。比如他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 词中描绘了新夜黯淡的环境, 衬托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这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气概是截然不同的, 朗读也应该不同, 应以低沉、悲凄的语调为主。

四.注意语调

苏轼的词, 有一种内在的节奏美。时而高昂、热烈;时而凝重、欢快。朗读时, 要注意细心体会。《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从总体上看, 形成前高后低状。从其中的句子上看, 也有其高低起伏的变化。例如:朗读“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三句时, “大江”、“浪”语调较高, 以显其声势;“东去”、“淘尽”语调较低, 以显江水与历史的流逝;“千古”语调较低, 以引起遐思;“风流人物”语调由半高到高, 以表示赞美和强调。再如:“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这三句的动词“穿空”、“拍岸”、“卷起”要读得高昂、气足, 这是为了突出那雷霆万钧、不可阻挡的气势。

五.注意顿挫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有些地方因感情或其它需要, 须作较长时间的停顿或拖声。例如:朗读“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时, 前句“江山”后停顿时间较长, “如画”后宜轻拖, 这样, 用极为舒缓的语调更能使学生体会出词人的爱国热情, 从中受到熏陶, 后句“一时”后停顿时间较长, 一从语法的角度考虑, 二也突出了那个特定的时代。整个这一大句, 朗读时如果很快地一带而过, 就很难体会出“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事实。再有, 下阕开头“遥想”后宜轻拖, 因为一则“遥想”作为领字, 领起后边几句, 二则在此轻拖, 自然而然使读者进入到那个特定的时代, 特定的场景当中。

六.注意重读

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后 篇三

【关键词】语文课堂;简明;充分;深刻

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于语文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意见:

一、设计要简明

设计要简明就是说,课堂设计要做到内容简洁,重点突出,思路明晰。一堂课,时间短,容量有限,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所以设计一定要简明。否则,学生会因为教学内容繁琐,得不到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而只能跟着老师“走过场”,对问题浅尝辄止,甚至找不到重点,感到思维混乱,精神疲惫等等。许多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更多考虑的不是该讲什么,而是不该讲什么。这其实强调的就是设计简明的问题,即一篇课文该讲的内容很多,但我们考虑的重点不是如何把该讲的在课堂上都讲了,而是思考如何抓住重点问题与学生探讨,舍弃或略讲次要的内容。当然,要求简明绝对不是一味的追求简单,而是“忍痛割爱”,紧抓重点进行教学。

准确把握课堂的重点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文体特点。二、教参的教学建议(包括单元教学建议和课文教学建议)。三、学生情况。把握文体特点可以找准大的方向,了解教学建议可以明确具体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做最后的定夺。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文体的角度看,无非要鉴赏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是“大的方向”。但“大的方向”包含的内容很多,因此还要看看教学建议的具体要求:一、在讲解词之前要求学生把作品背诵下来。二、了解词的发展。三、了解苏轼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和思想倾向。四、重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五、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六、问题探究,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等等。显然,这些教学建议与“大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抓住了课文的特点,交代了具体的教学任务,都是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但毕竟是“建议”,这些要求过多,任务过重,学生在一堂课上怎能完成?因此,最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授课的重点:首先,我的学生是普通班学生,语文水平一般,若在课堂上让他们了解词的发展和做问题的探究(第二、第六点要求),难度未免有些大,因此,我把这两方面的内容放在课后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其次,学生可在早读的时间事先完成背诵任务(第一点要求),课堂上适当朗读,以保留充分的时间分析问题。第三,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已对作者的经历等做过详细介绍,在此对这方面内容(第三点要求)只做简要说明。根据以上三点分析,我确定第四、第五点要求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实际上,假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能让学生体会这首词的丰富感情、豪放的风格,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就可以算是相当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了。

二、交流要充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无非就是交流与对话。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交流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但是交流不是做秀,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象征性的提几个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师生在平等的关系下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沟通。只有充分的交流,才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才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才会产生过程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当然,充分交流是有前提的。首先是设计要简明,因为不简明就不能提供充裕的交流时间,显然交流就不会充分;其次是师生平等,如果没有平等,学生的个性就无法张扬,自尊、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至创新精神、能力等也无法正常表现。但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理解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深文“浅”教;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问题的前后要讲究逻辑性、连贯性和递进性,形成一个引导的过程。比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与学生交流该词所蕴涵的丰富情感的时候,不能头一个问题就问:这首词到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那学生肯定无话可说,因为问题太大,缺乏引导,即使学生回答,答案也不会全面。可以先从题目开始发问。一问:(题目是“赤壁怀古”)作者到底缅怀的是哪位古人呢?(生答:周瑜)二问:哪些词句描写他呢?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与你们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的周瑜一样吗?你更喜欢哪位?(学生众说纷纭)三问:作者对这位英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生答:景仰,羡慕其功业早就)四问:除了要表达景仰与羡慕之情外,还隐含着怎样的感慨?作者为什么要缅怀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大家联系写作背景谈谈。(生答:感慨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五问:词中哪些句子直接流露了这种情感?(生答: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六问:作者除了写人外还写景吗?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呢?(生答: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七问:这是一副怎样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生答:壮观,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八问:哪些字词最能突出这种特点?(生答:浪淘尽、穿、拍、卷等)九问:这样的景物间接传达出作者不同于其他失意词人的一种什么精神呢?(生答:豪放旷达)……经过这样的交流,我相信,学生对这首词的复杂思想必定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启发要深刻

如果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那么可以说,没有启发就没有好的教学。教学应该处处有启发。几千年前的孔子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启发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已凝聚了东西方教育先贤的智慧。启发教育能促进完美人格发展,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是启发有深有浅,如果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不能引领学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思考上,而是设法开启他们的心智,使他们受到深刻的启发,带领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当中去。

4.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篇四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感知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2、难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教学时教: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了解背景

预习反馈(前布置预习作业,查找资料,说说对本文几作者的了解)。

了解内容:介绍“东破突围”,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资料: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补充。

二、整体感知,重视朗读

、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注意多种形式朗读,指读、范读、齐读等读中引导了解词的大概。

2、读后反馈: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三、精读词句,注重鉴赏,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四、深入探究,揭示主题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五、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特点:豪放派相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六、拓展训练

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七、作业布置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

雄姿英发

所慨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5.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五

1、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3、有感情的朗诵词

教学重点:

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三国演义〉〉里,有两个人物以智谋著称于世,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与之匹敌的东吴都督周瑜。周瑜他足智多谋,年轻有为,在“赤壁之战”中,27岁的周瑜任总指挥,通过周密的计划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到湖北省蒲圻西北的赤壁观光,面对这个曾经硝烟滚滚的古战场,你会想些什么呢?(找一男一女谈,教师作结:面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宋朝大词人苏轼面对赤壁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初步感受词的豪放气势)

2、自由朗读(把握感情读)

3、老师和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本词(老师读上片,学生读下片)

4、作朗读指导:(开篇三句,起笔空阔,气势不凡,应读得有力度。中间“乱石千堆雪”写了江涛汹涌,浪花狂卷的壮丽景色,应读出一种豪迈语气。下片中对周瑜动人容貌和出众才华的句子“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应读出羡慕景仰的语调。最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是作者宦途失意的无限感慨,应读出那种忧伤,失望、无奈的语调)

5、结合朗读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本词。

三、解析

1、点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上片。

2、提问:作者具体描写了赤壁哪些景观?面对这些景观作者生出什么样的感慨?

3、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作用(可用〈〈沁园春雪〉〉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在那首词中的作用作提示)

4、下片中,描写周瑜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从描写周瑜的句子中,我们想想在苏轼心中周瑜的形象是什么?

(板书):婚姻美满年轻有为受明君器重功绩卓著

7、从周瑜在苏轼心中的形象,来分析作者为什么怀念周瑜,其目的是什么?(讨论)

苏轼:爱妻离世早生华发蒙昏君冷落功业未就

8、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成分,你怎样认为?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梦:生命短暂与江月永恒的对比,沧伤的历史感)

(若说消极:请对苏轼留几句鼓励的话)

9、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在当你屡屡遭遇挫折后,你又以怎样的心态面对?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挫折意识)

三、小结

本堂课在熟练的朗读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对文章的思想情感作了细致分析。

四、作业

6.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优秀教案 篇六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听读课文的录音。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色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水调歌头 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3、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念奴娇·赤壁怀古》并不豪放 篇七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吗?甚或它是豪放词吗?

支持者的论据即上文提到的写了“豪放的景物”、“英雄的人物”。由景物的雄壮阔大, 人物的“雄姿英发”推导出这是一首豪放词, 似乎已成定论。但我认为, 透过这些浮光掠影, 挖掘其本质, 这首词并不豪放。

首先, 看上阕的景物描写。作者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起笔, 这句也成为论者津津乐道的豪放词的招牌。的确, “大江”、“千古”, 再加上“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景物不能不说阔大, 境界不能不说雄浑。很多人朗诵这一句时, 着力体现一种意气风发, 横槊赋诗的慷慨之气。谬矣!其实作者在此并非要表现一种“豪放”的气概, 而是要表明他对时间空间的一种领悟: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 人事代谢如草木枯荣。与此形成对话的是上溯一千年前, 孔子在河岸上的一声长叹,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万物皆空, 万法皆空。人生天地间, 无论多么显赫荣耀, 最终都被大浪“淘尽”, 归于尘埃。如果这也算豪放, 世间何词不豪放?

其次, 看下阕的人物刻画。下阕的中心人物是周公瑾。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 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一世英才。以“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出他的从容闲雅, 指挥若定的风度。周瑜的一生何其风光, 周瑜一生的际遇何其顺遂!但周公瑾的顺风顺水, 恰与作者的命途多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对周瑜的英雄业绩的畅想中, 作者的怅惘愈发鲜明而凝重。“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八百年后的一个夜晚, 朱自清在清华园里遥相呼应求其友声。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有两种, 相似和相反。以乐景写哀情也是古人常用的手法。从修辞的角度叫反衬。这首词中, 赤壁风光之雄奇更衬出作者心境之怅然, 景色之明丽更衬出自己心情之黯淡, 境界之阔大更衬出自己之渺小;周瑜之得意更衬出自己之失意, 周瑜之潇洒更衬出自己之窘迫, 周瑜之闲雅更衬出自己之局促。王诜的一首《蝶恋花》似可作为注解:“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 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 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小雨初晴后的晚照, 夕阳下金翠的楼台, 杨柳欲静还动的姿态, 有如女子头上的青钿般的嫩荷。多美的景致啊, 但越能体会到乐景之美, 不就越能感悟出哀情之哀吗?在如此盎然的春景中, 一个朱颜已老贬谪流落的老人, 坐对苍茫的黄昏, 乐景之下, 倍增其哀啊!

一般作品, 文意转折之处, 后面多为表意重心。这首词, 如果单看篇幅比重, 总共一百多字中, 写景物、写古人占了总篇幅的八成, 好像重心在此。但就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言, 重心恰恰就在那后面的二成里。这两句的位置太重要了, 位于篇末——至此, 作者的情感已不能忍受景物的藩篱, 他脱口而出, 直抒胸臆, 一首绝妙好词, 便臻天成。与之类似的还有李白的《越中览古》, 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 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 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 但作者的情思明显郁结于最后一句。

词多有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应落脚于“多情”二字。凭吊咏怀的诗词, 不可能满足于对客观景物的描摹,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才是登临者目的所在。作者胸中郁结太多, 才在与其境遇相似或相反的景物面前, 或歌或哭, 或臧或否。这首词虽然用了许多篇幅去写赤壁的景色和周瑜的气概, 但主旨并不在于追述赤壁之战的历史, 而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情。正如《蓼园词选》所说:“题是怀古, 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题是赤壁, 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 自己是主, 借宾定主, 寓主于宾, 是主是宾, 离奇变幻, 细思方得其主意处。”苏轼也是如此, 一番“故国神游”之后, 他仍要跌落回现实之中。而现实, 才是作者牵之系之, 念兹在兹不能释怀之所在。“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当是作者历尽风霜饱经磨难之后, 对人生于达观中渗透着丝丝无奈的总结。而作者所祭奠之江月——水中之月———而非空中之实体, 也颇耐人玩味。

8.《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作为精读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大气雄阔之景,衬千古风流之人,抒人生如梦之情。该词寄寓了一代文豪历经生死之劫——“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后的复杂感受。词中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更有寄情山水的旷达。学习该词,将有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怀古体裁诗词的写作手法与情感特点。

“课程标准”对学习诗词的要求是“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本单元提示中强调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其声律之美,领悟词中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苏轼不少名作,必修二中《赤壁赋》的学习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仅凭个人阅历难以理解诗人的矛盾情感,鉴赏和分析诗歌还不熟练。结合“课标”内容、单元重点、学情,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知识和能力: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提高“感知—体悟—评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讨论合作等方法,体会怀古诗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客观认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学重点: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教师将通过导引法、朗诵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涵泳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我设计了导、读、品、比四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即趣导先行奠基础—个性初读识苏词—合作品读析苏情—对比赏读探苏心。

1.趣味导入奠基础

教师: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过一个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作品,猜猜他是谁?(PPT显示)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教师启发:他是谁?

学生回答:苏轼。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经典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缓慢出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让学生猜想被评价的历史人物的真实身份。此环节以趣味设疑导入,尊重了学生成长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形式有趣,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苏轼,激发学习该词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词的意境中。

2.个性初读识苏词

以宋代《吹剑续录》中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为例,引导学生以“关西大汉”之风进行个性自读。初步感知豪放词风。随后进行学生代表试读,教师配乐范读,全班感知齐读。

设置依据:课标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要求的多样性以及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多样诵读既可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又能在层层诵读中让学生体味到该词豪放不失婉约,婉约隐于豪放的独特风格,为之后分析苏轼的矛盾情感奠定基础。

以诗歌题目“赤壁怀古”引到诗歌体裁类别,明确本词类型是怀古诗,怀古诗歌特点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板书:景、史、怀)

设置依据:古代诗词内容丰富,但知识点庞杂。教师适当进行诗歌体裁分类,抓住怀古诗歌写法特征进行引导,简洁明了。既明确了鉴赏途径,又与后续教学环节相衔接,便于落实教学目标。

3.合作精读析苏情

教师启发:请用诵读的方式推荐分享上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可从景物描写、情感抒发角度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学生答案:包含意象选取、炼字艺术、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意象选取如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炼字艺术如乱、穿、拍、卷等;情感表达如慨叹时光流逝,壮言雄壮奇景等。

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解读文本肤浅、分析不透彻,重要语句可能无法顾及。如重要字词“乱、穿、拍”等仅仅只能分析其妙处,却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的用意。“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与起句相联,易被学生忽略。教师在授课时可结合黄版“惊涛裂岸”对比鉴赏,进行炼字艺术方法的归纳。

设置依据:课标提倡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本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赤壁之景,请学生自行推荐喜欢的诗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借助已有学习经验对该词进行赏析。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上片写出眼前赤壁雄浑壮阔之景。(板书:雄浑壮阔)

教师启发:赤壁之战中,有许多英雄,作者为什么在词中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并指导。)

学生答案:刘备、曹操、诸葛亮等均不符合作者情感表达需要。周瑜雄姿英发、美人在怀、韶华似锦、文武双全,反观作者自己却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设置依据:该环节结合“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一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对苏轼塑造周瑜形象的质疑。本环节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回顾三国历史人物,巧借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和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比得出一个“笑”字,两种形象。前者是风姿潇洒、文武双全,后者却被贬黄州,早生华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后可得出,苏轼借三国风流人物感慨自身壮志难酬,华发早生。(板书:风流人物)

在合作精读环节中,学生既个性阅读,又合作共读,教师进行赏读指导,品析词句、分析意象与诵读 品味交错进行,一静一动,一张一弛之间,推动学生阅读鉴赏活动渐进深入,突出了教学重点。

4.对比赏读探苏心

教师启发:如何理解豪放之景与壮志难酬之情这一矛盾的情景关系?请结合前面环节中对意象、人物、情感的分析以及同期作品《临江仙·夜归临皋》,思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否蕴含了作者消极的人生态度?(小组讨论)

设置依据:选取苏轼同期词作进行参照阅读,可以更高效、合理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词主旨。既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拓展学生阅读面,全面把握词作感情。若此处学生难以自行分析得出,教师应启发引导,利用《前赤壁赋》中“江月”意象结合得出该句的复杂感情——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有寄情江月的旷达。由此通过知人论世、对比探究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板书:旷达情怀)

学生答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现了作者渴盼摆脱尘世困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作者愿意寄情江海、旷达自在的洒脱情怀,这与《赤壁赋》中“唯江上之清风”句寄情江月的情怀相似。本词中,人生如梦,表达作者对“得意周瑜、失意自身”的释然,将一腔失落尽付无尽江月。虽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但也有旷达洒脱的自在。

5.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①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②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卷三“老练”。

设置依据:作业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对比探究性作业体现由已知过渡到未知的教学思路,由课内迁移到课外。阅读作业拓宽学生阅读面,且针对讲读内容,回扣导入,前后呼应,使课堂浑然一体,自然完整。

9.《念奴娇 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的主要风格。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的意境。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在特定环境下流露出的特定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平时在读诗词的时候常常脑海中都会随着句子浮现出一幅幅的画面。在诗词的欣赏中我们有一个概念称呼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这种画面,大家能不能告诉我,这个概念叫什么?(讨论)叫意境。诗词的美就在于给我们以美的意境。意境,容易进入却难以品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一首词的意境。它就是苏轼的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边读边思考内容要点。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及节奏。

读前提示:该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高亢激昂。

四.集中欣赏上阕的意境。

1.这首词以“赤壁怀古”为题,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2.这幅雄浑壮阔的意境,与作者用词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你觉得上阕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功底,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淘、穿、卷等。五.品味欣赏下阕。

学生讨论明确下阕的主要内容:塑造英雄,抒写己怀。感受词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和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六.比较学习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两首词都是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历史的沉思。所不同的是,《临江仙》在凭吊历史的基础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怒娇·赤壁怀古》则在浩淼的时空框架中抒发人生的感叹,作品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七.课文小结。

10.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优秀教案 篇十

一.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的有机融合

《赤壁怀古》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赤壁之战)和古代英雄人物(周瑜)写入词中。联想到九百年前那奠定了三分局面的赤壁之战,联想到那场战争中一个个卓异不凡的风流人物,但眼前所见惟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千百年来依然故我的壮丽风光,那些历史人物却“而今安在哉”了。使人产生了人生之短暂和宇宙自然之永恒之感。在对壮丽江山的咏叹中,依然隐含着人生的悲慨。“使人们感到赤壁江山的景物描写有着味之不尽的意蕴”,作者尽情咏叹赤壁江山的永恒壮美,愈发反衬了他所感到的人生的悲哀。作者愈是渲染历史人物的伟大、崇高,愈是在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隐衷。

其次,作者用瑰奇险峻而又秀美流畅的语句叙事、写景、抒情和说理,音调高亢,意味隽永,韵味无穷,使语言形式很好地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俞文豹也在他的《吹剑录》中说此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是不无道理的。

《前赤壁赋》在艺术上,则同样也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四者紧密结合再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情理相生的效果,“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独特的艺术境界。江山明月这种客观的物境,与作者充满矛盾而力求排解的主观的心境相融合,而又完全切合于夜野赤壁的特定情景”,写景之笔,把徐来的清风、明净的秋水、窈窕的明月,以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导演的赤壁之战的雄奇景象,刻画的惟妙惟肖,引人入胜,而抒情之笔,则先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寄兴于悠远的思念,理想的追求。赋中所设的主客问答,其实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思想。“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陪衬下,客人提出的问题,正是作者对理想人生有所追求而不得苦闷忧伤的表现”。而苏子的回答则以水月为喻,借庄周的相对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及僧肇的“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物不迁论》)来排遣苦闷,开阔胸襟。这篇赋既生动地描绘了江山明月的优美景色,又深刻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消极退隐与积极进取,愤世嫉俗与逍遥山水的两种情绪同时存在,在与世无争的思想后面,却流露出了对世道的满腔愤懑,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二.“托事以讽”、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

无论是在《赤壁怀古》,还是在《前赤壁赋》中都谈到了曹操兵败赤壁这一史实。为何在这一词一赋中苏轼要两次引用这一事件,究竟有何用意呢?在这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两篇诗词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元丰四、五年间,北宋王朝先后发动了两次开国以来最大的边疆战争。结果连遭溃败,使宋廷蒙诟、受辱,国势骤弱。《前赤壁赋》正写于第一次边疆战争失败之后。当时宋神宗在元丰四年(1081)秋调动了李宪等五支约三十五万大军(包括运输民夫共约六十万),企图一举攻克兴、灵二州,消灭西夏。但战争中将帅失和,缺乏统一调度,最后在灵州城下被西夏打得溃散逃窜,军队民夫死伤者不下三十万。成为历史上一次典型的因骄纵而失败的战例,性质上颇似曹操兵败赤壁的史迹。

而苏轼写《赤壁怀古》词的当年即1082年,也是战云密布。宋神宗用给事中徐禧议在银、夏、宥三州界筑永乐城,企图围困兴州夏军。然而城小人多,又无水源,结果反被夏军将城攻破,丧师二十余万。

这两次惨败对十分关心边廷的苏轼具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他渴望以身报国,抗击西夏,重振国威。另一方面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却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语)。统治者把他视为‘罪人’,就连向朝廷献点忠心也‘不可使不知我者,以为诟病’。”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对战事虽芒刺在喉,不吐不快,但也只能使用“托事以讽”的隐晦手法”。用曹操兵败赤壁隐射元丰四、五年的两次战争。以曹操的骄纵轻敌讽喻庸懦无谋的宋将;以周瑜之功业反衬边疆之无能,同时寄寓自己的宏大抱负。

1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 篇十一

本节课的赏析内容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作,写于词人被贬之时,借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感慨自己的功业无成。教学前笔者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经过小半学期的诗歌学习,思想上进入了疲倦期,加之也已熟悉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时代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内容解释分析——主题思想分析——写法特点分析),学生已难提起学习兴趣;二是学生的成长经历使他们难以真正的理解作者,真正的走进这首词。在本次课笔者尝试以丰富的影像资料,通过合作、探究,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讨论,并且充分给予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实践

(一)专题研究课背景导入

1.教师简单介绍苏轼及《念奴娇》相关文学常识。

2.影像辅助教学

(1)了解苏轼的人生和文学艺术成就。

(2)欣赏苏轼的词作,感悟他的艺术风格。

(3)解读课文,了解相关传说。

(4)欣赏课文的朗读和吟唱,感受词韵味和意境。

(5)聆听“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歌,与苏轼一起感受三国时代的波涛汹涌、英雄豪杰。

(6)通过电视剧画面直观感受“强橹灰飞烟灭”的火烧赤壁的历史景象。

注:以上6个介绍专题我都相对应的选择了简短而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每个环节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以讨论、问答的形式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二)专题研究任务布置

1.描述解读《赤壁怀古》整首词的内容。(必做专题)

2.选做专题:

(1)介绍苏轼的生平,阐述他的生平与这首词(《赤壁怀古》)的联系。

(2)从这首词,分析苏轼的词的风格和艺术成就。

(3)赏析《赤壁怀古》一词中生动、优美、传神的字、词、句。

(4)将这首词与我们学过的词作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注:班级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兴趣及专长各选其中一专题。

(三)方法指导

1.选择专题

2.网络上搜寻与专题有关的资料

可在百度或GOOGLE等搜索网站中搜索与苏轼或《赤壁怀古》的相关资料(影像、文字、图片)。进行摘录、打印。

3.在图书馆搜寻专题有关的资料

可在学校网站和图书馆的系统里,先搜索:

关于苏轼的书籍

中学语文诗词方面的书

诗词鉴赏词典

(根据索书号进行查找,借出、阅读、摘录。)

4.每个人的资料可以交换,共享。

5.整合相关素材,准备写作。

(四)考核标准

1.最后文章的内容的质量。

2.与专题符合的资料的搜集质量。

3.文章与材料的结合度,是否体现你的思考。

(五)教师展示自己提前写好的一篇专题文章,再次讲述写作的方法及要求(例文后附)

三、课堂实录(片段)

播放子午书简——宋词十家 苏轼,了解苏轼的词风,师生讨论:

师:喜欢这首词吗?

生:喜欢!

师:听的出来,有些同学回答的有些牵强。

生:(笑)

师:相比之下,你更喜欢柳永的《雨霖铃》还是这首《赤壁怀古》?

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更喜欢《雨霖铃》,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感情描写细腻的文章。

生:我也比较喜欢《雨霖铃》,我觉得柳永是运用意象的高手,杨柳、晓风、残月把那种离情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很能带动我的情绪。

生:女生可能比较喜欢《雨霖铃》,作为男生,我更喜欢大气的《赤壁怀古》,我能感受到作者的那份豁达豪放。

师:我们还没有具体分析词作,你就已经读出了豁达豪放,真是不错。

生:我们学过苏轼的词,知道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师:哦!原来如此。你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

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就是我们刚才在短片中欣赏到的,大家还能记得原文吗?

生:(断断续续背出)

师:看来大家对这首词印象还是很深刻,但朗读的感觉似乎还不到位,刚才在短片中,已经将诵读给我们做了示范,比较一下,我们缺少了点什么?

生:缺少点感觉。

师:什么感觉?大家别忘了词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字。

生:狂。

师:对,就是这个“狂”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从这首词我们走近了苏轼,走近了豪放派。

师:对比今天的《赤壁怀古》和前面所学的《雨霖铃》,谁能帮我们分析分析豪放派和婉约派词作的各自特点?

生:豪放派词作比较激情,婉约派则比较柔情。

生:豪放派“刚”,婉约派“柔”。

生:婉约派重在表达细腻的情感,往往读起来比较悲凉;豪放派表达的比较粗犷,往往表达豪情壮志,比较励志。

师:大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两者的不同,其实在刚才的短片中,苏轼的好友非常形象的告诉了我们:“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子拿着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的词必须让关西大汉绰着铁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可见豪放派特点是:内容广泛,意境壮美,感情豪迈,高远清新。婉约派特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绪,语言含蓄委婉,情调凄凉。

师:那大家又是如何区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呢?是看词作本身还是词人呢?

生:词作。

生:词人。(学生争论激烈)

师:粗略的统计了一下,感觉认为词作的更多些,那咱们先给少数派一个辩解的机会,说说你们认为用词人区别的理由。

生:老师在给我们介绍宋词风格流派的时候都明确的给我们分过类,比如说婉约派代表作家是李清照、柳永等,豪放派则是苏轼、辛弃疾等,感觉他们的作品个人风格很鲜明,我认为“文如其人”。

师:这个词用的好,“文如其人”,那咱们词作派是不是派个代表反驳一下呢?

生:刚才提到的这些词人好像并不是只局限于他所属的风格流派,印象中李清照好像也写过豪放词。

师:能具体点吗?

生:(卡壳)

师:有没有同学从刚才的短片中给我个答案呢?

师:还记得短片中的《江城子》吗?如果不是提前告诉你这是苏轼的作品,你觉得这种风格的词出自苏轼之手吗?

(投影打出这首词)

(师生共同朗诵)

师:苏轼终于让我们看到了他儿女情长缠绵悱恻的那一面啊!不止是苏轼,其实柳永也写豪放词,推荐大家读一读他的《望海潮》,领略一下他的语言风格。

师:可见,风格也是相对而言的,关键还是把握词作本身。

师:下面就让我们从相关的传说走入苏轼的词作。

四、反思

本次课符合有效课堂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原则。本次课确立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放低起点,从易到难,铺设阶梯,逐步提高。不是教师“告诉式”的传授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参与式”活动。教学过程由感性到理性,从形象生动的影像入手,引导归纳整理;不必追求知识的完整和深度,重在感悟应用;注重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去发现、领悟。教师的任务是精选内容,不牵涉过深,尽量化难为易,激发学习的兴趣。

本堂课力争做到学生乐学,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但课程内容的设置可能还不太适合整体教学,不能照顾到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如何真正实现层次化教学,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待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的探索。

另外,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已由“专制”走向“民主”,由“统一”走向“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引导而不是拉拽”“激发而不是压制”“促进而不是代替”。课程的前半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还有所欠缺,影像资料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另一方面使得学生疏于表达和理解,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现象。

教师的教学应当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由模糊变清晰,从零星整合成系统,从无意识走向自觉,建构起新的知识网络。只有教学得体,方法得当,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应该能学好,而且会感兴趣的。

附教师例文:

苏轼的生平与《赤壁怀古》的关系

508211某某

要了解苏轼的生平与这首词的关系,让我们先通过他的年表来熟悉他的一生: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百度引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请大家注意这个时期)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根据苏轼的年表,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其中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年谪居黄州是他人生的第一个低谷。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是他人生的第二个低谷。

又根据课本(苏教版教材)第四册22页中,关于这首词背景的相关叙述,我们可以知道:首词写于1082年,再根据苏轼的年表进行核对,我们得知1080年谪居黄州后的第三年(1082)是他创作这首词的日期。

“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从词中可以读出,刚到黄州时,苏东坡对刚刚遭遇的那场政治迫害尚心有余悸,而一旦住下来,融入黄州的山水和百姓生活,天性放达的诗人很快就随遇而安,开始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和乐趣的眼睛,发掘和享受黄州山水的淳美了。

但是,这种人生境界,是苏东坡在经历了政治灾难、精神灭寂和痛苦反思之后人格真正成熟的一种表现。迫害、孤独和物质生活的艰难使苏东坡终于脱胎换骨,其艺术才情也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于是,我们才读到了这样一种“圆润而不腻耳”“明亮而不刺眼”“高峻而不陡峭”的通达高迈的文字,才欣赏到《赤壁怀古》这一千古绝唱。

所以,研究苏轼的生平,我们的得出四个结论:

1.苏轼的这首词写于他人生的低谷时期,是他人生第一次政治失意后的表现。

2.苏轼写这首词是在经历了政治灾难、精神灭寂和痛苦反思之后人格真正成熟的一种表现。

3.苏轼对周瑜的态度,从侧面说,是一种对成功人士的崇拜。

4.苏轼在豪迈的情感中有感伤,在失意中脱胎换骨,通过词达到一种“圆润而不腻耳”“明亮而不刺眼”“高峻而不陡峭”的通达高迈的境界。

12.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优秀教案 篇十二

逝者如斯的长江水, 激荡着词人的心胸, 情难自禁, 历史的那些英雄人物一起涌上词人的心头, 然而这些曾经吒咤风云的英雄们, 已被浪花所淘尽, 既想赞美英雄, 又感叹英雄已殁, 赞与叹就这般萦绕在词人寂寞而火热的心间……

词人顺大江西行, 因为在故垒的西边, 就是周郎指挥赤壁大战之处, 风景果然不同凡响, 陡峭的断崖绝壁仿佛刺穿了天空, 汹涌的巨浪拍击着岸边的大石, 不断激起如雪堆般无数浪花。绝美的风景, 掠人心魄的美丽, 此情此景, 词人的精神为之振奋, 情绪已被感染到极点, 自然想起那个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 自然想到自己倾慕许久的周郎公谨。

“遥想公谨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想起心中的英雄, 想起美人, 美人伴英雄, 何其潇洒。“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24岁的周郎就这般淡定从容地指挥了赤壁大战, 以少胜多, 拒百万曹军于大江之上, 定三国鼎立之势, 何其潇洒的周郎!何其风流倜傥的英雄!

此时此刻, 被贬黄州的苏轼, 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 时年47岁的他, 渴望自己也能成为英雄。苏轼为何如此倾慕周郎, 渴望成为潇洒的英雄?

“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 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有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几免矣。” (《答李端叔书》)

才满天下的苏轼在黄州只能混迹于樵夫渔民之间, 从天上人间般的生活一下子跌到了黄州——这口人生的枯井里。世态炎凉, 从前的友人皆已消失, 苏轼是如此陷于人生的寂寞中, 甚至是在寂寞中惶恐不安。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如此惶恐不安, 经历劫难, 苏轼害怕了吗?没有, 他反而对“死”有了更高的看法:

“吾侪虽老旦穷, 而道理贯心肝, 忠义填骨髓, 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坷于时, 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 便忘躯为之, 祸福得丧, 付与造物。” (《致李常书》)

多么勇敢的苏东坡, 多么洒脱的情怀, 在黄州——这口人生的枯井里, 他并没有成为井底之蛙, 反而培育出勇敢洒脱的情怀, 即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高歌一曲, 倾情周郎, 不也表明了对现实的超越、对苦闷心灵的超越?在与山水、英雄、美人的对话中踏出一条心灵的出路。

潇洒的东坡!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词的结尾, 东坡又回到了现实中:壮志未酬就算了吧!都一把年纪了, 还想什么英雄美人呢, 多情了。人生像梦一般起伏不定!可就在这像梦一样残酷的现实中, 苏东坡能够“冷眼”看自己, 作深刻的反省, 严厉地剖析。

他脱下文人的长衫, 戴上斗笠, 穿上蓑衣, 做一个地道的农民, 耕种在黄州东门外的一块坡地上。“东坡居士”从此名扬天下, 妇孺皆知。在耕耘收获中, 去掉了文人的尖酸刻薄, 小家子气, 从而变得沉稳、踏实、大气。

他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自我。在与农人、渔樵夫等各色人等的交往中, 变得更加乐观、自信、幽默, “河东狮吼”的故事直到今天依旧在传唱。

他终于能够去掉身上那风流才子的傲气, 更多了一份宽容、平和之气。

他说, 自己曾经仿佛一段树木般靠着树瘤取悦别人, 一块石头般靠着花纹取悦于人, 殊不知, 那瘤那花纹正是树木与石头的缺陷所在。直到临死才知, 自己是在炫耀无知。

他觉悟了, 说现在的苏东坡与以前的苏轼是两个人!

余秋雨先生曾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于黄州真正成熟了, 心态归于平衡。

13.念奴娇・赤壁怀古 篇十三

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

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生1:这首词好像也在写作者不愉快的心情,但这心情与柳永不一样.柳永写男女主人公分手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而这首词在写作者老大无成的心情.

生2:虽然都在写不愉快的心情,但苏轼不一样,柳永显得含蓄,细腻,而苏轼就显得气势磅礴,雄壮激烈.

生3:这首词与柳永写的一样,也是通过写景,也就是通过描绘意象来抒发感情的.

(三)鉴赏上阙:

师:对,刚才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有道理,有见地.尤其刚才那位同学提到这首词也是通过写景,通过描写意象来抒怀的.

(教师板书:写景)

师:那这些景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还是下阙

生:上阙.

师:对,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上阙,大家一起来找一下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朗读上阙)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找一下.

生1:大江

生2:赤壁

生3:乱石

生4:惊涛

生5:……

(教师板书)

师:对,大家找得都不错,那我问大家,这些意象尤其是大江与赤壁,前后是否可以调换,就是说,先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卷起千堆雪“,再写”大江东去……人物“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不可以,因为按照人观察事物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即先写长江再写赤壁,符合这一规律.

生2:也符合时间的规律,这长江,在作者看来,已不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江,而是绵延不断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身处这有着特定历史事件的赤壁,也就会情不自禁把思绪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三国,所以,这意象应该先写长江(久远的历史),再写赤壁(特定的历史).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们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实际上也是作者由悠久的历史想到了特定的历史,由绵长的长江想到了古战场赤壁.

师:我们说,词人往往通过意象来渲染一定的意境,我问,这首词的上阙,作者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1:激烈

生2:磅礴,有气势

生3:气势宏伟

生4:雄伟壮丽

师: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描绘的景物,是哪一句

生:”江山如画“

师:对,我们说,所谓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那么由这些意象上,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生2:对古代英雄的赞美

(板书)

师:能否更具体些

生:对周瑜的思慕 (板书)

师:对,从上阙的哪句词表现出来

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师:为什么

生1:这赤壁作者不称呼为诸葛赤壁,也不称呼为刘备赤壁,而是称呼为周郎赤壁.

生2:作者把周瑜称呼为”周郎“,这”郎“显得他特别年轻潇洒,不仅因为羡慕他年轻,而且还有更让他崇拜的呢

四,鉴赏下阙

师:对,这就是接下来我们一起要鉴赏这首词的下阙.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下阙好吗 其他同学思考,作者还描绘了哪些意象(即写了周公瑾的哪些方面)

(指定一学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相当有感情,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象

生:”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师:这句写了周瑜的哪一方面

生1:他爱情甜蜜,婚姻美满.

师:对.

生2:写他潇洒.

师:也不错.

生3:写他年轻.

师:也很有道理 (板书:年轻)

师:还有哪方面的 找具体的语句.

生: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师:这句在写什么

生:写他有指挥军队,战胜曹军.

师:指挥时,他的神态怎样

生:”谈笑“.

师:说明什么

生:指挥若定,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才能.

师:想看看周瑜指挥大军和火烧赤壁的情景吗

生: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周瑜,体会周瑜的卓越才能.

(播放《周瑜点将和火烧赤壁》)

师:到这里,即周瑜年轻有为的形象,不仅浮现在作者眼前,也出现我们眼前.

(板书:年轻 有为)

师:这是作者在咏史.

师:回顾历史,回到现实,作者却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画像,从这画相中,你看出什么了

(出示课件――画像)

生1:郁闷

生2:身体欠佳 (笑)

师:也对.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

(出示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的文字)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多情应笑我“了吧

生1:笑自己居然与周瑜相提并论.(人家一个大都督,我一个凡夫俗子)

生2:笑自己老大无成

师:都有道理,是吗

师:同学们,面对这大江赤壁,想到自己的老大无成,联系自己的政治处境,于是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

师:同学们,自这首词问世以来,对”人生如梦“这句有许多的争论,有人说反映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呢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

生:1,我认为,苏轼如此地执着,到头来也老大无功,壮志未酬,而周瑜呢,年轻有为,功勋卓越,太伤感了.

2,即使是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周瑜,不也被这”大江“的”浪“淘尽,淹没了吗 所以说,”人生如梦“,所以说有消极的意味.

3,苏轼尽管有”人生如梦“的感叹,然而,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洒脱豁达的,”一尊还酹江月“,他”还是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与明月吧“,还是把这苦闷,这压抑寄情于这滚滚长的长江 ,高悬的明月吧!

师:同学们,这首词虽有消极的意味与成分,但,它并没有影响全诗的格调与意境,这豪迈,雄壮的意境和略带消极(伤感)的情绪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同出一辙,两词都写到了长江,也发表了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都用酒表达了豁达的心胸.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同样豪放的歌曲.

(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提示学生关注歌词)

(五)拓展训练:

师:这豁达其实在苏轼其他的词都能表现出来,包括同一时期的作品,如:他在黄州的第四年写的《黄州快哉亭赠张纭,词中有对快哉亭周围美丽环境和悠闲生活描写的基础上,他用”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作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

(出示苏轼图像与《黄州快哉亭赠张纭)

(六)课堂小结:

师:好,到这里,我们的上课即将进入尾声,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一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让我了解了宋词另一词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的风格――雄壮,豪迈.

生2:让我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了词人苏轼,尤其是他写这首词时壮志雄酬又不失豁达的胸襟,太让人感动了.

生3: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生4:让我在课后会更深入地讲究宋词两派别的风格,也让我在今后的业余时间有方法去鉴赏宋词----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也很有体会.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词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学生背诵全词,播放音乐)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14.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篇十四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15.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优秀教案 篇十五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多少年来震撼着不知多少读者的心灵。词抒发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更重要的是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扫北宋词坛缠绵悱恻之调。品味这首不朽之作,我们会发现它层层推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照,从开篇到结局,几乎无处不在,从写景到抒情,各个方面都有着精彩的体现。正是这些环环相扣,既疏密有致,又摇曳多姿、绚丽多彩的艺术对照,构建了一种雄浑开阔的词风和意境。

一、时空对照:涤荡心胸

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极具气势和魄力。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江水东流,波澜壮阔,气势奔放,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使人既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同时也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创造了一个时与空的对照与转化。大江是空间,千古是时间;三国是时间,赤壁是空间;而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就是大江,就是流水!

中国诗文中的时空观念、宇宙感慨,既认识了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渺小,又感悟人类的生存价值、创造性在宇宙中的伟大,所以中国诗词总有一种气吞山河的特质,擅长把空间的追忆结束于时间的迷茫,却又用空间的寥廓表现出来。《论语》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煜道“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间和河流的共性是滔滔向前永不停止,而且一去不复返。这也许很可悲,但也有新的一面,时间是一个平衡者。周瑜也好,曹操也罢,都消逝在时间的长河里。词人的这种感触得到整个民族的回应,是国人心目中存在的一个文化信仰。那就是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感触,对大自然壮阔美的追求。

苏轼把空间的遥远转化为时间的无限。把无数的英雄尽收眼底,使之纷纷消逝于脚下,由此反衬出主人公的精神高度。以空间之高向时间之远自然拓展,使之成为精神宏大的载体,而形成了这种超越时空的、气吞山河的豪迈胸襟。

二、大小对照:淡泊心境

从“大江”到“赤壁”,从“千古”到“三国”,从“风流人物”到“周郎”:由大入小,也很像摄影的镜头从远景推向近景直至特写。愈见具体,愈见鲜明,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特别是结尾那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与开篇相呼应更是与开篇的鲜明对比,这是大与小的对比。开始是“大江东去”,一个“大”字,但结尾呢?“一樽还酹江月”———一个小小的杯子!滚滚大江纳入小小酒樽,你不能不佩服词人的气度与从容。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解决困难的事,要从最简单的着手,做大事,也要由细微的地方开始。这是圣人之道,一切顺其自然,苏轼似乎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这首词在结尾反而是一个高潮。

“一樽还酹江月”,一种无奈,一种解脱,一种对命运的认可,难道不是一种绝高境界的和谐吗?对天下的事情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所以我们也应该有这种精神,把小容于大。有了这种大的精神,面对宇宙,我们有什么不可以忘记的呢?人不能操纵自己的命运,正像不能操纵行星运转一样。当你自大的时候,当你狂妄的时候,你的问题也大。当你在大自然面前,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的时候,你的问题便只是沧海一粟。这时候你就会像苏轼一样,原谅了人生,原谅了世界,也原谅了自己。滚滚的长江把无限的宇宙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的胸襟也变得博大而更有包容性。

三、得失对照:宠辱偕忘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整首词总共一百字,其中用了这28字来写周瑜的个人经历,把周公瑾这个人描写得惟妙惟肖,其目的何在呢?那就是要引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种得与失的对照,一种乐与悲的对照,表达出词人一种怎样的心境?周瑜的得意———情场得意,战场成功,鲜明地反衬出词人的失意。周瑜破曹之时年方34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47岁。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功成名就,联想到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徒增悲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苏轼无疑是一个范本,他虽对痛苦的人生有“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却也有“出乎其外”的理性思索。体验带来发自内心的苦楚,也思索力图超越这种苦痛。“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掀起了这首词的又一个高潮。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也随着长江之水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人生如梦一样短暂,人生也如梦一般虚无。只有江月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苏轼将酒洒入江中,祭奠江心的明月和山间的清风。不羡天不羡地,只有融入到江月之中才能让苏轼的内心获得宁静,归于淡然。

苏轼将思想上升到整个人类发展的规律和普遍命运的高度,于是他释然了。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才会情不自禁地“酹江月”———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由此获得人生的超脱。禅语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经历人生风雨的苏轼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一切皆为虚幻后,心如止水,以一颗禅心面对人世的沧桑,世界也就变得辽阔了很多。正如佛家所言:“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一个是年轻有为、潇洒从容的儒将,一个是双鬓斑白、渴望解脱的谪官,却同样拥有赤壁浩瀚奔腾的江流。

四、短暂永恒对照:乘风归去

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也是一个关于短暂与永恒的话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张若虚对宇宙的发问。而苏轼在经过人生的历练与积淀之后,对历史、对人生、对生命形成了一种类似的反思和感悟。

杨慎的《临江仙》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人生有很多的成与败,到最后都会消逝。“大江”是时间的“大江”,不断“东去”;“浪”是历史的浪花,把英雄淘尽;可是月亮和“江”中的“月”,却是不变的。当年的“月”超越了时间,今天仍然可见。“江”之变与“月”之不变,是消逝与永恒的统一,苏轼《前赤壁赋》有言:“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时间不可见,流水可见;逝者已逝,月亮未逝,所以才有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才有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面对滚滚长江,张开双臂,仰望宇宙,可见词人的气度与从容。乘风归去的苏轼,把自己短暂的生命化为永恒,让心灵拥抱江月,在自然中飞翔。

五、出世入世对照:貌合神离

苏轼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而又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接受着正统的儒家“经世济时”的理想教育,认为“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和子由苦寒见寄》),少时就立志要做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辅君治国、大济苍生。但是,苏轼先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又在元祐四年,因反对保守的当权派被迫外调,至绍圣元年之后,又被一贬再贬。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政治旋涡中翻滚,但是他的一生都心系国家社稷、黎民百姓,虽屡遭厄运,仍希望有所作为,为国效力:“贪恋圣世,不敢杀身;庶几余生,末为弃物。若获尽力鞭箠之下,必将捐躯矢石之间。指天誓心,有死无易。”(《到黄州谢表》)

而苏轼又博览佛道两家典籍,当他贬官在野时,佛道思想时有冒头,但儒家思想也更是深入灵魂。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这使得他在政治挫折和生活坎坷中从来不放弃自己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可见,本词中貌似的豪迈奔放与词人的现实处境,正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一种无奈,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不难感受到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恰恰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也许这样复杂的思想,这样自由的境界,短小的词章,实在容纳不了。但那消极苍凉的思绪里,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在时与空的穿插、短暂与永恒的相生中,思考未来和回忆过去,是人类生活在当下的两件大事。如果没有了未来与过去,当下就毫无意义了。当这一切凝聚于笔端,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生花妙笔下的诗词自然蕴涵着词人对历史和时空的独特感悟和切身感受,人只有摆脱了有限时空的束缚,把自己融入无限的时空中,才能在大小、得失、短暂与永恒中,把握本真的世界和本真的自我,获得出世的洒脱和入世的豪情。

16.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优秀教案 篇十六

一、叩问:怎样设计这节课,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摒弃对学生的灌输行为,释放学生的心灵空间。教师授课可让学生以自由结合的方式组成小组,由小组长指定信息收集者、记录者和发言人。其次,教师应及时转换角色,以组织者、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身份介入课堂。设置问题让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借助各种工具查阅资料。最后,通过竞争的方式展示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

二、颠覆传统教师角色: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完全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传授得精彩,而是学生自我建构得精彩。笔者不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无缺,而更愿意为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的课堂推波助澜。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散思维,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 课堂:在这里学生施展魅力,让思维扬帆起航

1.预设:鼓励学生有备而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以本课为例:借用工具书来疏通文意,利用互联网搜索苏轼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周瑜的人生经历及赤壁之战的经过。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苏东坡,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建议学生上课之前阅读。

2.合作:三把钥匙开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门

第一把钥匙:读一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教师在幻灯片上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呈现出来,并标出生字和多音字的正确读音。笔者首先为学生范读。接下来让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我请两位同学现场PK,让同学们评出优秀者并说出这两位同学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进行适当点评。最后师生一起大声诵读这首词。

第二把钥匙:想一想。 想作品描写的什么景、写的什么人、叙的什么事,作者借景、人、事抒发什么情怀?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请学生一起朗读词的上片,品味欣赏上片并思考: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哪句点明了怀古这一主题?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句告诉了我们作者怀念的是哪个时代的哪一个英雄人物?

③“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描写赤壁的什么景象?这些句子里,你最欣赏哪些字?为什么?请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问题,以抢答的形式逐一解决。

第一题,学生非常顺利地指出“千古风流人物”点明主题。笔者趁势鼓励学生解释“风流”的含义,借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引导学生品味开篇所创设的宏大意境。第二题的答案非常简单,是三国时期的周瑜。第三题较有难度,六个小组给出的答案都不相同。于是笔者用三幅图片向学生展示赤壁的景色。引导学生体味“乱、穿、惊、拍、卷”的妙处,帮助学生从声音、形状、颜色几个方面欣赏赤壁,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强调雄奇壮丽的景色是为英雄人物的出场造势。针对第四题,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初中时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一句的用法与此相同,还记得吗?”学生基本都能回答出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于是笔者带领大家一起背诵《沁园春·雪》,既加深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理解,又拓展了本课内容。

最后总结:上片描绘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引出英雄人物。那么它引出的英雄人物是谁?师生一起诵读下片,体味感悟下片并思考:

①下片歌颂了周瑜的什么事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

②三国时期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周瑜?

③“多情应笑我”,这一句是谁在笑?

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这句话含有消极成分,与本词的豪放情调不和谐,谈谈你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第二小组的同学在讲台上显得比较紧张,但对第一道题的讲解非常透彻:歌颂了周瑜指挥赤壁之战大获全胜;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镇定自若、春风得意、从容破敌的周瑜。第六组的发言人为大家诠释了第二题,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位同学竟然拿周瑜与隆中对策的诸葛亮、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进行对比,还饶有兴致地讲了一段三国的故事,但他忽略了周瑜的年轻有为。周瑜34岁就作为统帅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一千多年后,苏轼47岁仍以周瑜为偶像,希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但事与愿违,他被贬到黄州。第三题的解释可谓异彩纷呈,第一组的同学认为周瑜在笑苏轼年老无为却仍想建功立业;第三组的同学坚持苏轼在自我嘲笑,嘲笑自己年华老去仍想做“风流人物的梦”太多情了;第四组的同学说是小乔在笑,笑苏轼没有周瑜的英俊外表却想像周瑜一样爱情事业双丰收。(第四组的回答诙谐幽默,引得全班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笔者建议同学们扩大视野,多读文学评论,文学上关于“谁在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苏轼在笑或周瑜在笑),没有孰对孰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最后一道题各小组的研究出现了分歧,同学们众说纷纭。笔者引导学生读黄玉峰的《说东坡》,从中得知苏轼“与李白相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傲;与杜甫相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忧”。鼓励学生借助《苏东坡突围》来了解苏轼,苏东坡在黄州经历种种磨难,但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成熟了的苏东坡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千古绝唱。这首词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我安慰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通过这首词,我们能体会到苏轼对待人生挫折的态度,那么如果我们身处逆境,该怎么办呢?”笔者趁机发问。有的同学说“坚强”,有的同学说“旷达”,有的同学说“积极面对绝不逃避”……笔者鼓励同学们要敢于直面人生的困难和挫折,要学会旷达、感恩生活。

接着同学们一起总结下片:下片歌颂周瑜的辉煌业绩,感叹自我抒发情怀。

第三把钥匙:联一联。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苏轼生平简介并结合课前预习的内容得出本词的主旨是“抒发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接下来对本词进行总结,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这节课的收获:第一,收获鉴赏古诗词的三把钥匙;第二,从这首词中,我们获得了身处逆境依然心怀理想敢于直面人生挫折的精神力量。

3.延展:横向拓展,学以致用,用这三把钥匙开启《定风波》的大门

笔者出示拓展学习单,要求学生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鼓励学生运用古诗词鉴赏的三把钥匙开启《定风波》的大门,并写出感受!

17.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词赏析 篇十七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

(1)大江:长江。(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

(2)淘:冲洗。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团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5)雪:比喻浪花。

(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现在人教是用“樯橹”。)(现有教材作“樯虏”“强虏”)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a(二声),花白义。

古代没有“花”这个字,只有“华”这个字,“华”在古代有“花”这个字的义项,后来才有了“花”这个字,但在一些较早的文言文或者成语中,我们是见不到“花”字而只有“华”字。这里作通假字“花”。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47岁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上片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二字,写出了古代战场的遗址如在目前。“西边”一词,点明方位,有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人道是”三字,借人们的传说加以证实,深化“怀古”的感情色彩,使人倍感亲切。“三国周郎赤壁”,由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的面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是上、下片转折的枢纽。“江山如画”,是对上面所描写的雄伟江山的总括评价。“一时多少豪杰”,虽赞颂周郎,但包括讴歌历代的无数英雄在内。诗人在这里,把“如画”的江山和众多的“豪杰”联缀交织成词,创造出一种高尚隽美的意境,使人肃然起敬,并为之向往、倾倒。

下片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小乔初嫁了”,这句写入词中非等闲笔墨。“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周郎与她结婚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到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年了。这里写“初嫁”,不是诗人的一时疏忽,而是着意渲染词的浪漫气氛,这对塑造“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起着稍加点染、全篇生色的艺术效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樯橹”,指曹操的团队,含有贬义。“灰飞烟灭”,火烧赤壁的情景和曹操覆灭的惨象逼真地再现出来了,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心神仿佛游到三国时代周瑜立功的地方,应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发来了。这三句是诗人抒发的感慨。上面怀古,这里抒情,这个情是由怀古而派生出来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消极感伤的情调,产生着极不健康的影响,读时值得注意。同时也应该看到:以酒祭奠江月,这是诗人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流露,这当然是封建统治者迫使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被磨折、被损害的心灵的结果,无疑的,多少隐含着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在内。“江月”既照应首句,又点明时间,增强了词的优美抒情气氛,使词的情调刚柔相济、浓淡有度。

上一篇:四有好老师标准个人整改落实情况报告下一篇:水果王国的盛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