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篇)
1.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一
我国土地征收存在问题
摘要: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并给予补偿。随着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集体土地征收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土地征收制度本身的滞后,再加上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导致在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利益,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征收补偿标准 问题
正文:我国的土地征收则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而土地征用却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解决好中国的发展问题,就得解决好中国的“三农”问题,而要解决好中国的“三农”问题,就得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土地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农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征收程序不规范
我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征收土地的审批程序做出如下规定:一是用地者提出申请;二是审查和批准;三是公告和登记;四是征地补偿。可以看出,这些程序主要规范了行政主体行使土地征用权,而忽略了对土地征用过程中能起到监督作用的程序。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并听取被征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但事实上集体尤其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参与的程度非常有限。在现行体制下,国家征地面对的是集体,而不是农户;农民不参与征地补偿谈判,有权去谈补偿条件的只是集体,而实际上集体常常只不过是几个乡村的“权力人物”。征地过程中的各项补偿最终要落实到农民,但农民无法以独立权利主体的地位参与到征用协商谈判中来。此外,征地过程又缺乏畅通的申诉渠道,农民财产权利的保障就更成为问题。土地征收属于一种行政行为,应该具有严格的法律程序。我国宪法中虽规定征收是依“法律规定”进行,但在《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有关土地征用程序的立法比较简单、粗糙;规定不够明确、清晰;土地征收程序在法律中与农用地转用审批程序、建设用地审批程序等其他内容混杂在一块,缺乏条理性和清晰度。政府在决定土地规划和征用时,缺乏公开的听证程序;在确定征用补偿时,缺乏中立的评估机构,补偿价格都是政府单方面决定的,而且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价格的上升而增长;在被征地农民对补偿价格有疑义时,缺乏顺畅的申述渠道;在纠纷发生时,缺乏相应的救济程序。在达成征地补偿标准后,又没有有效的监督落实机制。
2、征收制度透明程度不高
1998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对《土地管理法》中的征地审批权先进行了修改,上收了市(地)、县(市)、乡(镇)的征用土地的审批权,将以往征用土地的五级限额审批改为由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审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土地多级审批所带来的土地滥用的弊端,加强了国家对土地的管理职能。但是,其中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不论是土地的多级审批还是土地的两级审批,作为征地主体的政府部门至今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既是征地的执行机关,又是征地行为的管理机关,这就导致征地机关在征地过程中成了“主导者”,处处说
了算,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并且不易管理。
3、征收范围不明确
我国宪法制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而《土地管理法》中又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也就是是说无论是基于公共利益需要还是单位或个人需要土地,都必须得经过土地的征用程序。这样,各级地方政府往往会对“公共利益”作有利于自己的解释,甚至打着 “公共利益”旗号将征用上来的土地变成了各种房地产、商业等用地。“非公共利益”征用土地就在事实上成了理所当然,无形之中扩大了“公共利益”的征地范围。在实践中,政府将“国家建设”、“城市建设”视为是“公共利益”的需要。往往为了经济建设大量动用征收权,征地大大超出“公共利益”的需要。
4、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范围太窄
《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由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三大块组成,前两项补偿标准分别为该耕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6-10倍和4-6倍,两项之和为10-16倍,特殊情况下最高不超30倍,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则按照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实际价值计算。但是,目前农业年平均产值却是这样一个概念,它既不是地租又不是地价,而且在目前农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情况下,农地的年平均产值既无法体现又无法衡量土地的稀缺性和土地真正的价值。就是这一30倍的补偿标准在实际的执行中也得不到落实。而且许多以“公共利益”名义征来的土地又转手卖给一些开发商进行商业项目。另外,补偿的范围仅限于与土地有直接联系的一部分损失,被征收土地上农村房屋等地上建筑物的补偿和其它间接损失没有列入补偿的范围。实践中对地上建筑物的补偿都是依据组织实施征收的政府制定的标准予以补偿,通常补偿标准较低。由于目前土地一级市场由国家垄断,集体所有制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土地征收是政府强制性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方式,因此这种所有权的转移是有偿的行政行为。我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虽然对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作出了规定,但补偿标准不够科学合理,补偿方式单一,安置责任不明确,甚至使失地农民彻底失去生存的依靠,导致农民对征地行为的不满,引发大量纠纷,甚至出现政府低价获得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再高价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情况,导致严重的过度征收及种种难以通过制度加以规范的违法浪费行为。
5、征收安置不到位
现行法律中规定劳动力安置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力的就业安置是确保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的有效措施。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劳动力安置办法和“农转非”等办法,在实践中很少使用,已失去意义。安置费和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一并计算补偿给集体纠纷组织,对农民安置问题不再考虑。
正式目前征收制度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完善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对策。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首先应该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增加“公共利益用途”的审核环节;其次,扩大征地补偿范围,提高征收补偿标准,并且增加土地补偿和安置方式;另外,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制定详细具体的征收程序,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限制政府的征收行政行为,使土地征收程序明晰化。还要增加保护被征收人的相关程序,设立被征收土地买回权制度;最后,应当完善集体土地有权,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使集体土地有真正的所有人;并且建立土地的用益物权制度。
总之,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会逐步增加,必然会大量征收集体土地。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土地资源的商品化正在不断获得承认。集体土地征收不仅涉及到宪法保障的财产权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涉及到农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的生活,更涉及到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分析我国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借鉴和吸收国外土地征收制度中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可以规范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的转变,保护集体、农民的土地权益,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的进程,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用地保障的同时,对保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名豪,《土地利用管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年7月第1版
2、郭洁,《土地资源保护与民事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3、维普中文数据库
2.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二
一、当前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影响成本控制的不利因素在增多, 控制成本遇到的压力在增大。
1. 宏观经济环境恶化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全球经济进入了周期性的经济下行区间;二是出现了全球性的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上涨和波动以及通货膨胀压力;三是金融危机风波蔓延和美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持续调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世界经济处在衰退边缘, 市场需求萎缩, 企业面临营业收入下滑、成本费用刚性支出增加、盈利能力下降等多重困难。宏观环境的变化造成企业盈利空间的不断压缩, 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
2. 融资成本不断增加
对企业来说, 资金就像是人体中流动的血液。通过融通资金, 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足够的资金是所有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获得资金付出的代价太高, 企业难以承受,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不利影响, 因此控制融资成本是所有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导致企业筹资困难, 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更加谨慎, 或者压缩贷款规模, 或者提高贷款利率, 使实体经济的运行规模不可避免地出现萎缩, 使得众多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 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3. 人力资源成本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企业对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人力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 推动了人力资源成本的上涨;二是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提高, 诱发人们对高工资、高报酬追求的迫切性, 促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增加使用人力资源的成本。
4. 能源等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
企业的原材料、运输、房租价格上涨, 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等基础能源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 造成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从而使企业控制成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5. 环保压力与日俱增
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而我国众多企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 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消极因素。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国家加大环保控制力度, 要求企业加强环保治理工作, 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从源头上遏制和消减污染物。因而如何消化和控制环保投资带来的成本负担, 就成为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成本控制过程的简单化
许多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以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中心, 只注重对生产成本的管理, 单纯地追求削减成本以达成利润的最大化, 而没有将成本管理控制切实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到产品产出的全过程, 没有考虑到企业内部其他非生产环节对成本费用的影响, 如新产品开发、新项目投资建设、资金筹措、企业内部物资购销储运各环节等。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2. 轻视对成本的预测
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优化企业价值链为着眼点, 应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经营管理资料, 依据市场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效果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 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以避免盲目组织生产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仍是停留在事后监督阶段, 服务于存货计价及收益确定目的, 重账面管理、忽略实物管理, 重事后算账、轻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 这样容易出现账实不符、资产价值潜损、报表流于形式等现象。
3. 过分依赖财务部门控制成本
大多数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职能定位不准确, 没有树立起全员的、系统的成本意识, 往往将成本管理的职责全部划归财务部门, 从而忽视了各个部门、全体员工的协同作用。成本具有普遍性, 因此, 成本控制需要全员共同努力: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是由采购人员控制的,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是由生产人员控制的, 销售费用的控制则是由销售人员控制的, 而财务人员只能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 单纯地依靠财务部门控制成本是有局限性的。
4. 对成本的动态变化认识不足
原有的企业成本管理观念往往以是否节约为依据, 片面强调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开支, 缺乏对企业成本的全程动态监控和评估, 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以“成本节省”为主导的成本管理, 一方面会抑制企业为未来绩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是高昂的费用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拓展、技术革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还会因顾及局部要求而损害企业的整体目标。例如片面减少产品开发费用而使产品创新难以实现;片面节省检验费用而使废品、次品增加;片面节约维修费用而使装备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片面降低销售费用而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市场开发等现象。
5. 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主要表现在:一是各项定额标准、原始记录还不健全;二是计量基础工作不到位, 水、电、汽等“跑、冒、滴、漏”现象较为普遍;三是生产用料存在大手大脚现象;四是在原材料、物资采购等方面存在“暗箱操作”问题及浪费现象;五是员工的成本意识淡薄, 对各种浪费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6. 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是在企业改革过程中, 人为造成国有资本大量流失;或者是企业领导抱残守缺或傲慢、专权, 人为地阻碍资产的合理流动、重组, 致使无法盘活资本或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 使资本在静止中悄悄地流失。二是盲目追求企业规模, 不考虑产业的关联性、互补性, 不考虑资源的供应情况以及未来的市场潜力, 无视危机、轻视风险, 看好不看坏, 扩大正面消息、低估负面数据, 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抗击风险能力, 盲目跟风投资新项目建设, 不加选择地联合、兼并, 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三是资金管理中存在入不敷出, 资金缺口较大, 资金被挪用、挤占, 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坏账损失严重等问题, 造成资金成本上升。
7. 成本信息失实
真实的成本信息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必要条件, 但有的企业为了完成各种指标或任务, 往往人为地调整、分摊成本, 不计、少计成本的现象普遍存在, 使得成本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耗费水平, 造成企业虚盈实亏、账目混乱、信息失真的局面。
三、解决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方法
1. 实行全程的、系统的管理, 确保成本管理贯穿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应该是一种投入产出比率关系, 必须包括产品开发、产品设计、资金筹措、项目投资、市场拓展、生产调度、产品制造、技术改造、安全环保、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增效节支的管理, 也就是把企业的资本运作、市场运作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覆盖起来, 更突显出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成本管理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 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维修及处置, 即对项目开发、产品设计、资金筹措、投资建设、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质量、经营管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费用进行全过程跟踪核算、控制。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的成本, 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质量成本等。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科学的手段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 以增强最终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对产品的设计、试制及工艺进行分析, 做到以最低成本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在物资供应方面, 应以最低的采购价格、最方便的运输方式、最低的运输费用购进原材料, 必须制定合理的物资储备, 避免超储积压;在生产方面, 必须严格地按照生产计划和工艺规程安排生产;在销售方面, 要强化销售力度, 真正完成产品到商品的跨越, 确保产品在低成本、高质量和最佳效益上适应市场、占领市场, 并实现自身的不断扩张;要高度重视资本运作, 降低财务风险, 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资产, 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 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都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 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 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 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 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 “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并不仅仅是孤立地减少成本支出, 而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求优化方案。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有些成本的增加亦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够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例如, 引进新设备要增加开支, 但因此可节省设备维修费用和提高生产效率, 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为减少废次品数量而发生的检验费, 虽然会使企业的近期成本有所增加, 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益却会因此而逐步提高;为充分论证决策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及合理性而发生的费用开支, 可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使企业获取最大的效益或避免投资失误造成更大的损失;为新产品的市场推广而投入的必要的先期宣传费用和公关费用, 可以尽快使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得到提高等。这些支出可以说是“花钱是为了省钱”, 都是成本效益观的体现。
3. 树立全员成本意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企业必须导入完善的管理机制, 特别是在成本管理中, 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对成本的影响, 树立全员和全局成本意识。一个企业仅有领导者或财务人员等少数人抓成本核算是不行的, 需要全体员工人人都关注成本, 把成本核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只有形成群体力量抓成本管理, 把降低成本变成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才能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强化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要实行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 必须保证有真实的、及时的、完整的成本信息。所以, 计量器具、原始记录、会计凭证、统计资料等必须能够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而且, 要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制定严格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 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包括经营、财会、供应、销售、生产、技术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矩阵式成本管理小组;各相关部门也要配备兼职人员, 开展如统计、质检、保管、核算、分析、内部审核等工作。要对成本管理人员经常进行专业培训、思维与知识更新再教育, 借以提高成本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开辟降低成本的广阔途径。
5. 提高资金运作水平
首先要开源节流, 增收节支;其次要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 加强资金调度与使用, 做到专款专用, 防止资金被挪用;第三要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 降低应付款比例, 加速货款回笼;第四要降低存货比例, 加强存货管理。通过以上措施, 努力减少资金占用, 优化资金结构, 合理分配资金, 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筹资成本,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6. 严格控制、节约费用开支
严格控制可控费用开支, 如材料费、差旅费等;坚持勤俭办企业, 反对铺张浪费, 尽量降低制造费用, 节约生产费用, 严格控制期间费用, 压缩非生产费用。
7. 狠抓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通过加强管理实现节能降耗, 节约开支来控制成本总是有限度的, 到了某一限度后, 如果不是创新技术、工艺、增加或改进设备等, 成本将很难再降低。此时, 企业只有从创新着手来降低成本, 从技术创新上来降低原料用量或寻找新的、价格便宜的材料替代原有老的、价格较高的材料;从工艺创新上来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材料的损耗量、提高商品率或一级品率;从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创新上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以降低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与固定成本含量;从营销方式创新上来增加销量、降低单位产品营销成本。只有创新才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 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不竭源泉。科技进步使先进的设备、工艺及材料应用于生产领域, 依靠技术创新, 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是降成本、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8. 提高设备利用率
要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 不断提高利用效率;合理组织安排生产, 避免设备忙闲不均;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 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合理安排班次, 增加设备实际工作时间, 实行专业化协作等, 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9. 进行工作流程的整合, 减少不必要的分工
3.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三
【摘要】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作文教学中依然是投入多,见效慢。对此,笔者进行了分析,提出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主要抓手,向兴趣要作文,向生活要作文,向阅读要作文,向评价要作文的对策。
【关键词】 作文教学;问题对策;写作兴趣
针对当今作文教学的弊端,结合前人总结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主。
一、向兴趣要作文
我们在日常作文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把孩子紧张程度降低到最低的环境”来让学生自由抒发。让学生们在作文中与他人对话,与世界、与自然甚至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不难,其实就是“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
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写作文。通常一节作文指导课,我会用20分钟精心组织活动,把作文内容、作文指导融合在活动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对作文有了自己的体验。
如在一次作文指导课时,我在上课时宣布,本节课我们先来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顿时欢呼起来。学生情绪稳定后,我把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要求、活动时间作了具体要求。充满欢乐、笑声而带有紧张气氛的游戏活动把学生的兴趣提到最大程度,当学生情绪仍处于亢奋状态,我及时将学生的兴趣中心引导迁移:游戏玩得开心不开心?谁能把刚才比赛中热烈欢快的场面,“小鸡”、“母鸡”、“老鹰”那紧张、可笑的动作、神态说给大家听一听。问题一提出,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刚才活动的场面描述下来。这时,我揭示本次作文题目:《记一个有趣的游戏》。我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把刚才的活动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难不难?学生齐声回答:不难。在我三言两语交待了习作的要求与注意点以后,学生便愉快地进行作文。这样由游戏激发兴趣,利用兴趣迁移,指导写作,扫除了起步阶段,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学生学得愉快,作文普遍写得情趣。
二、向生活要作文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生活,创作无从谈起,小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我們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千方百计的为他们创造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试想:孩子们有了生活的积累,有了生活的体验,有了创作的激情,他们还会怕写作文吗?
1.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会利用学校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经常组织学生从事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护蛋行动”让学生感悟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跳蚤市场”让孩子在交换中增强了能力;“豆子宝宝发芽记”让孩子跟随豆子一同成长……
课后,我与家长进行沟通,双休日抽出一天的时间带孩子感受大自然。春天让孩子去踏青;夏天让孩子感受无边的田园风光;秋天让孩子去感受丰收的喜悦;白雪皑皑的冬天则让学生到野外打雪仗。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学生们欣喜若狂,尽情地释放自己,无拘无束地嬉戏、玩耍。
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眼前的景物是多么的喜欢,对熟悉的事物也有了新的视觉。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神奇与温柔。一山一水、一鸟一虫、飘逸的云彩、流动的小溪都成了孩子写作的最佳材料。可以说是多彩的生活打动了孩子们的心,使他们忍不住有表达的冲动。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走在软绵绵的沙滩上,调皮的小沙子直往我脚丫里钻,给我挠痒痒,我忍不住‘咯咯’的笑出声来……”在小作者那充满童真童趣的描写中,让我觉得眼前一亮,不由得被孩子们那独特的视角给征服了。
2.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作文的过程并非是从提笔写作开始的,而是从观察生活入手的。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抓住事物的最富有特点的部分。
俗话说“多说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在孩子们周围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有些事或给学生以快乐,或给学生以启迪。为给学生写作积累素材,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让每个学生把一天当中看到、听到的事,用“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的句式写出来。大家感觉很容易,大大调动了他们观察的积极性。我还要求小组长把同学们说的最新鲜的事记下来在中队交流。推荐出最好的,把它当作当天的“新闻”播出一次,当听到自己的“新闻”时,学生高兴得眼睛眯成一条线,拍着双手不停地叫好。看到别人的成功,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有的同学为收集到比别人更好的“新闻”,回到家中,看电视、听广播、阅读课外读物,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小事,养成了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向阅读要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顺读与写的关系,把语文课的“读”还给学生。教给他们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帮助他们做好阅读的原始积累工作,夯实阅读基础。
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比如在教《三顾茅庐》一课前,我让学生先了解三国的形成、鼎立、衰败过程,了解刘备、诸葛亮、张飞的为人特点。课上同学们热情高涨,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人知天,刘备的礼贤下士、忠义仁智,张飞的无理、鲁莽的性格特点分析的非常透彻。课后不少同学又捧起了《三国演义》,全班掀起了“三国热”。
2.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讲,侧重感受揣摩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3.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每一篇文章都有它不同于其他文章的个性,通过对文章的整体回顾,为今后的写作做好充分的铺垫。
4.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四
(一)对企业的监管执法方面
1.监管执法的精细化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局部检查多,全面监督少;表面检查多,深入分析少;查细小问题多,查大系统、大隐患少;查静态问题多,查动态问题少(生产过程中的违章指挥、操作,颁发许可证后的安全条件监管)。主要原因:一是监管人员少,力量分散,专业不齐全,二是监管目的不明确,监管方案不具体,不详细,甚至没有监管方案,三是监管时间短,有时难免走马观花,应提倡分级监管。
2.行政处罚裁量随意性较大。主要表现:一是同一违法事实,运用法律不一致。二是同一处罚条款,不同县市区局、不同科室,不同承办人之间处罚尺度把握不一致。主要原因:一是对法律法规选择和适用的基本原则把握不准,对上位法与下位法、新法于旧法、特别法与普通法的从属关系理解不准;二是公正、公平执法的意识不强;三是有执人情法、关系法的现象;四是法律、法规、规章之间相互矛盾、冲突,存在“打架”问题。
3.执法程序不合法、不完善、不闭合。主要表现:一是该复查未复查或没有及时复查(特别是不复查会留下很大隐患);二是处罚告知后未留足够的陈述、申辩或听证时间即做出处罚决定;三是只有处罚告知没有处罚决定;四是对事故的处罚案卷中没有调查取证文书,直接下达处罚告知。主要原因:一是对程序合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程序不合法,执法行为不合法);二是监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三是对法律、法规规定执法程序把握不准;四是缺乏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4.执法文书的制作存在漏洞,案卷管理不严。主要表现:一是文书制作不注重细节,填写不规范,漏填、随意省略。特别是一些县市区局,此类情况不少,如检查路线、许可证号、违法事实的描述;二是法律条款引用不具体,没有确切表述到条、款、项;三是违法事实的描述与法律、法规条款不能准确吻合(如未持证上岗与无证上岗概念不一致);四是未使用重大处罚集体讨论文书;五是执法文书不按时整理归档,统一管理。原因在于: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小问题无关大局;二是嫌麻烦图省事;三是档案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四是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欠缺。
5.部分行政处罚(罚款)执行难。主要表现:一是罚款收缴率低;二是处罚案件因执行不到位而长期不能结案;三是财务已列入收账款的则成了呆坏账。原因在于:一是执法力度不够,不敢于碰硬,怕得罪人,不愿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二是罚款数额大,企业确有困难,不能按时上缴罚款;三是企业被关闭,法人代表或实际控制人被判刑或逃匿,找人没人要钱没钱,处罚无法落实。
6.监管执法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一是市局计划受省局、国家总局临时性工作冲击大,调整较大;二是有的计划变更没有报批,影响计划的权
威性和严肃性,甚至可能在事故调查、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时,对未批准的计划不予认可;三是部分计划在执行时与县市区局计划衔接不好,如有的专项监管时间不能提前确定,也影响了县市区局月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四是制订计划的限制条件太多,太复杂,操作性差,如以工作日计算工作量,限定监管人数比例,监管工作日数比例,覆盖面,高危企业监管次数等。主要原因:一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局根据安全形势及时调整对安全工作的安排部署,市局要认真贯彻执行,有时工作难以按照既定计划执行;二是市局个别部门执行计划时主动沟通、统筹协调不够;三是有的县市区局执行计划审批制度不严格;四是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监管计划的有关规定不尽科学、合理。
(二)对市属企业安全监管工作的检查指导方面
1.检查指导的方式方法单一。主要表现:一是仅仅向政府通报检查情况或送达加强安全监管建议书,对政府是否监督企业整改存在的问题,并对同类问题做到举一反三等情况没有跟踪监管;二是对政府企业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情况、监督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检查指导。主要原因:一是监管体制没有理顺,监管职责界定不清,相互关系不明确;二是监管执法人员思想有顾虑,认为自己职务低、部门级别低,对政府检查指导底气不足,还怕影响同政府的关系。
2.检查指导不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定期检查、定期通报情况制度;二是没有建立定期参加政府安全工作会议,安全办公会议等制度,不能知己知彼,三是各县市区局检查指导工作不平衡。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二是缺乏上级部门有效的工作示范。
3.检查指导的效果不很显著。主要表现:一是检查指导的带动作用和放大作用没能很好体现;二是个别县市区政府对检查指导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抵触的情况也有发生;三是安全事故总量仍然很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一是对国家监管职责宣传不够;二是检查指导缺少抓手;三是查出的问题没有典型性、代表性,引不起震动和高度重视。对策和建议
(一)认清形势,理性看待执法环境问题
今年以来,全国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恶性事件接连发生,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我省今年西山煤电集团屯兰煤矿发生的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在全国造成较大影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一直保持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和事故责任追究的高压态势,煤矿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也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但是从近几年安全监管人员受到责任追究的情况看,并没有走进“不去是失职,去了是渎职”的怪圈,只要按执法计划执行,不去并不失职,去了只是有渎职的可能。所以每个监管人员只有把思想压力、危机感、风险意识转化为从严、从细、从实做好执法工作的动力,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才能保证自身的“本质安全”。另外,只要执法到位,尽职尽责,不留死角,不留漏洞,即使发生事故,也能有效避免追究的风险。
(二)加强学习交流,提高执法水平
1.认真学习研究法律法规规章。学习实体法与学习程序法并重,不但学习安全专门法律法规,还要学习公共行政法律,学习刑法及其修正案。通过学习弥补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专业技术强、执法能力相对较弱的不足。
2.开展多种形式执法培训。一是聘请法律专家开办讲座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开阔视野,丰富法律知识;二是邀请司法、纪检监察部门领导和专家进行案例教学,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三是组织监管执法人员开展研讨式培训,每个监管执法人员都带着问题参加讨论座谈,研究解决执法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多走出去学习交流。一是各县局之间相互派出监管人员参与对方的执法监管,事故调查,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等工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二是到其他地市局考察,学习他们安全监管执法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三是到系统外执法部门,如国土、环保、技术监督部门取经。总之,必须克服保守封闭意识,走出去海阔天空。
(三)继续解放思想,创新监管方式方法
1.切实履行国家监管职责,加强对各县市区政府安全监管工作的检查指导。一是日常检查情况及时向各县市区政府通报,对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向各县市区政府提出加强安全监管建议书;二是定期对各县市区政府安全监管工作进行集中检查指导;三是按照执法计划确定的“示范检查指导”企业,邀请各县市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相关企业负责人共同参与检查指导。
2.积极推广解剖式(精品式)监管。突出监管重点,明确监管目的,制定监管方案,细化监管内容,集中监管力量,甚至可以抽调专家和其他县市区局监管力量,对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大检查。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查出的问题,做出现场处理决定,对限期整改问题按时复查,由各县市区监管部门复查的要监督复查工作的落实。该处罚的下达处罚告知书、决定书,对不按期缴纳罚款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逐步完善执法计划的制定、执行标准。一是执法计划要突出重点监管;二是专项监管以市局为主,各县市区局配合;三是取消监管覆盖率、监管次数、工作日数等限制,实现从求数量到保质量的转变;四是执法计划要突出对各县市区政府的检查指导工作,要详细具体操作性强。
4.以国家局积极推进安全工程为契机,逐步实现执法文书电子化,行政许可、执法监督网络化,提高执法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效能
1.树立广义执法监督的理念。执法监督不单是执法机构的职责,应形成领导全面抓,部门系统抓,执法机构具体抓,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执法监督新格局。执法监督主体要多元化,上级下级之间要相互监督,部门之间要相互监督,企业、社会群众、新闻媒体也要对监管执法工作进行监督。
2.正确认识执法和执法监督的关系。从工作性质看,二者是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一对矛盾(执法监督要查问题、找毛病);从工作目标看,二者处在服务安全生产的统一体中,是一致的和谐的;从工作关系看,二者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把执法监督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各县市区局要明确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执法监督工作;二是各县市区局每月召开执法分析会;三是市局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执法监督检查,并不定期抽查,执法案卷评查每年不少于1次;四是认真执行执法计划审批制度和重大处罚报备案制度;五是深入企业现场跟踪监督,积极开展效能检查;六是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保证行政相对人法律救济渠道的畅通;七是加强行政执法考核,县市区局可组织月度、季度、考核,市局组织执法情况综合考核,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八是市、县两级安监局公布执法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1.大力宣传国家安全监管人员的职责,宣传国家监管、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工作体制,重点宣传国家监管对地方政府安全监管的检查指导作用,维护国家监管的严肃性和权威。
2.大力宣传企业安全监管先进集体,个人的典型事迹,充分展示企业安全监管队伍良好的素质,扎实的作风,优异的成绩,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5.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五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进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形成良好意识品质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过程。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体育在“大教育环境中”的地位被人为的削弱,为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以下,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问题之一: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重视活跃的课堂气氛,忽视学生基本技能与基本技术的培养,同时,教学过程中盲目合作,流于形式,体育教学在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大多数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淡化了“双基”教学。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上只求学生动起来,不求学生如何掌握技能;只求走过场,不求技能的提高;只求欢乐,不求身体练习的负荷实效,忽视了运动技能教学,丢失了体育教学之本。
问题之二:教学内容选择方面
把体育课变成体育达标测验课和中考体育测试项目模拟考试课,达标项目中有什么就教什么,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化,与体育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背道而驰。
问题之三:教学方法手段方面
从事“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人,他们强调教学“以教字为中心”、以“教师中心”,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去上课,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混同于分组教学,分层教学。教学分组随意性强,合作式学习自由化,注重生生互动,而忽视师生互动,无明确角色分工或角色责任,成为放任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形成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但并不喜欢体育课,这会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而相反的另一面,个别从事“新理念”研究的人,他们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他们提倡体育教学中也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之四:教师和学生的比例
由于受应试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以下问题的产生:①学校有体育课课表,但没有体育课的形式。②学校有体育课,也有体育课的形式,但体育教师确不花精力去进行训练和研究。③学校有体育课,也有体育课的形式,但上课学生人数太多,也使得课的科学性、趣味性、安全性等难以得到保证。
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们认为要解决体育教学中现存问题有以下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 “注入式,填鸭式”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自主式”。
2.合理选配教材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应注意所选教材的科学性、基础性、全面性。注意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素养。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应经常让他们去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让体育教师得到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武装。
6.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像所有国家一样,我国的高速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共同制约着发展。
一、人口问题
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庞大的基数导致了人口增长过快。其次,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已经从人口数量问题转变为人口质量问题。
网络上有评论说,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
1、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2、“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3、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4、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
5、“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
6、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7、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
8、“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
9、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受歧视;
10、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
很明显,这些现存人口问题将极大地影响我国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专项的解决办法。主要包括:
1、调整计生政策;
2、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养老方式;
3、通过改善民生、提高分配率的方法提升人民的生育意愿和养育能力;
4、在城市中实施一元化人口管理;
5、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6、禁止性别歧视,在性别上构建利益导向等等。
也有学者提出系统的解决办法,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至少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念要突破,改变人口问题只是数量问题的固有思维,树立人口均衡发展的理念。二是法律法规要有突破,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取向,适时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三是人口管理行政体制要突破,创新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目标统一、导向一致、信息共享的人口调控体系。四是工作切入点要突破,以家庭发展为着力点,在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解决人口问题。五是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路径要有突破,要鼓励各地探索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不同模式。
二、环境问题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50年代后,环境污染问题初现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局限于城市地区。到了80年代,我国的环境污染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中国环境面临十大问题,包括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原局长、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贾治邦在2013年3月7日曾表示,将抓好四方面工作来解决关于水、雾霾、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第一、要抓好工业战线上的直接减排;第二、要抓好生态建设的间接减排;第三、完善制度,健全法规;第四、要通过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执行环境法规,制定国家层次的宏观战略,支持研究与开发活动,为工业界提供财政支持,为企业提供培训和信息服务等来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瑞典环保产业政策包括:完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支持环保研究、政府部门采购和投资、积极参与环保领域的国际竞争。而日本在环境教
育和公众参与方面做的十分出色。日本基本上已经形成了针对中长期目标的专业和非专业性正规教育,针对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专门教育,以及针对一般市民的社会性教育等环境教育体系,与此相应的是公众参与也呈现出多样化和深化的特点,大致表现为预案参与、过程参与、末端参与和行为参与。
有学者总结了各国环保产业政策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环境意识的提高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
二、环境法规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强制动力。
三、政府的方针政策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引力与支撑力。
四、政府应加大环保技术投入,推动环保产业技术创新。
五、开辟多元化社会融资渠道,促使环保产业发展。
三、腐败问题
从中国的历史看,腐败不是近代所特有的现象,考察中国的历史,任何一个朝代的开始,吏治都是比较清明的,但到了中后期,腐败之风变席卷朝庭。从建国到现在,腐败没有遏制,反而加剧,腐败已经成了当前中国最大的危险。
当前中国出现了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的现象,群体腐败呈上升的趋势;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腐败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涉及层面不断扩大;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
其主要原因有: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腐败损害了经济发展,危害着社会秩序,影响了政治稳定。应当从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治理。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收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我们也看到微博等现代媒体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腐败问题需要政府和群众合力解决。
四、文化问题
中国的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哲学文化呈现百家争鸣之势,自从孔丘创立儒学以来,中国文化开始定位,后经董仲舒整理改制,儒学兼容诸学,开始独家显荣。魏晋时期佛教逐渐产生巨大影响,这是第一次外来文化的冲击。16世纪中期的明朝,耶稣会成立,带来了迥异的西方文化,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新的伦理纲常对宋明理学以有力的挑战。第三大冲击是伴随着异族侵略和民族压迫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第四次文化冲击。第五次文化冲击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为标志。
如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
一、思想观念备受冲击;
二、文化认同产生困境;
三、传统文化后继乏人。应对措施:
一、突出民族特色,强化核心地位;
二、吸收外来文化,做到兼容并蓄;
三、积极创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进行传统教育,提高传统素质;
五、输出传统文化,共建和谐世界。
7.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七
1 企业档案意识亟待强化
档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要有一支过硬的档案管理队伍, 而且需要全公司广大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都具有强烈的档案意识。我们确立了“普及档案知识, 增强全员意识, 健全考核机制, 发挥档案作用”的档案管理工作思路, 把学习宣传《档案法》作为“三五”普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认真组织学习贯彻, 对全公司职工进行《档案法》的学习和培训, 使广大职工普遍增强了档案管理的法制观念。《档案法》修改后, 又把新《档案法》发到公司领导和中层干部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手中, 适时开展了《档案法》宣传周活动, 并利用广播、厂报、闭路电视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在此基础上, 组织了全公司档案知识竞赛。我公司还将档案管理进行指标分解, 纳入经济责任制, 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有效增强了各级领导档案管理的责任感。
要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类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弘扬档案工作先进人物的事迹, 宣传利用档案所创经济效益或节约开支等贡献。适时利用社会公共新闻媒体, 大力培养对外宣传人员, 建立激励机制, 搞好对外宣传。
企业档案人员要很好地加强自身形象建设, 消除员工对档案工作认识上的误区 (如清闲、没啥用处等) , 以良好的档案部门工作形象得到企业和员工的支持和理解, 正确确立自身在企业中的地位, 依靠高质量的档案队伍, 为企业档案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进而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 企业档案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和标准时, 应将档案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 提出相应的责任要求。企业档案工作制度应包括: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分管领导责任制、部门文件材料形成、积累与归档的职责及档案考核机制, 档案管理应急预案等, 应明确体现“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的要求。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应依据国家、行业有关档案工作的法规、标准, 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 (1) 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应明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程序、归档要求以及控制归档质量的措施。文件形成、归档责任。 (2) 档案保管制度。应明确档案保管工作原则和制度、各门类档案保管条件、特殊载体档案保管方式、档案清点检查、对受损档案的处置办法、库房管理职责与要求。 (3) 档案鉴定销毁制度。应明确鉴定工作的组织及职责、鉴定原则、鉴定方法、鉴定时间和销毁要求。档案统计制度。应明确统计内容、统计要求和统计数据分析要求。 (4) 档案利用制度。应明确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方法, 规定查 (借) 阅档案的权限和审批手续, 及查 (借) 阅和归 (催) 还档案的要求。 (5) 档案保密制度。应明确档案形成者、档案管理者、档案利用者应承担保密的责任。 (6) 电子文件管理制度。应对企业各信息系统中形成的电子文件提出归档、管理和利用要求。 (7) 档案管理系统操作制度。应明确档案管理系统操作人员的职责, 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硬件的操作要求。
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档案工作部门必须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 对收集、整理、编目、检索、温湿度控制、防霉防虫以及安全保管等基础性工作, 都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准, 除了信息管理共用的标准和目前暂时与纸质文件、档案管理共用的标准外, 还有电子文件管理专用的标准和规范, 如《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 (DA/T15-1995) 、《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 (GB/T17678.1-1999)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GB/T18894-2002)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DA/T31-2005) 等。并不断完善、修改《档案法》等相关法律, 进一步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法律依据。
3 企业档案利用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为企业发展服务, 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企业档案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 不断创造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 要求科学的管理、正确的决策和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 这些都离不开对企业档案的依赖。如何做好企业档案工作, 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为企业各项工作和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是企业每位档案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早在1984年, 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和信息越来越成为比资产更重要的资源。企业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企业要壮大竞争实力, 振兴发展, 就要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从企业档案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我公司积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主动为企业、为生产、为一线服务,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 开发利用档案, 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我公司从1994年开始探讨对4台125 MW和4台200 MW机组全面改造方案, 我公司综合档案科提供了汽轮机、发电机、锅炉及其辅助设备总图等大量有参考价值的科技档案, 利用科技档案卷次共800余卷, 从1997年至2001年, 先后对8台机组进行了现代化技术改造, 改造后的机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达到了国内同类型机组的先进水平。通过技术改造, 不仅延长了机组的寿命, 使老机组焕发了青春, 而且大大提高了机组安全可靠性、可控性、可调性和自动化水平, 增强了企业实力, 对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迎接新世纪挑战, 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改造中, 以汽机通流部分改造为重点, 对发电机部分、锅炉部分以及相应辅机进行了全方位配套改造, 热控部分改DCS、调速系统改DEH纯电调, 使机组综合技术装备和安全健康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并取得明显的综合经济效益。
2) 发挥档案的依据凭证作用, 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国华徐州发电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徐电公司) 为了贯彻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政策,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华电力发展规划, 决定关停拆除徐州电厂1—6号老机组, 并利用1—4号机组场地建设2台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目前, 关停1—6号机组的申请已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机组拆除出售工作也已于2008年3月开始。在1—6号机组拆除与出售过程中, 档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徐电公司“上大压小”项目筹建处拆迁部门在机组拆除前和参与机组拆除出售工作的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王军、闻陈军、吴永利、张开东、张鑫、李光忠等同志一同到公司档案室查阅了1—6号机组基建期的竣工档案和主机的设备档案, 并以档案为重要依据, 编制机组拆除方案, 使机组拆除工作顺利进行。在1—6号机组设备拆除后的出售工作中, 作为购买方的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把档案视作机组出售的一个基础条件。当他们在徐电公司档案室看到保存完整、齐全、系统的档案, 表示满意。正是由于1—6号机组设备档案保存的完整齐全, 并可以与1—6号机组整体发电设备出售同时移交, 能为购买企业今后设备的安装、运行和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使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愿意出2亿元买下1—6号机组设备。由此可见, 完整齐全并管理良好的档案, 在徐电公司1—6号机组拆除与出售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否则, 1—6号机组设备只能作为废铁或报废设备处理。档案价值的发挥, 使机组设备变废为宝, 为企业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 提供档案为企业经营决策、查处经济案件、惯标认定、编史修志等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如2002年12月我厂朱厂长借阅徐州发电厂征地实况及红线图以及#1、#2灰场等处征地问题的批准通知书及协议书等 (0300-8030-1、8、9) , 为领导关于我公司机组扩建提供了参考。再如1997年我公司编写《徐州发电厂志》, 厂编委先后调阅了综合档案科大量档案资料 (89-073-45、92-601-01、02等) 编写厂志共查阅各种档案案卷202卷次, 复印资料近5 000张, 为厂志的顺利完成立下汗马功劳。
4)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做好资料汇编。我公司档案管理人员自己编研或与有关部门合作完成了《历年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汇编》、《科研成果汇编》等22种165万字的编研材料, 其中, 通用性编研资料17种, 深层次编研资料5种, 同时还编制了检索工具28种161册, 对生产经营等管理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如《电气设备铭牌手册》、《征地文件汇编》等, 都成为了管理人员日常办公离不开的工具, 深受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
4 企业档案安全需要强有力的保障
要维护企业档案的安全, 对企业档案进行很好的管理和保护, 要加强保密工作, 严防企业档案的丢失和失密、泄密现象的发生, 严守企业档案中所含的涉密事项, 保护知识产权, 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档案用房应按国家档案管理规定, 配备档案工作所需的办公室、库房、阅览室, 有条件的单位应实行库房、阅览室、办公室三分开。档案库房应按档案保护要求配备如温湿度计、除湿机、防磁柜、吸尘器、灭火器等设施, 确保库房具备防火、防盗、防光、防潮、防有害气体、防尘、防有害生物等功能, 以保证档案的安全管理。档案库房建筑应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25) 的要求, 库房楼面均部荷载应为5KN/㎡, 采用密集架时, 不应小于12KN/㎡, 或按实际需要确定。库房面积应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留有二十年以上档案存储扩容的余地。档案现代化管理, 应配备计算机、打印机 (复印机) 、扫描仪等设备设施, 采用档案管理软件, 以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求。档案装具配备应符合档案保护的要求, 纸质档案采用密集架存放, 非纸质载体档案应根据保管需要选择有专用保护功能的柜架设施。
从以往教训看, 档案安全出问题, 有规章制度不完善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制度执行不力。今后, 要在完善制度体系的同时, 切实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坚决避免那种只把制度讲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现象。有了制度必须执行, 决不能变通, 不能因为工作忙就图省事, 不能因为是熟人就走形式, 不能因为是领导就搞特殊, 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就不执行。在制度的执行上决不能护短。今后在管理上出了问题, 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而且要追究领导的责任, 特别是对那些包庇护短、纵容违纪的领导干部, 更要予以严肃追究。要加强督查工作, 经常对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发现漏洞及时堵塞, 切实确保档案安全。
5 企业档案的收集与归档范围需要优化
收集是档案工作的起点, 是发挥档案作用的前提。归档制度是企业档案收集工作的规范和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归档制度和归档范围, 是做好收集工作的基本保证。制定相应的归档制度, 并在实践中对各职能部门的归档工作予以监督执行, 是档案部门的基本职责, 也是做好档案收集工作的重要前提。在企业管理制度与归档制度健全的情况下, 接收企业档案的移交归档是企业档案收集工作的主要方法。文件材料归档制度, 应明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程序、归档要求以及控制归档质量的措施, 文件形成、归档责任。
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工作。近年来, 我们着眼于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企业档案管理体系, 狠抓制度建设。首先, 我们将档案管理进行指标分解, 纳入我厂各级人员和岗位经济责任制, 按月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有效增强了各级领导档案管理的责任感。其次, 我们根据企业档案管理的专业特性, 制定了企业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 明确了在档案管理的各个节点上, 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档案员的工作职责。对各项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厂本部均专门行文发布, 使其具有了权威的约束效力, 从而实现了档案资料的超前管理、有序控制, 取得了显著效果。
近年来, 我们制定并实施的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主要有:第一, 档案资料催交制度。对各部门应交资料由档案室发催交催办通知书, 限期上交, 愈期进行考核。第二, 机组大修和技术改造资料归档制度。把机组大修资料归档纳入机组检修质量的考核内容, 并规定设备异动后, 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及时到档案室对原图进行修改。第三, 设备技术资料归档制度。规定新设备到厂后, 必须有专职档案人员到场才能开箱, 设备技术资料须由档案人员现场验收后立即归档。对于外出进行技术收资人员, 必须将技术资料交档案室验收归档, 没有档案室负责人签字不能报销差旅费。第四, 工程项目资料管理。规定工程竣工必须有档案人员对工程资料进行验收, 没有档案管理人员验收签字, 财务部门不得进行工程决算付款。
目前, 我厂已建立了14种1.3万字的档案管理制度, 使档案工作从资料的收集、登记、保管、借阅、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做到了有章可循, 职责明确。这些制度的实施, 有效地保证了归档资料的及时、完整。我厂档案的归档率、准确率、查全率、查准率均为100%, 资料完整率达99%。
6 企业档案信息化与企业电子档案的管理
8.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八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发展;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8-02-1
我国一直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就目前的形势看,我国农村经济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与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农村经济工作者,从事农村经济工作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通过本文总结了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民生产观念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虽然我国已经走上了现代农业的道路,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被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区的农民由于地域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生产观念还有待提高。由于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学习使用新机械和新技术的能力也相对薄弱,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实际情况也了解到,部分地区还存在这类现象,由于人们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方式,还没有与农业现代化完全接轨,在农业生产生活当中,他们只重视种植业的发展,还没有学会种植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思维还不够开放,所以经济发展不快,农民朋友的收入也增长得非常缓慢,对于当前我国农业的形势,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尽管部分地区存在农民生产观念相对落后,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在所难免,只要农村经济部门的工作者和农民朋友们团结一心,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就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推广范围不够广
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开展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薄弱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现代农业起步较晚。在农业生产生活当中,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范围也有待提高,在很多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还是有些局限,尤其是一些山区,农业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这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也有一定的关系,再加上一些地区特殊的地形,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负担。另外农业技术在推广的方式上也需要转变,推广方式还是相对守旧、不先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我国的农业发展形势看,年轻人种地的越来越少,有知识有文化的种地的更少,所以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在农业种植方面,没有创新思维,并且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制约农业的发展进程,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推广范围不广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3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讲究可持续发展,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点,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开始大量砍伐树木,围湖造田等,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伴随着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人口总量在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向农村扩展。另外很多土地资源由于工业发展受到影响,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关于农民收入这方面,很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较少,城乡差距增加。虽然,在最近几年我国颁布了鼓励政策,对农民的生产给予补贴,但是在农民收入这方面,增长的速度还是很慢。造成很多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出外打工,这样不利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更不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4 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
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原先从事于农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相当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产业选择、资源利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对依靠传统的资源支撑发展战略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而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注重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这给那些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的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宗宇翔.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农村财政与财务,1999,(12).
[2] 杨雍哲.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之我见[J].农业经济问题,1992,(09).
[3] 李锡鹏.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05).
9.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九
一是对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信用社主任平时不注重学习,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不采纳、不推广应用,爱用传统的老观念、老思想、老办法、老经验去开展工作。二是得过且过思想严重。许多信用社员工缺乏工作责任心,对待工作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不思进取,有得过且过、不求功劳,但求无过的思想。
竞争意识不强。农村信用社经营机构主要分布在农村乡镇,具有网点多、人员多、服务范围广、同业竞争少的优势,因此,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竞争意识。
“官商”作风严重。一是营销观念淡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习惯于等客上门,缺乏主动到户预约存款、攻关潜在客户、营销贷款观念。二是部分信用社干部职工在业务经营中存在全局观念、效益观念不强,对待经营目标习惯于搞数字游戏,有的信用社对组织资金工作,往往是临时搞“水份”,考核期一过,存款余额就直线下降。三是同吃“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部分员工不做运动员,只做观察员,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不行动,没实绩,到经营目标考核兑现时,只好大呼隆、打和牌、搞平均主义。隐性风险较多。一是信贷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到位,容易导致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大额贷款会办制度流于形式。二是道德风险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一部分个体大户、私营企业老板先富起来的影响,部分信用社干部职工心理失衡,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思想严重、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难以抵制金钱诱惑,有的以贷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现象严重;有的为了捞取好处违章发放冒名顶替贷款、垒大户贷款;有的直接挪用贷款用于经商、办企业;有的甚至利用手中权利到借款企业强行入干股,享受企业利润分成。三是风险识别能力差。目前,农村信用社缺乏信贷专业人才,信贷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管理意识、风险意识淡薄,对大额贷款风险识别能力欠缺,容易产生信贷决策风险。对策与建议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确立以下观念:即一切阻碍改革的思想必须抛弃,一切制约发展的做法必须革除,一切僵化的体制必须打破,一切陈旧的观念必须更新。敢于突破旧框框和传统思想的束缚,革除思想观念守旧,小农意识浓厚,“官办”、“官商”气息严重等问题,树立人才意识、服务意识、营销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和管理意识,不断拓宽经营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全新的经营理念指导业务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阔步迈进。
转换机制,除旧创新。一要革除农村信用社内部存在的经营体制不顺,经营形式僵化,内部管理松懈,员工精神不振,工作缺乏激情等问题,积极引导员工自觉找准市场定位,转变经营角色,拓宽服务领域,改进工作作风,充分挖掘潜力。二要深化劳动用工改革,大力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重要岗位人员定期轮换制度,实行“工效挂钩、按绩计酬”的激励机制,以“实绩论英雄”为指导思想,重新整合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力培育业务精英,积极拓宽高端客户,切实解决“要我干为我要干”的思想。加强监督,防范风险。一要对农村信用社主任任职目标、道德行为等实行定期综合考评,对履职不力、品行不端、业绩不明显的从主任岗位上撤换下来,大胆起用业务精、素质高、善管理的年轻人。二要对信贷人员日常行为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监督。重点关注信贷人员思想动态,掌握其生活圈,交际圈、家庭收入、消费等情况,及时制止案件发生的苗头,切实做好道德风险防范工作。
强化管理,求真务实。一要以人为本抓发展、以人为本抓规范、以人为本抓投放。二要围绕目
标抓落实,围绕工作抓勤政,围绕制度抓监督,围绕法规抓查处。三要过好人情关,廉政关,制度关,无私无畏抓管理、抓经营。只有求真务实,才能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10.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
1、调研中干部群众对帮扶主要有两方面要求:一盼送致富技术;二盼搞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不富裕,文明程度不高,公共事业和综合保障不健全,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创新不足,管理、保障措施不完善,工作成效不明显。
3、缺少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农业领域全村目前无任何专业协会组织,使农户在技术、销售、互助等方面缺乏依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4、农民怕担风险,不敢进行高效农牧业投资,投入能力也不足。如适合发展大规模圈养羊,但农户怕搞不成赔进去,加上没人组织,不敢投资。除各户少量养羊外,多数不敢养,怕赔不起。
5、帮扶村群众有较为严重的依赖思想,缺乏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借力发展、奋发自强的精神不足,期望值过高,有相互攀比现象。
6、一些困难户经济条件太差,去年住房因雨倒塌或成危房,与周围反差十分明显,需予以关注。此外,不少农民反映国家实行减税和粮食补贴,但化肥、农药、电费等都不断涨价,尚需进一步调研核实。
四、开展帮扶的目标和措施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形势下搞好驻村帮扶工作是加强社会义新农村建设,兴农富民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针对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严密组织,及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健全机制,多策并举,真抓实干,全面推动驻村帮扶工作。根据宋官屯村实际,如何开展帮扶工作?我认为应立足当前,抓住重点,确定目标,中长结合,分步实施。对该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发挥潜在优势,做大做好做强主导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过三至五年努力把宋官屯村建设成为小康先进村。今明两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为以后奠定基础。
1、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帮助村、组制定一个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要使这个规划家喻户晓,启发群众主动求发展的积极性。
2、鼓励开展劳务输出,包括短期务工,增加农民近期收入。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年内组织一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帮助开眼界,换思想,学技术,长本领。同时大力倡导农闲时到县城和附近煤矿企业做短工。
3、联系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作务水平。初步拟定年内邀请有关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2-3次科技知识讲座。配合县乡农技部门在该村分产业确定若干个农业科技示范点,为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创造一个好的推广载体。
4、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建立养殖类、种植类专业协会组织,创建生产、技术、销售及农资服务载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5、加强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着手解决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是积极与县有关部门联系,尽快完成宋官屯村通户道路的硬化问题。二是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部分贫困户解决危房修缮问题。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民主进程。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民主权利,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管理新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技能、学先进,争当政治上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党员,争创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党支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农村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增强基层党支部带
【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荐阅读: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8-02
当前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09-03
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新思路论文10-04
关于班子存在的主要问题07-17
广东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09-27
国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09-18
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