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作者是谁(4篇)
1.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篇一
崔钟雷
内容简介
谜语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是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谜语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鲜明,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对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增强反应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谜语产生于民间,其内容上至天文地理宇宙星辰,下至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每则谜语大致由谜面、谜底和谜目三部分组成。猜谜是一种高雅而有趣的益智活动,要想正确地猜出谜底,一定要见多识广,有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同时,猜谜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可以让你轻松学习,在笑声和成功的喜悦中掌握知识。启迪智慧,开阔视野。
作品目录
生活用品篇
五颜六色小宝宝,味儿清香冒泡泡(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肥皂,如今的肥皂不像从前的“皂荚”,有着不同形状、颜色、香味。洗手、洗衣服时,搓一搓便形成肥皂泡沫,若将肥皂长期浸泡在水中,会溶解变软,因为肥皂主要的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钠盐多可以溶于水。其形状自然也会慢慢变小。
动物篇
体形粗壮顶俩角,红布一挥哞哞叫(打一动物)
【谜底】牛,体型粗壮,部分公牛头部长有一对角。从西班牙斗牛节目中不难发现,牛对红色的东西格外敏感,会激发其内心的冲动,不停地哞哞叫,用牛角顶。
植物篇
小小古月有黑白,若要用时将它拍(打一植物)
【谜底】胡椒,又名古月、黑川、白川。炮制时,需要拣净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打碎,或研成细粉。
数字篇
汉钟离(打一数字)
【谜底】四---汉钟离是八仙,钟离,中分之意,八中分,即四。[3]
2.长恨歌的作者是谁 篇二
《长恨歌》所涉及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或许可以写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但白居易却选择了另外的主题,这源于诗人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10] 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任职苏杭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长恨歌》的主题(教师随笔)
提起白居易的《长恨歌》,谁不知道它。唐宣宗李恢有吊白居易之诗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唐时有一歌妓,曾将自己能诵长恨歌而视为比别人技高一筹的资本。 由此可见影响之深,流传之广。 一千多年来,数不清的人朗诵它、欣赏它,并引起许多专家的研究,对它作出许多有见地的评价。但是,关于主题的理解却争论很大。有人认为它是讽刺帝王荒淫误国之作,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难说上同情,更谈不上歌颂(王气中《略论长恨歌主题》)。 由于诗中对于爱情的描写太出色了,于是,许多人采取了 “主题矛盾”说。游国恩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写到:“诗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又如陈友琴先生在《白居易》的小册子中写道:“诗人对这篇诗的主题思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既微有讽刺,又特别哀怜。”尽管用“微”和“特别”来表示讽刺与哀怜的分量,但是仍然没有脱离“主题”矛盾的蕃篱。
我喜爱《长恨歌》,但对于主题矛盾说却不敢苟同。 我认为《长恨歌》的主题不是双重的,而是单一的,是对生死不渝的爱情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高度的赞扬,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纯洁爱情的向往之情。正如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长恨歌不过述明皇追怜贵妃始末,无他激扬。”宋人张基也说:“长恨歌”止于荒淫之语(按:荒淫,这是封建卫道者对于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的通用语),终篇无所规正。 ”清人爱新觉罗弘历也说:“白作只叙情语颠末,诵之虽柔情可断,何益劝戒乎?”他们对《长情歌》虽有贬意,但是认为该诗“无鉴戒规劝”的看法,则是比较事实求是的。
其实,白居易心目中的《长恨歌》,同样是一首爱情之歌,他之写《长恨歌》,是与王质夫、陈鸿“话及此事,相与感叹”之后,“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日:‘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乐天因为《长恨歌》”。 (见《长恨歌传》)据此可知,长恨歌首先是诗人有感于李扬的爱情,情动于中而发乎外的结果。 从王质夫的话看,其中并未涉及政治规讽之意,而倒是因为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才被要求写作的,突出的正好是一个“情”字。
白居易自己从来也没有把《长恨歌》视为政治诗,在编纂诗集时,他并没有把《长恨歌》,归入讽谕诗类,而是归入感伤诗类。诗人是主张诗歌有助于政教的,他认为《长恨歌》不是贯彻自己这个主张的,因此并不重视它:“令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 《长恨歌》 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也” ( 《与元九书》)。后来,更明确指出:“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是正声。”这里的“风情”,即指男女相爱的风月情怀,“正声”,即以讽谕惩劝为目的的那类诗,风情与正声相对,无疑是把长恨歌与秦中吟一类的讽谕诗分开来了。可见,他对自己的创作动机是十分明明确的。
3.木兰诗的主旨及作者是谁 篇三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郭茂倩(1041年-10),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曲阳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4.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 篇四
张择端
【相关阅读】
张择端(生卒年月不详),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张择端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张择端,北宋末年著名的画家。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向是个难解之谜。
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资料只有71个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第一个题跋者,金代人张著的跋文。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金人张著用行楷在《清明上河图》后面写下的这71个字的跋文,距北宋灭亡仅五十八年,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世上惟一的记载(可称为孤证)。后世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依据皆源于这71个字。金人张著的题跋确实是最有价值的史料,也是对张择端身世最权威的记载。张著本人也没有确切的生卒年记载,《中州集》卷七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公元12)以诗名,召见应制,称旨,特恩授监御府书画。”可知张著为《清明上河图》作跋,是在其进入金内府的前,当时张著就应比较年轻。
张著的跋文中所记张择端和作品的介绍,是引自《向氏评论书画记》一书。《向氏评论书画记》一书是最早著录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信息。可惜《向氏评论书画记》一书已失传,只能从张著的跋文中,明白一些有关《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的一点状况,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才由此传名于后世。
在没有其它可靠的、新的资料之前,也仅能从张著的这71个字题跋里了解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了。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推荐阅读:
三字经里面的故事08-22
从《三字经》想到的09-30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11-30
从三字经想到的01-27
三字经里的故事十12-09
优秀的三字经读后感02-17
小学生的三字经读书心得10-24
《三字经》中小学的读书心得12-26
关于读三字经的心得体会03-24
读《新三字经(节选)》的体会作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