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乡村是如何发展(共3篇)
1.台湾乡村是如何发展 篇一
台湾乡村旅游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台湾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经验,应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的邀请,组织“乡游台湾”交流团21人,于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台湾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台湾发达而成熟的乡村旅游经验,对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台湾,乡村旅游一般称为观光农业或休闲农业。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共开放乡村旅游点(休闲农场)3700余处,其中,有休闲农场1244家、民宿1856家、休闲农渔园区超过300处、观光果园385处,台湾近几年乡村旅游年接待量达4000多万人次,既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台湾农村的土地大幅度增值,因为有很多游客往来,农产品完全可以地产地销。随着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的开放,台湾的休闲农场也吸引了众多个人游游客前往参观、体验。据介绍,台湾的休闲农场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游客的动手体验,游客可以亲手去农场里采摘蔬菜、水果,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本次交流团重点考察了头城农场、池上米乡休闲农业区、石棹民宿、阿里山茶区和大湖酒庄等景点,这些景点基本反映了目前台湾乡村旅游现状。
二、台湾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台湾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的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腾飞。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台湾农业至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于是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在台湾逐步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向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90年代初,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参与耕种的市民农园开始在台北出现。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大地震,对乡村民居破坏极大,台湾结合灾后重建工程,采取资金补贴方式,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旅游,这也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水岭。为了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1983年台湾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1999年出台《休闲农业发展办法》,2001年出台《民宿旅游管理办法》,使乡村旅游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
三、台湾乡村旅游景点种类
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农业公园。指按照共同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农场、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如大湖酒庄,将草莓园景观的观赏,草莓的采摘、制品如草莓酒、草莓果汁、草莓冰淇淋、草莓大餐等,与草莓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以及与季节、庆典等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以草莓为主体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仅提高了景区综合竞争力,还成为吸引客源的一大亮点。
二是教育农场。是农业多元化发展后衍生出来的体系之一,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如埔里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园,面积50公顷,园内有庞大的蝴蝶园、昆虫生态园、水上花园餐厅、花屋、光合广场、仙人掌生态区、押花生活馆等休闲观光区、生态区、体验区、民宿区,可供游客在休闲观光、体验中学习了解花卉、苗木、昆虫等相关知识。同时,园区内还配套建设有民宿屋以及大、中、小型会议室,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是商务、休闲、度假的好场所。三是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种植区。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风景观赏、农业体验、童玩活动、自然生态解说、垂钓等。如头城农场。头城农场位于宜兰县头城镇更新路,倚山面海,面积约100公顷,其中约有50余公顷是桂竹林,另外还种有马拉巴栗、茶花、龙柏、枫香、山樱等林木,农场内有平溪、桃子林溪以及当地人俗称的“大溪”等三条溪流,农场内以农舍为主体民宅活动区则是农场的大本营,提供住宿餐饮,露营区和鱼池也供游客野营、野炊及垂钓。
四是民宿农庄。民宿是台湾住宿业中的一种,我们内地称为“农家乐”。台湾民宿有独特的性质,比如独特的建设造型和气质、主人的亲和力和精致舒适的房间布置,以及纯粹田园式的居住环境,乡村美味餐点,使其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指标。到台湾住民宿,是为了纯粹体验民宿而不是到该地区专门观光。台湾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与大自然对话的窗口,使久居都市的人们能够在这里接受大自然环境的洗礼、观察自然景象、倾听蛙鸣鸟唱。
四、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经验
一是政策大力支持。台湾为规范发展休闲农业,专门制定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
二是布局规划合理。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台湾的农业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台南、高雄、屏东等。台湾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一般由当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台湾主要规划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模式,并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行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转型旅游业。
三是创新经营管理。首先,由协会或农会统一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台湾的休闲农业网站,主要内容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订房、订门票服务等内容。通过这些信息,游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方的联合。台湾游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实现了观光、休闲、体验、教育、住宿、餐饮和娱乐的综合发展。这比起许多所谓的乡村旅游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活动,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第三,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等“情景消费”的产品,这也是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五、几点启示
一是与生态结合,顺势发展。在台湾考察1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几乎没有发现一处豪华建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较多的都利用现存的农业生产用房、棚舍等相关设施。设施配置兼顾农业生产和旅游需要双重功能,人为造景较少,但却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一种自然、朴质、整洁、卫生、花钱不多的感觉。游人在景点就会产生一种置身于清新、安静、优美环境之中的感受,体会到原生态的乡村环境的震慑力和吸引力,这是乡村旅游生命力的真正所在。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借鉴台湾的发展模式,避免过多的人为造作景观。
二是与农户结合,引导发展。台湾乡村旅游项目一般都有当地农民自己出资建设,很少有外来企业介入。但农民出资建设景点,一般都通过协会、农会及农民合作社组织进行。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拓展农业功能,争取农业叠加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暨南大学休闲管理系主任郑建雄教授认为,无论是乡村体验,还是生态体验,都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主题,但核心是为农业增收、为农民增收服务。下步,我市应深入挖掘农村旅游资源,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搞好城乡一体规划,资源共享发展乡村旅游,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与农会结合,扶持发展。台湾农民组织,一般以乡镇为单位设置,内部设有生产经营辅导、技术推广和农民合作信用社等服务机构,并对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和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等。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有优惠政策,由当地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开发休闲农业。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等,以及统一包装、组织推介、宣传品设计印刷等费用。
四是与特色农业结合,聚集发展。这次考察的10多处乡村旅游景点,几乎都有鲜明特色。台北比较注重结合当地发达的花卉生产,经营发展乡村观光游。目前台北拥有几个主要花卉观光农园,总面积已超过300多公顷。台中的茶叶、桃李、草莓、龙眼更具优势,果林观光旅游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台中的渔业海洋捕捞发达,所以渔港观光和鱼品市场休闲购物也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规划打造乡村旅游景区,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台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六、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1、编制实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以城市结合部为主要区域的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带,加快全市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在扶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潜力、财政存在困难的乡镇,给予适当补助。围绕本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加强资源普查和开发统筹工作,组织搞好规划论证,协调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农业资源的最大效用,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引导乡村旅游向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建立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发展机制。把重点乡村旅游资源纳入全市旅游业“三区四馆五湖十园”总体发展布局予以重点开发建设。避免出现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
2、扎实推进旅游强乡镇、特色村建设。进一步按照《山东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山东省旅游强乡镇评定标准》以及《山东省旅游特色村评点标准》,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引导,实施复核制度,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一定要撤掉称号,以奖优罚劣。同时,积极引导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农家乐、渔家乐、乡村人家等各类乡村旅游新形态的有益探索和创建推广。
3、加大宣传力度,将特色牌打响。我市位于黄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带,内控黄河、外濒渤海,是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较强的旅游区位优势,黄河文化和海洋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乡村旅游更能将我市区位与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出来。为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需要我们在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营销上多下功夫,可以整合策划推出“寻找儿时的记忆”、“体验真实的黄河岸边人家”、“赶海拾贝,亲近大海”等乡村旅游产品,并纳入市场营销计划在工作中予以积极推广。另外,可以做点小特色的文章。外地游客来到我市,有的对我市的棉花感到好奇,有的对制盐业感到好奇。其实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和其他地市相比的小特色。不要熟悉处无风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创意的产业。
4、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工作。适应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需要,围绕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以乡村干部、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带头人、乡村旅游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业主及服务人员为对象,着力打造一支服务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数量充足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利用乡村旅游经营淡旺季明显的特征,采取“淡季集中培训,旺季分类培训”的方式,选派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旅游专业教师通过送教上门、集中授课、结对帮扶、技能巡演、以赛促训等形式,对从业人员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知识、乡村旅游服务和政务接待礼仪、农家乐餐饮服务与管理和客房服务与管理、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等培训。
5、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因经营主体的弱势性及资源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应重在扶持与服务。着力开辟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积极提供信息支持,开阔发展视野,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组织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结合我市实际,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镇、村等给予一定奖励,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6、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服务是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行业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经营者守法经营,不断改进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营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社会环境。
7、尽快形成一条乡村旅游路线。我市推出了一日游、二日游的旅游路线,没有乡村旅游专线。究其原因,一是我市的乡村旅游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呈现出小而散的状态,没有形成成熟的乡村旅游路线。将各个乡村旅游点的特色充分发挥出来,打造一条特色乡村旅游路线,将东营乡村旅游品牌打出去。
8、将温泉和乡村旅游相结合。我市位于北部黄河入海口三角洲区域,属于地热异常区,地下热水储量丰富、热值高,是仅次于油气资源的第二大能源矿产。我市地热水水质独特,水温较高,具有极高的医疗养生价值。全市共有温泉井25口,温泉旅游项目12个,天鹅湖温泉度假村、揽翠湖温泉度假中心、孙武湖温泉度假酒店集群等大型温泉旅游项目进展顺利。借鉴吉林市集温泉、博物馆、观光采摘园和度假村于一体的神农庄园成功经验,利用好我市丰富的温泉资源优势,将温泉和乡村旅游相结合,让温泉走入乡村,以乡村旅游推进温泉旅游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台湾乡村食趣 篇二
糯米饭
糯米饭是台湾乡村人民最爱吃的主食,占全部食物的70%。台湾做糯米饭的方法是:头天晚上用水浸泡糯米,第二天清晨把米捞在一个竹编漏斗状有盖的容器内,将其套架在盛水的陶锅口上,架火烧蒸。这种糯米蒸饭黏性好,软硬适中,香甜可口。
在台湾许多乡村,当地人将糯米饭盛在一种竹编小饭篓里。吃饭时,把饭篓的盖子打开,抓出一小团糯米饭,用手使劲攥、捏,然后蘸着用鱼露、辣椒等制作的调料一起吃。据说,饭团捏得越紧,吃起来越香。
台湾农村吃糯米饭是用手抓的。我外公是国民党军队里的营长,后来遭胁迫被蒋介石要挟到了台湾。后来,外公因为对国民党不满,就隐姓埋名,在台湾偏僻的农村当了一名农民。
海峡两岸关系正常化以后,我曾两次到台湾乡村去看望外公。在外公所在的村庄里,我就遇到了手抓糯米饭的问题。开始我不敢用手抓,怕不卫生,只是用勺子舀着吃,但由于糯米饭黏性特别好,舀起来很费劲。
台湾的村民非常友善。为了不让淳朴的台湾亲戚朋友见外,我也就入乡随俗,学着用手抓,但还是不如台湾当地人那样自由,可以毫无顾忌地用手抓来吃。
台湾乡村的竹筒饭也是一种美味食物。把糯米或紫米加上盐,或加上糖、椰蓉等,放进竹筒里,注入水,密封后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放在炭火上烧熟。把竹筒劈开后,一根长条米饭上粘着一层竹膜,吃起来别有一番香味。
野菜
我在台湾探亲期间,外公村庄里的村民非常热情地招待我,对于中国大陆的发展和变化赞不绝口。在餐桌上,除了当地人通常用来招待客人的煮鸡、蒸鱼、烧猪、烤肉串等食品外,还经常摆上一盘盘新鲜的树叶、野菜、野果等等。
据当地人介绍,在日本鬼子侵占台湾时期,台湾的乡村曾一度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于是,聪明的台湾人民就利用野外的一些野菜和树叶充饥。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农产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台湾人‘民享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友爱和实惠。
如今,台湾乡村逐渐富裕了。为了激励后人不忘本,台湾乡村人民仍然保持着吃野菜的习惯。与以往不同的是,从前吃野菜是为了活命,而今吃野菜是为了尝鲜。
他们把野菜清洗干净,然后用手抓起野菜,蘸着已调好的酸、甜、辣、香、成适中的鱼露汁,一样一样地品尝,感觉其味道各有不同。
台湾乡村野外有一种紫红色的树叶,味微苦;一种像豌豆粒大小的野果,则比较苦,当地人称为“苦豆”。还有一种树上结的尺把长、寸许宽的大扁豆角,奇苦无比。
台湾朋友介绍说,有苦才有甜。这些野生蔬菜虽然味苦,却有祛病健体的药用功能。吃过几次之后,我还真喜欢上了这些野菜。后来,我认识了生长“苦豆”的野草,便经常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去寻觅采摘“苦豆”来吃,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
腊肠
腊肠是一种颇具台湾民族特色的菜肴。我第一次到台湾探亲时,外公和外婆就做腊肠给我吃。做腊肠的方法是:将新鲜鱼肉或猪肉、鸡肉、牛肉、鹿肉等剁碎,拌以辣椒、香菜、薄荷、柠檬、葱、蒜、盐、鱼露等各种作料制成,分别称为“鱼腊肠”、“猪肉腊肠”等等。
台湾腊肠有生、熟、半生半熟三种。台湾乡村人不仅平常家里喜欢做腊肠吃,而且将腊肠作为招待客人的必备食品。据台湾朋友介绍,吃腊肠还有讲究呢,腊肠一般在招待客人和喜庆的日子里吃,而在丧礼上是不能吃腊肠的。
蚂蚁蛋
早就听说台湾农村都喜欢吃蚂蚁蛋,但一直没有机会亲口尝一尝。终于有一天,外公带我到朋友家去做客时,吃到了用蚂蚁蛋做的菜。那道菜有切得细细的绿菜叶,夹杂着一颗颗白白的、圆鼓鼓的像大米粒大小的蚂蚁蛋。蚂蚁蛋吃起来也没有什么怪味,只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3.台湾乡村是如何发展 篇三
福建省加快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2003年7月在福鼎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继2001年福建省加快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之后,又一次研究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会议。其主要任务是总结福鼎市发展民族乡村经济的经验,推广福鼎市白琳镇牛埕下民族村脱贫致富的成功做法,推动福建省民族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牛埕下:分类指导原则下的必然产物
全面奔小康,民族地区要分类指导。”福建民宗厅的这个命题曾经被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毛公宁视为十分重大的理论命题,并成为他研究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线索。事实上,分类指导在哲学层面上显示的辩证性毋庸置疑。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少数民族间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全面奔小康”这一命题的实践者必定将目光更多地投注到那些最欠发达的地区。因此,他们要以一种超常规的方式帮助这些地方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是分类指导的意义所在――实事求是,针对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多层次,有所侧重地确定奔小康目标,工作视野不但要聚焦于民族乡,而且还要看到民族村,甚至要落到民族户。
在散杂居民族地区,民族乡地位特殊,不仅具有“三农”问题的共性,而且还有民族问题的个性。分析、研究全省18个民族乡的发展问题是福建省民族工作分类指导的具体体现。对民族村的关注,则是福建省民族工作分类指导的又一举措。因为民族乡的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省少数民族总量的21%,还有更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512个民族村――民族村的发展,是福建少数民族“全面奔小康”不可或缺的内容。福建省民宗厅的民族乡村工作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发现典型,并及时总结先进民族村发展的路子,推广他们的经验,让更多的民族村得到启迪。经林文斌厅长的亲自推荐,《福建民族》杂志曾刊发了罗源县大项民族村、光泽县太银民族村、安溪县善坛民族村等先进典型。通过宣传,以点带面,这些村的成果产生了普遍的借鉴意义。
而这个举措的产生,则源自5年前的一次调研。1998年5月,林厅长带人去到牛埕下。低矮破旧的住房里,家徒四壁,主人沮丧的神态、木讷的谈吐,直至今天仍然深深地留存在他的记忆里。一个村财收入只有300元的村庄,使林厅长的心酸楚到了极点――“这笔钱做什么用呢?订一份报纸;再就是村支书去镇里开会的往返差旅费!”稍稍停顿一下,他继续说,“现在好了,村财收入已经达到16万元。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在其它地方是不是同样也可以做到呢?”
牛埕下:一个后进村的崛起
钟敏为,一个淳朴的皮肤黝黑的畲族人;一个领导全村人脱贫致富的村干部;一个因公务而深感愧对妻子的丈夫;一个誓将4个月大的儿子培养成人回报乡邻的父亲。这就是5年前24岁时从镇司法所来到牛埕下任村支书的钟敏为。
牛埕下,一个少数民族特困村,全村178户、702口人,散居在海拔754米的大旗山半山腰,1998年人均纯收入仅800元,村集体经济近乎空白,村里相当部分群众温饱难以解决。而今,村民中竟也有了万元户,至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010元,村财政已有16万元。
7月8日,汽车在山路上转过几十道弯之后戛然停止在一排红砖垒起的新舍前――眼前的牛埕下变得实在起来。
就像是在过年,每间房门两侧都贴有大红纸写的对联,十几副对联远远看去如同一挂挂鞭炮,欢乐的气氛洋溢在碧水青山之间。“风和日丽大地皆喜,鸟语花香江山如画”、“畲乡山水牵动公仆心,村民笑语谱写帮扶情”……走出院落不远处立着一块石碑,上题“感德碑”三个大字,下面小字碑文里记载着林文斌厅长以及众多福建民宗厅有关人员的帮扶事迹。村委会围墙外并排张贴着几张公告,在3―6月份村财务收支情况公布里详细列有各项收支金额。那条只有3.5米宽的水泥路静静地伸向远方。
牛埕下脱贫靠什么?关键有一个过硬的领导班子。年轻的领导班子观念新、有干劲,成为带动全村前进的领头雁。他们带头解放思想,让农民从禁锢已久的旧观念中挣脱出来,走出大山,去闯市场;他们沟通了信息,引来了技术,使资源变成了财富;他们为村民服务,同时又受村民监督,他们是“村官”又是“公仆”。正是有了这样好的农村基层干部,才能使福建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之战略决策落实到了最基层,才能使“造福工程”顺利实施,才能使山村经济在新的机制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福鼎:牛埕下的一棵大树
牛埕下的变迁轨迹,始终依托着的是福鼎这块不断变换的平台。换句话说,福鼎是牛埕下可以蔽荫的一棵大树。
每年,福鼎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议都有研究民族工作的专题,市委书记、市长曾多次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民族乡村现场办公。仅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就两次到硖门畲族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畲乡经济发展大计,并为该乡筹措生产建设资金100多万元。市人大、市政协经常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民族乡村调研,开展《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执行情况检查,不定期听取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民族包干经费均按8-10%的幅度递增,并要求有关乡镇从自有财力中拿出2-5%用于发展民族村经济。对省市安排的民族补助款都能及时拔付,不打折扣。
而福鼎市民族工作部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观念,又将福鼎市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推向深入。他们经常深入民族乡村,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调查,将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集中汇总,分析论证,形成可行性调查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争取有关部门支持项目,常常不厌其烦上门做工作,直到对方答应支持为止。他们善于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抓一两个好项目,带动民族乡村经济发展。
此外,由于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使福鼎市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硕果累累。1998年至今共6场民族村现场办公会议筹集资金162万元,全市融资2294.4万元,累计贯通民族乡村水泥路5条7.5公里,柏油路5条26公里,简易公路18条121.1公里,开通自然村简易机耕路101条343.4公里,受益自然村553个3.56万人,分别占少数民族自然村和人口数的85.6%和86%;3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村村通电。几年来,在实施“造福工程”中,还搬迁87个少数民族自然村1137户,改造茅草房756户。
牛埕下:林文斌厅长画的一个句号?
从某种意义上说,牛埕下是林文斌厅长花费5年时间画出的一个句号。然而,听取了林厅长那五个充满激情的反问之后,似乎感到这个句号才仅仅是一个开头。
“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充分发挥内因作用,立足于自我发展能力,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被林厅长当成一种原则首先提了出来。牛埕下依靠全村干部群众,一年一小变,5年成巨变。这充分表明,民族乡村脱贫致富的关键在于自身思变,自身努力。然而,少数民族是弱势群体,民族地区的发展还离不开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只有各级党委、政府把民族乡村的发展问题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根据民族乡村的现状、特点和需要,体现对少数民族的特殊关怀,才能推动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林厅长得出结论――立足自力更生与争取外部扶持并举,是牛埕下村乃至福鼎市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主要经验之一。这在其它地方是不是同样也可以做到呢?
一个地方的发展与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带头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加强民族乡村组织建设,1998年底福建民宗厅在罗源县白塔乡大项村召开了全省民族乡村级组织建设和村务公开工作现场会,成效显著。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选好带头人,既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选好带头人,就有利于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带领群众,组织群众,找准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子,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牛埕下的经验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这在其它地方是不是同样也可以做到呢?
实施项目带动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民族乡村要加快发展,既要努力建设一批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交通、水利、通信、教育等基础设施项目,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筛选和培育一批有特色、见效快的发展项目,并在市场、生产、原料、技术上与发达地区对接起来。这在其它地方是不是同样也可以做到呢?
运用典型经验指导工作,既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各有各的实际情况,民族乡村的发展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出福鼎市这个典型,推出牛埕下村这个典型,就是要使大家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就是要让大家借鉴典型经验,推动全福建省民族乡村的加快发展。福鼎市硖门乡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契机努力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的做法,偏僻落后的牛埕下村5年来发生的巨变,都颇具典型意义。这在其它地方是不是同样也可以做到呢?
为加快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均具有含金量,用好用足了,就可以加快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挂钩帮扶民族乡村活动,是经实践证明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措施。这项工作福鼎市做得十分突出。硖门畲族乡利用造福工程政策和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大集镇建设力度,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有效地推进了该乡的经济发展。这在其它地方是不是同样也可以做到呢?
【台湾乡村是如何发展】推荐阅读: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10-03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发展07-29
乡村发展模式09-04
乡村财政如何改革07-17
乡村是一头牛散文09-25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07-08
乡村体育发展现状07-05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08-31
如何做好乡村规划建设10-18
乡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