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

2024-09-05

齐物论(8篇)

1.齐物论 篇一

万物有别,道通为一

——读《庄子·齐物论》有感

对于庄子,大家都并不陌生,中学时期我们都学过他的《逍遥游》、《庄周梦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些名句我们至今尚能娓娓道来,庄周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庄周梦蝶的故事便出自庄子的《齐物论》。近期我也读了一下庄子的这篇名篇,感触颇深,若要了解这篇文章,首先得从题目入手,齐物论是谓何意?齐物论是齐物和齐论的结合,二者的结合方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主旨不是对万物、物我齐与不齐的认识与论断, 即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站在一个道的高度, 以道观之, 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 超越人是人非的立场的前提下, 实现臻于“吾丧我”之精神自由境界。

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像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是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庄周梦蝶”的故事大家都曾经学过。单方面看来,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蝴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但另一方面梦蝶的故事又体现了万物合一的思想。似乎蝴蝶已和自己融为一体。其实蝴蝶又怎么可能只是蝴蝶呢?蝴蝶乃是万物的,庄子用这个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万物合一的思想。

庄子在齐物论中通过多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一些哲学思想,为自己万物为一等思想加以阐述,庄子在齐物论中所体现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庄子把很多事情都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合理看待一切事物,尤其是事物的差别与对立面,万物有别,但万物又有相通之处,把握好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又超越自我的精神,但又不失自我,回归本真,对于很多事情没必要争得死去活来,很多都没什么意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想必大家早就知道这句话。正如这句话所说,一个人若是锋芒太露,必遭到别人的嫉妒。树大招风啊!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比别人好很多,别人只会仰慕你;而倘若你只比别人好一点点,必会受到他人的嫉妒与排挤。针对这一点,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

理想终归是超越现实的,庄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般美好。在庄子的世界里,万物是合一的,一切都是和谐的,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那里,人们是忘我的,没有成见,开放心灵。即使不能实现,也至少是其精神支柱,支撑着他活下去,也让我感触颇深。

2.齐物论 篇二

《齐物论》作为《庄子·内篇》中极富抽象性的一篇, 难免让不少庄学研究者望而生畏。而仔细研读后不难发现, 该文集形象性与抽象性于一体, 用“暗续”[2]手法“在词、意跌宕跳跃的间隔中, 形成具有诗性特征的、可供想象和思索驰骋的广阔空间”[3]。正如陈怡教授在针对《庄子》的阅读建议中所述:先读寓言, 再读“内篇”, 将《逍遥游》与《齐物论》做对比阅读, 以培养形象与抽象思维能力[4]。同理, 对于《齐物论》的解读也可先从该篇的寓言故事和隐喻切入, 发掘其与主题思想的联系, 以此对该篇的艺术特征与哲学深意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对于《齐物论》的研究, 主要分为“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两类[5], 前者注重对该文结构的分析, 后者注重对该文思想的评价。迄今为止, 论述《齐物论》英译研究的文章屈指可数, 从概念隐喻视角对其英译进行分析的也未曾有过。概念隐喻理论属于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由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 并由此开创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时代。概念隐喻理论认为:1) 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6]3;2) 绝大部分日常用语是隐喻性的, 通过概念隐喻映射, 隐喻意义得以实现, 这一跨域映射源自人们的涉身体验。[6]247换言之, 隐喻是我们用具体概念实体来认识抽象概念实体的有效途径, 这一过程由来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完成。

用认知隐喻的视角来解读《齐物论》中的隐喻英译, 摆脱了传统隐喻研究从修辞角度切入的惯性思维, 能深入挖掘该篇中隐喻的产生机制, 为更精准地对其进行解读和译介提供了新思路。

1 概念隐喻理论与隐喻翻译

概念隐喻理论以体验哲学为基础, 该理论能为隐喻的跨文化译介提供解释力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享同一的大脑结构和身体结构, 说明人类具有共同的认知与体验结构。

其二, 类似的生存环境让人类享有相近的基本体验, 如:向下同受地心引力影响, 向上共享同一片天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其三, 认知结构的相似性决定了认知方式的一致性。人们习惯用熟知的事物来认识陌生的事物, 前者往往是具体而形象的, 后者往往是抽象而难以捉摸的。如:I feel blue. (我很郁闷) , 用具体而直观的颜色词来表达难以名状的心情。换言之, 我们习惯用隐喻这个“把手”[6]116来实现对周围世界的具体认知。同时, 我们常用范畴分类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区别周围的事物, “该范畴的分界在本质上是模糊的, 一些范畴成员更接近原型范畴中心, 而另一些范畴成员则位于其周边”[7]。“隐喻意义在范畴边界产生, 通过家族相似性与原型意义相连, 而该意义来源于人类的基本涉身体验”[8]。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概念隐喻是跨域映射的原因:各范畴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 使得边缘化的某一范畴能与另一范畴在某一方面上产生“范畴错置”[9]。

2《庄子·齐物论》的概念隐喻英译分析

《庄子》的语言特色一直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其“寓真于诞, 寓实于玄”[1]40的写作手法在其研究中也是一大亮点。正如白本松教授所指, “寓言是比喻的艺术形式, 一般都由喻体和本体两部分组成。但是, 《庄子》寓言却不是这样, 其中大部分作品不是作为比喻而存在的, 而是一个象征性的独立存在的个体, 它的意义融合在形象之中, 要依靠读者的体悟才能发现。[10]”同理, 《齐物论》中的寓言故事也与该文的主题思想密切相关, 看似断层的文段关系, 实则为契合文章主旨之笔。文章试图探讨的便是《齐物论》中作为比喻而存在的隐喻。

2.1《齐物论》总述

在《齐物论》中, 庄子以迂回往复的手法, 寄哲思于理, 借寓言以言道。全文看似断断续续, 实则都是围绕齐是非和齐万物这一主题展开, 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摒弃是非之观、有成之心和好生恶死之见, 以此揭示万物齐一, 万论齐一, 道通为一的思想。为了使无情无形, 难以捕捉的道能以更直接的方式让读者明了, 庄子借寓言与隐喻之“手”搭建起了形象与抽象间理解的桥梁。

2.2《齐物论》中的概念隐喻英译解读

文章将《齐物论》中具有代表性的隐喻分为两类:物是人和状态隐喻。

2.2.1 物是人隐喻分析

在描绘“三籁”变幻莫测的声响时, 有两处引人注意的隐喻:大地是人和风是人。

示例一:夫大块噫气, 其名为风。[11]16

释义:大地仿佛饱食一般发出来的气, 就叫做风。[11]18

译文一:The universe blows out a vital breath called the wind.[12]15 (汪榕培译)

译文二:The Great Clod belches out breath and its name is wind.[13]36 (沃森译)

此处设喻作为描述“地籁”的首句。“大块”意指大地, “噫气”意指饱后出气。大地是人的隐喻通过“噫气”一词得以体现。在该隐喻中, 发出“地籁”的大地被赋予了人的特征, 来源域人饱后打嗝的这一动作形象投射到目标域大地众窍被风吹响的自然现象上。译文一的概念隐喻为:宇宙是人;译文二的概念隐喻为:“大块”是人。前者扩大了“大块”的语意范围, 后者虽用专有名词示意, 难免会让初次接触该文的目标语读者产生疑惑。实际上, “大块”一词存在两种解释, 一者解为大地;二者解为宇宙、天地之间。正如俞樾所云, “大块者, 地也。此本说地籁, 大地非地而何?[14]”, 文章赞同上述说法。“vital breath”可指血气, 较“breath”更能体现人的生命力特征。结合上下文, 对于“地籁”的描绘极尽各种态势, 从体现源文文学性与保持其隐喻的完整性来看, 可试图结合译文两者给出参考译文:The Great Clod of the Earth belches out a vital breath and its name is wind.

同时, 在描写“三籁”中还有另外一处未体现喻体的概念隐喻, 即风是人。

示例二:泠风则小和, 飘风则大和。[11]16

释义:如果是轻风, 相和的声音就轻;如果是大风, 相和的声音就大。[11]19

译文一:A gentle breeze produces a faint response;a strong wind produces a gigantic response.[12]15 (汪榕培译)

译文二:In a gentle breeze they answer faintly, but in a full gale the chorus is gigantic.[13] (沃森译)

该隐喻的前一句为:“前者唱于, 而随者唱喁。[11]16”, 所形容的正是狂风怒号之态, 来源域合唱的抑扬顿挫投射到了目标域风声此起彼伏的特征上, 让人产生听觉上的丰富联想。因此, 该句中的“小和”与“大和”更确切地说是狂风交响曲中的小合唱与大合唱。译文一采取的是直译, 未体现源语隐喻;译文二的后部分由“chorus”一词体现了该隐喻特征。结合上下文语境, 统领该句的概念隐喻为风是人, 而子概念隐喻为风声是合唱。因此, 该句进一步的释义为:如果是轻风则相和成小合唱, 如果是大风则相和成大合唱。既然源语中已经有体现其隐喻色彩的句式, 不妨试译为:In a gentle breeze they answer faintly and produces a choir;in a full gale they produce a chorus with a gigantic response.“choir”一词, 多用以表示“教堂的唱诗班或具有宗教性质的公开合唱团[15]278”, 而“chorus”一词, 常指“大的合唱团[15]280”, 前者适于解读“小和”, 后者用在“大和”上更贴切。

2.2.2 状态隐喻分析

在论述世间人们对名利追逐乐此不疲直至身心俱累的疲软状态时, 有一处形象的隐喻, 将苦心役役, 行之晚年仍思绪闭塞的这类人刻画得鞭辟入里:

示例三:其厌也如缄, 以言其老洫也。[11]19

释义:心灵闭塞不通如同被缄绳捆住一般, 说明他们至晚年更加不可救拔。[11]20

译文一:We are crushed by the human bondage, on our downward path toward seniority.[12]17 (汪榕培译)

译文二:They grow dark, as though sealed with seals-such are the excesses of their old age.[13]37 (沃森译)

此处的概念隐喻为心思闭塞是缄绳捆绑。将不可见的抽象心理活动用缄滕束缚的具体状态来呈现, 使来源域绳索捆绑的紧绷之感投射到目标域心思茅塞不通的状态上。译文一中有两个隐喻:心思闭塞是枷锁和人生是旅程, 分别通过“human bondage”和“path”来体现。译文二中有两处隐喻:心灵郁结是黑色以及思绪闭塞是封条封缄, 分别通过颜色词“dark”和“sealed with seals”来体现。前者的翻译恰到好处, 而西方文化中也常有人生是旅程这一基本概念隐喻, 这一用法契合源语的诗性特征;后者采用的是归化策略, 英文中也有“sealed with a kiss” (以吻封缄) 的类似表达, 颜色概念隐喻也是中西方共有的常规隐喻, 从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来看, 不失为一种上乘译法。但若要充分忠实原文, 同时, 体现其概念隐喻, 结合两者可给出以下参考译文:They grow narrow-minded, as though trussed up by ropes, on their downward path toward seniority.

3 结束语

3.浅谈《齐物论》中的处世观 篇三

【关键词】《齐物论》 庄子 处世

如果说《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观的集中体现,那么《齐物论》则重点显示了庄子的处世态度。一般而言,庄子沿袭了老子的思想,并在一定基础上阐释了自己的处世理论。

《齐物论》中主要提出的是“齐同物论”的概念,提出万物平等,认为世界上乃至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人,都是齐一的。宇宙万物在“道”面前也就无分有无,高低,贵贱,你我。于是成亏、爱憎、是非、彼此也就失去了对立的意义。《齐物论》不是单一的解说和讲述,它在于突破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不但论述“齐物”的观点,还提出“齐言”的理念。这些,都深含着庄子在形形色色的生活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处世哲学。

“齐物”,不分彼此差异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一》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是说在楚国的南郭有个高人叫子綦,有一天他倚靠着几案静坐着,头仰天缓缓地吐着气,就像是丢了魂忘记了自己的形体一样。庄子在这里就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很有意味的状态,那就是“丧其耦”,也就是丧我、忘我的状态。这就是庄子所期许的人的心态,是对待纷繁世界的态度,也是庄子处世态度的基本要素。

庄子坚持事物没有彼此之分,宇宙万物皆是由一而生,其本源是“道”。万物由“道”始发无差无别又何须分别呢?庄周梦蝶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三》)意思是不必去追究是庄周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里变成了庄周,他们必定是有分别的,这就叫作物我幻化。实际上,他们在本体源初上无分别,其根本就是万物化而为一了,后来都是道的物化形式而已。

联系到当下社会现实,可见得我们人类太过执着于财富、功名、成就、升迁等。实际上,这一切追求的背后,就是对彼此、差别的追求。人们忘记了彼此之间在本真状态的无差异性。现代社会,人们无论财富多寡,地位高低,都觉得不幸福、不舒畅。究其质,问题在于人们追求差异,攀比成风。这样的结果就会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最终因为差异感的强化而导致仇恨与不安。当然,人们需要努力奋斗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倘若这种追求是依据自己的本身能力,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而不是与人寻找差异的攀比,那么会自乐其中,逍遥舒坦,无比幸福的。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中言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樞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这段是说所有的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彼,也没有绝对的此,都是依据所处角度不同而产生分别的。在彼的立场看不到这一点,从此的角度来讲也许就能明白这一点的。所以说,彼产生于此,此又缘起于彼。这就是彼与此相依相对产生的学说。庄子的重点在于“无分”、“自然”,不进行分别,事物自有其道,自有其然。在庄子看来,世上是没有绝对的东西的,只要能够超越对事物的界限就是圆满而幸福的。对立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是虚妄的,因为一切皆归于“道”,这也就是“道”的关键。一旦领悟到“道”,就会明白是非对立是多么的荒唐。

“齐言”,不分争论是非

“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有才智的人豁达广博,有小聪明的人斤斤计较。大言论就像烈火一样气焰凌人,小言论则琐碎没完。他们睡觉时神魂交构,醒来后形体不安。和外界相交合,整日勾心斗角。庄子批判这种以持己见、相互攻击的局面。认为在纷争之时反而应当冷静,以不言应万言。无休止地争辩又有什么意义呢,言与不言能怎样?结果自然会在岁月的洗刷中呈现。“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意思是说人的言论和吹风是不一样的,讲话的人滔滔不绝也下不了定论,该说他们讲了篇大道理还是说等于没讲呢?人们都认为自己的言论有道理且不同于鸟叫声(喻不同言论),可这两者之间到底有区别吗?还是没有区别呢?庄子依据当时学术环境而述说此段,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去攻击他人的观点,这些都是由于没有认清彼此,执着己念造成的。儒家修身,道家修性,佛家修心。修性是修身的发展也是修心的基础,它交结于身、心之间,又是营造精神境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2004。

[2]范勇毅:《庄子全集》,海潮出版社,2008。

4.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篇四

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极其不稳定的,之所以有“是”与“非”是因为“成乎心而有是非”所以论是论非,都受自己偏见形成的标准所左右,就如“毛嫱丽姬,人之所美者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绝骤”人所喜看的美女却是鱼、鸟、麋鹿所要极力避开的人,是非标准很有局限性的,也极易被颠覆的。

所以庄子是更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同一性的,“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一事物的的分割,就意味着另一事物的组成,一事物的组成就意味着另一事物的毁灭。“狙公赋茅,曰:“朝三暮四”众狙怒,曰:“然则朝四暮三”,众狙皆悦。是早上喂三颗晚上喂四颗还是早上喂四颗晚上喂三颗,对于猴子来说虽有喜与恶的对立,但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七颗板栗。

庄子喜欢的是一种混沌的,混同是非、任意自然的状态,他说认知的境界分为以下几等,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加矣”宇宙开始时不曾有任何东西存在,这是最高等的认知;“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认为有物的存在但未去分辨彼此人我的界限,这是次一等的认知;“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亏也”有了是非观这是再次一等的认知;“爱之所成”偏好形成这是再再次一等的认知。

世人都说庄子的思想太否定矛盾的对立性了,有其局限性。但看庄子的背景,生于七雄争霸、各派学说百家争鸣的战国的,他应该讨厌争辩讨厌战争的,这样想时是否能对其局限性有更多的理解?对崇尚不分彼此人我的、“晓梦迷蝴蝶”的庄子的境界有更多的理解?

当一个人太过于执着于对错,让别人都认为他对其实他也是错了,当一个人太执着于是非而争辩时,辩赢了也就输了。当一个家长满眼看到都是小孩的学习小孩的成绩好坏时,会完全忘记教养一个孩子的真正目的。当一个家庭的夫妻二人太明确彼此的界限,小到家务工作分工,大到所谓的“你家”、“我家”,“你挣多少”,“我赚多少”的时候,家的裂缝已然在滋长了。

5.高二哲学唯物论练习及答案 篇五

一、选择题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在地下沉睡了数亿年之后,中国西部的天然气首次“远离家乡”向东穿行,并将“长途跋涉”600公里,奔向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回答1~2题

1、专家们形象地指出,中国天然气的源头在西部,而市场在东部。这一严重的供求不平衡,正是西气东输工程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从哲学上看,这一重大能源调配决定产生,说明

A.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D.可以充分发挥西部天然气的功效,实现能源供求新的平衡

2、在西气东输工程中,建设者很重视保护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要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是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B.承认社会的客观性

C.承认世界的本质D.承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004年9月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据此回答3~4题

3、中共中央强调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是因为

A.正确的思想决定着社会发展进程

B.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D.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4、以下能体现求真务实哲理的有

①物质决定意识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发改造世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①②③④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5-6题

5、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这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

6、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在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之本。回答7-9题7、2004年6月28日,一场题为“延安精神好,延安精神好!”——《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大型展览在京开幕。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在对延安精神新的认识基础上,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 ①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③使延安精神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使延安精神与时俱进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从唯物论看这段话主要说明

A从实际出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B.从实际出发,要全面地把握事实的总和

C.从实际出发,要使人们的思想不断地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

D.从实际出发,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10、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正在探索“循环经济”模式。由传统经济模式转向循环经济模式,表明

A.由于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的主观认识总是从不正确到正确

B.知识构成不同,主观认识也就不同

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D.要有正确认识就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有良好的动机

11、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做到科学 执政,就必须

①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④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二、非选择题:

12、材料:近年来我国土地沙化总体仍是呈扩展势头,导致我国土地沙化仍在蔓延的原因除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在利益驱动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严酷的事实面前,人们认识到治沙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建设要加快进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实施,这项工作进入法治轨道。

辨题:由于客观规律与人主观能动性是互相制约的,人们办事情就要尽力而为。

13、苏北某县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他们广泛深入地调查了周边市场行情,根据当地养殖业优势,决定把发展养殖业作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他们扩大了养殖规模,培养各类经济联合体,拓展市场,衽产供销一条龙,使当地成为有名的“神州鸽市”。他们还全面提升产品档次,运用基因工程培育的青壳鸡蛋被外国人喻为“东方神蛋”。针对加入WTO的新形势,他们又开展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努力与把当地经济推向更高台阶。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该地区是怎样做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参考答案:

1-5.BADDB6-10.BBCCC 11.D12、①规律是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但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人们办事情要尽力而为。

②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违反客观规律盲目活动,所产生的严酷现实,就是受规律客观性惩罚的体现,可见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的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办事情不仅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③在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要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就必须在办事情时把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条件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反对认为主观能动性制约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

13、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该地区首先认真了解了当地的实际,特别是与周边的比较优势,把养殖业作为经济增长点,体现了对客观实际的真切把握。

③全面地把握实际,辩证地制定政策,发展加工、销售、提升产品档次,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

6.高二哲学第一单元及唯物论练习 篇六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D.哲学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 10.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有人

一、选择题(共35个小题)

感叹:“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1.古今中外,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直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领域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哲学领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域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人与规律的统一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2.有人说:“金融海啸充分证明: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要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对这11.某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尊重当地农民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这说明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②会导致不可知论A.存在决定着思维B.思维影响着存在C.思维与存在不能分离D.思维与存在同为本原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④是形而上学观点 12.判断一种哲学形态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关键要看它是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3.朱熹认为:理生万物,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体现了()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一致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3.“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充分说明了4.每年11月第3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一个民族的进步,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一个民族A.哲学智慧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哲学智慧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的兴盛,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我们要促进哲学的繁荣发展,是因为C.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哲学智慧产生于人们的惊异、困惑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4.2006年6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随州市的兰草生长面广量大,品种繁多,品位较高,被 ③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誉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的第三大兰草产地。兰草资源虽然让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可自身却面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巨大的危机。“地毯式”的扫荡,掠夺性的无序滥采,使兰草资源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这个事实说明 5.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A.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B.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A.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可以认识并改造世界C.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牺牲自然D.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B.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规律由人们的悟性规定 15.2006年7月2日《深圳特区报》报道,由于在非洲相继出土了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遗骸化石,人类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走出非洲”说一度占了上风。最近几年,亚洲和欧洲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年代并不晚于在非洲发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现的那些化石。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其根本区别在于()人到现代人。这表明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可知性 B.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C.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D.是否承认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质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7.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地震预报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美国地震专家指出,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16.2006年7月1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域、水平来看,精确的短期预报的确是不可能完成之事;从地震专业角度看,地震的长期预测是可以实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现的,这主要基于地震学家对断层历史的研究。从哲学角度看,上述对地震预报的认识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A.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C.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D.属于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观点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8.“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17.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 ①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②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这是因为③能够开启人的智慧④可以决定人们的生活和实践A.运动是物质在运动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C.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的D.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9.世界博览会不是为了商业性的目的,而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为了展示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各方面1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的成就以及发展的前景。世界博览会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哲学。这说A.运动离不开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高二哲学第一单元及唯物论部分练习题

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9.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六号轨道舱内,航天员聂海胜与费俊龙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20.200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客观地说,有的领导干部也确实把问题的症结认清了,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了,在认识的层面展现了应有的领导水平。但要求了不等于落实了,规划了不等于实施了,指出了不等于解决了。求真了还要务实。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材料中的“求真”是指

A.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C.找出物质和意识的区别D.探究生命的起源

21.哪里失去了求真务实,哪里必然丧失生机,遭遇厄运,受到惩罚。这是因为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B.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C.规律能够被人们把握和利用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2.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其中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23.2006年7月18日,成都市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组织人员在邛崃、龙泉驿、青白江、新都、彭州等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随着增雨炮弹的升空,成都市区及周边都下起了中到大雨,终于给数日持续高温的成都带来了阵阵凉意。这说明

A.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D.人们可以把握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4.连日来成都高温不下,市民都期盼来场大雨退凉。为此成都周边的45个人工降雨炮点早已做好准备,24小时待命,只等天气条件一成熟,便放炮催雨。但一直等了一个星期,才等到了充分的降雨云团。这表明

A.人们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然界B.自然界是客观的C.自然界和人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D.离开人的影响,自然界才具有客观实在性 25.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B.人脑C.思维着的精神D.客观存在26.在蚂蚁界,一窝蚂蚁多达万只,但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蚁后的任务是产卵、繁殖;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雄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兵蚁则负责抵御外侵、保卫家园。对于这种既没有谁挑肥拣瘦,也没有互相扯皮、内耗,大家配合默契的行为,有人认为某些动物还是有意识的。认为某些动物有意识的观点

A.肯定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认了只有高等动物才有意识的观点 27.《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28.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后,对人类能否征服癌症这个问题的回答越来越肯定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癌症生物系主任马克思·艾塞克斯预测:大约再过五十年到一百年,人类将摆脱癌症这个恶魔。这表明

A.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B.人们的意识活动欠缺计划性和目的性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D.人类的认识能力过于有限

29.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学习长征精神的热潮。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是由于

A.物质决定精神B.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决定物质C.精神离不开物质D.精神可以变物质 30.许多成功者有这样一句经验之谈:“脑子决定步子”。这句话主要强调了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D.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31.为进一步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由中宣部理论局主办,人民网理论频道承办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网上座谈会”于2006年7月18日在人民网召开。我们之所以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因为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有了科学发展观,就能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C.关于发展的观点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2.鲑鱼生活在海里,却要游到内河源头去繁殖,行程常达上千公里,一路上,它们不吃不喝,迎接一个个严峻挑战,在瀑布或河流落差大的地方,它们必须一次次地奋力跳跃,往往伤痕累累,甚至撞死在石头上,还有数不清的天敌磨刀霍霍在等候着它们的到来。但它们从不畏惧,更不后退,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目的地。下列对鲑鱼上述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A.它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它们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C.它们的行为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D.它们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3.“大坝横跨长江天堑,电能照亮半个中国,万吨巨轮直达重庆,下游六省再无水祸”,自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后,三峡将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巨大效益的美好前景再次吸引了国人的注意。这表明

A.人们的主观意志可以决定一切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益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34.上题材料还充分说明

①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②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③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是服从规律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

35.2006年高考降下帷幕,紧接着是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13子。连13来,在南昌街头出现了一些算命者,自称能为考生“点拨”报考哪个院校、选择什么专业,当被问及灵不灵时,算命者多以“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进行搪塞。这种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属唯意志主义B.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C.做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 D.主张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40分)36.(8分)哲学是人类理性思维和绵延数世纪积累起来的智慧王国。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的典籍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哲学家,甚至不同的人,其哲学的观点都有所不同。在这些见仁见智的哲学观点或哲学理论流变的历史中,从根本上存在着两个基本派别,这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推动着整个哲学的发展进程。

(1)哲学上存在的两个基本派别指什么?划分它们的标准是什么?(4分)

(2)简述这两个基本派别的主要观点。(4分)

37.2006年7月1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过去,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有时甚至违背规律,搞“一刀切’’和“想当然”。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8分)

(2)说明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的意义。(8分)

38.早在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还在菲律宾肆虐之际,我国气象部门就准确预报出它将在2006年7月14日在福建沿海登陆,并危害我国沿海省市,这凸显了我国在台风预报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因“碧利斯”的路径、移动速度等较为怪异,加之人们对台风在具体地域的降水量难以准确预报而导致的应急准备情况较差,截至7月19日16时,“碧利斯”引发的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浙江等省区严重洪涝灾害,已造成45个地市的264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193人,失踪156人,紧急转移安置295.2万人,倒塌房屋21.2万间,损坏房屋28.7万问。

上述事实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9.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材料: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1)孩子为什么会觉得乌鸦可爱?(4分)

(2)我们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的有益启示是什么?(12分)

高二哲学第一单元及唯物论部分练习题参考答案

1-5 CACBB6-10 CDADC11-15 AACDD16-20 ABBCA21-25 DADBA26-30BCCDC31-35ACBAA36、(1)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它们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

题的不同回答。(6分)(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

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6分)

37.(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所以,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8分)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只有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我们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8分)

38.(1)气象部门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作出准确预报,这说明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分)

(2)气象部门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作出准确预报,使人们能够提前采取措施,减轻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失,这说明,我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4分)

(3)我们对台风的“脾气”还没有完全摸透,特别是对较为怪异的台风把握不够准确,对具体地域的降水量难以准确预报,致使我们损失仍然相当严重,说明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有待于不断深化、扩展和前移。(4分)

39.(1)孩子感动于乌鸦如人类一般具有高昂的精神,乌鸦在这里如人类一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虽然失败,但志向和勇气可嘉。(4分)

(2)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乌鸦犯的一个大错误就在于它没有能够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没有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而盲目模仿。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在这里我们最应该反对的就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这也正是我们要从乌鸦的悲剧中得到的有益启示。(12分)

高二哲学第一单元及唯物论部分练习题参考答案

1-5 CACBB6-10 CDADC11-15 AACDD16-20 ABBCA21-25 DADBA26-30BCCDC31-35ACBAA36、(1)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它们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

题的不同回答。(6分)(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

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6分)

37.(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所以,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8分)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只有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我们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8分)

38.(1)气象部门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作出准确预报,这说明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分)

(2)气象部门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作出准确预报,使人们能够提前采取措施,减轻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失,这说明,我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4分)

(3)我们对台风的“脾气”还没有完全摸透,特别是对较为怪异的台风把握不够准确,对具体地域的降水量难以准确预报,致使我们损失仍然相当严重,说明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有待于不断深化、扩展和前移。(4分)

39.(1)孩子感动于乌鸦如人类一般具有高昂的精神,乌鸦在这里如人类一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虽然失败,但志向和勇气可嘉。(4分)

(2)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乌鸦犯的一个大错误就在于它没有能够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没有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而盲目模仿。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7.齐物论 篇七

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关键点。再者就是有五对基本范畴,它们分别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

这五对基本范畴体现了同一个特征那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即矛盾规律。辩证矛盾有别于逻辑矛盾,它虽称之为矛盾,但在逻辑上并不矛盾,这是它的本质特点。以前也听说过“矛盾”这一概念,但我们通常所说的矛盾应该还是逻辑意义上的矛盾吧。

除了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里还有两个规律,即量变质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很好理解,就如同我们常说“由量变到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改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在这个规律里还有一个哲学范畴,那就是“度”,度便是量变与质变之间的界限。关于度的另一个要点便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把握度,太过或者不及都不是十分合适。

相较于我们比较熟悉的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更为陌生一些。之前不太懂为啥一定要否定两次,否定一次也是一种发展啊。

直到近期的一件攸关未来的选择的事儿,在我曲折的心理历程后,我似乎懂了否定之否定的含义及意义。

最近自己遇到一个需要做选择的事儿,两个选择游移不定。最初坚定的选择了A,但因为某些原因又更偏向于B,因此有些拿不定主意,两者都各有优劣,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最终,我还是又回到了A选择,这不是勉强为之,而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而当心再次偏向A选择后,我才发现原来之前对B的某些理解是片面的、错误的。

依据否定之否定规律,当我的意向回到A选择,并不意味着我又回到了原点,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某些想法已经发生质的改变,因此对这件事思虑更加周全,思想更成熟了。

而新事物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之否定中产生的,这就是发展的规律。

8.齐物论 篇八

考研政治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分析题,解答题,那么最基本,最容易拿分的就是选择题,下面中公考研政治辅导老师为2016备考的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A.农民插秧种稻 B.医生诊病开药

C.交警维持交通秩序 D.科学家做物理实验

2.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在于()

A.直接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体性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表现在()

A.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D.实践是一种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2.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因为()

A.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是客观实在 B.实践的结果是客观实在

C.实践过程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D.实践存在于意识之外不受意识的影响

中公考研

http://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践的基本形式

社会实践有三个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中公考研

http://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其中,生产实践是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以上选项中只有“农民插秧种稻”为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有: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本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实践活动的特征,但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只能是实践活动最为重要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主体性也可以是意识活动的特征。故正确答案是选项A。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并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故选项A正确。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故选项B正确。实践又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人类通过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故选项C正确。实践是一种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故选项D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2.【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践的特征

中公考研

http://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直接现实性”是列宁在批判黑格尔的实践观时提出的概念。列宁明确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按照列宁的观点,实践的普遍性品格是指实践必须以规律性的认识为指导,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品格是指实践是一种能够使外部对象发生变化的现实活动。正是因为实践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选项D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一种能动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中公考研

【齐物论】推荐阅读:

上一篇:关于安龙县宏伟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工作方案下一篇:火蓝刀锋经典台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