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别称

2024-06-09

唐代著名诗人别称(共10篇)

1.唐代著名诗人别称 篇一

唐代著名诗人

初唐时期(618年--712年)

盛唐时期(612年--7762年)

中唐时期(762年--827年)

晚唐时期(827年--859年)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陈子昂的边塞诗

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岑参以写边塞诗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

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 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和杜甫合称“李杜”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王之涣(唐代)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和李白合称“李杜”。《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孟浩然,字浩然,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孟浩然(唐代)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唐: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唐代)《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贾岛:唐代诗人,僧人。《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晚唐:小李杜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婉约派。《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词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描写儿童的诗句。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所见》

描写春天的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日》

2.古代诗人别称 如李白 诗仙 篇二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2.诗圣”杜甫

在形容自己的诗艺时,杜甫曾说过:“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的确,杜甫的七古、五古、七律、五律在唐代都是一流的,古体的七言诗在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在他手里变了格调,在“温柔敦厚”外另开“沉着痛快”一派,五律,杜甫以前用来写艳情、写山水,他却用来写广大的实在的人生,拓宽了诗歌领域。他的五律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种体制的变化,七律精于组织,富于变化,七绝虽直抒胸臆,但颇有清新刻画之句。他不大做乐府,但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源于乐府。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逞才使气,是“沉着痛快”的诗,元稹、白居易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理论化,导引了“新乐府”运动。也是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对杜甫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许以最高的地位。两宋诗之冠冕的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都以杜甫为祖、金、元、明之诗坛巨擘都是杜甫为之开先。陆游有诗曰:

千载《诗》亡不复删

少陵谈笑即追还

尝憎晚辈言“诗史”

《清庙》《生民》伯仲间。

他视人们尊杜诗为诗史为不足,必置于雅、颂之音中犹若诗中之经才好。秦观在《韩愈论》中,将孔子与杜甫同提并论,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整理之功可用集大成者来赞,“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虽未直接称圣,实亦许之矣。到了明代,杜甫已经正是被称为诗圣了。

正是因为杜甫推崇儒家思想,再加上其诗歌的影响,才被后世称为诗圣.”圣"在古代是对儒家人物的神化评价和称号.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3.“诗佛”王维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4.“诗囚”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进士出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等职。在孟郊的一生中,“春风得意”的日子非常的短暂。他一生几乎都贫困潦倒,连死后的丧事也是韩愈等友人集资操办的。虽然他生活贫困,仕途短暂,但正是这样的生活困境,才铸就了他阴郁、冷峭、朴重的诗风,成为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诗多不平之鸣,用字追求“瘦”、“硬”。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称之为“诗囚”。

有《孟东野集》。被人们称为“高天厚地一诗囚”,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5.“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6.“诗虎”罗邺 罗邺:唐朝诗人

7.“诗鬼”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8.“诗杰”王勃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9.“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10.“诗奴” 贾岛

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11.“诗骨” 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12.“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 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13.“诗魔” 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14.“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5.“杜紫薇” 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16.“温八叉” 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17.“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18.“崔鸳鸯” 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19.“诗神” 苏轼

3.唐代边塞诗人岑参 篇三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气势宏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和同代的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的诗歌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他每写一篇新诗歌,人们便竞相转告,相互传抄。岑参的诗题材也很广泛,早期的诗歌多以写景、感叹身世、赠答朋友为主。岑参出塞前写了不少山水诗,诗歌风格清丽俊逸,意境新奇。

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歌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成就也最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岑参较长时间往来于边疆各地,对边疆的气候、风俗、民情、舞蹈、音乐等都很熟悉,外加他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因此在边塞诗歌的创作上,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比如在对西域的风、云、热、寒以及歌舞战马等都可以描绘得惟妙惟肖,表现色彩浓烈的动人画图。

西域的雪山以及吐鲁番盆地著名的火焰山在岑参的诗歌中也被多次提到,比如在《火山云歌送别》中:“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焰山砂岩的颜色像火云一样热气逼人,使人读此诗如身临其境。而岑在库尔勒绿洲北部,丝绸之路古道——铁门关的陡峭石壁上赫然醒目的四个大字“襟山带河”更是展现了岑参对雄关风貌的描绘。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岑参《火山云歌送别》

在岑参的诗歌中既有荒凉壮阔的边疆景象,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也有艰苦的军旅生活和凄凉的游子情调,但这些都不是岑参首创,也谈不上有何过人之处。然而,盛唐诗歌风格本身就以雄奇见长,诗风雄奇者比比皆是,亦不可特许为岑诗之风乃至伟大之处。对于岑参其人其诗的洞见既应该从他为何喜欢写边塞诗歌说起,也应该从他的诗歌的意象和审美意趣说起。人们读岑参的诗往往可以感受到四重不同的境界:“亲历”、“畅饮”、“悲悯”、“萧厉”。

岑参诗中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亲历”,顾名思义就是读岑参的诗叫人有身历其境的感觉。悬挂在墙上的长剑,排列在校场的兵刃,奔驰在大漠的军列……历历在目,宛如置身疆场,跃马边陲。

回顾岑参一生,他深情于边塞,并要作为于边疆,这正是印证了“亲历”、“畅饮”的诗歌境界。首先,岑参赴边从军,这和他的家族背景有很大关系。岑参出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倩都曾位高至宰相。他的父亲岑植,官至仙州、晋州刺史,在岑参年幼时早亡。在他出生前两年,在朝中任官的.伯祖父获罪被杀,家族受牵连,自此家道衰落。

岑参自幼爱好习武且聪颖好学,遍览史籍,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整没落的家业,光耀门楣。20岁时到达长安,献书求仕但终未如愿。此后,希望的一次次破灭也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仕途的崎岖,诗人由一个不知道人间炎凉的热血青年逐步成熟起来,饱尝了浪迹的艰辛。但是这种经历也使他的创作内容更为丰富,扩大了题材。而后,30岁终于考中进士及第的他弃官从戎,开始了他一生中两次出塞、五次人军营的军旅生涯,就此经历而言,在唐诗人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公元749年,岑参赴安西都护府安西节度使大将高仙芝麾下掌书记,750年返长安。不久再次出塞在北庭都护府三年,频繁来往于北庭和轮台之间,其边塞诗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其描绘边塞生活的程度亦可堪称“边塞诗史”。可以说,边塞诗就是岑参人生的一部分,其他题材不足以表现他絢丽多姿而又坎坷多难的一生。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所谓“畅饮”,表现在岑参的诗不是古涩典雅的意象,而是贴近生活、雅俗共赏,犹如畅饮美酒。杜甫曾称赞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就是这个缘故。

为什么称为“悲悯”呢?就在于岑参对自然与社会所造成的人类苦难抱有强烈的悲悯之心,这种关怀流露于诗文当中,不可遏抑。而 “萧厉”之风有关其诗的根本气质,这最不容易理解,也就是说,岑参诗中的雄浑并没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那番悠闲自适的豪情,而像是魏碑书法,字字如刀刻;又像是一块冷铁,其刚性至极而至阴寒,决不矫揉婉约,这是一种极为高超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已经融人了诗人本身的热血肝肠、民族气魄,此即为岑参之伟大和不朽之处。

谈及岑参诗歌的“萧厉”之风,不可不论及他一生最重要的两次出塞。

玄奘在《西域图记》中描写记录西域道路崎岖不平,人迹稀少,而读岑参的诗反而像陶醉在诗人用色彩调制的醇酒里。迎面边塞风卷而起的细沙,万里飞舞的银雪;耳边胡笳琵琶的喧鸣;空气中荡漾着乳酪酒香。然而,这些表象没能掩藏岑参悲悯与萧厉诗风的真谛。盛唐时期,为确保边疆的统一稳定,唐朝频繁用兵,不少满怀爱国主义激情的士子文人都纷纷投笔从戎,希望可以到边庭去为捍卫国家的统一作为一番。

对于岑参来说,多次到边塞,就“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也知塞桓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在岑参看来,奉了皇命不远万里来到边关,完全没有为了自己一生打算过。也知道边关城中的生活艰苦,但为了使命又哪里能够顾及妻儿家事呢?

岑参于天宝八年冬赴安西任职,六年期间两次出塞。边疆丰富多彩的异域生活里,每天都有新的见闻,每天都会有新的感受。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以及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充盈岑参边塞诗。

岑参对军营生涯的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如“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他往往在诗中并不直接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在他看来,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大唐士兵的真正对手,横在士兵面前的主要是严酷的自然,因此通过对严酷自然的描写来反衬将士们的英勇无敌,这种描写常常就是其萧厉之风的最好说明。

岑参初次出行塞外,也曾对边地荒凉以及艰苦的生活感到不习惯,他这时的诗歌多倾寄思乡之情与怀友之意。然而,他能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两种不同感受上,一种是“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的惬意生活;一种却是漠漠边关,萧风瑟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却相得益彰,人情人理。他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逢人京使》就是描写了这种思乡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中描述的情景是:恰逢行军紧急,岑参的朋友需要立马进京,岑参匆忙间却不知该如何说是好,稍可迟疑,万种离愁,凝于唇边。

正是这种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人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第二次出塞,情况和前次有所不同。此时岑参的同僚封常清,时任节度判官,而且对岑参很赏识,二人经常交流。在封常清手下工作,岑参心情比较愉快,胸襟也比较开朗。《北庭西郊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说:“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此时心情日益开阔的岑参对边关的奇异风光和风俗的观察更为仔细。于是,我们看到了岑诗具有代表性的两篇诗歌:

一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千百年来拨动读者心弦的诗歌再现了新疆瑰丽的自然风光与异域情调,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呢?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更值得一提的是,诗歌中提到的“轮台”,在唐代是指现在乌鲁木齐南郊的乌拉泊古城,而今更是天山南北的要塞,而不是指天山以南汉城西域都护府驻地的轮台。

二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疆特征的景物来描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先从“平沙”、“雪海”、“乱石”的荒凉景象过渡到对军旅生活的正面描绘,然后急转直下再写小景细节,衬托军队之刚猛威武,来突出将士不畏艰险的精神。

后期岑参回京在朝中任右补阙之职,离开了艰辛却快乐的军旅生涯,经历了连年战乱,目睹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岑参日渐沉寂。此时的诗歌不再如边塞诗充满豪情壮志,更多的是发出一些伤时悯乱的无限感慨。

“安史之乱”爆发不久,京都被叛军攻陷。当时正逢重阳佳节,岑参心情沉痛不已,国都沦陷,家人和故园正在遭受战火摧残,于是悲痛地写下“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唐代诗人岑参的读音 篇四

岑参生卒年约为公元715-公元770年。中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代表。南阳人,是大唐宰相岑文本的曾孙。与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并称高岑。现存的代表作约有四百零三首,其中有七十多首是边塞诗。另外还作又《感旧赋》、《招北客文》两篇墓铭。

岑参幼年丧父,所以岑参幼年过得很是孤苦。五岁跟随他的兄长读书,天资聪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二十岁的时候考取进士,仕途坎坷,两度前往边塞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现实总是不如人意,岑参的边塞诗大多都是在那段时期完成的。晚年的岑参罢官后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公元755年12月至公元763年2月,安史之乱爆发,蜀中战火纷飞,路不能行,岑参最终也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最终卒于成都。

岑参的作品极其赋有浪漫主义色彩,用词雄伟,想象比较丰富奇特,诗歌基调热情奔放。

岑参的作品涉猎很多领域,山水,边塞,赠答等等。《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西征》是岑参边塞诗的杰出之作。

岑参简介

岑参,约生于公元7,公元770年客死咸阳。岑参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出任过宰相。其伯祖父因不同意力武承嗣为太子,被贬后远征吐蕃,后被诬陷进了牢狱被诛杀。岑长倩的五个儿子全被杀害。岑氏亲族很多人被流放。

岑参的父亲曾经出任过仙、晋(今天的山西临汾)二州的刺史,不幸的是岑参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

岑参父亲去世后,家道更加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很孤贫。但是岑参天资聪颖,五岁就跟随其兄长学习读书,九岁便能吟诗作赋。天宝三年,岑参考取进士,之后仕途算不上顺风顺水,曾两次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前往塞外,但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岑参的边塞作品也大都是在这阶段完成的。

5.唐代诗人王维的简介 篇五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安史之乱时的气节

说起王维,凡是读过点书的,都知道他,尤其是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等等,脍炙人口。但是,最让人感动的,应是王维的气节——身陷贼中,仍然保留了文人的高尚:身从贼,心不从贼!

“禄山陷两都(洛阳,长安),玄宗出幸(实际上是逃跑),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不怕苦呵),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至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暗地里)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秋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以行上,肃宗嘉之,会缙(王维的弟弟王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幸运地遇上了能理解他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这段话用不着多解释,已说得很清楚了,原文见《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文苑下》。

《新唐书》对此事的记载大同小异:“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公皆泣,维闻甚悲,赋诗悼痛。”

这两段记载,突出了王维的立场,一不是主动当伪官,二是即使你让我当,我的心还是不在你这里,立场坚定。

王维,一个文人的高贵品质,就此体现出来了。

什么叫威武不能屈?这就叫威武不能屈。后人更多关注的是王维的诗,王维的.画,王维和孟浩然所开创的山水诗派。当然这些也重要,更重要的是文人的品质。

王维不能和屈原相比,不能和文天祥相比,不能和岳武穆相比,他们用生命赢得了历史的讴歌。但王维,一样有他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身虽事贼,心却背异。晚年的王维寄情田园山水,是在曲折地透露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争,有的诗还有虚无冷寂的所谓“颓废”调子,是他在饱经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悟。

王维,因为安史之乱,让他的一生,不能完全光辉。

王维,也因为他的立场坚定,让文学史家们从来没有诋毁,甚至连责问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因为,王维用他的诗,表明了他的心迹,他的爱恨。

“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其二》),正是王维真实的人生写照。

★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人物生平

★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有

★ 曾国藩的轶事典故-历史典故素材

★ 唐代诗人杜甫思念李白的诗

★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五言诗经典唐代古诗

★ 唐朝诗人王维走后门成为了状元的事

★ 关于轶事的作文范文

★ 浮生轶事随笔

6.唐代诗人李白经典七言律诗 篇六

唐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客中作》

唐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中与幽人对酌》

唐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越中览古》

唐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中问答》

唐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7.唐代诗人韩愈简介及成就 篇七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同为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把韩文与杜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学习过程】

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字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 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 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 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 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政治主张】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外集》,《师说》等等。

【教育思想】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杰出的、十分重大的影响的。文学成就

【文学创作理论】

文学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8.唐代诗人李端的经典诗句 篇八

2.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3.春阴怜弱蔓,夏日同短晷。——李端《鲜于少府宅看花》

4.猿啼巫峡夜,月照洞庭波。——李端《送友人》

5.青山不同赏,来往自蹉跎。——李端《送友人》

6.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7.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李端《古别离二首》

8.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李端《古别离二首》

9.骤雨归山疾,长江下日迟。——李端《江上赛神》

10.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李端《杂歌》

11.楚县入青枫,长江一派通。——李端《送夏中丞赴宁国任》

12.上国经年住,长江满目流。——李端《送潘述宏词下第归江外》

13.唱高人不和,此去泪难收。——李端《送潘述宏词下第归江外》

9.唐代四大诗人“留迹”诗乡绥阳 篇九

吕金华

绥阳史上有座陈子昂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每当我们读着这首《登幽州台歌》时,一位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却反受打击,因而心情苦闷的诗人形象,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位诗人就是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陈子昂。可是谁能想到,这位生于四川射洪,死于四川射洪的大诗人,在千里之外的贵州省绥阳县,居然于明代万历年间有过一座专门祭祀他的祠堂呢?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因曾任武则天的右拾遗,故后世称他为陈拾遗。他的诗留下来的有一百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辞官回乡后,受武三思所害,冤死射洪狱中。明人陈昭远,是陈子昂的后裔,住在潼川(今四川省三台县),是当地名士,好古文词,工五七言,而且性格任侠,不知什么原因树了仇人,后来只得远迁播州以躲避仇家。他于明万历年间来到播州后,定居在今绥阳县蒲场镇大溪源沟,三十年后离开人世,现今大溪源沟等地仍有陈昭远的后裔。陈昭远感念自己不能常回四川祭祀陈子昂等先祖,就在大溪源沟建了一座陈子昂祠来祭祀陈子昂。陈昭远临终前,留书给他的邻居好友,当时在北平公干多年未回来的刘仁臣,嘱刘仁臣给陈子昂祠写一篇记,并刻于片石之上立于祠中。

清人编修的《遵义府志卷八·坛庙》记载:“陈子昂祠,在绥阳县西,其裔孙陈昭远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绥阳志》也载有一篇《陈子昂祠堂记》:

昭远陈君,潼川名士,其先系出射洪,以避仇居播。万历庚子征播,余从先大人转饷,播平落业,与陈君比邻,遂订交焉。陈君性任侠,好古文词,工五七言。唐拾遗陈公伯玉,乃其远祖,平章公其九世祖也。辛亥秋,陈君作家庙以专祀。时余有北平之役,闲居九载,归而陈君谢世矣。其子真赉缄过

请曰:‚此先君遗命,以致先生者。‛启函述其创修之意,而嘱余记其事。其略曰:‚拾遗祠之在吾乡者,有世祠堂专祀拾遗公,平章公配焉。吾宗以丧乱多散处,某不幸避地来绥三十年,祠堂香火斩然久缺,某恐旦暮填沟壑,不护照先人邱墓,恨当何如耶?聊构数椽,以继射洪之祠焉。‛余谓真曰:‚子知之乎?君子将营宫室,先立家庙于正寝之东,昭孝思也。拾遗在唐,为一代文宗,工部诗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又曰:‘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编。’由是观之,其文其人,拾遗千古如见,若为念祖,而修厥德,不陨厥祀,固无穷之孝思也,子其勖。余因之有感矣。年将就木,故园之思,刻刻不忘,先茔在此,难以舍去,今观仁人孝子之用心,而余益滋愧矣。子其时修而荐享之,以不负乃翁之意,孝莫大焉。‛真曰:‚唯唯,谨受教。‛乃厥命第以片石,书小楷列诸壁间。

从这篇记中可知,刘仁臣是因为于明万历庚子年(1600年)平定杨应龙之乱而入播,并定居于大溪源沟与陈昭远比邻的。陈昭远建陈子昂祠是万历辛亥年(1611年),而刘仁臣作记当时在北平,回来后才作了这篇记,时间应在1620年前后。这篇《陈子昂祠堂记》,用语简约,记事清楚,层次分明,不失为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精品。

陈子昂祠和《陈子昂祠堂记》都是中国诗乡绥阳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李太白与诗乡绥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首诗,人们的脑海里无不勾勒出唐代大诗人李太白的潇洒形象。

李太白曾经被流放夜郎,但究竟到没到夜郎,史学界争论不休,有的说到了,有的说没到。全唐诗中所载李白的诗共896首,其中含有“夜郎”两字的诗多达19首。而清人王琦编注的《李白全集》共收诗1010首,涉及李白流放夜郎的诗作有32首。李白写了如此多的夜郎诗,说明流放夜郎是李白一生中的重大经历之一。其中《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一首,更是值得揣摩。“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这两句,其意是在夜郎呆了三年才回来,于那里炼就了一身金骨。这分明就是说他实实在在到过夜郎。此外,《遵义府志》引明人曹学佺撰《名胜志》所载一首李白诗《题娄山石笋》: “石笋如卓笔,悬之山之巅。谁为不平者,与之书青天。”也证明李白到过夜郎,因为娄山就位于夜郎境内。

夜郎也是个颇受争议的地方,据贵州夜郎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王德埙先生考证,秦夜郎治所在绥阳县境内。他的论文《鄨邑与开明王朝通考》详细地论证了这件事,这篇论文提交给贵州夜郎文化研究会2012年年会,引起同行广泛关注,特别是省文化厅考古专家的关注和支持。论文提交给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第11次国际学术研讨年会,得到审稿的贵州省社科院领导高度评价,王德埙因而在大会上作了重点发言,引起了中外专家的关注,纷纷来索取论文,后来这篇论文被“贵州名博”发表出来。这说明,绥阳曾是古夜郎的中心,并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

如果李太白真到过夜郎,那么在绥阳生活过就完全有可能。在绥阳,有一处地名和一个古建筑是与李太白有关系的。绥阳现在有一个太白镇,是由古代自然村太白,发展成民国时期的太白乡,解放后再发展为太白区,1992年撤区并镇成了今天的太白镇。人们之所以很钟情于这个地名,把它的地域一再扩大,就因为它是以李太白的名字命名的,有纪念李太白之意。试想,在遥远的古代,一个偏远山村怎么会与李太白搭界呢?其中必有缘故。在绥阳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座古建筑——怀白堂。民国17年(1928年)成书的《绥阳县志》,在“地理志”“古迹”篇中说,“怀白堂:城北旺里尹珍场口,唐李白流寓处,遗址尚存”。既然“遗址尚存”,那么在这里出现过怀白堂这个建筑就不是空隙来风了。

明代曾任铜仁知县,累官监军副使的遵义人程生云,来绥阳旺草拜怀白堂时写过一首《怀白堂》:“山间明月留佳句,江上清风忆昔年。一自昌龄于役后,愁心终古在湘川。” 诗的大意是:在怀白堂周围的山间月下,李太白留下了许多佳句;那江上清风,还时时忆起当年的他;李太白被贬夜郎时,经常都忧愁苦闷地在芙蓉江边徘徊啊。“一自昌龄于役后”,是借唐代另一大诗人王昌龄被贬谪龙标(今湖南黔阳县)之事来喻李太白被贬夜郎,因为黔阳与夜郎相邻;“终古”是经常之意,“湘川”指的是怀白堂紧挨着的芙蓉江。离此不远的遵义有一条湘江,在明代以前称芙蓉江,而流经旺草的河流,因绥阳在唐至明期间曾叫过芙蓉县,治所在旺草,河随县名,早在程生云写此诗以前,就称为芙蓉江了。遵义的湘江与流经旺草的芙蓉江同属于乌江水系。程生云的这首诗,很巧妙地借助了王昌龄与李太白的相似经历,和湘江与芙蓉江的地名变化,“重现”了李白当年在旺草芙蓉江边的一段生活情景。清代遵义人张鉴也写过一首《怀白亭》:“猿声鸣罢乱鸦啼,人入仙源迳欲迷。正拟登亭呼太白,雨声吹过夜郎西。”从程生云和张鉴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出来,怀白堂(或称怀白亭),在明清时期是还挺立着的。

绥阳曾有地名叫太白,曾出现过一座古建筑叫怀白堂,县志中也有相关记载,这说明,无论李太白到没到过绥阳,古代的绥阳人却是把李白作为诗文化偶像的,并以此激励人们一代一代为绥阳的诗文化增辉添彩。的确,在绥阳史上,有史可查的明清诗人就达50多人,其中还有13人有诗文集传世,并涌现出了一代名贤冉琎、冉璞兄弟,从二品高官诗人王作孚,执教沙滩培育了黎庶昌等大文化人的杨实田,贵州晚清著名的教育家雷廷珍等许多重要的文化名人。而今天的绥阳成了享誉全国的中国诗乡,也不能不说与历史渊源是紧密相关的。

白居易与绥阳金山寺

说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很多人都熟悉他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诗作,更熟悉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他16岁时写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读着这首诗,不仅会使人在脑海里展开一幅画面:野草离离,生生不已,古道送别,其情难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却与中国诗乡贵州省绥阳县有着紧密的“联系”。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绥阳志·乡祠》载:“白氏庙:唐播州刺史白居易。在金子坝。”民国17年(1926年)《绥阳县志·坛庙》载:“金山寺:在金字坝,即白氏庙。唐播州刺史白居易子孙移居绥时所建。”该志《邱墓》载:“白居易族墓:在城西二十里金山寺园林内。现有碑存,但年禋代远,碑文糊模,难辨。”

金山寺至今犹存。这座寺庙建于何时,无史可考。最早的金山寺位于现在的风华镇联丰村莲安小学内,解放后迁到了离莲安小学约500米远处,寺庙沿山麓随势构筑,从西向东,现存古建筑一栋,现代建筑两栋,设有观音殿、大雄宝殿、玉皇殿等。不但已没有了白居易的位置,而白居易族墓也已经荡然无存了。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播州置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终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其中639年至876年为流官制,876年后,杨端从南诏军手中收复播州,即实行世袭土司制,由杨氏独领。白居易的生卒年代在播州流官制期间,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大诗人刘禹锡就曾贬为播州刺史,还留下了柳宗元以柳易播的历史佳话,虽然刘、柳二人最终都没有到播州任职,但充分说明那时的播州是有外地人来此任行政长官的,这使白居易到播州任刺史成为可能。

白居易做播州刺史,正史中没有记载,查《白居易年谱》也找不到蛛丝蚂迹,白居易的作品中也未见应证。但人生踪迹不能详载,他或许到播州任过刺史也未可知。抑或是绥阳这块诗歌乐土,历来仰慕大诗人,以建庙、立祠,杜撰史实,也很难说清。

不管怎样,白居易这位唐代的伟大诗人,到底是跟今天的中国诗乡绥阳有着一定的联系了,也为诗乡绥阳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柳宗元与绥阳儒溪书院

在贵州绥阳历史上,曾有过一座儒溪书院,相传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所建。

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绥阳志》和民国十七年(1928)《绥阳县志》上也有多处关于儒溪书院的记载,兹录数则如下:

余少时闻以柳易播之说,意有其事,及见子厚全集与墓志,始信公之未入播也。绥阳治西二十里,有柳溪书院,遗址堂庑尽废,仅存角亭一楹,佥谓昔柳公所建,有耆年益元者,公之后也,世藏公遗贴,昔有见者,今无存矣。因诏见元,询其始末。谓:‚公,实乾符三年入播。‛相传如此,似非无因,遂捐资补葺旧宇,择其近院田地三十亩,授元为业,并量免其杂差,俾世守祠祀。无斁宁以疑存祀,不容以疑废祀也。昔刘梦得、柳子厚、李太白俱以救李璘坐罪,谪贬夜郎,今播志有怀白堂庚年谱。又谓白流夜郎,即半道承恩放还,是白亦未入播也,而何以又有怀白堂也?堂在正安乐源乡,与县属长嵌相咫尺,距夜郎城之百里,岂半道承恩此地耶?因窃意公初为刘以母老请易,刘得改,而公遂仍之柳州,亦未可知。人生踪迹,不能详载。公或曾经其地,亦未可知也。不然,梦得与公,均名贤也,倘以好事者借名为重,何独于刘而遗之?姑志之以质疑。(明·詹淑《儒溪书院存疑碑记》)

唐元和间,柳公与友人刘梦得俱出为刺史。公得柳州,梦得得播州。公以梦得之亲在堂,不堪远谪,言至泣下,愿以柳易播,会宪宗改梦得于连州。今播地有儒溪书院,相传为公遗迹,事属无稽,而易播一语,友谊笃挚,高风千古,有关名教,则事之有无不必辩,而祠之存留宜也。公,解人也。余于公为后学,慕公之文章,仰公之气节,匪伊朝夕矣。甫任即展拜公祠,见其堂庑尽废,只余数椽,恻然伤之,遂以缮修为己任,乃命择吉鸠工庀材,而里民好义者,莫不负畚荷锸,群焉趋事。不数月,前后堂宇六楹登进有防,环缭以垣,靡不就绪。余偕簿尉韩、朱二君,陈生、王漠等群往拜谒,见其栋宇巍峨,气象轩敞,而柳公当年笃友之谊,历万世如一日,余因之有感。三晋距播七千余里之遥也,萱亲在堂,不殊昔之梦得也。谒选辞亲之时,啼泣伤心,人所听睹,而长太息也。欲希柳公之关心者谁乎?嗟!嗟!古今人之不相及如此哉!因记柳溪书院,而并及其事,以寄慨耶。(明·冯士奇《重修儒溪书院碑记》)柳塘湾,谁将子厚传?追思往日事,几人全。高情易播留古今,夜郎前。(清·任昌期《摘得新·柳公祠》)

以上三则同时见于“乾隆志”和“民国志”。

按:碑在朗里大溪源之江家湾右里许。明知县冯士奇撰,碑高七尺一寸,宽三尺一寸许,额有‚儒溪书院‛四大字。碑卧荒莽中,裂为三段,字迹端楷,惜多剥蚀,记文载《旧志》,已据收入古迹中。记末云:因赋拙句二绝以寄。唐宋于今几代更,儒溪书院尚传名。□□□□何必问,存留千古振交情。□□□□又自伤,当年洒泪刘郎□,□□□□□□□,□□□□□□□。料为乡人□□□万历壬子岁季冬之吉,知绥阳县事冯□□、主簿浮阴、韩邦泰、□典史古亭、朱楼、生员陈王谟、张四维、谭昌祚、汪□玉、舒国栋、万中一。考壬子,乃万历四十年。(儒溪书院残碑说明)

柳子何尝至播州,只因播土仰高流。闻风便设陈蕃榻,计日应同郭泰舟。幸与刘郎成一易,欲教司马不终游。至今唯存残碑在,野老津津说不休。(明·程生云《儒溪书院》)以上二则只载于“民国志”。

从以上史料可看出,儒溪书院又名柳溪书院,别号柳公祠,位置在过去的绥阳县朗里大溪源之江家湾右里许,即现在的绥阳县蒲场镇大溪源沟柳塘湾。

至于儒溪书院为何人建于何时,《儒溪书院存疑碑记》说,有个自称柳宗元后人的柳益元,称已圮毁的书院是柳宗元于唐乾符三年入播后修建的。唐代的播州,相当于今遵义市,治所在今绥阳县境内。乾符三年是公元876年,柳宗元生于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时间上相错了几十年。而所有史籍均无柳宗元入播记载,只有柳宗元被贬柳州、刘禹锡被贬播州时,因刘禹锡有老母在堂,播州太偏远、蛮荒,柳宗元担心刘母经不起路途颠簸,要求与刘禹锡对换到播州来任刺史,后因皇帝改变主意,改贬刘禹锡到连州,柳宗元仍去柳州,留下了“易播”的千古佳话。可见柳益元的说法是靠不住的。那么是谁于何时修建了儒溪书院,就成了历史之谜。

儒溪书院经过多少次重修难以弄明白,史料中只能找到詹淑和冯士奇两次重修的记

载。明万历二十九至三十三年(1601-1605)任绥阳县令的詹淑看到“存角亭一楹”,这已距柳宗元约800年了,其间不知儒溪书院重修过没有。绥阳在詹淑以前没有真正建县,县志中找不到史实来证明。但到了1612年,冯士奇任绥阳县令时,才重修几年的书院不知何故又“堂庑尽废,只余数椽”了,于是冯士奇再度重修,使之“前后堂宇六楹登进有坊,环缭以垣”,“栋宇巍峨,气象轩敞”。但维持的时间仍不久,崇祯年间(1627-1644)拔贡程生云的《儒溪书院》诗中,就“至今唯存残碑在”了,这之后再没有重修记载。1694-1702任绥阳县令的任昌期写过一首《摘得新·柳公祠》,但读不出儒溪书院是存是毁的任何信息。“乾隆志”在《古迹》篇中,说它已“圮”了。“民国志”中还有关于儒溪书院残碑的说明,仍是冯士奇重修之事。证明儒溪书院是在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这段时间内圮毁的,冯士奇后再没有重修过。

关于书院的消失,有个民间传说。相传有一天,一位先生正在讲学,一头小鹿跑进书院躲在了先生长袍下,接着一个猎人闯进来扫视书院,没发现小鹿就离开了,然后先生放走了小鹿。一天,小鹿又跑进书院衔着先生的衣角往外拽,先生顺着它走出了书院,学生们也跟出去看热闹。这时忽听一声巨响,书院却陷到地下不见了,只留下一个大水坑,即现今柳塘湾的“烂眼”,据说有人在这里发现过碎瓦片。这仅是传说,不一定靠得住。

是谁出于什么动因而建儒溪书院呢?史料中有三个说法。一是“祀”,即祭奠柳宗元;二是“仰”,即敬仰柳宗元;三是教化后人。《重修儒溪书院碑记》中说,“易播一语,友谊笃挚,高风千古,有关名教,则事之有无不必辨,而祠之存留宜矣”,显然是借柳宗元的大德和文名来教化民众,塑造美的灵魂。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附会,而建者的真正动因已无法确考。

10.唐代诗人元稹的诗 篇十

卷409_1 「牡丹二首(此后并是校书郎以前作)」元稹

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

繁绿阴全合,衰红展渐难。风光一抬举,犹得暂时看。

卷409_2 「象人」元稹

被色空成象,观空色异真。自悲人是假,那复假为人。

卷409_3 「与杨十二巨源、卢十九经济同游大安亭各赋…探得松石」元稹

片石与孤松,曾经物外逢。月临栖鹤影,云抱老人峰。

蜀客君当问,秦官我旧封。积膏当琥珀,新劫长芙蓉。

待补苍苍去,樛柯早变龙。

卷409_4 「赋得春雪映早梅」元稹

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

积素光逾密,真花节暗催。抟风飘不散,见晛忽偏摧。

郢曲琴空奏,羌音笛自哀。今朝两成咏,翻挟昔人才。

卷409_5 「赋得玉卮无当(韵取卮字)」元稹

共惜连城宝,翻成无当卮。讵惭君子贵,深讶巧工隳。

泛蚁功全小,如虹色不移。可怜殊砾石,何计辨糟醨.

江海诚难满,盘筵莫忘施。纵乖斟酌意,犹得对光仪。

卷409_6 「赋得数蓂(元和中作)」元稹

将课司天历,先观近砌蓂.一旬开应月,五日数从星。

桂满丛初合,蟾亏影渐零。辨时长有素,数闰或馀青。

坠叶推前事,新芽察未形。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

卷409_7 「赋得九月尽(秋字)」元稹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卷409_8 「赋得雨后花」元稹

红芳怜静色,深与雨相宜。馀滴下纤蕊,残珠堕细枝。

浣花江上思,啼粉镜中窥。念此低回久,风光幸一吹。

卷409_9 「早归」元稹

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卷409_10 「晚秋」元稹

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

寝倦解幽梦,虑闲添远情。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

卷409_11 「送林复梦赴韦令辟」元稹

蜀路危于剑,怜君自坦途。几回曾啖炙,千里远衔珠。

野性便荒饮,时风忌酒徒。相门多礼让,前后莫相逾。

卷409_12 「忆杨十二」元稹

杨子爱言诗,春天好咏时。恋花从马滞,联句放杯迟。

日映含烟竹,风牵卧柳丝。南山更多兴,须作白云期。

卷409_13 「夜合」元稹

绮树满朝阳,融融有露光。雨多疑濯锦,风散似分妆。

叶密烟蒙火,枝低绣拂墙。更怜当暑见,留咏日偏长。

卷409_14 「新竹」元稹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偏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卷409_15 「秋相望」元稹

檐月惊残梦,浮凉满夏衾。蟏蛸低户网,萤火度墙阴。

炉暗灯光短,床空帐影深。此时相望久,高树忆横岑。

卷409_16 「春病」元稹

病来闲卧久,因见静时心。残月晓窗迥,落花幽院深。

望山移坐榻,行药步墙阴。车马门前度,遥闻哀苦吟。

卷409_17 「山竹枝(自化感寺携来,至清源,投之辋川耳)」元稹

深院虎溪竹,远公身自栽。多惭折君节,扶我出山来。

贵宅安危步,难将混俗材。还投辋川水,从作老龙回。

卷409_18 「悟禅三首寄胡果」元稹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

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

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

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

近见新章句,因知见在心。春游晋祠水,晴上霍山岑。

问法僧当偈,还丹客赠金。莫惊头欲白,禅观老弥深。

卷409_19 「东台去」元稹

陶君喜不遇,予每为君言。今日东台去,澄心在陆浑。

旋抽随日俸,并买近山园。千万崔兼白,殷勤承主恩。

卷409_20 「戴光弓(韦评事见赠也)」元稹

潞府筋角劲,戴光因合成。因君怀胆气,赠我定交情。

不拟闲穿叶,那能枉始生。唯调一只箭,飞入破聊城。

卷409_21 「刘颇诗」元稹

一言感激士,三世义忠臣。破瓮嫌妨路,烧庄耻属人。

迥分辽海气,闲踏洛阳尘。傥使权由我,还君白马津。

卷409_22 「夜饮」元稹

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诗篇随意赠,杯酒越巡行。

漫唱江朝曲,闲征药草名。莫辞终夜饮,朝起又营营。

卷409_23 「褒城驿(军大夫严秦修)」元稹

严秦修此驿,兼涨驿前池。已种千竿竹,又栽千树梨。

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怅望东川去,等闲题作诗。

卷409_24 「闲二首」元稹

晻澹洲烟白,篱筛日脚红。江喧过云雨,船泊打头风。

艇子收鱼市,鸦儿噪荻丛。不堪堤上立,满眼是蚊虫。

青衫经夏黕,白发望乡稠。雨冷新秋簟,星稀欲曙楼。

连鸿尽南去,双鲤本东流。北信无人寄,蝉声满树头。

卷409_25 「欲曙」元稹

江堤阅暗流,漏鼓急残筹。片月低城堞,稀星转角楼。

鹤媒华表上,sV鵊柳枝头。不为来趋府,何因欲曙游。

卷409_26 「寄胡灵之」元稹

早岁颠狂伴,城中共几年。有时潜步出,连夜小亭眠。

月影侵床上,花丛在眼前。今宵正风雨,空宅楚江边。

卷409_27 「夜雨」元稹

水怪潜幽草,江云拥废居。雷惊空屋柱,电照满床书。

竹瓦风频裂,茅檐雨渐疏。平生沧海意,此去怯为鱼。

卷409_28 「酬李六醉后见寄口号(用本韵)」元稹

顿愈关风疾,因吟口号诗。文章纷似绣,珠玉布如棋。

健羡觥飞酒,苍黄日映篱。命童寒色倦,抚稚晚啼饥。

潦倒惭相识,平生颇自奇。明公将有问,林下是灵龟。

卷409_29 「归田(时三十七)」元稹

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

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

卷409_30 「缘路」元稹

总是玲珑竹,兼藏浅漫溪。沙平深见底,石乱不成泥。

烟火遥村落,桑麻隔稻畦。此中如有问,甘被到头迷。

卷409_31 「诮卢戡与予数约游三寺,戡独沉醉而不行」元稹

乘兴无羁束,闲行信马蹄。路幽穿竹远,野迥望云低。

素帚茅花乱,圆珠稻实齐。如何卢进士,空恋醉如泥。

卷409_32 「遣春三首」元稹

杨公三不惑,我惑两般全。逢酒判身病,拈花尽意怜。

水生低岸没,梅蹙小珠连。千万红颜辈,须惊又一年。

柳眼开浑尽,梅心动已阑。风光好时少,杯酒病中难。

学问慵都废,声名老更判。唯馀看花伴,未免忆长安。

失却游花伴,因风浪引将。柳堤遥认马,梅径误寻香。

晚景行看谢,春心渐欲狂。园林都不到,何处枉风光。

卷409_33 「岁日」元稹

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凄凉百年事,应与一年同。

卷409_34 「湘南登临湘楼」元稹

高处望潇湘,花时万井香。雨馀怜日嫩,岁闺觉春长。

霞刹分危榜,烟波透远光。情知楼上好,不是仲宣乡。

卷409_35 「晚宴湘亭」元稹

晚日宴清湘,晴空走艳阳。花低愁露醉,絮起觉春狂。

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甘心出童羖,须一尽时荒。

卷409_36 「酒醒」元稹

饮醉日将尽,醒时夜已阑。暗灯风焰晓,春席水窗寒。

未解萦身带,犹倾坠枕冠。呼儿问狼藉,疑是梦中欢。

卷四百一十

卷410_1 「独游」元稹

远地难逢侣,闲人且独行。上山随老鹤,接酒待残莺。

花当西施面,泉胜卫玠清。鹈鹕满春野,无限好同声。

卷410_2 「洞庭湖」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卷410_3 「雪天」元稹

故乡千里梦,往事万重悲。小雪沉阴夜,闲窗老病时。

独闻归去雁,偏咏别来诗。惭愧红妆女,频惊两鬓丝。

卷410_4 「赠熊士登」元稹

平生本多思,况复老逢春。今日梅花下,他乡值故人。

卷410_5 「别岭南熊判官」元稹

十年常远道,不忍别离声。况复三巴外,仍逢万里行。

桐花新雨气,梨叶晚春晴。到海知何日,**从此生。

卷410_6 「水上寄乐天」元稹

眼前明月水,先入汉江流。汉水流江海,西江过庾楼。

庾楼今夜月,君岂在楼头。万一楼头望,还应望我愁。

卷410_7 「夏阳亭临望,寄河阳侍御尧」元稹

望远音书绝,临川意绪长。殷勤眼前水,千里到河阳。

卷410_8 「日高睡」元稹

隔是身如梦,频来不为名。怜君近南住,时得到山行。

卷410_9 「辋川」元稹

世累为身累,闲忙不自由。殷勤辋川水,何事出山流。

卷410_10 「天坛归」元稹

为结区中累,因辞洞里花。还来旧城郭,烟火万人家。

卷410_11 「雨后」元稹

倦寝数残更,孤灯暗又明。竹梢馀雨重,时复拂帘惊。

卷410_12 「晴日」元稹

多病苦虚羸,晴明强展眉。读书心绪少,闲卧日长时。

卷410_13 「直台」元稹

麋入神羊队,鸟惊海鹭眠。仍教百馀日,迎送直厅前。

卷410_14 「行宫(一作王建诗)」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卷410_15 「醉行」元稹

秋风方索漠,霜貌足暌携。今日骑骢马,街中醉蹋泥。

卷410_16 「指巡胡」元稹

遣闷多凭酒,公心只仰胡。挺身唯直指,无意独欺愚。

卷410_17 「饮新酒」元稹

闻君新酒熟,况值菊花秋。莫怪平生志,图销尽日愁。

卷410_18 「香球」元稹

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

卷410_19 「景申秋八首」元稹

年年秋意绪,多向雨中生。渐欲烟火近,稍怜衣服轻。

咏诗闲处立,忆事夜深行。濩落寻常惯,凄凉别为情。

蚊幌雨来卷,烛蛾灯上稀。啼儿冷秋簟,思妇问寒衣。

帘断萤火入,窗明蝙蝠飞。良辰日夜去,渐与壮心违。

嗢嗢檐溜凝,丁丁窗雨繁。枕倾筒簟滑,幔飐案灯翻。

唤魇儿难觉,吟诗婢苦烦。强眠终不著,闲卧暗消魂。

瓶泻高檐雨,窗来激箭风。病憎灯火暗,寒觉薄帏空。

婢报樵苏竭,妻愁院落通。老夫慵计数,教想蔡城东。

风头难著枕,病眼厌看书。无酒销长夜,回灯照小馀。

三元推废王,九曜入乘除。廊庙应多算,参差斡太虚。

经雨篱落坏,入秋田地荒。竹垂哀折节,莲败惜空房。

小片慈菇白,低丛柚子黄。眼前撩乱辈,无不是同乡。

雨柳枝枝弱,风光片片斜。蜻蜓怜晓露,蛱蝶恋秋花。

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

病苦十年后,连阴十日馀。人方教作鼠,天岂遣为鱼。

鲛绽酆城剑,虫凋鬼火书。出闻泥泞尽,何地不摧车。

卷410_20 「遣行十首」元稹

惨切风雨夕,沉吟离别情。燕辞前日社,蝉是每年声。

暗泪深相感,危心亦自惊。不如元不识,俱作路人行。

十五年前事,恓惶无限情。病僮更借出,羸马共驰声。

射叶杨才破,闻弓雁已惊。小年辛苦学,求得苦辛行。

徙倚檐宇下,思量去住情。暗萤穿竹见,斜雨隔窗声。

就枕回转数,闻鸡撩乱惊。一家同草草,排比送君行。

已怆朋交别,复怀儿女情。相兄亦相旧,同病又同声。

白发年年剩,秋蓬处处惊。不堪身渐老,频送异乡行。

塞上风雨思,城中兄弟情。北随鹓立位,南送雁来声。

遇适尤兼恨,闻书喜复惊。唯应遥料得,知我伴君行。

暮欲歌吹乐,暗冲泥水情。稻花秋雨气,江石夜滩声。

犬吠穿篱出,鸥眠起水惊。愁君明月夜,独自入山行。

七过褒城驿,回回各为情。八年身世梦,一种水风声。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更悲西塞别,终夜绕池行。

褒县驿前境,曲江池上情。南堤衰柳意,西寺晚钟声。

云水兴方远,**心已惊。可怜皆老大,不得自由行。

见说巴风俗,都无汉性情。猿声芦管调,羌笛竹鸡声。

迎候人应少,平安火莫惊。每逢危栈处,须作贯鱼行。

闻道阴平郡,翛然古戍情。桥兼麋鹿蹋,山应鼓鼙声。

羌妇梳头紧,蕃牛护尾惊。怜君闲闷极,只傍白江行。

卷410_21 「生春二十首(丁酉岁。凡二十章)」元稹

何处生春早,春生云色中。笼葱闲著水,晻淡欲随风。

度晓分霞态,馀光庇雪融。晚来低漠漠,浑欲泥幽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漫雪中。浑无到地片,唯逐入楼风。

屋上些些薄,池心旋旋融。自悲销散尽,谁假入兰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霁色中。远林横返照,高树亚东风。

水冻霜威庇,泥新地气融。渐知残雪薄,杪近最怜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曙火中。星围分暗陌,烟气满晴风。

宫树栖鸦乱,城楼带雪融。竞排阊阖侧,珂伞自相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晓禁中。殿阶龙旆日,漏阁宝筝风。

药树香烟重,天颜瑞气融。柳梅浑未觉,青紫已丛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江路中。雨移临浦市,晴候过湖风。

芦笋锥犹短,凌澌玉渐融。数宗船载足,商妇两眉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野墅中。病翁闲向日,征妇懒成风。

斫筤天虽暖,穿区冻未融。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冰岸中。尚怜扶腊雪,渐觉受东风。

织女云桥断,波神玉貌融。便成呜咽去,流恨与莲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芽新才绽日,茸短未含风。

绿误眉心重,黄惊蜡泪融。碧条殊未合,愁绪已先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梅援中。蕊排难犯雪,香乞拟来风。

陇迥羌声怨,江遥客思融。年年最相恼,缘未有诸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鸟思中。鹊巢移旧岁,鸢羽旋高风。

鸿雁惊沙暖,鸳鸯爱水融。最怜双翡翠,飞入小梅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池榭中。镂琼冰陷日,文縠水回风。

柳爱和身动,梅愁合树融。草芽犹未出,挑得小萱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稚戏中。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骂雨愁妨走,呵冰喜旋融。女儿针线尽,偷学五辛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人意中。晓妆虽近火,晴戏渐怜风。

暗入心情懒,先添酒思融。预知花好恶,偏在最深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半睡中。见灯如见雾,闻雨似闻风。

开眼犹残梦,抬身便恐融。却成双翅蝶,还绕庳花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晓镜中。手寒匀面粉,鬟动倚帘风。

宿雾梅心滴,朝光幕上融。思牵梳洗懒,空拔绿丝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绮户中。玉栊穿细日,罗幔张轻风。

柳软腰支嫩,梅香密气融。独眠傍妒物,偷铲合欢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老病中。土膏蒸足肿,天暖痒头风。

似觉肌肤展,潜知血气融。又添新一岁,衰白转成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旅魂惊北雁,乡信是东风。

纵有心灰动,无由鬓雪融。未知开眼日,空绕未开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濛雨中。裛尘微有气,拂面细如风。

柳误啼珠密,梅惊粉汗融。满空愁淡淡,应豫忆芳丛。

卷410_22 「嘉陵水」元稹

上一篇:《诫子书》 教案下一篇:医疗保险业务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