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024-11-27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共9篇)

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篇一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各位老师:

大家好!利用上个假期的时间,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感触颇深。

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无论是 “教育即解放“,还是“真诚的言说”,均在一个个看似轻松的话题中高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书中每一篇文章都给我启发,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育就是服务!这短短六个字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以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1

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者。遇到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何等重要,这就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做到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虽只有少少的二十四个字作为概括,但却包含了对教师耐心、宽容、责任、为人、处事等素质的众多要求,这也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否成熟的标尺。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重的是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是在于人的发展。我想,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点思考,我想只有有了思考,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收获!

2.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篇二

1、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关系

人们有了正确的理想和目标才能有对前途的追求, 就会产生动力, 促使人们去刻苦学习勤奋锻炼、积极实践。体育在高校教育培养育人的系统工程中, 发挥它自有的实践优势, 对大学生进行之有效的理想教育。

首先, 体育教育中大学生能够自我发现和形成他们个人理想。当前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锻炼和各种活动实践过程中, 需求不断的攻克本身生理、心理、精神方面的困难与压力, 经过坚持不断的锻炼、模仿、体验和通过科学有效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一步一步地提高本身锻炼效果和运动成果也正是在这种具体的行动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对本身体质状况体能心理承受力, 实践活动力以及潜在的爆发力等方面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 加强了大学生面对客观社会现实, 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并指导他们脚踏实地面对人生的转折时期, 开拓进取不断地实现确定的人生目标, 不断地树立阶段性的理想目标, 在面对社会现实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时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到客观世界的规律。 大学生在确立人生阶段目标时, 既不能眼光短浅, 也不能极端地脱离实际, 这样则能够减少大学生人生的坎坷和挫折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大学生的生活信心和勇气。

其次, 体育运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自我挑战和树立大学生终身理想。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多培养一些体育意识, 以学生受欢迎的专项体育课来取代基础体育课。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 专项体育课被正式确定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但究竟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上还是二年级以上为好。本人认为大学生一年级就应该上专项体育课, 在目前情况下, 高等学校体育课难以争取较多课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大纲》也只规定一年级为必修课, 二、三年级为选修课。若两年体育必修课均上专项课, 学生最多也只能选择两个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如果一年级上基础体育课, 二年级上专项体育课, 那么学生就只有一个选择, 没有再挑选的余地。根据学生原始成绩与考核成绩相比值, 并把他们纳入体育成绩评定是刻不容缓的。根据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健康教育, 体育目标向多元化、科学化、课内外化、整体结构化发展的原则, 为了使学校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大学生都富有理想和抱负, 他们年轻气盛, 勇敢进取、敢于创新、在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中, 经过自助锻炼和克服困难, 不断地突破自己身体心理状况和以往取得的运动成果, 不断地探索挖掘自身潜能, 不断创造新的运动成果, 他们把自己身心调整到一种更为理想的状态。

2、培养大学生正确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理想信念教育, 很大程度上滞留在单纯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层面, 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了理论的实践过程, 学生由于缺少充分的实践过程, 即使已经形成的理想信念, 也肯定缺少现实意义上的稳定基础, 而高校体育教育通过多渠道组织和开展生动、科学、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 来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将体育学科的理论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客观的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中去, 学生在亲自体验实践过程中主动学习和体会, 自主选择、自主扬弃, 从而使理论教育更能够潜移默化, 根深蒂固。

其次, 要加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当前体育教学形式主要利用场地、器材、设施、师资、媒体等现成的客观条件, 面向大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 来引导学生在运动和身体锻炼过程中改良学习态度, 培养学习态度, 体验到运动的内涵, 深切感悟到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 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本身进行科学的训练和优良习惯的养成, 本身的锻炼形式、过程、成果等都需要在客观条件下科学的支配。

第三, 在群体运动项目中强化大学生的集体凝聚力。群体体育运动项目, 大球类如排球赛, 足球赛, 篮球赛, 集体舞, 接力赛等, 需要众人参与讲究整体效果, 大学生在积极参加, 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既要发扬本身优势, 克服困难奋力拼搏, 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和最佳水平。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和其他队员以及集体三者之间, 客观存在着的关系。

3、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意义

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 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务必正确把握这一政治方向, 确立坚定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 高校体育教育可以通过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事实以及本身特有的实践功能, 理直气壮地对当前大学生队伍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 体育教育以丰富多彩的实践中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和信念。 体育通过科学有序地面向大学生展开丰富多彩而且有意义的体育实践活动, 来激发大学生运动兴趣, 引导大学生主动地接受锻炼, 养成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面对困难的斗志, 勇敢挑战自我, 敢于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 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加强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 懂得体会胜利的喜悦和珍爱自己与他人的运动成果, 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加深对自身的感知和客观评价, 坚定对人生和社会的信心, 在运动旋律中确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充实, 正确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含义, 从而使他们更加爱护生命。

其次, 体育教育能以生动的史实教育大学生。经过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发展史的教育时, 向他们充分展现中国体育在封建的旧中国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史, 在旧中国体育教育和新中国体育教育的比较之下, 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而自觉地服从和拥护党的领导, 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热情, 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终生的决心。

第三, 体育教育能以高尚的精神鼓舞大学生。体育教育能充分利用教学师资和宣传媒体, 向大学生传播和展示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坛团结合作, 奋力拼搏, 勇创佳绩的感人事迹, 让他们看到奥林匹克会场升起的五星红旗的英姿, 听到会场上空响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大学生灵魂深处引起震撼和鼓舞, 他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国力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从而从心灵深处感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坚定他们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并最终坚定他们的正确的理想信念。

第四,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对策。明确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但教学实践表明, 教研室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抓住这三个方面也就抓住了中心。因为教研室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 工作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如何将教师的精力引导到教学上来, 将学生学习积极胜激发起来, 是教学管理的难点。体育课部 (教研室) 要加强对教师事业心、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 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榜样作用。 同时要实行教师教学工作承诺制及其管理办法, 即以什么样的教学风貌投入教学以及达到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应让教师做出承诺。

综上所述,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的重要环节, 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具有现实实践意义。体育教育作为新形势下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将有利地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

摘要: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体育教育成为实现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 在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上, 体育教育也将有力地服务于这一主题。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理想教育

参考文献

[1]董红印.试论大学生体育教学与理想教育的关系[J].魅力中国, 2014, (21) .

3.人的本质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三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人的本质这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把握人的本质的基本特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把人的本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连接点,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从人的本质出发,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理想总是发生于主体的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主体要求超越自我的愿望;它以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对现实的再构造和对主体自身的再塑造为特征,是主体的未来目标和价值追求;它以实践为基础,并在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实现自身。只有当它在主体的内在尺度和客体的内在价值基础上相统一时,才能获得科学性,也才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时不能脱离主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能脱离主体生存的社会历史条件。离开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我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谈理想信念教育,只能是空喊共产主义的口号,这不但不利于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人,而且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也有很大危害。上海市教委的一项涉及全国八省市16所重点大学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理想、道德、价值追求明显呈现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倾向;有近49%的同学认为要不要理想信念教育无所谓;只有21%的同学认为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很有必要;大学生思想健康向上的价值倾向和错误、平庸倾向也各占一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义严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关系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的能力;也就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价值追求,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以人的本质为基点,从人的现实需要和实践活动出发,把人的本质观教育贯穿和渗透到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加强教育的针对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抽象物,而是随着人的实践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启发我们要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来考察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要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个人和社会的角度,系统分析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人的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我们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得不研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化对“四个如何”的认识,着眼于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现实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关心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为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持。

二、针对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危机,我们应把理想信念教育内化到大学生“三观”教育中,使它成为“三观”教育的灵魂。理想信念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终身导航的作用,但是,人的理想不能自发形成,它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关联,并随着人的实践和认识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是人的本质健康成长的指明灯。理想信念在马克思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终身导航的作用,也是激励他不断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内在动力。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初步形成了要为人类最美好的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人的本质、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问题也成为马克思最关心的问题。随着对人及人的本质问题的深入研究,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的本质异化的阶级根源,以及消除异化的途径和方法,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方向,进一步确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邓小平提出:在“四有”新人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一切。这就启发我们,应把理想信念教育内化到大学生“三观”教育中,使它成为“三观”教育的灵魂。大学阶段是树立理想信念、确立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学生确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并使它成为“三观”教育的灵魂,才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人的“三观”同人的本质一样是在人的不断实践中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的,人总是从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出发,去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及其关系的,这说明人的本质观既是形成“三观”的起点,又是构成“三观”的基本内容。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就必须根据人的本质与“三观”的这种内在联系,围绕“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实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等问题,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丰富社会关系,拓展人的本质力量。一般说来,在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中,常常存在着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我是什么与我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普遍问题。针对这些困惑,我们不能离开我国的生产力状况、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条件这些体现和决定人的本质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而是要引导大学生从自我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当前的社会现实出发,把自我设计,自我奋斗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科学的“三观”,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

三、要把加强价值观教育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

的首要任务。价值观念作为人的本质的潜在形式,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有重大引导作用,因而决定着人的理想的形成和发展。个人只有选择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方向、相吻合的价值,才能从目标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动力支持,才能更快地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他们的主体性选择,把他们在发展中符合社会目标的思想道德强化,形成理想信念,并对其行为起支配作用,使之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同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不仅表现在社会体制的改革上,更深层面的、更具根本意义的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提高。改革要获得重大突破并加大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不仅取决于体制上的成功调整,更大程度上还有赖于新价值体系的确立。由于传统价值观已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多元化的倾向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多元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多研究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的关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更好地结合我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引导他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批判各种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腐败现象,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三观”的形成。这不仅需要有对错误东西的分析批判,使大学生能明辨是非,更需要加强正面的系统教育。一些基本道理,如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自身成材与报效祖国,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等等,还要反复讲,重点讲。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价值标准,自觉地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南,树立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正确理想和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的目标。当前特别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各方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增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更好地发挥高校在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基础和树立共同理想信念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四、必须把人的本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连接点,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在人的本质健康成长中的引领作用。人的本质不仅是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是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总和”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的个人所创造和占有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这一“总和”出发,才能找准基点,才能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爱国精神统一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的目标上来,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理想作为人的本质的观念形态的形式,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并在民族文化的观念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爱国主义一直是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核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了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没有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否则,就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对此做了科学论证,苏联东欧剧变进一步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距离,加之苏联东欧剧变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担忧,这是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的主要原因;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原则和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现象进一步加速了人1门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多元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按照“四个如何”来把握当今社会关系的总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差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当代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爱国热情转化成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从人的本质出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还必须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建设总与人的本质的发展相一致,即它总是与社会的变革和人的发展密切关联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商品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急剧变化,这不仅会对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建构新的社会关系提出新的要求,而且必然引起人的思想认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急剧振荡,从而影响人的本质的健康生成和发展。可见,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程,是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是人的本质健康发展的关键。人的素质是实现人的本质的潜在力量,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任务,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各种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和引导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他们的主体性选择,把个人在发展中符合社会目标的思想道德强化,形成理想信念,并对其行为起支配作用,使之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同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注:本文是江西省“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06sk13)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执政合法性研究(05JA710002)的阶段性成果,并且受到江西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支持。

4.《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四

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告诉我们教育带给了我们什么;告诉我们要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告诉我们教师要“六个学会”即“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六个学会”。

一、学会等待

学会等待,我们要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失望,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亲切。学会等待,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正是新课程下的对学生评价机制的变化。我们要发展的看学生,我们要看学生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二、学会分享

教师要给学生以更多的展示、引领和平等的给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学会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学会了倾听,才能走进学生

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世界。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应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给予,而不是施舍。这也正是新课程下的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和师生应该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

三、学会宽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定会取得悬崖提缰的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宽容是爱的甘露,通过教师耐心地引导,犯错的学生会得到滋润和营养,必将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转化。教师要善于宽容,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教师要做“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这样教师的心智就不会闭锁,头脑不会固执,思想不会僵化,眼界也不会狭隘。学会了宽容的教师,才能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珍视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教师学会了宽容,自然就会用自己的率先垂范,成为学生模仿的楷模,自然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对自己所认同的事物常常也会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学生所信赖的事物也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从而避免了武断性。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宽容孩子的特性,才会看到了更多不同的笑容,才会欣赏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壮观。

四、要善于选择

教师要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以及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激励这一方式的选择。教师通过一个无意的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的语言,一个夸张的表情,都可以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使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目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又开发了潜能。激励的运用要源于尊重,源于信任。一个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憾。所以说,教师要学会选择,只有教师具有不俗的选择能力,才能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五、学会合作

教师要善于合作,当然不仅仅是在与同事教育教学事业方面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有了合作的意识,教师就会尊重和接纳学生的不同、差异、另类,甚至异端;教师就会“求大同,存小异”,作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作为教师,在合作中,可以与学生和家长建立互信;在合作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合作和接纳学生的同时,让学生接纳教师传授的知识、方法;在合作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前进的动力。教师善于合作、善于沟通,而又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已及人的胸怀,学生自然会通过观察、体悟、分析等自觉行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六、学会创新

学会创新,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以改进自己的工作,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意味着我们要对司空见惯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新的见解……当前的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前的社会也正提倡建设创新社会,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成为当务之急,培养我们教师自己的创新精神更是迫在眉睫。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我们就一定要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

5.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五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给人以教育智慧启迪。

肖川博士勤于思考与探索,求真务实,常常以浓浓的情怀表达新锐的思想。劳凯声先生称赞道:我觉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张清平赞美肖文很“酷”,激情洋溢,文采斐然,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堪称教育学界美文。十年磨一剑。肖川苦心旨意,高屋建瓴,写成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并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他演绎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显得异彩纷呈,激发我们殚精竭虑地去实践、完善和升华。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教育的理想是打造理想的教育,培育理想的校园,培养理想的教师,塑造理想的学生。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在肖川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教育。”按照肖川的理解,教育就是这种有方向和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惟有这种良好的教育才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什么是理想的教师?肖川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是学校制度的参与者,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更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这样的教师不再以导师的身份自居,不再以先知先觉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走下“高高的”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按照肖川博士的理解,理想的老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学会等待,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以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学生永远都说“你能行”,给与学生的是切心的理解、充分的信任、无间的亲密。学会分享,做倾心的听者,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学会宽容,用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度对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灵活自己的头脑,活泼自己的思想,阔宽自己的眼界,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化,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学会合作,对于不同能够理解,对于差异能够尊重,对于另类能够接纳,妥协与坚决并存,隐忍和张扬共处,退让与坚持同行,放弃和追求共振。学会选择,让教育走向民主化,走向个性化,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最优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会创新,从新的角度解释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新的视界审读理所当然的的事物,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开放头脑,积极进取,主动探究,将教育的智慧变成信念和教养,落实在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中。

什么是理想的教学活动?肖川认为,理想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而完美的教学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件,一是深刻,二是真诚。所谓“深刻”,就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忽然开朗。所谓“真诚”,就是师生之间坦诚率直,一言一行都发自内心。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不是教师传经布道的舞台,而是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发问,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讨论,激烈地争论,踊跃地表达。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心灵的碰撞。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以提高,想象得以放飞,潜能得以发掘,体验得以深化!

6.《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六

走进肖川,走进这本书,我又重新认识到,关心“人”的成长是教育的一种情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吗?

一、关心学生的成长,从学生的角度处理教学。

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个能融入社会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果仅仅关心学生的分数,那是很自私的想法,不能因为教师用心的讲了,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爱学生,首先要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入手组织教学内容,并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个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成长,要学会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那些有过错的,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尊重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我们对于学生的自尊心,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他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一个没有体验到自尊感的学生,会在今后的社会中去尊重别人。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道义的责任,一个社会怎样对待处境不利的人群,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关注学生的成长,用理想去点燃理想。

7.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篇七

一“中国梦”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

1.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在内容上的一致性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应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同现阶段中国基本国情的紧密结合, 其科学内涵体现共同理想的现实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句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 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大学生群体的特殊角色定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大学生只有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中国梦”, 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才能在共同梦想的追求中, 实现个人的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 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 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梦”激励了大学生的梦想。“中国梦”激励每个人都要有梦想, 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让大学生坚信在“中国梦”的背景下, 只要通过努力, 终会实现人生的成功。“中国梦”坚定了大学生的理想, “中国梦”为大学生提供了人生方向, 指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同时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使命。

二在“中国梦”背景下,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逐步形成的关键期, 他们理想信念的状况, 不仅直接关系其自身的成长成才, 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1.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 着力宣传“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在教学内容上, 科学解读现阶段“中国梦”实现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和根本保障, 能促使对“中国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 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心理特征、需求内容的不同, 适时、适人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以往“说教式”教学, 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评价上, 改变以往依靠卷面考试的评价方式, 多注重能力的考察, 使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 而是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2.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建设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促进“中国梦”主题教育生活化、生动化和形象化, 着力推动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 搭建开展“中国梦”的有效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引导大学生自觉从自身做起,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注重与社会实践结合,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主动成为“中国梦”的践行者。

4. 以网络新阵地为平台, 努力拓展“中国梦”宣传新途径

网络已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重要阵地, 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养成。一是高校应加强网络建设, 注重网络教育和服务。通过搭建网络互动平台, 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主动占领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新媒体, 努力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全员覆盖, 广泛开展“中国梦”的学习教育, 及时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使网络和新媒体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释放正能量。

参考文献

8.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篇八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同志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2013 年 3 月 17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2]中国梦高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既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是全国人民的“幸福梦”。“中国梦”的提出,赋予了大学生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撑,在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亮起了一盏指路明灯。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之间的内在契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3]可以看出,“中国梦”实现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致。

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使人们在追求理想信念过程中产生无穷动力和坚韧意志。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最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找到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契合点,没有将社会理想与个人价值很好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阐述,体现出社会理想对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重视和肯定,揭示了“中国梦”与大學生个人理想信念之间存在着内在契合性,使大学生能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做到知行合一。

首先,“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体现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蕴含着个人与祖国和民族之间深刻的关系。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中国梦”为每个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提供了广阔空间。祖国强大,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才能使大学生个人理想最终得以实现。“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也将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

其次,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通过价值观的引导,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到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来。以中国精神为引领,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使大学生成为“中国梦”的践行者。“中国梦”所体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每一个大学生所应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内在一致的,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价值,把个人理想的实现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他们的精神支柱,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他们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对于回应各种严峻的挑战,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远意义。[4]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新变化给当代的大学生带了诸多方面的挑战和冲击,改变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转变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生活追求和职业选择。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大课题。

从当前的情况看,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愿意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崇高性,也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他们在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形成了求真务实的理念,注重实干、积极进取、追求实效,往往通过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来实现自身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但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错误文化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断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信息大量涌入校园,一些反动的,错误的和愚昧的东西搀杂其间,当代大学生要保持思想上的纯洁和政治上的坚定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少数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稗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想危机。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消极现象。

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个人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社会转型对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学习、经济、就业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压力逐渐加大,这使得他们在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对人生目标模糊,缺少生活动力。由于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他们不敢面对生活、情感、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缺乏正确的认识、足够的勇气、必胜的信心、顽强的毅力,以及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产生了灰心丧气、消沉动摇、生活态度消极的现象。第二,“良莠不齐”信息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他们的成长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网络对于高校青年的认知、思维、情感、态度、意志、动机、价值观等的塑造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网络不仅改变了他们的观念、思想和表达方式,同时也给他们搭建了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快捷的平台。一方面给他们传递了大量有益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对他们造成了负面信息的密集轰炸,放大着社会的丑恶,诱导着他们对社会、人性的错误认识。第三,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但是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理想信念教育目标与现实脱离,注重课堂灌输,忽视社会实践。

三、以“中国梦”为着力点引领、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努力奋斗,更需要广大青年大学生勇于担当。因此我们要以“中国梦”为契机,引领、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确立并巩固青年一代崇高的理想信念。

首先,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促进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与“中国梦”相统一。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理念、目标方向、发展精神、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引导教育学生,在面对多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时候做出正确判断,自觉地按照正确的要求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教育他们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追求,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他们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更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有组织或自发地运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参加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开展“三下乡”、“进社区”等社会实践,让学生体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看待问题,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技能竞赛、科技创新和科研立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举办艺术节、知识讲座、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等形式,辅之以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各种社会实践,使他们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在自我教育中成长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在多样化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的认识分析中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再次,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内在的教育导向、潜移默化的功能,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活跃课余生活、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是其他形式的教育难以替代的。当前,互联网等外部环境存在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致使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产出小于投入的尴尬局面,这是非常不利于高校青年的成长的。大学不仅仅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更是一个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提倡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提升校園文化的层次,坚决抵制消极、庸俗、低下、颓废、腐朽的文化侵入校园;要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体现不同层次和特点,广泛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要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展现在校园网、校园海报、宣传橱窗、宣传横幅中,利用丰富详实的图片资料和优美的文字表述,通过健康的信息传递,提升校园文化品质[6]。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文明健康的情操和审美意识,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奠定扎实基础。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人民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撑。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将自己的青春与祖国的繁荣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2]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3-18

[3][4]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5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11-18

9.《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读后感 篇九

DD“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首要性质是启迪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心智。教育不同手术,手术是塑造人健康的躯体,而教育是塑造人的认知、思想和精神,因而教育的整个过程无不与人的“心”打交道,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我们教育追求和目标。

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

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肖川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却唤醒了我们内心的激情,让我们觉得对生活完全可以保持着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对教育应该持有热烈的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洋溢着对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怀。浸润在他的文字中,学会了内省与自察;在他的点拨下,去为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的底色。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检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多幼稚。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的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一定会努力向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多学习,多揣摩。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学校为我们提供成长的大环境下,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是肖川历时写就的译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领域和主题,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虽然没有每一篇都细细读到,但看了其中的不少文章后,使我感到这本教育随笔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些准则和经验。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打开了那本棕色封面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拜读后轻轻阖上。然而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理想!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这就是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被这一段话所感动,让我的内心有一种读一读的渴望。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是肖川历时10年写就的译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领域和主题,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虽然没有每一篇都细细读到,但看了其中的不少文章后,使我感到这本教育随笔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些准则和经验。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当然,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者。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往往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何其重要,这就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做到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六个学会”虽只有少少的二十四个字作为概括,但却包含了对教师耐心、宽容、责任、为人、处事等素质的众多要求,这也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否成熟的标尺。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重的是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许多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是在于人的发展。我想,在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我想只有有了思考,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收获!

拜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后,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目标管理责任书下一篇:中俄石油贸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