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环境建设

2024-10-22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精选16篇)

1.浅谈生态环境建设 篇一

浅谈农机推广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在分析农业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和特征基础上,提出农机推广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和技术支持,建议政府部门给予引导和政策倾斜.

作 者:杨国林 杨晓丽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农机推广站刊 名:农机推广与安全英文刊名:POPULARIZATION & SAFT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年,卷(期):2003“”(3)分类号:F3关键词:农机推广 农业生态环境 建设

2.浅谈生态环境建设 篇二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 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 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 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减到最小。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并存发展的各种现象。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线影响沿线生态环境

公路是一个具有线性特征的工程, 纵向跨度大。在公路景观环境设计中, 要求将公路自身的平纵线形、路基宽度、桥隧、路线交叉、沿线设施等与沿途地形、地貌、生态特征以及其他自然和人文景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 使公路这一人工系统与沿线自然系统和其他人工系统配合协调, 并努力使公路在满足运输功能的基本前提下, 完善原有景观环境。

从景观设计入手, 例如通过植物高低的变化引导视线, 构造景观的节奏感;从公路线形入手, 优化平纵组合、改善线形, 使其流畅连续, 确保车辆快速安全通过, 提供舒适的行车条件, 营造出“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优美的公路交通环境;从公路结构入手, 要求边坡以曲线柔美自然流畅的曲面为主, 挡墙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渐变且与路线线形吻合为主要造型, 边沟以隐蔽、宽浅或远离路基为首选。

2路基与环保

2.1路基填挖。路基填挖工程量及填方高度、挖方深度、挖方边坡高度, 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工程投资和环保景观, 应对其进行合理地控制。结合多数项目的实际, 扣除特大桥隧外, 一般情况下, 高速公路每公里土石方宜为15~25万方。对高度大于20m的填方原则上应改用桥梁;挖方深度 (路中) 大于30m或挖方边坡高度大于1.6倍的路基宽度值的, 原则上应改用隧道。

2.2边坡坡率。边坡坡率应灵活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不宜采用单一坡度, 以减少人工痕迹 (同时也为植被防护创造条件, 避免多年后光亮的圬工防护坡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反差) 。力争经过几年生态恢复, 边坡外形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看不出明显开挖 (填筑) 痕迹。

山区挖方边坡的坡脚、坡顶, 应取消折角, 采用贴切自然的圆弧过渡;低填路段应尽量将边坡放缓, 与原地貌融为一体, 形成缓冲带, 可具美化环境、提高行车安全的功能。

2.3路基排水工程。路基排水工程设置应系统完整, 敏感路段, 如沿溪线等排水系统应自成体系, 有条件地段应设置在视线之外。排水工程外观线形应流畅美观。

2.4路基防护工程。防护工程是山岭区常见结构物。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 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在自然环境中, 高大混凝土或浆砌工程结构尤显突兀, 应尽量避免。在岩土结构稳定, 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 以选择刚性结构与柔性结构相结合, 多层防护与生态植被防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边坡治理为优。

上边坡切忌采用高挡墙、进行大段落防护, 可以不设挡墙的一定不设。对于自然裸露的稳定岩体 (如独石) , 只要对行车没有影响, 可不作任何处理 (其本身可构成风景) 。对于地表土体裸露、无法绿化, 但地质结构基本稳定, 对路基及行车安全不构成威胁的边坡, 可以采用“封”的办法进行遮挡 (移载乔木和灌木遮挡视线) 。

路线经过居民区的路段, 考虑既有的人工痕迹, 可采用挡墙防护, 但应与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相一致。使构造物与沿线建筑融为一体, 风格一致, 不喧宾夺主。总之, 要给人以恰如其分、视而不见的感觉。防护材质的选择上应以当地材料为主。一般情况下, 尽可能采用片块石材料 (避免采用光亮的混凝土材料) 干砌挡墙, 以使构造物表面生动活泼、贴近自然。

2.5取、弃土方案。不良的取、弃土方式, 将严重破坏公路沿线景观及环保。沿线取、弃土方式虽然简单、成本低, 但它严重破坏公路沿线的地表生态, 造成的损失长时间难以恢复, 原则上应予禁止。集中取土场, 应设在视线以外, 选择荒地或小山包、山川河谷地貌易恢复的位置, 且完工后应恢复原地貌。废方弃土, 应可用于回填修补人工工程导致的地表创面, 恢复原地貌。弃土应选择视线以外集中堆弃, 并进行必要的地表绿化美化, 与原地貌保持一致。

2.6桥隧交叉的总体布置应贴近自然, 充分与环境协调, 与周围山川、沟谷等自然景观成比例。设计要充分考虑美学效果, 结构外观应与当地建筑风格一致。桥涵构造物进出水口的设置是反映其与自然景观是否融合的关键部位。进出口导流设施在满足排水需要前提下, 要与地面平顺, 自然衔接, 避免采用固化模式。

隧道进出口的处理对环境影响最大, 应采用零开挖洞口, 淡化洞口处理, 而不应开挖后强调人工化的洞门结构形式。

3路面施工与环保

3.1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 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 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3.2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 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 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3.3注意机械保养, 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 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 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 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3.4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 相距200m范围内, 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3.5沥青路面施工, 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 既方便生产, 又须符合卫生要求 (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 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 , 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6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 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3.7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 并采取措施, 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3.8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 不直接排入水体。

4公路通车营运期间, 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4.1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 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4.2附近有学校、医院以及公园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4.3加强交通管理, 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 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4.4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 在靠近公路两侧, 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 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 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 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4.5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 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 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4.6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 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4.7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 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4.8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 防止事故发生。

4.9在洪涝季节, 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 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4.10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5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效果界定

一个有效的运输系统应当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净效益最大, 即用最少的资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效果, 同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科学。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不仅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而且还为采取适合的环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 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 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

通过借鉴国内外经验, 提高环保景观意识, 转变设计理念, 灵活运用技术标准、指标, 降低公路建设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提升公路交通行业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JTJ/T 006-98,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 12.

3.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浅谈 篇三

关键词 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采伐

中图分类号:S718.5;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林业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和环保事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的林业事业应当在改变原有的生产发展模式基础上,制定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创新路线,促使我国的林业事业能够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良好的发展[1]。

1 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对2014年2月25日公布的第八次(2009-201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表明,我国的森林面积较第七次清查增加了1223万hm2达2.08亿hm2位居全球第五,森林覆盖率上升了1.27%达21.63%。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m3,森林蓄积151.37亿m3位居全球第六。天然林面积1.22亿hm2,蓄积122.96亿m3;人工林面积增加764万hm2达0.69亿hm2位居全球首位,蓄积24.83亿m3。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正处于数量与质量稳步发展的阶段[2]。然而在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下一步林业生产发展的严峻形势。总体而言,当前我国依然是属于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不仅森林覆盖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在森林面积、蓄积等方面的人均情况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如何做好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存是当前困扰我国林业发展最大的问题。

2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林业资源一个规模庞大的生态循环系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环保与节能减排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林业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态文化的追求,更是我国经济与自然、资源与生态、人与环境协调统一的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而在林业资源中,森林资源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林业的生产与经济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只有对森林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强化其保护力度,才能让林业生产与经济的目标得以实现。但当前,我国森力资源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大部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生产力产生了衰退现象,且呈生态效益功能也大幅下降,因此,恢复与发展我国林业资源成为了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3 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对策

3.1 科学进行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应以不影响或尽可能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前提,尽量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的伤害。此外,生态采伐还应以维持生态原有的物种多样性,将森林功能、景观等因素作为生态采伐设计的内容,这也是生态采伐与传统采伐的不同之处[4]。生态采伐设计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林分、景观及模仿自然干扰。在林分水平上,应全面考虑林木的树种、产量和生态多样性的组合、树种搭配、林地生产、水分、养分及能量的交换过程等内容,让森林被采伐后依旧可以维持正常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在景观水平上,应尽可能将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的特征。在模仿自然干扰的水平上,则是模仿森林在生长中所会遇到的风倒或自燃等现象,并通过外力干扰来帮助森林成长。例如,科学地设计人工助燃不仅可以烧毁部分密度过大的林下植物,还能起到杀灭森林病虫害的效果。

3.2 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

要想实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至关重要。该战略不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林产品的需求,同时又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最大程度地保障我国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5]。对此,笔者认为,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转变传统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将以往按行政区域划分改为依据资源的自然特征予以划分,使具有相同特性的森林资源能够划分到同一区域,最大程度地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同时,有助于提升林业管理的效率。其次,制定出一个具有权威性、持续性、有效性及长期性的林业计划体系。该计划体系中不但要包含保障林业生产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指导内容,还应突出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最终实现用材与生态利用二者兼顾。如此一来必然会促使我国的林业生产发展能够在该体系指导下,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确保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共同发展。最后,为了保障林业计划体系得到有效地实施,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并严格落实,为林业计划体系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3.3 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

近年来,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了普遍提高,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日渐强烈,生态旅游也逐渐成为了人们业余休闲的第一选择。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开发商或林农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森林资源来开发生态旅游行业。现阶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是有效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方式,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扩大内需的最佳举措。所以,应在森林已有的资源与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完善,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森林资源、商贸、餐饮、娱乐和交通于一体的经济体系[6]。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功能,还能提升林业生产与经济建设的效率,并为人们提供更多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此外,还可以根据林区的实际情况提供具有林区特色的副产品,或成立副产品加工厂,以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光辉.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与林政资源管理[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1).

[2]杨永华.对于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与林政资源管理的分析[J].福建农业,2015(4).

[3]孙俊.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与林政资源管理的关系分析[J].吉林农业,2011(8).

[4]陈波.兴仁县现代林业生态建设和林政资源管理探讨[J].广东科技,2014(20).

[5]黃军,陆柳春.探讨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与林政资源管理[J].现代园艺,2014(10).

[6]牛宝森.兴隆县现代化林业生态现状及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6).

4.浅谈生态环境建设 篇四

浅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搞好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严峻状况,要求我们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作 者:张雄 作者单位:安宁区生态建设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70期 刊:农业科技与信息 Journal: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12)分类号:X3关键词:林业 生态环境建设 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

5.浅谈生态环境建设 篇五

浅谈太原动物园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动物保护

介绍了太原市动物园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探讨了动物团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原则和动物保护措施,阐述了太原市动物园生态环境建设与动物保护的工作经验及发展趋势.

作 者:尹秀花 YIN Xiu-hua 作者单位:太原市动物园,山西太原,030009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19(27)分类号:X171.1关键词:生态环境 动物保护 太原动物园

6.浅谈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篇六

浅谈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教育、医疗、科技、卫生事业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中国的发展和腾飞世人有目共睹,取得的成就令我们欢欣鼓舞。可是,这快速的发展与进步,却是建立在对生态的破坏甚至是毁灭的基础之上的!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也离不开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可它同时加剧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与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等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造成了经济的重大损失,一方面影响社会安定,它同时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最终制约了小康社会的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能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水污染问题的解决。谁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产生的氮、磷污染物在水中长期积累,加速了水污染的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减少生态用水。同时,污染水也影响了水中动植物种类、数量,增加了它们体内随食物链流动富集的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同时,没有洁净的水,城市生态系统将瘫痪和农田生态系统将受到危机,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根本无法进行下去。而生态文明建设可为我们提供可保障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保障我们的正常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可为我们提供可呼吸的空气。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方向空气污染顺应而生。2011年,在国家掌握监测数据的325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城市只有3.1%,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占85.9%,三级和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站11%。向大气的各种排放的各种废弃的排放量远超过了自身的自净能力!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PM2.5雾霾问题及沙尘暴问题都是大气污染造成的,说到底是生态破坏造成的。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让我们在蓝天白云下自由的呼吸,快乐的微笑,健康的成长。

当今社会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一个物种濒临灭绝或者灭绝的噩耗。是啊,我们可以想象只有人类的地球是多么的孤单与无助!可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时多么的真切!我国共有高等植物三万余种,脊椎动物七千多种,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近六百种。但是由于对大自然的过分开发利用,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当然,生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观赏层面,也体现在医药、科研与自然平衡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改善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件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大事。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和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的不断更新,发展中孤傲家尤其是那些令发达的发展中过节成了高科技产品的垃圾市场,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等问题,也未能幸免于难!在我们分苏发展的经济的数字之上,我们的生态财富赤裸裸,触目惊心!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有限注定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建样的以巨大投资治理自身环境或者转移污染工厂到国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夹击之下,生态恶化的厨师,愈加严重没危害日趋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扭转这一局面,只不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的党和政府脚踏实地立足长远,早就认识到当今世界,绿色循环低碳是主流。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的远见的建设目标,旨在推动人和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几十年来,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国家每年的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环境治理和恢复工作,大面积植树造林,建设水域监控治理工作,做好水污染处理问题,努力实现工业产品的二次利用机器循环使用,为我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有力的保障!

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党的十八大做出的政府工作报告时,严肃的提出看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以及党和人民做出的努力!十八大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政府主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和谐中国的道路上疾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走向流量康庄大道。我们在多领域多层次都实现了中国的伟大复兴,总书记曾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媒体见面会上,提出“人民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卫生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的良好发展无疑是这是个美好实现的基础,是我们奋斗的不竭动力!

生态文明的建设,强调尊重子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它着力瑞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它追求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同时它也是对我国实现绿色工业的伟大考验!

7.浅谈生态环境建设 篇七

森林具有强大的蓄水作用。据专家调查测试:1公顷林地与裸地相比, 至少可多储水3000立方米;1万亩的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1个蓄水量100万立方米的水库。但森林被狂砍滥伐, 使其蓄水固土的作用遭受严重破坏, 一部分的降水没法吸收留住, 大量雨水挟带泥沙沿江而下, 造成泥沙淤积, 河床垫高, 江河水位暴涨。

1 林业振兴不仅促进经济发展, 而且在改善大气状况、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林业建设的长期性, 原有的基础薄弱, 加上对林业认识不一致和实践上的偏差, 林业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还没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在:

1.1 生态林业建设滞后。

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发达林业的主体。发达和完善的生态林业系统是区别传统林业与现代林业的重要标志, 也是现代社会和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但如何建设, 如何提高其功能等级, 如何建立有效的效益补偿机制、管理运作机制, 城市林业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定位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1.2 林业的生态功能弱。

主要原因是我国森林的资源少、质量低, 大大低于森林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林种、树种、林龄结构不合理, 林分质量差, 不但极大地制约了森林发挥其应有生态环境功能和生产功能, 而且直接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稳定性的低下, 造成气候失调, 水土流失。森林的生态功能弱是水灾和干旱的重要原因。

1.3 林业建设队伍、机构潜伏着危机。

绿化达标后一些地方认为林业建设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 于是撤销机构, 减少投入, 林业建设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 有的地方荒山再现。绿化期间部分地区林业部门举债沉重, 目前举步维艰, 有些地方连工资都发不出, 林业简单再生产也难维持。

2 生态林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治水的需要。治水离不开水利工程设施建设, 但也离不开生物技术工程, 离不开林业的发展。发展林业同样也可以治水。据专家测定:我国森林的年水源涵养量为3470亿吨, 相当于我国现有水库总库量的75%。每公顷林地比无林地至少可多蓄300吨水, 而泥沙流失量仅为无林地的1/44。在同等雨量条件下, 采伐迹地迳流量比森林地大2-3倍, 汇流时间缩短10小时, 枯水量少1倍以上。从长远和持续观点看, 水利工程技术是治标之策, 发展林业是治本之计, 治标治本相互促进, 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对此, 孙中山先生曾指出, "要防水灾, 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 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深刻点明了林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 治水要先治林。

二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把人的发展和需求提到首位。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城市人口的日益膨胀、绿地面积不断缩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社会状况越来越不满意。对绿化城市, 美化环境, 净化空气, 回归大自然的需要日益高涨。而这, 都需要增加"绿色"。据统计, 植物每生长一吨, 就能放出2.5吨氧气, 地球上60%的氧气来自植物、森林。林木可以降低噪音影响, 70分贝的嗓音通过40米宽的林带可减少10~15分贝。建设发达的生态林业, 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三是为了子孙后代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包括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的关系。发展生态林业, 利在当代, 功盖千秋。几十年来我们从林业身上索取过多, 导致林业本身不能良性循环, 林穷山穷人穷, 不仅影响我们这代人, 而且连累子孙后代。林业的持续发展就是使林业恢复良性循环, 最大限度地保证子孙后代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权利以及选择理想生存环境的自由。

3 如何启动林业生态建设,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第一, 要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到林业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林业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任何部门都无法比拟的。正因如此, 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提出, 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强调"在世界最高级会议要解决的问题中, 没有任何问题比林业更重要了"。我国著名学者张薰华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具有"革命意义"的重要观点:"林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他认为, 自然生态系统是以有生命的植物、动物, 以至微生物作为培育对象的有序整体, 其中森林是整个系统的支柱。因为, 森林不仅提供近2/3的有机物质给陆地上的动物消费, 而且庇护着动物的繁衍;同时还是非生物环境中各类要素的调节器和保护者。如果毁林为耕地, 那么水土流失、大气和水污染以及土地荒漠化会接踵而至, 农、牧、渔业就保不住, 工、商、服务等各业也难以良好发展。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应受到重视。应改变把林业当作一个生产部门, 为国家社会提供积累、财政收入的观点, 树立林业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态功能的观念, 全社会都应支持林业功能的转变, 为林业建设提供条件。

第二, 全党动员, 全民动手, 植树造林。造林绿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不光是林业部门的事, 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力度, 增加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新闻媒介要大力宣传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促进全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学校要加强生态保护教育, 从中小学抓起, 将有关常识写入教科书。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生态公益林体系, 构筑以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森林公园为核心, 为此, 全省人民都要出一份力。还要将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各大中城市要制止侵占园林绿地、随意砍伐树木的行为。

第三, 强化法制意识, 依法治林。发达国家都重视林业的法治。原西德为保护森林就制订了很多法律、法规, 使每棵树都置于法律保护之下。林木是严禁乱砍乱伐的, 即使准许砍伐, 法律中也有"伐一栽一"的规定:每砍伐一棵, 必须栽种一棵, 并保证成活, 同时绝对禁止砍非成材树。我国政府也很重视森林保护, 颁布了《新森林法》, 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法制观念, 严格执行有关法规, 保护好森林。在实际工作中, 要为森林执法者撑腰。林权证 (山林权证) 是法律规定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唯一凭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实行林权证制度, 是制止乱占滥用、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林地的根本性措施;是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这项制度应该长期坚持, 不能动摇。当前, 要切实解决林农负担重的问题。据调查, 一些地方除按国家和省统一规定征收木材产品11项税费外, 属县以下地方政府和部门自定"搭车"收费达12项之多。必须减轻林业的税费负担, 严格禁止乱收费、乱摊派行为, 切实维护好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目的, 划定生态分益林和商品林。根据两类林的不同特点和规律, 明确资源培育方式、组织经营形式, 制定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经济政策。生态林实行事业管理, 政府和社会支持。商品林实行企业化经营, 以市场调节为主, 走产业化的路子;这是解决林区农民奔康致富的路子, 也是保护和建设好生态林的一项相辅相成的措施。分类经营才能确保两类林业体系健康发展。

摘要:简述林业在生态环境中的主体作用。

8.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篇八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21-0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態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生态伦理学》,雷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生态文明论》,刘湘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9.浅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篇九

课堂教学平时作业

(2016 —2017 学 第 2 学期)

作业题目 浅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理论体系概论

任课教师 徐燕兰 班 级 15汉语言文学1班 学 号 201524051101 姓 名 莫志敬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肇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自古以来,人类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在这个对自然的变化过程中,我们渐渐觉得自然被我们改变是理所当然的,我们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园变得更好,更有活力和强劲力。我们人类自认为是万物的主宰,往往忘了动物的基本属性,只不过是思维发达的高级动物而已,在改变自然、破坏自然的过程中,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报复。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雾霾笼罩、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其他生命不断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人类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困扰,甚至威胁到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这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恶果。于是我们终于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任务和使命。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很多时候实行的都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政策和方法,于是我们的经济得到了腾飞,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代价也是高昂的。首当其冲的就是环境,2007年中国环境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特别是大江南北,非旱即涝;长城内外,沙暴连连。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16个。中国许多大城市肺癌标化死亡人数增加了8-10倍。据研究,空气污染使得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造成的污染和经济成本约占中国GDP的3%—8%,相当于广东和上海GDP的总和。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目前已有62.3%的城市SO2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由于SO2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我国酸雨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已覆盖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范围。

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一步一步地开始了治理。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八大报告也给了明确答案,那那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而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因此,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让生态文明的观念落实到农村的企业、家庭和个人。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经济的大国,有9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全国的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60多万个行政村绝大多数没有条件治理环境污染。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地带,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环境保护资源,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防止城市的环境污染以及治理污染,但对广大农村的投入却少之又少。从城乡的环境基础设施来看,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由于投资到位,在集中用水、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等基本面上都能够满足城市需求且每年呈增强的形势,而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匮乏,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基本事项都难以得到保证,大部分垃圾由于没有相应的设施,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随意乱扔、乱倒、乱堆,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破坏农村景观。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渗人地下或直接排入沟渠、水塘,污染水源,致使农村饮水型地方病多发。正是由于法律的空缺及环境保护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愈演愈烈。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已经不仅仅在城市发展,工业污染逐渐侵入广大的农村地区,城市的扩张也导致大量的污染转移到了农村,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给农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例如将固体垃圾拉到到农村堆放或填埋、有毒气体或烟尘飘落到农村、城市排出的污水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农村等。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时候,不仅仅要治理城市环境,还要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生态的保护,就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的环境建设,城乡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10.浅谈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篇十

【关键词】生态绿化;建设;措施\

黑龙江肇东市被誉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建设实验区”,肇东在生态建设上主要着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和提高思想意识。只有人们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生态绿化不仅需要建设还需要人们共同保护,坚持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共同发展,这样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肇东市良好的发展形势能够引领黑龙江社会的发展,作为实验区,更应该努力做好生态建设,让整个城市充满生机活力。

1.研究背景

社会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尤其是城市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在经济建设的时候忽略了环境保护,造成了当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形势,相比这种形势,预防性治理更加重要。在农村大片的农作物可以给空气进行调节,净化空气,然而城市大楼等建筑阻碍了环境的自我调节,因此加大城市生态绿化尤为重要。当工作结束,城市居民喜欢接近自然,喜欢看看绿树闻闻花香,让身体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们在自然当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在巨大工作压力面前,亲近自然是放松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2.存在的问题

城市园林建设是绿化的重要方面,但是很多的园林建设没有抓住建设园林的目的,从而降低了其价值性。园林建设意在调节城市气候,提高空气质量,最后综合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努力在气味、样貌、色彩等方面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但是当前很多的公园追求气派与名誉,花费大量金钱引进一些独特的东西,建设奇景,努力在城市中有个好的排名,这种追求丢失了初衷,失去了意义。

国家有很多有名的旅游景点,很多著名的公园,一些地方在进行规划时,竟然盲目模仿,很多人为了观看这种模仿,带着好奇心走进公园,走进一些绿化地,视觉感受得到了满足,但是留不住人们长久的脚步,没有根本价值所在,给人身体健康不能带来太大益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很容易分辨出什么对人们有好处,什么没有好处,对城市居民有益的东西最终会被广大市民接受,金子一定会发光。复制外地的东西终归不是自己的,对本地不适用,不能给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人工改造环境幅度太大,纵观整个城市建设,保留原本样貌的天然地方几乎找不到,自然能够自身调节,保持平衡,归根到底,任何的改造都是对自然的破坏,但是,应该尽量降低这种破坏,保持原貌,保留原生态的植物,是最好的生态建设。毁去原生态植物,花费资金植入新植被,是一种浪费,人们要懂得去欣赏原始自然的东西。

3.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路措施

3.1创建一体化

生态绿化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植物、景观,把这些多种多样的东西组织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合理分配,就能提高整体建设水平,这时需要高素质的规划人员发挥他们的价值,创造更多的价值。城市绿化需要满足整个城市布局的艺术美观,还要顾虑居民的视觉享受,即整体和局部都要漂亮。在进行绿化时,根据小区的建设布局和周边环境来建设本地区特有的绿化,不同环境配置不同的绿化,达到环境与人的协调统一;尽量保留纯自然的东西,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建立仿生态系统,虽然在建设城市时,把原有的自然破坏了,但是可以根据原自然情况,采用代替法,或重现自然,恢复自然各个功能,这样小型生态系统就建成了。

绿色植被在生态建设中起着调节空气的作用,调节气温,净化空气,如果城市中绿色植被分布不均衡,会形成小型城市气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例如,市中心綠色植被覆盖面积较少,边缘的市区覆盖面积大,在一个小城市当中,气温分布不同,造成气流,甚至是温差的不同,工作人员在流动时难以适应气温的变化,造成身体不适,有些决策也会因为气温的不同,造成决策错误,给经济带来损失。建设城市绿化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同形状的绿化带有着不同的作用,结合城市自身结构确定不同设计。

3.2保护生物多样,合理分配植物

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的植物可以消除噪音,有的植物净化空气,有的植物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种生物的调节作用。选择植物要符合当地的土壤特性,只有植物适合这片土地才能在此生长发挥作用,利用植物的自身枯萎来对土壤进行施肥,常青树的地表可以种植季节性植物,自己生长,自己死亡,植物自己对土壤施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降低了污染,良好的循环与利用是生态建设的一个优势。各种生物相配合,尽量做到提高绿地的抗逆性与稳定性,当受到自然的侵害,可以自己抵抗,达到生态平衡。适当引入动物,使系统更有生命力,有竞争才有生存,有竞争才能进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动植物所组成的系统。

3.3体现特色

即使是好的事物,出现的太过频繁就会变得普通,在城市绿化时,各个地区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城市浏览中,才不会出现视觉疲劳。特色,可以是不同植物上的区分,也可以是构造布局的不同,空中,半空中,地表都可以配置不同的植物,慎重使用国外植被,生态建设同时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可以引进国外的东西,但是不能泛滥,否则,给人一种忘本的感觉。

4.结束语

黑龙江肇东市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得到了提高,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监管部门检测到空气质量提高了,环境各种因素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需要继续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可喜的成绩。生态建设是全方位的,要时刻把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这个宗旨,否则,会偏离主题。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慢慢改变,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有益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媛.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司巍之.做好城市生态绿化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12(10).

[3]黄芳,卢结续.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J].大观周刊,2011(19).

11.浅谈我国环境法制建设问题 篇十一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 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 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 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 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 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 随着工农业变速发展和城市化, 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 正引起了“三废” (废气、废水、废渣) 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 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 (也称环境公众受害, 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 包括环境破坏) 。本文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建设作一些探讨。

1 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 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 而在我国, 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 并且已十分严重。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据不完全统计, 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 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亿元, 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 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 既有自然地理因素, 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 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

1.1 经济因素

目前, 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 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 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 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1.1.1 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 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与此同时, 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 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 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 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1.1.2 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 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 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 二者是对立状态, 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 比较容易做出规范。但近年来, 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 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 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 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 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 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 (地方利益) , 违法阵营庞大, 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1.2 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 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 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 那么现代的生态学, 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 我国的环境问题, 从现行的角度看, 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1.2.1 我国人口众多, 环境的资源压力大, 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

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 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 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 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其快速增长, 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 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1.2.2 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所谓环保意识, 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 据调查, 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 无敏感性, 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 甚至是根本不了解, 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 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环境道德较弱,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 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 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 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1.2.3 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 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 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 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 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 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得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 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 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 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 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 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2 加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解决坏境问题, 笔者认为加大环境法制建设力度是关键。笔者拟就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作以下几点探讨。

2.1 转变立法观念

切实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 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 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境法体系。事实上, 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 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

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和总称, 即把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对于中央立法而言, 就要本着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立足于全面统筹兼顾的原则, 遵循法制统一, 确立环境管理体制, 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即环境管理机构来承担指导和协调任务, 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职责和权限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并进一步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 只有对违法者实施制裁, 才能使受害人权利得到有效保护。目前, 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污染环境罪与国家环境立法主要是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国家环境立法具有根本方向性与原则性, 是全国人民的环境活动法则, 是地方立法的依据, 是环境立法的关键。如今, 我们国家存在着规定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 这应该是今后环境立法修改的重点。

2.2 改进执法与司法手段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强调以行政为主导, 政府起主导作用。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的环保行政主导一直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目前, 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 这使环境行政主导的特色更加鲜明, 行政主导固然有其优势, 如具有较高的效率, 能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复杂的特点, 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 它主要适用于污染防治, 而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则另当别论;其次, 行政主导具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很容易出现部门分割, 条块分割, 不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造成体制上的混乱;再者, 行政主导的方式降低了环境司法的地位和功能, 也降低了环境执法的功能, 使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 要实现环境法治, 必须改进执法与司法。

2.3 加大法律监督力度

由于我国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导, 权力相对集中, 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较大, 因此法律监督尤为重要。法律监督的真正价值不是在于形式, 而是在于力度。我国环境法律监督大体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舆论监督、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司法监督等几类。权力机关的监督在近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多次听取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报告, 对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而且坚持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 组织并一直坚持进行中华环保世纪行和环境执法大检查等活动。

2.4 强化公民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

这里, 公民的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 不只是普法教育与司法权威方面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公民法律信仰的培养问题。

总之, 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并非朝夕而就, 并且, 由于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成因的特殊性, 因而从国外的治理环境举措中 (相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 并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 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道路。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 而泱泱大国, 法治先行, 时代赋予我们法治保护环境的重任, 我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

摘要:环境问题自古有之, 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 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 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 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 本文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建设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环境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自然资源法》.肖国兴, 肖乾刚.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12月.

12.浅谈滑雪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篇十二

浅谈滑雪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黑龙江省现有大小滑雪场近百个,由于冬季滑雪旅游不断升温,滑雪场新建、改扩建项目逐年增加.滑雪场类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大、因素多、周期长,分析近几年相关项目的环评报告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哈尔滨某滑雪场改扩建项目环评报告为例,对滑雪场类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此类项目的`评价重点和应补充完善的内容,重点是项目不同时期的环境影响,即滑雪期、积雪消融期、非滑雪期.

作 者:赵哲 常晓宇 Zhao zhe Chang Xiaoyu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3(9)分类号:X821关键词:黑龙江省 滑雪场 建设 环境影响 评价内容

13.浅谈生态环境建设 篇十三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能源危机”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的严肃反思,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中国,或者说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我们却很有可能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和先行者。这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惊人的一致。毫不夸张地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就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驱。而今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无疑是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的良好借鉴。

提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认为仁者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快乐。这一点从层出不穷的如欧阳修、谢灵运等纵情山水的大儒就可见一斑。而董仲舒主张的“天人合一”,虽然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但客观地审视这一学说,我们可以发现,“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肯定:“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种种说法无不肯定了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和天理人伦的统一,两千多年前的伦理思想,竟暗暗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儒家还倡导“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既要敬畏自然,又要了解自然乃至利用自然。这正是人类已经踏上并在今后仍将一直走下去的道路。而且只有同时做到这三者,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道家思想,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分。道士们都要修道“修道”,那么何为“道”?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是天地间的至理,是自然地规律,人修道,就是要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准则,并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在”的境界。不难看出,这种肯定“物”“我”相合的哲学,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也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再看道家提倡的“知常”、“知和”、“知止”、“知足”,本质上仍是对自然、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人类在建设工业文明时忘记了保持这种敬畏,一味地追求征服自热,并最终自食恶果。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拾对自热的敬畏,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真正地生态文明。

传统思想中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从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相关的律令就看得出来:《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草木以时入山林,这是多么朴实的道理,也恰是生态文明所要求的。还有“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这,断其手”,这样的刑罚固然残酷,但对环境的重视决不含糊。这些保护环境的制度,并非某位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思想内涵所决定的。中国的传统思想,本身就包含了系统而科学的生态伦理思想。

14.浅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篇十四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广大农村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活动重要载体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 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

2.1 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吴良镛先生将人居环境定义为“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空间系统,可划分为城镇人居环境和乡村人居环境,而乡村又包括了集镇和农村,农村人居环境是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是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城乡人居环境中的主要内容。

2.2 现状

2005年7月,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组织进行了《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调查》,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极为欠缺,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般农村无污水排放系统。村民污水乱泼乱倒,少数甚至无供水系统,道路不成系统,分级不明确,道路宽度比较窄,有的道路宽度不能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且不少为低级灰渣路面或土面层,路面质量较差。建筑方面各自为政,色彩凌乱,形不成统一的风格,20世纪90年代后建设的住宅比较整齐,建筑质量比较好,一般为砖混结构,但装修质量与色彩不统一,有的是清水砖墙,有的涂料面层,有的贴瓷砖。村里基本无公共绿化,绿化仅是每家每户院内植树,比较散乱。公共服务设施除村委会有简单的卫生所外,无文化设施(图书室),休闲广场。商业服务设施相对还比较完善。幼儿所以个人办学较多,比较大的村庄有小学,但场地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用地比较紧张。学校无学生活动操场、体育设施,室外环境简陋,不成系统。村内基本无环卫系统,垃圾收集站少,有的村基本无收集站,村民就近倒入沟渠内,既影响环境,又给整个农田灌溉系统埋下隐患。综上所述,现状主要问题有:1)村庄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无序建设,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2)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卫生条件恶劣,人居环境质量差。3)多数村庄无集中供热系统及集中沼气,居民取暖做饭以燃煤为主,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能源,热效率也低。4)有的村庄养殖场所离其他房屋很近,污染空气,也容易形成卫生隐患,滋生细菌,传染疾病。

3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形成目前农村人居环境差的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政策原因,但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加大,将逐步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规划必将为未来农村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笔者认为,应根据村庄自身的特点(地理、气候以及村庄的现状)作科学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应分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而近期整治原则应以整治村容村貌为主,提高农村人居环境的质量。

3.1 整治原则

1)村庄整治应充分贯彻国家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四节”方针。2)村庄整治要贯彻资源优化配置与循环利用的方针,提倡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厉行节约,多办实事。3)村庄整治要尊重村庄的历史文化和村民的风俗习惯,保护村庄的特色和文物古迹。

3.2 具体整治内容

1)基础设施先行,整合村内的道路网,按道路级别确定其相应的宽度,并将主要道路硬化处理,完善排水系统,敷设排水管网,修建小型污水处理厂,并将处理后的中水灌溉农田,循环利用达到节水的目的。改善污水横流、脏、乱现象。有条件使用集中沼气和集中供热的村庄,另敷设供气供热管道。

2)依据新农村规划,针对不同房屋建筑质量及对道路有影响的建筑,分别采取拆迁、改造、保留等措施。农村建筑生命周期一般为30年左右,村民不断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及家庭状况进行翻修、改造,极少数建筑因各种原因保留下来,成为村庄发展的历史见证,对这类建筑要进行改造,可以保留,并结合室外活动场地及绿化,作为村庄公共活动场所或作为民俗馆。对于一些危房,可以拆除,按照村庄整体规划,重新定义土地使用性质,对于近几年的建筑,除非严重影响整体布局的可以拆除,其他都可以保留。保留的建筑根据其建筑的年代进行不同的外墙处理,逐步形成特色鲜明、风格统一的外部环境。

3)针对村庄内养殖户,应另设养殖场,与村庄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最好位于村庄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这样有利于规模养殖,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减少对其他村民的干扰,净化村庄空气,减少温疫传染病的发生。

4)设立垃圾收集点,每天定时专人负责清除污染垃圾,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污染源。垃圾通过简单的分类后,进行统一填埋,有条件可进行焚烧处理。

5)结合村委会、村民博物馆等公共设施,设立室外集中公共活动场地,满足全体村民集合的需求,根据村民的出行习惯及服务半径,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拆除后的危房作为外部公共空间,设置健身器材,结合绿化、景观,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室外交流空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丰富村民的生活内容。

6)新建住宅一定要依据规划,功能合理,结合地方建筑的特点及居民的日常习惯,推荐使用农村住宅通用图集,保证外观造型的统一、美观及结构安全。

7)绿化结合道路及室外活动空间,与村民户内房前屋后的绿化形成点线面的绿化系统,鼓励村民对围墙进行垂直绿化,丰富绿化空间,美化环境,愉悦心情。

8)环境整治资金,近期以政府投资为主,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并鼓励民营资本和村民集资,共同治理自己居住的环境。

通过以上工作,村庄内部道路系统完善,路面质量提高,室外空间环境优美,建筑功能更加合理,外观统一美观、有序,供水、排水、供热、供气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村容村貌将会有大的改观,村民的人居环境将会大大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显端倪,良好的人居环境必将推动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建设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5.浅谈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篇十五

【摘 要】伴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过大,原本就已日渐紧张的城市用地不断地被开发、占用。城市的不断发展,在提高着现代化城市本身所需具备的各种硬件设施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减少或制约了城市草木绿化覆盖率。本文就城市建设中如何平衡好生态绿化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建设;绿化;生态平衡

0.引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城市文化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希望。近现代以来,伴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各项功能不断健全,逐渐使城市的发展更加适应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不论是在计划经济阶段还是市场经济阶段,全国各个城市涌现出的建设浪潮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地成效。然而,在与这种大规模城市建设同时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显现,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环境保护问题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1.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建设。而一个城市良性的发展,不仅仅要做好经济建设,更要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党中央在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创建和谐社会。既然要创建和谐社会,那么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改革。改革恶性发展,解决社会矛盾;改革城市传统的发展路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近年来最为突出并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起来,如何将两者之间由眼下对立的关系,转换成相辅相成、共存共荣,最终实现生活、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和惊叹。城市建设规划井然有序,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厂齐鸣,百业皆兴。但是,与城市建设相对应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却越来越少,城市绿化率不断降低,城市生态污染不断升级。城市建设中的建筑垃圾随处可见,生产建设噪音袭扰居民,汽车尾气排放严重超标。2012年4月份,我国发生5次沙尘天气,导致北京、河北等地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特别是步入2013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省市连续多日处于“雾霾”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受灾面积大约8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10%。

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我国在取得城市建设中硬件成绩的同时,软件功能并没有随之提高反而有此长彼消之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控制、解决这一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认识到城市绿化的原则。

2.城市绿化原则

2.1城市绿化的生态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组成成分的数量比例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生产者)所占比例最大,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和占了最大的组成比例,使得生态结构从正金字塔变成了倒金字塔,城市生态系统变得人为、不完整、开放、复杂、脆弱、高质量,同时也具备了完全取决于人类对其所施加的影响而可以向不同方向发展演替的特性。

增加城市绿地数量,是增加城市绿量的首要保证,增加绿地数量,首先靠政府重视,政府要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保证城市达到一定的绿地率和公园绿地面积,这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倡建设生态省,创建园林城市等政策实施和大环境下,应该不成问题。但是绿地分布的均匀性问题应引起重视,按国家标准,应在500米的距离内有休闲绿地供居民享受,这方面我们还有差距,有待继续努力。

其次是依靠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大力引导农民发展苗木生产,增加供应城市苗木的生产绿地,再者,就是通过我们的宣传发动,提高全体市民的绿化意识,在所有的单位、小区、居民、街道等地做到“见缝插绿”,争创园林达标单位,园林式单位等,我们园林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把好绿地率审核这一关,把城市的绿地面积真正提高上去。

此外,我们园林主要部门对所有的绿化项目要严格进行审批把关,做到保证有足够的绿量,充分体现改善生态环境这一目的。绿量问题还有一方面是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努力争取在所建绿地中尽多安排能够兼容的各种植物,增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2.2城市绿化的景观原则

坚持景观原则,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在有了绿量的前提下,绿地要有美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人心情舒畅,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所种的绿地,不但要有绿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造景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

中国造园艺术自古以来就讲究意境,中国园林真正的精髓应该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模仿自然,胜过自然,以意境二字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盆景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可以浓缩自然,模拟自然,创造理想的自然,你可以在高不盈尺的一棵树上生产出许多联想,所以把盆景艺术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叫缩地千里,缩龙成寸.我们在造景中,可以借鉴组合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制作手法,通过植物种植和植物配置造出各种各样的富有意境的园林景观,如草地景观、森林景观、灌木景观、沼泽景观、水体景观,以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来丰富城市环境,这样才能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景观,这也是当代园林工作者所应追求的目标。

2.3城市绿化的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也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普遍关注的大事,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在我们园林建设中,也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我们园林管理部门,建成的绿地,今后大部分要由我们管理,除了建设费用,养护管理费用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方面是直接的管理费用,另一方面是种下去的树木今后的发展和利用问题,这些都是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绿化问题,是制约着一个城市能否长期发展并最终成为适合人类生产、居住地的条件。提高城市的绿化就是为了城市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城市生态绿化中,要坚持生态平衡,景观搭配,经济适应等原则,最终营造出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资源合理调配,人民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的生产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小燕,崔建军,栗志强,张伟,陈利江.保定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08.

[2]丁华,张勇,闫振元,张令戈.大连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指标设计[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0.04.

[3]韩云龙.抚顺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战略构思[J].环境保护科学,2005.03.

[4]徐青山.生态型城市的共同使命: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生态质量[J].杭州(下旬刊),2010.10.

16.浅谈生态环境建设 篇十六

摘要:文章分析了环境工程建设的有关含义,同时阐述了环境工程建设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大量资料文献,总结了一些应对措施。旨在稳步推动环境工程建设。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1解读环境工程建设的含义

EnvironmentalEngineering翻译过来便为环境工程,实际上指的是一门围绕如何提升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研究的科学技术,被囊括在交叉学科之中,因而与环境物理学、生物生态学、环境化学和医学环境卫生学等学科间有着紧密关联性。现阶段,环境科学最为核心的工作应当是如何有效处理污染源。此外,环境工程所包含的内容较多,诸如: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防治以及水污染防治等工作均包含于其中。

2主要影响因素

2.1源自生产因素影响

工业化发展,在推动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污染。正如我们所知,传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无法估量,诸如:人们在工业化生产环节,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废气,会向沟壑渠道中排放大量废水,进而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周遭生态环境。加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工业化发展均采取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而这样一种亡羊补牢式的环境治理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极小,基本不用估量。

2.2源自环境工程因素影响

单就环境工程建设本身而言,自身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诸如:环境工程建设水平不高,环境技术管理水平止步不前等,均会对环境工程建设质量与效果造成影响,若不加以整治,还会严重阻碍整个环境工程持续性的发展。

2.3源自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影响

近年来我国“雾霾”问题逐步加重,天空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纱,且这一层“纱”会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而逐渐增厚,除了影响人们正常出行外,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财产安全。当自然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差,不仅增大了环境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的难度,而且还在无形之中增大了环境工程建设任务量,建设者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逐步增多,且在工业化发展态势下,不断加重的自然生态污染,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短时间内看不到好的结果,也会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工作效率。

2.4源自人为因素影响

环境工程建设本身依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但因为当前依然存在一部分人未具备充分的环境保护意识,致使环境工程建设者在环境治理的同时,还有一些人在“坚持不懈”的破坏环境,这样一来不仅增大了环境工程建设的任务量与建设难度,最主要的`是破坏者一天未对环境保护引起重视,建设者所取得的环境保护效果就迟迟不达标,进而便会影响到建设者的建设激情,也会妨碍人民群众对环境工程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

3应对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理制度

工业化发展难免会阻碍环境工程建设进程,而此时急需建立起完善的一套环境工程建设体系,只有环境监理体系得到完善,才能从法制上约束某些生产企业的不良行为。通常情况下,环境工程建设周期性长,涉范围较广,且在建设环节对环境污染与植被破坏十分明显。针对此,所建立的环境监理制度,应当涉及整个建设阶段,即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应囊括其中,这样一来才能为环境工程建设的有序性提供理论借鉴。

3.2增大宣传教育力度

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深化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环境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政府职能部门应在新媒体、电视、广播等传播渠道的利用下,增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保护的重视。诸如:应推行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基本的生态保护知识,逐步提升生态保护意识,主动向他人宣传环境保护重要性及基本的环境保护常识,如此便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3.3有效融合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既然是环境工程建设,自然离不开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部分内容。对于当前社会发展而言,在提升工程建设效益的基础上,还应保护好生态环境,如此才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此,首先应让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理念深入每一名工程建设者心中,并以此将一个能够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建设环境创设出来,诸如:选择环保型技术措施,多应用适宜动物生存的绿色健康材料,防止使用有毒、有污染的建设材料。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3.4增大技术与资金支持

环境工程建设自然离不开足够的政策、技术与资金支持,特别是在环境污染治理环节,需要最新、最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而足够的资金能够引进更优秀的环境工程建设人才,也能引进最先进的环境治理设备与技术,因而有关部门除了对环境工程建设引起高度重视外,应以实际行动支持环境工程建设。结语综上所述,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强,从原有的先发展后治理,逐渐转换成当前的边发展边治理,而其中做好环境工程建设非常重要,其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万辉,杨艳.浅谈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及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6):306.

[2]曲进.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12):47-47.

上一篇:龙湖营销策划汇总方案下一篇:落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