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评价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2024-10-28

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评价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共13篇)(共13篇)

1.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评价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一

高中物理电场教学设计实施与案例研讨---课程拓展资源

作者: 物理课程专家团队 评论数/浏览数: 5 / 9 发表日期: 2011-06-23 15:39:39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任何作功与路径无关的力场,”叫做保守力场,或位场,在这类场中可以引进“位能”的概念。例如,在力学中,重力场作功与路径无关,所以重力场是个保守力场,我们可以引进“重力位能”的概念。上述定理表明,静电场也是保守力场,从而我们可引进“电位能”的概念。----电磁学【赵凯华】

●为什么把电荷守恒定律单列一节?

各种守恒定律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它们不是在盲目摸索中得来的副产品,它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新教科书突出了守恒的思想,例如,力学中学习功和能的时候就是从“追寻守恒量”开始的。这里把电荷守恒定律作为一节,目的就在于此。

过去常把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作为单独的两个知识点来处理,新书中它们从属于电荷守恒定律。编者要通过对这两个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想到:电荷可能是守恒的。

对于元电荷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把握电荷量子化的思想,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量子化”,要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静电计与验电器有什么区别?

这章的第1节给出了验电器和静电计的照片。静电计实际上就是具有导电外壳的验电器。静电计的外壳与中间的金属杆构成了一个电容器,它们是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验电器一样,指针(或金属箔)张开的大小表示带电的多少;对于电容器来说,带电多少正比于两板的电势差,所以当它们分别与两个导体相连时,可以由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判断它们的电势差。外壳是否接地对于显示电势差没有影响,但有时可以增加实验现象的稳定性。

由于静电计这个“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太简陋,受外界影响太大,极板间的电势差与板上电荷量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静电计只能用来定性地估计电势差。

●为什么没有说“库仑定律是由大量实验归纳得到的”?

科学定律的建立需要实验事实,也需要归纳,但不一定符合“大量数据—→归纳—→结论”这样简单的模式。科学家以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才是最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

在18世纪中叶,库仑定律发现的前夕,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人们已经知道了反平方力的各种表现,例如,把质点放到均匀物质球壳中的任何一点,球壳对它的引力都是零。18世纪60年代,富兰克林做了一个实验:把一个带电的软木球吊在带电的罐头盒中,软木球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另一位物理学家爱普里斯特利据此猜测静电力也与万有引力一样具有反平方的性质。这里只能说是猜测,因为实验条件并不一样:罐头盒并不是均匀带电的球壳。在此同时,还有其他人由于不同事实的启发,也在推测静电力的反平方规律。

库仑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他的扭秤实验的。也就是说,实验前他已经对结果有了预测。现代人看他的原始资料,实验数据与反平方规律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根据这样的数据写出静电力的表达式,的确需要“勇气”。

出于这样的考虑,教科书用的语言是,库仑“通过研究确认”了现在周知的库仑定律。

●为什么本章没有强调电场的物质性?

以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看,场是一种物质,但以数学的观点看,如果某量是空间各点的函数,这个空间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场。例如,某空间区域的各点都对应一个矢量,那么这个空间就是一个矢量场。这个矢量场可以不涉及任何物质实体。

定义电场的思路是这样的:在一个电荷附近的任何一点,检验电荷会受力,力与电荷量的比值与电荷量无关,说明比值反映了空间的某种性质,于是就定义了电场。这样定义的电场,可能是一种物质实体,也可能根本就是一个数学工具,我们无法区分。因此,在这里可以提一提电场的物质性,不必强调。我们没有说服学生的理由,过于强求反而给人不说理的印象。只有在变化的电磁场中,也就是在研究了电磁波的能量流动,特别是研究了电磁波的动量之后,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说,电磁场是一种物质。

第三章关于磁场的物质性也是这样处理的。

●为什么要讨论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各种势能都是空间点的函数,即一个点对应一个确定的值,如果做不到,就不可能定义某种势能。例如,在有摩擦的平面上把一个物体从基点O移到某点A,沿不同路径运动时摩擦力做的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在A点定义所谓的“摩擦势能”。分析某种力做功的特点,就能知道是否“一个点对应一个确定的(势能)值”。强调这些,目的是使学生对于势能有个清晰的认识。学习重力势能时教科书这样做了,学习电势能时还要这样做。教科书在这里以自己的行动渗透了科学态度的教育:说话、做事要讲道理,要合乎逻辑。

有这样一个疑问:分析静电力做功的特点要用掉一些时间,尽管这样有利于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但是会不会影响学生解题的训练?

其实两者可以兼顾。分析做功特点时的主要运算是功的计算,还有就是“用不变的量代替变化的量”的方法。这些都是解题所需要的非常基本的技能,教学时不仅要想着目标──得到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结论;更要想着过程──功的计算。

●为什么按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的逻辑关系展开教学?

新教科书要突出科学思想,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通过做功研究能量。分析了静电力做的功之后马上就会自然地得到电势能的概念,随后,由于电势能与检验电荷成正比,于是又得到了电势和电势差„„先学电势差则不便于落实“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

还有一个原因。对于现代的高中学生,能量已经是熟知的概念,电势和电势差则相对抽象,先学电势能再学电势差也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电势能作为能量家族的新成员,不仅丰富了对能量概念的认识,而且为电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沟通的渠道。后面讲到的非静电力对电荷做功与电势能的转化就是一例。

●由极板面积S和极板间的距离d计算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两个公式 和 应该要求到什么程度?

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公式的作用不只是用来计算,它也用来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定性的关系。这两个公式在教科书中正是起这样的作用。影响电容的几个因素的不同作用,通过公式可以一目了然。课程标准没有要求这两个公式,教科书也没有这方面的练习题,不必让学生记忆,也不必利用它们进行运算。

●怎样处理“做一做”栏目中“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这类实验?

师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学习“做一做”和“说一说”栏目中的内容。如果跳过去,对后续学习没有直接的影响。

用传感器做实验,这是一个方向,教科书写入这些内容,表示编者的导向。由于各校和各位老师的情况不同,编者没有把它们当做必学内容。但是,应该尽量创造条件做一两个这样的实验,至少可以在学生的兴趣小组中试做。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选修3-1编写组 张颖(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 100009

1、关于“静电现象”,课标中要求:“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例:了解存在可燃气体的环境中防止静电常用的措施。”、“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阅读说明书、观察实物等方式,了解避雷针、静电除尘器、静电复印机等设施的基本原理,撰写一篇科学报告。

2、收集资料,综述静电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可见,课标中关于“静电的利用与防止”的要求,用了很大的篇幅。而教材中没有此内容,只在习题中稍稍有浅显的体现(干燥季节摸门把手被电击一下),在“科学漫步”栏目中介绍了静电复印内容。山东版教材对此内容的体现,是占了很大篇幅的。

人教版老教材是专有一节此内容的,新教材为什么在正文中不提了,而在习题中和“科学漫步”中出现这个问题?我想是让学生在应用中自主的学习此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忽视此内容,把习题布置好,也可再设计几个题让学生做。

2、课标中对“电势能和电势”内容的要求较高,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虽然可以和重力场对比,同时由于检验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同学们对电势和电势能的关系往往去对照高度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会出现电荷在高电势的地方电势能大的观点,而不是去分析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有时还会去记忆一些不必要且容易混淆的结论,例如:“正检验电荷则正电荷的电场中电势能是正的,负检验电荷则正电荷的电场中电势能是正的”。其实只要建立这个位置与零电势的关系(即研究这点到无穷远的地方,电场力做功的正负,即可得到电势能的变化,即可得到该位置的电势能是正的还是负的。)所以在这里应该教会学生记住应该记住的,以及结合记住的结论分析实际问题,也就是物理的学习方法。

3、“带点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做为一节单独列出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但是我觉得把该节作为一个综合应用内容,作为力学知识在电场里面的应有,作为电场知识与力学知识的一个综合习题课更为合适,教学中如果进行此内容,目的不在于学习此知识,而在于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材中,根本没有任何新导出的公式,我们坚决反对要求学生背下里面推出的“加速后的速度”、“侧移”、“偏角”等表达式。如果把这些都是当作正式公式来处理的,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对会考、高考,不起任何作用,而且极为有害。此内容,要针对“示波器”进行。一定要把示波器的构造、原理明确体现出来。

4、关于“静电屏蔽”内容,课标中没有提,教材中也删掉了此内容。(后在第7节加上了)只是在“说一说”小栏目中“略微”的提了一下静电平衡,以及平衡时导体内电场如何,而且是让学生来“说一说”的,而不是老师说的。我理解,这是在回避知识点,是纯粹的“物理思维训练”。在“说一说”栏目中体现,意在看学生情况,“能说就说,不是必须说,能说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的。这种知识点的回避,并不是在回避“静电感应”和“电场的叠加”概念----因为前面有“感应起电”和“两个点电荷的电场”问题----而是在回避“由不平衡到平衡”动态问题的讨论过程,以及静电平衡时的导体表面电荷分布、导体表面附近处电场情况、内部有空腔时的讨论,以致过度到网状导体问题等系列复杂问题的讨论。所以这样的“现象简单,机理复杂”的问题,课标不要求了。建议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基础好的,能力强的,可以进行此内容。

其实,此内容,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很好的载体,但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基础才行。在进行此内容中,要坚决反对死学知识的做法,而是要从中起到“提高能力”、“激发兴趣”的目的。这两个目的,有一个达不到,或者学生基础不够,硬去“拔苗助长”,都是不可取的做法,或者说是失败的。对一般的学生,建议还是不要进行此内容。我感觉,在过去老教材中都属于难点的问题,在新教材中不提了,只是在“说一说”栏目不足5行字的提到,而且只是提问题。这是在告诉:目的在于学生的个性拓展,不是全部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5、课标中涉及“过程与方法”要求的还有几处:

“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探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

“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

“例:分析物理学中把无穷远处和大地作为电势零点的道理”

“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照相机闪光灯)的应用”等等。

教材上有很多“做一做”的小栏目,这些,都是在体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精神(过程和方法),是课程标准中重要的教学目标。新教材,似乎在努力塑造“物理人”、“物理头脑”、“物理思维”,教师提高物理教学的境界,这些才是真谛。

教材上的“做一做”是尽量要做的,而“实验”,是必须做的。

一些象“科学漫步”、“科学足迹”等栏目,是学生自己看的,课堂上教师不一定去一一处理。这也是用好教材、灵活用教材的“思想”----照本宣科的照搬教材内容,是笨拙的,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去有自己个性和创造性的用教材,才是追求的教学目标。

6、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是融于其中的,这在教材中,教师们可以体会到。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熏陶。

7、新教材对“电势差”教学的思路,有明显变化:

老教材:电势差(WAB=qUAB、UAB=WAB/q)→电场力的功的特点→电势→电势能→等势面。

老教材中,只有两个公式。在处理“电势”内容中,有式子的推到,但又唯唯诺诺的不给公式。对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也不强调式子是公式。

新教材:电场力的功的特点(用到“微元法”)(WAB=EPA-EPB)→电势能(功能关系)→电势(φ=EP/q)→等势面→电势差(UAB=φA-φB、UAB=-UBA、WAB=qUAB、UAB=WAB/q)。

涉及到的这6个公式,我想,在以前老才教材下教师的教学中都是不可回避的、必须知其所以然的,以公式的形式出现,都是应该的。而且,每个式子,都含着物理的意义和思想,都是可用语言可叙述的重要的道理。

公式:公认的式子。能反应思想观念的、道理的、可去理解的。

老教材中把v=、Y=ql2U/2mv02d、tanφ=qlU/mv02d当作公式,这种式子,能反应什么意义?如果让学生去背这样的式子,是把学生往笨了教唆。学生有能力推出它,才是真正学会了物理,而不是背会它。

8、对“比值定义法”的思想方法,有了新的入手点: 在处理电场强度的概念上,新教材有变化:先得出F与q成正比,之后就列出表达式F=Eq,指出其中的E是与q无关而是电场所决定的比例常数(量)。之后指出,把q放入电场不同位置,这个比例常数不同,进而得出E是反应电场性质的。这个思维顺序,是很自然的,也很让学生容易接受。

在这个基础上,导出E=F/q,进一步讨论E的特点。书的旁边小字,介绍了比值定义法的思想方法。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引起重视,同时也提示我们要特别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后面对电容感念的处理,要和这个地方的处理方法联系起来。对思想方法的教学,要多对比、多联系、多次的反复渗透。

山东版的教材和人教版老教材一样。这里,教师究竟怎么处理,还要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按老方法也不是不行。

------------------《济南市教学研究室》

2.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评价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二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收获的重要思想成果是:空前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强国在中国宏观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文化建设的持续走强直接取决于“汉语软实力”的提升,因此,母语教育所要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是:促进语用范式从消极向积极的深度转型。我们认为母语教育的突围之路在于从言语接受走向言语表达,即母语教育要将目标确立为: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学生的表达习惯、优化学生的表达品质、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享受心灵的表达快乐。然而当前的语文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本本主义的泛滥、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师和学生语用素养的普遍缺失……这些负面现象直接限制了生命应然的积极语用。

潘涌教授主持的这次讨论课,系浙江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的一次公开课。这次教学共同体的主要参与成员有多年教龄的语文教育专业硕士倪丽霞、钟方圆、吴本乾、郑朵朵和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留学研究生罗马克。听者有: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语文教育学硕士生、教师教育学院和人文学院部分本科生等。

课堂实录:(课例实录略有删减)

一、母语教材及其使用情况

潘涌教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次探讨积极语用教育观理论来源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再来对话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即教法这两方面。

倪丽霞:语文这门学科在所有科目中,处在一个很尴尬、边缘化的境地。在初中四门主课中,比较重视的是英语、科学和数学。所以不要奢望学生会做课外语文作业。在农村中学,除了语文教科书外,几乎没有任何课外读物。学生们除了语文教科书,就是语文词语手册和配套的语文作业本,仅此而已。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现象:在教科书发下来的第一天,学生出于新鲜感、好奇心,最先翻的就是语文书。但等到真正上课的时候,学生对课文就会产生一种厌倦情绪。为了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使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依然充满期待,我必须想办法多补充些课外知识,如给学生放影视资料等。

潘涌教授:丽霞同学谈到的教科书情况,简单地说教科书就是语文教学的主宰。

钟方圆:我从高一带到高三,感触还是挺深刻的。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浙江省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一般是苏教版,从必修一到必修五。高一上学期学必修一、必修二,下学期学必修三、必修四.高二上学期学必修五,剩下来就学选修。选修的具体内容,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而定。就我而言,分别是《语言文字运用》《<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我所在的学校,分别考本科和考专科。我带的是考专科的学生,其他的选修内容就不学了。本科班的学生还要学《古诗词鉴赏》。总的来说,这些教科书很快就能学完。到了高二下学期,我们就开始接触高考试卷。所以,在我看来,高中的教科书是没用的。而试卷、题库却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教科书”的角色。

比如讲拼音专题,发下好几张试卷,连着好几天都讲拼音。完全按照高考的题型来练习,一个专题接一个专题,到最后就做综合试卷。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教科书是不会也不可能教学生怎么做题的。特别是到高三后半学期,这种体会非常深刻。因为高考试卷里面是不会出现教科书中的内容。高考考的是方法。方法是需要教师自己提炼的,教科书上是学不到的。所以我觉得教考脱离得太严重了。

潘涌教授:过去出题目是从课文里面按一定的比例出的,现在难道一点都没有了吗?

倪丽霞:中考只有三个题型可以把握,涉及字音、字形、字义。

钟方圆:高考就不是这样,就算你把整个成语词典看熟,高考的成语题你可能还是错的。在高考阅读题中,比如情节分析题,哪些情节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这些在教科书里面是没有教的。所以,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语用水平。教师平时在教书上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用规范的语言来统一学生答题的术语、答题的规范。一堂课、一学期、一学年不断地去强化。以后学生再碰到类似题目,就会自然回忆起老师上课时说的规训语言,就自然地学会答题的套路了。这些都是靠教师的语用去引导的,而不是以教科书去教。

潘涌教授:高考题目与课文分离,它的本意是倡导语文教育不完全拘泥于课本,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方圆同学说的那种现象呢?据我所知,教研员、学校教务处对教科书、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是有严格监管的。

钟方圆:对,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写教学计划。从开学的第一堂课到考试前的最后一堂课,都要全部制订出来放到教务处。他们随时都会抽查。

倪丽霞:是的,这一点很痛苦。现在提倡集体备课,不能自己随心所欲地上,我们要保持一样的教学进度,快了要等,慢了要赶。

潘涌教授:教务监管系统从年级备课组、大教研组、校教导处、上级教研室都是把关很牢。教研室在中国分县、市、省三级,对学校和教师的教研工作进行业务监管,主要用来规范学校和教师,包括教科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等方面。中国采用三级教研室制度,这是中国特有的教研组织制度。请罗马克同学讲讲意大利的母语教科书使用情况。

罗马克:我感觉中国和意大利的差距非常大。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为了考试。意大利不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意大利语课几乎占到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一。意大利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分析语法结构知识,也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际功能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培养对现实生活思考和评判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灵活表达的能力。

潘涌教授:你们有没有统一的教科书?

罗马克:没有。每个学校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教科书。每个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教科书。除了教科书以外,我们还大量采用课外阅读、教学录像、教学电影、课外活动等教学手段和方式。

潘涌教授:世界各国,除了中国,都没有这种情况:举国上下、城市农村、大江南北、东部西部全部都是用一本教科书(现在虽有多个版本,但其编排体例、入选文本皆大同小异,实为一个版本),而且是一个进度、一种教法、一种评价,这是典型的本本主义——一本教科书统治课堂。

罗马克: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国家小学和初中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潘涌教授:是为了掌握母语而学习。所以大家要清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外之间母语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教科书而言,我们是本本主义,把教科书当做圣经一样,同一进度、同一内容、同一考试、同一评价。教师自己的自由空间没有了,或者说非常有限。而他们意大利没有统一的教科书,他们可以自己选,这样每个教学主体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能够使自己的主体精神、创造精神释放出来。

吴本乾: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发言,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对教科书这么悲观失望。因为经过八次课改,教科书的编写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首先,教科书越来越远离意识形态的钳制,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比如我小时候学的一些“红色经典”课文现在已经删除了,而增加了一些洋溢时代气息的新文本。其次,就是版本多元化。据我所知,现在起码有八个版本,比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鲁教版等等。教师选择的余地变得越来越宽,教师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了。

潘涌教授:大家注意,他提出了一些乐观的评价。但在中国,教科书不是由教师自己选择的。

吴本乾:一种合理的语文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教科书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评价系统。任何一种教学,都应该有评价方式。只要评价方式足够科学,也是可以接受的。只不过为了考而考,为了考得更好而教的话,这样可能是一个导向性的错误。此外,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取决于教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比如对于同样一个文本,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他们思考的角度、教学的过程和想要达成的目标都不太一样。这对教师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就我来看,现在的语文教育比以前有了不少的进步。可能我们太着急了,太希望语文教育变好了。不过,有了这些批判反思后,相信语文教育会有更好的发展。

潘涌教授:吴本乾同学用他的经验告诉大家,教科书在改进。而且时间越长体会越深。以前只有一本,就是国定本。现在是一纲多本,国家有一个课标,然后由各个出版社及相关机构通过申报→立项的形式而编撰教科书。教材开发市场也在放宽、在开放。

从四位同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第一,从总体上说,我们的教科书还拘泥于本本主义。以前是国定,现在是省定。然而,比本本更可怕的是教参。本来每个教师对课文对教科书的使用、进度、取舍、精华的提炼等等有一定的周旋的余地、弹性的空间。但是现在还有教学参考书,还有教研系统的规范化指导、监管,导致教师个体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他的个人发挥、个人创造的空间非常有限。所以,走进语文课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在教学的内容、形式、进度上都几乎是大同小异,快了要等,慢了要赶。而意大利没有统一的教本,就谈不上你等我、我等你。包括香港也是这样,采用资源包,教科书都是选择使用。社区不一样、学校不一样、班级不一样、教师自己不一样,他们的课堂教学就是不一样、不雷同,甚至千差万别、个性灿烂。选择空间很大。

“教参+教科书”导致教师个体创造空间极其有限,尤其是很多老教师,他们不愿意备课,甚至很多教师认为最好一本教科书教终身,教三十年、五十年。他们存在着一种懒汉思想,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培养懒汉的旧观念:教师是在执行课程指令,教师知道了课程指令后再也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走自己的教学之路。这是在指令型课程范式中,语文教师养成的一种教学惰性。由此生发开去,我现在开始怀疑:如果像国外那样采用资源包,教师能不能胜任,有没有与之相称的语用素养。

积极语用教育观主张:语文教师不仅要用活教科书、开发课程资源,而且,教师本身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语用榜样,教师今日语用之修炼就是学生明日语用之造化。

二、母语课堂教学

潘涌教授:跟教科书密切相关的,是课堂的教学。中国的语文教师课堂上到底是怎么教的,这种教法能不能使学生热爱母语,能不能使他们养成优质的母语语用能力,这是要考虑的。

吴本乾: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一种量化的方式去衡量。但语文学科不是一个特别适合量化的学科。如果每一节课都去量化,每个细节都量化,不适合人文学科的评价。

倪丽霞:带了三年初中,我自己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就是分基础性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拓展。学基础知识时,我不讲生字词,而是在课前五分钟就直接听写。给学生压力,让他们自己去记。教学方法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老教师授课偏向于口口相传,而我会采用多媒体、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尽量会让学生觉得有新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潘涌教授:关于语文教学该怎么教,我心中有一个设想。因为我明白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刚才丽霞同学讲的,注重基础知识、强制性记忆,拓展课外阅读、突破课文“以本为本”的小圈子。前者属于输入性,后者属于输出性。

钟方圆:关于课堂教学,因为我是新教师,所以更多地参考教学用书。我们教师手头都有一本《教学参考》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通常有两个教案,我一般会拿来参考。因为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以及要落实的知识点。然后再去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相互参考、整合一下。

据我了解,一般会有两种语文教师:一种追求知识上的标准、知识上的统一规范;一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及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如果问我们喜欢哪一种老师,答案肯定是后者。但是,从应试的功利立场来看,前者更好。因为前者比较注重应试知识的规范。这是两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

潘涌教授:你觉得现在在语文教学方面,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钟方圆:可能就是您刚才说的教学惰性。一般学校有这种默认的规矩:新教师一定要写详案,而老教师,简案就够了。很多老教师基本不备课,他们就是完全凭着自己的记忆力,或者是一贯的教学模式、经验来上课。

潘涌教授: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他的母语素养很高、很深厚,其实不备课也无妨。罗马克,你们意大利的母语教师,教学上主要采用什么方法?

罗马克:一般来看,教师是根据一个班级的兴趣爱好来教。开学初,他会选择教科书。具体的内容,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会根据教学情境做出灵活处理。有时,教科书比较难,教师就会改。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阅读。我们也经常听写,那是为了掌握母语、表达母语。具体教法也是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个人水平而定的。到了初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会高一点。对于部分优秀的学生,教师会在了解他们的水平后提出相应的要求。但是,总的来说,我们似乎比较轻松自在,没有太多压力。

倪丽霞:你们有升学压力吗?

罗马克:我们的考试很简单,大家一般都能通过。因为都能升学,没有竞争。我们小学五年,上完后有一个考试。这个考试有意大利语、历史、地理、口语考试。在小学,是一个学年进行一次测试,这个考试没有压力,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初中的毕业考试,相对来说压力大一点。在升高中之前,我们每门课的教师要会合在一起,逐一给学生口试。

郑朵朵:据我所知,口试是意大利中学和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考试形式,这也使得大多数意大利人从小就培养了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我还了解到:意大利小学、中学、高中的母语教育都非常重视联系实践活动,这是意大利教育的历史经验和特色之一。

罗马克:是的。教师经常会带着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比如去农场体验生活、参观博物馆、甚至有时中学生还会跨出国门去旅行考察。对我们来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

吴本乾:你们也是六三三学制吗?

罗马克:我们六岁开始上学,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五年,大学三年,研究生两年。

(众人议论纷纷)

潘涌教授:刚才罗马克回答问题的时候,看他的表情,推测他心里一定感到回答我的问题有些困难。他之所以觉得困难是因为:在中国,教师用的方法是什么、共同问题是什么,都可以用一个共性的尺度去衡量。而他们意大利,教师、教科书都不一样,他很难用一个共同的东西、公共的东西来概括和提炼。

刚才听他们介绍,可以发现我们教师的空间非常小。我以前有个观点:课程改革就是解放教与学的创造力。教师没有教的个性、活力,学生没有学的个性、活力,就不可能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不可能迸发出教与学的创造力。

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让农民可以独自承包土地,改变了人民公社一切归集体所有的情况,从而释放了农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的课程改革也一样。课程改革要给教与学双方一个很开放的空间。教,要符合教师的个性;学,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教师不能再扮演一个执行教学指令的人,学生也不能扮演一个执行学习指令的人。如果人人都是执行,那么教师就异化为“被教”,学生异化为“被学”。这样一来,课堂没有活力,没有生气,只会死气沉沉。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提出:要让课堂释放生命的活力。这是一个很朴素的真理:课改就是解放创造力!

郑朵朵:我也举个例子,帮助说明上述观点。江苏无锡有一个华西村,每个农民都有一套别墅,还有几百万元的存款。同样是农民,为什么他们可以富到这样的程度?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华西村建立了一个释放每一个人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机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里有一个相同的道理:要解放人的创造力,都有赖于一个好的体制——评价体制和管理体制。

每个生命都是一种金矿,里面有无穷的资源。你压抑他,这个金矿就在昏睡中埋没了;你鼓励他,他自己会把金矿开发出来,叫做释放潜能。所以,好的教学制度非常重要。

潘涌教授:在母语课堂上,用积极语用教育观来关照,我以为,首先目标要明确。目标实际上就三个字——表达力!为了培养表达力,必须培养理解力、鉴赏力、分析力(思考力)。在教学组织上,我们提倡小班化教学,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交流、表达的契机;在教学艺术上,我们提倡留白,即时间留白、思维留白。时间留白,即把课堂的主要时间留给同学们阅读、思考、交流、探讨;思维留白,即减少指示性话语的使用、避免不恰当的价值干预。

课堂教学之所以提倡留白,是因为在传统的指令型课程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普遍泛滥。由此造成了学生语用时间的缺失,学生内部思考、外在表达能力的缺失。刚才,方圆同学讲到评述的时候有一个套话:通过什么歌颂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套话。这套话是教师长期从上到下灌输的结果。

倪丽霞:我们也很矛盾。比如做题目时,不得不让学生像学数学一样用公式去套。

潘涌教授:所以你们是“被教学”;学生是“被思维”、“被学习”。我们不要去填补它,应该留一些空白给他们。鼓励学生在与特定的学习内容相遭遇中,在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在与同伴交流中,在一个特定的教育语境中,逐渐地、自主化地生成自己的思维,包括他对事物的判断、选择、评价。

我曾看过一位著名语文老师上契诃夫的《变色龙》。首先,他介绍契诃夫的伟大,《变色龙》思想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介绍之后,请同学们通读课文,从人物语言、表情、外部动作等几个方面来看小说是如何描写沙皇走狗奥楚蔑洛夫言语行为的几次变化的。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做总结并引导学生,最后大家讨论、归纳,印证教师的预设结论:虽然,奥楚蔑洛夫外表的言语行为在变,但是他丑陋的本性并没有一丝变化,外在的“变”与内在的“不变”形成强烈对比,这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契诃夫的一种辛辣嘲讽。那么,这堂课真是可供示范的好课吗?如果不是,问题又表现在哪里呢?

郑朵朵: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是教师提出的。但在提问的时候,他已经过早地给人物做了定性,把他锁定在一个预设的固定角色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异化为理解和接受教师的这种“预设”。

潘涌教授:说得很好。如果是我,会换一种教法: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共同品味这位俄罗斯语言大师的原生态作品,就像去看俄罗斯的风景一样,欣赏他所勾勒的这个人物故事。读了以后,请学生谈谈各自对小说中的主角奥楚蔑洛夫的情感评价。(说明:盲人摸象、各有所得——只要你不预设结论,不给学生明确的提示,每个人肯定会有自己的体验与评价)即会出现刚才这种说法: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去蔑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丑恶形象,用嘲笑的心态去刻画奥楚蔑洛夫这条沙皇高层统治者的走狗;但也有可能出现另外的甚至相反的阅读体验——比如有同学会觉得这个奥楚蔑洛夫警官很可怜。因为老百姓可以讲真话,而这个警官却要当着老百姓的面,压抑自己的正常人性,不断否定自己、撕裂自己的人格。与其说作者是在展示一个小警官丑陋阴暗的一面,还不如说以悲悯的眼光在审视小公务员的悲剧命运!这是一个初读令人喷饭、深思催人沉重的悲剧人物。最后,作家引导我们的目光掠过奥楚蔑洛夫的表象去探究悲剧后面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引发对沙皇专制制度的质疑和批判。相比之下,传统嘲笑性阅读教学,无疑是受庸俗社会学思想影响而显得肤浅。

也许学生的语言不会这么丰富,但是他会用这种值得同情的倾向性话语表现出来。这使我们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洞开了另一扇思想之窗。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死胡同,后者在教学论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那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世界。母语教育千教万教,是教会人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这个就叫做思维留白。从思维的留白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开放,从而养成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的能力。如果长期坚持这种教学,那么两种不同课堂走出来的学生,将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人格模型。大家设想一下,会出现哪两种人?

钟方圆:前者是一味接受、丧失自我的人;后者是顶天立地、独立思考的现代公民。

郑朵朵:前者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思考,他是“被思考”!可能他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他是在教师的诱骗下去“被思考”——葡匐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上,亦步亦趋跌入美丽的思维陷阱。而后者,可能会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人。这种人格素养恰恰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

潘涌教授: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上过一堂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个故事讲的是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潜伏、纹丝不动、被活活烧死的英雄故事。课上,窦桂梅老师没有限制在预设的教学框架内,她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提问。于是,课堂上炸开了锅。一个学生问:“老师,邱少云在烈火当中烧了这么长时间,他身上的枪弹怎么不爆炸呢?”又一个学生问:“老师,练习题让我们回答‘邱少云牺牲的时候想了些什么’,但他牺牲之前什么都不能想了,他已经昏死过去了啊!”后面的学生又问:“老师,邱少云不可以动,那么,他的战友为什么好动啊?课文描写道:‘我转过头去一看’,‘我’动不同样暴露了潜伏部队吗?”最后,学生又问了:“老师,总攻的时间到了,漫山遍野的战士怒吼着‘为邱少云烈士报仇!’他们怎么都知道邱少云被烧死了呢?难道相互之间可以传递信息吗?”——如此等等,这样的课堂简直是炸开的锅。当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被释放出来以后,这个文本就变得破绽百出、经不起敲打。那么,这堂课是不是因为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而就彻底失败了?

钟方圆:我觉得也不算。关键是怎么看待课堂学习的所谓目标。如果目标定位在学生必须被动接受思想教育,那么自然失败了;反之,则不一定。

郑朵朵:这堂课虽然没有体会邱少云伟大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没有领会课文中“坚如磐石”等等精彩的语言,从思想主题到语言亮点都没有落实,似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要说,这堂课空前成功了——文本被质疑了、被解构了,学生的思想获得了充分解放。在这个解构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活了、被唤醒了,他(她)懂得可以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课文——而这种怀疑意识、问题意识,恰恰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最宝贵的精神要素!所以,这堂课不是失败了而是成功了——完全成功了。

学生:同意。(热烈掌声)

郑朵朵:这里,其实蕴涵着潘老师经常说的一个理念。教育到底是致力于培养独立思想、自主表达的人,还是通过思想灌输和知识传授来铸就执行指令的教育产品,前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后者的所谓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理当服务于教育价值目标!(再次热烈掌声)

潘涌教授:好!请永远记住:成功的课就是解放学习者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所谓积极语用的教育观,朴素地说,就是开放思维空间、释放思维活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养成未来公民独立表达、自主评论并迸射个性魅力的那种高度自觉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在这种教育观下培养出来的人,就是英语语用中的单数第一人称“I”:无论是句首、句中或句尾总是大写着,上面一横象征浩瀚天空,下面一横表征广袤大地,中间一竖——是顶天立地的“人”啊,每一个智慧的个体,总是在阳光下思考着,在大地上行走着,在穿越时间的艰难中不懈地表达着!(全体同学起立,情不自禁地长时间热烈掌声)

课后评论:

此次研讨课主要围绕如何实施“积极语用”这个话题展开。大家从现有语文教科书使用、课堂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具体考量。针对当前教科书中心主义(本本主义)的现状,我们呼吁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一本教科书,应积极主动跟随全球化时代进程,适度开发母语课程资源;尤其要提升教师自己的语用素养。潘涌教授提出的“教师是‘活’的教科书”、“教师要成为学生积极语用的榜样”、“教师今日语用之修炼就是学生明日语用之造化”等新的教学命题,正是针对这一点而言的。针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现状,我们倡导“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我表达、我自信、我快乐、我成功;而潘涌教授提出的“时间留白”、“思维留白”等教学艺术,为我们更好地落实“积极语用教学观”找到了可行的实施途径。

3.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评价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 语文;课堂;提问;评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发展思维。问题若过于简单,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则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太难,超越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也会失去信心。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做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求实效。

课堂评价是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实施有效课堂提问与评价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 者。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思维的惰性”,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是离不开教师提问的。教师的提问要从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出发,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克服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因而教师的提问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然而,这种师生互动,有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我在下乡调研时曾看到这种现象:一位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走下讲台,开始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特别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的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问题,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良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二)层次性与量力性

对于提问的设计,教师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序列。按照这样一个序列,教师能切实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

有的课文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结构严谨的组合体,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顺序来问问题。如《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设计问题:“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有的课文难以看出由浅入深的序列,这种情况教师就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确立一个核心,以此来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的提问和教学序列,使一个个问题依次逐个解决,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做有效的准备。

(三)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都应围绕学习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

(四)和谐型

和谐型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他们敢于大胆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答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而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肯定。相信和谐型很好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三、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激活学生思维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现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关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缺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所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中国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个问题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把握了全文脉络及写法。但这种提问,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

(二)化整为零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化整为零提出一个个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中心意思较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此段有几个句子?每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全段中心是什么?这种方法适合于特别复杂的问题。endprint

(三)循序渐进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灯》一文,可以这样设问:文中联系了有关灯的哪些事?突出了灯的哪些特点?灯象征了什么?作者为何要赞美灯?这样步步提高、逐步推进提问,提问效果一定有效。

(四)疏导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可能学生一时回答不出,这时教师可以改变角度,以此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进行诱发引导,点拨提示。如《黄鹂》一文,教师提问:描写黄鹂的全部美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找不出思路,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说说当时的背景,这样问题就趋于简单化了。

(五)深挖激趣法

提问过于简单,学生会兴趣不高,但教师如若独具匠心、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学生思维的浪花也会越涨越高。如《养花》一文,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忧”和“泪”也是乐趣呢?这就从增加问题深度出发,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

性。

四、课堂提问的评价

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析总结时,不要认为告诉其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学生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委婉地指出其不足。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始终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这种做法在一定条件下是不可取的。

如《孔乙己》一文,教师问:“孔乙己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为什么文中却多次写到孔乙己的笑?”学生甲:“孔乙己性格迂腐,令人发笑。”学生乙:“孔乙己很老实,众人都取笑他。”学生丙:“作者写笑是为了反衬孔乙己的悲。”师:“各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这样的回答过于笼统,不置可否。新课标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强调个性化感悟,但并不是忽视教师必要的引导和指导。答案的虚化和不清晰并不等于多角度理解。但对于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尚无定论的问题,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机会。如《祝福》一文,教师问:“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甲:“是封建礼教。”学生乙:“是祥林嫂特殊的遭遇。”显然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因此,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评价。若评价过激,会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久之,就会形成思维的惰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但某个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你看这样行吗?”之类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样的评价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自己,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有效课堂提问与评价,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红.课堂教学策略与技能. [M]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11

作者简介:刘素兰,女 ,1970年生,本科,中文,讲师。

4.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评价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四

(一)2014年3月27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姚桂琼名师工作室——阅读与古诗专题研讨会”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通过参加此次活动,让我深深领略了“姚桂琼名师工作室”三位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及激情洋溢的专题讲座。

为期两天的学习中,聆听了玉溪市三位优秀教师合跃金、杨海燕、马玉超的课堂教学,以及市教育局领导、玉溪师院教授和姚桂琼名师的专题讲座。其中合跃金名师的示范课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晓出净慈寺松林子方》;杨海燕名师的示范课是五年级的《望月》,;马玉超名师的示范课是六年级语文《孔子游春》;无论是示范课还是专题讲座,在观摩学习及倾听后,我受益匪浅,心灵深受震撼。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5.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评价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五

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采用适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增加课堂活力。增加教师自身魅力,注重仪表、语言、教态、板书、解题技巧,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

6.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与实施试题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 45分)

1、在教学研究中,能够让教师受益最大的环节应该是(D)A提出问题 B方案设计 C落实方案 D自我反思

2、教给学生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是一种(C)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静态知识

3、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特点是(B)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静态知识

4、教育的最终目标是(C)

A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B提高学生解题技巧 C促进学生发展 D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5、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应该是(B)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教法

6、校本研究的直接目的是(A)A、改进学校工作能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B、提高学校声誉C、改进教学形式和效果D、响应上级号召

7、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形成的教学范型就是D A自我反思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D教学模式

8、组织年级组或学科组教师,共同研制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这是一种(B)A教育评价 B课程开发 C教法研究 D校本管理

9、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校本研究方式(C)

A授受法 B档案法 C教育叙事 D实验教学

10、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这就是(B)A刺激 B反思 C激励 D常态

11、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是(C)A华生 B罗索 C加德纳 D斯宾塞

12、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A)A平等的 B师严道尊 C学生是上帝 D学尊师卑

13、校本研究”立足学校,因此应该(A)

A以学生为本 B以教师为本C以学校为本D以教材为本

14、校本研究的基点也就是起点应该是(D)A教材 B教师 C学生 D问题

15、利用教师同侪之间的专长或经验,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观察与回馈,达到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这就是一种(B)

A自我反思 B同伴互助 C专业引领 D学校为本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6、关于“集体备课”论述正确的是(BCD)

A教师必须有着不同的想法 B教师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解决教学设计中的某些问题 C统一教学进度 D统一考试方式

17、所谓“集体听课”论述正确的是(BCD)A将教师在黑板上的教案抄到听课笔记本上去 B听课程上学生的反应

C听教学中出现的“教学事件” D课后评“教学事件”,使教师共同取得进步

18、对大部分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借鉴“他人经验”比较现实的方法包括(ABC)A集体备课 B集体听课 C精读或者浏览他人文章、书籍 D脱产进高校深造

19、下列哪些属于调查研究可以采用的方法(BCD)A实验法 B问卷调查 C观察法 D访谈法 20、新课标为何众多老师难以读懂(AB)A课标自身精炼、简洁,“微言大义” B不清楚新课标制定背景,很难理解

C课标制定不系统、不规范 D课标讲述过于笼统,教师基本功太差,难以读懂

21、说课有三种路径,即(ABD)

A备课后 B上课后 C学校领导批评后 D评课后

22、有效教学的三个重要标志是(ABD)

A主动探究 B投入情感,坚定意志 C要有生活实践 D教师引导

23、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即(BCD)

A提高身体素质 B知识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4、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哪些角色(ABCD)A组织者 B指导者 C帮助者 D促进者

25、下列哪些属于定量研究方法(BCD)

A叙事研究 B教育统计 C教育测量 D抽样调查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错)

26、专业化只是对部分行业而言,对绝大部分行业来说,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任何人都可以从事这些行业。

(错)

27、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经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错)

28、传统的授受学习模式在现代教学中毫无用处。

(对)

29、教师一旦追踪某个问题,或者教师借助“他人经验”来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说,教师就有了“研究”状态。

(对)30、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15分)

31、【案例】

开学不久,校长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在会上宣布,今年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每位教师都要申报课题,并由学校的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然后要将研究的成果公布并进行评价,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将作为晋升职称的一项标准。校长还没有说完,下面便议论纷纷。我觉得学校的这项要求对我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是教数学的,平时除了教学就是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我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问题:

1、你对案例中的许老师做法有什么看法?

2、依你的经验,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1)在动机上,许老师从事教学研究是以达到功利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发表文章,而不是作为职业者和研究者的角度,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动机缺乏持久性;在方式上,许老师仅仅重视他人的经验,而不注重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没有自身的的实践,没有自己的创新,因而其教学研究是没有深度,难以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研究。

(2)①要提高认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及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最新信息、最新成果。教师的学习内容是非常多的,除了必学“两学一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本学科报纸杂志(至少订阅3~5种)外,还有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教育专家、学者撰写的专著及教育教学理论。②要熟知教育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③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投身于教学改革。A、认真分析、研究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在教学上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要注意积累第一手资料; B、在实践中开展研究

教学后记:每次教学结束,教师可以回味教学过程,分析得、失,作到心中有数,得,得于什么?失,失在哪里?案例分析:教师可以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案例”,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过程或辅导过程录制成“可视个案”录像,进而围绕案例,展开集体研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案例研究报告”。案例分析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有助于教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可以为新教师和一般教师提供可参照的学习榜样,可以帮助他们尽快上路;研讨课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课,供大家研讨;评优课则以对优质教学为目标,通过对优质教学的追求,促进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④要注重行动与研究的完美结合,要合二为一,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弥补了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缺陷,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文章,要不断总结教学、教研、教改经验,写出一些有较价值的论文(含经验总结、实验报告),以指导学科教学。每篇论文应力求突破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⑤要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

7.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评价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观念;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42-01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同时,也要求教师“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都日趋成熟,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密联系教材,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形成扎实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构建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另一方面也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处处尊重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欣赏能力,在合理的教学模式中,加强学生对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转变教学角色适应新要求

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在语文课堂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针对当前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我们知道,新课改的推进和实现,给教学理念带来了一股春风,使注重学习、转变观念的新思路、新概念深入到广大教师的心里。随着协作、创新、探究等理念的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做到了将视野放宽、拓展,根据教材启发学生的心智和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桥铺路。在实践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以及教学手段的转变,都是新课改带领我们所开创的崭新格局,课堂教学氛围从此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重知识的把握转移到对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沉闷不利于学生学习,也让教师觉得没有生气,失去了激情的演讲和情境的创设。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重新定位师生的角色,就会改变这种局面。

二、倾听学生心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良好的师生沟通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说到底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得好,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处的就比较融洽,进而作为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成绩和素养的动力,相反,就会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我们要采取最有效的沟通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课堂上,身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语文课堂本来就是由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和学生互动,比如可以通过针对某些语文课文或者语文常识进行提问,并且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教课中,降低开小差的频率;其次,在课下也不要拉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更多的谈心和交流,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远大志向,是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比如学生她说她很恨现在的自己,因为每次在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时,她都紧张的说不出话来,感觉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我得知她这种情况后,耐心的加以劝导并引导她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并且,在之后的课堂中,每次我都让其锻炼着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慢慢的她成功了,她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她所谓的恐惧。最后,对于完成的比较好的学生给予赞美和表扬,对于语文功底比较差,出现错误比较多的学生禁止给予其讽刺和歧视,俞敏洪曾经说过:有些人一生没有辉煌,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辉煌,而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没有闪过辉煌的念头,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辉煌。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将教师作为模范而进行模仿,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时时将自身素质放在首位,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习惯,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范围,依据教材、学生设计好教学内容,并拓展思路,加强名家解读和专家分析,确立新的教学角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产生良性的思考问题习惯,会对其终身良好习惯的养成产生很大的帮助。此外,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提问环节,可以加强对学生语文意识的培养以及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高中语文教学是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解,增进他们运用汉语言的能力。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点,以提问的形式活跃学生的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入作者所构思的情境中。以对话的形式加以引导,也会让师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将视野打开,逐步靠近教学目标,并且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在互动中促进关系的融洽度。

四、利用生活之才训练写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细心地观察,从自己的校园文化入手,积累写作素材,写出内容丰富感动读者的文章来。阅读也间接地丰富了学生生活。结合阅读教学,通过分析范文,借鉴他人经验;也可通过交流讨论,使之在畅谈各自的发现与感受中得到感染、启迪。为了让学生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写作个性,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自由灵活的写作方法,摈弃形式主义,因为写作是心灵韵律的自然流露,表现形式当然也应该是自由随意的,就像与熟人谈心一样,可以无拘无束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之养成体察生活美的良好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大力提倡自由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鲜明的写作个性。

8.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篇八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现如今都在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却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人类开始从事教学活动起,教育事业的研究者就一直在探索着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而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有效行为。要想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第一,正确把握课堂的主体是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夸美纽斯提倡的“班级授课制”,就是为了“寻求并找出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明智的提倡,在课堂中,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学生只有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其主体性、积极性,自觉掌握课堂知识,以学生的“学”带动教师的“教”,从而更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切忌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做作单纯的客体,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不去独立思考、接受知识。这种“满堂灌”、“一言堂”是万万不可取的。要形成民主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第二,要营造出有趣轻松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设计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首先,教学情境必须与主要的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迁移。然后,教师要想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认真思考、主动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注重外在教学环境对教学情境的影响。例如,教室内的硬件设施的使用、教室的周围环境、采光、色调等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好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更有利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第三,注意授课方式和提问方式的创新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些新颖的授课方式和提问方式是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教师还可以有意设置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智感,从而推动他们进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把这些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形成一个流畅、紧凑、节奏感强的课堂,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就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然后大胆尝试些新颖的授课方式,确保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实施。

9.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评价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九

城里中学

张琳

12月5号到6号,经学校安排,我有幸前往文登参与了威海市美术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一共进行了2天半,第一天上午是小学两节“同课异构”的观摩课和两节初中“同课异构”一节高中的录像课,下午是评课交流会。第二天是各市(区)教研员关于美术课堂教学技能培训讲座。下面就是我对这次研讨会动的一点心得体会。

第一、本次优秀课程观摩研讨会的安排非常有意义,这是我参加教学工作以来第一次听高中美术课,市教研员把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放在一起研究,体现了同样或类似的课程在不同学段的重点和难度有所不同

第二、所有课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设计的,课堂中所有的设计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情景。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教给学生知识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建立起课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四,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自己的作品。有一节引导线动画的课,练习部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组素材,每小组选一个主题,分小组制作动画,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思维多样性的特点,又充分练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对学生作品可以有一个横向和纵向的对比。

10.体育与健康专题教学研讨 篇十

金坛市薛埠中心小学

陈香娟

4月1日下午,小学体育与健康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在常胜小学举行,我们课题组成员参加了课堂观摩:第一节课是常胜小学邹美菊老师执教水平一二年级《立定跳远》;第二节课是薛红芳老师执教水平二四年级《花样跳绳》。

邹老师的《立定跳远》课围绕“春游”这一主题贯穿全课教学,用拼板作为立定跳远的器材,让学生在“春游”的情境中通过模仿、体验、观看、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的准备部分,穿插“荡秋千”、“拍皮球”等小游戏,体现技能教学前置的理念;课中教师通过“高人、矮人、超人跳”游戏,让学生自主体验跳荷叶,初步感知立定跳远的动作整体和连贯性,成功解决了立定跳远中的预摆、半蹲、双脚同时起跳的动作;巧用“鲤鱼跳龙门”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最后,在“春游”的音乐声中回归主题,结束本课。

听完课后,我们课题组对邹老师的这节课做了课堂诊断,一致认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围绕“春游”情境展开教学,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游戏中让学生体验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技能。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在上课过程中邹老师将整个教学流程完整且完美的执行到位,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带着愉悦的心情享受着这节立定跳远课。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井然有序,清晰流畅,有如下特点:

1.课前预设充分;从教案的准备上我们可以看出邹老师在课前作了很多细致与认真的准备工作,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目标的制定,从教学流程的安排到课堂生成的预设,都非常的详细明确。

2.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水平一学生的实际情况;

3.教学流程清晰有序;在教学流程上邹老师将整堂课分为“情境导入 产生需要——体验要领感知动作—— 挑战自我提高技能——愉悦身心明理悟情”四个层层递进的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带领我们走进她的课堂。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情境设置法、讲解示范法等教法,更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运用了师生合作学习法,这与新课程标准中的促进师生间互动的理念相当的贴切。使我由衷的佩服之余,也深深体会到了邹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第二节课薛红芳老师执教水平二四年级《花样跳绳》课,课题组学习后认为薛老师这节课有其独特的闪光之处:

一、教案的设计也比较巧妙,教学目标制定也比较到位,教学重点突出。

二、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多是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跳绳的独特用处。学生的自己支配时间比较充裕。

三、从学生的表现看,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有一定的效果。而且课中安排了四个关卡,由小组长保管,课的过程中小组长读出卡片上得任务要求,学生尝试达到。这个环节安排很有新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提高。

课题组经过讨论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还可以加强教学组织的条理性,合理调动队伍队形,充分发挥小组长和体育委员的功能。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对于自己的主导地位没有体现。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点散乱。

三、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和目标没有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跳绳,而且对于有创意的跳绳没有作出总结。

11.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评价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十一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的教学策略和过程;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有效的教学评价。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它的基本特征——趣味性、主体性、互动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教学不同,有效教学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沿河四中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刚刚走过12年的历史。现有教职工172人,在校学生近3200人。是沿河县初级中学的一所龙头学校。大部分教师的年龄在30—45岁之间,他们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又对工作充满激情;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的学生来源也比较复杂,三分之一来自县城,三分之二来自乡镇农村,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距很大;显然,学生的基础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十几年来,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我们先后进行了国家级立项

课题“古诗词导读研究与实验”和省级课题“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效,多年来我校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县榜首。2010年,我们又承担了县级课题“初中物理电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验”的实验研究,该课题已于2013年8月结题。我校教师在进行这些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新一轮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课堂教学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重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形式上呈现出情境创设多样化、合作交流经常化、探究活动丰富化、教学评价激励化等令人欣喜的景象。可以说,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危机和困惑:师生互动频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基本素养却没有向预想的那样得到发展,课堂交流的时效性降低了。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表面热闹的课堂背后却是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受到摧残。教师队伍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今天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我们还没有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还没有形成值得推广的经验和理论。面对这样的困境,寻求改革和突破,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脱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实施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与实验”的校本课题,各课题组根据自身学科特点,都选择一个相应的子课题展开了各学科课堂有效性的试验研究,力争全体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习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有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有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

A、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

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B、诠释的是“师”与“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师生相长。C、从传统课堂传统课堂教师抱着学生走,到有效课堂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四、课题的目的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实验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果:

1、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

2、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优化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总结出初中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使各学科教师的教学都有章法可循,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3、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4、解决好“两率”。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有效学习率。

5、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和教师的解放。真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课题所反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其次,要研究有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设备。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新课改的表形物,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的理论基础。

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其三,是研究学校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验材料的准备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4、研究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什么样的课堂优化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从课程研究到学科课堂教学进行试验,课题研究要在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进行和实践,而且要通过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开展来不断地进行总结。因此,根据课题的特点和需要,鉴于前人已有此类模式成功的经验,我们主要采取先继承再生成的方法,还包括实验法、测试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来开展课题的研究。

1、先继承。按照传统课堂模式,我校将用四个月时间进行传统课堂的有效内容的总结,将传统课堂中一些有用的经验总结出来,这个阶段叫继承。

2、再生成。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在前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嫁接生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课堂。最终打造出我们自己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七、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2、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

查阅相关资料,考察当前领域问题研究状况以及我校近年来教学实际,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

3、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课程改革 4 的目标要求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根据学科共分为21个课题组。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即:继承阶段(2014年3月----2014年8月)

1、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

2、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各种相关的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

3、定期请专家指导,开展课题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研究实施课题。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即:生成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

在继承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加强有效课堂理论的学习,深入学生实际,不断摸索,最终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 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第四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7月)

1、汇集各课题组测试、收集的资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的状况等相关情况,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由学校统一组织,以经验交流会或专栏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2、准备相关资料,申请结题。

3、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存档。

4、系统整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做法,传播、推广有效课堂教学经验。

八、课题的组织管理人员。

长: 兰显亮

副组长: 朱文艺

黄庭龙 杨承波 陈 智

成员: 郝晋黔 陈小兵 崔 云 肖明文 崔 毅 何海华 张荣 安华

赵茂伦 崔德洪 肖兴红 崔小红 罗 勇 张 玲 赵芬 康晏军

九、实施机构及成员。

教导处、教科室→学校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名单附后)

十、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系列论文、教学案例、科研总结等。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智力保障。邀请课改专家作讲座,邀请优秀教师来我校上示范课,配置课 5

题研究所需的学习资料,组织部分课题组教师到外地观摩学习等。

2、制度保障。制定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制定教研激励制度。

3、物质保障。设置专项研究经费,及时配备课题研究中所需的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学校计划每一个子课题经费在3000元左右,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增加和减少。全校共21个子课题,预计经费63000元。

12.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评价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十二

教学大纲

一、经济学原理 参考书目:(1)《经济学原理》(宏观、微观)(美)曼昆,(美)大卫·R.哈克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合作的微观经济学》(博弈论)(3)《合作对策理论与应用》

经济学十大原理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弹性及其应用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应用:赋税的代价 应用:国际贸易 外部性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税制的设计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劳动市场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短期经济波动

二、组织理论 参考书目:《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W·理查德·斯科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研究组织,组织起来 2作为理性系统的组织 3作为自然系统的组织 4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

5融合视角。扩展分析层面 6技术与结构 7劳动力与结构

8目标、权力与控制 9组织的二元环境 10环境的组织

11组织内部及其周围的网络

12战略、结构与绩效:组织战略的社会学 13公司形制的兴起与转变

14组织与组织理论变化的前沿

三、组织行为研究 参考书目: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人民大学出版社

组织中的多元化 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情绪与心态 个性与价值观 知觉与个体决策 群体行为的基础 理解工作团队 沟通 领导

权力与政治 冲突与谈判 组织系统

组织结构的基础 组织文化

四、管理的对象、过程与方法

参考书目:(1)《管理研究》(第2版),席酉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2)《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3版),芮明杰,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企业管理理论研究进展 政府管理研究的新进展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和比较研究 国有资产运营载体研究 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 领导理论研究

管理行为与管理模拟 战略管理理论 管理研究方法

管理者的素质才能 组织体系 组织设计 组织结构 组织运行

组织变革与发展

管理的过程:决策、计划、领导、激励、控制 管理方式

塑造其同愿景 组织文化建设 目标管理

人际沟通改进 工作流程创新

管理成本与管理效率 管理绩效评价与改进

五、决策问题研究 参考书目:

《决策分析与管理》,简祯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决策:竞争策略与经营管理的核心 2决策问题的类型 3决策陷阱

4架构问题与系统化决策过程 5决策目标与评估属性 6方案产生与决策创意 7结果衡量与权衡

8简易多属性评等技术与多属性评估模式 9.层次分析法 10.数据包络分析法

11.完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 12.风险下的决策与信息的价值 13贝氏决策分析与贝氏网络 14.决策风险偏好与效用理论

15.模糊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在决策分析中的应用 模糊理论 模糊数排序

模糊多属性决策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与灰色多属性决策分析 16.数字决策与现代决策工具 决策信息系统

数据挖掘、商业智能、知识管理

六、管理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 参考书目: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汪丁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管理正义 公共选择与产权学说

管理正义理论“两条路线”的纠缠 管理正义:观念与社会实践 从奈特到布坎南

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社会正义 管理实践智慧

中国管理文化、制度与幸福三维空间

七、经济体制改革专题 参考书目:《郎咸平说改革如何再出发》,东方出版社2014

三中全会的意义:危机倒逼的改革

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三中全会精神灵魂之一 重新界定政府与社会的边界:三中全会精神灵魂之二 其他民生问题

改革再出发,必然遭遇五大阻力

研讨要求

【时间】每周一(除3月3日)上午九点 【地点】文苑楼1010 【研讨方式】PPT分享或其它任何可以表述个人观点的方式 【研讨内容】按照以上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分为三部分 1.经济学理论:教学大纲第一、七部分(4-7周)2.组织理论:教学大纲第二、三部分(8-11周)

3.管理理论:教学大纲第四、五、六部分(12-17周)【研讨要求】

1.遵循人人参与的原则,只要选修这门课的同学都要参与研讨;

2.第4周到第7周,每周6-7名同学就大纲中经济学理论的某一专题进行讨论; 3.第8周到第11周,每周6-7名同学就大纲中组织理论的某一专题进行讨论; 4.第12周到第17周,每周4-5名同学就大纲中管理理论的某一专题进行讨论;

5.每一名同学都要准备三个理论的相关内容,做好梳理工作,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谈自己的见解、阐述,并有一定的学理依据等。

13.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二、教材分析

《夜莺之歌》一文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自称“夜莺”的男孩子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主要通过学生抓住词句分析)

3、学习小夜莺热爱祖国的品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通过对小夜莺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分析小夜莺的形象,从而感受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流程 介绍背景

(一)初读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首先请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求: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理解个别词语的含意课堂上,要更注重在文章中学习到的读书方法的运用)

(二)再读

跳读课文,思考: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课上,要更注重阅读方法的运用,注意抓住重难点词语分析)(三)细读

小组读,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主要抓住几个句子和词语的分析:)

如语言上:A“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B“人?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C“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房,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提示:

1、小孩回答法国兵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体会到什么? 主要抓(唱、叫、甩、打、弯、拾、踢)

3、游击队员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什么?(抓住语句体会)(四)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七、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默读、划批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鼓励他们谈理解说体会课件的设计配合学生的学习进程

上一篇:西宁市体育发展概况下一篇:餐饮业量化分级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