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2024-11-05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精选8篇)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篇一

2014年12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4年第30号),正式发布了106项国家标准,其中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的4项物流国家标准也正式发布,标准将于2015年7月1日正式实施。冷链马甲将标准名称及具体介绍如下:

GB/T 31081-2014 塑料箱式托盘

GB/T 31080-2014 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

GB/T 31078-2014 低温仓储作业规范

GB/T 31086-2014 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

《塑料箱式托盘》国家标准规定了塑料箱式托盘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运输和储存。适用于以高密度聚乙烯、共聚聚丙烯等塑料为主要原料,满足一定额定载荷、堆码载荷等性能要求的可重复使用的塑料箱式托盘。该标准的实施,将可以更好指导企业设计与生产符合共用要求的优质托盘,减少资源消耗。

《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规定了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的基本要求、接收地作业、运输、仓储作业、加工与配送、货物交接、包装与标志要求和服务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标准适用于鲜、活、冷冻和超低温动物性水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冷链物流服务,水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亦可参照执行,标准规范了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行为,对提高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低温仓储作业规范》规定了低温仓储的入库作业、储存作业、出库作业、环境控制、安全控制及信息处理的要求,适用于公共低温仓库的仓储作业活动。标准规范了低温仓储作业活动,对提升我国低温仓储企业的作业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规定了物流企业从事农产品、食品冷链服务所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以及物流企业冷链服务类型、能力级别划分及评估指标,适用于物流企业的农产品、食品冷链服务及管理,对规范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行为、提高物流企业冷链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篇二

营运能力是指通过计算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 来分析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资金周转状况好, 说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高, 资金利用效率高, 企业的经营能力强, 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反之, 则说明企业经营能力弱, 可能存在呆账甚至坏账。通常来讲, 评价企业营运能力常用的财务比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二、格力电器营运能力分析

表1为格力电器2008~2012年终各项营运能力财务指标。 (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1、格力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2008~2010年逐渐下降, 说明公司应收账款周转速度逐渐减慢、流动性变差;而在2010~2012年又有上升趋势, 且上升幅度比较大, 说明公司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提升、流动性越来越好。

2、格力公司存货周转率2008~2009年有所上升, 表明公司在这两年里销售能力增强, 资产流动性好, 资金利用效率高;而2009~2012年呈下降趋势, 反映了公司存货的变现速度减慢, 资金利用效率低。

3、格力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呈先下降后在2011年有所上升而在2012年又下降的趋势。表明格力公司的流动资产利用效率较差且不稳定。

4、格力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在2008~2009年有所下降, 且下降幅度较大, 而在2009~2011年呈上升趋势。说明格力公司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 管理水平也相应提高, 企业的获利能力较好。

5、格力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2008~2012年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在2011年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 到了2012年较2011年又有所下降。

三、格力电器营运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 应收账款周转率对格力电器营运能力的影响。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 该比率越高, 说明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越快, 流动性越强。

格力公司由于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减少, 收账速度一年比一年慢, 应收账款周转率在2008~2010年逐渐下降。另外, 也可能因债务人拖欠时间长, 公司的信誉度低, 从而会造成呆账甚至坏账;而在2010~2012年又有上升趋势, 且上升幅度较大。说明格力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越来越快, 说明公司收账速度提高, 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减少, 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越来越好, 短期偿债能力也就越强。从应收账款周转率来看, 格力公司的营运能力还是比较稳定的。

(二) 存货周转率对格力电器营运能力的影响。

存货周转率又名存货利用率, 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它是企业一定时期的销售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率。

格力公司存货周转率2008~2009年有所上升, 而2009~2012年呈下降趋势。存货周转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 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 在正常情况下, 存货周转率越高, 说明存货周转越快, 也就是企业的销售能力越强;反之, 如果该比率较低, 说明企业库存过多, 销售状况不好, 需要改变策略。由此可以看出, 格力公司的存货管理有待提高。

(三) 流动资产周转率对格力电器营运能力的影响。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 它反映了企业全部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是评价企业资产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 流动资产周转得快, 可以节约流动资金,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格力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不稳定, 呈先下降后在2011年有所上升而在2012年又下降的趋势。一般情况下, 该指标越高, 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 利用越好。在较快的周转速度下, 流动资产会相对节约, 相当于流动资产投入的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周转速度慢, 则需要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 会形成资金浪费, 降低企业盈利能力。格力公司该指标不稳定, 说明公司流动资产较差, 主营业务收入较低。从流动资产周转率来看, 格力公司的营运能力不是很乐观。

(四) 固定资产周转率对格力电器营运能力的影响。

固定资产周转率, 也称固定资产利用率, 是企业销售收入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格力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在2009年与同行业相比平均水平较低, 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较低, 进而可能影响公司的获利能力。而在2009~2011年格力公司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 管理水平也相应提高, 企业的获利能力较好。从固定资产周转率来看, 格力公司的营运能力较好。

(五) 总资产周转率对格力电器营运能力的影响。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在一定时期企业的销售收入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是分析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 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一般来说, 资产的周转次数越多或周转天数越少, 表明其周转速度越快, 营运能力也就越强。

格力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2008~2012年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中间也有小幅度上升。这说明公司资金周转困难, 营运能力弱, 影响公司整体盈利水平。从总资产周转率来看, 格力公司的营运能力有待提高。

总的来说, 格力电器的营运能力还是较好的, 应收账款周转率还是比较稳定的, 资金的流动性也较好, 说明格力电器能够及时收回资金, 信用度较高。从其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格力公司仍处于发展中状态。

四、改善格力电器营运能力的措施

(一) 重视公司财务管理, 聘用高级财务管理人员。

由于我国企业管理者受传统思想影响及经验限制, 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不予重视, 财务基础工作薄弱,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管理不力, 利润就会相应减少。因此, 公司应该重视财务管理。

(二) 加强存货管理, 减少库存, 提高存货周转率。

如果一个企业的存货过多, 则说明企业的销售能力不强, 也就意味着资产利用率低, 企业的营业收入就会减少甚至负增长。所以说要改变销售策略, 尽可能地减少库存, 提高企业的资产流动性。

(三) 合理分配和管理各项流动资产, 提高流动资产利用效率。

格力公司流动资产利用率较低, 影响企业的变现能力和盈利能力, 因此可以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 有效地利用流动资产, 如降低成本、调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用于短期投资创造收益等, 还可以促进企业采取措施扩大销售, 提高流动资产的综合使用效率。

(四) 扩大销售额, 处置闲置资产, 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格力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呈下降趋势, 说明公司的销售收入逐年减少, 经营管理较差, 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 公司应该改变销售策略, 扩大销售额, 提高主营业务收入。

(五) 积极创新, 打造新品牌, 提高竞争力。

当今社会, 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 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积极创新, 打造让消费者值得信赖的品牌产品。

本文是以格力电器为例, 分析了企业营运能力的各项指标, 以及各项指标对企业营运能力的影响。经过分析可以得知, 企业要重视对营运能力的培养, 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和盈利能力, 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荆新, 王化成, 刘俊彦.财务管理学 (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篇三

关键词:企业信用类债券 财务指标 偿债能力 信用水平

2013年,我国企业信用类债券(以下简称企业债券)1发行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全年发行2的企业债券中,城投债发行量最多,占比高达40.34%,远高于其他行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占比12.63%,位列第二;电力、批发和零售行业占比均为8.69%;制造业、建筑业占比分别为6.69%、6.59%;其他行业占比则均低于5%(见图1)。

图1 企业信用类债券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Wind资讯,由东方金诚整理

本文将依据2013年发行企业债券的行业分布情况,对主要行业发债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其未来偿债能力作一展望。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收入概况

在2013年发债前十大行业中,钢铁行业、有色金属和批发零售行业发债企业2012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中位数分别为225.91亿、173.43亿和110.57亿元,2013年前三季度该数据分别为221.66亿、164.53亿和105.77亿元,占据主营业务收入的前三位(见图2)。

图2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位数

资料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Wind资讯,由东方金诚整理

从发债企业净利润中位数来看,2012年和2013年前三季度电力企业分别实现净利润8.51亿和7.42亿元,在各行业中占绝对优势。同期,有色金属行业分别实现净利润4.67亿和3.34亿元,建筑业分别实现净利润3.57亿和3.84亿元,位居其后(见图3)。

图3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实现净利润中位数

资料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Wind资讯,由东方金诚整理

从行业的具体表现来看,2012年实现收入总额和净利润合计最高的发债行业为电力行业。2013年电力行业发债企业有61家,2012年和2013年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分别为40589.92亿和31668.66亿元,其中国家电网分别贡献18775.71亿和15125.66亿元,占比分别为46.46%和47.76%;同期,上述61家发债企业分别实现净利润合计1968.74亿和1640.32亿元,其中国家电网净利润分别为804.04亿和400.05亿元。

2013年唯一发生整体亏损的发债行业是钢铁行业。2013年钢铁行业发债企业有33家,2012年和201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亏损274.54亿和23.87亿元,其中鞍钢集团2012年和201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为-113.48亿和-23.69亿元,减亏效果显著3。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分析4

(一)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收入增长方面,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动影响,除农林牧渔业之外,其他行业发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均在2010年或2011年达到波峰后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且波动幅度较大。受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影响,国内有色金属行业发债企业收入波动幅度较大,2009年增长率为-8.55%,2010年迅速提升至63.46%,2012年则逐步回落至9.66%;2010年受行业景气度上升影响,钢铁行业发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达36.59%,此后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2012年收入增速随之下跌至-38.57%;2009年城投类发债企业受土地出让和政府补贴收入大幅减少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锐跌至-34.24%,此后受益于政府优质资产注入和多元化业务资源整合,该项指标快速提升,2012年则回调至16.15%(见图4)。

图4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Wind资讯,由东方金诚整理

(二)净利润增长率

利润增长方面,电力和钢铁行业发债企业净利润增长波动幅度较大。其中,钢铁行业发债企业2010年净利润增长率高达368.69%,其余三年则均低于-40%;电力行业发债企业2009年净利润增长率为288.50%,此后两年连续下滑,2012年又反弹至98.89%。建筑业、批发和零售、城投发债企业的净利润增长速度相对稳定。其中,建筑业发债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均高于13%;批发零售和城投类发债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在2012年均为负值(见图5)。

图5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净利润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Wind资讯,由东方金诚整理

(三)毛利率

整体来看,不同行业发债企业的毛利率水平差别较大。其中,交通运输仓储行业发债企业的毛利率逐年小幅下降,航运等部分子行业毛利率出现较大的负值;电力行业发债企业的毛利率波动幅度相对较大;建筑业、城投、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行业发债企业的毛利率则处于较为稳定的水平(见图6)。

图6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由东方金诚整理

(四)净利率

受煤炭价格高位上行、劳动力成本和利息支出上升等因素影响,2011年电力行业发债企业的净利率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但此后明显回升。其他行业发债企业的净利率水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大体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趋势,其中钢铁、有色金属、建筑业、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发债企业的净利率水平则基本处于5%以下的相对低位(见图7)。

图7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净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由东方金诚整理

nlc202309040538

(五)净资产收益率

除电力和建筑业发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12年略有回升外,其他行业发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总体上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其中化工、钢铁、制造业和农林牧渔等行业发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降幅相对较大(见图8)。

图8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由东方金诚整理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2013年发债企业整体上信用级别仍然较高,但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部分行业偿债能力有所减弱。与2012年相比,发债企业主体级别调整的次数和下调比例均显著增加,不同行业的信用风险水平出现分化。

(一)资产负债率

从债务杠杆水平来看,建筑业、电力、批发和零售、钢铁行业发债企业的债务杠杆较高,其2012年发债企业资产负债率中位数分别为71.24%、69.63%、66.28%和65.44%,2013年9月末分别为73.06%、70.19%、68.39%和66.64%,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城投和农林牧渔业发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中位数则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开始下降,2011年和2012年基本保持在50%左右,其中农林牧渔业发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中位数从2012年末的51.19%迅速上升至2013年9月末的62.05%(见图9)。

图9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资产负债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由东方金诚整理

(二)债务总额/EBITDA5

交通运输仓储业、钢铁行业、电力和城投类发债企业2012年债务总额/EBITDA比值均处于5至6倍之间;制造业、有色金属和建筑业发债企业的该项指标则分别为2.36、2.80和2.98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见图10)。

图10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债务总额/EBITDA

资料来源:Wind资讯,由东方金诚整理

(二)已获利息倍数

整体来看, 2013年前十大行业发债企业已获利息倍数在2008年至2012年间均呈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动趋势。其中,制造业发债企业已获利息倍数在2008年和2009年增长较快,2010年达到14.19倍,但此后出现快速下滑,2012年已降至6.56倍;建筑业发债企业已获利息倍数始终处于7倍以上,而钢铁行业发债企业该项指标于2012年已低至3.05倍(见图11)。

图11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已获利息倍数

资料来源:Wind资讯,由东方金诚整理

偿债能力展望

在外部环境趋于改善的背景下,2013年下半年中央陆续出台棚户区改造、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上海自贸区设立、土地流转试点以及促进节能环保和光伏产业发展等多项政策,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中国宏观经济全年呈现“前弱后稳”的运行态势。2014年中央政府将进一步强化“稳增长基础上调结构、促改革”的经济发展思路,财税体制改革、化解产能过剩以及提高经济开放水平,将是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全年经济将基本保持平稳运行。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改革的推行等,均可能给宏观经济整体运行和发债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下面重点对2013年前十大发债行业企业的偿债能力作一简要分析和展望。

(一)电力

近年来,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能源资源日益紧缺、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国家逐步加强对高耗能产业的限制和改造,化工、建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四大高耗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平均增速明显下降。2013年受益于国家稳增长政策推动,全国用电量增速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变动趋势。鉴于电力行业景气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相关性较高,从中长期来看,全社会电力需求将随经济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同时,电煤市场价格的震荡、上网电价政策的调整以及新能源发展的走势,均将给电力生产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电力行业发债企业2008年至2013年三季度主要财务指标中位数来看,笔者认为,对于国家电网类公司,基于其业务的垄断性和公用事业性,其中短期内均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和偿债能力。水电、风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虽然上网电量稳定性弱,但由于成本稳定、上网电价变化较小,当前政策支持力度在增加,预计其盈利能力在中长期内将保持稳定;火电虽然受电煤成本变动影响较大,但预期未来一年内煤炭供应相对宽松,煤价将在相对低位上维持运行,火电盈利能力短期内将有所改善。目前,以电价调整为标志的电力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推进,未来相关监管政策的变化将成为电力行业发债企业的主要风险因素。

(二)有色金属

2013年有色金属行业市场走势偏弱,除锗与镨钕等小金属需求回暖外,贵金属和基本金属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有色金属是强周期性行业,资本密集度高,产品大宗商品特征显著,受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影响,也受美元的影响,国内企业无定价话语权。2012年以来,房地产、电力、汽车和家电等有色金属主要消费领域增速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短期内有色金属行业面临去库存和价格持续低迷的不利局面,行业整体经营风险较高。

从有色金属行业发债企业2008年至2013年三季度主要财务指标中位数来看,笔者认为,短期内相关企业将着力于应对产能过剩和盈利能力下降,高杠杆经营模式难以改变,甚至部分企业可能面临流动性困境,行业债务违约风险呈上升趋势。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有色金属行业需求增长形成有利支撑,行业整合与并购也将加速企业信用风险水平的分化,但整体风险水平将趋于稳定。

(三)钢铁

2012以来,钢铁行业市场需求放缓、产能过剩加剧、环保压力加大,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尽管钢铁行业是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但企业出于规模效益、市场份额、银行停贷风险、地方保增长压力等多方考虑,主动减产意愿较弱,产能不断攀升造成钢材市场价格持续低迷,行业盈利水平低位徘徊,整体上呈现高产量、低价位、低效益的运行态势。

nlc202309040538

受行业景气度下滑影响,2013年钢铁行业发债企业盈利能力趋弱。在国家限制产能过剩的政策背景下,整个行业资金压力持续增加,长短期债务偿付压力有所加大,中短期内低盈利水平和高经营杠杆的困境难以获得改善,部分企业信用风险可能进一步提升。从长期来看,终端市场需求仍将保持适度增长,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将明显改观,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将在行业整合中获益,丰富的产品组合和稳定的客户基础将对长短期偿债能力构成正面影响。

(四)化工

2013 年化工行业总体上处于低位调整阶段,传统市场表现依然低迷,特种化学品、橡胶制品、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等领域进入战略发展期,并成为带动行业平稳增长、加快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从全年市场行情来看,随着全球经济形势逐步回暖,房地产、汽车、电子产品等主要化工产品消费领域增速开始回升,化工行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上升,但行业产能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现阶段,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动、油气政策调整、产能过剩、环境保护、安全事故等均是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国内经济“调结构、稳增长”的政策背景下,化工行业低位运行的态势短期内仍将持续。从长期来看,国内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下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均将成为推动化工行业良性发展的动力。对于化工行业发债企业而言,丰富的产品组合、强大的创新能力、稳定的产品质量,将构成其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并对其偿债能力形成正面影响。

(五)制造业

近年来,在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房价地价大幅上涨等因素,进一步推高了企业的生产和商业成本,企业利润逐步下滑;多年来的过度投资,导致行业内企业均存在或多或少的产能过剩,高成本收入和产能过剩导致的激烈的价格竞争对利润形成进一步的挤压。因此,如何创新商业模式,如何创新服务,如何更快更好地进行转型升级,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2013年发债制造业企业中,以金属制品、电器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占比较大,预计未来将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企稳,企业营业收入仍将总体保持增长,但是信用水平将出现分化。短期内,债务杠杆水平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或将出现违约风险;中长期内,预计产业结构升级快、投入产出水平高、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快的企业,将获得行业内领先优势,盈利水平将增长,偿债能力也将逐步增强。

(六)建筑业

建筑行业属于典型的中游行业,下游需求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直接决定建筑行业的产量和盈利水平。2003年至2011年三季度国内建筑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的较高水平,但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影响,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建筑业上述指标均跌至20%以下,2013年建筑行业则整体上进入中速发展的平稳时期。

由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下游行业需求已逐步回落,宏观流动性趋紧导致行业回款压力进一步加大,未来的现金流状况是决定建筑行业发债企业信用风险水平的核心要素。从建筑行业发债企业2008年至2013年三季度主要财务指标中位数来看,其资产负债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目前,国内建筑企业所在区域、业务领域和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受益于国企改革和海外扩张,大型建筑企业的盈利和偿债能力将保持相对稳定。

(七)批发和零售

批发和零售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下游的位置,且属于对经济周期不敏感的行业,近年内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对该行业的负面影响较小。批发和零售企业拥有宝贵的通道资源,可以通过采购渠道的整合,对制造业的生产和定价等施加重大影响,同时还通过掌控终端市场,拥有稳定的现金流量,部分降低了近年来因为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开放的深入所导致的微利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负面影响。但是,那些以高杠杆融资进行多元化投资或高速扩张的企业除外。

从批发和零售行业发债企业2008年至2013年三季度主要财务指标中位数来看,预计短期内,与强周期性行业相比,批发和零售行业的整体信用风险水平较低,偿债能力更为稳定;而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内具有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债务杠杆水平相对较低、物流渠道整合能力更强、能够与供应商协作共进的优质企业,将凭借其竞争优势获得行业领先地位,偿债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八)农林牧渔业

近年来,国家的政策重点开始从刺激投资转向刺激消费和促进民生,农林牧渔行业属于与消费升级相关的中下游行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那些行业领先企业,获得了政府的各类支持,包括并购重组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优势。当前,从国家农业相关指导政策出发,农林牧渔行业内领先企业的发展战略普遍涵盖了食品安全、拥有和控制农业资源、产业链完整、环境保护、生产技术水平创新、品牌等方面。其中,行业龙头中粮集团就提出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

从2013年发债企业2008年至2013年三季度主要财务指标中位数来看,农林牧渔企业虽然盈利水平不高,但是收入增长保持稳定,且债务水平相对不高,因此预计短期内,农林牧渔类发债企业的整体偿债能力强于周期敏感性的企业;而中长期内,笔者认为,产业链完整且拥有资源、资金、技术、产品、品牌、市场等的企业,将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盈利水平将不断提高,偿债能力将不断增强。

(九)交通运输仓储

受益于宏观经济趋稳、外部需求复苏和产业政策推动,2013年国内交通运输行业总体运行平稳。铁路运输方面,虽然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偿债压力仍然较高,但受益于国家推进铁路建设,货运价格市场化进程进入实质性阶段,铁路行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将有望明显改善。公路运输方面,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为高速公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但收费标准、收费期限和经营权转让等政策变化可能会对部分发债企业构成挑战。航空方面,2013年行业集中度下降,高铁分流压力加大,有效需求不足叠加运力快速增长导致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企业经营业绩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nlc202309040538

从短期来看,虽然交通运输仓储行业整体负债规模较大,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盈利空间有限,但违约风险极小,因为该行业主要发债企业所在航空、高速公路、航运等行业属国资委或地方政府绝对控股的行业。从长期来看,整个行业的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将随未来外部需求转暖而逐步降低,偿债能力将趋于稳定。

(十)城投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水平相对较高,发行主体以省及省会城市控股的平台公司为主,但县级政府债务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发债主体中的县级平台公司逐年增加。从到期分布来看,2014年和2015年到期的政府债务占比分别为20%和16%,预计2014年将有1000亿元城投债券到期兑付,短期内存在一定集中偿付压力。但是,未来1~2年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整体安全性仍然相对较高,地方经济状况、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债务率将对其偿债能力施加重大影响。

从2013年发债企业2008年至2013年三季度主要财务指标中位数来看,城投类发债主体的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但部分偿债指标略有弱化。未来,宏观经济放缓、土地出让收入变动、融资政策收紧、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变化等,均可能成为引发城投债违约风险上升的因素,而拥有优质可变现资产和多元化盈利模式的发债主体偿债能力则会相对较强。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已逐步进入深层次调整阶段,未来外部环境将日趋复杂多变,经济增速放缓对各行业发债企业的冲击并不均衡,发债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将出现明显分化。其中,有色金属、钢铁、制造业、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中,过度投资、债务杠杆水平过高、产能严重过剩、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企业受外部环境变动的影响更为突出,偿债能力可能进一步减弱;而城投、交通运输、电力等行业的发债企业偿债能力预计将保持相对稳定。

注:

1.本文分析的企业信用类债券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

2.2013年度发行的企业债券,不包含当年存量债券。

3.鞍钢集团公开发布的信息显示,2013年公司预计盈利8亿元,有望实现扭亏为盈。

4.由于发债企业2013年年报尚未披露,且建筑、城投、批发和零售等行业的企业收入多在第四季度确认,有息债务也可能发生变化,则第四季度的财务数据变化对全年的收入、净利润和债务水平有着较大影响,2013年1—9月与2012年全年盈利指标的计算基础存在差异,导致数据不具可比性,因此本文对盈利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的分析是以发债企业2008年至2012年各年财务数据的中位数为研究基础。

5.EBITDA是指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

4.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析案例 篇四

餐饮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企业资金的筹集和投放、资金的分布与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收益及其分配都与餐饮企业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对企业理财活动进行观察、控制的手段,财务指标分析能够以其令人信服的数据来诊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餐饮企业进行财务指标分析,就是以餐饮企业的财务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运用特定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以下笔者以某公司招待所餐饮部2008年10月的财务报表数据为例,就其主要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一、经营状况

招待所地处公司院内,招待所餐饮部营业面积300平米,拥有4个普通包厢、2个套间包厢、1个豪华大包厢和1个大餐厅,共计160个餐位。近几年来,由于公司周围开了多家餐馆,再加上公司招待所的菜肴品种较少、口味欠佳,价格偏高,服务不太好,结果公司招待所餐饮生意越做越差。2008年1至10月份除5月盈利2 793.12元、9月盈利7 719.22元外,其它各月均为亏损。其中,2008年10月亏损919.93元,2008年1至10月累计亏损40 455.25元,二、主要财务指标比较分析

财务指标是财务分析的依据和关键,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者都日益重视。反映餐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很多,笔者挑选了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毛利率、营业利润等主要指标加以分析。

(一)营业收入分析

营业收入即餐饮企业经营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劳务或销售商品等而取得的收入,是进行财务分析的一项基本指标。它的大小决定了餐饮企业盈利的大小,也反映出餐饮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水平。

通过调查了解,当地高档宾馆、招待所和饭店每天营业收入平均在15 000元以上;中档宾馆、招待所和饭店每天营业收入平均在6 000元到15 000元之间;一般小饭店和排档,每天营业收入平均在6 000元以下1 500元以上。餐饮部规模较大,但2008年10月份营业收入只有51 144元(见表1),平均每天营业收入不足1 700元,实在太低。通过表2可以看出,餐饮部2008年10月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降低了31.90%。其中,烟、酒收入下降速度最快,菜肴收入的下降速度虽然最慢,但其绝对值大(占总收入的比重73.95%),这是影响营业收入的最重要因素,经营者应充分重视菜肴的经营。

(二)营业成本分析

营业成本即餐饮企业经营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劳务或销售商品等而发生的成本。其中,菜肴成本即所耗原材料(包括主料、配料和调料)成本。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餐饮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计入营业成本,将燃料、水电、工资、维修等费用列入“营业费用”,这就从制度上对餐饮企业的成本与费用作了明确的界定。营业成本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既取决于该企业收入的多少,也取决于营业成本的高低。

据统计,在我国,餐饮行业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45%左右。实际上餐饮部2008年10月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6.38%,远远超过45%,与上年相比提高了3.31%。餐饮部2008年10月份的营业收入为51 144元,若按45%比例计算,10月份的营业成本=51 144×45%=23 014.80(元),然而2008年10月份的实际营业成本为33 948.98元,超支10 934.18元

(+47.51%)。通过表4可以看出每一类的变化情况,其中,菜肴成本占营业收入的51.53%,与上年相比提高了3.98%,菜肴成本增长太快是营业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营业费用分析

营业费用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开支,包括水电费、燃料费、工资、福利费、工作餐费、服装费、洗涤费、广告宣传费、折旧费、租赁费、办公费和维修费及其他营业费用。餐饮企业营业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大,及时、有效地监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餐饮部2008年10月营业费用分析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看出, 营业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2008年10月营业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30.42% 提高了14.99%,各项费用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其中,工资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17.40%,提高了9.32%。据调查了解,餐饮企业的工资支出一般占营业收入的10%(工资率)。2008年10月份营业收入51 144元,若按10%计算,工资支出应为

51144.00×10%=5 114.40元,实际工资支出8 900元,超支3 785.60元(+74.02%)。由于工资支出太多,导致营业费用增长太快。

(四)毛利率分析

毛利等于营业收入减营业成本。毛利率是毛利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在餐饮业,毛利率的高低影响很大,是餐饮企业很重要的经济指标。餐饮部2008年10月毛利及毛利率分析如表5所示。

据了解,当地高档宾馆、饭店和招待所经营费用大,其毛利率在55%~60%之间;中档宾馆、饭店和招待所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及高档宾馆、招待所和饭店,经营费用相对小些,毛利率在45%~55%之间;一般饭店或大排档经营费用较小,毛利率在40%~45%之间;餐饮业平均毛利率一般为50%。通过表5可以看出,餐饮部2008年10月因为营业收入偏低,营业成本偏高,导致各类产品毛利率偏低,平均毛利率只有33.62%,与餐饮业平均毛利率50%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五)营业利润分析

利润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好坏的综合指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餐位数×计算期天数×餐位周转率×人均消费水平)×(毛利率-营业税率)-营业费用。餐饮部2008年10月利润分析如表6所示。

1.餐位周转率因素的影响:160×31×(20.62%-33.65%)×45×(36.93%-5%)=-9 286.19(元),说明由于餐位利用率降低,使利润减少9 286.19元。

2.人均消费水平因素的影响:160×31×20.62%×(50-45)×(36.93%-5%)=+

1632.82(元),说明由于人均消费水平因素的提高,使利润增加1 632.82元。

3.毛利率因素的影响:160×31×20.62%×50×(33.62%-36.93%)=-1692.65(元),说明由于毛利率因素的降低,使利润减少1692.65元。

4.营业费用因素的影响:15 555.51-11 587.28=+3 968.23(元),说明由于营业费用因素的增加,使利润减少3 968.23元。

综合以上各影响因素,使餐饮部利润减少13 314.25元(9 286.19+1 692.65+3 968.23-1 632.82)。造成利润减少的主要因素是餐位周转率的降低,这说明餐厅吸引顾客的能力减弱了,就餐人数大量减少,营业额降低是餐饮部发生亏损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司招待所餐饮部亏损的原因:一是营业收入太低,二是成本费用太高。餐饮部要扭亏为盈,就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增加花色品种,推出特色菜肴,提供优质服务,有效促进销售,以提高营业额。此外,餐饮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采购、库存、粗加工和烹饪等各环节的成本控制,堵塞漏洞,降低产品成本。餐饮部还要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节约用水、用电及燃料,严格控制各种物料的消耗,加强各种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提高利用率,减少修理费用,增加企业利润。

三、结束语

财务指标分析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建立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而财务报表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报表上的数据也是在基本假设的情况下列示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在规定意义上使用报表,并进行指标分析,不能片面地认为对报表的指标分析可以揭示企业全部的实际情况。但只要掌握好它的局限性,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有:

1.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

2.假设货币值不变,不按通货膨胀率或物价水平调整。

3.稳健原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收益和资产。

4.按分期报告,只报告了短期信息,不能提供反映长期潜力的信息。

5.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篇五

参照总局提供的纳税评估指标,本着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的原则,省局确定了11个纳税评估指标,并针对这些指标提供了申报差异综合评分法,对纳税人进行综合评分,分值作为筛选评估对象的参考数据,综合其他因素,确定纳税评估对象。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的筛选确定

筛选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要依据税收宏观分析、行业利润率、行业贡献率和行业税负等数据,结合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经营期、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除按申报差异综合评分法确定的应进行评估的纳税人外,应对以下纳税人重点予以关注:

1、连续三年以上亏损的纳税人;

2、房地产等重点行业;

3、享受减税、免税且经营规模较大的纳税人;

4、减免税期满后利润额与减免期相比变化异常的纳税人;

5、有审核审批和后续管理事项的纳税人;

6、存在关联交易的纳税人;

7、省、市级所得税重点税源纳税人;

8、其他需作为重点评估对象的纳税人。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依托征管信息系统,以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提取的数据为基础,省局初步设置了11个指标,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各市局可结合工作实际予以细化和完善。

1、销售(营业)收入比值(11分)

计算公式: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纳税人销售(营业)收入的变化情况。与同行业预警值进行比较,若高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隐瞒收入;

2、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3、市场因素;

4、政策因素等等。

2、销售(营业)成本率(13分)

计算公式:销售(营业)成本率= [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纳税人销售(营业)成本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与同行业预警值进行比较,若低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高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隐瞒收入;

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4、市场因素;

5、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

6、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

7、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正确性;

8、政策因素等等。

3、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9分)

计算公式: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 [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 [基期销售(营业)成本/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的变动情况。评估期与基期的销售(营业)成本率应基本持平,如该指标小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大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隐瞒收入;

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4、市场因素;

5、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

6、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

7、税法与会计的差

异调整正确性;

8、政策因素等等。

4、期间费用收入比值(13分)计算公式:期间费用收入比值=[评估期期间费用/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的期间费用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与同行业预警值比较,如该指标小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大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隐瞒收入;

2、虚列管理费用;

3、虚列财务费用;

4、虚列营业费用等等。

5、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9分)

计算公式:评估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评估期期间费用/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基期期间费用/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评估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 ×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与基期的期间费用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变动情况,以测算期间费用的增减变化。评估期与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应基本持平,如该指标小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大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隐瞒收入;

2、虚列管理费用;

3、虚列财务费用;

4、虚列营业费用等等。

6、利润率(8分)

计算公式:评估期利润率=评估期利润总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例,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该指标如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4、隐瞒收入;

5、政策因素;

6、市场因素等等。

7、利润率差值(7分)

计算公式:评估期利润率=评估期利润总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基期利润率=基期利润总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利润率差值=评估期利润率-基期利润率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例的变化情况,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变化情况。该指标如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隐瞒收入;

4、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等等。

8、所得税贡献率(12分)计算公式:所得税贡献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指标分析:分析应纳所得税额占收入比例情况。该指标与同行业比较,若高于预警值的,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的,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隐瞒收入;

4、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5、市场因素;

6、政策因素;

7、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等等。

9、所得税贡献率比值(8分)

计算公式: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应纳所得税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所得税贡献率比值=(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与基期的应纳所得税额占收入总额比例的变动情况。评估期与基期的所得税贡献率应基本持平,如该指标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隐瞒收入;

4、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5、市场因素;

6、政策因素;

7、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等等。

10、所得税负担率(5分)

计算公式:所得税负担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利润总额)×100%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所得税税负,与同行业水平相比较,若高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的,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政策因素;

2、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

3、弥补亏损等等。评估企业如为亏损企业,该指标等于零。

11、所得税负担率比值(5分)计算公式:

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利润总额)×100% 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应纳所得税额/基期利润总额)×100%

所得税负担率比值=(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变化情况,如该指标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政策因素;

2、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

三、纳税评估指标综合评分方法 纳税人申报差异综合评分法,是对纳税人遵从税法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此方法是以行业预警值为参照对象,利用纳税人申报资料计算出企业所得税指标体系,并与预警值进行对照,偏差程度越大得分就越高,对分数值达到一定程度的纳税人进入审核分析环节。具体评分步骤包括:

1、按照所列的指标数据,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提取需要测算的数据。

2、纳税人申报差异综合评分采用百分制,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分值分配,具体分值如下(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经验进行调整): 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11 销售(营业)成本率 13 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 9 期间费用收入比值 13 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 9 利润率 8 利润率差值 7 所得税贡献率 12 所得税贡献率比值 8 所得税负担率 5 所得税负担率比值 5

3、计算各企业总分值。

先按照指标体系计算出某纳税人每项指标的数值,然后根据计算的数值与预警值的偏离程度来确定该项指标的得分,再将各指标分值汇总,即为该纳税人总得分。具体方法为(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经验进行调整): 纳税人某指标数值-该指标预警值

偏离程度计算公式为:偏离程度=------该指标预警值(绝对值)偏离预警值程度为±5%(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1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5%-1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2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10%-2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4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20%-3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6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30%-4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8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40%-50%(含)及以上的,得该项指标总分的100%。

在上述的11项指标中,销售(营业)成本率、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4项指标应测算正偏差;其余7项指标应测算负偏差。(注:减免税企业、农产品收购企业、废旧物资行业的销售(营业)收入比值、销售(营业)成本率、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5项指标应测算正、负

双向偏差。)

4、根据纳税评估的异常指标和分值,确定需进入审核分析环节的纳税评估对象。可对总分值进行如下划分:总分值为0-50分的企业,基本无问题;总分值为50-70分的企业,需一般评估;总分值为70-100分的企业,需重点评估;评估人员可按指标说明中的分析目的确定的分析方向,进行审核分析和核查取证。

四、审核分析的主要内容

1、经营额变化幅度分析;

2、经营额与应纳税额变化幅度的分析;

3、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分析;

4、负债率变化分析;

5、销售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增减变化的分析;

6.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篇六

1、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报酬率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资产负债率是负债与资产的比率。通常认为60-70%为合理区间范围。低于30%,说明企业的经济实力较强,负债较少,资金来源充足。但适当举债对于企业发展及规模扩大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所以,企业的潜力还有待发挥。大于70%,比率过高,超过债权人心理承受程度,则难以筹到资金,筹资风险加大;且利息负担增加,偿债风险也随之增加。

但一些高成长的企业,可能在其能力范围内,通过举债来扩大生产规模,投入到高报酬的项目中,虽然其资产负债率偏高,但从长远看,它是有一定的高收益的;相反,一些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可能会很低,但并不能说明其偿债能力很强。因此,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衡量不仅要看资产负债率单项指标,还应该与企业的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相结合。如果其资产获利能力很强,保持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是可行的。

以000651(格力电器)股票为例,根据bba禾银上市公司分析系统显示的其资产报酬率与资产负债率近三年的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到,企业20的资产负债率为73.93%,偏离合理区间范围,说明企业的负债规模偏大,但其净资产报酬率近三年逐年上升,其资产有一定的获利能力,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企业保持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并没有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这是考察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流动比率可以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即公司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公司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一般认为,生产企业正常的流动比率是2,下限是1.25,低于该数值,公司偿债风险增加。

速动比率也叫酸性测试比率,是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下限是0.25,低于该界限的速动比率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以新都酒店(000033)为例,根据bba禾银上市公司分析系统显示的其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近几年的趋势图见右上两图。

从流动比率趋势图和速动比率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到,000033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低于下限警戒值,并远远低与行业平均值,其走势呈下跌的趋势,说明其短期偿债有风险,其经营形势不容乐观。

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

通常认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同比例增长,并且利润总额也随之增长是企业比较理想的状况,说明企业在生产规模有较大的发展下,暂时不存在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但如果流动负债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速度,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过快,资金来源显得不足,企业有可能出现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

7.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篇七

关键词:财务指标,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财务指标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指标为基本依据, 采用专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借以全面正确地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盈利能力的高低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进而判断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指标信息是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等方面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追求长久生存与永续发展的过程中, 既能实现经营目标、确保市场地位, 又能使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的扩展经营环境中保持优势、持续盈利, 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健成长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型企业是以不断变革与创新为依托, 市场竞争力具有持续提高趋势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核心知识技术能力、协调整合能力、生产运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在财务上是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结构、成长能力。增加销售收入, 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场份额, 进而在长期内达到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最大化的目标, 不断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分析

(一) 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 包括偿还短期和中长期债务的能力。

(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短期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 它反映企业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实力。企业能否及时偿还到期的流动负债, 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可持续发展状况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第一, 流动比率分析。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大小, 判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强弱的最通用的比率。由于考虑到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在流动资产中占的比例较大, 因此, 通常情况下认为企业的流动比率维持在2:1左右比较合适。但我们不能单凭流动比率高低来断言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强弱, 我们还必须具体分析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所包括的内容结构以及经营上的因素, 才能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作出正确、全面的判断。一般情况下, 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款项数额和存货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如某公司流动比率在1.5:1, 但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合计占流动资产的70%, 其中应收账款余额大部份为常规应收款项, 欠款商为知名的航运公司, 一向信用良好, 且属正常的信用期内欠款, 收回较有保障, 同时, 该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重不大, 所以可以判断该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尚属正常,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第二, 速动比率分析。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资产是流动资产扣除存货的差额, 由于存货的变现速度较慢, 且可能已被抵押, 因此速动资产较流动资产变现速度快。一般情况下, 速动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越有足够的能力偿还短期债务。但也表示企业存有较多的不能盈利的现款和应收款项, 这部分资金失去了创造利润的机会。相反, 速动比率偏低, 则表明企业将依赖出售存货或举借新债来偿还到期的债务, 这就可能造成急需出售存货带来的削价损失或举借新债形成的利息负担。虽然速动比率的公认标准为1, 但不同企业或行业其标准比率也有所不同。例如某公司速动比率为0.9, 其全行业的速动比率的平均值仅为0.7, 且该公司今年的速动比率较往年有明显好转, 这说明该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强的, 且有增强的趋势,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第三, 现金比率分析。现金比率是指现金类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出企业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现金比率过低, 说明企业即期偿付债务存在困难;现金比率越高, 表示企业可立即用于偿付债务的现金类资产多, 偿还即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如果企业的现金比率高于行业平均值, 说明其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第四, 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分析。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是指企业剩余营业现金净流量对偿债的贡献能力。反映剩余营业现金净流量对偿付到期债务的满足程度。该比率意味着企业所取得的营业现金流入量在弥补了营业现金流出量、支付了应纳税款并满足了维持当前现金流量能力必要的追加性现金支出后, 可用于偿付到期债务的水平, 该比率小于1, 则表明企业不得不通过举借新的债务或其他现金融通途径来偿付到期债务, 从而加大了财务的风险性。反之, 若该比率大于1, 表明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营业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偿付到期债务, 说明其偿债能力强,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第五, 营运资金分析。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差额, 是用于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绝对数指标。一般情况下, 营运资金越多则偿债越有保障, 当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时, 营运资金为正, 说明营运资金出现溢余, 不能偿债的风险较小;当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时, 营运资金为负, 说明营运资金出现短缺, 不能偿债的风险较大, 甚至企业财务状况可能已陷入困境。因此,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 其营运资金应为正数。第六,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分析。现金流动负债比是将年度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进行对比, 反映经营现金净流量对其流动负债偿还的满足程度。该比率为正值, 且越大越好, 表明企业应收款项及存货等变现速度越快, 企业的流动性越好, 现金净流量对当期债务清偿的保障性越强。因此,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 其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为正值, 且各年均稳定在正值。

(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 用于衡量企业偿还债务本金与支付债务利息的现金保证程度, 是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好坏、可持续发展态势正常与否的又一重要财务指标内容。第一, 资产负债率分析。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表明在资产总额中, 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 用于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财务活动的举债能力, 以及在清算时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从债权人的立场看, 他们最关心的是贷给企业的款项的安全程度, 也就是能否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如果股东提供的资本与企业资本总额相比只占较小的比例, 则企业的风险将主要由债权人负担, 这对债权人来讲是不利的。因此, 债权人希望债务比例越低越好, 这样企业偿债有保证, 贷款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从股东的立场看, 在全部资本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时, 负债比例越大财务杠杆效益越强。从企业经营者立场看, 如果举债过大, 超出债权人心理承受程度, 则认为是不保险的, 企业就很难借到钱;如果企业不举债或负债比很小, 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 又说明企业畏缩不前, 对前途信心不足, 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差。因此企业应当审时度势, 全面考虑, 在利用资产负债率制定借入资本决策时, 必须充分估计预期的利润和增加的风险, 在二者之间权衡利害得失, 作出正确决策。一般情况下,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 其资产负债率应在40%~60%。第二, 产权比率分析。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间的比率。反映投资者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 用于衡量企业的风险程度和对债务的偿还能力。一般情况下, 产权比率越高, 企业所存在的风险也越大, 长期偿债能力也越弱。因此, 产权比率指标为1左右是最为理想的, 它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第三, 已获利息倍数分析。已获利息倍数又称为利息保障倍数, 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该指标越高, 表明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越强, 企业对到期债务偿还的保障程度也就越高;反之, 则表明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来源来偿还债务利息, 企业偿债能力较差。如果某企业已获利息倍数超出同行业平均值水平, 便说明该企业支付利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较强,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第四, 营运资金长期负债率分析。营运资金长期负债率是指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相除计算出来的比率。该比率较高, 不仅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而且还预示着企业未来偿还长期债务的保障程度也比较强。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的比值要有计划性, 因为长期负债会随时间延续不断转化为流动负债, 并要用流动资产来偿还。有计划的保持长期负债不超过营运资金, 就不会因这种转化而造成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 使长期债权人和短期债权人的利益都能得到保护, 长期债权人和短期债权人才会感到他们的贷款是有安全保障的。如果营运资金大大高于长期负债, 债权人的利益保障程度较高, 企业财务风险不大,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二)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体现了企业运用所支配的经济资源, 开展经营活动, 从中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分析, 判断企业能获取多少利润的能力。主要指标: (1) 销售毛利率分析。销售毛利率是销售毛利与主营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销售的初始盈利能力。该指标越高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的承受能力越强, 盈利能力也越强。如果某企业销售毛利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且各年较稳定, 则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2) 销售利润率分析。销售利润率是用于衡量企业一定时期销售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是盈利能力代表性的财务指标, 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通过扩大销售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 企业“造血功能”越强,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3) 总资产报酬率分析。总资产报酬率是利润与总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 该指标越高, 表明资产利用效果越好, 利用资产创造的利润越多, 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如果某企业总资产报酬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且各年较稳定, 则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4)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分析。经营性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息税前营业利润与平均经营性资产的比率。它反映了经营性资产的获利水平。无论是债权人抑或股东, 投资的共同准则是:以实现收益为目的, 以有效规避风险为前提。由此便构成了投资者对企业强大的资本市场约束机制。面对市场竞争的客观强制, 企业欲求得生存与发展, 务必促使投资报酬率对股东与债权人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要达到这一点, 最关键的是要确保经营性资产的获利水平, 也就是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至少不应低于市场或行业的平均值。对于企业来讲, 如果实际资产收益率高于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 表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客观上业已处于了优势地位, 随即可能导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连锁反应:投资者多了, 财务资源日渐增长,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5)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年末所有者权益与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反映所有者投资的保值增值情况。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保值增值能力越强;反之, 则说明企业经营业绩不佳, 保值增值能力较弱。如果某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且各年较稳定, 则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6) 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营业利润与营业环节上发生的全部成本费用的比率。表示企业每百元营业成本费用中能够取得多少营业利润, 反映企业营业环节上的投入与产出的效果, 表明企业营业耗费的盈利能力的强弱程度, 用于衡量企业对费用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为取得收益而付出的代价越小, 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如果某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且各年较稳定, 则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7) 核心业务资产销售利润率分析。核心业务资产销售利润率是指企业核心业务销售利润额与核心业务平均资产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核心业务资产的投入与产出的效果, 表明企业核心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在短时期内, 一个准确定位的技术或产品及其价格性能, 或许可以支持企业获得一时的丰厚利润与竞争优势, 但从长远来看, 竞争优势及其持久性将只能来源于用比对手更先进的技术、更低的成本、更佳的质量以及更快的速度与更高的效率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来源于能够生产出大量的具有强大竞争潜力的差别化产品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强弱的最直接的市场表现, 无疑当属核心业务资产利润率。该指标通过与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及其走势的考察, 可以对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劣态势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如果该比率经常性的高于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 且呈持续走好态势, 便意味着企业在客观上业已处于了竞争的有利地位。反之, 则意味着企业在客观上业已处于了竞争的不利地位, 倘若这种不利的态势得不到及时的扭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 势必导致企业竞争功能的完全丧失, 最终陷入严重的危机境地。因此, 企业对核心业务资产利润率的变动趋势予以适时的监控, 并通过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调整, 推动企业的核心能力的不断强化, 对于企业危机的防范和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 盈利质量分析

盈余质量也称盈利质量、利润质量、收益质量, 它是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内在揭示。盈利质量分析是在盈利能力评价的基础上, 着重就盈利的真实性和盈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通过相关指标的计算来修正和补充盈利能力指标, 从而更有利于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综合分析, 以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的品质。盈利的真实性是指利润是可实现的, 能够给企业带来真实的现金流量, 而并非仅仅体现在账面上。它体现了盈利的现金保证程度, 也就是反映盈利的确认是否同时伴随着相应的现金流入, 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较高的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与现金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一般而言, 这一差异越小, 盈利质量越高。盈利的相关性是指企业的盈利主要是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主营业务, 还是来自于政策优惠或企业偶然产生的收益或是来自于大股东或关联方的利润转移。如果企业盈利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主营业务, 盈利能力则能如实反映企业业绩, 其盈利质量高, 反之, 盈利能力则不能如实反映企业业绩, 其盈利质量差。 (1) 应收账款相关指标分析。包括应收账款发展趋势分析, 应收账款占用率分析, 应收账款结构分析, 营业利润的增长率与应收账款的增长率分析等。如果某个企业按照年份纵比, 其应收账款增速下降、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1年以内的短期应收款比例逐年提高、1~2年的中期应收款所占比例提高或不变、2年以上的长期应收账款比例下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于同期应收账款增长率, 则表明企业现金流量转化能力较强, 企业盈利质量持续提升,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2) 利润相关指标分析。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分析, 营业利润率分析, 净收益营运指数分析等。如果某个企业按照年份纵比, 其主营业务利润额占营业利润额的比重大且逐年提高、营业利润额占利润总额比重大且逐年上升、经营净利润额占净利润比重大且逐年增长, 则表明企业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强, 盈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好, 盈利质量较高,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3) 现金相关指标分析。包括盈利现金比率分析, 现金销售比率分析等。一般来说, 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占净利润比率越大, 净利润的现金实现程度越高, 盈利质量越高。如果盈利现金比率小于1, 说明部分利润没有相应现金流入, 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企业盈利, 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这个指标鲜明地体现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在分析盈利质量上的差异, 经营现金净流量才是企业经营中产生的能完全使用的现金, 是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通常情况下, 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比率越大, 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现金实现程度越高, 盈利质量越高。若该指标等于1, 表明企业收现能力良好, 基本不存在应收账款;若该指标大于1, 表明不仅收回本期销货款和劳务费, 而且收回前期的应收账款, 说明企业经营情况良好, 应收账款管理较佳;若该指标小于1, 表明企业不能全部收回当期销售款和劳务费。因此, 盈利现金比率和现金销售比率高, 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四) 综合分析

每个企业的财务指标都有很多, 而每个单项财务指标本身只能说明问题的一方面, 且不同财务指标间可能会有一定的矛盾或不协调, 如偿债能力很强的企业, 其盈利能力可能会很差, 因此, 只有将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有机联系起未, 特别是将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结合起来分析, 才能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总体变化规律作出本质的描述,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总括性的结论, 从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作出综合的评价。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对于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指标都很高或者都很低的企业, 投资者对其投资价值不难做出判断, 但对于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别的企业, 则需进行具体分析。如有些企业可能获利能力指标很高, 但其偿债能力低下, 这样的企业的投资价值必然要大打折扣, 因为这往往会给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隐患。 (1) 获利能力较强, 但偿债能力较低的企业。这种企业要从两方面分析其原因。第一, 若其原因在于当期的销售收入中有较多的应收账款尚未收回 (即应收账款的余额较以前大大增加) , 则主要应结合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的大小来评价其价值。若应收账款中短期 (信用期内或超过信用期较短) 的比重较高, 且按制度规定提取了坏账准备, 则该企业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较小, 可以说该企业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反之, 若应收账款中长期的比重较大, 甚至还有较多的三年以上未转销的坏账, 那么该企业虽然从短期来看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但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较大。应收账款中长期的比重较大, 不仅会直接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 同时也会由于将来坏账损失的大量核销而降低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因此, 从中长期看, 如果今后此种情况得不到改善, 其投资价值并不高,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不佳。第二, 若其主要原因在于成本费用的支付与摊销的时间不一致, 则需结合该项成本费用的大小及摊销标准的合理与否来对其投资价值进行分析判断。如是否因存货计价方法不当而使之存货成本增加、利润虚增;是否因应该摊销的费用挂账而使利润虚增等等。一般而言, 每个企业都会存在成本费用的支付与摊销计入损益的时间不一致的现象, 在会计上表现为递延资产和待摊费用等。如果该项成本费用数额不大, 对企业经营状况和投资者的判断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但如果该项成本费用数额比较大, 则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 并在各企业之间相互可比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而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态势。 (2) 获利能力较弱, 但偿债能力较强的企业。这种企业通常表现为净现金流量较大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较高。若其原因在于新投资项目特别是高科技项目尚未产生效益或资金较多尚未投入使用, 则该类企业从短期来看或许投资价值不高, 但从中长期来看也许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因为企业偿债能力较强, 不存在经营资金的短缺, 随着投资项目的逐步完工, 获利能力会逐步增强。但如果从较长时期来看, 企业的获利能力一直较低或处于一般状况, 即使暂时有较强的偿债能力, 也不具有投资价值, 因为获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偿债能力的强弱, 没有较高的获利能力做后盾的较强偿债能力只能是暂时的,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不能看好。

三、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途径

(一) 制定企业财务战略, 努力改善财务指标

财务战略目标规定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是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和努力方向。它明确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企业准备实现的财务战略使命。企业应根据其内外环境和财务战略目标, 拟定相关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 通过分析论证, 在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选择实现财务战略的最优方案。为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目标时, 应以企业现金收益和风险的平衡为重点, 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 将财务指标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始终执行既定的财务战略, 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改善财务指标

一般来讲, 理性的投资者决不会单纯以收益为导向, 而是期望收益的实现能够建立在良好的投资安全保障基础之上。作为企业首先必须为投资者提供一种财务安全保障机制, 然后, 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核心竞争能力, 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性。只有这样, 才能在企业价值增长与吸引投资者之间形成一种持续的、良性互动机制。所谓财务预警系统, 就是旨在监测预报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 通过设置财务指标体系, 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 而建立的财务分析系统。市场的瞬变性与不可准确预见性, 加之决策者素质水平的影响, 使得风险成为客观存在。如果企业不能卓有成效地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 势必使企业的未来发展陷入严重的危机境地。当各种不测风险发生后, 最易遭受侵害的显然是企业财务管理:由财务状况的渐进恶化而引发财务危机。因此,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及早诊断出危机讯号, 并采取相应措施, 改善财务指标, 将危机消灭于萌芽阶段, 成为确保企业财务安全和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改善财务指标

全面预算管理就是通过价值驱动因素来进行资源配置管理。保证预算制定的过程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 从而采用高水平的财务模型来拓展年度预算的框架, 建立以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预算程序, 进而监督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的全过程, 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能建立在全面预算管理基础之上。

(四) 优序融资政策, 改善财务指标

筹资策略应根据内外财务管理环境的状况和走势, 对资金筹措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 旨在为经营战略的实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并力求不断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筹资效益。企业应维持一个保守的财务比率, 以保持企业持续进入资本市场充足的借贷能力;制定能够以留存收益支持公司持续增长的股利支付率;对于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这一融资政策, 既能够利用留存收益增强企业财务的灵活度, 又能够利用债务融资维持或提高股票市场价值。企业应致力于优序融资政策, 改善财务指标, 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五) 优化财务杠杆利用水平, 改善财务指标

当资产的基本收益能力 (亦称资产报酬率) 大于债务的利息率时, 或者当企业按固定财务费用取得的资金所获得的收益大于所支付的固定财务费用时, 负债筹资所带来的净收益归属于股东, 负债能够增加普通股东的报酬 (每股盈余) , 负债具有正向的财务杠杆作用;当资产基本收益能力小于负债的利率时, 负债具有减少每股盈余的负向杠杆作用。企业在战略发展过程中, 都可能使用财务杠杆来扩大企业的规模, 打造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是, 财务杠杆的负面效应又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企业对于财务杠杆的利用。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公司盈利前景和风险承受能力、国家法律约束、宏观经济周期等多种因素, 规划企业的负债水平, 确定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财务杠杆利用水平, 从而改善财务指标,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

(六) 增强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获取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 以改善财务指标

企业发展最为本质的一条铁律:增加企业价值、增强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获取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有着选择各种财务政策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能够更好的驾御财务风险, 能够更好的控制财务政策不当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未来现金流量充足的企业不必担心债务过度造成的持续发展能力的伤害, 而未来盈利前景暗淡的企业过分的依赖债务融资只能陷入破产的泥潭。增强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获取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 是改善财务指标和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之路。

(七) 增强企业财务状况的调整能力, 改善财务指标

企业财务指标也不应该是静态的数值。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具有改善财务状况和优化财务指标的有利因素, 也存在由于环境的变化而转化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不利影响的因素, 企业应对未来影响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 在对未来形成一个合理的预见的基础上, 确定目前采取的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对措施, 使企业财务指标不断得到改善,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中级财务管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3]张新民、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篇八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只有通过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才可以充分掌握其技术创新的情况和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服务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科技园区只有通过对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才可以深入认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中的缺失及弱点,以便为其提供相应有效的服务项目。对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而言,只有充分认识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快速稳定地成长。所以,构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非常必要。

一、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已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不同的维度。

如拉里和柏格曼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入手,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王健、王海山等从技术创新资源要素角度入手,把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包括研究开发人员、研究开发经费、专利),产出能力以及活动过程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支持和社会支持能力等几个方面。从技术创新的过程角度入手,傅家骥、高健等将其分解为创新资源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贾蔚文、许庆瑞等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应分为创新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5个方面。关士续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创新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实施能力、实现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组成。

二、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与原则

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高技术、知识型、创新性、扁平化、小型化、高速发展的特点,依据指标设计原则,对评价维度进行划分和分析,然后设计具体的指标体系。

我们在构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时所遵循的原则:

1. 全面性原则。为了保证综合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在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选取可以概括反映被评价事物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的评价指标,以便最终确定指标体系时有筛选余地。

2. 重点性原则。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选择关键重点要素指标,作为评价的重点,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以做到客观地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 可行性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时,应注意指标的可测性、易得性和指标体系的整体性,如果指标过多、过难,将影响到收集的数据的可信度与准确性,同时,使评价工作复杂化。

4. 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是指标的简单堆积,指标间应该具有一定的内在技术、经济联系。

5. 可比性原则。指标的设置应体现可比性,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既要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横行比较,也要考虑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三、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维度分析

根据我们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实际考察和特点研究,本文将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细分为以下7个方面:企业家综合能力(核心)、员工综合水平、企业组织文化、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市场环境及营销能力。并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维度模型”(见图1)中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些维度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驱动力,持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改进。

1. 企业家综合能力。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是企业的创始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的核心。企业家的综合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发展前途,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要素。企业家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到其它要素。

2. 企业组织文化。企业组织文化是影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另一重要维度。企业的愿景、价值观,企业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以及企业的制度文化会对企业的创新产生长期的影响。借鉴于国外创新文化对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

3. 员工综合水平。员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技术研发人员。员工的综合水平也就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层次、速度、质量和成本。员工的综合水平受企业家和组织文化的影响较大。优秀的企业家和组织文化可以吸引到优秀的员工。优秀的企业家和优秀的员工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4. 资源获取能力。资源获取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必要的信息、资金、人才等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资源的获取能力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要素之一。而资源的获取能力又受制于企业家的综合能力和员工的综合素质。

5. 资源配置能力。资源获取以后,如何高效的配置资源,是决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另一重要要素。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获得所需的资源后,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而有些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效果,所以也需要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

6. 研究开发能力。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研究开发能力。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促使企业要有更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与企业家的技术水平和核心员工的技术能力紧密相关,同时受制于资源的获取能力和配置能力。

7. 市场环境及营销能力。市场环境和企业的营销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实现其技术创新,这是技术创新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技术创新被市场接受或创造出新的市场,技术创新才算是真正得以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够正常进行。这也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

四、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维度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五、 结束语

本文构建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突破了以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更加关注了企业中人的因素和组织能力的因素,特别是企业家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并为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进行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评价思路。

参考文献:

1.顾颖,马晓强.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吴永林,吴振信,张欣瑞.创业成长—北京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问题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3.曾德明.高新技术企业R&D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庚寅,周显志.中国发展中小企业支持系统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陈明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作者简介:骆珣,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张振伟,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硕士生。

上一篇:动力二车间2009年全年工作总结下一篇:ad 地产广告语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