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创新论文

2024-10-09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共14篇)

1.小学科学创新论文 篇一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探索浅谈》

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结合小学科学课的特点,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能力,龙其是创造能力,他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发展自身,改造世界。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施创新的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解放学生。

科学课在让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三个“解放”的对策。

(一)解放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课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实验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想得新、想得奇。我还经常运用设疑促思的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二)解放学生的嘴,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没有这不能说,那不能提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可以说,想提问就可提,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即使说错了,也只作正面指点,不进行指责,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例如:我教《物体的特征》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物体,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或多或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三)解放学生的双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让他们积极地玩,并要求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从而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观察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的矛盾或问题,尤其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一个好的科学教师,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来训练学生的。教师精心准备了“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与材料的作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摆的秘密”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摆,然后做实验:在10秒钟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多少?当全班12个小组将数据汇报(教师在黑板上作记录)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数据,看有什么问题没有。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有的说:“我发现我们小组的摆比别的小组的摆快一些。”;有的说:“我发现我们组的摆摆动到最后停下来了。”;有的说:“我发现我们与他们组的摆做得不一样,我们的长而他们的短,所以摆动不一样。”;……;有的问:“为什么同样是10秒钟,每个小组的次数都不一样呢?”;有的问:“为什么摆到最后都要停下来?有没有不停的摆呢?”;有的问:“到底是长的快还是短的快呢?”……。在许多的问题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筛选和分类,确定本节课能够解决的问题,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发现了问题并明确了问题,这是思维的结果,也是创造性的体现,同时也为分析问题作好了准备。

三、运用媒体,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正确运用媒体,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突出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

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媒体来引入新课,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浮力这个内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对浮力现象容易理解,但对浮力的实质理解则是一个难点。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如小木块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这是由于木块受到向上浮力的缘故,这个力叫做“浮力”。这种方法引入,由于现象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而且设置的问题又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在教学中采取课前播放一段剪辑的录像:有一群小朋友在玩皮球,不小心小球掉进了一个小直洞里,洞又较深,小朋友都在想办法把球取出。我就把取球的答案让学生来回答。结果学生由于提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而议论起来,大多数同学说用水灌入洞中,让球浮起来,接着我又提出为什么?假如掉放的不是皮球,而是一个比皮球重得多的小铁球,能否也同样用灌水的办法取出小铁球等一系列问题。结果学生的思维很活泼,然后通过演示实验的配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的天性好动,特别喜爱游戏活动。在自然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适当采用演话剧、玩魔术、猜谜语等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游戏中,愉快地获取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天气变化和人的关系》一课,我叫几个学生上台,让他们分别扮演各种害虫以及农作物获得大丰收的情况。让学生在话剧中了解瑞雪兆丰年的道理。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和技能。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是不可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其中的。教师应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有效的办法,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分散,如利用媒体教学手段的图像清晰、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特点,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通过观察认识事物是他们增长知识的主要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般采用观察实物、观察图片、观察标本、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等方式使他们认识事物。但由于有的实物或标本体积过小,不易看清,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如采用了电脑媒体,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及整体结构,从而使学生可全面深刻地认识物体。如:用电脑绘制蝴蝶的侧面与腹部结构图,在电脑可向学生显示,并可演示旋转,加上动画的效果,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我边演示边讲解,这恰似电影中生动的“特写镜头”,这样使幻儿精力集中并能直观形象地看清、了解昆虫的物征,进而掌握了昆虫的概念。有些东西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但通过电脑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清楚认识这些现象。如:“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制成动画课件,就可以化难为易。如:一个注射器活塞没有压缩前,注射器内部的几个空气分子自由自在,随着注射器活塞的压缩,注射器内的空气分子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最后被“龀牙咧嘴”地压在一起并用“双手”使劲地上撑活塞的底部。这一简单的动画演示,把抽象复杂的事物形象简单化,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压缩后,空气(分子)的数量没有改变,压缩只是使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小了。它们“不愿意”被压缩而使劲往上支撑对活塞产生了向上的力,所以当人们手压注射器活塞时有往上弹的感觉。

五、进行实验探究。

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根据生动、新颖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根据材料的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看看叶的形状,认识叶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对物体的仔细观察,才能领略到大自然中各种奥秘之所以在。只要学生学会了处处多留意观察,自然就能从中掌握某些事物的规律和特点。

学生的观察,描述不充分,既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关。要改进观察教学,必须改变老师的心目中既定的,单一的,不变的死要求,要指导

学生对具体的观察,用儿童自己的话,全面描述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仍以观察茎为例,要让学生描述:从哪里到哪里是茎?与叶连着的是茎,与花,果实连着的是不是茎?上面没有叶的是不是茎?叶旁边长出的细枝条是不是茎?茎是怎样缠着棍子长的?用手比划一下,从哪一边往哪一边缠?是不是像这个符号这样缠?一边看一边说,这就是在发展学生的能力。

六、学生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科学课教学生学习的是“浅显的基础知识”,不能强求完整、严密,要作具体的分析。更应侧重学生语言的内容,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他头脑里想到的东西说出来,并能使别人听得懂。例如,教学《昆虫》一课,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蚂蚁后提问:蚁的身体可分为几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对蚂蚁进行研究,然后要求学生把研究的结果综合起来形成结论,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把结论表达出来。

又如,学习《植物和环境》一课时,出示图片,阳光下的菜地,附近有灌溉的水沟;荷塘景色;植物园里的水松和水杉区,阳光射进树丛间。给学生从观察中以植物生活的周围有些什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了解植物生活周围的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就是植物生活的环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探讨些植物的特征。接着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松树、虎尾兰、玉连、仙人掌等植物。另外出示实物,让他们看看和摸一摸,并说出这些植物叶子的特点等。学生观察后报告他们的发现:生长在不同环境里的植物,都有它们适应不同环境的形态特征。蕉、芋、木瓜等植物是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它们的叶子都比较阔大而薄,表面光滑没有毛,叶片上气孔较多,便于蒸发水分;松树的叶如针状,虎尾兰的叶窄而长,玉莲的叶丰厚,宜于含蓄水分,仙人掌上的刺就是叶,细而短,这些植物的叶子一般都比较硬,表面有的有蜡质或绒毛,叶片上的气孔也较少,以减少水分蒸发,所以这样的植物适宜生长在干旱的地方。

接着观察第二个实验的配图:(浅盆里种子萌发实验)学生先分析探究盆里种子萌发环境的差异,(靠水瓶一和水分较充足)再根据盆里种子长出胚根的情形,1、每颗种子长出的胚根都向着小瓶一边。

2、越靠近水瓶的种子,长出的胚根长。想想出现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通过议论使学生得出植物有向水生长的特性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就需要用探索的方法,探索的过程是从不知到初知,到熟知,不会出错,而且错是各种各样的,因此,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有不科学,不严密的词语是得正常的。对于这些不科学,不严密的词语,有的可以因势利导,教给学生一些词语,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另外要改进实验教学,教师必须理解实验的教育价值。从大范围看,虽然多媒体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科学课我们可以摆脱“一讲、二示范、三照着教师去做”的影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寻求科学,使实验成为一种简单的动手操作活动。实验的教育价值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自然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奥秘,更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的教育价值。

2.小学科学创新论文 篇二

一、创设问题,引领学生“神入”课堂情境

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提问题的欲望,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发现周围环境或事物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让学生思考想提出什么问题、研究什么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先做了一个实验:在长颈瓶里装满红颜色水,塞上插有细管的活塞,然后把实验装置放在热水里并不断加热,不一会儿,红水从细管中喷出,形成小喷泉。这一奇特现象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老师,如果把细管换成粗的,水还会不会喷出”“放在冷水里还会不会喷出”“用其他液体代替红水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学生按照提出的问题,选取相应的实验材料,自行探究,积极性很高。

二、“玩”中求知,给学生放飞想象的空间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在探索中去发现,因为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最快,记忆最深,也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低年级的学生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往往凭的是兴趣,而“玩”则以其兴趣而吸引着学生。如在上《影子》一课时,我将学生带领到操场上,玩捉影子,踩影子的游戏,学生高兴得欢呼起来。休息时,学生积极发言,抢着讲述自己在游戏中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认识到影子产生的条件:一是要有光;二是要有遮光物体。在上《磁铁游戏》一课时,我准备好磁铁,就放手让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后,我在一只装满了水的烧杯里,放进一只图钉,要求学生在不倒掉水,不准用任何工具伸进水里去取的条件下,想办法把图钉取出来。学生瞪大眼睛望着烧杯里的图钉,努力思考着,很快就有学生想出了用磁铁隔着杯子吸出图钉的办法。这样的“玩”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向科学知识深处舒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的,即使所学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的实践结论,学生也必须经过自己的探索。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科学最行之有效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科学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实验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并且学会通过这个过程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因为教师不可能传授给他所有的知识,更多的东西需要自己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同时,在参与到需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中,还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例如:三年级学生需要学习制做植物压制标本,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到户外采集植物,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既贴近了大自然,又获取了科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辨别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还发现了许多不认识的植物,由此引发了对它们的各种疑问:这是什么植物?它会开花吗?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请教父母或他人等方法去搜集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活力课堂,让师生思维相击而生灵气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条件,尊重他们的思维成果,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获得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强迫学生接受某一观点,对他们发表的不正确见解不要在当时给予否定或暗示性的否定,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指导,让他们自己重新去认识,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要通过质疑、引导、揭示矛盾等活动,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研究科学的兴趣,给他们自我修正不正确见解的机会,从而达到自然把握课堂教学方向的效果。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作为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一味灌输课本知识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竭尽全力为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人才而努力,勇敢地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局面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3.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科学课 思维拓展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36-02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小学科学教学落实创新教育的要求,主要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认识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产生注意力、激发丰富的想象、产生积极的思维。就会乐而不疲地去探索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学生产生了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趣味化,可以编写顺口溜,强化学生记忆兴趣。开展实验、质疑、辩论、竞赛……保持学生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亢奋状态。学生视科学课为“快乐”,认为“上科学课玩得开心,学的有趣”。在“玩”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丰富了想象。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纺织材料》一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到老师搜集有关纺织材料资料建成的网页中去了解纺织材料的发展史,去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纺织材料的知识,收集、整理起来,与同学交流、探讨。最后鼓励学生在金山画王中设计未来的不同材质衣服,并将设计方案上传到网上。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网络学习之后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了很多未来的衣服:有的孩子设计了能在海、陆、空三地都可以穿的衣服;有的孩子设计了一些利用太阳能的衣服,这样的纺织材料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的孩子设计了一些多功能的……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盡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特别是学困生也要给他们说的机会,并且适当给予鼓励。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获取。

四、坚强沟通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思维有很大盲目性和狭隘性,表现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对所学知识不能够纵横沟通、灵活运用。因此,在学生新知识形成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根据知识间的联系,系统进行整理,优化学生的认识结构,使学生形成驾驭知识的能力,能够全方位思考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4.小学科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篇四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科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科学本身就是人类不断更新发展知识在时间尺度上积累的成果。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束缚少,在这个阶段对他们及时进行创造性教学,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途径。由此,探索科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 重要了。

二、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顺应“大纲”要求科学教学大纲指出:科学教学不仅是知识教学,而且还包含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知识教学在课堂中地位应该逐渐弱化,单纯的灌输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取而代之的是创新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去鼓励学生由教师的提问,通过自主实验,搜索资料等途径解决问题,并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束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2.科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决定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科学教学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涉及古代的、现代的各项 先进科学技术和重大发明创造。这些知识来自不同的领域,但是当今社会提倡学科交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结合往往能产生突破性进展。对于小学科学教学也一样。让学生亲自参加考察活动,进行观察和实验,开展栽培、制作、饲养等活动,就是创新课堂教学所提倡的方式。它让学生体验各个科学领域知识的独特之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

1“.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较为适用。这种教学模式过程如下: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预测结果———学生操作或行动———得出结论。2.研讨的教学模式其过程如下:教师创设情境(给学生观察材料)———学生观 察、分析———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上升为科概念。其过程为:实验———结论———再实验———新结论。我在教学“导体”一课时就功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行探索的科学习惯。如:师:下面让我们看看,苹果是不是导体?猪肉是不是导体?蒸馏水是不是导体? 师:演示:用一节电池下演示(现象:灯不亮),用四节电池(现象:灯不亮),用高压电(现象:灯亮)。师:苹果、猪肉、蒸馏水到底是不是导体呢?

生:在电压低的情况下不容易导电,在电压高的情况下容易导电。

4.解释式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学生难以设计的实验方案,我就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再让学生破坏一些规则,从而让学生积极思维。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就运用了这一模式,其过程如下:师:如何知道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音叉振动时,用手碰触,阻止其继续振动)

师:还能听到声音吗?生:不能。师:正是因为音叉停止了振动,所以我们听不到声音了。是吗?但是我们声音不会马上消失,为什么呢? 生沉默。师:因为音叉振动带动空气振动,空气振动使耳朵鼓膜振动,所以我们能听到声音。空气的振动不会随着音叉的振动马上停止,所以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5.迁移式教学模式科学课最主要的特征是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要有教师的引导,实现其方法的迁移。我在教完“一片完整的叶”再进行“蜗牛”一课的教学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

师:观察一片完整的叶时,我们是怎样知道叶的特点的,请 你们回忆一下。

生:叶的大小、边缘、颜色,叶柄的大小、长短、粗细„„ 师:我们观察蜗牛也应该观察蜗牛的什么?

生:蜗牛的大小、蜗牛的颜色、螺线、怎样爬行等。学生写出观察报告。(迁移)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通过运用以上的教学模式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第一,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吸收者,这得益于课堂上教师职能的转变。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是一种引导式的激励。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的地位

5.小学科学创新论文 篇五

在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闻 静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当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因此可以这样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课堂内外有限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呢?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一、擦亮孩子的眼睛,在观察中播种创新的种子

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础。陶行知先生说:“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科学,培养科技意识。解放学生的眼睛,教师还应当在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利用与教材配套的投影片、录像、课件、教学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多角度提供相关资料,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此外,还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如激趣观察法、顺序观察法、细致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想象观察法、思考观察法等几种简单容易掌握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到生活中、到现实中学会观察,使他们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从而真正拓展他们的视野,乃至他们的世界。擦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广泛地观察,在观察中播种创新的种子。

二、解放孩子的头脑,在思考中浇灌创新的苗子

科学知识不是死的知识,很多科学知识都是通过想象甚至幻想得来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3岁~4岁开始,孩子们就已经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在不断地生长生活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却不断地退化。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好奇心,也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和方法。

(1)珍惜和培养好奇心、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是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因为人类的整个科学技术史上重大的科学发现,说到底都是被好奇心所推动的。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思考为什么,多创造机会让其解决为什么。

(2)以课外兴趣小组为辅助,强化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开设的兴趣小组不仅增强了动手动脑能力,获得学习科学知识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科学知识和规律的理解,更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3)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场所,扩大学生视野,使其成为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源头活水。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阅览室,并在教室的读书角多添置青少年科普读物,使学生在课后能及时翻阅以及查找需要的知识。总之,要解放孩子们的头脑,让他们在思考中浇灌创新的苗子。

三、鼓励孩子说话,在诉说中绽放创新的花朵

科学知识需要孩子们奇思妙想,同时也需要孩子们善于表达。要让学生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权,提倡标新立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大胆地提问、积极地发言,讲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呢?首先应该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知识畅所欲言;尤其要鼓励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动口。老师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并要给予客观、公正、中肯的评价。鼓励孩子们多听多说,让他们在诉说中绽放创新的花朵。

四、释放孩子的双手,在行动中摘取创新的果实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光会说、善说还是不行的,还得善于动手。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工具书,科普书籍;自己查找资料,合作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办黑板报、办手抄报等形式,让他们真正体会用自己的手摘取成功果实的乐趣。总之,要释放孩子们的双手,让他们在行动中摘取创新的果实。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通过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这样,学生应变素质、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当然,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久的时间、科学的方法。这都需要我们一一去探索。

6.小学科学创新论文 篇六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教育的改革,小学科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启蒙阶段,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科学教师要重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在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实现科学教学目的,科学教师要有一颗创新之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关键词:创新之心 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实践性。根据科学学科特点,在小学科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现代教育中,科学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以教师的创新之心促进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教师的创新之心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人们的科学意识逐渐的增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的显现出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科学教育一直被忽视,科学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相关的要求,科学知识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科学实验贯穿在整个科学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积极的探究有效的科学教学模式,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小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探究的积极性。科学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不会觉得枯燥,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实验教学中。用教师的创新之心满足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逐渐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为学生今后科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的创新之心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科学理论知识,科学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课程重要的教学手段,不仅要发挥辅助科学课堂教学的作用,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感受科学知识的奥秘,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教师要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促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用创新之心改良实验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很多,实验器材的配置不够全面。又加上很多学校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科学教学资源的投入有限,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就无法正常操作,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就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实验内容就只能通过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讲解,缺乏趣味性,实验课程教学就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都不高,也不利于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掌握科学知识,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形,要对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进行一些创新,在不改变实验原理的情况下对实验器材和内容进行一些改变,用学生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大大提高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操作的可行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2、用创新之心改善实验教学模式

目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科学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目标为基础,研究出符合小学生发现需求的科学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科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操作实验,学生观察。现代科学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逐渐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应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要不断的追求教学模式的创新,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更加体现出科学的学科特点,体会探究科学的乐趣。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测实验结果,然后自己通过实验操作进行验证,教师要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仔细的观察,通过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进行正确方法的指导和总结,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能够体现出来。

3、用创新之心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非常迅速,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力求创新教学,改变传统一层不变的教学方法,给小学科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科学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科学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互相帮助,协同合作,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设置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合理的分配小组,使小组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科学实验探究,不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需要一个观察的过程,在课堂上不能得出实验的结果,还有一些实验的现象不容易观察,这些情况下,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来弥补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有效的辅助教学的工具,科学教师可以利于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些因为条件的限制影响观察效果的实验。

例如学习《种植我们的植物》,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可以完成凤仙花种子的播种,但是对于植物的生长情况,需要长期的研究和观察,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形象的感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种子萌发、长成幼苗、逐渐长大成为一颗完整的植物的过程的视频短片,让学生有大致的了解,在今后的实验和学习中能够作为参考,结合教材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

4、用创新之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大胆的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研究和讨论,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实现科学的教学目标,科学教师必须要有一个创新之心,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验,使学生能受到更多的启发,感受的科学的深奥,激发自己内心深处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大胆的进行创新实验,主动去探究更多的科学知识,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科学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创新之心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启发,通过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实验操作经验的积累,逐渐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谁更硬一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对纸、木块和金属等材料进行材质分析,然后进行预测,最后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实验方法行表扬,以此激励其他学生的大胆的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创新能力。总结语: 科学教师的创新教学是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坚实力量,小学科学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科学教学的目的,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力求创新,从各个环节进行改善,对有些在课堂上不容易实现的实验进行改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实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今后科学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参考文献:

7.小学科学创新论文 篇七

一、构建科学和谐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作用, 一个成功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1]所以, 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 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 要积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从而激起“人人求新”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才敢于想、敢于说、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 体会到创新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1. 教师民主是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的基础。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 教师要提倡民主的作风, 给予学生更多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 不要把教师个人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不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 只要是有个性、有创意的见解和发言, 教师都要给予鼓励。不能一味地把所谓的“正确”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鼓励、帮助、纠正为主, 更不能简单批评。在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发言时, 不要要求他们一次就能回答出来, 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指标, 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 给予他们答对的机会, 从而消除他们内心的自卑感,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在班级中创设同学之间平等、相互帮助的氛围, 让他们的潜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敢于尝试创新。

2. 师生和谐的交流与合作是学生创新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 才能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发出创新的火花[2]。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强调“师道尊严”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应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和学生一起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在和学生交往中要提倡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多进行鼓励性评价。

二、在学生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提供学生创新的条件

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说明他们在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索, 并思考这些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 因此, 教师要尽量提供给学生创新活动的条件, 鼓励他们在科学课程中大胆质疑, 善思多问。

1. 好奇心是每一个学生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好奇心往往会萌发创造意识。因此, 保护并积极培养学生对每一样事物好奇的心里, 并引导他们参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在教学科学课《青蛙和蟾蜍》一课时, 可以先让学生随便说出各种动物的名称, 然后教师很快地判断出这种动物是不是两栖动物, 使学生感到很惊奇, 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利用这一有利的机会,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再分组讨论, 总结出两栖动物有什么特点, 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惊奇、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得科学知识,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勤思善问是学生创新的必经之路。

对事物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 也是创新的起点[3]。只要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质疑,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 我在教学《鱼》一课时, 不少学生提出:泥鳅怎么属于鱼类?而鲸鱼又怎么不属于鱼类?我在引导归纳鱼类的共同特征时, 有些学生提问:“可不可以不把有鳞片做为鱼类的共同特征?”对于这个问题, 无论正确不正确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长此以往,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并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三、注重科学探究与实践相结合, 努力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来源于形象, 学生的思维源于学生的各种动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过, 学生的智慧在学生的手指上, 手是学生思维的一面镜子。因为人的思维活动与手的动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信息从手传递到大脑, 又从大脑传回到手中, 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相互的联系越多就越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4]所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很多, 这恰好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动手的机会。例如, 在学习《杠杆的科学》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观察杠杆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 让学生测量三点之间的距离, 再让学生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再如, 学习《斜面的作用》一课时, 先让学生将平面的长短与斜面进行比较, 发现斜面的坡度和拉力的关系:坡度越小越省力, 坡度越大越费力。正是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实验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是当前许多学校非常重视的课程, 随着教育的深化, 新课程理念的深入, 小学科学课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改变教学观念,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的思维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 特别在变通性方面要做得更好;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 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对学生提出的好见解, 教师必须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不恰当的问题, 要给予合理的评价, 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5]。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荒唐的异想天开之中, 小学生的“猜想”虽然只是一根小小的羽毛, 但是只要得到老师的赏识与爱护, 羽毛也就可能变成美丽的翅膀, 搭乘创新的东风, 一定会飞得更高, 飞得更远!

摘要:新课程的理念下, 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摆在许多教师面前的问题。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学生创新的条件、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科学课堂,创新精神,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张运红.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

[2]杨正午.探究式教学必须正视的问题: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关于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 2005, (6) .

[3]温彭年, 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5) .

[4]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 1995, (10) .

8.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探析 篇八

一、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1、大部分学校和老师往往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目前大多数学校铺普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不重视实验教学。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一般都是灌输法,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股脑的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有时,有的学校甚至直接用其他科目来代替科学实验课,完全剥夺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权利,取而代之的却是老师让学生直接抄写一下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即可。当然,学生也常常因为作业量大,需要背的理论知识更是一大堆,基于此,学生有时会用上实验课的时间用来做作业或者背知识点。随着多媒体的引进课堂,相当一部分老师仅仅让学生观看一下模拟实验,学生严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2、科学实验教学往往得不到有效普及。大部分农村学校在科学实验方面仍然还是一张白纸。由于缺少实验器材,根本没有办法上好实验科学课;另外,即使有实验器材,但由于老师的懒惰和不负责,使得实验没法顺利开展,更有些学校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实验器材只是个摆设。

3、师资力量不足。因为小学科学实验课刚开设不久,不少学校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有的老师兼任好几门学科,他们只注重理论课,对科学实验课都是敷衍了事。即使有老师来上科学实验课,但是他们自己根本不懂应该如何上好这门课,往往以错误的方法来教导学生,甚至有时传授给学生错误的知识。

4、学校在实验材料上缺乏投资。学校一般不具有完整齐全的实验材料,这就造成老师还得自己去找相关材料,而有些材料又不是很好找到,所以老师都不愿意自己找材料,也就导致实验课无法进行。加之,实验课是实践活动课,课堂纪律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老师也就更不愿意去自找麻烦事,也就取消了科学实验课。

二、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的切实可行措施

1、实验设计要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拥有跟多的自主机会。老师应该明确学生是主体,并在教学课程中,鼓励学生口、手、脑并用,亲身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而且老师在提高学科学及运用科学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其适应学习和探索的需要。此外,老师要充分放手,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这样不仅使得学生深刻理解及消化知识,真正的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东西,也养成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2、研究可行及合理的实验材料,保证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活动。一般取得适合学生使用的实验材料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要想取得实验的成功,材料是基础也是关键因素,精心准备设计的材料能使得实验事半功倍。学生上科学实验课,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前人的科学成果,更重要的是自己亲身运用材料的过程,总结科学道理及其规律。此外,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料来实现实验课的运行,诸如废旧的生活材料和玩具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知觉很好的集中,激发认知的激情和欲望。

3、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要适当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及评价,加强实验科学反馈工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缺点,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正确的指导及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科学精神的欲望。科学实验的反馈工作直接反映了老师的教育情况,所以老师应搞好课堂氛围,使得课堂成为一个动态地过程。

此外,老师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还应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使得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探索。

4、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不仅缺乏理论知识,在实验方面更是一张白纸。所以在生活的诸多方面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在实验方面,学生急切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又因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小学生,动手能力甚是不行。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扶放结合”的方法,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效辅助,保证其顺利完成实验,并真正意义上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是基础,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要给予财力、物力及人力的大量支持,让科学课的教学更加有意义、有活力、有实效,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地从中获得知识,真正的感受生活。

9.小学科学创新论文 篇九

为促进我市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活动的开展,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联合《洛阳晚报·教育周刊》,在各县(市区)及市直各小学开展“小学科学创新实验基地”申报活动,具备申报资格的学校被授予“小学科学创新实验基地”铜牌。截止目前,全市共有28所学校参与申报,经市教研室认真考查和审核,孟津双语学校科普工作扎实,科学创新突出,被授予首家“小学科学创新实验基地”。

6月20日上午,挂牌仪式在孟津双语学校隆重举行。市教研室副主任李仲冬,孟津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县进修学校校长崔凯,县教研室主任陈冠军及各县市区的学校领导、教师200余人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与会人员参观了该校航天科技馆,观看了学生的车模、船模、航模等科技创新小发明展示作品,现场观摩了学生的科学创新活动:反弹击物、纸桥承重、四驱车比赛、反冲小艇、电动船、鸡蛋撞地球等,所有活动从设计、制作和展示全靠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充分体验了创造的乐趣,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大家还参观了科学实验室,听评了科学创新课《玩转电磁铁》。校长马素芳做了《搞好科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报告,她从立足长远坚持举办科技节,做好科技教育普及,突出校本科技特色,用航天科技教育激励学生创新、拓宽科技教育资源等方面介绍了孟津双语开展科技教育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使与会人员深受启发。市教研室科学教研员贾老师对下一步全市小学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市教研室副主任李仲冬向孟津双语学校颁发了“小学科学创新实验基地”荣誉牌,并对该校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取得突出成绩表示祝贺,他希望全市各个学校以先进为榜样,克服困难,创新工作,为洛阳发展、中原崛起、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

2013年6月24日

附:“科学创新实验基地”挂牌标准及管理办法:

1、学校应成立有专门负责科学创新的组织机构,制定有具体的科技活动制度。有负责专业策划的教师团队,每年能为学校科技节出谋划策,并指导学生参加创

新比赛。

2、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专题型“科技节”,学生参与面达到80%以上。

3、“科技节”活动项目均应体现学生所学科学原理,活动项目包括学校传统保留项目和创新项目,每年科技节活动创新项目应不少于50%。

4、学校有专门的科技馆或科学创新活动室,为科学创新提供足够场地。

5、学校有专职或固定兼职的科学老师,且教师科学知识素养达标,实验操作熟练。学校能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类科学培训活动。

6、学校每年参加市科学创新比赛须获得团体奖。

7、每年市教研室将组织专家对各挂牌基地进行考核,优秀基地和不合格基地将分别予以通报。

8、“小学科学创新实验研究”课题目前已在省教研室立项,各学校开展创新实验活动后可以直接向市教研室申报市级子课题(题目自定),当年学校如获得基地挂牌,市教研室将优先通过该校子课题评审。

9、每年全市“科学创新比赛”要采用基地学校的部分活动项目。

10、市教研室每年对科学创新实验活动突出的学校和个人分别评选一次先进,期末统一表彰。

10.创新理念科学执法 篇十

全心全意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局公平交易工作始终把打击商标侵权行为作为我局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进一步加强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积极查处商标侵权案件,维护商标持有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局通过创新理念,科学执法,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7件,案值达67.86万元,罚没款收入13.847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早规划,早推动,每年年初我局就打击商标侵权工作制定出实施方案,并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于领导得力,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合理,形成了机关上下完整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保证了我局打击商标行动的有序、有效、有力推进。狠抓新型案件查办工作,加大对商标侵权案件的查处力度,由局领导亲自抓进度,每月由办公室汇总执法办案数据,对照市工商局量化考核的要求计算出完成比例,如我局把查处商标侵权案件作为工作重点,则认真统计出商标侵权案件办案数据及完成比例,分析出工作中的优势与缺撼,并上报给局长审阅。局长根据办案实绩对股室作总体评价,高位推动打击商标侵权工作,提高了相关股室责任人的执法办案积极性。

二是借鉴成功执法经验。定期开展案件讨论学习会,将市局和其他兄弟县局的办案经验向执法人员详细讲解,仔细剖析各类案件的发生、发展与查办方法,特别是新型案件的查办方法。同时,要求每位办案人员将自己经手的每宗案件的查办心得记录下来,总结出优点和不足,务求提高查处

案件的效率和质量。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多种形式的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工作经验、开阔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视野,更好地提升我局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去年,我局还分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批次组织人员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自主安排外出参观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到外地学习,并对外地先进经验进行了总结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年我局将继续组织此类外出学习活动。

三是强化业务知识学习。要求每位执法人员制订学习进度表,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条文,由股长和法制员共同筛选和梳理出关于商标查处适用率较高的法律条文,定期开展法律知识更新学习活动,通过讨论、翻查案例和运用,提高执法办案水平。同时,组织专门的商标、商品甄别和初步鉴定学习会,每位参加人员都提出一至两个常用且简单的识别方法供大家交流学习,既加强了沟通,丰富了知识,又增强了办案队伍的凝聚力。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技能,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切实提高干部职工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年初,我局结合队伍素质现状和工作业务需要,制定了《黎川县工商局2011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制订了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采取“个人自学与县局集中辅导学习相结合、机动学习和固定学习相结合”学习制度,要求个人进行每月一法学习,每周一下午全局机关干部集中学习,主持学习的部门必须事先准备教案,将学习内容分为机动学习部分和固定学习部分,并要求每位参与学习的人员做好学习笔记。同时积极推行按需培训、岗位锻炼、以考促学的培训形式,采取办培训班、以会代训、专题讲座、以案说法、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为检查学习效果,我局还规定,每半年要举办一个法律法规知识考试,对考

试不合格人员要进行通报,并补考一次,补考仍不过关的,暂停执法资格,且取消当评优评先资格。

四是深入挖掘违法案源。针对经检股查办案件类型单

一、创新性不强的实际,我局开拓视野,从多方面挖掘新案源。比如将群众投诉进行分类,研究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全县设立的维权115个站点,115名消费维权监督员,充分发挥“一会两站”和12315维权网络和消费维权监督员的作用,一年来共接到各类投诉案件47件,有关商标侵权案件5起;分析辖区内可能存在违法经营行为的黑点,集中力量进行排查,根据我县经济发展现状,我局把检查重点放在城乡结合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逐步建立完善的信息互动机制及工作联动机制,从共享信息中筛选出违法经营户名单。自去年11年全国打击商标侵权和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开展以后,我县成立了专项行动部门联系会议办公室,我局充分利用此次契机,加强了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他们提供案件线索查处了2起此类案件。

五是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我局要求执法人员认真学习市局统一下发的商标识别资料,平均每周组织执法人员12人次对辖区商标侵权行为进行排查。同时,结合市局阶段性的工作重点,针对仿冒“四特”、“茅台”、“五粮液”酒、阿迪达斯标志、“红牛”饮料等商标专用权进行专项清查,对苗头性问题作警告、责令改正等处理,对已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危及市场经营秩序的商标侵权行为,坚决依法从严处罚。如:去年,我公平交易局共查处5起服装“傍名牌”案件,罚款共计2.4万元,查获假冒侵权“四特酒”案3起,罚款共计4.3万元,查获假冒“四特酒”110多箱。今年,查获假冒“五粮液”、“茅台”案件一起,罚款2.6万元,“阿迪达斯”案件

1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六年级;科学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科学课堂

一、教学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六年级学生科学课堂听讲、作业完成情况等做了调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教师教学和学生方面总结如下:

(一)家长对科学意识层面不同

辅导学生学习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还需要家长的了解和配合。在学生科学学科教学中存在两种家长,一种家长有这种培养科学创新能力的意识,他们跟得上现代人才要求,明白在孩子文化课培养过程中同时应当重视孩子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孩子以科学理论为前提的情况下让孩子全方面发展;另一种家长科学创新意识淡,忽视了孩子对创新的探索,认为孩子很多研究和创新都是不务正业,比如,孩子在家完成教师布置的动手作业时觉得孩子是在玩,要求他们赶快完成作业,然后做练习,这些家长意识弱,影响阻碍孩子对科学课的学习。

(二)学生层次区分明显

六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性格方面已经有了基本的格式,他们知识基础和学习掌握程度已经有所区分,所以在科学课堂中听讲程度、吸收程度也有所区分。有的学习能力强,文化课知识基础掌握较强的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中较能积极配合教师讲课内容,和教师课堂互动较好;而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由于对学习兴趣弱,对自己学业不自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学生往往沉默不语,被教师督促着学习。学生学习掌握程度不同,听课效率不同,导致教师在上课时不好掌握难易。

(三)教师教学模式有待提高

在新课改施行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是阻碍教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障碍。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但是科学课与传统文化科不同,科学课本身目的就是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所以,传统方式往往存在着千篇一律、刻板陈旧的弊端,教师上课灌输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科学课的教学,如何进行科学课科学创新是学校和教师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教师自身的科学创新能力,巩固教师的科学创新方面的基础专业知识,培养教师科学创新能力,让教师自身科学创新能力提高,从而进行科学课堂教学。

二、对策分析

(一)普及科学创新重要性

学校和教师应当普及科学创新的必要性,定期向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科学创新教育宣传,在家长会或者平时活动中教师通过相关文件的学习和视频的播放向家长和学生普及创新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让家长和学生意识到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应当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积累,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积累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兴趣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其实应当把科学课当做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课。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让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东西让学生实践动手。比如教师在讲杠杆类工具的应用時,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杠杆,拍成照片或者画成图画,上课分小组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杠杆,在导入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杠杆,给学生举几个例子,还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一起找,但是必须提醒家长不能代办,很多家长心疼学生认为任务多课业压力大,有些事情自己能够帮助孩子做的就做了,不给学生探索的过程。教师还可以用故事引出杠杆原理,比如给孩子讲蚂蚁搬石头的故事,一群蚂蚁搬石头搬不动,蚂蚁王提出用树枝撬起石头,或者提出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让学生想想这是为什么,然后引出相关的杠杆原理及知识。

(三)提高教师科学创新能力

我们发现小学科学学科的内容已经涉及了初中物理知识,说明六年级已经在给初中文化课打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科学课堂教学,把内容高效地传输给学生。教师高效授课的前提就是教师自己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学校可以定期进行教师相关知识培训,让教师对设计知识掌握扎实,并且制订相应评价体系,督促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提高六年级学生科学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从自身、家长和学生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探究希望对教师科学创新课堂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2.小学科学创新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科普方式,科学素质,对策

我国现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重点阐述,并重点论述了未成年科学素质培养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小学生素质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样,科普方式方法的创新,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当前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大环境之下,更是应从其他角度拓展和丰富科普的方式方法。

一、学校是当前面对小学生科普的主要途径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已经对科学素质教育工作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而学校无疑是提升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校在当前阶段实际上已经成为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唯一科普阵地。一方面,学校教育在小学生科普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将小学科学素养培养纳入小学教学体系中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其他科普途径尚未健全,也同样在客观上导致小学生科普难以在除校园之外的空间中展开。实际上,小学生科普工作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也同样是整个社会必须履行的责任。这一问题的客观存在,主要是由于如下几方面问题所导致的:首先,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获取收视率必然选择那些受众面更广的内容进行播放,而小学生科普知识只面向小学生群体,对于成人来说往往因为过于简单而不具有吸引力,因此不愿播放。其次,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方面,虽然所提供的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有着为数不少的儿童科普知识,但是由于家长长期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而难以发挥应有的科普作用。最后,家庭教育原本应该成为小学生科普的重要阵地,但是一方面部分小学生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像孩子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部分家长也同样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展开科普教育。这种情况之下,学校也只能肩负起小学生科普的重任,但是其效果如何,不言而喻[1]。

二、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中所客观存在的问题

当前阶段,小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工作虽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然而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问题。

1、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这里我们所说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是指微观上部分科普主体并没有认识到科普工作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上,当前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之下,我国教育体系之中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尤其是科学素质培养所具有的影响能力更是被反复提及。但是在实践中,小学生科普工作的开展仍然举步维艰。这种情况的客观存在,一方面和当前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同样是我国教育社会化程度较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应认识到,小学生科普工作必须由多方面的广泛参与、共同发力才能够实现,而家庭、社会显然仍然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之下长期忽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思想观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转变,那么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显然也无从谈起了。

2、非学校科普途径建设滞后

诚如上文中所介绍的,当前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已经成为小学生科普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媒体还是其他的社会主体,都没有在小学生科普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客观存在,已经成为当前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值得我们重视。

3、学校培养体系亟待改进

学校教育本应成为小学生科普、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而在实践上也同样如此,我国学校教育已经为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限制,其科普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发挥,如部分学校的科学课完全流于形式,或者部分教师直接将科学课按照其他学科课程那样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达到某种目标等等。这种情况显然不仅不能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足够的支持,反而会影响小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创新科普方式,提升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对策

针对上文中所提出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创新科普方式,从而为我国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1)强化社会各方面主体对小学生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2)完善非学校科普途径建设工作。3)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学校在小学生科普工作中的作用。最后,学习科学知识的氛围也尤为重要。小学生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而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非常大。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能够创建一个“人人爱科学、人人讲科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无疑可以极大的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广播站讲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知识、通过校报等形式宣传优秀的科技小制作等,我们的教师也同样可以通过对科学课上表现出色的同学的公开表扬,形成榜样效果等等。

四、结语

实践证明,科普方式方法的创新,是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对于我国小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肯定。而学校教育作为小学生科普的重要阵地,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社会、家庭在小学生科普工作中的作用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除此之外,学校作为小学生科普工作的重要途径,其作用的发挥仍然有着一定的改进空间和提升潜力。如果能够将校内外的各方面主体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积极主动的创新和拓展科普方式,我国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校园内创新科普的方式方法,也同样应在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小学生科普工作中来的基础上,创新校外科普工作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当前知识、科技不断拓展和创新的社会背景下为社会科学人才后备力量的建设提供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浪.全民科普时代.青少年向前进[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2(09)

13.科学创新名言 篇十三

2) 我们要获得现有的一切,而且要创造现在还没有的新事物!——高尔基《智者》天底下什么样的乐趣最高尚?天底下什么事最令人感到得意?新发现!晓得自己走的路,是旁人从未走过的;晓得自己看到的东西,是凡人从未见过的;晓得自己呼吸到的空气,是人家从未吸过的。——马克·吐温《傻子出国记》

3)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马克·吐温《赤道环游记》

4) 希望在烧毁“旧事物”的火焰顶上出现光辉灿烂的“新事物”。(泰戈尔《戈拉》)

5) 在地球上,没有一样东西在开始出现的时候,不被一些人笑得死去活来。——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6) 虽然它在路上的时间是长的,它确是在路上而且来了。告诉你吧,它绝不后退,也绝不停止。——狄更斯《双城记》

7) 、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金马《世纪罗曼司》

8)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爱因斯坦

9)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马克·吐温

10)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

11) 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王业宁

12) 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陈玉书

13)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14) 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鲁迅

15)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郭沫若

16) 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李四光

17) 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本田宗一郎

18) 面临着危机。沿着熟悉的道路走下去,用老一套方式思考,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泰戈尔《戈拉》

19) 从狭小的世界到广大的世界去的路上,是有风有浪的。——泰戈尔《家庭与世界》

14.学生科学创新小论文 篇十四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受目前中国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是为了高考而教育,而不是为了教育的本身意义,这就是教育失去的原本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无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当今的情况下,教育变革巨大,变革速度很快,许多教师难以跟上改革的步伐仍然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通过引导去培养学生自身思考的能力和通过自身思考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没有把握住新课改的内容,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变革前的思想死角中,缺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乃至创新能力的意识。

3.硬件设施的不完善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受教学力量和资金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基础建设并不完善。许多学校不具备为学生提供相应课程的实验器材,导致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而科学学科中,实践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缺乏这一重要环节就会严重影响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并且,许多培养学生的手段都无法实施。

二、初中科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1.初中科学创新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教师应当具备创新教育的意识

只有教师意识到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的潜能,并且通过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创新教育,获得创新方面的成绩,才能在未来使学生成长为某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教育的意识,才能够针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熟练掌握课堂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师应当能够掌握课堂教育的方法,能够在课堂纪律以及作业未中心的传统课堂模式下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轻松和谐、平等对话的课堂模式,只有教师给予学生这样轻松的环境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改善师生关系,只有在轻松平等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环境下,提出良性竞争的规则,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够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自身能力的培养,不断学习吸取先进的教育技能与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够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2. 初中科学教学的环境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许多老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书面成绩的提升,使课堂氛围沉闷、沉重,过于以教师为主,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过于被动,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因此初中科学教师现在应当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当为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做保障,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舒适、平等、民主的环境,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3.完善学校基础设施

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创造条件。教师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但是在科学教学中,学生不断地动手实际操作,将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手进行检验,才能充分理解与掌握,这就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有着一定的要求。学校应当规划出部分经费,购置所需实验品与设备,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不完全理解与掌握的部分在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并通过联系理论与实际,掌握知识,并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结语

上一篇:企业文化心得感想下一篇:关于环境问题英语四级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