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11篇)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 篇一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
(一)之《四则运算》
1、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①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②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③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适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的适用于:乘加混合、乘减混合、除加混合、除减混合等;
2、特殊运算
①得数是0的运算:A-A=0;0×A=0或A×0=0;0÷A(非0)=0。
②得数是原数的运算:A+0=A或0+A=A;A-0=A;A×1=A或1×A=A;A÷1=A。③得数是1的运算:A÷A(非0)=1。
注意:☆① “非0”是指“不是0”或“0除外”。0不能在除法运算中作除数。
☆② “A”表示“一个数”或“任何数”,(这个数可以是0);
☆“A(非0)”表示这个数是“不是0的数”或“0除外的数”
用文字描述上面画线的运算:
☆①被减数与减数相等时,差是0;☆②0乘任何数都得0;☆③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④一个数加上0仍得原数;☆⑤一个数减去0仍得原数;☆⑥被除数与除数相等时,商是1。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
(一)之《四则运算》
1、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①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②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③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适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的适用于:乘加混合、乘减混合、除加混合、除减混合等;
2、特殊运算
①得数是0的运算:A-A=0;0×A=0或A×0=0;0÷A(非0)=0。
②得数是原数的运算:A+0=A或0+A=A;A-0=A;A×1=A或1×A=A;A÷1=A。③得数是1的运算:A÷A(非0)=1。
注意:☆① “非0”是指“不是0”或“0除外”。0不能在除法运算中作除数。
☆② “A”表示“一个数”或“任何数”,(这个数可以是0);
☆“A(非0)”表示这个数是“不是0的数”或“0除外的数”
用文字描述上面画线的运算:
☆①被减数与减数相等时,差是0;☆②0乘任何数都得0;☆③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④一个数加上0仍得原数;☆⑤一个数减去0仍得原数;☆⑥被除数与除数相等时,商是1。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
(一)之《四则运算》
1、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①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②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③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适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的适用于:乘加混合、乘减混合、除加混合、除减混合等;
2、特殊运算
①得数是0的运算:A-A=0;0×A=0或A×0=0;0÷A(非0)=0。
②得数是原数的运算:A+0=A或0+A=A;A-0=A;A×1=A或1×A=A;A÷1=A。③得数是1的运算:A÷A(非0)=1。
注意:☆① “非0”是指“不是0”或“0除外”。0不能在除法运算中作除数。
☆② “A”表示“一个数”或“任何数”,(这个数可以是0);
☆“A(非0)”表示这个数是“不是0的数”或“0除外的数”
用文字描述上面画线的运算:
☆①被减数与减数相等时,差是0;☆②0乘任何数都得0;☆③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④一个数加上0仍得原数;☆⑤一个数减去0仍得原数;☆⑥被除数与除数相等时,商是1。
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 篇二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编制、记忆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逐步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的能力。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经历5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师:老师完胜呢!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那是因为老师有一个秘密武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师:没错,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出示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师:老师去商场购物,看到这些福娃很不错,老师想买一些。如果我买2盒,会有几个福娃?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5?也就是表示2个5。(出示点子图)那么5?就等于10。
师:买3盒呢?会有几个福娃?4盒?5盒?10盒呢?算式怎样表示?
二、探究建模
1.观察后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都是和谁有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2.编制口诀
师:既然我们要学习的是口诀,那什么是口诀呢?看来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对!口诀就是让我们便于记忆,能很快帮助我们算出乘法得数的口令。熟记口诀,我们就不用每次算乘法时还用加法或看点子图来计算了。有谁知道关于5的乘法口诀的吗?
师:真厉害!你刚才第一句说的什么?
你知道“一五得五”说的是这里的哪个算式吗?(板书:一五得五)
这里的“一”和“五”指的是?“得五”的意思是?
师:在编制口诀时,通常我们会把两个乘数中较小的数放在口诀前面。那5?=10和2?=10,编制口诀的话,前两个字是?3?和5?呢?(师板书:二五、三五)
师:如果让你们来编制剩下的口诀,你觉得自己能编制出来吗?
哦!信心满满,那我们赶紧来试试吧。翻开课本52页,请补充完整例1。
3.记口诀
师:大家自读5的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一些规律了吗?
师: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口诀的特点基本都说到了,可以看出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很认真,但老师还得强调一点:当积是整十时,直呼出几十,积是十几或几十几的,要按数的读法读出来。
师:现在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能先记住5的乘法口诀。同位互记口诀,展示评价。
4.师生对口诀
师:都背得挺熟练的,那接下来我们进行对口诀,现在我们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来比赛,我说口诀的前半句,你们来说积,看哪一组反应最快,声音最响亮。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那口诀有什么用啊?
师:好,那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会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1.P53第5题。
2.P53第2题。
3.P52第2题。
四、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背5的乘法口诀给爸爸妈妈听。
2.和家长对口诀。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 一五得五 5?=5
2?=10 二五一十 5?=10
3?=15 三五十五 5?=15
4?=20 四五二十 5?=20
5?=25 五五二十五
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 篇三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位置 上下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前后 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左右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位置 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二、20以内的
退位减法 十几减九 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5、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重点: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几减几 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用数学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重点: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难点:计算方法及能力;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与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图形的拼组 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特征、关系,立体图形的关系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点。
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数的组成
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读数写数
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重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数的顺序 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大小、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数数。
比多少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难点: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理解数位、100以内数的组成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重点:通过摆一摆进一步理解数位、100以内数的组成
难点: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五、认识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的进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能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取币。
简单的计算 1、人民币的单位间的换算。
2、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单价。
3、元、角、分的加法计算。
4、元、角、分的减法计算。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4.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2、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口算 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O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1、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知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重点: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
难点: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的减法。
2、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3、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分析和推理能力。 重点: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
难点: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方法。
七、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 1、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知道1时=60分。
2、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1.知道大格刻度对应分时表示几分,会正确读出、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根据时间拨出时针和分针。
2.让学生自己探索看时间的方法,掌握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
3.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走的关系,知道1时=60分,理解几时半就是几时30分。
4.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 重点:正确读出、写出几时几分,会拨几时几分。
难点:读出接近整时的时间,比较快速地说出几分。
小小商店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八、找规律 找规律 1、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3、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
4、数字变化规律。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或下一个数字。
2.通过观察、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九、统计 统计 1.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初步感知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 篇四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曾经(céng)
蒙蒙细雨(méng)
顺着(shùn)
荆棘(jīng)
磨成粉(fěn)
甘蔗(zhè)
甜菜(cài)
就算(suàn)
葱葱绿绿(cōng)
一株(zhū)
恋恋不舍(shě)
二、易写错的字
冒:上边是“
”,不是“日”。
洒:右边是“西”,不是“酉”。
暖:右边是“
”,不是“爱”。
味:右边是“未”,不是“末”。
甘: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折。
妹:右边是“未”,不是“末”。
舍:下面是“
”,不是“舌”。
三、会写的词语
雷锋
叔叔
足迹
昨天
冒着
留下
弯弯
背着
洒下
迷路
温暖
爱心
也许
桌子
平时
难道
味道
就是
加工
种子
农具
甜菜
工具
劳动
经过
才能
买卖
甘甜
一匹
妹妹
出色
河水
碧绿
波纹
好像
河岸
柳叶
景色
要求
柳树
枝条
恋恋不舍
四、多音字
蒙
曾的应
散
还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长长—很长
寻找—寻觅
足迹—脚印
好奇—奇怪
急忙—连忙
平时—平常
难道—莫非
傍晚—黄昏
波纹—水纹
柔软—松软
七、反义词
弯弯—笔直
温暖—寒冷
特别—一般
柔软—坚硬
美丽—丑陋
松开—抓住
八、词语搭配
(长长)的小溪
(弯弯)的小路
(蒙蒙)的细雨
(年迈)的大娘
(晶莹)的露珠
(温暖)的春风
(平平常常)的糕
(好奇)地问
九、词语积累
1.“AA的”式的词语:蒙蒙的细细的大大的红红的2.AABB
式的词语:平平常常
开开心心
整整齐齐
大大咧咧
十、佳句积累
1.感叹句: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2.比喻句: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十一、考点提示
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最后一小节诗的理解。
2.《千人糕》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米糕的制作过程的理解。
5.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2、揭示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3。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2、小组合作,用○纸片代替果冻,分一分。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圆片。
三、师生互动,展示汇报
1、汇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次拿2个,拿完后看有几份。) (也可在图中画圈,每个圈里有2个,圈完后看有几个圈。)
2、小结:这也是平均分的一种情况。
3、教材第10页做一做。(1)第1题,摆一摆,填一填。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11页练习二的第4题。用情境图呈现分香蕉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香蕉平均分给小猴”。让学生独立完成分香蕉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2、完成教科书第12页练习二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2、布置作业。练习二6-9题。
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 篇六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教育部审定2013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一课时“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第28、29页及练习七。
(二)说教材分析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这是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是图形运动方式之一。本节课则是认识轴对称图形,这是学生要求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内容。对此,学生在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这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儿童心理特征,本节课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直观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对称现象,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四、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鉴于二年级学生思维发展以及《标准(2011)》的要求,教学时应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对称现象,再过渡到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体现数学的学科特征。同时,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学生抽象的图形知识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而观察与动手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应多次加以利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辩一辩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机会,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进行思考和发现,感知并掌握对称的特征。
五、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认识对称;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研究对称;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内化对称。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认识对称。
首先创设情境,参观“对称王国”,导入新知。课件演示对称图片,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并引导他们去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
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安排小组讨论并汇报,老师适时点拨。预设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很直观地感知出这些物体左右(或上下)两部分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能说出“左右一样”“两边一样”等等的话语,从而认识对称现象。
师:你猜猜对折后会发生什么情况?(演示图形两侧重合的动画过程)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图形两边是完全一样的,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像这样两边一样的图形,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板书课题:对称)
然后,即时做判断题数学书第29页做一做,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从直观观察作出判断,进一步掌握对称的特点:两边一样,能完全重合中。
最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这些都是对称的,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现象?”,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老师也提供素村,如民间艺术剪纸,美丽的建筑物,神奇的大自然等欣赏生活中的对称。(欣赏片配有音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对称的美,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与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对称做了一个呼应,将抽象的语言相信变为直观的事物欣赏)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研究对称。
例1以动态操作的方式教学轴对称图形。我通过示范剪纸及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出折纸片、画图和剪纸片的过程,展现了形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进而达到以下3个目的:首先,使学生明确对折后剪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其次,使学生通过折痕认识对称轴;最后,使学生明确用对折的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为保证操作的有效性,我会通过合适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其教学目的。
第一,向学生提出任务: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师提问:怎样才能使图形左右形状一样?学生同位讨论,并汇报(对折)。师问“为什么要对折纸?”预设学生会说因为对折再剪,两边才会一样,使学生体会到是为了使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使学生体会到因为对折了,剪出来的两部分是同样的,能完全重合。
第二,学生动手实践,教师适时指导。
第三,展示学生作品,认识对称轴。
师:老师展示的这些作品,虽然形状、大小不同,但是它们有一点相同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会说有一条折痕。师又以“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什么?”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师小结:像这样通过对折,再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叫作对对称轴。教师指导学生在剪出来的图形上描出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完善板书)
在通过展示→观察→讨论,抽象归纳出这些图形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两边比起来是完全一样的,而我则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概念。
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内化对称。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
首先,我出示直观判断题,即数学书第33页练习七第一题和第二题。通过直接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
师:既然数字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那请你想一想,在英文字母图案中,又有没有轴对称的英文字母呢?请你说一说。
这两题是巩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习题,都采用学生熟悉的素材,既可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联想到生活中有很多的对称现象。
然后,出示数学书第36页第13题“猜图形”,意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想象出完整的图形,作出正确的猜想民。
第二层,综合练习。
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完成数学书第33页第3题,些题借助剪出的图形和剪剩的材料,让学生依托想象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老师这还有一些剪纸,但剪下来的图形和剪剩下的纸边并不对应(出示课件),你能猜出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的纸上剪下来的吗?
第三层,拓展练习。
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对称轴,意在让学生明白观察的角度不同,找到的对称轴也不同;同一个轴对称图形能有多条对称轴。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它是对称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观察是一种好方法。除了观察,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进一步来验证?(对折)请大家拿出长方形的卡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
1.同桌合作动手完成并交流
2.学生代表演示
师:对!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课件显示对称轴)
提问: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呢?圆呢?用对折的方法找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对称轴。
3.学生动手折纸后全班演示,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重点指导圆,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课件显示)
5.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能在一个对称图形里面找出不同的对称轴。不同的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数量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在拓展部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依次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对称轴,这部分知识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边实践、边汇报,让学生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六、说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两边一样,能完全重合学生作品展示
7.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七
1、教学内容
《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课是人教版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授新课。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情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4、教学重点
本着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了新教材的基础上,我把这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5、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学生在多种计数方法中筛选出用“正”子计数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并且在统计时不要忘记统计上自己,能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6、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3)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以学校打算给全校的同学定制校服选颜色入手,问学生怎么可以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各有多少人?然后老师选出喜欢每个颜色的一个代表,站在最前面,手里举起一张和这个颜色相同的卡片,其他喜欢该颜色的学生站在这位同学的身后,由举卡片的同学数出该组有多少人,然后老师填在课件上,告诉学生像这样分类数一数,再把大家喜欢每一种颜色的人数填在课件上面就叫“数据的收集”过程,然后老师板书“数据的收集”,继续演示课件,将刚才的数据放进一个表格里,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把收集的数据填到表格里叫“数据的整理”继续板书,完成课题“数据的收集整理。
(二)探究新知
1、在教学新知识时,我有意创设问题,举手调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调查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合理性,学会进行抽样调查。
2、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在统计两个人选谁参加故事会,引导学生体会记录数据方法多样性。这些方法中。最好采取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突出“正”字收集法。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紧接着利用学生收集到的是数据,制成统计表。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绘图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困难和合作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团结互助的教育。
(三)拓展应用
1。为了体现教学的使用价值,调查学生最喜欢到哪里去春游。然后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填写统计表。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之后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学习统计知识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又与生活实际联系,警察叔叔统计某一路段各种车辆经过的数量,看动画,数一数各种车辆经过的数量,学生在老师发的练习纸上做出统计,学生在观看动画后,有的纷纷放下了笔,因为每人统计4种就会跟不上,因此老师提议一组统计一种车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根据已有的计数知识,有的同学用1+1+1+1+1,有的用√√√√√√,有的用圆圈,有的用“正”字,投影展示各种计数方法,让学生说出哪种方法好,学生指出用“正”计数最好。然后让学生说一下原因,完成了收集与统计后,在课件上填完善后,根据课件回答问题:
(1)在这一分钟当中,( )车经过的数量最多,一共经过了( )辆。
(2)从这个统计表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进行小结:让学生说要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们喜欢不喜欢这种方法,愿意不愿意解决更多的统计问题。
3。根据课后第六页第六题
课件给出:老师想要举办一个联欢会,想要调查一下,同学们最爱吃哪一种水果,用“磁老虎”把四种水果,粘在黑板上,找上4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统计,用刚才大家都觉得好的“正”字方法,其他同学依次说出最爱吃的水果名字,注意:黑板上进行统计的小组长也要说出最喜欢的水果。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数据整理,完善板书。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洁,把标题和主要知识点或图板书出来即可,因为大多数内容可在课件中展现,那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简洁的板书,更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 篇八
案设计
推理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能借助连线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的推理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的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初步培养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有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游戏:猜一猜硬币在哪只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师: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同学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的两只手拿着两个物品,猜一猜老师左手拿的是什么?右手拿的又是什么?看谁猜的准?学生乱猜,并指明三位学生猜一猜。师:大家猜什么的都有,那到底是什么?请听老师一个提示:老师的一只手拿的是一块橡皮擦。另一只手拿的是一枚硬币,我们再来猜一猜。生1:左手拿的是橡皮擦,右手拿的是硬币。生2:左手拿的是硬币,右手拿的是橡皮擦。师:这两种情况,到底是哪一种?你们能确定吗?生:不能师:请再听老师一个提示:老师右手拿的不是硬币,同学们,你们现在能再确定地猜一猜吗?(请两位学生猜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呢?)生:右手拿的是橡皮擦,左手拿的是硬币。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呢?生:右手拿的不是硬币,我们可以肯定右手拿的是橡皮擦,左手就是硬币了。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见证一下。教师揭晓答案师:刚才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猜对了左右手拿的物品,非常棒!对于刚才的游戏,你们明白了什么呢?(请三位学生说说感想)生:我们在猜东西的时候不能乱猜,应该要根据已知的信息,然后动动脑筋,再猜。师:对,同学们回答的真好,这就说明在猜的时候,我们不能漫无目的的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的条来猜,像这样根据已知信息和条,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我们称作推理,今天这节,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板书:推理(并带领学生朗读两遍)
二、探究与解决
师:如果我们只分析熊二说的话,不看熊大说的话,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不看熊大的画就不能判断熊大和光头强拿的什么书。
师: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还应该做到全面思考。(板书:全面思考。)
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把推理问题转化为最简单的推理,经过有序全面的思考分析,我们才能最终推出结论。(板书:结论)实际推理的时候,方法也很多,语言描述法是推理的好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
三、训练与应用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理的技巧,数学乐园的小动物们邀请我们去它们那里做客呢!你们想去吗?但是得经过重重难关的考验数学乐园的门才能打开,你们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森林运动会
、学生分析题意。
2、同桌相互交流。
3、集体汇报。
第一名:兔子
第二名:小狗
第三名:小羊
第二关:帮小动物找家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先确定熊猫的家,再确定兔子的家,最后确定小狗的家。
第三关:神探出击、指明读题,分析题意。(菲菲:我比小毛重;小甜:我比小毛轻;小灰:我是最轻的。)
2、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3、汇报交流(因为小灰说我是最轻的,所以先排除小灰;小甜说我比小毛轻再排除小甜;只剩下菲菲和小毛,而菲菲又比小毛重,所以小偷是菲菲。)
四、小结与提升
师:今天这节数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打开了推理的大门。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老师希望孩子们在遇到学习或生活中的难题时,也能简单推理下,当你排除一切不可能之后,剩下来的,那就是答案。
五、游戏巩固
师生一起玩拍手游戏
师:举起你的手,不是左手,那是那只手?
生:那是右手(学生一边说一边举起右手)
师:跺跺你的脚,不是右脚,那是哪只脚?
生:那是左脚。
师:快要下了,老师再来考一考大家。大家用实际行动告诉老师你这节的收获。下时,老师是最后一个走的,男同学不是第一个走的,那我们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走?先思考,第一个走的准备好东西站起来然后离开教室(女生站起来离开教室);接着呢?(男同学站起来,走出教室)。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推理
分析
推理
有序思考
全面思考
9.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 篇九
《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案例和反思
设计说明: 本节课我是让学生在观察、归类、实验、探究、验证、体验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入手,用动作模仿物体运动的现象,结合手势给物体运动现象分类,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本节课我着重探究平移现象,通过例1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平移有水平方向的平移和竖直方向的平移,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平移的特点。依托教材的编排思想,在教学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基础上重构学习情境,由掌握一个点的平移为突破口,找到点的平移数格子的方法,再到教学平移图形,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生也体验了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1-42页。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正确计算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计算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用的方格纸,学生画图用的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你们喜欢什么运动?(点学生汇报)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运动的着的物体,下面我们将会看到一些物体的运动,你们一边看一边用手势模仿这些物体运动的样子,比一比,谁模仿得最像,能做到吗?(出示游乐园的图片)。
2.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结合手势。
师:这些物体运动的现象相同吗?你能把它们按运动现象的不同分分类吗?(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说说分类的理由,学生汇报如何分类,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4.教师小结:
师:像滑滑梯、观光缆车、小火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
师:像摩天轮、小飞机、旋转木马这样的运动是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习近平移和旋转。(揭示课题)
二、探究和体验平移
师:下面我们就着重探究平移现象。
1.(出示图片)图片的运动现象是什么现象?
2.让学生感受平移现象有竖直方向的平移和水平方向的平移。
3.动手实践,感受平移运动,听老师口令,平移数学书。
师:把数学书慢慢的向上平移,向下平移,向左平移,向右平移。(学生听口令平移数学书)
提问:仔细观察这本数学书,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学生汇报。)
生:数学书的位置变了。
生:数学书的形状大小不变。
4.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生:升国旗。生:拉窗帘。
三、动手操作,探究格数
1.探究点的平移,找到对应点。
(1)师:昨天我和朋友下了一盘围棋,带你们去看一看吧!(出示大屏幕)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棋子的运动,它是怎样运动的?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学生汇报)
(2)你是怎么数的?(小组讨论汇报)
(3)怎样能很准确的说出棋子的平移呢?
(板书:方向、格数)
小结:数格数时,要找到对应的点,要知道棋子平移几格,就数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格数。
2.探究图形的平移,验证方法。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小蚂蚁搬房子,春天来了,小蚂蚁想换个地方生活,仔细观察这个房子是怎样的移动的?(学生汇报)提问:(1)谁能找到房子上对应的点?
(2)仔细观察每个对应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个对应点向同一方向平移。生:每一个对应点都平移了6格。
师:每个对应点向同一方向平移了6格,也就是说只要找到房子上对应的两个点,看两点对应点之间有几格,我们就能确定图形平移几格。
(3)动态展示房子的平移,让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4)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数格子的方法?(房子所占的格数加上空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四、实践体验,巩固提高
1.把小船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展示作品)
2.分别画出将图形向上平移3格,向左平移8格得到的图形。(展示作品)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汇报)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是从数学化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设计,整节课数学味更浓一些,而且比较理性化。目的是帮助学生将生活现象数学化,将无意认识有意化,无序思维有序化。我主要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逐步实现对数学概念和方法意义的建构。
一、巧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了游乐园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观光缆车、小火车、滑滑梯、摩天轮、小飞机、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画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学习完这一环节,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巧构学习情境,让学生化难为简突掌握平移的方法
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富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看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平移距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平移距离时,从建构主义观看,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注意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时,根据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重新组织教材,重新建构教学过程,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中要下工夫。所以我先为图形的平移做了一个铺垫,创设了下围棋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围棋的移动也就是一个点的移动,通过交流得出一个点平移是怎样数格数,让学生总结怎样能准确的说出点的平移的要素,一个是方向,另一个是格数。通过教学学生对点的平移很快掌握得很好,为图形的平移做了很好的一个铺垫,平移图形时我设计了蚂蚁搬家的故事情节,通过让学生找对应点,观察每个对应点的移动,得出每个对应点向同一方向平移了6格,也就是说要知道房子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到对应的两个点,数一数两点之间有几格,我们就能确定图形平移了几格,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进行点拨,再引导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最后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这样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三、巧用动态画面,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体验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材只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同时教材又是静止的、平面的。为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这节课我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生动地体验。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方格中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先让每个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平移的距离,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一个点平移的距离的方法,如在找对应点,数平移距离时,在下围棋时设计一格一格动态的过程,教师适时结合多媒体课件随机移动的每一个点,还配有声音,在多次数点的平移结果后,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数格子的方法,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后面教学房子平移是也是利用动态的移动,让学生很直观很生动的观察平移,从而突破难点。在巩固练习中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环节中,根据我的经验,要画出平移的图形有点难,这里我也设计了动态展示先把图形的四个点平移3格,然后再连线的方法,学生很快学会了方法,迫不急待的自己动手画,当我展出他们的作业时,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10.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 篇十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博碾小学 李军洲
《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长方形、不规则图形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再利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好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时,我利用学生的三角板与老师教学用的三角板中一样大的两个角,先让学生猜猜它们的大小,然后再通过演示,验证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这一情景的创设为后面的体验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1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 篇十一
首先,很感谢有这次机会跟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的一些想法。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内容重在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想问题的意识。对于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卡通人物多啦A梦和小静是小朋友喜闻乐见形象,运用多媒体课件,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来开始上课,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很快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本节果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相比,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因此,我先由复习四件衣服的搭配引入,初步渗透数学思想、再由较简单的搭配自然迁移到新课教学——搭配五件。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简单的搭配提升到数学问题上,突破教学难点:以一种物体为标准,有序地搭配。
(三)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为了承上启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点心和饮料只能各选一种,有几种搭配法。这个问题既是对衣服搭配的巩固(应用),也是对排列的一种铺垫,分散难点。
2、接着我设计了“开门密码”,引导学生经历了进行简单排列与组合的过程,让他们先动手试一试,再一步步引导并换十位与个位的位置,并得出密码,摆脱了教材的的束缚。学生先思考再合作实践并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数路线一题也是对数学思想与思考方法的巩固。
4、在“百变小智囊”此环节中,我,精心改造习题,设计了4个问题,尊重学生的选择:邀请你的好伙伴,选择自己喜欢题来做。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关注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层层引导,让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时候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养成有序观察这样一种思考习惯。
4、最后照相游戏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提升。将解决问题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下,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明白“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服务于生活”这一重要目的。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
整节课的设计,趣味性比较强,方法重在“巧”,我觉得还是能融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关注、鼓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了解了简单的排列、组合的知识。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评价鼓励,充分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调控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我能行、我最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推荐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10-0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知识要点08-10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计划06-18
2018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7-06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图形的运动 教案09-21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计划10-20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08-05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07-06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