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资源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关于水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对我区水资源和水利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安排,4月25日,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哲慧带领区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和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深入霸王河和尼旦河源头,就我区水资源和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区的水资源和水利发展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在生态治理、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霸王河水库、河道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水利建设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今年中央1号文件做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后,区委、政府根据自治区、市有关文件精神,提出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性,把水利建设作为我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城市保障及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来实施,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来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推动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的 1
实施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
我区是一个水资源馈乏的城市,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50㎜,城市建设和居民用水,主要是靠采地下水来满足。随着近年来我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容,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严重制约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霸王河是流经我区流域内的一条主要水系,可谓“母亲河”,它的源头位于我区以西25公里处察右前旗境内。有一个泉眼,泉水常流不断,并且冬季不结冰。根据技术人员的实地测算,泉水的水流量在60立方米/每小时。尼旦河是流经我区域内的另一条水系,它的源头位于我区以北45公里处的察右后旗红旗庙乡境内和锡勒镇境内,各有两个泉眼,也是常年不断涌出泉水,并且是优质地下水。经技术人员实地测算,两处水源量为70——80立方米/小时。如果在降水季节它的流量会更大。
二、存在的问题
1、在从霸王河源头至三岔口一带有一家采矿厂,在河中埋设抽水设备取水洗矿石。再往下5公里处又有一家采
沙厂,截水洗沙,使下游逐渐断流断水。
2、在从尼旦河源头顺流在十号地村,有座小水库。截流,下游丰水季有水,枯水季无水。
3、水资源地分布不在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和管理有困难,流经地方随意取水,我区处于下游,综合管理难度大。
4、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滞后,全社会节水意识差,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多,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人才断档等。
三、几点建议
1、全面加快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霸王河、尼旦河综合治理,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护和水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水资源,强化水利科技支撑。
2、加强对水利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和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完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全社会对水利建设的支持。
3、加强依法行政,健全水资源权属管理体系,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依法管理,要多部门、多流域区域之间协调执法,统一管理。对危害河道和生态环
境的企业厂矿要坚决取缔。
4、要全面建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高效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努力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2.关于水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莒县,矿产资源法,调查报告
1 基本情况
莒县地处沂沭断裂带,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现已发现和探明的矿产有36种, 正在开发利用的有石灰石、页岩粘土、花岗岩、白云岩、钛铁矿、河砂等10多种。近年来, 莒县认真贯彻落实《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 强化监督管理, 积极搞好服务, 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矿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 全县共有各类矿山企业81家, 矿产品加工企业274家, 累计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产各类花岗石荒料2.1万立方米, 生产砖瓦7.3亿块 (片) , 水泥产量达800万吨, 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成为莒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2 主要措施
(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提升全民矿产资源保护利用意识。一是利用宣传月进行集中宣传。每年3月份集中开展“矿法宣传月”活动, 近年来, 先后印发各种宣传材料4.6万份;在城区、集市设置咨询台19台次, 在全县形成了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二是利用各种阵地进行广泛宣传。采取以会代训、以案讲法的形式, 先后组织召开有关乡镇、村庄及矿山企业负责人会议18次;在党校开设了矿法辅导课, 将《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的有关条款和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摘编成册, 印发给各级领导干部和矿山企业学习。三是结合部门日常业务工作深入宣传。在办证、服务、执法等工作中深入浅出地开展了法律宣传, 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依法办矿的法制观念。
(2) 强化专项整治, 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秩序逐步得到规范。一是领导重视, 加强监督管理。县国土资源局同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和各乡镇公安派出所联动, 设立了矿产资源管理举报热线。国土资源、水利、公安、环保、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检查队伍, 组织人员实行24小时昼夜动态巡回检查。二是不断加大采砂整治力度, 建立良好的采砂管理新机制。2012年以来, 县里先后召开了4次常务会、5次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河道、水库采矿专项整治工作, 并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县国土资源、公安、水利等十个部门, 联合发布了《关于整顿规范河道和水库黄砂开采销售秩序的通告》, 对全县采砂问题开展了集中整治活动。整治期间, 依法查扣撤离抽沙船只94条, 没收非法采砂30处、8万立方米, 刑事立案4起, 有效地震慑并遏制了盗采黄砂资源现象。县政府对新设立采砂点实行了10个部门联合会签和摄像监控开采制度, 全县采砂管理问题得到全面规范, 收到了显著成效。三是实行综合治矿新模式, 全面开展矿山开采企业和矿产品加工企业整顿规范工作。县里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 县发改、财政、国土资源、环保、安监、林业、水利、交通、工商、地税、交警、电力等13个部门为成员的全县矿产资源综合整治领导小组, 全面开展了矿产资源综合整治工作。对无任何手续的矿山开采企业由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 一律进行了关停;对采矿企业及矿产品加工企业手续不齐全的, 由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整改要求和时限, 由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汇总, 制定出具体整治方案, 对全县所有矿山企业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检查。全县6处非法采矿点, 已全部关闭, 其中, 立案查处违法6起, 暂扣开采机械7台, 全县非法采矿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治理, 切实助力“美丽莒县”建设。一是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县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县范围内的地质遗迹和名山景点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莒县辖区内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规划方案的通知》, 做到该开的开好, 该封的坚决封停。二是加大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全面启动了《莒县矿山复绿规划》的编制工作, 目前外业调查已经结束, 内业整理也已基本结束, 规划已获上级批复, 莒县浮来山破损山体区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已完成。同时, 从2006年起, 严格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对全县新办8处矿山企业组织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明确规定采矿权人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 必须承担矿山环境治理的责任。三是强化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县政府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出台了《莒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全面完成了1:5万地质灾害调查, 加强了对2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 共设立警示标志牌30块, 发放汛期地质灾害预警信息2800多条次。积极争取省国土资源厅支持, 全面完成了峤山镇南涧村等二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工作, 共搬迁88户, 311人, 现已全部完成, 共投入资金471万元。
3 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法制意识和资源国有意识淡薄, 乱采滥挖、无证采矿行为时有发生;
二是有些矿产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 开采和利用资源的方式粗放;
三是矿山企业点多面广, 对矿产开发的监督管理难以全面到位;对此, 下步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建议要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 不断提升全社会的矿产资源法制意识。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 创新宣传方式,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法制宣传, 使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进矿区、进企业、进家庭, 营造人人关心矿业秩序社会氛围。
(2) 建议要不断完善监管举措, 维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良好秩序。要注重从源头上规范矿业秩序, 完善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许可审批流程, 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准入门槛。要整合涉矿部门执法力量, 对非法开采, 林地破坏, 粉尘、水和噪音等污染, 超载超限、裸露运输及无证运输, 偷税漏税等重点问题, 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持续加大执法力度。
3.关于水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三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呼伦贝尔市是以资源开发为主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以森林采伐、煤炭采掘、土地屯垦、逐水草养牧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成为典型的“资源立市”型城市。长期的资源开发,使呼伦贝尔市形成为资源型城市,多数城市及城镇或“以林为主”,“以林建城”、“以林兴城”,或“以煤为主”,“以煤建城”、“以煤兴城”,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企业为主的经济格局。我们所调研的几个旗市是比较典型的资源型旗市,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森林资源型城市:即牙克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扎兰屯市;二是煤炭资源型城市:满洲里市、鄂温克旗。
按国务院东北办对资源型城市界定的4个定量评价指标和6种特定情况的定性分析,并将1995年、2000年、2003年、2006年4个年份确定为样本年,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根河市、扎兰屯市、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旗均符合4条定量评价指标,应纳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范围。
二、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近几年,这些旗市乃至呼伦贝尔全市,由于森林资源萎缩和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双重压力,加之,煤炭、有色等矿产资源开采成本增加以及运输瓶颈制约,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低等因素,已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滞,财政自给率下降,失业人口增加,低保人口比重高,民生艰难,全市面临着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经济新发展,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
(一)森林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1、森林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调查,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截至目前,森林资源已经实现了长大于消。与1997年相比,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8154.63万立方米,森林蓄积增长了6468.27万立方米,森林面积增长8.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69.95%上升到75.68%,比5年前提高了5.7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638,255,081立方米增长到665,108,715立方米,增加26,853,674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增长了7.79万公顷,人工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342.8万立方米,年度采伐量由1998年的500万立方米逐年下降到现在的229万立方米,在实现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长的同时,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大幅增加,林区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加强,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林木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和森林资源型旗市为自主实现经济转型进行了积极努力,建立了一些新型的林木深加工企业。
3、替代性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势头看好。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提出到“十一五”期末,非林非木产业产值达到84.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10%。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经基本形成以人造板、浆纸、集装箱底板等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新格局,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牙克石市凤凰山滑雪场项目:建立了凤凰山北欧风情园及冰雪旅游区项目总投资13830万元,已建成3条索道、7条滑雪索道、16栋别墅、1个滑雪中心,可同时接待200人住宿,500人用餐,索道每小时运载500人,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旅游活动。目前正在修建能同时容纳400人的会展中心。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初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并成立了由自治区政府牵头的“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规划”领导小组,初步制定了《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总体开发建设规划》,项目总体开发建设规划期限为10年,以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为总目标,以跨越大兴安岭、跨越大草原、跨越大森林、跨越大湿地、跨越温泉冰雪、跨越冬夏时空的“六越之旅”为总体特色,以建立国家生态旅游中心、国家休闲度假中心、国家火山科考中心、国家温泉度假中心、国际冰雪运动中心、国际会议论坛中心等“六大中心”为标志性旅游产品,5年后实现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为设计规模,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景区。
5、冶金建材、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异军突起。冶金建材、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年产30万吨的绰尔铁矿、得尔布尔万年青铜矿、二道河子铅锌矿开采项目和总投资5亿元的金属冶炼厂项目正在建设中。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1.接续产业情况
灵东矿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2007年5月已正式开工建设。
产业升级项目:已被列为国家产业升级项目的灵泉矿年产300万吨扩能改造工程总投资16746万元,累计已完成投资9064万元,该项目计划2007年全部竣工投产。铁北矿年产30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
坑口电站项目:扎煤公司与深能源合资建设的2×20万KW达赉湖热电厂,正在国家审批过程中。
大雁集团雁南矿二期工程:计划2007年开工建设120万吨生产矿,使雁南矿达到设计的300万吨产量,并计划争取开工建设大雁西部区设计能力年产600万吨的扎尼河露天矿(该井田煤质较好,埋层浅,适合露天开采)。
大雁能源重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规划的主要项目有:大雁180万吨甲醇转120万吨二甲醚、配套2×10万千瓦电厂煤化工项目鄂温克2×60万千瓦电厂、配套2个600万吨矿井煤电一体化项目。
2.替代产业进展情况
扎煤集团全煤矸石空心砖厂项目:已投入1000余万元扩建全煤矸石空心砖厂三期工程,现已达到年产1亿块标砖规模。根据市场需求,2007年再建设煤矸石空心砖生产线2条,项目完成后,可年生产全煤矸石空心砖达到2亿块。并拟逐步启动年产5万立方米陶粒和5万立方米轻质陶粒砌块以及年产2000万块清水砖项目。项目启动后,将解决呼伦贝尔地区建筑市场对空心砖的需求,彻底消除因实心砖生产取土对土地和草原的破坏,减少因煤矸石、电厂灰渣的堆放对草原的占用和污染,对于废物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扎煤露天矿原采区旅游项目正在规划中。大雁集团的替代产业主要是马铃薯产业和建材产业,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档次。
马铃薯产业:呼伦贝尔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是大雁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固定资产8527万元,主要从事脱毒种薯培育和马铃薯深加工。现建有组培扩繁中心1600平方米,年产马铃薯脱毒苗200万株,试管薯500万粒;有网棚130栋,年产微型薯1500万粒;现引进和培育的有鲜食、炸条炸片、淀粉加工三大系列20多个马铃薯品种,年产脱毒种薯4万吨,鲜薯及加工用马铃薯6万吨;2004年建成1座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精淀粉加工厂,今年计划生产精淀粉8000吨。脱毒种薯已注册 “大雁合兴”牌商标,产品已销往全国10余个省区及东南亚地区、蒙古和俄罗斯;鲜薯和马铃薯精淀粉已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企业拟与国内同行业知名企业合作组建中国马铃薯种薯集团。
建材产业:目前公司建有煤矸石砖厂一座,设计能力为3000万块标砖/年,同时还有新型轻质环保墙板、聚苯板、塑钢窗、彩钢瓦、墙体涂料等产品。2006年生产煤矸石空心砖1400万块、煤矸石标砖560万块、粘土标砖880万块、塑钢窗8000平方米、彩钢瓦4万平方米、聚苯7000立方米,在满足本地区需要同时,实现外销煤矸石空心砖400万块。同时,今年新引进了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粘接干粉料生产线和年产3万平方米粉煤灰混凝土路面砖生产工艺,已生产出了产品。
三、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性制约矛盾突出,缺乏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目前,呼伦贝尔市的几个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境域内大企业的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地方管理两条线,互不隶属,企地各自为政,发展无序,社会事业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致使企业与地方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区域内经济资源整合,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解决好体制性的障碍。彻底解决体制、机制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矛盾,积极推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解决企业活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资源型旗市发展障碍的根本途径。
(二)经济结构单一,后续发展乏力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加工,资源产业“一业独大”,产业链条较短,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二是经济成分单一,国有经济比重依然偏大,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规模偏小,国企改革还远没有到位,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难以吸引资金和人才。
(三)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目前,大企业同时兼有生产经营和社会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的问题解决缓慢,企业仍承担着后勤服务、城管、环卫、排污、防洪、公安、消防、医疗、卫生防疫、民用供电、民用供暖、民用供水等社会职能。森工集团支付各类社会性费用达4.6亿元。扎赉诺尔矿区、大雁煤业集团两个企业此项支出1.2亿多元,沉重的社会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森工集团现有职工21万人,失业率73.1%。全林区享受低保人员日渐增多。其中应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10万人,已经纳入“低保”的有8.5万,至今未纳入的有1.8万人,占应纳入总人数的17.5%。扎煤公司在岗职工最多时达3.5万人,目前仍有1.3万名退休职工实行自治区统筹,平均月收入671元(相当一批井下工作30余年的老工人只有500元)。
此外,下岗失业人员技能普遍单一,地方吸纳就业能力较弱,就业和再就业面临极大困难。
(五)职工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社会矛盾积聚,不稳定因素增多
据调查林区的职工收入水平赶不上农村;居住条件赶不上农村;没有耕地,生活成本高于农村;生存压力也明显高于农民。
2003年森工集团从业人员年均工资6199元,比全市从业人员年均工资低3760元;2005年森工集团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33元,比呼伦贝尔市在岗职工平均低6238。林业机关人员月均工资500元左右,林场等一线职工月均工资300元左右。林区有退休职工6.4万人,加上职工家属、遗属、一次性安置人员,总计10余万人,生活都十分困难。
据2004年市政协在走访11个林业局、22个林场,调查100户家庭中,温饱线以上的有39户(月人均收入200元), 达不到温饱线的有61户。
相当多的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并且呈现出贫困集聚和代际传递等特点,造成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群体性上访事件大幅增加。职工生活水准普遍很低,至少有一半职工一家数口、甚至几代人住在只有十几平米、一卧一厨的破旧平房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老矿工仍然住在日伪时期建造的、四壁透风、冬冷夏热的石头工棚里,其中相当一部分危房的墙体已经倾斜、开裂。绝大多数人家里除了一台小小的电视机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和一件像样的家具。长期的收入低、就业难,导致地区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使涉企业的信访总量居高不下。现在上访大部分都是反映收入低、住房条件差、无钱就医、子女无钱上学和要求安置子女就业等生活困难方面的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压力。部分群众认为如果不闹点事,不采取一些极端行为,问题就没人管。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倾向,希望引起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
(六)棚户区改造问题突出,居民居住条件亟待改善
林区现有板夹泥住房4万多户(包括山上林场1.6万户),占林区总户数的40%,面积164万平方米,近13万人居住其中。这些住房大部分建于林区开发初期,平均使用都在30年以上,绝大部分都已经成为危房,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矿区, 扎赉诺尔矿区现有棚户区居民5729户,建筑面积290500平方米;大雁矿区现有棚户区居民15367户,建筑面积695760平方米。按房屋结构和破损程度划分,其中砖木结构10190户、489120平方米,土坯结构4051户、145836平方米,危房1126户、60804平方米。群众的居住差、行路难、吃水难、入厕难十分普遍,居民生活质量低下。
(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尚未建立起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呼伦贝尔市资源开发走的是重生产轻生活、重产业轻城市、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过程,长期积累形成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资源开采产生大量的矸石、垃圾,其堆放结果,造成大量土地占用和地表生态的破坏。二是资源开采引起地面沉降,造成土地利用功能的丧失或破坏。扎煤公司、大雁集团矿区采煤沉陷区总面积45.22平方公里,沉陷区内很多房屋和公共设施被破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资源开采过程中对植被、地表水、地下水有不同程度破坏,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采煤沉陷区治理不到位。四是林区“以木取暖、以煤代木”没有解决。据调查,目前居住在林区的25万户,80万人口加上机关单位,每年需烧材约烧掉木材资源300多立方米,大于国家在2004年天保工程下达的年木材限采量。
(八)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过多
1、公路交通建设严重滞后。2005年底,林区公路总里程1.5万公里,路网密度仅为1.46米/公顷。由于林区公路建设标准较低,95%以上的公路路面为沙石路面,85%以上的桥涵为木质桥涵,通行能力较差,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养护维修。为保护沙石路面,只能采取“晴天通行,雨天禁行”的办法,严重制约了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给排水建设落后。资源型旗市大多数居民不能享有安全饮水。牙克石市自来水供水需求管网长度为46公里。现已建成22公里,还需要扩建24公里管网,资金总缺口3006.53万元。根河市区用水人口为2.85万人,现供水3,300户,用水普及率为36%。许多地区排水设施趋于空白,没有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大量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使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鄂伦春自治旗自来水供水普及率仅19.26%。林区饮用未达标水人数占林业总人口的88%,饮用深水井人数仅占林业总人口的18%,由于饮用不洁水源,导致林区肝炎、痢疾等传染性疾病及胃肠、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高发。大雁矿区水源能力不足,水质差,急需建新水源。
3、污染严重,环境保护难度大。主要反映在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牙克石市:污水处理厂于2004年开工建设,设计规模为3.4万吨/日处理,总投资为9,98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5035万元,资金缺口4560万元。计划新增配套管网24.85公里,总投资4149.66万元。鄂伦春自治旗目前仅阿里河镇招商引资建成了一座污水氧化塘,污水处理率仅为26%。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几乎为零。
四、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加入振兴东北战略,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议市委、市政府与自治区相对应,尽快成立呼伦贝尔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研究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对接问题。强化振东办的联络、协调、规划职能,研究制定呼伦贝尔市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政策对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国家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机遇难得,时间紧迫,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应该尽快设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具体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远的目标和远景规划。
(二)各资源型旗市党委、政府、企业要提高对地区和企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精神,把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作为“十一五”工作重点之一。
抓紧研究制定经济转型近期发展规划,有步骤地推进转型工作,从发展替代性产业,解决民生问题,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等方面入手,规划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途径,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落实好各项再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四个转型”:
一是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体制机制转型。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林权制度、国企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带动其他各项改革,活化、优化企业内部机制,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二是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复合经济转型,重点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三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向生态园林城市转型。坚持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税收、资本配套等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大财团、大企业,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办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搞好对俄蒙经贸合作,支持鼓励更多企业、林业职工、农民到俄罗斯、蒙古从事森林采伐、农业和矿产开发。
(三)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强化企地联合,协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企地条块分割,职能重叠,各自为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各种矛盾交织状态。森林资源型城市行政区内绝大部分资源权隶属于林业、农垦、铁路等驻在单位,地方经济建设可用资源比较有限,在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林区畜牧业、林区矿业等接续产业发展过程中因占用林地(主要是占用森工集团的林业用地)手续繁杂,工程进度缓慢,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了林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生活设施等切身利益。因此,应建立地方和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真正实现企地联手促进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应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实施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选择接续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呼伦贝尔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东北区域经济圈,为此,一是促进呼伦贝尔市经济与东北区域经济的融合,利用辖区内各种条件,发展有利于高水平利用本市资源的接续产业,有选择地发展地方特色的轻工业和有地方资源基础的重工业,如煤电重化工业、机械制造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
二是本着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剥离社会职能、扩展发展空间的原则,鼓励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有实力的资源开发企业实施异地开发战略,在国际上和国内其它资源富集地区寻求发展机会,转移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减轻企业对本地资源的依赖。
三是鼓励本地资源型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发展非资源型产业。
四是促进产业间和企业间的联合发展,延长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为资源型城市提供综合发展能力。
(五)进行重点项目扶持,促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推动新型接续替代产业壮大发展
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现有已开发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使之做大做强。建议国家充分发挥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政策,加大对林区、矿区现已形成,但仍然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对林产工业、山野菜、食用菌培植产业、特色种养殖业、旅游业、林区矿业、尾矿、废矿开发产业等经济转型项目给予政策性贷款或无偿注入资本金,提高资源型城市地区“造血”功能,培育出走困境、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建议加大项目支持,对属于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且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产业、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增即退政策;对新办企业和改制企业实行减免所得税政策,所减少的地方税收比例部分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六)把劳动就业、城市功能建设、生态环境恢复摆到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的位置
1、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应该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在选择项目和组织项目建设时,要优先考虑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同时引导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并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和职业教育,提供就业服务,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有一人就业。
2、通过采取优化资源产业体系、扩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培育创新环境和能力等措施,创造充分的就业环境。积极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变单纯的“工矿城市”为功能健全的城市,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
3、应该将资源型城市的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工程,争取国家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大力改善矿区和矿城生态环境,加强土地复垦、废弃物处理、开采塌陷区、矿区环境恢复等工作,加大对矿山废渣、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还需要对城市的水环境和大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七)林区以生态扶贫移民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目前,林区居民生活取暖烧材成为当前对森林资源的最大浪费和对生态的最大破坏。因此,从既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又提高林区职工生活水平的角度考虑,建议国家恢复“以煤代木”补贴,通过以上级财政补贴为主,森工企业补贴为辅的方式,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解决以煤代木的问题。或由呼伦贝尔市政府出面协调,从本区域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向煤炭价格昂贵的林区调度平价取暖用煤,解决林区居民“取暖贵”的问题。
同时,由于实施“天保工程”后,森工企业采伐量大量减少,产生大量富余人员。目前,除大批职工买断身份进入社会求生存外,还有大量职工下岗,仅根河市境内国有林场就已由46个撤销23个,减少了一半,林业在岗职工人数由5.6万人减少到2.6万人,下岗3万人。而滞留在林区的无业职工多数从事与林业有关的种植、养殖以及山野菜、野生浆果采摘等野外施工、作业活动,容易引发火灾,且居民区距森林较近,家火极易蔓延为山火,对森林防火构成巨大威胁。建议国家应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同时应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有计划地将林区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既可以减轻人口对森林生态环境和资源消耗的压力,又可以解决林区居民生活贫困的问题。
4.关于水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1 篇四
一 研究课题:云阳县的水质调查
二 课题小组成员:徐丁钦、舒小红、冯大军
三 调查时间:2010年7月2日至2010年7月20日 四 研究目的:(1)了解我县的水质状况,更好的保护我县的水质及提高人们的意识
(2)融合所学的课内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五 研究方法:(1)上网查找资料
(2)访问
一、调查背景
有人说,地球的颜色是绿色的,她孕育着生命,预示着人类的诞生和未来。我说,她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母亲,她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子子孙孙。她的确很大,幅员辽阔,但不是无边无际;她的确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远;她的确很富,资源广博,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的污染更为突出。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可笑又悲哀的故事,一辆拖拉机在葛洲坝水库因没油而熄火,司机看见水库里成片浮油的水,便用水桶舀起浮油灌入油箱,拖拉机竟突突地开走了。由此可见,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性,我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10年前,走出家门几步就可以挑到饮用水,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污染却日益严重,如今我市大部分河水已不能直接饮用,个别地区河段连供洗涤之用都不能,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只能靠自来水厂供应,水污染已向人们敲响警钟。
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
面对“滴水贵如油”的水资源,而人类对它的浪费和污染却是令人痛心的:据统计,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达到4000亿立方米,使5.5万亿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14%以上。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
人体的50%到60%的重量是水份,儿童体内水份多达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而这3%淡水中,可直接饮用只有0.5%。所以说,水是人类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会产生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各种废气物和放射性物质等。
水污源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工的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
死亡有机污染 它来源于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造纸污水、农业污水及都市垃圾。死亡有机质能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气,危及鱼类的生存;还能导致水中缺氧,致使需要氧气的微生物死亡。而正是这些需氧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维持着河流、小溪的自我净化能力。它们死亡的后果是:河流和溪流发黑、变臭,毒素积累,伤害人畜。
有机和无机化学药品污染 这些化学药品来源于化工厂、药厂、造纸厂、印染厂和制革厂的废水,以及建筑装修、干洗行业、化学洗剂、农用杀虫剂、除草剂等。绝大部分有机品会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致使人食用后中毒。被有机化学药品污染的水难以得到净化,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二、调查结果
根据各组员调查与实践所得材料,我们大致总结如下:
(一)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长江的主要污染物。长江流域每年接纳工业、生活、养殖等废水3353万吨。万州、云阳、奉节等县城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难度江,仅万县县每天就有2.6万吨生活污水超标向长江排放。
云阳县2010年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24亿吨。其中,废水占60.5%,生活污水占39.5%。固陵镇共有200万多人,每天产生600000多吨生活污水,通过7个生活污水排放口直接排入长江。
近年来,我县的水质状况不断恶化,许多地方的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
(二)为了了解我省的水质状况,我们组调查了我县长江水质。
2010年我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继续保持良好。82.5%的监测河段、87.5%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饮用水源的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河流、湖库水质总体比2008年有所下降。近岸水质以一、二类为主,地下水质优良。但部分地表水体存在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附近的局部水域和部分养殖中区水域受到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的污染。
河流水质总体比2008年有所下降。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的监测断面占61.9%,III类、V类水质断面分别占20.6%、12.7%和4.8%。IV、V类水质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长江的中小河流的局部和段,以城镇河段居多;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养量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石油类。2009年因降雨偏少、干旱、水体稀释及自净能力下降,部分河段水质有不同程度的下降,I类、II类水质河段比2009年降低9个百分点。
长江水质总体较2008年略有下降。干流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以II类水质为主;主要支流彭溪河水质达II类标准,溪水质为IV类。
困滩河干流水质较2008年相当,所有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II类标准。
长滩河水质总体与2008年相当,干流75%的监测河段水质达II类标准,25%为III类水质,主要支流南圣河和什运河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II类标准。
中小河流水质比2008年有所下降。在监测的16条河流34个河段中,73.5%的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其中II类、III类、V类水质河段 分别占58.8%、14.7%、17.7%、8.8%IV、V类水质。局部河段与2008年比较,部分中小河流局部河段的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石油类含量有不同程度上升。
城市河段水质总体与2008年相当。在流经县城以上的10条河流12个监测河段中,66.7的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IV类、V类水质河段分别占25.0%和8.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除了万宁水库外,所监测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且以II类水质为主。
湖库水质总体比2008年略有下降。所监测的16座主要湖库中,87.5%的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III类标准,其中I、II类水质湖库占50.0%,III类水质湖库占37.6%,IV类、劣V类水质的湖库分别占6.2。劣于III类水质的湖库主要受氮磷营养盐、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及石油类不同程度的影响。与2008年相比,部分水库受氮磷营养盐污染状况有所改善,水质有所好转,但个别湖库受氮磷营养盐影响有所加重。
远城市水域以一、二类水质为主,大多数水域处于清洁状态。部分水域局部受无机氮、耗氧有机物污染状况有所改善,但受漂浮物类的污染比2008年严重
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主要开采区大部分水质为Ⅱ、Ⅲ类,符合地下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标准。与2008年比较,云阳地区地下水潜水层水质总体良好,仅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水质有所恶化。潜水层水质主要超标组份为亚硝酸盐、铁、化学耗氧量等,其中亚硝酸盐为化肥、生活废水等污染,铁、化学耗氧量与历史资料对比,属暂时性超标。承压水层水质总体良好,局部地区水质出现锰超标,属背景值超标。地下水水位与2008年相比略有下降。
以上的资料是我们通过互联网查找到的信息
同时,我们也通过访问得到一些资料。下面是我们与一位住在南渡江边的农民的一段对话: 甲——我们组的成员 乙——农民
甲:大伯,您好。我们是云阳中学的学生,现在我们想问您几个问题好吗?
乙:`````(看着我们点头)
甲:现在这里的水清吗?
乙:不清了,以前很清的。
甲:这些年来河水有什么变化吗?
乙:恩,变化很大现在的水变绿了,不能直接喝了,水也小了。
甲:您常打农药吗?
乙:没打农药就没有收成啊
甲:家里的生活污水是怎样处理的?
乙:直接倒掉```````
我们还问了几位农民同样的这几个问题,他们的回答差不多都相同。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民对这方面的意识很是淡薄,所以我们希望政府加强对着方面的宣传和管理,提高人们的意识,尽可能降低污染源,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
三、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大概的了解了我省近年来的水质状况,也提醒了我们要时刻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有义务去宣传如何防治水污染,为我们的生活提高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次活动给我们的感受很深,因为它给了我们动手的机会,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我们很期待下一次活动的到来,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参与。
四、小组建议
(一)禁止向水体排放污水;
(二)禁止私自新建排污口;
(三)禁止向水体倾倒被污染的积雪;
(四)禁止集约化养殖鱼类、家禽;
(五)禁止将农田沥水、鱼池弃水排入水体;
(六)禁止进行各种捕捞作业;
(七)禁止在环境保护带内设置堆肥场、饲养场和垃圾场;
(八)绿化植被,预防水土流失,污染水体
在农业用水水域和一般景观用水水域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应当符合该水域的水质要求,以保证承纳水体的环境质量;
5.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篇五
一、通渭县矿产资源现状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可观。从目前地质及矿产普查资料看,境内初步探明和掌握的矿产资源分属3大类24个矿种。其中金属矿6种,非金属矿16种,能源矿种2种。通渭境内矿产资源,以非多属矿藏和能源矿藏为主,金属矿藏为辅。在目前已探明的24种矿产资源 中,非金属及能源矿大部分储量大,品位高。境内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储量为29.4亿立方米的花岗岩,10亿立方米的安山岩,900万立方米的汉白玉,309万吨的高岭土,252吨的无烟煤,日出水量6000立方米的浊泉地热资源,以及储量较大的石英砂,红砂,流砂和遍布全县的砖瓦用粘土等都具备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为矿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一是开发步伐加快,发展势头良好。改革开放以前,通渭
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落后,矿业很不发达,可以说几乎没
有起步。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
足市情,审时度势,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为通渭矿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矿产
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采矿业出现了勃勃生
机,乡镇个体采矿剧增,矿业在通渭经济中比重得到进一步提
升,独具优势的石材工业、陶瓷工业及地热资源,是全县矿产
资源开发的重点和龙头,带动了其它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
全县矿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花岗岩、石英砂、砖瓦用粘土、温泉地热水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截止目前,全县共有矿山企
业24家,还有遍布于义陇河、牛谷河、李店河床的河道采矿
场,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和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及新农村建设
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市场化运作有新突破。县委、县政府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创新矿业发展机制,着力培育、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坚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促进了矿
产资源有偿开发。2002年以来,对新设置的采矿权全部进行招
标、拍卖、挂牌出让,对所有到期采矿权全部进行协议有偿延
续。通过市场运作和有偿配置矿产资源,不仅推动了其他生产
要素向矿业领域的流动,而且促进了社会资本与矿产资源的优
化配置。
三是开发秩序逐步规范。县上编制了《通渭县矿产资源总
体规划》等规范性文件,为科学有序推进全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切实
加强对矿业权取得与流转、矿山开采与利用、矿区环境保护与
灾害治理的监管,加大对各种违法开采行为的清理和整顿,进
一步规范了全县矿业开发秩序
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增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对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县上成立
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联席
会议制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实行“一条龙”服务,最
大限度地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主动为矿业企业服务,帮助企业
解决突出问题,为矿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环境。
综上所述,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而且发展势头良好。但在调研中发现还存在一些突
出问题: 一是地质勘查工作滞后。大多资源勘查还停留在预查
和普查阶段,导致家底不清,后续资源跟不上,供需矛盾突出。二是开发利用水平低。全县矿山企业虽然较多,但布局分散,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高,使得矿产
资源的规模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有的矿山企业重开
采、轻开发,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共伴生矿资源综
合利用率低,矿产加工总体上还处于销售原材料的初级阶段,资源消耗高,能耗高,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效益低,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和延续产业链,资源没能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对采出的低品位和暂不能利用的矿石乱堆乱放,废水、废渣的排放不能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处理,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矿区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加大。四是依法监管力度不够。县上虽出台了《通渭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但不很完善,而且有的在实际开发利用中没有完全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对矿产资源开采的依法管理比较乏力,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破坏性开采资源和浪费资源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由于国家对探矿权没有严格的准入条件,使得部分探矿权人低成本获得探矿权后,倒卖牟利,还有的在取得探矿权后,不能按规定足额投入资金开展地质勘查,圈而不探、探而不动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在矿业经济发展中是难以避免的,但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为进一步促进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由原料型向产品型转变,最大限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切实提高综合效益,建议在今后具体工作中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近期开发与中远期开发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只有着眼中远期开
发,科学谋划,才能抓好近期开发;只有抓好当前,才能全面落实规划确定的长期任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于短缺矿产,要加强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做好长远打算。对于优势矿产,要总量控制,尤其要防止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掠夺性开采,确保优势持续发挥。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开发的矿种,要进行保护,把有限的资源留给子孙后代。二是初级产品开发加工与终端产品开发加工的关系。由于我县大多矿业企业对终端产品的开发加工需要进一步调研论证才能明确定位,因此,要在稳定初级矿产品加工开发的同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瞄准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确定优势矿种,大力发展精、细、深加工,尽快走出传统的拼资源、拼能耗、粗加工、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实现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关系。优化发展环境是招商引资、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要求。但是良好的发展环境不等于降低招商引资准入门槛,而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效率、高效益原则,优先扶持资源型转化项目和综合利用项目,引进有资金实力、有深加工技术、有产品品牌、有销售市场的“四强”企业,走就地增值的“资源节约型”内涵式发展路子,带动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列开发,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现有矿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吸引资金,扩张规
模,创新管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赢利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产业布局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按照国家所有、分类分级管理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矿产资源管理新机制,在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根据国内外同行业同类产品的发展趋势,对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合理布局,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终端产品进行准确定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活动应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依法依规加强管理,规范利益分配,充分调动企业、县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矿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6.关于开征水资源税的思考 篇六
水是生命之源, 是一切发展之根本, 但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却面临着数量匮乏、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下等问题。针对我国水资源现状, 建议利用税收这一重要手段, 在全国范围开征水资源税,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税制, 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开征水资源税的必要性
(一) 开征水资源税有利于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抑制水资源浪费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 但我国当前水资源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且区域、时间分布极不均衡, 利用效率低, 存在严重的铺张浪费现象, 具体表现为:
1.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2014 年淡水资源总量为27266.9 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994 立方米,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 我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 仅2014 年, 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6220 亿立方米, 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
此外,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就空间分布来说, 2014 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2.9%, 但耕地面积只为全国的36% 左右;黄、淮、海流域, 水资源只有全国的8%, 而耕地则占全国的40%。从时间分配来看, 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 夏、秋雨量充沛, 降水大都集中在5 ~ 9 月, 占全年雨量的70% 以上, 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流, 近70 年来还出现连续11 ~ 13 年的枯水年和7 ~ 9 年的丰水年。我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7745 亿立方米/ 年, 其中长江流域最多, 为2130 亿立方米/ 年。
2. 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用水效率不高, 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 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现象。
农业用水效率方面,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 2014 年全国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达402 立方米, 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 而一些发达国家, 节水灌溉面积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
同样, 我国工业用水也存在着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较低、用水工艺落后、用水效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我国2014 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64 立方米,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60% ~ 65%。而国外发达国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一般都在50 立方米以下,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80% ~ 85% 以上。
生活用水方面, 公众节水意识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生活用水的数量虽然远远低于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 但人们对水资源的毫不吝惜和肆无忌惮的浪费却与前两者相差不大。
因此, 必须采用有效手段加以治理。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应该是调节水资源的重要手段。俄罗斯、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在水资源税征收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上述各国的实践证明, 开征水资源税是抑制水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 可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与水资源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 增强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提高水资源开采和利用的效率, 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二) 开征水资源税是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是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水资源的短缺已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为了防止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过度不合理的开采造成损失和浪费, 一种方法是推行技术方法, 实行资源替代和技术革命, 另一类方法是经济方法, 或提高资源的开采与使用成本, 或扶持技术方法的使用。在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制度的社会里, 经济手段是确保自然资源最优利用的最理想手段, 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征税和收费, 而税收的基本属性又决定了它优于收费。因此, 通过开征水资源税、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手段, 是促进水资源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 开征水资源税是保护水源, 对水源生态区经济补偿的重要手段
水源地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山区, 是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国家也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开征水资源税是更高层面、更具法律效力的保护、补偿办法, 能够让受益者纳税、让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 更有利于保护好青山绿水。以河源市为例, 河源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但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黄金宝地, 但为了保护水源, 河源被广东省划为生态发展区, 限制发展工业。为此, 河源近几年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近5 年来, 共拒绝了500 多个工业项目, 投资额达600 多亿元, 对河源这个全年生产总值 (以2015 年为例) 只有810 亿元, 全年一般预算收入只有67 亿元的欠发达地区来说, 这是很大的一笔帐了。但如果通过开征水资源税进行有效补偿, 就可以促进河源长期可持续发展。河源市开征水资源税后的效果测算如下:一是河源本市用水:2014 年河源市总用水量18.88 亿立方米, 按地表水资源税税率0.2 元/ 立方米测算, 年应纳税额为3.77 亿元。若开征初期免征农村居民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的水资源税, 仅以其他用水5.61 亿立方米为基数测算, 其应纳税额为1.12 亿元。二是东江对外供水:东深供水工程从新丰江水库取水供应至东莞、深圳、香港等地, 年供水量最高可达24.23 亿立方米, 按地表水资源税税率0.2 元/ 立方米测算, 年应纳税额为4.85 亿元。综上所述, 开征水资源税后每年大约为河源市创造税收5.97 亿元至8.62 亿元。
(四) 开征水资源税有利于完善费改税工作、优化水资源管理体制
1. 有利于建立地方税收体系。根据深化税制改革的要求, 我国将逐步完成“营改增”税制改革, 最终全面取消营业税。营业税作为地方税务机关的主体税种, “营改增”完成后必将对地税收入乃至地税征管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因此, 我们要未雨绸缪, 寻找并培育“后营改增”时代的税源, 努力将“小税”做强、做大, 使之形成规模, 达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效果。同时, 资源税作为地方税种, 自1994 年开征以来, 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根据《关于2015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的精神, 将进一步深化资源税税制改革, 改革的方向主要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加快“清费立税”的步伐, 并逐步推行从价计征。我们要紧跟税制改革的步伐, 积极培育资源税成为地方重要税源, 加强现有资源税的征收管理, 积极挖掘新的税源, 适时研究开征水资源税。
2. 通过费改税有利于水资源管理。 从2002 年8 月《水法》修订开始, 我国的水资源费征收工作逐步完善,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水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但是受传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束缚, 水资源费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弊端, 特别是水资源费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水资源费征收部门主要是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取水的审批权限征收的。具体是由水行政部门征收 (部分由自来水公司代收) 、财政部门进行管理、价格部门进行监督。在实际工作中, 各部门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 并且由于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可能会出现寻租行为, 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严重被削弱。
综上所述, 资源税在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调节资源的级差收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从理论上讲, 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当包括一切开采的自然资源。水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 结合我国目前水资源匮乏和浪费并存以及水资源费征管中暴露的问题, 顺应税制改革的要求, 开征水资源税正逢其时。
开征水资源税的可行性
开征水资源税势在必行, 而且从法律、社会经济、征收管理等角度来看, 开征水资源税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一) 国家拥有水资源的所有权
水资源的国家所有性质是征税的基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因其对水资源拥有所有权, 能够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地对水资源使用者征税。
(二) 开征水资源税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暂未将地表水、地下普通水纳入课税范围, 而如今将地表水、地下普通水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时机已经成熟, 如要将这些水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只需将水资源 (包括地表、地下水) 作为资源税的一个税目就行了, 操作起来比较容易, 有关部门及广大群众也比较容易接受。
(三) 开征水资源税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
近年来, 通过各类媒体的广泛宣传和对水资源危机的切身感受, 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有明显提高。由于生态环境保护, 特别是水资源保护与全民族利益和每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 开征水资源税易被社会各界接受。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政策鼓励企业与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新的税制改革的方向倾向于构建绿色税制体系, 也将成为引入水资源税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因此, 开征水资源税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已经基本形成。
(四) 开征水资源税的征管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一是我国部分地区已对开采地下水、矿泉水的企业征收资源税, 在宣传辅导、税源调查、部门协作、征收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二是水资源的开采使用采用取水许可制度, 新办企业要取水用水, 需经水利部门、环保部门等的批准。而且取水环节比较集中, 水电取水主要集中在大小水电站, 生活取水主要集中在各类自来水公司、水厂等, 这些都为水资源税的源泉控管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 国外水资源税开征的经验提供了借鉴
虽然我国缺乏水资源税征管经验, 但不少国家开征了水资源税, 如荷兰、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资源税制度。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开征税资源税的国家之一, 自1995 年起对开采和使用清洁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水资源税, 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按差别税率进行从量计征。俄罗斯自2005 年起对用水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水资源税, 主要包括饮用水或调水、专用水域取水、水电工程用水和漂运木材用水等, 采用从量计征方式征收。德国目前由各州自行立法征收水资源税, 如巴登—符腾堡州水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也采用定额税率, 其税率根据水源和用途的不同有所区别, 地下水的税率高于地表水的税率。这些国家的水资源税征收经验对我国的水资源税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水资源税制的设计构想
(一) 纳税人
为了保持与现有资源税相关规定的一致性, 同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立法思想相符, 可以将我国水资源税的纳税人定义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水资源 ( 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的单位和个人。一是开采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是水资源的第一受益人, 将其设置为纳税人符合受益原则。二是由于水资源分布广泛, 如果将用水单位和个人确定为纳税义务人, 涉及面广, 征管难度较大, 因此把纳税人定为开采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 有利于实施源泉控管, 减少征管工作量, 降低征收成本。
(二) 征税主体
按照资源税政策的规定, 水资源税作为全国的地方性税种, 其征税主体应当为各地的地方税务局。水资源费改成水资源税的形式征收后, 征收主体由原来的水利部门变为地税部门。地税部门征收水资源税有利于把征收的税款用于本地水资源的研究、开发与保护, 能够有效体现税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功效。
(三) 纳税环节及纳税地点
我国的水资源税应在开采环节征收, 由开采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向开采地的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在开采环节计征水资源税能够较好地做到源头课征, 体现税负的公平性。
(四) 征税范围
水资源税的课税对象是开采的各种类型的水资源, 一般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等, 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商品水, 如纯净水、饮料等。
(五) 计税依据及税率
按资源税的精神, 便于征收管理, 水资源税宜实行从量计征, 其计税依据为开采的水资源数量, 实行定额税率。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比较复杂, 应综合考虑水资源分布情况、经济承受能力、水资源的类型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差别税率。
一是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水资源越稀缺, 水资源的价值就越大, 如北方省份对水资源的保护较南方省份而言更是刻不容缓。在设计水资源税税率时应当把南北方拥有水资源数量的差异充分考虑在内, 北方的税率应适当高于南方, 以促使北方省份节约用水, 缓解严重缺水的现状。
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如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城市, 其工业以及第三产业较发达, 用水量也位于全国前列, 国家为这些城市的供水负担了较高的成本, 这些发达地区应当承受较高的税负。
三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区别。地下水循环更新较慢, 过度开采容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很难恢复, 对地下水宜采用较高的税率。
按照上述原则, 本文计划按照“费改税”的思路, 参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各地水资源状况、现行征收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以及南水北调受水区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十二五”末水资源费最低征收标准作为水资源税的税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4 年我国地表水供水量为4920.6 亿立方米, 地下水供水量为1117.1 亿立方米, 据此测算, 水资源税全年收入为2148.65亿元, 约占全国GDP的0.31%。
水资源税在我国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一方面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 另一面还在于水资源税税率与其他资源税税率相比更容易受到水资源自身特点的影响而产生变动, 要制定出合理的税率存在的难度比较大。因此, 本文在制定水资源税税率时可能比较理想化, 在实践中需要考虑到更多、更全面和更细致的因素。
(六) 税收优惠
征收水资源税的目的在于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因此在设置税收优惠时, 应合理控制水资源税的优惠范围。一方面达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鼓励企业投资、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等社会效益方面。水资源税可以按对象、行业及用途的不同规定不同减免税优惠政策。
按征税对象或行业来制定税收优惠, 具体可以包括: 公益性用水及无偿使用的水免征水资源税, 如市政、园林、环卫等公共用水;为保证工程安全生产和作业的取水、满足公共需要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取水免征水资源税;农村生活用水;农村生产性用水, 包括农业、林业的灌溉、养殖和畜牧业用水免税;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用水缓征;对采用环保生产方式及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实行低税率、退税等税收优惠;对企业为提高节水技术和购买节水设备等环保设备的成本, 允许计征水资源税按成本的高低给予适当低税率照顾。
开征水资源税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 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
税收法定的原则要求我们依法治税, 做到有法可依。首先,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内容, 将水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其次,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有关水资源费的内容进行修改, 将水资源费取消, 避免税费的重复征收。
(二) 指定专门机构进行支持
在水资源税的征税过程中, 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确定需要进行专门的测量。因此, 需要指定专门机构负责这项工作。根据测量的结果划分不同的等级, 并以此确定税率等级, 体现税负公平。指定专门机构进行支持和配合, 一方面可以减轻税务部门的负担, 降低工作难度, 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也可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 避免各部门间职责范围交叉重叠, 产生推诿、运行效率低下的情况。
(三) 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与推进节水技术
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水资源,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节水的认识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 节水技术在各个地区的推广也充满了障碍。因此, 应加强节水制度建设, 并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 全面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加大节水技术的推广。
(四) 完善其他与水资源相关的税种
可以通过其他税种设置税收优惠, 一方面鼓励节水行为, 引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另一方面降低纳税人因水资源税产生的负担。
从增值税的角度考虑, 可以对销售和进口节水设备的企业实行减免税, 进而降低该设备的销售价格, 从而加快进节水设备的推广;对利用海水、污水生产的可再利用的产品以及转让净化海水污水技术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等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
从企业所得税角度来看, 目前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税收优惠, 如对水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规定减按收入的90%计征企业所得税的规定,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加速折旧、税额式抵免等多种税收优惠政策。
7.关于水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七
我的家在武威市凉州区,石羊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这些年,家乡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日益短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土涵养能力逐年降低,每到春天沙尘肆虐,石羊河上游冰川萎缩雪线上移,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吞噬下,日渐萎缩,整个石羊河流域整体功能下降,已到了不能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对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做了八次重要批示,明确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是个决心,而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多次到石羊河流域进行了调研指导。
身为凉州儿女,怎能不热爱自己的家乡,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做出努力?改变家乡面貌,要着力做好石羊河流域治理工作。作为一名在校高中生,我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实地走访,对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有了一些理解和思考,我认为水资源问题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核心。
一、石羊河流域概况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山区。全流域总面积4.16万平方公里,涉及以武威市为主的8个县区。祁连山是甘肃河西走廊南侧的一群平行排列的褶断块山脉,长900公里到1000公里,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其中5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6座。祁连山脉共有冰川3066条,总面积2062.7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高原冰川,冰川储量达1145亿立方米,其融水为河西走廊绿洲生成水源基础,被誉为“高山水库”。石羊河流域内年均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600多毫米,主要依靠石羊河水维系该流域的生存和发展,是个先天性的缺水地区。
二、石羊河流域生态问题成因分析
通过走访与查阅资料,概括起来说,石羊河流域生态问题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了一系列生态地质问题。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近60年来,祁连山的雪线上升了40米,石羊河流域的平均来水量由17.8亿立方米减少到12亿立方米,减少了近1/3,加剧了该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由于上游水源涵养能力降低,中游蓄水用水大量增加,下游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整个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走廊中游地下水溢出带下移或消失,泉水资源不断衰减,湖泊日益萎缩干涸,大部分湖泊矿化度增加。从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实际补给量看,近50年来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了10倍,地下水资源减少了近45%,流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使部分地区形成了沉降漏斗区,造成了一系列生态地质问题。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导致石羊河下游天然沙生植被枯死,沙漠化土地加剧。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呈递增态势,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河西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671.14万公顷,较1999年又增加59.24万公顷。伴随着土地荒漠化的扩展,河西走廊的干旱、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河西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可承载的限度。资料显示,2000年底,甘肃的人口在过去50年里翻了一番多,达到
2557万人,但耕地只增长了4%。人口膨胀,只好大量开荒毁林。在建国后的20年里,西北地区3次大规模的毁林开荒,破坏草地667万公顷,毁林18.7万公顷。毁林开荒带来水源枯竭,土地沙化。以祁连山冰川融水为源头的石羊河,年径流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6亿立方米降到了不足1亿立方米。在其下游的民勤县,农民只好拼命打深井,从100米打到300米,造成地下水位下降,50万亩沙生植物因地面焦渴而死去,520万亩草场退化。草死沙起,河西地区开始频发沙尘暴。
上世纪50年代,石羊河全流域的人口90多万人,灌溉面积200万亩,人均水资源近2000立方米。在下游的湿地湖泽,像个楔子插入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形成了民勤绿洲,有效地阻挡了沙漠的南移。现在全流域人口增加到近230万人,实际灌溉面积估计在560万亩以上,人均水资源降到了550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这一状况在民勤尤为严重。经石羊河进入民勤的地表水由50年代的5亿多立方米减少到不到1亿立方米,湿地湖泽干涸,沙漠势不可挡地向前推移,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总的来说,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系统规模严重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适宜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而造成的系统性结果,其本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引致的水资源需求远远超越了水资源的承载力。
三、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考
分析造成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我认为要彻底解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必须走节水的路子。
第一,要大面积压缩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灌溉面积过大以及粗放的灌溉方式,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全流域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必须在现有的实际播种面积基础上,压缩到310万亩左右;下游民勤必须把现有的实际播种面积控制在60万亩以内。这样,农村人口人均仍然有2亩以上的水浇地。仅此一举,全流域用水量至少可以减少1/4左右。
第二,要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压下来的耕地,除了北部沙漠边缘区和南部水源涵养区的一些耕地,必须撂荒进行自然修复外,其他的都应大面积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在河西走廊,种草要比种粮食节水一半左右,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通过种草发展畜牧业,从长远看效益要比种粮食高得多,要全面推行舍饲圈养,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要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石羊河流域发展日光节能温室的条件比较优越,不少农民都掌握了栽培技术。要引导农民搞大棚生产,保证每个农户至少建成1到2座高效日光温室,实现多采光、少用水、高效益。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要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发展棉花等节水农作物。这样做,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仅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可以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第四,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石羊河流域生态的变迁,归根到底是与人口的迅速增加密切相关。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力度,逐步减轻人口对水土资源的压力,也是流域综合治理中一项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措施。对水源涵养区和沙漠边缘区的农民,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要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鼓励全流域特别是民勤的群众,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向外地的劳务移民。
第五,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大面积压缩耕地面积,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这是石羊河流域节水的中心任务。要压井封井,严禁超采地下水。要配合高效农业的发展,大面积推行滴灌、渗灌等先进实用技术。要集中财力,努力实现城市的废水再利用和工业的循环用水。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
8.关于节约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八
各级政府应扮演这样的角色:高度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各类废旧资源的收集、运输、处置、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和规定,使各类废旧物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或妥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和危害的发生。
每个公民都应当摒弃讲排场、摆阔气、爱面子、相互攀比的陈旧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块煤??不要小看我们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人人都把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13亿人将会创造惊人的数字,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将会做出巨大贡献。
世界各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是共同的方向,节约应该是全人类的美德。但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这种资源的短缺又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惟一的出路。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中央的精神,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发展有所控制,低级产业向中国转移并不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那些以
付出土地、水、能源、矿产为代价取得一点点经济效益或外汇的产业就不能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的转变。国家应该宣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发展的时期已经结束,今后要基本停止发展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产业,各行各业各省区都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具体情况对产业体系进行规划、转轨、重组、引进,制定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和取代过程。再不能搞那些外延式、粗放式、低附加值的生产了。东部地区尤其要先行。产业体系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最大的节约,无论有多少困难都必须迎难而上去做。
这一转变不可能依靠市场行为自动完成,在这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重要的。就是说,政府要对此进行规划、导向、规范,利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引导甚至迫使企业走上正确的道路。
要实现新型工业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传统工业走向知识产业,以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消耗,开发节约型产品??无一不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发展。中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发明成果,科技创新和发展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动力和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r&d的投入,投入必须主要用于开发性、应用性和应用基础研究上,还必须有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和保证,必须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一切都是虚话。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新时期基本国情的需要,中央在当前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方针,第一个理由我认为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主题是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一个是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一个是快速城市化现象。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出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的强度在增加、使用方向发生了
变化。
另一个新情况是,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城镇化水平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到2020年估计达到60%左右。一般来讲,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既是必然趋势,这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还有一个基本国情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大量不可贸易的资源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到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可能要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目前我国已经是缺水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2020年时我们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所谓短缺是指某种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在40%-70%之间,外贸依存度超过70%以上为严重短缺。
我国当前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近期出现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情况。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利用率是偏低的。当然在过去的20年即1980-2000年中,中国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能源消费方面,这一时期我国的能源累计节能率是64%,而国际上同期水平是19%。在gdp保持年均9.6%的增速中,能源增长保持年均增长4. 6%,实现了经济发展一半靠能源开发一半靠能源节约的目标。但近几年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出现了能源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的势头,能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
此外,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在30%,比发达国家低20%。有统计显示,我国仅在城市供水方面,漏损率在20%以上。在建筑能耗方面,我国的单位面积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每年新增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大于各发达国家新增建筑面积之和,但节能型住宅仅占总量的3.5%。所以说,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果每年都在大量造成高耗能的建筑,而且它们的使用期限一般都是七八十年,不仅对当前的能源造成更大的压力,而且将贻害子孙。现在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旦高耗
能的建筑大量建成,将来再改成本和代价更加巨大。
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应该说中国还未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严重超过承载上限。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环境容量只能承载1520吨,目前我们已超过此限,到2020年时,可能会达到3000万吨。以这样的发展到时候即使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各项经济指标,但环境破坏程度肯定会很严重,这样的小康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我们离此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现在的增长模式,是资源的高强度投入、污染环境的方式,不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应该把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要想使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要拿出可行的措施,使之取得实质性进展。而要使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实质性进展,一要抓住主要矛盾,二是政府要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
政府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建议先建立三个制度。
一、建立规范、公开、透明的项目准入制度。从资源如水、土地、环境等方面制定较高标准,满足标准的项目才能上,否则就不准上。
二、建立落后产品、工艺、设备淘汰制度。
三、建立重要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比如汽车,采取严格的型式认证制,从节能、环保、安全方面对汽车进入市场给出严格条件。
此外,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从生活方式看,倡导节约型方式,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引导合理的消费行为。还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政策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税收政策与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必须体现两个原则:一是让价格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使价格引导消费和投资行为;二是要有利于新技术、新能源替代品的发展,形成有利于新技术、新能源及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从税收角度看,抓紧出台新的能源、环保税收政策。比如燃油税政策,在欧洲、美国都得到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我国还没有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汽车消费大型化、豪华化趋势。消费者买车时只考虑一次性的购买成本,而忽视长期性的使用成本。
此外,要制定严格标准,对重点行业、产品制定能源效率、资源效率标准,对产品要规范节能设计,尤其是在建筑方面更是如此。要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如循环经济法等要加紧出台。
但是目前,政府在不少方面如税收政策、法律等方面都有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过去中国在节约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依靠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从而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市场机制与外部性有时并不一致,尤其是在法律、标准、财税政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失的情况下,在资源节约问题上市场机制失灵的程度要大得多。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的作用应该得到加强。当然,加强政府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要直接参与经济行为,而是由它提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要靠市场机制。
总之,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问题上,政府是关键,市场是基础,企业是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是重要保证,资源节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我们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而人却由于喝的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建设这种工业化、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 第二,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看到,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难度相当大。今后,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各类污染物产生量也将不断增多,生态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人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总是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而逐步提高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三,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如果再不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我们篇二:关于节约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节约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 “资源节约、造福社会、造福未来”,随着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导致了很多自然物产被人们严重的破坏,使得自然灾害平平发生,同时也滋生出一系列的关于抵御自然灾害的新型产业及横行纵向发展的链条产业,例如:现代水利工程,其在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一种或多综合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全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一般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及小型工程则编写环境影响报价表
水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
垃圾计量制
为了减少垃圾量,目前,韩国正在推行一种叫做“垃圾计量制”的制度。所谓垃圾计量制就是在交纳基本清洁费、卫生费的基础上,按照每户垃圾产出量来负担垃圾处理费用。垃圾计量制最大的好处就是打破了垃圾处理费的“大锅饭”,从而迫使人们认识到“多产垃圾
就要多付钱”,要想减少这方面的交出,就要设法减少垃圾,间接树立爱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环境观念。
韩国从1996年1月开始实现这料制度,很受社会各界欢迎。其做法是由环保部门提供各种不同容量和规格标准的垃圾袋,每个垃圾袋按不同的规格收取不同的垃圾处理费。这样用户在购买或使用垃圾袋的时候就会考虑垃圾所带来的垃圾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从而尽量减少垃圾。
水污染控制联合会
水污染控制联合会是国际性水污染控制技术协会的联合会,总部设在华盛顿。联合会包括美国数十个州的地区级协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污染控制技术协会。1984年,会员已达3万多人。其中有从事市镇工程及水污染控制的工程师、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以及水污染控制设备的制造厂商等。协会下设工业废水、公共关系、科研、安全、标准方法和技术实践等6个委员会。
联合会通过出版刊物、每年10月召开年会等方式,传播和提高水污染控制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知识。
节约电资源
我国的电力供应,少有充足的时候——在我的家乡,前几年常常晚上突然停电。近几年虽然有所改善,但电力仍然不足,局部地区甚至还有很大的用电缺口。所以,去冬以来,媒体上不时有各地如何合理分配电力、如何节约用电以力争“不拉闸”的报道。近年来各地一哄而上的“亮化工程”,也遭到了不少批评,一些地方政府也闻过即
改,停了亮化设施的电,以保证生活生产用电。但“未来3到5年,中国经济都将笼罩在电力短缺的阴影中,部分地区的‘电荒’包括中国最发达地区的‘电荒’在近期都无法缓解”(《社会观察》2004年第一期)。于是,刚刚开春,一些地区已经又闻“拉闸”声,河南省今年的电力供应形势就“十分严峻”,“据专家预测,今年夏季我省电网最高负荷将达到1500万千瓦,电力缺口200万千瓦,在省网高峰时段拉闸限电将难以避免”(《大河报》2月25日)。
电力紧张,水资源也不宽松,许多地方的水资源也常常吃紧。《南方周末》记者在一缺水地区采访,夜宿农家,一盆洗脸水竟被多次利用——记者先洗脸,主人全家洗脸,记者洗脸??而国内许多大城市也是缺水城市,为了省水,曾有位在郑州考察缺水情况的北京专家,连续几天没舍得洗澡!
但电、水如此紧张,浪费现象却无处不在,从党政机关到社会团体到大小企业到家庭,大量不必亮的灯,在明晃晃地亮着,大亮不该流的水,在白哗哗地流着。“公家”的少人心疼,私人的因为有钱,多少都“用得起”,虽然不必用,却也要用。但电、水都是公共资源,在一定时间内(转载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总量一定,甲地用多了,乙地就少了,倘甲地用得过多,乙地可能就得“拉闸”或限时供水,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就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已经有过“先例”,春节前后,“除省市机关办公、交通客运部门、重点大型医院等个别重点用户外,长沙市几乎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区都已开始实行分片供电,停电停水的日子
是多么难过:家里漆黑一片,蜡烛涨得死贵也很难买到,冰箱、空调成了摆设;该洗的洗不成,连厕所都不敢用——没水冲??我的天,那日子??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止浪费行为,这样的日子将很快到来。
所以,任何单位和个人——即使多少电费都交得起,都有义务节约用电用水,可用可不用的电、水,不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家都能用上电。但自觉是靠不住的,要想真正把该省的电和水省下来,还必须用制度来保证“限有余而补不足”。这可以借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原则,针对不用的用户,确定“起征点”,在“起征点”以内,按正常价格收取,超过起征点的,超得越多,收费越高,这样一来,将在相当程度上迫使人们节约,私人的钱自己心疼,“公家”交钱的单位,也会制订有效办法保证节约。从而有效地限制浪费,平衡用量,尽量减少因供应不足所致的断电、断水现象,保证正常的生活和生产。让我们记住,“电力对一个国家来讲,就如同血脉,携带营养物质和氧气,流经全身。所到之处,生产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血流不畅,就可能导致各种经济损失,甚至机体坏死”。电力如此,但电力短缺,尚有些许替代余地,水资源则根本不可替代,其一旦短缺,后果将更为严重。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尽快出台办法,坚决遏止各种浪费,最大限度地节约电水资源。
节约石油资源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目前还离不开矿物燃料和金属矿藏,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都是有限的,开采多少储量就减少多少,开采的速度越快
减少的速度也越快。某些使用过的废旧金属可以回收并重复利用,但能重复利用的程度有限,根本不能取代新开采的需要;矿物燃料则用一点就少一点,完全无法重复利用。
自从内燃机出现以来,人类对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就开始了一场前途未卜的“赛跑”。人们当然知道石油储量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新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开采量,同时己探明储量又足够开采许多年,人们就可能对石油的利用采取乐观的态度,将新能源的开发推迟,让子孙后代去解决这一问题。这当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在过去的岁月里,勘探经常领先于开采,例如,1970年时己探明的石油商业储量仅够开采37年,到了1988年,由于新的勘探发现,采用节能技术和利用其他能源,已知石油商业储量可以开采的年限增加到了45年。石油的地质储量远远大于探明储量,而可开采的商业储量又只占探明储量的一小部分,同时开采技术还在不断提高,探明储量的开采率也在提高。但是,地壳中石油的总储量毕竟是有限的,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勘探技术最终会探明可开采的总量。石油生成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可以预见的人类历史中人类不能幻想其储量会增加。当石油不加快开发替代能源以减少矿物燃料的比重,这场“赛跑”很快就会到达终点。石油是这样,煤和天然气也是这样。
统计资料表明,人均能源的消耗量与收入有密切的关系。现在美国纽约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891升汽油,而印度的加尔各答这一数字减少到182升,两者之间相差近10倍,全部能源消耗量的比较也一样。可以说,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全球已探明的石油资篇三:关于节约水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节约水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
园艺科技学院 园林2班 张婷婷 0212100225 一.调查对象
在校师生及周边小区居民和周边各部门单位
二.调查时间
2011年11月25日
三.调查目的
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 作为与粮食、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具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
了解世界及我国普遍缺水的种种真实状况,并深入分析出现水资源危机的原因,提出
相应的应对措施。
组织同学在课余时间进行一次关于市民水资源观和节水意识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
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争做节水宣传员,形成正确的水资源观,能在生活中自觉节水
四.调查内容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
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
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即使我们拥有的水资源如此之少和珍贵,但我们还没有认真地
对待它。全球性的水污染,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管理不当已经造成可利用水资源水量和
水质的大幅下降。现在,世界上每天有6000人因为得不到水或足够清洁的水而死亡。
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20年后,世界人口的2/3将面临无水可用的危境。分
别在校园.居民家.部门单位中进行调查,了解水资源浪费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
卷形式了解当今人们对水资源形式的了解以及对节约水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同时通过问
卷分析是资源浪费的根本原因。
五.存在的问题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
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
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
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
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
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
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
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面临这
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人们确认然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甚至好在浪费水资源。有些人却还不了
解我国水资源匮乏这一严峻形式。
六.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方案
1、要有惜水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知道爱惜,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
且年际差别很大,年内也变化莫测,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紧缺,自来水更加来之不易。
爱惜水是节水的基础,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
2、养成好习惯,据分析,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与浪费水有关的习惯很多,比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为了接一杯热水,而白白放掉许多冷水;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4、查漏塞流,在家中“滴水成河”并非开玩笑。要经常检查家中自来水管路。防微杜渐,不要忽视水龙头和水管节头的漏水。发现漏水,要及时请人或自己动手修理,堵塞流水。一时修不了的漏水,干脆用总开关暂时控制水流也好。管好水龙头,把水龙头的水门拧小一半,漏水流量自然也小了,同样的时间里流失水量也减少一半。
就生产而言,特别对一些高消耗水的行业,我们要围绕如何优化水系统的运行,如何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有节约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体的行动,大手大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人认为家大业大,再加上身处长江边,总认为这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缺少节水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如果真正到了“水比油贵”之时,我们再抓节水工作就悔之晚矣.水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其中大部分(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 000千米3。据统计,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除了缺水,水污染问题也较突出。根据2001年对我国七大水系断面监测,达到三类水质可以进入自来水厂的最低要求的仅占29。5%,而劣五类水质却高达44%;另外,我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比较普遍,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而我国一些地区长期透支地下水,导致出现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区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目前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
数十公里。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渠系和田间渗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从地下抽出的水,还可以灌区下游重复抽出,重复利用。新疆是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设法提高河流引水率,要排好上下游用水关系,等于开辟水源。
3、调水工程。由于地理、气候特点,地区间水的分配并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丰水区的水调至缺水区,是解决水源不足,开辟新的经济区的有效手段。
4、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被污染,使本来可以利用的水变为不能利用的水,实际上等于减少了水资源。目前世界上已有40%的河流发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上升的趋势。
5、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做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6、发展和推广节水器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万套和大量的其它卫生器具,每年因马桶水箱漏水损失水量上亿立方米。
7、强化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法制建设和宣传工作,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使人们自觉认识到水是珍贵的资源,摈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陈腐观念,一个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始形成。
保护水资源,首先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使大家认识到水是宝贵的,每冲一次马桶所用的水,相当于有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冲个凉水澡,使用的水相当于缺水国家几十个人的日用水量;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则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饮用水总量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果。因此,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环水。
改革目前的用水制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力度,是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目前,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业垄断,健全组织机构,统一管理,在全国建立起一个自下而上的水督察体系。进一步改革水价,实行季节性水价,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征收比较高的消费税以限制用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对环境保护和降低成本有益,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于水资源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家乡水资源调查报告07-09
关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09-15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报告11-11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查报告08-23
关于珍惜资源的励志名言07-13
关于人力资源的知识08-28
关于节约资源的800字作文08-29
关于水文水资源专业见习论文08-09
关于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