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2024-11-15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精选12篇)

1.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一

年来,我办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总体要求,按照全面实施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大工程,遵循“规划先行、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主导产业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两个重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以渭清线、延马线和苹果主产塬区为依托,以旧村改造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在巩固完善去年6个续建村的基础上,新启动6个试点村建设,抓好10个省市考核重点村建设,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总体提高的目标。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年初,县上及时印发了《延长县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意见》,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路、任务和具体的工作措施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对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明确,确保工作任务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深入开展。同时,在试点村、重点村建设中实行了县级领导包挂、乡镇领导包抓、县级部门包扶、企业单位援建、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县委书记、政府县长等县级领导都能够深入实际,亲自到所包抓的重点村调查研究,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成员单位领导也能够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为己任,注重研究政策、捕捉信息,加大资金项目争取力度,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坚持规划引领的工作思路不动摇,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城建局牵头,配合陕西省金城绿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计划完成了40个重点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使规划既能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又能彰显延长特色。各项目单位都能严格按照规划来设计施工,避免随意变更规划设计和盲目施工现象发生,力求建设的科学合理。同时,由县新农办牵头,各产业部门和乡镇配合,完成40个村的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确保产业建设的快速稳步发展。目前,各项规划正在编制中。

二、配套设施、完善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将治理农村脏、乱、差和实施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集中力量抓好以水、电、路、农民住宅和村庄公共设施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布点的新农村重点村有“两委会”办公室、文化室、卫生室、商业网点、学校、休闲健身广场等,彻底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继续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工程,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改圈、改厕、改灶配套率达到80%以上。大力开展清除“三堆”、禁止“五乱”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健全村容村貌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重点村以巷道硬化、水渠修砌、住宅改造和公益设施建设为抓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重点村实现了“三清三改三分离,五通六有一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和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明显转变。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三、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在市县财政配套的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继续按照“县为平台,明年项目,今年上报,整合资金,集中投放,整村推进”的项目整合运行机制。加大对扶贫、水利、交通、文体、国土、以工代赈等项目的捆绑和资金的整合力度,将项目和资金向重点村倾斜,确保重点村项目的按期实施。同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建设原则,在政府以奖代补的基础上,动员农民自筹投入,加大对住宅改造的投入力度。并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动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了齐抓共管、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今年新启动6个试点村计划投资2400万元。其中新建355孔10间,旧村改造818孔20间;巷道硬化15970平方米,排水渠4490米,公厕8处,路灯39盏,垃圾台19座,广场6个8230平方米,村庄绿化8170平方米以及其他附属工程的建设。计划总投资2400万元,其中县区补助120万元,农民自筹560万元,项目捆绑172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20万元。列入市级考核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10个,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结合本村实际,主要以旧村改造为主。目前共实现投资4460.7万元,其中县区补助200万元,项目捆绑3417万元,农民自筹843.7万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资167万元。其中新建596孔9间,维修改造1295孔;巷道硬化61683平方米,排水渠10985米,集中供水9处,广场10个18294平方米,公厕6座,路灯60盏,垃圾台32座,村庄绿化11240平方米,以及其他附属工程的建设。

四、加强新型农民培育。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重点培训社会需求的技术人员和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社长、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能够掌握1-2门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转移出去的农民具有较强的务工经商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要深入开展农村政策和法规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今年,我县利用县农广校、职中、各乡镇果业站、畜牧站的技术力量,围绕产业优势和特色农业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全县计划组织培训30期,2000人次以上。目前已完成培训16期1200人次。同时,要在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开展“大培训”活动,不断加大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努力培养造就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加强文明新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年,围绕我县在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的目标基础上,把文明兴县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五种社会新风。即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树立计划生育新风;积极开展五好家庭的评选活动,树立家庭文明新风;积极开展尊老爱幼活动,树立慈善奉献新风;积极开展反对邪教,远离毒品的活动,树立崇尚科学、珍爱生命的社会新风;积极开展远离黄、赌、毒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健康卫生的社会新风。其次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百名孝子”、“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坚决杜绝封建迷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广播、电视和电影要贴近农村生活,以反映邻里互助、诚实守信、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新鲜题材为主要内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

总体来看,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各涉农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主要表现:一是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由于财政收入相对还比较低,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少,新农村建设受资金制约的影响比较明显。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等靠依赖思想比较严重,主体建设作用发挥不够。今后,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抓住中央强农惠农的大好机遇,埋头苦干,锐意创新,把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2.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二

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改变思想观念, 提高人生价值

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先进文化为载体, 先进文化思想武装的头脑既能改变思想观念又能提高人生价值。

在农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既是抵御陈腐、愚昧、落后思潮的现实需求, 又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先进文化占领了这块阵地才能抵制庸俗、低俗的文化娱乐, 扼制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在农村的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1.2 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和谐平台

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休闲娱乐, 更具有陶冶情操、调适情绪、培育人格的功效。在一些集体的文化活动中还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各尽其责各展其能的生活态度。也可减少因为生活单一苦闷, 一些无知农民或因家族关系、感情纠葛等打架斗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保证了人生安全、增加了知识面, 提高了生活质量、构建了和谐平台。

1.3 提高科技意识, 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科技支撑就无法谈经济发展, 更莫谈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种养观念。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传统农业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由于影视文化增强, 很多农民通过电视看到了其它地区农业的发展, 也勇于接收了调整种养模式和方法的新思想,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凋整面较窄, 其科技含量严重不足。更突出的问题是有些上进的农户已萌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想, 但是苦无可靠的技术, 和科技资料可查。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特别是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 和农家书屋里农科书籍的储备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宣传政策的窗口, 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由于影视、广播、农家书屋等的作用, 使很多农民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董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 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合法性得到了提高。这样既有利宣传政策、协调干群关系, 更有利于农村政权的持续稳定, 所以说农村文化阵地是宣传政策的窗口、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各村的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极少, 很多村

只是落于形式, 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根本无法长时间持续地开展活动。

2.2 乡镇文站专业人员工作力度不够, 首先是由于乡镇文化

站人员有限, 其次是由于乡村工作复杂, 政府必须要求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包村, 以所包村的中心工作为主,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3 村级组织重视不够、管理不当, 农家书屋和广番没有充分利用。

2.4 宣传不力, 没有充分的宣传, 使得多数农民不了解农家书屋, 更没有到农家书屋吸取营养。

3. 建议

3.1 由于经济文化浪潮的冲击, 很多农民都不重视文化科技

知识的学习只看到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不知道科技文化知识才是发展经济的源泉和构建和谐的基础。再加上过去注重城市的发展轻视农村的思想一时难以彻底转变, 所以乡镇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 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3.2 完善设施加强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 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3.2.1 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活动室) 必须有一定的量化标准, 如器材数量、场地面积、质量等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

3.2.2 农家书屋的建设必须合理选址, 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的地方建设。还要有一定的面积, 和相关设备, 决不允许为了应付检查验收, 随便找个地方挂牌应付了事。

3.2.3 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农家书屋, 并且必须规定时间上下班。确保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 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农。

3.2.4 加强有线电视的管理维护, 确保电视的正常收视。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政策知晓率。

3.2.5 把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列为村级工作业级考核, 对做得好的村给予奖励, 对好的经验在全镇推广。

3.2.6 加强对文化阵地建设的督查, 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对

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村和包村负责人给予批评。

3.3 要根据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 这样农民既易于接受又有利于农民之间的和谐相处。

3.4 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宣传国家的法律、科技、先进文化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主义教育。

3.5 要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入户率, 为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3.6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创造了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必须鼓励其继承和发扬, 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户自发组织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3.7 村级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 要昌导全民有齐抓共管的意

识, 相互监督、共同投入精力、财力和物力。对驻村企业、和热心富裕人士施行拉暂助的方式增加投入。

总之,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和谐构建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至关重要, 所以必须想尽千方百计把它做好做强, 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是社会的主体, 但农村的文化基础和科技意识较差, 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构建和谐。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重点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与看法, 并说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3.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三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创新;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7-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劳动力、资金、时间的剩余改变了农民传统的需求结构,文化建设取得了相当成就。我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这一广阔阵地。发展以豫剧为主的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健康的农村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一、简要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少乡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文化市场中产品不够丰富,符合乡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部分乡村居民等级观念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尤为突出的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关注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现念转变缓慢,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史学家把我国的小农意识当作我国产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农意识也是发展经济的绊脚石。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成了基本的生产单位,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传统的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因此,家族、宗族势力又突显。甚至个别地方宗族势力已渗透到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能够影响选举结果。个别地方封建迷信有所抬头,看风水、选坟台、做道场等一些旧的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这些都影响到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二是基层重视不够,发展支撑力弱。一些县、乡镇、村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总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级干部甚至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三是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导致部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俱乐部常年没有或只有很少活动经费,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二、加强工作力度,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做到多管齐下,才能推动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

一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树立勇于开创新局面的观念。注重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特别要制定出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要求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把握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上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下级党委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和考核,每年要进行文化建设实绩考评,对不作为、不兑现、不落实者给予黄牌警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量化考核评审机制。

二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基层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县乡、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镇、村两级的文化建设。镇(街道)每年都应建立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文化站、文化室、图书室等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出资购买文艺演出这个现实效果很好,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带动了演出团队发展。

三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

四要开拓创新,带动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借助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新颖、健康的文化阵地。其次,积极扶持和繁荣文化市场,鼓励、引导个人及外商投资文化行业通过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带动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第三,各级政府要发动和引导经济界的成功人士回馈家乡文化建设。

4.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四

1、选好配强社区班子:市公安局选派干部XX任第一书记,书记XX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在组织部门的关心下,配备一名大学生XX任书记助理,两委干部年富力强,村级组织制度健全,支部及13个党小组活动开展井然有序。

2、成立各类理事会:在新村建设、村庄整治、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中,成立理事会,改变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

3、成立廉勤委:在镇纪委和监察室的指导下,对社区的资源资产、财务、人事任免等六大方面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村两委工作按照既定方向和思路有序开展。

二、抓新村建设,促进环境优化:

2、村庄整治:三站老街投入200多万元,对道路、排水、绿化、路灯、立面等进行全面改造,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三、抓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1、选准产业:建设新农村,不仅是住上好房子,还要装满钱袋子,生产发展是首要任务。社区两委带领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考察,选准一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好路子——选择投入较少、技术简单的节水型农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大葱种植,坚持壮大“一村一品”,形成特色和规模效应,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2、建立基地:以招商引资方式将肥西大葱协会请进来,结合江淮分水岭示范区建设,建立以种植大葱为主的蔬菜示范基地,该基地并被确定为市妇女培训基地和市农委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3、促进增收:基地建设一年来,在高刘发展会员260多户,种植大葱2000多亩,带动本社区240多位农户种植大葱,计划三年内在我镇发展到万亩以上。07年每亩产值1.5万元,今年市场预测1.5元/斤,亩产值一万元以上。

通过基地建设,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也为新桥机场顺利通航提供良好的大气环境,缓解了禁烧的压力。

四、抓社区建设,促进为民服务

1、硬件设施:新的社区办公楼21间,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设有办公室、会议室、科技培训中心、计划生育服务室、全程代理服务中心、农民科技书屋、档案室等。

2、软件建设:制度健全,资料完备,服务功能齐全,两委干部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XX社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安大新农村调研组和市农委领导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乡村连体别墅”、“梦幻中的新农村”,也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和欢迎。今后,将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开拓奋进、扎实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前发展。

5.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五

发挥工商五项职能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总局党委对此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以红盾护农为工作中心,开展了“发挥五项职能,营造三个环境,提高二种能力”的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挥市场监管职能,营造规范有序的农资市场环境。为给农民营造一个放心的农资消费环境,使农民能够播上“放心种”、施上“放心肥”、打上“放心药”,以“红盾护农”专项行动为中心,以全年为工作周期,形成了局、所、农业部门互相协作“三位一体”的红盾护农网络。

一是根据的工作部署,结合辖区农资经营的具体实际情况,制订“红盾护农打假保春耕”专项执法行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并将责任层层落实,分解到人头,达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查,从制度和机制上有力保证“红盾护农保春耕”专项执法行动的顺利进行,也为全年红盾护农工作开了好头。

二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增强农民抵制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自觉性,提高农民识别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能力,我们 在通过各种新闻方式,如电视、广播、条幅、传单、板报等进行宣传外,每年三月利用农忙时节,走农场,下连队,深入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面对面向农民宣传农资商品知识,引导农民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农资商品。仅今年三月份,我们就做电视讲座4次,广播连续宣传7天,制作条幅31条,发放识别假冒伪劣知识的传单3210余条,制作宣传板报22板。

三是加强对无照经营农资生产经营活动的取缔力度。对无照经营、靠挂经营以及不具备经营资质的企业和业户进行严厉查处,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活动;对经营冒牌种子、假冒伪劣化肥、不合格农机具等重要生产资料坚决予以打击,一经发现违法行为,严肃立案查处;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为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加强对农村集市的监督检查。

四是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作用,加大对农村市场和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在农村广泛开展了“12315”申诉举报网络进市场、进村镇、进商家活动,形成了受理投诉、跟踪督办和案件查处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网络。

五是建立健全了农资经营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工商所都建立了专门的农资市场“经济户口”台帐;与户从事生产经营农资商品的单位或企业建立了“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基层工商所与户生产经营农资商品的单位或企业签订了《农资销售责任状》;从事农资生产经营的单位或企业都建立起进货查验和出货审验制度。基层工 商所每个星期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或企业至少巡查一次,并进行不定时间、不定商品、不定单位的抽查,从而全面掌握辖区农资进货渠道和流向。

二、发挥登记注册职能,营造宽严相济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

一是将所有生产经营农资、生产经营农产品的内资、私营企业等市场主体开业、变更、注销等依法登记项目纳入“高效、便民”审批轨道上来,全程为企业、业户服务,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型工商品牌,并将经营农产品的个体工商户登记审核发照权限下放基层工商所,便于提高登记效率。对于偏远连队前来办照的经营者,工作人员主动帮助填写表格,当天办完,减少往返费用。二是推行政务公开化,将与之相关的各项要求、费用向社会进行公示,并制定实施了限时服务、首问负责制、一次说清制、连带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透明办公制度”。三是实行跟踪服务和协调服务等方式,帮助经营者了解掌握申请办理各项手续的要点和程序,利用准入时机,向申请人提供生产经营信息和政策导向,把工商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积极推行流动现场办公,做到了当场受理、当场审批、当场发照。四是放宽进入农产品市场生产经营主体的准入条件,并鼓励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等大胆从事农副产品经营,实行“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全额减免登记注册费和工商管理费。

三、发挥引导扶持职能,提高农村个体私营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1、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充分利用市场主体准入和市场主体年检的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农业市场主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来确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目的是逐步淘汰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不协调的高消耗、重污染、低品质的滞后产业。同时,我们还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农场、连队结合本地实际,确立重点,抓住闪光点,发展低消耗、大规模、高档次、有优势的特色产业。

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和帮助农村经营户和农民,将农业生产资料提升为经营资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实行股份合作制和租赁承包制的生产经营方式,以聚集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实力,这是我局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路。培育出一大批规模大、潜力深、影响强的“龙头”性企业,特别是一些从事农业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出现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增强,带动了周边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形成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率的双赢。

3、维护农产品市场经销正常秩序。一是支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涉农合同特别是农业订单,是农村信用经济的基础,涉农合同的履约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市场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按照国家、省级工商部门的要求,充分发挥合同行政监督职能,认真组织开展了涉农合同帮扶工程。一方面从合同法的意义、订单农业的典型事例、诚信履约对涉农合同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深入开展了宣传工作,提高了农户和有关企业的合同法律意 4 识。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农业订单履行过程中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重点是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引导涉农企业和农户积极履行合同,对发生的合同纠纷及时进行行政调解,化解纷争。同时,对利用订单或农资购销合同损害农户和涉农企业合法权益的欺诈行为,则进行了严肃查处。二是加大对粮食等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在积极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各类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粮食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粮食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无营业执照、无经营资质、哄抬物价、掺杂使假、倒卖陈化粮以及擅自改变陈化粮用途等一系违法违规行为,从而有力净化了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秩序。

四、发挥商标指导监管职能,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的竞争形式已逐步从数量竞争、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品牌的竞争,不能只停留在“物以稀为贵”的生产、营销策略上,而要转向走品牌之路,实施品牌战略。为农产品注册商标,并积极运用商标,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对于农民增收致富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充分发挥商标注册、监管、保护等职能,积极实施了“红盾商标助农工程”。

五、发挥培训指导职能,培育规范农村经纪人,为农副产品流通渠道营造宽松环境。

农村经纪人虽然是一个新兴事物,但是,它在搞活了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渠道的拓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说: “农村经纪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繁荣农村市场的重要力量”。一是做好农村经纪人培育和发展工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降低准入门槛,采取先准入后规范、先发展后管理的方式,积极扶持农村经纪人发展。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村经纪人诚实劳动、合法行纪,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农业经纪合同的指导和管理,规范经纪人的签约行为,避免口头协议、订立条款不全等现象发生,引导经纪人规范使用合同文本。并通过加强经济户口管理和市场巡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照经纪等违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经纪行为。三是倡导和鼓励成立农村经纪人行业协会,发挥农村经纪人自律组织的服务引导作用。四是由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建立健全培训体系,适时开展《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经纪人管理办法》和有关经纪业务、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切实增强农村经纪人的业务本领,不断提高经纪队伍素质。同时,充分利用个私协会和行业协会的特殊性,积极向农村经纪人提供市场信息和有关咨询,保护农村经纪人的合法权益等等,使之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娘家”。

6.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六

警惕违法建筑阻碍新农村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新时期的新农村标准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但不管如何,安居才能乐业,俗话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人多地少,老百姓富裕后,建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无视《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擅自在原有房屋加层,在空闲(荒)地、自留地、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上建设房屋,同时一部分村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也借机擅自建设房屋,致使农村违法建筑渐成泛滥之势,严重阻碍了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

村民违法建筑对以后村庄规划建设和和谐社会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浪费宝贵而有限的土地资源。虽然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村民无序无规划建设,会造成村内宅基地规划无法落实,使规划有序的宅基地出现残缺不全,如一幢规划是八间,因村民违法建筑的擅自移位,可能整幢宅基地规划得不到完整实施,无形中造成土地浪费。也会出现村内宅基地分配不公,人为造成多占土地建房。

其次,道路不畅,村容零乱。违法建筑是村民自行定位施工建设的,根本无法考虑村庄规划和所建房屋与周边存在房屋的协调一致,也不会考虑违法所建房屋的道路进出和村里其他村民的通行,直接影响整个村的道路畅通。村民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垃圾、污水不能统一排放和收集,影响村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再次,所建房屋质量存在隐患。村民在违法建筑施工过程中,受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阻止,采取加班加点突击施工,根本不顾建筑工程的施工规范和质量要求,快速建好放,以既成事实,让政府及相关部门难以拆除。如果拆除损失太大,村民的一生积蓄可能毁于一旦,让其继续使用,因房屋质量存在隐患,给村民以后的居住和使用寿命带来影响,间接浪费了自己挣来不易的金钱。

最后,村内纠纷不断,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对自己房屋是十分看重的,住房是家庭主要财产,如别人阻止他施工或别人施工的违法建筑对他们的房屋有影响,都会导致村民激烈反应。如自己违法建筑施工时被执法部门停工、拆除,他往往不找自身原因,而是打听谁向执法部门举报的,如是村里人举报就会引起打击报复;如别人的违法建筑对自己有影响,就会纠集他人“武力”解决,阻止违法建筑施工。在村民违法建筑施工过程经常引起治安、甚至刑事案件,给平静、和谐的村庄带来不安宁、不团结。

基于违法建筑在农村的不断涌现,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防止违法建筑在农村的遍地开花,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已为遏制违法建筑指明方向。各级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两手抓,一手抓服务,为应建村民及时安排宅基地、建好房。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城乡规划部门要有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及时满足村民迫切建房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在规划为工业区、工业园、大学城等区域,为以后建设时拆迁方便和降低费用,下文件人为冻结该区域的村庄规划,随着政府领导的变更,这些区域的建设暂搁,村庄规划一冻就五年十年,随着时间推移村民家庭成员增多,住房困难,由于没有规划无法正常报批,迫使其搞违法建筑。现在有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政府加大对农村村民建房的服务,违法建筑就会在源头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一手抓查处,依法公平公正处理村民违法建筑。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应整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乡规划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力量,进驻各村全面展开调查,凡是有违法建筑的村民和处理结果多在村里张榜公布,让村民监督,让被处理当事人感到法律的公正。查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虽然村民违法建筑不断出现与村干部管理不力有很大关系,但是为了村庄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还是要依靠村干部的各种优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向村民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宣讲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宣传建房的土地、规划法规。

7.新农村文化建设漫谈 篇七

一、在内容上, 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加大文化资源

向农村倾斜,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 积极推进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当前, 农村群众文化设施跟不上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问题较突出。一些地方文化站有名无实、濒临解体, 过去农民群众络绎不绝到文化站活动的场景不复存在。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农民个体经济走向富裕, 但并未带来以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为依托的农村文化事业的巩固与发展, 作为上层建设的群众文化没有跟上经济基础的发展。面对农村这些年文化大幅度滑坡, 不少农民不免产生疑问:现在我们吃不愁、穿不愁, 反为无处娱乐发起愁来了。落后的文化设施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 党的十一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大的历史任务提出来, 反映了九亿农民的心声, 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在形式上, 我们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不仅要为农村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 还要让它们在农村扎下根、结出果。

有人说, 当代中国农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如今,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 对农村的文化工作规划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从解放初的文化室, 到大跃进时的俱乐部, 从文革时的宣传队, 到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站, 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十分艰辛。可以说直到文化站的出现, 才有了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文化站也曾经风光一时, 发挥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 特别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征农业税之后, 农村文化站日渐衰落。所质、有文化的基层文化干部队伍。他们要热爱文化事业、不怕吃苦, 具有开拓创新、善于动脑、创造条件开展文化工作。

二、思想观念的更新, 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 近年

来,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 也面临着许多情况, 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习惯于因循守旧, 缺乏创新的动力。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就无从谈起。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 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体现出应有的时代性和创造性。因此, 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进一步克服无所为安于现状、怕担风险等思想情绪, 强化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改革意识。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

三、思路的创新, 就是把思路从旧框框中解放出来, 紧密

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努力探索符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把农村优势有效地转化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竞争优势。

一是突破盲目跟风的思维定势, 确立符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定位。盲目跟风是一种简单化的线性思维方式, 其要害在于主观愿望脱离客观实际。思路创新首先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 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 发挥自身优势, 挖掘自身潜力, 找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定位。

二是突破“一味求公”的框框, 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在建设思路创新中, 我们要根据实际发展的要求, 从根本上消除依附于一切都要靠政府投资的旧的落后的观念, 开辟多方位投资之路, 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 把新农村文化硬件设施建设真正纳入当地各项事业发展的规划中。同时, 要由政府牵头,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新农村文化事业, 采取“国家、地方、部门、个人和内外资一起上”的方针, 按照“谁投资, 谁得益”的原则, 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兴办新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8.发展农村沼气 建设和谐新农村 篇八

关键词:农村;沼气;建设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30-1

农村户用沼气的建设工作,被列入了德惠市2012年十大民生工作计划。从2003年开始至今,全市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达1万户以上,其中,2012年新建2100户。在2012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德惠市将沼气建设与其他工程建设有机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新农村里,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把人畜粪便、废弃秸秆、生活垃圾这“三废”,转化为生活燃料、动物饲料、生产肥料这“三宝”,改变了村容村貌,发展了循环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使有了沼氣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更加受到乡镇政府及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民朋友形象地称沼气池是,能源池、生态池、致富池、连心池。目前广大农民建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动通过乡镇政府争取沼气建设项目。德惠市已迎来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新高潮。

1 沼气引领绿色文明

发展沼气,给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是农民的炊事方式得以改变。有了沼气池的农户,炊事活动不再受烟熏火燎之苦,可以享受到和城市家庭一样舒适的炊事环境。实现了不见炊烟起、只闻饭菜香;二是农村的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建了沼气池的村屯,畜粪乱堆、蚊蝇乱飞的脏、乱、差状况不复存在;三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植酸、微量元素、生长素。应用沼液、沼渣生产出的农产品,是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四是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修建沼气池后,每户每年节省燃料费可达300元以上。沼液、沼渣在种菜、养猪上的应用,每户每年节支增收可达1700元以上;五是新农村的建设标准切实提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沼气池的能源效应、环境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在发展生产、整洁村容、宽裕生活、文明乡风各个方面,都切实发挥了主打作用,提高了新农村的建设标准。

2 安全管理共筑和谐

为保证安全,在沼气池的使用管理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做到安全发酵。电石、各种农药、刚喷洒了农药的作物茎叶、刚消过毒的畜禽粪便、肥皂水、洗衣粉水、油枯、骨粉、磷矿粉、糖厂的废料塘泥,严禁入池;二要做到安全使用。沼气池的进出料口要加盖板。沼气池装料后,农户绝对不许自行下池。管路上要安装限压放气阀。一次性进出料超过0.5立方米时,要打开放气开关。沼气池周围10米范围内,严禁吸烟、使用明火、燃放烟花、爆竹等;三要做到安全用气。严禁用明火检查各个开关、接头的漏气情况。使用沼气时,要先点燃引火物,再扭开关,先开小一点,待点燃后,才能全部扭开。沼气灶、沼气灯、输气管路,不能靠近柴草等易燃物品。而一旦发生火灾,应立即关闭开关,切断气源。严禁在沼气池导气管口点火试气。沼气池新投料或者大换料后,重复放气几次之后,再用引燃物进行点燃,经过大约10~20天之后,待风门调节到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也能正常燃烧而不脱火时,才可使用电子点火。在室内闻到有臭鸡蛋气味时,应立即打开门窗,同时关掉总开关。经过检查没有漏气现象,臭鸡蛋味完全消失后,才可使用明火。正常燃烧的沼气,火焰呈蓝色,稳定、透明、清晰。空气不足时,火焰发黄发长,空气过量时,火焰短而跳跃,并出现离焰现象。发现燃烧不正常时,要立即调节风门进行控制。用气过程中,火焰被风吹灭,或者被汤水淋熄,要立即关闭气阀,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此时严禁使用一切火种及电源开关;四要做到安全越冬。在10月20日之前,对沼气池进行一次换料,以换料一半为宜。在10月25日之前,在沼气池上覆盖玉米叶、稻草等。覆盖直径是6米以上,覆盖厚度是1.5米以上。

3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已大大超出以前的概念,它是围绕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发展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技术内容更广、质量要求更高、更加需要精心策划和管理。要通过农户全覆盖的方式,抓好沼气社、沼气屯、沼气村、沼气乡的建设管理工作,以此来推动德惠市沼气事业的大发展。要借鉴城市物业管理的经验,探索对农村户用沼气池实行全托管式服务。即引导农民加入沼气合作社。农民加入沼气合作社后,只花很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沼气池日常管护的全方位服务。

9.乡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九

**街村是凤凰镇政府所在地,商贸繁荣,经济发达。总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53亩,林地4500亩。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909人。现有3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村域经济以商贸业和农业为主。村内有明、清时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一条街,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良好的保护开发和旅游价值。村内有个体工商户233户,是柞水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工贸性旅游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建设期限

自2006年至2010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街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铺设**街村五、六组(皂凤公路**街段)水泥路。

(2)架起六组两座跨皂河沟大桥。

(3)改造、扩建自来水厂,延伸输水管网,接通五、六组自来水。彻底解决五、六组的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

(4)巩固、改造社川河河堤,实施交通小区外河堤水泥靠板工程。

(5)争取立项建设通子房沟的跨河大桥一座。

(6)建三间两层村两委会办公楼一幢。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以子房为主发展大棚菜和设施农业,保障集镇菜篮子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围绕古民民居保护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1)制定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

(2)成立古民居保护开发旅游公司,实行企业化动作。

(3)抓好公厕、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环境卫生。

(4)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宣传,利用互联网建立古镇开发宣传网页。

(5)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开发,建设子房寨等外围景点,围绕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6)搜集整理凤凰古镇的一系列历史及人文景观。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沿社川河堤建堤路结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营造生态景观。

(2)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3)有计划地对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4)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

(5)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高层居民建筑,节约土地。

(6)完善自来水价格调节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5、规范整顿市场,繁荣商贸经济

(1)划行规市,消除马路市场。

(2)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

(3)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公平竞争。

6、加强村民教育,深入开展“五学”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

7、繁荣文化市场,支持鼓励老年协会等群体性娱乐组织,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8、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

9、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

10、维护社会大局,为村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1、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机制

本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后,提交村民大会审议。由村支部、村委会具体组织实施。广大村民监督执行。不通过村民大会不得随意变更。

**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草案)

一、基本情况

**街村是凤凰镇政府所在地,商贸繁荣,经济发达。总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53亩,林地4500亩。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2909人。现有3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村域经济以商贸业和农业为主。村内有明、清时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一条街,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良好的保护开发和旅游价值。村内有个体工商户233户,是柞水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工贸性旅游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建设期限

自2006年至2010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街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铺设**街村五、六组(皂凤公路**街段)水泥路。

(2)架起六组两座跨皂河沟大桥。

(3)改造、扩建自来水厂,延伸输水管网,接通五、六组自来水。彻底解决五、六组的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

(4)巩固、改造社川河河堤,实施交通小区外河堤水泥靠板工程。

(5)争取立项建设通子房沟的跨河大桥一座。

(6)建三间两层村两委会办公楼一幢。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以子房为主发展大棚菜和设施农业,保障集镇菜篮子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围绕古民民居保护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1)制定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

(2)成立古民居保护开发旅游公司,实行企业化动作。

(3)抓好公厕、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环境卫生。

(4)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宣传,利用互联网建立古镇开发宣传网页。

(5)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开发,建设子房寨等外围景点,围绕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6)搜集整理凤凰古镇的一系列历史及人文景观。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沿社川河堤建堤路结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营造生态景观。

(2)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3)有计划地对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4)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

(5)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高层居民建筑,节约土地。

(6)完善自来水价格调节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5、规范整顿市场,繁荣商贸经济

(1)划行规市,消除马路市场。

(2)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

(3)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公平竞争。

6、加强村民教育,深入开展“五学”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

7、繁荣文化市场,支持鼓励老年协会等群体性娱乐组织,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8、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

9、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

10、维护社会大局,为村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1、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机制

10.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篇十

1、您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吗?(限选一项)

(1)□比较了解(2)□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

(3)□没听说过,不了解

2、平时,您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可多项选择)

(1)□看电视(2)□看电影(3)□看戏(文艺演出)

(4)□读书看报(5)□打牌、打麻将、下棋(6)□上网

(7)□唱卡拉OK(歌舞厅)(8)□听广播

(9)□跳舞或健身活动(10)□其他(请注明)

3、您更喜欢哪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可多项选择)

(1)□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2)□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

(3)□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会演(4)□政府组织的送戏(文艺演出)下乡

(5)□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6)□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

(7)□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培训、写春联、摄影)

(8)□营利性文艺演出活动(电影、演戏)(9)其他(请注明)

4、您在农村经常看戏或文艺演出吗?(限选一项)

(1)□平均每年5次以上(2)□平均每年3—5次

(3)□平均每年1—2次(4)□没有看到

5、您在农村经常看电影吗?(限选一项)

(1)□平均每年12次以上(2)□平均每年6—12次

(3)□平均每年6次以下(4)□没有看到

6、您对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限选一项)

(1)□满意(2)□较满意(3)□不太满意

(4)□不满意(5)□很不满意

7、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文化公共设施?(可多项选择)

(1)□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2)□建立基层文化资源共享中心

(3)□建立村广播室(4)□建立村级文化室

(5)□赠送村级文化活动器材(6)□为您安装广播电视

(7)□建立农家书屋(8)□增添村级体育健身路径

(9)□其他(请注明)

8、您所在的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吗?是否经常到文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限选二项)

(1)□有(2)□没有(3)□不清楚

(4)□经常参加(5)□偶尔参加(6)□没有去过

9、您所在的行政村有文化室或老年活动室吗?是否经常到村文化室参加活动?(限选一项)

(1)□有(2)□没有(3)□不清楚

(4)□经常参加(5)□偶尔参加(6)没有参加

10、您认为乡镇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是否重视?(限选一项)

(1)□重视(2)□较重视(3)□一般

(4)□不重视(5)□不了解

12、您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哪些?(可多项选择)

(1)□加大文化设施建设(2)□指导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3)□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4)□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4)□增加政府经费投入

11.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政治文化;政治参与;发展路径

收稿日期:2010-03-01

作者简介:包美娇(1972-),女,中共台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文化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文化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由美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和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中形成的。”[1](P.26)自阿尔蒙德提出政治文化概念以来,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思考政治问题的重要视角。无论是在提高公民个体政治素质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指导整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行为、维持政治关系的宏观层面上,政治文化都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探讨就是如何通过良好政策的制定与推行,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素养,培育农民现代的公民意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个世纪难题,使广大的农村走上现代化道路。而改革开放搞了20多年,农业、农村和农民却成了困扰中国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抛开改革其他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政治文化观念、意识是影响当前村民自治和农村现代化的一个巨大障碍。因此,只有分析和把握中国农村政治文化的现状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并立足于农村现实,找到适合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才能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性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内容全面、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不能把新农村建设单纯地等同于农业生产建设,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改善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追求经济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与全面发展。离开“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政治、文化现象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立足点同样是其物质基础,这就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与经济力量和经济地位成正相关关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是正相关的。在我国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我们看到农民非常重视自己的政治权利,出现了在选举时期外出务工的农民大量返乡参加选举的事例。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权利意识有了巨大的提升,同时,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使其有了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使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将越来越发达,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而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民主派,它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民主,这就为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二)农村政治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思想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参政积极性的高与低以及政治态度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农村的政治生活是由农民的各种各样的政治行为构成的,而农民的政治行为受农村政治文化的影响。因此,农民的政治文化对农村的政治生活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农村政治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文化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农民来贯彻执行。正如英格尔斯所言:“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是不可避免的。”[2](P.4)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有广大农民的政治文化转型,必须要培养村民适合现代化政治发展的观念、意识和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可见,新农村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政治文化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契机,而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将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氛围。

二、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发展方向的一般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乡村社会生活的保守与封闭,农民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接受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平等、竞争、效益等观念。政治上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使中国农村改变了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建国初扭曲的治理模式,对乡村政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而且不平衡,传统文化具有滞后性,表现在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的政治民主意识,但又呈现出不完善性和不完整性。

(一)从政治价值角度分析:以自我中心、家族中心向社会中心的方向转化

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以家庭关系为基础而延展开来的,传统的乡村社会的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传统的居制,绝大多数村落基本上是聚族而居,故同姓同宗、有血缘联结的人们,便进一步获得了近距离社交的空间优势。一村一落,同一个祖宗、同一条血脉下来,久处一地,相互守望,结成了温情脉脉的亲密关系和亲密感情,也促成了互信互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礼仪,农村的自然村就是由这些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群体聚集而居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农民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有限,而使得其非常重视家族关系,亲戚间的交往成为农民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面,宗族内的互助成为农民传统的、较为普遍的社会协作形式,如处理纠纷、帮助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办事不是靠政策、靠集体,而是依靠家族势力成为农民思考问题或政治表态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村民自治实践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民流动的加剧,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族力量正在不断削弱,家族势力介入农村政治参与过程尽管没有完全消除,但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和质疑。理性的农民开始放弃族民身份,而以村民的身份参与政治,即农民的自我中心、家族中心的政治价值取向逐渐向社会中心的取向转化。

(二)从政治认知角度分析: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化

臣民意识主要表现为“服从”二字,对处于支配地位的意志的无原则的顺从和依附。封建专制国家需要的是顺民,需要“被治”的人群,因此,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中,“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忠君,顺民思想根深蒂固,臣民意识被完全塑造。“对大部分中国农民来说,政治就意味着交租、服劳役或被抓到官府打板子。”[3](P.171)建国后实行的计划经济和“全能政治”,强调的是高度集权和权力主宰社会,以使不少农民还存在着相当的权力崇拜意识和臣民意识,他们普遍地习惯于行政安排甚至是越权安排,即使自身政治权利受到侵犯,也很少会感到有什么不对。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民的流动给人们的政治意识的转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流动农民进工厂后学习和接受种种技术操作规程,遵守和适应工厂制度,规则意识、协作意识、法制意识等现代意识在他们的心理逐步积淀和形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自由、平等、竞争和法治等方面的洗礼。对此,列宁也曾经指出,“与居民离开农业而转向城市一样,外出做非农业的零工是进步的现象。它把居民从偏僻的、落后的、被历史遗忘的穷乡僻壤拉出来,卷入现代社会的旋涡中,它提高居民的文化程度及觉悟,使他们养成文明的习惯和需要。”[4](P.64—65)农民由于流动而获得的这一切对每个流动者的原籍即其户口所在的农村在无形中产生了强大的思想拉动和影响,农民对传统和权威不再盲目迷信,而是根据自己新的社会位置和生活阅历来进行重新估量。他们对村庄政治体系施加给他们生活的影响或潜在的影响开始有所认识,并对村庄政治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5](P.145)

(三)从政治心态角度分析:由封闭保守向开放进取的方向转化

传统社会的的不流动性,“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的同一性,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的封闭性,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民的手脚,禁锢了农民的头脑,形成了农民封闭保守的传统政治心理,参政被认为是掌权者的事情,民众最多做个看客而已。于是在政治上表现出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的政治心态。一方面农民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另一方面农民对政治生活不感兴趣,不介入也不关心。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促使了个体意识的萌发,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开始深入民心;另外,随着乡村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电视这一传媒工具在乡村的普及,特别是随着村民自治的兴起与发展,农民对政治信息的吸收和对政治过程的进入也逐步增多。于是,农民的政治知识和对政治过程的实际感受与日俱增,农民对政治有了切身的感受,农民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他们开始关注政治,从当初被动地担心国家的政策会不会变,发展到主动关心和影响政府的政策,通过各种渠道介入国家和乡村的政治生活,尤其是对本乡本土本村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政治事务予以高度关注和参与。

(四)从法律认知角度分析:从畏惧转向认同和信仰

西塞罗曾经指出,为了自由,我们才能服从法律的论断。而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只能通过法律之神保障。传统的中国社会,法律只不过是皇权和拥有特权者的“拐杖”,法律始终属于专制权力和宗法伦理。在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民对法律、法制等几乎没有概念,他们在遇到各种矛盾与纠纷时,更多的不是找法律,而是按风俗习惯办事或采取“私了”方式解决问题。权大于法、情重于法、耻于诉讼等与现代法治原则相左的传统习惯深深地影响着人们。我们知道,法律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必须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家强制力,二是受控主体对该规范的价值评价力量。法律的实现其根本保障归结为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的国家强制力,但这不是惟一。法律的落实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还得要依靠民众对法的价值观,有了这种价值观,人们才能会认可国家强制力的公正和必要,也才能从内心支持和拥护法律。而中国农村的社会政治生活一直缺少法治的传统与实践。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各项政策、体制逐步确立,农村的政治生活从学理意义上进入了法治化时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的增多,随着农村与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与交流范围的日益扩大,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实践,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逐步对法律有了认识和接触,逐步形成了对法律的依靠心理,对法律有了自觉的要求,开始形成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的意识,从农民表现出的维权方式反映出他们对法律的认知态度。

目前农村村民的政治文化是分层的、多元的,表现为不平衡性、滞后性和复杂性,既有公民文化、臣民文化,也有顺民文化。在他们身上还或多或少留有传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影响着农村政治秩序和基层民主的发展。

1.村民的现代民主意识尚未真正确立

民主意识、民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民主实践的锻炼。由于村民自治的时间毕竟不长,而历史的积淀和传统的影响很深。因此,在农村,现代的民主意识还未普遍确立,农民思考问题还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对村委会选举看起来组织的热热闹闹,但人们往往并没有感到他们是在履行自己庄严的民主权利,对国事、村事缺乏了解、缺乏兴趣,缺乏热情,难以真正参加进去。

2.家族中心的心理依然存在

传统农民政治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的宗族观念。村民们的“族民”意识重于“公民”意识,在行为中往往有意无意地以宗族组织的利益为界限,村民自治中的选举往往成为家族间争夺领导权的竞争,有的地方出现了为家族利益买卖选票、贿选、控选等现象,从而使得村民在参与选举活动中自身的政治意愿不能得到真实、自由的表达。

3缺乏整体观念和危机意识

由于市场经济引起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有的农民把它片面地理解为赚钱经济,为了眼前个人利益急功近利,侵占集体财产,浪费集体资源,不关心集体的长远发展,只管“自扫门前雪”,对国家大事和乡村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应立足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背景,对传统文化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解释,再现并光扬其具有现代生命力的根本精神,以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构建与现代民主历程相适应的新型农村政治文化。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制度入手,进一步理顺乡村治理体制,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激发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首先要杜绝政治制度的形式化,确保政治制度的效能,确保农民的政治功效感,从而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

新农村政治文化视角中的农民应当具备参与的意识,拥有参与的责任。现阶段在农村推行的一系列政治体制建设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如何唤起农民对农村政治建设的参与热情,这决定着农村政治发展的成败。这需要农村体制、机制上的改革,需要有良好制度的支持。一是政府应当完善村民自治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改变当前不合理的村乡(镇)关系。在当前我国农村公民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在农民还不具有足够的能力很好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时候,适当干预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政府理应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践和完善、对农村社会的治理负起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但这种干预应该是适度的,应当是一种宏观的指导,它不应当干涉村民代表的选举,不应该插手村民委员会的内部事务,更不应当把村民委员会变成自己的下级行政组织。政府的行政干预必须退缩到一定的领域限度内,减少对诸如村民选举、村集体事务直接的行政干预。政府还应当为村民提供适当的制度化参与渠道,倾听村民的心声,营造社会公平公正的氛围与和谐的社会关系。二是政府应当规范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政府行为,调适干群关系,杜绝少数乡村基层干部对农民利益的践踏。[6](P.124—125)在村民自治的民主政治实践中不断扩大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空间,使广大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其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农民也只有积极参与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并从中获得其政治利益,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才能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参与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从教育入手,加大农村文化教育投入,提升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

政治文化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人”这一最基本的单位。在农村,村民个人的文化水准直接决定了这个区域的文化水平。很难想象在一个基本科学文化素质落后的地区奢谈政治文化,也很难想象,缺乏基本文化素质的村民会具备接受民主意识和先进理念的条件。正如列宁所言:“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7](P.200)因此,要培育村民的现代政治心理和现代政治文化意识,相当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好农村基本的文化教育。实践也证明,凡是具备了一定文化水准的、受过基础教育的村民,他们的政治观念、民主意识明显强于一般人。他们不仅有更强的自信、对一些基本政治概念有更准确的理解,也有更强烈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在目前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还不富裕、社区办学力量较弱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优势和作用。县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应当在坚决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不断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民众的民主与法制观念。而且新农村政治文化视角中的农民政治参与应在法制的轨道中运行,农民必须具备现代的法制意识,这也是当前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村的普法教育及其宣传力度,同时,政府特别是基层乡镇政府必须依法行政,确立法制的威严和神圣地位,培育农民的现代法制意识。

(三)从实践入手,疏通和健全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

政治参与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政治参与主体的素质,还取决于参与渠道的多少和畅通程度。就法理角度而言,我国已经建立了诸如村民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信访制度等多种可以吸纳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但从事实角度看,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渠道还有待健全和拓宽。这一方面是由于现有制度吸纳群众参与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另一方面而是由于形势的发展会不断催生新的政治参与形式,迫切需要提供制度化的渠道加以规范。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相信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鼓励农民充分利用已有的制度化参与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特别是地方人大和政协应增加农民代表和委员的数量,健全候选人制度,保证代表的质量和选民的权利。地方政府也应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更多的吸纳农民参与,给农民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三是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四是健全和完善信访制度,拓宽农民表达自身利益的渠道。五是建立健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可以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增产增收,同时,作为农民利益群体的代表可以与政府、基层组织进行沟通,反映农民诉求,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保护农民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徐增阳.“民工潮”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4,(1).

[5]匡和平.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的现状、走向及引导[J].长白学刊,2009,(4).

[6]徐理响.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J].安徽大学学报,2007,(7).

[7]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二

一、文化反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生了广泛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广大农民许多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传承力和判断价值,加之受自身旧有传统和经验的束缚,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一个突出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即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并由此导致诸如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滑坡、精神世界荒芜、文化生活空虚等问题,因此新农村文化的重建迫在眉睫。农村学生对新文化的敏感性强,他们头脑里鲜有旧框框,能够以他们理解的方式对最新发展现象做出迅速的反映,从而使得他们能成为长辈的文化解释者。因此通过组织农村学校的学生对长辈进行“文化反哺”提高农民素质修养,进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就得以凸显。

“文化反哺”是由周晓虹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并使用的,他借用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十分恰当形象地描绘出发生于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一种特别现象,即指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1]在这里,“文化反哺”是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学生对长辈产生的积极的正面的全方位的影响。

二、文化反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

在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的承接者,也承载着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责任。在“反哺”的过程中,对于农村学生和学校而言,其意义超越文化传承、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是一条促进学校发展和自身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反哺”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力量源泉,然而农民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加之受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一些农民在思想上抵制新生事物;其次,受体制、经费、师资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学校无力承担农民继续教育的重任,而本应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教育,由于本身就十分薄弱,对广大农民的文化提升未能产生足够的影响。

新生代的农村学生对新文化接受能力较强,每天都会从老师、同伴、网络等广泛的渠道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在与长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言行举止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家长有示范、辐射的“反哺”作用,从而帮助长辈打破僵化思维,走出发展的凹地,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成为懂文化的新型农民,进而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文化反哺”也是农村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

现代社会城市化的时代趋势使得许多农村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低度地自我认同。“文化反哺”能使学生在与家长的互动中认识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并无优劣高低贵贱之分。单纯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在农民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文化根基的,这样的农村教育只能是城市教育的附属产品。[2]“文化反哺”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情怀。它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弥补,共同为农村学生的成长输送“营养”。此外,“文化反哺”认同农村学生对长辈的贡献,使学生在“反哺”的过程中为自身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文化反哺”能缓和代际隔阂的问题,提高子女在家庭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这有利于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而家庭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三)“文化反哺”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密切校村联系。

当今社会,农村学校逐渐沦为文化孤岛,并与农村生活日益脱离。“文化反哺”架设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新平台,使学校与家庭相互融合、弥补,实现双赢。通过“文化反哺”,学生可以激发家长的自豪感,并与家长一起发掘、培植、提升目前还存留的或者可能恢复的农村文化种子,整合农村传统文化,扩大其生存空间。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农村家庭的互动增多,这一方面能促使农村的传统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文化融为一体,使学生不再是游离于农村生活和家庭之外的、被变相“隔离”的人群。另一方面,农村家长能重新意识到学生和学校在农村发展的进程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有利于农村学校重新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成为当地的文化、人才培养和信息传播中心。

三、文化反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学校方面。

1. 农村教师帮助农村学生形成“文化反哺”的意识。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中的主力军,因此应该尽可能多方面地帮助农村学生形成“文化反哺”的意识。首先,农村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文化反哺”的例子,让学生无意识地学习和模仿;其次,教师应该主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分享所学的一些知识,鼓励学生每天多跟父母交流。

2. 农村教师通过课程与教学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农村教师在合理利用国家课程的情况下,应多多引用具有乡土气息的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能力结构日益丰富。

3. 学校形成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做家长的工作。

农村教师是广大农民心目中的“文化人”,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开导家长让其主动接受来自子女的优质资源,给学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后盾。

4. 学校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

(1)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

在农村,家长忙于农活及家务,加之许多农民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对孩子作业进行辅导的家长凤毛麟角。针对这些情况,开展“考爸爸,问妈妈,让爷爷、奶奶都知道”的“反哺”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2)学校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学校可以确定一些对于学生及家长都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组织学生与家长一道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比如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科技知识宣传活动,等等。

(二)学生方面。

1.形成向家长“反哺”的意识。

学生们应该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家庭中主动向父母传授自己所学的知识。

2.认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农村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和能力结构,为优质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服务。

3.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父母。

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向父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解除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对父母的束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

4.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有利于“文化反哺”的活动。

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有利于“反哺”的活动,首先学生自己应该积极地响应;其次学生应该鼓励和带动家庭成员一起参加。

(三)家长方面。

家长必须努力脱离传统的权威束缚,跳出为人长的桎梏窠臼,找到自己的心理位置,调整好心态去适应新文化。

1.在思想上接受“文化反哺”。

家长应该听从学校老师的建议,正确看待“文化反哺”,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接受、适应子女的“反哺”。

2.和子女一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农村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一方面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自己融入到子女的群体中并与学校和子女建立更为和谐的关系,同时这对督促子女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而作为社会变迁的产物“文化反哺”,使得农村学校通过“反哺”形式开展农民教育成为可能,同时基础教育改革也为农村学校“文化反哺”的推广提供了契机。因此农村学校应该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提升其作为农村文化中心在传递和创生文化过程中的应然使命,引领农村学生对其家长的“反哺”,从而激发构建新农村文化的内在张力。

参考文献

[1]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界, 1988年创刊号.

上一篇:宝洁八大问经典答案(中文)下一篇:六年级语文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