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课堂在于动态生成(精选14篇)
1.精彩的课堂在于动态生成 篇一
促进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摘要】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只有生成性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数学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作为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预设 动态生成 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浑然一体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神奇多变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看待课堂教学”(叶澜),这既是学生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提升的需要,更是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当“无法预设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教师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绽放活力?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得不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动态生成的小学数学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精心预设,引导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深思熟虑,但又要精心而不精细。精细是丝丝入扣,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精心则表现为教师深入发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却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预设也是一种生成,在意料中促进的生成。
例如,在对“圆的周长”一课进行预设时,如果仅仅考虑教材设计的活动,教师往往会假设学生对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一无所知的,一旦课堂上出现了不同声音,教师也大多选择置之不理,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预设两种可能性:一是学生不知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二是能猜测出两者的关系。对前者,教师在预设时可设计“对新知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自行探究;对后者,教师则应在肯定的同时,设计“对猜想的验证”活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证明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一来,不管课堂上遇到哪一种情况,教师都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只有在备课时尽可能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预设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在面对学生的生成时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说,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很难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未雨绸缪,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二、适时引领,促进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特级教师钱守旺说过:“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进行,关键需要教师的合理调控,而这种调控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的敏感程度和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感受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要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心中始终牢记目标;同时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及时地捕捉课堂上有教学价值的信息,因势利导,将其变为推动教学的动态生成资源,通过正确的引导,激活这些资源,让问题得到有效生成。
教学求“最大公约数”一课,在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我安排了以下一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6和54 6和12
24和36 18和63
反馈时,发现傅成斌等少数学生做错。在了解傅成斌做错的原因时,同桌抢着插嘴道:“成斌说,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太麻烦,只要把两个数相减,所得的差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一阵哄笑。我及时制止,并请成斌具体介绍一下想法。他涨红着脸说:“从36和 54、6和12、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中,我发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8、6、12,正好分别是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差。所以,我在求18和63的最大公约数时,直接把63减去18,结果却错了。”这一番解释,使我突然想到了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成斌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叫做辗转相除法。”随后,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如何用辗转相除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还可以继续研究。我提议,我们为成斌这种细心观察、大胆猜想的精神而鼓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我想,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每一个创新的萌芽。如果我们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案例中教师如果不用宽容的态度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在学生的哄笑声中坐下,不仅不会生成“辗转相除法”这一知识点,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更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探究意识。
这里出现的“意外事件”,教师如果没有教学的敏锐性,不能及时捕捉,就会转瞬即逝,教学就不可能是生成的。而捕捉教学契机,并根据教学境遇调整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智慧,面对教学情境能做出正确的调整决策,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意见等有价值的信息,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
三、质疑问难,催化生成
巧妙地利用突发事件,将学生的发现视为课堂中的亮点,并以此为中心延伸出许多问题的探究。
在一堂《比较数的大小》的公开课上,学生在掌握了不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后,继续探究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个女学生站起来说:4367>3125,并且补上一句“我知道是怎么比较大小的”。老师微笑着请她说一说比较的方法。“4367的最高位是千位,有4千,3125的最高位也是千位,是3千,4千比3千多,所以,4367>3125”。说得多好,正想对她表扬一下,一个小男孩却在边上高声喊了起来:“你比较的两个数千位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样了怎么办?”这正是相同数位的数比较的重点和难点!那位老师示意女生对男孩的提问进行回答,这时,小女孩也有点急了,为了表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她马上说道:“如果它们千位是一样的,我就比较它们的百位”。“百位也一样了,你怎么办?”小男孩不依不饶地追问。“百位也一样的,我就比较十位,十位也一样的,我再比较个位”。全体听课老师为女生的回答鼓掌,更为男孩穷追不舍的精神鼓掌!
在这个真实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老师并没有被男孩突如其来的质疑而无策,而是抓住了这个“点”的契机,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成功地做到了既“红了樱花”又“绿了芭蕉”。这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用生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妙纠错误,升华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对学生的认知错误,现场做出价值判断并巧妙进行纠错,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8加几”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通过讨论你知道8+6=?吗?
生1:我知道8+6=14。
生2:不对,8+6=15。
(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还指着他说,真笨!生2红着脸深深地埋下了头。)
师:(微笑地看着生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腼腆低声地):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也是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师: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了不起!(生2稍稍抬起头,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这时学生议论纷纷,老师把这位学生的想法板书,让大家说说出错的原因,他也似乎悟出了错误所在,大家经过共同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
师:从刚才的计算中,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还是生2):噢,我明白了,计算“7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3凑成十,计算“6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4凑成10„„
(他的迁移之快,令全班学生刮目相看)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因此,作为老师要知道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总之,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需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还必需在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与优化。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生命高度,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住、随机应变,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惟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反思„„理智地对待和驾驭学生每一个动态生成,必定会在这宝贵的40分钟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 吴志健.生成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2).
2.精彩的课堂在于动态生成 篇二
一、生成性教学的特征
1. 开放性。
“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是相机诱导。”生成性教学关注教学的动态变化,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等情况融入弹性成份, 教学设计要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以便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传统信息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囿于固有的框架内, 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受到抑制, 信息技术教学应交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是多元化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引入课外知识, 获取、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将信息技术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以开放性的思维看待课堂的偶发事件, 及时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 将生成性资源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
2. 动态性。
在信息技术生成性教学中, 教师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确定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控制教学过程, 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案。要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发展, 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互动性。
教学是以课堂为媒介,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对话交流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师生互动,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相互讨论、平等对话,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文本互动, 教师在掌握教情和学情的基础上, 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重新思考和感悟。
二、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策略
1. 创设情境, 灵活导入。
“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竞争的乐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生成富有价值的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符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活动,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如在“有效获取信息”教学中, 教师给出“校园生活”等联系学生生活的课题供学生选择, 在课前介绍信息获取、需求分析、搜集选择等方法, 落实好小组分工, 明确相关要求, 让学生走出课堂, 从校园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教师也要了解、收集、记录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学生小组汇报后予以总结评价。
2. 捕捉资源, 内容生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精于预设, 还要善于捕捉资源, 发现学生的疑问, 关注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动态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研究课标、分析学情, 对教材进行重构, 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如针对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教师要采取课前调查、个别交流、课堂交流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差异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分歧,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目录的制作》教学中, 教者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素材添加标题及页码, 有的学生用手工添加的方法, 有的学生用复制的方法, 还有的学生用自动采用插入索引和目录的方法生成目录页。教者并不急于讲解, 而是让学生主动尝试, 许多学生尝试后遇到了“错误, 未找到目录项”的问题, 他们通过讨论后发现, 是因为没有设定不同级别标题的样式而导致出错。
3. 师生互动, 生成资源。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富有生机的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要有意识地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首先,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但切忌求快求多、跨度过大, 要留有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其次, 教师在任务驱动学习中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不同级别的难度。教师要提高监控能力, 强化个别辅导, 加强巡视, 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最后, 教师要善于捕捉意料之外的信息, 根据教学过程的变化, 通过分析、判断, 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 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如在“从因特网获取信息”教学中, 教师预设使用目录搜索和全文搜索方式搜索信息, 但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已具有网络使用经验, 教师适时将重点转向“检索信息的技巧”上,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采取类似“一站到底”的方式, 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答案。比赛结束后总结搜索的窍门, 除搜索速度外, 还要对关键词的适切性、结果的针对性, 以及甄别的能力进行评价。
总之,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要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提高专业技能, 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互动观察学生的变化情况, 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勇于面对变化的教学过程, 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 捕捉生成性资源, 要总结经验, 强化反思, 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 提升自身的教学机智。
摘要:教者既要精于预设, 又要具有教学机智, 不断生成, 才能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生成性的信息教学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互动性的特征,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捕捉资源、师生互动等方式实现生成性教学。
3.动态课堂 生成无限精彩 篇三
一、留下空白,埋下精彩的种子
有些教师因为课程安排紧张,为避免学生上课打岔或影响到教学质量,所以尽最快速度讲完,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忽略了讲课过程中学生们疑问的表情,只在意那些专注学习的表情。殊不知学生需要课堂自由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时间思考,给他们机会互动,给他们精彩活跃的课堂。
例如:《思想与社会》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谁》,教师为了让大家更具体了解自己,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评论,在班集体里评论自己的只有教师和同学,所以需要和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这时候教师给学生们留出空白时间让同学们互动,互相评论一下她或者他的优缺点,然后学生们自己思考一下自己是谁,主动举手回答介绍自己。如果学生们没有空余时间去沟通交流,那么他们的答案肯定是片面的,这节课也达不到让大家了解自己的目的。
想要课堂气氛活跃,首先要给学生们空出课堂时间。只有给了学生以时间,他们才会分享想法,才会深入思考问题,才会主动提出质疑……
二、善于诱导,培育精彩的新苗
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且发散,课堂上难免有各种问题,尽管有些问题跟课堂内容无关,尽管有些问题过于偏激,作为教师,应该诱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帮助他们找出主要问题,使他们回归课堂,回归中心。
例如:二年级上册《怎样与人相处》,老师先给学生们讲小美的故事,小美换了班级之后虽然成绩优异,而且她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但是却很孤独,没有什么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让学生们先自己想想为什么小美没有朋友呢?学生们抢答了,答案各种各样,这时教师就要把握学生的回答,循循善诱,让参与回答和思考的学生更多,课堂于是就会变得热闹起来。
想要精彩课堂,需要教师们诱导精彩的幼苗。诱导课堂疑问,需要教师和学生们互动起来,和谐地面对和处理课堂疑问,这就渐渐地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想法会更多,课堂会更精彩。
三、抓住资源,生成精彩的花朵
学生有问题怎么办?留下空白时间解决!学生的问题背离授课中心怎么办?诱导学生思维回到中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答案,那么谁对谁错?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与课堂无关,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诱导到自己的思维上吗?很多时候教师要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授课,这样的课堂交流会迸发出更多的火花,能引发学生们更浓烈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思考的时候就会更加积极更加专注,也许因此会产生更奇妙的、更具有创造性的想法。
关于《怎样与人交往》中小美的故事,老师诱导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就是资源,教师利用大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继续听小美的故事,后来小美告诉爸爸妈妈说她很不喜欢现在的班级,因为好多同学都有很多坏毛病。老师说:“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小美没朋友了,接下来大家帮小美脱离孤独好不好,让小美学会怎么与人相处?”小梦说小美应该主动去发现班级的优点,如果只看别人缺点的话,那肯定就是不想交朋友啦。老师问大家小梦说得对不对,其他同学都表示一致赞同。又有同学提出疑问了:“老师,如何才能让小美发现别人优点呢,经常参加活动,她都没发现别人优点,唉!”又是一阵哄堂大笑,老师说批评别人,别人肯定不想跟你玩,那怎么办呢……赞美!
学生们的想法、答案、问题等都是现有的资源,教师们要抓住资源,利用资源。这样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授课过程中教师会有意外收获,学生们也更乐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
留下空白,让学生们主动思考;善于诱导,让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抓住资源,深入问题,加深知识的理解。教师们让课堂互动起来,学生们积极配合起来,授课必将事半功倍!动态的流水,小溪才会常清;动态的血液,生命才会燃烧;动态的教学,课堂才会精彩。◆(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小学)
4.精彩的课堂在于动态生成 篇四
《行道树》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在语文学习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了解行道树的精神,从而由树及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象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努力追求的人。
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发表不同见解,以及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者,懂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案例描述
一、情景展示
多媒体上给大家展示了三幅画,并配上《好大一棵树》的背景音乐,第一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森林景象;第二幅是气笛轰鸣,烟尘弥漫的街道树的情景;第三幅是婀娜多姿,盘虬卧龙的盆景树情景,(表达要有情感,语述稍慢)。
二、情景问题探究
根据对多媒体上的三幅画的描述,引领学生思考。教师:同学们,如果你们是一棵树,你愿意做一棵什么树?为什么?
生:我愿意做行道树,因为它有很大的作用。生:每一种树都有自己的作用!
生:我愿意做林中树,因为森林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我们可以健康快乐的生活。
生:盆景树也不错,它可以装饰我们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受到特殊的优待。
生:我愿意是行道树,尽管我没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也没有特殊的优待与照顾,但是我却能给人一个好的生存空间,给别人一些照顾啊!(老师鼓掌,学生也一起鼓掌,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兴趣随之而来。)
教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生活在第二幅画的环境中,内心又将如何呢? 生:受不了„„
教师:同学们刚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不过,别急,让我们大家一同走进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看看她是怎么说的,(引出本课要讲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我建议学生进行思考,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接着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接连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行道树说自己的事业“神圣”呢?但为什么又是“痛苦”的?
2、怎样理解“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3、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我们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学生以小组讨论,整理讨论结果,互相交流。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生:因为行道树为城市制造了新鲜空气,为行人献出了浓阴,还每天为人们迎来光明,所以事业是神圣的。
生:行道树没有森林中的树快乐自由,它们的生活条件很差。生:和城市的人相比,它们是孤独的,苦熬的。老师:很不错,大家都能围绕课本去认真思考。
生:可以这样说,行道树所做的事是为大家服务的,这就是神圣,而痛苦指它们自己生活的环境不好。师:(表示赞语)然后继续启发学生思考。
生:行道树还为人民破坏了环境,不珍惜自己的生存条件而痛苦。
师:对啊,这也是他们痛苦情感的一个方面。
生:我认为行道树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它的“清新”,“浓阴”、“光明”都是我们必须的,它给了人们这些,所以是幸福的。
师:对啊,为我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多么深沉的幸福啊!
生:我认为文中写到人类的“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这说明居民不珍惜清新的环境,这让行道树感到悲凉!生:它们改变不了人们的思想、认识,更悲凉!
生:我认为行道树辛辛苦苦创造了一点清新,第二天又被人们破坏了,所以它悲凉„„
师:你们想的都有道理,我们可以这样说,现实是悲凉的,一行绿树根本无法改变悲凉的现实,所以只能是“悲凉的点缀”。
生:老师,前面有同学说行道树为条件不好而忧愁,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对,它真正忧愁的是居民的生活条件恶劣。生:对,我也是这样想,它是为他人的健康而忧愁,为它无法改变这一切而忧愁。师:说得好,那么快乐呢?
生:快乐的是他们做了许多事,比如,“创造了清新”“献出了浓阴”“迎来了太阳”。
生:别人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所以它们高兴。
生:行道树还在想,总有一天人们会珍惜自己的生存条件,所以它高兴。
师:你们想的还真远,看来作者在文中应加入这一点。(师生都笑)
教师小结:行道树的自白可谓发自肺腑,它的富于牺牲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着实令人敬佩。老师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补充。
通过我们的讨论、学习,同学们对行道树的形象,有一定的理解,明白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现实生活中,不乏象行道树一样“奉献自己,快乐别人”的奉献者呀!
学生各抒己见(如:清洁工人,抗震救灾的白衣天使,武警官兵,教师、航天英雄等)
教师小结:我们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我们的生活能如此美好快乐,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象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的存在。
他们承受着痛苦,努力追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不断创造着世界的奇迹。他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让爱的阳光洒满大地。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又将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有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教师:是的,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爱心,世界将永远充满阳光。让我们把爱心传递下去吧!反思和启迪
一、注重学生主体,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内容以及文中所蕴含的问题,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和平台,使课堂灵动起来,达到了超乎想象的效果。
二、拓展发散思维,创设新颖情境
如何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先决,它有着奠定授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将行道树的画面配上《好大一棵树》的背景音乐,带入课堂教学,进行情景设置,意在引导学生对行道树形象的深层思考。
针对“行道树是神圣的,又是痛苦的”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我及时引导学生讨论,适当指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发散思维。
至于结尾,当把行道树的形象推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奉献者时,紧扣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的英模,“神七飞天人”2008年奥运会甘当陪练员的夏焙泽等学生耳熟能详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爱的奉献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时我再穿插一段激情洋溢的演讲,并不失时机地播放韦唯的《爱的奉献》,这样我发现学生兴奋不已,激情澎湃。
三、反思教学问题,促进今后发展
1、在《行道树》一文的主旨上,没能引导学生深思与体会,给其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5.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篇五
一、以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渐进式发展动态课堂
例1:《行道树》——百川汇海的教学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
教学预设:先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再理清结构,后赏析语言。
教学过程:
1.初读之后,谈整体感受时,学生大多从“行道树是一种______的树”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的理解不被忽视。于是教者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
行道树是一种自由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快乐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本应长在高出密林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忧愁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迎接朝阳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树
2.随后,教师请各位发言的同学记住自己所选用的词语,再读课文,来进行举证分析。
3.又经一番交流讨论后,有同学发现许多说法都可以合并,归类。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归类。
6.精彩的课堂在于动态生成 篇六
甘肃省民勤县职业技术学校 马永国 73330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它要求我们关注生命,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过分强调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有生命活力教学,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不是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建构这些知识信息的过程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从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使自己的专业水平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从中捕捉那些有利于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资源)并随机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自主建构来完成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虽然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现代化的信息资源比较欠缺,然而农村生活内容却丰富多彩,他们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去采摘更多的生活资源,巧妙地运用好这些素材资源,对促进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留心积累,运用丰富的生活素材对教学设计进行充分预设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在教学设计时,我根据日常积累的生活素材,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及生活经验的预先深入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各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而学生能即兴提出的问题大都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为此,教师自己必须注意积累生活素材,以期对教学设计进行充分预设。
二、精心策划,利用生动的生活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重组
社会生产和人的需要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有的放矢地介绍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也是化学课程的功能之一。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利用生动的生活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必要的结构重组,使之更趋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同时更完美地反映教材思想。
例如我在教学“燃烧与灭火”一节内容时,不是按照教材的安排先通过实验探究构建燃烧的条件,然后再通过逆向思维去发现灭火的措施,而是先提出农村孩子熟知的自家生活中的实例——饭造好了,怎样熄灭还在燃烧得很旺的灶火,作为情境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学生便很快提出许多灭火方法,诸如用灰压灭、用水浇灭、抽掉还没来得及燃烧的材等等,从而在发现灭火方法的同时,也形成了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悉心筛选,采用相应的生活素材对教学环节进行弹性控制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化学教学,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要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构成的新观念。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教学过程视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乐于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每一知识环节进行质疑。当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素材要迅速地进行筛选,并以此对教学环节进行弹性控制。既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也不能放任自流,使课堂教学变成“放羊式”教学。
例如,我在进行“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提出:谁在日常生活中经理过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事例,就此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略略思考后争先恐后地表达——学生甲:我在帮母亲给麦苗追肥时,不防将抓硝酸铵的手碰到了水,顿时觉得凉凉的,这说明硝酸铵溶于水确实吸收热量;学生乙:洗衣服时抓起洗衣粉放在水里感到热,说明洗衣粉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我正在示意同学们对刚才精彩的回答予以鼓掌,学生丙突然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你刚才所讲 “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的结论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合,因为冬天放在室外的水结冰了,而咸菜缸内的食盐水却没结冰,这是不是说明氯化钠溶于水会放热?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是啊,冬日里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吃咸菜,这一现象同学们再清楚不过了,但这绝不是因为氯化钠溶于水时会放热,而是因为食盐溶于水使水的蒸气压降低,从而降低了水的凝固点。倘若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就会熟睹冬天道路工人常常把食盐撒上去以消除大街上的积雪,但面对缺乏这一常识的农村孩子我该怎么去解释呢?我先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丙的问题,脑海里却迅速想着有没有另一生活事例能浅显地解释这一问题„„有啦!同学们:我们家家户户都使用农机,冬天为了防止农机中冷却水结冰,我们常常采取什么办法?对,加入防冻液。我们想:冷却水的作用就是用来降温,如果加入防冻液能放热的话宁可不用。其实加入防冻液的目的是为了干扰水结冰,同样的道理,食盐水不易结冰可以看作是食盐的加入干扰了水的正常结冰,而不是食盐溶于水会放出热量。好了,这一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就这样使课堂的动态生成告一段落。
四、耐心吸纳,针对特别的生活素材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调整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生产生活实际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教学设计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真实进程及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具体课堂教学的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的处理状态所决定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具体情境得到发挥的。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可以将突如其来的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例如,我在教学“海水制碱”一节内容中,当引导学生比较学习碳酸钠(纯碱)与碳酸氢钠(小苏打)这两种物质时,有学生突然提出问题:既然生产纯碱的最后一步反应是小苏打加热分解生成纯碱,那么纯碱的价格应该比小苏打的价格高才对,但是商店卖的纯碱却比小苏打的价格低,这是为什么呢(前两天她妈妈刚让她买过这两种物品)?我当时急中生智——首先,肯定了她的分析有道理;然后提示:决定这两者价格的因素除刚才提到的这点,会不会还有别的?或者商店售货员是不是把二者的价格记错了?最后提议同学们课后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结果。这种处理方式显然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为教师解围,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能认识、把握、研究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应用农村生活中的素材资源,来组织、开展、管理教学活动,有利于扩大农村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开拓性,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讨论、争辩过程中体会到成功,享受到活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7.关注动态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篇七
一、多种预设——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尤如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 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 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计, 才能临危不乱,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我们平时教学中的“预设”经常被人认为是给学生挖一个陷阱, 等着学生往里跳, 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误解, 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 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 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正确地认识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 反而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懂发展.一切教学过程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巧妙地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的重要保证, 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 使教学能有序展开, 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活力.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 会使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德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因此, 我们每堂课都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地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会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中已有怎样的体验、解读又会有哪些感悟、探究后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中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自己在教学中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如此精心地“预设”为课堂上灵活、动态地生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案例1】直线、射线、线段
问题1:点动成什么图形?直线有什么特征? (直、无限延伸) (几何画板演示)
问题2:点A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问题3:过点A的直线有多少条?过两点A, B的直线有几条?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4:如何表示过两点A, B的直线?
问题5:直线AB上一点A将直线分成什么图形?如何表示?有什么特征?
问题6:直线AB上两点A, B之间的图形叫什么?如何表示?
【点评】这里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 使学生感受到在直线上确定两点, 用表示两点的字母表示直线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也将三种简单图形之间的关系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而我们应该关注课前预设, 促进课中“动态生成”, 从“预设”走向“生成”.
二、以人为本———灵活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师在教案的预设中, 可能已经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 但恐怕只有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 才能对学生拥有的直接经验的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有不一致时, 我们应该对教学做出调整, 使教学成为学生已有直接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引申, 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1. 倾听学生的情感对话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地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 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 这种关注同时还要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数学教学资源包括静态教学资源 (如文本、教具等) 和动态教学资源 (如教师教学时的灵感、学生在学习时的突发问题等) .以往的课程资源只强调课程知识静态的一面, 突出课程文本, 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只是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获得新思想、形成良好数学情感的过程.
【案例2】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 如果直接用线段的基本性质来证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那么学生接受知识可谓轻而易举.然而, 如何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实现新课程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呢?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给你3根小木棒, 你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都反应:能!教师出示了三根小木棒, 其中两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 学生反复拼接, 怎样也拼不成一个三角形.于是思维产生碰撞:怎样的三根小木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呢?学生探究欲望被激发.在学习画三角形中, 学生认为都会, 可是一动手画, 却发现了问题:画好一条线段后, 很难找到另两条线段的交点.问题又出现: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比较科学的找到交点呢?学生探究的热情在一次被激发.这样, 教师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找到问题原型,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 并逐步形成喜爱的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良好的数学情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2. 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 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已有的直接经验恰恰是知识生长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缺少直接经验的课程, 将是不完整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设设计中, 可能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 但恐怕只有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 才能对学生拥有的直接经验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有不一致时, 我们应该对教学作出调整, 使教学成为学生已有直接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引申, 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案例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边边边)
设计了两个问题;
设计1:按下列画法, 用圆规和刻度尺画一个三角形:
(1) 画线段AB=8 cm;
(2) 分别以点A、B为圆心, 6 cm、4 cm的长为半径画弧, 两弧相交于点C;
(3) 连接AC、BC;
问题:你所画的三角形与同学画的三角形全等吗?
设计2:已知线段a, b, c (a
问题1:a, b, c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才能画△ABC?
问题2:如何利用直尺和圆规画三角形?若确定AB边位置, 能画几个三角形?
问题3:请你比较你所画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 能否重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验证?
三、还原本色——促使学生动态发展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 不允许出现偏差.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 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 课堂再现的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1. 让学生自由的发展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 互相尊重,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 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 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 都是有机会加以重视.
学生的独特思维是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因而, 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独特思维所闪现的“智慧火花”, 大胆猜想, 实现动态生成.
【案例4】一位教师在讲解方程的简单变形 (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 时, 让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学生很快把答案算了出来.当老师欲引导学生接着做其他练习题时, 有几个同学把手高高的举起来:“老师, 我不用这样的方法, 答案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向老师.教师视此为动态生成的良机, 及时给于学生激励:“这几位同学爱动脑筋, 勤奋学习, 很好, 我们一起向他学习.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成果.”原来, 这几位学生用的方法是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去分母→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看到这种情况, 教师在给学生激励评价, 肯定起积极思考、勤奋学习的基础上, 立即抓住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改变了预设方案, 提前渗透下一节课的内容,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让学生真实的发展
当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 一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 已经不是在课堂方案的预先设计中能够把握在手了, 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 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 动态生成学习内容.
课堂, 面临挑战;老师, 略显尴尬, 是大手一挥, “你说的方法, 我们课后再研究, ”或者“时间关系, 别的方法不再详细讲解, ”继续将自己的教案进行到底呢, 还是应该大大方方地让学生发表新的见解?这, 恐怕也是每个教师需要认真面对的常见情景.
【案例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出示例题分析题意:“已知条件告诉我们可以应用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来解题, 下面我们请一名同学按这个思路来完成解题过程.” (同学做题) 教师讲评:“这样做, 思路顺畅, 方法娴熟, 最后一步到位求出答案.”话音刚落, “老师, 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我的方法更快.”教师一楞:下面还想讲好几个题目呢!可发言者已起立, 目光炯炯, 不容拒绝.“好, 请把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听.”, “只要连接GF, 就可以应用线段中垂线性质了, ……”精彩!老师不禁喜上眉头, 发言的同学, 一口气说完, 神采飞扬.没错, 教案搁浅了, 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没完成, 但这又何妨呢!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思路,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及时抓住其中的独特想法,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畅所欲言,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坚定学习的信心, 才能让学生克服不同的困难, 得到发展.
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 把各种有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生活的脉搏,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数学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 面对同一批学生, 但他 (她) 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都并不相同, 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 正是在处理这些活得情境中得到发挥, 这些活得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 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 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 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 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 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也许, 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 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因为,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 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 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 而是与哲学、艺术相关, 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总之, 课堂教学不在是简单的、机械的执行预设教案的过程, 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遵循预设方案的前提下:给出足够的空间, 使师生有充分对话、交流、评价的机会;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关注学生思维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促成课堂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视课堂为具有特定生成功能的动态环境.通过适度模糊、开放、灵活的目标设置, 关注动态教学资源、形成良好数学情感, 追求真实、自然的课堂教学等策略, 促使教学动态生成, 并从中发现可以把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或拓展延伸的新契机, 灵活调整“预设方案”, 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学生乐于参与、富于创新、主动构建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动态”的生成新问题、产生新认识、获得新体验,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最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2003.1
[2]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篇八
关键词:动态生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27-01
一位哲学家说过:“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地呼吸,才会产生漫无边际的想法。”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资源、动态的场面随处可见,本文就以“动态生成”为契入点,让我们一同走进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的生活、嬉戏、学习,从而打造成真实灵动、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新天地。
一、捕捉动态资源,促成课堂的灵动
著名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一句多么精僻的话语,道出课堂的真谛:课堂就像一位教师领着一群孩子在知识的原野上奔跑,虽然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但更多的是孩子们自由奔走的足迹。课堂上的学生,不再是容器任凭教师的灌输,而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的生命个体,可以与老师、作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只要教师时刻关注“奔跑”中的动态资源,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碰撞,这些火花定能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因此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协助者,要有一双慧眼,倾听孩子们的心声,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一闪而过的思维,从而引其“火爆”,促其撞击。
例如我在《坐井观天》教学时,安排了一个“小青蛙跳出井口……”为题的拓展练习,正当大部分学生描述着小青蛙跳出井口后的喜不自禁——小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从没看到的广阔天空,看到了从没看到的美丽原野……甭提多高兴啦!正当我们在感慨小青蛙的欣喜,一位同学向我瞥一眼,欲言又止。我琢磨着他要有话要说:“你肯定有与众不同的描述,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这位同学细声地说:“老师,我想说的是,小青蛙跳出井口后,又跳回了井里。”
话声刚落,哄堂声大起。我知道这位同学们的想法,可能与文本的价值理念相违背,但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沉寂”,我还是决定给他阐述观点的舞台:“小青蛙跳出井口后,想喝口水,就去找小河,找了半天才找到了一条小河,却发现河水又黑又臭,上面还漂着许多死鱼死虾。正当它开始喝的时候,轰的一声,一座 “小山”从天而降,填满了小河,差点也把它埋了,小青蛙惊呆了,外面的世界太危险了,还是回井里吧。”尽管孩子的思想背离了《坐井观天》所给人的启发,但孩子的想法是不是给我们成人更多的启迪?
二、整合动态资源促进课堂的深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我们要通过这些例子促成孩子们的思辨与进步。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无所不在,丰富多彩,教师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网中通过比较、筛选、整合,挑选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 因此整合课堂中的动态资源,既顺应了课堂教学进程,又可促成孩子们的思辨与进步。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的教学,一位教师正在讲述古埃及人如何用“斜坡的方式”来造金字塔时,一位学生突然打断这位教师的话,说:“我在《百科全书》上看到,古埃及可能用‘螺旋堆砌’方法造金字塔,这样既省力,又省时。”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打断,教师没有憎怪,而是表扬了该学生,并就这一临时的“动态资源”进行了整合:“《百科全书》说了一种方法,语文课本上也介绍了一种,究竟哪种对呢?”学生议论起来,谁也没说服谁,就这时候,教师话锋一转:“对于无法确定的事情,文本中用了一个什么样词语?” “据说”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该教师继续说:“从‘据说’一词中足以看见作者的用词的严谨、准确。”这位教师灵活地整合这个“动态资源”时,并将其转化成学生的“生长点”,让课堂显示出别样的风采。
三、妙用动态资源促成课堂的精彩
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过程会怎样。”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测性,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不希望的事件”的发生,这些“不希望的事件”常常成为课堂教学的“最大干扰”。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考的角度,将这些加以利用,让它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额外小菜,定能让课堂精彩纷呈。
例如 “以秋天”为题的作文课。一日下午,我正在与学生探讨如何抓住秋天景物的变化来表现秋天的萧然时,碧蓝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随着云层的增厚,天快要塌下来,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骚动起来,面对躁动不已的学生,如果靠教师的权威而维持秩序,课堂教学的效果显然不佳,既然是写作文,我何不利用此天此景,引导学生观察。于是停下课来,同学生“欣赏”这吓人的景象。空中一声声炸雷,吓得许多学生惊叫起来。我就这个“恐怖天气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感受,并指导他们观察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神态、动作……随着雨过天晴,学生在一场大雨的洗礼下,忽然就有了滔滔不绝的话语。这表明巧妙地利用偶然发现动态资源,可有效地促成教学的精彩。
9.精彩的课堂在于动态生成 篇九
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大洋行舟
【内容提要】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生成性的教学特点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们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下策略:
一、自主提问――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二、广敛信息――探究内容的动态生成,三、以做促思――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四、开放合作――创新素养的动态生成,五、多元评价――自信心理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策略研究
当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改实验也层出不穷。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有时候,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任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然而,现实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 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重新审视以往的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准备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策略一:自主提问――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
从学习者个体而言,学习目标看作是“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是认同为“自己的学习需要”,对于学习者能否真正开展自主性学习过程是很关键的一步。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学习目标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末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让小灯泡发光,再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而是从整体入手,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回忆刚刚学过的《电和我们的生活》,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小灯泡是怎样的,画出记忆中的小灯泡,与实物作比较,看一看有哪些不一样?再请出灯泡和它的朋友——电池、导线,想一想怎么玩?最后来当一回小电工,去解决灯泡为什么不会亮。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学习目标由此生成):小灯泡里面有很多东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电是怎样流动的?怎样才能点亮我的小灯泡?„„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组际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策略二:广敛信息――探究内容的动态生成
在学习任何一种新知识之前,每个学生头脑中都具备了自己所特有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与社会阅历等,也说是我们所说的“前科学概念”。现代社会的学生接触面广、获取信息渠道宽,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无法企及的。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动态生成的学习内容,对学习者个体而言,也正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广敛信息,促使探究内容在动态中生成,是很值得研讨的课题。
1、活用生活资源
这是我自己上的一节课《摩擦力》。我设想在课的开始把学生引导到摩擦力的生活体验上去,再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课前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看汽车轮胎等,可是总觉得离学生的真实感受有点远。直到上课前我都没想到好办法。走进课堂,心里还在思忖,怎样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摩擦力的存在呢?
进了教室,环视四周,发现有个孩子的脚伸在了桌子的外面。我把视线停了下来,这个孩子似乎感觉到我在看他的脚,自觉地收了进去。突然,我灵机一动,对了!他们的鞋子的底应该是可以利用一番的呀!于是我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看自己的鞋子底部,你看到了什么?”一时间,布鞋、运动鞋、皮鞋的底都朝了天。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有图案,有的说有花纹,有的说没有花纹。我又问:“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有一个孩子说是为了美观,可是马上被大多数人否定了。一个孩子说:“鞋底是和地面接触的,给谁看呢?所以主要不是为了美观!”这个说法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我又追问:“那究竟是为了什么?”
马上有学生举手:“防止走路打滑。”我问:“你怎样可以证明你这个解释?”想了一会儿,他说了:“我可以一个脚穿鞋底有花纹的鞋子,一个脚穿鞋底没有花纹的鞋子,然后走路,看哪个脚容易打滑。”同学们都笑了。我一本正经地说:“他说得不错呀!我们一起来按照他的方法试试看,看看花纹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换鞋,走下座位,在教室里走动。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细细地体会那种感觉,有的兴奋,有的沉思。教室里不时传来“吱吱”的摩擦声„„
等坐到座位上,平静下来,他们争先恐后地报告他们的发现。这一课就这样渐渐进入了佳境。
教学中,我从学生脚上的鞋子出发,使枯燥的科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科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了科学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思维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下面的实践活动之中。
2、捕捉过程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这过程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又为教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若教者不会利用,这些资源将会白白流失。因此,教师也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抓取新的信息,鼓励质疑创新。
在上《地震》一课时,为了说明地层的形成,我为学生演示地层形成的模拟实验:把小石子、粗砂、黏土掺和起来倒进杯中,再往杯里倒进一些水,用小棒搅动水,使水很快运动起来。停止搅动,使水的运动逐渐慢下来,观察其现象。
当水中的几种物质都沉积下来后,我把那杯水拿给各组同学看,希望从他们嘴里说出教材中的结论。但事实却出乎意料。当第一组的学生刚看了一眼杯子时,就叫开了:“啊,怎么会是这样!?最底面的一层竟是沙子!”问题出在哪呢?
一位学生说:当石子随水转动时,杯底就已经布满了沙子了。这样,当停止搅拌让水静下来后,石子只能落在杯子底面的沙子上面了。这时马上有学生反驳:我认为石子在这杯水里沉下去的速度很慢。当水被搅拌后,水里到处都是沙子和粘土,这些沙子和粘土就阻碍石子向下沉。这就像死海里的盐份特别多,人躺在水上不会沉下去。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有些学生还挠挠头:我怎么没想到呢?我及时地捕捉教育资源:棒极了!死海里这种把人向上托起的力是一种什么力? 生(生恍然大悟状):噢,是浮力!沙子和粘土使这杯水的浮力增大了,所以石子沉下去就慢多了。有的石子还不如悬浮在它下面的沙土沉到杯底快呢。(同学们由衷的掌声)。
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奇思妙想,会有灵感与顿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者机敏把握,为教学所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开发网络资源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如《研究纸》一课,课前教师搜集大量有关纸的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供学生查阅,并在网站上设立以聊天室、BBS论坛,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发布言论、评论、答疑,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和任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通过这种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结构,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各阶段的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
策略三:以做促思――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
学习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做科学正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的积极举措。
1、课前做,活化生成
要将教学场所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把教的角色转为导的角色,教师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创设条件。有很多科学内容的学习,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更应提倡让学生在课前去做科学,不断积累感性生活经验。如教学《树叶》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认识树叶,但是对树叶的特征却还很模糊。因此,教师在课前
一、两周就布置学生去树林里搜集树叶,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构造。有了课前做的体验,有关树叶的知识己潜伏于脑际,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已成“有源之活水”,由枯燥变生动,学习者也变倾听为踊跃参与,知识获得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生成。
2、课中做,多维生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学生的做中思、做中学便由此展开。如教学“空气中有水吗”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装着冰块的玻璃瓶外的水滴来自玻璃瓶中的冰块,有的学生认为来自于空气。学生按照个人的想法重新分组。想法相同的同学组成新的小组,每组想办法证明各自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集思广益,让各自的想法更好表现出来,初步达到共识,然后将自己小组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全体同学分享。实验设计的方法有:①在瓶子里加红墨水将冰块染色。观察瓶子内外水的颜色是否相同;②在瓶子里加盐,尝瓶内外水的味道是否相同;③在瓶子口加密封圈、胶带、凡士林密封,观察瓶子外壁是否还会有水;④取空瓶子,放入冰箱内,几分钟后取出,观察瓶子外壁是否有水„„在交流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质疑,以及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很好地引发设计小组学生的自我反思。通过做中的反思探究,动态地多维度理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
3、课后做,持续生成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科学的角度运用所学如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我们每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用之于生活,将探究实践的兴趣延伸于课后,这何尝不是我们教学的成功所在?一位青年教师执教《雨和雾》,在即将下课时,老师问了一下:“大家还有问题吗?”一个男孩站起来,头晃了一下:“老师,雨水为什么是咸的?”老师愣了一下,自语道:“雨水是咸的?”然后把目光转向其他同学:“你们说呢?”课堂像炸开了窝似的,顿时活跃了起来,有说是的,有说不是。见有人反对,提问题的同学脸涨得红红的,申辩道:“我尝过,雨水是有点咸的。”等同学们议论停止后,老师微微一笑说:“雨是咸的?你尝过,真勇敢。同学们,你们尝过吗?雨到底是什么味道呢?你想知道吗?”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在不同地方搜集雨水的课外探究活动开始了。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地去尝水,对雨水做一些简单的测定,还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因,从而将学生的眼光由单纯地关注“雨水是什么味道的”这一知识性的问题引导到关注更广阔的空间,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浸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是一次多么成功的探究活动呀!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做”,在他们的认知结构渐进生成之际,其综合实践能力等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策略四:开放合作――创新素养的动态生成
科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己趋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等特点,在这诸多学习活动方式之中,合作探究可以说是始终融合其中的。因此,教学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思辨创新。
如:教学“鱼”这一课时,当教师将鱼展示在学生桌上问:“你们看看面前的鱼,可以发现什么?”学生马上就观察起鱼来。他们有的用小手去拨弄,有的小声议论。教师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倾听他们的议论:“鱼是怎样游动的?”“鱼睡觉时是躺着还是立在中?“鱼靠什么立在水中?”“如果将鱼的腮夹注,它会像人被捏住鼻子一样用嘴呼吸吗?”“鱼喜欢吃什么?„„当老师将孩子们的问题汇总后,每个孩子很快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寻求志趣相同的同伴一起合作研究
在课堂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思辨创新,资源共享,我们应不断为学生构建开放合作的学习时空,促使学生创新素养在动态情境中生成。
策略五:多元评价――自信心理的动态生成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关注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差异性评价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可以用同一尺度去衡量。我们应尊重差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现,尽可能以肯定与激励的态度去评价。如有些学习上的后进生,课上尽量让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即便回答错了或不全面,也要肯定其积极参与的态度。又如科学探究倡导实验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尽量让学生自主讨论发现不同的方法,并给予充分的展示交流,并让学生积极展开相互间的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使科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活动中积极的一部分。
2、榜样性评价
比如在《哪杯水多》的教学中,先安排一个比较水的多少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比较出四杯水中哪杯水多,然后为了测量的准确,再引出量筒的使用。各小组在探究结束之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评出本组在实验探究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谁操作规范,谁注意与同学合作,谁观察仔细,谁记录认真,谁实验中有创新„„谁如果得到大家的承认,就是本节课的“探究之星”,这可是同学们都羡慕的荣誉。同学们都想争做“表达之星”“操作之星”“进步之星”,榜样性评价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不断地加油、努力。
10.精彩的课堂在于动态生成 篇十
语文课堂:精心预设+适时点拨=生成精彩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倡导突破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天地.“动态生成”一词的出现,使一个个超越预设,洋溢着精彩的内容走进了课堂.
作 者:章小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高明镇中心小学刊 名: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EDUCATION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11.精彩的课堂在于动态生成 篇十一
【关键词】 动态 生成 有效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一语道破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艺术的精髓。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的互动生成,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捕捉动态生成,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捕捉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曾經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对学生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出现的“节外生枝”情况,教师得即时捕捉、果断整合、巧妙运用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的景象。
1.“弹性”预设,促成动态生成
所谓“弹性”是课前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的总和的“弹性方案”。这种预设是一种板块式的设计,而非程序式的线性设计,在课中是一个结合学生表现选择预案,随即产生方案的弹性的、动态的形成过程。对于传统的科学教学来讲,“弹性”预设似乎要“粗”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空间,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
案例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教学片段
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我将教学过程预设成两个环节。首先进行实验活动: 测出50克的铝条、200克的铝条、50的克钩码、100克的钩码、50的克橡皮的重力。然后出示一个装了水的总质量为500克的瓶子,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不用弹簧秤测量但算出它的重力的方法。
由于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计算方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展示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方法:(1)质量为100克钩码的重力的测量值为1牛顿,则500克的瓶子的重力为5牛顿;(2)质量为200克铝条的两倍加以质量100克钩码的重力测量值总和为5牛顿,则500克的瓶子的重力为5牛顿;(3)质量为50克的钩码的重力测量值为0.5牛顿,则质量为1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0.01牛顿,那么500克的瓶子的重力为5牛顿。最后,师生交流后得出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和计算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及时捕捉到学生在想方案时,无意间用到了很好的科学方法:如等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学生们听后豁然开朗:哦,原来科学方法就在我们身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时间是充裕的,这不仅因为人人经历了探究过程,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因为通过自己的探索体验到了成功,最终使本节课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可见,一个成功的弹性预设,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也可以有效调动教师的教学智慧。
2.制造“冲突”,激发动态生成
教学冲突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原动力,“每个人对事物都有原有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误信息,它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了学生的思维障碍。创设让学生出乎意料的“冲突情境”,给学生重新建构知识提供合适的生长点,很有必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中常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异想是正常的,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歧义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不能急着解释、下定论,而应把问题抛还给学生,给予他们争论的时间和空间,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案例2.大气压知识的教学片段
两个相同的盛有一样多的果汁的玻璃瓶,一瓶看似密封但实则缝隙较大,一瓶密封,各插入一根玻璃管。缝隙较大的给小个子的同学,密封的给大个子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先喝完。师:猜猜看,谁先喝完? 生(大部分):大个子先喝完。 师:为什么? 生:大个子力气大。 学生比赛结果:小个子喝完了,大个子一口都没有吸到。 在学生眼里,把牛奶吸上来,是因为自己的力气大,结果出乎意料,引起学生重新审视、思考问题,从而提出 “究竟是什么力量把牛奶压入口中的?”“怎样才能让大个子喝到牛奶?”等问题。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感悟错误所在,从而牢固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
案例3.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教学片段
教师演示白磷在水下燃烧的实验:白磷在热水下处于熔化状态而不发生燃烧现象,当教师向白磷通入储气罐中的氧气时,白磷剧烈燃烧,可以看见有浓厚的白烟产生并伴有火花出现。大部分学生惊讶地说:白磷在水下可以燃烧呀?有学生问:是热水点燃了白磷,还是氧气点燃了白磷?教师引导:白磷的着火点仅有40℃左右,又有了充足的氧气, 所以白磷在水下可以燃烧。通过这个实验,既让学生自己感悟到了错误所在,又得出可燃物燃烧条件。
课堂教学因为“认知冲突”而精彩纷呈,能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有了发展,使课堂有效地生成。平时教学中,教材中有非常多的蕴涵科学问题的精美图片,还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栏目:如讨论、思考、活动、阅读、探究、读图、实验等,这些都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冲突情景”提供了依据。教师要确立“冲突是一种动态资源”的观念,有效促进动态生成!当然,教师面对大量的素材创设“冲突情境”时,要简洁明了,恰到好处。
3.深层“对话”,催化动态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灌输式的传授,而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和谐、充满智慧的对话。“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在对话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见解和生活经验不仅得以完善、提升,而且在深层的对话中,还能碰撞、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闪光灵动的生成。
案例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教学片段
学生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师问: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了。师: 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红? 生(大部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的物质。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但水中还有其它物质吗?生:前面我们已学到CO2能溶于水,刚才的实验中有可能是溶于水的CO2使紫色石蕊变色。生(大部分):对,对,有道理。师: 确实有道理,但石蕊试液中有水该怎么办呢?有学生提议说:改成紫色石蕊试纸就行了。各小组经过合作交流完善了实验方案:将干燥紫色石蕊试纸和喷过水的紫色石蕊试纸同时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颜色就行了。难点不攻自破,全班同学都为帮助老师解决了难题而感到自豪,同时也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教师的精神魅力会日益丰满,更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的民主精神。这也要求教师要具有捕捉“焦点”话题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用“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
4.抓住“意外”,拓展动态生成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因此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验效果欠佳甚至失败而出现的意外是最常见的。这些“意外”会对我们的教学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应对。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拓展精彩生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案例5.CO2密度与空气密度大小关系的教学片段
学生们通过生活经验很快得出了结论,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之后我设计了“在烧杯中放入一高一低两支蜡烛,点燃后将一瓶CO2像倒水一样倒入烧杯中”的实验,请学生猜想“哪支蠟烛先熄灭?”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下面一支先熄灭。我请一位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结果是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该生涨红了脸,“没事,再做一次吧”,在我的鼓励下,他又重做了一次,这次的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另一学生也想来试试,结果两支蜡烛都不灭!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按理只有自下而上的熄灭才符合密度关系,为什么实验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我镇定地说:“出现这三种结果都是正常的,你们有没有留意三次实验时同学的操作?”“哦,是的,是有些不同”,学生们若有所悟:原来是倒的位置、倒的速度不同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这一教学环节,我把实验的意外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和严谨实验的科学精神。
实际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只要教师树立生成意识,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完全可能将这个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二、捕捉动态生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根植于教师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更好的捕捉动态生成,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
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折射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智慧。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放大,学生有些颇具个性化的学习情况是老师难以预料的。因此在实际预设过程中,教师要想多角度预想、多层次考虑学情,就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孟子说:“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才能轻松地驾驭教材和引导学生。
2.动态生成要着眼有效性、发展性
生成的目标植根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生成的目的是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只有让“生成”走向“有效”,只有将“生成”与“有效”的和谐结合、有效共振,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立体的、真实的课堂状态。生成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与课堂生活质量,教师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如果一味追求生成目标,会使教学走向“无目的”的误区和尴尬;如果漫无目的的制造生成,看似发展了学生,实质是误导了学生,看似生成了精彩,实质上是画下了败笔。
3.注重反思,让预设和生成更精彩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生成性课堂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后反思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仔细梳理、深刻反思、认真剖析、不断完善,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的弹性预设。平时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后反思,提炼引领课堂生成的有效方式,构建生动课堂,使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预设,是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展现了师生智慧的火花。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师要做到备课时“详略得当、弹性预设”,上课时“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才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捕捉动态生成,从而让科学课堂在动态教学中绽放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谭艳华.以“错”为媒 生成精彩课堂.《中学生物教学》[j]2012年第07
期
2.袁运开.赵铮.余自强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吕维红.用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物教学》[j]2012年第11期4.刘金菊.生成性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中学生物教学》[j]
12.巧用动态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篇十二
一、伺机把握学生灵动提问,因势利导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教师就应该独具慧眼,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绝妙的教学契机,来演绎课堂上“节外生枝”的精彩。
如:教学《祈黄羊》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怎么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结合课文内容讲讲?
生1:课文中指祈黄羊做事从国家利益出发,推荐中军尉的时候,对外不回避仇人,推荐了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对内不回避亲人,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生2:就是说祁黄羊是一个唯才是举的人,只要对国家有益。
(师发现一个学生手举起来又放下,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师:××同学,你有什么问题?
生3:老师,我有个疑问,解狐生病,祁黄羊怎么会不知道,他会不会故意推荐生重病的解狐,这样推荐自己的儿子,人家就不会说闲话了。
(有些学生的神态似有赞同之意)
师: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一起来探究一下。
(学生读了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1:我觉得不会,因为祁黄羊是因为身体不好主动辞职的,他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
生2:从课文的描写中我知道,祁黄羊的腿是在多年的征战中出生入死落下的毛病,可见祁黄羊是一个对国家很忠心的人,他不会这么自私。
生4:我从课文中的两个词“郑重”与“慎重”可以知道,祁黄羊对推荐中军尉这件事是经过反复考虑的,很重视,他对国家很负责。
生3:我现在也觉得不会,因为当时战争频繁,中军尉的职责重大,对国家很忠心的祁黄羊不会拿国家的兴亡开玩笑的。(学生报以掌声)
民主的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提出问题的现象,那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了新旧经验间的矛盾冲突,这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这时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把握学生灵动的思想,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二、聪慧抓住课堂偶发事件,峰回路转
这是一节作文课。写一种小动物外形,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里观察了小动物,如小猫或者小狗等。交流完写的方法和注意点,学生大多都已经开始写了,这时,只听见窗外“扑扑”两声,一只长着绿色翅膀的小鸟停在教室的窗台上,教室里四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瞄向窗口,一脸惊喜的神情,小家伙们掩饰不住狂喜的心情,生怕惊跑了小鸟,在座位上高兴得一边舞着手臂,一边用动作暗示大家不要发出声音。还有个别学生还边看边跟同桌在嘀嘀咕咕着什么呢。这该怎么办呢?现在赶小鸟出去是不可能的了,还是叫孩子们不要看认真写作文?我也跟着孩子们仔细观察起小鸟来:绿色的羽毛,长长的尾巴,红色的小嘴,机灵的眼珠打量着教室里的一切,多可爱的鸟啊!
于是我轻轻走到窗口,有些学生惊讶地看着我,还有几个学生用动作示意我不要去惊吓小鸟,我笑着看看孩子们,把窗户轻轻推上了。此时,学生们发出了掌声,这掌声是那么的轻,可学生的表情却显得那么兴奋。
我轻声说:“这样,我们今天的作文就写写这位课堂上的‘不速之客’如何?”
学生都说好。那神情,那语气,很轻,却充满着激动和好奇。
于是,学生都开始沙沙地书写,不时地抬头看看停在桌上的小鸟。那美丽的小精灵仿佛被我们这种安静感染了,飞到了讲台上,静静地停在那里,专注地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此时,在孩子们的眼中,那美丽的小鸟像是从天而降的精灵。他们将对发现这只小鸟的好奇与激动都化作了笔尖流淌的文字。而此时安静写作的孩子们,也是我眼中最美的精灵。
一次写小动物的作文,本来很死板的课堂,因为一位‘不速之客’,使课堂成为了训练学生敏锐观察力的有效课堂。所以,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下去看、去说、去想、去写,还有比这更好的教材吗?这时孩子们的思想才是最纯真的,发自内心的。
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事件,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借助其积极有效的一面,为促进课堂生成服务.,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适时引领,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碰撞,迸发创造火花,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方向,就会使课堂出现更多的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使教学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三、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运筹帷幄
在教学《锄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出示诗题《锄禾》后,布置初读任务,发现几名学生没有打开课本)你们怎么不读诗呢?(教师完全能预设到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已经会了)
生甲:我上幼儿园时就会背这首诗了!
生乙:每次我吃饭浪费时,妈妈就用这首古诗教育我,我再熟悉不过了!
师:会背了?可以当老师了!请你们教教这两首古诗,好吗?
(生将信将疑,确信后,兴奋不已)
师:要想当老师还得读懂古诗。你们可以查查农民伯伯种田的资料,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爸爸妈妈教育你们爱惜粮食的例子来读这首古诗。等一会儿,老师请你教这首古诗。
学生已有知识也是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因素,因为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对学习失去探究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当回老师,让这些“先富起来”的学生迈向更高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情趣性、目标性,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的激情与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
13.精彩的课堂在于动态生成 篇十三
新课程标准强调:预设固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学是人的活动,它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电脑程序”,而应该是师生共创奇迹、互相激发、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手段;它不是由教师事先编织好的精美“鸟笼”,而应该是一片平等、民主、开放、愉悦的广阔天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不断地创造美、生成美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一、多元解读,生成清新自然的美
现代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七彩的经验世界,他们即多样化又很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让语文课凸现个性化的色彩,让语文课折射个性的光芒,培养学生多层次地感悟语境,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听《蒲公英》一课中的片段:老师问:“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有的说:“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另一位学生急忙补充:“被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所蒙骗了。” 老师肯定地点点头,继续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教室里充满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声,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说得头头是道。这种教学氛围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课堂上生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学情景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预设目标,深挖藏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料,允许、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所悟所得,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让清新自然的美在充满生气和乐趣的氛围中逐渐生成。
二、激发质疑,生成活力无限的美
语文课堂要抓住“质疑”点,积极创设平台,让学生明白如何质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营造气氛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示范启发是帮助学生开启质疑之门的金钥匙;积极评价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催化剂;定范围找问题是提高质疑效率的有效途径。精巧地质疑后还要组织学生探究释疑,让学生从疑团顿生到恍然大悟来个质的飞跃,才是更密切地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达到“物我回响”的境地,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指导读《劈山救母》的第二段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沉香,感受沉香一路的艰辛,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当读到“饿了就采几个野果,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时,突然有学生质疑“这沉香真笨,他为什么不回家再多带些水和干粮?”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马上想到这是一次深入探究文本的好机会,反问学生“沉香会不会回家?”让学生展开讨论,几分钟后一双双迫切的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第一小节中说沉香救母心切,所以不会回家。”有的说“沉香翻过了很多高山,跨过了很多深涧,再回家就太浪费时间了”…… 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活力无限的美。
三、延伸时空,生成探究体验的美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要出现的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课堂中出现的许多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自己去揣摩,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在教学《东方明珠》最后一段时,我问孩子们为什么把塔叫东方明珠呢,学生说 “因为明珠是闪闪发光的.。东方明珠塔在晚上闪闪发光,就像是一颗夜明珠”。有的说“因为它在上海,上海是在中国的东边,中国是在世界的东方”。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爸爸是教地理的,上次去上海跟我说的。”有的说“东方明珠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人们看到它就会想到上海,看到它就会想到中国。”这时有孩子联想到《艾菲尔铁塔》(校本课程)里刚学到的知识,并马上提问,“老师,是不是像法国的艾菲尔铁塔……”我说“在世界上有许多的地方都有一些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世界闻名,而且代表着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想知道更多的吗?我们可以看看这方面的资料。”在布置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后,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时的学习已不单单是对知识地理解和目标的达成,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严谨、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
四、开放教材,生成隽永细致的美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你能想象在教学过“狐假虎威”之后,教师推荐阅读的《中华成语故事》立刻就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吗?教材开放以后,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见识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文化,更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的热情。
14.精彩的课堂在于动态生成 篇十四
关键字:课堂,预设,生成 ,顺学而导
案例:
在讲授《放弃射门》一课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浓,完全被文中“足球队员福勒为了不伤害对方守们员西曼的身体,毅然放弃射门”这一高尚行为感动着,课堂完全按照我事前预设的方案进行着。我也挺得意: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网查资料,做课件,向足球爱好者咨询有关足球比赛的知识……看来,功夫还没有白费。
按照预设的思路,我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果此时你是福勒的教练,或队友,或球迷,当福勒放弃射门的瞬间,你的第一反映会是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
“如果我是他的教练,我会情不自禁的向他竖起大拇指!”
“如果我是他的队友,我会大声的告诉他:福勒,好样的!”
“如果我是他的球迷,我会更加喜爱他!”
……
我很满意大家的答案,因为这正是我预料之中的。
忽然,一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如果我是福勒的教练,我会非常气愤!”他语气坚定的说“赛后我会狠狠地批评他!他这种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是义气用事!”
“是呀是呀,他放弃射门是为了出风头,沽名钓誉。他这样做太自私了,他一点也没有顾全队友的感受!”
一些同学受他的启发,也有了新的见解。
我愣住了,一时语塞。我怎么也没有预料到学生们会有这么多想法。同学们看着我,我没有象往日那样把自己变成一个裁判,在两种意见之间作出裁决。因为此刻,我的脑海里突然涌出了前几天看过的一篇文章《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哦,这不就是新课程提倡的不仅要重视预设性课程,更要重视生成性课程吗?
于是我说:“同学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是不简单!这样吧,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讨论。”
“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如果福勒射门,球是进了。可是,西曼的生命就有危险,难道进球要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吗?”
“你要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本该赢的一个球就这么草率的放弃了,福勒的良心对得起谁?”
“可是如果福勒射门,西曼就会受重伤,也许西曼他这辈子就不能再踢球了!这样的后果,福勒就能安心了吗?”
“我查过资料:西曼在这次比赛之后的两年内,他在国际足球赛场上射进了大约三十几个球,如果当年福勒射了门,西曼还能有这么大的贡献吗?”
正当双方精彩地辩论着,这时一个声音传过来:“老师,发表一下您的高见吧!”
瞧,课堂上新的问题又生成了。竟“敢”向老师挑战。
我不慌不忙的说:“对任何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对足球比赛来讲,射门是一种美,但放弃射门、保全生命同样是一种美!”
我接着说,“如果我是福勒的教练、队员、或球迷,在看到福勒放弃射门的瞬间,我的第一反映是:不!福勒!你太让我失望了!你毁掉了我们夺冠的机会!”
说道这,我故意停顿了一下,看到了很多皱起的小眉头。
突然,我话锋一转,“然而,西曼不顾一切扑球的动作闪进了我的眼里:危险!西曼太危险了!我的想法在瞬间变了:福勒,好样的!你不愧是我们的优秀球员!”
随即,我听到同学们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反思:
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最后引发了一段段精彩的辩论,真可谓一“题”激起千层浪。
如果我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不是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而是像以前一样草率地否定学生的答案,课堂上就不会出现上述那精彩的一幕:学生的情感就不会在碰撞中得以升华;个性就不会得以张扬;视野就不会得以扩大;智慧就不会得以提升;创新意识也不会得以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在具体的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这样体会:因为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课堂事先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套路”中安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而当课堂上突起波澜超出了“预设”,我们不是含糊其词就是不予理睬。
其实课堂上出现偏离“预设”情况,这正是学生的个体意识、直接或间接经验等的体现,正是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碰撞而得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情感、个性、创新意识等都在提升,这是比任何预设的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我们若能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因素,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课堂,必定会生长出一些比“知识”更有再生力的因素。
所以当课堂并未按照我们预设的思路进行时,我们应该从容不迫地顺学而导,接纳学生即兴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思维的热情,鼓励、引导学生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
即使课堂按照我们“预设”的思路进行时,我们也应该在与学生互动中创造课堂即兴“生成”的机会,抛掉自己是权威的化身,和学生一样是阅读的参与者,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他们的灵感才会激发出来,他们才有创新的冲动,才会有“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的美好境界,进而他们的智慧、情感、个性、创新意识才会提升。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体。 课堂因“预设”而顺畅 ,因“生成”更精彩。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预设与生成不能二选一》 载中国教师报 作者:高兆华
作者邮箱: dushuyun1962@126.com
【精彩的课堂在于动态生成】推荐阅读:
把握课堂生成 创造无限精彩06-11
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08-17
处理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01-04
精彩的课堂结束语12-10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的论文06-28
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课堂论文07-09
演绎课堂精彩07-06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11-25
艺术的评价让课堂赢得精彩教学随笔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