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2024-06-19

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精选17篇)

1.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篇一

小学新课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课改实验为中心,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宗旨,狠抓一个关键(观念的转变),突出一个重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力争两个突破(新的评价体系和学校课程开发),扎实推进课改实验工作,为学校教育再上新台阶和教师的更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围绕教育局2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意见和教研室年工作要点,结合学校实际,努力实践“两个转移,突出六大任务”的目标。两个转移:中心转移:既重视教法研究,又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意识前移,教研活动突出高瞻远瞩,要有超前意识。六项任务:验证课标、教材;探讨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评价;探讨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探讨新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习方式;探讨三级课程管理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探讨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师培养。努力培育学校教改亮点,力争在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校课程建设、评价方式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师培养与继续教育等方面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在全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三、具体工作:

1.继续认真做好新课程学科培训,提高实验教师实施新课程素养。继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并将新课程相关培训内容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精心组织好教师参加起始年级和衔接年级的新课程培训,在认真参加全市培训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好校本培训,选派教师参加上一级的各类教研活动,进行深度培训。在组织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努力倡导互动、参与式培训方式,结合学科培训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内化对《课标》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开掘文本内涵,达到整个教学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索。

2、以校本研训的研究为重点,努力构建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进一步加强校本研训的研究,探索出符合本校实际,又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好方法。积极倡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2005年的教研活动,各教研组都要采用“汇集问题――确定主题(教研专题)――学习理念(组织培训)――研究课例(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后反思等)――专题研讨(解释现象――分析原因――提出问题)――产生新问题――进行新研究”流程,使每位教师从“日常性随意问题”走向“专业性研究问题”。我们将通过对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培训,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比和举办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提升教研组的教研水平,在关注新课程的同时,不放松“老教材、新理念”教学研究活动,让广大教师在揣摩同行的`设计和教学中,汲取他人的教学智慧,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实现思与行统一,言与行一致,使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真正在课堂中得到普及和落实。

3、继续完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关注新课程实验成效。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各科要继续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对于一、二年级学生,要在全市评价操作建议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补充,形成富有创意、符合本校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改革举措,要认真开展好“学生成长记录袋”的研究和试行工作,努力构建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笔试与口试、知识与情感、课内与课外、自评与他评、参评与互评的评价与考试体系。实现评价与考试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真正发挥评价与考试的检测、反愧导向、激励、调控功能,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发展和新课程的实施。

4、继续加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发展个性,形成特色。继续严肃执行新课程教学计划,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对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要做到课时、师资落实。认真贯彻执行《浙江省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和《海宁市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结合特色学校创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学校课程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开发学校课程,根据“边研究、边开发、边实践”原则,不断完善学校课程建设。

5、积极争取,努力承办好各级各类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05年上半年,我们要在齐心协力承办好嘉兴市的三个教研活动:体育活动、思品活动和美术活动的基础上,并争取更多的海宁市级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尽量多的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让更多的教师了解我校,不断提高我校的知名度。

6、开展教学评比,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继续引导教师从案例入手,在分析教学行为中反思自我;从评价中入手,在自我评价中剖析自我;从问题入手,在强化行为研究中明辨自我;从课程入手,在开发课程中提高自我。继续规范教研课的课前订构思、课后写反思的制度。广泛开展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向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杂志投寄论文、案例,以自身教育教学的成功为内在激励机制,鞭策教师持续不断地再学习与再提高,05年力争在全市的双高课、教学论文、案例评比中有新的突破。

7、抓住课改契机,促进名优教师的成长。教师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最大主力和阻力。任何教育改革仅靠政策或命令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新的信念、能力、热情和动机。因此,减少或消除阻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必然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以《联合路小学名优工程实施规划》为指导,加快培养骨干教师的步伐,在工作中要采用以情感管理与师德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激活骨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潜意识。2005年上半年,学校将开展和平湖实验小学的教学联谊活动,通过活动达到学习经验、锻炼教师的目的。同时组织开展联合路小学第二批“名优教师”评选活动,择优推荐教师参加海宁市级“名优教师”评选,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2.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篇二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小学体育教学由于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状况,显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也需要根据这些特点有依据地进行。

1.基础性特点

小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都处于萌芽阶段和起步阶段,如何能在良好的体育教学中获取到积极的教育,对学生未来身心发展都起着基础性作用。可以说小学体育教学的好坏直接关注着学生一生的发展。为此,教师有必要在学生体育起步阶段让学生打好基础,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2.教学具有趣味化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不是每一件事都是有兴趣才能去做,我们成人对一些理论性强、趣味性差的事情是容易接受的,但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在心智方面、控制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对于有趣味性的事物更加容易接受。小学体育教学如果能和兴趣结合,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跳高项目教学中,在教学生跳高技巧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练习一会,然后全班学生进行比赛,看谁跳得最高,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不仅掌握了跳高的技巧,而且还让课堂充满了乐趣。

二、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体育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及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学校和教师观念落后

受到传统观念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学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状况,一直认为学生学习好,才是真的好,认为体育教学意义不大,或者为了升学率,体育课程经常被其他课程挤占,为此学校的基础设施和体育师资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体育教学的水平有效。

2.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不高

体育教学不仅是游戏,不仅是“玩耍”,其同样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学生的热情高涨,为了学生一时的玩乐,让课堂变成无序的状态,课堂同样也注重规范性和教学的质量。

3.课堂教学缺乏创新

随着我国体育教学被提升到体育教育的高度,学校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也取得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方式,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体育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都过于教条和死板。

三、开展好教学的措施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接受良好的体育知识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发展,获取终身的体育能力,为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促进教学的高效开展。

1.开展具有趣味化、游戏性强的教学

根据学生爱玩、想参与游戏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游戏性的教学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常在体育课开始时,让学生玩快速找同桌站队的游戏,或者是两两站队游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快速列队,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项目。如,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跳皮筋等;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激励性的、挑战性的游戏,如足球射门等。

2.注重教学的规范性和效率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没有严格的规范教学,不遵从体育项目的规范性,这些都无从谈起,我们的教学不过是热闹一场,学生最终没有收获。当然这些教学的开展也必须有严格的教学课堂管理,让教学不仅有质量也有效率。

3.注重教学的创新

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其是一场创新性的艺术,缺乏创新的教学,就如同炒菜没有佐料一样,淡然无味。适当、有效地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参与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教学内容。如,教学中我们可以分组教学,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项目,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探究最终获取知识和技能,而这比直接传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欲望。

总之,我们体育教师在明确小学体育教学特点的同时,应开展具有趣味性和规范性的教学,并注意教学的创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参与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良好的体育知识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心身发展,获取终身的体育能力。

摘要:从新课改下小学体育的特点入手,分析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学习有用的体育知识,达到锻炼身体,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

3.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篇三

关键词:小学体育;特点;问题;方法

新课程提出小学教学要遵循“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指导思想,我们不难看出,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小学体育教学是学生整个体育教学的开始,对于打好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小学体育教学关系着学生一生的成长,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同时我们还能看到小学体育由于地区教学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只有认真分析,才能让小学体育教学更加高效。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小学体育教学由于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状况,显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也需要根据这些特点有依据地进行。

1.基础性特点

小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都处于萌芽阶段和起步阶段,如何能在良好的体育教学中获取到积极的教育,对学生未来身心发展都起着基础性作用。可以说小学体育教学的好坏直接关注着学生一生的发展。为此,教师有必要在学生体育起步阶段让学生打好基础,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2.教学具有趣味化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不是每一件事都是有兴趣才能去做,我们成人对一些理论性强、趣味性差的事情是容易接受的,但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在心智方面、控制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对于有趣味性的事物更加容易接受。小学体育教学如果能和兴趣结合,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跳高项目教学中,在教学生跳高技巧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练习一会,然后全班学生进行比赛,看谁跳得最高,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不仅掌握了跳高的技巧,而且还让课堂充满了乐趣。

二、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体育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及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学校和教师观念落后

受到传统观念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学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状况,一直认为学生学习好,才是真的好,认为体育教学意义不大,或者为了升学率,体育课程经常被其他课程挤占,为此学校的基础设施和体育师资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体育教学的水平有效。

2.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不高

体育教学不仅是游戏,不仅是“玩耍”,其同样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学生的热情高涨,为了学生一时的玩乐,让课堂变成无序的状态,课堂同样也注重规范性和教学的质量。

3.课堂教学缺乏创新

随着我国体育教学被提升到体育教育的高度,学校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也取得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方式,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体育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都过于教条和死板。

三、开展好教学的措施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接受良好的体育知识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发展,获取终身的体育能力,为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促进教学的高效开展。

1.开展具有趣味化、游戏性强的教学

根据学生爱玩、想参与游戏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游戏性的教学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常在体育课开始时,让学生玩快速找同桌站队的游戏,或者是两两站队游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快速列队,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项目。如,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跳皮筋等;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激励性的、挑战性的游戏,如足球射门等。

2.注重教学的规范性和效率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没有严格的规范教学,不遵从体育项目的规范性,这些都无从谈起,我们的教学不过是热闹一场,学生最终没有收获。当然这些教学的开展也必须有严格的教学课堂管理,让教学不仅有质量也有效率。

3.注重教学的创新

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其是一场创新性的艺术,缺乏创新的教学,就如同炒菜没有佐料一样,淡然无味。适当、有效地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参与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教学内容。如,教学中我们可以分组教学,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项目,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探究最终获取知识和技能,而这比直接传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欲望。

总之,我们体育教师在明确小学体育教学特点的同时,应开展具有趣味性和规范性的教学,并注意教学的创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参与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良好的体育知识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心身发展,获取终身的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阮光清,王立虹.对小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疑虑及建议[J].体育学刊,2004(03).

[2]闻力婕,王亮.课程改革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困惑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10).

作者简介:何魏玺,男,1970年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洪家街道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4.小学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篇四

20XX年秋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我校领导以满腔的热情,科学 的态度,引领全校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扮演角色,在课改的浪潮中努力探索,不 断实践,并结合校情制定了具体的课改方案,调动精干力量,在一年级和七年级 全面实施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学。今年又有两个 年级加入其中。一年多来,在教研室精心指导下,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稳步发展、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实施过程中,我校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学校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对进入实验的一年级和七年级教师和其他非 课改实验教师都作了全面动员,广泛宣传了课改的目的和课改实验的意义,以形 成课改实验的良好氛围。成立了课改实验领导小组,以赖群雄校长为组长组成课 程改革实验小组。校长抓课务的决策和协调,教师抓课改的治理和实施,明确各 向职能,有效发挥组织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反馈、评估功能,为课改实 验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了课改实验的顺利进展。

二、师资培训,转变观念。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 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 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 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 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 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 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 异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 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 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 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教师在教学 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他 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交 流学习

在首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我校把抓教师新观念培训、1、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我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 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人每学期要自学课改文章,积极探索新 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还组织教师集 体备课学习,积极撰写反思。

2、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1)全校教师上探讨课并说课和提出自己的迷惑,大家积极评课,共同探 讨、共同前进。

(2)充分发挥新一年样本班带头作用。举行新一年学科新教材、新教法展 示课,各学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探究,取得良好的成绩。以点 带面推动学校新课改的步伐。

(3)开展教研活动,宣传新课改的精神。我校举行主题为“放飞吧,让我 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教研活动。出色的表演使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气氛更加 浓烈,真正起到师生互动的学习效果,实践了新课改的精神。

(4)新一年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学生之间进行评选交流评选,家 长和学校进行评估,激励学生的学习爱好,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带领学生以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三、转变观念提高质量

新课程的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师只有经过钻研教材,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思维的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 法,转换角色,更新观念,全面提高课堂质量,才能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的最强音。这里仅就我 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质量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质量。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出的人才需要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就要求 作为学习的个体要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素。然而传统教学是在应试教育 笼罩下的灌输式教学,在考试的指挥棒的统一指挥下,学生用统一的课程教材,统一的进度进行统一的学习,要求达到统一的标准。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分数 而学,“千课一面、模式单一”。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高投入、低产出;这 样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难免会“举目四望心茫然”,自 己希望的工作找不到,找到以后发现学的用不上,用上的没有学,想学又没处学, 对工作疲于应付。同时,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更忽视了思想品德和 心理品质的培养,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忽视了占多数的“中差生”,忽视 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学生怎么能适应未来社会呢?要使学生适应 未来社会,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变观念,将课堂返还给学生,将学习的 权力交还给学生。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把握方法比把握知识更重要”,使学生把握学习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这样就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而 且在学生个体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就具备不断索取无限增长的新知识的能力。使 学生把握了创造的方法,也就是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成为 不断创造的根基。

(二)激发学习爱好,提高课堂质量。

目前,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如《科学》中己渗透到诸如生命科学、医学、农业科学、现境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质科学等许多科学领域,并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科 学课的教师们理论联系实际,挖掘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知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 处处有化学。发挥实验科学的优势,设计趣味实验,如“喷泉实验”、“滤纸自 燃”、“滴水生火”等,通过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的求知欲望,向学生介绍一些闻名化学家的创业史,典型事迹等,促进学生由爱好向有趣、乐 趣向志趣的方面发展。

(三)教会学习方法、提高课堂质量。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尚主的学、主动的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教给 学生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指导学生阅读。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应长期性的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 指导,使学生学会通读、精读、选读等阅读方法。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 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 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设计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判定和分析获 得知识。

2、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碰到 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 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 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问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 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 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使学生 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4、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把握 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 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四、新课程教学带来教学方式的变化。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理念,我们在考试中进行改革。如 数学组的考试试卷出现A/B卷任学生选做。规定做A卷分值乘以系数1,做B卷 分值乘以系数0.9。

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改进,可以选择A/B卷中的题号相同的题目来做。A卷 乘以1,B卷乘以0.9,以得分高的计算总分,不累计加分。考试结果有百分之 九十五的学生成绩在及格以上,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分数在八十以上,极大的鼓 舞了学生信心。

语文组在作文写作上进行创新。教师们认为,作文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所以 在写作上,主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课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 己的感想。课堂不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向科技农业园区,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如一(1)班学生,在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带领下来到学校四周的蔬菜种植示范园区参观蔬菜种植基 地,受到很大教育,回来后学生写出了许多有关种植方面的知识。

社会组老师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査,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如学生深入到工厂调 查烟尘污染问题,上网查找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学生们写出的调查报告中,以所 见所闻和所查的资料为根据,告诫人们重视环境问题。

科学组在教学中能根据生活中的现象,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 养。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撰写科学论文。如学生对 放养鸡蛋和圈养鸡蛋哪一钟更有营养进行研究,写出了许多小论文。

数学组开展数学与信心技术整合研究。使学生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进行独立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与计算机交流(学生与网络交流)达 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和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

五、注重发展,科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 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 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实,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 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 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 工具。假如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 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六、积极开展新课程教科研工作。

教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后盾,没有教科研的教学是不会有大发展的。特别是在新课程教学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大,教师搞教科研的空间很大。学 校抓住这个有利条件,积极倡导教师加大教科研力度,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

情况和新问题,认真进行研究。新课程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新的课题,我们只有通 过认真学习和研究,才能够在新课程教学中把握主动。

在学校教科组的指导下,教师们教科研热情很高。他们能够根据01己的教学 实际,用教学中的第一手材料,结合新课程理念,认真开展研讨。各备课组都能 每周进行一次交流,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畅谈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体会。在教师们的相互交流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并能够认真想办法解决工作中碰到的 困难。如在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反映配套练习与课本内容有很大出入,教师们就 认真讨论解决办法。最后,决定对配套练习进行大量的删除,凡是与新课程标准 不一致的内容大胆的放弃,不能因练习题的问题加重学生负担,也不能因为练习题的内容而改变教学内容。大家在讨论中认为,教学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教 师只有认真学习标准,准确把握标准,才能把新课程教好。若瞻前顾后,忧郁不 定,受制于课外练习,就会重新回到老路上。在这方面,社会组老师充分利用课 外练习,他们把一些与新课程思想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自主 探究,提出了 “探究性考试”的思想,使学生在探究试题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

语文组利用小记者活动,对参加者进行写作培训。主要通过培训使学生喜欢 写作、学会写作。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信息科老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根据学科特点,注重在网络技术运用上下功 夫,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更好的利用网络这个工具进行熟悉世界、开拓视野。

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我们各科都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 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关注国计民生的爱好和习惯。

七、教学治理的改变(一)课堂纪律治理。各校都有严格的纪律治理制度,加强纪律教育,对保 证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校的治理上,对纪律的要求过于严格,会 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上课不能讲话的纪律要求,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要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在上课时学生会忽然有所启发,而想与 同学交换意见,就免不了讲话。学生在脑子里有了好的想法,也想说出来,以感 受一种成功的喜悦,释放0己内心的自豪感,想与同学分享一种学习的快乐,也 会讲话。可以设想,剥夺学生讲话的权利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二)自修治理。5见在很多学校在自修时都要求“静”,并以此作为评价一 个班级纪律的标准。事实上,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假如学生在自修 时碰到问题(这时很普遍地)需要问同学,由于不能在自修时发出声音,问题就 无法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自修时,学生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取长 补短。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假如问题在学校不能得到解决,回到家里就没有人能 够帮助,学生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知识断层,影响以后的学习。

(三)课外活动治理。新课程对学生活动提供了一定空间,但在实施中,教 师总是尽量让学生活动少一点。事实上,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灵感,活动过程对 学生智力开发很有帮助。而且,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得到性情的调节,能够放松 身心。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四)考试分数治理。虽然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考试分数仍 是学校、学生和教师非常关注的。分数的重要性在中考、高考和其他招考中始终 显示着,它的地位具有不可撼动性。但是,对于平时教学中,若太看重分数,就 会带来许多反面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

(五)对教师的评价。新课程要有宽松的教育环境。评价的“短期效应”与 “培养的是将来的人才”的新课程评价理念相矛盾。怎样评价一个教师的成绩,这是一个难题,许多从事研究的专家都没有解决。用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这是 一种最简单也是最轻易实施的一种方法,但它却是极其不科学、不公正的。众所 周知,考试分数不能代表学生能力,考试分数也不只是教师教学行为所致,它取 决于多层次、多方面的影响。

(六)作息时间治理。虽然教育局规定早上8: 00分上课,但事实上,早晨 匆匆赶路的多数是中小学生。科学实验证实,睡眠不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不利 于学习。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睡眠不足 还会使人感到生活质量不高,使人情绪不稳定,轻易使人感到疲惫,工作效率低 下。现在,很多地方和部门都在调整作息时间。笔者认为,中小学生早上8: 00 上课,同时缩短午间时间,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又能缩短学生 在校时间,减轻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学习、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把师生从疲惫的 状态中拯救出来。

校做为基层学校,在课改方面目前只能不断深入地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探究 新课程各方面的新意和要求。还可以做一些不影响教学大局的教学尝试,逐步将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目前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尚不 具备,我校在课程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改进措施:

一、新课程改革步履艰难,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

在我校,新课程中所使用的教具,不能购买。例如,数学一年级教学中需要 色笔涂色,学生家长部分不理解,不给自己的孩子购买,并且有的学生把钱花在 吃零食上,没有购买。学校没有资金为学生购买。这只是小例子。新课程的新教 案中,媒体平台中,有使用CAI部分,并且有些知识需要上网查询,FLASH演示,将起到几课时的效果。可是无论如何,这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实行。

二、考试仍然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新课程实施中,考试仍然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不利于 教师放心大胆的开展新课程。领导仍然是喊口号,表示在改革面前的决心和信心。但是,新课程改革对我校来说,目前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课程改革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个学校想改就改的事,更不是短期内就能大见成效的事。我把此问题提出 来讨论讨论,想想办法。

三、家长对课程改革质疑,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此次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之一,家长也是 新课程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学校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顺利实施新课 程的重要保证。但是,新课程改革对于我校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谈!他们 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一年级数学课要学生带色笔,更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把课桌椅分 成小组形式学习,刚开始,很多家长反对,认为这样会使学生分神讲话,影响学习,降低学习成绩。对于开展“学生成长记录袋”评选,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的 居多。因此,为了让实验班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有所了解,支持学校的课改实验,我校在一年级中开展家长听课咨询活动,家长逐渐表示对新课改的理解与支持。

5.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篇五

三年来,我校按照县教育局及中心校的统一课改工作部署,全体师生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置于课改的热潮之中。在课改中,我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现将我校三年来课改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层实施。三年来,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形成了“学校—教导处—教研组—教师”课程改革工作网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了课改工作顺利进行。

2、根据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的计划制度,使之有章可循,不偏离方向。例如我们制定的计划有:新课改《教师考核方案》、〈〈奖惩制度〉〉、《班主任条例》、《教研方案》等等。

3、选派年轻有为、勤于苦钻、有责任感的骨干教师担任课改实验科任教师(他们分别是:侯小苗、张星明、唐永强、周红兰等教师。)

4、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组织的课改培训,使他们及时得到充电和洗脑。三年共派出大约50多人次参加县级的课改培训和观摩课。其中赴太谷、汾西10人次学习和观摩,例如县每次教研活动,我校都选派最低不少于5人的相关人员观摩学习,还经常到兄弟学校参加课改教研观摩活动,避免少走弯路。

5、为了使广大家长充分了解、支持和参与课改工作,我校利用开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了课改的有关情况,同时也向家长们展示他们的孩子在课改中进步的成果,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6、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教导处制定了有效持续的课改培训计划,从而实行了专题培训和分科培训。特别是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专题讲座两次,还对实验教师和骨干教师个别辅导,传授经验,而且还经常引导他们共同探讨新课改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7、抓点带面,创设学校新课改的新格局。我们学校抓住“名师”打造活动为新课改龙头,以点带面来推动其他各年级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的改革。现在其他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都呈现出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方法,都有一点课改气氛。

8、围绕课改计划,认真组织落实。

(1)学校领导加强了对教师随堂课、献优课、尝试课的视导工作。学校领导随堂课的听课从不事先通知,事后一起评价探讨,这样以来一可督促老师们上课时时认真,二来可促使教师自觉地事先备好每节课;对于公开课、优质课、学校领导亲自参与,采用先听再议,接着组织骨干教师专题研讨,之后尝试,再研讨,最后出炉的方法。

(2)每学年每学期都组织各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特别是名师打造活动中参加的6节优质评比课,含盖面广,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品学科。上课的老师大胆抛弃了过去的传统教法,用“新课标新观念”武装了自己,课堂上呈现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学生的所获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心灵的感悟,而不是教师硬灌给学生的。

(3)坚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三年来主要领导每人听课都有300多节,每位教师听课都有90多节,大大超出规定要求。而且坚持客观、公正的对所教者所上的课进行点评,形成了探索与争鸣的良好局面

(4)注重课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指导。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材。比较新老教材的联系与区别,研究探讨适合教材的各种方法。这里,我们教导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常抓不懈,善使善终

(5)认真组织我校教师参观县、中心校的课改研究课,我校侯小苗的语文课作为新课改尝试课,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新课改优质课评比中,我校侯小苗获县级语文组二等奖。在名师打造活动中侯小苗获中心校“名师”荣誉称号。唐永强、张星明被评为校级“名师”。

课改见成效,师生共发展。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项活动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三年来,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学校的教学活动充满了勃勃生机。

课改中的思考:

经过一番的努力,我校的课程改革已露出明芽,初见端祥,用老师的话说,已经有点课改的气氛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和探讨。

1、由于我校课改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教育观念没在真正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不明确,全新的教育观念尚未形成。特别是今后的考试制度,评价机制如何建立,如何评价不明确,用现在的改法能否适应今后的考试心存疑虑。

2、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有所转变,但教学行为却大大滞后,他们迈不开大步,没能跳出过去传统教学的框架,还是老模式,旧方法。

3、教学模式还不能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基本上沿用老一套。教师在教学中仍受教材的约束,不能真正用教材,而是教教材。

4、教师的引导作用与指导作用不够:问题过于宽泛,学习目标不集中;对于偏题学习方向的课堂发言不能及时指导;对学生正确意见的肯定过于简单;缺少归纳总结,缺少更深一层的认识。

5、讨论的有效性不高:问题指向不明,不集中或不恰当,发言散、偏、长;缺少评价与辩论,不能深化认识;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虽然轮流发言,但实际仍然是独立学习,没能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

6、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任务不适,没有分工,时间不足;有的学生成为“常驻代表”,组内外一言堂;后进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形式。

改进的方法:

就如何面对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构建切实可行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谈谈今后改进的地方: 当前课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如何面对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构建切实可行又符合新课程改革方案是一所学校重要课题。大家从听专题的讲座,看光盘中典型课例,都清楚地知道,这些讲座课题,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示范性和客观的指导性,因此都是精心的组织、演练、加工筛选编辑而成的,听起来很动听,看起来很好看,做起来却是难上难。更何况他们的办学条件,教学用具,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我们实际距离相差甚远。课改的前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师也曾刻意模仿光盘中典型课例上课,不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恢复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尽量用亲切的语气,平等的姿态,和悦的容颜甚至于廉价的褒奖来唤醒、保持、强化所谓主人意识,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多讲话,用分组讨论等方式倡导学生合作学习,注意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这一切在实践中做得多么吃力,多么形式化和表面化,而且收获甚微。原因所在是没有根据本校实际,刻意呆板的模仿所置。

就如何看待课堂气氛活跃与否的问题上,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从报纸上媒体宣传上和专家的讲座中,基本上认为课堂上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提问题,老师在讲课中“谁想到什么”,“谁灵感来了”,“不用举手就可以说”,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同学交换意见,如需要演示也可以随意到黑板上板书,这样才能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这样课堂气氛才活跃,这样师生关系才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不是这样,值得大家共同探讨。俗话说,没在规律不成方圆,饭得一口一口吃,话得一句一旬讲,如果大家都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随意中断老师讲课,如果课堂没有中心,没有主题,那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下一步的作法:

在课改中,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要用全新的新课程理念,根据本校实际和现有条件,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构建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实施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该分组讨论就分组讨论,该集中学习就集中学习,教师该讲的要讲明、讲深、讲透,该学生讲的,就要用足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不要呆板地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几分钟,学生讲几分钟才算课改。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不能忽视“知识、技能”的学习。要使课改落到实处,附于具体内容,取得最大的实效,千万不要留于形式化、表面化、花样化。

6.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篇六

新课程改革后要做好农村小学与初中的对接工作

课程改革后要做好农村小学与初中的对接工作 建占精 新课程改革后,人们对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七年级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从对七年级新生各科目、各项活动测试情况来看,成绩均不够理想。尽管课程改革刚开始,但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容匆视。如:有的家长直接向学校教师反映,孩子在小学时成绩一直是拔尖的,到了初中却成绩平平,甚至还差得很远;有的说孩子在小学一直很听话,到了中学后却变得玩皮了……  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仅仅几个月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表面上看仿佛是学生个人问题,而实质上是小学与中学的对接工作没有做好,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一、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期,自律性较差,没有养成自觉学习习惯,学习主要靠老师督促,检查、指导,获取知识主要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传承式”的.教学。到了初中,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发现问题,考查知识面广,考题也十分灵活,那种死学的学习方法,若不及时引导,必然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二、 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这种现象农村较为普遍。农村小学生吃住基本上都是在家里,生活起居全由父母包办。进入初中后,离家较远,生活就不能坐享其成了,不能经常吃到父母做的可口饭菜,每周的生活起居全由个人安排,过去经常由父母包办的学生,很难一下适应环境,必然会影响身心发展,导致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变化。 三、 心理素质的不适应 小学阶段,开设科目少,到了初中后,科目增加,学习内容增多,再加上初中升学的压力,各科教师要求严,抓得紧,经常测验考试,逐人排队,造成有些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承受不了,久而久之,出现厌学情绪。     另外,目前升入初中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任性,抗挫折能力差,一遇到困难或挫折,未能及时救助时,会消沉下去,甚至走向极端,这些都会导致成绩或行为的降低。 四、 班级规模过大     人口的瓶颈式发展,导致这几年初中生处于入学高峰期。班级人数多,规模大,很难照顾到学生身体状况差异,也给课上课下活动带来负担,影响困材施教的实施。 五、 社会期望值过高     小学阶段,班级人数少,进入中学后,人数多,学生来自四面八方,高手入云,竞争面加大,有的在小学时经常在名列前茅,到中学后,对手增多,不再独领略风骚,很自然会造成有些家长的误解。 对策: 一、 重视初中入学教育 1、 教给学生正确学习方法 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彻底抛弃死学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尽快适应环境。 有意识地进行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如:叠被子;洗衣服等。还要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本周生活及开销。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成立咨询机构,及时展开服务,让学生保持平静的心态,敢于面对挑战。 二、 实行标准班级化管理 按照国家要求,严格控制班级人数,定期对学生进行身体检查。 三、 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相关学科的知识,即“博而精”。教师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拥有一颗献身教育的痴心,拥有对学生的爱心。

7.从《词选》看张惠言之词学观念 篇七

张惠言在《词选序》开篇写道:“叙曰:词者, 盖出于唐之诗人, 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 因系其词, 故曰‘词’。《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在此, 就他的理解他为词下了个定义。词的由来与乐密不可分, 这是人们所共知的。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引用《传》, 对词进行解释, “意内言外”才可以被称作“词”。“意内言外”这一词条的来源现今有两种说法, 从张氏好友陆继辂的《治秋声馆序》看, 认为它出自于许慎的《说文解字》, 但据张德瀛《词征》考证, 它源于孟喜《周易章句·系辞上》“词者, 意内言外也。”这里的“词”实指《易》系词之“辞”。张惠言在清代学术史上更多地被拥为经学家, 精于“易”学, 著有《周易虞氏义》与《消息》等二十多本著述。张惠言以解经的方式来解释词也不足为奇。“意”, 在《词选序》中可以理解为作者借词抒发的情感、思想乃至于对于事物的看法, 而“言”指的是文字。“意内言外”揭示了词中两者的关系, 词的外在形式或者说能让人们所看到的是文字, 并且这些文字往往是含蓄、精微的,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言”, 并非重大之事, 浅白之语。但词必须用“微言”来生发内在的“意”, “意”才是更为重要的一层, 而它所蕴含的“意”应当是深刻的。后文, 他对于“意内言外”有更形象地补充解释。词的内容应当为“极命风谣, 里巷男女哀乐, 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词的外表类似当今的流行歌曲, 尽其所能描写大街小巷男女之间悲伤快乐, 但它不同之处在于其目的是为了表现贤人君子感士不遇、忠忱之旨、君国之忧。张惠言强调的是“立意为先”, 词如果缺少了“意”这颗心脏, 无疑只是空皮囊。对于这种作品, 张将它们归为“雕琢曼辞”, 指为“杂流”。他的这种词不能承受之轻, 注重立意, 被常州词派中期重要人物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发展为“感慨盛衰, 有所寄托”。“感慨所寄, 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 或太息厝薪, 或已溺已饥, 或独清独醒, 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 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 识理透, 可为后人论世之资。……”他认为:词当关照现实, 词家通过词这一载体直接反映时代盛衰、社会现实、国家命运, 反映社会的普遍心理。这正是从张氏“意内言外”开始的。

那么, 如何才能从“微言”到“深意”呢?张惠言认为要采用“比兴”的手法。比兴是我国传统诗歌中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里“比兴”只是交代为“六诗”之一, 似与音乐有关, 而未对其解释。第一个为“比兴”表现手法下定义的是东汉经师郑众, 他在《周礼注疏》中写:“比着, 比方于物也, 兴者, 托事于物也。”“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是托物起兴, 人又眼前的物所触动而生发出内在的情思。到东汉末年, 郑玄对“比兴”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比, 见今之失, 不敢斥言, 取比类以言之;兴, 见今之美, 嫌于媚谀, 取善事以喻劝之。”郑玄将“比兴”手法与内容相联系, 认为“比兴”与“讽劝”、“喻谏”朝政相联系, “比兴”不光光是一种表现手法而是与文学创作内容、目的相关联的, “比兴”开始含有美刺、讽教、正伦的功能, 有了思想意义。这一想法到隋唐后, 在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阐释、发展下形成了诗歌中的“风雅比兴”说。张惠言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诗中的“比兴”引入词的创作、评价中。他所理解的“比兴”就是“然要其至者, 莫不恻隐盱愉, 感物而发, 触类条鬯, 各有所归。”“恻隐盱愉”指的是词人或喜或悲的情感, “感物而发”就是遇物而情感被触发, “触类条鬯”, “触类”一词源于《易经》系词:“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类”即物类。指词人的情感因所触相类事物而得以完全抒发, 最后各有归属。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张惠言所倡导的“比兴”就是将人的情感寄托于对应的物类, 然后使之得到通畅的表达。这对于用词表达作者真情实感, 用词承载词人对现实的关注起到了积极意义, 但张认为词与《周易》系词一样, 多有隐义, 所写事类与所抒之情两者间有一一相应关系。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 他在《词选》中释读唐、五代、宋人作品时, 就出现了“依物取类, 贯穿比附”的现象。如在读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他将这首描写妇人晨妆的词, 断言为“此感士不遇也。……‘照花’四句, 离骚初服之意。”读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又将思妇伤春词中的场景与政治形势一一对应, 说成:“‘庭院深深’, 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章台’、‘游冶’, 小人之经。‘风雨横狂’, 政令暴急也。……”这种主观臆断的解词方法显然评价过实, 成为后来常州词派发展的严重阻碍, 受人诟病。尽管如此, 张惠言毕竟第一个将“比兴”正式引入词作中, 引导词人不仅重视词之“文”, 也并重其“质”, 为摆脱浙派后期崇雅、流空的弊病找到了一条有利途径。此后, 无论是周济的“寄托出入说”, 还是谭献的“比兴柔厚说”都是在张的“比兴说”上发展起来再进行改进的。

再者, 张惠言将诗中“比兴”引入词中, 提升了词的社会地位, 达到推尊词体的效果。纵观词史, 词之为体, 初始之时, 实为“娱宾遣兴”为目的的娱乐文学, 但发展至宋, 在一些文人笔下词的思想内容有了突破, 如范仲淹、苏轼等人将自己的政治感触置于词中, 特别是苏轼“以诗为词”, 为词开辟了新天地。词的实践创作发生新变之时, 词论也渐渐跟上, 为词正名, 为词争得诗一般的正统地位, 给予它符合儒家道德观念与传统诗教的价值, 使之走出“艳科”的阴影已近在眼前。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就从探讨词的起源入手, 将诗教引入词学中。后来的刘克庄, 为词尊体的态度更显明, 直言词人是“借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 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 把词的作法和功能, 完全纳入了诗骚的创作体系中, 以此来提高词的地位。清代词论家们已消除了“词为小道”、“诗余”等想法, 郑重地表达了推尊词体的观念。从个人而言, 张惠言虽家世贫寒, 但张家世代业儒, 诗礼传家。他不善作诗, 因此将诗学观念“温柔敦厚”置于词学中也就顺利成章。他从词的表现手法, 表现内容, 探究源头等几方面为词正名。得出“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 骚人之歌则近之矣”的结论。“变风之义”指《毛诗·关雎序》中“至于王道衰, 礼义废, 政教失, 国异政, 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骚人之歌”,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叙》中所说:“屈原履忠被谮, 忧悲愁思, 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 下以自慰。”如前文所述, 词在手法上用比兴, 功能上与诗一样有教化、美刺的功用, 所含内容也是历来为诗所表达的“怀才不遇, 忠君美政”主题, 这样将词的源头追随到《诗经》、《离骚》也就可谓水到渠成了。张惠言从多方入手, 证实了词与诗同源, 为小词找到一个光鲜的出身, 其实是他作为一个江南寒士, 有感于国运衰微而不胜愤懑, 由感而发, 为唤回词坛失落的风骚精神所做努力。周济更为大胆, 甚至将词与史同论, 提出了著名的“词史说”, 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写道:“诗有史, 词亦有史, 庶乎自树一帜矣。”后继者陈廷焯大声疾呼“风骚为诗词之原。然学骚易, 学诗难。风诗只可取其意, 楚辞则并可撷其华”, 他将词的“本原”定为诗歌风骚之义, 要求词介入生活中, 常派将词体推至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惠言词学思想中另一重要部分就是他对词的审美追求——“低徊要眇以喻其致”。“低徊”指情感或行动往返回旋, 反复缠绵。“要眇”指语言精微、细致之美。二者结合就是指词在表现手法上应当曲折掩饰, 精要微妙, 不能流于浅白、直露。这与他对词的定义“意内言外”相呼应。遵循这一原则, 张惠言在《词选》选词过程中作了实践, 《词选》入选唐、五代、宋词44家116首, 张惠言具体指出“义有幽隐”者凡12家40首, 占全部选词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他最推崇温庭筠, 评价温词“深美闳约”, “深”立意有深意, “美”文辞华美, “闳”大, 词境开阔, “约”婉转隐约, 因此温词入选有18首之多。其次, 选了秦观10首, 秦词立意没有温词的深刻, 但也精美细致, 叶嘉莹先生在《论秦观词》中认为其词“善于表达心灵中最为柔婉精致的感受。”因此也为张惠言所赏识。在评词的过程中, 张对那些缺乏立意, 手法疏放之作, 如五代孟氏、李氏戏谑之作, 宋柳永、黄庭坚、刘过、吴文英之伦都归为“杂流”, 《词选》中一首都未收入。总结张惠言对词的审美追求并在《词选序》后文中被归为“正声”的标准就是:词要有内在立意, 且立意与诗教统一, 而其手法要婉约、含蓄、幽微、精妙。这样才可算是词作的上乘之品, 具有指导意义, 可“与诗赋之类同流而风诵之”。

虽张惠言的词学观点有疏漏之处, 然其《词选》中的词学思想顺应社会环境需要, 其“立意为重”、“比兴入词”、“诗词同源”、“低徊要眇”等词学观念经过后来人的推阐、发展、总结, 成为一套完整的词学体系, 经久不衰, 为常州词派在词坛“酿就春色”撒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朱惠国撰:《张惠言词学思想新探》《石油大学学报》2005年2月。

[2]董俊珏撰:《张惠言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优秀论文2003年4月。

[3]唐圭章编选:《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月。

[4]朱德慈著:《常州词派通论》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8.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班主任 管理工作

近几年,新课程理念的推行和改革,对小学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积极的影响,同时,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离不开班主任的支持,其不仅要做到对学生负责,还要保证理念的实施效果。针对现在小学生教学任务实施越来越困难以及学习能力普遍下降的现象,班主任要及时调整教学任务以及对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保证在符合教育时代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提高小学日常管理工作效率。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主任对新课程理念了解片面

很多小学的班主任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认识到新课程理念实施的重要性,所以对新课程理念没有落实,导致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低。班主任只是通过新课程理论性方面的培训,对实施理念了解不够全面,认为其实施与否不会影响日常管理工作效果,同时,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两方面进行管理,工作量很大,对新课程理念实施相关工作的精力不够[1]。

(二)班主任的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班主任在对学生日程管理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因素,导致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降低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阻碍了学校整体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判定标准,没有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小学生综合能力全面的发展,极其容易出现学生厌学的逆反心理。

(三)管理模式缺乏创新

很多小学的班主任在进行管理工作时,仍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情况进行创新,对于出现错误的同学只是进行道德说教,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提升综合素养,不能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小学班主任管理效率的有效策略

为了小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中学更深层次的学习,班主任就要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协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任务之间的平衡关系,优化课堂管理结构,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从根本上落实科学、全面、系统的管理理念[2]。

(一)班主任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班主任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的实施,更加注重小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而班主任作为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负责人员之一,应该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及评价标准,在以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不足,积极的进行引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提升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

(二)充分认识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

学校作为小学生樹立正确观念主要场所,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学校和班主任充分认识新课程理念实施的重要性,将理念积极落实到日常管理过程中去,提高班主任日常工作的管理效率,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证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3]。

(三)班主任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进行单向的灌输,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对各科学习缺乏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就要积极的审视自己的角色进行转变,加强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在管理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保证师生之间能够及时的交流互动,建立和谐的相处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也能及时的对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进行了解,合理的调整教学任务。

(四)创新管理模式

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发展,没有提高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循规蹈矩的进行学习,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班主任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于小学生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适当的给予小学生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空间,锻炼其独立性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老师可以在选择班级干部的时候,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选择标准,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段演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和适当的表扬,然后通过学生投票选举,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实施理念。

结束语:

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实施新课程理念,不进是顺应快速变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优化管理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对小学日常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也为学生未来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提升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焕伟.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45(81):145.

[2]陈彩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工作若干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47(35):276.

9.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篇九

——朱家海

一、基本情况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中的核心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通过这次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

二、学习内容

本阶段的学习内容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三、目的要求

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观。

2、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是要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因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也是解决教学改革问题的突破口。

3、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

得到充分发展。

4、创造性重在创造,贵在引起创造动机,并能积极进行阅读实践。

四、重难点

1、通过学习,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

2、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住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3、创造性重在创造,贵在引起创造动机,并能积极进行阅读实践。

五、具体措施

1、坚持每天学习一个小时以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所学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2、课程实施必然以教学为基本途径。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把教学建立在已有的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并寻求“能促使学生吸收课程内容的有效教学方法时,课程才可能得以实施。

3、高效的教学本质是良好师生交往互动。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

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的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

10.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篇十

学习计划 2011——2015 为了能让自己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学科专业水平、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在教学中能贯彻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把所学习的教学理论转向为教学实践,确保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圆满完成。为了能按时保质完成本轮的小学教师继教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特拟定本轮“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计划:

一、学习内容:

《互动新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转变》的所有章节的内容。

二、目标与要求

(1)通过培训使自己熟悉培训教材,了解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知道教师是左右课程改革进程的关键因素,履行好教师的专业职责,真正做到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的开展。

(2)通过培训和学习,能掌握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能从研究的角度走进新课程,促进自己从他人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称职教师。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遇到疑惑常与同组教师商量解决,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真正提高学习效果。

(4)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总结,认真体会,认真反思,积极撰写学习心

得体会并按时上交。

三、学习形式及要求

(1)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按时参加县局及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力争做到不迟到、早退和缺旷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要仔细做笔记。

四、达到标准

通过本轮的中继教学习,应达到以下标准:

1、掌握“互动新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转变”的理论知识,了解工作中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工作中改变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工作方法,以适应新课程呼唤的“研究型”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形成新的教育观念,体现出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策略,贯彻执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落实到每节课堂上,运用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相关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积极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与反思,处理好新课程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逐步做好老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中提高能力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句话,我一定在新的一轮学习中战胜一切困难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文化修养,为我县的教育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11.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改进策略

小学阶段的教师引导对学生的心智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树立学生的正确意识和价值取向是判定一个班主任工作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在当前的新课改环境下,小学班主任工作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

一、小学班主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新课改认识不足,缺乏理念引导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深入认识新课改的本质内容,没有明确教学目标与核心价值理念。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还是沿袭以往的工作模式,没有对原有的工作方式根据新课改要求进行适当改良和调整。这些因素使得大多数小学班主任从一定程度上忽视、排斥新课程理念,最终导致脱离了课改要求。

2.管理方式过于陈旧,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改要求下,传统的班主任工作在许多方面已不适用于新时期的班级工作。故步自封,仍旧保持原先的工作模式,将使得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过于主观,使学生对班级工作感到厌倦和繁琐,大多数班级工作对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民主性,使学生丧失班级的荣辱观和荣誉感。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改进策略

1.改进教育理念

从教育理念上思考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首先要从班主任出发,让班主任充分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使其认知到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明确新课改相对传统教育来说产生的积极意义,从而帮助班主任提高工作认知,摒弃一贯的工作方式,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实施多样化教学工作。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要耐心和真诚,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上进行双向沟通,找到最佳的教育方式。除了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学会育人,并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发展并贯穿于其中来实施日常的班主任工作。

2.完善工作内容

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像以往一样站在固定角度来衡量全部学生,以相同的标准和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班主任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意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心理等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各个工作环节里,都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以最适合该类型学生的管理方式来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教育环境,使自身能够融入到学生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运用合理的方式开展工作。

3.优化班级管理

新课改下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充分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商议出共同认可的班级管理方式。班主任在进行某个阶段的工作安排时,可以适当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班级管理制度,听取学生相关意见来实施人性化、自主化管理,例如选拔班干部进行班级管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选拔方式,进行投票等环节来确定管理人员,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环节之中,为班级出谋划策。另一方面需要班主任创建一定的管理氛围,有计划地安排班级工作,丰富班级活動,加强情感沟通。

为贯彻新课改理念,小学班主任应当主动思考如何改进工作、改进教学理念、完善工作内容、优化班级管理,构建新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邬美珍,刘丽霞.如何做好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J].考试:教研版,2012(05):25.

12.农村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十二

一、农村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的“城市化”倾向

在教学过程中, 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之一, 具有决定性作用。教材内容是否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近几年, 重庆地区先后使用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的小学数学教材。

教材的内容比较适合城市学生, 与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 很多素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 在教学难度很大。农村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 教材中所提到的先进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 许多学生几乎没见过, 不易理解。教材中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谈到农民就称“农民伯伯”, 为什么不可以是农民婶婶、农民爷爷?另外, 教材配套的教辅资料有限, 教具、教学光盘、音像设备和音像材料、挂图等亟待开发。

(二) 教师对新课程认识不清晰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数学课程的内涵, 学生数学学习特点与形式, 数学课堂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控制等等存在认识上和操作上的不足或模糊。数学教学设计较为普遍地存在考虑不够全面, 甚至盲目的问题。表现为数学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够到位, 任务分析缺乏层次, 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 教学内容囿于数学教材, 教学情境设计简单或缺失, 教学活动缺乏弹性安排, 教学评价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例如, 一位教师教“比例尺”一课时, 创设了一个导课情境:先简单介绍一风景区的美景, 然后告诉学生, 学了这节课, 我们可以把这所风景区画下来。教学情境的设置与知识偏离了, 情境不相关。虽然作画也涉及“缩小”, 但是它与按一定的比例描绘地图是不一样的。可先出示一幅大的风景区图, 再出示缩小若干倍的小风景区图, 用来作比较, 指出小的图就是根据大图缩小一定的倍数画下来的, 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就与这有关。这样在比较中引课, 会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 评价机制单一

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和积极性, 更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的现行评价制度虽有改革, 但是力度不大。学校、教师、家长还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 忽视学生的数学素养等方面的提高。学生的主要考评方式还是以考试为主, 其他方面的成绩所占比重很少。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考评制度尚未出台, 学校在研制的时候也存在很多困难。对教师的评价也主要是在以学生成绩为主上, 参考其他方面的, 但是也是以学生成绩为主,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农村小学数学的师资问题也有影响。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构成、教师数量、教师质量等方面均有所体现。由于学校规模的限制, 农村小学的教师数量有限, 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更为突出。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 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很少, 教师教育观念难以及时更新, 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较弱, 对新课程的解读存在偏差,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二、农村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困境的消解策略

(一) 多种途径开发教材

农村教师认为当前教材有城市化倾向, 农村学校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农村课堂教学是围绕教材而开展的, 依据教材进行教学。因此, 采用多种渠道进行教材开发, 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挖掘教材深层次的知识就很必要。尤其是更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乡土教材的开发。当然, 这种教材开发工作对于农村教师来说难度较大, 但是地方可以组织全地区最优秀的教师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研发的教材可以在这个地区推行使用。主管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与指导, 创造提条件, 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教材开发,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教师培训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一项工作。提高农村课程实施的水平, 应关注农村教师培训的盲区, 尤其是对中老年教师的培训。中老年骄傲是如果能接受更多、有效地培训, 对于农村小学数学的质量会有很大提高, 广大一线农村教师也渴望学习新东西, 希望对改善课堂教学提供帮助。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的阶段, 在培训方式上尽量少一些集中讲授, 多一些现场观摩。这样的培训内容也是最需要传授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 培训机构也要关注教师的学习质量, 对与农村教师关注的问题给与更多的辅导。

(三) 建立动态、综合的教师评价机制

农村学校的教师评价还比较单一, 以学生的成绩为依据评定教师工作的评价方式不利用发挥教师主体性, 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 尤其是数学、语文等主课教师。所以, 农村学校应该在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积极改革现有的评价系统, 建立建立完善、动态、综合、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 而不要只以成绩评定教师, 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给教师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用评价制度激励教师的自我发展和不断提高。而不是用固定的、僵化的评价模式来消极的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2]钟启泉等.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3.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篇十三

一个汇总就是学生的积分累计汇总, 主要记载学生每天在校获得的各种分数:包括课堂发言、读课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作业、随堂小考、纪律、卫生、各种比赛、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得分。通过教师的加分、小组互评、学生自评, 由学生本人记载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积累到一周以后, 我们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周评比”。我们利用每周班会时间, 在班干部的主持下总结评价出一周以来每个成员的得分情况, 并排出名次, 获得周冠军的同学不仅在评比台上获奖, 而且还会获得送到家中的喜报, 与父母家人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推移, 进入月评比, 这是第二步骤。第三步骤是年度总评比, 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提出申请, 进行才艺展示争取附加分, 最后计算出年度总成绩, 评出年度总冠军, 颁发奖状。学期结束时, 我们将学生的平时表现, 加上月考成绩, 一次期末成绩, 总结汇报给家长。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相关信息后, 可以向学校反馈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从而提高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对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视程度, 为推进素质教育营造了良好氛围。

这一模式在实行的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受到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评价形式多样化

我们的评价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学生对认知任务的完成评价, 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评价,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在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言次数、声音的洪亮程度、作业书写情况等都可以加以评价, 使学生由某一点的肯定评价循序渐进走向全面肯定的评价, 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情等综合素质在不断肯定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此外, 我们还把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我们凭着极细微的发现, 凭着极为普通的一句赞语, 凭着一个个分数点燃孩子自尊、自信的热情, 点亮指引他们前进的灯塔,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放飞探索的心灵, 构建创新的梦想。

二、时效性

我们所实施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我们的宗旨是:不要吝啬表扬, 不要把表扬看成是给学生的赏赐, 而要真诚地送一份赞许。我们的评价要研究学生的差异, 分层加以鼓励。这就如同上树摘桃子, 有的伸手就够到, 有的跳脚才能够到, 有的需要踩矮凳子, 有的则需要踩更高的凳子。为此, 我们在编排作业、拟定竞赛题目、搞文体活动的时候, 都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层次对内容进行巧妙设计精心安排,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都能体验自身的成就, 最终使每个学生在自信与喜悦中都有得分, 都有获得小红花的机会, 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而这一切, 也都符合新课标中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三、可操作性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 用汉字记载有困难, 我们决定采用小红花、小笑脸、小粘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记载他们所取得的成绩, 中高年级的单项考查采取分段形式, 从而有效减轻了学生考试的负担和心理压力, 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学, 在不知不觉中考, 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较宽松的外部环境, 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整个实验操作过程, 实际就是一个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过程, 教师主要是督促、指导, 没有丝毫的负担, 整个评价过程淡化了传统考试的选拔作用, 强化了评价的反馈、矫正和调节作用, 学生参与评价贯穿始终, 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教育和发展等本质功能。

14.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 篇十四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72-01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新课改的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创新理念,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由于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智力、思维、接受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教师必须适应经济、网络、科技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组织和实施自己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传授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模仿教育,探究问题方法的教育、做人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尊敬师长和长辈教育,实现整体素质教育、培养完整人的教育。

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意识,要遵循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和独立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因此,新课程体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首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要做到观念更新,重要的是要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探究问题的基本策略,学习做人的起码道理,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使自己由一名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过渡。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组织全体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网络和经济时代,由于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十分模糊不清,师长之间也应学有相长,共同进步与提高。因此,那种师道尊严的老面孔应该及早“下课”,应与学生打成一片,交朋友、谈心、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2、应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小学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积极的学习机会。

3、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开放性

一个只会把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应与社区生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也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终身教育创造了条件。

三、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探究学法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其次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改革原有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评、导或精湛的讲解。

四、教师要“强强联合”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课改的实施对于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人较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其他学科,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做孤立的整体;要改变彼此孤立的局面,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要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重要的是要了解相邻学科的思想、内涵和科学方思维方法,要将其他学科的思想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中去,实现人的综合教育。

五、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要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切实落到实处,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为自己担负的职责。这也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我们要为此而努力。

对于语文教师的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15.我用眼睛看张老师作文 篇十五

我还记得那次,上语文课时,我突然发现同学的桌子里有一块又漂亮,又新的橡皮,我很想要,于是,我神不知,鬼不觉的正要拿时,老师正走来了,她默默地瞥了我一眼,张老师的眼睛好像在说:“卢雨,怎么又做小动作勒?”于是,我赶紧把手缩回来,坐直,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专心致致的做

16.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篇十六

一、教师实施情境教学不作秀

现象:在许多院校的体育课堂上,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在竞赛课上, 对教学情境进行创新, 让学生在其创新中得到情感的体验, 但学生并没有全心投入教师为其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当中去。

思考: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全心投入、不入情境的案例存在不少, 根据调查研究, 主要原因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教师在课程内容上的创新过于形式化、放大化, 把体育课中的基本要素忽略了。 (2) 在课程的情境设置上, 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符, 使学生对此难以产生兴趣。 (3) 在情境内容的设计上, 比较枯燥、乏味、单调,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由于教师在目标设置上过大, 使学生产生了压力,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对此, 我们通过对学生在体育课内容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与分析, 96%的学生对教师讲课内容多样化、生动、趣味化表示喜欢, 94%的学生喜欢教师注重其自主选择性的发展, 99.6%的学生喜欢教师注重学生一起参与活动, 98%的学生喜欢轻松和谐的上课氛围, 不喜欢教师讲课严厉、古板, 71%的学生喜欢享受体育运动中带来的快乐。这说明情境教学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它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教学手段的单调、枯燥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理解能力, 采取相应、可行、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所以, 情境教学在小学体育中使用较多。

二、学生自主学习不宜放

现象:在课堂上, 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成了典型的放羊式教学。对其学习没有指导和要求,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也不进行检查, 甚至学习内容、方式也由学生自己定、自己选。

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自主学习和接受式学习都是一种学习方式, 两者是相互对应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创新等来实现学习目标。但通过实践发现, 教师对自主学习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 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对自主学习的内涵进行了解, 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的教学方式。

三、学生合作探究不能乱

现象:在小学体育课堂上, 学生由于年龄小, 缺乏合作意识, 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对教师交给的任务理解不了, 缺乏对实际的思考。因此, 我们要将合作学习简单化, 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体育学科在其性质和内容特点、学生的基础上, 都采取了这种片面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实践中也时有发生。

思考: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帮互助, 使其能够共同学习, 将个人竞争向小组竞争转变, 有利于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提高竞争意识;有利于因材施教, 使学生都达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多种, 如:我们可以将学生配对教学, 其中两人合作的小组最为常见, 2~6名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其关键。教师应转变思想, 在合作教学中要给予引导、启示, 使学生一起思考探究, 摆脱被动学习地位。

在体育教材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校软硬件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让学生太过于自主化, 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进行教学。对于学优生, 要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 就必须使教学内容复杂化;对于学困生, 要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必须将内容简单化。教师在对待这两种学生时,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弹性化、灵活化, 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四、学生的运动技能不能忘

现象:针对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必须有教师的正确示范来完成, 但因为怕出现安全问题, 便取消了其运动项目。

思考: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运动、技术和学习。体育教学主要目的表现为: (1) 锻炼学生的身体; (2) 让学生学好运动技术, 其在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上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设计的重点上, 学生们较注重运动技能的提高, 因为运动技能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建立自信, 在竞争中挑战自我和他人, 使其在体育运动中进行交流。假如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和提高, 体育课变成了学生游戏的场所, 便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据研究, 学生对体育课的乐趣体验就在于运动技能的提高。

五、教师激励评价同时批评不能没

现象:在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中, 我们倡导尊重学生,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以及好奇心。但是在教学中, 教师过于注重学生, 对其做错不敢说, 过于嘉奖, 使学生产生了疲劳、乏味和惰性。

思考:教师在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给以肯定, 可以增加其自信心, 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 激发起兴趣和热情。但我们也要重视批评在教育中的作用, 适当的批评可以增强学生的承受能力, 这并不等于体罚, 更不是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而是要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缺点, 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17.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法改革体验 篇十七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本人努力强化自身业务学习,深入研究教法,博采众长,努力提升质量。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深受领导、同行、家长和社会的好评。现将一些作法小结于下,供同仁参阅指正。

一、备好课,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礎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本班的同学比较安静,学生基础很差,上课气氛不够积极,尤其是大多数男生都不爱学习,经过一年的共同学习与努力情况有所好转。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一位同行曾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的确如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认真制作课件,经常工作到深夜,不满意就决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学生的成绩明显的上升了。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二、上好课,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

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课堂,过去我们有一种提法是“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其实到如今仍然适用。要达到这个要求,老师就要具备如下三个要素。

一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老师的课堂应变和驾驭的能力相当重要。“不管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这样的教学早已“寿终正寝”了。上课的内容丰富、充实,老师的教态自然,课型多样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体,师生的书岸边关系融洽,同时,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机智,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要有健康充沛的精力。课堂教学的气氛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师生互动的课堂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场所,老师健康的精神和充沛的精力,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使学生更轻易地进入到角色中去,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在这一方面,我感受很深。有时因为心情不好或者学生发生意外等情况时,我情绪低落,整个课堂就十分沉闷,教学效果明显不理想;而当我情绪好时,教学语言生动、语气抑扬顿挫,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极好。

三要有足够坚强的爱心。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还会发生一些矛盾纠纷或者违纪的现象,会造成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冲击。如果对这些学生给予冷眼或者严厉的批评,都会造成他们的反叛情绪,后果可能是他们更加不爱学习。因此,给学生以爱心就尤其重要。针对学习上的差生,我制定了具体的辅优补差计划;对上课违纪的现象,我采取引导和关心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对待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效果。

三、及时反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本上的知识要真正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还需要巩固,那么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必不可少,老师就要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获取及时的反馈信息的途径是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适时的家访工作和适当的课外训练,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要及时批改学生作业。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从作业中老师能够发现很多的问题。我认真地批改作业,有时一套作业要批改一两个小时,以其从中总结一些课堂教学中的纰漏。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坚持采用详批,并总是给予肯定的评语,鼓励学生经常练笔。

二要适时做好家访工作。语文教学的又一个特点是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协助,比如学生在家里的预习和复习、一些应背诵名篇名段等。家访的力度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搞好语文的教学。我经常采用电话家访的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适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学习情况,和请求家长给予帮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要适当组织课外训练。语文是语言,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组织学生多读,采取多种方式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我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读训练,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从中了解学生的一些不足。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四是坚持开展“朝读经典”

读经典,品美文,是我班学生每周每天早晨的必修课。“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语)为此,学生通过诵读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而且还能由浅入深地,潜移默化地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语自信,从而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身上的传承与弘扬。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节后复工安全会议纪要下一篇: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研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