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2024-08-15

池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9篇)

1.池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篇一

推进生态市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纳入了综合决策,全民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核安全和辐射环境处于受控状态。2005年,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保欠账太多,环保投入有限,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和排放污染物总量增加给环境承载力造成新的压力,结构性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当前全市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市主要纳污水体汤旺河受北方河流水质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背景值偏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河段水质超标,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全年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345天,采暖期空气质量劣于非采暖期,颗粒物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污染具有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特征;伊春市中心城区机动车增长得较快,汽车尾气污染有所上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低,无害化处理率为零;危险废物的集中处置任务繁重,城市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扰民和餐饮业等油烟污染现象还普遍存在;生态环境功能还未能得到有效恢复;环保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环境管理力量薄弱。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速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规划建设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这既是我市环保工作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遗留的历史欠账、防止发生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维持基本的生态环境稳定,而且还要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为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围绕建设“绿色伊春”,集中力量从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小兴安岭建设成为生态功能区。总体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一、抓住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我市2001年启动生态市建设工作以来,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已完成启动阶段任务,2005年新建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晋升省级1个,全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7个,覆盖率达到17.21%,省级生态功能区1个,生态示范区建设比率达到100%。但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初、中期对森林资源掠夺性开采和破坏造成了可采资源枯竭,森林生态功能减弱,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十一五”期间,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恢复优先的原则,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建设,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经济通过生态提质增值。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其它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汤旺河、呼兰河流域、城市(镇)及矿区的生态恢复和建设,对矿区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实施有效的综合整治措施,控制生态破坏趋势。以生态工业为重点,绿色经济为目标,建设低耗、清洁、高效、具有明显林区特色和资源、生态优势的经济体系,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推动《生态市建设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以“天保”工程为依托,全面实施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林区生态恢复和治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根据《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十大优先发展项目,筛选和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加速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态项目,使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得到全面落实。以保护松花江支流源头的生态功能作用为目的,建设汤旺河、呼兰河、伊春河三大流域生态功能保护区。以保护乌伊岭湿地、翠北湿地、库尔滨河湿地、红星湿地、友好湿地为重点,建设总面积为32万公顷的小兴安岭森林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增强小兴安岭中北部地区蓄水涵养、调节气候的能力。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优化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结构。以保护原始红松林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重点加强丰林、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以保护恐龙化石为主,加强嘉荫龙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各级各类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面积由现在的48万公顷扩大到58万公顷。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提高矿产、水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防止新的重大生态破坏。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农业和生态乡镇(村)、林场所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种植产品、畜产品生产的全面发展,尽快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的状况,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最终达到农产品的无害化,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监督管理,有效控制人为污染和破坏。到2010年使全市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二、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要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大做文章,限制和压缩高消耗、重污染企业落地伊春,优先支持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产业和项目,防止污染转移。严格控制新污染,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在立项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就提前介入,在项目的选址、产业政策、总量控制等方面严格把关,避免项目立项后再否决所遭致的人员、经费的大量浪费。逐步推行规划环评和重大决策环评,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把公众参与真正纳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去。严格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提高建设项目环评质量,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新建项目审批机制,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中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管理,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督管理。

三、采取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改善环境质量

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加速期,高耗能耗水的产业还将占一定的比重。2004年煤耗量比2003年增长了10.6%,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比上年增加了4.1%和6.5%,已经给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带来了压力。污染防治手段已从浓度控制、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转变,我市已完成了伊春市水环境容量测算工作, 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工作即将完成。“十一五”期间,要以控制环境容量总量为手段,实行现有排污量与削减量、新增量的统筹规划、统一调配的管理制度。要以推进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契机,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积极促进调整产业结构,依法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试点,以减化、再利用、再循环,减少消耗,减少排污。加大污染防治,全面推行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企业无证排污。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处理厂、医疗临床废物处置场的建设,以提高城市防治污染能力。加强汤旺河流域综合整治,落实纳入《松花江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大力推进重点污染企业的工业废水治理、节水与污水再生循环利用工程设施建设,积极防治面源污染,推进汤旺河沿岸城市(镇)生活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汤旺河水质,并达到水体环境功能要求。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对城市烟尘污染、饮食服务行业油烟气污染、尾气排放超标的机动车、噪声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加大力度进行专项整治,加强固体废弃物、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环境监督管理。严格环保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提高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和达标率。取得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实现重点流域和城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认真解决群众环境信访,保障“12369”环保举报热线的畅通。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程序,规范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全方位严格规范执法。

四、开展环保项目引资投入,提高支撑能力

要逐步增加环保投入,使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1.2—2%之间。要筛选各类有代表性的、科学可行的、对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的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生态功能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督管理能力等四大类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强环境监测、监察自身能力建设,拓宽潜在的资金渠道,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多方面筹集资金,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政府和企业、社会的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的力度,集中力量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五、完善综合决策机制,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要坚持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完善与强化环境保护参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各级政府在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和发展计划、进行综合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规定和要求,做到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建立政府以及各部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和行政监察制,把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和党政领导绩效考核中。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监察机关,严肃查处环境违法和渎职、失职行为。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环境管理体制。

2.池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篇二

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生态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即要求建设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 重视城市规划设计, 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以便解决生态城市中的存在问题。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而言, 任何规划既要立足现实, 又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如, 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环境, 城市在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时, 还必须反映人文需求, 不管是文化传承, 还是城市形象建设方面, 都需要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可见, 城市环境应当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者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 只有良好的城市环境, 才能推动城市发展, 否则会降低城市生活质量, 且阻碍经济发展。因此, 在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中, 对于生态城市建设进行构想具有积极意义。

1 生态城市概述

近年来, 生态问题接连不断, 以至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暴露无疑, 所以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中非常必要的事情。所谓生态城市, 指能够使城市环境得到良好发展, 以便实现社会的和谐, 从而建设一个生态环态呈现良性循环的城市。另外, 生态城市的目标能够达到天人和谐的要求, 不但可以满足当前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 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就是说, 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促进生态的持续和谐, 乃是生态城市的最终目标。

2 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现状

现阶段, 尽管我国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依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地讲, 因为当前城市管理和建设方式极不科学, 所以城市污染十分严重, 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 整个生态环境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越来越少、物种灭绝、水污染等众多问题, 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 同时还大大地阻碍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 生态城市规划的遵循原则

3.1 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所谓生态位, 主要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营养关系等方面的所占地位。通常来讲, 城市生态位主要分为两类: (1) 生产生态位, 涉及城市的经济水平; (2) 生活生态位, 涉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至于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 基本上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层面上讲, 城市生态位反映了整个城市现状, 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与吸引力, 需要以生活活动为主, 而且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不能发生冲突;从微观层面上讲, 主要体现在城市生态位在提供优良生态位方面, 要求每个城市的居民都能享有公平待遇。

3.2 生物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 主要指在城市范围内, 除了人以外各种各样活的生物体, 它们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体现出的一种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实际上, 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紧密相连, 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等共同构成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 而且它又体现着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与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 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自身的独特点, 比如:在经济价值、丰富度、地球物质循环、能量代谢等方面, 它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面积上, 能够近距离地服务于城市人口,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3 城市成长性原则

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所有的自然群落、人工群落都会遵循群落生长的规律而运行。当然, 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 人类也必须遵循此规律, 要不然就会形成“生态逆退”的后果。可见, 将成长性原则应用于城市规划中, 目的就是为了将城市的文脉、历史、建筑、社区的物质形式等当成生命形式和生命体系, 然后要求大家在其“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的基础上, 不断地维护、保持、发展与更新。

3.4 生态承载力原则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 需要遵循生态承载力原则: (1) 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中, 必须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的承载力,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技术、社会等方法进行保护, 或者不断地增强这种承载能力。 (2) 需要科学地调控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及构成,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指标。 (3) 必须考虑产业的种类、数量结构及其布局, 这些指标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及污染的产生与净化程度。

4 生态城市建设的构想途径

4.1 科学地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趋势, 更是一切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即科学地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发展状况。由于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 首先要考虑生态保护问题, 科学合理地制定一个生态城市规划。因此, 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 重在生态城市规划, 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 使之相互协调, 共同促进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4.2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

4.2.1 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

做好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 需要综合运用人均粮食和人均耗水量指标法, 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最好再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的部分经验和指标, 以便科学地确定城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所谓人口合理容量, 主要是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 同时又在不影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城市出现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很明显, 人口合理容量一定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由于环境对于人口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这种限度要求更好地对环境资源承载力 (如图1所示) 进行解析。

4.2.2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而言, 不但需要保护和利用, 而且需要合理地改善。比如:在城区之内, 尽量保留一部分较大的河流、坑、湖、溪等资源, 然后将另外一部分地段改造成人工河道, 同时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 保留原有的天然的堤岸曲线, 最终做好沿岸的绿化配置工作。这样做, 有利于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不但可以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 而且能够泄洪排涝、减少工程量等等, 从根本上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

4.2.3 绿化系统的规划

考虑到城市植物, 特别是绿色植物是人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 绿化的生态功能包括减少噪音, 降低尘土, 更新空气等等。 (1) 进行绿化系统的规划时, 要求公园、湖面形成绿地斑块, 河道、街道形成绿色廊道, 农田、荒山形成郊野基质等等, 这些可以共同构成带形相接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 (2) 在植物配置方面, 还需要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和间距等方面出发, 进行统一考虑、统一规划。

4.3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一般来说, 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沿海而建, 即大江大河的沿岸成了城市的聚集地, 这表明我国城市拥有先天良好的生态基础。当然, 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 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极其有利,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不仅如此, 保护生态环境也至关重要, 因为原始生态环境的优点无法比拟, 它比任何一个人工建造都要好几百倍,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人员必须积极地采取措施,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生态环境, 并在此基础之进行提升, 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资源。因此,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 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型城市。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生态保护是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开展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 更应该将生态环境因素与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进行有机结合, 以此形成统一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毫无疑问, 大力建设生态环境, 关键在于良好的规划,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逐渐消除城市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同时, 加强环境治理时, 还需要重视对城市工厂的监管力度, 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 清理各种垃圾等等, 这样才有利于做好生态城市建设, 努力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2 (19) :185.

[2]施卫东.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20) :268.

3.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城市规划的论述 篇三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城市规划;建筑与设计

一、生态城市-城市建设发展新方向

国际生态城市会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各国生态城市发展的行动计划, 即国际生态重建计划,在全球范围内,也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的方向规划和建设城市,按照生态学的理论方法指导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其能量流动、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协同共生、环环相扣,具有能量充分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经济效益最佳、信息反馈调节、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社会高度和谐的机能。

二、确立生态城市规划

(一)明确城市性质

作为新世纪城市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的创建需要经过各行业专家对城市所处地理位置、水文资源、气候、自然环境的综合考察, 结合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等分析确定城市性质。比如厦门市定位的性质是:“经济特区、 东南沿海中心城市港口和旅游城市。生态城市建设要实现从海岛型向海湾型城市的提升, 岛内岛外跨越发展, 建立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的海湾型生态城市”。这一高度概括大大提升了厦门的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增强了厦门对周边的辐射能力和自身竞争力。这一总体规划让厦门的各建设在筹划和设计上, 无论建筑风格还是结构、建材,都有了主旋律。

(二)城市规划符合生态城市要求

城市各行业建设规划设计纳入城市一体化中, 杜绝各摘一套, 各自为政,恶性竞争,城市规划设计应该遵循:

1、建筑整体原则: 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建筑不能与其他部分割裂, 建筑规划设计须纳入城市一体化规划中。此外,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位, 只有与其他部分和谐共生, 才能发挥城市整体优势。

2、系统原则: 不论是建筑群体设计、生态环境设计还是交通道路设计、交往空间设计等,他们都有自身系统性, 相互作用又彼此影响,一同构成复杂的城市系统。

3、生长原则: 社会发展的同时, 城市形态、规模、空间及社会结构都在不断变化, 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在建筑规划设计中, 遵循生长原则, 不断适应城市和社会的变化。

4、生态原则: 生态城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建筑规划设计要求遵循生态原则, 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生态原则要求设计结合自然, 表现为对自然地形、景观、生物的尊重与关怀, 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

三、城市建筑应密切配合城市规划要求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城市每个建筑需为生态建筑, 在建筑生命周期内, 使用最为节约能源、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低环境负荷下的安全、高效、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 实现人与建筑、环境共生共荣。生态建筑不仅把建筑视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 更被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从筹划设计开始,就明确城市最初只是建筑聚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 城市一旦形成, 建筑只是城市的组成部分, 体现着城市的文明程度、人文精神和文化观念。建筑从来都不是纯技术或纯经济产物, 不能离开环境和精神感受而存在, 城市建筑应顺应城市性质, 服从生态城市统一规划, 为城市发展发挥其应有作用。

四、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

(一)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生态问题

该设计方法要求相应的设计师详细了解建筑生态环境当中的所有问题,然后科学的量化并评估那些造成相应生态问题的因素,最终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有效解决。相应的技术通常都集中于建筑材料技术及物理技术方面,把相应的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等新型的能源有效转化成人们日常使用的能源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此外,还要把新能源同设计技术等相关领域进行有机的结合,开发出新型能源的利用模式,从而有效降低人力对建筑的干预程度,达到建筑生态环境打造的智能化目标,提高相应能源的利用率,在整体上提高建筑设计质量。

(二)进行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

这种生态建筑理论体现的是自然本源主义生态建筑观,从传统文化角度看,自然同建筑的高度有机结合被当做经典的建筑设计作品,它强调的重点就是保持相应建筑独立性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其同自然是否可以相得益彰,并不像现代建筑理念当中的将建筑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考虑自然容纳程度就进行的建筑设计。在该建筑理念当中,全部设计要领都要符合拥抱自然、回归自然的宗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具体要求方面讲,现代建筑工程必然加入时代的因素,提高科技在建筑设计当中的比例,可是相应的建筑设计从整体上看又一定要同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相统一,相应的建筑结构要同当地建筑在最大限度上保持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情感方面的体现就是人对自然的敬仰态度,体现对原生态建筑的充分尊重,也只有充分尊重自然原生态形象,新的建筑才可以充分体现地方居所的独特韵味。

(三)科学设计生态建筑风环境

质量较好的室外风环境,能够促进人体健康,所以设计是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通常季节发生变换的时候,比较好的风环境会有这样几方面的表现:冬季居住区的风速通常都不会很大,不会造成人们在步行的时候举步维艰;在夏季,建筑的室内通风一般可以实现南北通透效果或同该效果相近,从而有效提高建筑舒适性。所以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相应的设计师不光要有效把握盛行风向,还必须充分了解居住小区内部的环境气流风向,从而保证风环境设计质量。

(四)现代建材

1、用好玻璃材料。隨着科技的发展,建筑领域逐渐出现了吸热玻璃、低辐射玻璃、热反射玻璃等,通过玻璃保温性能可有效实现建筑的节能。在设计时对玻璃进行组合,构成符合构造形式,实现生态建筑保温及采光要求,提高建筑舒适度,满足人们需求。

2、有效利用风能、太阳能光电材料。作为可再生资源,风能及太阳能有较强的生态环保性,建筑中有效利用可为建筑提供相应能源,无噪音、无污染。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规划的加入,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体现需要进行重新的定位、思考,对城市的功能也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建筑同自然的和谐及生态平衡,遵循相应原则,以人为本,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焦民顺.对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09).

4.池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篇四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的《关于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议》,回顾总结一年来生态市建设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任务。过一会儿,李强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进一步增强搞好生态市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去年8月,我们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召开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建设。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市建设开局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去年9月,我们邀请中科院、国家发改委、北京大学的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初稿形成后,多次征求社会各界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反复修改。9月23日,规划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已经颁布实施。同时,9个相关县(市、区)都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市生态办组织的专家论证,洞头、文成、泰顺的规划已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二)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突出抓好平阳水头制革基地、瑞安罗凤小熔炼行业、乐清小电镀行业、龙湾人造革基地、鹿城和瓯海非法牛胶加工点等重点污染集中整治,查处和取缔了一批不法排污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得到逐步控制。按照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安静”四大工程,保持了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主要水系50%以上断面达到一至三类标准,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达到98.9%以上,化学需氧量、烟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总体上有所削减。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启动整治村建设499个、示范村建设105个,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三)生态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温州生态园完成概念性规划的编制,并正式开工建设。温瑞塘河整治继续深化,主塘河水质得到一定改善。《温瑞塘河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纲要》已经市委、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即将颁布实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相继建成东庄、临江2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杨府山城市中心片、平阳昆鳌2座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瑞安、乐清污水处理厂和永强垃圾焚烧发电厂。

(四)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探索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11家企业开展了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积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生态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严重,生态环境还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长期以来,我市走的是一条以量的扩张为主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推动,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比重依然较大,造成部分区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难度很大。二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3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0.3%,与生态市建设指标有一定差距。目前,各县(市)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平阳县已建成昆鳌污水处理厂,还因配套收集系统未建好而未投入使用。三是农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村的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村镇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农村的生态治理和恢复任务非常繁重,也影响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温州生态市建设才刚刚起步,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都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温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

温州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实现三个阶段目标,完成五大主要任务。一个总体目标:就是在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到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显著转变、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经济初显成效、生态文化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三个阶段目标:~-~年为全面建设阶段,生态市建设全面展开,初见成效;~-2015年为基本达标阶段,全市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2016-2020年为创新提高阶段,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五大主要任务”:包括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资源环境建设、生态城镇建设、发展能力建设。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在推进生态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在具体工作中抓好启动点、切入点,全力抓重点、破难点,努力为最终实现生态市建设总体目标开好局、铺好路。《温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已经制定下发,具体目标和任务都已非常明确,关键是要狠抓落实。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以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为突破口,全力打好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加强环境污染整治,是建设生态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0月11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部署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根据会议确定的“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工作目标,到~年,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促使环境污染防治明显增强,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对我市来说,环境污染整治的重点在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和温瑞塘河河网,以及水头制革基地和全市性的小电镀等区

域性、行业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说这是一场攻坚战,是为建设生态市奠定坚实基础的硬仗,必须找准切入点,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抓集中整治。加强三大水系和温瑞塘河水污染整治,坚决搬迁或关闭破坏水环境的重大污染源。特别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必须严禁一切排污行为。加快制革、电镀、印染、冶炼等重污染行业治理,对重点监管企业实行跟踪督查,督促企业落实污染整治方案,限期实现整治目标。对无法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达标无望的要坚决予以关停。二是抓动态监管。对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要盯住不放,实行挂牌督查、限期整治、动态管理。全市三大水系所有跨县水体交界断面,要逐步建成市、县两级配套的水质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水环境动态变化情况。加强对重点监管企业污染源排污情况的监控,严肃查处擅自停止污染治理设施运转、偷排污染物等不法行为。三是抓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关键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城乡污水和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系统,到~年前,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按照大中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工建设市区西片等若干个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设施,争取明年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0%。加快重点污染企业、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测和远程监控设施建设,以实时掌握污染源排污情况,为环保执法提供准确依据。

(二)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是生态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要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实施“蓝天工程”,重点控制二氧化硫、粉尘、机动车尾气、餐饮业油烟污染,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碧水工程”,努力推进市区内河治理,深入开展“千里清水河道”整治,逐步解决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差的问题。实施“绿色工程”,搞好以大罗山与三垟湿地为核心的生态园、西郊森林公园、会昌河水上公园建设,发挥城市“绿心”功能。同时,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改造进行大规模造绿,增加公共绿地和风景林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提高城市的环境容量。实施“安静工程”,加强机动车、娱乐场所声源管理,取缔生活小区内金属切割、拉丝等作业,创建城镇噪声达标区。二要搞好生态乡镇建设。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规划定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型、生态农业型、生态旅游型乡镇。力争到~年,5%的乡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5%的乡镇建成省级生态镇。要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和乡村康庄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改水、改厕、改坟、改殡”和“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三是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海洋和渔业资源,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快海洋渔业结构和作业方式调整,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严格实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防止海洋资源退化。努力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量,逐步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预警和防护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严防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三)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的潮流,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发展模式。要以“资源利用最有效、污染物排放最小、对人和环境危害最低”为目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为主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的发展。一要发展生态农业。本届政府将投资近16亿元,积极推进十大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扩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生态农业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加强技术服务和绿色认证,切实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二要发展生态工业。要切实搞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争取更多的工业园区和企业通过绿色认证。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和要求,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和公开监督制度,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使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由外部监督向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转变。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组建规模化、清洁化、环保型的制革、电镀、印染等生产线,加快成熟先进技术的推广,扭转行业技术层次低、污染严重的局面。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三要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根据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更加生态化。建立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推进旅游饭店的生态化改造,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绿色开发与消费等活动。全面开展旅游区环境达标活动,力争到~年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80%。

(四)以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为载体,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市,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使生态市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生态市建设的重大决策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企业等绿色工程创建工作,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真正做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决不把遗憾留给历史,决不把遗憾留给子孙后代。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建设生态市,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不懈地把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市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中,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与提高全社会教育科技文化水平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树立绿

色GDp观念,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绩考核制度,认真落实好《~-~年市、县(市、区)长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要建立和实行“生态审计”制度,对不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要坚决追求其责任。

(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生态市建设。生态市建设起步不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把生态市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要创新工作载体,认真总结近几年来各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生态建设。要创新政策导向,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制约和杜绝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创新投入机制。一方面,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政府投入,重点保证重大建设项目的启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市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坚持以改革的思路,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市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以重点项目支撑生态市建设。推进生态市建设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抓手。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都必须落实和体现到具体项目上。要结合“百项千亿工程”,按照近中远相结合、突出近期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建设项目库,加快生态重点工程和优先项目的建设,抓紧时间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只要把项目建设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建设生态市才会有坚实的支撑,工作才会有大的成效。

(四)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生态市建设。生态市建设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市人大已作出《关于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定》,并审议通过了《温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把生态市建设纳入了法治化轨道。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决定》和《规划》的要求,分确定重点,明确措施,加强监督,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要负责全市生态市建设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各级要按要求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确保生态市建设工作有人主管、有人主抓、有人落实。各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明确分工和责任,搞好相互协调和配合,切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环保部门要做好建设生态市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及时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5.生态市建设规划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五

将我们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市建设,做了大量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最终形成的生态市建设规划理念较新、体系科学、主题突出、措施实在,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对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1、规划编制有一定基础。**是宁、扬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经济上既受南京都市圈的有力带动,又受上海经济圈的强劲辐射,目前已逐步成为全省沿江开发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实施了一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全市已有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为生态市创建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001年我市被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以来,积极开展创模、创卫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采取院地合作的形式,聘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规划编制,既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新理念,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发挥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为生态市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2、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立足于把**建设成为中等规模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江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市建设指导思想,主旨鲜明,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又符合**构筑五大经济板块、培育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三大园区的发展战略。同时,规划既紧扣人与自然和谐这一主题,又围绕这一主题,从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凸现了区域特色,展现了**特点。

3、规划体系比较合理。规划编制部门注重对生态市建设内涵的把握,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和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市将来生态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建设的五大类重点工程项目涵盖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人居体系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了我市整个行政区划范围,具有较强的导向和支撑作用。规划既明确了生态市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又注重从我市实际出发,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指标考核体系,是指导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委建议本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生态市建设规划。

二、规划工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作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生态市规划编制走在扬州各县市的前列,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来看,随着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的强势推进,经济发展对环境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市创建还面临诸多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的36项考核指标中,目前还有20项未能达标,创建难度较大;二是全市实施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数目还不够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产业链有待形成;三是农村生态规划编制工作落后,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四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地表径流污染严重,目前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五是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尚未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建立,等等。对照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们认为规划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1、规划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要努力将近期建设和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把生态市建设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部门和乡镇,具体落实到每个时段和项目,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要对部分规划指标做进一步论证。有些指标,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例、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要根据现状作出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会同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

6.市政法队伍政治生态建设情况报告 篇六

今年以来,XX市高度重视政法队伍建设,坚决扛稳抓牢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切实提高了政法队伍建设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市政法队伍基本情况

XX市现有在编在职人员XXX名,其中:中共党员XXX名,男性XX名,女性XXX名,乡科级及以下干部XXX名。在学历结构(最高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下学历XXX名。在选人用人方面,XX市严格坚持制度规范,真正做到按程序选人用人。干部在任职环节,严格执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任职谈话制度,切实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管理。

(二)提升政治站位,着力强化政治生态建设思想自觉

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抓好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等网络平台,组织干警参加以“筑牢政治忠诚”为主题的政治轮训,收看XXX书记、XXX书记和XXX教授、XX教授专题辅导报告,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二是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三是突出抓好英模教育激励课。坚持把英模教育作为弘扬正能量、激发精气神、昂扬新斗志的重要举措,采取聆听政法英模和先进典型事迹报告、选树和推介先进典型干警、开展

“跟班先进找差距”活动等活动,加快形成学习英模、争当英模的浓厚氛围,为全年工作的开展打下扎实基础。

(三)构建责任体系,着力推动主体责任落实落地

坚持把政治生态建设贯穿抓班子、带队伍、促业务全过程。一是细化责任清单。压实班子成员管党治党责任,切实解决责任虚化、泛化等问题。二是推动整改落实。持续抓好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考核问题反馈和队伍建设巡查问题反馈整改,逐一建立台账,明确工作责任,不断强化整改落实,确保到位,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落地。

(四)落实“一岗双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照程序决策、按照规矩办事,对于“三重一大”等重大问题提交班子集体研究,充分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二是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制度。三是认真开展谈心谈话,党委(组)书记带头与班子成员、科级干部谈,党组成员之间谈,班子成员、科级干部与中层干部谈,中层干部与普通干部谈。四是领导干部到联系点讲“七一”党课,到基层单位走访调研,以上率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二、存在问题

(一)政治理论学习有待深入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学习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离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还有差距。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有待深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个别人员仍存有“重打击轻保护”“就案办案”等观念。

(二)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有待深化

履行主体责任还有薄弱环节,落实“一岗双责”的力度有待加强,常态化开展“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还有差距。履行主体责任不够,真正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专题研究从严治党工作少,督促抓落实少,四种形态运用不到位,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年初虽然签订了《从严治党责任书》,安排部署了从严治党工作任务,但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少,分析研究从严治党工作少,具体措施少。工作落实中“纯业务”观点强,没有深化细化从严治党工作任务,影响了从严治党引领作用的发挥。

(三)落实上级部署结合实际不够,压力传导还有待强化

对党中央和上级机关重大决策能做到认真领会学习,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项要求上,但对重大决策的跟进督促不够,落实力度不强,满足于以干代学、以会代传,不会活学活用,缺少善作善成的工作标准。在对中央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的决策部署,缺少发挥职能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实实在在的举措,特别是与工商联和企业家的沟通联系少,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听取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工作不细致。

(四)意识形态责任制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对于意识形态工作,政法干警们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结合工作实际,对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外宣传观念陈旧、方法简单,还不能落实到位,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做得不够。典型引领做得不够,对劳模、英雄宣传不多,对身边的先进典型培树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没能充分发挥模范人物对检察工作的激励作用。

(五)队伍建设有待持续强化

个别政法干警纪律涣散、作风漂浮,通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也反映和暴露出我市在队伍管理方面的短板和问题,队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激发青年干部潜能、磨砺青年干部本领、培养优秀青年干部方面还有不足,没能真正做到大胆启用年轻干部,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

(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辣味不足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经常,相互批评时遮遮掩掩,批评的质量不够高,还存有碍于情面、不敢拉下脸的“老好人”现象。在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贯彻党章、《准则》、《条例》,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落实好“三会一课”、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在强化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纪律意识,形成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上还有差距。对于纪律规定学习不够经常,落实不够严格,全面从严管党治警主体责任、“一岗双责”还不够到位。有的同志请示报告不及时,班子成员抓联系和分管单位党的纪律执行不够好,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在一些民警辅警头脑中还不够牢固,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

(七)全面从严治党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彻底。

在贯彻执行中央和省、XX市、XX市委的决策部署上,存在着政策学习不精深、领会精神不透彻的问题,大局观念薄弱,对自身困难强调多、对大局利益考虑少,过多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强调客观条件,存在着“红灯绕着走、黄灯抢着走”的实用主义倾向,导致在政策落实上结合实际研究不够,站位不高、看的不远,前紧后松,出现抓细、抓实不够,无法“一竿子插到底”。二是抓党建工作力度不够大。领导班子抓事务性工作和抓党建工作的关系处理得还不好,对党建工作投入的精力不多,大多是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工作,主动研究谋划次数少,一定程度上存在“党建业务两张皮”的现象。班子成员在推动党建工作走深走实方面用力不足,距离机关党建更高标准还有差距。

三、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学习教育

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教育整顿始终,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把政治教育、警示教育、英模教育与“回头看”有机结合,力求做到学习教育常态化,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引导政法干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进一步压实管党治党责任

强化主体责任,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强化党委(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做到重大事项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工作亲自调度;强化“一岗双责”落实,促进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同向发力、协作互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勇于攻坚克难,全力抓好决策落实

强化担当意识,用高站位、宽视野、新思维做好政法工作,突出主责主业,完善监督体系,健全监督机制,全面推进各项政法业务工作,切实发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细致的作风,围绕市委、上级政法机关部署要求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式,确保群众反映的合理合法诉求及时就地解决。

(四)强化部署执行,推进效能提升

强化“头雁”效应,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把方向、稳大局、促提升”的整体能力,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细则强化责任意识和压力传导,统一干警的思想和行动,提升执行能力和办事效能,真正落实好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机关的决策部署。加强素能培训和教育引导,增强队伍合力,切实把政法干警的素质潜能转化为队伍现实战斗力,强化业务水平和实战技能,增强新形势下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以促进XXXX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进一步严肃执纪问责

7.池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篇七

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 但随之也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矛盾, 对可持续性发展进程起到了一定的制约, 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时, 要以保护环境为规划设计的前提, 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打造宜居、绿色的城市, 所以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变显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的组成要素

1.1 环境的生态化表现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时, 需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 确保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环境。在适当的区域内建立良好的大地景观和生态系统, 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配置, 使植被的结成和结构更加合理化, 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实现对大气、水及噪声等环境的有效的控制, 对固体废弃物实现利用及回收, 打造出来的人工环境要与自然环境能够良好的衔接和融合。

1.2 社会的生态化表现

注重对人们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 引导人们生态化的消费模式, 使可持续发展观点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同时在法律体系、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上要不断的进行完善, 从而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及综合服务能力, 优化人口结构,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打造出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共生的人类生态环境, 使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1.3 经济的生态化表现

生态城市规划调剂地, 还需要确保经济的生态化, 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重视经济质量的提高, 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和利用, 加快生态农业的全方面发展, 加快工业的清洁生产, 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及清洁的原料, 减少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污染, 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所带来的危害。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能源结构的主体。加快推广生态化交通、生态化旅游及生态化居住小区, 充分的利用清洁能源, 打造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

2 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由于诸多原因, 布局在城市内及城市周边的大量企业还无法搬离, 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能源及原材料, 而其所排放出来的排放物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还需要进一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 努力提高城市生态治理的水平。目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其生态环境问题并不容易乐观, 大量的水土流失、城市风沙严重、草原退化、森林资源大量的砍伐、物种灭绝、水资源短缺、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城市内涝及噪音污染等等诸多问题的存在, 其所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导致这些生态问题存在的因素较多, 但不外乎人口、工业化及经济等因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口基数较大, 实现人口控制具有较大的难度, 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再加之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欠缺, 从而存在着过度开发、毁林造田等行为, 使生态系统超出了自身的承载能力。同时我国工业发展处于较低的层次, 沦为世界的工厂, 多以加工业为主, 不仅投入资本较大, 而且所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非常严重,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期内, 部分企业更是为了片面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而忽视对社会和生态效益有影响, 从而加剧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对策

3.1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自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回复能力, 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 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所以这些是对建立生态型城市十分有利, 不仅要利用, 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通过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元素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或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 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现有的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之上, 还可以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 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 并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

3.2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 所以, 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 应该以生态优先为设计原则, 制定生态城市规划。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 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3.3 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提到的自然景观要素, 不但包括了山、水等自然的景观, 还包括了历史古迹经历的长期的环境的变化, 这些景观都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对周围环境的不断适应的基础上, 形成的一定区域之内的相对平衡的空间, 具有很大的保留价值。除了这一点,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 还要注意把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现代城市景观相互结合, 对于城市空间的塑造既要保持细小但趣味性强的自然人文景观, 留给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欣赏。

3.4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生态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 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 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 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 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 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 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 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 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 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 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

3.5 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

近年来, 城市汽车饱有量不断增加, 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污染。所以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主要应体现在公共交通优先上, 这是有效的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 在城市交通规划时对公共交通的发展进行优先考虑, 制定公共交通发展的专项规划, 落实其发展用地及在其他规划中的优先地位, 从而将公共交通优先得以落实。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即是打造生态化的宜居城市, 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新方向, 城市的生态规划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处, 更利于加快城市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明.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2]黄光宇, 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2.

8.池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篇八

关键词 城市道路;绿化养护

中图分类号:U418.9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

广州市主要道路绿化养护是保持广州亚运绿化工程成果,弘扬亚运精神,打造花园城市的有力保障。广州通过2010年各项道路绿化升级改造、出入口景观节点改造、开放式绿地建设改造、公园拆围透绿化、天桥绿化及时花布置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提升了广州绿化美化水平。为建设“低炭广州、智慧广州、幸福广州”和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目标,打造“花城”品牌,凸显“花城”特色,真正使广州无愧于“花城”的美誉。城市道路和开放式公园是城市建设的窗口,也是现代城市景观的重要标志。而城市道路和开放式公园绿化养护是保持绿化成果的最重要手段。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效果好,不仅可以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为广大市民提供艺术的享受。

1 广州市主要道路绿化养护现状

1.1 东风路(环市西路(内环东面)-中山一立交)

东风路是广州市东西走向的中心道路,该路段上有多个重点单位如省府、省委、市委、中山纪念堂等单位。绿化类型包括行道树、分车带绿化带、街傍绿地。行道树以白兰、石粟、蝴蝶果、细叶榕等为主;中间分车带绿化带采取规则种植,以新优开花灌木为主,如多花红千层、红花银桦、花叶三角梅(盆景桩),景观质量高。养护工作重点是中间分车带绿化养护施工作业,对安全生产要求高,对景观质量要求高;部分行道树树龄高,如何解决复壮问题;此外,要注意行道树对交通指示标志的遮挡问题,见图1。

图1 东风路现状

1.2 环市路(天河立交-省汽车客运站)

环市路是一条广州市东西走向的中心道路,经过广州经济活动中心,人流、车流大。绿化景观以行道树、两边分车带绿化带、街傍绿地和开放式公园为主。行道树以大叶榕为特色。两边分车带绿化带以灰莉灌木球加鸭脚木地被组合。该路车流大、车速慢,汽车尾气污染大,绿化养护工作重点是对行道树修剪。难点是对过度遮荫的造成生长不良的地被的改造,养护施工如何减少占用道路对交通造成的影响,见图2。

图2 环市路现状

1.3 广州大道(禺东西路—广州大道原收费站)

广州大道是广州市东西走向交通大动脉,是展示广州城市建设的重要窗口。该路绿化规模大,绿化景观质量高,绿化类型丰富,其中两傍绿地采用组团式种植,植物类型以开花乔灌木地被为主,达到四时开花的景观效果;分车带绿化带上层以大叶榕为主,下层配以各种常绿灌木,配置形式生态化。本路段绿化养护重点是保证两傍绿地各开花植物适时开花,时花更换及时,开花植物修剪符合开花要求,草坪杂草控制达要求;及时对游人对绿化破坏的补种。分车带绿化带养护重点是对灌木及时适当修剪,避免灌木徒长枝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做好施工安全工作,见图3。

图3 广州大道现状

1.4 临江大道(广州大道-科韵路)

临江大道是广州市主干道之一,毗邻广州市新中轴广场、珠江新城,与琶洲会展中心隔江相望。临江大道绿化以开放式绿地和分车带绿化带为主,开放式绿地沿珠江北岸东西走向,长约7km,宽约50m,景观以疏树草地为特色,并配以大量开花灌木、时花;分车带绿化带采取乔灌地被混合配置形式,主要乔木品种有宫粉紫荆、细叶榄仁、黄槐、大叶紫薇、加拿利海枣等,灌木以开花种类为主。开放式绿地内设置自行车绿道,驿站等设施,相当于开放式公园功能,对绿化景观要求高,养护需要精细化管理。绿化养护重点是对草坪养护,及时有效控制杂草,保证草坪满足游客的需要,及时更换时花以及做好绿地保洁。施工安全也是该路养护重点,重大养护作业注意避开在节假日进行,减少对游人的影响,

见图4。

图4 临江大道现状

2 广州市市管主要道路绿化养护重点与难点分析

2.1 行道树养护难

行道树是道路绿化重点,除了可以美化城市,还具有防风和调节城市道路温湿度的作用。但目前行道树养护管理尚存在一定的误区:以往我们认为行道树只需在建植当年浇水施肥,长势稳定后就可以粗放管理,不需要再浇水施肥;新种植的行道树不需要修剪,任其自然生长,到树冠很大,下垂枝很多时才开始修剪;另外还存在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由于城市道路往往人多车多,喷药时容易喷到行人身上不安全,如果选择在晚上喷药,又看不清楚,所以一般只要不危及植株的生命,就任其自生自灭。

2.2 道路绿地养护难

道路绿地的养护工作是绿化养护的重点与难点,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1)由于亚运前期建设时间紧、工程项目多,造成道路部分路段设计与施工的不合理,设计时植物品种选择不当,乔灌木配置不合理,施工时没有考虑竣工后的绿化养护,没有铺设自来水管,没有按要求回填肥土等。2)绿化养护本身不规范,水肥管理不当,没有满足植株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植株生长不健壮,地面板结,杂草丛生;修剪不及时且形式单一;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没有对症下药,或反复使用同种药物使病虫产生抗性,从而达不到防治目的。3)人为破坏比较严重,绿化带遭人为践踏,有的地段走的人太多成了“人行通道”,即使及时补植上去也会遭遇再次践踏,成为绿化“死角”。

2.3 道路养护施工安全

广州市市管主要道路绿化养护涉及广州市交通主动脉,具有车流大、车速快等特点,对道路绿化养护安全要求高。绿化养护施工必须组织起有效安全生产管理,否则将极大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及环境,影响城市形象,并容易造成安全

事故。

3 广州市市管主要道路绿化养护对策

3.1 加强水肥管理,改善修剪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

针对广州市主要道路绿化行道树种类多,种植条件不同等特点,制定合理施肥方案,给行道树定期补充“营养”。给行道树施肥最好采用环状打孔施肥,便于行道树的吸收。定植1年后,如果是浅根系的树种,如黄槐、杜英等,还需适当补充水分。正确的修剪既能使行道树冠形优美,又能疏枝通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环市路大叶榕、白云大道凤凰木等落叶树的修剪时间一般选择在深秋或冬季,这时树液回流至根部,可减少养分的流失,常绿树宜在早春换叶之前完成修剪。行道树的养护管理以保证植株生长旺盛、枝叶健壮、树型美观、下缘线整齐、无死树缺树及景观效果好为目的。道路绿地一般以乔灌木、地被植物搭配种植,乔木的养护类似于行道树。灌木与地被植物都是浅根系植物,必须经常补充水分。因此,采取铺管、洒水车等方式及时补充绿地灌木水分。每年还需定期施肥3~4次,保证植株健康生长和适时开花;每年松土3~4次,保证土壤疏松,容易渗水和吸收养分,并且要及时清除杂草。灌木的修剪水平最能体现道路绿地的养护水平。一般说平台修剪要整齐划一、棱角分明;点缀的大灌木,可修剪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一段一个模式,以增加变化和层次感。一般来说灌木的修剪在生长季节每月修剪1次,生长旺盛的品种在每年的早春萌芽之际,还需进行1次强修剪,以免灌木太高,影响司机视线。在夏季高温季节,禁止进行强修剪,避免日灼和病虫害的

发生。

无论是行道树,还是道路绿地,病虫害的防治都是养护的难点。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了解各种植物材料易染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观察、分类、记录,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要做到综合防治,预防为主,在用化学药物防治时,要提倡一药多治,或混合配药,防治多种病虫害。另外也可用生物防治、灯光诱杀等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做好红火蚁防治工作。

3.2 以人为本,提倡人性化管理

广州市主要道路绿化中有部分绿地是开放式绿地,是市民群众休闲观光的场所。因此,在养护管理时,应以人为本,提倡人性化管理。例如,在防治行道树的病虫害时,宜选择在晚间或早晨,在行人较少时进行,并要提醒行人及周围店铺做好遮盖。绿化隔离带容易遭受人为破坏、践踏,可用飘带进行围护,并在飘带上印上文字提醒市民,维护绿化是每个市民应尽的义务,禁止用带刺的铁丝网进行围护。在绿化隔离带遭受人为践踏最严重的地段,并且事实上已经成为人行通道时,可与建设规划部门协商,将该地段铺设为地砖或分隔成2个花坛,并在马路上划斑马线提醒司机注意。人性化管理体现在绿化养护的方方面面,是我们今后绿化管理的努力方向。

3.5 全面加强绿化养护作业安全防护工作

广州市市管主要道路绿化养护项目涉及广州市交通主动脉,具有车流大、车速快等特点,对道路绿化养护安全要求高。因此,在进行绿化养护施工时,如需占道作业,应按广州市交警支队《关于进一步做好占道施工交通安全防护工作的函》(穗公交函[2011]1004号)要求,在作业前发布征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意,并按相关要求严格落实交通安全防护措施;在施工作业前,应制订详细和满足养护作业安全要求的养护作业方案;加强对绿化养护作业人员上岗前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在开展绿化养护作业时,做好以下几方面安全防护措施:需占道开展养护作业时,按规定设置作业控制区,包括工作区、警示区、过渡区、缓冲区和终止区;作业控制区要按规定设置施工标志、限速标志等交通标志,以及施工围挡、照明设施、施工警告灯、导向标、路栏和锥形交通路标等其它交通管理设施;作业人员要按规定穿戴安全帽和反光衣;在作业控制区的作业区,要采取胶的隔离防撞措施,确保作业人员安全;养护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清理现场,并做好现场清理作业人员安全

防护。

4 结语

广州市市管主要道路是全体市民出行的必要道路,此外,省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多数分布在其中,因此,主干道绿化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质量和广州市的对外形象。广州市市管主要道路绿化养护项目养护面积大,绿地类型多,各道路对景观要求较高,均为交通主干道,具有车流大、车速快、汽车尾气污染,对绿化养护施工作业安全要求高等特点,科学养护就显得尤为

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55.

[2] 郑培廷.浅谈城市园林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122-124.

[3] 徐公天,等.园林绿色植保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35.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14-01-08

9.池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篇九

2008年是德阳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经受了特大地震灾难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尤其是金融生态主体(银行、保险、证券)在“5.12”特大地震中908个办公营业网点有663个遭受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其中办公营业网点坍塌及严重危房46处,受损617处;受灾员工3721名,其中死亡20人,受伤116人。凤凰涅槃,多难兴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金融办和市级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韧不拨,奋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从容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巩固和发展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震后全市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加大,对基础实施和重点企业恢复重建、永久性农房建设、中小企业以及“三农”的信贷有效投放创历史新高,金融业整体稳健安全运行;政府行政、金融执法、中介服务和社会信用环境总体向好,震后经济金融和谐互动,取得了恢复重建重大阶段性胜利。

一、德阳金融大灾之年取得骄人业绩

1、银行业存款净增370亿、信用总量净增100亿,双双刷新历史纪录。截止2008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为960.9亿元,比年初增加371.5亿元,增长63.0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488.42亿元,比年初增加129.7亿元,增长36.2%。各项贷款账面余额327.42亿元,比年初增加53.38亿元,增长19.5%(农行因股改剥离不良资产27.64亿元,同口径计算各项贷款余额为360.28亿元,比年初增加86.24亿元,增长26.34%),创下了存贷增长的新高。

2、保险业保费业务收入净增1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2008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23家,当年新增3家。其中财险业务机构11家,当年新增1家(都邦);人寿业务机构12家,当年新增2家(人保人寿、人保健康)。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5.93亿元,比上年增加10.53亿元,增长68.38%。其中财险保费收入5.51亿元,同比增加1.31亿元,增长31.2%;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0.41亿元,同比增加10.21亿元,增长100.09%。

3、证券业。截止2008年末,市区2家证券营业部证券开户总数75497户,其中本年开户10275户。2家证券营业部全年累计交易量为350.06亿元,交易活动安全平稳。全年辖区金融机构在支持加快恢复重建的同时,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有效实施风险监测,未发生任何大要案件,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全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所抓的主要工作

(一)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努力打造区域金融生存发展的新环境。一是继续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继去年市财贸(金融)办与德阳日报社联合在《财富周刊》上推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系列报道后,今年继续连续刊登了系列宣传报道,为进一步打造“诚信德阳”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继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制定了《德阳市2008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三是4月22日召开了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了2007的工作,通报表彰了2007的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市政府印发了《德阳市2008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四是抓好预防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9月27日市政府召开了处臵非法集资工作会议,出台了《德阳市处臵非法集资联系会议制度》、《关于加强预防和处臵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和《2008年德阳市处臵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方案》。五是继续做好国家公职人员信用卡超期透支催收工作,全年发出催收函119份(126人),催收超期透支本息46.14万元。六是围绕“打造中国西部最佳生态区域”和“震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二)以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为中心,促进各项经营业务上新台阶。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从2004年9月全面启动以来,按照“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三项重点,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好成效。一是各项业务迅猛发展,截止08年末,各项存款达到174.79亿元,比年初增加64.9亿元,各项贷款95.2亿元,比年初增加20.76亿元。二是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内控制度不断健全,经营机制有效转换,全市6家信用联社全面完成统一法人社组建。三是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央行专项票据6.98亿元的兑付工作。罗江信用联社已在6月6日兑付0.56亿元,其余五个联社已在12月5日6.42亿元全部兑付。德阳市商业银行从2005年以来,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臵换和清收不良资产、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实现了步步上台阶。一是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张,截止08年末,各项存款达106.6亿元,贷款达65.58亿元,增加21.5亿元。二是内控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三是金融创新工作取得了成效,2007年率先在广汉小汉创办会员制担保公司,2008年积极推广小汉模式又新建立6家。

(三)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政府与开发银行合的业务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合作办在市开发性金融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加强与开行合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建立健全合作办的各项制度,办公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得到了加强,实现了专人负责。二是积极向开行推荐新上项目。经过与发改委、规划和建设局等部门的协调,今年两次向开行省分行推荐建设项目。“旌江”、“天星”两条快速通道新上项目总投资17.37亿元,拟向开行申请融资13.00亿元,9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长江西路延长线及一环路西半环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拟向开行融资9.40亿元,目前正在落实中。三是积极做好已贷项目的跟踪管理,并积极主动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四是协调帮助县(市、区)与开行合作,08年,国开行与广汉、绵竹各授信10亿元。

(四)以发挥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助推、稳定器为标准,促进保险业务新发展。一是评选“保险诚信明星”,加强保险队伍的自身建设。二是加强保险宣传,提升保险意识。3月21日至4月7日,我办与市保险协会共同组织全市保险行业的20多个会员单位,分别到六县(市、区)的6个乡镇开展“保险知识下乡宣传活动”,参加宣传人员达600多人,各保险公司共散发各类精美宣传材料2万多份,参与咨询人数近万人,参与猜谜和保险知识问答的6000余人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积极开展灾后保险理赔工作,各保险公司共开展地震灾后理赔金额达1.2亿元,全年累计赔付8.6亿元。

(五)以推进各类担保机构设立、完善为突破口,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新改善。一是积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推介机制,1月4日,市政府专题就2008年全市重点项目、企业的融资需求项目向市级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共推介2008年重点项目96个,投资总额66.47亿元;工业项目187个,投资总额125.91亿元。二是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积极探索企业融资新模式。08年1月,由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牵头,财政、银行、企业三方携手创立有27名会员股东,0.20亿元注册资本金的辉高担保有限公司成立。这种由政府引导并投入担保基金,企业自筹担保风险金成立的会员制互助担保公司的创新融资模式,将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立当日,德阳市商业银行与琪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现场签约发放贷款0.55亿元。市商业银行率先在全省设立了“微小企业贷款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会员制自助担保融资新模式,建立的“小汉投资担保公司”已成为“省投资担保机构孵化基地”。截止目前,全市六县(市、区)都成立了担保公司,现有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含分支)45家,累计为775户中小企业提供了19.83亿元的贷款担保,担保余额达16.91亿元。其中会员制担保公司23家,已为291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12.61亿元。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到6111户,贷款余额139.77亿元。市商业银行着力打造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品牌,全年为1059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9.62亿元,增加净投入17.6亿元,期末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1734户,贷款余额54.43亿元。

(六)以规范中介机构市场秩序为标准,促进中介机构在市场服务中树立新形象。一是认真落实市纪委关于印发《德阳市加强腐败工作试点方案》的通知的相关工作,及时上报工作进度。二是根据市府办《关于建立德阳市促进和规范中介机制发展联席会议的通知》,草拟了《2008年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以市府办[2008]77号文件下发,目前正在收集有关部门落实情况。三是5月6日与市监察局联合组织召开了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联席会议,认真对2008年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工作进行了研究,要求市级25个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四是对《德阳市中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德阳市中介机构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再次修改报市政府审定。

(七)以万众一心,众志城成,攻坚破难,负重前行为指导,实现了金融尽快恢复营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迅速启动《德阳市财贸(金融)口地震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组织人员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全市银行、保险、证券业运行秩序良好,金融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作紧张有序有力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精心组织靠前指挥。一是在地震发生后的5月12日15时40分,班子成员带头第一时间对市区银行网点、证券经营场所的安全和受损情况进行巡查,掌握地震灾情和应急预案的启动情况。并对金融业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二是克服时间紧、通讯不畅等困难,及时将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的各项要求和相关信息传达到归口的30多个金融单位,并督促落实。三是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单位抗震救灾工作情况,从5月13日起开展了归口抗震救灾专项统计工作,每天定时收集相关数据,编发《金融抗震救灾专报》,并按时上报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保证了信息畅通。四是根据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认真分析金融单位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抗震救灾恢复正常生产的方案。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协调解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千方百计抗灾自救。地震发生后,全市金融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快速有效地组织全系统员工奋力抗灾自救,一个个帐蓬银行、活动板房银行、保险理赔服务站(点)、全功能金融电子服务车等流动银行在灾区的各个地方迅速建立。据统计,全市金融机构共新建立帐蓬银行和活动板房银行37处,保险理赔服务站(点)56个,全功能金融电子服务车等流动银行26台。截止5月底,全市所有金融营业网点全部恢复正常营业。在抗震救灾中有5个先进集体和6个先进个人受市委、市政府表彰;有81个集体、个人230人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中行德阳分行获中华全国总工会表彰,中行绵竹支行、吕仕洲等3人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状;建行德阳市支行汉旺分理处、市商行什邡支行、德阳银监分局团组织、中行德阳分行团委吕春获中央金融团工委表彰;德阳银监分局、工行德阳分行等6个先进集体和吕仕洲、傅白章获银监会表彰;德阳银监分局什邡监管办事处、农发行绵竹市支行等8个先进集体和谭建学、樊玉蓉、罗毅等12名先进个人获四川银监局表彰。

(3)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一是加强银政合作,积极支持灾后重建投资项目。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全市恢复重建项目规划,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向上级争取政策,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开辟信贷绿色通道。截止年末,已发放灾后重建贷款62.9亿元,其中:工业贷款34.77亿元,农业贷款9.66亿元。二是全市各保险机构积极开展灾后理赔,截止目前,全市各保险机构收到报案16728件,已理赔案件2755件,累计赔付金额1.19亿元。三是在市农发行和市商业银行的支持下,全市已在灾区收购生猪30.60万头,支付收购资金0.39亿元。市农发行还积极投放灾后夏粮收购资金5.09亿元,支持收购小麦24049万公斤,收购油菜籽3915万公斤。四是为支持灾后重建,自6月份以来,积极筹建我市首家村镇银行——什邡思源村镇银行,2008年12月3日,已正式对外营业。五是大力支持地震灾后居民住房重建,会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分别到各县(市、区)了解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情况,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我市农村信用社灾后重建和支持灾区灾民重建急需政策支持的请示》和《关于金融机构对地震灾后农户住房建设恢复重建工作给予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从9月27日起每天向市领导及相关部门报送灾后农房重建贷款情况专报,将金融支持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住房相关文件收集整理并印制《文件汇集》100余册,分别送发到各县(市、区)、市级相关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使其能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掌握国家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积极动员各银行业全力支持。截止12月25日,全市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已开工211642户,累计已完工98839户,永久性农房建设贷款累计发放45541户,金额9.09亿元。

(4)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地震发生后,我办党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中流砥柱作用,把金融业抗震救灾减少损失尽快恢复营业和支援灾区重建放在各项工作首位,一切为了灾区,全力以赴支援灾区。5月14日,组织召开全市金融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通报全市灾情和金融业受灾情况,安排部署金融机构抗震救灾工作。一是抓紧收集并统计上报全市金融机构办公营业网点在地震中员工伤亡、房屋和机具设备受损情况;二是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对受损办公及营业网点房屋进行安全检测,尽快恢复营业;三是草拟金融机构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四是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我市农村信用社自身灾后重建和支持灾区重建急需政策支持的请示》和《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启动猪肉储备计划的通知》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五是从人员上支持灾区,选派两名年轻干部到绵竹土门、富新镇帮助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5•12”以来,我办共组织召开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20余次,编写《金融抗震救灾专报》31期、《金融恢复重建专报》17期,代市政府草拟有关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文件16余篇、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写专题报告20余份、报送各种信息74条。接待上级机构到灾区了解情况21次。

(5)情系灾区组织捐助。全市金融业在自身遭受重创的同时,还积极向灾区群众争取援助资金和捐款捐物。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款物,据统计,我市市级金融机构已共计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款物3838.5万元,其中:省以上保险和证券部门定向捐助德阳3160万元;省级以上银行业定向捐助德阳678.5万元。二是市级金融机构积极捐款捐物,据统计,全市金融机构共向灾区捐助款物392.66万元,其中集体捐助246.22万元,8450名员工个人捐助107.46万元,1783名党员交纳“特殊党费”38.98万元。三是积极向我市遇难学生家庭重建家园特别捐款81.18万元,其中银行业捐款466070元,保险业捐款309425元,证券业捐款3万元,市财贸(金融)办捐款6300元。四是积极组织向灾区捐赠过冬款物,合计价值近10 万元,其中市财贸(金融)办捐赠棉被20床,价值200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缺口巨大。“5.12”特大地震给德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70亿元。按照 “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总体奋斗目标,必须有足够的重建资金作保障。然而,据初步测算,德阳今明两年恢复重建需要总投资超过千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即或减去自筹资金100亿元、今明两年各级政府扶持200亿元以及北京、江苏等对口援建100亿元,重建资金缺口仍高达600亿元。如果金融部门今明两年内能贷款250亿元,仍有350亿元重建资金硬缺口。

(二)金融生态主体尤其是地方金融机构自身重建的任务异常艰巨。地震给德阳金融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据初步规划,我市金融机构需恢复重建的营业网点508个,计划在原址上恢复的营业网点407个,异地建设的营业网点101个,计划总投资10.16亿元。特别是极重灾区的农村信用社恢复重建3.9亿元资金尚未落实,加上受灾贷款企业数十亿元的信贷资金损失自身难以解决。而农村信用社又主要担负着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当前尤其是受灾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任务,这就更增添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和工作压力。

(三)重建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门槛”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德阳全市恢复重建需投入3800多亿重建资金,(其中仅28.2万受灾农户永久性住房重建按每户8万元计就需投资225.6亿元,如国家户平补助2万,也只能解决56个亿),巨大的资金缺口,如十万火急;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和物质保证性等基本制度形成的信贷准入门槛,以及现行体制机制原因,又导致贷款很难发放出去,银行同样为此而感到心急如焚。这种灾后重建过程中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门槛”之间的矛盾已显得十分突出。

(四)银行业不良贷款迅速攀升,潜在风险增大。“5.12”特大地震,导致德阳全市5882户贷款客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涉及107.32亿元贷款不能正常周转,损失类贷款预计超过50亿元。据年末数据统计,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360.28亿元贷款中,只有234.5亿元的贷款能基本维持正常周转。不良贷款比年初净增加42.78亿元,不良占比达到23.02%,上升1.11个百分点。而且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因素影响,不良贷款上升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资产质量下滑,已威胁着德阳金融生态主体内生环境的改善。

(五)震后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中明确规定:“对灾前已经发放,灾后不能按期偿还的各项贷款延长还款期限6个月,在2008年底前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为不良记录,不影响其继续获得受灾地区其他信贷支持”。加上电视、报刊等媒体仅对“四不”进行了广泛宣传,未对银行贷款的偿还性加以正面引导,这使本已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心理创伤的灾区群众,误认为原来贷款可以等待国家给予豁免核销。再加上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的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此,城乡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六)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对灾区金融生态环境构成双重影响。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正在进一步加剧,这无疑会给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带来更多难以预测的困难和严峻挑战。

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作为德阳现有产业结构中的重装机械制造出口型企业已经出现合同退单,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滑;纺织服装、化工、房地产、旅游等行业经济景气指数继续恶化;来料加工型、生产力低下、“两高一资”等中小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导致的停产关门,工人失业状况进一步显现;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潮”而导致的就业与创业压力;灾区农房重建建材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因素而导致的安居工程进展迟缓、兴业难局面等等,致使经济增速放缓形势更加严峻。

金融运行环境方面: 一是“5.12”特大地震本已给德阳银行业金融机构造成了50多亿元的贷款损失,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并呈攀升之势;二是国家出台的对地震重灾区的贷款“四不”政策,正面宣传不够,导致金融信用环境恶化,废债倾向逐渐蔓延;三是极重灾区金融生态主体尤其是绵竹、什邡农村信用社遭受重创,元气恢复异常艰难,加上各级政府承诺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如期妥善解决,不良资产占比高企,经营状况恶化,潜在的流动性支付风险正在逐步累积;四是灾区农房重建金融支持尚需加大力度;五是“三有一无”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担保补偿机制的建立仍然滞后;六是保险行业机构过度发展,行业内部不规范竞争和潜在道德风险正逐步积累;七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和央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一方面将“信贷”从银行逼出,导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重点骨干企业和大项目的信贷资源争夺更加激烈,对中小企业仍然是“嫌贫”以待;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虽有强烈的信贷冲动,但因存贷比偏高,头寸偏紧,且流动性支付风险已开始暴露,灾区金融安全与稳定的维护任务将变得更加繁重。

四、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是震后德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关键之年,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德阳”和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把灾后恢复重建与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通过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灾后德阳经济社会全面恢复振兴,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提供更为宽松和谐的投融资环境。为此,应明确以下工作重点:

(一)全力做好金融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支持重灾区加快金融网点恢复重建,提高并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2.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和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省政府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国发[2008]21号、银发[2008]225号和304号、川办发[2008]49号文件精神,继续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支持灾后重建。①各项贷款余额比上年净增2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长水平;②不良贷款率低于上年水平;③加强流动性监测,确保不发生银行流动性支付风险。

3.继续加大灾后重建保险支持力度,增强防震减灾能力。①全市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②农房保险覆盖面明显提高;③积极开展“三农”保险,增长比例不低于保费收入增长;④加强保险行业风险监测,严防恶意竞争和道德风险。4.鼓励已有上市公司对本市企业实施重组或购并,支持未上市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培养有条件上市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确保本市证券交易市场健康稳定。5.积极稳步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6.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总结推广会员制担保机构发展经验,完善担保风险防控机制。

(二)全力推进并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加强政府主导,有条件的县(市、区)要相机组建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并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其职责;

2、进一步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宣传方式,诚信公益宣传覆盖面扩大到全市城乡;

3、配合灾区农房重建,重点抓好农村社会信用工程建设,推广旌阳区经验,在全市范围开展信用乡镇(村)、信用农户创建活动;

4、加强银、政、企信息交流沟通,完善联系会议制度,打造优良稳定的经济金融的行政服务平台,全方位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5、加强金融生态司法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确保辖区金融安全稳定;

6、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明确监管职责,提高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

上一篇:第四单元测试下一篇:呼叫客服中心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