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生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摘引(精选3篇)
1.以“三生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摘引 篇一
关键词:三通工程;教师专业化成长;城乡共同体;在线资源推送;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2-0071-03
近年来,临沭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为中心,以机制建设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保障,抓住了机遇,抓住了重点,抓好了落实,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县域教育健康、快速、均衡发展。
一、加强组织管理,有力保障县域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临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通过算经济账、民生账、发展账“三笔账”,提升了对“三通工程”建设的再认识,由此确立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平台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此,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推进实施。2012年底,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明确职责,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多层次召开会议学习研究,邀请有关领导专家作报告、开讲座;县领导多次召集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深入学校进行调研,并经常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本著先易后难的原则,按照国家及省市规划要求,制定了《临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暨“三通两平台”工作的通知》(沭政办发<2013>6号)、《临沭县2013年-2015年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规划方案》和建设标准。同时,要求各镇街、各学校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按照规划和标准要求,高质量、高标准进行建设。在财力上,县政府建立了教育费附加、彩票公益金、土地出让收益计提以及学校公用专项经费列支等教育经费项目逐步投入、梯次投入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投资机制。同时,在教育系统内部,从教干到教师,认识上、行动上迅速行动,制定出台了空间建设评价、规范、评优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召开各层面的培训会,全面推进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推进“三通工程”建设进程,促进教育信息化驶入发展快车道
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临沭县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完善资金筹措体系,有效保障了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2008年至2011年投资2300多万元,实施了全县信息中心设备升级改造,完成了所有农村小学的教育城域网接入,使教育城域网延伸到全县每一所学校,同时也实现了县域内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自2012年以来,临沭县共投入资金5400多万元,以“四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一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工程,采购电子白板1992套,实现所有班级都配有电子白板或触摸一体机,教学中,摆脱了传统黑板的限制,方便了信息化手段的教学。二是教师机、学生机建设工程,更新学生机4704台,教师用机2879台,全县包括农村小学在内,学生上课均人手一机,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三是录播室和视频会议建设工程,建成智能录播教室33间,并依托录播室建立了能容纳500个点的教育视频会议系统,中心小学的优质课堂实录实时传送到农村学校,为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校园网更新工程,为全县各学校配备了110台三层交换机,300台可网管二层交换机,并提供了国标网线,为镇街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配备了服务器,保障了校园网的畅通。2013年完成了千兆光纤到镇街,百兆光纤到学校的传输网改造,目前,县教体局信息中心使用的中国联通网宽带出口已达2.5G。提前完成了国家提出的“宽带中国”进校园的战略部署,全县实现了“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实现了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效推进。
三、实践探索同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取得初步成效
1.注重资源优化,加强教学精品资源建设
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科技司王延觉司长调研中指出,要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机制,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力度,总结梳理资源建设经验,有目的有系统的建设一套精品课程资源,以达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一是突出加强教师空间资源建设。为促进教师资源建设,一方面县教体局规定教师以教学常规为突破口,按照教学进度上传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网络实践活动,对空间资源优化整理。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对上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做了统一要求,教师空间资源的质量得到提升,浏览学习更方便。二是突出加强教学精品资源建设。县教体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县中小学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录像活动的通知》,借此活动集中研发了一批学校精细化管理资源和优质教学资源。同时,组织近千名教师参加全县“云空间建设与教学应用”说课等信息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目标、扎实落实集体备课成果,培养教师落实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整合的能力,提高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2.推广平台应用,实现扁平化教育管理
临沭县充分发挥各级云平台的管理优势,与教育管理相结合,力求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性。让教育部门的管理职能延伸到基层的学校,偏远地区的师生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的教育信息。利用云平台安排部署工作,各学校可随时掌握上级部门工作动态,并按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各学校结合实际运用云平台,分别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电子政务、处室管理、课程管理、班级管理、档案管理、家长学校、校际交流等各种教育管理模块,实现了系统内部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同时,临沭县依托城乡共同体,充分应用空间平台,实现了城乡共同体进行联合教研。自活动开展以来,驻城学校和乡镇中小学依托云空间,联合开展的教研活动、观摩学习、平台构建、经验交流等活动就有了更便捷和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依托联动云平台、云空间开展的“空中课堂”、“空中教研”等活动,让处在偏远乡村的教师足不出户便可以与网上名师面对面。空间让教学的“主战场”内容更丰富、稀缺课程不再稀缺。
3.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县域教育提质增效
临沭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力求实现优质资源的实用性,促进县域教育提质增效。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师生沟通、家校互动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公平化、均衡化发展。充分利用 “人人通工程”,积极开展 “网上作文”、“网上绘画”、“网上动画”、“电子报刊”、“网页制作”、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教学与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为每一位中小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网上场所,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张扬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扎实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去年以来,临沭县教体局相继开展了全县中小学学校管理和“十百千”课堂教学录像活动;全县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利用“云空间建设与教学应用”说课、开展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學达标活动;利用网络空间深入开展寒假网络社会实践、云空间应用优秀班级评选、校长论坛、网上研修、空间作文、读书伴我成长和科研共同体等网络教育科研活动等。教师借助网络课程,开展空间作文评比、“网络绘画作品展”、“网络数理化擂台赛”等网络学习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利用空间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策划设计等多项综合实践能力活动的开展。2013年11月16-17日,山东省教育科研管理暨中小学作文教学现场研讨会在临沭县举办,该县教科研管理及作文教学改革成果在现场会上推广,得到与会领导、专家、教师的认可,有效促进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通过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几年来全县各校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上涌现出了许多特色和亮点,如:县第三初级中学的教学资源建设、网络联合教研,第一实验小学的学校扁平化教育管理,第四实验小学的微课程研究开发,青云镇的电子化教案、石门镇的学校空间智能化管理等。
临沭县以“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为推进重点,全面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省、市教育部门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012年至2014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科技司、中央电教馆等部门的领导先后四次到临沭县调研指导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临沭县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2年11月和2013年9月,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召开,临沭县分别在会上发言,均赢得了上级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2013年5月18日,第五届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颁奖大会上,临沭县上报完成的《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应用创新与示范》项目荣获本届华夏高科技产业最高奖项特别创新奖。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104年全国教育厅局长信息化培训会议上的讲话,对我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9月份,临沭县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县域综合试点单位”。
2.全面推进区域教育快速发展 篇二
概况:贵溪市人口57万,各级各类学校287所,在校学生88593人,专任教师5207人。1997年、2001年两次被评为“两基”工作全国先进县(市),2003年被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巩固提高先进县(市)。
理念:安全第一、德育首位、教学为中心。
感言:为每个孩子能读上书、读好书只争朝夕。
贵溪市是江西省东北部的一个有着55万人口的县级市。最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财政收入一直居全省县、市前列。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贵溪市的教育在市委、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区域教育的管理不断加强,改革不断深化,全市教育步入了协调、快速发展的轨道。为了共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本刊记者采访了贵溪市教育局局长黄贵龙。
记者:黄局长,您好!作为经济强市的贵溪市,你们在打造教育强市上从教育体制入手,对此,您有着怎样的看法和实施了哪些改革措施?
黄贵龙:是的,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是困绕教育发展的障碍。我们在2002年就进行了管理体制的三项改革。一是改校长终身制为竞聘上岗制,将全市管理权限范围内的81位校长职务位子全都腾出来,进行公开竞聘上岗。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程序,把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表现出色的人才选拔到校长岗位。校长任期三年,对不能完成工作目标或不能很好履行职责的校长,按程序予以解聘或免职。二是改教师分配制为聘任制,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实行全员聘任。根据定编、定岗、定员、定责、择优的原则,进行目标量化考核,实行末位淘汰、落聘分流。近年来,全市共落聘未聘教师730人次。三是改平均分配制为结构工资制。学校将每个教师的30%的绩效工资,集中统一管理,按工作量和工作绩效进行第二次分配,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达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目的。
记者:三项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牵涉到多方的利益,肯定会遇到一些阻力吧。但是改革带来的预期效果又会给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这一点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黄贵龙:对“三制”的改革,我们的态度是坚决的,也是慎重的。我们把改革定位于继承与创新上,是在以前基础上的积极改进,是对旧体制的扬弃。全盘否定大家难以接受,改进则拍手叫好,因而我们的改革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改革带来的局面是令人满意的。通过“三制”改革,我市教育领域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校长和教师的竞争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出现了人人想干事、干好事的局面。在“三制”改革的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积极完善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市每年财政支付教育事业经费9 000多万元,我们还从2006年开始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聘、择优录用200多名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
记者:“三制”改革,是人事制度的改革,有效地调整了“生产关系”,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活水。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硬件建设水平,贵溪市这些年加大了力度,成效也明显。
黄贵龙:学校硬件建设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二期危改”,学校D级危房全部消除,校舍安全得到根本保障。我市“二期”危改累计投入资金3 233.49万元,其中争取中央、省、市补助资金626.42万元,本级财政配套及自筹资金585.82万元,社会助学及其他资金2 021.25万元,共新建维修校舍55 088平方米,消除危房34 917平方米。“二期”危改实施后,我们建立起以市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300万元的配套资金作保证的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二是实施网点调整,改造薄弱学校,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先后撤并了条件较差的初中6所、小学132所,累计投入资金900余万元。三是提升城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城区有4所学校的教学楼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在农村工作已全面启动“新农村卫生校园建设”,对3所初中、7所小学进行改造,规划新建厕所650平方米,沼气池490立方米,食堂灶具改造61套,项目总投资84万元;中西部农村校舍改造工程2008年6个项目全部通过公开招标并开工建设。另外,我们准备用5年的时间对农村的村完小和教学点进行改造提高,使农村学校有塑胶跑道和篮球场,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在办学条件上的同质发展。四是完善教育技术装备。2006年,我们投入了746万元(其中市财政配套149万元),实施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先后建成成套教学光盘播放点94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92个,计算机教室28个,全面提高了我市中小学的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2006年11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贵溪在实施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工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宣传报道。
记者:改善办学条件,投入了那么多资金,而资金的筹集从来就是件困难的事。黄局长,贵溪市在筹措学校建设资金上采取了哪些有效办法?
黄贵龙:我们在政府确保资金投入的前提下,主要通过“上面争、下面省、对内换、对外引”的方式筹措校建经费,即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对下面学校零星修缮及建校经费要求自筹,对内尽可能将网点调整后的闲置资产置换盘活,对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民间资金投向教育。
我们在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记者:学校文化建设体现的是学校内涵发展,贵溪市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没有忽视抓学校文化的软件建设。黄局长,文化建设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抓的?
黄贵龙:立足于学校实践,积极构建开放、民主、人文、和谐的学校氛围,突出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提升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完善教代会制度,全面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弘扬了民主科学的管理文化。我们有不少学校积极创建书香校园,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着力打造“一校一品”,构建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全市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富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典型代表,其中贵溪罗河明德学校以其独特的办学特色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记者:我们了解到“细化德育,做稳安全”是贵溪市近年来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德育和安全工作摆在比较突出的位置。
黄贵龙:我们紧紧围绕“德育首位,安全第一”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制度,加强德育和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德育工作得以细化,学校安全得以保障。在德育方面,我们树立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思想,建立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我们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安全方面,我们强化了安全责任意识,明确了安全工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了“安全首问制”,规定工作人员下到学校指导检查工作,不管此行目的是否与安全有关,都要首先过问、检查、督促学校做好安全工作。由于思想重视,措施得力,多年来,贵溪未发生一起校园安全责任事故。
记者:教育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黄局长,我们知道您是很注重管理的,提出了以规范管理为先导的理念,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规范”,您是如何在“规范”上做文章的?
黄贵龙:我们围绕“在思路上把握,在过程中引导,在制度上规范,在考核中评价”四句话,做了一些工作。
在思路上把握。我先后提出“顾全大局、安全第一、德育首位、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建一所、成一所、像一所”的校建理念;“论功行赏,无功即是过,用人不疑”的用人理念;“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提质量”的教学质量提升理念。这些得到大家的认同,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收到了良好效果。我们每年都外派二十多位校长到上海、杭州等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学习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方法,就是想让校长们的思路也得到创新。
在过程中引导。思路决定后,学校就开始赛跑。在过程中,“运动员”动作不规范的就及时纠正,有身体消耗大的就及时服务,有违反比赛规则的则及时制止,全过程监控。比如我们领先全省教育系统设立的教育报账中心,实现了对学校财务的有效管理和监控,教育报账中心的成功运作模式曾多次由《中国教育报》等国家媒体向全国教育系统推广介绍。
在制度上规范。“人管人累死人”,吃力不讨好。以修订《贵溪市教育管理规程》为切入点,制定修改了一系列制度,自己带头按制度办事,干部职工自觉遵守,省时省力。
在考核中评价。运动员比赛,成绩好的奖励和鞭策同步,成绩不好的鼓励和处罚并举。我们每年都将学校上报的工作计划以一号文件下发到各校,同时制定激励措施,对一次未完成的实行诫勉谈话,对两次未完成的实行免职,对完成好的进行重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应该说,这几年,我们的管理工作是规范的,教育形象是良好的。
贵溪市教育得以健康、快速发展,我想除了有一个比较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外,更重要的是教育领域内部的大胆改革、必要的资金投入和规范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罗贤良
3.以“三生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摘引 篇三
山东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
自启动生态省建设以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认真组织实施《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成效显著。全面系统地推进了以“点、线、面”为特色的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即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为单元,拉长产业链,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大的区域为载体,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坚持把企业的发展定位在低消耗、高效益、无污染上,实施了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战略,培育了鲁北化工、潍坊海化、青岛啤酒厂、黄岛电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照市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同时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开展了创建生态示范区、环保模范城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目前已建成1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0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7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个国家级绿色社区,24所国家级绿色学校,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展系列创建活动,推进了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突出。从群众关注的脏、乱、差问题入手,按照“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了一批精品工程,形成了一批新亮点,城乡面貌大有改观。到目前为止,全省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86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7.1%,集中供热率达32.5%,非农业人口用气普及率达95.4%。全省有1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个国家卫生城市、4个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青岛、烟台分别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03年以来,我们围绕荒山荒滩造林、农田林网建设以及村镇绿化,全面启动了“绿色山东”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区域绿化为主体,绿色通道绿化为框架,乡村绿化美化相依托的林业生态体系。
三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重要进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监管、部门配合、市场引导、舆论监督、公众参与、依法治污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职责。启动包括南四湖、东平湖和小清河在内的“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编制实施调水沿线27个控制单元治污方案,对省辖淮河流域内100多家外排废水不能达标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列入“再提高”治理计划并限期完成。加大结构性污染防治力度,关停了5万吨以下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草浆生产线和5000吨以下的酒精生产线,清理整顿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实施了火力发电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实施方案,颁发了造纸、规模化畜禽养殖、水泥、印染、生活垃圾渗滤液等5项地方性排污标准,发布了所有设区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重点流域水质月报。近3年来,全省COD、氨氮、烟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04年,全省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89.6%,符合二级标准的城市数比2000年增加4个,全省1-4类断面水质为34.4%,比2000年上升7.5个百分点。
四是环境法规体系逐步健全。省人大颁布实施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议》,把生态省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大地方立法力度,制定完善了《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环保法规规章;出台了《山东省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和《山东省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专项执法检查,组织开展“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和“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等专项执法行动,对环境违法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启动“山东数字环保工程”,建成21个重点流域水质和91个空气自动监测站。
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
今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一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实施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战略,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结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以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为核心进行结构调整,在冶金、电力等行业建设100项效率高、消耗低、污染小的重大资源节约项目。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县(市、区)、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搞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二是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城区旧居住区和村镇的规划改造,加强中心镇和村庄的规划建设,营造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镇环境。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每个县都要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3年内新建污水处理厂50座,完成配套管网1200公里,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80万吨。全面启动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集中整治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脏乱差”环境。
三是以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加强污染治理和防控措施落实,集中突破南四湖、东平湖和小清河流域的水环境污染治理,确保到2007年稳定达到南水北调三类水质的要求,在南四湖和东平湖滨湖地区建设2万公顷人工湿地,促进两湖水体净化。突出抓好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对位于“两控区”的火力发电厂、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2007年底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和安装二氧化硫在线检测装置。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落实减化肥、减农药,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规划,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年内基本完成重点流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四是以国土绿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山东”建设。努力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平原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沿海绿化美化。争取3年完成二级以上公路、主要河流和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及胶东调水沿线的造林绿化,基本完成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绿化,3-5年完成海防林带的补植和改造提高。加强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3年形成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五是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努力缓解水资源瓶颈的制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抓好南水北调和胶东引黄供水、沂沭泗河东调南下等大型调水工程建设,搞好病险水库除险扩容、地下水库、平原水库等工程建设,争取到2007年新增供水能力10-15亿立方。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旱作农业以及节水型工业。积极开发替代水源,重点搞好中水回用和海水、陆地咸水的综合利用。在城市推广分质供水和一水多用,在农村全面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集防洪、蓄水、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水资源开发工程项目。
六是以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抓紧矿山生态的保护与恢复,重点治理采矿塌陷地和已毁山体,到2007年,城市规划区、铁路、国道、省道两侧以及旅游景点、滨海旅游带可视范围内的露天采矿点全部关闭。以莱州湾、胶州湾、黄河口为重点,加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搞好渔业资源修复,加快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海水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建立海洋生态安全应急机制。加强对油气勘探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强南四湖、东平湖、黄河三角洲等湿地、草地及近海岛屿、滩涂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
加大措施力度,推进生态省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狠抓落实,确保生态省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坚持党政一把手靠上抓、负总责,建立健全生态省建设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体系。进一步发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研究解决生态省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生态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二是加大依法推进力度。继续完善自然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环境污染纠纷等方面的地方性配套法规和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切实把生态省建设纳入依法推进的轨道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重大战略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改革价格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四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政产学研”机制,加大科技开发与推广力度,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人才培养,引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参与生态省建设。
【以“三生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摘引】推荐阅读:
小学三生教育教案11-24
二年级三生教育12-14
《三生教育》教学建议01-07
浅谈农村小学三生教育的有效实施07-22
三生教育计划总结07-20
幼儿园三生教育11-03
学校三生教育工作计划08-30
小学三生教育培训心得09-11
数学三生教育教学理念10-17
三生教育获奖演讲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