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案封面设计

2024-12-12

英语教案封面设计(精选9篇)

1.英语教案封面设计 篇一

教学设计

名称 unit5 first aid 基本信息 白洁 执教者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高二英语必修五

本案例把教材的warming up 和reading部分结合起来,旨教材分析 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急救知识,并能用所学的有关first aid的知识,根据不同情况提出急救措施。同时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和树立安全意识,意义重大。

1.认知基础:高二学生基本上能用英语清晰地表达个人观点,学情分析 准确地描绘生活现象或表达个人情感,能用基本的词汇、句型对有关急救知识做出基本描述。

2.心理特征: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独立自主性强,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及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3.学习能力:学生对过去分词的用法有基本的了解,其自主阅读与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团体协作能力,并能进行有效成功的交流合作讨论

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字、词、句 教学目标 目标

阅读速度和技巧的训练

过程与方法(1).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目标

(2).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3)提高学生对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分析水平。

情感态度与(1).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价值观目标

(2).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

(3).通过课堂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 兴趣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使用不同的 阅读技巧

(1).如何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2).如何培养学生针对突发情况,实施正确的的急

救措施。

教学策略主要以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为主,通过教学策略与 多媒体课件以及安排多个课堂教学活动贯穿整个课时,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每个环节

预设的时间)

step1.greet the whole class greet the 互相问候 warming up teacher

.watch and answer.show students 通过展示图1分钟 pictures and find out the watch carefully 片让学生形

questions: and work in 象、直观地step2 groups to give 感受first leading-in(1).what has happened in each the answers aid,从而自

picture? 然导入新5分钟 look the picture 课。采用

(2).discuss what kind of first aid carefully 小组合作、stept3 you should give in the following and discuss 抢答形式竞situations.in groups.赛,激发学pre-reading choose one 生的合作意1.present a picture and ask: member to give 识。5分钟(1).what has happened? the answers:

(2).what sorts of injuries(1).boiling 利用教材中step4 will the child have?(3).what water has poured 的图片导入while-kind of first aid would you into the little 本课的主题perform? girl.(2).she first aid reading will have for burns reading for general idea.1.make burned.30分钟 the students to skim the passage 在整个的阅(3).answers can in limited time and get a 读过程中,vary.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 对学生进行

students skim 限时阅读,reading for details the passage and 培养学生的

work in groups 快速阅读能 1).tell if the following to find out the 力。培养学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answers.生通过略读

获得文章大 1.our skin has three layers.2.students read 意的能力。we will never get burned by the the whole sun.3.burns are divided into passage to find 培养学生通three degrees according to the the answers 过跳读,找degree of pain.4.third degree 寻所需信息burns are the most serious and students skim 的能力。培painful.5.put cool water on and scan the 养学生根据any burns to cool them.6.don’whole passage to 已知信息进

t rub the burns 7.it’s better that find the right 行推理判定you put some butter or oil on answers 的能力 burns

part1.the 训练学生通

2).answer the purpose of 过阅读把握questions 1.why should you put skin 文章细节的cold water on a burn? 2.why 能力。

causes of doesn’t a third degree burn part2.burns 培养学生文hurt? 3.why do you think

章结构和内clothes and jewellery near burns

part3.types of 在逻辑进行should be removed? 4.if someone

burns 分析的能力 has a third degree burn, why might

you see tissue?

then find out how many parts there

are a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2分钟

part1.the purpose / function of skin

part2.causes of burns hot liquids, steam, fire, radiation,the sun, electricity, chemicals

part3.types of burns: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急救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布置作业 写一篇有关急救方面的小作文,100字左右 分钟 板书设计 unit5 first aid

first degree burns, second degree burns, third

degree burns

part4.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part5 first aid treatment

本课围绕first aid展开教学,通过阅读课文first aid for 教学反思 burns的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急救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安全意识和救护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阅读课文的内容、结构相对简单,我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在阅读速度、掌握大意、细节理解和根据所学信息进行判断这些方面上。上课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小组活动和讨论气氛活

跃(这与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有关)。急救知识小测试一方面活跃课堂,另外也使得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一些正确的救护知识。同时这节课很好地落实了情感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临危不乱和助人为乐的精神。课后作业的布置延伸了课内所学,也为这一单元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总体来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很好落实。

我认为限时阅读这一环节很重要,它能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通过略读理解大意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课文理解情况。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细节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寻找所需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学生的作业看,基本了解了急救知识,并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出来。

听课老师的点评:本教学设计体现了课改精神,设计的每一个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有意识地教授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如阅读教学读前、读中、读后,有很多技能,利用文章的标题推测、预测等等。对教材的使用非常灵活,根据教学实际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指导有点拨。

2.英语教案封面设计 篇二

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课程内容准备教案,并根据教案准备的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系统、有逻辑性的教学;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此,如何设计该课程教案就是摆在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之前,必须全面了解课程内容,并进行相关信息和资料的补充,充实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对于口语课程的教学来说,普遍采用的是交际法教学,而交际法英语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交际能力的学说。按照范埃克对交际法教学大纲的阐释,交际法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群体、语言活动、话题、场合、角色、语言功能、具体意念等方面。 本文就根据范埃克对交际法教学内容的阐释来探讨《大学英语·口语》的教案设计。

2.明确接受教学的目标群体

在设计口语教案之时,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接受教学的目标群体。范埃克把目标群体分成了四类,其中之一便是“对象与讲外语者的接触,总的来说,是表面的,非专业性的”。 这一目标群体的描述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比较吻合。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口语教学时必须根据这一群体的特点和对语言掌握的程度来进行授课,以此保证授课的效率和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

3.根据课程内容安排语言活动

口语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交际。范埃克对语言活动下了个定义: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对话,即说和听。说指的是能够表达话题内所列的内容;听是能够听懂别人就话题所作的回答,以及飞机场、火车站等的公共广告等。根据范埃克所述,在运用交际法进行口语课程的教学时,听和说的能力是同等重要的。要能听懂,才能进行交流。 因此,教师可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组或者几组对话,让学生在两人一组的对话练习中或者多人对话中理解对方,并流利地进行交流。

4.确定交际法教学的话题

最为重要的内容便是确定交际法教学的话题。话题是学生进行交际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范埃克把话题划分为十四种:个人情况、休闲娱乐、旅行、卫生保健、购物、问路、气候等方面。这些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因此,教师可根据授课的内容和需要,设置一个或者几个话题内容,供学生练习。

5.根据对话的内容安排角色

在设置了对话话题这个大框架之后,教师应根据对话的内容安排角色。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和对话需要,合理设置角色,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角色的表演和塑造,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6.安排对话发生的场合

在设置了合理的角色之后,教师应安排对话发生的场合。由于是大学英语教学,因此,对话发生的场合一般是在教室内。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对话表演;也可以把课堂内的桌椅移开,留出一块空地供学生表演。由于课堂教学场合的限制性,这里就不再展开阐述。

7.教师就语言功能和具体意念进行说明对话要求

在话题、角色、场合都设计完毕之后,教师应就语言功能和具体意念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流畅、高效地完成对话。范埃克将语言功能分为了六大类:传递和获取事实信息;表达和了解理智态度;表达和了解情感态度;表达和了解道德态度;社交。根据这六大分类和话题内容,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课堂对话内容所代表的语言功能是什么。

比如,如果交际教学的话题内容是问路,那么它所代表的语言功能便是传递和获取事实信息,是以询问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再比如休闲娱乐的话题,则是以表达和了解情感态度为主。掌握好语言的功能对交际法教学非常必要,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抓住交流的目的性,有效完成交际。而具体意念指的是与范埃克提出的十四个话题相关的词汇,并以句型方式提供上下文内容。所以,在进行对话练习之前,教师需根据对话内容列出此项对话所要使用到的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型,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和感受。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熟悉相关短语和词汇,并进行操练,掌握用法,在实际的练习中高效率地掌握知识点。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对话练习提出要求,尤其是对“说”提出具体要求。范埃克对“说”的要求是:以合理的速度、用足够的精确性和合理的正确性表达自己。

8.话题表演结束后,对学生的整体练习进行评价和总结

最后,在话题的表演进行完毕之后,教师需对学生的整体练习进行评价和总结。表扬学生在口语练习和对话操练过程中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在课堂口语训练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9.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现如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英语》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教学任务,担负着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使命。既然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那么,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就十分必要。

《大学英语·口语》教案的设计和撰写有多种方式,无论以何种方式设计教案,其主旨都不能背离“让学生勇敢地开口说英语、用英语表达自己”这一基本要求。因此,话题的内容、角色的分配、合理的课堂教学形式等都是《大学英语·口语》教案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合理设计教案,让学生在实际的口语练习中逐渐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让说英语不再困难。

摘要:本文依据范埃克的教学理论,提出《大学英语·口语》教案的具体设计方式,以期能够对《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高效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案,设计,高效

参考文献

3.英语教案封面设计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教案设计;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案的设计要突破传统侧重知识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测练题的选取和教学步骤的安排,呼唤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统一,使学生“在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须的准备工作,而教案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新课程呼唤与之相应的英语教案设计。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英语教案设计应体现以下策略:

一、灵活开发校本资源,丰富英语教案设计的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让学校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因此,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第一线教师的身上。既然是校本课程,则要与学校的资源相结合,突显其特色。教师结合校本资源备课,须以学校为本,离开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整合教材原有知识,挖掘隐性信息,扩大知识面

傳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完教材,侧重点不外乎知识重点、难点以及考点,同时安排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外作业。他们没有考虑教材的潜在信息,也容易忽略学生的心智特点和能力。顺应这种理念就衍生出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自留地”以供其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新课程的设计突其显性内容的同时张扬隐性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校本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为此,教师要勇于在英语教案设计中与新教材进行重构对话,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理和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学习态度等,以教材为范本,大胆创新,对其进行加工,通过取舍、补充、替换或拓展,创设情景,设计英语教案,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英语教案中大胆地突破教材的限制,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自编、自导英语教案,辅以自设测练题,则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想象力,增长智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师生互动对话,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英语教案设计较为单一、线性,教师较为侧重英语教案步骤的编写,而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知识,完善人格。根据我国新课程的三个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理念,摒弃教师本位主义,直接与学生全面对话,突破单纯的知识灌输,在英语教案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在与新教材进行对话的前提下,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情景,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注意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能力。教师在英语教案的设计中应服务学生,侧重学生,构设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导火线”,促使学生解放自我,挑战教师,敢于与教师就知识发生碰撞,发表不同意见,提出独到见解。英语教案设计中要强调学生互动因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习,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又交流情感,共同提升,和谐发展。例如,英语教师本着“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认真研读教材,在英语教案设计中力争把时间交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人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参与各种听、说、读、写活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知识,“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四、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试题的设置不但考查学生本学科知识,而且考查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反观以往的教学,教师常会将本学科独立于其它学科之外,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片面、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新课改力图突破这一不足,强调新课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呼唤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互相补充,凸显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结合,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前提下,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促使各学科共同服务于新课改总体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应既体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又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为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做准备。新课程基于单元所设置教学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设计。

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方案,大力提高英语教案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的一个特征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要变革传统英语教案那种单一、侧重教学步骤的做法,改单纯的汉字模块为图像、文字、声音的组合,将学科知识色香味美地呈现在课堂上,沟通学科问的联系,使学生健康成长。在聚会为主题的公开课上,笔者一开始就用投影播放了美国人的结婚聚会片段,同时在课上引出了许多不同的聚会,从而使学生在听课时积极调动各个器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是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种类繁多的信息,既丰富了教材的显形内容,又有利于开发新课程的隐性信息,将时间隔阻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英语教案设计更具血肉,更生动活泼。

总之,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理念,灵活地组织学生,优化课堂教学,并于课后不断地反思、修正英语教案,从而加速推进新课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英语教案设计借鉴 篇四

教学内容:SectionA

知识与能力

SectionA主要是通过介绍服装,学习谈论服装的价格和颜色;学会谈论对服装的喜好和购物时使用的礼貌用语。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学习运用重点句型和语法点:HowmuchisthisT-shirt?It’ssevendollars.Howmucharethesesocks?Theyaretwodollars.。

教学突破

SectionA重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谈论如何询问服装的价格和颜色,并学会如何购物。让学生进行情景操练,重复使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教师准备

设计课文中所涉及的服装图片或教学幻灯片或实物;设计课后巩固练习的幻灯片;制作la、3a部分的插图和人物对话的课件,将听力部分的内容插入,谈论服装的价格和如何购物。

学生准备

收集一些常见的服装名词,并经过调查,弄清常见服装的价格。

教学步骤

一Greetings:

LetSslistentoanEnglishsongandsingit.

二Presentation:

SectionA主要是通过介绍服装,学习谈论服装的价格和颜色。可采取情境导入法:

1.让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物品,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先通过收集学生的物品,和让学生回答,引出本课的结构,功能.

T:WhataretheseinEnglish?

S:Theyarebags,hats,pants,socks,shorts,sweaters,shoes,pandas,cars,andbasketball…

T:Whatdoyoulike?

S:Ilikeredhats,greensweaters…

T:Howmucharethey?

S:Theyare…

2.引导学生进行pairwork对话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互相交流。

三.Practice;

1.播放1b部分的录音让学生听,引导学生在图画中圈出所听到的服装,完成1b部分的教学任务。

2.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活动,完成1c部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运用howmuch进行询问价格与应答,可采用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方式:Howmuchis/are…?It’s/They’re…;再让学生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型。

3.Playgames:让学生做一做猜颜色的游戏。

4.播放2a部分的录音让学生听,引导学生圈出他们所听到的服装图画教学一些表示颜色、长短和大小的形容词,完成2a部分的教学任务。

5.重新播放2a部分的录音,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填写价格标签,完成2b部分中的听力训练任务并掌握howmuch问句的构成和应答。

6.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活动,完成2c部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就1a部分中的`服装进行对话练习,巩固howmuch问句的构成和应答。可采用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方式:Howmuchis/are…?It’s/Ihey’re…(学生根据自己所调查的实际情况作出回答)。

7.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填空的练习,完成3a部分书面表达的教学任务。可先播放该部分的课件(购物场面)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然后再填空,既练习了听力,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8.引导学生操练3a部分的对话,熟悉并掌握购物的对话,学会如何购物;再让学生就3b部分的图画内容进行对话练习,运用所学的目标句型。

四.记忆游戏-----TheMemoryGame

引导学生展开TheMemoryGame游戏活动,完成第4部分口语交际和听力训练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重复前面同学所说的句子(谈论服装的价格)来复习、巩固所学的目标词汇并锻炼学生的听力和记忆力。

五.Homework

1.Recite3a

2.DictateGrammarFocus

3.DoworkbookofUnit7(1)

板书设计

Unit7Howmucharethesepants?

SectionA

Words:pant,sock,T-shirt,sweater,shoes,color,black,white,red,green,blue,big,short,long

Sentences:Howmuchistheredsweater?Howmucharetheseblackpants?

It’seightdollars.They’retendollars.

Grammars:Howmuch引导的特殊疑问句的构成以及回答

本课总结

5.八年级英语教案设计 篇五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Aims of basic knowledge:

1. Key vocabulary: robot, everything, paper, use, tree, building, pollution, fewer, less

2. Key structures:

1) Will there be less / fewer / more…?

No, there won’t. There will be more/less/fewer...

2) Kids won’t go to school.

3) They will study at home on computers.

Aims of abilities:

1. Be able to listen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on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2. Be able to talk about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Aims of emotion and evaluation: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work hard at their lessons preparing for their own future.

Teaching Methods:

1. Listening and speaking.

2. Communicative approach.

3. Task-based approach

Key Points:

1. Master the usage of the indefinite tense.

2. Talk about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3. Review the Simple Past Tense and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Difficulties:

How to use correctly the simple past tense and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Warm up

1. Greetings;

2. Duty report

Step 2 Presentation

1. Draw a time line on the blackboard and mark the line as the following:

5 years ago now 1 year from now 5 years from now

2. Introduce the indefinite future tense

1)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aloud the sentences several times until they can say them correctly.

2) Prompt the students to say what they think the word will is used for.

Step 3 Practice (1a-1c)

1. Get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hen talk about what they have seen in it. Teach the new word robot at the same time.

2. Ask the students how the world will be different 100 years from now. Check A or D to complete 1a.

3. Listen and circle the predictions you hear in 1a. Complete 1b.

4. Students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1c together.

5. Pair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making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predictions in 1a.

Step 4 Listening (2a-2b)

1. Have the students read the sentences in 2a first, teaching the new word pollution using a picture of a factory producing a lot of black smoke and make sure they know what they are asked to listen for.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circle the words they hear.

3. Deal with 2b in the same way.

Step 5 Practice (2c-2d)

1. Get one top student to co-operate with the teacher acting out the dialogue in the box in 2c.

2. Have the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of four.

3. Get some groups to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s they have made.

4.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in 2d.

Homework

The Second Period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Aims of basic knowledge:

1. Key Structures: 1) Five years ago, Sally was …/ played 2) Today Sally is…/plays 3) In five years Sally will be…/ will play…

Aims of abilities:

Be able to use the three different tenses to depict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ctions or states.

Aims of emotion and evaluation:

Enable the class to get to know that one creates his own and that only by his hard work can he cherish a bright future.

Teaching Methods:

1. Task-based approach 2. Team work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Warm up

1. Greetings2. Revise the formation of the past tense.

3. Revise the useful words.

1) Get the students to brainstorm the words and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2) Get the students to brainstorm the names of the animals.

Step 2 Presentation

1. Draw the time table on the blackboard.

5 years ago now 5 years from now

2. Show the pictures depicting the past, today and the future of your own and say:

Five years ago, I was a farmer. Now I am a teacher. In five years, I will be retired.

Five years ago, I played table tennis. Now I play the piano. In five years, I will play the violin.

3. Have the class read aloud the sentences after the teacher.

4. Encourage some to tell what they have found out about the use of the three tenses.

Step 3 Grammar focus

1. Have the class read through the sentences in the table and raise questions if they don’t understand any of the sentences.

2. Review the use of “more, fewer, less”. Make sur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Step 4 Practice (3a)

1. Ask som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sentences. 2. Check the answers and explain.

Step 5 Pair work (3b)

1. Ask som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sentences. 2. The students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again in pairs.

Step 6 Draw (3c)

1. Have the students look at the pictures they have prepared and write about them using the structures in 3c. The teacher walks about and offers a helping hand.

2. Put the students into groups of four, describe the future of the city..

Home assignment

The Third Period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Aims of basic knowledge:

1. Key and difficult vocabulary:

space, fly, moon, fall, fell, alone, pet, probably, dress, which, even, took, wrote

2. Key structures: I think I’ll be/do…

Aims of abilities:

1. Learn to talk about one’s life in futur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2. Be able to read for the information about future.

Aims of emotion and evaluation:

1. Help the students get to know their bright future is created by themselves not someone else.

2. Through the debate on one’s future, develop the friendship and the cooperative spirits among the students.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Warm up

1. Greeting. 2. Duty report – My home town in ten years

Step 2 Presentation (1a-1b)

1. Have the class read through the words in 1a and teach the new ones using pictures: astronaut, rocket, space, space station.

2.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aloud the words after the teacher until they can say them correctly. 3. Think of other words and write them in the chart in 1a.

Step 3 Listening (1c-1e)

1.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for them to listen for the details to fill in the blanks. Complete 1d.

4. After-listening: get some to tell the class what they have done and why. Refer the students to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and check the answers.

Step 4 Reading (2a-2d)

1. Ask some students to say what they know about robots.

2. Read the article carefully and march each paragraph with the questions it discusses.

3. Check answers in 2b.

4. Read again quickly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in 2c.

5. Check answers and read the article together.

6. Fill in the blanks in 2d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Step 5 Writing (2e)

1. What kinds of animals might robots look like in the future? Ask some students.

2. What do you think these robots will be able to do?

3. Write your answers and discuss them with your partner.

Home assignment

The Fourth Period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Aims of basic knowledge:

1. Key vocabulary: the key words in this unit.2. Key structures: the key structures in this unit.

Aims of abilities:

1. Comprehensive use of what has been learned in this unit.2. Cooperative study

Aims of emotion and evaluation:

1. Cultivate the spirits of cooperation. 2.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work hard for their future.

Teaching Methods:

1. Elicitation method 2. Guided reading

Difficulties: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a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if we put our heart into it.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Warm up

1. Greetings 2. Duty report – My parent’s/friend’s future life in ten years

Step 2 Revision

1. Revise the key words and structures in this unit and the use of the indefinite future tense.

Step 3 Reading (3a)

1. Read the article quick and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2. Check answers and read together.

Step 4 Writing (3b-3c)

1. Complete the chart in 3b and please add more items.

2. Write about your life 20 years from now. Use 3a and 3b to help you.

Step 5 Discuss (4)

1. Discuss how you think a robot will help students with schoolwork in the future.

2. Discuss how you think a robot will help other people in the future.

3. Write down your group’s ideas and then show them to the class.

4. Draw a picture about your robot.

Home assignment

The Fifth Period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Aims of basic knowledge:

Key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s: all in this Unit

Aims of abilities:

1. Be able to talk about future.2. Talk about them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Aims of emotion and evaluation:

Through reading about the robot,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at man can create their own future by their own efforts.

Teaching Methods:

1. Guided reading 2. task-based approach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Warm up

1. Greetings 2. Duty report – My parent’s/friend’s life in ten years

Step 2 Presentation

1. The robot in my mind

1) Have the students think about the robots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mind:

What does your robot look like? What can it do?

2) Put the students into groups of four and do brainstorming exercise and write a report on the result of the group work..

Step 3 Complete the chart

1.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2. Put the words in the correct columns in the chart.

Step 4 Fill in the blanks

1.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2.Read the conversation together.

6.英语教案封面设计 篇六

设计意图: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思考来引出新句型,以便教师对新语言点的呈现更加自然。在场所变换中,学会使用不同的词进行描述。(全班活动)设计意图:在常规听力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充足的输入,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目标语言的输出。

设计意图:在较为真实地运用中,学会使用语言,即引导学生在用中学。

设计意图:重点句型及数词的表达两者结合起来,在用中巩固。非单调地反复,而是有意义地使用。学生在用英语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在使用好课程的核心资源――教材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录像来调动他们视觉、听觉和记忆力来参与语言活动。同时,小组之间的竞赛体现了协作和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从谈论现在的学校到谈论他们过去的学校, 始终围绕目标语开展活动,既“巩固新知”,又体现了“关注学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活”的语言活动的设计原则。

设计意图:在谈论图片及学校真实环境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方位词及代词的掌握。引领学生感悟其用法,而不是直接的简单告知。

设计意图:话题继续延伸,进一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并与实际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设计活动是一种能无限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有效的语言输出方式。该任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创新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审美观,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灵感和智慧。

设计意图:以多元智能培养为依据,在词汇图构建的运用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其英语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在上一步中,通过口头及书面的输入,学生对学校的差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以“个人――小组――全班”的模式,逐步以学生不同的掌握情况为基础,促进其不同层次的发展。

设计意图:在课内,通过“词――句――篇”的层层推进,优秀生已初步完成了单元的核心任务,学困生也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中获取了不少帮助,为他们能顺利完成单元任务打好了基础。在设计中,教师以课内任务的不同达成度为基点,布置其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之在不同基础上都获得发展。

设计意图:寒假回校第一节课,从学生的寒假生活入手,谈论假期生活,逐步引入主题,并导入部分新单词和词组。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家庭成员和猜测教师的兴趣爱好,完成新单词的教学。对兴趣爱好的简单问题,既对列举的部分兴趣爱好有一基本的评价,也为下面的听力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的听读操练,增强对目标语的输入,在大输入量的基础上,为后续的输出做准备。匹配题和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能较好的完成activity4&5。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角色的猜测,让学生使用不同问句,并在提问过程中加深对对话的理解,在完成 “找人”的活动中,加强目标语的训练和加大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对话,完成寻找好友这一任务,让学生运用有关“兴趣爱好”句型,在用中巩固。非单调地反复,而是有意义地使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口头

报告自已好友这一活动,让学生产生有意义的输出,并使语言的运用最终落实于篇章之中。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所喜爱的猜测游戏,将学生导入篇章学习,激发学生对篇章的喜爱,同时对不同的兴趣爱好作简单评述,将生词教学放入适当语境之中,训练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技能,也为后续的篇章教学扫除词汇障碍。

设计意图:通过top-down式的阅读,让学生对全文有一总体印象,并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浏览、跳读等阅读技巧。

设计意图:第二次阅读篇章,旨在使学生掌握篇章是的细节信息,并通过正误判断题来检查学生对篇章的初步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复习课文中所学的重点单词。在问答中复习,使学习更有意义,同时为下面的writing 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利用教材资源,就学生真实的情况开展讨论,对兴趣爱好作再认识,提高语言运用的真实性,也为完成模块任务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对已列举的兴趣爱好的分类,对有关的兴趣爱好做出甄别,通过给不同的对象写倡议信的形式,提出对兴趣爱好的正确有价值取向,告别陋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们兴趣与爱好的变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过去的生活,了解过去的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具有民族精神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点的巩固,并使语言点的运用落实在篇章之中,使运用更具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续写句子,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景中操练目标语,并提高目标语使用的正确率,再由句子与语篇,层层递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目标语。

7.小学作文教案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会把游戏活动的过程按一定顺序详细写下来。

3.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写出趣味。

4.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游戏经过写具体,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设计理念:

1. 利用游戏, 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 在游戏中, 学习、交流、体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在游戏中, 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与人交流; 在游戏中, 教给孩子记录游戏经过,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场上气氛的描述, 丰富自己的见闻, 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习作由“说”到“写”, 降低难度, 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在轻松中写作。

3.写作指导贯穿始终。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按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顺序进行观察, 并且指导孩子抓住活动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进行描述。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方法, 进行指导。

4. 注重评价激励。在孩子的发言中, 发现孩子表达方面的闪光点, 激励孩子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前准备:

让孩子们收集一些关于心理活动和动作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 一) 导入

近几年, 魔术在春晚上真是火了, 你们想不想近距离的看一场魔术表演? 今天我也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神奇的硬币。

( 二) 魔术

1. 魔术前

老师带来了四个纸杯和一枚硬币, 然后在杯子上标上1、2、3, 接着老师拿出硬币并说道: “你们把它放在其中的任何杯子里, 老师都能猜出硬币在哪个杯子里, 你们相信吗?”

同学们回答信或不信。

老师接着说: “我其实是刘谦的师妹! 所以今天我就让你们见证一下这个硬币有多神奇。你们想不想看?”

“好我请一位同学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描述一下我刚才都做了什么? 都说了什么?”

( 学生举手回答, 回答得又详细又完整的为他鼓掌)

说说你们听了老师的话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 这时候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心理活动的词语)

心理活动的词语:

挖空心思 半信半疑 迫不及待 跃跃欲试 困惑不解 兴致勃勃 ( 这些词用幻灯片打出来)

板书: 魔术前: 心理活动

接下来请一个小助手, 请他上来帮老师一起来做, 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一会儿请同学来描述一下。

这时老师用手伏在小助手的耳朵旁边说变魔术的技巧。

魔术技巧:

当小助手回答:“放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一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二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恩。” (这是放在了第三个杯中)

说完之后老师问同学们: “刚才你们都看到老师是怎么做的了吗?” ( 找同学来回答, 这时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动作的词语)

词语:

交头接耳 低声细语 鬼鬼祟祟 神秘兮兮 ( 这些词语用幻灯片出示)

2. 魔术中

( 1) 魔术马上开始大家要注意体会自己的心理活动, 观察别人的动作、表情、语言, 接下来魔术正式开始。

然后老师把身子转过去背对同学, 老师的小助手开始放硬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小助手是怎么放的。

小助手放好硬币之后, 老师问小助手:“放好了吗?”

小助手回答:“放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一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二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恩。” (这是放在了第三个杯中)

然后老师转过身来走到杯子前, 先是用手敲一敲每个杯子, 然后再用鼻子闻一闻每个杯子, 接着对同学们说: “我已经猜出来硬币在那个杯子底下放着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说完老师把放着硬币的纸杯掀起来。

这时候请学生们来说说当看到老师猜对后同学们的反应, 然后再找同学从头到尾把变魔术的过程说一遍, 看谁说的最详细、生动, 就给谁加三颗星。

( 2) 为了让他们更佩服, 再进行一次。 ( 这次从观众席里找一名同学, 但要让小助手来说放好了没有。)

老师把身子转过去背对大家, 然后这名同学开始放硬币, 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他的动作、神态。

老师问: “放好了吗?”

小助手的回答和第一轮游戏中是相同的。

然后老师转过身来走到杯子前, 先是用手敲一敲每个杯子, 然后再用鼻子闻一闻每个杯子, 接着对同学们说: “我已经猜出来硬币在那个杯子底下放着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说完老师把放着硬币的纸杯掀起来 ( 同上) 。

接下来找同学来说说这名同学是怎么放硬币的, 老师又是怎么猜的。看谁说的过程最完整、最详细。

问题设置:

老师问: “刚才这名同学是怎么走上讲台的?”

同学答:“慢慢吞吞/大步流星/自信满满的走上讲台。”

老师再问:“那接下来他是怎么放硬币的呢?”

同学回答: “迅速的/犹犹豫豫的/果断的放好。”

老师又问:“那老师听完小助手说好了的时候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答: “转过身来, 慢慢走到讲台前, 先是用手敲了敲每一个杯子, 然后又用鼻子闻了闻每个杯子, 接着老师就说她知道了那个杯子底下有硬币, 并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然后就掀开了那个杯子, 结果老师猜对了。”

老师接着问: “当你们看到老师猜对了之后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回答: “很吃惊, 觉得很不可思议, 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对的。”

( 看那个同学回答的最完整、具体, 就给他加三颗星, 并用快乐作文特有的掌声鼓励他。)

板书: 魔术过程中: 老师、同学们的表现 ( 动作、语言、神态) , 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

3. 魔术后

魔术表演完了, 谁能来猜一猜老师是怎么知道那个杯子里有硬币的?

(学生举手回答, 多找几个学生说, 并给予鼓励。)

板书: 魔术后: 猜测

( 三) 指导

( 1) 同学们我们如果要写这篇作文的话应该按照魔术前、魔术过程、魔术结束后的顺序来写, 其中魔术前、后略写, 魔术过程要详写。

( 2) 游戏过程要注意描写同学们的动作、表情、语言及心理。

二、激发写作需要

孩子们, 这个魔术好玩吗?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么变得呢?如果想那就快拿起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老师要看看谁写的过程最详细、感受最真实, 然后老师就把这个魔术的奥秘告诉他。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实验与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05) .

8.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篇八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9.英语教案封面设计 篇九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储备

1. 本单元的语言目标是“Talk about past experiences”(谈论过去的经历),围绕这一目标,要涉及句型: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No, I’ve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 I have. I went to there last year.

因此要储备space amusement park, water world, Peru, Holland等表示地点的词,以便为上述句型提供语言材料。同时还有储备tour guide, flight attendant等表示职业身份的词。

2. 本单元中,主要学习现在完成时这一语法概念,因此,要储备现在完成时有关的知识。“have/has+过去分词”是该时态的表达形式,过去分词的变化规律和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相似。同时还要主要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用法的不同。

3. 在学习本单元时,还要储备neither引导的倒装句相关的知识,以及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发生的事件的用法。

(二)能力培养点

1. 培养学生能用现在完成时谈论自己过去的经历,能够正确地运用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外界知识的了解。

3. 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1. 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合作,增强英语的重要性意识和未来的职业意识、世界意识。

2. 使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阅读的快乐、促进学习成就感。

3.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本单元的语言目标是谈论过去的经历,涉及到现在完成时的理解和运用,所以现在完成时是本单元的重难点。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故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区别是本单元的难点。

(3)学生在学习现在完成时中,对have been to / have gone to 的区分以及现在完成时中怎样描述动作和时间都有疑惑,这些是本单元的疑难点。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语法要点是现在完成时。语言目标是“谈论过去的经历”,涉及到表示地点的词和表示动作的词。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图片展示、谈论、引导的思路,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练习周围实际,通过交流、对话等手段,让学生在实际情景和运用过程中体验该时态的含义。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应准备好录音机、磁带、图片、地图、调查表等。设计一系列地点制成图标附上图片。

学生应准备好学习用品、调查表、标明地点的图片等。

2. 多媒体课件撷英

(1) 课件构想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卡通动物图片和地点图片,让卡通动物在音乐中说:I have ever been to the Monkey Island. I went there last year. I’m going there next year. 然后请学生复述这些卡通动物的过去经历。同时卡通动物会有一些问题询问学生,请学生们回答,如“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Do you want to go there again?”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份自己过去的经历,请学生阅读完成表格,并向全班汇报。

Name:

ever last… next…

(2) 素材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都可以储备可供谈论地点的图片或地图,储备必要的句型文字或表格、调查表。

A.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 I have. I went there last year.

No, I haven’t.

B.

Name Place Have you ever … When ...

C. 储备卡通动物的歌曲和地点。储备P70 3a以及P72 3a的文章的录音内容,供学生作文朗读示范。

教学步骤

Section A

(一)本课目标

1. 掌握现在完成时这一语法项目,即have/has + 动词过去分词。

2. 掌握amusement park, space museum, water park等一些表示地点的词汇。

3. 掌握利用现在完成时来谈论过去的经历这一语言功能目标。

4. 学会区别一般过去、现在完成时和一般将来时这三种语法在时间上的不同。

(二)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熟悉的地点的图片,并问What place is this? Do you like it? Do you want to go there? 学生回答。

2.课前热身

教师可让学生看“amusement park, museum, water park”等地方的图片,并问学舌问题“What place is this?”引导学生说,“Yes, I have.或No, I haven’t.”再问学生一些同样的问题,然后向学生指明:“have/has + 动词的过去分词”这种结构为现在完成时。

3. 合作探究

(1) 整体感知

Section A 语言目标是:谈论过去的经历(Talk about past experiences)。1a的图片内容很好地展示了现在完成时的结构用法和意义。同时1b的听力、1c的结对练习也是围绕“现在完成时” 这一语法项目开展练习的。2a、2b、2c是现在完成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师生可由地图的讨论开始,在完成听力任务后,结合2c的pairwork来进一步练习现在完成时。3a、3b是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示范,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4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下来调查表,充分练习现在完成时谈论过去的经历,然后自己制定调查表,并进行调查。

(2) 四边互动

师生互动

互动1

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利用准备的图片。

T: What place is this?

S: It’s ….

T: Do you like it?

S: Yes, I do.

T: Have you ever been there?

S: Yes, I have./ No, I haven’t.

明确:向学生呈现现在完成时基本句型结构以及谈论过去经历这一语言功能目标。

互动2

师生就所看的movie谈论过去的经历。

T: Look at the movie. Has Mimi been to the Monkey Island?

S: Yes, she has.

T: When did she go there?

S: She went there last year.

T: Is she going there next year?

S: Yes, she is.

明确: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区分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一般将来时这三种语法在使用中的不同。

生生互动

互动3

学生可以看1a的图画,利用1c所给的示范进行对话。

S1: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S2: No, I haven’t. Have you ever been to …?

明确:学生学习运用现在完成时来提问或回答。

互动4

学生看老师的地图或课本上的图片,相互对话。

S1: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Space Museum?

S2: Yes, I have.

S1: When did you go there?

S2: I went there last week.

S1: Do you like it?

S2: Yes. Very much.

S1: Are you going there next year?

S2: Yes, I am.

明确:学生在模仿中学会正确运用这三种不同的时态。

师生与教材互动

互动5

师生共同学习3a的内容,然后就3a的内容完成3b的任务,所编对话如下:

A: Have you ever been to Huis Ten Bosch?

B: No, never. But I’d like to go there.

A: Why?

B: Because there is a big zoo in it and I”ve never been to the zoo before.

A: Neither have I.

明确:通过学生的谈论过去的经历,加深学生对现在完成时的理解和运用。

互动6

师生就P70第4部分的Pairwork来完成本单元的调查报告,并把调查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明确:让学生在完成调查报告的过程中,认真领悟“现在完成时”“谈论过去的经历”这一本单元的语言目标。

(三)延伸拓展

1.当别人询问某人在哪儿时,你应如何应答?如:

A: Where is Mr Wang?

B: He _________ Gulang Island. (A. has been to B. has gone to C. went D. has been)

2.想一想你曾经去过哪些地方,请你告诉你的同学或朋友有关这些经历。

3.课后,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调查报告,去调查朋友或亲人曾经的经历,并把调查结果向全体同学汇报。

Section B

(一)本课目标

1. 在本课中,进一步巩固运用现在完成时来谈论过去的经历。

2. 学习现在完成时表示动作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用法,即对“动作和时间”的要求。

3. 能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来谈论自己过去的,提供自己的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教师可向学生讲述几个关于学习英语重要性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课前热身

教师提出问题“Why do you study English?”学生讨论并给出自己的原因。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Section B是Section A内容的复习、延伸和拓展,是语言综合知识的运用和体现。教学过程中,可由1a的讨论、排序开始,再结合1a的内容,完成1b的pariwork。2a、2b的听力部分可在师生间必要的对话铺垫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独立完成后,可围绕2a的问题完成2c的对话练习。3a、3b是原因知识的综合运用。3a是范文示例,通完成八个问题的回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b是写作训练,其中的问题起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学生写作任务的完成。Self Check鼓励学生参照本单元的相关内容完成。

(2)四边互动

互动1

师生对话,谈论“Why do you study English?”

T: Do you like English?

S: Yes, I like it very much. / No, I don’t like it at all.

T: Why do you study English?

S1: Because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S2: Because I have to study English.

明确: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完成1a的任务。

互动2

T: When did you start learning English?

S: I started learning English two years ago.

T: How long have you been studying English?

S: I have been studying English for 2 years. (教师诱导)

T: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S: NO, I have never been to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T: Do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S: Yes, because I want to travel the world. (教师诱导)

明确:通过对话,使学生对听力部分的任务做些必要的准备,同时通过语言的运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不同。

生生互动

互动3

在完成听力任务后,学生可围绕2b的调查报告展开讨论,再进行2c的pairwork。

S1: What’s the boy’s name?

S2: His name is Thomas Buzic.

S1: How long has he been studying English?

S2: He has been studying English for 3 years.

S1: Has he ever been to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S2: Yes, he has been to the USA.

S1: When did he go there?

S2: He went there when he was 13.

S1: Why does he want to improve his English?

S2: Because he wants to travel the world.

明确:提供祖国的语言材料和空间给学生,练习利用“现在完成时谈论过去的经历”,强调引导时间的介词for 和since的用法及对句子中动词的要求,动词要用延续性动词。

师生与教材互动

互动4

师生共同看P72 3a的内容,完成内容下的8个问题。

T: What does Mei Shan do?

S: She is a flight attendant.

明确:学习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输入的语言知识的理解。It was because I could speak English that I got the job.这是强调句结构。

互动5

师生共同看3b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并回答这些问题。

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助于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更多的语言信息材料的来源。

(三)延伸拓展

1.当你在询问时间时,要注意时态的不同。

(1) How long has he lived in Beijing? (现在完成时)

(2) When did he live in Beijing? (一般过去时)

2.下面是三个同义句,你能说出什么规律吗?

for 3 years.

He has learned English for 3 years since 3 years ago.

Since he was 14 years old.

2.实践活动

上一篇:年度考勤通报下一篇:浅谈国际贸易中商标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