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整时》的教学反思

2024-07-13

《认识整时》的教学反思(共15篇)(共15篇)

1.《认识整时》的教学反思 篇一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借助学生好奇的心理以小红爱睡懒觉的故事吸引学生,导入新课,接着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自主发现、突出主体

在新授部分,我以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发现钟面的三个特点:

1、钟面上有12个数字。

2、有两条不同的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接着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二个钟面的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二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多种形式进行整时的教学。在这过程中,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

3、不足与提高

整堂课下来感觉练习的形式过于单一,一直采取了一种教师出示时间学生读、写的形式,试着变换一种角度教师读时刻生拨时刻的形式我想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会看不会拨的情况出现,更能有效的增强教学效率。另外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定的互动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能活跃气愤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语言也是一种吸引他们的地方,在这一点上我还是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锻炼,努力使自己更好的成长起来。

2.“圆的认识”教学对比与反思 篇二

教例A:

1、认识圆心。(1)检查预习结果。出示准备好的圆。(2)动手操作。先对折。再打开。重复三次,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什么是圆心?如何表示?(4)画出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2、认识半径。(1)动手测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发现了什么?(2)归纳小结什么是半径?如何表示?画出半径,并用字母表示。(3)讨论:同一圆内有多少条半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直径。(同上)

4、探究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自学圆的画法。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画圆。

教例B:

1、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圆的知识。(1)半径、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画圆。(3)生活中圆都用在哪些地方?有什么好处?

2、讨论:想先解决哪些问题?说说理由。

3、参考学生的意见,重点解决下列问题:圆和球的异同;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半径、直径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圆规画圆时注意的问题;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直径;离开教室,生活中都有哪些画圆的方法……

4、概括圆的特征,小结圆的方法。

5、学生用圆设计漂亮的图案并展示。

对比与反思

布鲁姆说过: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已有的知识。对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圆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在教例A中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可以这样说,在教师的观念中。凡是书本上有的、本节课要学习的都被认为是新知识,必须按部就班从头学起。教例B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圆的知识,即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識不必再讲,模糊的、有争议的、有待讨论的,未知的内容则需要重点研究”。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从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处理方法折射出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两个教例都试图体现探究和发现。教例A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统一组织下的活动。从折纸找圆心,认识半径和直径,发现直径和半径的特点,虽然学生也有发现和思考的成分,但是教师主导的痕迹十分明显。在这样的设计中,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教例B,教师恰当的把握了接受与探究,封闭与开放的关系。学生从观察和体验中获得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直径”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合理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了动手操作,经历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感知了数学的魅力。

实践表明,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摒弃传统的接收式学习,正确对待孩子的认知基础,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变得主动,才会有所发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了主动探究者。

3.《整时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课件演示,教师描述: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

2.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嘟嘟。

3.嘟嘟的床头放着什么呀(课件展示闹钟)?

4.今天我们和嘟嘟一起认识钟表(教师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认识钟面

1.做钟面。

a.(课件中闹钟放大,展示出钟面)多漂亮的钟面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

b.请参照屏幕上钟面的样子,四人一组,分组做一个钟面。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看。谁愿意帮老师做一个?(让一组同学上讲台制作)c.(教师出示大钟面)谁来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还有12个数,我们来数一数。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2.说钟面。

a.四人一组,拿着你们做好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b.(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c.哪一组同学认为你们做的钟面最漂亮?举起你们的钟面给老师欣赏一下。

认识整时

1.认识。

a.嘟嘟的小闹钟响了很长时间了,你能说说现在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学生跟着说,教师在黑板上贴7时的.钟面)b.7时了,嘟嘟还在睡懒觉,再睡下去,他会迟到的!快告诉他现在几时了。

c.(课件演示嘟嘟起床上学,上课迟到,学校教学楼上大钟是8时。)唉!嘟嘟迟到了,他是什么时候到学校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d.(课件演示嘟嘟迟到,老师皱眉)嘟嘟因为睡懒觉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我们可不能学习嘟嘟,我们要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2.巩固。

a.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老师要考考大家。(课件出示10时、6时、2时。)b.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5时、12时)。

c.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1时、11时)。

d.学生说几时,学生拨钟。

e.四人一组,说几时,拨钟。

3.总结。

a.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吗?

b.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4.认识电子钟a.嘟嘟现在改掉了不遵守时间的坏习惯,我们再去嘟嘟家看看,好吗?

b.(课件演示早晨,嘟嘟的房间)看,桌子上放着什么?

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

c.电子钟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黑板上贴7:00)d.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e.嘟嘟去哪儿了?(课件演示嘟嘟背着书包上学去)嘟嘟确实改正了缺点,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练习1.练习一:找朋友。

a.嘟嘟想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场玩,大家快去瞧瞧吧!(课件演示嘟嘟来到游乐场)b.我们在游乐场的大草坪上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发钟面头饰,课件演示嘟嘟带着1时的头饰。)c.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教师带学生唱“找朋友”)d.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

e.问:“1:00”,你的好朋友呢?

f.同学们真聪明,去海洋馆看表演吧。(课件演示海狮顶球)2.练习二:老爷爷出难题。

a.这儿是游乐场的聪明屋,也有精彩的表演,可是老爷爷不让嘟嘟进去,他给嘟嘟出了道难题。

b.(课件演示:过一小时是几时)请大家举起小手,用手势告诉老师。

3.老爷爷让我们进去看表演了。(课件演示动物表演:小狗做算术)总结1.互相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今天认识了钟面,知道了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开放题

1.(教师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6)这是几时?少了根针,你能看出是几时吗?

4.认识整时 人教课标 教学设计 篇四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1、2、3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教学设计

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课件演示,教师描述: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

2.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嘟嘟。

3.嘟嘟的床头放着什么呀(课件展示闹钟)?

4.今天我们和嘟嘟一起认识钟表(教师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认识钟面

1.做钟面。

a.(课件中闹钟放大,展示出钟面)多漂亮的钟面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

b.请参照屏幕上钟面的样子,四人一组,分组做一个钟面。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看。谁愿意帮老师做一个?(让一组同学上讲台制作)

c.(教师出示大钟面)谁来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还有12个数,我们来数一数。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2.说钟面。

a.四人一组,拿着你们做好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b.(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c.哪一组同学认为你们做的钟面最漂亮?举起你们的钟面给老师欣赏一下。

认识整时

1.认识。

a.嘟嘟的小闹钟响了很长时间了,你能说说现在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学生跟着说,教师在黑板上贴7时的钟面)

b.7时了,嘟嘟还在睡懒觉,再睡下去,他会迟到的!快告诉他现在几时了。

c.(课件演示嘟嘟起床上学,上课迟到,学校教学楼上大钟是8时。)

唉!嘟嘟迟到了,他是什么时候到学校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d.(课件演示嘟嘟迟到,老师皱眉)嘟嘟因为睡懒觉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我们可不能学习嘟嘟,我们要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1234&&&2.巩固。

a.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老师要考考大家。(课件出示10时、6时、2时。)

b.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5时、12时)。

c.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1时、11时)。

d.学生说几时,学生拨钟。

e.四人一组,说几时,拨钟。

3.总结。

a.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吗?

b.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4.认识电子钟

a.嘟嘟现在改掉了不遵守时间的坏习惯,我们再去嘟嘟家看看,好吗?

b.(课件演示早晨,嘟嘟的房间)看,桌子上放着什么?

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

c.电子钟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黑板上贴7:00)

d.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e.嘟嘟去哪儿了?(课件演示嘟嘟背着书包上学去)嘟嘟确实改正了缺点,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练习

1.练习一:找朋友。

a.嘟嘟想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场玩,大家快去瞧瞧吧!(课件演示嘟嘟来到游乐场)

b.我们在游乐场的大草坪上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发钟面头饰,课件演示嘟嘟带着1时的头饰。)

c.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教师带学生唱找朋友)

d.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

e.问:1:00,你的好朋友呢?

f.同学们真聪明,去海洋馆看表演吧。(课件演示海狮顶球)

2.练习二:老爷爷出难题。

a.这儿是游乐场的聪明屋,也有精彩的表演,可是老爷爷不让嘟嘟进去,他给嘟嘟出了道难题。

b.(课件演示:过一小时是几时)请大家举起小手,用手势告诉老师。

3.老爷爷让我们进去看表演了。(课件演示动物表演:小狗做算术)

总结

1.互相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今天认识了钟面,知道了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开放题

1.(教师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6)这是几时?少了根针,你能看出是几时吗?

2.(教师在1和2间贴上时针)现在是几时?我们下节课再来和嘟嘟一起认识它。

<<<1234&&&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教学内容分成认识钟面与认识整时两大部分。

一、课的结构与教学流程。

二、设计思路。

认识整时一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抓住他们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设计教学的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统一的一个动画形象和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将教学的几个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另外,在设计时,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早晨起床、睡懒觉、上学迟到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

三、各部分的设计说明。

导入部分:抓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看动画,听故事,创设情境。

2.小猪嘟嘟还在睡觉,他的桌上放着什么&&引出闹钟。

3.我们一起来看看嘟嘟的小闹钟出示钟面。

新授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合作制作钟面,说钟面两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解决第一个知识点。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为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丰富,数学教学要增进师生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了解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通过合作制作钟面、说钟面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借此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外部的表述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够帮助学生对不同观念作出比较,对正确观念的认识会更深刻,对错误观念的纠正会更彻底。因为合作为学生所提供的范围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范例来自学生自身,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观念与做法了。

<<<1234&&&新授二:故事继续发展,学习逐渐深入,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在兴趣的激发下,在情境中观察、思考、口说、眼看、脑想。

1.&&嘟嘟的闹钟响了很久,我们看看是几时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引出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2.长长的分针指向几?短短的时针指向几?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3.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共同小结,知识点以儿歌形式出现,易记易懂。

4.告诉嘟嘟都几时了,他要迟到了(课件动画演示起床、上学、8时进入校园、迟到、老师批评)他到校都几时啦?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的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整时有很大帮助。8时的认识及时巩固了新知。

5.通过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学生说,学生拨钟几个环节巩固新知。

6.去看看嘟嘟今天迟到了吗?在情境中学习电子钟。

练习部分:找朋友老爷爷出难题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

专家评析

整个这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童话故事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1.学生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活动氛围。很好地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的一开始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采用童话故事的情节,以小猪嘟嘟一天的生活为主线,采用情境教学将做钟面、说钟面、学整时、说整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数学活动情境。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

时间和刻度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这节课在情境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早晨睡懒觉7时起床而迟到,8时到校,老师批评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达到了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3.设计环节,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即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起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从实践和交流讨论中获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5.认识整时 文档 篇五

认识整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

学情分析:学生初次接触钟表的模型,首先肯定是新鲜大于求知欲,要让他们能够认真的听讲得有一定的时间。

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教学的兴趣。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了解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师生共同操作。学法设计: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认识整时。教具准备:

实物钟、模型钟、课件 学具准备:

模型钟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1、播放录音:闹钟报时表。

2、问:这是什么声音?它可以起什么作用?

3、在黑板上贴出模型钟(7师),导入新课:小闹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它。你想认识它吗?(板书:认识整时)

二、自主学习,认识钟表。

1、(1)、拿出实物钟,观察钟上有什么。(2)、把观察到的说给同学听。

2、听汇报,讲解: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板书:时针、分针)

3、提出要求:在学具钟上指出时针和分针。

4、引导学生数钟面上的数字,讲解:12个数把钟面分成12个相等的大格。

5、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钟上的时针、分针旋转的方向。

6、在学具钟上把时针、分针按它们的旋转方向一转。

三、认识整时的两种表示法

指向黑板上的模型钟(7时),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1、讲解:正确的书面用语叫时刻,钟面上的时刻是7时。(板书:7时)

2、依次出示模型钟8时、3时、6时,问:现在的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指导学生按要求拨时间。a、引导学生观察整时的时钟特点。

b、听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认读整时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c、现在我们来比比谁最能干。提出要求:

(1)、老师拨钟面,学生说时刻。(2)、老师说时刻,学生拨钟面。(3)、“你还想拨哪个整时?为什么?

d、板书7:00,问:你见过这种时间的写法吗?在哪里见过? e、讲述:这是整时的第二个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谁来写出我们刚才拨的其他三个时刻?

四、练习巩固

1、出示第92页图,指出:这是小朋友一天的时间安排,请说一说他在什么时刻做什么。

2、巡视,指导学生书写两种时刻表示法。

3、他一天的安排合理吗?(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不睡觉的教育)

五、综合运用,体验快乐

1、提出要求:现在请你当一个小小设计家,设计你星期天的时间安排,小组合作完成。

2、听汇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6.“倍的认识”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六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思维。

3.培养学生操作、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

(   )个2只      (  )个4只

师: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只?

生:小鸟有2个2只,小狗有2个4只。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认倍的概念。

(1)看一看。

师:同学们,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们正在忙着收获呢! 快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3只灰兔,3只白兔。

生2:我看到了2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10根白萝卜。(生边说师边整理,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老师,我发现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根,红萝卜比白萝卜多4根。

师:通过比较,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数量上相差的关系。

生:我觉得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里面有3个2根。我把胡萝卜看成1份,那红萝卜里就有3个2根。

师:你可真善于思考!那我们一起圈一圈,看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胡萝卜和红萝卜相比,我们以数量少的胡萝卜为标准,把胡萝卜的2根看成1份,红萝卜里有3个2根,也就是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边数边圈:1个2根,2个2根,3个2根。板书:3个2根。)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我们不仅发现了它们数量上相差的关系,还发现了倍数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师:谁听明白了?

生1:胡萝卜有2根,我把这2根看成一份,红萝卜里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还有谁听明白了?

生2: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里有3个2根,也就是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你们会说了吗?与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2)圈一圈。

师: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了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生:用圈的方法。

师:你们能不能也用圈一圈的方法找到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动笔圈一圈,填一填。(师巡视。)

师:完成的同学和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老师请一名同学上来摆一摆、圈一圈,谁愿意?(生演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把胡萝卜看成1份,把白萝卜2个看成1份,一共有5份,也就是5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生边圈,边口述。)

师:谁听明白了他的看法?再来说一说。

生:我把胡萝卜的2根看成1份,把白萝卜2根也看成一份,圈起来,一共有5份,也就是5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白萝卜有5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板书:5个2根。粘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同学们请看,现在呢?(出示6个2根的白萝卜图片。)

生:白萝卜有6个2根,也就是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现在呢?

生:白萝卜有8个2根,也就是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8倍。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我发现白萝卜里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是啊,同学们,白萝卜里有几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2.改变数量,加深理解。

(1)改变红萝卜的数量。

师: 小兔子又找来了1根胡萝卜,现在有3根胡萝卜,6个红萝卜,你能说说现在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吗?

生:现在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师:怎么看出来的呀?

生:我把胡萝卜的3根看成1份,红萝卜有这样的2份,也就是2个3根。那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利,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师:同学们,刚才他把几根看成一份?红萝卜里有这样的几份?(边问学生边答。)也就是2个3根,所以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师:都是在和红萝卜比,为什么一会儿是2倍,一会儿是3倍呢?(出示对比图。)

生:因为比的标准变了,所以倍数也变了。

师:因为比的标准变了,刚才是2个1份,现在是3个1份。标准发生变化,倍数也发生了变化。

(2)改变白萝卜的数量。

师:同学们请看,现在白萝卜还是胡萝卜的5倍吗?请大家用小棒代替萝卜摆一摆。

师:请同学们移动小棒看一看,第2行的小棒是第1行的几倍?(动手操作。)

师:谁愿意来摆一摆?(生板演。)

生:(先3个一份摆好。)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还多1根。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通过改变第2行小棒的根数使它们成整数倍吗?

生1:可以在第2行拿下去1根。(边说边操作。)

生2:可以在第2行放上2根。(边说边操作。)

生3:可以在第2行拿下去4根。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同一道题,想出了多种办法。

(3)理解、提炼倍的概念。

师:我们在比较各种萝卜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倍。你觉得什么是倍?

生:我觉得两数比较时,如果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是啊,同学们,如果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那么我们就说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先圈一圈,再填数。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出色,老师奖励你们小红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粉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请大家动手圈一圈,再填数。(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师:谁想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是这样想的,黄花有2朵,粉花有10朵,粉花里有5个2朵,所以粉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

师:你说得可真完整,还有谁想说?

生:老师,这道题与我们的例题数量相同,倍数也相同,所以粉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

2.想一想,摆一摆。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看。(出示做一做2小题。)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从图中我看到了第一行摆了5根,让我们摆第二行。

师:第二行要摆几根呢?

生:让我们摆第一行的4倍。

师:什么是“第一行的4倍”?

生:第一行的4倍,就是有4个第一行的数量。

师:第一行有5根小棒,第二行摆( )个5根,一共是( )根。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并完成填空。

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摆一摆?(生摆。)

生:因为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所以第二行摆4个5根,也就是20根。

师:同学们看,现在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第一行拿掉1根。)

生:现在第一行有4根,第二行有20根,第二行的根数里有5个4根,所以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5倍。

师:现在呢?(第二行拿掉4根。)

生: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4倍。

师:要想让两行一样多,怎么办呢?

生1:我们可以在第一行加上12根,两行就一样多了。

生2:也可以把第二行去掉12根,两行就一样多了。(学生边说边出示幻灯片。)

师:当两行同样多时,我们可以怎样说?

生:我们可以说第二行是第一行的1倍。

师:也可以怎样说?

生:也可以说第一行是第二行的1倍。

3.涂一涂。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好样的,在互相合作中,收获了很多知识。

师:大家看,图中的第一行粉色的圆片个数是绿色圆片个数的几倍呢?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圈一圈,再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师:谁来说一说?

生1:绿色圆片有2个,粉色圆片有16个。通过圈一圈,我发现粉色圆片的个数是绿色圆片个数的8倍。

生2:我们除了通过圈的方法来解决,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粉色有16个,绿色有2个,16÷2=8,所以粉色圆片个数是绿色圆片个数的8倍。

师:同学们,你们都好棒。你愿意自己来设计一下吗?请拿出练习纸,给第二行的圆片涂上颜色,再根据涂色结果,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生动手画,师巡视。)

师:能把你的设计说给同学听吗?

生1:我涂了6个红色,12个绿色,我的问题是绿色圆片个数是红色圆片个数的几倍?绿色圆片个数是红色圆片个数的2倍。

生2:我涂了3个紫色,15个桔色,我的问题是桔色圆片个数是紫色圆片个数的几倍?桔色里有5个3,所以桔色圆片个数是紫色圆片个数的5倍。

生3:我涂了9个红色,9个黄色,我的问题是黄色圆片个数是红色圆片个数的几倍?通过观察,可以看出红色和黄色同样多,所以说黄色圆片的个数是红色圆片个数的1倍,也可以说红色圆片个数是黄色圆片个数的1倍。

师:同学们,你们不仅想出了很多种涂色的方法,还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师: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用到倍的地方也很多,比如:老师的年龄是你们的3倍,书包的价钱是笔袋的6倍……你也能像这样举几个例子吗?

生1:老师,我知道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一本练习本的4倍。

生2:班级里男生和女生一样多,我们也可以说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1倍,或者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1倍。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倍,希望同学们能够精神百倍、倍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反思:

“倍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第五单元例1的内容,对于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对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本课中,我通过复习引入新课,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几个几,从而形成表象,为学习倍的知识作好铺垫,在教学中我安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先通过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又通过比较圆片、小棒等活动提供大量的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注重动手操作,发挥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学习过程,不为硬性操作而操作,而是在操作过程中去感知,把操作与理解概念巧妙结合起来。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了知识,直观形象地建立了“倍”的概念,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丰富课堂内容,层层递进

知识点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为了使练习题的设计与新授环环相扣,在练习题的选择上,我设计了圈一圈、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加深了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认识了倍的本质,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在摆放小棒的过程中,对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指导不够,这些学生思维没有完全活跃起来。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庆丰小学)

7.认识整时教案 篇七

姜湾小学:朱玉婷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第8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对比中会认、读、写整时,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特殊时刻的认识。教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PPT 钟面学具

(一)在解构钟表的活动中认识钟面。

用课件出示1-12这些数字,请这些数字去做客,让学生猜猜去谁的家?出示钟表家一块没有数,没有表针的表盘,对学生说你看完整吗?缺什么?结合学生的活动,突出3、6、9、12的位置。并出示粗细和长短不同的两根表针,引导学生为表选择时针和分针,并说出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二)结合生活认识整时

用课件出示三个钟面,让学生通过对三个时刻(7时、9时、10时)的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做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说时刻,拨钟面。

2.认识特殊时刻

出示12时的钟面,小明家的表真的坏了吗?这是什么时间?让学生小组内观察,讨论。学生讨论后指出: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看起来像一根针,这是12时。同样的方法教学6时。让学生知道6时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是在同一条线上。

(三)尝试中学习记录时间

出示小明晚上9时睡觉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有什么好办法记录这个时刻,然后结合调研中学生记录时间的方法,展示学生作品并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我们记录时间可以像这样用汉字帮忙,也可以用电子表的形式。

(四)区分中拓展

出示两个均为9时的钟面,而小明做的事却不相同。同桌商量是什么原因。有学生很快想到一个是早上9时,一个是晚上9时。引导学生在表述时间时最好加上早上、上午、下午和晚上准确表达时间。

(五)在游戏中辨析整时

出示教科书87页练习第6题。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讨论的过程中用实物钟表亲自拨一拨,感受“快到”与“刚过”。

(六)运用你中深化认识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龟兔赛跑的游戏,请小朋友做裁判。并让学生说说谁赢了?你是怎么想的?

(七)小结体验

师: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师:学到了这些本领,你一定能当钟表设计师了吧?每人设计一个钟表。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整时

时针:又短又粗

8.认识整时、几时半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进行猜谜活动。

溜溜圆、光闪闪、两根针、会动弹、一根长、一根短、嘀哒嘀哒转圈圈。(打一日用品)

2、看小红起床的图片,说说图片内容,了解现在大约多少时间。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要想知道小红什么时间起床的,我们就要学会看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说说自己对钟表的认识,交流自己的关于钟表、时间的生活经验。并简单说说钟表的作用。

2、认识钟面。从形状、刻度、大格、指针几方面认识时钟。

3、小结钟面的初步认识。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几时。

师:小红是做什么去了?猜猜现在是什么时间?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

师:哪个同学先来介绍一下小红是什么时间去上学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想法很对,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在钟面上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小红去学校的时候钟表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所以是8点,在数学上通常叫5时。

然后教学8时的两种写法。12时的认识方法同上。

2、几时半的认识。

师:小强和小红在做什么活动,分别是什么时间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几时半以及时间的不同表示方法。

3、小结整时和几时半的认识。

四、及时达标

1、完成课堂运用一。

2、完成课堂运用二。

3、完成课堂运用三。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整时

几时半

分针指着12

9.“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例1、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中部分题。

教材与学情分析:

“倍”是小学数学里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分数、比例、一次函数的基础。修订后的本册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表内乘、除法教学单元中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教材中的例1,即通过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再通过比较小棒、圆片等大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感受倍的本质特征。

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虽储备了乘法、除法的意义和“几个几”等知识,但“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学习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将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直观化。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倍的直观模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法学法:教法采用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游戏激趣法,学法采用自主探究法、类比迁移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操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圆片、小棒、三角形等学具。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准备带你们去数学王国里玩一玩,但是有个要求,只有正确完成下面这个游戏,数学王国的大门才会敞开。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师:这是一个拍手的游戏。你们拍2下,我拍3个2下。请大家注意老师是怎么拍的。

师:拍的时候要每两下停顿一会儿。

师:我拍3下,你们拍2个3下。

师:你们拍4下,我拍3个4下。

师:我拍5下,你们拍3个5下。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这有节奏的拍手声把数学王国的大门打开了,快看,几只可爱的小兔子都来迎接你们了。(课件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做拍手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几个几”的知识,为教学新知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倍

活动一:看一看,摆一摆。

师:小兔子们今天准备过一个收获节。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有什么,并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多少?

生:图中有6只小兔子,2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10根白萝卜。

师:仔细观察红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拿出两种学具分别代表胡萝卜和红萝卜来摆一摆:第一行先摆胡萝卜2根,第二行再摆红萝卜6根。

师:你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这么摆,胡萝卜的根数和红萝卜的根数有什么关系?

生:胡萝卜2根放一起,红萝卜每两根放一起,是3个2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每两根圈一圈。)

师:胡萝卜2根,红萝卜是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这就是数学王国的新朋友——倍。(教师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师:请同桌再互相说一说胡萝卜的根数和红萝卜的根数的关系。(再指名说一说。)

活动二:摆一摆,圈一圈。

师: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再拿出两种学具分别代表胡萝卜和白萝卜来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摆能够很容易看出它们根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用学具摆。)

师:摆好的同学谁来说说是怎么摆的,能让大家很容易看出它们根数之间的关系。

生:第一行先摆胡萝卜2根,第二行摆白萝卜10根,摆的时候每两根放在一起,是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50页,在教材图中把白萝卜圈一圈。让我们一看就知道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圈好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生圈画后填空。)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圈的,白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的根数有什么关系?

生:我是把白萝卜每两根圈一圈,白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的5倍。

【设计意图:由看教师演示到学生亲自动手摆与圈画,是学生理解、内化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充分借助几何直观的手段,有助于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体会了倍的概念。】

(二)深入理解倍

师:看着自己动手种出的水灵灵的萝卜,小兔子禁不住吃掉了一根红萝卜。请同学们观察,这时白萝卜的根数和红萝卜的根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小兔子吃掉一根红萝卜,还剩5根红萝卜,白萝卜是10根,是两个5,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2倍。

师:这萝卜真是太好吃了,小兔子又吃掉了一根红萝卜。再请同学们观察,这时红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的根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现在是4根红萝卜,是两个2根,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和2倍。

师:小兔子们吃着自己收获的萝卜可真开心呀。不一会儿,它们又吃了两个白萝卜,这时白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还剩8个白萝卜,是4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4倍。endprint

师小结:两个数进行比较,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改变标准量和比较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充分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时,把其中的一个量作为标准,另一个量包含有几个这个量就是它的几倍。】

三、练习巩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认识了数学王国的倍,它还要考一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

1.填一填。

师:你们认真观察3种圆片的种类及数量,比较它们的倍数关系,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汇报。

2.比一比。

师:这里有两根跳绳,比一比,长跳绳的长度是短跳绳的几倍?

3.想一想,摆一摆。

师:仔细观察图,“第一行的4倍”是什么意思?拿出小棒试着摆一摆,第二行摆几个5根,一共是多少根?

生:“第一行的4倍”意思是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4倍,5的4倍就是20根。

师:如果我把第一行变为4根,那么第二行应该摆多少根?

生:第二行是16根。

4.摆一摆,说一说。

师:摆一架飞机用5根小棒,10根小棒能摆几架飞机?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生:能摆2架飞机。

师:摆4架飞机用几根小棒?请同学们再摆一摆。

生:用20根小棒。

师:有15根小棒能摆几架飞机呢?不摆小棒你能直接说出来吗。

师:摆6架飞机用多少根小棒呢?

【设计意图:共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梯度练习,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倍的本质,感受比的“标准量”的重要。两道变式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构造出有倍数关系的数学问题,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为后面的知识学习做铺垫。】

四、拓展提升

师: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今天学习的倍吗?

生:爸爸的体重是我的体重的3倍。

生:我的文具盒的价钱是笔记本的8倍。

…………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了倍这一知识,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数据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质疑总结

师:下课铃快要响了,数学王国也要关门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在学习中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现在老师要表扬本节课中表现最突出的×××和×××两名同学,现在请他们手拉手走出教室。其余同学离开教室的时候,请动脑筋想一想,怎样走,让大家一眼看出剩下的人数是他们二人的几倍。(学生纷纷两人一组手牵手快乐地离开了教室。)

【设计意图:先鼓励学生谈谈收获,并质疑问难,最后以游戏结束全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也再次加深了对倍的认识。】

反思:

“倍”这一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对于“倍”的概念的建立与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让每个学生在看、摆、圈、说等活动中,凸现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新课伊始创设了去数学王国玩一玩的情境,做对拍手游戏就可以打开数学大门。这样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复习了“几个几”,为新课做好铺垫。新课时创设了小兔子过收获节的情境,教育学生劳动最光荣。

2.注重形象思维的内化。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有两个层次,初步认识倍和深入理解倍,这两个层次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所以在设计这两个层次的教学时,注重把直观形象的图形和操作活动内化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如第一层次让学生看一看主题图,摆一摆学具,圈一圈萝卜图。再如第二层次,小兔子们过收获节吃萝卜,通过变式、比较帮助小朋友们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使直观形象的萝卜图内化为对“倍”的数学思维。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渗透。本节课中,不管是在对倍的感知和理解上,还是在倍的概念练习巩固上,都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这样的设计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10.《认识整时》的教学反思 篇十

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梯形的认识

课题名称:梯形的认识 姓名: 学科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梯形和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柯贤武 四年级 数学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郧西县夹河镇中心小学 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梯形的概念以及梯形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掌握梯形与其他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能 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观察生活中的梯形,结合生活实际,将生活知识抽象化,深刻认识梯形。

2、通过平时观察,本班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好,讲授新课时更喜欢结合生活实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先有老师讲授,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加深认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情境的 设置让学生快速进入 学习状态中,在比较中 既能激发起学生探究 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有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片,遮住一部

分。

认识所展示的图形

意识地渗透了梯形与 其他四边形之间的关 系,为整体建构四边形 知识网络,理解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做了铺垫。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小练习——会认识梯形

抽象出几何图形 学生合作探讨,找出梯形

生活结合书本知 识 加深对梯形的认 识 引导学生利用所 学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又要通过关键处 的设问有意识地促进

总结:梯形的特征

回答:梯形的高,底

知识内化,让学生体会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 逻辑性,促进知识的动 态生成。老师请学生从学 具袋中找出梯形,学生

百变梯形——不同的图形变梯形

动手操作,用长方形剪梯形

会根据头脑中梯形的 模型来寻找,这是将概 念内化的过程。通过师生共同回 顾反思,让学生对所学 的知识能有系统、整体 的认识,同时教师适时 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 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 的创作意识和应用意 识。

回顾反思

回答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上课表现积极的学生加 1 分,同时又能回答正确的加 2 分,最后合计小组总分。

八、板书设计

1、课题——梯形的认识

2、画一个梯形

3、上底、下底、腰、高

4、关系图:

九、实践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

因为有了做平行 四边形的活动体

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 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 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折、拼、剪等图 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今天教学了梯形的认识,相对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 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做梯形,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认 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做练习。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 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联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动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认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这是什么图形?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

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袋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教学片断一: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梯形吗?

生说知道

师:你把你心目中的梯形画出来。

巡视全班,有三位学生没有动笔画。

实物展示

师:这是梯形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呢?

生:有一组平行,有一组相交的。

开火车,重复这句话。

师:书上是怎么来说的呢?

生齐读: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我们说的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辨析“只有一组”

反思:

1.未学先画

梯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而且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梯形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感知,而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图形的基本方法。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把自己心中的梯形画出来。可惜的是哪几个不会画的学生是不知道梯形是怎么样的呢还是不知道画?在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梯形的再认识。

2.画后判断

在这样的教学中,我要处理好展示

时要体现梯形的不同类型,以保证学生在建立梯形的定义的丰富性。以惊讶的语气问出,这是梯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在建立梯形的概念后,在出示学生画的楼梯形状的图形,还有梯子的形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课堂学习本是一个充满灵气的活动空间,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活动中、现实生活中体会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个课时。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四边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的,要求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围一围、说一说、画一画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表象。

3、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作以下的几点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了许多不同的学习工具,让他们制作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和剪一些平行四边形,目的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具体的,有意义的,有应用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等活动。因此,通过让学生制作出多种四边形图形之后,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对比发现来探究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整个教学过程,知识点都是从学生的交流中一步一步呈现出来的,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交流的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的思维在交流中得到碰撞,擦出了智慧的火花,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习后的快乐。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小组活动中有少数孩子参与度不高,或者比较

被动,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有少数孩子不愿和不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寻求解决方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欧阳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已经能直观认识四边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

系。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注意到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想一想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当然,本节课也有存在不足的地方,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有的学生还停留在两组平行线,没有规范地说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即将平行线抽象成四边形的那个过程还不够;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给四边形分类这一部分的教学没有完成。这说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善的。梯形的认识导学案及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东新学校

化树

本节课以导学案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在实施“三步五查”过程中运用赏识性语言,激励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发现、总结梯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梯形的高和底。通过对学,群学等模式,充分的让学生在经历中认识梯形的特征。

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学生大胆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再多一点鼓励,给学生多一点信心,那么学生们就能畅所欲言了。

不足之处:

由于导学案内容设计稍难了些,在独学时花费了很长时间,在后面的对学、群学、预展时比较仓促。从而展示环节学生表现不理想。

在今后教学中要多注意训练学生质疑,补充、互动等能力。使展示环节不再死板。2016、11、1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表格版

名称 基本信息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课时 1 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这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 教学的,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 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 教材分析 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这是在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包括直观认识过平行四边形之后,主要以平行线的认识为基础学习的。掌 握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这些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 表象,这些都为本节课 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 学情分析 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 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让学生 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知识与能力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目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重点 教学重难点 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 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 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件出示 校园情景图,哪儿用到了四边形 呢? 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

趣的现实情境,复习旧 知识,为扩展新知作好 铺垫。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 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让学生直观、形象 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2、数学源于生活,联 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 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 边,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培养善于观察的良 好习惯。加深学生对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 认识。通过总结、评价,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 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 程,领会学习方法,获 得数学学习经验。

1、将基础知识进行拓 展,提高应用要求,让 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 间,鼓励学生创新,以 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 性的目的。2、加深学生对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 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1、你能把一个平行四 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 观察能力和有序的思 考能力。分钟

1、每桌发放两张图片。

2、验证小结,课件出 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各部分名称。归纳 概括定义。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 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

4、引导学生探讨四边 形间的关系。

1、要求学生把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的定义画 出来,读一读。

2、出示 P73 第 3 题

仔细观察情景图,找出不同的四边 形。

1、同桌一起观察图形,用上手中的直尺、三角板、量角器 等学具比一比,量一量,讨论它们 有什么特征

2、交流小结。、学生代表说自己的发现。、概括定义。

3、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给四边形 分类。

4、量一量,画一画,同桌讨论,解 决问题。分钟

一、课件出示小测试:

1、动手画一画,读平行四边形和梯 根据下面图形的特征 完成表格: 形的定义。分钟

1、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4、梯形2、2、剪一剪,P73 第 3 题

3、正方形

5、等腰梯形

1、认真填表格。

2、同桌互评、自评。

1、同桌讨论,剪一剪。

2、认真观察,找出所有的平行四边

6、直角梯形 分钟

二、教师评价。

展示练习题:

形和梯形。

等的图形吗?

2、火眼金睛——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课堂小结 2 分钟

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 3.教师提问: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关系?

布置作业 1 分钟

同桌互相设计所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然后交换画高。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四边形

板书设计

梯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教学反思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标 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已经能直观 认识四边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 系。

2、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注意到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给每个班都安装了白板,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和现 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 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想一想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3、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 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 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梯形的认识教学设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00~101页中的例

1、例2以及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对比、交流中经历认识梯形的过程。

2、认识梯形的特征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会作梯形的高。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概念、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

理解梯形并能作出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教师:梯形模型

学生: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梯形,揭示课题

出示梯子模型,问:这是什么?

介绍梯子的结构:竖的木条是梯架,横着的木条是梯步。

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两个梯步和梯架各有什么特征? 用模型在黑板上描出图形,猜猜,这像梯子形状的图形在数学上叫什么名字? 揭示课题并板书,读题

二、探究新知,体会物体上的平面

图形

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梯形?

那你们能在下面这些物体中找到梯形吗?,待学生说出后用动画显示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各种梯形。

三、在对比中认认识梯形的特征,理解概念

1、认识梯形的特征

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梯形,那你想了解梯形的什么呢?今天先来了解梯形的特征 出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观察比较,了解梯形的特征,理解概念并板书:只有一组对过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小练习:判断图形是不是梯形

学生判断并说说理由

在学具袋中找梯形,当学生发现没有时,鼓励:

我们有智慧的脑袋和勤劳的手,用手中的纸片创造一个梯形,看谁最快!

2、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围成平行四边形的各条线段都有自己的名字,那围成梯形的各线段又会叫什么名字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的话。

反馈,动画显示,出示底,腰,再讲约定俗成:上底,下底

巩固,完成板书。学生在自创的梯形上标名称。

3、教学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有高,哪梯形的高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在你们手中的梯形上用找平行四边行高的方法找找看。

抽生演示并说是或不是的理由。

领悟高的含义:垂直两底的线段

练习: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尝试做梯形的高:在一条底上取一点,做对边的垂线段。

理解: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因此梯形也可作无数条高

请同学们在手中的梯形上作一条高。

三、巩固提升

数梯形

四、谈收获,总结全课梯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因为有了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拼,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 26 ~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梯形教学反思

梯形教学反思

焦作市孟州市城伯镇中

王瑞霞

《梯形》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等有关知识,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探究特殊四边形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等腰梯形特征及相关规律进行系统探索、归纳和总结,进一步学习。讲过后感触很多,先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思路。

第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剪裁图形”,动手制作梯形引入新课。第二,自主学习。学生按照出示的学习支点进行自主学

~ 27 ~

习,然后小组交流,解决本节难点,教师做好梯形辅助线添加的总结。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第四,反馈释疑,让学生畅所欲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最后,作业布置,给学生留下继续学习的空间。

本课教学采用“观察——猜想——操作——证明”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整节课准备充分,思路清晰。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整节课仍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获得展示的机会,对他们难免会造成一定的思想惰性;另外在例题讲解后,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练习量明显不足,在时间的掌控方面有待提高。

总之,为了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再有更多的遗憾,我只有把握今天,做好今天,从现在起,做到精心备好课,也精心备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控制好课堂节奏,抓住重点难点,及时开阔拓展,从而达到真正的高效!

~ 28 ~

11.《公顷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一

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公顷”这一词语,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的实际意义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领悟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借助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课堂效率是比较好的。

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引领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比划,结合简易多媒体课件复习回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做到了以旧促新,构建好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习新的知识。后追问: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你还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自然揭题示标。

2.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而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唯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所以课前我先带着学生到操场感知100平方米的大小,让他们8人一组伸开手(约10米),分4组围成正方形。其它同学分别进去感知100平方米的大小;再组织孩子们手拉手去丈量校园的长和宽,估算校园的大小,分别丈量学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约多少米。最后让学生推算本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有多少。(大约1公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活动的效率。再者结合简易多媒体课件,通过计算熟悉的几个教室,几个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几个足球场是1公顷等活动等,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大小。

3.结合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让学生感受到公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交流展示环节,我先结合简易多媒体,播放教材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紧接着我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风景区、著名建筑等图片,让他们结合1公顷的表象,领悟这些地方的面积,感知公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2.《认识整时》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尴尬 厘米 认识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31

“认识厘米”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上过此课的教师想必都经历过以下的尴尬。

尴尬一:测量课桌为什么不用尺子?

如下图,这是学习新课前教材安排的例题,在此之前,还安排用各种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

教学片断A:

师:同学们,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现在我们继续测量课桌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办法?

生:橡皮、铅笔、水彩笔……

师:方法很多,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度。(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师随机板书)

师(观察结果):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尺子。(由此引入尺子、厘米的认识)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课桌的这条边大约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现在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学生面面相觑,陷入沉默)还可以用橡皮、铅笔等物品去量。(学生觉得奇怪:“这些东西怎么可能量出物体的长度?”迫于老师的压力,学生只好充当操作工,花了好大力气量了半天,最后被老师告知“这些方法有局限性,还是要统一单位,回到尺子的学习上去”……)

【思考:张奠宙教授指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追求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所学知识的核心内容,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既然要让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个体验是必须的,那是否可以换个形式呢?】

教学片断B: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想不想听?(想)在很久以前的英国,那时尺子还没有发明呢!一天,有人给国王送了一块珍贵的布料,这块布料到底有多长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有我的2个手臂那么长。”有的说:“用我的一柞去量,有6柞。”还有的说:“比我的4支毛笔短一些。”听了大臣们的话,国王的头都晕了。同学们,你们听懂了这块布到底有多长吗?(生说“没听懂”)

师:国王也没有听懂,想了想说:“那就用腰围来量吧。”这时有两个大臣开始量了,可不一会儿,又争吵起来。一个大臣说:“这块布有四围长。”另一个大臣说:“这块布有二围长。”咦?这又是为什么呢?来看看。(课件出示:这两个大臣一胖一瘦)真的,腰围不一样,测量的标准就不一样,矛盾又产生了。

师:怎么办呢?聪明的人们想呀想,终于想出了办法,即规定大家统一用三种小棒测量物体。一根这么长(出示1米长的小棒),它到底有多长,下个星期我们就来学习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另一根这么长(出示1分米长的小棒),二年级下册时我们再来认识它;还有一根闪亮登场了(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你知道它有多长吗?(板书:1厘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

【思考:课始通过故事引入,效果非常好,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学生进入角色,既感受到了度量方法的多样性,又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有效地达成了目标。】

尴尬二:1厘米的小棒好难拿呀?

1.一看:拿出1厘米的小棒,记一记。

2.二比划。

师边说孔雀飞的口令,边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并用1厘米的小棒来验证,然后生尝试比划验证。

3.找1厘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汇报,师用小棒验证)

师:把你找到的1厘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估一估:这一条线段(4厘米)能摆几根1厘米长的小棒?

师:如果线段长5厘米,老师要摆几根这样的小棒?20厘米呢?100厘米呢?

……

【思考:教学中,我设计了记、比划、找、估、摆1厘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但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老师,我的小棒掉到地上了!”“老师,我拿不牢!”……原因何在?正所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我只能望“棒”兴叹,束手无策。这时,同年级的教师送来了“曙光”:给1厘米的小棒装上一个长柄(如右图),便于操作。于是,我让每位学生用牙签或塑料小棒做1厘米的小棒,1厘米的小棒很短,为了方便学生操作,可在小棒的侧面粘上一根短柄。这样教师、学生拿起小棒想怎么验证就怎么验证,高效简便。】

13.《认识日历》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的还子们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还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接着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帮助解决。你带的日历是那一年的?2010年、20XX年、20XX年、虎年、兔年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着。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历最上面有数字2010的就是20XX年。我的日历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对于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

于是我在黑板上挂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孩子们的发现果然不出意外,他们问:老师,为什么有的30天,有的31天,还有这个2月怎么是29天(28天)。在他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用“拳头”形象地来区分大月小月,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学中乐,玩中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寻找日历秘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了日历上的数字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把这个球又抛给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说:“红色是休息天,我们可以不上课。”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红色不是休息天,是节日,你看!”还用自己发现的事实给你证明

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迅速还很快!可是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请几个孩子到老师的日历上来找。这下,孩子们更积极了。

14.认识钟表 第一课时:认识整时 篇十四

第一课时:认识整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能准确、熟练的认出整时。

2、学会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

3、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能准确、熟练的认出整时。教学难点: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读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一个钟面模型,一个实物钟,作息时间表.学具准备:每人一个实物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T:小朋友们请看。

课件先出示闹钟,再出示摆钟,再出示一般的钟,手表,电子表,最后出示有很多钟表的画面

T: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2、这些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3、今天,我们就来和钟表交朋友(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钟面。(1)、小朋友们都带了小钟,是吗?请你仔细观察小钟的钟面(师拿起学生的小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2)、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3)、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说说你们组的发现啊?(实物投影说)

(4)、小朋友们都讲的不错,我们来听听钟自己是怎么说的,好吗?(课件出示一个动画钟自述。)谁能告诉大家刚才你听到了些什么吗?(5)、出示模拟钟,生说师板书:

分针

时针

2、认识整时(1)、拨1个钟面,进行整时认识。

看样子小朋友们都认识了钟面,那么看看这个钟面上指的是什么时候呢?

(2)、小朋友们真能干都知道是3点钟。贴一个钟面到黑板上。(3)、不错,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所以是3点钟。但3点钟是我们平时的说法,标准的称法应该是3时(师板书),谁愿意来读一读,愿意读的都站起来读。(4)、再拨7时,8时,10时,并把钟面贴到黑板上(5)、仔细观察钟面,这4个钟面的分针藏着一个小秘密,你们发现了吗?(分针都指向12)

(6)师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就是?时(板书)

(7)再看3时这个钟面,除了可以这样记,你还看见过其他的记法吗?(板书3:00)(8)学生试着写写其他3个钟面的时间(投影展示)

三、巩固应用:

1、出示几个钟面,说说这是几时,你在这时干什么?(出示6时、11时、1时、4时)

2、拨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整时

3、师出示1个刻度不全的钟面,小朋友们都很聪明,看看这个钟面你们知道是几时吗?连小花后面的数字你们也猜到了呀,真聪明。

4、现在的钟表除了帮助我们认时间之外,还有美化生活的作用。你们看,出示一些时尚表,运动表等。

5、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6、课堂延伸: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看时间,那么你在生活中见过时间吗?电脑或投影出示生活中的时间。(如:商店的营业时间8:00—22:00,汽车站牌,作息时间表等等)

15.《认识整时》的教学反思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认识与反思

小学体育的教学是小学生接触体育知识的最初场所,小学的体育教育虽然不是一个专业培养体育能力的场所,但是它综合了学生们德、育、智的综合培养,更是培养小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身体素质及能力提升的主要课程。当今的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着很多教学中的不足,需要我们能够针对当前教育的背景进行全新的认识,只有经过深刻的反思,并找到解决路径才能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

一、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对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众多的小学校园当中,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普遍认为体育课的开设存在着形式性,对于体育课不重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往往也都是一语带过,很多体育教师也都将体育课变成了学生们娱乐的场所,还存在着其他学科教师占用体育课的现象,让小学们失去了体育知识的学习。体育课堂的教学应该是培养小学生体能锻炼以及体育基础知识的课堂,学校应该将小学体育教学高度的重视起来。

(二)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单一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普遍的老师都认为小学体育课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教育任务,在课程设置上,也多以自由活动为主,忽略了体育最基本的理论教学,整节体育课下来的结构非常单一,比如课前准备活动、简单的体育分解动作介绍、自由活动、结束。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不但不能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率。

(三)普遍的整体式教学

在我国当前的小学课堂教育中,大多数的教学模式都是整体进行,比如针对某一个体育动作就要求着保持着动作的统一性,这就完全忽视了学生们的个体能力,每个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过于严格要求这种整体性的教学,就会给心理及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造成打击,从而也就失去了体育课堂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改革,为了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及需要,国家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完善,比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就要求了小学生德育体质的共同发展,而还有很多小学并没有认识到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还利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们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体育硬件设施不完善

在众多小学校园中,大多数的小学在体育项目中硬件设施的投入甚少,甚至是忽略了各种体育场地的建设,比如足球场、篮球场、锻炼器械等建设,学生们在体育课上也只能进行简单的运动,不但阻碍了小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识,还对各类的体育项目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影响了小学生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加深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

体育课程虽然在很久以前就被纳入到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当中,但是对于各校老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来讲还有所欠缺,老师们一定要明确小学体育课程设立的目的和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但要让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中,还要鼓励体育课程的开展,学习本身就需要一个劳逸结合的过程,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小学生就能够通过体育锻炼而达到娱乐的目的,从而减轻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压力。

(二)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老师一定要以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教学项目,或普及更多的体育知识,比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根据学生们不同的爱好与需求进行不同的教学,这样不但能够满足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能带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标。

(三)分散式教学手段

小学体育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一定要以学生文本,时刻关注小学生的身体情况以及心理状况,根据不同的身体素质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加强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在促进师生感情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学生们进行跑步时,老师要进行全程的监督,以免小学生在跑步时发生意外状况,针对体能较差的学生给与鼓励,培养学生们突破自我以及坚韧的意志力,如果不能继续坚持就要给与减轻相应的任务量。

(四)利用创新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中,任何学科的教育都要实现教学模式上的创新,特别是针对小学的体育教学而言,体育是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最佳课程,实现创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掌握到体育知识。

1.游戏教学法。课堂中通过设置合理的游戏,以此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跳绳的教学中,老师就要将游戏变得更加有新意,让小学生以多人合作式进行跳绳,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小学生之间的感情与默契、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

2.讨论教学法。例如在快速跑这一课中,老师先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式的尝试,以20米为例,在跑后根据学生们自己总结的经验进行讨论,怎么样才能提升自己的速度呢,这样学生们就会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充分的发挥出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五)完善校园中的体育设施

学校要加强对体育器材的投入以及场地的扩建,让学生们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体育器材的投入还能丰富学生们的视野以及活动范围,多种类的体育器材还风丰富了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比如标准的篮球场与足球场,小学生就会明确的了解到这两个项目的标准场地,为小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向往学习的心理。

三、结语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影响教学效率提升的因素,需要每个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全面的深思,并重新的认识现代社会中的小学体育教学,更要以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模式和手段上的创新,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每个孩子自身的能力和需求进行教学,与此同时还要开发出能够调动学生们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不断的丰富小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体育锻炼和学习,从而满足于当前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都玉娟.论如何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2(15):42-43.

上一篇:选调生乡镇基层工作五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食药监局执法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