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11篇)
1.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 篇一
为什么要发展电子政务
为什么要发展电子政务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谈到政治就离不开行政,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作为一种活动,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它必然不是一般公众可以深入了解。通过发展电子政务,可以大大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政府可以倾听公众的意见并做及时处理,这既使政府能够收集大量准确地信息同时又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该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的理念来认识电子政务的贡献,强调节约国民的时间精力,促进政府与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合作效率,提高国民生产力,增添国家财富。发展电子政务就不得不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从经济的角度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从工业社会的产业经济向未来社会的网络经济的转化的一种经济的变迁。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建立快速、全球性贸易成为可能。以Internet技术建立起来的企业网络,不仅能提供及时、低成本的信息交换系统,还可以提供准确及时的商业信息。这样就减少机构和中间管理层次,减少政府的公职人员,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力、物力、资金成本,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且还有利于政府克服长期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也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勤政建设。
再者,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发展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方式及行政人员素质的影响同样是极为深刻的。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下,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审批等手段进行。由于审批项目多,透明度低,再加上少数行政人员的职业意识差,监督不到位等多种原因,使暗箱操作,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难以得到遏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不满。传统政府管理方式暴露出来的问题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不仅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还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而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模式的特征:知识化、信息化、虚拟化、数字化、全球化,就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最后,再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它由技术要素、信息要素、职能要素、制度规则要素、人员要素组成。电子政务系统是面向政府机构的流程优化和服务扩展的基于Internet技术的综合信息系统。而电子政务需要一个开放的、有序的、能控制的系统,需要一个系统之间能够高效协作的、提供业务流程再造和服务优化的系统,需要一个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效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解决民生问题的系统。
2.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 篇二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战略契机
一、快速而理性的发展
联合国布伦特兰委员会阐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二:一是需求性原则, 即为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特别是穷人生存的需求, 追求发展是无可置疑的;二是限制性原则, 即由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发展系统和技术、体制及观念等能力的限制, 发展必须讲求理性和适度。
在当今形势下, 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快速发展, 但绝不能盲目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项赶超型的现代化工程, 需要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要保持超出常规的增长速度;但其增长必须讲求节奏, 讲究理性, 讲求自律和适度, 讲求实事求是。“实事”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振兴和赶超, “求是”是要把发展保持在资源环境与社会条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要尽最大努力争取以可承受的生态与社会代价, 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有质量的增长。“重点不在于一般的如何增加资源、如何提高收入、如何更好地将资源转换成收入;而在于提高整个社会将资源和收入转换成福祉的效率。” (迈克尔·李普顿Michael Lipton)
(一) 充分开放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求得发展, 从无序演化为有序, 从低级的有序发展为高级的有序, 必须首先使系统开放。开放是产业系统有序化的前提, 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是每一种技术和模式的发展的简单相加, 而是要充分考虑相互的流动性、交换性和可替代性。在这一新兴产业发展上, 应该坚持一种观点:开放和自由化将导致产业成长。
倡导发展新能源汽车并不代表要放弃传统汽车技术的研发, 特别是在初始阶段, 不一定一味地追求新与高, 传统汽车的节能和效率提升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我国汽车 (基本上是传统汽车) 保有量增长迅速, 从2000年至今, 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 2008年的汽车保有量达到4975万辆, 到2010年汽车保有量将超过7500万辆。2009年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万辆和1364.48万辆, 首次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然而, 我国汽车产品发动机的节能减排技术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平均油耗高于国外发动机10%以上。
我国现在99%以上的乘用车是汽油车, 如果推广采用多气门技术可以提高燃油效率2%~5%,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VVT) 可提高燃油效率3%~5%, 增压可提高燃油效率5%~7%, 缸内直接喷射可提高燃油效率10%~20%。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推行轻型货车和轿车的柴油化进程, 对于轿车, 柴油发动机比汽油发动机节油18%左右;对于载货车, 柴油发动机比汽油发动机节油30%左右。可见, 升级改进传统汽车技术所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
我国汽车产业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 不断改进技术, 推动传统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升级, 使其更节能、更环保;另一方面, 大力发展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生物燃料汽车等新能源车。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相互开放, 所带来的竞争将推动这两种技术共同进步。
封闭和孤立只会造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于僵化和混乱, 沦入低水平的循环而不能自拔, 进而演变成一个“死”的产业系统。
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储备要有全球和战略视野。产业发展的起点要高, 眼光要长远, 加强国际合作, 寻找适合自己的突破点, 在全球性产业竞争中抢占有利席位。对外开放的程度如何, 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必须摆脱僵化的产业发展思维和模式, 为产业发展创造充分开放的环境:
1.解决思想,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不断破除旧的平衡态, 积极创造新的非平衡环境和制度框架, 努力促进产业动态平衡式发展水平的提高。
2.推进产业的开放与经济自由化, 打破部门和地区保护主义, 建立统一高效的大市场体系。保护和自我封闭是束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桎梏, 要清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意识和小农经济观念, 增强市场经济意识, 引入竞争机制, 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的非平衡态演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只要能够及时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无限输入和交换, 就会发生分支和分叉演化, 形成新的动态稳定结构。这种临界效应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
(二) 超限成长
非平衡态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源泉。对应于远离平衡态,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非线性发展是一种新的和更具有本质意义的战略思维。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途径不是惟一的, 但不同途径的本质却基本一致。在国家“863”计划的持续支持下, 经过十多年发展,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正处于由科研转入产业化的关键时期, 形成了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 在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整车动力系统集成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并持续开展了各类示范运营。
近几年来, 我国汽车界对于哪种新能源汽车应该得到优先发展一直存在争议。“十五”期间, 将纯电动、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作为研发方向, “十一五”期间决定加大对传统能源汽车的技术升级, 此后研发和推广工作又将混合动力汽车放在首位, 纯电动汽车的分量也有所加重。对于“十二五”规划, 有建议是国家要将主要投资放在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系统方面, 并在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同时起步。其实,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进程可能有快、有慢, 一些领域或部门快、一些领域或部门慢, 这均属正常。
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 到2020年, 纯电动汽车将只占全球市场的2.8%, 混动汽车将占2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讲求科学的发展节奏, 讲求领域和阶段的可替换性, 在不同的细分市场, 分阶段达到不同的产业化目标, 追求整体的产业发展之品质。
要充分发挥非线性作用机制的作用:
1.统筹规划、合理运筹和科学决策。应该通过系统分析方法, 运用系统工程技术, 从多种非线性关系和约束条件中求得最优解。努力做到合理配置资源, 制定可行目标, 协调各种比例关系, 综合考量各种相关因素。如, 政府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可能制约电动车发展。目前在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具有完备的加电站网络,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动车的发展。我国的电动汽车能源供应网络 (充电站) 如果通过大量建设燃煤、燃油发电站来提供电力, 会造成新的污染;而如果通过太阳能、风能、核能来增加电力供应, 这些“新能源”又面临技术尚待突破的问题, 需要统筹规划、合理运筹和科学决策。
2.战略实施过程的调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未经实施和实践检验之前, 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 应及时反馈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和问题, 随时进行调节和完善, 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从2003年起, 累计有500辆自主开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深圳等城市及国家电网公司进行了小规模示范运行考核, 运营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在北京奥运会期间, 595辆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圆满完成示范运行, 实现了奥运中心区的零排放和周边区域的低排放, 创造了奥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集中应用。这些试验性实施过程为开展规模化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3.深层关联与调节。加强产业发展各子系统之间的深层关联与调节, 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相竞争、互相制约、彼此协调,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活泼局面。联系和互动加强了, 系统的机制就会得到完善,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就会增强。
(三) 关键战略契机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备了形成有序结构的客观条件后, 捕捉战略实施的关键契机对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关键契机能使产业发展系统的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偏离平衡值, 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 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跨跃。
善于捕捉和掌握能够推进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 如, 一个重要信息的获得、一项技术革新的成功、一个重要社会政治经济事件等, 都有可能对产业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010年初北美车展的主办方特意辟出一条“电动大道”, 专用以展示电动轿车, 而不是如往年那样将电动车混杂在其他车型中, 这被认为是对未来能源方向的一个指引。我们是否有条件把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个契机?
要研究和把握关键契机发生的客观规律, 利用关键契机作为产业系统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状态的杠杆, 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要通过开放和改革深化, 打破旧的体制和结构, 激活产业发展的非平衡状态, 增大正反馈, 减弱负反馈, 为适时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和时机。
当产业发展处于关键的转折点和临界点时, 要善于因势利导, 及时控制参量的变化, 使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关键契机实现跃迁, 朝着跨越的方向发展, 实现产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转变。
某些关键契机可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产生一定的冲击, 包括系统的暂时失稳、各种社会经济问题的短期尖锐等。
自2009年我国将“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纳入《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 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便呈现遍地开花之势。不排除一些汽车企业是为了圈钱、圈地、圈财政、圈准入, 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财政补贴, 很可能成为一些汽车企业进行“融资”的新手段。对此, 应该正确认识、认真对待和恰当处理。如, 对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的给予, 政府可以从油耗和排放两个方面来核准。规定几个阶段的指标, 谁提前达到就鼓励谁。前几年, 德国政府曾提出汽车百公里油耗要降至3升, 不管使用什么方式, 只要能达到这个标准就给予奖励。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要一视同仁地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认同作为最终技术路径的取向。只要满足市场大环境需求的, 国家都有相同力度的政策鼓励。
二、产业结构的生态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 建立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的新体系, 使多个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通过系统的耦合和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 实现高效的产出和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生态型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产业生态学理论, 其显著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消耗、高利用和废物的低排放, 是高效经济过程与和谐生态过程的结合, 具有网络型和进化型的特点, 可更好地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此而进行的产业结构生态化实践也成为全球性产业大转型中的一种表现。
(一) 绿色导向的科技能力
以绿色为导向的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和支撑。要规划和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这些技术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 如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材料技术等, 不仅可以从高效低耗方面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 而且高新技术本身的产业化也能够有效地降低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序列演进的资源环境代价。
对绿色技术的界定已经从产品的制造过程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其研发从关注产品生命周期的某一阶段转变为关注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并且关注各不同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之间的相互关联。应该大力提倡使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包含着资源环境价值的总成本最小化的绿色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要开发绿色产品。产品的绿色特点应贯穿于产品的设计、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销售运输、消费使用、回收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绿色产品必须能够比一般同类产品更加符合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要求。
要研发适合国情的适用技术, 发达国家的技术结构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绿色振兴。必须研究、开发和引进与本身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技术。
(二) 减资源型的产业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在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物质消耗的减量化。要从经济机制上贯彻节约和高效地使用资源的原则, 形成与高度消耗资源的传统经济系统不同的资源组合与配置方式。传统汽车产业通常追求的是尽量地多产出, 而不计较物质投入的多少。新能源汽车产业追求的则是以较少的物质投入实现较高的产出价值, 要以减少消耗、避免污染产生作为产业活动的根本目标和行动准则。
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有利于实现用较少的物质投入特别是一次资源投入, 来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在产业发展的源头要体现物质减量化和减少污染的导向。如, 产品的设计应趋向体积小和重量轻, 使用方便而且节约物质资源的消耗;产品的包装应简单实用, 避免奢华浪费, 减少废弃物质的产生;转变传统工业化刺激物品快速淘汰或更新换代, 以及一次性用品的流行习惯, 通过技术创新使各种物品可以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提倡人们通过维修、交换和部件更新等方式尽量延长物质产品的使用寿命;更进一步地, 要求通过高科技生产使得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不是成为不可恢复的垃圾, 而是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生产性资源。
(三) 建立生态产业园区
生态产业园区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生态化的重要实践形式。
(四) 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以综合发挥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 强调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协调。现代化意义上的产业管理不是仅仅追求政府和社会各部门自身工作的最优, 而是追求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最优。如果政府、企业和社会三项职能交织在一起, 将影响非平衡态有序结构的形成;政府的部分职能应该转向市场化和社会化, 产业管理要提倡公众参与, 以增加产业系统的非平衡力量;政府在管理中要注重监督组织功能, 控制和引导序变量, 以利于提高系统效率和动态有序结构的形成。
三、工商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应该在发展战略上与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协同。为此, 企业的发展要实现两个根本战略转变:一是经营思想的转变, 要从与产业发展相背离的经营观念向新兴产业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经营观念转变;二是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方式的转变, 应以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和生命周期管理为主要内容, 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从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消耗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消耗方式转变, 从传统末端污染治理和浓度控制向以预防为主的生产全过程控制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转变。
为推进工商企业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应该在指导思想、发展规划、管理体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一是广泛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技能教育, 这是企业实施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二是将产业发展战略纳入到企业发展目标和规划之中, 自觉地在企业的成本效益核算中考虑其价值;三是大力加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四是与新型的环境管理相结合, 尤其是要重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带来的机会;五是推进绿色的产品和市场开发, 通过增加绿色社会需求, 走以绿色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发展之路;六是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综合效益。
四、公众的理解和参与
公众参与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社会基础和根本性的社会资源, 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进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必须满足广大人民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人始终是产业发展的目标指向和依靠力量。
提倡公众对产业发展的理解和参与, 转变公众在个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各种不利于产业发展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用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念和科技知识去提高公众的相关行为能力, 实现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公众正向参与。
要提高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认识水平, 加强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处理与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的能力, 造就有利于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和干部资源。
五、促进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绿色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配合。与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相比较, 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更贴近于追求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本质, 实现经济活动方式从物质高消耗到物质低消耗的革命性变革。
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物质减量化实践, 人们可以建立起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从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物质化工业经济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经济, 根本性地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编辑后记
金融危机期间的2009年, 我国汽车业一枝独秀, 成为世界汽车业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如今, 在经济复苏之际, 传统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因其飙升的房价令人们“望房兴叹”, 汽车业更是被寄予了拉动内需的厚望。在“低碳时代”, 发展新能源汽车当然是一种必然趋势, 但这种趋势也需要引导, 使其真正告别“高碳”, 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
对外开放的程度如何, 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委等, 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2].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罗勇, 城市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4].陈佳贵等, 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为什么要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 篇三
——新一代运载火箭理想的发射基地
发射场之于火箭就如同飞机场之于飞机,是运载火箭测试检查、发射准备的基地,是航天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有的三个发射场: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及载人航天发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主要用于发射极轨卫星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不同时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地处内陆偏远地区,存在着航区和落区安全隐患、大直径结构件运输等问题,使它们在承担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选择合适地点兴建一个与新一代运载火箭相配套的发射场,已日益成为航天界的共识。
选择在我南部沿海地区兴建新的发射场,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海南省地处低纬度地区,面对南海,具有建场的明显优势。新一代运载火箭若从海南发射,其射向1000千米的范围内为无人居住的海域,有较好的安全性;火箭射向范围大,适合发射各类不同轨道的航天器;而且火箭运载效率由于发射场纬度低而相对提高,大尺寸结构件的运输可以通过海运实现;另外,也可促进海南省的经济发展。
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那么不久的将来,美丽迷人的海南岛上,将会矗立起我国又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基地。
历历征程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 “东方红一号”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展成为由多种型号组成的大家族,具有了进入地球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的能力,为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有独立研制和发射同步通信卫星能力的国家;80年代后期研制的长征二号E捆绑式火箭使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9.5吨,为载人航天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9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长征三号乙捆绑火箭则使我国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能力达到了5.1吨,火箭运载能力跃居世界第四位。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低温高能推进剂技术和第二个掌握低温发动机高空二次点火技术的国家。更为世人瞩目的是,长征二号F火箭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将我国首位航天员送入了太空,不仅令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而且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截止到2004年11月,长征火箭共进行了83次发射、取得了连续41次发射成功以及22颗国外卫星发射成功的骄人战绩,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群中享有盛誉的品牌。
航天运载技术的巨大进步,对扩大我国航天领域对外合作,在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我国载人航天的起步,而且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重挑战
为提高进入空间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前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对运载技术的投入,相继推出了以“大直径、高可靠、低成本、无污染”为特点的大运载能力新型火箭,国外空间技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飞速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有影响力的大国,航天运载技术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国的长征运载火箭与国外先进的火箭技术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近地轨道10吨量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吨量级的运载能力,已经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长征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环境保护、发射周期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此同时,无论是我国空间应用、科学探测、载人航天还是国际商业发射与国际合作,都对运载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太空,有效利用太空资源已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我国现有的运载火箭要满足在未来适当时机建设空间站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研制高效运行、发射费用低廉的新型航天运输系统。这是21世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不断加速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新空间。月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星球,也是到目前为止除地球之外人类所曾踏足过的唯一星球。资源丰富、引力小等优点使它成为人类远征其它星球的基地之选。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由于特性和地球较为接近,成为太阳系中除地球外最有可能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无论是月球探测还是火星探测,不仅对于开发和利用宇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带动诸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对我国航天运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仍然作为21世纪卫星发展主流的地球同步卫星,逐步显现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中低轨道卫星群通信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的通信质量,也成为近几年通信卫星发展的又一亮点。由于卫星群布网时间上较为严格的要求,在较短时间内组织多次发射的市场需求,将大推力运载火箭作为主流火箭之一推上了卫星商业发射的主战场。因此,适应21世纪世界卫星发射市场的需求,加紧研制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成为了中国航天运载技术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在上述一系列挑战面前,如何从运载火箭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适应21世纪运载火箭技术发展的需求和国内外卫星发射市场的趋势,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以新型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氢氧发动机技术为动力基础,采用多项先进技术,研制运载能力大、可靠性高、适应性强、成本低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并且在技术上与未来航天运载器的发展衔接,成为摆在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一大课题。★
相关链接:
低温高能推进技术
液氢、液氧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低温推进剂,具有温度低、性能高的特点。以液氢、液氧为推进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比冲可达到400多秒,较常规推进剂发动机的比冲有大幅度提高。
低温发动机高空二次点火
4.国家为什么要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篇四
在我国经济“生态链”上,企业依照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和微型企业四类。国 家大力扶植的“小微”企业长期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小微”企业大多从事的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小微企业规模虽小,但在中国竞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却功不可没。
第一,小微企业是解决新增就业人口的主渠道。小微企业创业及就业门槛低,具有很强的吸纳就业能力。它们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我国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的新增就业岗位,是保障民生和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力量。
第二,小微企业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只有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成长起来,我国的实体经济才会更加稳固。我国小微企业在创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管理和创新,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和技术管理人员不断成长,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
5.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 篇五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并迎接其挑战的时候,重新审视和确立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快开放改革步伐的时候,更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深化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
关键字:教育 优先发展 战略地位社会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6.新能源产业要实施技术跨越战略 篇六
能源生产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风电方面,深入研究风电运行
规律,加快风功率预测系统、多种调峰电源、储能方式等方面技
一术突一破一二一使风一电一花间歇性犷一与屯网稳一定性牙Rif-„应)探证一电一坷安全-
运行。太阳能方面,推进高性价比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和太阳
能发电装置及利用技术研发,支持太阳能电池用高纯硅材料、非
晶硅薄膜电池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研究开发沙漠太阳能热风发
电技术。
稀土及新材料产业要进一步提升稀土冶炼技术,优化稀土上
游产品。引进和研发高纯化、超细化、复合化稀土精细化工产品
技术,有重点地开发金属钱、混合稀土金属、稀土合金、氧化饰、氧化斓、富饰化合物、氧化铺等稀土深加工技术,开发镍氢和燃
料电池、电动车、稀土合金、新型建材、净化器、催化剂、显示
器、光学仪器等下游终端产品配套技术。积极引进、开发无机非
金属纳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纳米级铝基新型阻燃材料、绿色
一环保涂料丁全降解塑料、一高岭土新材料、一新一型石I一材料一、一新型一树
脂、核级钠等新材料技术。
生物产业要重点研究推广动物干细胞繁育、基因与克隆技
术,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及超临界萃取、离子吸附、工业结晶、手性合成、膜分离等先进加工技术手段,加快研发肿瘤、血液病等重大疾病诊疗技术、诊断试剂和生化药
物新产品,积极研制新型高效中蒙药新品种和新制剂,实现中蒙 药生产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开展生物发酵和益生菌群培育、新型高端兽用疫苗等方面的研究,支持动物生化制品、植物有效 成分提取、农畜用生物新产品研制,提升生物基材料、新型酶制 剂、功能添加剂等生物制造技术水平。
电子信息产业要加快引进和研发新型信息产品制造技术,加 强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开发应用软件、数 据库管理、中文信息处理、网络管理以及软件开放平台、软件构 件、信息安全系统管理等基础软件。加快基础软件和具有地方特 色的蒙文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中间件软件研发。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研发重型汽车、铁路车辆、矿山机械、现代农牧业装备、工程机械等整机集成技术、关键零部件制造技 术,加大风电、光伏关键零部件技术开发,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节能环保重点开发煤炭气化开采等清洁生产技术、低品位能 源高效热功转换技术、重点行业和工业锅炉脱硫、脱硝、除尘及 多污染物一体化控制技术、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水污染控制和 水体修复技术,推广应用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联合厌氧发酵处理 技术。
2.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振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 求,以企业为主体,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装备制造、节能 环保等领域形成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增强技术 研发、技术集成和检测试验能力,提高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保
障水平。在稀土新材料、重型矿用机械、现代牧业机械、现代蒙
医药、气化采煤、乳业加工、动物遗传基因控制、煤炭化工、太
阳能发电、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10个具有国际国内
领先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在装备制造、生物育种、高分子材料、砂产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建设10个国
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开展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
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和认定工作,在自治区具有特色和优势
的领域建设20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培 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高水平的创新平台。
3.重点区域集聚发展工程。
依托我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特色资源,围绕重点 产业、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配套能力。在发展环境良好、已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的技术人才密集区,按照“专业集聚、特点 突出、功能完善、配套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基地,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形成我区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局部强势,成为带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 极。重点建设呼和浩特生物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包头稀土 新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鄂尔多斯和泛乌海地区节能环 保示范基地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赤峰非金属新材料基地和现 代制药基地、通辽现代中蒙药制药基地等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建设,力争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进入全国先进开发区行列,呼和浩特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赤峰红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蒙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4.重点企业壮大发展工程。
----一--一紧密结合食一治返双百亿工程一的实施下坚持政府扶持一市场亏}一
导、科技投入、企业创造的发展模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按照产业加市场、企业加资源和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动重点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
并重组,发展产学研用战略技术联盟,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新产
品开发,创建一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名牌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基
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创新能力高、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拳头产品、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 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8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20 家。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一以重.大科技成一果研发为一基础一以重一大应用一项一习一为支撑,培养 一批掌握重点领域领先技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队伍,造就各学科、各产业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领军人才、创新 团队和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加快引进培养高 端科技人才,采用经费资助和项目奖励的办法,鼓励两院院士等 国内外高端人才等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区创业,或直接参与我区 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认真贯一彻落买《内蒙古自治区
“草原英才”工程若干政策规定(试行)》,对引进和培养的高
端人才给子创新创业资金资助、成果奖励、技术职称评定、家庭
生活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
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加强战略合作,积极
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各类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在技术创新实践
中联合培养和使用人才。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
针对企业技术需要开展技术咨询、联合攻关以及其它方式参加企
业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建立以技术合作为基础的高技术人才培 养、引进和使用相协调的机制。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奖励基金,对 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各类技术人才进行奖励。采取更加灵活 的分配机制,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实行技术发明人、企 业管理者及企业职工的持股、股份期权、优先认股权等办法,促 进技术与管理转化为资本或股权。
(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成果 转化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集成各方面资源,推动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每年确定一批重大科技应用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借助融资担保等现代金融手段加速科 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 务平台、创新企业孵化平台,引导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 中心、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服务机构,实现专业
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促进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
济优势。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模式,鼓励重点园区、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科学技术转化机构、科技园、-科技-T }}} a极发展科技顾问咨询万一布~场唁谊„咨询一:一专利信.息-
查询及评估等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三)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和实施。
密切把握国际产业技术发展动态,结合我区产业和资源优
势,重点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
领域,组织开展规划论证、项目调研等前期研究工作,提高项目
谋划水平。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形成谋划储备一批、前
期论证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项目运作机制。建
立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组,加强项目技术经济评
价,落实项目建设条件。争取更多项目获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专项支持。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制度,注意拓展信息渠道,引
进智力支撑,加强方式创新和手段创新。建立和落实重大项目工
一作责任制;一保障项甘谋划健设有序推进0---------------一
(四)加大政府资金支持。
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
领域的创新能力建设、公共服务体系、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
目,择优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探索委托
贷款、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奖励性补助等多
种财政支持方式。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整合各类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支持自治区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
域和重点项目。统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和科技风险 投资等政府专项资金,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建设、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倾斜。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 效益,建立重大项目立项预算评审机制,完善财政科技经费监管 制度。有条件的盟市也应设立市级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并 根据市级财力情况逐年增加。
(五)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试点,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发起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重点 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建 立创业风险投资补偿机制,鼓励创业风险投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 产业投入。通过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引导社会投资者以多种方式 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和 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各类企业加大科 技创新投入,研发和引进先进的科技成果,开辟多种资金渠道,推动产业化项目建设。
(六)加强金融支持。
引导和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股权 质押贷款,推广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供应链融资、票据融
资等贷款品种。发展信托融资、融资租赁和特色理财产品。完善
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
业融资担保力度,探索知识产权贷款抵押担保等新型担保业务。
有政府性资金注入的担保公司,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企 一业和重点项甘担保俞度逐步提高百积极培育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一
领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选择一批信用好、项目优、增长潜力大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
票据,推出一批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集合融资产品。
(七)扩大对外合作。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
创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周边省区市的科技合作,鼓励国家工程
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等重点科研院所和中国技术交易
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我区企业与周边省
区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建立产业技术 联盟,共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
业转移,通过优先提供建设用地、优先配置资源、实行优惠电价 一以及财税支特等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来一我一区投资 设立企业、生产基地和科研示范基地。
(八)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定期发布《内蒙古战略性新兴 产业重点领域指南》和《内蒙古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指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政策规划指导。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 权限,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按照“特事特办、特事快办”的要求,优化服务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在工商注册、N
务登记、企业认定、项目审核等方面简化手续、优先办理,用地
等稀缺资源指标优先配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优先倾
斜。在配额发放、检验检疫、报关通关、信贷保险、专利受理与 缴费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服务。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引导企 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积极实行 政府采购制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我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高新技术产品。对在我区实施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发明专利项
目,自治区给予一定的补贴。加大对高层次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 和培养,建立适合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7.高碳能源要低碳化利用 篇七
对一个城市来讲,很主要的方面是能源。当今发展的新潮流,世界进入低碳为主的大调整、大变革时期,而中国面临以高碳能源为主的高碳结构和低碳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所以,在200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正式提出了中国要加快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和低碳产业。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温家宝总理也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生态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应高度重视和加强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
1 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以高能耗、低效率、重污染的重化工业为主。化石能源不仅占主导地位,而且是以高碳性更强的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特点和可再生能源的现状决定了煤炭在相当长时期占据突出地位。就中国而言,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它既是主要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但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都很高,这不容忽视。其中,煤炭约为2.66 t CO2/t标准煤,石油为2.02 t CO2/t标准煤,天然气为1.47 t CO2/t标准煤。这3个数据说明,煤炭是化石能源中碳排放系数最高的。因此,煤炭作为含碳最高的高碳能源,如何实现它的低碳化利用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前些年,中国能源消耗大于GDP的增长,所消耗的能量中,煤作为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基本维持在70%。2008年,中国的GDP是4 326×108美元,占世界总量的7.14%,但能源消费却占到世界总量的17.7%。其中,煤占到世界总量的42.6%,石油将近10%,天然气将近3%。2009年中国GDP增长是8.7%,能源消费量的增长是10.5%。2010年的第一季度,中国电源新增产能,其中,火电增加的数量占到78.7%,主要是燃煤发电。
在2010年第一季度,六大耗能行业的GDP能耗上升了3.2%,说明中国化石能源为主的状况难以变更。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整个占到88%。对中国来讲,化石能源的总数占到93%,其中,煤炭70%。在中国的电力结构中,火电占了77%左右,在化学工业的原料中,煤占了50%以上。
现在有一种说法,把天然气化作绿色能源,这个从道理上来讲是欠考虑的。低碳能源的碳排放肯定是很低的,比如,生物燃料,燃烧释放的碳相当于植物生长的碳量。对于核能,浓缩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碳的排放,但是发电是不会产生。
除碳排放系数高外,煤炭的另1个特质,即储采比(指年末剩余储量除以当年产量得出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最大。当前,整个世界的煤炭储采比是120 a,而中国只有41 a。这充分表明,中国煤炭丰富只是相对于石油、天然气而言的。因此,即便煤在化石能源中的储采比最大,也必须高效地利用。
从碳排放趋势来看,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国的碳排放量可能不会大幅降低,甚至保持现状也很困难。这是由于中国已提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左右。这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费比例仍然高达70%~80%。
低碳技术是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而实现碳中性的技术。作为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国际贸易和技术竞争的焦点,其主体是低碳能源技术。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是高碳性的,今后几十年也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所以我们要看清这个现实。为了保障我们国家合理发展空间,应该理智、慎重地看待低碳经济。当前,首要任务是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技术。两者的工作方向是高度一致的。在2010年两院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要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安全、清洁的替代能源,要加强煤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
2 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初期,在前几十年、几百年,社会的繁荣程度比较低,消耗的能量很少,资源开发也比较少,因此,环境是清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断发展,大量资源消耗造成污染,这个时候是社会富裕加上污染共同存在。再往后发展,未来的社会既然要保持繁荣和富裕,同时也是1个环境非常洁净的社会。这就是1个能源、资源和污染之间的关系。
预测未来,2020年中国的化石能源消费是32.7×108 t标准煤,要排放88.8×108 t碳。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欧盟国家提出2050年的碳排放要减50%。按照欧盟国家的设定和中国工程院或专家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将占到欧盟设定整个世界碳排放量的绝大部分。若按照欧盟国家的设定,中国的发展空间就要受到限制。因此,我们面对这种状况,必须使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才有可能既得到快速发展,又能达到碳减排的要求。
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当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仅有47%,要增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未来新增城市人口将达到1 000×104人/a,新增建设用地15×104 hm2/a。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等等,都会大量的增加。由于城市化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增量,就有175×104 t/a标准煤。
由于城市人均能耗是农村人均能耗的3.5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必将造成环境污染的加重。据2009年环境保护部门检测的488个城市中,就有258个出现了酸雨;抽样的7个大城市中灰霾天气的出现率非常严重,预测超过3×108的人口暴露在对人体有害的空气中;七大水系中水质在一类到三类水只有57.3%。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日益加重;地下水超采,造成16个省市的70多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饮用水受到严重的威胁;固体废物泛滥成灾。
整个的原始生态加速衰退,人均的生物承载能力已经超过了自然承载能力的1倍以上。2010年1月27号,纽约时报发表的全球环境指数排名。中国排在第一百二十一位。比2008年的时候的第一百零五位,退后了16位。这个结果是通过环境健康、栖息地保护、温室气体减排、养地空气污染和减少垃圾废弃物等指标排序的。
2010年关于生活质量排名,全球的生活城市,美洲、亚太地区和欧洲,北京第九十八位,上海第一百一十四位。这个排名主要通过自然环境、住房消费品、娱乐、公共服务等等排序的。
由此可见,社会要发展,必然会加大碳排放,但是若要实现生态和谐的目标,必须采用低碳技术,保障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要求。
3 低碳技术的含义
在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多种理念中,最核心的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则是低碳能源技术,其基础是传统的化石能源高效洁净的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的替代,即构建低碳型新能源体系。低碳能源技术的实质就是能源的洁净、高效、廉价开发和利用,包括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炭能源的洁净化利用及温室气体排放与处理技术等5个方面,特别还要包括节能新技术。
未来能源构成包括:a) 基础能源;b) 绿色能源;c) 替代能源。中国提出了节能控需的能源发展战略,即绿色多元、统筹协调、创新引领。对于基础能源,就是将煤炭和石油实现清洁、高效的低碳化利用;绿色能源,就是将天然气、水能、核能作为支柱;替代能源,就是将风能、太阳能和先进的核能形成产业。
未来,我们的理想能源结构是煤的总量逐渐减少,可再生能源和核能逐渐提高,这就是绿色化。到2020年化石能源所占的比例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要增加的是非水可再生能源、水电和核电。
低碳能源技术是低碳技术的主体,而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基础。煤炭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是重要的组成。所以如何使煤炭能够降低排放,这就是低碳化利用。此外,还包括节能减排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所以从广义上讲,所有可以减少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低碳技术。煤炭的洁净高效利用,包括从开采到预处理到环境控制,到大量的煤用于燃烧的新的燃烧技术和燃煤发电技术以及洁净转化、化学品技术,把发电和化学结合起来,还有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技术以及开采煤的伴生物的利用等等。
对于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来讲,包括的内容主要是高能耗行业的先进节能技术、先进建筑节能技术、先进的水处理、垃圾处理技术,特别要强调的是新型的热力系统和复杂工业系统的集成、优化以及涉及到每位社会居民消费节能技术。
对于核能来讲,未来的技术,主要是热堆、快堆和聚变堆,还有热核聚变。天然气的水合物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可再生能源,现在应该注意的是如何降低成本和它的规模化。水电技术、装备和设备的国产化,包括了风力发电设备核心技术、风功率预测技术,还有太阳能光伏电池以及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对于生物制能和地热能主要是开发利用,包括生物制的汽化和固体颗粒成型。
4 低碳技术的支撑体系
对于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支撑技术,高碳能源低碳化的基本要求是高效率、低排放、少污染,实现的方式包括从源头、过程到终端的全生命周期,即加大原煤入洗比重,减少原煤输出和直接燃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快煤炭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如,多联产、先进燃烧、低碳产品合成等技术,降低煤炭消费强度,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大煤炭及煤基产品消费环节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治理技术的研发,如,CO2的捕集、利用和储存,实现煤炭及煤基产品的清洁化利用。其中,化学品和电力是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最佳途径。
科技支撑分为3个层面。第一层次基础性研究,包括对未来能源所需求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概念的创新。如,煤炭资源的分布、安全开发和煤层气开发的有关基础研究,还有煤炭洁净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石油天然气资源高效开发,大型电力系统有关重大科学问题,还有清洁能源规模、无污染制备、运输和高密度存储的关键科学问题,有生物制能用的第三代乙醇酶和微藻液体燃料。第二层次主要是涉及到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也就是新技术的创新。如,间歇性能源的并网和分布式技术。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并网,或分布式供电,能量的转换循环利用,要对传统能量系统创造新的循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以及先进燃烧技术和污染物处理等等。第三个层次是对于重大攻关项目和战略性产业的支撑。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包括节能技术工程、能源资源的勘探、智能电网、快中子实验堆工程等等。
为保证这些技术能够开发成功,国家“863”项目、重点基金等已经对基础研究进行了安排。如,煤燃烧发电技术、新型煤燃烧技术、煤制烯烃、煤制油等等。
不过,对于煤制油、煤制烯烃等技术,作为示范项目,还必须掌握好这些技术,避免将来被别人卡住脖子,但目前的技术水平不宜推广、扩大。
5 几点建议
在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中,要特别注重节能和提高能效,这是最现实的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方式。在目前的碳减排统计中,CO2填埋对碳减排的贡献为14.7%,新能源是21.0%,通过节能所带来的碳减排则超过了40%。
碳减排的主要技术是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碳排放系数最高的煤炭利用的低碳化。鉴于目前高碳能源是中国的主要一次能源和高碳能源在转化及利用过程中的污染性,节能就相当于减排。数据表明,从2006年到2008年,由于中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而节能3.0×108 t标准煤,相当于减排CO2 7.5×108 t。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减排也是高碳能源低碳化的重要途径。
据粗略估计,包括节能减排在内的低碳型新能源体系,可以减少中国目前碳排放总量的77.5%。
城市是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的集中地,各国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如,美国80%的能源在城市消耗,欧盟是69%,澳大利亚是78%,中国是75%。预测未来城市增加的比例相当大,到2030年的时候,城市能源消费增加到46×108 t标准煤,农村仅仅是9.4×108 t。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城市的能源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而我们的现状是化石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在短期内还不能低成本、大规模地发展,为此,只能设法把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由于中国大城市的工业比重较高,消费水平提高得快,人均CO2排放基本上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如,北京、上海和天津与伦敦、东京、纽约、旧金山的人均排放量接近。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7%左右,到2050年将达到70%~75%。经济增速不能总是保持在两位数,因为没有那么多能源去支撑,所以要控需增长。但是,城市的经济贡献率却在逐年增长。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经济增长率占到90%,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这必须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
为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减少能源需求。提出几点建议,a) 控制建筑量的快速增长,延长建筑物的寿命,以便2030年前节约4.5×108 t标准煤。中国现在的固定资产建设能耗中,建筑业占到63.1%,其他设备制造业只占到28.3%,因此,延长建筑的寿命是十分重要的;b) 减少私家车的保有量。合理规划、引导交通运输的需求,引导高耗能产业、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优化生产结构和服务方式,加快转型发展,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系统,发展节能型交通模式,优化运输结构。公路客运选择高能效、低排放的汽车。优化建筑能源服务结构,推广高效采暖技术,扩大65%的采暖节能建筑比例,实现照明技术更替的“三步走”战略等;c) 加强科技研发,促进终端用能技术水平改进,包括工业部门、商业民用部门和交通运输晨门等。建设高效、洁净、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转换部门技术进步。树立人均能耗应控制在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思想,倡导低碳生活,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6 结语
如果中国采用美国的消费模式,中国需要5.3个地球的承载力。如果像英国、法国、西班牙那样,需要3.1个地球的承载力,像德国、日本,也需要2.5个地球的承载力。实际上,中国已经消耗了0.9个地球的承载力。但是,全人类只有1个地球,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像发达国家那样,保持高的人均能耗。
8.新能源要稳抓接力棒 篇八
完善资金链让“风”一直吹
风电是我国新能源里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关键的一环,2012年起,风电已经超过核电,成为中国第三大电源。据悉,风电因“野蛮生长”与产能过剩问题的爆发而跌入谷底,但“风一直在吹”,近期情况有所好转。据悉,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新增风电并网容量1449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7716万千瓦,年发电量1349亿千瓦时。预计到2014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超过9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750亿千瓦时。如今国家强力推动能源革命,风电将有可能再创辉煌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风电产业前景被业内人士一致看好。
“由于风电上下游产业发展不匹配,上游设备制造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下游因并网瓶颈弃风严重等问题,导致风电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遭遇大‘洗牌’,企业大面积亏损等情况,经过两年的调整,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风电产业情况有些好转,部分企业扭亏为盈。如今,习总书记提出能源革命,为风电产业的复苏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张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风电产业链上游设备制造业的机遇不言而喻。截至去年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接近10%,而国家规划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将达到30%,202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5%,这些约束性指标就是机遇。”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祁和生也表示,能源革命给风电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他还表示,风电作为发电量最高的可再生能源,要抓住机遇,不但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与协调风电并网,而且更要完善风电产业资金链。他说,目前,风电产业资金链问题很多,“由于风电下游开发商自身资金有问题,而拖欠上游设备制造商设备款现象严重,据我了解,金风科技应收账款最高时达到100亿元,就连去年风电情况好转时的应收账款还达40亿元。这种问题很严重,不符合市场规律,也不符合产业的健康发展,严重拖慢了产业升级的进度,应该引起相关部门与供需企业间的重视。政府方面,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做好监督与服务,企业方面,开发商应讲诚信,及时付款;设备商应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这样才能健全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表示,能源革命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为风电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同时也有挑战,需要做实产业,稳健发展。
光伏发电要避免短期套利
尽管近两年光伏发电产业命运多舛,遭遇“产能过剩”与“双反”等压力,但它的“热情”不减。如今光伏产业在自我救赎之路上正遇能源革命,可谓是机遇不浅。
王仲颖表示,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代表着能源发展方向,能源革命首先要科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有保有压,逐步控制煤炭的消费量,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最终彻底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光伏产业在这次能源革命中是有机遇,但应稳健发展。”张平提醒光伏企业,走过弯路的光伏产业禁不起过多折腾。2013年全国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约为8.2万吨,而产能则超过18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50%,此外,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85%以上已经停产。预计2014年国内多晶硅新增产能、复工产能利用率约10万吨,产能过剩的压力更大。而在多晶硅总体过剩中,又存在高低端产能倒挂的问题,低端多晶硅产能供过于求,高品质产品的产能又远远不足。除此之外,太阳能电池产业过度依赖国外市场,风电产品与工程质量问题困扰着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长足发展。他告诫光伏企业应兢兢业业发展主营业务,不能把企业当作融资平台而卷入资本运作的漩涡之中。也要求资本市场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味把新能源当作行情炒作的概念,以此刺激短期的“政策套利”行为。张平还告诉记者,我国眼下的光伏设备生产商大多是民营企业,鼓励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光伏企业融资难很有必要。
目前,机遇来了挡都挡不住,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光伏建设计划,2014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目标为14GW。有专家表示,这会带动对多晶硅的需求。而且受益的很多,不光是大家都想到的多晶硅和电池组件,还有光伏产业链下的其他产业链。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除主原料链外,还有辅料链、装备链和产业服务链。光伏产业的辅料链在光伏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但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由于光伏最终产品涉及的辅料数量和品种较多,我们以硅片为界,将其分为硅片前和硅片后两个部分。如果从产值上看,光伏产业价值最大、最先启动的市场,其实不是光伏电池和组件,而是装备市场。除了上述的主原料、辅料和设备外,光伏产业还有一个潜力很大的链条,那就是服务链。这些链条都将随着能源革命的步伐而强大。
核电发展安全是前提
习总书记在提出能源革命时要求,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因此,安全是发展核电的前提条件。业内专家指出,我国核电经过福岛核电站事故后,进行核安全大检查,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保证。多年核电运营历史证明,核能逐步进化成为一种安全、清洁、可靠的能源。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率较低,分布也不均,为保证我国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核能将成为必不可少的替代能源。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核电占比仅为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法国等核电强国,能源结构调整的空间还很大,核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都将提升。
据悉,近期环保部公示了两个投资巨大的核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涉及投资800亿元。分析人士表示,在稳增长、治理大气的短期目标之下,核电投资重启无疑是重要抓手,核电项目建设将拉动年均近800亿-900亿元的投资。二级市场上,核电板块启动主题投资盛宴的概率也在稳步提升。
随着核电的开启,很多相关企业都将受益。久立特材的销售经理表示,“我们也可享受能源革命盛宴,我们公司的核电管具备蒸发器U形管制造资质,并拥有相关核心装备国产化的生产能力,有着很大的市场前景。”招商证券分析师告诉《经济》记者,随着核电项目的启动,核电原材料企业也将受益,升华拜克、东方锆业、兰太实业、方大炭素等核电原材料企业股已经开始上扬。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表示,按照《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核电总装机规模将达到7000万千瓦。到2050年,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亿千瓦,核电成为电力工业的主流之一。
也有专家表示,“走出去”也是核电发展的机遇。据悉,中国高端设备出口走出去中重点提到核电的走出去,而国家层面也正在大力推动,未来核电出口步伐将加快,这将成为核电发展一大亮点。
9.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 篇九
日前,可再生能源计划已经成为新闻议题。财富五百强企业中很多企业都已经设定了自己的采用清洁能源目标,以回应采用可再生能源的要求。随着企业积累了庞大的数据量,无论企业是否在云中还是在数据中心构建或使用这些数据,实现其雄心勃勃目标的重大战略都将涉及数据中心。
当然,为了评估进展和成功,企业也需要跟踪和报告可持续性的能效指标。可靠的数据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企业把可持续性作为其业务战略的核心,那么他们制定的指标将会被严格审查。如果来自数据中心的原始数据没有得到适当的清理和验证,会导致数周甚至数月的不正确和误导信息。其结果将是由此产生的业务报告中将会出现异常,并向管理人员,利益相关方以及潜在的客户和股东进行解释时会产生许多尴尬。
准确、可靠的数据是一项严肃的可持续性倡议的核心;收集原始数据和提出原始数据是不够的。毕竟,有关设施环境状况的重要决策是根据这些数据做出的,因此需要加以考虑。实现环境目标的关键是收集,清理,验证和分析有关能效,碳排放和用水量的数据,以使企业对此信心十足。通过这种方式,数据中心管理人员可以快速了解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并消除因计划对每个设施进行更改或改进时,由于数据不正确而做出错误决策的风险。
数据清洗,对数据进行重新审查和校验的过程,目的在于删除重复信息、纠正存在的错误,并提供数据一致性。
数据清洗从名字上也看的出就是把“脏”的“洗掉”,指发现并纠正数据文件中可识别的错误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检查数据一致性,处理无效值和缺失值等。因为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面向某一主题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从多个业务系统中抽取而来而且包含历史数据,这样就避免不了有的数据是错误数据、有的数据相互之间有冲突,这些错误的或有冲突的数据显然是我们不想要的,称为“脏数据”。我们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脏数据”“洗掉”,这就是数据清洗。而数据清洗的任务是过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将过滤的结果交给业务主管部门,确认是否过滤掉还是由业务单位修正之后再进行抽取。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主要是有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重复的数据三大类。数据清洗是与问卷审核不同,录入后的数据清理一般是由计算机而不是人工完成。
一般来说,数据清理是将数据库精简以除去重复记录,并使剩余部分转换成标准可接收格式的过程。数据清理标准模型是将数据输入到数据清理处理器,通过一系列步骤“ 清理”数据,然后以期望的格式输出清理过的数据。数据清理从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惟一性、适时性、有效性几个方面来处理数据的丢失值、越界值、不一致代码、重复数据等问题。
具有清洁能源目标的组织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数据中心的规划。包含错误数据的报告可能会导致设计难以满足业务需求,或导致大量预算没有可证实的投资回报。现有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确定企业确定经济,可持续和成本效益高的设计选择和位置。
10.为什么要入党 篇十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值得我们去向往,去追求。
人总是要有所追求的,尽管各自的追求会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但是还是有共同之处的,这个共同之处就是人人都希望生活愉快、生活幸福、生活美好。
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活在中国,其血脉中、骨髓中就一定有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人们生活是否幸福,是否愉快,是靠自己心中的评价标准进行衡量的,而这心中的评价标准一定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人们有以下几点共识:
一是以人为本。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与古希腊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印度佛教文化重视人与神的关系不同:中国文化侧重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问题。
二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儒道两家思想内涵虽然各不相同,但双方也存在暗合、融通之处,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多方面的表现。比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念,古典美学中的善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古代文学中文以载道及崇尚自然的文论流派,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
三是以和为贵。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关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且儒家更侧重于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如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是实践理性。这主要体现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经验,重视直觉顿悟和整体思维,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注重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的行动哲学,尤重道德功利主义。深入人心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践理性学术传统在实行中的积极效应。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基础上,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天下国家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以大一统为社会理想状态,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这种爱国主义热情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理结构之中,不知感染和熏陶了中国历史多少志士仁人!从范仲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林则徐的“苟到国家生死以,定同祸福趋避之”,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格言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华,无一不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写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密不可分。
二是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孔子讲“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孟子为主人在道德上要“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这些思想在铸造中国华民族精神品格方面起过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的自强不息”,《论语》中讲“志士仁人,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
四是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要人们以大地般宽广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顺承天道。《中庸》中也讲“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那无比宽阔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胸怀,汉唐时代吸取外来之士的气魄十分博大,显现出强大的汉唐雄风。
我们是现代人,生活在科技进代的人们,其思想体系中必然充满着自然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对自己生活是否幸福是否愉快的判断,也一定是理性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用物理学的眼光看,它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是与物理理论相符合的。例如,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事物是运动着的,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等等都与物理学结论一致。
毛泽东思想是他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革命实践的基础,融汇、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传统的结果,毛泽东特别重视以民族斗争的经验为借鉴,以历史论著的精华为资料,来探讨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的战略与策略、路线与政策。而且常常以我们民族特有的真理形式,来表达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使之具有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
派。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得到实践检验的理论。
11.向海洋要能源 篇十一
当海啸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东西能阻挡。但是从牛顿时期就开始的水波研究,最近有了一个重大的突破——2012年1月29日,复旦大学宣布,由该校先进材料实验室胡新华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与他的合作者研究发现,一个由低频共振器排成的周期阵列能够完全阻挡住水波,这一阻挡的过程转化为电能,即便是海啸也可能变成发电的能源。这项最新成果发表在物理学领域的顶级刊物、最新一期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相对于风能来说,海浪能是它的1000倍,因为水的密度是空气密度的1000倍,所以能量的密集程度也是风力发电的1000倍,海浪能里面的能量密度则更高。但胡新华教授表示,这一领域的缺点是海浪能的测试和研发成本要比风能高很多。
2011年全球清洁能源厂商的利润率遭受沉重压力,光伏产业产能过剩迹象严重,甚至出现部分企业破产的情况,成为新的“四大惨业”之首。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近年对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纷纷进行尝试,海洋则是获取这些能源的天然场所。而作为新兴的一个产业,海洋能源是否能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金钥匙”?
能源新希望
来自彭博新能源财经研究公司的最新权威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达到2600亿美元,较2010年同比上升5%,而2004年这个数字仅为536亿美元。
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增长主要由太阳能行业拉动,由于光伏面板价格下跌刺激了下游安装销售商的需求,该行业投资总额激增36%,达到1366亿美元,成为清洁能源投资的亮点,这一投资额几乎是风力发电领域749亿美元投资总额的两倍。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生物燃料总投资额从86亿美元增长至90亿美元,而生物质能和垃圾焚烧的总投资缩减18%达到108亿美元,地热能投资从32亿美元下滑至28亿美元,海洋能源投资持平在3亿美元,小水电投资下降25%达到30亿美元。
虽然目前投资的数额还比较小,海洋能源即将迎来大开发的时代。2012年1月23日,英国政府宣布,将在西南部沿海区域建立英国第一个海洋能源区,以促进对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帮助应对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当天发布公告说,这个海洋能源区的范围从西南部城市布里斯托尔一直延伸到康沃尔郡。它将形成一个海洋能源方面的合作平台,各级政府、当地企业,以及该区域中的普利茅斯大学和埃克斯特大学等高校,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共同推动海洋能源的发展。他们重点开发的海洋能源包括波浪能和潮汐能,据能源与气候变化部估计,英国的海洋能发电到2050年可达270亿瓦。
领导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的国务大臣格雷格•巴克说,在英国西南部建立第一个海洋能源区是一个里程碑,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对当地而言,可以有助整合区域资源,进一步加强开发利用海洋能;对英国整体而言,有助保证国家能源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发展。据估计,到2050年海洋能源领域可以为英国带来150亿英镑的产值。
研究表明,全球海浪能源的发电潜力每年在800亿到8000亿兆瓦时,后一个数据几乎接近全球每年电力能源消耗量。更具体的区域数据显示,全英国的海浪能源发电总量每年可达到70亿兆瓦时,接近于该国国内电力消耗。目前,全英国有40多个地区已经被列入最适合潮流发电的地方。由于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这一创举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因此受到业界专家的好评,他们称之为旗舰项目。
之后,美国能源部于发布波浪能和潮汐能新的评估报告,报告认为,美国海岸、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附近拥有波浪能和潮汐能生产的重大潜力;美国的水电资源,包括海洋波浪能、潮汐能和常规水电,到2030年有可能提供美国电力的15%。向海洋要能源的时代来临了。
路漫漫兮
开发海洋能源,英国在十年前就已经起步,现在已基本建成体系工程。
苏格兰政府2001年公布的一份报告,苏格兰周围海域的波浪能和潮汐能估计可产生21.5千兆瓦的电量,这比苏格兰2020年可实现的电力输出总量还要高。因此,英国便自然而然地向海洋“要”能源。
2004年8月,英国在距离苏格兰大陆最北端大约100公里的奥克尼群岛上,启动了世界上首家海洋能源试验场“欧洲海洋能源中心”。它对新型海洋能源技术和设备进行试验和推广,也寄托了科学家和能源界对未来新型能源发展的希望。
2007年,英国已经开始计划利用新型海浪发电设备在英格兰的西南部海域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波浪能发电厂。这项造价2800万英镑的海浪中枢专案是英格兰地区发展署为在英格兰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洋能源发电厂而提出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计划、运输与环境部长Claire Gibson指出:“海浪中枢项目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尚属首次。我们相信这将成为其他欧盟成员国的示范项目,成为推行欧盟能源政策的契机。”
英国环保组织“碳基金”在2009年时就曾预言,海浪能和潮汐能发电2020年将占英国总发电量的3%,甚至更多。英国风能协会负责人玛丽亚•麦卡弗里说,海浪能发电站代表“一种进步,它使英国在从海洋获取无碳能源方面成为全球热点”。
2010年4月,英国政府首次公布了《年度能源白皮书》并提出要在2020年前,使国内可再生能源需求比例达到20%。2010年8月初,英国政府设立了5000万英镑(约合9000万美元)的专项资金,重点开发海洋能源。而为了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英国近年来大力开发新型能源。
英国风力能源协会首席执行官Maria McCaffery大力提倡风能和潮汐发电,她说:“这一开创性的项目对英国乃至整个世界海浪能源的成功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英格兰西南经济发展署可再生能源机构的首席执行官Matthew Spencer补充说:“海浪中枢将帮助英国成为全球海浪能源开发企业的首选,使康沃尔成为它们长期的投资基地。”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一项目潜在的成功在于将建成一座一流的海浪中枢,经由海底电缆与国家电网连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电需求。
“我们期望为各国海洋能源开发商提供一个试验的平台,推动海洋能源的迅速发展。通过与各国能源发展商的合作,我们还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海洋能源业的生产标准。”雷格•巴克说。
【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推荐阅读: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11-07
企业经营发展的人才管理之道是什么09-10
为什么要流程管理07-16
为什么要成立工会07-31
为什么要入团理由09-17
为什么要学弟子规09-18
为什么读书要朗读10-27
为什么要重视家风家教06-28
为什么要提高课堂效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