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影评(精选16篇)
1.《我愿意》影评 篇一
其实是准备开始复习的,但是想了想,先写一篇影评吧,趁着大脑中还有些许残存的记忆。
说实话,很久没看过国产电影了,自打今年冬天2、3月左右在家上网看完文章和白百合的《失恋33天》以后就再没触及过中文电影,此部电影是继上次电影后的半年的再次对国产电影涉及。
我发觉,自己其实还是挺喜欢看这种现代感比较强的电影的,再加上此部电影的三个主角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李冰冰,大美女,虽然是整形过的,但是整得还是比较大气的;段奕宏和孙红雷都属于比较爷们儿的,段奕宏属于比较精致型的男人,而孙红雷属于比较粗犷型的,两个人应该都属于女生们比较中意的类型。三个人又都是比较有经验的演员,合作起来出来的作品应该会比较理想吧。而且在网上搜了搜,确实搜不到什么看着比较有意思的。
电影的字幕是中英双语的,我看了看,英文字幕的翻译好像还比较准确,看了个大概齐,这一点又增加了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个满意度。电影开始的情节还是挺有意思的:几次让人记忆犹新的相亲,加上最后一次绝对有创意的相亲,引出了孙红雷的正式出场!而且出场时间上的把握拿捏也恰到好处。电影进行中不断进行的插叙,使观众渐渐对唐薇薇和Tom王洋的过往有了清晰的认识。孙红雷和段奕宏的情敌关系,加之两个人不断为了李冰冰进行的“斗争”也给影片增加了笑点和看点。另外,薛佳宁的演出也从《粉红女郎》中的幽默风格改为淑女风格。最后,随着Tom生意上的失败准备重新处理自己的事业,唐薇薇对杨年华日益增加的好感,以及杨年华决定和唐薇薇正式开始生活,从而展现了杨年华的真实身份:三盛集团董事长。这是我不由得感慨一下:又会做饭,又有钱,还懂得疼人,时不时还会搞点小幽默,这样的男人恐怕绝种了吧?!电影毕竟还是电影啊!
影片以两个情敌的互相合作,以及三个人之间准备重新开始的恋爱关系而结束。整部片子看下来情节不紧不慢,速度适中,诙谐幽默,演员演技收放自如,恰到好处,是一部拍得不错的现代都市爱情片。
2.《我愿意》影评 篇二
下课了, 走到楼梯口时, 那个女孩子追上来, 有些怯怯地拽住我:老师, 我想跟你说……
我停下了脚步, 每每这时候, 心里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就像刚刚过去的那段夜晚时光, 和这些年轻的男孩女孩们一起在光影音画中流连徜徉, 间或听着他们年轻的毫无遮拦的笑声, 或者在黑暗中感受他们无声的啜泣……坐在讲台一侧的我, 会不由地转过头去, 借着投影的光亮, 看他们眼神里的清亮, 面庞上的悲喜。
就是在这样一些不经意的瞬间, 有一种东西, 悄悄地生长着, 在他们中间, 在我和他们之间……
我没有做过母亲, 但是, 那一刻, 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一个母亲的感觉, 那是蓦然涌动的喜悦与柔情, 深厚而又轻灵, 甚至还有一点钝钝的疼痛。我甚至不敢让我的目光在他们的身上停留太久, 怕惊扰了这属于他们的梦幻时光, 还有, 那个曾经像他们一样年轻的自己。
青春的容颜, 是如此令人感动。这种感动, 我甚至不好意思和他们分享。
理想的教育, 一定是教学相长。有时候, 我所收获的, 比我的学生更多。
二
“教育电影的心灵史”——最初设计这门本科生的公选课时, 爱人送给我这样一个名字, 之所以毫无异议地接受, 是因为喜欢这样的一种连接:教育与心灵。
忙碌紧张的七天里, 我总是会把这门课安排在周三的晚上, 仿佛旅途行进中的小憩, 坐下来, 稍稍让心灵喘口气。于是, 每周三晚上的6点到9点, 在那间不大的教室里, 好像一种无言的约定:来吧, 我们一起看电影。
没有作业, 没有规定性的汇报, 甚至, 很少按照惯例去课前点名, 只是一个简单的召唤:让我们一起看电影。
是《放牛班的春天》把第一抹新绿和鸟鸣带到了这个课堂, 由马修老师用音乐开启的那个1949年的法国春天, 同样让半个多世纪后的我们感受到了心灵的震颤与共鸣。日本海啸之后的那一晚, 《扶桑花女孩》中舞动的红裙, 不仅点亮了萧条黯淡的矿区,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内心的坚韧与热度。而无论是《心灵捕手》中的数学天才, 还是《自闭历程》中的畜牧专家, 让我们感动于生命在困顿中绽放奇迹的同时, 更感动于像心理学教师尚恩、科学教师卡洛克博士这样非常特别的“他人”。一句“It's not your fault (这不是你的错) ”, 不仅让威尔心灵的坚冰轰然开裂, 也撞击着我们内心里的那些幽幽暗暗、反反复复……
那些电影, 我已经说不清第多少遍地观看了, 但影像的魅力, 恰恰是在一种前赴后继的运动的幻觉中, 让观影者调动自身的意义世界去连贯、去整合、去拓展和绵延。于是, 在反复的凝视与谛听中, 那些熟悉的故事与情节又生发出了新的涵义, 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 那些隐含在镜头语言中的微妙的象征与隐喻, 也在细致的读解中被重新发现。
更为重要的是, 这番难忘的电影之旅, 把我和学生们一起带回到教育的起点去思考、去追问:教育何为?教育者何为?如果说《皇族俱乐部》让我们感知到现实的复杂以及一个教师的坚守与承担, 《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们体会到微笑背后真实的女性抉择, 那么浓墨重彩的《死亡诗社》则让我们在基廷船长吹起的号角中, 重拾那个古老的信念:教育的根本力量在于让学生思考。
在我任教的这所师范大学里, 那些未来的教育者们, 他们需要为日后那个不足三尺的舞台, 准备很多很多。
但最为紧要的是, 他们需要自身获得成长。
上帝救助自救者。所以, 在我的期待和愿景里, “教育电影的心灵史”——是帮助我们自己打开心门, 寻找并倾听到内心的声音。
三
在西方, “学校”一词源于拉丁文, 原意是“闲暇、休闲”。在古希腊人看来, 只有在闲暇的时候, 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据说, 在英国的伊顿公学, 每逢周末, 每位老师都要带十位学生到自己家里, 师生一起做饭、聊天, 在轻松自如中敞开各自的心扉。有人曾经向伊顿的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 在母校的所有活动中, 他们认为最应该保留的项目就是周末的聚餐与聊天。
学校——闲暇, 又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连接, 但从什么时候起, 我们的“学校”已经与那个灵动而富于想象力的源头离得越来越远。
喜欢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表述:那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想象着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们漫步于雅典的吕克昂学园, 清风朗月, 花香鸟语, 在这大自然赐予的课堂里, 智慧与思想在悄然传递, 回廊下, 花丛中, 师生分享着“漫步的哲学”, 那些啾啾在枝头的小鸟, 见证了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正所谓春风化雨, 甘露洒心。
四
我们的教育, 还没有培养起孩子们在公众场所发言的习惯, 常常是在课堂分享之后, 女孩或男孩跑过来:老师, 我想跟你说……
电影, 上帝给人类的最好馈赠。如今, 借助这馈赠, 我慢慢地走近了他们。
在博客里, 那个拽住我衣角的女生写道:心中的软弱, 只能跟你讲。
上课时因为谈到某一档火爆的相亲节目, 下课了, 一个女孩子就特意跑来, 留住我, 和我继续着关于“爱情”的话题。
那些迷惘、困惑, 无法命名的恐惧、难以释怀的焦虑……还有很多生命里的皱褶, 我也许很难把他们一一都抚平熨帖, 但是我愿意去倾听, 愿意和你一起去分担。
感谢网络, 让那些羞涩、内敛、迟疑和自卑获得了开敞, 在电子邮件里, 他们向我描述着内心的激荡与思索:
《心灵捕手》中数学天才威尔坎坷的心路, 让学哲学的女孩钰触摸到青春的疼痛——我想我并不是一个耐心的孩子, 看电影时每每总是快进。可在这个学期, 当那么多的我们同坐一间教室, 灯光暗淡, 声音悠扬, 眼神专注, 荧幕亮起, 那么多的我们同伴光影开怀, 那么多的我们同随光影落泪时, 心中总是充盈感动……还记得在那个夜晚, 当教授对威尔说出“It’s not your fault”, 当威尔从平静到激动到抗拒最终拥抱哭泣时, 那么多的我们, 在荧幕外, 也不禁落泪。还记得在那个夜晚, 坐在身旁的那位早已准备好一大包零食的女生, 在那一刻也让自己完全释放, 抽泣了许久许久。青春期的我们总体会着疼痛, 来自情感, 来自学业, 来自家庭;青春期的我们总把自己伪装, 假装坚强, 假装冷漠, 假装不屑;青春期的我们总渴望着温暖, 期待依靠, 期待信任, 期待着满满的安全感。我们学会用自己小小的心灵去接纳生活中的幸福与伤痛, 冷暖自知, 自行消化, 如雪松一般, 让自己变得坚韧, 却总在不经意间看到拖在自己身后的那被拉长的, 那无处安放的影子……
那群心怀梦想的“扶桑花女孩”, 也唤醒了一个韩国大男孩的梦想——现在都大三了, 刚刚成年了, 突然想, 至今, 我没有自己决定过事情, 留学、上大学以及现在我所学习的专业, 都是由我父母决定的……而当我看《扶桑花女孩》时, 感到的, 更多是一种羡慕。不管他们有多少困难, 有自己的明确的目标, 能勇敢前进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不管有什么样的曲折, 这个梦想能够给予她们无限的动力。
一个叫美玲的外文学院的女孩分享了她重新“发现”教育的欣喜——老师, 您曾经告诉我们学习热情比知识重要, 让我不断去思考我以后成为老师要带给孩子们什么, 以此还在课堂上做了演讲, 写了很多日记文章。您还告诉过我们帮助孩子寻找到快乐而不仅仅是成绩, 让我再次思考着教育到底去教什么, 教师应该怎么做……在参加未来教师素质大赛决赛时, 我喊出的口号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来自华南师大的交换生俊浩, 每次课后都会给我的邮箱投递一篇文字, 认认真真地写下他对电影的感想。在最后的学期论文汇报中, 他思索着“父母”与“教师”到底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家人是我们胸前的铠甲, 老师是我们手中的利剑。穿上铠甲虽然可以保护自己, 但有时候或许对孩子来说勒得太紧, 或者显得太笨重, 让我们的孩子举步维艰。同样地, 当给予我们手中一把利剑的时候, 我们可以去开拓自己的前路, 但是有时或许会不小心划破了我们的铠甲, 甚至是刺伤了我们自己。
还有现实中的晦暗与阴影, 也让那些年轻的生命纠结困惑——老师, 您觉得《皇族俱乐部》中那个获得校长位置的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呢……
我想说, 不是所有的问题, 都有一个明白无误的答案, 但是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去探讨, 去慢慢接近生活的真相、教育的真谛。
五
一个来自澳门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男孩, 因为宿舍伙伴的推荐, 来到我的课堂。他要做一项质性研究的作业, 近距离地观察一位教师。
欣赏一个本科生做作业的认真, 于是欣然应允。那一晚课后, 走廊里, 男孩向我说起内心的纠结, 对现实的忧虑, 对理想与激情消泯后的惶恐与不安……忽然觉得, 每个内在的生命都需要我们驻足聆听, 从男孩子认真的眼神里, 我读到了“责任”, 不仅对自己, 还有对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 那份沉甸甸的关切。
这个男孩子, 他仔细地读了我的每一篇论文, 包括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随笔和书评, 在访谈提纲中, 他这样写下了对我的理解:清楚理解并面对事实的残酷, 温柔地包容, 而不失渴求改变的希望。
心理学院一个叫娟的女生, 在看完《死亡诗社》的那天晚上, 回到宿舍便像基廷老师一样站到了桌子上。她问自己:如果有一天我如愿当了一名教师, 我是否有勇气带着学生“站在桌子上”用不一样的视角看这个世界, 是否有能力给他们带去真正的教育——教会他们如何自我思考。娟不是师范生, 但她暑期要去青海支教, 她说这是一个民间组织, 每年全国都会有上百个学生申请去参加这个志愿活动, 但是, 只有12个名额。每天晚上, 在Q Q群里, 这些热情高涨的大学生还有一些研究生, 都在热烈地讨论着去青海支教的问题。
读着这样的文字, 蓦然间就有一种惶恐:当我们笼统地用“90后”“80后”去界定我们的孩子, 然后又轻慢地为他们贴上了这样那样的标签时, 他们会不会就在我们“期待”的视野里, 长成了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样子?
六
那个叫“海洋”的面孔圆圆的女孩子, 每次在我下课离去时, 都会等着和我挥一挥手。
那个在上学年选我课的女生, 依然会把她最近看过的教育电影推荐给我:老师看过印度的《三个白痴》吗?
还有一位心理学院的女孩子, 每次看完电影都会写来很细腻的感想。在邮件里, 她还向我讲述了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表妹, 小小年纪便嚷着要自杀, 她很为表妹担心, 又不知道该怎样去帮助。
我不是《心灵捕手》中的心理学教授, 我无法拿出专业化的干预方案, 但在回信中, 我还是分享了我的经验:尝试一下, 看看你自己能否成为你表妹生活中那个“非常特别的人”, 让她和你建立起一种交流机制。有时候, 你不用多说什么, 倾听就够了。我想, 只要生活中有一个人, 哪怕只有一个人愿意倾听, 我们就不该轻言放弃。
是的, 哪怕只有一个人愿意倾听, 就不该轻言放弃。
3.说吧,说我愿意! 篇三
Already a light mist of suspicion had accumulated around my fiancee and myself, due to her immigrant status. But I was NOT indulging in sarcasm and the implication that we were getting married for anything but the purest reasons was 4)downright insulting. If my sincere, hopeful utterances did not convince everyone, it simply didn’t matter. I was too busy being the 5)giddy American guy, heading over to Austria, to the scenic 6)Tyrolean Alps, to marry a funny little Thai woman named Toi.
Western Austria is quite possibly the loveliest place on Earth. And the 7)chapel in which I was to be married was prominently pictured on postcards.
Despite the 8)idyllic setting, to hint that this wedding was to be dictated by tradition would be wholly inaccurate. Toi grew up in both Thailand and Austria and has a Swiss-born but Austrian-citizen father, and a Thai mother. Meanwhile, my mother is 9)as American as apple pie.
Before we’d really thought of ours as an “international wedding,” we had a house full of Austrian, Swiss, Thai, and American people, eating dinner and attempting to find common ground. Extraordinary Thai
dinners and numerous bottles of Austrian white wine went a long way toward bringing the cultures together, but as expected, the real connection was the English language. Europeans and Asians will 10)coyly apologize for their “bad” English (which is, of course, much better than our 11)butchering of their respective languages), but I suspect that, deep down, they
really, truly are laughing at the rather 12)cute linguistic
13)ineptitude of their American counterparts.
Our wedding service was to be bilingual, with a Catholic priest performing the service in German, and a 14)Lutheran pastor doing the English honors. The chapel itself, hundreds of years old, was tiny. It was formal, yet inviting, and in it we found a 15)quartet waiting for the correct moment to transform the chilly chapel into a miniature classical concert.
Somehow I had been made to believe that I would be saying my wedding vows in German. So, as the priest sped through the readings in German, I found myself attempting to play back his last six to eight words and subsequently say them, with correct pronunciation, in my head. By the time I realized he was as lost as I was (he was following the “English” 16)protocol from a 17)pamphlet), it was time to answer a few quick questions, of which I remember exactly one. Stumbling over his English, the priest became slightly frustrated while attempting to ask a question about how we’d raise any future children. I waited. Finally, uttered more as a statement than a question, he blurted out, “18)Kinder?” (“Children?”) Not understanding exactly how to respond, I hesitated.
“Just say ‘Ja’!” he commanded.
The audience erupted with laughter. So I did it. I just smiled and said it: “Ja.”
Afterwards, our wedding service was euphemistically described as “entertaining” and “interesting,” which, I suppose, is a lot better than simply “nice” or, 19)heaven forbid, “boring.” To further 20)muddy things up, internationally speaking, I sang Stand By Me to my new bride at the reception, and followed it by butchering the 21)venerable tradition of the Austrian waltz.
It wasn’t until later that the unintentional wisdom of “Just say ‘Ja’!” really dawned on me. Here we were, a 22)motley mix of American, Thai, Austrian and Swiss people. It didn’t matter whether or not we spoke certain languages. We got through the service with a mixture of respect and curiosity, and we’d get through the reception the same way. We were a newly created community whose 23)solidarity had been 24)engendered by the most basic, most universal language: love.
Together we had dined, conversed, taken pictures, given gifts, experienced, learned, laughed, and, for some, even cried. We had just said “Yes” to sharing our lives and our families with each other, and we had survived it all in a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We were a world, 25)albeit temporary, without politics or religious 26)grievances. Love had linked more than the bride and groom; it had linked cultures, it had linked worlds. The best day of my entire life? Ja. A wedding day that can, in a small but
powerful way, represent a model for humanity? Please, please! Just say “Ja!”
我盼望着一生中最美好的那一天。”随这句话而来的是相当大的压力。如果这句话指的是举办婚礼那天,压力也就变得更大。而不幸的是,这句积极的、充满希望的话不时会撞上人们的世故的怀疑。这时,“我盼望着一生中最美好的那一天”立刻就成了陈词滥调。
由于我未婚妻的移民身份,有些人早已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我与她的婚事。不过,我不会过多理会这些冷嘲热讽,那些暗示我们结婚目的不单纯的推断简直是侮辱。如果我说过的那些真诚、满怀希望的话没能让所有人信服,那也无所谓。我这个高兴得发晕的美国男人根本无暇他顾,正准备飞往奥地利,在那美丽如画的阿尔卑斯山脉蒂罗尔地区,娶一位有趣的名叫托伊的泰国小女人。
奥地利西部很可能是地球上最可爱的地方。我结婚的那座教堂,常常在明信片上占据醒目的位置。
如果说这里的田园风光就暗示着这个婚礼会遵循传统仪式,那就大错特错了。托伊在泰国和奥地利两国长大,父亲是出生在瑞士的奥地利公民,母亲是泰国人。而我母亲呢,则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我们都还没想过这个婚礼能否称得上是“国际婚礼”,屋子里已经到处都是奥地利人、瑞士人、泰国人和美国人,他们共进晚餐,努力搜索着共通点。出色的泰国风味菜,一瓶接一瓶的奥地利白葡萄酒都为文化的交融作了莫大贡献,但一如所料,人们之间真正的联系是英语。欧洲人和亚洲人都谦虚地为自己英语“不好”而道歉(但他们的英语再怎么差,也比我们对他们各自语言的蹂躏来得强些),不过我怀疑,他们内心深处其实在笑话美国人在语言方面矫揉做作的笨拙。
我们的婚礼是双语的,一名天主教神父用德语主持仪式,一名路德教的牧师用英语主持。那个有数百年历史的教堂并不大。它庄重,然而极具魅力。在教堂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四重奏乐队,正预备把这个冷冰冰的教堂变成一个小型的古典音乐厅。
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一直以为我会用德语说婚礼誓词。所以当牧师飞快地用德语说着那些套话时,我在脑海里试图回放他说的最后六到八个单词,并用准确的发音重复那些单词。最终,等我意识到我们俩都一头雾水的时候(他一直在跟读一本小册子里的“英语”文稿),已经到了我要快速回答问题的时候了,而我现在只记得其中的一个。牧师结结巴巴地说着英语,当他试图询问我们会怎么样培养孩子时,他有点绝望了。我等着。最后,他脱口而出,把问题说成陈述句,“孩子?”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犹豫了一下。
“赶快说‘是’!”他命令道。
下面的人哄堂大笑。我也不例外。我微笑着说:“是。”
其后,说得好听点儿,我们的婚礼可以称得上是“有娱乐性”且“有趣”。我想,这起码比“不错”,或者——千万别——“无聊”好得多了。从国际婚礼来说,事情还有更糟的。我在婚宴上对我的新娘唱了《伴我同行》,然后又糟蹋了备受人尊崇的奥地利华尔兹传统舞蹈。
到了后来,我才真正理解了“赶快说‘是’!”这句话中不经意的睿智。我们聚集在这里,有美国人、泰国人、奥地利人和瑞士人。我们能否说某一种语言并不重要。我们心怀敬意和好奇完成了这个婚礼,并以同样的方式度过了婚宴。我们组成了一个新的团结的小社会,它是用人类最基本、最共通的语言——爱——构建而成的。
4.我愿意爱情诗歌 篇四
筑一个温暖的小巢
阳光下为你歌唱
月色里栖息在你的梦乡
我愿意
做一只美丽的燕子
在春天的明媚里
选一个温暖的地方
面对阳光
选一个离你最近的地方
倾诉衷肠
我愿意
做一只美丽的燕子
陪你走过春天
迎来炎热的夏季
用少女的情怀
还你一片姹紫嫣红的浪漫
我愿意
做一只美丽的燕子
伴你走入秋季
让爱的丰硕
留下最美的遐想
我愿意,做一只美丽的燕子
但燕子注定熬不过冬天的寒冷
只求你能让我把家
在你恬静的屋檐下隐藏
等又一个春天
5.我愿意 篇五
这是四年级上学期的事了。记得老师让我找几个同学办黑板报,查好资料。我认真的搜集了,仔细的排版了,忙到晚上11点才睡。早上又忙着起来修改,修改完后,才踏着轻松的步伐去学校了――可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称心如意,他们全没查资料!我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让他们下次注意,告诉他们现在得静下心来办黑板报。哎,谁要我愿意吃亏呢?
我们齐心协力,你一笔我一画,可就在这时,放学的铃声如警钟般敲响了,打起我们几个心中的波浪。可能有的会想:放学了,我的赶快走。有的会想:放学了,谁还那么傻,会留在这办黑板报呀!随着一声声告别:“江雨欣,我的先走,今天晚上我要上培训班呢!”“江雨欣,我怕家长在外面等着急,就先走了。”“江雨欣,不好意思,我也有事儿。”我那高涨的心,跌落到了谷底――教室里就只剩下我一人了。此时,我感到由衷前所未有的孤独之感,可我并没烦恼,谁叫我愿意吃亏呢?
我重振精神,开始孤身奋战……
终于,我完成了这次黑板报。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兴奋,涌出道不尽的喜悦,可又有那一丝丝的遗憾,遗憾丧失了写家庭作业的宝贵时间。哎,谁叫我愿意吃亏呢?
在家,奶奶总说我有点“贱”,别人会偷懒就我不会,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就和我爷爷和爸爸一样。
可我不这么想,我爱吃亏,爱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服务是不需要偷懒的。
6.我愿意作文 篇六
在这场没有硝烟战争中,看出了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一个个名字和身影会汇成黯淡疫情中难得的温暖和力量,触动着所有人。一阵阵暖流与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一位位普通人,并不在乎在人的心中留下伟大的形象,只想为国家添些杯水车薪的温暖。
如果我现在是一名成年人,我愿意毫不犹豫地写下请战书,靠知识去支援发热地区,我宁愿自己为了能穿防护服省时间,而剪去自己的长发,却不伤感。我宁愿为了给患者治病而在医院的冰冷墙角只睡六个小时。我宁愿长时间的带护目镜而脸上划出一道道几天都不能退去的鲜红而又深厚的“红道子”,我宁愿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因为热而头上冒出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我宁愿
7.《我愿意》影评 篇七
它以再平凡不过的诗行, 表达了一个当代农民的真实心境, 可以说它正是当代中国农民心灵的“活写真”。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如何?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在这里, 诗人以一个农民的口吻, 抒写了自己真切的情怀, 首先是描写了真实的乡村情景。《早春二三事》在组诗中虽然最为贫弱, 然而, 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却是值得重视的:家家都有“喷灌机”, 基本实现“村村通”, 可是也出现了许许多多“野心向外的人”。这是好事, 也是坏事。诗作对于乡村情景的描写是平凡的, 却也是有情趣的, 只是缺少深度罢了。其实, 我认为当代中国农民真实的心理, 一个是“我愿意”, 一个是“我知道”。在“我愿意”中, 诗人展示了一个乡下农民十分乐意过那样一种传统的家庭生活:20年前的结婚时的家俱“一擦就亮”, 妻子总是叫着自己的“小名”, 并按母亲习惯在“初一”、“十五”的时候“洗手烧香”。这样的生活他感到“幸福”不已。在“我知道”里, 诗人表达了一个乡下农民的命运观念, 他认为“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任何人不能例外, 其实这是所有中国人人生世与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抒情主人公对于“时间”的感觉是那样灵敏, “四十年光阴, 我小隐于野”、“最怕小小的快乐/失手掉落, 我知道往日不会再来”, 表达了对于自我小小生命的珍惜。正由于此, 在最后一首诗里, 诗人抒写了一切都是“有福的”情怀, 其实也是对人生不能永久的深深遗憾。突出的意象是“春天向北, 秋天向南”的那只只“大雁”, 那些与“大雁”有过接触的东西, 都是“有福的”。
其次, 诗中对“时间”与“空间”曲折性的表达, 是相当到位而引人关注的, 并因此带来一种少有的动态之美。“春天种菜, 秋天积粮/夏天我把一门木匠手艺耍到了外乡/秋天摘棉, 冬天盼雪”。《我愿意》从“春天”到“夏天”, 季节的变换让诗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如此的落差;从“秋天”到“冬天”, 情景的演变让诗人产生了如此的欣喜, 丰富的人生感慨正体现在这样的诗行里。然而, 能够亲切地感知季节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在诗人来说是愿意的, 并因此而感到种种幸福。“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我知道/草芥一样的命运/草木连天的旷野/大地把水分收纳到根部, 岁月轮回/云去雪归, 灵魂飘起又落下”。《我知道》人的一生如同草木的生长与凋落, 从肉体而言是不可能不朽的;然而, 如果能够认识到“云去雪归”, 就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因为“灵魂飘起又落下”, 人的“灵魂”也许是永远的、长存人间的。
再次, 经过处理的口语的表达, 让诗作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也达到了一种艺术化的程度。中国新诗的语言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也拥有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 因此, 我们不能说那种语言是诗的而那种语言不是诗的。此组诗的特点在于以民间日常口语为表达媒介, 没有一点文言与西化的痕迹, 这样的选择, 与诗作的吟咏对象与表达的主题相适应。“为了命定的路途/蜗牛背着房子, 蜂去采蜜/蛇省略了脚, 青蛙冬眠, 龟忍隐/须臾的幸福留住, 芝麻花开”。《我知道》不仅自然朴实, 也很准确简洁, “蜗牛”、“蜂”、“青蛙”、“龟”、“芝麻”等动物意象的并列, 不仅让人觉得有趣, 也会让读者将它们与人的命运相联系, 哲学意味油然而生。“那些听过沧桑雁声的田园和河流/是有福的, 那福分给了麦苗青/和菊花黄;那些抬头仰望/视线被拉远又收回的人们/是有福的, 他们更加习惯了寒来暑往”。 (《春天向北, 秋天向南》) 读着这样的诗句, 没有别扭、没有伤痛, 并且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认识到, 人只是与这些动物一样的一种生命的过程, 本身并没有高大与无限的品质。这就是现代汉语口语的魅力, 每一个人都可以读懂、都可以品味。
8.谁愿意跟我同桌 篇八
其一,求优型。例如李娟娟的“报告”。“我喜欢跟成绩好的同学同桌。成绩好的同学上课能遵守纪律,认真听老师讲课,不会打扰你。而且跟成绩好的同学同桌,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向他(她)请教,从而提高自己的成绩。”
其二,好“色”型。例如杜炜的“报告”。“我希望我的同桌是个小女生,原因很简单,男女搭配,学习不累。当然,跟我同桌的女生最好能有一雙美丽的大眼睛,有两条乌黑发亮的辫子,笑起来有两个甜甜的酒窝(这家伙话有所指,想跟我班成绩好又漂亮的女生李欣航同桌)。”
其三,好强型。例如姜文科的“报告”。“我喜欢跟成绩差的同学同桌,因为我的成绩在班上中等,如果摊上成绩好且又高傲的同学同桌,我一点面子也没有。跟成绩差的同学同桌,感觉就不一样,不用担心对方瞧不起自己,学习上有时还可以帮助他,说不定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呢!”
其四,好吃型。例如大胖子韩彬的“报告”。“我喜欢跟有钱且嘴馋的同学同桌。我老爸老妈是十足的‘小气鬼’,从来不给我零花钱。有时想利用买学习用具的机会‘捞点油水’,但是想错了,老爸老妈每次都说‘我陪你去买’。你看,我有捞油水的机会吗?因此,跟有钱且嘴馋的同学同桌,我也能跟着沾点光。当然得有个条件,他得慷慨大方才行。”
其五,随便型。例如黄佳琪的“报告”。“我觉得跟谁同桌都无所谓,男也行,女也行;成绩好也行,成绩差也行;长相好也行,长相一般也行。又不是挑选公主,挑选驸马,弄那么多条件干吗。我倒是觉得跟谁同桌不能挑挑选选,那样会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影响团结。”
其六,偏执型。例如刘娟的“报告”。“我喜欢跟女同胞同桌。男同学很讨厌,一身全是毛病,上课时猴子屁股坐不住,左扭右扭的,弄得不是椅子响就是课桌叫。有时还跃过‘三八线’,找你讲小话,你不理都不行。男同学还有一个最严重的缺点,就是不讲卫生,穿着邋里邋遢,课桌里常常臭气熏天,跟男同学同桌,简直是活受罪。”
……
9.青春散文:我愿意 篇九
你要问我到底有多爱你,那我就会如此回答:
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日晒,雨淋,只为你从桥上走过。。。
佛说,放下吧,何必执著。我说,为了我爱的人,我宁愿不做佛,宁负如来不负卿。。。
我珍惜前世对你五百次的回眸换来的今生的擦肩, 更珍惜前世亿万次凝视修得的今生驻足。
佛生气了,说,好吧,成全你,轮回去吧。
在奈何桥桥边,我看到了怒放的彼岸花,没有叶。 彼岸花,花开一千年,叶落一千年,花叶永不见。
桥头,是施汤的孟婆。喝下孟婆汤,前世的爱恨,就会埋在过去的风尘之中,不再想起。 我极不情愿地,一饮而尽。
但在今生,我的脑海里,却依然铭刻着你无法磨灭的影子。
在茫茫人海里,初次相遇的那一瞬,我就认出,你就是我追求了几生几世的那个人。
你的笑意,在刹那间解开了我记忆的`寒冰, 我于是想起,我曾化身石桥,在风吹日晒雨淋中等你五百年;也想起,我曾求佛,在你必经之路,化作一棵开花的树,等待你的经过, 那一等,同样是五百年。
我也想起,我是抛却了成佛的悟性,在红尘中追着你轮回,守护你,生生世世。
不知道你会在哪一生哪一世的哪年哪月哪日,懂我珍惜你的真心。
但是,无论如何,我会等你,不管几生几世。
就连佛,也改变不了我的坚持。
佛看到如此固执的我,说,好吧,你已成佛。
成佛?我问。
10.我愿意作文 篇十
夜深了,我知道此刻的他们正在享受用一年孤单换来的短暂相聚。很安静,我们都不言语。那么,就请你静静听我讲述,以上帝的名义。一句我爱你,一生在一起。
今天,是七夕。
――写在题前
从现在开始,请你带着最珍贵的情感,去读完接下来的文字。
别问我是谁,我知道聪明如你。
20xx-8-6,还是忍不住将这个美丽的日子记录下来。还剩下两个小时,不知道天上的鹊桥会不会多停留一分钟?我知道地下仰望的人们都有这么一个愿望,让爱再久点、更久点……
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就像是冥冥注定,在特定的时间、天气,让他们共结连理。和那场雷鸣般的掌声一起,我把心中满满的祝福都给予给每一对从身边甜蜜而过的人们――尽管现在的我还不能完全懂得,什么是可以维系一辈子的感情、什么是可以牵手一生的执着,但仍不愿意放弃这一个永恒的时间,那么,请允许我对世界说一句,在今天出现到如此频繁的句子――
我爱你。
我看到了10对新人在天蓝水碧的家乡、在千千万万个不熟悉的祝福中结为夫妻。那是一场恢弘的集体婚礼,在七夕,他们在一起。天使羽翼的白婚纱,新娘笑靥如花;尽显绅士风度的西服,他如骑士一般,带着庄严的神色、带着满腔的爱――随后,是我们见证了太多次却次次刻骨铭心的见证,交换信物、许下心愿、随后四目相视,笑颜展开……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心底的某一根弦“嘭”的折断,晃神间眼帘前涌现出那么多相同的场面,很熟悉、依然温暖。
而在这样的温暖之中,请祝福爱、并且相信爱。
今天,应该是一个我绞尽脑汁也不能找到一个词确切形容的日子。我看到街上的他们牵手而行,没有孤单、没有寂寞;我看到手捧鲜花冲他微笑的她,只剩甜蜜、只剩幸福。或许我所能看到的也仅此而已,或许我能体会的关于爱的境界也到此而止――我没有忘记,在今天,选择了“记录”这一个带着甜蜜的工作。站在人群之中,思绪却早已脱离,我在勾勒着,每一对擦肩而过的身影;我在思索着,该用什么样的字句去诠释那些个再纯真不过的真心……
“我爱你你是我的朱丽叶,我愿意变成你的梁山伯,幸福的每一天,浪漫的每一天,爱不放开,美丽的爱情祝福着未来……”单纯的喜欢这段旋律,单纯的爱上了这平淡的字句。我知道今天有多美好,我知道在今天许下的誓言有多郑重,我还知道在未来的一千个、一万个七夕夜下,我们都能看到爱在蔓延。
谢谢今天的你们,谢谢今天的爱。是七夕的传说,让我选择相信并祈祷那一份遥望的爱;是七夕的风景,让我选择相信并祝福那一份份情比坚贞的爱。忽然觉得心被填满,我知道那叫做“幸福”,因为我相信爱……
11.为她,我愿意做任何努力 篇十一
对我来说,陶桃的到来纯属意外,并不在我人生大事件的计划单上。
彼时,我25岁,桃妈24岁,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一心想着趁年轻,名正言顺地做几年神仙眷侣。压根没想过那么早就要孩子。
可是结婚不过半年,意外发生了。一贯生理周期不准时、又后知后觉的桃妈发现的时候,陶桃已经在她肚子里待了三个多月了,医生说,发育正常。
面对这一结果,我和桃妈面面相觑半天后,只剩无语。我俩……还是大孩子,还不想为人父母,对,尤其是我,既暂无当爹的愿望,更无任何心理准备。
但,事关重大,我们还是把事情跟双方父母坦白了,结果可想而知。双方老人态度高度一致,孩子非要不可,否则……
否则的结果太严重,不宜说。于是,陶桃便拥有了无可争议的出生权。而桃妈在陶桃于她腹中胎动的一刹那,当妈的感觉无师自通,转而一言一行都有了“事事以宝宝为重”的母亲范儿。我彻底在这场“宝宝战役”中沦为了孤家寡人,随着桃妈一日日隆起的腹部,她曾经予我的万千柔情也都开始归陶桃所有。为此,我心里有浅浅的“恨”意和深深的嫉妒。
但我不敢说。
矫情得不像个男人
陶桃出生那天,冬至,和她人生的第一次见面,在我的记忆中,其实是尴尬的。
记得当时,护士把已经洗过澡包裹好的小陶桃递给我,我几乎是机械性地伸出手接过来。她那么小,又那么软,我抱得完全不得要领,用我妈的话说,就像一个炮手抱着一枚即将发射的小炮弹。
我低头看了陶桃一眼,皱巴巴的,一点也不好看。不过我也知道,作为“爸比”,我应该对她说些什么,于是强颜欢笑脱口而出:“来,给‘爸比’笑一个。”
此话一出,笑喷了一屋子小护士。怀里的陶桃却半点儿不给我面子,突然哇地哭起来,吓我一跳。幸好老妈怕我有闪失,及时将陶桃抱了过去。
手里空了,心里也略有松懈,怔怔地想,我成爸爸了?我怎么就成了爸爸——不情愿和不适应的感觉极其真实、强烈,所谓初为人父的幸福感,坦白说,半点儿都没有。
随后的一段时间,我成为被忽略掉的家庭成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包括桃妈……所有人都围绕着陶桃转,“呀,陶桃又尿了”“看,陶桃笑了,有酒窝呢”“陶桃咂小嘴,饿了吧”……
没有人在意桃爸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每晚睡书房,衣服自己洗,吃饭无人问……某个夜晚,躺在清冷书房的小床上,我像个怨妇般喃喃自语:“陶桃,我恨你呐,你夺走了属于我的宠,我爸我妈我老婆,如今都不爱我了,他们只爱你……”
后来连我自己都觉得有些矫情,这让我惭愧,所以为了弥补我的小自私,我于深夜11点半爬起来,假惺惺地去看望陶桃。
就是那个夜晚吧,在暖橙色的灯光下,那个皱巴巴的婴孩不见了,我看到的,是穿着白点碎花棉睡衣的陶桃,躺在桃妈的臂弯里,一张小脸圆润、光洁、柔软、晶莹剔透,两排睫毛浓密而长,齐刷刷的,小巧的唇,粉红色,果然有一对小酒窝。露在被子外面的小手,肉嘟嘟的攥成小拳头……忽然的,那小家伙笑起来,好像梦到了什么,一下笑出了声。就那么一声,令我瞬间倾心,犹如听到天籁。
我的心在那个夜晚彻底柔软了,我痴痴地看着只有28天的我的“小棉袄”、我上辈子的情人,矫情得全然不像一个男人。
男人的心是如何变软的
从那天开始,我放弃了和陶桃的心理对抗,并自觉成为“围着陶桃转”的队伍中的一员。我学会了用正确的姿势抱她;我用相机捕捉她每一个笑脸和睡梦中的丰富表情;我可以用最快时间冲出最佳配比的奶粉;我换尿不湿的速度比得过任何一个专业月嫂……我还俗气地在朋友圈里发陶桃的照片,炫那些旁人视若无睹我却为之惊叹的小事情,不惜被一拨又一拨因受不了我矫情的朋友拉黑……
桃妈说:“嗯,有点儿萌爸的样子了。”
我洋洋得意,自认如此,却不知换尿不湿、冲奶粉的事,还只是个开始,都是小事,作为萌爸,我任重而道远。
陶桃第一次生病时,8个月大。起初只是感冒症状,吃了点儿药不见好,后来开始咳嗽、发烧、腹泻……陶桃住进了儿童医院。检查后,需要输液。
那么小的孩子,原本血管就细软,不容易找,而陶桃又是个小肥妞,虽然找了一个所谓的“高手”,可一连两次,从脚背到头部,都起了包。
陶桃大哭不止,我狠着心在旁边帮忙,抓着陶桃的小胖手不许她乱动,然后,第三针扎下去,未果。因为疼痛,陶桃的小手拼命抓住我的手指,当护士失败地抽出针头,桃妈怀里的陶桃忽然哭喊了一声“爸爸”。
就那么一声,稚嫩、清晰,充满委屈和无助。随后,陶桃继续大哭。
我足足愣了半分钟,然后,几乎不假思索地一把自桃妈怀里将陶桃抢过来,牢牢抱入怀中,冲着护士大吼起来。我不能再忍受任何人动一下我怀里这个于懵懂中唤我“爸爸”的小丫头,谁也不行。我说:“回家!咱们回家……”
后来,我被我妈揪出了病房,心疼归心疼,陶桃的针还是要打。最后,还是老妈有本事,将经验最丰富的护士长招了来亲自上阵,一番折腾,才算是打上了。好半天后,我坐在床边,看着哭累了在桃妈怀里睡去的陶桃,终于知道了男人的心是如何变软的,而天下所有父母,又是为何变得“不讲理”的。
我所为的,就是这一声“爸爸”,连桃妈都嫉妒:“到底还是先叫了爸爸,小白眼狼。”
成就感在那一刻油然而生——平日里,我和桃妈抢着教陶桃“叫爸爸、叫妈妈”,结果,我赢了。
富养我前世的小情人
那次陶桃好了之后,我彻底戒了烟,为了陶桃。
“一切为了陶桃”开始成为我的人生新目标。除了戒烟,我还尽量减少在外应酬的次数,能不去则不去,去,也会耍赖能不喝就不喝——小小的陶桃对酒精味道极其敏感,闻到便扭头,摆摆小手“不要爸爸”。这让我受不了。我承认我小气,必须牢牢占据陶桃心里“第一”的位置不能丢弃。所以,父母没有劝住的、桃妈没有阻止的,陶桃一句话,我都改了,包括曾经和桃妈讨论过无数次的我的“上进心”。
好像从恋爱时候开始,桃妈对我最不满意的便是我太安于现状,旁人小富即安,我则“不富亦安”,毕业后进了一家小公司,薪水不算高,前途不算广,已格外满足,四平八稳地对升职涨薪都无愿望。知足常乐曾是我的人生观。
但现在,我的人生观已大大提升,不为别的,只为陶桃说:“老爸,我要!”对,陶桃一天天长大,要新玩具、要漂亮衣服、要美味零食,喜欢画画和钢琴……嘟起小嘴巴说:“陶桃要嘛!”立刻,我那颗容易知足的心便惭愧起来,心想这样一个小天使愿意降临我家,并给予我如此博大的信任和依赖,对她任何的慢待都是“罪过”。所以,我励志:桃爸,为了陶桃,努力吧。
于是我努力了,陶桃一岁半时,我跳槽去了一家更具挑战性的公司;陶桃两岁时,我升职部门主管;陶桃三岁入幼儿园,我的薪水翻倍……桃妈夸我,竟然是个绩优股。
我微笑,谦虚不语。是的,我要努力赚钱,富养我前世的小情人,让她一生过得富足安逸。就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幼儿园的联欢会上,我的陶桃嫩声嫩气地唱完《爸爸去哪儿》之后,看着我说:“我好爱我的‘爸比’哦。”
只为这一句,我之一生,怎么努力都值了。
12.我愿意变成夜 篇十二
我愿意变成夜
夜在我的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每当看着夜空想到了很多 为什么夜是黑的 为什么星星能在夜上尽情眨眼 为什么星星可以成群的玩耍 为什么星星可以无悠无律 我渴望成夜 成夜里面的一颗微不足道的星星 即使没有亮光 也不用招人看 不用攀比 如果无法当星星 那么一颗短暂的流星 唰 一下闪过 哪怕1秒 我真希望无悠无律 我真的不想那么烦恼 心情处于杂乱之中 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不知道夜怎么样....13.以我愿意为题作文 篇十三
当世间又抹上一丝青绿,雨后春笋不断崛起的花草像海一样涌来时,那就是春了。一点红,一点紫,一点蓝……许多小花担起了春的代言色。它们只是静置在花丛中,从未和人有过什么互动。可是这是春,生机勃勃的春呀!
我愿意化作一阵微风,轻轻飘过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将花的芬芳,草的青葱,动物的嬉闹传入人的耳朵里,放大在人的眼睛前,让他们感受春的气息,春的美好。
我又飘过麦苗纵横的田野,给吃力摇着风筝的小伙伴们施加一股力,好呀,那摇摆的风筝早已在天空自由翱翔。
我愿意。
当世间被霸道的金色主宰时,那就是夏天了。夏天,就这样来了。夏天就像一个年轻人,灼热的阳光是他灿烂的笑脸,葱茏的草木是他厚密的头发,速来忽去的骤雨是他的脾气。我愿意化作一片微小的树叶,给来往的路人以清凉。也许你口干舌燥,也许你炎热万分,一片片小小树叶组成的大森林也就足够。
我愿意。
当火红的枫叶铺垫着一条条路时,当你捡起一片细闻它的清香时,那就是秋了。秋天,特别是深秋,总是令人联想到人生芸芸众生的感伤。在许多人眼中,秋天是用来寄托愁思的,是清高的,孤独的,容易忘记很多东西的季节。我愿意化作一团火,燃烧着人们心中的热情。忘记烦恼与苦闷,工作、家庭、学习都不会被忧伤所吞噬,而是对生活充满希望,永远打着一百二十分的精神。
我愿意。
当白色笼罩整个大地,当寒冷与无助包围着整个地球,那就是冬了。厚厚的棉衣就是这个季节的象征。人们不愿在街上多呆一秒以饱受零下温度的肆意侵蚀。我愿化作一片雪花,在寒冷的季节里带给人们以抒情的舞蹈,给小伙伴们无尽玩耍嬉笑的权利。寒冷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
我愿意。
14.为爱一生只说“我愿意” 篇十四
从2008年3月开始,去往美国纽约的游客,都会在临海公园里看到这座石雕。你千万别以为它是《海的女儿》的翻版,导游会提醒你:“这座雕塑是艾弗尼吉小镇居民送给珍妮和她丈夫的特殊礼物,他们的爱情故事拥有比童话更美好的结局。”
1978年1月初的一个黄昏,艾弗尼吉小镇的女孩珍妮端着一盒自己制作的“泡沫蛋糕”来到邻居家,将蛋糕送给萝丝太太品尝,同时商量她将怎么做新娘。在婚礼日子一天天逼近的时刻,珍妮的心里充满甜蜜的期待。
珍妮与萝丝太太说话,随着窗外清冷连绵的冬雨越下越大,她的心情晦暗起来,斯蒂夫开着破旧的老爷车去城里购物,按说早该回来了,但愿他不要出什么事才好……
小镇医院突然打来电话,斯蒂夫出车祸了,需要做截肢手术。放下电话,珍妮冲进雨里。在医院急诊室,珍妮看见了斯蒂夫,因为麻醉作用他还未苏醒。珍妮亲吻他苍白的面容,手指轻柔地抚过被单下他刚做过截肢手术的下半身,那儿已经空了。
后来,斯蒂夫对珍妮说:“我们解除婚约吧!”他的语气坚决而冷漠。珍妮知道,斯蒂夫是不愿成为她的累赘。他虽然安装了假肢,然而因为脊椎受损,他这一生将要与轮椅为伴。
珍妮试图说服斯蒂夫改变决定,她回忆起青梅竹马的童年往事、初恋时怦然心动的海誓山盟……然而,无论珍妮怎么努力,斯蒂夫执意将自己封存在无边无际的绝望中,甚至不再见珍妮。
几个月后的一天,斯蒂夫独自坐轮椅去医院復诊,意外地看见了掩面而哭的珍妮从医院走出来,她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斯蒂夫摇着轮椅悄悄追了上去,一直跟踪到小镇西郊海滩上,他远远地看见珍妮停下脚步。
差不多一个月没见了,珍妮消瘦得像朵丢失了水分的花。看见轮椅在沙滩上碾出的两道印痕。珍妮发现了斯蒂夫,她默默地将手中的病情诊断书递给他,上面写着“喉内肿瘤”。病理化验结果虽然是良性,但必须做切除手术,而手术会破坏声带,也就是说手术后的珍妮将不能发声说话。珍妮低沉地说:“你提出分手是对的,我们都是残缺不全的人,不配拥用完美无缺的爱,生活永远不可能像童话那样。”
一阵海风轻轻吹到了斯蒂夫脸上,他感到了一种刺骨的寒冷。这一刻。他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地深爱着这个女孩,他的心里一阵阵刺痛,他轻轻拥着珍妮说:“别难过,等你做完手术,春天的花就开了,那时我们结婚。好吗?”
珍妮的身体轻轻颤动,这正是她一直等待的那句话啊,这句穿越命运悲欢的爱情誓言,终于抵达她的心灵深处。斯蒂夫还答应珍妮,他会在他们未来的家里做好结婚的一切准备,他知道珍妮喜欢缀满小细花的餐台布、满屋子的鲜花……
手术定于两周后进行,珍妮说,她要到纽约市的大医院做手术,由于斯蒂夫行动不便,他留在家中。临行前,珍妮对斯蒂夫说,她要在失声前说最后3个字:“我愿意”!那将是举行婚礼时珍妮答应神父的3个字,可是因为手术后她不能开口了,她要提前把这3个字郑重地告诉自己的爱人。
手术很顺利,复活节的前一天,珍妮从纽约赶回了小镇。婚礼那天,人们都说珍妮是最美丽的新娘,她身着鱼尾裙式样的婚纱,仿若“人鱼公主”。当神父问出神圣的话语:“珍妮,你是否愿意嫁给斯蒂夫作为他的妻子,无论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你都将毫无保留地爱他,对他忠诚直到永远吗?”
刹那间,人们屏息静气。珍妮努力张大了嘴巴。斯蒂夫和神父以及在场的所有人仿佛都听见了那3个字。是的,那是珍妮的“声音”,她一次次努力张着嘴巴,虽然没有声音,但大家都明白她在说“我愿意”。
婚后。斯蒂夫和珍妮开了一家“童话蛋糕店”,珍妮做出美味的糕点。斯蒂夫负责出售。每到傍晚,他们就会到美丽的海边散步,珍妮不能说话,但她制作的蛋糕分明让顾客品味到了她清晰的爱意,谁都能看出她和斯蒂夫的幸福。
5年过去了,二人争执过一次:珍妮想扩大小店规模,斯蒂夫坚持用积攒的钱为她买了一架钢琴。在星星闪烁的夜晚,夫妻俩长久地坐在钢琴前,他们的手指在黑白键上跳跃。一曲终了,他们沉默下来,目光交织,心灵在交谈。
20年过去了,斯蒂夫每年生日时,珍妮都会推着轮椅陪他去海滩;她生日的时候,斯蒂夫会为她朗诵《海的女儿》。
30年结婚纪念日快要到了,斯蒂夫计划请一些朋友,他在家里翻找老朋友的地址,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就在他准备放弃之际,看见箱底压着一张枯黄的纸片,是珍妮的诊断书,他在上面发现了一行字:医院误诊记录。
那天晚上,二人没有去海边散步,斯蒂夫将诊断书递到珍妮的面前,珍妮没有否认,她用手势说出了真相:当时,她接到了医院的诊断书,以为自己会失去声音。那天她遇到了斯蒂夫,还听到了他的求婚。那一刻,她那么开心,她甚至认为是上帝要让她用声音来兑换一辈子的幸福。有了斯蒂夫,她觉得即使失声也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了。可是当她去纽约做手术时,得知喉咙肿瘤是误诊。她犹豫了,害怕这个更正的结果会让爱情长了翅膀飞走,因为她太了解斯蒂夫了,他是不愿意让完美无缺的她守在他身旁的。
珍妮确信,正因为她有了“缺陷”,斯蒂夫才能克服由于残疾带来的自卑感,重新唤起他的自信,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像“海的女儿”一样向厄运巫婆祭献出声音!她没有做手术,她的发音器官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么多年,她始终不再开口说话,她已经习惯了,30年里她一直用沉默诉说着“我愿意”的爱情真谛。
当珍妮又一次对丈夫说出“我愿意”的时候,斯蒂夫早已泪流满面:“爱,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有时候就是3个字:我愿意!”
15.如果可以,我愿意散文 篇十五
今天,在《读者》中,偶然拜读了一篇名为《再过几年,你会成为怎样的自己》的文章。简单的记述了与闺蜜在大学时光的几件小事,而后引出了几年后的差距,着实令人深思。原来,所谓的“差距”也不过是从一点一点的小事所积累而成的。所以,有时候,我会羡慕那种只沉静在自己世界中的人。一切只因他们有一颗向前的心,他们永远相信:只要自己愿意,一切皆有可能的人生态度!我喜欢向上的人,正是因为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实,我也算是有几分积极的性格,但却总是三分热度,持续时间不长。我的爱好广泛,却没有特别擅长的,这便致使自己不能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人。三心二意,是我致命的缺点。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不经意间的思考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却终是有些许的赞许和懊悔。尽管知道这是不对的,但仍坚持回顾,仅仅是为了给自己找突破而已。
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距离也仅仅只有73天。3年前,我曾许诺3年后的今天一定要在一个地方扎根。可是,3年过去了,很显然,至今未有任何动静。有时候,不是没有机会,也不是没有机遇,而是在机遇到来的时候,你是否准备就绪,就此前行。回顾这3年的经历,有一颗浮躁且向上的`心,也有相应的行动,但都未坚持到底。浮躁,致使我做任何事情都是半途而废,以致于做任何事情都显现的不是那么的认真,付出十分的努力!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似乎知错却很少有些许的改变。古人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这样,才会有所进步。所以,我最大的缺点也是屡教不改。母亲曾告诉我:“一个人若想变好,需3年;要想变坏,却只需3天。”可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是需要时间的见证。只是在最初的路上,或许,很少能迈出脚下的步伐。人,往往是败在了自以为是上,要么自信过头,要么过度自卑。相反,往往做到适中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现在,偶尔回忆,除了深思,更多的是找未来。或许,这也是我这个年龄阶段本应该做的事情吧!还记得曾经与闺蜜约好后,“天之涯,地之角”见面,也不知她是否还记得。只是现在她已结婚生子,唯独我还记得曾经约定,还有两年。我不知自己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抵达,但我会竭尽全力。纵使现在也能去,但我希望:有一天,我站在那个地方,等着风,只为告诉它:我做到了!谢谢曾经的你,给了我希望,让我走出一重重困难,最终抵达彼岸!
16.我更愿意做我自己 篇十六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
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理性的关爱,这正是友谊的特征。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而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的情人。在这两种场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這个更高的自我知道,自爱者才能爱人,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他带着对自己的怨恨到别人那里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仍会在他的每一件善行里显露出来,加人以损伤。而只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骄横的占有。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惟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
我曾和一个5岁男孩谈话,告诉他,我会变魔术,能把一个人变成一只苍蝇。他听了十分惊奇,问我能不能把他变成苍蝇,我说能。他陷入了沉思,然后问我,变成苍蝇后还能不能变回来,我说不能,他决定不让我变了。我也一样,想变成任何一种人,体验任何一种生活,包括国王、财阀、圣徒、僧侣、强盗、妓女等,甚至也愿意变成一只苍蝇,但前提是能够变回我自己。所以,归根到底,我更愿意做我自己。
【《我愿意》影评】推荐阅读:
我愿意导学案07-26
我愿意……作文150字09-19
我愿意作文300字11-19
优美经典诗歌:我愿意12-06
被你麻烦,我愿意美文01-03
为了你,我愿意作文1200字10-07
5我愿意的剧情简介12-19
我更愿意做我自己01-08
《我愿意》电影观后感推荐01-17
谢谢你愿意爱我诗歌欣赏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