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实践研究成果(共8篇)(共8篇)
1.学校的实践研究成果 篇一
开展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可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现在在有些人看起过时了。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理论是苍白的,感恩教育的缺失令人深思。
1、家长会上家长们心酸的诉苦
一次开家长会,说起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家长们不禁打开了话匣子。我班一位学生张某的母亲吴女士首先心酸地说出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吴女士对儿子张某爱护有加,一次她生病发烧在家卧床休息,儿子放学回家,不但没有关心妈妈的病情,反而抱怨说:“你病了,谁给我做饭吃啊?你提前告诉我,我就不用白跑一趟了。”吴女士伤心得落下泪来。当初儿子初中考不上,为了让儿子能继续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黄女士专程把儿子陈某送到声誉不错的我校来读中专,在开学报名时,黄女士夫妇俩专程送他到学校,还为孩子铺好床铺,搞好卫生,并把儿子当天的脏衣服给洗了。“你们身上留下车费就行了,其余的钱都给我吧。”临走前,儿子的一句话,让劳累了一天的黄女士夫妇心凉了半截。在学校时,陈某也很少往家里打电话,除非缺钱用时。如今,黄女士夫妇俩对儿子的电话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一看是儿子的电话,就知道是来要钱了。“只要有钱用,儿子基本想不起主动给家里来电话。” „„
家长们的诉苦,确实让我大吃一惊。由此,我想到班上许多同学,他们学习上不完全尽力,生活上要求过高,行动上散慢,对老师的教育有些情绪,那么他们在挨日子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含辛茹苦的父母呢?后经过调查,许多同学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当然没有回报父母的意识。看来,感恩教育对他们这些人是缺失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多想想父母,养成感恩 1
父母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只有让学生学会感恩,才能消减教育的阻力。
2、令人深思的“感恩缺失”现象
那么是不是只有我的这些学生才这样呢,翻开报章杂志,打开各种网站,给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感恩缺失”现象比比皆是。
案例一:两篇报道。前不久有一篇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还有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
案例二:场景展现。小学放学,孩子一出校门,书包便往等待已久的爷爷奶奶手中一扔,任凭老人在后边追随而不顾;每年新生入学,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扛着行李吃力前行的父亲,母亲则迫不及待地帮孩子拾掇好宿舍的一切„„
案例三:从网上调查数据显示,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广州对几所小学进行了主题为“什么事使我最感动”的问卷调查。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在“你曾经做过哪件事令父母最感动”一题中,不少学生交 了“白卷”。关于“先进人物”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28%的同学被革命先辈或先进人物事迹感动,如“老师在班上讲雷锋的故事,同学会„„”一题中,不少学生都选择了“雷锋故事很老土、过时”。另外,前年,曾有某市教育局对全市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5%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而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以上一件件的实事,一篇篇的报道,一幅幅的画面,一串串的调查数据,都不禁让我们感到心酸。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在校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单位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或许,很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开展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在校学生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恩戴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
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三、研究目标
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对他们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研究对象
黄阁成校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内容与策略
要对我校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必须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教育更应该改革。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目前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首先
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二)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三)教育学生知恩,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帮助。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
1、对父母的感恩。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
(1)布置一篇作文《父爱》或《母爱》,要求参照朱自清的《背景》,写出真情实感;
(2)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
(3)放假实践一次感恩行动(为父母洗一次脚等);
(4)召开感恩主题班会,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清华学子写给卖唱父亲的一封信》、《妈嫂》这两篇文章,还让班长声情并茂朗读了她的习作《父亲的脊背》,并让一些同学谈个人感受,使全体同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2、对老师的感恩。
(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
(2)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
(3)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1)“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
(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
(3)结合“学雷锋、学赖宁”开展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
4、开展“我为亚运增彩”活动延伸至对祖国的感恩。
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六、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在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分头建立、逐步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感恩教育的体系和机制,辅助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践观察法等
七、研究过程
1、研究时间:2010年8月~2011年12月
2、研究步骤: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8——2010.9)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0.9——2011.3)
1、各种感恩活动方案制定与落实。
2、学校感恩论坛的建立与完善。
3、课题中期总结。
4、关于各种感恩活动的理论研究。
5、形成一些有价值阶段性的成果加以宣传与推广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3——2011.5)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论文或研究心得,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2.学校的实践研究成果 篇二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我们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施展才华,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健康成长。我们的理想是:校园———圣洁、崇高;教师———儒雅、渊博;学生———活泼、好学。为此, 我们在塑造学校文化形象和丰富学校文化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一、塑造学校的文化形象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环境能够给人以美感, 让人心情舒畅,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能激发学校师生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同时对学生也起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效。因此, 我们努力让校园里的一切有形物质尽量赋予文化的内涵, 从而形成龙港二中自身的文化特色。学校抓住申报省示范初中的契机, 积极实施了“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
一是改建旧校门。破旧、狭窄的老校门, 既不利于学生安全通行, 又影响学校校容校貌。我们聘请专家精心设计, 建成了一个造型别致、意蕴深长的新校门, 美化了学校的外观形象。
二是整修改造教学楼。二中的“勤学楼”, 由于原来设计不合理, 整幢四层楼没有一个厕所, 加上工程质量差, 年久失修, 下雨时严重渗漏, 墙体剥落, 既影响学校外观形象, 又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为此, 我们对该楼进行改造整修, 从外墙涂料的选择到楼体结构的改造, 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思考。经过整修改造的“勤学楼”, 面貌焕然一新, 大大方便了师生的学习与生活, 同时也使得改造后的教学楼墙体色彩和学校整体色调浑然一体, 突出了校园的主色调, 增强了校园的和谐美。
三是美化校园。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育人的特殊功效, 于是加大改造力度, 精心设计, 努力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2005年, 我们学校完成了办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顺利通过了浙江省示范初中的创建验收。在创建过程中, 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小品点缀、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 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 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学校陆续对校园内的广场以及“博学楼”后面的空地进行绿化、美化, 设置紫藤架、风景文化石等景观, 种植古榕树等名贵花木。现在, 校园内大道曲径、绿地草坪;杨柳依依, 古榕青青;荷塘池沼、锦鳞戏水;处处鸟语花香, 展现一个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空间。目前, 校园内教室、走廊、活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 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精神快餐。展现在各区域的宣传标语、名言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优秀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 使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而我们的终极目的便是努力让学校的校园环境真正成为无字的诗、无声的歌、立体的画。校园环境改造工程为我校师生创设一个优美、雅致的学习、生活环境, 为学校整体校容校貌的改观平添一份生机与活力。我校被温州市人民政府评为花园式单位, 温州市绿色学校。
二、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一所学校, 物质文化建设固然重要, 但作为学校教育最鲜活的因素———人的发展, 更是学校文化建设最需关注的首要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业进步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 促使教师不断追求自我发展进步, 使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教育胸襟, 让他们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来服务教育, 服务学生, 让充满人性化的校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乐园。
因此, 我们面对学校实际情况, 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接触与征求学校各层面的意见, 经过充分思考与酝酿, 提出了学校近期发展的基本框架与蓝图———“建设三大工程, 实现四大目标”, 将学校教育发展提升到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高度。
“三大工程”:名师培养工程;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校园信息数字工程。
“四大目标”:一是通过名师培养工程, 造就一批青年骨干教师, 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工程, 美化校园,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三是通过校园信息数字工程,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的整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工作效益;四是力求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创浙江省示范初中, 跻身名牌学校行列。
几年来, 我们以建设“三大工程”、实现“四大目标”为工作核心, 科学规划, 有序安排, 规范管理, 分阶段实施。
现在“三大工程”进展顺利, “四大目标”也已逐步实现。其中绩效最为明显的是“名师培养工程”。
大学者之所以成为大学, 是因为其有大师焉。同样, 学校欲求长足发展, 关键在于师资力量, 我校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由此我们制定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提出青年教师“123”发展蓝图, 推出一系列培训计划, 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一是倡导读书学习。我们认为读书学习是教师自主发展、自我进步的最好途径, 让阅读来开阔教师视野, 补充教师知识营养, 净化教师美好心灵, 增强教师文化底蕴。为此, 我们成立了“诤友读书赏艺会”, 修建了一个雅致的教师书吧, 为教师们读书学习、探讨交流创造舒适的环境。利用学校宣传栏, 专门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特别购置有关书籍, 向教师推荐好书;通过校园博客笔会、读书沙龙论坛等活动, 大力营造读书氛围, 调动教师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二是积极组织教学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载体, 构建务实高效的理想课堂为目标, 鼓励教师扎根校本、立足讲堂, 倡导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此外, 经常性地聘请省内外专家名师来校讲学指导, 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开设精品课、观摩课, 普通教师开设常态化教学研讨课, 新教师开设汇报展示课等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教学大练兵活动, 引领广大教师形成一个潜心钻研业务、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的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我校还主动承担并积极争取省、市、县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教研活动, 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为他们展现才华提供机会。
我校采用重点培训与分组分科轮训相结合的办法, 分批次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名校进行参观、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 我们不仅与名校名师专家们建立了友谊关系, 而且领略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
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新老教师结对仪式。新教师在拜师学艺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帮助, 快速成长;老教师带徒授技, 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通过“名师培养工程”, 我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涌现出一大批省市县级教学骨干。我校教师在构建务实高效理想课堂的实践过程中, 积极地思考课堂、研究课堂、把握课堂,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实效性的成果:近几年来, 教师中有课题及论文200多篇在县、市、省各级评比中获奖, 这也预示着我校教师已从教学实践向理论高度进行有效的探索。
在建设“三大工程”的同时, 我校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四节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来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 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培养学生崇尚高雅文化、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品质。在校园内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室内悬挂名人名言;班班购置图书, 建设书香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挂有学生自己的书法及绘画作品;建设校园文化橱窗, 传递校园文化心声。开展征文演讲比赛, 展示学生青春的风采与口才;举行艺术节活动, 增添学生校园人生的精彩;组织校园诗人评选活动, 活跃校园诗歌创作热情;举行“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活动, 浓郁的古风诗韵给学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启动新教育实验, 师生共写随笔, 让思考推动成长;启动“二中博客”, 架设沟通心灵的桥梁;举行“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文艺汇演、现场书画大赛、大合唱比赛、学生游园等活动。
成立多个学生社团, 吸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校“晨光”文学社的创作活动, 繁荣了校园文化, 成为全国中学生文学优秀社团。校器乐队、声乐队的出色演出, 多次获市、县级大奖。2005年度, 我校被县政府评为体育运动突出贡献单位;2009年我校学生篮球队获浙江省初中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科奥队、数奥队成绩喜人, 捷报频传:2006年, 我校吴玉超同学获浙江省自然科学竞赛一等奖 (全县仅2名) , 2007年我校周德森同学获浙江省数学竞赛一等奖 (全县仅2名) ;2006年, 我校被列为温州市数学家摇篮工程教育基地, 2008年, 被列入温州市首批体育特色学校。
我们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学生搭建了欣赏美、创造美的广阔舞台, 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 陶冶了学生思想情操, 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学生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享受到了成长的幸福。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收获与反思
学校文化建设影响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能够促使学校教育不断增值, 从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另外, 建设学校文化必须重视策划与过程管理, 朝着既定目标逐项落实。
(一) 制度文化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当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学校文化的形式呈现时, 它对师生而言, 不仅仅是一种规则、一种约束, 更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我校教师在科学而又具人性化的制度感召下, 寻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现在, 我校教师讲学习、求进步、谋发展已蔚然成风;教师讲正气、争文明、创和谐的人际氛围已经形成。教师将讲台变成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 传播知识, 传播信念, 传播快乐, 传播爱心。制度文化深入人心, 教师因自觉而发展, 因努力而超越, 因挑战而创新, 因成就而精彩。
(二) 学校文化的策划与执行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建设学校文化, 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 从现实的人文环境出发;建设学校文化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策划, 必须要有有效的管理与有力的执行;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投入, 有效配合下变为集体的行为。在建设学校文化过程中, 要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 通过“三大工程”的建设与“四大目标”的实现, 不断塑造与培养学校的文化形象, 充实与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让高雅文化滋养师生的精神发育, 用优美的环境熏陶师生的心灵世界, 学校由内而外发生了质的变化, 校园处处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三) 校长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头人
3.自主教育提升学校品质的实践研究 篇三
自主教育涉及五个主要因素:学生、教师、德育、管理、生态,每个因素在不断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对其他因素产生作用。在对自主教育的理解上,我们始终将自主学习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通过自主教研不断深化教与学方式转变,丰富自主学习课程,有效开展自主德育,形成道德引领,推进自主管理,自主构建校园生活,从而有效提升学校品质。
一、自主学习:转变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一)转变教与学方式,建构自主高效课堂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发生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正确引导与激发,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堂才能生成智慧,实现高效。我们首先是明确提出“以学定教”,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促进科学教学观的形成;组织实验先行者分享成功经验,引领实践方向;邀请市、区教研员观摩教学,与教师共同研究新旧课堂,解决转变教与学方式遇到的困惑。其次,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提炼出自主学习课堂基本框架: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互动←→反馈提升。各个学科参照基本框架,遵循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对课堂结构进行相应改革,进一步形成一些操作性强的模式。我们积极避免课堂形式化和模式化,鼓励和提倡教师结合自身特点,完善教学策略,关注课堂生成,鼓励百花齐放。各学科教与学方式日趋成熟,大大提升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与丰富性。
(二)开发多元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学校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出发,立足校本,整合课程,以艺体课程为突破口,实施课程校本化重构,改革并完善相应板块,使得课程更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发展需要,形成集人文修养、科学素养、艺术体育、展能活动4大板块50多门课程的“课程超市”,以“菜单式”让学生自选。如艺术课堂普及口风琴和版画教学,体育课堂引入足球、篮球、跳绳、韵律操和国际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丰富了自主学习内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得有序、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使学习变得趣味盎然,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自主教研:改造“旧”教研,培养“新”教师
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自主教研主要从导向、方式、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着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的教研新文化,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引导教师体味教育幸福。
(一)改导向:基于课堂,立足常态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教研只有基于课堂,才能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学校校本教研紧扣课堂教学产生的问题,统一认识,明确基于课堂、立足常态的研究导向。
(二)改方式:刷新流程,突出自主
我们研制了一个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全新的自主教研流程(见图1):
在新的教研流程中,研究问题由教师自由产生,研究内容由教师自愿选择,研究过程由教师自觉参与,这种自主性教研大大增强了教研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改机制:全员参与,团队攻关
我们举办全校性“沙龙式”研讨,建立团队教研机制,组建了由特聘专家、学科骨干和青年教师构成的跨学科的“学研共同体”。教研不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而成为“每一个人”的事情。
学校目前拥有9项各级各类课题,涉及学科教学、德育、艺体教育等多个领域,参与教师达230人次。2012年学校被评为福田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13年6月承办福田区教育科研现场会,为全区教育科研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典型范例。教师在自主教研中合作共赢、互动发展,成就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三、自主德育:发展道德认知,改善道德行为
自主德育,旨在促进人与人(扩大到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部“三个和谐”,激发孩子心中“向善从善”的活跃基因,促进道德自律与心灵觉醒。
学生品德在认知上是道德判断力水平的发展,在外显上则是道德行为的养成。学校围绕“五善”(讲善言、存善心、行善举、正善根、扬善道)主题,组织学生编制德育材料,自主策划德育活动,从而在道德上强化自我反思和自我要求,从他律转向自律进而实现道德自觉下的行为转变。
(一)创新“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充分尊重师生的发展需要,让师生根据自己潜在的道德认知水平,自主选择道德认知内容,从而自发地推动道德认知发展,是自主德育的有效方法。学校改革升旗仪式,由原来大队部包办,改为班级轮流自主承办,“国旗下讲话”从领导“专利”,转变为教师全员参与、学生自主申报的主题演讲,变成师生传播正能量的平台,激发师生不断提高自我道德认知。同时,学校组织学生积极编写、自主阅读《善恶拔河》《品行养成三字歌》《让我们更美好》等校本德育系列读本。在编辑、学习《善恶拔河》一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去寻找、收集自己喜欢的“善”“恶”小故事,自己整理故事文本,自己创作故事插图,自己撰写阅读感悟,并与家长展开亲子探讨。整个创编、学习教材的过程就是学生内心一场“善恶较量”的过程。
(二)创新“道德体验模式”
情境相似性、角色可代入性的程度,影响着道德体验的效果。学校组织大队委经过集体讨论,结合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确定课间篇、卫生篇、环境篇、着装篇、如厕篇、综合篇等6个主题,并组织学生策划、拍摄了11个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专题“微电视”。针对“课间安全”主题,学生首先自行设计“课间现状”调查问卷,主动征得各年级班主任老师支持,发放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地采访学校不同学科老师、安全主任和校长,搜集有关课间活动安全建议;之后收集整理资料,确定解决方案,设计脚本和挑选演员,最后组织拍摄。视频素材来自校园生活,视频演员都是学生自己。学生在制作和观看过程中,内心情感体验更强烈,角色代入感强,从而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各项行为。
在自主反思、互相影响、同伴引领、行为养成的良性循环中,学生的思想素质明显提高。
四、自主管理:加强自我认同,提升管理效能
教育现代化要求大力推动学校民主化建设,只有对各种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进行自主调整、自主管理,学校品质才能有效提升。梅林小学自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主管理,在学生层面积极创设管理岗位,增加锻炼机会,推动有序竞争,完善管理机制,凸显管理特色。在教师层面实行人文管理,开展文化引领,引导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能在学校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学生:全员管理+正向引领+特色创建
一是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增加参与管理机会。学校建立“班级责任区”自主管理模式,就近划分班级自主管理责任区,包干到班,落实到人;建立礼仪队以及秩序、卫生、安全“三色小马甲”等学生自主管理队伍,不拘一格吸收有热情参与管理工作的学生加入,壮大学生管理阵营;引入学生干部竞选制,改革优秀先进评选权,增加“民选”含量。大队委一律进行全校竞选,先是由学生自主报名,制作竞选材料向“选民”们作自我推介,之后通过学生电视台进行公开演说,最后由全校学生投票产生。二是凸显正向引领,强化局部表扬。我们整合形成以“班级夺梅、个人争星”为特征的“五梅竞开”评价体系,以五色梅花分别代表学生行为规范的五个方面,将个人表现和集体荣誉“对接”,并以“步步高”的形式形成荣誉序列引领学生不断向上。开展“梅林十星”系列评选活动,关注学生闪光点,强化局部表扬,多把尺子评价。三是集聚班级优势,开展特色创建。学校本着“以创建特色促进习惯养成,以发扬优点带动改正缺点”的理念开展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学生与教师讨论本班优势和强项,确定创建特色班级项目及评价指标,开展一系列创建活动,最后由学校组织师生验收小组进行考评,验收合格命名挂牌;通过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教育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从而产生持久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文化引领+专业引导+价值认同
一是注重文化引领,提出“师生都是学校的历史,每个人对学校同样重要”,确立师生的管理主体意识。提倡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努力创设绿色人际关系。二是专业引领,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和“托起底部工程”,分层递进,推动全员发展。三是价值认同,注重“扬人所长”,发现和挖掘每个教师的亮点和优势,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平台。学校举办常态化的教育论坛,开展沙龙式研讨,支持教师成立或加入工作室,组织高层次、跨区域的经验推广和交流展示,推动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学校目前拥有英语、数学、音乐、体育4个区级特色教师工作室,是全区拥有最多工作室的学校之一。27岁的史冰清老师成为了福田区最年轻的工作室主持人。一批探索型、实践型、智慧型的教师崭露头角。
五、自主构建校园生活:增强快乐体验,实现自我超越
校园生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身心协调,意义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发展需求具有多样性,自主构建校园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坚持“自发性”原则,以有趣的大型活动推动全员参与
只有人人参与,校园生活对于学生才有意义。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开展读书、体育、科学、艺术、合唱等五大“校园文化节”,学生或当裁判、评委,或作选手、队员,或当啦啦队、亲友团,人人都是主角。常规活动注意推陈出新,增加选择空间,如学校每日例行的“快乐大课间”活动揉合了羊角球、少儿趣味田径等20项富有童趣的特色运动项目,学生可定期轮换选做,寓锻炼于游戏中,深受学生喜爱。
(二)坚持“差异性”原则,以丰富的社团活动拓展学生兴趣
为个性发展提供更多平台,校园生活对学生才更有吸引力。为此,学校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学生可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参加“红星足球俱乐部”“童心田文学社”“绿纽带亲子环保社”“观鸟协会”等20个学生社团活动,实现多样性差异化发展。如“绿点”环保社团在“世界环境日”组织参观滨河污水处理厂,了解城市污水处理过程,同学们现场充当摄影师、主播和记者,拍摄并制作环保MV在校园电视台播放,向全校师生普及污水处理知识,传播环保理念。
(三)坚持“挑战性”原则,以创新的特色活动促进自我超越
挑战与超越永远是校园中最让人激动的旋律之一。“校园吉尼斯”是学校别具一格的一项特色活动,其宗旨是让学生勇于展示,不断挑战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不拘一格,允许“自作主张”,申报挑战内容,挑战成功颁发“校园吉尼斯”记录证书。“百家小讲坛”则为资优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结合自己兴趣和特长进行探究,将研究成果与同学分享。“美丽周末”活动是学校中高年级校园生活的“例牌菜”,每周五下午课后,学校提供舞台和音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40分钟的才艺展演。演出一切事宜从节目申报、策划排练,到舞台布置、主持串词、组织表演,乃至摄像、照相等台前幕后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负责整体把关、提供适当帮助。“美丽周末”已成为校园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自主构建校园生活,师生在自主教育的学校文化浸润下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成为学生向往、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温馨乐园”。
梅林小学自主教育实践研究的推进过程,将“自主教育”理念延伸,融入到德育、管理和构建校园生活等领域,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师生的创造性,解放教育旨趣,擦亮生命底色,形成民主和谐、人文关怀的校园生态。尽管成果丰硕,然而,如何深化学校层面自主教育评价研究,评价标准如何科学界定,评价等级如何合理区分,评价结果如何综合运用,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推进。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福田小学)
4.学校的实践研究成果 篇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三化”的实践与研究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与学校其它工作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研究针对教师素质、德育工作、学科教学之间的交叉关系, 从“教师素质优化”、“德育过程内化”、“教学过程同化”着手探索中学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有效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与学校其它工作之间的整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优化 内化 同化
一、前 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多种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及措施,帮助学生个体和整体主动认识、调节、发展自我心理,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体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最终推动学校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全面实施的重要途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已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中迅速开展,广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各种途径,其中开展各种适合中小学特点的`心理辅导是探索的重点。其主要形式有以班级全体学生为主的集体心理辅导和以学生个体为主的个别心理辅导。前者以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为主,后者以补救性、矫正性辅导为主,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自1991年以来,郁达夫中学在上海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经验的影响下,开展了“以了解每个学生为前提;以小组活动为形式;以帮助、了解、自助为基本原则;以形成学生参与并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防治相结合;个别咨询和全体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相结合;帮助和自助相结合;尊重和理解相结合;聆听和疏导相结合。”学校成立了心理辅导组,确定了实验班级,并参加了 “杭州市中学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研究”(浙江省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BSJ04-92017-92063)。我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教师总结了自己的辅导经验。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综合效应?目前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的研究往往是孤立的,狭义的,即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弱点和问题,仅仅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来解决。这非常容易形成为“心育”而“心育”的局面。从对我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情分析来看,单纯的开展心理辅导,并不能充分显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无论是在目标定位上还是在途径探索上,不能
5.学校的实践研究成果 篇五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全纳教育思想的确立,大多数轻度智障学生都已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培智学校的学生转变成以中、重度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格局,这就为我们当前的培智学校以及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班级里,由于每个智障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智力发展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一个学生一个程度,现在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分成了几个班,事实上,这些班级的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语文好一些,但数学不行,有的数学好一些,语文却不行,有的语文、数学都可以,但劳动技能很差,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按照现在的班级授课形式,虽然在上课时,我们也进行了分层教学,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学生有的学科仍跟不上,从而影响了智障学生的个别发展需要,也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 我校五年级在上数学课时,因为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这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会百以内数的加减法、有的学生会二十以内数的加减法、有的学生会十以内数的加减法、有的学生只会数10以内的数,还有的学生数前概念不理解,不会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等。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只能大概地把学生分成几组,然后按层次分组教学,但是这样下来,教师不仅感觉到身心很疲惫,而且教学效率又很低,能力强的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太少,进步幅度不是很大,能力低的学生教师又不能面面俱到照顾周全,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学校进行了调查,发现每个班级都存在这种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提出了“培智学校‘走班制’教学的实践研究”,为了左证该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提出了“走班教学的个案研究”这一子课题。
(二)、解决的问题
通过培智学校走班制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左证“培智学校„走班制”教学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分析
通过对“走班制”教学的文献资料搜索发现,国内近年来少部分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曾在这方面作过研究。普通学校走班教学最早是在高中选修课中进行的,某一学科如语数、英语、化学等。而特殊教育学校都是在某一学科、或校本课程中实施的,如:苏州平江培智学校曾在数学学科进行过走班教学研究。沈阳市皇姑区育智学校曾选择了学习差异较大的3—5年级实行数学课的走班教学实验。我校在2013年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实验尝试,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开发。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全纳教育思想的确立,大多数轻度智障学生都已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培智学校的学生转变成以中、重度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格局,这就为我们当前的培智学校以及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班级里,由于每个智障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智力发展也各不相同,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大大影响了智障学生的个别发展需要,也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实施个别化教学,开发潜能,补偿缺陷,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走班制教学方式有效性的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走班制教学方式的有效性研究的价值在于在全校八门学科(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劳技和生活适应、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兴趣这些一般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中进行走班教学实验的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学科、个别学生和教师的跟踪观察,走班前与走班后的情况分析、研究,来验证走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三、概念界定及理论假设
(一)概念界定
1.“走班制”教学
这是一种打破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按学生能力进行重新编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已有的学习情况走入不同的班级,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的教学,是一种跨班级、跨年级的教学。具体是指从走班教学的原则、分层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走班教”制学进行整体架构和运行。2.个案研究
本课题是指从北辰区特殊教育学校走班的智障儿童若干名、走班的某一学科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长期跟踪,及时记录追踪档案,并对追踪情况进行分析。
(二)理论假设
如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总结提炼出培智学校“走班制”教学的个案研究的方式,从而验证“走班制”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借鉴理论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用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个人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而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尽管在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身上都存在着这九种智力,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些理论可以让我们对学生智力的差异性有比较正确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借鉴其对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作出正确的评估。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加强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2.智障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
智障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智障儿童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发展明显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发展极不均衡;意志、情绪、自我评价等个性心理品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理论可以让我们对智障儿童的认知和个性心理品质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可以指导我们更加有效地对智障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更行之有效。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选择走班的学科、部分走班的学生和任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跟踪研究,建立相应的档案,并对档案进行分析,以左证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二)研究内容:
1.“走班制”教学的学科个案研究 从进行走班的八门学科中选择生活数学、生活语文、运动与保健、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治疗等学科进行跟踪研究,建立档案,并对档案进行分析,观察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情况。
2.“走班制”教学的学生个案研究
从进行走班的八门学科走班学生中,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建立学生的发展档案,并对发展档案进行分析,观察学生走班前后的发展情况。3.“走班制”教学的教师个案研究
通过对教师的进行跟踪研究,观察教师在走班前后的适应情况。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利用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培智学校和“走班制”教学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价值支撑。
2.行动研究法。根据对本校学生走班教学所反映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和日常管理,以促进不同层度的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3.个案法。选择典型学科和典型师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跟踪研究,建立师生发展档案,为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提供支撑。
七、研究思路和实施的基本步骤
(一)研究思路:
通过对本校走班的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技、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兴趣八门学科中几门学科中的部分学生和教师这三个方面进行个案追踪,及时了解走班教学的措施成效,以便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和方法,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
(二)基本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
(1)根据总课题方案,制订本课题研究工作计划。(2)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安排任课、制定相应的走班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顺利开展。(4)为走班阶段学生制定评估表、评估细则、评估时间,成立评估小组。(5)进行走班阶段学生相应科目的评估、划分班级学生。
(6)制定不同走班班级的科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7)自编相应走班班级的教材、学材。2.研究实施阶段
(1)选择典型的学科、典型的学生和教师作为研究个案,开展对个案的跟踪研究。
(2)设计制定相关的研究表格、评价表格。
(3)制订走班教学研究、学习、交流制度,每月召开走班教学任课教师的研讨会。
(4)第四周进行走班学生的人员调整、教学目标的调整。
(5)组织开展走班学科教学的展示课,反思走班前后的师生变化。(6)组织开展走班科目的自编教材评比、教学成果评比。3.总结反思阶段
(1)对比研究的学科、学生个案、教师个案的情况,进行分析论证。(2)分析学生的教学成果,找出研究过程中的优势与有待完善的方面。(3)进行各类成果的展示,接受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八、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建立本校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培养的追踪档案。
(1)选择本校走班的智障儿童若干名,作为跟踪对象,对其语文、数学、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的现状及教学效果进行长期跟踪,及时记录追踪档案,定期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从而分析研究出走班制教学方式的有效性。(2)选择本校走班的学科作为跟踪对象,进行长期跟踪,及时记录追踪档案,定期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从而分析课题的实效性。
(3)对走班任课教师作为跟踪对象,进行长期跟踪,及时记录追踪档案,定期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从而分析课题的实效性。2.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
(1)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定期组织走班任课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信息和经验,研究借鉴和参考。
(2)建立健全课题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课题组例会,交流、探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
(3)建立健全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对于课题组成员研究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情况本别给予不同的奖励,以此激励大家的科研热情。
九、组织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组长):教学主任
协调、统筹、策划、组织 成员:义务教育任课教师
组织实施
十、成果形式:
1、学生的手工作品、绘画作品等,特奥项目的参与率的提高,参赛成绩的提高,学生通过在合唱、舞蹈、器乐等方面人数和质量得到提升。
2、形成学生的个案集、教师课例集锦、教学反思集。
3、部分教师的教学课例在全市、全国的活动中取得佳绩。
参考文献:《实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概论》刘全礼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韦小满
6.学校的实践研究成果 篇六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日益增多,他们正逐渐成为校园内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特别是对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如何办适合的学校教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010年,在沈阳市行政区划的大背景下,我校由原东陵区划入沈河区。由于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的35%,家长及子女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传统的“吸金石”效应,本学区生源质量也逐步下滑,学生各方面基础均相对薄弱。经过对校情、学情的充分研究分析,学校也召开了多层次的教师会、家长会、学生会,探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进而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做了一些尝试,但始终没有成体系的去研究。2011年,我校被纳入沈阳市第一批百所提升学校,上级部门给了很多政策倾斜,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仍是学校要突破的瓶颈; 2012年5月,我校作为初中学校代表,参加了“沈阳市教育质量检测与评估”项目, 我校八年级6个班学生全部接受了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社会性
评价调查、家庭背景问卷调查。2012年10月,我校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反馈给我们三份报告,报告中呈现出来的数据,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有三分之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因此,自2013年开始,我们就着手这一课题。
(二)选题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从学校现有三分之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实际出发,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如何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更适合的教育为突破口,以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
随着沈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省市务工人员选择到沈阳就业,他们为沈阳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按照国家政策,作为接收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办学校,我们无条件接收,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的省市,区域教育差距比较大,教材衔接问题,文化差异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通过课题研究,探求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方式和管理方法,通过规范化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全面发展,为上级学校提供合格的毕业生,为提高沈阳市人口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我校作为公办的、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初中,如果能在教学及管理上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不但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还能为同类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案
例。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报道中,未见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这一说法,但有“境外打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这一说法。在法国,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无论户籍是否在法国,都能享受到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不管这些儿童少年有没有合法的身份,都能享受到这个待遇。法国人的观念是:这些外来员工只有经过教育才能让他们融入法国社会。如果不让他们受教育,以后国家就很难管,他们失业怎么办?犯罪怎么办?因此这不是他本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在美国,实行教育凭证制度,即由户口所在地的教育管理机构给学生发放就学凭证,学生可以凭“就学凭证”,选择任何学校读书,也可以到外地学校上学;在日本,巴西人子女教育为例,政府要求公立学校按照本地区学生入学标准接纳前来日本打工的巴西人子女就近入学,而这些孩子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由于打工者家庭收入远远低于社会救济标准,所以包括这些孩子学校供餐在内的费用也由日本政府负担,同时地方教育委员会向接收巴西打工者子女入学的公立学校增派西班牙语教师,专门负责帮助巴西孩子解决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与任课教师沟通。同时,各个社区的公民馆都会为居住在本社区的外国人免费开办日语补习班,派出所和警察局会安排懂相应外语的警察与外来人员交流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要让外来人员彻底融入日本社会,就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他们的生存、生活和教育问题。
国内最早涉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文字是1995年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记者李建平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农民工子女教育探讨》。2001年以后,关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途径的研究成为热点,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政策条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主要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2006年开始沈阳市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政府的角度关注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近几年,一些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多,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针对流动的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被提到议事日程,但是,由于大家都在摸索研究阶段,还找没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特别是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每所学校有没所学校的具体情况,研究需要因地制宜。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
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获得教育的公平,让他们尽快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来,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难点:
1.研究过程中,需要把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分别进行对比统计,需要尽量避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产生被歧视感。
2.由于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使学生频繁流动,使得教育连续性、系统性得不到很好的贯彻,研究工作也会相应受到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开发书法校本课程,实现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来。
2.利用本课题,挖掘学生的小课题——我家乡的风土人情,充分利用学生来自不同省市的这份资源,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丰富学生的课内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
(六)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从外地流入新城市的6~14岁之间的学龄儿童。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二、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多种智能的整体发展,必须配合每位外来务工人员所具有的独特智能,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心智组型,教师应配合学生不同的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学。
(二)政策依据
教育公平性原则。教育必须秉承着公平的原则,让每一位外来务
工人员子女都能够共同享受教育的阳光雨露。
(三)实践依据:学校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现状,要立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实的发展水平,并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整体设计和安排学校的各种教育要素的结构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的“教”与“学”处于和谐的状态中,加速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课题研究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研究,它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有序地推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理论探究和实践运用相结合。2.合作性原则
学会与人共同承担素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课题研究的基本保证。即使选择的课题是采取独立研究的方式,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离不开别人的支持与帮助。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在开展研究课题过程中要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
3.实践性原则
学生是课题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深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了解学生日常学习最真实的一面,主动寻找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4.灵活性原则
任何经验都有其认知或实践的局限性,我们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
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因地制宜的策略创新,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变区域差异的劣势为优势,让学生学会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家庭。
2.通过本课题研究,从学校德育入手,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课题研究,从课堂教学入手,寻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特别是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最佳方式、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通过本课题研究,摸索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育的管理模式,追求公平、高效、优质的教育,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办出学校特色。
(二)研究内容
1.分别调查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状况,根据学校几次阶段考试成绩,分别统计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业水平情况,对比研究差异度。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地域差异、风俗、习惯等)分组,为学生设置关于展示各自家乡风土人情的小课题,从而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可学习资源,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所有学生了解沈阳的风土人情,从而激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第二故乡的热爱之情。
4.开发书法校本课程,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书法具有很强的修身养性之效,一定对平静学生的心神,养成良好的习惯很有帮助。
5.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尽快融入我校的学习生活中。
6.通过座谈会、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
五、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七、八、九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
六、研究的过程与实施
(一)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2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工作,完成课题申请书的书写。
2、了解相关政策,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3、向全校学生下发调查问卷(家长问卷、学生问卷),围绕学生来源、父母职业学历、家庭子女数量、家庭经济状况、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自尊感、同伴交往能力等内容。
4.统计最近三次比较有权威的考试成绩,对比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绩,找出差异度。
第二阶段:初步研究阶段(2014年3月---2014年8月)
1、根据问卷结果和成绩对比结果,对比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差异,形成调查报告。
2、寻找四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的实验班级,为每名学生建立研究档案。
3、根据调查报告,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对照方案,开始付诸行动。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1、按照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逐步落实研究过程,并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适当调整人员和完善研究方法。
2、每学期召开两次以上课题研究交流会。
3、及时收集相关的材料入档。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整理装订能反映完整的研究过程的各种资料。
3、向上级推荐优秀的课题论文。
(二)研究的措施
1、做好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
通过专家、主管领导和同行研究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讨和审议,对课题进行全面评审完成开题论证。对课题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提出调整与修改意见,最后实施研究。对课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做分析,对各方面指标做出评析,对研究方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2、确保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前摸清研究对象的底数,找出具体问题的,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当课题研究到中期时,检验研究中期成效。当课题研究结束时检验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
3、开展研究活动
每次活动要有计划安排,有过程性材料,如活动反思、总结等。组织学习培训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和研究交流等。
4、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
不断的自我提问,对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提出问题。将行为记录贯穿研究活动的始终,重在对实践活动过程与效果的反思。不断地讨论交流,在与同事的交流讨论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从而对自己研究行为进行反思。
5、收集资料
收集学习资料、研究反思、论文、案例、经验交流材等活动资料。撰写研究各阶段的总结报告。保留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变化资料。
6、自我检查
研究目标达成程度;课题研究内容的落实情况;研究过程资料收集情况;阶段性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设想。
七、保证措施
(一)人员落实
该课题研究在省教育学会的正确地领导下,由学校负责人具体抓
落实,选拔配备科研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人员组成课题组,确保课题研究的人员落实。
(二)管理落实
1、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立项的管理办法,按程序立项。
2、严格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每一阶段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质保量落实实施方案。
3、严格课题组成员的管理。课题组成员要专项专人。课题研究人员一经确立,不得随意更改,确保研究人员稳定性。
4、切实落实课题研究的总结、验收、评价的管理,对于科研成果的形成及转换,都要有严密地管理措施,依法照章办事。
(三)经费落实
1、节俭办事,讲究效率,讲究效益的原则,坚决克服讲排场,大手大脚的浪费的现象。
2、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计划、申报、审批、拨款、结算、审计六步原则,确保课题研究经费的落实。
八、预期成果形式
主要形式有研究报告、论文、案例。
九、课题组构成
7.学校管理生命化的实践与研究 篇七
学校管理生命化, 以人为出发点, 尊重生命,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基本权利, 追求科学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它强调对生命体的尊重, 关心教师的全面发展, 保障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 引领教师健康的生活方式, 倡导教师从“工作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向“工作休闲并重”的生活方式转变。对于承受各种身心压力、遭受多种健康困境的教师而言, 这样的生活方式更为紧要, 这更具有生命的价值。
一、学校管理生命化的主要做法
以教师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学校管理生命化, 其实践目标体现在“四化”构建上, 即管理民主化、制度人性化、人际和谐化、闲暇时尚化。
1.管理民主化
管理民主化, 是指学校教职工、学生、家长、社会依据国家法规, 直接和间接参与学校事业的管理, 其渠道畅通, 形式多样。管理民主化是学校管理生命化的核心, 它关注的是教师的价值追求。学校着力通过“一二二四”民主调研体系与学校民主管理发布会制度体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一二二四”民主调研体系即一年一次的家长评教, 一年两次的学生评教活动, 一年两次的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与校本研修“三合一”工作会议, 一年四次的年级段工作调研。家长评教体现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 吸收家长的建议用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评教, 是从学生层面参与学校的管理, 通过学生的眼睛与童年无忌的思考, 发现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三合一”调研, 重在教学、科研、培训层面听取教师对自身业务发展的意见;而年级段调研则从全方位的角度展开与教师的沟通与对话, 让教师全面参与学校管理。同时通过校级办公会议、校务会议、班子会议等民主议事制度, 教代会审议等形式扩大民主管理形式。年级段调研与学校民主管理发布会制度则是我校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的民主管理形式。
2.制度人性化
制度人性化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本化, 尊重人的本性, 顺其自然加以引导, 顺应人的本性和行为塑造并用, 结构性制约与场力推动并重, 形成管理激励机制。它关注教师的心灵感受和成长过程。通过学校章程制订、学校规章制度完善, 在制度的制定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首先, 制度人性化体现在制度出台前的多次调研上。就制度征求听取各个层面教师的意见, 充分酝酿, 多次修改。其次, 制度人性化体现在教师评价制度的多元化、多角度、多维度上。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复杂劳动。这种复杂性外化为劳动的对象、过程和成果的复杂性。在进行评价时均应给予充分考虑, 使评价体系的设计更符合客观实际。第三, 制度人性体现在通过年级段专项“制度人性化”调研, 吸收教师意见, 完善相关制度。
3.人际和谐化
人际和谐化指的是改善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 使人际关系简约化, 团队成员“崇善”, 组织中形成一种强大的正义力量, 它关注的是教师的情感世界。通过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形成“人际单纯、抱团友善、心善向好”的学校核心价值观, 并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学习、价值观论坛与讲座活动。党支部以“人际单纯、抱团友善、心善向好”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为载体,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学习与研讨活动, 不断健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的机制和两周一次的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学校重点开展了观看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先进事迹报告会视频、学校核心价值观讲座和论坛、党员志愿者去民工子弟学校送教、签订师德承诺书、依法从教行为排查、撰写师德师风分析检查报告等活动。通过教师团队的集体活动, 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谐的教师关系激励教师继续风雨同舟, 一起去开创学校新的明天。
4.闲暇时尚化
闲暇时尚化指的是加强闲暇休闲的管理与引导, 以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为宗旨, 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让教师的闲暇生活时尚化, 它关注的是教师的生命状态。学校从鼓励、培植学校民间体育小团体中发展学校闲暇俱乐部, 通过自我管理促进闲暇俱乐部活动, 以高尚、时尚的休闲活动引领教师“工作休闲并重”的健康工作生活方式。如成立乒乓球、登山、羽毛球、读书等闲暇俱乐部, 学校适时地用行政的力量给予适度的推动, 成立民间闲暇俱乐部组织。俱乐部活动使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教师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身心得到调节。通过高质量的综合性教师活动, 使教师将“8小时内高效工作, 8小时外休闲放松”、“工作休闲并重”等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理念扎根在心中。
二、学校管理生命化的实践意义
学校生命化管理, 对促进教师的发展、提升教师的生命意义与幸福人生、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1.促进教师的健身意识, 增强身体素质, 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管理生命化的实践, 使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转变, 明白了锻炼与休闲对工作所起的作用, 积极抽时间投身锻炼的人多了, 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锻炼活动, 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健身走、登山等民间体育小团体活动活跃, 利用周末时间积极休闲的老师也多了, 形式丰富多彩。积极的健身活动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表现为教师的体质明显改善, 亚健康状况得到扭转, 缓解了紧张的心理, 消除了身心上的疲惫, 宣泄了不良情绪, 促进了人际间的交流, 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解除自我幽闭, 开阔胸怀, 降低工作、生活的焦虑状态, 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得到有效改观。换之而来的是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 取得了工作、健康、家庭三赢的理想局面。
2.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校生命化管理, 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给教师营造了一个宽松的人际关系与工作环境。学校管理民主化能使教师感到自己受到尊重, 提高了主人翁意识, 不仅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也利于发挥团队作用。任人唯贤, 人尽其才, 使教师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作用和自身价值。用人之长, 促其成功, 使其快乐, 利于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 利于激活教师的上进心和竞争活力。学校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一个合理、温馨、广阔的舞台, 使教师减少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和后顾之忧, 使他们精神愉悦地、富有激情地投入工作中。学校由此形成人人探讨工作、研究教学、讲贡献比进步、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和谐工作环境。这种和谐的工作环境对于学校面貌的迅速改变,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促进教师社会生命价值的发挥, 提升生命的意义
学校管理生命化的实践与研究, 使我校教师的体质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一支崇尚健身、身体健康、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勤于钻研、乐于交流、善于反思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学校不断地创设平台, 以足够的发展空间让教师的生命潜能在这里得以无限量地开掘释放。能看到教师发展的全过程, 能感到教师主动发展的活力, 令他们在成长发展中找到了灵魂归属感和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 全面提升学校软实力。教师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 在教育教学和研究中经常聆听到自己发展的声音, 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时时感受到生命成长的乐趣。使生命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 都可以拥有无限的可能, 获得尊严与尊重, 获得收获与回报, 实现自我价值, 进而提升生命的意义。
4.促进生命课堂、幸福科研氛围的营造, 让教师工作着、幸福着
学校生命化的管理理念, 促进了快乐课堂的打造, 使课堂成为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 一个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促进了学校幸福科研的氛围的营造, 研究着是快乐的, 学习着是幸福的, 工作着是充实的, 成为教师的共同追求。使教育科研成为一个充满探索与欢乐的创造性过程, 谁干得最实, 谁想得最透, 谁的收益就最大。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让教师幸福成长, 它为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它引领教师从平淡走向激情, 从经验走向专业, 从个体走向合作。
三、学校管理生命化的启示与思考
学校生命化管理的模式, 带给学校管理者许多的启示与思考, 任何管理方式的成功实施, 都离不开对方方面面各要素的辩证把握。
1.刚性与柔性的辩证统一
学校生命化的管理, 充分体现人性、人情的一面, 与刚性的原则制度是辩证统一的。学校的生命化管理, 应是建立在制度之上的管理, 没有原则的生命化, 是不可持续的管理;刚性的、原则的制度、纪律, 应是在有深厚内涵的生命化背景下产生, 这样的原则、制度, 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刚与柔应是水乳交融,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正确把握刚与柔的辩证关系, 对于营造生命文化、制度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2.减压与效益的辩证统一
学校生命化的管理, 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工作与发展环境, 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压并不是减质, 它与效益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减轻教师沉重的心理负担, 让教师在愉悦的心态与环境中工作, 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之, 只有工作效益上去了, 教师才会有真正的放松。没有工作效益的轻松, 减压之路不会长远, 没有减压的效益, 是盲目的蛮干。生命化管理要始终从减压与效益两方面入手, 一面减压力, 一面增效益。
3.个性与团队的辩证统一
学校生命化的管理, 关注教师的个体成长, 尊重教师的个性, 发挥教师的潜能。尊重个性并不放弃团队, 它与团队发展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 关注个人的发展, 才会水涨船高, 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在一个团结的、互助的、有智慧的团队中, 个体才会得到更快发展, 个性会更加绽放。生命化管理要着眼个人与全体的发展, 善于发挥个人与集体的作用, 最后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的发展。
8.培智学校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篇八
我校中、重度智障学生尽管在课堂上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生活应用知识和技能,但在社会大环境中,他们却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迁移,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这势必影响到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化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我们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选择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作为生活化进程的重要学习场所。在学校课堂,关注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学生参与社会所必需的数学教学;在社会课堂,进一步落实数学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社会大课堂的一切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结合反复的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应用,加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训练密度,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概况
1. 有关概念界定。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人掌握不同层次的数学”等现代数学教育思想给我们阐明了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向。
2. 研究对象。我校数学课成长B班的走班学生。
3. 研究目标。以《人民币的认识及使用》为突破口,重视实用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选择学生生活必需的应用性数学知识充实课堂内容,开发数学实践活动,注重以实用数学知识解决最简单的社会生活问题的过程,构建数学生活化课堂。
三、主要研究内容
学生在数学生活化进程中涉及最多的就是人民币的使用。我从2012年3月至12月,结合“社会实践一条街”的“泡泡屋活动时间表”,每周三安排学生进行数学钱币使用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数学生活化学习作有力补充。我把人民币训练活动内容划分成数、看、选、买(付钱)、分享几个步骤,同时在每个步骤里,设置不同的阶梯目标:第一步:数。在刚开始的时候点数整元的,然后点数角,最后點数几元几角。第二步:看。在看价格标签之前先学习用小数表示价格,逐步的从认识10以内的整元、20以内的整元到100以内的整元。然后认识角的价格标签和元、角混合的价格标签。第三步:选。这一步是在平时生活中最常用而又是我们学生最缺乏的一个能力之一。在人民币的训练活动中加入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选择优惠的、在保质期内的商品。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第四步:买(付钱)。首先学习整元商品的不需要找零和找零的购买。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再解决元角转换的问题。最后学习角的商品找零和不找零的购买。第五步:分享。通过和同学的分享,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谊;通过与家长的分享,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学会描述一件完整的事情。
四、主要研究成果
1.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在学习角的商品购买时,我就用泡泡屋推出新品引入新的价格标签,让学生观察新商品的价格和以前的商品价格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自己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 家校联动,探究生活数学。学生要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多实践、多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因此,家庭和学校的联动开发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学生社会化成长的关键。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人民币使用学习后,我就会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为家里完成一些购物任务,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学习,学生逐步形成责任感,主动参与社会。
五、展望和反思
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培养他们数学实际运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但是目前运用的范围还太狭窄,今后如何更好的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在“社会实践一条街”和社区等其他场所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学习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应该继续探讨的问题。
【学校的实践研究成果】推荐阅读:
健全学校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06-13
学校的实践心得体会07-29
学校全员育人的实践与思考12-14
寄宿制学校管理实践的初探09-05
学校实践活动方案10-26
学校实践活动总结12-25
中等职业学校珠算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11-20
浅谈学生主体性德育的学校实践论文01-05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