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共12篇)
1.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篇一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作为一个世界上庞大的经济体,作为一种外向型的经济体,中国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待这种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信心才会有根源,我们才能够化“危”为“机”,从容应对这场危机对我们的不利影响,同时不错过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在可见的层面,那些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产业和企业肯定会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这里面包括玩具等基本上依靠国外市场生存的企业,也包括纺织业等相当程度上依赖外国市场的企业。但是,这样的行业还不是受到不利影响最严重的企业,最为严重的应该是那些信赖资本市场泡沫的行业。比如说,美国的房产市场不景气,中国的钢铁产业就很受伤,据称,目前我国钢铁产业闲置的产能已超过一亿吨。这还只是一些静态的情况。实际上,动态来看,金融危机对于我们的影响要大得多。一些产业部门的衰退就会减少该部门的就业,进而影响到投资与消费。这种相互的影响,很有可能把整个社会经济拖入下降的轨道,带来全面性的衰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斥巨资扩大内需,可谓是对症之药。
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影响决非如上面所说的那样简单。
2.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篇二
一、经济危机下的中国农业
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 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集中表现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五个方面。
2008年,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胜来自国际国内、自然界和市场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 取得了极为难得的好成绩,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 为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处置难事, 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 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 一些农产品市场萎缩, 二是农民工就业困难, 三是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 四是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 五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迭加, 加上上年基数较高, 使得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 任务十分繁重, 难度明显加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在粮食连续五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好的时候, 切不可放松农业;在全力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任务繁重的时候, 切不可忽视农业, 必须明确,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农业。
二、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因素
(一) 提价政策, 拉动粮食市场价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此后党和国家召开的一系列会议, 十分明确地作出了2009年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购买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力度, 大幅度提高20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决定。2008年10月19日,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出《关于提高200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 决定从明年新粮上市起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白小麦 (三等, 下同) 、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87元、83元、83元, 比2008年分别提高10元、11元、11元。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也要较大幅度提高。”
粮食最低收购价大幅度提高, 2008年临时存储粮食收购后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销售, 意味着国家政策强力拉动粮食市场价格。2009年粮食收购价格、国家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存储粮食拍卖价格将进一步提升, 市场粮价总水平将高于2008年。
(二) 金融危机, 压低粮食市场价格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球, 在此危机和世界粮食丰收的情势下, 2010年国内外粮食市场将出现新的格局。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 如泰国、越南等国纷纷解除大米出口限制, 国际米价更进一步回落。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 消费超过全球小麦一半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小麦需求可能会大幅减少, 尤其是亚洲地区。随着国际米价的一跌再跌, 国内外米价已几乎持平。中国从2008年12月1日起, 取消玉米和玉米面粉出口关税, 同时降低小麦、大米和大米、面粉等出口关税。小麦出口关税从目前的20%调到3%, 大米出口关税从5%~10%调到3%~8%。
调整粮食出口关税, 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由于中国政府对粮食的供应始终维持自给自足的策略, 近期以来政府为稳定国内粮食市场, 持续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 包括对稻谷的临时收储、下调大米出口关税、解除年初对成品粮等食品类商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等。受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撑, 在国际大米价格大幅急跌期间, 国内米价则始终维持平稳运行的态势。
(三) 石油降价, 降低粮食生产价格
世界石油价格在2008年7月11日飙升至147.27美元/桶的油价后,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直线下降。美林预计, 油价短期将触底至25美元/桶;高盛的报告也唱跌, 预计油价将至30美元/桶。按照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结合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回落的情况, 国家发改委决定, 自2008年12月19日零时起将汽油出厂价格由每吨6 480元调整为5 580元, 每吨降低900元;柴油出厂价格由每吨6 070元调整为4 970元, 每吨降低1 100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由每吨7 450元调整为5 050元, 每吨降低2 400元。与粮食生产息息相关的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 减轻了中国生产资料上涨的压力, 带来粮食生产价格的下降。
(四) 充裕粮源, 有效调控市场价格
在2008年丰收大背景下, 中国粮食收购量显著增加。据国家粮食局统计, 截至11月25日,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十四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中晚籼稻1 456.9万吨, 比上年同期增加353.4万吨;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等六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粳稻442.1万吨, 比上年同期增加244.5万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十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玉米641.4万吨, 比上年同期增加467.8万吨。2009年, 国家有充裕的粮食调控粮食市场, 只要常年拍卖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粮食, 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市场供给, 并运用价格杠杆调剂市场价格。
三、农业是根本, 粮食更是重中之重
(一)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农业和农村发展亮点突出, 成绩来之不易,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而正在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 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 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逐步显现。农产品价格下行, 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经济环境骤变带来的新困难与历史形成的老问题互相叠加,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基础支撑在农业。只要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不出问题, 人民温饱无忧, 经济社会发展就有良好的基础。
在全球粮价大起大落的背景下, “手中有粮”无疑是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大事。据分析, 在粮食连续增产之后, “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能不能稳得住, 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之下, 农产品的价格开始出现下跌或波动, 由此会影响到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价格收入。”现实中, 国际市场上小麦、玉米、大米等农产品价格相对上半年高点时有较大幅度下降, 反映在国内市场上这些农产品的价格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
针对粮食供求出现的新情况, 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近期以来, 国家先后两次下达国家储备和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共计3 050万吨, 其中包括稻谷、玉米、大豆等多种粮食品种, 价格与市场持平或略高于市场价。国家的托市政策, 给了农民一个好价格, 掀起了一股卖粮热潮。少数地区粮食收购价格有所回升, 目前多数地区市场收购价格与国家出台的挂牌收购价格接近或基本持平, 有的地方市场价格还略高一些。部分地区农民售粮踊跃, 各地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加快收购进度, 尽力满足农民售粮需要。
(二) “内外兼修”应对挑战
农产品贸易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最近几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2008年更为突出, 2007年贸易逆差大概是40亿美元左右, 2008年1到10月, 已经突破100多亿美元。山东是农产品出口大省, 约有1/3的农产品出口境外, 2008年农产品出口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受世界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壁垒等多种因素影响, 2008年前三季度, 山东蔬菜出口同比下降9.9%, 肉食品出口下降20%。在全省500余家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中, 约30%的企业微利经营, 60%的企业保本甚至亏损, 10%的企业被迫转产。这种情况为近十年来前所未有。
面对种种不利情况, 各地农产品出口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 “内外兼修”以应对各种挑战。以山东省为例, 山东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调理食品出口企业, 2008年前十个月, 公司出口量下降了20%, 但出口额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主要原因是公司凭借质量优良提高了出口产品的价格。在稳定国际市场的同时, 龙大集团进行肉制品和花生油国内市场的产销网络建设。目前, 龙大内贸总量已占到集团销售总额的65%~70%。其中, 2008年龙大花生油国内销售额达到5.6亿元, 增幅70%多;肉制品预计全年国内销售额将达到13亿元, 增长超过50%。
农产品对外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 中国农产品的国际需求将会有所减缓, 但也为中国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提供了机遇。今年中国部分省份农产品出口逆势上扬的情况表明, 金融危机对不同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质量较高、具有中国风味的加工食品、地方特色农产品仍具有较好的出口市场前景。近期以来, 国家进一步下调了贷款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准备金率, 今年还将陆续出台更多的出口鼓励政策, 这些利好的政策为中国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 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用好政策, 今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仍有保持较快较好发展势头的可能。
四、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展望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可以说是2008年三农成就的两大亮点:这一年全国粮食总产和单产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10 570亿斤, 创历史新高, 粮食总产连续五年增加, 这是四十年来第一次, 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五年增长的好成绩。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 971元, 同比增加650元, 实际增长11%, 2009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 000元, 实际增幅6%以上, 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超过6%, 这是二十多年来第一次。
2008年初中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5月发生汶川特大地震, 在遭遇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取得如此成绩, 着实不易;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致使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陷入经济危机, 在外部形势发生严峻变化的情况下, 取得这两大亮点, 实属难得。
近二十年来, 中国粮食生产一直在丰收与歉收之间波动, 从2004年以来, 党中央不断加大三农工作的力度, 中国农业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粮食生产得到恢复、稳定和发展。粮食连年丰收, 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 为国家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提供了重要支撑, 也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民收入方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扭转了农民收入一度低迷徘徊的局面, 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从2004—2007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超过6%。
据分析, 在近年来的农民收入构成中, 转移性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如, 国家先后出台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同时, 受农村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参加入股投资分红人数增加等因素影响, 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尤其是今年以来农民增收的良好成绩是在众多挑战中实现的:从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特大地震, 再到下半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普遍下滑以及农民工大量因失业返乡, 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
五、中国农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专家分析指出, 虽然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但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引导下, 在困难中中国农业仍然可以抓住多个机遇, 可以有多种作为:
在国际能源价格下降的背景下, 农资产品如化肥、农药、农膜等的生产成本相应降低, 这正可为农民增加投入提供支持, 为农民节本增收提供机遇。
在扩大内需的机遇下,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这正是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增强农业基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机会。各地可借国家加大投资的机遇, 变被动为主动, 化不利为有利, 解决多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落后、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长期制约农业生产的问题。
2011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的重要之年, 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 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大力扶持粮食生产, 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 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 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我们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 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 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巍.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2) .
[2]汪占熬, 陈春.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冲击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 2009, (6) .
[3]中国农业部2009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
[4]中国农业知识网.
3.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债务危机;外汇;美元贬值
一、美国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一,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一直萎靡不振,经济水平发展缓慢,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家债务的负债速度。
第二,美国政府没有实施审慎的财政预算制度,公共支出没有坚守量入为出,过度透支了政府未来收入的信用。
第三,政府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的扩张的货币政策,即美联储实行了两次量化宽松政策,想通过增加货币流动性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刺激经济,但是第二次的效果明显弱于第一次。
第四,美国债务危机一定意义上是一场政治博弈,由于政客们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为讨好特定选民,作出过多的减税、增支承诺,导致美国债务不断上升。
二、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美国债务危机可能会加剧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此次美国爆发的债务危机,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主要原因就是一旦美国债务危机的形式进一步恶化,无论是采取提高债务上限或者是加印美元的方式,都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美元的贬值。美元贬值的同时意味着人民币的升值,从表面形式上看,人民币的升值会减缓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但是,一旦美元贬值就会导致大量的资本退出美国市场,这部分资本可能会回收到国内,大量资金进入中国市场意味着我国的通货膨胀会进一步加剧。所以美国债务危机已经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带来了潜在的威胁,这就意味这国内已经不断攀升的房价、菜价将会出现新一轮的上涨,这是国内消费者所担心的重要问题。
其次,美国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被迫加快。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各方观点不一。但是,无论中国政府是否主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受美国、欧洲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无形中被迫加快。在美国次贷危机、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下,投资者对美元失去了信心,欧洲债务的爆发,使得欧元也失去了投资者的青睐。因此,在美元、欧元的疲软下,人民币成为最优选择。但是,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被不合理地加快推进,人民币很有可能重蹈美元、欧元的覆辙。
再次,美国债务危机将会使我国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增加。美国债务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出口企业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与美国贸易密切的企业,受到这种影响更为严重。美国债务危机会给其国内紧急带来众多的影响,为了缓解这种危机,必须会通过增加国内税收、减缩财政开支、减少进口国需求的方式来予以应对。这些应多措施会直接导致美国国内企业在资金链、银行信用出现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进而会转嫁到我国的出口身上,企业的运作成本会进一步上升,但是利润率却会下降,这是美国债务危机对国内企业带来的重要挑战。
最后,美国债务危机将会加剧新一轮的国际贸易摩擦。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减少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但是此次美国爆发的债务危机,将会是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美国爆发的债务危机,除了对中国产生直接的影响以外,其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其实是将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转嫁到世界范围之内,世界各国经济都会受到这场债务危机的影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各国处于自身经济安全的考虑,必然会对本国经济和贸易进行保护,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是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出现最直接的原因,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贸易保护行为的出现,会直接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外贸经济在未来可能要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三、中国应对美国债务危机的策略
第一,我国应降低美国债券的购买量,促成美国全球军事基地的收缩。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美元贬值会直接导致我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8000亿美元美国国债的实际价值缩水。中国首先应该停止新购美国国债,有步骤地降低其国债余额,同时会促成美国无力支付其海外军事基地的租金、逐步撤出海外军事基地。面临美国制造产业的空洞化和技术储备与人力资源储备雄厚的现实,我国的外汇储备应该从购买美国国债加速转向购买高科技人才和技术装备。
第二,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拉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大宗商品大都是我国短缺的资源,它们的价格上涨迅速吞噬着我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稀释了我国劳动者用真金白银换回来的“美钞”,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延长世界经济衰退的时间对中国有利。
第三,抓住时机适当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防范美元贬值风险。在美国、欧盟出现债务危机的情况下,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无法应对汇率波动的风险。对此,我国应该适当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回避外汇被动风险,抑制货币发行的冲动和人民币外升、内贬的状况。在双边贸易结算中尽可能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让人民币朝着国际储备货币的方向发展。
四、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期来看,中国在面临现实压力时应在政策上采取谨慎应对战略。
第一,要适当的调整外汇资产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方向,虽然调整过程会面临各种制约,但仍然要做适时的调整,向非美国国债的资产配置方向发展。
第二,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变内外结构的比例模式,大力增加内需,减少对外部出口的依赖。第三,要特别注意国内的债务规划。当前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大,也表明各国债务是彼此联系的。中国的债务危机表面上不如欧美国家的严峻,从静态指标来看,总共是17.51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为43%。但是有相当部分的政府债务属于隐性状态,不在统计中,这部分的政府债务将会成为最大的风险。
远期来看,中国应该去进一步调整投资分布、汇率结构制度以及大力开展人民币对外结算业务来获得经济政治上更有利的局面。
第一 ,要继续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在经济平稳过渡中尽早实现汇率的市场化。只有推进市场的开放,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以及人民币被迫开发。
第二,加快人民币对外结算业务,是中国在进出口方面才会更少的依赖美元,并且可以缓解当前中国的高通胀压力。例如,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试点。
美国这次债务危机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应借此挑战与机遇,深化改革,进行调整,使中国的经济、社会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3]《美国债务危机给中国经济局势带来的冲击与挑战》[J]中国期刊网。
4.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四
非典犹如飞来横祸,在短短几个星期内将中国经济搞得面目全非.人们刚刚还在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而喝彩,转眼之间,媒体头条新闻都变成了非典疫情.由于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9.9%,人们曾经估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可以高达7.5%以上.鉴于非典流行,204月下旬,世界银行把中国经济增长率向下调了0.2个百分点.还有一些外国研究机构的估计更为悲观.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估计降低0.5%.渣打银行估计降0.4%.摩根大通银行估计第二季度增幅剧降为2%.究竟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作 者:徐滇庆 作者单位: 刊 名:金融信息参考 英文刊名:FINANCIAL DIGEST 年,卷(期): “”(6) 分类号:F1 关键词:
5.美国经济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篇五
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经济不稳定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为一个整体的依存性的空前提高,经济、金融波动和危机的传导性急剧增长.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与经济体可以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孤立地单独生存与发展,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经济体可以采取某种措施,单独损害别人而不同时损害自己。它们之间的整体依存性不可能是均衡对等的,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占有优势。
东南亚金融危机突出地暴露出金融的极其脆弱性。一旦人们丧失信心,金融体系立刻瘫痪。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国别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无序金融活动和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形成监控盲点,加剧了投机性、避税性、洗钱性金融活动的负效应。以趋利性和流动性为特征的国际游资,以搞垮某一经济体经济、金融社会秩序为目的进行恶意炒作。一国宏观经济长期失衡,难免受到国际金融资本冲击,亚洲国家在金融危机前都存在:贸易条件恶化和经常帐户赤字,对全球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率提高;金融部门监管不力,裙带资本主义盛行;企业自有资金少,依靠高水平杠杆融资,泰、韩、印尼企业的债权对股权之比分别为185%,325%,和183%,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较大。
金融全球化急剧提升一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也迅速累积系统性风险。风险可转嫁给所有经济体、经济人,供给者只承担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利益少数人得,风险所有人分担。这种不对称性使金融泡沫化具有十足的内在利益驱动和不可遏制的势头。在这一金融博弈中,发达国家占有明显的利益与优势。
二.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失衡
美国经济的高增长,低物价,全球化,同时孕育内在矛盾,金融风险在积累。
第一,高消费。
大量外资涌入美国,股市一路飙升,美国家庭金融财富增长两倍,消费开支增加,家庭储蓄率1995年为6・8%,3・8%,0・2%,19-0・02%,-0・6%。
一旦美国股市泡沫破灭,资产价格下跌、债务负担加重,个人储蓄便会反弹,如回升到占GDP1%的水平,从到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就会下降到0.4%,储蓄要与巨大的个人债务平衡,否则在资产缩水的情况下,个人债务会膨胀到为个人收入的两倍。若要达到一个基本的平衡,私人储蓄必须上升到4%,美国经济将进入严重的衰退,失业率也将达到11%以上。
第二,高债务。
以金融资本主导的美国经济出现了“从纸到纸”的循环:美联储发行纸币支付巨额贸易逆差--各顺差国再以得到的美圆购买美国发行的其他类型的纸:政府债券或公司股票--美圆回流进入美国资本市场,支撑美国的资本经济持续繁荣。公司和个人债务飞速增长。90年代初期非金融公司债务年增长率5%,1995~1912%,家庭债务总额以10%速度上升,年负债6.3万亿美元,个人债务总额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82%。与年上升12%的股市财富相比,年增2%的工资收入微不足道,美国人才敢如此借贷和花钱。截至2000年3月,外国投资者拥有美国资产包括:购买美国股票1。4万亿美元,占美国股市市值的7%;拥有美国公司债券9000亿美元,占公司债券的20%;持有联邦国债1。3万亿美元,占联邦国债的3。5%;直接投资1。2万亿美元,占5---8%。美国所需资金的很大一部分靠外资流入。
&
[1] [2] [3] [4]
6.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篇六
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国内很多企业倒闭,尤其是出口类企业和制造业。出口类企业依赖于外部需求,需求降低,出口类企业当然就面临很多困难。而制造业的困难还不仅仅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因为前些年房地产过热,使得投资都转入房地产业,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很困难,难以为继,有些浙江的企业主不得不借高利贷,恶性循环。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出口增长可能放缓;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境外投资风险加大等等。所以我们小组的调查课题就是“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2月份显现,3月份初次爆发,此后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国周边市场和全球经济的波及程度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比较有限,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其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浙江较大的民营企业盾安阀门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表介绍,金融危机来临,对浙江的中小家族式制造业企业成本压力更大。仅几个月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今年10月份电解铜由6万元一吨下降到三万元一吨,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带来产品降价,加上市场对降价的预期,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库存压力加大,一些企业因此而倒闭。
针对制造业,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相关部门的外部需求将有所减弱,部分行业产能面临重新调整,从2008年1-9月份我国的制造业出口结构看,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仍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率,然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或初级加工部门的出口面临严峻挑战。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与新兴市场国家也有一定差距,根据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07韩中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差距为3.8年,韩中制造公司技术差距最大的是钢铁和纺织业领域,韩国领先中国4.1年,而在电子领域,两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为3.4年。
7.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篇七
关键词: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
一、欧债危机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欧债危机的再次恶化和随之而来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以及对我国经济增速可能放缓的担忧,使我国货币政策可能发生调整。为应对经济下行风险,我国近期的货币政策已有所松动,近期先后两次下调准备金率就是明证。稳定物价和管理通胀预期虽然仍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但是五月份的CPI指数表明,物价指数已渐趋回稳,而应对当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欧债风波愈演愈烈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发生方向性调整,渐趋宽松,已基本明朗化。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财政政策的影响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此时我国宏观政策仍需保持稳定,财政政策更是要延续已有的‘积极’基调。但与过去两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比,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着力点上已进行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需要强调的是,面临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财政政策的主要方向一方面注重保增长,另一方面要注重调结构,同时要做好结构性减税。结构性减税实际上是与调结构、转方式一脉相承的,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结构性减税的时机已经到来,通过税制的调整与完善,可以为服务业、小微型企业等减负,以此促进经济的转型。
三、货币储备基本稳定
从中长期看,由于欧盟的政治体制与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欧元区的复苏会相当缓慢,甚至出现反复。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欧债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对中国经济或会造成不小的影响。这使得我们在储备货币多元化方面要有新的准备和举措。
在储备货币方面,中国央行2011年7月12日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美债方面,2011年上半年我国连续两次增持美国国债,根据美国的数据,中国官方的美国国债持有量,大约占海外投资者所持美国政府债务总量的四分之一。欧债方面,自2009年底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就一直在增持欧洲债券。中国已先后购买了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国债。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等值于3万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二投资于美元资产。
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欧元的占比将小幅下滑。总体上讲,全球储备货币的存量调整将是较为缓慢的过程,短期内欧元作为第二储备货币的地位将不会动摇。中国增持欧债不会为短期因素所干扰。中国在储备货币多元化方面,还将以审慎为主,适当调整,暂不会大动。
四、欧债危机对出口的冲击
由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欧债的直接涉入不深,本次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出口受到抑制。由于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欧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20%,因此这一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由于欧盟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如果欧债危机再度爆发,欧元区经济的整体下行或将影响我国出口形势。危机的加剧意味着欧洲的进口需求会下降,整个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会卷土重来,中国的出口会面临新的冲击。此外,欧债危机给世界经济蒙上阴影,从而间接地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这种机制主要表现在危机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日本的影响。现在看来,欧元贬值使得美日的出口竞争力受到削弱,不利于其经济的恢复。但世界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复苏,以及中国与之日益紧密的贸易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对欧出口份额的减少,因此,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以分散市场风险,优化贸易结构是应对当前欧债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
同时,希腊今天的局面警示中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是不可取的。在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中国出口回落是可以预见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主要的出口国———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增长的情况还将持续,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单纯的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是不可持续的。
五、欧债危机对汇率的影响
欧债危机以来,加巨了国内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担忧。对于大部分仍用美元支付结算的出口企业来说,相对于欧元的贬值,更忧心的恐怕还是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一旦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从2009年人民币兑0.146美元到2011年的1元人民币兑0.154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约5.5%。国际清算银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6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6.31,环比下降1.63%;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为112.07,环比贬值1.51%。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2011年1月、3月、4月、6月呈环比贬值走势,2月、5月呈环比升值走势,上半年实际有效汇率累计贬值3.02%。自2010年6月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累计升值超过5%,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2.29%。
经济学家认为,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是因为美元贬值,其实,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未升值太多。考虑到实际有效汇率并未出现大幅升值,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我国出口的实际影响是有限的。
汇率波动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未来一旦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浮动加大,势必会影响到一些企业的经营与效益,就如同前段时间人民币升值预期升温,一些出口美洲的企业已经遇到国际采购商取消订单的问题。
六、欧元保持疲软走势
国外一些权威机构如瑞士信贷银行等纷纷预测,在目前的全球经济背景下,弱势欧元仍将维持两年左右,甚至有机构预测欧元将长期处于贬值状态。
欧元疲软,亚洲出口商可能面临困境。目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欧债危机已经深度蔓延,这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要更明显。另一方面,在危机扩大的背景下,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倾向也可能有所加剧,对此应保持警惕。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遭遇危机之后,欧盟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可能持更加欢迎和宽松的态度。我国企业赴海外投资过程中,许多企业因为“国资背景”屡屡受限的局面,可能会有些许改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军欧盟市场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高飞乐.欧债危机根源何在.理论参考, 2011 (10) .
[2]冯迪凡.从欧债危机到银行危机.经济, 2011 (11) .
[3]漆鑫, 庞业军.欧债危机的根源、前景与影响.中国货币市场, 2011 (10) .
8.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八
美元下跌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下跌的速度和持续时间,也就是说美元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通常认为,如果美元贸易加权指数*单月跌幅达到3%或以上,并且连跌数月,6~12个月内跌幅达15%~20%,即被视为硬着陆,否则就是软着陆。
有利于增加出口
如果美元软着陆,对美国和全球经济都是一个福音。美国从强势美元中获益匪浅,但强势美元也招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不断升高,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为GDP的4.5%和4.1%,印尼、韩国、阿根廷都在该水平时爆发了货币危机。美元下滑可以促进出口,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同时也有助于巩固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大陆出口产品有22%左右是直接输往美国的,如果加上经过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产品,则以美国为最终目的地的出口约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量的1/3左右。据美国统计,中国大陆已经连续数月超过日本成为美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美经济复苏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出口。
我们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美元贬值相当于人民币贬值,这会通过外贸、外资等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经济对出口依赖性很强,出口约占GDP的1/5~1/4。由于人民币钉住美元,美元贬值并不会改变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的价格,但仍然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增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1)相对于美元升值的国家,如日本和欧洲,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得到加强。中国出口到日本和欧洲的产品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3强。(2)美元贬值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不变,但货币升值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却变得更贵,它们的竞争力受到抑制,这有利于增加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美元贬值后,韩国、新加坡等的货币均有不同幅度的升值,由于这些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与中国有相当程度的雷同,它们原来的一部分市场份额可能会被中国得到。
化解宏观经济难题
出口增长对于中国解决目前面临的宏观经济难题有异乎寻常的意义。自去年11月份以来,代表物价水平的消费物价指数(CPI)连连下跌,今年上半年,CPI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8个百分点,通货紧缩的迹象明显。克服通货紧缩通常有三个办法。
一是降息,通过降低借贷消费的成本来鼓励消费者多消费,这也是国内目前呼声最高的办法。中国政府于2月份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息,这是自1996年5月以来连续第八次降息,中国的利率水平已经比较低。同时,降息会遇到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的问题,即经济对利率不敏感,就像日本目前的情况一样:虽然利率已经降至零,但私人需求仍然持续萎缩。降息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政府调降贷款利率的幅度大于存款利率,这样,对于负债率很高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来说,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可能会刺激它们增加供给,反而加剧通货紧缩。
二是政府增加支出,就像中国目前正在做的那样——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并不起主导作用,而只是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即在经济疲弱时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通常来讲,政府投资的效率较低,远不及私人投资,日本就是一个例子。日本过去十年通过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一个结果,就是日本政府的债务高达GDP的140%,高居发达国家之首。况且,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有限度的。中国虽然目前政府预算赤字(2000年为GDP的2.8%)和负债水平(2000年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为15.3%)都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分别为3%和60%),但政府隐性的债务很多,包括政策性银行的债务、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务以及养老金债务等。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第三条途径就是从海外为过剩的产品寻找市场,货币贬值是快速扩张海外市场的一条捷径。这也是目前日本为振兴经济、克服通货紧缩所采取的方法。日本5月22日~6月28日七次干预外汇市场,就是为了阻止日元升值,保住日元贬值带来的成果。人民币被动贬值可以绕过主动贬值所遇到的种种政策障碍,促进中国产品出口,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一道,克服通货紧缩,增加就业,为继续改革赢得时间。
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幅达到14.1%。通常来讲,由于合同是事先签订的,货币贬值对出口的刺激有一段时间的滞后,估计下半年,美元贬值对中国出口的促进作用才会充分显示出来。
刺激对中国的投资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的领域越来越多,一些领域提前开放了,最近的例子包括民用航空运输和旅游业。美元贬值可以减轻货币升值国家的企业到中国投资、收购中国企业的成本,这无疑会大大刺激它们到中国来投资。人民币随美元转弱,会加速欧日企业将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的进程。美元转弱后,大量资金流出美国,寻找新的投资渠道,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更加开放的市场应该会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今年上半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245.8亿美元,增长18.69%,这应该只部分地反映了中国加速开放以及美元贬值的效果。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于靠投资驱动的中国经济无疑十分有益。
如何管好外汇储备
美元贬值给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如何管理好外汇储备的问题。在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双双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不断增加,到6月末,外汇储备已达2427.6亿美元。除了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外,美元贬值后,以美元计算,日元和欧元储备的账面价值上升,这也是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因素。未来这两个因素将继续支持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中国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约占60%~70%,基本上都投资于美国债市,致使中国政府成为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持有人。美元持续贬值,中国政府需要考虑调整其资产组合,适当增加日元尤其是欧元的持有量,减少美元的持有量。
硬着陆可能性小
美元硬着陆则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在美元历史上,硬着陆的情形并不多见,但它却总是与经济萧条、恶性通货膨胀、股市崩溃和金融危机联系在一起。美元硬着陆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美国。美国GDP约占全球的1/3,美国的进口额占全球进口总量的20%左右,美国是世界经济最主要的支柱。美国陷入衰退无疑会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的深渊,极大地减少全球总需求,我们在上面所分析的出口增加和外国直接投资涌入中国的情形也就成了海市蜃楼。幸运的是,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
9.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篇九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的振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拓展了发展空间,改善了对外贸易的待遇,促进了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等.但其给中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使我国的.制度安全面临挑战,削弱了经济的可控性,恶化了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对此中国应采取积极的策略,包括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按国际惯例办事、发展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等.
作 者:曹永智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山东,264005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8) 分类号:F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影响 发展
10.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篇十
机械122 吕涛 2012022218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1840年鸦片战争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战后的中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其影响所及上至国体、政体、经济形态、价值理论,下迄婚姻教育,衣食往行等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更多的掠夺,广大农民生活更加困苦,中国社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小农经济制度解体,封建制度开始动摇,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
关键字:鸦片战争近代经济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开始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一些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开始试图向西方学习,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师夷长技”,大张旗鼓地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他们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掀起了一股办洋务的热潮。他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经济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就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自然经济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也无例外地存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相结合;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
自然经济产生在于农业生产不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不发达,使社会财富增长有限;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自西周以来两千多年中国形成了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自然经济的作用是积极性大于消极性。然而,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由于生产规模过于狭小,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严重地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既不买又不卖,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是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为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政治上的保护,使得其作用是消极性大于积极性,让它变成了一种极端落后、极端保守的经济形式,严重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夕,由于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商业信贷的发展,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制开始出现。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个超稳定的社会有着自身的特点。使得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皇帝、贵族、官僚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则占有很少的土地,需要租种地主土地并缴纳高额的地租,封建地主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必然尖锐。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曾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但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排斥力,商人、地主、官员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剥削农民,农民还需缴纳高额赋税和承担各种徭役,生活极端困苦。
二、洋务运动的兴亡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1862年(同治元年)清廷下令都司以下军官一律开始学习西洋武操,各省防军开始更换新式武器,同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1864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建船政,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开办天津机器制造局,1887年丁葆祯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火枪、大炮、弹药、蒸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其决心之大、动作之快令中外为之震惊,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洋务派领导人李鸿章认为泰西各国是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强,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始了“求富”之路,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煤矿、铁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为国家回收了大量的白银,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洋务运动却不是成功的运动,历史已经宣判了它的失败。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不断地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段进行干扰,而洋务振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往往是妥协退让的。其次,封建顽固势力害怕他们的根基和权势遭到破坏,在政治上、经济上、舆论上进行多方面的钳制和阻难,而洋务派对于这种压迫,往往是斗争不力的。第三,洋务振本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诸如企业衙门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侵吞商股,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洋务摄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又是这些企业的摧残者。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很值得认真总结并引为鉴戒的。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三、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建立起来的。其肇始于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等,其后主要继之以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与英、法、俄签订的《北京条约》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从中国攫取了一系列特权,使一个独立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这样,到甲午战争前,一个完备的对中国主权严重侵犯的“条约制度”已经形成。在条约的特权保护下,外国资本主义立即掀起一个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狂潮。“他们一想到和三万万人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都像发疯了似的,他们没有料到中国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对工业品有着多么顽强的抵抗力。代表英国侵略者签订《南京条约》的璞鼎查,回到伦教后在国会上带着醉意宜布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倾兰开层全部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她一省的衣料的”。充分暴露出他们的侵略野心。中美贸易情况与中英贸易差不多。在签订1842年条约以后的一个时期中,美国每年平均得到二百万英镑的中国产品,而输往中国的美国商品则只有几十万英镑。
随着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早期资本输出,沿海和长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尤其是外国棉纺织品的大量进口,使通商口岸地区的手工纺织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本来上海、松江、太仓的棉布是很有名的,“松、太所产,卒为天下甲”,而上海所产“又甲于松、太”。由于洋纱、洋布的行销,土纱土布无法与之竞争,这些地区出现了“无纱可纺”、土布“消减大半”的现象。厦门亦是洋货充斥,“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国输出的茶、丝等的数量增加也很快。由于受到洋货的冲击和国外市场的刺激,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原来的主要家庭副业,转而种桑植茶,扩大丝茶的生产和出口。这些地区的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丝茶等的生产和出口贸易,开始走上了依附外国资本的道路。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鸦片战争”的结果却对鸦片没有作出任何规定。实际上,鸦片贸易是英美各国十分看中的,也是他们掠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手段。因此,条约签字前后,强迫耆英作出书面保证,清朝今后将只约束中国人走私鸦片,“对外国船只是否携有鸦片,不加过问,亦不采取任何行动”。战后,清政府既不敢再谈禁烟,又不便宣布弛禁,这种默许的态度实际上承认了鸦片走私的合法化,因此鸦片战争后鸦片实际上变成为一种公开的、畅行无阻的贸易,输入量也随之激增,导致更大量的白银流向国外。
11.中国股市崩盘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篇十一
从6月中旬开始,中国的A股市场就进入一个去泡沫化、不断探底的过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指数下跌4成,称之为“崩盘”也不为过。股民哀鸿遍野,政府并不及时的救市措施效果有限。与其预测底部在哪、何时可抄底,不如关心股市崩盘会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可以由以下几个层面来观察。
从经济学原理看,作为资产配置的场所,股市能够给实体经济提供以股权融资为主要形式的资金支持,股市在资产重组与孵化新兴产业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实体经济中产业的整合与升级,能够产生重大的引领与推动作用。此轮牛市的最大预期在于中国经济转型成功,因此新兴产业的涨幅也最大。然而转型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过高的期待将催生价格泡沫,一旦泡沫破灭,政府为救市暂停IPO,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来发展实业的企业也受到影响。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来取代金融机构间接融资的步调受挫,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与投资意愿。此外,股市大幅下跌,股民财富缩水,也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与消费能力。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影响路径,实际上有多大冲击还有待观察。
从过往的经验可知,中国股市的涨跌与实体经济基本面的关系并不密切。2000~2004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股市却处于熊市之中。在过去一年股市不断上涨的过程中,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却逐渐趋缓,两者的落差不断加大。2007年牛市结束后,超过70%的跌幅也没有让实体经济“伤筋动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股市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从数量级和指标上来说,是次要的,量化来讲的话,一般不到5%。”而美国经济学家帕特·乔艾特在接受采访时更是宣称“中国股市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为0”。根据以上历史经验与专家观点看来,此次股灾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应该十分有限,不像楼市,一旦崩盘将影响相关产业,甚至拖垮实体经济。
此次股灾与以往几次牛熊转折点相比较,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之处。
从“政策牛”幻觉到对政策失去信心 在上涨的过程中,周小川提出,资金进入股市也是支持实体经济,在上证指数越过4000点时,官方媒体提出4000点是牛市新起点的论调,无数股民在“一带一路”“互联网+”的概念引导下,跟随政策买股票,无视客观的股市运行规律。一旦股市反转,股民又往往寄希望于政府救市;而当政府出面救市效果不显著时,股民又感到绝望并对政策失去信心,这不利于未来政府政策的施行,甚至会进一步影响到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
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的运用 这波下跌之所以如此剧烈与快速,与去杠杆和做空股指期货不无关系。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都是新增的工具,加上高杠杆运作的场外配资不断被强制平仓,A股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场外配资有一部分间接来自金融机构,企业因为实体经济缺乏投资机会而把资金投入股市遭遇重大亏损,都可能使得金融机构趋于谨慎而缩紧信用,就像2008年欧美的金融海啸最终连累实体经济一样产生系统性风险。这种可能性随着股票下跌的幅度扩大而升高,只能期待下跌的势头随政府持续的救市措施及早稳住,来避免此种系统性风险的产生。
本文编辑:焉靖文。如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其他精彩观点,请加大众理财顾问读者QQ群:320188318进行即时交流
12.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篇十二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1、金融危机的含义及类型。金融危机难以定义,但一旦相遇却极易识别。一般来说,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利率、汇率、资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便意味着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一词涵盖极广,金融危机也就有不同的类型。如: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股市危机、债务危机、次贷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等几类。
2、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曾指出:60%~70%的美国人实际工资下降,靠借钱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20%的美国人靠借款维持超出其收入水平的生活水平);美国的次贷(次贷借款人是既无收入、又无工作、更无财产的人)危机转变为信用危机、债务危机;政府和社会金融监管过于宽松;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和证券化是金融危机的根源;衍生金融工具为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埋下了祸根;虚拟资本过度的膨胀;美联储长期实行低利率;缺乏诚信、道德修养;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产生金融危机。
3、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资产证券化—房地产泡沫引起的五大投资银行倒闭,从而宣告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失业率提高,消费率下降,进口规模缩减。08年美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2.8%,其中出口为主要推动因素,消费、投资等对经济增长为下拉作用;欧盟第二季度经济增长0.7%,8月份欧元区失业率达到了7.5%;日本第二季度经济增长0.7%,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点。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蔓延,新兴经济体发展也受到拖累,其中俄罗斯股市大幅下跌,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印度主导产业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减速;越南、印尼等金融市场动荡,经济运行波动较大。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愈演愈烈,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
产生、形成金融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列举以下十种原因。
1、市场因素。市场因素主要包括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及国际收支等。从这方面讲,僵硬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庞大的国际游资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而资本项目开放所形成的资本自由流动是危机的出入渠道。
2、基本经济因素。基本经济因素包括一国的宏观经济(货币贬值或高估)、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当一国或地区的基本经济状况恶化、脆弱时,金融危机在所难免。
3、金融体系因素。金融体系因素包括货币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中介、金融工具、金融体制、金融业务等多方面。现代金融体系的信誉和稳定性是建立在货币资产可以转换为商品劳务的信念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信念动摇了,整个金融体系也就崩溃了,金融危机随之爆发。
4、金融监管因素。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约束、管制,使它们依法稳健运行的行为总称,同时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督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等。金融监管的低效率,监管失灵、金融监管的国际失调等现象的产生,完全可以使金融机构倒闭。
5、体制因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因此,西方国家经济具有盲目性、排斥性、竞争性、垄断性、无序性;同时私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私营经济的死活政府几乎不管,这样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
6、环境因素。由于全球金融经济、外贸经济一体化,若一国经济环境的恶化,则必然影响他国经济利益。如: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7、诚信、道德因素。如果一个企业(或个人)贷款、举债不还,倘若若干个企业、个人予以效仿,完全将诚信、道德因素抛弃,则危机必然发生。
8、政治、外交关系因素。政治领袖人物不懂经济,玩忽职守,瞎指挥,拼命贪财,损公肥私,……国家经济、集体经济必然崩溃,危机必然发生;有不少弱小国家因为没有处理好外交关系,经济、金融危机必然发生,如美国欺负阿富汗、伊拉克等。
9、垄断霸权因素。强权政治,美国是经济、军事大国,充当世界警察,处于垄断霸权地位,实行强权政治,同时美元又是世界货币,美国的任何行为、动作都会影响全球,发生危机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10、自然灾害因素。多国连续发生大面积瘟疫、八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海啸(前几年死了20多万)等。上述因素的存在,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不是不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已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多种影响分析如下:
1、经济增速大幅下滑。1978年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五时期,国民总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位数,并且延续到十一五时期的前两年,其中2007年GNI的增长达到13.3%,是近10年的高峰。2008年,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GNI增速回落到一位数。
统计显示:2008年一、二、三、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分别为10.6%、10.1%、9.0%、6.8%。2009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拉动GDP增长3.8%。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41%,下拉GDP增长2.9%。
2、财政收入减少、支出扩大。08年1-12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为61316.9亿元,同比增长19.5%。这低于2007年32.4%的增速水平。其中08年10、11两个月,财政收入出现多年不见的负增长。10月同比下降0.3%,11月下降至3.1%。09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33976.14亿元,比08年同期减少832.05亿元,下降2.4%。全国财政支出28902.56亿元,比08年同期增加6020.54亿元,增长26.3%。
3、中国进出口规模明显萎缩,外贸出口企业举步艰难。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07年(下同)增长17.8%,比07年回落5.7%。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回落8.5%;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回落2.3%。数据显示,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入世”7年来增长速度首次低于20%。2008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速出现下滑,同比回落4.8%,第4季度外贸规模明显萎缩,最后两个月进出口增速表现为下降。2009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9461.2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3亿美元、进口4246亿美元,分别下降21.8%和25.4%。2008年长三角与珠三角均出现了日韩等中小外资企业成批外迁的现象。2009年外部经济形势环境更加恶劣,中国外贸出口企业举步艰难。
4、国际收支状况好转,外汇储备增长趋缓。国际收支状况在向好的方面转变,我国的国际收支总体顺差原来是比较大的,08年这种总顺差增长的速度已经由快速增长转向趋于平稳,正在朝着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个总的方向好转。08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5万亿美元,比07年增长27.3%;09年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1316.0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4%。09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856亿美元,同比少增950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08、09年外汇储备增长趋缓。
5、实际利用外资下降,对外直接投资此起彼伏。2008年10月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际吸收外资连续9个月下降,其中6个月降幅超过两位数。08年最后一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9.78亿美元,同比下降5.73%。同时,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32.5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2.54%;原欧盟十五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22.6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30.12%。09年1-6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0.09亿美元,同比下降17.9%,其中美国、原欧盟十五国对华投资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6.1%、1.32%。2008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521.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占78%,同比增长达63.6%。2009年1-6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的101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4亿美元,同比下降51.7%。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了一个数字,09年1季度全球FDI下降了54%。
6、对外经济合作呈快速发展态势。2008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其中12月份完成营业额95亿美元,较07年同期增长28.4%。09年1-6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321.8亿美元,同比增长52%。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6%;新签合同额34.4亿美元,同比下降8.3%;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19.4万人,较08年同期下降0.5%。
7、失业人数剧增。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目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和年轻流动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200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据湖南日报(2008.11.26)、东方今报(2008.11.27)报道,湖南、河南各有25%左右的农民工提前返乡。按25%计算,全国农民工新增失业就有3510万。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08年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个就业岗位蒸发,主要集中在出口基地广东。中国维持社会稳定的必需最低值是经济增长率为8%。失业率攀升加剧了中国对社会稳定的担忧。09年上半年中国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有300万应届毕业生仍未就业。
8、物价不稳。面对金融危机,中国物价通涨与通缩交叉出现,部分商品价格出现爆涨,而另外的商品价格则出现爆跌。
9、中国的海外金融资产面临安全问题。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持有的海外金融资产本身的影响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我们持有美国两家房地产机构的债券(政府持有加上商业银行持有的)。尽管美国政府对这两家机构采取了救助措施,但是谁能保证这些债券到期肯定偿还。到时候这两家机构是合并还是破产?并不清楚。二是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09年6月末,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为7764亿美元,居各国之首。美国继续发行大量国债救市,美元贬值的影响也是很难估计的。
10、人民币汇率升贬不一。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美元、港元升值某区间后基本稳定;对欧元、日元的起伏变化较大;对英镑先急降后快升。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现象十分明显,2008年,246个交易日中升值的有132天,贬值的有112天。目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基本稳定,但国际市场中与我国出口产品具有竞争关系的印度、巴西、泰国等竞相采取货币贬值策略,其本币汇率大幅下降,这将造成未来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淡化,出口降幅虽略有收窄,但规模难以快速恢复。
四、治理对策
金融危机危害极大,却又往往避免不了。这就促使人们去寻求治理它的对策。金融全球化时代的危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曲折迂回,危机成因与表现形式非常复杂,治理危机的对策也趋于多样化。
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一是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这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退税或抵免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四是国家对实体经济(含金融机构)注资。货币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一是改善金融调控。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二是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是优化信贷结构。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证资金渠道畅通。
要加强产业、贸易、土地、投资、就业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形成调控合力。
2、积极扩大城乡消费需求,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一是扩大城乡消费需求。二是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优化投资结构。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四是保持物价基本稳定,防止通胀,避免紧缩。
3、优化产品结构,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前提下,着力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避免由于外需锐减给经济发展带来冲击。未来出口退税政策可以将调控重点更多地落在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电与高技术产品上,同时对于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相关产品进行出口退税支持,降低出口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出口能力。中国强调扩大内需,绝不能放松出口。面对外部需求急剧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形势,要清理和调整外贸政策,加大对进出口工作的支持力度。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一是充分运用国际通行的财税政策支持出口;适度扩大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二是改善对进出口的金融服务。三是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四是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五是努力扩大进口。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增加关键零部件元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进口。六是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七是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八是加强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支持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
4、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可以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把握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调控利率,考虑借用本币资金成本,预制投机操作,影响资本流出入,改善本币状况;动用财政资金,稳定股市;保障金融债权,维护存款人信心,稳步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等等。各类金融企业都要加强风险管理,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处理好金融创新、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5、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海外投资建厂,进行本土化经营;支持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培养专门人才队伍,帮助企业进行海外优良资产并购、工程承包等项目的咨询与运作。整合建立新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发布对外承包工程管理章程,理顺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境外能源资源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外援助。
6、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与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在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成功研发支线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等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今明两年要围绕保增长、促升级,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认真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三是积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建设创新型企业。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发展,拓展新兴服务领域。
7、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促就业、保民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温家宝:失业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就是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解决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达90%。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一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二是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三是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四是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五是支持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加大医疗卫生投入,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继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投入。
8、保持汇率基本稳定,防范汇率风险。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中,各国所受影响不尽相同,汇率变动不可避免,但要防止汇率出现大幅的波动。尽量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转嫁危机,减轻由于汇率风险对出口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大人民币互换协议范围有利于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高进出口意愿;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扩大出口保险覆盖率,可以促进未来出口产品海外市场份额增加。
9、实现外汇增值,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中国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始终要按照安全、流动、效益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资策略,努力实现外汇增值。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力求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10、坚定信心、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胡锦涛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亚欧携手合作共赢》的致辞时说,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胡锦涛说。
五、启示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提供了有效的启示作用:
1、防止房地产泡沫,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2、切忌金融自由化,加强金融监管。3、金融创新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4、克服过度超前消费,讲究理财之道。5、必须改革国际货币制度。6、必须严格控制防范金融风险。7、加强诚信、道德修养。8、建立对金融机构、社会功能的评价机制。9、正确运用有效市场理论。10、切忌海外盲目投资。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详细分析了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明确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经济提供了有效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金融危机,对外贸易,实际利用外资,失业人数,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64-467
[2]王松奇.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534-555.
[3]庄健.《华尔街“病毒”与中国“抗体”》—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J].人民论坛.2008.20
[4]温家宝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9.03.14
[5]谢平.《突围2009——中国金融四十人纵论金融危机》第一章反思美国金融模式博锐管理在线2009.6.30
[6]第十三届(2009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主题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2009.1.10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推荐阅读:
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08-18
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日本方面09-29
金融危机对国税收入的影响09-02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09-10
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影响调研报告06-09
领导观念对经济的影响09-22
中国经济危机问题分析10-12
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07-19
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反思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