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面设计中的留白的论文

2024-10-23

浅析平面设计中的留白的论文(共15篇)

1.浅析平面设计中的留白的论文 篇一

摘要:留白思想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中,又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平面设计领域被广泛运用。留白不仅使作品具有良好的视觉性,还能增强作品的文化意蕴,提高设计品味。本文概述了留白的内涵,主要从平面设计角度进行审美探究,以平面海报为例分析留白的作用来体现海报中留白美的方面。

关键词:留白;平面设计;作用

一、留白的内涵概述

1、留白的定义

留白是指在作品中留出空间,来营造一种意象,体现了简洁舒适的理念。留白常常会被认为是留出白色,这往往就陷入误区。留白留的不单单是白色,可以是背景的黑或其他颜色,主要是画面元素不要放得太满太挤,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得画面能够透气。留白空间的大小、形式,位置,与画面元素的比例以及与整个画面的比例都会影响版面效果。

2、“留白”的文化内涵

留白其实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结果。道家思想讲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老子的“无为”思想,“大象无形”之说,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意境。将有意化为无意,无可以生有,万物不要拘于形式而是要兼容百态。留白虽然留的是白,但讲究的是留白空间与元素的对比,包含着虚实、繁简、明暗对比。留白也是对佛教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佛教讲究“空”,以空显实,反应在设计中留白就是以较少设计的空间来衬托主体,营造意境的延续。日本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在设计上追求空灵清净,诗意感性的格调。日本的朴素美学讲求黯淡、古雅、贫乏的意象,所以设计注重事物本质的流露,剥去其表象的、被粉饰的外在,回到本质的简单的状态。出于追求纯粹,日本设计常见留白。

二、从平面设计角度谈“留白”的美

留白是重要的版面构成要素。平面设计离不开版式编排,也就离不开留白的运用。在海报设计中,大比例留白的运用会凸显视觉元素,又能通过虚实对比给人美感。在书籍设计中,留白能够挑出重点,准确获得信息。在整个书籍的设计过程中,字距、行距、图片与文字的关系、画面元素与整体的关系等都涉及到留白。画面中文字、图片较少,以大面积留白为主,空旷的背景更能衬托出主体。小面积的留白也可以调节画面,大面积的文字也需要留白来使之透气,也需要虚实相衬。

三、以海报为例分析“留白”思想

1)虚实相生,突出主体和主题留白和主体不能对立起来看,两者之间的连接边缘对突出主体有重要作用。例如下图奥妙洗衣粉的广告,在这张海报中主体是一个残缺的衣架,但是在整个白色背景的融入下,衣架与背景的交接处形成了挂着的衣服的形状,整个衣服的造型融入在背景中又能与衣架形成对比,突出衣服的形象。大面积留白的运用巧妙地体现了衣服的洁净,传达洗衣粉去污能力超强的主题。和空旷的背景相比小面积的衣架强烈地吸引人的眼球,将受众的视线很好地集中到衣架上,同时“图”与“地”巧妙变换,产生视错带来的乐趣,这都是留白在起作用。衣服的造型与背景相融,与衣架的“实”相比是“虚”,大面积空白使得衣服飘渺,造成整个画面无限延伸感。2)营造空间感设计中空间感带来的体积感、厚重感会使得设计作品更加真实,给人更好的视觉感受。当画面主体元素面积大,周围空白面积小时,视觉冲击力强;主体元素面积小,周围空白面积大,空间感强。无印良品“地平线”海报,把主体缩小到极致,人在空旷的背景中仅仅是一个很小的点,甚至被忽略。向地平线望去,有着由近及远的纵深感;顺着地平线延展,又给人无限延伸之感。海报呈现了天地的无限大,但事物的属性几乎看不出。这种对空间感的塑造而大面积留白甚至忽视主体的表现与设计者传达的理念和营造的意境有关。3)创造意境,给人想象空间海报除了准确直白地表现主题外,对精神内涵的传递也很重要,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品位。留白不仅在传递海报的精神意境上起到很大作用,而且能够提高设计的品位,创造高雅格调。靳埭强的海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画面上常有一大片留白,给人端庄大气之感。《美的回想》海报以毛笔为莲,莲上引来一只用水墨表现的蜻蜓,表现万物融合,相映成趣的意味。沾满红色墨水的毛笔顶端外形如含苞的莲花,停留在毛笔的顶端的蜻蜓形象鲜活,神形具备,给人悠然和谐之感。画面将主体向左偏移,又在大面积留白处用文字点缀使之平衡。大面积留白象征抽象的广阔空间,体现意境美。透过蜻蜓、莲以及大面积留白产生的意象散发佛家的“空”的气质。对空白的合理运用能创造意境,直达观者的心灵,产生情感的交流,启发观者的想象,从而悟出更深的内涵。4)使设计更简约,提升设计品味设计的表达应该是深入浅出的,是基于复杂思考的理性表达。留白使得设计删繁就简,洗炼出最精华最想表达的部分,给人美的享受。留白使得设计开阔,合理的留白运用能提高视觉的质感享受,提升设计品味。在这张洗衣粉海报中元素在画面下方,画面上方是大面积的空白。唇作为主体元素远离海报中心,打破整体的平衡。水平的手写文字在方向上给人平稳的感觉,统一了画面,同时唇的倾斜又增添了活跃感,使得画面不至于呆板。元素远离中心使得画面中心点、主体元素和画面边缘三者互相牵制。然而留白空间也是构成画面很重要的部分,它在画面上也是具有主动性的,能够在整体中与其他部分产生积极的互动。这张海报中图片、文字较少,面积较小,大面积留白不仅突出了主体,又使得设计干净利落,清新自然,体现出一种简约美。

四、对“留白”在平面设计的思考

留白观念已广泛用于平面设计领域,在纷杂的广告、包装等设计中,留白给平面设计注入了一股清流。由于大众审美水平有高有低,平面设计要想吸引人就有很大难度,而留白以简练的方式传递出简约美的观念也许能使大众的理解接受容易些。然而,留白的表现要根据设计内容来衡量,在平面设计中它是具有局限性的。留白适用于空灵、清新气质表现。

参考文献:

[1]陈晓菲.浅析留白在平面海报设计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03,(03):209,215.[2]朱艾琪.韵致之外--浅谈“留白”在平面设计的审美特征[J].美与时代(上),2015,(09):55,56,57.[3]宋国盛.平面设计中的留白艺术[J].大众文艺,2014,(24):165

[4]于建锋.平面设计中的留白研究[D].苏州大学,2011.[5]赵青.书籍设计的留白感知[D].燕京理工学院,2014.

2.浅析平面设计中的留白的论文 篇二

一、网页设计中色彩搭配时的留白

网页设计中色彩搭配往往是设计师设计的重中之重, 因为网页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让浏览者以第一眼的感觉对网站进行基本的认识和定位, 这个第一眼的概念就是浏览者不会在一瞬间对文字性的内容有太多的印象, 而是停留在网页大面积的色彩带来的冲击上。因此色彩的搭配在为网站取得美好的第一印象的行动中显得尤为的重要。目前的网页设计中也有许多的设计师们意识到了这一点, 于是有部分设计师在对网页进行设计时采用了非常抢眼的纯色, 不可否认的是纯色的运用确实会在第一眼的视觉感受上造成很大的冲击, 但纯色对于一个浏览者对网站的长期浏览是十分不利的, 因为纯色不仅会加大浏览者的视觉疲劳感, 还会会使浏览者对网站产生不利的品牌认识。

在对几个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进行对比和总结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色彩上的留白。当然, 这种留白并不是指他们的网页设计大面积的使用白色, 而是他们在选用色彩时除了对需要强调的部分使用了必要的纯度较高的颜色进行突出外, 其他的版面都采用了颜色纯度较低的高级灰, 而且这些高级灰的面积较大, 有一些甚至无限接近于白色。这种色彩上的留白使得整个网页设计的品味和内涵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而且使得浏览者在对网页产生了相对较好的第一印象之后也非常愿意应留在网页上进行进一步的浏览, 既欣赏了网页的色彩, 也对网页想要传达的其他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网页设计中文字表达时的留白

文字内容对网页设计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因为浏览者在对图片进行了第一印象的判断后紧接着就是对文字的印象了, 因为一件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不仅是色彩对浏览者的吸引, 当浏览者停留下来开始对文字进行欣赏时, 文字的重要就变得不言而喻了。然而文字的表达也绝非只是将网站的内容简单的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那样简单, 其中的讲究我么也是经过了大量的对比和学习才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 简而言之也就是在网页设计中对文字的表达也要进行留白处理。

文字的表达应该如何留白处理呢?其实并不难, 因为文字本身也是有一些留白的结构的, 所以设计师在设计网页的文字时一定要结合文字本身的留白结构, 再结合页面设计的需要对文字进行合适的的处理。且文字的留白还有一点很重要, 就是当一件网页设计中需要的文字信息量很大时可以对文字本身进行平面化的处理, 使文字成为一种设计元素而非成为阻碍网页设计效果的障碍, 但网页设计中无论用什么方法去处理文字都应该将文字表达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强调, 以免在经过多种艺术手法的处理之后反而使得文字无法有效的传达出网页所要表达的信息, 进而造成网站的主题不明, 寓意不明等问题。文字的表达在网页设计中必不可少, 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网页设计都在文字的处理上让人们拍手称赞, 其中不难发现无论使用了那种形式的处理方法, 留白都是这些优秀文字处理手法的核心所在, 所以, 当大量的文字内容使得网页设计的效果不尽人意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会儿, 是不是应该考虑进行留白了呢?

三、网页设计中版式设计时的留白

版式设计的留白应该是设计师们最为熟悉的一种处理方式了。随着极简主义的盛行,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学着欣赏这种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的设计风格, 然而, 极简和简单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 极简是一种高品位高品质的简单, 想要达到这一点绝不是在设计时少做点东西就能轻易实现的, 想要达到极简的效果对设计师本身的设计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 想要网页设计做好, 极简是设计师必须要研究和学习的思想, 因为在这一思想下可以诞生出非常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 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网页设计的你、版式设计中无疑是对一件网页设计作品形式美和功能美的明显提升。

时下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在版式设计上无一不体现着留白的艺术, 一方面是由于视觉审美的需要, 而另一方面则体现着设计者们对浏览者的关爱的思考。在对大量的网站进行欣赏和比较时我们发现有一些网站的页面内容非常饱满, 图片文字都很丰富, 但不知为何就是给人一种排列无序、主次不分的感觉, 而且对于屏幕的左边分布着大量的内容, 但实际我们也会发觉大部分左边的内容浏览这事几乎不怎么看的, 因为这不符合大部分人的观看习惯, 所以就算是在页面左边进行了文字排版也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信息传达效果。后来经过对一些优秀的网页设计的分析发现但凡是优秀的网页设计一般采取将左右两边的区域进行留白, 在浏览者的视觉中心的位置进行大量的设计, 让整个网页的主次十分分明, 而且网页的整个质量和品位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摘要:网页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学科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学习网页设计的时候设计师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色彩搭配, 字体选用, 版式设计等许多视觉传达设计上的问题都出现在了现在的网页设计中。经过多次的学习和探索, 我们发现有一种巧妙地设计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很多这一类似的网页设计问题, 那就是留白。留白不是简单空白, 也不是设计的半成品, 而是设计师精心打造的一种艺术。

关键词:网页设计,视觉传达,留白,色彩,字体,版式

参考文献

[1]李砚祖, 芦影.视觉传达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唐良瑞, 蔡安妮, 孙景鳌.从认知心理及人机界面谈网页设计[J].工程图学学报, 2000.

[3]徐坷, 苗彤, 赵晖.网页视觉与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

[4]张晶.网页设计中平面视觉元素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3.浅析初中数学中的“教材留白”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想;教材留白

在艺术中,空白及充实是紧密相连的,它们的彼此融合能够让艺术在有限地变化中传达出无限的思想。同样,数学中的留白不是可以省略掉的空白,是要根据教材安排和实际学习情况综合考量,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吸收、消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

一、初中数学“教材留白”的应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已经引起社会愈发的重视。现在所倡导的“教材留白”就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是新的教育模式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教材留白”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在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材留白却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很多老师对这种教学思想并未投入足够的重视,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体现“教材留白”中所强调的教学意义。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深入地分析“教学留白”的真谛,探讨如何更好地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使初中数学的教学更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二、初中数学“教材留白”的意义

新的教育理念,更多强调的是教学中学生的中心地位。现在的教育,不应该将学生束缚在固定的理论知识上,要让教学模式更具人性化,從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追求知识需求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熏陶中,有更深的体会。这是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措施,是社会对于综合素质人才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吸收。然而,如果没有轻松的课堂,就无法达到这种效果。所以,初中数学老师不仅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将创新意识付诸行动。“教材留白”是新课改所大力倡导的教学思想,数学老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将这种思想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完成新课改对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初中数学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不应该被固定的理论框架所限制,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数学文化,体验数学所带给他们的知识财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挖掘学生所具备的潜在能力。“教材留白”是一个难题,却是培养新时期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共同发展的有效措施。

三、初中“教材留白”的措施

1.注重知识与方法的结合

初中数学在新教材的很多课程中都设计了“留白”,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也为老师提供了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老师要结合教材中每个留白设计的目的,分析所要体现的中心知识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教材中深度较浅的“留白”,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思考的方式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是比较有深度的“留白”,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来分析问题,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注重老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结合

在教学中,老师指导工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同等重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完成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课前要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精确的指导,完成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在教材“留白”处的知识指导,教师要合理掌握,用巧妙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地思考。教师的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探讨的兴趣,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热情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注重学生单独思考与师生交流合作的结合

学生单独思考,以及师生通过交流的共同学习是相对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一定要由学生单独思考作为基础,而学生的单独思考在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中才能够实现。学生没有单独思考,就无法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更无法有所创新。在师生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单独空间去思考“留白”,对于“留白”有一个自主的认识,在之后的师生交流中再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总的来说,初中数学的“教材留白”是新课改应运而生的产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看清现在的教育形式,对“教材留白”投注更多的重视,结合创新性教学模式,对学生在“留白”处的学习提供适时地指导,引领学生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赖启茂.例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留白”[J].中学数学,2009.

4.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篇四

一、留白的含义

留白是绘画的术语,是指在作品中预留相应空白不着笔墨,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过满过实,画面会失去灵动与飘逸,显得呆板;有了空白,观赏者揉入心境,计白当黑,虚实相插。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留白,是指在中学生物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和消化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即学知识进行识记和整合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留白的意义

生物学新课标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从而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地发展;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留白艺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使用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一期望。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呈现学习主线,留出足够的空白,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有自己的思考方向,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实施、合作交流等活动,生成科学的生物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物是一种生命教育,应当把教学定位在生命层次,完成对生命的激活、探索和尊重。留白艺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巧妙诠释了生物教学的生命张力和律动之美,在教学过程的留白中,学生通过充分发挥主体性,将自动完成自我生命的生成、修饰、超越和升华。

三、留白艺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1.导言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言留白,教师巧设悬念,激活学生对生命探索的欲望。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在语言、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为学生预留想象、参与的空白,留下关联学习的悬念,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悬念中既隐含学习的任务,又创设探求知识的情境,有效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猜测和思考。但留白要适度,不悬,学生一眼望穿,无欲可求;过悬,学生头脑一片空白,无从下手。只有恰当地设悬念于实际生活中,方可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探索新知识。例如,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时,问学生:“如果有同学不小心溺水,危急时刻要对他进行人工呼吸,首先要做什么呢?若没有清理溺水者口鼻内的污物,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和结果?”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会由“人工呼吸”和“口鼻”想到气体的进出,教师顺势引出呼吸系统,然后讲解呼吸道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趋于主动化,思维方式趋于系统化,并因为通过学习解决生活问题而产生自豪感,增强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

2.课件留白,提高学生的听课实效。课堂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师生要抓准重点和难点透彻分析。首先要做到课件的留白,课件留白讲求教师提炼骨干,掌控教学灵魂;学生思维构建,创造血肉,享受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教学中出现了繁多冗杂的现象,学生产生疲倦和压抑。因此,教学要懂得留白。首先,删减不必要的内容,突出重、难点,合理延伸。其次,元素直观,错落有致,脉络清晰,赋予课堂教学的美感。再次,在课件版面的空白处安放重要信息,与周围要素做出鲜明对比,无意间形成视觉焦点。最后,动作设置也要留白,千篇 一律,课堂缺乏动感,花样过多,则产生干扰。无论是内容、元素、脉络,还是动作设置,同一要素之间要减少留白,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不同要素之间要增加留白,凸显知识的层次感。例如,学习“细胞的衰老、凋亡及癌变”时,课件用等式、不等式来呈现个体衰老与细胞死亡的关系。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个体衰老;多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个体衰老。内容清晰明了,再加上教师讲解,学生便能有效理解和记忆。

3.问题留白,练就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留白是指针对知识性、理解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实际学情设置包含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留出知识结构的空白。在空白中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通过主动思考进行知识结构脉络的组建。随着师生逐步对问题进行剖析探究,进行二次留白,抛砖引玉。问题留白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推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再筛选出有效信息进行补充,引发全体学生产生思维对接,观点碰撞,结论整合,将问题留白处补充完整,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对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形成科学求实、积极思考、认真严谨的人生态度。例如,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节时,让学生根据生活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现象,联系人体激素的调节特性,猜测引起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学生就会对知识进行迁移,综合信息,分析问题,推理得出答案是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然后进行二次问题留白,问学生:“为什么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就比向光侧的浓度高?”学生会发挥创造性的思维,通过类比,梳理信息,大胆作出假设,试着给出答案。教师紧接着给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施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整理和补充,共同得出最好的结论。这样的层层问题留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补充空白,便会轻松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练就学生的探究能力。

5.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五

篆角初级中学:张 琼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的核心。而问题的质量是这种问题教学能否有效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和实效性、层次性和量力性、新颖性和启发性的原则,并由此提出四方面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课堂提问 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教师应依据什么提问?该怎样提问?各类问题应怎样设计呢?本文试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历史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题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的科学性不仅要教师在文字表述上讲究逻辑性,更要在问题内容上讲究明确和逻辑关系。同时,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实效,也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把握。(二)、层次性和量力性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相对于历史学科的能力特点而言,能力应表现为知识的、理论的、方法的内容,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第三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针对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层次性,要从易到难设计问题。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初中学生,所以在设计题目过程中,要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问题的设计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学力水平,要量学生之力。教师总是抱怨在课堂上无论怎么引导,学生总是“启而不发”,关键就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有出入,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实质意义或理解了却没有能力回答。(三)、新颖性和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要新颖,能诱导新的联想新的遐思,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冲动。问题设计的新颖性表现在材料选取的“新”和出题角度的“新”。同时,教师在一堂课上,不能过多地设计学生回答“是”与“不是”的简单的回忆性问题,这无疑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使之有思考的余地,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有价值性的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历史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吃透教材,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首先,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吃透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从重点、难点入手设计问题。在教授《美国独立战争》时,有一个疑难问题:北美殖民地的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形态,教材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而本课重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重点,必须要先理解南方种植园经济的性质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设问:“北美殖民地存在哪些经济形态,它们属于什么经济性质?”学生在对比分析基础上理解南方奴隶经济的本质,也就为解决难点问题开辟了道路。其次,要从学生角度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着手。知识的获取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带着兴趣进入学习任务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更容易,速度更快。传统的历史教学内容多注重历史事件,而学生却更喜欢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把一些历史事件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身上,比如洋务运动可以从李鸿章或曾国藩这些人物入手。再比如讲美国的扩张史时,若只按课本的语言讲述,味同嚼蜡,但如果从美国的星条旗入手:“为什么美国国旗由13条纹和50颗星组成?”这样设疑提问,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她们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境界。(二)注重引导,实施渐进式提问

渐进式提问其实涉及到问题的层次性。从心理学角度,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一点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所以不是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实都不能形成学生的问题动机,只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困惑而又不会灰心丧气的问题才是合适的。渐进式提问可以在一堂课中进行,也可以在某一个教学阶段进行。在学习新课时,我们就可以用渐进式问题导入,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我们先设问“19世纪中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再现和概括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设问“当时中国清政府和人民面临的最大任务是什么?”引出新课,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已知的经验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讲“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节,对“有人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个思考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为剖析该内容,我把它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思考: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②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③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④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⑤如何看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探究,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一种适合于学生积极地发现、提出和解决的问题情境,或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激发兴趣,实施逆向式提问

中学生正处于比较自我和偏激的年龄阶段,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一些正统的观点抱有叛逆的心理特征,利用逆向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比如,我们在讲《中华民国成立》这一节时曾这样设计过一个问题:如果孙中山不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还会失败吗?这样一个问题,无疑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展开激烈的讨论后,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不会,因为有了孙的正确领导,就能避免失败;还有一部分则认为:会失败,因为辛亥 革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人民不理解革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追问:历史的创造者是个人还是人民群众?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某个领导人呢,还是在于其阶级本身的弱点? 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注定了它本身必然要失败。这种逆向思维提问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可以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效果,学生通过思辩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顿悟性得到培养,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之境界。逆向式提问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得出多维的问题答案。

(四)巧用比较,实施迂回式提问

每个人都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孩子则更盛。设计问题时不要“直奔主题”,应该让问题带有一定的曲折性和神秘感, 如学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中后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先让学生回忆战国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状况,设问:“战国初期商业经济发展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两个时期的商品有何不同?不同经济现象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审题,学生注意到“商业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继而经过比较可知战国初期商业经济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再进而认识到同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前者处在封建社会的勃兴时期,其商品主要是马匹、象牙、鱼盐、皮革等,商业经济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它促使奴隶社会彻底崩溃,封建社会走向强盛。后者处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其商品主要是丝绸、棉布、瓷器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需求量大,生产多,生产的目的是进入市场,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对封建社会起着瓦解作用。通过这种迂回式题目的设计,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使学生在旧的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从而加深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对“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得以深化。

课堂的实质就是多种思想的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有经验的历史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出发,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参考文献:

1、高文着.教学模式论.第三编第六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着.历史学习方略.第一章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左晓梅.关于问题教学的反思.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7)

4、唐振春.历史问题教学初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

6.浅析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篇六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冷暖色系;运用

1色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1.1色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黑、白、灰3种颜色,这些颜色在提现中称之为无彩色,在对园林进行建设的时候,在运用设置的时候运用的比较多。在传统园林中,很多时候都会将这3种颜色运用到私人园林建设中,青瓦灰墙与江南特有的水景相互映衬,组成了一副完美的中国水墨画面,这也能很好的体现古诗文人的朴直的品德。对于现代人们在园林设计中,对于这些颜色一般都是运用在墙体上面,在人行道的一旁人们用黑色涂画较多的图案,通过与四周的环境的比较构成一种沉稳的感觉,将白色和灰色混搭组成高空色彩,通过将黑白的相互运用的过程,也就让园林景观变得庄严大方并且带有现代气息。在对这些设计的时候也就让四周的环境变得优美,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对一些廊桥的雕栏运用一些红色,让其构成文雅圣洁的韵味。在对植物进行搭配的时候,对于这些无彩色的建筑中不能成片的栽植,对于较多的白色会使人感觉伤感,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运用植物对颜色进行调和,对于一些地方采用绿化设计对色彩进行综合,通过运用植物的绿色让人们的眼睛获得色彩的整体美感,在对这些色彩的运用中,对于相邻的色彩颜色过于鲜明的时候,我们也就需要对颜色进行调和处理,对色彩进行友好的搭配。对于灰色主要介于暖色系和冷色系之间,所以在不同的季节,在原有的色彩上进行园林色彩的配置,这也可以更好的条理人们的生理需求,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要,然而对特定的色彩,可以利用灰色对黑白色进行分析处理,灰色因为其安宁幽静的生理体现,同样平常应用于一些功效性的修建,以满足人们对宁静温和生活的需要。

1.2冷暖色系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冷暖色系这里主要就是对光的波长和可见度的分类,也对人们之间产生的情感反应的展现,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利用彩色的特点,满足人们的需要。冷色系主要就是指青、蓝以及相邻的色彩,也就是波长较短、可见度低的特点的色彩,一般都是在一些空间狭窄的地方运用,可以增加空间的深远度,对于冷色系可以让人感觉比较安静。比如南京中山陵的建设,屋里主要就是采用的蓝色为主,让人感觉庄严,屋前主要采用的绿色的林木进行搭配,增加了一份悲惨感和敬佩感,而灰色石阶的铺砌,又增长了全体景观的沉稳和厚重,和其余冷色彩景观共同构成了中山陵整体上沉稳肃静的景观特点。

1.3同类色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同类色彩主要就是指一些色彩相差不大的,视觉比较接近的颜色,比如,我们在对橙色,黄色与翠绿色等。对于这些统一的颜色深浅分类不同,也就可以更好的保证色彩的合理运用,对于茶青与浅绿等。在对同类色进行运用的时候可以借助景观的颜色的辅助,对植物组合表现相应的主题,也就具备相同的条理感和空间感,让整体环境觉得活跃,可以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如上海的陆家嘴绿地中间地带,因为主题是“绿”,通过对中间景观对绿色进行运用,大片的草地加上碧绿的水面,同时加上各种绿色的花木,这对这些色彩的搭配中也就比较灵活,假如,这些景观没有任何的差别,那么也就显得比较枯燥。

2叙述色彩运用的经典案例的精妙之处

通常来说冷色系重要是说蓝色、青色和它们的邻近色,冷色系的颜色经常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触感染,在园林景观计划中经常会在一些空间较小的计划中采纳冷色系颜色,罕见的应用方法便是应用一些冷色系的动物来增长景观的空间感。在园林景观计划中,应用冷色系与红色或许寒色系停止组合搭配会给人一种欢乐晴明的感觉。比如说如今很多的广场中,计划者都将一些冷色系的动物与寒色系的动物混杂摆放,从而使旅客从中得到一种视觉上的满足感。假如我国的一些南边地域因为气温较高,园林景观计划时也会经常采纳冷色系颜色,这类计划办法可使人们在酷热的夏日感受到一丝视觉上的清新。

3结束语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对色彩的搭配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对园林的色彩起到良好的感染作用,更好的增加游客对色彩的心理需求,在对颜色的运用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搭配,不要胡乱使用色彩,才能更好的保证园林景观的效果,还要对色彩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全面的分析,提高色彩整体融合性。

参考文献

7.论编排设计中的“留白”艺术 篇七

然而,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 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许多商家为了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中详细的展示产品信息, 经常会要求设计者把大量的图文内容塞满整个版面, 而其中的点滴“空白”也无非是笔墨已尽的产物。在很多人眼里, 空白就是浪费, 是“无言以对”的结果。而实际上, 恰恰是这不起眼的“空白”, 在编排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财富》图片总监米切尔·麦克娜丽对于《财富》的封面设计很抓读者的视线的缘由是这样论述“留白在版面上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留白在版面上有两个作用, 一是帮助读者目光的移动, 就是如何看;二是帮助你要给读者看的东西跳出来, 以便更好地阅读照片”, 我想, 这大概就是《财富》成功的真谛了。所以, 巧妙地“留白”是一种增值艺术, 不但可以使画面重点突出, 引导受众视线, 还能增添画面情趣, 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境界。

一、视觉导向

据研究表明, 人类的视角范围大约在水平120度、垂直150度左右, 所以人眼不能同时容纳所有的物象, 而是按照一定的流动顺序进行视线运动来感知世界的。编排设计是一种有赖于视觉空间运动的艺术, 通过“留白”的诱导元素, 主动引导读者视线向一定方向顺序运动, 由主及次, 把画面各构成要素依序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使重点突出, 条理清晰, 发挥最大的信息传达功能。

泰熙先生在为书籍《灰空间》进行的封面设计时, 为了突显主题, 引导人们的视线向书籍名称“聚集”, 也为了营造一种空旷、豁达的意境, 他把书名、作者、出版社等的文字内容集中放在封面的左下角, 浅灰色的空白占据了整个封面几乎百分之九十的面积, 而书名的三个字以浮雕形式凸现在浅灰色的空白之中, 通过这种图底反差, 形成一种极强的视觉表现力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气息。因此说, “留白”艺术是一门高深学问, 合理的利用“留白”可以使画面内容醒目疏朗, 能够引导受众的视线, 使人们按照设计者的意图, 以合理的顺序, 快捷的途径, 有效的感知方式获得最佳的视觉映像。

二、彰显个性

“留白”是中国书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 是构成画面意境延伸的重要内容。其实, 从某种角度上讲, 编排设计就像中国书画一样, 它也需要“留白”来营造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需要张弛有度、虚实相生。一块相对于密实的空白, 不但能增添画面的形式美感, 还能够让密实的图文部分显得更加饱满, 呈现出独具特质与个性的设计风格。

编排设计是一种做“减法”的艺术, 奉行“更少为了更多”, 提倡一种简约设计。简约即简洁, 但不是简单, 它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是一种无形的大美, 是设计者追求的最高指标。在视觉竞争的今天, 人们看腻了上下左右都是图文的传统版面, 他们需要有新的版式调剂品来重新点燃阅读的激情, 需要一些个性的版面来满足新时代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具备古人这种“繁中置简, 静里生奇”的能力, 利用艺术上的含蓄与简约来点化人们心中的神意之“虚”。只有这样, 才能精炼的表达内容, 形成新颖的艺术风格。如《南方周末》报刊设计, 它追求画面形式的“简约”, 遵循“少即是多”的美学原则, 它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在分栏的时候, 不用普通的线条进行分栏, 而是使用“留白”的方式体现不同内容之间的虚实与疏密, 从而让读者的视线得到短暂的放松与休憩, 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正如张子在《当代新闻编辑》中所说:“读者在密密麻麻的版面上看到了空白, 犹如一个疲倦的摩托车手穿过深长的山洞后, 瞥见光明”。合理的留白不但可以使画面疏朗、透气, 给眼睛带来一片休息的净地, 而且还会有一种素面萌生的亲和力, 让阅读者感悟到超乎“形”的神韵, 为受众的心灵留出发人遐想的空间。

三、突出重点

版面的编排设计本身并不是目的, 而真正的目的在于用合适的版面布局来更好的突出主题, 增强读者对版面的注意, 对内容的理解。一个成功的版面不是设计师个人风格的自我陶醉, 也不是满版文字的杂乱堆砌, 而是在明确客户目的基础上对内容的完美提取与表现。

我们都见过“密不透风”的版面, 整个版面被众多的文字和图片堆积着, 这种版面不但不能让人分清内容的主次虚实, 还会产生严重的视觉疲劳, 给人以拥挤、堵塞的感觉, 最终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也没突显出来, 失去了设计的重要意义。一份研究资料表明, 一般情况下, 人们在看一张照片时只会用几秒的时间。如果我们把整个版面作为一张图片来看待, 它包含着各种视觉要素, 而要在几秒内把所要表达的重点准确的传达出来, 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创作时, 充分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特征, 合理地把握各种设计要素, 从而营造清晰、明确的画面氛围, 使视觉效果达到最优化。鲁迅先生在《华盖集》中就强调版式上的“留白”, 针对当时的一些密密匝匝的版式设计说:“使人发生一些压迫和窘促之感, 不特很少‘读书之乐’, 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 ‘不留余地’了。”所以, 恰当、合理地“留白”, 不仅能传达出设计者高雅的审美趣味, 还能打破死板、沉寂的氛围, 使版面通透、清新, 突出重点, 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提高整个版式设计的审美价值。

小结

一个只重视内容而忽略编排形式的画面是苦涩的, 但一个只重视版面形式而忽略内容的编排设计又是空洞的, 因此, 无论是哪种设计的版面编排, 都要遵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简洁与丰富相统一的原则。有意识、有目的地“留白”, 借“留白”艺术给画面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使画面个性鲜明、主题突出, 达到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效果, 创造出视觉效果与艺术意味兼备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邓中和.书籍装帧[M].北京:中国青年育出版社, 2004.

[2]张娴.计白当黑——试析书籍版式设计中的空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8.国画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国画 版式设计 空白空间

空白空间常常是指有意留下的,引发读者无限联想的空间。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在人类的视界中,空白空间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们对空间习以为常,认为最好是填满它。通常人们都容易忽略它,除了少数人,他们有意识地利用空间形成对比,创造戏剧性的效果,或提供一个视觉休息的地方。它被用来作拥挤空间的最佳对比物。在艺术创作中,空白空间的巧妙经营更是一种智慧的外现。

一、国画的留白

中国画博大精深,寓意无穷;从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而言,“留白”是中国画构图所特有的形式,亦属中国传统美学范畴。黑白相对于尺纸之间,泼黑显白于天地之遥,所以中国画对用墨留白十分讲究,空白直接关系到技法和效果。在表面上,墨色用好了,空白处也因此而妙起来,反之,能恰当的处理好空白,也有助于画中墨色的艺术效果,所谓“知白守黑”,便是这个道理。如画鸭而不画水,只画鸭子两足划水,纸上无水而见水,齐白石大师的虾,也不画水,自有水的意味,画山水也是如此,在山水画中,几乎到处可见大小不等的“空白”,大至大块面的云、水、天、边角、小到树木枝叶间的点点留空,而从表现画面形象的角度看,所谓“空白”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有形的实体。

由于国画在表现过程中不受空间的约束,可以根据画面主题和意境的需要,作意匠独运的描绘,取舍自如,常常用空白来加强与主体的对比关系,使主体更突出,在此“空白”与主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例如用大块的空白,突出画中央比例极小的帆船,较好的体现了“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诗意。“空白”的空间透视作用。

在层次比较多的过阿画中所表现出的层峦叠嶂,除了用浓淡对比和用笔强弱区别远近距离的变化外,“空白”在画面中起着大气层分割层次的作用。

“空白”必然关系到疏密的处理,灵活运用空白的分割,使面积或形状造成大小、长短的不同变化及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装饰效果。例如树干的排列,水乡民宅的白墙,水纹的排列等等,如利用树干的排列便会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中国画虽然不象西画那样讲究画面物体的明暗变化,但在明暗的运用上也有独特之处。它不受光源约束的自由运用,以感觉为主的处理方法,阴明向背,石分三面等都是运用空白体现光感而达到主体效果的特殊绘画语言。可以说,在山水画创作中,不运用光暗的关系是无法画出山石的体积感的,而在明处往往是以“空白”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

“空”除指大片空白之处,还指一种细小的“空白”,如行笔过程中出现的“飞白”及大块墨色中有意无意留下的间隙。对于小空白,往往被忽视,而正是这些小空白,能使画面显得空灵,避免形成死墨一团,及“板”、“结”等病;也可以使欣赏者见到用笔的轻重缓急,从视觉艺术的要求来说可以调节视觉的作用。“留空白”是中国画领域中的一种独到的处理画面虚实关系的方法,此处无声胜有声;我们有句话叫做“挂一漏万”所以,只要处理得法,仍会使观者感到“无景而有景”,“咫尺而千里”。

二、“空白美学”艺术思维对现代版式设计的影响

1.合理安排空白,引导和调节阅读

版面设计特别强调视觉流程,视觉流程是一种空间的流动,是使视线随各元素在空间沿一定轨迹运动的过程。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对图形力的研究作了深入的论述,画面图形中每一元素都有一种内在的力场,它们都和空间形成力的牵引,这种力的大小和视觉心理力的感应达到一种平衡。空间的运用正是在寻找空间中适合力的平衡。

如果在版面布局中利用空白突出文字内容,能起到引导读者视线的作用,而且在认识版面时产生一定的先后、主次的关系,形成受众阅读版面信息的先后过程,从而让空白形成空气的流动,使版面轻松生动起来,让读者在轻松的状态下阅读并获得愉悦的视觉感受。

2.空白体现简约设计风格,增强设计品位

“空白”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因素和手法,与现代“简约设计”趋势是一致的。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提出“一切直觉都趋向于最简化的式样”和“在艺术中最广泛存在着一种偏爱非简化的式样的趋势”的观点,设计师雷蒙·劳威也提出:“设计最困难的是如何才能做到简洁。”

版面设计中的空白,是设计师创意中创造视觉简洁形式的最佳选择。空白的韵味在形态上看似空无、简洁,在内涵上却给人丰富的审美意境,讲究用简洁的形式表达富有哲理性的文化底蕴。当下面对人们视觉疲劳的现实,空白就显得难能可贵。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就愈发需要体现出少就是多、简洁就是丰富、单纯就是饱满的设计风格,为读者营造灵动的视觉空间,真正实现空白美学的虚静和空灵。

3.空本难图,贵在适当

版面设计中的“空白美学”虚实相间,表达着版面节奏,形成了视觉的美感,但是决不能滥用空白。笪重光在《画筌》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其意说明处理空白,要比画实景难得多,事实证明,对空白的合理处理是版面设计的难点。

【参考文献】

[1]杨振国.中国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9.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9.

[3]阿历克斯·伍怀特.平面设计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

9.浅析包装设计教学中的整体性表现 篇九

王瑞,中原工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摘要:作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重点专业课程,包装设计的传统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需求,由此需要探索一条更为完善,更为整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那就需要融入更多的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包装设计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囊括了包装设计,也包含了诸如广告、VI、营销等在内的课程内容,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涵盖面广的大包装设计。

关键词:包装设计;教学;整体性

正文

0 前言

包装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任何门类、分支的设计一样,在大的、共性的设计观和理念之下,有着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当今社会,新产品推出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求产品从概念形成到产品的开发、生产、包装设计、广告策划、营销策划等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由此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包装设计的同时兼顾其他的理念的推出。这样的包装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设计,而是涵盖了更多理念,并且与其它设计不断进行兼容。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与实际社会相联系,以适应市场的不断需求。然而,今天的包装设计教学并不能构满足现代社会如此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下的学生不能够完全适应这种模式的包装设计。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传统包装设计教学模式

自80年代以来,艺术院系遍布全国各地,大部分都开设了包装设计专业课。在开设包装设计教育的众多学校中,除了一定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之外,还有大部分的综合类和工科院校。这种互不联系的专业划分将包装这个科学系统人为的割裂了。大家互不交流,都只埋头于自己领域内的那以小块,而对与包装相关的其它领域充耳不闻。于是学习包装设计的不懂营销、新闻传播、消费心理;学习电脑制作的不懂版式、色彩;学习新闻、心理学的不懂包装材料……最终出来的学 生就象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了自己那一块,而不知道包装到底要的是什么,从而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在包装设计专业教育方面,大多数还是采用继承和因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从模式、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相似。包装设计教学一直徘徊在“以教学为中心”的模式中,单调、重复、封闭、唯美理想主义的设计课题和装潢设计,始终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法定模式,基本都是围绕着色彩、字体、版式等在各种类型的包装设计上的运用和表现为主。授课形式大多是老师讲述,然后布置一些不同产品的包装设计的作业,再欣赏一些佳作就完成了。在完成包装设计中局限于对产品表层的装潢形式,没有把开放思想、想象力、创造力的引导放在重点的培养上。

课程完了往往很多学生对市场调查、消费细分、包装法规、产品营销等许多在真实操作中必须考虑的因素还没有概念,就更别提了解整个操作流程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创意设计,没有对产品进行更深入了解,更没有一个整体的设计体系。

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知识的运用需要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发挥,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现象,学生的设计作品在学校的成绩很好,但在市场中却无人问津,其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实用性缺乏,缺乏开拓产品包装市场的能力,严重影响了人材培养计划。2 现代社会对包装设计的要求

包装这门艺术对商品的销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人们在购买产品时除了获得实质性的需要外,还追求心理的,性感上的满足。

现代社会中的包装设计已不能够单独的存在,它已被融入到大的产品营销体系下。在商品、企业、市场中,其形象的承前启后性决定了包装设计有别于其他设计。包装形象承前的是产品、品牌,启后的是广告、货架等。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把产品定位、产品命名、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促销设计作为一个系统,包装设计是建立这个系统的核心,不但把它们视觉化,其设计元素还能为产品卖点的发掘以及广告和促销策略的运用,预留下很大的设计空间。

包装设计作为一种商业设计,其作品必须经过客户认可,才会与广泛的社会大众接触,才有机会去考证所设计的包装能否给市场接纳。成功的包装设计应该 是经过市场认可,并且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设计。任何设计不被市场认可,不管它如何为设计者推崇,而只能是一件单独的艺术品而已。包装设计不应该是仅仅表现设计者个人的意志,而是设计者走进市场,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之后的个人的意志同消费方意志的总和。

厂商对产品包装的出发点是什么?消费者的欣赏特征又是什么?怎样使用材质的性能和局限,生产和印刷的工艺条件?怎样去考虑包装的经济成本、环境保护等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在包装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当今市场的要求对包装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出的新的构想。3 包装设计教学的发展

包装设计早已不再是单纯解决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本体范畴的设计工作,而已经成为参与构建产品、广告宣传、营销体系等的综合手段。包装设计从理论上讲,涉及产品定位、广告策划、市场营销、消费心理等相关学科;从工艺上讲,又受材料、造型、制版印刷、包装成型等因素的影响。

快速的社会进步,对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的综合性要求进一步增强,这就需要我们在包装设计教育教学的模式和范畴上都要有一个整体性的规划和概念,由此促成了包装设计教学的发展向着整体的大综合的方向发展。

一、包装设计教学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对于设计类专业教育而言已不是一个新名词,因为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对于包装设计教学而言,跨学科教育的目的是与相关专业、学科的融合及交叉,跨越不同知识研究领域,从而为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创造新的可能。

由此所体现出了这样两层含义,其一是包装设计自身在不同设计门类之间的互融与复合,比如包装设计与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与展示设计、包装设计与VI设计等等;其二是包装设计与外围相关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与综合,比如包装设计与市场营销,包装设计与广告策划,包装设计与材料学、包装设计与消费心理学等等。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实质是打破学科界线的同时,实现相关学科系统的重构。包装设计通过跨学科整合实现不同专业及不同学科系统重构,这种重构提供了新的教学视角和思路,并使包装设计教育得到更加全面、更加广泛、更加实效的体现、二、包装设计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目前一些包装设计师,只注重审美,不注意协调,缺少对企业、对包装使命的正确认识,以纯粹艺术对待商业产品的包装,虽包装艺术观赏性似乎极高,但对销售却产生不了推动作用。这就是在传统包装设计教学模式和方法下培养出来的设计师,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已经很难根的上时代的潮流了。根据目前市场对包装类设计人才的要求,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应立足现代包装业的特色及发展趋势,坚持为包装业提供智力资源的根本宗旨,积极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适合现代包装工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对包装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包装设计专业各主干课程与其它专业知识课程的板块比例及衔接关系。设计的基础课程应在包装的传统课程上,加强与其它专业知识课程的衔接。比如,在进行包装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广告设计、展示设计、VI设计等相关课程内容的渗透,使各个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更加密切。

拓展包装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在掌握了包装材料与印刷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包装防护原理与方法,包装设计原理及方法,包装结构及CAD,绿色包装设计、防伪包装设计理论与方法,包装管理与法规。在培养计划中应重点开设平面设计、包装销售与心理学、运输包装、包装装潢设计、防伪包装、现代广告设计、包装工艺学、条形码技术、包装结构设计、包装CAD等课程或内容。

对包装艺术设计人员能力的培养。包装艺术设计人员的能力体现在基本技能加电脑设计。包装设计的基本技能更主要是会思考、会欣赏、懂创意。而电脑技术则是建立在技能基础之上的利用电脑和各种设计软件并将软件中的某些信息进行取舍和重新组合,如软件包装色块、图案图形、标志等。

包装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与课程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关系。包装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要体现出科学性、综合性、先进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可操作性以及设计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4 结束语

任何的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变化尤其如此。它是在根据整个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下,进行自身的调节和发展。包装设计的具体表现形式一直展示在社会发展的最前端,作为平面设计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改革是不容忽视的。随着传统单一包装的消逝,整合型的包装设计逐渐浮出 水面,这就要求包装设计教学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包装教育,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0.浅析平面设计中的留白的论文 篇十

浅析多媒体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在逐步走进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能给予学生直观的`感觉,使学生有更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可以开拓思路、启发思维,从而更深入地认识艺术设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推进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发展.

作 者:黄海宏 作者单位: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普宁,515343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2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优势 艺术设计教学

11.浅析平面设计中的留白的论文 篇十一

一、“留白”在现代网页设计中的重要表现

现代网页设计的突出特点就是从“留白”入手统筹整体。随着网站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留白在网页设计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种基本理念诣在强调在设计中避免华而不实的组成元素,用真实纯粹的情感表达事物最贴切的寓意。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各类网站为了在快节奏中有效运转,忽视了对网站审美艺术的表现。一味追求商业价值,使得各类网站全然失去自身的特色属性,难以抓住用户的心理需求及对浏览载体的传递目的。现代人追求低调的时尚,也就是追崇时尚简约的表达形式。这种追求的转变,也就是要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着眼点。所以,怎样“留白”成为现代网页设计创造时尚简约生活方式的新起点!

网站的种类很多,网页设计因此有了不同的风格、形式、特色。网站的类型有企业网站、个人网站、教育网站、政府网站、游戏网站等。下面以企业网站和教育网站为主进行具体分析:

1.在企业类网站中的表现形式

企业类网站的特点是树立展示企业形象、挖掘潜在客户、拓展营销渠道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能够全面详尽地介绍公司及展示公司产品。一般来说,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建立网站不但可以给企业带来新客户、新生意,也可以短时间内进行宣传而有效提升知名度。其作用相当于企业在报纸或电视上进行宣传本身及品牌的广告。企业网站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让用户全方位详细地了解公司及产品。事实上,公司可以把任何想让人们知道的东西放入网站,如公司简介、公司业绩、产品的外观、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等,都可以展示于企业网站上。

2.在教育类网站中的表现形式

教育类网站多数是以提供校内资讯为主,也有部分网站是以宣传学校为主。在网页设计中,提及教育网站,一般给用户沉稳、单一的感觉。版面规划整齐统一,色调以蓝色绿色为主,这些视觉感受是学校网站的常见风格。为了打破这种格局,使教育类网站从重新定位,打破陈旧的思想观念,运用新思想、新形式改变传统的页面布局及整体设计。近年来,艺术设计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创意设计使得这类网站有了新的生命。在网站首页中,以大面积的图片和绚丽的色彩成为设计元素的新趋势,成为教育类网站设计的一种新创意。如图1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站首页。页面设计打破原有传统设计形式,用整张照片“填满”页面,版式设计奇特大胆。画面中大面积的空白是图像营造的效果,留白并不是空着、余着的涵义在这里更好的体现。

图1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站首页

二、留白在网页设计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国内网站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的现状上,从三方面进行阐述。

1.过度拥挤

为了达到在有效版面的大力宣传和本着低投入的观点,很多网站将各类信息元素,如文字、图像、动画等不加规范和条理就放到页面上,使页面失去了正常的视觉流程。杂乱的各元素破坏了页面的正常传递功能,无法找到有效信息,导致用户会失去浏览的耐心而关闭网页。这不仅不能达到企业最初的目的,对自身形象及产品推广也带来负面影响。

2.哗众取宠

许多教育类网站,在网页色彩上采用重色、花哨的图案作为图片背景,导致用户在浏览和阅读时无法正常获取所需信息。同时,有些同类网站采用极为不协调的页面颜色和风格的元素,使页面花里胡哨,失去原本意义的信息传递。这类网站太注重表面元素,在现如今,空有其表是设计的大忌。人们重视信息量的同时,对美的需求日益增大。

3.如出一辙

目前,国内各类网站设计就像一个模具刻出来的一样,毫无特色。这种模板的使用大大缩减了工作时间,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但是没有特点和说服力的元素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在信息量满天飞的今天,如何让用户记住你的设计,这就要求作品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而网页设计现状中的“千篇一律”,正是忽视网站自身的特点,削弱了网页设计的真正目的。

4.重技轻艺

12.浅析平面设计中的留白的论文 篇十二

一、传统美学思想中的留白

空白并不是仅仅是“空白”, 在符号的世界里, “空白”作为一种符号, 有的时候不仅可以传达一定的讯息, 甚至会成为最佳的表达方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处无声胜有声。”即是对空白之美最好的解释, 这同时让我们理解了虚空的意境。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内, 空白即是“空”, “空”常常理解为“无”, 而道家认为无限之“无”是美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现实审美实践中, “无”之美其实就是“有”之韵。

空白在中国画中也有独特的妙用。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就特别擅用空白, 如《寒江独钓》图, 画面仅有一叶扁舟和独坐垂钓的渔翁, 寥寥几笔的微波, 其余全为空白。然而, 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 更突现出一个“独”字, 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 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留白”

1. 招贴设计中留白的作用

现代招贴设计中, 空白符号的艺术运用, 可以保持版面的整体感, 协调读者的平衡, 如果空白运用的巧妙, 对空白的形状作精心安排, 空白处就会成为设计中最突出、最令人瞩目的部分, 从而使版面产生无限的美感和魅力。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父”的福田繁雄教授就是一位擅用空白符号的著名设计家。代表作品《国际囚犯人权》招贴设计中空白的运用, 不但使版面语言更加清新明快、开阔通透、主次分明、浓淡柑宜, 而且使版面各元素之间得到统一, 既保留了版面的稳重大方, 又不失灵活生动, 而且打破了传统禁锢, 采用整齐、对称、均衡等视觉艺术规律进行解构组合, 并充分运用图、文等艺术处理, 使版面凸现出具有高度审美理念的新型版式艺术美, 这种空白的视觉优势, 进一步增强了招贴版面的韵律之美。

2. 空白符号使标志设计阴阳平衡

标志设计的重要性在当平面设计中越来越凸显出来, 要用极其精炼的图形语言来表达和阐述一个企业或者文化活动的内涵是很难的, 因此标志设计中字体与图形的关系的处理上显得分外重要, 这一点中国的印章设计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 很多时候, 合适的留白处理和阴阳关系的细微变化往往成为标志的闪亮点, 真正的打动人心。例如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新会徽的设计, 它将中国有悠久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个会徽称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将中国印、中国字和奥运五环结合在一起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这个设计可谓考虑周全, 而中国的印章是考虑空白与画面最为详尽的设计, 因为要在方寸之地刻上文字或图画那就必须要考虑阴阳的关系。印面依据持印人的爱好和性格特征可以变化万端, 这些变化也仅仅是通过阴阳的对比区分而来的。而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之阴阳之美于标志设计中, 也是中国平面设计师不断追寻的设计诉求。

三、现代工业设计中的“留白”

留白理念表现形式蕴涵着简单的空白之中拥有着丰富的内涵的特征, 对现代产品设计而言即在产品造型、材料等方面尽量做到简单、纯粹而有意味。

产品造型上的“留白”并非是一种简单设计, 更多是以造型上的简约来体现事物的本质之美, 事实上简约的造型并不简单, 甚至比复杂的造型更难处理。简约是一种品位, 是设计师对产品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前期综合的衡量、分析和取舍而得的精炼。舍弃一些不必要的装饰细节和外在形式, 简洁、洗炼的主体形式强调了事物的本质, 使视觉形象更加卓尔不群, 产品也因此被赋予了能直击人心的动人力量。

产品材料使用量上的“留白”, 即尽可能减少用量, 这也是符合当今环保潮流的生态性做法。在当今世界, 环境恶化是个日益突出的大问题, 我们日常所使用的一切大部分都是在消耗我们地球上本已不丰富的资源。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的今天, 如何能通过各种设计方法尽量减少产品的材料使用量, 或使用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材料, 是每个设计师都需要直面的问题。

四、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留白”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也特别讲究虚空之妙, 布局灵活, 曲径通幽。中国古典园林广泛利用空间布置, 通过“园亭楼阁, 套室回廊, 叠石成山, 栽花取势”等手法来划分和营造虚实空间。充分利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 丰富空间美感, 使人不能一眼望尽, 创造出与“道”同体的艺术境界。其间的“留白”也并非是简单的空白, 它可能是山、是海、是天空, 是虚与实的流动, 是留给观者再创造的发想空间, 也是可以任人们想象神游的“虚旷”境界。如苏州狮子林中的长廊, 单调的白墙因依次洞开形态各异的明亮“漏窗”而透出灵动之美。“漏窗”以移步异景的变幻景色调节着人们的视觉机能, 使人们在时间的延续中不断体验着虚实交织的空间美感。园林中的景不仅仅在于呈现自身, 所以它自己只是一个起点, 一个勾起人们想象的空间。

现代建筑设计更是注重对空间的营造。建筑可算人类建造的最大尺量的物体, 它组成了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同时也是区隔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最直接的手段。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的原则几乎可以概括了整个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他在建筑中全玻璃幕墙的运用改变了空间与墙体的比例, 使原本笨拙沉闷的建筑物更显空灵轻巧。玻璃的运用也使得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最大限度的交流, 同时也使得建筑不失遮掩密闭性。

五、小结

中国传统审美观和传统文化中的“留白”理念对当代设计的启示和表现方法在广度和维度上还有很大的研究和拓展空间。但是理解和掌握“留白”理念的传统表现形式和其中的蕴涵的设计哲学, 需要设计师具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和对造物文化中的“留白”美学思想的透彻的理解和领悟。而这却不是能够一蹴而就解决的问题, 任何文化的渗透、融入都是漫长而复杂的, 这需要我们全体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但相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发展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留白”理念必将成为中国设计振兴的起点。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汀.版面构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3]陈来.有无之境I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3.浅析平面设计中的留白的论文 篇十三

浅析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构成民族文化的话语系统.在国际主义风格垄断设计界受到质疑,多元化设计日渐发展的背景下,一些设计师开始在标志设计中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相结合,并把它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使设计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为标志设计开辟出新的途径.

作 者:杜湖湘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HUBEI 年,卷(期): “”(8) 分类号:G05 关键词:传统文化   符号   现代标志  

14.浅析平面设计中的留白的论文 篇十四

关键词:易班;引领;学风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1]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也逐渐地改变着大学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 如何正确的认识和有效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就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2009年9月, 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开展易班项目试点工作, 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建立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 积极打造大学生网络思想家园, 受到师生普遍欢迎。本文深入分析了易班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了积极利用易班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策略, 希望能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易班为大学生学风建设提供了崭新平台

易班是一套服务高校师生的互联网应用系统, 是高校师生的实名互动平台, 网站融合了论坛、社交、博客等主流的Web2.0应用, 加入了为在校师生定制的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功能, 集成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四大功能。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 截至2017年10月, 易班实名注册师生用户4.3万余人, 建立一级群组87个, 包含各学院、学生工作队伍和相关职能处室等, 二级群组2101个, 包括班级、党(团)支部、社团和志愿者等特色项目团队以及思政课等教学组织。易班已成为高校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为大学生学风建设提供了崭新平台。

1.有助于传播正能量, “端正”学风建设的目标导向

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学风环境构建中最核心的本质和内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构建良好的学风环境, 高校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构建良好的学风环境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网络时代下, 高校要有合理表达思想见解的网络渠道, 并在教师的主导下允许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 让大学生有“发泄和诉说”之地。

易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高校对网络时代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回应。易班是实名互动平台, 能有效遏制虚假和有害信息, 积极营造诚信健康的网络环境, 具有良好的引导性。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易班正以话题、动态、博文、问卷、投票等形式体现青春正能量、校园新风尚;网站内容凸显思想文化主旋律、健康公益;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便于研究分析, 教师易于引导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等区别于其他网络社区的特点, 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 为大学生学风建设“保驾护航”。

2.有助于促进组织建设, 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除了归属自然班级以外, 还可能归属党支部、社团、学生会、课程班级等各种形式的群组。拥有良好风气的班组群体对外表现为整体的集体形象, 对内则是一种氛围, 一种无形的力量, 影响着集体中的每个成员, 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易班的核心就是构建网络班级。从目前看, 与社会交互网站相比, 易班的竞争优势之一就在于能以具有较强归属感和凝聚力的班组为纽带, 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共建的积极性, [2]营造良好的班组氛围。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 为积极构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网上家园, 充分展示学生班级及学生组织的风采风貌, 进一步增强各级学生组织活力, 2011年7月份以来, 学校积极利用易班平台, 连续开展五届“超级梦想班级”评选活动, 活动面向全校易班注册组织, 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和实践锻炼, 使广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增强为实现个人梦想而努力的动力, 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更积极投身集体活动, 在现实和网络上都能发挥模范示范引领作用。活动共吸引全校近千个不同院系的班组团体参加。首届评选活动就吸引了289065余次浏览, 万余条回复, 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3.有助于增进师生交流, 增强学风建设的效果

网络时代下, 学生不但习惯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而且还要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因此, 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 主动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 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不仅能增进师生感情, 而且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影响力, 增强学风建设的效果。

易班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达模式, 构建了广大师生全天候、多层次、立体化的私密、高效交流模式, 开拓了交流途径, 畅通了沟通渠道,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扁平化, 互动随时随地变为可能。教师可通过易班中的消息盒子、微社区话题、个人博客、发送轻问卷、发起投票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 寓教于潜移默化中, 对学生起到正面引导效果。学生可以在易班上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路径设计

面对易班给大学生学风建设带来的契机,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运用易班进行学风建设的有效路径,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推进学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1.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机制建设

从高校角度来说, 随着易班在师生中的广泛应用, 高校应主动将校内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与易班进行对接, 一方面易班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平台, 成为学生接受学校管理信息的重要渠道, 学生登录易班的频次远远大于校内其他信息平台, 学生登录易班后如能直接获取校内网络教学资源, 必将大大提升其利用率;另一方面校内网络教学资源的公开化也是实现校际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 要想让校内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学风建设产生持续的引领作用, 应加强院校之间资源的整合, 充分发挥其辐射效应和关联效应, 形成若干高校和地区的教学资源联盟, 这对高校以及高校群的学风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 高校应结合易班, 积极开发紧密贴合师生需求的教学、事务管理和服务应用形式, 凸显教与学、管理和服务的交互功能。如上海海洋大学基于易班设计开发了学生自助迎新系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和就业速递系统, 集引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 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从易班发展的角度来说, 易班要进一步服务师生、吸引师生、留住师生, 做出自身的特色, 就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点, 在深度整合各方优质教育资源上做文章, 持续强化易班的“学习功能”。目前, “易班学院”和“易班大学”模块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但是课程的精品性和吸引力还有待加强。因此, 易班应以更开放的心态积极对接各类优质教育资源, 构建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全力打造易班教育资源的“明星效应”, 实现优质学习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同时, 易班应根据自身定位, 有选择地吸收第三方进驻, 引入丰富的应用软件和服务, 结合自身资源, 集中优势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2.加强教师和辅导员易班个人主页的建设

易班为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了资料库、轻博客、动态、轻问卷等内容丰富的个人主页。从实践中我们看到, 教师和辅导员对易班的使用频率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学生的易班使用频率。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库、话题、轻博客、动态、轻问卷等方式, 引导性地展现自己教授课程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案例等。辅导员可以结合自己专业化方向, 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引导性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和信息, 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方向的辅导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关专题的知识介绍或案例分析,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业化方向的辅导员除了全面发布就业信息以外, 可利用资料库、轻博客等方式进行就业政策解读, 求职技巧指导等。积极构建教师和辅导员相关主页群, 形成在网上的主流声音, 回应学生关切的热点时事, 解答学生中存在的实际困惑, 以此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引领。当然, 教师和辅导员也可展示其自身的兴趣爱好、生活感悟、个人风采等, 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通过易班上教师和辅导员个人主页群的建立, 学生感知到老师形象更加的亲切, 不再单纯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老师,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可亲可敬的长者, 学生自然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 老师的教育引导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3]

3.加强易班的学习群组建设

易班的群组功能正好为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了一个开展网络教育的平台。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任课班级, 在易班上建立网络教学班级, 采取课堂共性教学与易班个性辅导相融合的方式, 增强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 教师可在易班网络教学班级上, 实现在线答疑和辅导、发布教案、发布题库、发起讨论话题、布置课外作业等, 可以在资料库里上传教学课件、参考文献资料等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 还可以要求学生直接在易班班级平台上提交作业等。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回帖, 分门别类采用集中回帖方式或个别回帖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比如东华大学积极构建易班教学资源库, 教师上传教学资料, 深化应用, 反馈需求;同时学生也将自身寻找的资料上传到资料库, 互相补充、交流和学习。师生上传各类学习资料逾245万件, 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500万次。[4]由此可见, 教师应更广泛、深入地运用易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积极营造“会学、好学、乐学”的良好学风。

目前, 辅导员能积极地运用易班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除此而外, 辅导员应将易班作为班级建设的抓手, 延伸教育的边界。通过虚拟的班会、讨论、调研、上传照片、撰写博客、交换各种学习和生活信息资源等活动组织实现班级的实时交流, 实时互动, 促进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 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 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或疑问, 引导和鼓励每位同学在虚拟班级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从而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真正地通过网络加强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基于易班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保障机制

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路径设计是网络时代下加强学风建设的积极应对和必然选择, 为使其取得实效, 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

1.认识到位

自2009年试点以来, 易班建设得到了多位中央领导的关心, 目前已覆盖上海高校, 并且已纳入教育部、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的相关规划, 已向全国高校进行推广。因此, 高校应紧紧抓住易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充分认识易班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合理运用易班开展学风建设, 增强学风建设的实效性和时代感。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需要举全校之力, 进一步凝聚共识、统筹谋划。首先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要建立和完善易班建制, 学校管理层、教师、辅导员、管理服务人员应主动全面加入易班, 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其次教师应利用易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辅导员应将易班融入到大学四年的班级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中, 各级管理服务人员应结合易班功能, 开展学生事务相关工作。高校只有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推进, 将师生都凝聚到易班上来, 才能实现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目标和成效。

2.政策到位

责任机制。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需要学校层面以及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层面的保障措施才能顺利推进。因此, 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 主动将易班纳入学风建设范畴, 根据易班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制订学风建设融入易班的建设方案, 明确整体的目标要求、工作机制、职责任务、时间进度、考核评价等。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和易班建设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 专题研究和推进相关工作。各二级学院应根据学校的整体建设方案, 结合工作实际, 制定具体工作措施, 进一步明确基层教学组织、学生工作办公室, 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的具体目标要求和职责任务。学工部、团委要进一步加强易班发展中心、易班学生工作站、各级学生组织、班团组织建设, 结合班级事务管理现实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充分发挥师生骨干和示范群体的学风引领作用。教务部门统筹、协调和落实基于易班的教学资源建设, 将易班有机对接各类已经建成的教育资源库和精品课程库;信息部门负责基于易班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快捷的数字化校园网络保障;财务等部门为易班建设提供经费等相应保障。

激励机制。为了更好地提高广大师生运用易班开展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和互动实效, 学校应积极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如教师层面, 教务部门应专门设立基于易班的教学资源专项经费, 用于支持教师开展以易班教学资源建设为主的课程建设, 建立一批网络名师工作室, 培育一批易班名师, 形成一批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各学院应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易班在线时间折算为教师社会工作量, 并设立“易班名师奖”等奖项, 鼓励教师积极利用易班开展工作。学工部、团委应将参与易班建设的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纳入学校先进评优体系, 名额单列, 对评出的先进团队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 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同时, 在活动开展中设立多个奖项, 如“精彩博文奖”、“班级综合实力奖”等, 并定时推出“网薪换实物”等活动, 以此有效地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考核机制。学校应建立基于易班开展学风建设的工作考核体系, 将整体工作目标、时间进度、工作要求纳入职能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 由学校进行考核;将细化的工作目标, 具体量化指标纳入学院工作目标责任制, 由学校授权职能部门进行考核;学院对教师和辅导员的易班应用情况纳入教师和辅导员的年终考核指标, 并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依据。同时, 学工部、团委制定班级和学生个人易班使用情况考核指标并纳入先进班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条件。

3.人员到位

根据学风建设的工作内涵, 学风引领队伍应由教育引领队伍、教学和管理队伍以及学生骨干队伍共同组成。

教育引领队伍由校领导、校内专家学者、行政管理层组成, 围绕办学理念、学风建设根本任务的基本职责开展工作, 是开展学风引领工作的重要力量;教学和管理队伍由教师、辅导员和各类管理人员组成, 作为与广大学生密切接触的群体, 其教育、引导、榜样示范作用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 是开展学风引领的主要力量;学生骨干队伍由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组成, 他们在网络或现实生活中表现活跃, 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他们独有的优势和自觉的行动决定了他们是开展学风引领的有生力量。[5]

高校应积极构建学习型学风引领队伍, 充分发挥其利用网络进行学风引领的作用, 进一步形成广泛参与的网络育人机制。首先, 要通过加强学习, 提高学风引领队伍的思想素养和文化知识。学风引领队伍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素质、渊博的知识素质, 就需要自身不断提高品德素养, 扩充业务知识, 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其次, 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实践参与, 提高学风引领队伍的网络素养和育人的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和日新月异的网络媒介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高校学风引领队伍必须自觉学习和实践, 提升网络素养, 提升网络形象。目前虽然许多学校和老师都配备了电脑, 但电脑所发挥的功能主要是打字机和文献“检索器”。然而, 教育者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了解大学生网民的虚拟生存与虚拟生活方式, 了解大学生网民的学习特点和内在需求, 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同时, 为增强广大师生利用网络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高校要加强教育培训制度建设, 充分利用党团组织生活、全院教职工大会和各级党校、团校、大学生骨干培训等, 对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进行专门的培训;同时, 高校可根据工作实际, 编印相关的操作指导手册, 并组织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培训项目, 提升学风引领队伍的网络运用能力, 使其真正成长为利用网络开展学风建设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5.浅析平面设计中的留白的论文 篇十五

一、借导课“留白”, 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部优秀的电影, 往往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 紧扣观众的心弦。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其中, 富有“留白”意境的导入, 能让一堂课从一开始就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使学生求学情理处于“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 引发求知欲望, 点燃学习兴趣, 从而拉开一堂教学课的精彩序幕。

例如, 讲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内容时, 笔者没有急于直奔课堂教学主题, 而是先播放几则有关内蒙古、新疆与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巨变的短片, 同时配以宋祖英唱的歌曲———《爱我中华》。生动的画面加上优美的旋律, 让学生在一阵惊喜之后顿生疑惑:这跟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各民族的生活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学生议论纷纷, 求知的渴望凝聚在每个人的眼神里。笔者则故作茫然, 说欲知谜底, 请参考课本相关内容。于是, 学生立即对课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冲动, 迅速地进入了积极的思考状态。很显然, 借用导课留白, 为整堂课的成功展开作了良好的铺垫。

又如, 讲授“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一课时, 笔者借用导入这一小环节来链接生活大课堂, 巧妙留白, 迅速弹响学生心中求知的琴弦。上课前, 笔者通过视频播放了一首流行歌曲。正当学生如痴如醉之时, 美妙动听的歌声却戛然而止, 只听到视频中的黑暗里传来一阵哭声。刹那间, 教室立即安静了下来。笔者问学生:“歌声中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家想听吗?”“想听!”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 笔者轻点鼠标, 用视频展示了一则“千里会网友而受骗”的真实故事情节, 故事内容就像一块石头, 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 探究案例发生的原因, 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新的学习过程。

课后座谈会上, 一位专家为此作出这样的点评:这样的导课, 一彰显, 一留白, 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烈焰, 撞出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借评价“留白”,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评价, 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失败与成功, 大胆质疑, 挑战权威, 超越自我, 点燃创新的火花。因此, 教师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对问题解答的正确与否, 更要关注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和勇敢表达, 并予以积极的鼓励。

例如, 讲授“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前, 笔者通常先出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沉默片刻之后, 不少学生举手回答。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说自己很喜欢大自然和动物, 然而现在, 我们已经很难瞧见河里有鱼尾在摆动, 很难听见树上小鸟的歌声, 更谈不上在山上看见大型动物, 只能到动物园去过过瘾, 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有的说自己很喜欢植物, 然而现在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少了, 只有公园的景色还赏心悦目, 所以我们要保护植物;有的说自己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差, 水不清了, 空气不新鲜了, 天空不蓝了, 人与自然太不和谐了, 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乍看学生的回答大多从自己的视角出发, 认识并不一定准确、完整, 但都是可喜的多元化感悟, 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是学生的智慧火花在闪耀, 显得那么鲜活灿烂, 富有生命力!此时, 如果教师不注意保护学生的满腔热情, 只顾自己按事先准备好的答案轻率地评价学生, 无疑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火苗。于是, 笔者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太有才了, 从不同角度讲了保护环境的原因, 其中有的见解独到, 连老师也没有想到。现在, 还有谁愿意继续说说老师还没有想到的其他原因?”学生一听都笑了, 纷纷举手, 抢着发言……

教学评价有时不能一锤定音, 而要用富有幽默弹性的“留白”给学生留出思想的余地。在这里, “留白”成了一种呼唤, 一种引导, 一种激励,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 学生创新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三、借作业“留白”, 张扬学生灿烂的个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教师布置作业后往往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并希望每次都达到几乎一样的期望值目标。这显然漠视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生是有差异的, 教师不仅不能回避学生间存在的差异, 相反, 还要正确面对、高度重视。按发展性教学理论, “差异是一种难得的资源”。既然学生的差异是一种难得的资源, 那么, 我们教师就应当尊重并合理利用好这种资源, 巧借作业“留白”, 就充分尊重了这种差异, 进而张扬了学生灿烂的个性。因此, 在设计作业的时候, 除了布置共同的基础作业之外, 教师不妨多多尝试分层设计, 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层次的作业, 使每个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且都能跳一跳, 够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例如, 讲授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一专题复习内容之后, 笔者问学生:“今天学习了这一内容后, 大家想要做什么作业呢?”有的学生说, 想回家了解一下自己村里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有的学生说, 很想了解台州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里究竟发生了哪些巨变;有的学生说, 浙江这三十年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自己想知道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说, 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里发生了很多变化, 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有不少地方依然落后, 自己很想解析其中的原因……于是, 笔者在布置完全班学生都须完成的基本作业后,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两个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课外作业。笔者的话音刚落, 全班学生就一起欢呼了起来, 大大出乎了笔者的意料。要知道, 平时学生最害怕教师布置作业, 那天学生一反常态, 做作业的积极性大增, 甚至连一些后进生也显得兴趣盎然、信心十足。都是作业“留白”的功劳!

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经常埋怨说, 学生上交的作业数量越来越少, 作业质量越来越差。其实, 我们教师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不一定全是学生的错, 教师可能有责任。如平时教师布置作业, 总习惯于一个模式:要求学生按统一的要求、格式, 并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 只会让学生失去选择的余地, 无法张扬自己的个性, 学生还会有做作业的积极性吗?!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教师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事先与学生讨论一下, 布置一些自选作业, 给学生在作业中留下属于他们自己填写的空白, 使作业更人性化, 效果反而更好。因为作业“留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尊重,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思维真正“活”了起来, 个性张扬成为可能。

四、借探究“留白”, 锻炼学生探索的能力

近些年来, 笔者在不同场合听了不少思想品德公开课, 发现几乎每堂公开课都运用了探究式教学, 存在着两种较为普遍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一种是“重形式上的探究要素、重探究步骤完整、重文本式探究结果”式探究教学, 整堂课塞得满满的, 没有留下一点“空白”;另一种则是教师不作适度引导的“完白”式探究教学, 貌似“留白”, 其实“放羊”, 效果不好。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教学, 只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教学, 是一种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 主要是重视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锻炼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探究教学中, 教师的“留白”应该巧妙, 属于知识上、心理上、活动上的暂时性“空白”, 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让其自主活动、自己建构、探索新知。

例如, 讲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一教学内容时, 班上绝大部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实现海峡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知识点。如果此时笔者直接讲解, 学生的理解顶多是一知半解, 不能从内心深处予以领会。怎么办?笔者立即想到了借助探究“留白”解决这一难题, 即让学生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 每个小组选择一两个角度探究原因。由于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议疑、解疑、发现、感悟, 学生个个热情高涨, 连一些后进生也表现得兴奋不已。有的小组从历史和文化渊源的角度去探索;有的小组从民意的角度去分析;有的小组从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角度去寻找;有的小组从国际形势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更加稳定、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等角度去深挖……经过一番热烈的探讨之后, 笔者再采用记者采访以及答记者问的形式来彰显学生的研究成果。

课后, 听课的十几个教师一致认为:单从学生自信的回答, 就足以看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探究教学;授课者借助探究“留白”的教学手法, 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锻炼了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探究深刻地体验了探究、创新的成功乐趣, 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借结课“留白”, 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俗话说:“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往往会对课堂导入大举投入, 作出精彩设计, 却舍不得对课堂结尾花费必要的精力与时间, 要么干脆没有结课设计, 要么匆忙而过、草草收场, 不仅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还使前面的努力黯然失色, 使整堂课的质量大打折扣, 令人遗憾又惋惜。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结尾, 并把它当成一门艺术来正确对待。一个好的课堂结尾往往是“言虽尽而意无穷”, 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的思维掀起高潮, 颇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给人留下余味无穷、余音绕梁的美好印象。当然, 由于教学时空的限制, 课尾结语“留白”设计要巧妙, 以弹好“终曲”, 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继续思维的浪花, 从而大力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而好的结语“留白”又为下堂课的顺利展开埋下伏笔, 使本课的结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堂新课的开头, 达成课课之间有机衔接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一课结束之际, 笔者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请学生课后搜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的环境问题;二是让学生找寻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结语“留白”让学生热情高涨, 第二天纷纷拿着资料来和笔者交流。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似火, 让笔者也情不自禁, 立刻与学生一起探讨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学生看到笔者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意外之后特别高兴, 探究的热情迅速进入高潮。经过一番全身心投入的研讨, 学生达成共识:要解决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 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国民素质;必须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使下一节要讲授的“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导入水到渠成。

事后, 笔者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好的一堂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 而应该是一个巧借结课“留白”让学生浮想联翩的省略号, 将想象的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课外。

上一篇:描写十月八卦田景色的作文范文下一篇:财务工作总结与心得800字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