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024-08-26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精选17篇)

1.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有利于完成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整合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和语文教学相整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优势呢?

(一)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思路清晰时,课就上得很顺畅,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当思路不清晰时,就会觉得重难点把握不了。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我们制作好课件再去上课,就能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是按照备课教案做好课件,所以就能把无所适从的情况消灭在准备阶段。(二)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在课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

(三)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我们要进行创造性地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如有的班的学生好动,坐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既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这么大的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呢?那就要谈一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问题了,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机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鸟的天堂》一课,写的是广东省新会县天马公社的一棵大榕树,这对于学生来说,从未见过,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船桨那有节奏的划水声而欣喜,时而为榕树的繁茂和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牛》这篇课文,就“应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铁牛究竟是怎样‘捞’起来的”,让学生感受创新的过程,激发创新的兴趣。可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我们没有条件去重复这些事件,使得这种教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假设。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件来进行演示,学生就能直观地感觉当时的情境,使思维活跃起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思维得到很好地锻炼。主要文献:《四川省信息技术教育》

2.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二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计算机从单机走向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 真是如虎添翼, 网络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对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室里, 局域网具有的广播功能, 可以把教师用机上的信息在所有学生用机上显示, 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把某个学生用机上的内容显示在教师用机和其他学生用机上, 用于共享同学的学习成果, 纠正共同性错误;利用局域网的资源共享的特性, 学生可以相互调用别人机上的内容, 如同学写的作文, 可以供自己学习、借鉴, 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实现合作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的监控功能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作文情况。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文教学,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 创造情景, 激发兴趣, 培养“情商”, 使学生乐而言之。

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 除了依靠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 还受兴趣、情感、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运用多媒体网络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 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 美丽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 色彩鲜艳, 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 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感受, 触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积累材料和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能力, 使文章言之有物。

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 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要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 让学生做“有米之炊”。首先得找到“米”, 传统教学“米”来源于学生的自身生活, 而学生从记事到上中学, 几年的时间, 能发生多少“难忘”的事呢?况且天天是家———学校———家, 上学———回家———作业———睡觉。而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 信息传递快捷全面, 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 让他们走进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 可谓掉到了“米仓”里, 学生可凭自己的慧眼自主地去获得, 揣摩资料, 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能力。

3. 师生合作会话, , 促进表达, 范文引路, 启迪逻辑思维, 使文章言而有序。

传统教学中, 学生试写习作就是“闷作文”、“造作文”, 大都“闭门造车”。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试写习作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通过师生的合作会话, 促进表达的欲望, 提高表达的能力, 不仅使学生想写, 而且会写。

多媒体网络环境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 去观察、思维、表达、畅想。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而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互相启发, 在融洽的交流中, 激发了想象力, 打开了写作思路,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资料、布局谋篇, 形成对全文的基本构思。然后再通过网络, 出示学生搜集到的范文, 在写作方法上启发引导, 为学生架设一个“脚手架”,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达到目的, 从仿写到创新步步攀升, 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能自由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达到言而有序。

4. 合作评改, 提高修改文章的能力, 促进知识迁移, 使文章言之有情。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 “评改”更快捷, 更方便, 更安全, 更高效。首先可进行例文“共评”, 教师选出典型例文发送到每个同学的终端机上或大屏幕显示出来, 就习作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加以指导点评, 总结出“评改”作文的方法。然后, 同学之间互评互改, 最后再自我修改, 对自己习作的字词段篇进行全面修改, 并与原文对照, 推敲回味修改的过程。掌握技巧, 举一反三, 从改一篇文章到改一类文章, 促进知识的迁移。经过反复修改, 对文章加以修整润色, 最终达到“言之有情”。

3.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三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多媒体 兴趣 鉴赏 拓展

新课标为广大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开出的一道大菜单,但从农村实际情况看来,教师从事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有效的抓手,学生对阅读课兴趣缺失。面对农村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个人认为,只有借教育现代化之东凤,用信息媒体技术来充实、拓展阅读内容,让学生在立体的环境中走进阅读世界,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

一.延伸感知方式,让阅读多维化

如何让语文阅读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增效益关键。利用信息化技术配备与阅读内容相配套的生动的图片、反映精彩故事情节的影片亦或是抑扬顿挫的朗读、应景应情的配乐,就能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感觉,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上建立起二维、三维或多维的感受。这样原本字里行间的人物就会变得鲜活起来,阅读也就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变成了多向的感知,课堂生动了,学生在瑰丽多姿的文学世界徜徉,情趣自然也产生了。这样的课,效益也提升了。

如教《格列佛游记》时,尽管教者说主人公游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智马国的旅程奇幻而又离奇,可学生对着教材中的铅字介绍,兴趣缺缺;老师讲得再投入,不少学生还听得晕晕欲睡。如果在教授时辅以精彩的视频片断,让学生看到格列佛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岿然不动,面对不来夫斯库的如麻的战舰,毫不畏惧,像个顶天立地巨人般拉走对方几十艏舰船。一定会感到惊奇,精彩的视频片断更直观,学生对《格列佛游记》离奇情节也有了形象的理解,阅读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二.构建立体情境,让阅读精深化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这个“知识的容器”注入了多少知识,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上的客体。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出适当的引导程序,使师生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都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或媒体,构建出一个较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变被动的读为主动的想,在想的过程中融入角色体会人物的情绪,从而学会阅读。如以教学电视剧本《长征(节选)》为例,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课件(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的电教资源),帮助学生完成下面的操作:

1.营造氛围,入境生情。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背景,让学生认识到形势的严峻。通过低沉的配乐,草地惨烈的场景再现,让学生置身于红军长征的悲壮境界中,直观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恶劣、生存条件恶劣。四个场景,讲述红军长征过草地途中的艰难和悲壮的四个片段,也让学生在立体化的情境中感受人物面对艰难,做出牺牲的无奈与悲壮。这样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显得可贵,才更能感动人心。通过节录电视剧的播放,红军领袖特有的细腻地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同身受。课上,老师再以细致的分析和有感情的朗读,人物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就突现了出来。此时文章的主题明确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设疑引路,深化理解。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教师设计的教授思路,通过制成多媒体幻灯片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情境中思考、寻找答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动机,人物形象……,通过问题串珠式构建成一个整体,既让阅读课堂生动有效,有拓深了课堂容量。在教师实时地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和发展。

三.开拓视野广角,让阅读课开出成功花

农村中学生,因为多种家庭经济产、学校条件、社会设置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许多想读书的孩子也不可能广开阅读面。而网上收集诗歌美文,网上自由阅读,专题阅读等形式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与爱好在网络上探求宝藏,洞幽入微。我相信只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社会的监督、爱护之下,学生一定能享受到冲浪的乐趣,领略到网络读书的魅力。我们学校在阅读教学方面就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开放式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但要求每周至少写2篇读书笔记,把自己读的好书介绍给大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并每月一次评比,评选出“读书之星”予以表彰。优秀的作品也会推荐出来,学校组织整理,刊印成册。学生看到自己作品被印刷出来时脸上绽出的那激动而喜悦的神情不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花么?刚柔相济,一张一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既能带给孩子们无尽的乐趣,也能开拓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益于积累。

4.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篇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确,作为最基本的人文学科,语文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将简单的文字式的赏析,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视觉、听觉的感受,内化为心灵的感悟,可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平台。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小学生还无法理解文学思想更深层次的意义、文学对于人类社会、人类精神的影响,但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他们能够激发想象,借由文字信息的表述,在头脑中形成连续的画面,体会文章的内涵,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1]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利用影像、图片、声音进行传播,将自身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凸显出来。如赏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师可以利用记录片影像先展现黄河未变化之前的宁静,在观看人类活动对于黄河的影响、黄河历经几千年变化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影像对比,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又如在讲解《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动画,让学生观看森林未被“打扫”前的景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想象并画下森林被“打扫”后的画面,由学生利用投影解说自己的图画,阐述理由,这样课堂会更加丰富多彩。在《自然之道》一文中,教师可以利用声音、图画,让学生自行讲解当时食肉鸟是如何攻击海龟的,理解人类违反自然之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讲授《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找一些有关环境方面的图片、录象等资料,在学习课文前先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我国在环境方面的现状、实施环保的一些措施,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环境保护的一些举措。这样,在“声、色、画”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够很快理解课文,而且丰富了知识。又如《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水》等写景文章,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勾画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带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的享受,促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珍惜大自然的馈赠,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二、整合教学资源,启迪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补充,使学习活动走进学生实际,启迪学生思维,转难为易。[2]在教授毛诗词《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作品有关的资料,将文章交代的时代背景、作者信息、名家对诗词内容、艺术特色的点评、鉴赏等资料,制作成PPT或者网页,在课堂进行资料交流、介绍和补充,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攻克诗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又如《汉字的演变》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字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历程。在进行汉字举例时,学生可以一边观察一边说出相对应的汉字,教师点击图片,出现该汉字的演变历程,借助信息技术使文字符号化为表象;学生说错误时,教师点击课件,出现正确汉字,学生自主正音,巩固识字。学生也可以在课前搜集其他汉字,或用图片投影,或用自己设计幻灯片,让其他同学猜一猜,鼓励同学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再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多媒体触控式白板上画一画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结合自己的亲自体验,在画的过程中揣摩介绍爬山虎攀爬过程的文字;这时老师再播放爬山虎爬墙的动画视频,学生进行视频与自画图片的比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这一问题得到解答。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优化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在现代学习环境中,学生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整合,与其他学习者共享学习资源,并且结合自己现有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这样才容易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发展思维能力。[3]如《蝙蝠和雷达》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知校平台,提前将问题发布,学生登录平台,按照问题提示进行新知学习、操作练习、自主检测、反馈评价,进而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将学习任务出示在多媒体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在小组中交流问题,探讨蝙蝠躲避障碍物的原理,最后由小组合做展示学习成果。学生或以图画投影进行配音的方式进行演说,或以道具演示的方式进行呈现,教师适时进行情景微课演示,以蝙蝠遇到雷达后展开一段对话结束,检测学生是否明白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仿生学”知识,在小组中交流例举此类例子,在班级进行分享,展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如《猴王出世》一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以及鉴赏能力,教师可以提前将相关材料介绍的网址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课前进行资料的查找。课堂上,各小组按照汇报的顺序,分别制作音、图一体的课件,带着问题及网上查找的资料现场解说,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补充,在课堂创设的氛围中,边学边悟,边读边评。有些同学还带了原著进行阅读,大家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再回到课文的学习中,把精彩的段落和句子摘录下来进行品读赏析,这样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四、改变教学方式,鼓励主动参与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越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使语文课堂彰显出无限魅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使学习者无论身处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以《爬山虎的脚》为例,文中对于爬山虎的脚有两次描写,第一次描写“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第二次描写“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同样是描写爬山虎的脚,却运用了不同的比喻手法。面对这个问题,老师和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进行交流和探讨,利用微课演示找到问题的答案。在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中,当爬山虎的脚刚长出来的时候,颜色呈现嫩红色,比较软,主要用来寻找可以攀爬的墙上的立足点,这些与蜗牛的触角颜色、硬度比较相似;当找到立足点,巴在墙上后,爬山虎脚的颜色逐渐变为灰色,富有粘性,抓地力十足,和蛟龙的爪子比较相像,叶圣陶用这两个比喻将爬山虎在不同时期的脚的特点介绍了出来,在微课演示过程中,爬山虎脚的变化过程、爬墙过程得到一一呈现,分别展现出了两个比喻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名家语言文字使用的准确、形象,这也为学生在以后的习作创作中做了良好的铺垫,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分别用“静”“清”“绿”“奇”“秀”“险”来描述桂林山水的特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文字介绍,学生难以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桂林山水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桂林山水的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制作的微课进行展示:平静的湖面上,一艘竹筏缓缓向前,直至消失在视线中,水面下有河底的沙石,两岸是高耸的山峰,形态各异,在这平缓的划行中,学生借助微课的桂林之旅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心中充满的是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感悟、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将课文中的知识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巧,感受祖国山水的美。

五、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驻留美的精彩。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名家文章,借由文字展示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使语文课堂教学具备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了学生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充分帮助学生领悟课文深层之美,获得美的感受。[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写的精品文章。作者在文章之中表现出德国人的生活美,自然美,人文美,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感悟。“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德国真实的美,教师可以抓住文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先让学生欣赏了多幅表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景的画面,再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形容刚才看到的情景;教师还可以借助网上的视频资料,制作微课,让学生在动态的微课介绍中,说出“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等许多表现花多花美的词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积累了许多优美词语,充分感受德国景色之奇丽,民族之奇特。又如《草原》一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师可以配音乐播放穿着蒙汉两族服装的人在分别时的场景画面,并配以马头琴悠扬深远的音乐,渲染氛围,学生更容易进入到情境之中,沉浸在画面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结尾处的留白进行补充,进一步感受祖国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又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通过字词学习、语句的体会、片段的欣赏来进行语文的学习,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识字、写字都是通过教师手中的粉笔进行传递,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可以让字体的设计更加灵活,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动静结合,字体的颜色五彩斑斓,增强语文课堂的魅力。有人说,只有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只有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才能一路高歌。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了充满智慧和艺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更让这门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整合、使用信息技术,使语文课堂凸显出迷人的光芒,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享受语文之美。

参考文献:

[1]仲芳.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6):2.

[2]李大市.信息网络环境下的阅读革命[J].语文教学通讯,2014(16):3.

[3]乔舫.巧搭教育的“舞台”—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7):4.

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论文 篇五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然性。

教育技术通过对所有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系统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便于学生学习。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各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电脑已经非常自然地融合其中,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所有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里,一般都配备了能直接上Internet的电脑,作为师生查询资料、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必要工具。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里也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学生的实验过程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演示,实验中获得的实验数据随时用电脑进行处理,让学生在非常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接受了有关的知识。几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使用了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工具。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索,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探索知识奥秘。

由此可以预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因为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

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且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有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使它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呢?

(一)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比如,以往的作文指导课,教师总是拟好题目,指导学生审题,明确写作的重点和详略,而后学生冥思苦想,挤牙膏似地写作文。能不能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创新呢?有位老师在一次说明小制作的作文练习中,利用多媒体介绍了有关的小制作介绍,有洋娃娃,驳壳枪,小航模,等等。学生们专心致志的观察着,仔细的听着。接下来二十几分钟,学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人人写就了五六百字的说明文。只有课堂上充满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搭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实现心灵对话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它将以往教学中常常存在的“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配备声音,创设良好语音氛围,学生积极思维,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对话教学”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培育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和共鸣。

(三)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放飞奇思妙想

开放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和互动,还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不仅要植根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还应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以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通过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让学生入情入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开课伊始就播放了一段春天美景的视频,让学生领略美好的春景,感受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时代的春天„„整堂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6.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篇六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将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核心的模式下,就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浅显的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燃放烟花爆竹;演示3:2013年1月在京津冀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下降,人们出门都戴上了口罩。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工厂拍照,制作有关空气污染的手抄报,有的自己制作近期保定市PM2.5浓度变化示意图,提示大家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热点。

二、运用多媒体解剖化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

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 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 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四氯化碳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1、放大实验现象。

目前做化学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多为试管。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多媒体能够将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室中远离演示台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可见度不高,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晰地反映在银幕上。如钠与水的反应,使用实物投影仪“现场直播”,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金属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熔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在钠球的后面,画出一道道美丽的红色尾迹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可以做反面实验。

在实验课上,有些实验是不能做的,比如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还有错误操做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造成水倒吸试管炸裂等

四、扩大教学容量

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的负担,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发现。在复习课中,展示一个单元乃至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网络,更整齐的表格,有利于学生思维清晰的接受知识之间的互相关联。当然,信息量一定要把握好度,课堂容量要适当,不能一味地增加容量而不顾学生实际,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当的容量。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才是信息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 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3、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 3 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与问题。只要教师敢于利用信息技术,同时紧紧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必能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2】龚从荣、何浪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3】郭绍青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 》

【4】钱扬义等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 【5】余敬忠

7.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学科,有效整合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使现代电化教育发展到更高的形式。这一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实现对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的组合编辑控制, 并按教学要求设计, 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 使学生在多媒体的作用下主动地进行有效学习。多媒体介入到政治课教学中, 可以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 变静态为动态, 化抽象为具体,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 微观和宏观, 历史与现实的限制, 激活学生的兴趣, 降低学习难度, 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 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是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有效地整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政治课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上课时只要手持鼠标与计算机打交道, 就能自如地控制课堂的进度和对各种媒体的使用, 不再满身粉尘, 口干舌燥, 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负担减轻了。其实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深刻体会到, 要制作一课比较成功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和教学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 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综合编排有关材料, 甚至动画画面的制作, 录像的剪辑, 音乐的选择等等, 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师通过自制课件, 在教学实践中增长了才干, 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学科知识

网络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利用网络资源, 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加以修改, 用于教学。教师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资源等。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本领后, 不仅增长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 学科特点决定了他的理论性强, 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加进更多的直观教育, 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 强大的交互性, 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 迅速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起内心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学习。

四、发挥学生主动性, 实现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

以往我们一提起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 往往就会想到老师制作某一节课的课件来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这样做的确将比较死板的授课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将抽象的事物转变成具体的、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动态信息, 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有许多优点, 但在实际运用时, 政治课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 主次不能颠倒。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教学, 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主导、是灵魂、是核心。计算机只能辅助教学, 服务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放弃,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略, 标准和教材的规范性、示范性不能改变。第二, 不能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实质。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等效果, 挖掘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 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 被称为“海陆空 (录音、录像、投影) 三军并用, 民兵、预备役 (实物、动画) 呐喊助威”, 课堂上热热闹闹, 学生大开眼界, 但教学实效却适得其反。因此, 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选材应适当、典型, 紧扣教材, 突出重点、难点, 掌握好分寸, 宁精勿滥。第三, 多媒体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增加课堂容量, 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识、记忆规律;同样会出现“填鸭式”的教学, 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疲劳,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要注意不能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味地用来追求激发学生兴趣而忽视正确引导, 使政治课变成“放像课”, 影响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可见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 而应该结合教学内容, 注意时空的容量度, 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

8.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八

关键词:技术;课程整合;创造性;实践能力;兴趣

课程标准中提出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具有在科学知识实现其经济与社会价值过程中的转化作用、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中的推动作用、在增进人们的沟通与理解、加速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已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和通用技术教育的衔接,是培养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学科。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形成了技术课程形态的历史突破,是课程改革教育创新的标志之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就是在通用技术课程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对我们高中来说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都是技术课程,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和共性,两者之间的整合其核心就在于如何充分發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加工的主体。

一、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都同属于技术课程,两者之间有很多共性,课程整合相对容易

信息技术主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而在新的“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通用技术主要“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应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的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的学习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则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两者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

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用技术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可课本的内容又很有限,相关的材料更是少,如果采取在教室中传统的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那么这堂课应该是枯燥无味的,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所以,很多知识都需要从网上来搜索一些信息,这就需要在课前充分备课,然后在网上搜索有用的信息做成课件,课上一边讲,一边给学生们播放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极大地丰富了通用技术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反映出客观的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在视听和感官上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从而激励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兴趣可以说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之向往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例如,我在讲第二章第一节“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时,我们可以从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设计的图片,然后精心挑选,给学生们播放。优美的设计,动听的音乐,立刻使学生们耳目一新,学生非常感慨,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有所创新。对设计很感兴趣,在学生渴望自己有设计本领的前提下,在学习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在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的配合我,同时他们更加轻松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课堂效率很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融入技术设计领域中,不但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印象深刻”。

三、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并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入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髙了技术内容的先进性,改变了技术的学习方式,降低了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课程整合进入课堂后,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应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可以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这样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设情境,既能重新组织教学情境也能促进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形成学习概念规律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理解。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通用技术课程中是现代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例如,第二章中关于“三视图”的内容是个重点更是个难点,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三投影面体系的形成、三视图的概念以及三视图的展开,比单方面的用语言去描述更能加深同学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曾在下面学校进行过调查,有一位老师在他所教的班级里做过这样的实验,其中三个班没有利用多媒体手段,在第二节课提问时,结果表明,这三个班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对这个概念理解了,然而另外其他六个班则占有五分之四,可想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共处一个领域,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对教科书中的技术性质的介绍,当地新技术的发展,技术设计的过程等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技术设计、技术实验、技术评价等内容的教学,也都可以借助软件等工具来进行。

四、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我认为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出来,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把信息技术作为通用技术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网络学习等策略,围绕通用技术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比如:在通用技术《专利的申请及其保护》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展示一些知识产权侵权案例,通过实际发生案件结合理论,让学生参与讨论,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思想创新,鼓励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意见。这样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通用技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9.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篇九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们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使用信息技 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不至于因为枯燥的上课方式而降低学习兴趣, 更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来控制学习。同时,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并能实景模拟,把知识与现实连接起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市中心大量汽车排放的废气;演示3.燃放烟花爆竹。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化工厂考察,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并用了一周时间撰写事实充分,立意新颖的论文。

二、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特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 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 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甲基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保持良好地学习注意力。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互动信息,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如在上复习课时,师生活动总结出Na2CO3和NaHCO3在性质上的异同点,分析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差别之后,利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1.CO32-、HCO3-在水溶液中都可以发生一个什么反应?2.HCO3-在水溶液中除了水解还有没有其他反应?3.NaHCO3-溶液酸碱性如何?其原因是什么?4.Na2CO3也显碱性比 较等浓度两种溶液的碱性强弱,为什么?5.HCO3-在水溶液中存在两个平衡,当向其中 加入酸或碱时,对两平衡的影响是怎样?如果加入酸碱是足量的,HCO3-将分别转化为什么?并用信息技术模拟离子的运动。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容量,特别是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四、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对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使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深深体会到了其在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教学密度,加大教学信息量,短时高效等方面的 优越性,促使我更好精编教案,精选素材,有力提高了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 素养和具体操作能力,也进一步促进观念的转变。值得提出的是我校今年被推荐为我区唯 一的一所《上海市信息技术实验基地》,建立校园网。这些条件又为我们第一线的教师提 供了方便,为推广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单一,教学软件的设计尽可能从辅助教学这一角度下考虑,不断提高制作能力。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 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10.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十

◎ 浑源县水磨疃学校 林立峰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信息容量大、视听效果好、交互能力强和操作方便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研究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信息技术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愿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例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我教“晴”字时,采用了卡通变字法。先操纵鼠标出现一幅阴天时野外青山绿水、花红柳绿的春景图,并出现“青”字,然后再按鼠标,一轮红日出现在空中,顿时,阴云散了,山野一片光亮,花开了,树绿了,鸟儿叫了。学生见了此景,情不自禁地,异口同声地叫道:“天晴了!好美啊!” 我相机操纵鼠标将红日移至“青”的左边,变成“日”字,告诉小朋友,这就是天晴的“晴”。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晴”,也明白了字义,组起词,说起句子来滔滔不绝。

《观潮》是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层次分明,是篇很好的朗读教材。在教学中,我不是枯燥地讲解朗读技巧,而是借助“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用实景形象刺激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接着我让学生当小导游,给《钱塘江大潮》配上解说词,学生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争先恐后地做小导游。由于有了感性认识,又有生动、形象的画面作提示,学生对语言的把握都比较准确。他们能读出潮来之时的气势,体会到潮来之时的壮观。这节课,学生学得生动、愉快,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

二、有利于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 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解要强得多。我们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向更大的范围拓展,向更深的内容挖掘,这时候就会遇到许多陌生的概念或者文本,这些陌生的东西已经有了前人的解读,我们不必闭门造车,可以完全拿过来加以消化。众所周知,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大量信息让学生目不暇接、兴趣盎然,他们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从网上可以获得无穷知识。比如一首 2 古诗的解读或者一位作者的生平,甚至可以与专家对话、与名师交流。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从网上查询资料、探寻方法、扩展视野、深化学习,也是最捷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尤其是信息技术走进作文课堂后,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览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如:“熊猫”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动物,可由于生存环境决定它们只能生存在祖国的西南地区,不冷不热,箭竹丛生的地方,这便是我们无缘与熊猫相见的原因。然而,通过信息技术,学生不但见到了熊猫,而且还了解到关于熊猫的许多特点。如熊猫的生性孤僻,活动范围小,喜欢在树上活动。繁殖、发育慢,以箭竹为食,有人的灵性,是残存的古动物,更主要是直接观察了熊猫的活动形象。再如“孔子”,“哥白尼”古今中外著名人士,学生对他们的详情了解甚少,可是信息技术满足了学生的欲望,让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语文知识。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我们在讲解课文时,为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常常在黑板上或幻灯片上写出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然后生说师板书答案,为此耽误了一些讲解课文的时间。采用多媒体设计习题就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多媒体可灵活地将习题、答案储藏在课件中,只须操纵鼠标或展视仪便可将习题、答案公布于众,节省不少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采用长文短讲 3 的方法,我在教学《开国大典》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教学主线,为了突出重点段的学习,我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前下载了大典的盛况视频,在讲大典过程中,给学生播放当时的原始资料片,毛主席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了学生,使学生置身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无力的语言而暗自责问,为自己失意的模仿而黯然失色,为自己愚钝的思维而缩手缩脚,现在你大可不必如此了,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很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捞铁牛》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根据水的浮力的原理把沉在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来的,体会怀丙和尚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制成动画课件,通过点击课件得到提示和帮助。如点击“铲黄沙”课件,便会出现船身上浮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船身上系着的绳子就会绷紧,此时划船,铁牛就被拔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了语言、思维训练。

再如,在比较平翘舌的声母z和zh的发音时,我设计了让“zh”的h闪动,并提醒学生拼读时注意翘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j、q、x和u相拼的规则,除了借助儿歌帮助记忆外,还设计成动 4 画ü戴了一顶帽子,帽子有两点,看到j、q、x走过来,他就脱帽敬礼,学生看了觉得十分有趣,在笑声中,他们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一规则。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的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特定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而多媒体的超文本的特征和因特网上大量的信息正好为这种能力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所以,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等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漫游海底世界》的文章,让学生网上收集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十一

一、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阅读教学的重难点

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无声为有声,变隐性为显性,降低抽象思维坡度,拓宽教学施控维度,突破教学难点。当多种媒体相互作用、和谐协同时,就可使信息传输畅通,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良好效果。

二、小学语文图示解读教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文本,超越文本。而“图示教学法”就是一个典范,目前班容量大,学生的预习总不能很好地完成,采用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这一教学法的优势具体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阅读教学的规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

2.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明显效果

图示思路教学法,除了表现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法充分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手、脑、口并用,特别是学生所绘制的思路图,丰富多彩,充分地体现出他们的个性、想象力与创造才能。图示思路教学法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感到读书是一件乐事,而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课中,归纳小标题时,学生说到了“笑谈水浒”“趣谈碰壁”。学生的一个“笑”,一个“趣”,就把鲁迅幽默、风趣的那种性格展现出来了,还有《最后一头战象》,“回忆往事”与“回忆往情”,学生的理解就高了一个层次,这都源于图示解读法的好处,让他们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使他们增强了自信,这种兴趣与自信又转化成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

三、拓展网络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个标准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巧妙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这种特有的优势来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12.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十二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事物产生的好奇心的开始, 是学生主动设疑、勤于思考、深入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兴趣的培养需要创设再现真实的教学情境。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鲜明的画面、逼真的声音, 模拟亲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MTV歌曲《幸福在哪里》导入新课, 美丽的旋律、动人的画面, 给学生带来春天的气息, 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在引出课题、介绍完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后, 播放事先做好的课件, 学生一边欣赏春天的景色, 一边聆听课件中极富感情的范读, 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信息教育技术强大的视听功能, 将声音、图像和文本等信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很容易融入“春”的意境中。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实现的。同时, 也拓宽了学生的语文信息容量,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特有的功能突出教学重点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言信息交流的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通过一定的信息储存、传递、交换、处理从而使学生更多的掌握语文知识, 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相互交流, 相互了解, 丰富内涵, 发展智力, 形成能力。信息技术内存容量大, 传播速度快, 既方便又快捷, 它以其动感的闪烁图像的缩放, 颜色的变换、视频的快放、慢放、回放等特效手段, 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突出重点, 提高了理解能力, 强化了记忆。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搜寻作者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文坛地位及《故乡》的写作背景等。教学时, 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相互交流, 互相补充, 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功能, 慢放视频中闰土等人的典型形象, 如少年的闰土, 项带银圈, 紫色的圆脸, 月夜里看瓜刺猹, 冬天装弶捕鸟;20年后的闰土, 先前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样重点回放学习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表现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故乡》的内容, 提炼作品的主题, 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单单依靠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学参考进行教学, 那么教学的信息量是相当有限的。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语言贫乏, 交际面过窄, 远远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因此, 要巧用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扩大教学容量, 拓展学习时空。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的课文后, 给学生播放《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醉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视频片断,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 体会鲁智深的性格特点, 形象塑造。同时还可以给学生选播《水浒传》中其他脍炙人口精彩的视频片段, 对比了解其他各位英雄好汉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特征, 从中体会作者罗贯中的写作艺术手法。这样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 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大大增加了语文教学的信息容量, 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兴趣, 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宽习作时空, 提升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不断推进, 虽然使教育资源相对集中, 但是学校班容量越来越大, 农村初中学校班级人数由十几个人增至四五十人, 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不利因素。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课时要求, 两周安排一次作文, 时间虽长, 但每次作文数量很大, 对所有学生作文详批详改很不现实, 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学校教学网络的开通, 学校网站的建成, 将有效地改变这一弊端。如利用多媒体微机教室上作文写作课,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及时上传到班级网站的“写作天地”网页上 (课上没有完成的, 回家用家庭电脑) , 不受时空的限制, 在“写作天地”网页的留言板上, 不仅可以随时得到教师的点评, 更多的可以获得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从而相互提高。也可以在学校网站的“学生天地”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作品, 或将自己的作品发到网络上其他有关写作的网站让更多的读者去评价, 去交流;甚至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通过网络进行投稿。这样一来, 不仅解决了作文全批全改的问题而且更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使同学们的作文水平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提升了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五、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社会的信息化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 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快速处理信息。网络信息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量, 以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在教学《〈蜘蛛〉两篇》这篇课文时,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 播放《蜘蛛侠》影视资料及蜘蛛图片,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激发探索欲望。在此基础上比较学习周建人的《蜘蛛》和涂静怡的《蜘蛛》, 体会选材、构思、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差异, 提高多向思维的能力, 启发培养创新思维的意识。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虽然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但面对日新月异教改的新形势, 我们应当努力寻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新优势, 大胆尝试, 勇于创新, 及时总结, 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步云.创设语文课堂的参与平台[J].甘肃教育, 2009, 10

[2]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2

[3]邹静.多媒体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3

13.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十三

在现阶段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无可比拟。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为课堂创设更为生动的情境,既从外部刺激了学生学习动机,又很好的优化了课堂教学。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资源共享,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极大的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重要的是其所能提供的良好的交互性,这些与生俱来的优势让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占有了及其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二者的整合,可以完美的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其教学主要内容以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为主,明显特点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很难看到学生有自主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体验,而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堂,正好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应该充分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以及在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不同时段。在具体实现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整体性原则,媒体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必须保证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优化组合的原则,素材和媒体的形式需要进行多次优化选择,做到“少”而“精”。交互性原则,要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更能融入课堂的教学范例。即时反馈的原则,有互动、有反馈、才能有针对性继续课堂教学,而

1信息技术的加入,让课堂即时反馈变成了可能; 实用操作性原则,信息技术的引入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否则不但不能增加课堂效率,反而会变成课堂负担。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课前教师应尽量多收集教学素材,确保制作课件所用的素材是优中选优的,让学生学的精致,进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以语文课件展示、背景知识浏览、基础知识训练等课堂形式为主,以课件自主制作、写作知识欣赏等形式为辅,通过学习指导让学生欣赏、使用教师课堂提供的素材、课件等,使学生可以选择性的使用这些资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优秀的素材资源除了课堂中使用,还可以在课后以及自主学习的时间段能够继续学习,加深记忆。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注意把握知识收集、课件制作时知识与课件的准确定位。要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效益,完成教学目标,其首要守则就是精简,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舍弃,或者分割成独立的链接,实现课件的最优化,其次要注意强调课件的交互性,不仅强调课件的操作简单易学,使没有多少电脑知识的人也能学习,不仅强调人机交互,更要强调生生交互、师生交互,要突出学生的参与,要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吸收课堂知识,并进行及时的协作学习,助于其个人知识体系的建设。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的投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师生之间

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忽视语言的交际性能。

14.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篇十四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

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四、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5.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十五

一、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一种渴求知识, 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 甚至达到乐此不疲, 废饥忘食的地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谁来了》一课时, 为使学生领悟教学内容, 明白事物之间的关系, 我为学生播放了制作的动画片, 看着生动活泼的动画, 学生很快进入了一个美好、有趣的童话世界, 孩子们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活跃, 从而达到“课伊始, 趣亦生。”的境界。在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 笔者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有关武夷山风光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 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 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美丽的九曲溪。”“我看到了雄伟的大王峰。”“我看到了造型奇特的鹰嘴岩。”……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 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武夷山。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可见, 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促使学生自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广读、多读才能有所悟, 广读、多读必须要有大量阅读的材料, 网络教学就可以提供丰富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材料。为学生自主学习,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 网络教学维持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网络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因素, 多方创设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网络教学环境, 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 网页图文并茂, 有声有色, 适合儿童年龄特点,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动物》一单元时, 网络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聪明的乌龟》《动物的护身法宝》、《小壁虎的再生功能》等等。学生的阅读需求随时得到满足, 维持了阅读的兴趣, 就这样, 网络教学轻而易举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 网络教学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广泛阅读是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身受用。如执教《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走进武夷山, 了解武夷山, 教学之前, 我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 让学生从电脑“网页”上收集有关“武夷山”的资料和图片, 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这些图片和资料, 学生被武夷山美丽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我又趁热打铁, 提供了武夷山的旅游资源网站, 学生在旅游网中自由选择, 阅读了武夷山的传说, 武夷山的概况, 武夷山的风味小吃, 并欣赏了武夷山的风光图片。这些丰富的阅读内容促进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见, 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广泛阅读, 自由地汲取知识。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3. 网络教学促使了学生自得自悟

网络教学中, 教材起着引领的作用。教师带领学生先学习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多读、多想, 以求自得。在自得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多读类似范文内容的文章, 启发思考, 形成量的积累, 而达到自悟, 如我在《春天的手》一课的教学中, 通过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例如春天的花、春天的境、春天的歌、春天的诗、春天的人、春天的节日等等。阅读后, 我带着好奇的神情问:“你是怎样感受到春天的呢?”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各抒己见, “我用耳朵听到春天”“我用眼睛看到春天”“我是用手摸到春天”“我是用鼻子闻到春天”……孩子们在大量阅读后发出了一串串“感悟”, 语言真实自然, 这即是自得自悟。可见, 网络教学是学生读中感, 学中悟的过程。

综合上例, 网络教学维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促使学生达到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它让学生自主阅读更加真实。

三、网上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探究,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知识?于是, 学生充满好奇的上网查询, 通过网上阅读, 他们纷纷发言, “我知道了在地球的温度变化下, 水可以以3种不同的形态在地球上出现, 这就是冰、水和水蒸气。”“我知道了南极的冰山就是水的固体形态!”“我还知道水的用处很大, 工业生产离不开水, 农业灌溉也离不开水, 就连我们人体70%也是水。”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 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成功必须是相互合作的道路, 群体合作的合作学习更是不可缺少的。如在教学《青青的山》一单元时, 我请学生为我们家乡美丽的黄山设计一个旅游广告, 于是孩子们先在网上查阅了黄山的相关图像资料, 认真阅读后进行了交流, 然后他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结合成小组, 开始了设计工作。由于小组每个成员的特长各不相同, 有的擅长文字描述, 有的热衷于图片设计, 大家写的写, 画的画, 忙的不亦乐乎,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 看着孩子们这些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广告设计, 我感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他们在合作中得到学习, 在合作中得到提高。

放眼21世纪, 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 更新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 对于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 愿我们的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R].中国教育报, 2000, 11, 17

[2]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6.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十六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1-001-01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乃大势所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强化教学内容与教学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方面,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由封闭到开放,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已有效的融入了语文课堂

(一)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汉语拼音对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是以后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基石。如果学生拼音学不好,无疑会给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带来严重障碍。对于“a、o、e”这样的拼音字母,虽然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已经学过,但是这几个音怎样才能发得标准,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比如教师在教“a”这个拼音字母的时候,可以通过小孩子在感情是最依赖,生活中最亲近的一张妈妈的幻灯片,先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加上一张字母发音口形对照的幻灯片和教师本人的示范发音、带读,引导学生悟出该字母的发音正确与否与口形有很大关系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这个字母的发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会令我们的拼音教学事半功倍。

(二)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儿童识字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儿童能否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准确读出字音;能否运用字的各种结构规律,分析、记忆字型;能否具备熟练地查阅一般字典,并从中选择恰当字义的能力;以及是否掌握多音字据词定音的方法等方面。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只重视识字的数量,而忽视以上所列儿童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相当错误的教学观。只有着眼于识字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技巧,最后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相对于蝌蚪式拼音字母,汉字从外形上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一个的方块。识字本身是单调而枯燥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自制力差,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较差,学习过程中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而有意注意的劣势。因此教师仅仅或者完全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具体直观、形象生动来进行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识字本身的单调、乏味,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种媒体有机组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朗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对书面材料充分调动认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给学生阅读的文章,应该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阅读与作文的联系,以读促文。特别要提到的是朗读,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在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中,现行小语教学大纲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有配以动画或视频剪辑的朗读,通过对这些光盘的播放,它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还为非普通话地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朗读能力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加上有些老师的普通话也不太准确;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这些资料的使用,解决了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为了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我利用计算机将学生的朗读录下来,播放给学生听,开始学生感到效果不好,许多学生在首次听到自己的录音后,都十分惊讶地说:“啊!我的声音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几遍下来,学生朗读地明显好多了,与教学光盘中的范读不差上下。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进步的速度往往是我们老师难以想象的。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下,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有的学生甚至比我还读的好。实践证明,这种效果比较好。

(四)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17.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十七

摘要:信息技术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而体育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的功能,整合、共享体育教学资源,是体育教师的当务之急。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体育教学必须与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实现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 学生 整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师生的互动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既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既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从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中摆脱出来。即重视师生的互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和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同时我们体育教师,敢于挑战,大胆探索研究,科学合理整合。所谓整合就是强调信息技术必需服务于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内容,强调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情,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健康课程的有机整合?联系平时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布鲁达说:“学习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随着信息化网络的广泛运用,实现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广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合理、快捷的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剪辑的方式,把互联网上有关的图片、声像等素材收集起来,把与篮球相关的视频等图像进行优化组合,制作成资源包,让学生欣赏,丰富学生欣赏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兴趣。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网络教学,刺激学生感官,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学习、自觉学习。再如:在跳马教学中,学生一看到器材跳马,学生们的气氛一下子变了,那些“调皮的”、灵活性好的学生就很感趣。而那些运动能力差的、肥胖、胆小的学生,他们就唉声叹气,并且还说“这么高啊!不想跳。”结果一堂课下来,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我在利用雨天室内课教学,让学生走进网络世界,让学生查看与“支撑跳跃”相链接的网站,了解、学习跳马支撑跳跃知识。激发部分学生对跳马支撑跳跃的兴趣,而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主要是以兴趣为主。

二、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性

体育教师必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先进的理论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应该不断地学习,扩大知识面,这些仅靠教材和教学资源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信息技术,运用网络知识,接受远程教育交流。决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自己擅长的内容教学时,讲解地细致,示范动作很规范,而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很快,而对于自己不擅长的内容,则会出现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方法的老化等不尽人意的现象,从而违背“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把问题变简单。比如:因为专业的限制,我对足球运动的了解、掌握都有限,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然后对网上所收集到的文字、声像素材,请求信息技术课老师的帮助,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处理,再运用Powerpoint或Flash等软件做成教学课件,课前在多功能教室进行播放。当学生看到优秀运动员完美的技术动作时,很大程度上激起学习热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多少能改变农村中学学生对足球不感兴趣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只注重传授技术、技能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失去了教材本身所具备的娱乐性的魅力。教学过程只注意环节和部分,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氛围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很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跳板。从学生学习的内因入手,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强调教学内容和方式体现课程的时代性,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体育课程中,最有效的体育学习是学生自觉、愉快地学习。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体育学习过程中合作性学习

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特定的群体中,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评价,达到提高学习小伙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合作学习。如学习各种球类和游戏时,独自很难完成或者是没有在集体合作中有趣,学习一些体育动作时需要保护与帮助等研究性学习更需要团队的合作与分工。有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要比独自学习能取得更高的成绩和效率。此外,合作学习要比竞争性学习、个体化学习更能促进学习者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的发展。然而在体育实践中发现,常见的体育合作学习并没有如此大的功效,因为我们所说的合作多以教师的分工意志为转移,合作成员只是完成各自的角色职能而已。当我们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合作学习时,一些学生的观点可以触发其他学习者的思考,并且不同的观点可以引发小组成员考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办法。许多研究也表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学习者相互的合作增加了观点的数量、质量,激发了学习者的参与情感,同时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创意和新奇。

五、体育教学必须与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该要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其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这种整合将学科教学的内容跟计算机及网络的运用融为一体,既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威力,又满足了学科教学的需求。不能简单的把课程整合当作信息技术加上学科课程,而是要强调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以便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体育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丰富体育教学手段、改变学生体育学习方式、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运用,提高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实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双赢”。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体育课堂教学真的添了翼,真是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活泼,课堂应该是欢乐的海洋,应该让每个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冲浪”。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宗断友.“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尝试和应用 教育研究,2006

3、黄春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技术导刊,2007

上一篇:岩土工程学绪论下一篇:美国留学 办理美国签证的六大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