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2024-10-14

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精选13篇)

1.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篇一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和四位数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好,欢迎各位同学乘坐2年级二班旅游专线列车,我是本次列车导游,今天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游览我国的名山大川,大家高兴吗?现在随着我们的列车去领略祖国的优美景色吧!(出示课件)

二、探究新知

1.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

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常年云雾缭绕,它的海拔约1873M,香山位于首都北京,秋天枫叶红似火,海拔约为575M。恒山位于我国山西,被誉为天下第二山,海拔约为2017M,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以险峻著称,海拔约为2160M,传说中宝莲灯的神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大家都被沉香救母的故事感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倡导的“六知”感恩教育,大家今后可一定要孝敬父母呀!(1)提出问题:黄山和香山哪座山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小声读一读,再想想这两个数那个

更大呢?(板书1873 575)

生:1873大,因为1873是四位数,575是三位数,所以1873大。师:其他同学还有想法吗?(指生回答并给予鼓励)

师:数位多的一定比数位少的大,对吗?比如四位数比三位数大,那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生:举例说明。

师:同学们自己发现了比较数的大小有一条重要规律是什么?(板书:数位多的一定比数位少的大)2.四位数和四位数的比较

(2)师:好了,言归正传。刚才看同学们在玩的同时学习了新知识,我也想考考大家:谁能帮我比比恒山和黄山,那座山更高呢? 师:指生读数,仔细观察着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1873 2017)生:都是四位数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可这次两个数都是四位数该怎么比呢?(小组、同桌、前后、师生之间讨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看他们的最前面的数字,谁的大谁就大。

师:也就是比他们的最高位,谁的大这个数就大,那现在2比1大了,还要在往下比较其他数位上的数字吗?

得出结论:数位相同时,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板书)

3.两个最高位相同四位数的比较

(3)出示恒山2017M和华山2160M 师:谁能说说这两座山,那座山高呢?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想法? 指生回答

师:为什么这一次你只比较百位呢? 生:他们的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

师:那你是不是就不用比较千位上的数呢?其实我们还是比较了千位上的数,不比的话你怎么知道他们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

生:从千位比起,千位相同,就比较它们的百位。

得出结论:数位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一样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

二、反馈练习

出示练习题,指生回答,并说一说你比较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刚才都是两个数两个数比较,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这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

独立思考解决,考虑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么能很快从小到大的排列呢? 生:可以把这些数分成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三类。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试试。

2.最小的四位数和最大的四位数

师:(结合这题中的99,指出是最大的两位数)刚才我们比较了很多的数,那我想知道最小的四位数和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呢? 个别回答,思考还有没有更大或更小的?

3.估一估

①出示课件练一练的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组织交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②出示课件练一练的2题,只要求学生能正确用计数单位。

四、1.说说你的收获,同学评价

2.思品教育,在生活中那些应该比,那些不该比?

2.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篇二

一、玩中主动思考,生疑而问

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课始,先让同学们玩个记忆王游戏,边玩边想这个游戏中藏了什么数学奥妙?

师:屏幕呈现两组数据,你们能在5秒钟之内把他们记住吗?

第一组:345345345345……

第二组:654354364365……

师:看完了这两组数据,你记住了哪一组?是什么?

师:玩这个游戏,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345345是有规律的、重复的很好记,而第二组没有规律很难记。

师:345345345345……这样的数以345为一组不断重复出现。

数字记忆游戏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孩子们在游戏、对比中发现规律、便于记忆,学生能够在玩中学,自主感知,提出初步的学习主题。

二、紧扣生活情境,“问”上核心

教材中呈现的主情境图是蒙古族同胞们正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有序地观察会场图,你有怎样的发现呢?和同桌说一说。

生1:灯笼是一个大一个小。

师:能说得更加完整吗?比如,灯笼是按一个大一个小的规律排列的。

师:谁也像这样说说其他物品的排列规律。

生1:彩旗的颜色是按两面红一面蓝的规律排列的。

生2:气球是按两黄一红排列的。

生3:柱子是两圈黄一圈红色进行排列的。

对于这些规律孩子们能够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说出来,进行迁移举一反三。因此进一步设问:“对于这些物品的排列规律,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孩子们便不自主地展开提问。生:我发现他们的排列都是有重复规律的,他们的排列一样,有的不一样,老师,我们可以把它们重复的现象进行分类吗?这样以“一”得“多”,也就是以一个问题中辐射到多个问题,孩子们能够从排列规律中,自主寻找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三、有效设计问题,“问”有所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先看灯笼,师:你能不能想办法把灯笼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10秒的时间记录在纸上,写好就举手,看谁写得最快!这时学生被逼急了,就发问:“这不可能,除了不画图,我可以寻找到更快的方法。”孩子们便开始动笔跃跃欲试。有的孩子想到了圆形、有的想到了用打钩、打钗等,这时候学生的方法便反应到用画圆、符号等来替代,从而在实际操作中享受多样创造数学的体验,也让孩子逼有所问。反馈时有的学生用大圆圈表示大灯笼、小圆圈表示小灯笼。有的以打节奏的方式,大声表示大灯笼,小声表示小灯笼。还有的用动作表示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接着教师让学生对比画图、数字、文字、符号这4种表达方式,设下疑虑。师:“此时你在思考什么呢?”有的学生问“哪一种表示更快、简洁”呢?也有的学生问“同一个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吗?等等。让学生体会在多种感官的体会下,感知同一个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用怎样的方式更简洁。这个环节孩子都能举一反三、寻找最适合、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此环节还可以重组教材,设置反面教材,可以出示一些没有规律的灯笼,让孩子思考:看到这些灯笼,你想做什么?生:我想重新排列,让他们有规律地排列,人们看得更加清楚。师:如果想让灯笼有规律变化,你应该怎样创造?

四、及时解疑,“问”有所寻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解疑则是思维提升、创新的过程。

师:如果接着继续摆花盆,会怎样呢?其他规律如果也继续下去,下一个应是什么?再下一个呢?你能像老师这样试着问一问同桌吗?

师:通过说一说,说得完吗?你想告诉同学们什么呢?

生1: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表示说不完呢(省略号)为什么呢?

师:用省略号更加简洁,同时重复现象至少出现两组才能配上省略号,当我们发现不断重复的规律后,你又在思考什么呢?

生2:我想知道灯笼的规律,第25个应该是什么颜色?

师:除了用数数的办法,还有什么办法?

生3: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先找出几个一组,算算有几组,剩下的几个,从头数起,想想排在第几。

此环节教师提供多种观察、思考、语言表达的时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大胆推断下一个会是什么,引发学生“说不完”,生发用什么办法来表示,进而理解省略号的作用,全方位地体会不断重复的奥妙,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引发思考,甚至拓展到更远、更深的数学问题。

五、开阔数学视野,“问”活课堂

教材中,除了对主情境图中重复现象的观察、分析外,我还让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的重复现象。课堂上这个环节最为激动,孩子们收集了很多数学信息,当学生提到时钟的24时是重复的现象时,我赶紧展示钟面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思考:“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一个数字一个空格,一直重复的规律。

生2:我发现时间不停地转,白天12小时和晚上12小时不停地交换进行。

师:是呀,时间就是这么一圈一圈地转动着。除了时间还有别的规律吗?

生3:每个星期也是这样的规律。

师:怎样说呢?

生4:今天是星期二,明天是星期三,然后星期四、五、六,最后又回到了星期二。

师:真行,是的,这就是周而复始,一周一周地重复着。

生5: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也是交替重复着。

生6:老师,窗帘上的凹凸是重复现象吗?窗户的开关是重复现象吗?

生7:老师,你今天穿的裙子有很多重重的图案。等等

师:对于这些重复出现的现象,你想接着研究什么呢?

生:我想研究今年是猴年,下一个猴年在什么时候?要怎样计算呢?

此环节课前让孩子调查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学生收集足够多的素材,给这堂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大调控了课堂节奏,孩子们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寻找许多重复现象,与同学共同分享数学的乐趣,孩子们的思绪万千,联想丰富,能够把重复的现象由“教材”变通到“生活”,由“静止”到“运动”,由“简单”到“复杂”,在不断地惊喜中“发现”,寻找重复的“美”,孩子们的思考达到极致,调动整个课堂氛围,充分开阔了他们的数学视野,碰撞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3.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篇三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4.二年级数学北师大下册教学总结 篇四

一、学情回顾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本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材回顾:

本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8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领域有4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竖式,万以内数的认识,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分、秒;“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方向与位置,测量,认识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有1个单元,主要内容是调查与记录。此外,还有“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

三、目标达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通过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的情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第五单元“加和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第七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方向和路线”。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第四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第六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重难点突破:

(一)、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生活中的大数

(二)、教学难点:加与减、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时分秒

五、教学成效: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 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5.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篇五

学情分析:二年三班现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1人。该班学生整体素素质处于中等水平,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强,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优良。学生总体上说比较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4/5学生能扎实的掌握。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17页《过河》,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用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力目标:通过去鄱阳湖旅游“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在这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春游的好日子,你们喜欢春游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

(出示鄱阳湖风光图片)

师:你们看,这就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它位于长江中下游交界处,江西的北部,像一个巨大的宝葫芦,想去吗?那我们跟着导游赶紧出发吧!

(出示汽车动画图片)

师:导游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课件出示复习题: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30+8×4 5×2+3 80-64+8 5×9-5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7×6=42 60-42=18 6÷2=3 18-3=15 学生回答

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鄱阳湖(出示图片)这里烟波浩淼、水草丰美,湖中有大量长江流域的珍贵鱼类漫游,每年有许多珍惜的鸟类栖息在这里,使得鄱阳湖的风景显得更加宜人。看到这美丽风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鄱阳湖太美了

生:有机会的话我要带爸妈一起来。

师:鄱阳湖的景色非常美,你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快看看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要坐船。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过河》。(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出示情景图

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

师:你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你是怎么估的?

生1:我估计大概需要7条船。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这样用总人数60人除以9,大约需要7条船。

生2:我估计大概需要6条船。方法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是人数多算了,所以我从7条里减掉1条船,大约需要6条船。

师:那么到底需要几条船呢?谁会列式回答

生:29+25=54(人)54÷9=6(条)

师:谁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把分步式列成综合算式

生:29+25÷9 师:这样列式行不行?请小组讨论

生1: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不行,因为这样就先算女生要几条船,男生没算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这部分应该先算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创造一个符号,把它写在答题卡上。

小组合作交流

展示 29+25÷9 29+25÷9(29+25)÷9 师:请你们讲讲你的创意?

生1:我用划横线表示这部分先算

生2:我把先算的部分用线框起来

生3:我用括号表示29+25先算

师:这么多的表示方式,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别人写的我们看不懂。

师:是啊,所以在数学上使用统一的符号--()小括号(板书)

你们觉得小括号在咱们生活像什么?

生1:像两面墙。

生2:像茶杯的把手。

生3:像一对耳朵。......师:同学们想的都很贴切,以后只要在数学算式中发现了小括号,就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

那这道算式小括号放在哪儿呢?

生:给29+25加小括号。

师:那带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师带读

师:我们会读这个综合算式,那会计算吗?在书上19页完成。

学生计算

师:通过对“过河”问题的解决,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符号朋友--小括号,谁能讲讲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生1: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知识反馈

出示课件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80-(64+8)5×(9-5)

(注:采用前复习题1的题目,小括号采用动画飞入的效果)

2、同学们完成的不错,淘气得知我们在学带有小括号的运算式题,也给我们送来了两道题,你们能独立解决吗?

(课件)做一做:(83-35)÷6 94-(25+19)

学生汇报,同桌检查,做对的小朋友请举手。同学们算得又对又快,淘气很高兴,并把掌声送给大家。

3、下面请小朋友们去掉94-(25+19)这一题的小括号再算一算,然后比较两题的异同。

(课件)比一比,算一算:94-(25+19),94-25+19。

加上小括号就改变了运算顺序,你们说小括号的作用大不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想一想身边的数学问题,有哪些问题能用到小括号?(笑笑第一次买了4本本子,第二次买了3本本子,每本2元,她一共用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

6.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篇六

课题:练习二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系统比例的知识,能熟练运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归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归纳

1.什么叫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怎样解比例?如何验算解比例是否正确?

3.什么叫比例尺?我们学了哪些比例尺?怎样利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中有什么变化规律?

二、练一练

1.完成第26页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2.巩固比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完成第26页第3、5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3.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第26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三、课堂小结,多元评价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二

比例

7.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篇七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8.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二、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

1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 “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以商是6。2.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1)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2)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1 ~ 5题。

9.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篇九

田家河小学 丁学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6-P87 教学目标:

1.结合“游乐场”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教学重点: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口算习题。

2、对口令。(对部分表现好的同学应提出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同学应予以鼓励。)

二、出示教学目标(板书课题)

三、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游乐场去转一转,看一看那里有什么好玩儿的好不好。

四、建立模型,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把书打到第86页,先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一边说看到了什么,教师一边板书条件。)

有4辆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做2人。有9节车厢,每节车厢做4人。小火车:每人3元 碰碰车:每人5元

同学们,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方案

一、学生能较好的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方案

二、学生提问题比较困难,教师可先应用课本上的问题进行教学。然后再让 1 学生题几个相似的问题在解答。

问题

一、买5碰碰车的票需要多少元? 问题

二、24人能坐满几节火车车厢?

问题库:以下问题可做备份,操作时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为主(1)每辆碰碰车坐2人,4辆碰碰车一共坐了多少人?(2)如果9节小火车都坐满,一共多少人?(3)4个买票的人都坐碰碰车,一共要用多少钱?(4)每节小火车有4个轮子,9节小火车共有多少个轮子?(5)有18个人要坐碰碰车,需要几辆?(6)买3张碰碰车车票的钱能买几张小火车车票?(7)假如你有10元钱,想怎么玩?

同学们在游乐场玩得很开心,数学问题解决的又那么好,老师为了奖励你们,请你们去熊师傅快餐店吃盒饭好不好?不过熊师傅的快餐店比较远,需要乘车,每道算式就是一张车票,小心,算错了可就上不了车了哦。(出示口算)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剪票上车

9÷3= 48÷8= 27÷9= 49÷7= 16÷2= 42÷7= 54÷9= 81÷9= 18÷3= 54÷6= 63÷7= 4÷4= 6×7= 36÷4= 12÷6= 7×9= 2.快餐店中的数学

经过了我们细心的口算,我们坐上了去往熊师傅快餐店的公交车,不一会我们就到了熊师傅快餐店的门口,熊师傅快餐店的门口可真热闹,你们看小白兔刚从快餐店门口走出来,它说什么来着?”

小朋友们,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吗?小朋友们,你们看谁又来了,原来是一只大灰狼,大灰狼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它说我用了24元钱,我花的钱是小白兔的几倍?你们会算吗?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列式吗?大灰狼刚走,奶牛壮壮也来买快餐了,你们看它拿了一张面值20元的人民币,它在思考着,20元能买几盒盒饭呢?小朋友们,你们快来帮助奶牛壮壮算一算。你们说一说20元能买几盒盒饭呢?我们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小朋友们,你们还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3.倒水中的数学问题

好了,吃完了饭,老师要带大家去喝点水, 你们看,淘气在倒水的时候也在思考着数学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淘气又有遇到了什么问题? 一壶水正好倒满6小杯,这壶水也正好倒满3大杯,一只大杯能倒满()只小杯呢?小朋友们,你能帮助淘气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动动脑子想一想。

4.飞镖游戏

吃过盒饭,喝过水后,淘气他们去了游乐场的另一端玩投飞镖的游戏,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淘气投镖得了27分,浩浩得了24分,亮亮得了26分,除此之外,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对了,智慧老人还告诉我们,他们每人都投了3次。那你们能猜猜,他们每次各投几分吗?(出示表格)淘气每次投9分,因为9×3=27(分)(或者说,27÷3=9)。浩浩每次投8分,因为8×3=24(分)。

那亮亮呢? 有的小朋友想到了,亮亮如果三次都投9环,得分一定是27分,如果三次都投了8环,得分一定是24分。亮亮得了26分,说明三次当中有投9环的,也有投8环的,亮亮有两次投了9环,一次投了8环,那么9×2+8=26(分)。如果亮亮两次投了8环,一次投了9环,那么是多少分呢?我们可以列出算式8×2+9=25(分),所以不可能是两次投8环,一次投9环。

大家想一想还有其它的可能吗?例如亮亮可能一次投了10环,两次投了8环。10+8×2=26(分)对了,没有其它的可能性,因为这里没有10环。

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如果每人投3次,他们最好成绩有可能得28分吗?对了,不可能,就算3次都投中9环的话,得分最高也只能是27分,所以得28分是不可能的。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在游乐场里你们学得高兴吗?都收获到了什么呢?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数学问题其实很多,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小朋友们,让我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吧。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小朋友们,再见。

五、作业: 1.填一填。

3()()三十二

()八二十四()()五十六 六()四十八

二八()四八()

2.连一连 63 9 8 2 3 16

9÷3 54÷9 16÷2 9×7 4×4 27÷3 183.把4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4.除数是9,被除数是54,商是多少?

5.学校有72人参加游泳训练,9人编一队,可以编几队? 6.果园里有45棵苹果树,每行9棵,共有几行?

10.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篇十

西安工大附小数学组 黄蒙蒙

教学目标:

1.结合评选吉祥物的活动,体会统计调查的必要性和收集数据的方法。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知道常见的调查方式,并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调查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常见的调查方式,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课件、投票箱、四种动物的贴画、选票。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孩子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大家要为我们班评选出一个吉祥物。黄老师前期做了一个调查,这几种动物比较受大家欢迎,看看它们是谁?(出示四种动物:猴子、大象、熊猫、兔子)

[设计意图]:通过六一儿童节评选吉祥物的活动,引出本节课主题——评选吉祥物。

二、探索新知 1.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1)让你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你会选谁?为什么?

(2)你们选的都不一样,到底选谁呀?(引出选“喜欢人数最多的那只动物”)(3)怎样才能调查出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

引导学生说出常用的调查方式,如投票、举手等,并重点阐述投票的具体过程。

[设计意图]:设计了紧密联系的问题串,通过“怎样才能调查出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切身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并认识常见的两种调查方式:举手、投票。

2.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1)投票

(2)选两个即将进行唱票的学生,对台上唱票的学生和台下记录票数的学生提出必要的要求,并进行唱票。

(3)选出3位学生的记录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

说不同之处 说相同之处

(4)根据整理结果填写表格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投票——唱票并记录——统计整理——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对统计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从更深层次体会到统计的意义。

3.回忆本节内容,梳理主要知识点

请你们回忆,在评选的过程中,我们都做了什么?

调查(投票、举手)——记录(1、△、□、√)——对比——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评选过程,引导学生再次感受统计过程中的几大环节及其作用,再次加深调查方式及记录方法在学生心中的印象,突出重难点。

三、习题巩固

1.教材第87页第2题。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统计信息,并学会对图中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与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对图中各种图形的个数进行统计,并学会利用统计出来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

2.教材第87页第3题。

将统计与比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统计结果思考在饮食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提取图中已统计好的数学信息,会对图中信息进行比较,并提示学生关注饮食,只有注重均衡营养,才能健康成长。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回家后,将你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爸爸妈妈进行分享。2.教材第89页第2题填写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

11.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篇十一

成都市茶店子小学张照坤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根据钟面得出简单的经过时间。2.结合作息时间和各项活动的经过时间,发展时间观念,逐步形成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3.可以用时、分、秒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会根据钟面等运用多种方法得出经过时间。2.学生能体会和理解时刻和经过时间的区别和练习。

三、教学用具 课件、钟面模型。

四、教学过程

师:看看,这里有好多的五星,这节课,张老师要请你来摘五星,你可以用摘得的五星换奖品。想看看摘星规则吗?如果你能仔细倾听同学发言和老师要求,你可以摘得一颗星,在摘星栏的倾听栏;同学发言精彩,你还能表扬他,在表扬栏摘得一颗星;如果同学说遗漏了,你能补充,在补充栏摘得一颗星;如果你有不懂的地方,能提出疑问,在提问栏摘得一颗星。明白规则了吗? 1.情境引入

师:闹铃响了,淘气的一天开始了,看看,淘气早晨做了哪几件事情?(PPT出示情境图)【预设】生:淘气早晨一早就起床、吃早餐、收盘子、然后背着书包上学了。师:淘气是在什么时刻做这些事情的呢?拿出题单认一认、填一填。(板书:起床、吃早饭、收盘子、出门上学)(学生自主认识时间,教师组织订正)

生:淘气6:30起床,6:55开始吃早饭、7:15分收拾碗筷、7:30分出门上学。师:像6:30,6:55,7:15,7:30这样的时间,在数学上叫时刻。2.自主探究

师:那淘气从起床到开始吃早饭,用了多长时间?要求“用了多长时间”,得先找到哪两个时间? 生:得先找到起床的时间6:30和开始吃早饭的时间6:55分。

师:也就是求从6:30开始到6:55结束要经过多长时间?在小题单上记录你的方法。(板书:6:30——6:55,经过)

(先让学生独立探索得到经过时间的方法;再组织学生交流想法;教师要注意收集不同的方法。)(1)探讨根据钟面得出经过时间的方法。【预设】 生1:从6时30开始,5分5分的数,数到6时55分,刚好经过5个5分钟,也就是25分钟,所以淘气从6时30分起床到6时55分开始吃早饭中间用了25分钟。(2)探讨根据画线段图得到经过时间的方法

生:画线段图的方法,一小段表示5分钟,从6时30分开始,5分5分的增加,到6时55分刚好5小段,就是25分钟。

师:其实刚才你们用这么多方法得到的这25分钟,就是从6:30开始到6:55结束的经过时间,它是指一个时间段。

师:仔细观察:用钟面得到经过时间和用线段图得到经过时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PPT演示)生:都是5分5分的数的。

师:一个是通过钟面得到经过时间,一个是通过画线段图得到经过时间。2.总结回顾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淘气从起床到开始吃早餐,用了多长时间”这个问题的?张老师请你安静的思考一下三个问题:

①要得到“经过时间”先找哪两个时间? ② 得出经过时间,我们用到了哪些方法? ③这些方法还能帮助你解决其他问题吗?(组织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板书)3.实践运用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淘气从开始吃早饭到吃完早饭用了多长时间?(就在你的小题单上,画一画)

(学生自主探索、组织学生交流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在钟面上画一画的方法、画线段、或者直接计算的方法。)

师:刚才你们用这么多种方法得到了淘气吃早餐用了20分钟,再来看:淘气收拾完碗筷,背着书包准备去上学了,那淘气从收拾完碗筷到准备去上学用了多长时间? 生:用了15分钟。30分-15分=15分,所以用了15分。③ 总结回顾

师: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计算经过时间?

12.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篇十二

实验小学东校区

陈 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第34、35页的内容。是关于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涉及到分米、毫米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通过设计测量等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实际体验,构成表象,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并掌握了关于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表示的意义,形成一定的表象,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并且对于米和毫米之间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也能较好的运用。同时,学生的测量经验也有一定的基础。个别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知道有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对于具体表示的意义,学生还不是能很好的掌握和体会。

三、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 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五、教学难点: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六、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10厘米长的吸管、6.3厘米的吸管、1分硬币等。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猜谜语: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打一文具)

2、师:这样的小小谜语果然难不倒大家!,今天咱们就来估一估、量一量,看看铅笔有多长。(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两只铅笔长短,激发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学会用估、量等方法来进行物体间长度的比较。)

(二)、探索新知

1、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以及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师:咱们在测量长度单位时,都必须要用上长度单位,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

师:米和厘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利于学生之后学习新知识进行联系。)

2、认识分米

(1)估一估,这只绿色的铅笔有多长?(2)测量验证

师:要想知道铅笔到底有多长,估一估还不行,还得拿出尺子量一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跟绿色铅笔一样长的吸管,请你拿出来,测量之前,想一想测量时要注意什么?(3)汇报测量结果(4)介绍分米

师:同学的速度真快,一下子测量出了这只铅笔的长度正好是10厘米。瞧,智慧老爷爷有话要对我们说呢。请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师:在国际单位中,10厘米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分米。也就是说,1分米=10厘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也就是1dm=10cm。

(引导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加深印象。)(5)感知1分米的长度

师:通过刚刚智慧爷爷的介绍呀,我们知道了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1分米吗?(组织同桌三人一起找一找,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只要我们能在尺子上找到10厘米,就能用1分米来表示。

师: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到这么多1分米,你能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吗?(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建立起1分米的概念后,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1分米有多长,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6)探究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刚刚同学们测量出这绿色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么,你们能帮老师数出米尺中有多少分米?

1米=10分米

用字母表示1m=10dm。(板书并读一读)

3、认识毫米

(1)测量红铅笔的长度,说说你的测量结果。

师:刚刚咱们对绿色的铅笔进行了测量,学习到了这么多新的知识。想不想知道红铅笔要带给咱们什么惊喜呀?请你拿出尺子,量一量,这红铅笔到底有多长。(2)介绍毫米

师:咱们在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不能正好读到几厘米,有时会多出几个小格,这是就需要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毫米”。向这样的一小格表示1毫米(结合课件),那么比6厘米再多出3小格就是多3毫米。(3)观察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尺子,找一找1厘米中间有几个这样的小格,有什么发现。师小结:1厘米中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长1毫米,10个小格就有10毫米。也就是说1厘米=(10)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1cm=10mm(教师板书)

(4)感受1毫米有多长。(利用1分硬币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米和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对抽象的对等关系有进一步的直观体验。)

4、寻找生活中的分米、毫米 师:通过刚才为两只铅笔测量,咱们认识了两个新的测量单位,分米和毫米。还记得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1毫米呢?(学生用手势表现)想一想,找一找,量一量,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分米,又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加强对分米、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

(三)运用新知,巩固提升

1、填一填、想一想(组织学生讨论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课件呈现)

师:结合咱们二年级上册的测量知识,我们已经有了两位长度单位老朋友,米和厘米,今天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吗?1厘米呢?1分米呢?1米呢?那么,请你再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填一填。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米=()分米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说一说理由 3分米=()厘米

40毫米=()厘米

3、读一读,淘气的日记。

(设计意图: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从简到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课后延伸。

让学生回去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分米、1毫米,在什么情况下用到分米?毫米?

13.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 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拨一拨”,“数一数”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过程与方法:通过在计算器上拨数的活动,了解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教学准备:计数器、学具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二、新授

1.教学读数、写数

(1)教师板书:298,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字。(2)说说为什么这样拨。(200代表2个百,90代表9个十……)(3)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百零二(4)学生完成P30的练习 2.学生学习“三千八百”

(用同样的方法,不过是一百一百地数)3.指名读数,并跟拨计数器,还可以在桌子上写数(不带零的数,中间有1个或2个零的数,末尾带零的数)4.想一想

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2)中间有一个或两个、三个零,只读一个零(3)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5.写数时要注意什么?(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三、试一试

1.学生完成第(1)小题(1)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1--

2.学生完成第(2)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块糖一袋,有10块糖一袋。(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3)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3.完成第(3)题

(1)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先用计数器拨一拨,数一数再书写。(3)学生上台板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拨珠子,数大数,写数 教师鼓励学生回家后多数一数,写一写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3.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975.()、995.1005.()、1025 997、()、()、1000、1001.()3800、()、4000、4100、()、()

上一篇:以月球为话题的中学作文下一篇:最新入党申请人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