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范文

2024-09-15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范文(精选8篇)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范文 篇一

发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得以不断变革与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又攀新高。然而,这却给我国小学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蝴蝶效应。他们开始在学习、生活和适应社会等各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且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本文以农村为研究视角,就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背景、以及应对措施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为顺利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文本指导。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社会各主体对于小学生心理活动在其许可范围内能够达到最佳功能状态所进行的心理指导性教育。一般来说,小学生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与特征:一是心理特点符合其年龄特点;二是情感稳定;三是人际关系较为和谐;四是强大的自控力;五是有正常智力;六是适应能力较好。那么,现如今我国农村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背景是什么?它还存在有哪些问题呢?我们又能采取何种途径与方法来发展我们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背景 1.理论背景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不同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根据这些纲领性文件可以看出,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由于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还是相差甚远,那么在农村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可谓是势在必行了。2.实际背景

近些年来的一些问卷调查表明:现如今我们竟有90.3%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出现易怒、任性、嫉妒、自卑、抑郁、厌学等心理问题。这是因为在广大农村,多数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且工作繁重,从而以错误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使得孩子的心理不能得以健康发展。同时,农村小学教师心理知识的缺失也是造成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农村以科学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不清不重视、行动迟缓迟观念

尽管这些年来农村小学在尽力跟上时代步伐、随上国际育流,然而在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是模棱两可、应付了事、不予重视,游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浪潮之外。这主要还是缘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而且教育观念与城市相比还是太过传统化了。比如说,“教师中心”的观念还在小学中坚守阵地,迟迟不肯退去,使得小学生性格压抑,一味顺从,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得以有效解决;又例如,我们一直以来都狠抓的“应试教育”,更是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一味地为升学率而教育学生,从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就“雷声大、雨点小”了。2.缺乏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是十分需要专业化的教师人才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更是明文规定:“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可是,我们农村的小学是怎么做的呢?不难知道,我们农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他们来源复杂不稳定,且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还是无证上岗。因此,我们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是相当薄弱的。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育化

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都在和学科教育纠缠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一直是处于学科教育的从属地位,是为学科教育而服务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也是形式化、机械化地向学生灌输理论性知识,很少或较少地将理论知识与心理辅导的实践相结合。这就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同虚设,也使得小学生的心理难以健康发展。4.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在农村,大部分的小学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师往往就将思想品德中的道德教育当做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了。甚至于已经开设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也往往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将其引入德育化的万丈深渊。我们可以说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对其心理健康的成长大有所益。然而,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与德育教育等同起来了。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它到底有多薄弱,这也就是现如今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将发展农村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

二、发展农村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国家层面

从国家角度来看,一是国家相关部门要下达一些关于发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以便于学校按照文件的指示来更好地投入到发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去;二是要建立一些专门组织来对各个小学是否对小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大监察力度,使得学校能够对此教育持之不懈地坚持下去;三是要要完善一些保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发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得以合法化,且受到法律的保护。2.社会层面

从社会角度来看,一是要建立一些自发性组织来对农村的小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二是要使社会媒体们伸出援助之手,多多开播一些关于心理健康与辅导的节目,扩大对小学生的辅导力度;三是一些网站应该安排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网页发放在网上以供小学生来浏览学习,实现自我心理的赎救。这样,就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地成长与发展。3.学校层面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组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小组长,并由教务处、大队部、班主任以及心理辅导员等人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的带领下,制定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目标及任务,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同时,可以设立专门针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室,使得学生们有任何心理问题可以前来咨询。而且,这个小组还可以再设立一些评估监察分组,督促并监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力度,同时可以对本周、本月或本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做好下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班主任而言,更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不太严重的心理疾病,并及时将个别突出的学生转交心理咨询辅导室,以至于不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

(2)开办家长学校,实现家校合作

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大多数的家长还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的,而且他们并不太把心理健康当作一回事儿。在他们看来,孩子们身体的健康才是最大的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总会挂在他们的嘴边。然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心理问题他们都不是怎么会关注的。同时,农村的家长们经常会以错误的教育方法来管叫自己的孩子,如棍棒教育的非打即骂,这样就容易使得孩子与家长出现隔阂,造成孩子良好性格的缺失,从而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因此,我倡导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使得家长们认识到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学会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其中,开办家长学校的形式可以是举办一些公共讲座对家长们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可以是观看教育片,学会与孩子们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可以是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增进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减少摩擦,更能减少心理问题。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可以使得家长们更能理解孩子,也使得学生们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与发展。(3)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开办心理活动课,并按照不同年龄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使得他们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还应该定期开放校内的心理咨询辅导室,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有地方去治疗自己的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4)营造良好并合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环境

营造良好并合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环境有两点要求:一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校物质文化环境;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环境。在营造学校物质文化环境时,学校应尽可能心理化:如设置一些暖人心易的标语,举办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黑板报、班级墙报等;还可以积极召开主题班会、校园广播、集体讲座等。而在营造学校精神文化环境时,要注意加强校风、班风、学风这三风的建设;而且,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还要自己的新形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5)加强对学校教师的心理辅导,大力支持心理教师的工作

学校应该经常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普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心理咨询的技巧,强化教师的心理品质,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处理。同时,学校对于心理咨询教师所开展的日常工作必须大力支持,并对其工作加大投入力度。(6)建立短信息平台

在农村,由于信息较为闭塞,因此我建议学校建立一个短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上,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平时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互相倾诉总比他们都压抑在心里要的很多;学校也可以通过短信息交流平台了解学生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上的困难,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的滋生;同样,家长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与孩子互相交流,了解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及时地帮他们疏导心理上的难题。而且,我觉得社会也可以参与进来,集思广益,为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献计献策。这样,学生、学校、家庭及社会四位一体的信息交流平台就为减少小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生奠定了基础。4.教师层面

(1)教师自身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培训

在农村,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还是十分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们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了。通过定期的培训,教师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将会与日俱增。同时,加强教师理论的学习,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在帮助学生们疏导心理问题时,教师们你才会更加专业,更加有经验,做起来也会得心应手,也就更能杜绝学生们的心理疾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下去。(2)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将其适时地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层面。例如,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积极挖掘其中潜在的心理教学内容,适当地巧设环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的心理氛围,从而在心理上就为小学生学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3)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性评价

对于学生,教师必须做出合理、正确、公正的评价。对于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历程而言,只有合理性的评价才能帮助他们塑造一个健康的性格。如果对于学生们的评有失偏颇,这会使小学生在心理上就否定班级、否定班级,甚至是否定教师。这样,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阴影,从而使得他们性格扭曲,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5)开展多种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如此之重要,那么教师们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此教育。一是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同时由于少先队活动的趣味性、活动性、交流性从而更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二是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开办主题班会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得小学生更能印象深刻;三是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心理活动课来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问题;四是教师可以通过成立心理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当心理委员一职,在其领导下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们藕池互相讨论学习如何才能保持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学写心理日记,让他们在日记中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以与教师相交流,从而共同克服心理上的困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心语赠言”、“心理热线”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家庭层面

(1)家长应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相交流

对于小学生而言,除了在学校待的时间最长以外,剩下的就是在家的时间了。要想使孩子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家长应常常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通过互传字条、互做游戏以及一起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在孩子心理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也能及时地发现,并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2)家长应多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家长平时应该多多关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提高自身的心理辅导水平,从而学会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难题。(3)家长应与学校、老师时常保持联系

与学校、老师经常保持联系,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到孩子近期的最新动态。思想上有没有变化,有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障碍难以克服等家长都可以及时知道,从而与学校、老师一起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保持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为低下的农村小学生而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这样,就能够使得小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能得以更完善的发展。在此,我希望通过本文论述的途径和方法是真的能够在心理上帮助到农村的小学生使他们得以远离心理疾病。参考文献

【1】唐红波,陈俊 刘学兰.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8.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范文 篇二

一、开设专门教学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带动整体素质发展的道路。培养或聘用专职教师担任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 并把课程列入正式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人际交往、耐挫能力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有效化研究与实践要积极开展科研立项, 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 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鼓励教师发表论文、出版专著, 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 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成绩和贡献。正确理解知识与创新的关系,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看知识容量的多少, 还要看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有足够多的知识增长点。最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否在教师身上有效地内化为素质。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作支撑, 创新最终只能流于空想。另一方面, 也不能因过度强调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否则学生所学的将是缺乏生命力的僵化知识。

二、注重学科教育渗透——增强集体教育效果

由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步骤的机械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使教学失去活力。为此, 要切实提高我国心理健康院校教育的质量,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如何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病理来分析教学模式的应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实践性教学是内科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习内科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深入临床、接触患者, 不断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文科利用教学挂图或多媒体演示, 再现实景让学生进入“角色”, 理科设置的问题就是身边耳濡目染的, 如水电费问题的收费改革等。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体验成功。如让记忆力好的学生承担背诵表演, 口齿流利的承担朗诵表演, 计算能力强的承担运用简便方法表演, 综合能力强的承担综合概括释疑表演, 书写工整的展示练习。

总之, 学生有什么样的优点, 教师就为他们搭建什么样的平台, 从而让各层次的学生知道, 每个人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 都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茁壮成长。

三、开展班级主题活动———优化集体教育模式

1. 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建设, 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按照他们成长的客观规律去施加教育影响, 才能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德育理论能否真正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成长的规律, 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特征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 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只有如此, 才能加强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建设, 才能给教师搭建起与学生相互交流、借鉴并传授经验的平台, 才能为教师建立共同学习的机制, 才能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积累, 以便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由此可看出心理健康教学建设的必要性。

例如:Y教师在主题为“学会赞赏”的班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中, 设计了活动“性格自画像”。通过“我给树叶画个像”“我给动物画个像”“我给自己画个像”等几个环节, 通过平等、民主讨论的方式帮助、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面对自己的性格弱点, 剖析现实、独立思考、认识问题、分析原因, 从而解决问题。最后一个环节是“我为画像美美容”, 让学生扮演“性格美容师”角色, 寻找“塑造完美性格”的“美容”方案。这一活动不但富有趣味, 学生乐于参加, 而且“渡人自渡, 化人自化”, 学生在互动中出谋划策、群策群力, 初步探究和共享一些有效的完善塑造性格的方法, 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2. 预防教育是集体教育的基点

在班集体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 积极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 努力预防问题学生心理的非健康发展。如教师在主题教育“我能行”活动中, 设计:给自己找优点、给别人找优点 (他人暗示的延续, 强化被人肯定的感觉) 。最后, 教师总结:人的能力、优点不是天生就有的, 别人对我们的赞扬和肯定也不是随意可以得到的。因此, 要建立自信, 一定要努力发展、提高自己的优点和能力, 并从尽力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锻炼、培养。做事要有一个信念, 那就是———我能行。

四、依托心理咨询平台———畅通个体疏导渠道

依据咨询资料, 汇总分析后, 归纳出咨询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 主要如下。

学习类问题, 如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挫折适应以及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我校充分利用青春期的教育中心, 从初一开始, 定期分班级向学生开放, 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生理卫生常识, 理解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 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 从而优化学生心理。根据教学设计, 在选择的教学环境下, 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落实。一般教师先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 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协助学习, 对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师生进行总结。教师在讲评某一问题的时候, 除了对于共性的问题详细分析, 对于某些重要问题也要突出强调。教学反馈除了依据课堂的氛围、与学生进行座谈并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外, 还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听课评课, 从而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 这是社会赋予理想化师德的神圣起点。由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 因此对师德的要求似乎再高也不过分。传统的看法认为, 教师应珍惜自己的地位和作用, 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 把为人民、为集体、为社会忘我工作、多做贡献当做自己应尽的义务, 做到爱岗敬业、不断汲取新知、认真搞好教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而且, 在遭遇挫折和困难的路途上, 还需要努力克服困难, 不惜汗水和心血为祖国和集体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可以感染学生, 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学校应充分发挥和强化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针对心理有一些问题的学生, 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类, 提纯共性, 重视个性。开放心理咨询室, 出发点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疏导”的渠道, 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着眼点是对具有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分析, 拿出正确的诊断意见, 提供科学的指导措施, 疏导心理障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 目的是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以学科渗透、团体教育、预防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 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提高理论水平,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化、最优化。

摘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层面归纳, 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从实施教育的类型归纳, 是以团体教育为主。学校德育工作者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有效化研究与实践。可以通过开设专门教学课程、进行学科渗透、开展主题活动等以团体教育、预防性教育为特征的途径进行实施。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途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陶漫.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以皖北地区5所地方高校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 (3) .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范文 篇三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受到来自社会生活等多方的压力之下,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消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中职院校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目前,多数的中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只是作为一门辅助式的课程,对教材的选用也没有针对性,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让中职院校在意识上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要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是中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其次,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此来保证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使心理教育课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中职院校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多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三、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在中职院校中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防治。第一级预防网络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与其下设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成。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下设的指导中心,由有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对统筹规划好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实施落实。第二级是在学校的各系建立心理辅导站,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是在学生当中成立心理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然后由学生会设立的心理部进行统一管理。学校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起到桥梁作用,及时地发现并反映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抓好入学的心理教育工作

中职生虽然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中职生在入学之初会产生一种自卑失落的心理。因此,做好入学心理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职院校要加强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才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进行成长。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拥有特定的地位与使命,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更要营造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张扬自我个性、释放内心激情、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的平台,以此来减轻中职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紧张,为其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校园氛围,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中职院校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磨炼自我、完善自我,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中职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职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强毅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中职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状态。

六、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中职院校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基层、最主要、第一线的教育者和服务者;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的兄弟和知心朋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和有力保障;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艺术大师。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班主任工作极其重要,针对学生们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班主任应予以及时疏导和教育,不能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存在任何不满或歧视,而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最实、最细、最完美,在学生中真正树立起一个和蔼、真诚、友好的班主任形象,用真情去感染学生。要做到这些,班主任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年轻人缺少阅历,犯错误再所难免。列宁都说过:“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谈话是门艺术,批评也是门艺术,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并且灵活应用,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你的教育,才能达到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教育和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到学生中间去,做深入细致的观察、调查和研究工作,了解学生,把握学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帮助学生一起克服。

另外,班主任要注意经常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教育学生如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生活的向往,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端正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七、结论

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范文 篇四

一、从学、练结合到教学能力的转化

现行篮球教学中,一般还停留在如何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篮球技术和战术,而忽略了在学生掌握技术、战术后,怎样去进行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只会做而不知如何进行教。因此,这就需要确实抓好课堂的学练结合到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采用趣味练习,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要在学生熟练动作的基础上提高言语要求,以言语来标志新动作,并组织动作的进行。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要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

教师不但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展示自己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能了解其内涵,达到掌握技术、战术的目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和发展,真正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练习,形成自我对技术、战术教学的体验,并把这些体验转化到今后从事的篮球教学中去。

二、多媒体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应用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它集形、声、动、静于一体,把它用于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声音、图形、图象、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现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周期,真正的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

多媒体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袼褙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只有我们正确、恰当、灵活创造性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使之用到实处,恰如其分,一定能发挥它的教学优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把课堂教学空间容量留给学生

尽可能地结合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培养其组织能力,裁判工作能力等。如让学生进行教学与训练的实习;轮流带准备活动;分组练习时轮流担任小组长;讲解规则与裁判法时,由学生执行临场裁判;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比赛等。教师依据学生的执行的情况进行认真、详细的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和今后注意的问题。前者能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后者使学生明确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篮球教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1)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教育就要符合学生的整体发展,要考虑学生的需要性。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成了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出发点,如:健康生存的需要;生长发育的需要;是以素质、技术和技能,以文化修养及其知识为目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超越自我实现精神追求为目的等等。一旦体育教育顺应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则能进入到学生自我保留的范围,显现出应有的影响。

(2)发掘学生个性的潜能。个性化体育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个体潜能的优势,认为每一个人内在具有的亮点。篮球运动实践可以帮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之处,帮助他们找到如何发挥自己价值的途径和方法。

(3)篮球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独特的个体,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如要求学生参加篮球竞赛活动,根据学生自身个性特点,通过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合理、正确地安排学生参与一些竞赛活动,将有助于加速某些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使其多种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4)篮球教学比赛法。比赛教学法是在比赛条件下,按统一的比赛规则和以最大强度来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众所周知,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但是这样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单调。所以将比赛教学法运用到普通高校篮球课教学中,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巩固和提高篮球技术、战术,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和班级之间的友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道德意志品质以及培养终身的锻炼意识和能力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5)篮球教学手段要灵活。在篮球教学中,运用教法、手段要灵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整体指导相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根据篮球教学的特点,把篮球技术要领提炼成口诀,授课效果很好.因为口诀的语言比较具体、生动、形象,学生一听即懂,能达到强化记忆,掌握技术要领的目的。

(6)创造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创造性的教学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人才。因此,这就给教师提出个高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掌握创造性教学方法,勇于进行教学探索实践。如我们在篮球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了逆向作业,自拟试卷法,即让学生自拟教材,自己发现题点、题干并以回答,或教师事先规定类型、题量、分值等,让学生按要求自己拟出试卷并附标准答案,这样的手段可激发学生的自由性,使之由被动完全作用到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此还运用了归纳演译法。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记住技术要领,教师讲解技术动作和做过表示范后,启发学生将要领概括归纳为简明扼要、形象准确的几个集注要点,由繁化简,以便记忆。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范文 篇五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青年官兵的身心发育正处在这一阶段,认知、鉴别、自控和调适能力相对较弱,极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属于典型的心理障碍多发群体。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对官兵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繁重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使广大官兵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基层消防官兵在执行灭火战斗、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的任务以后,脑海久久出现亲身处置过的惊险、恐怖场面,长期心有余悸、惶恐不安等。随着官兵来源的成份越来越复杂,思想状况也越来越活跃,青年官兵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文化生活负面影响对官兵干扰不断增多,迫切需要加强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特点规律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尤其需要重视官兵心理问题。通过剖析部队近年来发生的案件和事故,大多与青年官兵心理障碍逐步郁积和得不到及时化解有直接关系。这也说明,产生心理障碍后,如果错过最佳时调节期和治疗期,就会由一般的心理障碍,发展为严重的精神疾病,会对官兵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重视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是加强消防部队建设、圆满完成各项消防安全保卫任务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从优待警、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做好经常性管理和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有益补充。各级要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符合部队实际、适应官兵特点的心理工作方法和途径,确保广大官兵始终保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圆满完成各项消防安全保卫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二、加强教育,注重引导,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新理念。在新时期,一方面,部队官兵尤其是青年官兵在利益调整、竞争加剧、环境封闭、训练艰苦等现实条件下,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少官兵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还存在着“四不”现象,即有了心理问题不知道,知道了又不在乎,即使产生了痛苦感也不敢说,别人发现了还不承认。这些官兵之所以存在此类心理问题,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观念滞后。因此,要使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必须首先在帮助官兵树立心理健康新观念上下功夫。一是纠正官兵对心理健康不重要的观念。科学研究早就发现,人的生理与心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我国古代中医学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只有将生理与心理视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才能正确认知在我们自身发生的一切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更进一步地说,官兵个体生理的疾病,常常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心理的疾病又很容易催生生理的病态。二是树立官兵心理健康与思想健康紧密联系的理念。心理健康是思想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主体具有健康的心理反映活动,才能保证其所形成的观点、立场及态度等符合客观实际,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而思想健康又将有力地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合作,多管齐下,建立健全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机制。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要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深入下去,就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使这项工作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从消防部队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当前应主要建立健全如下机制:一是建立支、大、中队官兵心理问题三级预警体系,预警体系的主要功能就是及时而准确地发现官兵中己出现或潜在的心理问题。预警体系主要由依法组成的三级工作小组构成,即中队有骨干信息小组,大队有心理咨询小组,支队有心理医生参加的心理教育和疏导领导小组。预警体系的工作程序是,中队骨干信息小组发现问题,应迅速将其整理上报大队心理咨询工作小组,大队工作小组将调研后形成的基本结论上报支队工作小组。支队工作小组一方面进一步对下面反映的信息进行研判,制定工作对策,指导实施教育与疏

导方案;另一方面,及时将研判的信息呈报上级政治机关,以使上级机关掌握情况,必要时给予各种支持。预警体系作用发挥的效能如何,直接关系到部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必须做做到组织落实、职责分明、反应快速、情报准确。二是要建立官兵心理档案。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心、情况分析等方法,摸清官兵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由卫生

部门或在专家指导下做一些必要的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要紧密联系官兵日常工作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搞好心理疏导。善于发现和认真分析个别官兵行为上的异常表现,找准心理症结及其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缓解和调控,避免心理矛盾加剧;对有心理疾患的,应积极治疗,不适合服役的,要按有关规定处理;重要岗位和关键部位的人员,发现明显心理不适的要及时调换,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三是健全政工干部、专职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卫生专家三层次的心理辅导体系。第一,基层政工干部应成为部队心理辅导工作的主力军。主要负责组织本单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对官兵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第二,专职心理工作者,即支队配备的兼职心理医生和政治机关负责心理教育和疏导的干部,主要负责部队心理辅导计划的制定,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以及对个别官兵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第三,心理卫生专家,即支队配备的有心理卫生专业资格的工作者,以及聘请的军队、地方心理卫生医师、教授及研究员等,主要负责政工干部和专职心理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以及对处于心理危机的重点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基层官兵心理压力有的是部队、家庭和社会综合因素影响所致。各级要积极探索部队、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法,积极借助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做好心理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四、创新形式,增强效果,提高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实效性。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要在讲求实效上下功夫,防止形式主义。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不能片面地追求形式,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创造新的形式,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必须从一开始就把步子走扎实,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切实做到科学、实在、管用。因此,部队各级要高度重视抓好官兵的心理教育,掌握好消除心理障碍的最佳时机。把心理健康纳入政治教育计划。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军地心理专家进行专题辅导,采取问答式、辩解式等方法,让官兵亲身感悟中体会到,健康心理既是部队战斗力和安全稳定的基石,也是每名官兵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增强搞好自我心理调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我筑牢心理防线。针对官兵有心理问题怕说出来暴露隐私、被人取笑不愿谈,说出来不被理解等情况,充分利用军地心理学专家授课辅导之机,挤出时间请专家帮助一对一对释疑解惑;依托卫生队建立心理咨询室,在政工信息网上设置“心语信箱”“心理门诊”“倾诉箱”等栏目,安排心理医生接受咨询;借助“三互”小组平台,在官兵中开展“换位思考、信任倾诉”活动,让官兵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互吐真言、互交真心、互换真情,使抑郁心理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节。针对消防部队担负的特殊使命和对官兵的心理素质要求,组织官兵进行高空跨越、高空攀爬等行为拓展训练;组织官兵在浓烟、毒气等恶劣环境下的实战心理训练,增强险恶环境和复杂条件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6.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篇六

————万云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

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穿德育工作,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我们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

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在德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让师生都参与进来,组织校外活动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学在无形中渗透。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可以“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 1

成良好的校风。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生活都特别复杂,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指导学生为父母制作一张生日贺卡,为父母洗一件衣服,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四、通过少队活动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

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小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

7.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篇七

1. 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对于许多事物的理解及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造成自卑、沉默、性格孤僻, 直接影响到其健康发展, 甚至对其今后的人生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 还需要重视其心理健康。在课堂上, 老师应积极做好组织、协调的工作, 控制好课堂气氛, 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交流等活动, 心理氛围处于最佳状态, 体验情感、情绪得到有效的调节, 心灵的沟通更加充分。有一个典型案例:某学校的五年级女生, 性格内向, 没有朋友, 学习生活习惯较差, 上课思想易开小差, 作业错误率高, 成绩起伏较大, 分析其各种因素发现其为独生子女家庭, 家长对她期望太高, 喜欢将其与其他孩子相比较, 并对其持否定态度, 后来经过转校, 老师对其也没有较多的重视, 加之胆小沉默的性格, 与其他同学的沟通较少, 久而久之, 形成了自卑、脆弱、不合群等问题。针对该情况, 心理健康老师将该学生的情况如实反映给任课老师, 上课时老师对其进步予以鼓励、赞赏及支持;课间让她帮老师做一些简单轻松的事, 使她有了较大的价值认同感。老师与其家长充分沟通后, 使她在家庭中能得到合理的肯定, 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她也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主动与同学交谈, 在集体中人际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 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2. 满足合理需求

小学生的合理要求包括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 物质需求是保障生存的必要条件, 心理需求包括赏识的需求、榜样的需求、成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沟通的需求、表现的需求等, 任何一个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都会对其成长造成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教师应为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提供更好的条件。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 对许多事物没有判断力及自制力, 容易为了满足需求而采用不正确的方式, 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在满足其合理需求的过程中, 及时发现问题, 并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正确的引导, 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3. 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小学生生活范围较为狭窄, 与老师的接触较为频繁, 老师的思维逻辑、言行举止、言论观点等都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 甚至直接关系到学生世界观的变化, 因此老师不仅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而且其自身需要拥有健康的身心及较高的素质, 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引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出现问题时, 老师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 以耐心、爱心及真心对学生进行品质的塑造, 净化其心灵, 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辨别是非, 对事物的善恶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拥有健康的心灵。

4. 改善校园环境

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学校应尽量加大投入,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设施环境。学校应拨款将校园环境进行改造, 修整教学楼, 购进相关的体育设置、教学器材, 做好校园的绿化工作, 使学校呈现出环境优美、公共活动场所整洁、教室明亮的景象。优美的环境下, 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陶冶其高尚情操, 从小建立起环保意识。 (2) 文化环境。在操场边或者学生活动较为集中的位置建设文化宣传栏, 各个教室均组织学生制作黑板报, 进行文化宣传, 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让学生处于文化氛围中, 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优化其心理环境。 (3) 风气环境。学校应注重风纪的管理, 净化校园风气, 班级也应该做好相关工作, 使学生能够自觉约束行为, 培养行为控制能力。

5. 建档并跟踪调查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因此需要将学生的情况制作成系统的信息档案, 信息内容包括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生活能力、与其他人的相处状况、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等, 为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也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的变化及成长, 发挥出全力, 改正缺点。

总之,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时期, 该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其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性格、意志、人格、心理健康、兴趣爱好、想象、思维逻辑、注意力等各种品质和能力。因此需要学校、家庭成员及社会各界均重视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立格.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医生”[J].陕西教育 (理论版) , 2006 (9) .

8.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范文 篇八

一.提高教师素质,发挥主导作用

要把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因为教师不仅要有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必须有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全面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在充分发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导趣、导思、导法、导作等,把学生引导到自觉加入健身的行列中去。

另外,教师要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与生活方式、习惯,重视身体锻炼与保健,使自己处于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创设健康的体育课堂环境。

健康与安全的环境是保证教学和学生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能激发和促使学生参加有益的健康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康的课堂环境包括:健康的物质环境、健康的人际环境,健康的教学环境。

1.健康的物质环境

教师上课前要检查场地和器材,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选择运动场地时不要在高低不平的地方上课,也不要在交通繁忙或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上课。在野外水域游泳,要了解当地的水域状况。学生上课的服装和鞋必须符合运动卫生的要求。要注意天气条件的变化,夏天防止中暑,冬天防止冻伤,大风、大雾天气不宜跑步,天阴下雨当心路滑。运动时要让学生带上必要防护用具。

2.健康的人际环境

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室外进行各种运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以及课内的各种角色之间都要进行广泛的接触,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際环境能满足学生认识上、情感上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处处热爱、关心、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友好、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信任、协作、竞争的伙伴关系,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

3.健康的教学环境

健康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课内各项活动以及教学活动的各项安全措施。教学的组织要严密,要符合安全要求。教材的搭配既要有上肢练习又要有下肢的练习;既要有右手的练习又要有左手的练习;既要有速度、力量、跳跃的练习又要有耐力、柔韧性、灵敏性的练习。保护的措施要落实,要建立课内的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运动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结束后要作好放松运动。

三.加强理论课教学,传授健康的知识。

中学体育教学中理论课的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一方面,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愿意上体育理论课;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方法简单,手段单调,内容很少涉及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因此,室内理论课的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教育,用生动典型的健康方面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树立增进健康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直观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录像、CD、幻灯片等手段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健康知识的学习,把运动卫生、生理卫生、保健卫生、运动损伤的预防、简易急救、饮食与营养等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健康,但体育锻炼并不等于健康。如果我们不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就起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相反还会损害健康。因此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某一动作,更重要性的是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体育素质差异,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运动量,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去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知道在锻炼时,必须全面锻炼身体,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另外,还要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长久锻炼的品质,才能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安全知识融于体育游戏之中

上一篇:签合同授权书下一篇:电视剧拍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