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标准化—10、职业健康(精选12篇)
1.安全生产标准化—10、职业健康 篇一
新建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JHTJ-6标段施工总价承包投标文件技术分册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0.1 职业健康安全保障目标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以人为本,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的规定,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改善劳动条件,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项目部在工程现场成立职业健康安全保障领导小组,各作业工区设立工地医务所,配备必需的现场检测、检验、治疗设备及药品。主治医生承担临床病人的诊治,卫生防疫专业人员负责工地日常卫生防疫工作,做好工地食堂、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及工地劳动卫生监督检测,组织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协助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发生的传染病及时报告。
10.2 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GB/T28001-2001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见图10.2-1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体系框图。
图10.2-1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体系框图
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体系
思想保障 组织保障 技术保障 制度保障 工会保障
职业健康安全教育 职业健康管理机构 综合管理部
专 业 培 训医疗专家组咨询劳动卫生保障计划劳动卫生业务管理防 护 设 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预防为主自救、互救卫生保健国家、铁道部相关法律、法规 集团公司、项目相关规章制度劳动条件改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劳动保护医疗所
加强劳动保护 改善劳动条件
健康保护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618
10.3 职业健康安全组织管理措施
10.3.1 职业健康安全保障组织机构
项目部成立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构,见图10.3-1职业健康安全保障组织机构框图。各作业工区设立工地医务所,配备必需的现场检测、检验、治疗设备及药品。
10.3.2 主要职责
负责项目经理部职工的医疗、保健和早期抢救工作,保证职工伤病及时得到有效救治;加强对职工进行健康教育;开展卫生防病卫生监护工作,杜绝传染病、地方病和疫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可以在工地诊断和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急症、外伤的早期抢救处理。
图10.3-1职业健康安全保障组织机构框图
项目经理、书记 项目副经理 项目总工程师 工会主席 工程 管理 部 计划财务部 综合 管理部 物资设备部技术质量部 各作业 工区
10.3.3 职业健康安全保障设施
职工生活区集中建立在避风、向阳、静辟处,与施工现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设臵防尘隔离带,以防止施工对宿舍的污染,尽可能地给职工生活在一个较清洁的环境中。
在生活房屋、办公房屋室内安装风扇、空调及取暖设施,以利夏季防暑降温及冬季保暖。
在生活区设立职工活动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运动设施,以利于职工在 空闲时间能锻炼身体。
生活区设立足够数量的卫生设施,保持职工宿舍区内的卫生。室内外卫
生经常清扫,保持地面干净,日常用品摆放整齐,注意室内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清新,有条件时在室外种植花草,美化环境。
在生活区外围偏僻处设立生活垃圾池,生活垃圾在生活区内采用封闭式容器收集,然后统一倒入垃圾池,再按当地环保规定运至指定垃圾处理地点统一处理。严禁随地丢弃生活垃圾。
生活区内设臵有取暖设施的公共洗澡间,洗澡间内设臵冷热水管,保证职工在工作后能洗澡,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
10.4 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措施
10.4.1 劳动保护措施
10.4.1.1 重视劳动保护工作
劳动保护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而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在施工中,加强行政管理,搞好劳动保护工作。
利用工地板报、宣传栏、班前点名等形式加强劳动卫生防护知识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施工管理者加强监督,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坚持佩带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上岗作业,并建立奖惩制度。
建立工作时间的限制和休息时间,规定休假制度,从时间角度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采取各项劳动安全与卫生措施,从作业场所、环境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施工前与施工技术人员密切联系,使施工组织措施符合劳动卫生保障要求。合理组织劳动力,严格按照劳动定额组织施工。在实际施工中,由劳动卫生保障中心负责劳动卫生保障工作的监督与落实,必须强化管理,保证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保障施工顺利完成。
10.4.1.2 劳动保护用品配备
视施工需要、施工场所中危害因素和劳动安全与卫生要求,合理配备足够、齐全的劳保防护用品。
选择齐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雨衣、雨靴、手套、防护口罩、面罩等,既要使用方便,又要对危害和危险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选购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且保证质量,选购时审核其产品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在使用前用简易方法进行质量检察,发现不合格,及时更换。
劳保用品必须提前采购,配臵充足,统一发放。
10.4.1.3 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建立劳动保护用品正确使用管理规定,所有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接受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是:是否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穿戴是否正确,是否穿戴足够防护用品。
能否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对防护效果、对劳动者保护效果影响很大,即使质量好的防护用品,如果使用不当,也不能起到防护作用。因此使用者一定要按规定正确使用,熟悉、掌握防护用品使用方法,上岗前按规定穿戴,不能图省事、怕麻烦,只有正确发挥防护用品的作用,才能避免或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10.4.1.4 完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
施工现场由于机械震动多、噪声大、露天作业时间长,在水泥装卸、搅拌及电焊中,工人常接触、吸入大量粉尘,易引起矽肺、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耳聋、震动病等。在施工中主要采取完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等预防措施。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在有毒或粉尘多地方,作业人员要戴防毒、防尘口罩。
采用无噪声或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替代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解决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问题。
改善作业环境,对产生有毒气体和粉尘的场所,设臵除尘设备及消毒设施,增加通风换气装臵和采光照明设施。
取消和减少手持震动机械,操作时使用防震垫、防震手套,以防止震动病的发生。
电、气焊作业尽量实行隔离作业,电焊工必须戴专用防护面罩、眼镜和手套。
在施工、生活区域内设臵标志、信号和防护装臵。在经常过往的地点,为安全设臵通道、便桥,安装防护设施和照明设施。
在机电设备安装防护装臵和漏电保护装臵,在运转机械上设臵安全启动和迅速停车装臵,在高空作业时,为防止落物伤人、坠落摔伤设臵工具箱和防护网等。
合理安排工作和作息时间。夏季露天作业,延长中午休息时间,避开高温、高辐射环境下作业,作业人员戴手套、草帽、穿工作服,及时向作业人员提供含盐的清凉饮料。
10.4.2 医疗卫生保障措施
成立专职的保障机构,配备具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专业工作人员。同时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药品配臵必须保证医疗用药。加强药品管理,所用药品必须为正规厂家生产,注意使用期限。积极与地方及上级医疗机构协调,做好伤病员后送工作。
10.4.2.1 卫生防病措施
在大批施工人员进场前,提前对施工地段进行卫生学勘察,对该地区传染病、地方病的流行分布,传播途径,病媒生物,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并提供可行的保障措施。
进行健康教育。让广大职工了解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危害性、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预防方法。
在施工工地和生活区范围内,统一部署灭鼠、跳蚤、蚊虫等宿主生物措施。
积极与当地上一级卫生防疫部门协调沟通,接受其卫生防病工作指导,注意当地疫情情况。
工中体检时,严密监测,防止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的发生。及时发现,及早处臵。
10.4.2.2 疫情报告制度
建立重大疫情的报告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交通检疫条例》及《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在突发疫情时,及时上报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和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并协助上级卫生部门实行应急处理措施。
制定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应急处理措施,时刻防止上述事件发生,出现上述事件时及时做好治疗、转院、呈报等工作。
工地卫生所医务人员负责做好地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发现传染性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由工地卫生所医务人员负责隔离观察治疗(必要时交专门医院治疗),做好接触者的隔离观察和消毒工作,并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报告。
10.4.3 职业病防治措施
10.4.3.1 加强职业健康体检
上岗前对从事粉尘、噪声、二氧化硫的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体检项目:
粉尘作业:内科常规检查,心电图,肝功能,血、尿常规,高仟伏胸部X射线摄片,肺功能。
噪声作业:内科常规检查,耳鼻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纯音听力测试。
二氧化硫作业:内科常规检查,眼科、耳鼻喉科检查,胸部X线摄片,肺功能。
在岗期间每年对上述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进行一次职业健康体检,体检中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受检者本人并安排进一步诊治,对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并妥善保存。发现职业禁忌者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10.4.3.2 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
粉尘、二氧化硫、噪声每3~6月监测一次,或根据施工情况适时监测。对有害因素超标作业点提出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建立有害作业点劳动卫生档案并妥善保存。
10.4.3.3 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规范劳动施工组织
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作息制度,合理安排劳动作业强度,严禁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下的作业行为。明显扬尘应及时洒水,减少对当地居民和施工人员危害。卫生、工会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将劳动卫生保护工作纳入工地安全检查日程,定期考核。
2.安全生产标准化—10、职业健康 篇二
同样在2004年, 国家在工矿、商贸、交通、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烟草行业也在2009年明确提出行业各单位要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借助矿山、建筑、危化品和机械行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 2010年4月《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YC/T384-2011) 正式发布实施, 为烟草行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活动, 提供了理论依据。按照国家和烟草行业的要求, 烟草企业要同时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体系, 搭建二者的一体化安全管理体系就是摆在烟草企业面前的实际问题。
一、搭建一体化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烟草行业从2004年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到目前基本上全行业所有单位均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GB/T28001-2001) 标准要求建立了安全管理体系, 而且大多都是“三标一体”或“二标一体”。相对于质量管理体系, 行业各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基础还是比较薄弱, 在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和作业安全要求及安全行为要求上多为行政法规和通知, 缺少技术层面的指导。所以需要将各项要求通过标准化这一科学的管理方法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提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使管理体系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所以在2010年烟草行业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 国家烟草专卖局 (公司) 有关领导就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行业安全标准化建设, 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操作层面的技术支撑, 保证生产经营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作业人员行为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促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的提升。
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 实行两种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 不但会使企业安全管理出现盲从, 无从抓起, 而且会导致管理资源的浪费, 使管理效率和水平下降。所以烟草企业必须要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一体化建设, 通过有效的整合管理资源, 实现两种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 共同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这是烟草企业安全管理的必经之路。
二、搭建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通过对比分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素和内容, 我们发现两个模式所依据的管理原理是相通的, 实施的方式也很相似。而且两个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使一体化建设成为可能。
(一) 二者的管理原理是相通的, 都是强调预防为主、持续改进以及动态管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采用的基本原理是系统化的“戴明模型”, 分为计划 (Plan) 、行动 (Do) 、检查 (Check) 、改进 (Act) 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为企业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 持续改进企业绩效, 实现既定目标。而安全生产标准化旨在通过企业自我检查、纠正和完善这一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 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自我检查、纠正和完善本身就是PDCA的一个循环, 而且每一个过程也遵循PDCA的过程。
(二) 二者的实施方式相似, 而且在内容上易于整合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均强调企业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通过制度建设, 建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和操作规范;通过运行控制, 规范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 通过持续改进, 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二者在实施的每一个过程, 其要素大多数都可以一一对应, 从而实现在内容上的整合。而且由于二者侧重不同, 在过程上又可相互补充, 互相完善, 确保了达成结果的一致性。
(三) 二者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我们都知道标准只提要求, 不提具体的方法, 这就为各标准的整合运行提供了接口, 而且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AQ/T9006-2010) 标准中, 随处可见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GB/T28001-2001) 标准的引用和借鉴。在烟草行业, 考虑到各单位基本均已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在编制《烟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YC/T384-2011) 时, 便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所有要素融入标准化的规范中, 为烟草企业一体化建设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从表面上来看, 这两个体系完全是不同的模式, 但经过分析可以发现, 两者具有共同的PDCA循环方式和相似的实施方式, 而且可以相互兼容。从而使我们相信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一体化建设是可行的。
三、如何搭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一体化建设是当前烟草企业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那么要搭建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1) 两个体系侧重点不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企业管理的做法和程序, 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进行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安全管理理念, 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 控制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安全生产标准化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具体要求, 它要求企业各个工作部门、生产岗位、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各种设备设施、作业环境, 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等要求, 强调用法规抓安全, 用制度保安全, 克服了工作的随意性、临时性和阶段性, 从而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2) 两个体系的标准适用范围不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下称28001标准) 的适用范围可谓包罗万象, 无论是雇员数上万的跨国集团公司, 还是寥寥数人的微型企业, 无论是从事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型企业, 还是提供娱乐设施的人员密集场所, 皆可按其标准建立体系, 获取认证资格。而安全生产标准化, 我们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下称9006标准) 为例, 其适用范围要狭窄得多, 9006标准称:“本标准适用于工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及对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服务和评审;其他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可参照执行。”它以工矿等生产型企业为主要目标。
既然28001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 那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针对某个行业作出特别规定, 而是只能规定一些通用的、框架性的要求。作为粗放型的标准, 只提通用要求, 而无具体实现方法, 具体要求要依靠标准实施人员对职业健康安全法规中针对性要求的理解, 考虑适用的法规要求及实际情况, 自行将内容完善。而9006标准由于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可说是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共性基本要求, 在具体操作方式上要详尽得多。
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所执行标准的要素存在差异。前面提到过,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在实施的每一个过程, 其要素大多数都可以一一对应, 从而实现在内容上的整合, 但是各自所执行的标准在要素的描述和要求是有差异的。下面分别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GB/T28001-2001) 和《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第一部分基础管理规范》 (YC/T384.1-2011) 的个别条款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384.1标准提出了“4.1.2.1根据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制定企业年度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说法。而对28001标准而言, 变化了的条件可能会使得目标不再可行, 所以28001标准中目标不一定会以年度为期限。
两个标准对于文件的要求差异也颇大。28001标准原文为“重要的是, 按有效性和效率要求使文件数量尽可能少”, 即应适当文件化。对384.1标准而言, 则是要求要详尽具体化为规章制度, 在384.1标准的4.5.2条款中要求企业至少应建立包括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管理、文件记录管理等26类安全管理文件, 并详细规定了每一类安全管理文件的内容。两个标准规定的繁简差异极大。其实规章制度数目多少并非重点, 重点在于内容是否涵盖这些要求。
在28001标准之中的“4.4.6运行控制”条款, 不过短短一百多字, 而在384.1标准中则花费大量篇幅, 从“设备设施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八个方面详加要求, 甚至《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第二部分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整个部分都是运行控制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比较宽, 适用范围广, 注重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具体而全面, 注重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所以搭建一体化安全管理体系要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框架, 把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素融入其中, 使两个体系的要素和文件达成一体化, 通过PDCA循环的过程管理, 确保整个体系有效运行和组织绩效的持续改进。
在要素和文件一体化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主线,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素和文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实效性。一体化建设要对两个体系融会贯通, 发挥各自的优势, 先行建立的要保持, 后建立的不能另起炉灶, 而是要互为补充, 相互利用。同时要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能达到的要求的, 要严格落实;对标准要求不适用企业的或标准本身不完善的, 要从法规的基本要求出发, 积极探讨更为有效的方法予以实施, 切勿好高骛远, 一味盲从, 造成管理体系“两张皮”。
2) 全面性。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 是对企业安全生产方方面面工作的全面梳理和优化, 不应偏废任何一个方面。此外烟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重点突出了生产安全, 未对治安安全做出具体要求, 而且由于未涉及印刷行业的标准, 对铝箔生产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在烟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中也未有要求, 所以烟草企业在搭建一体化安全管理体系时应考虑建立这两部分的企业标准, 已保证一体化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性。
3) 可操作性。任何管理体系的建设都要注重企业的实际情况,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一体化建设也是着眼于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既要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 同时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于不符合企业实际, 难以操作的制度和标准, 对企业来说就是摆设, 就成了“皇帝的新装”, 无任何实际意义。
烟草企业要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一体化建设,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编制实施方案, 成立组织机构。实施方案要明确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进度安排和具体要求。应体现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的主导思想, 组织机构可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管理/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小组组成。
2) 标准宣贯活动。烟草企业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较为熟悉, 但《烟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各单位接触较少, 应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培训, 重点学习和理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素和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掌握两种模式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所在。
3) 现状评价和分析。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行梳理, 在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基础上, 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要求, 从时效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重新审视现有管理体系, 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 包括组织机构的调整、文件 (记录) 的整合和完善、安全设施的建设以及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并明确具体的时间进度。
4) 改进措施的实施。按照既定措施和时间进度严格实施, 并对实施情况验证, 不符合体系和标准要求的, 再整改再验证, 直至达标为止。
5) 自评和复评。改进措施实施完毕后, 按照标准化规范要求, 逐个模块、逐个要素, 分部门编制自评表, 按照岗位达标 (操作达标) , 专业管理达标和企业达标的顺序, 逐级开展自评工作。并根据自评结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按照相应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标准要求申请复评。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当前烟草企业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而且是烟草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两种管理模式即有相同点, 具有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 同时又各有侧重, 适用范围和要素之间也存在差异, 所以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既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更要充分分析、理解和掌握两种模式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所在, “求大同存小异”, 既不能偏废, 搞绝对化, 也不能盲目跟风, 造成管理体系“两张皮”问题。只有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 遵循时效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并不断持续改进, 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最终达到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和安全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趋势探讨[M].科学出版社.
[2]王海军, 曲福年, 晓讷.关于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思考[J].劳动保护, 2010.
3.安全生产标准化—10、职业健康 篇三
关键词:管理体系:标准:整合
近年来一些企业纷纷宣称建立了“三标一体整合型管理体系”,但由于缺乏在标准层面的统一规范,各个企业在整合的过程中往往漏洞百出。相当一部分只是将EMS和OHSMS整合在一起,有的甚至只是三个体系文件的合订本。也有的企业以卓越绩效等模式为统领来整合三个标准体系,有的根据三个标准体系的条款对应关系进行合并同类项。我国如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上率先推出三标一体的国家标准,必将大大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这也是我国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在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
一、三个体系标准整合是标准发展的趋势
体系标准整合是21世纪管理标准化发展的基本趋势。这是降低组织贯标成本,实现不同管理体系有机整合,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而OMS、EMS、OHSMS这三个目前被各类组织广泛应用并纳入第三方认证,影响最大的管理体系标准的整合更是当务之急。
实际上,三个标准的一体化整合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一直鼓励的管理体系标准设计和建设思想,并贯穿在三个标准制订的过程中。ISO9000:2000的2.11条指出:“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连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使用共有要素的单一的管理体系。这将有利于策划、资源配置、确定互补的目标并评价组织的整体有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战略咨询组(ISO/SAGE)早在起草ISO14000标准之前,就对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考虑到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均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尽管分别建立体系,最终还会融合在一起,可能会更有效率。因此制订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时。应与ISO9000标准保持协调和相似”:而OHSMS18001与ISO14001基本上采取了同样的管理体系思想、方法和结构。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加强了对三个标准整合的研究。2003年以来,欧洲标准化协会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大纲”:英国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框架”;日本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架构及应用”:我国一些研究团队也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而到目前为止,研究比较多的还只是对组织在建立标准体系时如何将三个体系加以整合。其中有代表性的,国际上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动,由法国、荷兰、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7个国家组成的一个专题研究小组,课题的名称为《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体化实施》(Integrated Use of Managementsvstem Standards)。国内一些贯标实践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经验探讨,如吴庆善(2002)、陈宁娜(2006)等。
纵观前人的研究,对标准本身一体化的研究大多只是在结构、框架上进行比较、整合,而缺乏从内在机理上加以剖析。这也正是到目前为止没能提出一套完整的三标一体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三个标准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从标准设计和建设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整合的基本思路。
二、三个标准具有一定的整合基础
也许正是基于在标准制订时对管理标准一体化整合趋势的认识。目前QMS、EMS、OHSMS这三个标准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内在联系,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1基本思想相同。三个标准制定的基本逻辑思路一致,采用相同的管理体系思想和方法。其核心内容都是根据管理学原理,为组织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组织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的目标。三个标准的内容都体现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等管理原则。
2运作模式相同。三个标准都采取系统的方法,建立一个完整、有效、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都采用基于PDCA的过程方法,通过识别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视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3框架结构相似。三个标准的管理性要求有很多相似的部分。条款具有一定对应关系。如“文件控制”、“记录控制”、“方针目标”、“组织结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要求”、“交流与沟通”、“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
三、三个标准整合的基本思路
三个标准的整合必须是有机的整合。整合应考虑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覆盖OMS、EMS、OHSMS三个标准的全部要求:二是在体系结构中,要保持原三种标准要求和运行模式的完整性,不因整合而使某个体系的运行模式和各项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受到破坏和肢解;三是要充分考虑与现有的以及可预见的其他国际标准(如SAS000、清沽生产)之间的协调,留有接口。
1以质量管理体系为轴心。标准整合一般应以包含范围广的体系标准为基准。OMS的关注对象是顾客,强调组织对顾客的质量承诺。EMS的关注对象是相关方。但仅强调组织对社会环境的承诺。OHSMS的关注对象是员工,强调组织对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的承诺。尽管三者关注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我们注意到。如果把顾客的概念拓展,让其具有相关方的含义,则可以包容三个体系标准所关注的对象。因此,三个标准的整合可以以OMS标准为轴心,EMS和OHSMS两个标准向OMS标准靠拢。
实际上,早在1996版ISO14001就指出“组织可选取一个与ISO9000系统相符的现行管理体系,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
2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三个体系标准的管理对象各不相同。0MS管理的对象是产品;EMS管理的对象是环境因素;OHSMS管理的对象是危险源。虽然三者不尽相同,但都可看作是各个相关方对组织提出的需求。因此,三个标准整合可从组织相关方对组织的需求出发,驱动体系各个过程围绕三个标准的要求而展开。以采购过程为例:该过程既需要考虑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方面的要求,又涉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两个体系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控制的要求。对该过程的整合,在确定需求、制订目标、采取措施的各个环节,均可从各个相关方的需求出发加以考虑。
3以过程管理为框架。三个标准都强调运用过程方法。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也是三个标准整合时可以采用的重要基准。整合后一体化标准的基本过程雏形如图3所示。
在三个标准整合的过程中,立足三个标准关注对象、管理对象,从需求出发,按照“需求——管理方针、目标——管理职责、资源——策划和要求——监视和测量——改进”的思路,充分考虑各个过程的输入、输出(包括涉及相关方的所有期望输出和非期望输出),确定过程的适用程序,并对其影响输出的元素确定监视和测量要求。这样,既能保证全面覆盖三个标准的要求,又能实现三个标准要求在每个过程的有机融合。
4.安全生产标准化—10、职业健康 篇四
改进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整合体系适应GB/T24001-标准
摘要:建立与实施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整合体系有利于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改版加强了其与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协调性和兼容性,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整合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在深入研究GB/T24001-2004版标准在结构框架、术语、要素名称及内容等方面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和方案的策划、资源,特别是基础设施的保障、合规性评价的`完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以及一体化内部审核的开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对策,以供企业借鉴.改进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整合体系,以适应体系标准的发展变化,不断提高企业的现代安全健康管理水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作 者:刘宏 程宇和 LIU Hong CHENG Yu-he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环境学院,镇江 21期 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年,卷(期):,16(8)分类号:X923关键词: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体系 整合 改进
5.生殖健康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 篇五
1.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生殖健康咨询师。1.2 职业定义
在生殖健康领域为个人、家庭或群体提供计划生育和母婴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监测生殖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帮助服务对象制订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并协助落实的人员。1.3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生殖健康咨询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生殖健康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生殖健康高级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1.4 职业环境
室内,常温。1.5 职业能力特征
具有较强的观察、理解、语言表达、人际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强。1.6 基本文化程度
初中毕业。1.7 培训要求 1.7.1 培训期限
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员不少于160标准学时;生殖健康咨询员不少于140标准学时;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师不少于120标准学时;生殖健康咨询师不少于100标准学时;生殖健康高级咨询师不少于80标准学时。1.7.2 培训教师
培训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员、生殖健康咨询员、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师的教师应具有生殖健康咨询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 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生殖健康咨询师的教师应具有生殖健康高级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生殖健康高级咨询师的教师应具有生殖健康高级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3年以上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1.7.3 培训场地设备
理论培训场地应具有可容纳20名以上学员的标准教室;有必要的教学设备、设施;室内光线、通风、卫生条件良好。实际操作场地应具有生殖健康咨询的模拟示教设备;有专门的网络培训条件。1.8 鉴定要求
1.8.1 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1.8.2 申报条件
——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在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基层工作岗位连续见习2年以上。(2)经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生殖健康咨询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2)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职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书。(3)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4)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经生殖健康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5)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生殖健康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9年以上。
(2)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3)取得生殖健康咨询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4)取得生殖健康咨询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5)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
(6)具有其他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7)具有其他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经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生殖健康咨询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6年以上。
(2)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3)取得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4)取得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生殖健康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5)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6)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取得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7)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取得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生殖健康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8)具有 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学位后,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2年以上。——生殖健康高级咨询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2年以上。
(2)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19年以上。(3)取得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4)取得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生殖健康高级咨询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新职业试行期间〉:
(5)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3年以上
(6)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学位后,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0年以上。1.8.3 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能力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专业能力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或模拟操作等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能力考核均采用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生殖健康咨询师和生殖健康高级咨询师还须进行综合评审。1.8.4 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
理论知识考试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为1:20,每个标准教室不少于2名考评人员;专业能力考核考评员与考生配比为1:3;综合评审委员不少于5人。1.8.5 鉴定时间
理论知识考试不少于120min;专业能力考核不少于30min;综合评审时间不少于30min。1.8.6 鉴定场所设备
理论知识考试在标准教室进行;专业能力考核在具有必要的设备及设施,通风条件良好,光线充足和安全措施完善的场所进行。2.基本要求
2.1 职业道德
2.1.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1.2职业守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国家政策。(2)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钻研业务,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4)尊重当地习俗,尊重文化多样性。(5)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2.2 基础知识
2.2.1性与生殖健康基础知识
(1)生殖健康和生殖权利的概念、理论与实践知识。(2)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3)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和信息技术知识。(4)性功能障碍、性心理障碍等性健康知识。
(5)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的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基础知识。
(6)出生缺陷、遗传疾病等相关知识。
(7)生命全过程的生殖健康关怀知识和早期教育理论知识。(8)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基础知识。
(9)与生殖健康相关的药品、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基本知识。2.2.2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基本知识
(1)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倡导和咨询方法。(2)人际交流理论、方法、技巧和隐私保护原则。(3)服务记录规范和文书档案的安全保管与使用。
(4)性与生殖健康综合咨询的概念、对象、任务和一般程序。(5)不同群体的性与生殖健康咨询方法。(6)健康教育的方法。(7)信息咨询的方法。
2.2.3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知识
(1)人口发展知识。
(2)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知识。(3)生育政策知识。
(4)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知识。(5)面向民生的服务业行政管理知识。2.2.4 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有关隐私权、人身权的相关知识。(3)《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相关知识。(4)《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相关知识。(5)《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知识。(6)《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知识。(7)《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关知识。(8)《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知识。3.3.工作要求
本标准对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员、生殖健康咨询员、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师、生殖健康咨询师、生殖健康高级咨询师的能力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
6.职业健康安全生产讲话 篇六
公司经理:XXX
同志们、大家好:
二0一0年,公司在建工程及新开工项目之多,施工任务之繁重,堪称历史之最。尤其是三季度,随着XXX工程项目的开工,我公司今年施工任务将全面展开。任务重、工期紧、施工难度大,给施工生产工作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加之三季度暑期汛期高温和洪涝灾害的影响,施工生产安全工作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确保三季度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公司最近下发了《关于做好高温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以及转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现在我就三季度安全生产工作再讲几点要求:
一、做好汛期防汛工作,建立应急保障体系。
今年汛期洪涝灾害全国面积较大,也很严重,要引起高度重视。各单位要把防汛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认识汛期防汛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建立本单位防汛应急体系,成立防汛义务抢险队,落实防汛责任制,确保防汛领导班子、防汛队伍、防汛措施和防汛物资四个到位。认真贯彻和落实公司《关于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的精神,做好施工生产安全工作。
二、做好夏季防暑降温等工作,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各项目部、经济实体,要以对员工生命和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防暑降温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和落实高温期间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加强对职工集体宿舍、职工食堂的安全管理,及防火、防触电、防蝇防鼠工作。有职工食堂的单位,严格制定食品卫生安全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染,避免食品变质引发的食物中毒以及其它事件发生。另外要特别对施工现场暑期露天作业和重点部位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中暑等意外事故发生。在高温期间,为了不影响施工生产,施工时间尽量避开中午的高温。工地上要保证防暑降温品供应,如绿豆汤、淡盐水、白糖等,同时,要积极想方设法改变劳动作业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为广大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和休息环境。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现场作业人员的身体状况,对体质较差、患病不适应高温作业的人员,可适当调换工作或解聘。
三、加强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管理。
加强对基坑壁的有效支护,塔吊等大型机械设备固定状况和各种安全装置灵敏程度和检查,提高设备抗大风、防大雨、防雷击和防倒塌性能;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尤其要做好变(配)电室的防雨措施,所有施工现场在大雨天气要全部停止供电;脚手架做到基础平整、坚固,排水通畅,拉结有效;高大模板支撑基础要平整、坚实,排水通畅;要设置垫板和钢底座;按规定设置扫地杆、内剪刀撑;拉结点设置要牢固,切实做到拉结有效,确保大模板支撑系统整体的稳固性。加强高处作业管理。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系好安全带,严格落实各类临边防护拆除内部审批制度,遇六级以上大风时,停止一切露天高空作业。主体已封顶的工程须按要求使用物料提升机上料,严禁使用塔吊上料,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对施工现场人员的岗前教育和班前教育工作。随着近年来公司体制的不断调整,公司施工队伍人员处于不稳定状态,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人员的来处包罗万象。这就给施工安全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隐患,往往这种人为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即已形成,无法拟补。因此必须加强现场安全教育工作,特别是岗前教育和班前教育尤其重要。各单位各班组要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岗前教育和班前教育记录。
五、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
三季度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和隐患整改工作,把安全隐患彻底地消灭到萌芽状态,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尤其是较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安全隐患排查过程中,要重点注意高温天气、大雨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情况下的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隐患。对查出的隐患要坚决按照“三定”原则进行整改和验证。
7.安全生产标准化—10、职业健康 篇七
1 指导思想和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 以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为核心, 以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为载体, 创新体制机制, 努力实现畜产品供需自给率达30%, 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养殖效益稳定增加, 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资源开发利用适度, 生态环境友好和谐的综合目标, 推动相城区现代畜牧业又快又好发展。
2 加强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的生态布局
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认真谋划, 扎实推进。根据相城区的特点, 结合本区土地粪污消纳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到2014年全区奶牛养殖不超过5000头, 生猪存栏6万头左右, 出栏10万头, 家禽存栏15万羽左右, 形成奶牛以种养集合为主, 牛粪经干湿分离机分离后制作有机肥, 粪水经发酵后灌溉苗木地为主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生猪以发酵床养殖为主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并且借助村庄环境绿化整治和苏州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东风, 使畜禽养殖退出村庄、退出庭院、退出散养, 进入小区、进入标准化、进入大市场的要求, 淘汰全区5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 建立以望亭、黄埭、北桥、阳澄湖四个镇 (街道) 的万头发酵床生猪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基地。家禽实施以林地草鸡为主饲养方式, 充分利用相城区15万亩左右的苗木地进行养殖, 既减少养护成本, 又生产出优质无公害禽产品, 形成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区) 为主的格局。
3 大力推进畜禽生态健康养殖, 强化畜产品安全监管常态化
畜禽的生态健康养殖, 就是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设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并按程序组织生产的过程。着力围绕重点环节制定标准化生产程序, 实现生态健康养殖。达到“六化”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一是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 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 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二是养殖场选址布局应科学合理, 符合防疫要求, 畜禽圈舍、饲养与环境控制设备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求, 实现养殖设施化;三是落实畜禽养殖场和小区备案制度, 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 配合和使用安全高效饲料, 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 实现生产规范化;四是完善防疫设施, 健全防疫制度, 加强动物防疫条件审查, 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实现防疫制度化;五是畜禽粪便污水处理方法得当, 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 达到零排放或相关排放标准, 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或资源化利用;六是依照《畜牧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畜禽标识使用实施有效监管, 从源头上保护畜产品质量安全, 实现监管常态化。通过建立健全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标准化生产体系, 加强关键技术培训和指导, 加快生态健康养殖标准化生产标准的推广应用步伐, 着力提升相城区的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标准化生产水平。
4 推进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的产业化经营
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必须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 才能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 产业的上下游才能贯通, 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的基础才能更加牢固。近年来, 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在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 我们要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生态健康养殖基地, 积极扶持畜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 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 实现规模养殖场和市场的有效对接。鼓励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型批发市场、超市与畜禽生态健康规模养殖场 (户) 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并推动畜禽生态规模养殖场上市畜产品的品牌创建, 努力实现生产上水平、产品有出路、效益有保障。
5 强化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的无害化处理
近年来, 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现, 一些地方的畜禽养殖污染势头加剧, 因此, 我们要一手抓畜禽生产, 一手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正确处理好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严格按照畜禽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 把畜禽废弃物综合防治作为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的主要内容, 根据相城区的综合治理经验, 推广以“奶牛粪便经干湿分离机分离后制作有机肥, 污水经发酵后灌溉绿化苗木地, 生猪实现发酵床养殖, 家禽实现林地养殖”的不同处理工艺, 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离改造, 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 对有条件的养殖场 (小区) 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 发展循环农业, 并按有关规定做好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6 积极开展畜禽规模场生态健康养殖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加快推进健康生态养殖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示范带动, 发挥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在标准化生产、动物防疫条件管理、安全高效饲料推广、畜禽粪便污水处理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全面推进畜禽生态健康养殖进程, 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细化分解工作任务, 加强宣传发动, 积极营造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及时总结经验,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示范推广。
7 切实推进畜禽生态健康养殖、保障畜产品安全
8.评估男性健康的10项金标准 篇八
1能在28分钟内步行3公里,并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轻快、有力的步伐。这是衡量男性身体健康的一个极佳的标志。
2有两个亲密的朋友。拥有两个亲密的朋友是男性保持健康体质的条件之一,但这两个朋友不能是固定出现在男性生活中的人(如同事、邻居或健身教练等)。心理学家谢若德博士认为,如果一个35岁以上的男性具备这一条件,就表明他拥有健康的社会关系,从而会更加长寿。
3对以下两个问题说“是”。每天早晨,你期待着去工作吗?每天下午,你期待着回家吗?经过长达30年的实践研究,格雷伯恩博士发现,对这两个问题持肯定答案的男性死于心脏疾病的几率非常低。
4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低于每毫升2.5纳克。前列腺癌专家海特罗那博士指出,男性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如果低于每毫升2.5纳克,患前列腺癌的几率就会很低。
5拥有较强的射精能力。在一次非常尽兴的床上运动后,男性的射精量应达到5毫升。海特罗那博士认为,这是男性前列腺健康的最直接表现。一个简便测量射精量的方法是:将5毫升的水倒入一个干净的避孕套内,并记住水的高度。参照这个高度,就可以在以后的性生活中估计出每次的射精量了。
6体内含有较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据调查,全球每年约有35.6万名男性死于心脏疾病。心血管专家埃克尔特博士指出:“如果人的血液中含有充足的高密度脂蛋白,就基本不必担心会罹患心脏疾病了。”男性若要增加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最好能使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达到80毫克/分升左右),需要每周至少进行4次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每次至少锻炼20分钟。
7拥有平衡的肌肉力量。大多数男性都热衷于让肌肉做过度的外推运动,如俯卧撑等。专家认为,真正具有平衡力量的男性,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力量比值应为1∶1(也就是说,如果能连续10次拉开25公斤的拉力器,就应该能连续10次推开25公斤的推力器),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比值应是3∶2(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在负重30公斤的情况下抬腿10次,就应该可以连续10次用腿压下20公斤的健身器械)。
8拥有比例匀称的头颅。专家认为,对于男性来说,面部宽度与长度的最佳比例应为6∶10。具有这种标准头颅的男性不但容貌俊美,而且很少会罹患呼吸道、下颌及牙齿等方面的疾病。
9能快速爬坡。快速爬坡是指男性在跑步机上不断行走,然后逐渐增加跑步机的倾斜度,直到他再也迈不动步子。“大部分30~40岁的男性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坚持9分钟,若能坚持12分钟就很了不起了。”格雷伯恩博士总结说。男性若能持续做15分钟的快速爬坡运动,就意味着其心血管系统处于极佳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男性的心脏若曾经出现过问题,一定要在得到医生的同意后再做这个试验。
9.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篇九
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检查内容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制定(◆是否制定了文件化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是否经最高管理者批准?)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内容(◆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是否与组织的风险性质和规模相适宜?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是否包含对持续改进、对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是否阐明了职业健康安全的总目标?)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传达与管理(◆如何向全休员工传达的?◆采取了哪些方式?
◆询问员工,看员工是否了解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为公众获得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提供了何种方便? ◆公众如何获得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是否得到实施(◆检查绩效测量结果,确认方针是否得到实施?)◆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评审与修订(◆是否有定期评审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规定?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评审过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如何对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进行修订? ◆评审、修订的依据是什么?)
4.3.1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是否建立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程序(◆有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
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程序?
◆程序中是否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要求?)
◆是否对组织的活动及活动场所中的危险源及其风险进行了辨识(◆是否按程序要求辨识危
险源及其风险?◆是否规定了辨识的范围和对象?◆是否有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清单?◆受审核部门的危险源及其风险有哪些)
◆用什么方法和怎样进行危险源及其风险的辨识(◆是否规定了辨识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方法
◆方法是否适宜?◆辨识危险源及其风险时,收集了哪些原始资料?)
◆辨识危险源及其应把握的要点(◆是否考虑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各种类型的危险情况?
◆是否考虑到可对其施加影响的相关方带来的OSH风险?
◆如何进行风险评价(◆有无规定风险评价的方法、准则和步骤?◆有无重大危险源及其风
险清单?◆评价结果是否合理?◆对新项目和变化是否进行了风险评价和事前评价)
◆如何对风险控制进行策划(◆是否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了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4.3.1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如何对风险控制进行策划(◆对潜在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是否制定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危险源及其风险的信息能否及时更新(◆有无更新信息的规定?◆是否按规定实施更新?)◆在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时,是否考虑了重大危险源及其风险(◆哪些重大风险列
入目标?◆其他风险如何控制)
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是否建立并保持了识别、获得和更新法规及其他职业健康安全要求的程序(◆程序是否规定了识别适合本公司的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方法?◆程序是否明确了获得法规的渠道?◆程序中是否规定了收集、登录、保存的责任单位和人员,是否规定了收集频次、途径、登录方法?◆该程序是否规定了对法规变更信息的跟踪及负责人?◆该程序是否规定了向员工和其他相关方传达有关法规和其他要求方面的方法和职责?)
◆适用于本公司的法规和其他要求有哪些◆受审核部门适用的法规有哪些(◆是否建立了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清单?有无遗漏?◆受审核部门适用的法规有哪些?)
◆法规信息是否及时变更(◆由谁负责?◆做得如何?)◆如何向员工和其他相关方传达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信息(◆法规信息如何进行内、外部沟通?谁负责?◆和需要了解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员工面谈,看其是否充分了解? ◆员工是否意识到不遵守法规的后果?)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本组织的守法情况及守法证明性文件(◆过去、现在有无违法?◆各项职业健康标准是否清楚?有限违背情况?◆有无守法证明性文件,如新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报告、三同时验收报告,噪声的监测数据等?)
4.3.3目标
◆组织是否设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目标是否形成文件?◆是否经领导批准?
◆是否分解到有关的职能和层次?)
◆设定目标时应考虑的一些方面(◆目标的内容是否符合方针的要求?◆目标的内容是否考虑了法规和其他要求?是否考虑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及其风险?◆目标的内容是否考虑了员工和相关方的观点?◆目标是否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承诺?◆实现目标的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考虑了技术上的问题、财政及动作上的要求?◆目标是否尽可能的具有可测量性,有无测量目标的方法?)
◆目标是否得到了落实(◆受审核部门是否均有相应的目标?◆目标是否具体并尽可能量化?◆是否设置了必要的可测量参数?◆是否制定了实施目标的方案?◆企业资源是否能保证目标的实现?)◆是否明确了招待部门和负责人?◆是否已向有关人员传达?◆有关人员是否清楚?)
◆有无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实现的证据(◆检查绩效测量结果,确认目标是否得实现?)◆目标是否定期评审、修订(◆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是否定期评审、修订?◆依据什么评审、修订?◆目标的评审、修订是否体现持续改进?)
4.3.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是否制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方案是如何制定、批准的?◆受审核部门有否相应的方案?◆是否所有的目标都有相应的方案?)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内容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是否明确了责任人?◆是否明确了实现目标的措施、方法?◆是否明确了时间要求?◆是否规定了资源保证?)
◆方案是如何监督实施的(◆由谁负责方案实施的监督?◆如何验证方案实施的效果)◆方案能否保证目标的实现(◆是否存在一个评审方案的过程?◆是否所所的目标都有相应的方案?◆有关人员是否参与方案的制定?)
◆方案是否及时修订(什么情况下修订方案?是否进行过修订?)4.4.1结构和职责
◆是否明确规定了组织的组织结构、职责、权限(◆是否有清晰的职业健康安全组织结构图?
◆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尤其是从事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的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职责是否得到规定并形成文件?◆受审核部门的职业健康安全职责是什么?)
最高管理者的职责、权限(最高管理者是否明确其各项职责?)
◆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权限(◆管理者代表是否对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负责?
◆是否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是否为实施、控制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务资源?提供资源的途径是否明确? ◆承担管理者如何表明其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承诺? ◆是否指定了职业健康安全员工代表,其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 ◆管理者如何参与和支持职业健康安全活动?
◆有关职责、权限如何传达到位的 4.4.2培训、意识和能力
◆是否确定了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对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否包括对教育、培训和经历的要求?◆是否对人员能力胜任与否进行了培训与考核?人员的安排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建立了确定培训需求和实施培训的程序◆组织是否制定了实施培训的具体计划 ◆是否根据需要制定、评审和修订培训计划◆应接受培训的人员是否都经过了培训(◆培训需示是如何确定的,是否考虑到职责、能力、文化程序以及风险的不同情况的要求?培训的对象是否包括所有员工?◆组织是否根据培训需求制定了培训计划?◆有没有进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意识、程序的培训?有没有应急准备和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和职责的培训?◆对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包括可能具有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岗位的人员)是否进行了培训并进行了资格认定?◆对内审员是否进行了培训?◆对临时工是否进行了培训?◆受审核部门员工培训情况如何?
◆培训程序和培训计划是否得以有效实施◆是否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培训的记录(◆培训是否得以实施?◆是否有记录?◆培训后是否考核?◆以何种方式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实际效果如何?)
◆供方和承包方是否需要培训?效果如何(◆培训的内容是什么?◆培训的效果如何?)◆对从事可能产生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工作人员是否进行了培训,效果如何(可能产生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岗位有哪些?是否明确?这类岗位的人员是否都接受了适当培训?是否都能胜任所担负的工作?)4.4.3协商和沟通
◆是否制定了协商和交流的程序?(◆组织是否有协商和交流的程序?程序中是否对协商和交流的方式、内容作了规定?程序制定过程中是否听取了员工意见?
◆是否规定了与相关方的沟通和协商?◆外部人员获取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途径和方法是否可行?是否方便?
◆内部协商的内容(◆员工是否参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程序的制定、修订与评审?
◆是否参与商讨影响工件场所职业健康安全的任何变化。如引入新的或改进的设备、原材料、技术、程序或工作模式等?◆员工是否参与职业健康安全事务,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策划和事故的调查处理等? ◆员工是否了解谁是职业健康安全员工代表以及谁是管理者代表?
◆协商和交流的记录◆通报组织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职业健康安全表现的过程 ◆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结果通报组织内所有有关人员的过程
◆异常、紧急情况下的信息如何交流(◆涉及重大风险的外部信息有无适当处理和记录?
◆是否保存有接收和答复员工意见建议的记录?◆是否同员工、周围进行过信息交流?◆是否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结果通报组织内所有有关人员?◆信息通报采取何种方式?◆受审核部门涉及到哪些信息交流? ◆同外部相关方的信息交流(◆是否参加政府劳动保护机构组织的活动?
◆是否同供方和承包方交流职业健康安全信息?)4.4.4文件
◆组织是否有文件化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文件是否齐全?文件是书面形式还是电子形式?(◆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有多少?◆与受审核部门相关的文件
◆三同时报告、组织结构图等是否保存完好?◆电子形式文件的使用是否有效?)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核心要素并符合其要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是否给予确定及描述?(◆职手册的内容是否满足GB/T 28001的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管 理体系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文件的接口是否清楚?)
◆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有否规定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文件是否便于查阅?)4.4.5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制定的文件控制程序是否符合要求(◆程序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可操作性?程序中是否对文件的编制、批准、发布、存档、查找、修订、评审做出了规定? ◆程序文件是否有效版本?◆外来文件(如标准)是否包括在控制范围之例? ◆是否规定了文件的保管办法?◆是否规定了适时和定期评审文件的有效性? ◆是否规定了对职业健康安全的运行起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应得现行有效文件? ◆是否规定了失效文件的处置、管理办法
◆文件的编写、批准、发布、保管、修订、评审情况(◆所有文件是否字迹清楚?
◆所有文件标识是否明确?◆文件发布前是否得到授权人的批准?◆所有文件是否均注明制定或修订日期?◆文件修改后是否重新批准?◆识别文件现行修改状态的方法是什么?是否满足要求?◆使用处是否都使用适应文件的有效版本?◆文件的查找是否方便?◆文件的保管是否有效
◆外来文件的控制(◆是否对外来文件的收集、审查、批准、归档、发放、使用、评审、更新、补充和作废等作了规定?◆执行的如何?)
◆作废文件的管理(◆是否对保留的作废文件进行标识和管理,以防止误用?)4.4.6运行控制
◆是否确定了与风险有关的运行与活动(◆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有哪些?◆与其相关的运行与活动确定了吗?◆受审核部门与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有关的运行与活动有哪些?◆如何确定的?◆何时确定的?◆是否确定了与风险有关的运行与活动)
◆对确定了的与风险有关的运行与活动是否进行了策划,是否有程序之类的规定(◆组织所使用的货物、设备和服务中已识别的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是否制定了管理规定? ◆对组织活动、工作场所、过程、装置、机械、运行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是否制定了管理规定?◆与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设备,是否有日常管理规定?◆是否有原材料供应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程序?◆化学品和设备入厂前是否评价?有无程序?◆运行程序中是否有运行准则之类内容?◆对关键设备和工序是否明确了须监测的内容和控制限界值,有无支持的作业文件?◆运行控制是否充分?能否达控制重大危险源及其风险的目的?◆运行控制程序和作业指导书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有关的程序和要求是否通报供方和承包方?采用何种方式通报?)
◆运行控制程序的执行情况(员工是否了解运行标准?◆实际运作是否严格按程序执行?是否超越控制界限◆是否按要求记录?有关的运行记录是否证明其遵守程序?◆是否向供方和承包方通报了与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信息?)
◆噪音管制(◆车间及厂界噪音排放标准是多少?主要噪声污染源有哪些?◆噪声防治设施和方法有哪些 ◆有无社区居民投诉?)
◆化学品管制(◆化学品的保管状况怎样?◆按要求使用化学品?◆是否存在渗漏情况?)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中已识别的潜在事件或紧急情况有哪些?(◆组织、部门中可能产生潜在事件或紧急情况的设备、场所、活动是否得到明确?◆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紧急状态是什么?◆以往是否发生过?◆一旦发生会产生怎样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是否建立了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是否有程序?◆程序中是否规定了确定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内容?◆是否针对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规定了处置对策)
◆依据程序做出响应,能否防止或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针对事故和紧急状态采取的对策能否起作用?◆对策是怎样确定的?是否经过认证?◆是否有明确的处置程序、方法、措施和组织领导?◆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和资源保证? ◆有无与相关部门联络的规定?)
◆是否有对程序进行定期演练的规定(◆如何规定的?是否演练过?◆演练的效果如何?
◆是否根据演练结果对程序加以修改?◆有无上述记录?)
◆是否有对程序进行评审、修订的规定(◆什么情况下评审?◆什么情况下修订?
◆是否明确规定当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后要对程序进行评审并适时进行修订? ◆是否对修订的程序进行评审、批准?◆程序的更改是否有记录)
4.5.1绩效测量和监视
◆有无绩效监视和测量程序(◆是否建立并保持绩效监视和测量程序?◆绩效监视和测量程序是否覆盖了具有重大风险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通过对具有重大风险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的例行监视和测量,能否保证相关活动处于受控制状态? ◆监视和测量的方法、依据有无具体的规定?◆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是否对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进行例行检查?(◆能否追踪目标的执行情况?◆是否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追踪?)
◆是否对职业健康安全日常运作进行检查(◆是否检查运行控制程序?如果如何?
◆是否检查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的执行情况?◆是否检查作业文件的执行结果? ◆对重点工序、设备的日常监测,是否有记录)
◆是否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测定?(◆有无测定记录?◆外部项目监测是否由具有资格)的单位进行)
◆是否定期评价法律、法规的符合情况
◆有无对事故、疾病、事件和其他不良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历史证据的统计监视?(◆程序有无规定?◆是否执行了规定?◆统计监视的结果是否有记录?◆是否就统计监视的结果适时采取纠正措施?)
◆监测异常时如何处置?(◆是否有明确的报告程序?向谁报告? ◆出现了异常之后是否采取了处置措施?◆处置是否生效?◆是否有记录?)
◆有没有建立监视设备的控制程序,对监视设备有没有进行校准和维护,是否保存有校准和维护的记录?(◆是否有监测设备校准规定或程序?◆选择的监测设备,其准确度和精密度
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规定进行使用前校准和使用后的周期复校?◆是否明确了设备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监测设备是否有校准有效期的标志?◆不适合贴标签时,如何识别校准状态?◆监测设备贮存、保养、维修是否符合要求?◆操作者是否按规定调整监测设备?◆监测设备的校准记录是否妥善保管?)
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是否建立了事故、事件、不符合的调查和处理程序?◆是否建立并保持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文件化程序?◆事故、事件、不符合的调查和处理是否得到实施?
◆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是否得到实施◆伴随纠正、预防措施实施的文件更改和信息交流 ◆更改后的文件执行情况及记录(◆更改后的文件是否得到实施?有否记录)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是否有对记录进行管理的程序(◆程序中是否对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归档、保存、维护、查阅、处置等管理内容做了规定?◆本组织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关的记录有哪些?◆与受审核部门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记录有哪些?◆程序中是否包含对记录的质量要求?◆是否有保存期限的规定?)
◆记录管理的实况(◆是否对记录进行了清理,并列出了清单?◆对记录的标识、贮存、检索、保护是否与书面程序的要求相一致?◆记录是否填写正确、字迹清楚?◆贮存是否便于存取和检索?◆贮存环境如温度、湿度是否适宜,防尘、防蛀等保护措施是否得当?◆过期记录是否按要求进行处置;◆现行记录是否完整?能否提供足够信息?信息是否可靠、可见证?◆记录能否做到对相关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可追溯性?◆员工在需要时能否从组织的记录/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相应信息?)
4.5.4审核
◆内部审核方案的策划(◆是否进行了内审方案策划且明确规定了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方法?◆内审方案是否经管理层批准?◆内审方案是否发给有关部门?◆是否按内审方案的计划实施了审核?)
◆内部审核的实施(◆是否制定了内审实施计划?◆内审实施计划是否覆盖全部要素和全部部门?◆审核是否由非从事受审核活动的人员进行?◆审核员是否经过培训,并取得了资格证?◆审核是否抓信了关键环节(部门、设备、活动)和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审核用检查表是否充分、符合要求?◆审核报告的内容是否全面?能否说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对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 4.6管理评审
◆是否有定期进行管理评审的规定(◆评审的时间间隔是怎样规定的?◆是否按规定的时间进行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否由总经理亲自主持?)◆受审核部门应为管理评审提供什么资料
◆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充分(◆如何参加管理评审?
◆是否就下列内容进行了评审:①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是否适宜?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实现程度如何?是否需要更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②现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是否适宜。风险的现有水平和现行控制措施是否有效?③资源是否配置得当,能否满足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要求?④组织结构、管理职能是否合适和协调?活动及其相应文件是否需要修正? ⑤自前次管理评审以来所进行的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的结果及其有效性。
⑥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趋势;事故和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⑦相关方的投诉、建议及其要求。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⑨法规和其他要求符合性状况如何?⑩需要改进和加强的领域是什么?)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完整并形成文件?(◆有无评审记录和形成其他文件? ◆“管理评审报告”中有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的结论? ◆是否提出了需要加以修正的方针、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其他要素? ◆有无不符合,是否提出了纠正要求)
◆管理评审的后续管理(◆评审的后续工件进展如何?
10.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教案 篇十
人力资源部 张岚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至今,职业卫生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在积极的推动中,最近几年,从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到施秉恒盛公司发生的建国以来最大的职业病群发事件,凸显出职业卫生工作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明显没有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此时接手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应该说也是临危受命。如何做好职业卫生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的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安全监督部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企业业主均肩负着国家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
第一部分:我国职业病现状
2010年4月28日,卫生部向社会公布了《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2009年新发各类职业病18128例。职业病病例数列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和冶金,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38%、9.33%和6.99%。
2009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1.4万例,死亡病例748例。在尘肺病新病例中,煤工尘肺和矽肺占91.89%。目前尘肺病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2009年报告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9.96%;尘肺病发病工龄缩短,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生;中、小型企业尘肺病发病形势严峻,超过半数的尘肺病分布在中、小型企业。
职业中毒方面,2009年共报告各类急性中毒272起,中毒552例,死亡21例。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近50种,引起中毒例数最多的物质为一氧化碳,主要分布在冶金、煤炭、建设和建材行业。66.74%的急性职业中毒病例发生在小型企业。
2009年全国共报告慢性职业中毒1912例。引起慢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化合物,只要分布在冶金、有色金属和机械行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9年底,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例。
有专家指出,由于现在发布的职业病新发病例数是从覆盖率仅达10%左右的职业健康监护中发现的,因此实际病例远远高于有关报告数字。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及其分类
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有毒物质: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有机粉尘等。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5)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性传染病源物。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二、职业病概念
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是指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
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有其特定的范围,即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其定义为: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即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业、事业或者个体经营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三、职业病的特点
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3)有一定的发病率(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例如矽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5)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四、职业病的三级预防原则
1.第一级预防
即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
2.第二级预防
当第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劳动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它的主要任务是早期检测,及时处理,防止病损的进一步发展。3.第三级预防
指对已发展成职业性疾病的患者,作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包括脱离接触,实施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等。
第二部分:粉尘危害与控制
一、粉尘及主要危害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它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生产性粉尘污染的产生与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和防护措施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和防止其产生。
一、粉尘的来源和分类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输、隧道开凿、筑路等;冶金工业中的原材料准备、矿石粉碎、筛分、配料等;机械铸造工业中原料破碎、配料、清砂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的原料加工;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处理加工,包装物品等生产过程。
(二)生产性粉尘分类
粉尘分类方法很多。
1.按粉尘的性质可概括为无机粉尘和有机粉尘两大类。
①无机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铅、锰、铁、铝、锌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等。
2.根据粉尘颗粒在空气中停留的状况分类
由于粉尘颗粒的组成不同,形状不
一、密度各异,为了测定和相互比较,目前统一采用空气动力学直径来表示颗粒大小。即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即b的直径即可算作a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单位用微米(μm)表示。
①降尘: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0μm 的粉尘。
②飘尘:指粒径1~10μm的粉尘。
飘尘 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长,被人体吸入呼吸道的机会更大,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3.根据粉尘粒子在呼吸道沉积部位不同分类
①非吸入性粉尘:又可称为不可吸入粉尘,即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5μm的粒子被吸入呼吸道的机会非常少。
②可吸入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5μm的粒子可以被吸入呼吸道。其中10~15μ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道。医学上的可吸入粉尘具体指可吸入而且不在呼出的粉尘,包括沉积在鼻、咽、喉头、气管和支气管及呼吸道深部的所有粉尘。
③呼吸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5μm的粒子可以到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呼吸性粉尘。即能够到达并且沉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的那部分粉尘,不包括可呼出的那一部分。
二、粉尘进入机体的途径
粉尘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进入人体,其中以呼吸道侵入为主要途径。人体对吸入的粉尘具备有效的防御和清除机制。一般认为有三道防线:
1.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的阻留作用
2.呼吸道上皮黏液纤毛系统的排除作用
3.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在人体防御和清除粉尘颗粒的整个过程中,鼻腔主要阻留直径大于10μm 的粉尘颗粒,约占吸入粉尘总量的30~50%;进入气管、支气管的粉尘,通过黏液纤毛系统将粉尘运送到咽喉部位,随痰咳出或咽下,称为支气管清除;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主要通过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清除。
呼吸系统通过上述各种防御功能,可将进入呼吸道的97%~99%的粉尘排出,约1%~3%的尘粒沉积在体内。长期较大量吸入粉尘可削弱上述各项清除功能,导致粉尘过量沉积,酿成肺组织病变,引起疾病。
四、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危害
所有粉尘对身体都是有害的,不同特性,特别是不同理化特性的生产性粉尘,可引起不同的疾病。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局部作用、中毒作用。其中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为主要。
(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尘肺
尘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目前我国法定的尘肺病有13类,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他尘肺。2.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3.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
吸入棉、亚麻等粉尘可引起棉尘症;吸入被霉菌、细菌等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纤维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4.呼吸系统肿瘤
石棉、放射性矿物、镍、铬、砷等粉尘均可致肺部肿瘤。5.呼吸系统炎症
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2.存在生产性粉尘的主要环节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工种不同,工人可分别接触矽尘、煤尘和煤矽尘,而引起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发生矽肺、煤尘肺、煤矽肺,统称为煤工尘肺。其中煤矽肺是我国煤工尘肺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工龄多在15~20年左右,病情发展较快,危害较重。
煤工尘肺的发病情况,因开采方式不同有很大差异。露天煤矿工人的尘肺患病率很低,井下开采工作面的粉尘浓度和分散度均高于露天煤矿,尘肺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高。
三、作业场所粉尘的监测原则和方法
通过定期的粉尘监测能及时了解作业场所的粉尘危害程度,保存完好的长期监测资料,能用来研究粉尘浓度与尘肺发病的规律,对指导尘肺防治有重要意义。粉尘浓度测定也是安全生产的需要,首先粉尘监测是评价所采用的或改进的防尘措施效果好坏的依据;同时,某些粉尘具有爆炸性,当其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就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及时把握粉尘浓度,将其控制到职业接触限值以下,既能防止爆炸危险,又能有效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
所以,准确的作业现场粉尘监测是防尘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评价粉尘控制效果最有效的手段。第三节
粉尘危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一、粉尘危害的防护原则
目前,由粉尘造成的尘肺病无特异性治疗,因此预防粉尘危害,加强对粉尘作业的劳动防护管理十分重要。粉尘作业的劳动防护管理应采取三级预防原则:
(一)一级预防(1)主要措施包括:综合防尘,即改革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尽量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遥控化操作;尽可能采用不含或含游离二氧化硅低的材料代替含游离二氧化硅高的材料;在工艺要求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采取湿式作业;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
(2)定期检测,即对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实施定期检测,使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是允许范围内。
(3)开展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4)宣传教育,普及防尘的基本知识。(5)加强防尘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四、综合防尘和降尘措施
我国目前的综合防尘和降尘措施可以概括为“革、水、风、密、护、管、教、查”八字方针。具体分析为:
(一)革,即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二)水,即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
(三)风,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常在密闭、半密闭发生源的基础上,采用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抽出,并可同时采用局部送入式机械通风,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
(四)密,将发生源密闭,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尽可能在通风罩中密闭,并与排风结合,经除尘处理后再排入大气;
(五)护,即个体防护,是防、降尘措施的补充,特别在技术措施未能达到的地方必不可少;
(六)管,经常性的维修和管理工作;
(七)查,定期检查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和劳动者的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八)教,加强宣传教育。
五、控制粉尘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各行业根据其粉尘的产生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控制粉尘浓度的技术措施,防尘和降尘措施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
(二)湿式作业,通风除尘和抽风除尘
除尘器、喷雾洒水、通风和负压吸尘等方法经济、简单、使用。除尘器包括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等。
六、个体防护措施
个体防护是对技术防尘措施的必要补救,在作业现场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水平时(如井下开采的部分场所),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个体防尘用品包括:防尘口罩、送风口罩、防尘眼镜、防尘安全帽、防尘服、防尘鞋等。1.防尘口罩
用于防尘的口罩主要有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过滤式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自救器、空气呼吸器、防微粒口罩等。2.防尘安全帽
具备滤尘送风功能,佩戴舒适,阻尘效率高,但价格偏高。3.隔绝式压风呼吸器
具有防尘、防毒双重功能。但使用时需压风供给,并且与佩戴者用供气软管连接,使活动范围受限。4.防尘服
对防尘要求极高的场所配备。5.护肤霜和皮肤清洗液
预防和治疗皮肤干燥等。
此外,粉尘接触作业人员还应注意个人卫生,作业点不吸烟,杜绝将粉尘污染的工作服带回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营养,增强个人体质。
七、卫生保健措施,开展健康监护
根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要求,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必须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在岗期间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第三部分、物理因素的危害与控制 第一节 噪声
一、噪声的分类及危害
(一)噪声的概念与定义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声音以声波形式传递,声音的频率就是声源振动的频率。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为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为超声,人耳听不到次声和超声。
卫生学给噪声下的定义就是,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二)噪声的分类
按照噪声的来源,生产性噪声可分为:
1.机械性噪声
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打磨等发出的声音。
2.流体动力性噪声
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气压缩或施放(汽笛)发出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
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
根据噪声随时间的分布情况,生产性噪声又可分为连续声和间断声。而连续声按照随时间的变化程度,又可分为稳态声和非稳态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称为稳态噪声,否则即为非稳态噪声。间断声包括脉冲声,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者称为脉冲噪声。
(三)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主要包括:1.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2.噪声对神经系统影响。3.噪声对心血管系统影响。4.噪声对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5.噪声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6.噪声对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7.噪声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目前,噪声危害的评价以及噪声标准的制定等主要是以听觉系统损害为依据。其损害有:暂时性听阈位移和永久性听阈位移。
听阈:人耳所能感受的声音,其强度范围很大,以1000Hz声音为例,正常青年人刚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最低可听到的声音强度。
1.暂时性听阈位移 :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2.永久性听阈位移 :是指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这种情况下,听力损伤不能完全恢复,听阈位移是永久性的。
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以及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是噪声对听觉器官的长期影响结果,是法定职业病。
二、噪声的主要控制措施 1.制定工业企业卫生标准
现行标准《工作场所职业危害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GBZ2.2-2007)对作业现场噪声职业危害作出规定,其职业接触限值规定为85dB(A)。2.控制噪声源
3.控制噪声的传播
4.个体防护
最常用的是耳塞,隔声效果可达20~35dB。耳罩的隔声效果可达30~40dB,但佩戴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5.健康监护
11.安全生产标准化—10、职业健康 篇十一
以环境为引领
所谓环境引领就是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到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在校园内营造浓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氛围,以此引领这一教育的开展。这是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基础。之所以说是基础,一是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能否开展好,关键取决于师生对这一教育的认识能否到位。二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比专题教育的效果更好。通过环境引领,可以让学生在平常学习、生活之中不自觉接受到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以课堂为主渠道
这是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要开设专门课程,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学校要根据专业设置特点,将此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既要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食品安全等常规安全普及教育,也要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既要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法律法规、职业健康、职业卫生等基础教育,也要结合专业,开展专项职业健康防控教育。要通过这一途径让学生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有一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科教学渗透。学校要向任课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即在学科教学中要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内容,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以活动为载体
对于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一般都不喜欢简单的说教。因此,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必须要牢牢把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效果。而活动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学校要充分借助活动这一载体,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接受到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教育。在活动的形式上,既要开展诸如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传统的活动,也要不断创新,开展诸如紧急救援比赛、急救演练比赛等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技能比赛;在活动的组织上,既可以是全校层面的活动,也可以是相关专业层面的活动,不仅要让学校老师为组织者,更要让学生作为组织者,以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率;在活动的空间上,不仅要立足校园,更要适时跨出校门,融入社会;在活动的安排上,既要有主题活动周(月)活动,又要注意将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到全学期,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性地参加职业健康与安全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意识,不断普及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活动的管理上,不仅要落实专人管理,从计划的制定、活动的实施到活动的评价予以全过程的管理和督查,提高活动的效果;又要注重活动的包装,让活动系列化,在此基础上打造一至两个品牌活动,以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以校企合作为纽带
12.职业压力对安全与健康的危害 篇十二
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 职业压力对组织和个人都存在广泛的不利影响, 与员工的缺勤率、离职率、事故率、工作满意度等息息相关, 可能会固化职工工作中不良的行为应对模式, 而且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也将是潜在的、长期的。 (见表1)
对安全的危害
1.压力对生产作业中认知能力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 应激会减弱人的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的下降又加剧了最初出现的差错或故障的危害性, 最终导致事故。事实上, 应激与差错经常以某种闭环的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当差错产生且被我们意识时, 它们会诱发应激 (紧张) ;当存在高水平的应激 (紧张) 时, 差错更容易发生。
应激源对人的注意能力的影响十分显著, 可以使注意广度下降 (注意狭窄) , 尤其会导致注意集中能力下降。研究证实, 许多应激源使得注意从相关任务的信息加工中转移出来, 比如生活应激事件等压力源引起的压力导致作业者注意力分散, 以致于引发错误操作或由于不能及时发现危险信息而丧失避险机会。
2.压力对事故发生的影响
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所引起的各种生理、心理和行为改变, 不仅可以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而且是伤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 长期从事简单、重复操作的流水线作业工人、农民, 长期驾驶于同一条线路的汽车司机, 以及专科医生等, 由于每天重复单调的刺激容易引起神经系统抑制和身体困倦, 会表现出思想松懈, 注意力不集中, 以及动作节奏减慢等疲劳和厌倦心理。而长期处于持续性或超常应激情况下, 则会产生各种心身不良状态, 表现出各种生理、心理或社会功能障碍或紊乱, 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 干扰对信息的感知与记忆, 妨碍正确思维和判断, 造成不正确的决策和行为, 这也是压力引发事故的机制所在。
压力与健康
1.压力的致病机制
机体在压力状态下各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内分泌、呼吸、循环、消化、血液、肌肉骨骼、泌尿诸系统都会作出反应, 这些反应使各系统产生许多不利变化, 其导致的疾病也遍及各个系统。比如, 压力使循环系统负荷增加, 这是压力导致心脑血管病症的主要机制。压力导致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亦是引起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通过隔离和破坏细菌、病毒以及其他外来生物体来达到保护机体的目的。当外来生物体侵入机体时, 免疫系统产生大量抗体来攻击或破坏它们。另外, 压力对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 即皮肤和黏膜的功能也会造成影响, 其可能的机制是:压力产生时, 能量大量向肌肉和大脑分散, 为应对做出准备, 从而使皮肤和黏膜所需的能量减少, 也就压制了免疫功能的正常工作, 提高了机体被病毒、细菌感染的危险, 各种感染性疾病也就容易发生了。
2.压力与重大疾病的关系
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前3位原因, 或称为“3大杀手”。在我国, 这“3大杀手”已占到城乡居民死因构成的近70%。研究同时表明, 这3大疾病均与压力因素密切相关。
压力与心脑血管病
美国和瑞典学者对96万名员工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 高工作压力的员工患心脏病的几率比低工作压力的员工大4倍。2007年, 欧洲心脏病医学协会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在荷兰召开第五十届年会, 英国研究人员海明威 (Harry Hemingway) 表示, 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脏病的影响, 其实比抽烟、饮食习惯等生活形态的影响还大, 但却长期受到忽视。
研究表明, 大脑和心脏之间存在有反馈回路。大脑的学习、情绪及记忆等区域与心脏的跳动密切相关。压力大会导致大脑功能失去平衡, 输出更多的信号会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引发猝死。压力所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增加, 所导致的循环系统的应激反应使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和心律失常的危险增加。交感神经兴奋还可诱导冠状动脉内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从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此外,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 可引发一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 这些可以间接增加心脏病发生的危险。
压力与肿瘤
目前, 不少国家的专家们认为, 长期紧张会增加人患癌的危险性。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曾报道, 心理紧张的人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更大。为了证实心理紧张与大肠癌发病之间的关系, 美国加州大学考特尼·奥尔德里奇 (Courtney C.Aldrich) 等与瑞典的研究人员一起, 从斯德哥尔摩地区大肠癌患者的数据库中找出了569名大肠癌男女患者, 并任意选择了150名未患癌症的成年人进行对照。进行压力测试后发现, 工作负荷重和工作环境不佳的人, 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是工作压力轻、工作环境理想者的5.5倍。并且即使排除了同大肠癌有关的饮食及其他因素后, 压力所致的心理紧张与癌症仍有密切关系。
3.过劳死
过劳死 (Karoshi) 是个日本名词, 它的意思是工作过度引起的死亡。一般认为, 过劳死是指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 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 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 或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 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过劳死不是个纯粹的医学名词, 它主要强调一个性质, 即由工作过度引起的突然死亡 (或残疾) , 并且应该得到赔偿。过度劳累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加班时间过长, 劳动强度过重, 心理压力过大, 轻则造成劳动者健康受损, 重则导致劳动者死亡。
压力的测量
压力评估可分为压力水平评估和压力源评估两个方面。国内外有关压力测量的工具种类繁多, 主要以各种自评问卷为主。工作压力的准确测量是研究工作压力管理的基础, 国内目前尚未研制出较为成熟的工作压力测量工具, 大多直接借鉴使用国外的压力测量工具。
1.职业压力指标量表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或称工作压力源量表, 是美国工作压力研究协会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 的美国心理学家库珀 (Cooper) 、斯隆 (Sloan) 和威廉姆斯 (Williams) 于1988年设计的工作压力测量指标体系, 它从压力源、个性特征、控制源、应对策略、工作满意度、生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7个方面来全方位地衡量工作压力状况。
2.Mc Lean’s工作压力问卷。Mc Lean’s工作压力量表中的问卷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 (Mc Lean) 教授编制的。该问卷由应对能力、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源3个量表组成。
3.工作内容问卷。著名的工作压力“JD-C”模式的提出者美国教授罗伯特·卡拉谢克 (Dr.Robert Karasek) 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了工作内容问卷。该问卷原用于工作压力与高血压、心脏病的关系研究, 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价职业人群的工作压力水平。
4.工作控制问卷。工作控制问卷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的约瑟夫 (Joseph J Hurrell Jr, Ph D) 和玛格丽特 (Margaret A Mc Laney, Ph D) 于1988年研制的, 该问卷主要从工作压力源的角度来衡量个体面临的压力, 调查内容与个体对工作情境中的人、事、物的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5.职业紧张量表。 (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 , 由美国科学家奥斯潘 (Osipow) 教授1981年研制。该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 (即职业任务、紧张反应和应对资源) 。职业任务包括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冲突、责任感、工作环境6个子项。个体紧张反应包括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4个子项。应对资源包括娱乐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和理性处事4个子项, 共计14个子项140个测试项目。
【安全生产标准化—10、职业健康】推荐阅读:
职业健康安全措施08-08
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报告06-11
职业安全健康汇报材料06-28
职业健康安全审核清单09-22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07-01
石化安全生产标准化07-07
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教材08-26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评审09-07
3级安全生产标准化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