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强军战略机遇期(共6篇)
1.改革强军战略机遇期 篇一
习近平改革强军战略思想 课后测试答案 测试成绩:8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为()。√
A B C D 10万
20万
30万
100万
正确答案: C 2.《意见》指出,巩固完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全面落实()负责制,确保军队最高领导权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
A B C D 国家主席
军委主席
总书记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3.《意见》指出,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牢固确立()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切实解决和克服军事斗争准备重难点问题和战斗力建设薄弱环节,构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全面提升我军能打仗、打胜仗能力。√
A B C D 军队规模
武器装备水平
战斗力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4.下列关于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 B 信息主导成为作战制胜的关键
陆海空天网多维战场融为一体 C D 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的作战形式
以上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 D 5.()政府2012年1月邀请相关专家成立“安全保障和防卫力量恳谈会”,以便为预定2012年年底前完成的2010年至2014新“防卫计划大纲”提供政策参考。√
A B C D 日本
美国
中国
韩国
正确答案: A 6.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
A B C D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
德不孤,必有邻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正确答案: B 多选题
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围绕实现强军目标,统筹军队()建设,统筹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A B C D 革命化
现代化
正规化
信息化
正确答案: A B C 8.《意见》指出,遵循军事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A 军队院校教育 B C D 部队训练实践 军事职业教育 社会实战教育
正确答案: A B C 9.《意见》指出,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要求,建立健全军委、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构建()的战略战役指挥体系。√
A B C D平战一体
常态运行
专司主营
精干高效
正确答案: A B C D 10.《意见》指出,依据不同战略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调整结构、强化功能、优化布局,推动部队编成向()方向发展。√
A B C D 充实
合成多能
灵活
正确答案: A B C D 11.《意见》指出,牢牢把握“()”的原则,以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规模结构、政策制度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改革。× A B C D 军委管总
战区主战
军种主建
军事创新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12.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3.《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立法相协调,注重运用法规制度固化改革成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4.我军打现代化战争能力十分强劲,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很强。√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5.我军必须乘势而上,在组织形态、力量构成、制度机制上加快改革才能掌握先机,否则就可能错过一个时代,形成新的一轮大刀长矛对洋枪洋炮的技术时代差。√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2.改革强军战略机遇期 篇二
对外开放毫无疑问是中国奇迹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篇章, 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 我觉得就是抓住了两个大的机遇。一是抓住了在东亚地区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的机遇。其实很多国家都面临同样的机遇, 但是在承接这类跨境产业的竞争中, 应该说中国做得最好、最成功, 所以中国才会有今天世界工厂这样一个地位。这些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的外资给我国带来的不仅是资金, 还有技术、品牌, 特别是国际销售渠道, 这是很关键的。有些东西本土企业也能做, 但是卖不掉, 不知道卖给谁。二是需求方的机遇。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 发达经济体经历了十几年的繁荣, 一直持续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
中国从一个经贸小国, 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 第二大进口国, 在这个过程中准确地判断外部形势, 同时采取了正确的开放战略、得力的政策举措, 才使得我国抓住了这个机遇。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我们可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这是基本判断。但是改变的还是很多。第一点, 全球经济转入了一个低速增长期, 在未来的十年, 全球整体经济增长率会降到2.9%。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三大经济体, 美国可能是温和的增长, 欧洲的情况很不乐观, 日本在自我奋起, 失去了20年以后大家对他的信心不足。全球经济是相互联系的, 前几年国际经济学界老讲“脱钩”, 认为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态势将会脱离发达国家走向独立, 其实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今天讲新经济体相对地还可以保持一个高速增长, 实际上它也受到发达经济体增长低迷的影响, 它的增长也是在回落。完全脱钩不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现实。除了经济增长减速, 经济增长的格局也在发生改变。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方式从原来以多边为主, 转向区域一体化的加速。以前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时候可以搭便车的, 我们曾经搭了很多便车, 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前, 一直在分享二战以后贸易自由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区域一体化, 对于非成员国来说, 有一个贸易转移的效应。中国的区域一体化战略, 起得早, 但进展确实不够快。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外部经贸环境下, 确实有很多以前没有的挑战,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对中国来说, 全球金融危机是国际格局调整的契机, 很多东西对其他国家是挑战, 可能对我国就是一个机遇。
首先, 从引进来的角度来看。全球的跨境投资在危机爆发以后, 出现了明显的降幅, 紧接着有两年连续的反弹, 应该说总量还是很大。正是因为其他的主要大国的前景不好, 中国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反而在上升。所以在2012年上半年, 中国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一个国家。在危机爆发以后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评价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不再是仅仅把中国作为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低成本加工组装基地, 而是更加看中中国的市场, 看重中国的人力资源, 看重中国的基础设施, 当然也关注中国的投资环境, 特别是投资的软环境。在全球总体低迷的情况下, 中国良好的发展前景, 对全球的投资者都产生了更强的吸引力, 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更加高端的产业活动, 包括研发、地区总部、更加高端的制造活动加速向中国转移。在这背后, 我们看到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发生变化,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在削弱, 跟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的普通工人的工资可能是别人的三倍, 甚至更高。不仅有一些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公司把订单分流出去, 中国企业也在主动地利用这种成本落差。确实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发生变化, 但市场优势毫无疑问仍是一个最大的吸引点。我国劳动力优势实际上是从数量红利正在向质量红利在变, 我国现在一年有700多万大学毕业生, 这里面有170万是理工科的学生, 就算理工科毕业生有1/10可以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 也有17万人,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我国的市场、我国的人力资源使得跨国公司开始把它的研发活动较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 我们调研中跨国公司有31%要在中国搞研发。随后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研也显示, 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未来跨国公司首选的研发投资基地。这些从内内外外都证实了, 我国对更加高端的产业具有了新的吸引力。与此同时, 人才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 也在加速地回归。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大幅度增长, 还有很多的跨国公司带来不少外国人, 也在中国从事研发或管理工作。所以从引进来的角度来看, 实际上全球低迷的情况下, 反而还反衬出了中国的吸引力, 这对高端的产业活动是有所帮助的。
从走出去的角度来看, 也给了我们新的机会。走出去广义地来讲, 既有资本的走出去, 也有商品的走出去。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传统市场上的外需低迷毫无疑问不利于出口。新兴市场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发达市场外需的萎缩带来的损失, 可能总量上不一定能全补回来, 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还不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 而是有结构上的意义, 因为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上, 产品结构上有很大区别。我国对传统的发达市场, 其实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消费品, 从服装、鞋帽、玩具一直到消费电子, 但是对新兴市场是两类, 一类是更低质量、更低价格的消费品, 还有一类是我国想进发达国家而进不去的, 就是资本品, 发电设备、运输设备, 水泥厂。如中材集团, 它是原建工局下属一些科研院所整合到一起, 没想到整合得很好。刚开始一年销售额7000万, 2012年销售额160个亿。主要到国外做水泥厂的总包, 把水泥厂的设备带进去, 在全球建了150多个水泥厂。现在我国的数控机床也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在新兴市场, 我国的资本品是性价比最好的, 有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所以新兴市场这种相对的繁荣对我国来说, 更大的意义是出口结构的升级, 有利于我国把技术密集的、资本密集的产品向外输出。
还有一个重要的机遇, 就是海外低成本并购的机遇。以前我们也看到很多海外的好东西, 想买, 或者买不起, 或者不卖给咱。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海外, 特别是发达市场企业的市场价值大幅度下降。资金链的紧张甚至断裂, 给了中国企业低成本海外并购来获取研发能力、品牌和国际消费渠道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比较优势的变化要求我们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沿着全球的价值链, 一方面研发更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 另一方面在服务环节上去分享全球分工带来的利益。国内这些年做了很多的工作,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的国家, 也在推行品牌战略, 应该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比起比较优势的快速变化来看, 速度是不够的, 不能满足要求。正好这场危机给我们提供了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转型升级的机遇。我国很多企业通过海外的并购, 可以说是在一夜之间迅速地在某些产业全产业链中赢得了竞争力。如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只有20年的历史, 是靠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培育出的一个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从规模上说, 它在并购之前就是世界的老大, 但是从技术、品牌上来看, 它处在低端, 2012年趁欧债危机并购了德国普茨迈斯特。普茨迈斯特规模不如三一重工大, 但是技术实力也好、品牌价值也好, 都比三一重工强。并购完成以后, 三一重工从低端一直到最高端, 无论是技术、品牌都变成了混凝土机械这个行业里面全球当之无愧的老大。他凭借双品牌战略, 低端品牌继续用三一, 高端品牌用普茨迈斯特。我们多年讲要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 曾经觉得是挺遥远的梦想, 我们当时想的都是基于自己干, 自己搞研发、自己创品牌。当面临着海外并购的机遇的时候, 我们发现, 这个梦的实现快得让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样的例子还有。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海外低成本并购的机会, 我国有几十个企业像三一重工这样能够一跃成为某个子行业的龙头企业, 中国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个机会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反观我国目前的一系列海外并购审批的体制、服务的体制, 确实还有不足之处。
3.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 篇三
近日媒体报道,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初稿已完成,将进入征求地方、部委和专家等意见的阶段。
“十三五”规划无疑有着特殊意义: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十三五”时期则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作为实现中国梦必须登上的一个台阶,这“登阶一脚”至关重要。
中共十六大时即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弹指之间,十五年就将过去,距梦想又近一步。但是,国内国外的环境都在变化,而且变得看上去相当错综复杂。国内,正处在“三期叠加”特定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国际,正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不确定因素大增,而且,一些遏制中国、诋毁中国、唱衰中国的声音交叉泛起。挑战比以往更多更艰巨。于是,国内一些人对我国发展是否还处在战略机遇期产生了怀疑。
要实现梦想,当然要有追梦的万丈激情,也当然要有科学决策的理智清醒。而科学的决策则必须源于准确的形势判断。中央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但是,“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这是一个对当前我国所处发展环境和历史阶段作出的非常清醒的大判断,直接关系到“十三五”期间的所求所为的大逻辑,直接关系到如何抓住机遇、战胜挑战、走稳走实走好中华民族复兴圆梦之旅关键的新一步。
何谓战略机遇期?尽管有各种角度的阐释,但其核心无外乎主要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目前来看,这一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条件,并对我国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
从国际环境来看,尽管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复杂,特别是海上安全问题突出,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各大国间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维护国际形势稳定的力量更见增强。
从国内环境来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当前,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些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开辟了广阔空间。
当然还必须看到,相比此前,如今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变化。需要面对中国所面临的空前增加的挑战,清醒地认识新变化,分析新问题。
从当前国际环境、尤其是从中国周边环境看,确实日渐复杂,全球化进程也趋向保守,构成了对中国发展的外部大考验。
不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加,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设可支配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中国积极倡导、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创造性地改善了周边环境,也令中国作为推动全球化的舵手角色日益吃重。
从国内形势看,也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考验。由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稳增长、推改革、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都很艰巨。
一方面,需要从整个发展进程理性地看到这个特定阶段出现这样局面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更要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已有数据表明,新的动力正在不断积蓄:201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经济增长速度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继续超过城镇居民,这两个“超过”,带来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就是结构调整的一个好结果。
紧跟时代的进步,还必须善于用新的视野、新的知识,发现构成战略机遇期新的内涵。随着正在全球上演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很有可能带动一大批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这将直接影响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乃至各国间经济竞争的局面。这可能进一步拉大国家间的差距,中国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基础已经大大提高,具备了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一切都表明,尽管国际风云变幻、国内难题交织,但属于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的支撑要素没有缺位,依然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而且,有了构成和转换战略机遇期的新要素新能力。
人们可以相信,面对“十三五”这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中央会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在透彻分析我国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之下,搞明白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理清楚“十三五”我国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进而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新方略。认识和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目的,就在于牢牢把握推进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主动权,让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化解发展中遇到的风险。
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国家的强盛,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给你的机遇往往是潜在的,甚至就加载在复杂的挑战与风险之中。
对一个国家来讲,属于自己的战略机遇期,往往又具有千载难逢、稍纵即逝的特点。我们就曾为近代史上错失若干次民族复兴的战略机遇期感到万分的沮丧。
4.中国审计的发展机遇期与战略突破 篇四
审计是保证政府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保证把国家和人民的钱管好、用好的一个重要关口。审计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所处社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2011年到2020年是我国政府审计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国审计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从政府审计的角度如何把握这个机遇,解决审计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实现中国审计的崛起,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国政府审计曾经面临过的三次“战略机遇期”
从2011年到2020年,中国审计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但有发展机遇,并不等于就能把握机遇。我国政府审计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抓住了一些机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曾错失过一些机遇,延误了审计的发展。回顾曾经的得与失,是为了抓住当今中国审计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
(一)什么是审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国审计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提出,是近年来笔者对我国未来十多年中国审计面临的内外环境所作的总体判断。“战略机遇期”涉及战略、机遇和机遇期。战略是从总体、广义与宏观的角度而言,意指一段时期内具有统领性的、全局性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机遇,其实质是一种有利于审计快速发展的境遇、趋势和机会。这种机遇来源于审计客观环境的变化,国家某一重大战略方针的实施,都会给审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机遇期”是指审计发展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如果条件和环境变化了,机遇期就会随之错过。
所谓“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审计发展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大的背景、环境和条件,大体是审计环境对于审计事业与发展比较有利的一段历史时期。审计发展“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命题,涉及国内与国际、主体与客体的诸多因素。概括地说,某个时期要成为审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1.环境的根本性。审计环境应有重大的变化,战略机遇期比一般机遇期对实现战略目标的影响更带有根本性和整体性。
2.时间的长期性。战略机遇期比一般机遇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时间要长,一般在十年左右,能给审计发展战略实施以更多的回旋时间。
3.空间的开阔性。战略机遇期比一般机遇期涉及范围广,能给审计发展战略实施以更多有利条件和回旋空间。
(二)回首前三次审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对照“战略机遇期”的三个条件,笔者认为:近代审计发展历史,出现了四次审计发展“战略机遇期”。审计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出现,实质上是审计发展的“上升拐点”,而能否抓住机遇,则取决于发展主体自
身的能动因素。历史的经验告知我们,错失机遇,审计发展就会受到阻滞;抓住机遇,我们就会主动赢得发展空间。回首中国审计曾经面临过的前三次战略机遇期,遗憾——我们错失了两次半!
第一次:19世纪中期,一股强大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改革浪潮席卷世界,迫使西方国家着手国内制度的改革,消除社会积弊,先后建立了先进的政府审计制度,像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建立立法模式或司法模式的政府审计制度,以实现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如法国自1832年就开始改革审计法院体制,要求审计法院向议会报告工作,到1869年审计法院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介于立法与行政之间的最高审计司法机构;又如英国1856年下院设立公共资金委员会,提出议会必须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并将审计结论向议会报告。在这期间,西方国家的政府审计制度得到确立和发展,中国清朝专制统治走向衰落,政府审计不断衰退,与世界审计的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第二次:20世纪中期,是以走向恢复发展的西方与连遭战乱的中国为背景。西方国家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大力改革和推进现代政府审计制度,如美国国会于1921年通过了《预算与会计法案》,根据该法案在国会设置了独立的政府审计机关——审计总署。以后,国会先后于1945年、1946年、1950年、1962年……通过法案,扩展和加强审计总署的职权,使美国政府审计成了立法模式发展的主导者;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也快速推进了司法模式的政府审计而大获成功;德国、日本等国建立起独立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之外的政府审计体系,成为独立模式政府审计发展的倡导者。而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府审计再次错失发展机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实行专门的审计监督制度,我国的审计再次与机遇失之交臂。
第三次:1980—1990年,西方国家的立法活动和经济稳步发展,当代西方各国政府审计在既有的基础上呈现出跨越式发展,西方政府审计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积极向绩效审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功。在我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的序幕,出于改革开放的需要,1981年7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审计机关。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修改的《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从而创建了我国的现代政府审计,走过了中国政府审计制度的奠基阶段,并使审计机关的组织机构逐步得以完善,具有相当的规模。
二、2011—2020年是我国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我们今天谈论国际审计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时候,其实中国已经站在第四次国际审计“战略机遇期”的门槛上了!如何从审计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审视我国审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抓住审计发展的重要机遇,实现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突破,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2011—2020年为什么是我国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1—2020年是我国审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且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什么说
2011—2020年是我国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呢?第一,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审计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政治民主建设、发展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审计,必然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二,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审计的客体环境也将变化,审计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三,中国审计相伴改革开放30年,目前,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一轮改革大潮在中华大地涌动,作为服务改革、促进发展、开拓创新的审计工作,也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认识2011—2020年是我国审计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既是我国“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时期,又是我国经济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这将是中国审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和一个新起点。在新的巨大机遇面前,我们必能以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来抓住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我国审计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特点
2011—2020年是我国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实,机遇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关系到审计事业能否长足的发展,能否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形势的判断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否抓住形势变化给审计带来的战略机遇。那么,对中国审计而言,已经面临的第四次国际审计“战略机遇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从总体来看,这次的审计“战略机遇期”是在一个环境更好、层次更高、基础更牢的背景下来临的。具体地讲,有这样四个新的特点:
1.时间更长。中国审计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发展的,众所周知社会与经济是因为有了审计而公平,也是因为有了审计而稳定,更是因为有了审计而得以快速健康发展。就连西方评论家也认为:“中国的高增长率可再延续20年”。这就为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者思发展、谋发展、干事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之所以说这次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因为时间长达十多年,时间如果过短,它就仅仅是一般机遇而不是战略机遇,或仅仅是一次战略机遇而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基础更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初步建立,并向综合财政审计展开;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并改进了企业审计办法,实施真实性审计;适应反腐倡廉需要,初步建立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结合中心工作,不断摸索并深化各种专项审计,可见政府审计是在已取得历史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迈进的。第二,我国的政府审计无论是机构还是人员队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政府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规范国家审计行为的《审计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审计署制定了38项审计规范,应该说政府审计的法制化、规范性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审计执法力度也加大了。
3.环境更好。审计工作外部环境最好的时期已经到来,从现在到2020年有一个有利于审计快速发展的好环境:第一,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社会各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政府审计的重要性,再加上政府部门、经济组织、社会公众等各个方面对审计的了解会增加,这些为审计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二,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2020年左右基本确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制度变迁给政府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期间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起飞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发育的“成熟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升期”,开放型经济的“扩展期”,将促进审计的发展,或对审计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就内部环境而言,中国审计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审计工作者人气旺、人心齐,动力足。
4.目标更高。这次审计“战略机遇期”的目标更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第一,从我国未来十多年的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必然趋势的大背景出发,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宜的现代政府审计机制,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第二,解决我国现行审计体制和分工深层次矛盾、加快制度创新。目前中国审计的改革攻坚已经进入了十分艰难的境地,在未来一二十年内,我们既要解决尚未解决的体制和分工的矛盾,又要针对国内外新的环境对我国政府审计提出新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第三,确立中国审计在世界审计中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在世界上影响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我们不仅要了解国际上通行的商业运作模式和审计规则,并掌握现代审计技术手段,还要参与国际审计活动,促使更多的人思考和关注不同审计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三、未来十年我国政府审计必须突破的几个战略难关
在新的巨大的机遇面前,我们必能以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来抓住审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确战略的有效推动和实施必须把握住时机,选择好切入点,顺势而为,并能将规划与政策、阶段与目标、外因和内因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审计作为高层次的、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工作,从发展战略角度思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我国政府审计的战略突破:
(一)审计体制的战略突破
审计体制是审计组织方式、运行方式的总称。我国政府审计的组织现状是:审计机构设置于政府之内,为典型的行政型模式。这种模式与其他一些国家立法型(如美国、英国)、司法型(如法国)、独立型(如德国、日本)相比,具有较浓厚的政府内部监督色彩。但现行的审计体制反映出以下客观的现实情况:其一,国家审计机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必然不够。特别是在政府的某些行为悖于法律,或在政府的行政活动中存在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冲突,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时,审计机关往往要服从政府的意志,其审计独立性所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二,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是行政系列内部的监督机构,实际上是政府的内部审计,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行,各级政府部门已经离不开这个特殊的“政府内部审计”了。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我们必须以新思路来创新我国的政府审计体制。创新政府审计体制的思路应该可以这样:第一,成立审计总署,将现行的国家审计署特派员办事处划归审计总署垂直领导,将国家审计机构置于人民代表大会之下,直接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以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更好地发挥政府审计的职能与作用。第二,现行的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的审计机关保留,回归政府内部审计,体制保持不变。近几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逐步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逐步加强,政府审计机关已经代表政府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交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并现场回答人民代表的质询,这可以看作是政府审计的行政型向立法型转变的尝试与过渡。我们相信,这一进程不会停顿,只会继续和加快,因而创新政府审计新体制是有基础并可预见的。
(二)审计分工的战略突破
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在分工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审计机关与其他各经济监督部门分工不是很明确。在未来几年必须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分清政府社会管理者身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的不同职能,安排审计职责和审计重点,明确各经济监督部门的职能,协调各经济监督部门的工作。首先,需明确各个监督部门(包括稽察特派员)的职能,从全局出发统筹作出明确分工(1998年国务院各部门机构改革方案中曾对此有过规定),这是理顺国家经济监督体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为需要的一步。其次,从制度上规定各经济监督部门必须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审计监督逐步从直接查处的现状转向查清后交财政、税务、物价、计委、劳动主管部门处理的工作方法。审计机关强化后续审计和审计公报制度,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完善管理的制约措施,最终达到执行审计结论向审计机关报告的正常秩序。另外,各经济监督部门可以互相利用对同一单位的审查结果,对已有结论的不必再做重复性审查;每个部门的审查必须出具书面结论,不能只审查无结论,既可对被审单位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是对监督检查部门的一种约束。第二,政府审计机关与企业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分工不够明确。审计机关目前承担的制度化审计工作,今后逐步移交给内部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关保留一切监督权。如果本文所设想的创新性政府审计体制能实现,就基本上解决了审计分工问题,因为新成立的审计总署主要对各级政府进行审计监督。
(三)工作思路的战略突破
回顾我国政府审计的工作历程,我们在微观审计上投入了很多精力,集中在了微观经济活动中不合法、不规范的领域内,发挥的是审计的防护性作用,审计结果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随着政府职能部门工作重点的转移,政府审计服务宏观、监控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将成为政府审计的首要任务。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努力提高服务宏观的意识,切实起到审计为宏观决策服务的参谋助手作用。为此,今后的审计要坚持把绩效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与落实宏观调控措施、完善法规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工作不仅要有新举措,还要有新思路。
1.推行高层次、综合性经济再监督的审计思想。应该以审计综合报告形式,向政府报告上本地区经济状况、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违纪问题及其趋向,审计机关对改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意见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的建议。这种政策咨询式的“审计综合报告”,提供给各级党组织、人大、政府,以作为制定政策、法规的参考。
2.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和重视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在企业财务审计数量减少,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条件下,审计机关应更加关注有关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并有步骤地开始探索绩效审计;当企业都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政府审计机关要更重视从宏观层面发挥作用。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就是一个发挥宏观作用的重要方式。
3.扩展环境审计等新的审计业务。未来十多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将是资源消费高峰,资源瓶颈约束突出,环境污染加重。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增多,国际上对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也在增加。所以今后审计机关要加大环境审计的力度,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政府审计进一步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四)审计重点的战略突破
长期以来的政府审计是“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其现实情况可能是既没有达到应有的覆盖,也没有突出重点,而是紧跟政策所呈现的“运动式审计”。今后应该明确现代政府审计的本质是民主和法制的工具,政府审计机关得到授权对政府部门和公营机构进行监督,并将其审计结果对人民公开、向人民负责。只有正确把握政府审计的本质,才能有利于审计机关在社会生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安排好审计的重点,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1.财政收支审计是政府审计永恒的主体
财政收支审计是《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首要的任务,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家审计也是这样做的。今后要探讨新的财政收支审计模式,作为政府审计就必须高度关注财政安全。监督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财政收支,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也是国家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从战略和长远的高度保证国家财政的可延续性,保证政府的持续运转。同时要加大对国家建设资金、重大专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审计力度,促进各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日趋重要
权力过分集中并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是我国原有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和“总病根”。如果说以权力过分集中并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为主要特征的政治体制在过去主要是导致了决策出现一系列失误的话,那么,在以后十多年它就不仅仅是导致决策失误的问题,而且会出现越来越多以权谋私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威胁党的执政地位,威胁党的生命。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全面强化和推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形势发展交给审计机关的一项审计任务,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是反对腐败同腐败分子作斗争的需要,也是管理干部形式的有益探索。认真研讨经济责任审计,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实现该项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把该项审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审计机关要积极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3.社会保障审计要大力推进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距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保障审计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经济发展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那么社会保障审计工作必须到位和有为,抓好对社会保障系统,如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失业救济基金、医疗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的审计。通过这些方面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基本掌握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规模、参保人员规模和管理现状,基本掌握全国及各地社会保障改革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连续的审计监督,严肃财经法纪,推动社保、财政、税务、民政等有关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建立起有效的涵盖资金收入、管理、支出全过程的内控制度,最大限度地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减少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推动资金收支和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揭露在社会保障资金安排和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开、不透明、随意性大等问题,逐步推动社会保障预算和监督体系框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4.政府绩效审计要积极探索
5.改革强军战略机遇期 篇五
其实这并非危言耸听,特别是在新三板高歌猛进的时候,更需要监管层和业内人士保持清醒的头脑,来思考新三板目前存在的不足,发现未来面临的挑战,制定出应对的策略,才能防患未然、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中巩固已有的位置,真正站稳脚跟,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维,为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做出应有的贡献。
IPO暂停,一级市场火爆
今年6月发生的股灾,给主板市场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在去杠杆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传导之后,特别是很多A股的连续无量跌停,可能会波及银行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使得监管层不得不暂停IPO进行救市。而这却给了新三板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7月初分析股灾对新三板的影响时,业内人士还只敢用“或是新三板的机遇”这类模糊的表述。三板富创始人李保华当时的判断理由是,对于一些成长性公司而言,时间就是生命。他形象地给出了一个比喻,一个渴望上市的企业就像二十出头的姑娘,过了这个时间段,韶华就不在了。因此,IPO的停摆让一些亟待融资的企业不得不选择了新三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新三板火上浇油。
“目前主板IPO暂停了,很多企业融资需求很急迫。可以先在三板挂着,不影响今后转到主板。”联讯证券副总裁曹卫东向《中国民商》记者表示,企业挂牌新三板的积极性非常高,随着IPO暂停时间不断延长,可能有大量急迫融资的企业将转向新三板挂牌。
除了主板IPO暂停的外界因素之外,转板预期、定增融资便利是IPO量级企业选择挂牌新三板的三大主要因素。而对于很多处于发展初期的好公司来说,新三板上市门槛低,比如对注册资本、盈利等方面的要求比主板低很多,这是它们选择新三板的最为关键原因之一。
此外,从今年9月1日起,新三板正式打破“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的历史定位,升格为场内市场,这意味着新三板挂牌企业等同于沪、深两市的上市企业,不仅新三板全国性证券交易所的地位得到巩固,而且会让更多的企业选择在此挂牌了。这打开了那些原本一心想在主板上市企业的心理防线。
来自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数据显示,IPO暂停以来,新三板定增融资迅猛增长。其中,7月份有321家挂牌企业完成股票发行,环比增长23。46%,定向募集资金144。01亿元;8月份有370家企业完成股票发行,环比增长15。26%,定向募集资金168。53亿元。新三板一级市场的活跃度由此可见一斑。
据统计,截至9月22日,挂牌新三板的公司数已经超过3500家,达到了3512家,总股本达1853。2亿股。曹卫东预测,以现在的速度,到今年年底挂牌企业达到4000家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到明后年或将达到1万家的规模。
冷静反思:哪些问题待解
当前新三板的发展形势不得不用“一片大好”来形容,但是,在“欣欣向荣”的背后,还需保持足够的冷静,去查找新三板下一步做大做强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亟待补齐的短板。那么,已经升级为场内市场的新三板,要想和沪深主板进行有力的竞争,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呢?
在座谈会上,曹卫东等就新三板市场分层、竞价制度、做市商制度和退市等层面的建设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关注点一:如何看待二级市场流动性匮乏?是否会影响一级市场企业的挂牌和融资?
新三板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匮乏早已不是新闻,与挂牌企业创纪录的红火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做市指数在经历4月7日峰值后目前已腰斩,二级市场的成交量也在不断地萎缩。据统计,新三板现在每天的成交额大概保持在3亿-5亿元的区间波动,与4月7日52。29亿元的成交峰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天成交企业数量约为100家,相当于80%-90%的挂牌企业在二级市场没有交易。
尽管目前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萎缩对一级市场的融资没有直接的影响,挂牌和融资数据的增长也表明新三板的融资功能在正常的运转,但是二级市场的颓势向定增市场蔓延的迹象,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警觉。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4月份以来,新三板共有2000余份融资预案被推出,而截至目前已经实施的尚不足1300份,完成比例仅为63。94%,而计划募集的1325亿元资金中,仅有590亿元资金到账。另据了解,目前已有近20家企业在发布股票发行方案后终止股票发行。
有业内人士提醒,如果价格市场的持续低迷得不到有效改观,股价与发行价的倒挂势必会让更多定增方案夭折。融资功能受阻对于新三板的打击才是致命的,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曹卫东认为,相比一级市场,新三板二级市场流动性的匮乏,主要是投资者的门槛设定为500万元,有点太高了。他认为应该将门槛降低到100万元。他提到,如果公募基金允许投资新三板,将给新三板注入巨大的流动性。
关注点二:做好新三板规范,退市制度的推出宜早不宜迟。
新三板一直被业内视为“中国的纳斯达克”,但是新三板要想取得纳斯达克的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继续借鉴成熟市场的做法,尤其是要吸取A股多年来退市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新三板的特点,未雨绸缪探索建立注册制下的多元化退市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里率先实现“零”容忍退市制度。
据了解,目前新三板仍有20多家企业出不了中报。对此,大成企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欧阳晓明认为,新三板退市制度的推出宜早不宜迟。如果挂牌企业数量更大,到时候再推退市制度,造成的負面影响可能会更大。她进一步强调:“越晚牵涉面越大,退市制度推出的压力就会越大。”
目前,新三板基本沿用主板市场的退市规定,《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暂行)》规定:比如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或连续3年亏损的,实行特别处理。挂牌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证监会核准其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同意其终止股份挂牌申请以及协会规定的其他情形,终止其股份挂牌。
按照国外成熟证券交易市场,一般股票年退市率保持在2%-10%之间。业内人士建议,新三板应建立多元化的退市机制。可将退市框架设计为并购或私有化原因主动退市、达不到持续挂牌的财务标准或市场化标准而被迫退市、法人过失或重大违法行为导致退市。在退市条件方面,可设立财务类、交易类和公司治理类等多元化退市指标。但不能以单纯财务指标来作为退市标准,并且需要对信息披露重大违法、多年不披露财报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关注点三:做市商制度急需完善。
与主板不同的是,我国新三板也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在股权转让上形成了“做市转让、协议转让和竞价转让”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但是,由于制度设计的原因以及有效监管的不到位,做市商制度在新三板已经大打折扣。
据初略统计,在去年8月力推做市商制度后,采取做市转让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依然为数不多,只占总挂牌企业数量的17%,而采用协议转让的挂牌企业占比却高达83%。在总交易金融中,协议转让挂牌企业常常仅占到日交易总金额的1/3以下,并且绝大多数协议转让挂牌企业长期零成交。这意味着大量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已变成了“僵尸企业”。
目前做市商制度反而给企业带来了不利。曹卫东表示,做市商对企业股价的维护没有足够的动力。在市场出现大的波动的时候,做市商可能比其他股东跑得更快,从而给市场造成了更大的波动。数据显示,在今年4月上旬到7月中旬的市场调整中,做市板块恰是下跌的重灾区。
由此曹卫东认为,当前应该对做市商制度的一些细则进行细化、区别对待,比如对于持股数量的规定,应该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而定,切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另外,还应该完善新三板大宗交易措施。
关注点四:分层制度何时能够推出?
目前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超过3500家,这些企业的差异化非常明显。推出分层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何时推出分层制度,如何将这些企业分层,以破解流动性的匮乏,早已引发市场的期待和猜想。
9月19日,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副总经理隋强在“2015年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合作促进大会”上表示,新三板要适应市场的结构性、层次性的变化和内生需要,研究确定内部分层的基本原则、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安排,择机实施市场内部分层,这项工作有望在年内启动。
但对于分层制度该怎么推出的细节,外界暂不得而知。据曹卫东介绍,新三板的理想分层分为三层:最高一层大概不超过上市企业家数的5%,采取“竞价交易+做市商”的模式;第二层是做市交易,目前已有750多家企业采取;第三层是协议转让,也能实现企业融资的目的。但考虑目前的现实,可能会采取分两层的模式。曹卫东同时提醒,现在分层的呼吁很高,特别是竞价交易的方式推出之后,相关监管也必须跟上才行。
时不我待
从历史数据来看,以往8次IPO暂停,短至3个月,长则达到了18个月。曹卫东判断,一旦主板IPO重启,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可能会随之推出,那么优秀企业的上市选择余地就大了。如此看来,留给新三板的战略机遇发展期,时间并不是那么充裕了。
不过,自9月中旬以来,股转系统连续出台了多项措施整顿市场,涉及挂牌企业、主办券商、场外平台等多个利益相关方,有观点指出这些规则或是新三板官方在正式出台分层制度和退市制度之前的铺路举措。
就在本期稿件截稿时,9月22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股转公司)发布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优先股业务指引(试行)》,挂牌公司即日起可按相关规定发行优先股。在目前新三板企业只有定增单一融资渠道的情况下,优先股政策开闸给一部分企业提供了另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与上市公司比较,新三板挂牌企业发行优先股门槛较低,优势明显。
6.改革强军战略机遇期 篇六
[关键词] 半导体 功率 电源 碳化硅
[中图分类号] TN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2583(2014)03-0018-03
最近几年,在半导体之中,原本在人们眼中“不出彩”的功率半导体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功率半导体的作用是转换直流与交流、通过变压等方式高效控制电力,用于充电装置和马达。如今,这种半导体已配备于家电、汽车、工业机械、铁路车辆、输配电装置、光伏和风电系统等,掌握着节能的关键。
三菱电机半导体器件第一事业部营业战略课长山田正典说“用人体打比方的话,个人电脑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和存储器是控制运算和记忆的大脑,而功率半导体则相当于肌肉。”
1 功率半导体因新兴市场国家电力需求增加而受到关注
技术信息供应商美国IHSGlobal预测称,功率半导体市场将稳定发展。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在2017年,将从2012年的114亿美元扩大到141亿美元。其中,新兴市场国家的电力需求增加尤为明显。
美国IHSGlobal日本事务所代表南川明说:“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中心,中产阶级正在增加,耗电量越来越大。在2020年,很有可能出现电力供求紧张,发生全球性电力危机。”
有数据显示,工业机械和家电等的马达所使用的电力占到了全球耗电量的55%,欧洲和中国已经公布了关于马达效率的节能标准。
通过使用精密控制马达转数的逆变器,可以使耗电量减少了4成左右。日本的工业用和家用空调基本全部配备了逆变器,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普及率只有区区2成。而逆变器的核心部件就是功率半导体。
功率半导体之所以受到关注,原因并不只是全球电力需求的增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最近3~4年来,新材料接连投入了实用。
传统半导体的主要材料是硅。而如今作为新一代功率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备受期待。如果日本国内的功率半导体全部从硅换成碳化硅,按照原油换算,到2020年可节约能源724万kL。节约的电能相当于7~8座核电站的发电量。
2 技术与经验的结晶
从功率半导体的全球份额来看,三菱电机、东芝、瑞萨电子、富士电机等日本企业名列前茅。美国OHSGlobal日本事务所代表南川说“功率半导体领域比的是技术积累,要涉足该领域绝非易事。日本企业荣誉发挥出优势。”
在以MCU和存储器等为代表的IC(集成电路)中,微小的电流沿水平方向在晶圆表面高速流动。而功率半导体则是在背面设置电极,沿垂直方向通入大电流。这需要高超的背面加工技术,因而抬高了涉足的门槛。
而且,功率半导体的用途也成为了一道难关。IC主要应用于个人电脑、电视等消费类产品,容易实现同质化(通用品)、低价格化。而功率半导体大多用于公益,需要按照用途和客户的要求精雕细琢。因此不容易卷入价格竞争。
3 功率半导体保护整流二极管、功率晶体管、晶闸管
功率晶体管具有“放大”和“开关”的作用。放大是指低频功率变为高频功率,开关是指切换电路的开与关。充分利用放大作用,就可以使用小功率驱动马达。切换电路开与关的开关速度越快,越能实现精密控制。
功率晶体管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三个种类。首先,双晶体管是由3个端子组成的半导体,利用输入电流控制扩大和开关。虽然放大率高,适合处理较大电流,但也存在开关速度慢的缺点。
其次,功率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是利用输入电压控制动作。耗电量较小,能够实现高速开关。但处理大电流时损耗大。
最后是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在一个半导体元件(芯片)上集成双极晶体管和MOSFET而构成。不仅耗电量小,能够处理大电流。而且可以实现高速开关。
4 通过大型化降低成本
用来提高功率半导体能源利用效率的是使用新材料的新一代产品。其中有望成为主流的是使用碳化硅的产品。与硅相比,碳化硅能够耐受大电压、大电流,大幅削减工作时以热量形式散发的功率损耗。与硅制产品相比,理论上可减少70%的功率损耗。
三菱电机从1990年代开始研发SiC功率半导体。2010年,该公司使用SiC功率半导体,在全球率先上市了变频空调。2012年,东京地铁银座线的部分车辆也采用了该公司的产品。与过去相比,车辆系统节能高达38.6%。
现在,阻碍普及的因素在于成本。碳化硅结晶需要的时间长,价格是硅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而且晶圆不易大型化。
2013年10月,三菱电机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使用碳化硅的功率MOSFET,尺寸为1cm见方。面积是过去的5mm见方的4倍。通过大型化,配备芯片的数量减少,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作为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后起之秀,罗姆也在1990年代着手开发碳化硅的产品,并以2009年收购了德国的碳化硅晶圆企业SiCystal,由此,建立起了从碳化硅晶圆到模块的一条龙开发、制造体制。
2013年。罗姆开始使用碳化硅量产大口径的6英寸晶圆。1枚晶圆可以切割的芯片数量是过去的两倍,提高了生产效率。该公司把功率半导体视为增长的动力之一。碳化硅则是功率半导体的核心。
与碳化硅同样被看好的还有氮化镓。氮化镓具备的有点可举:比硅更耐受高电压,可以缩短电极之间的距离;发热少,耗电量小;开关速度高压碳化硅。可以支持高频率,因此能够使周边部件小型化。但缺点是不支持大电流、大电压,只适用于家电等输出功率较低的电器。
nlc202309031550
5 我国将迎来功率半导体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相关人士透露,有关促进集成电路发展的纲要性文件已草拟完毕,目前正在进行部际协调。上证报资讯获悉,政策扶持的重点将主要集中于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方面,尤其是本土自主核心产业龙头企业,功率半导体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功率半导体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被大量应用于消费类电子、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风电、工业控制和国防装备。2013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气频发,在这种背景下,大规模使用功率半导体来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节能减排,也成为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半导体功率器件的产品门类非常广,主要包括功率MOS晶体管(PowerMOSFE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快恢复二极管(FRD),以及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的采用SiC和GaN的新一代功率半导体。
据矢野经济研究所的统计,未来7年间,全球功率半导体销售额的复合增长率三倍于整个半导体行业3%的营收增速。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随着全球空调、节能电机等电子产品产能向国内转移,功率半导体的需求也成倍的增加,仅IGBT产品的需求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并且国内已经出现格力电器等消费IGBT模块超过10亿元的企业,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器件消费市场。
IGBT器件仍然严重依赖于国外公司,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足10%。 面对这种状况,国内半导体企业关于IGBT的项目纷纷获得政府补助,去年12月2日、23日,台基股份的IGBT产业化项目连续获得专项资金扶持,12月31日,士兰微公告其“高压IGBT芯片工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扶持。
士兰微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多芯片功率模块)的支持下,已成功地完成了高压MOSFET、600V-1200VIGBT、FRD、600V-1200V高压驱动集成电路、功率模块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相关的产品已陆续开始投入市场,展现了很好的市场前景。
科陆电子作为智能电表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拓展智能电网、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已经成为节能减排领域的领先企业,也是发改委重点扶持的IGBT应用的重点探索企业。公司在2011年获得科技部的专项资金用于碳化硅及硅基IGBT多芯片串联模块研发和测试平台的建立。
华微电子自主研发的IGBT产品以及改进后的可控硅产品,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市场进展,开发出一些较大应用客户群。此外,第三代MOSFET产品和TRENCH工艺平台,在市场上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度。
功率半导体市场虽然前景光明,但估计今后竞争将激化。
【改革强军战略机遇期】推荐阅读:
改革强军我先行演讲稿09-08
强军口号09-13
《强军》观后感07-09
强军口号是什么01-06
担当强军使命征文01-19
论述富国强军的关系06-10
改革创新铸伟业 抢抓机遇谱新篇12-06
强军梦,强国梦,我的梦10-14
求真务实抓改革抢抓机遇谋发展11-18
中国梦离不开强军梦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