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创作的继承美术学

2024-07-15

论美术创作的继承美术学(共17篇)

1.论美术创作的继承美术学 篇一

儿童美术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尝试

【摘要】笔者认为兴趣和信心是靠每获得一点点成功慢慢累积的。在儿童美术教学中也是如此,写生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生活状态的敏锐体验能力,它是学生获得点滴成功的基石;美术创作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和一种情感的宣泄,它是学生建起高楼大厦的砖瓦。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无疑会带来儿童美术教学上质的飞跃。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和创造过程,使儿童的审美感受,情感经验,自由精神,创造才能,伦理能力等在内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写生训练美术创作统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中,强调记忆、创造和想象。但是,我们首先已面临着一大挑战:儿童的生活环境,社区家庭文化逐渐把孩子培育成“温室里的花朵”以及商业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的一切便利产品让孩子无法看到对象本来的样子和本质的东西。长此以往,孩子对大自然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若单从言语和知识方面去传达,并未让孩子亲身感知,试问他们能拿什么来记忆和想象?他们能创造什么?他们拿什么去热爱、去流露和发泄自身的情感以至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然而,美术活动的意义之一,在于极大地发展了儿童的感知觉、观察力、记忆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力(绘画技能和想像创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的统一可作为我们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尝试。

众所周知,儿童对美术的热情与渴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往往用画笔不厌其烦地阐释他们眼中的世界。然而,几年儿童美术教学以后,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普遍对绘画的热情退却了,甚至连拿起画笔的信心也丧失了。作为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探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儿童自身美术水平的发展带给美术教学的问题

根据我国美术教育家王大根对儿童美术发展的划分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符号期向写实期的过渡时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接触美术作品和阅历的增加,有了空间深度的感觉,逐渐摆脱了儿童画的天真、大胆、稚拙的作画特点,他们本能地认为绘画应讲究逼真、具体、实感,即“象”。所以在表现对象时,绘 1

画风格不自觉地倾向拘谨、工细。这一阶段,教师本应以学生为中心,供给学生一些必须掌握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帮助儿童顺利地从符号期过渡到写实期。但是现阶段的美术教学,往往没有把握这一重要时机,疏于技法的传授。在他们进入高年级以后,留下了一时难以弥补的缺陷。儿童由于缺少了向高一级绘画攀登的阶梯,只能长期处于“眼高手低”水平,这将直接导致儿童对美术失去信心和兴趣。

2、儿童美术教学中缺乏写生训练

美术更多的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首先必须借助于观察。我们知道,写生是提高儿童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场地等教学条件的限制等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地开展写生教学,使儿童美术创作指导依然凭借已有的经验和模式进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动物等形象往往只是重复自己的过去,呈概念化和程式化。所谓的想象和记忆也只不过是对画面情节的设计和内容的重组或被简化成了一种单调的拼图游戏。因此,对于儿童而言,美术也失去了它特有的创新、发展、审美等功能和意义。

3、对儿童美术创作认识的偏差

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创作的完整内涵主要应包括美术技能技法和创作灵感两个方面,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儿童美术创作的发展。所以,我们既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作灵感,又要加强儿童绘画技能技法的培养。这并不是要回到以往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片面强调技能技法的老路上去,而是让美术技能技法的训练与创作灵感的挖掘之间达到一种更和谐的状态。但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的部分美术教师片面认为儿童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束缚儿童的手脚,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上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态势:对那些“天真无邪”的作品,无论年龄大小,一律倍加赞赏,甚至到高年级仍疏于技能技法的指导。由于方法上缺少基本技能技法的指导,许多儿童就在自身的困惑和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矛盾中丢失了原先那种对美术的热情。

二、如何进行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

当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这几点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责任首先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发现美,再是创造美。即我们如何对儿童美术进行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

1、让儿童明确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的理解。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是训练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是美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重要途径。其根据描绘对象不同分为“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写生训练也是初学者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儿童美术创作是学生自由想象和创造的载体。美术创作的形式有: 意象画、联想画、抽象画、变形画、自由画、记忆画、想象画。

2、让儿童懂得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合理性。

我们知道,儿童写生训练是低年级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术创作的难点。(1)由于写生训练是培养科学观察方法的重要手段,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生活状态的敏锐体验能力,并引导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事物形象。解决“画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将头脑中的种种意象转化为画面,构思落实到构图当中的问题。那些形象便成为美术创作的素材和发挥一切想象力进行创作的根本。

(2)由于写生训练是掌握美术技法的重要途径之一。解决“怎么画”的问题:即如何造形、如何用色等,最终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美术创作离不开写生训练,它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我们通过写生训练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一定水平后更好地流露自己的情感。经过多次的写生训练,将大大地改造了儿童的知觉,把知觉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儿童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感知觉体系,再进行艺术创作,再进行写生,反复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及踏实认真的品格,促进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和对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是个人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3、让儿童懂得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可行性。

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如果课程采取让学生实际观察苹果、鸭梨,再自己动手作画的方式,感性的认识、初步的写生意识培养所形成的概括表现方法就能在实际活动的基础上主动形成,这会使儿童认知体系在现有水平上,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形成独立的系统。”可见,两者统一教学是有利于儿童提高综合素质的。

在两者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关注写生训练和艺术创作有机统一的每一“过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写生到创作再到写生都有一个过程,每个过程都是实现了“质的飞跃”的重要因素。其中,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或

讲解,向学生提供各种思路,指出画面中在构思、构图、造型、色彩等各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最终要让学生独立去想、去画、去创造或是学生小组合作一起完成。笔者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深刻地感受到它所体现的优越性,并为解决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儿童美术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基本步骤:

首先,要为写生训练与艺术创作统一教学创设条件。硬件设施:有一个宽敞的美术室和比较齐全的美术器具及教材;师生共同拥有一个收集废旧生活用品的百宝箱或真实物品图片,如电筒、水壶、杯子、书包等,便于写生训练。软件方面:结合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拿一物体让儿童观察(如苹果)并动用各个感官功能尽可能掌握物体的特征,了解儿童观察能力和认知水平,要求他们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美术想象创作,以此制订适合儿童能力水平的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一套计划。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学会观察。师生一同在校园“寻宝”,以自由宽松的氛围开展教学。对观察对象有所选择,一般以较为简单的形象开始入画。当找到一个“合适对象”,教师以速写形式进行示范指导(附1:范作《可口可乐瓶》),让儿童了解写生是怎样实施的,并在示范过程中用幽默且通俗的语言概括带过写生的概念、写生的好处等,进行“启发教育”。

教学体会:儿童对写生教学很有新鲜感。他们在此教学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尤其是对美术失去兴趣的五、六年级儿童对美术也重新投以热情,教师在这个时候“趁热打铁”,使儿童目睹这一从选择对象到快速写生的过程,使学生发觉写生不难,而且发现生活中可入画的东西很多,逐渐使他们无形中加倍注意生活中的事物,进而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另外,对于好动的一、二年级儿童,写生使他们变得安静些;对于其中粗心的,写生可以培养他们的细心;对于有坚持写生的习惯的儿童,可培养他们的毅力、恒心和好奇心。

2、树立信心,观察生活。对儿童进行写生训练时,必须注意儿童的身心特点,不能讲过多地道理,写生物也不能变动太大,被观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开始,如先通过观察写生我们身边的杯子、门窗、文具盒、桌子、椅子、书包、电话机、自行车等等(附2:

一、二年级儿童习作《妈妈的包》、《茶壶》、《电话机》、《自行车》等),让儿童能很好的把握,体验每一次成功的喜悦,然后再到路旁的电话亭,街道,房子,树木,山川,河流等。对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画的学生大力

夸奖,鼓励他们自己说,说说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下次写生就会增加几张从不同角度画的作业。到小学中年级,我就明确提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表现的要求。有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后,儿童画起来一点也不吃力,比例、结构、轮廓都容易画准确并能深入刻画了。

教学体会: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让儿童找到成功的感觉,其实就在于教师对儿童的了解情况。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儿童主动地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并独立地完成了写生作业。同时,他们也从中学会感受身边美好事物的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进而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3、想象和创造美。教师可以对话式的教学入手,旨在对儿童的人文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育,要求他们大胆进行儿童美术创作。创作的命题的基本要求能够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和兴趣,有一定的宽容度。技法要求贴近童真本性;突出主题的“儿童味”(即“童趣”); 突出画面布局的整体性;突出表现手法的夸张性。

教学体会:由于儿童经过一段教学时日后,头脑有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积累。在只要教师稍做引导,他们便可在接下去的创作过程中顺利开展。这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创作作品更具“儿童味”。这也是我们儿童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

4、在多元性评价中体现儿童美术作品的价值。让儿童在全班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心得;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点评或进行同学间互评;布置一些小型的展览,供儿童参观互相欣赏、评价和交流;组织儿童参加一些赛事活动,进一步发挥儿童的命题创作潜力。

教学体会: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既是一次写生创作过程的终结,又为下一次写生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的审美意识。我们在点评儿童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儿童的看法,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欣赏和评价作品,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作品。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可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画创作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布置展览的时候,要注意作品选择的广泛性。因为,当一个学生的作品被展览,被同学认可,对他而言,这种精神的满足远比作品的本身有着更大的意义。(附3:儿童获奖作品《哥哥的生日》、《爱劳动》、《小雷锋》)

四、写生训练与艺术创作统一教学打破了哪些格局。

总的来说,两者的统一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启

发式教学,调动儿童个人的发现能力和创造力。主要表现在:

1、打破儿童美术作品成人化趋向的格局:儿童美术与儿童智力成长是同步发展的。保持儿童画的个性特色,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特定年龄所表现出的思想,指导儿童画创作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作品终究是要由儿童自己来画。我们成人不能一味地想成全自身的视觉感受而抹杀了儿童美术的童真本性。两者的统一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表现自身的机会。

2、打破儿童美术作品空洞性的格局:在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每一件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必须有可看的东西在里面,它可能包含了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表达的是小作者的一份心思和情绪。另外,写生素材的积累能在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发挥实效。两者的统一,更大程度上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打破儿童美术作品、“千篇一律”、“万变不离其中”的格局:那种跟着老师看一点画一点的传统教学方法或者“手把手教”的方法已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我们的儿童美术作品决不能没了创新和想象。最佳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走进生活,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人和事。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的有机统一适合于各个年龄段,只是各个年龄段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画家,但是要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爱观察、爱生活的人,一个有感情的人。我认为一个爱观察、爱生活的人,一定是一个综合素质发展较全面的人。三十年代初,著名的美术教育理论家丰子恺就艺术教育做过这样的表述“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力加著:《萌动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

2、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

3、杨景芝著:《启迪儿童绘画》

2.论美术创作的继承美术学 篇二

艺术与生活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讨论话题, 关于这个话题现如今有多个观点, 例如生活艺术化, 艺术生活化, 艺术生活陌生化……诸多观点中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是一切讨论的根基, 我认为艺术就是树种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 在土壤中吸取、提收土壤中的养分, 茁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最后回馈给土壤一片清凉。而艺术家就是这颗种子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使种子成长的过程中富有动力和精神支持。

(一) 艺术的种子发芽于生活的土壤——源于生活

艺术的源泉是生活, 从现实生活是艺术源泉这一点看, 我记得曾经有过很精辟的论述:“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一切艺术原料的矿藏, 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但也是最生动, 最丰富, 最基本的东西;在这一点上, 他们使所有艺术门类的艺术相形见拙, 他们是一切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1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 (尤其现实主义题材的绘画) 不仅来自现实生活, 而且来自自然界的美和现实中的美, 现实主义的绘画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 显示人与社会的, (从政治生活, 经济生活, 精神生活, 文化生活, 情感生活等等) 现实人性光辉, 印象派美术作品中的光与色, 中国山水画中意境的特定美感, 与油画中不同表达情感的表达方式是艺术家们研究自然, “外师造化”、“行万里路”的结果。所以, 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和自然界的万千变化, 包罗万象密切相关。现实中我们生活的现实时刻在召示着我们的视感感知。任何可见物象的形、色。即是艺术创作的原形。我们平常司空见怪的东西, 当你置身其中, 以艺术的眼光汇入你的精神;加之以艺术的规律进行概括、提炼、升华。即可以从现实的客观物象里创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二) 生活态度下的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本身所呈现的艺术真实与现实生活是有区别也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艺术创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 社会阶层, 所接触的社会群体, 生活的社会环境, 所受的文化影响等等对于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是有很大的关联性的。

例如在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中所提倡的闲适生活观中受到了启示, 生活与艺术是提取、升华与映射、反思的过程。在林语堂的闲适文学, 所倡导的的是“艺术审美表现”和“人生休闲展现”。其内核可以说就是其“生活艺术化”倡导一种艺术化人生或说生活的艺术化。”[]林语堂对文化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强调, 正是这样一种“美学意境的建构”, 是对“诗意的栖居地”的追寻, 注重现存生活的、享受的、人生的标准本能地引导我们, 并将此种理想输入艺术, 生活的艺术与文化的艺术。和谐的美学的意境, 是林语堂闲适文学着意经营与建构的, 也是其理想的人生图式。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要开启自己的艺术创造就得培养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关注我们身边的事情, 再由自己的发现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发生联系, 以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表达生活的精神高度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寻找创造。

现实主义绘画出现过无数的大师巨匠, 也出现难以计数的伟大作品, 作品如米勒的《拾穗者》《晚钟》, 库尔贝的《挖石工》, 俄罗斯的列宾《伏尔加河的纤夫》等等, 都深刻的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中国也同样出现过无数的现实主义大师, 最具说服力的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整卷画以全景式的构图展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清明时节的风貌, 作品真实自然的再现了当时的盛况, 成为我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 他们所绘画出的作品, 无一不是生活中获取的灵感, 或对生活的描摹写实, 或加入对生活的感慨沉思, 或对当时生活的同情怜悯, 不管当时创作是什么样的心情, 这时这刻的灵感的迸发是在生活中激发的。

二、长成的艺术作品回归生活土壤——草根欣赏群体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实践活动方式, 这种活动方式不仅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活动, 同时也包括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和消费等。在艺术作品被创作完成之后, 并不等于艺术活动的完成, 因为艺术作品必须要到现实生活中被接受和消费, 否则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对于艺术被接受和消费的问题, 在我国占人口大多数的基层民众, 他们包括了广大的农民、工人、城市下岗人员、失业人员等, 这些人几乎涵盖了我国各个地区、民族、阶层的人群, 他们就是现在意义的所谓“草根”, 作为经济、文化等条件相对薄弱草根一族, 虽然他们对于艺术的接受水平会相对的落后一些, 但他们却是民族传统的根基, 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者, 是艺术的主要来源地和最大消费群体;他们也是艺术的创造者, 同时也应该是艺术的享有者。艺术活动的完成, 完全有必要接受他们的认同与批评, 否则艺术的真正价值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俄]斯托洛维奇著.凌继尧译.生活·创作·人.[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1.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作家文物出版社, 1996.

[3]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4]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试论金平县地域文化与美术创作 篇三

一、建筑文化

金平的建筑文化及其美术元素,首先聚交在别具一格的哈尼蘑菇房,亭亭玉立的傣家竹楼,还有城区景观建设之中。金商桥文化中心凉亭上的壁画正是金平各民族大团结,各民族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的折射聚光等。 (如图)如此亮丽的景观和多元民族风情画的交相辉映、星光璀璨,给人留下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是区域文化的色彩特征,是地方文化内涵的外在精神。因此依托当地丰富多彩的多元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挖掘当地民间文化特色,彰显地方民族文化个性特质,实事求是地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是当前文化建设走向,也是地域文化建设中迫切重要的特点。也正是民族文化的个性鲜明和丰富多彩,构成了城区金商桥凉亭的壁画文化特色。

二、历史文化

如郭金生油画作品《山间铃响马帮来》(图略),创作元素的背景正是金平境内拍摄制作山间铃响马帮来历史故事,也是金平发展史上一道靓丽的马帮文化。金平的马帮文化,是反映解放前,金平境内各县市都有相互连通的马帮主驿道,很多乡村有纵横交错的支线驿道与县市主驿道相连接,那些支线驿道上的山间铃响马帮来。我们文化工作者有责任让金平的马帮系列文化以绘画或者浮雕的形式,通过境内的景点建设中彰显出应有的视觉艺术,在独具的历史智慧和美学积淀的基石上塑造新文化、新景观,打造出金平有纵深感和立体感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边陲县城。

三、服饰文化

金平少数民族服饰因民族不同而各不相同,同一种民族也因居住地域不同而各异。但是,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来往交流,地域服饰文化的差异有所冲击,装饰花纹及图案更加夸张,甚至有些花纹图案相互融合。

(如图)瑶族服饰。如此独特的瑶族服饰至今仍保留着鲜活的神韵和风格,可谓是金平服饰文化的独秀奇葩,如此独特的民族服饰奇葩,源于民间文化生活,是挖掘民间文化的精髓。整条裤绣满花纹,给人以端庄华贵之感,而服饰花纹本身就构成了一道靓靓的金平服饰文化风景线。显然,让这些民族服饰图案的内涵折射出地方文化特色,有效地服务于旅游事业的发展才我们美术义不容辞的工作。

四、节日文化

金平县民族节日各有千秋。如苗族的花山节,瑶族的盘王节,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昂玛窝,彝族的姑娘节,壮族的男人节等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文化的节日迄今仍活跃在我各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和群众文体活动的舞台上。

(一)泼水节

(如图)傣族的泼水节在金平是最隆重,在各少数民族节日中也是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相互泼水。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男女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水,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二)昂玛节

(如图)哈尼族的昂玛节是每年春耕开始前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身着盛装,相聚一堂,载歌载舞,尽情地欢舞,歌唱美好的生活,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通过“昂玛节”活动,促进了民族村寨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拉近了兄弟之间的感情,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勤劳朴实、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三)姑娘节

如郭金生油画作品《姑娘节》(图略)。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属牛日,人们身着盛装荡秋千、打磨秋、射弩、跳乐作舞等,尽情欢乐。阿鲁山寨的老人们便设宴在村寨中央场地,唱起酒歌,祝愿新的一年森林茂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社会稳定、村民团结、家庭和睦。姑娘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搭构成了阿鲁山寨最凸显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节日的最后一天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点燃一火把,举火把照遍屋内的每一个角落,表示驱除邪恶,然后将火把送到村边路旁,排成一条火龙,朝东南方向延伸,以示将邪魔驱向远方。

(四)男人节

(如图)每年春节后一月左右是壮族的男人节。男人节,村寨里的男士们都要换上黑色且较厚的衣服,扎上洁白的毛巾,身背火药枪到村寨外很远的地方等候,村寨门口搭起用鲜花和蔓叶编织而成的凯旋门,全村妇女们于凯旋门旁边,翘首等待着归来的将士,金色的铓锣鼓响起,村外的男士听到鼓点,整齐地向村寨行进,来到村寨门口时抬起火药枪一齐向天空鸣放,姑娘们用橄榄枝蘸满香水洒向凯旋归来的英雄们。尔后,将士们依次围坐村中摆好的餐桌,尽情品尝女人们特为男人们加菜、添酒、盛饭的美味佳肴,男人们只管开怀畅饮,那种自豪、滋润和自在,真是逍遥自得。

4.浅谈儿童美术创作思维的培养 篇四

单位:王家井镇中心小学

电话:88276578

浅谈儿童美术创作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现实的儿童美术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美术创作的过程大多只追求形似而忽略了作品的神,使学生一味的追求临摹而忽略了自己的创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对儿童美术创作的指导的实践,利用做游戏、讲故事、播放投影、录象、编儿歌、听音乐等手段,来培养儿童的美术创作思维,从而使他们的作品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主题词】儿童美术创作思维

儿童时期最富于幻想,他们的美术作品常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画中的想象力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了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创作新的形象的过程。儿童美学教学的改革的核心正是这种创新。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比较注重“像不像 ”、“美不美 ”,谁的作品“画得好 ”“ 做得像 ” 我们就赞美谁;名家的作品是学生临摹的 “ 经典 ”,谁最接近,谁就是最优秀的。结果是儿童成了老气横秋的 “ 家 ”,缺乏丰富的想象能力,缺乏对生命的理解,缺乏经过自己的想象以后的 “ 胡来 ”。因此,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儿童美术创作进行启发和点拨,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更多的考虑“ 授 渔” 而不是 “ 授鱼 ”,使自己的“ 教案 ” 成为“ 学案 ”,成为一个教师和儿童共同成长的 “ 方案 ”。本文结合笔者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儿童美术创作思维作一简单阐述。

1、寓创作于做游戏

人的童年是伴着游戏度过的。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游戏是形象的,也蕴含着想象和创造。通过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美术创作思维。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在绘画前有目的的做游戏,引发想象力。例如《搭积木造新房》一课,我让学生把积木带到课堂上来先俩人或四人一组进行搭积木比赛,看哪一组同学的积木搭的房子又快又好。再选出几组做的又快又好的小组,让他们介绍是怎样相互配合搭成漂亮房子的,在搭房子时又是怎样想的。引导其他同学进一步构思

定型后,让学生从面前这些各式各样的积木房子造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构图搬到画面上来。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游戏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绘画创作的目的。

2、寓创作于讲故事

学生们作画时,一般是画直观的事物,直来直去的表达主题,意义较肤浅,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进行一些较深层次的“寓意”或“写意”创作,我常用故事来启发学生深入想象、深化创作主题。例如教学《庆祝母亲节》一课,学生一般都画背景写着“庆祝母亲节”,站着几位孩子向母亲敬礼或向母亲献花等内容。为了避免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在授课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帝王要选一位画师,榜文贴出后,有众多的画师应召,帝王命题作画,择优选用。他出了《花香》一题,许多的画家画了美丽的花园,花园里盛开着鲜艳夺目的鲜花,但帝王认为,这些画面画了花的美,并没有表达花的香,而只有一位画师的画强烈的吸引了他,那幅画上面没有一支鲜花,只有一个人骑着马走在一条小路上,在马蹄的后面飞舞着几只小蜜蜂。帝王马上就选用了这位画师。” 学生们从故事中悟出了道理。展开热烈的讨论,思维深化了。一幅幅表达母亲辛勤工作和高尚情操的寓意画创作出来了。

3、寓创作于播放影象

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观察到的事物是真实的、具体的。过渡为一幅美术作品,需要一段思维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创作。要很快完成这一创作过程,难度较大。而借助直观和电教手段,把实景、实物上升为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的直观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是培养儿童画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可爱的企鹅》一课,讲授新课时,先出示企鹅的图片,让学生分析企鹅是由哪几种基本形状组成。在出示画有各种形态的企鹅的投影片,启发学生观察当企鹅那椭圆形的身子、双脚、和圆圆的小脑袋变换不同方向时,企鹅的形态会产生变化。最后让学生观看企鹅生活环境的录象,让学生了解企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想象并构思创作出可爱的企鹅的生动画面。

4、寓创作于编儿歌

儿歌紧贴学生的生活,通俗易懂,好记上口,每一句都写了儿童所熟知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适时编组儿歌给他们听,并引起他们的联想,而积极进行创作。如《我们的游乐园》一课,板书课题后,把事

先编好的一组儿歌说给学生听,并启发学生听了以后,想画什么:“游乐园里乐趣广,童话迷宫闯一闯,鬼怪妖魔我不怕,摩天轮上摘月亮,旋转木马任我骑,碰碰车上不心慌,……”学生听了引起很大的兴趣,纷纷描绘起他们去游乐园游玩的情形,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激起了强烈的美术创作欲望。一首儿歌引发了学生无限遐想,他们兴趣盎然地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游玩情景,挥笔画出了《我们的游乐园》。

5、寓创作于听音乐

音乐和美术有着美育的内在联系。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在音乐家笔下,可以产生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一首好的乐曲那些高低不同的音符千变万化的旋律使我们听到后,会产生很多联想,从那美妙悦耳的乐曲中想象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大音乐家贝多芬是在皎洁的月光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在演奏中又引起铁匠和盲姑娘对大海波涛的联想。因此,利用音乐启迪学生美术创作的思维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教学《美丽的春天》一课,首先用录音手段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导入学习《美丽的春天》,再反复让学生听这首歌,引导学生体会这首歌的意境,体会乐曲那跳动的节奏,展开春天里鲜花争相斗艳的联想……。学生通过想象和讨论,开拓了思维,提高了美术创作效果。

总之,儿童美术创作思维的培养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方法来激发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使他们走出只有临摹的好才是画的好的认识误区,使他们的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刑永富、《现代教育思想》、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赵功义、《中国儿童美育培养》、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5.论美术创作的继承美术学 篇五

一、毕业创作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毕业创作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也是对毕业生综合专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演练与检验。

毕业创作应与创作课有机结合,使学生对创作过程中如何选用素材、推敲构图、拟稿以及制作等各创作阶段基本规律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恰当的把握,进而结合深入生活实践活动,创作出能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风貌的美术作品。毕业创作要求主题思想鲜明、内容健康向上,反映社会进步和时代风貌;构图新颖、完整,基本功扎实,形式多样,富有创新意识和生动的艺术性,要求做到:健康的主题内容与新颖的表现形式相统一,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统一。

二、毕业创作门类和表现形式

创作的作品可以是风俗画、历史画、肖像画、军事画,也可以是风景画和静物画等,表现手法提倡写实风格,也允许学生用多种手法进行表现探索,强调绘画性,体现自己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提倡现实题材创作,也可由学生自选其他题材。

1.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题材均可;工笔、写意技法不限,一般尺寸不超过2米(宽与高);

2.书法幅式中堂、条幅、横披、斗方、手卷、条屏、扇面等皆可,字体不限;

3.西画(含油画、水彩、水粉、丙烯、色粉画等):人物、风景、静物题材均可,作品尺寸不大于2米(宽与高)。

4.工艺制作:凡与所学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均可用为毕业创作,如版画、沥粉画、装饰画、壁挂、手工制作等,作品制作手法不限,但最大尺寸一般不超过2米。

三、毕业创作时间安排

毕业创作时间安排:本学期末确定创作选题、指导教师等,要求创作必须先有立意设想和创作构图,并在老师指导下修改完善。寒假期间各毕业班学生收集整理素材,绘制草图,做好创作的准备工作。下学期开学初,每人必须上报创作主题,并交相关老师认证,报教研室备案。2011年2月20日至5月底为正稿制作,5月底上交毕业创作。

四、毕业创作数量和要求

美术教育专业每人至少完成两件主要作品,自选创作题材。

五、毕业创作作品展览活动

美术作品必须通过展览或公开出版、发表的方式,才能向观者展现它的审美价值、艺术水平和社会功能。毕业创作汇报展览,是学生之间一次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好机会;也是接受同行专家、社会观众指导和检验的必要过程。

展出的作品可先由各专业指导教师在毕业生创作作品中进行挑选,后经教研室主任会同系相关负责人审定。

每个学生至少参展l幅,多则不得超过3幅。(参展作品自行装裱)1

毕业创作展拟在春晖校区展出,届时将邀请部分专家、社会观众(家长)进行评议指导。

六、毕业创作作品成绩评定办法与标准

毕业创作成绩按教育部“考评分离”的基本精神以及兄弟院校成功经验,尝试由系教学工作委员会、讲师以上职称以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集体(可分评委组)评分。

评分办法:以下二者可取一

1、由各位评委分别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相加取其平均分数为准。

2、由全体评委对每一毕业生的作品协商评定

评定标准:

主要是看作品思想内涵和审美表现两个方面的深度与高度,另外要注重基本功的掌握与创作灵性。(评分实行百分制)

七、毕业创作评奖与收藏

为鼓励学生刻苦努力,积极创作,争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对毕业创作除评定成绩外,还给予评奖。根据本届毕业创作的实际水平评出“优秀作品奖”,并颁发获奖证书,以资鼓励。同时在取得毕业生同意的情况下,获奖作品由系统一收藏,并给作者颁发收藏证书和一定的创作材料费,收藏作品将用以启迪后学并作为教学资料和教学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教研室

6.论美术创作的继承美术学 篇六

教学过程

教法分析:

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辨析与研讨——应用拓展四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老师展示图片,欣赏书中作品,创设情境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

欣赏作品:

(一)展示作品:罗丹的《巴尔扎克》

提问:同学们发现这幅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请把书翻到34页用1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罗丹的故事,思考并回答:

1、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巴尔扎克?

2、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砍去?

小结: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罗丹的这幅《巴尔扎克》塑造的不是身穿燕尾服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个不拘常规,身穿睡袍的狂傲之士。罗丹要这样塑造人物的意图是什么呢?罗丹想塑造的是他心目中的巴尔扎克,一个不拘常规,洞穿世界的非常的巴尔扎克。这就是他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而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二)展示作品中国画《愚公移山》,作者徐悲鸿(下面我们来看这幅作品)

1、回忆当时的社会背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体会这张作品的历史意义。

小结:这幅作品是以古老寓言《愚公移山》为题材创作的,表明只要团结,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我们欣赏了以上作品讨论一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①、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②、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师生互动:老师针对这个问题分别展示具象艺术作品《开国大典》、意象艺术作品《荆轲刺秦王》及抽象艺术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图片,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三种美术类型是如何体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

(三)鉴赏油画《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

从该作品的形象、形式构图色彩等方面分析以及时代背景等情况方面,去理解作品的

创作意图?

可把全班同学分为A、B、C三组,先让本组成员自由回答,然后选一本组代表进行总结。师生共同评论哪组分析的最好。

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容及作品情感,使他们能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全方位的思考。同时分组讨论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作品的探讨有一种成就感。小结:具象艺术注重形象的塑造,意象艺术注重气氛的烘托,抽象艺术注重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以上主要讲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有自己的创作意图,有的针对现实,有的针对艺术,但无论是针对什么,他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氛围的艺术家,他的任何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就会大相径庭。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可能会通过宗教题材表达他对现实的态度,而中国的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图则可能是通过梅、兰、竹、菊或山水来表达他的个人情操和笔墨情趣。

《墨梅图》 元 王冕 《丛竹图 》清 郑燮

小结:王冕,郑板桥的创作意图都是借墨梅、竹子来标榜自己清高孤洁的思想。而郑板桥以竹声比拟民间疾苦声。他的诗词多表达对国计民生、人伦道德的关心。

另一方面,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等也造成了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

出示作品:《怒吼吧,中国》 版画 李桦《离婚诉》 版画 古元

小结:由于李桦成长于国民党统治区,受到的是鲁迅传播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就意在以表现主义的风格揭露和批判现实。这幅作品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精神力量:被缚的巨人,铁骨铮铮,正欲拿起匕首,斩断绳索,他大声怒吼,要挣脱束缚,站立起来,投入战斗。这幅小小的木刻有似战鼓,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古元是成长于延安解放区的民主环境中,在毛泽东精神的指导下,他的作品则意在以朴实、平和的写实风格呈现和歌颂延安人民的生活景象。

课堂小结:对所有这些相关因素的了解都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将来同学们有机会去参观画展的时候,可以提前翻阅一些画家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个性,知识水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使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较容易的把握住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对作品做出正确、合理的理解,而不是走马观花,毫无收获的离开展览馆。

当今艺术的发展出现综合、模糊和交叉的现象,同学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艺术,持什么态度?肯定,否定,包容?

作业布置: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如何体现画家的创作意图的?

板书美术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艺术家创作意图来源:

1、社会现实→态度、情感

2、艺术→主张、观念

二、影响因素:

1、现实方面(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艺术家成长的环境;艺术家个性,知识水平,家庭等)

2、艺术方面(艺术追求等)

7.谈民间美术的保护与继承 篇七

(一) 重要性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人们在精神层面有了更多的需求。物品更新换代, 陈旧的东西遭到淘汰, 新鲜刺激成为宠儿, 这些似乎更符合时代变化的逻辑, 并成为当下艺术潮流的风向标。在这种状况下, 矛盾与困惑、谬误与真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置身度外, 因此, 不同的选择决定着未来不同的走向。民间艺术这份遗产的存在、演变乃至新生, 都事关着一个国家文化内涵的繁衍与变更。这种意识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并成为共识, 但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份遗产却有着不同的选择。民间艺术就是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艺术, 取长补短、去伪存真, 才能战胜迷失与困惑, 为自己争取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民间美术已跨越了数千年, 其本身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幅绚丽壮观的历史画卷, 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 是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也是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基础和根源, 所以保护和发展民间美术在当前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 继承和弘扬的意义

急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加, 但同时, 相伴而来的是精神的贫困。人类沦陷在物欲的泥潭里, 成为物质的奴隶, 使自己的精神处于无根的失衡状态。人们在选择艺术的方向上, 出现了矛盾和困惑。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对峙碰撞, 物质的极大化造成的精神缺失, 都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二战后, 先是经济复苏, 继之是全球“民间热”的兴起, 再到近年来的“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生活方式”,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迫切需要。由于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传统的崇尚, 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复归, 再一次使民间美术由冷变热, 成为了时尚追求的对象, 成为了时代唱晌的主旋律。当人类社会进入高水平生产力时代, 高科技, 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给我们便利和享受的同时, 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一些原来固有的东西, 例如人的行为准则、文化价值、审美习惯, 当然也包括了传统美术, 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有的民间传统文化正在消亡, 有些则濒临崩溃, 有些则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影晌, 变义上的风俗礼节的改变和淡化, 物质和精神的剥离、人与人的疏远, 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综观历之史的变迁, 每一次的社会大变革都是以文化的大洗礼, 大融合为背景而演进, 如此不断推进, 文明的嬗变和进步正是通过这些优胜劣汰的方式完成的。但是有一点至少是清晰的, 那就是当传统遭遇现代挑战, 传统是绝不会坐以待毙, 它一定会竭力抵抗奋争, 在冲突中或排斥, 或接纳, 或死亡, 或重生。大凡能保留到今天的传统, 一定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华, 因为它不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更彰显了其顽强的生命力。时代的进步也许可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但却永远无法替代传统。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是,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如何使我们的传统有一个更好的明天。实践再一次证明, 今天的时代需要民间美术, 需要始终保持对传统的关注, 我们应该把本土民间文化的持续发展, 当作自己毕生的课题去研究。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 为现代社会和人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精神养料, 同时也为其他艺术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和启迪。

8.美术的欣赏与创作 篇八

关键词:美术学习;欣赏与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48-01

教育是人类文明之母,教育工作主要由教师承担,自有教育以来,个人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荣誉,都不可能抹杀教师的功劳。

教育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合格称职的人民教师,在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一些主要素质和基本手段,包括学识、威信、道德、秩序、想象、同情、耐心、性格和快乐。是具有高度人类责任感的伟大事业。一个教师应该对一门课程具有足够的知识,以便能够独立对此进行思考,得心应手的运用它。那么,作为一名中学作为美育工作者,我常要求学生‘宁可眼高手低,不要眼低手高,就是强调学生在创作时首先要学会‘看”东西。

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它主要是通过视觉传达心理的一种特殊感应,这之中‘看‘是这种艺术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想象,要是没有了眼睛,这世上还有“美“存在吗?还能感觉到美术所表达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艺术语言吗7正如一个瞎子这样问道,绿色是什么样子,它漂亮吗?请问,你怎么回答?

作为美术作品,它要经历这样一个环节才可完成它的全过

程,那就是美术作品-+作品欣赏-+作品创造。也就是说,作品经艺术家的劳动而产生,但这只是作品的第一次创造,只能说明作品产生了,它的价值并没有得到认定,而它的功用主要是丰富人们的生活,提练人们的情感,而它要想完成自己的使命,还磐须通过鉴赏者的评价并通过评价之后,才可肯定其价值,才可得到公众的认可。于是欣赏者的评价对作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作品完成的又一重要环节。因此我们把这次活动称为作品的第二次创造,它和艺术家创造作品一样,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它,作品的归宿得不到终结,没有它,艺术家的劳动得不到公众的认可。甚至会使我们的文化艺术受到重大损失。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例子来迸行比喻,好的艺术作品好比是千里马,欣赏者就好比是伯乐,千里马遇不上伯乐时,待遇只能和其它马一样,受不到重视,而好的作品遇不上会欣赏它的人时,它也会遇到同样的遭遇,我们的美术史上这样的悲剧时常发生,其中最让人痛心的要数荷兰画家凡高了,他一生中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绘画,可是遇不上一个会看他的画的人,他的画便成了一堆废物,他也因此在失意中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还是在他死之后通过他的弟媳和侄儿的努力才开始让人们注意,并开始重视他的作品,开始肯定他的画有许多是不世之作,人们才开始追悔莫及,并怀着无限悲痛和无限歉意为他成立了一个世界一流的凡高作品展览馆,但凡高的悲惨遭遇已经是无可挽回的了。

上面我们要求欣赏者要有一双独具慧眼的眼睛。而创造者的眼睛要不要培养和提高呢?这和创作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作为创造者,应该具备几方面的条件:首先要有纯熟的技巧,其次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情感,最后还要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但这些也只是一个创造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果要想自己的作品能更上一层,只具备这些是不够的,还应该多读一些优秀的作品。拿绘画来说吧,锐利的眼睛可以证明自己很强的观察能力,熟练的技法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淮确地画在画面上,而怎样加工,怎样组合,用怎样的形式画在画面上才算好看,这和大脑的分析、组合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如果我们说眼睛是窗户,手是工具的话,大脑才是优秀作品产生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把看到的东西如实地画在画面上的话,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画匠而已。而一幅好画不仅要求内容要丰富,还要求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法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光有熟练的技法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对形式美的认识能力。因此我常要求学生要多读优秀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手法,提高自己对作品的认识能力,加强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会用一定的形式美要求去组织、加工自己的绘画作品,这样的作品才会耐人寻味,回味无穷,才能赢得公众的喜爱。不然的话,就会使自己在创作时思路不清,盲目作画,只能把东西画像却不能画好,因此,我认为学生多读优秀作品,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什么不是好东西.作画时头脑才会清晰.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组织、加工自己的作品,并能准确、及时地找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正。最后,再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给大家看,并吸取宝贵意见,接受艺术批评.为自己的下一次创作又打下基础,完成创作——批评——再创作的环节。西方杰出的大师毕加索为7加强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为.专门到法国的卢浮尔宫参观了前辈大师的作品,向名家学习,从中学习前辈大师的精妙之处,吸取养料,最终成为一代宗师。因此我主张学生一方面要加强技术技法的基础训练,另一方面还要多读优秀作品,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使自己由手画画转化为由脑画画的过程,并能处理好自己的画面效果,使自己的眼睛不仅会“看”东西,还会。“看”好东西。因此,我认为学生要想创造出好的作品,不仅技术技法过硬,还要有很强的审美意识和过人的认识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欣赏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9.论美术创作的继承美术学 篇九

论文摘要:在美术活动的进行中,我们会发现美术是生活中的。孩子们的作品内容是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我和孩子们找到的装饰符号是源于生活的,工具材料同样是来源于生活。丰富多样的美术工具材料,激发幼儿愿意创作、喜欢表达、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操纵学习。关键词:工具材料、乐趣、情感

在美术活动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经常使用一种工具材料会使幼儿产生偏爱和单方面的发展,同时,会使幼儿对美术渐渐失去兴趣和挑战。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美术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因此,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做到提供多种作画工具,分不同时期投放到区域活动中供幼儿选择、操作。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慢慢尝试、自由探索,达到练习结构的优化。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尊重幼儿有积极、适宜自己的情感性情,为每个儿童提供广泛的具有个体适宜性的多种机会,为每个儿童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条件。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示范,幼儿临摹为主,陈旧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活动材料,很难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致使幼儿美术作品形象呆板,内容缺乏想像力。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以唤起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美术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美术工具材料,激发幼儿愿意创作、喜欢表达、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操纵学习。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涂鸦经验的不断丰富,强烈的好奇心会驱动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 材料进行美术活动,特别是绘画以外的其他造型、搭建等动手活动。“孩子们大量地接触各种类型的原材料,他们在使这些原材料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形成各种形状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好奇心和心理满足是兴趣的原动力,也是兴趣形成的基础。幼儿对各种类型工具材料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和保护,会使幼儿美术活动积极、愉悦地延续下去,发展为有益的直接兴趣。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工具材料是保持和提高幼儿美术兴趣的关键所在。中班的幼儿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幼儿的探索能力增强,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教师可以不用介绍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慢慢尝试、自主探索,达到练习结构的优化。但是我们发现孩子的在众多的工具材料中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美工区的工具材料混放在一起,孩子收放材料比较随意,下一次活动时无法一次性的找到需要的工具;孩子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限制孩子的往往是教师或家长。在指导美工区的活动时,一个小朋友剪下了超市海报的图片,准备贴在自己的图画上,但是在贴之前,孩子用一种试探的眼光看了看我,我用肯定的微笑鼓励了孩子的做法。但孩子的这一个目光使我意识到,教师在物质环境上为幼儿提供了支持,但精神上却没有支持幼儿的活动,甚至阻碍幼儿。我仔细的考察了美工区的环境,一个大的玩具柜要摆放橡皮泥、剪刀、不同的纸、废旧材料等等,难怪孩子会不会收放材料。教师将工具和材料分开摆放,制作小架子摆放常用的工具,如:剪刀、胶棒、棉签、印章等;将大的玩具柜摆放我们和孩子一起收集的废旧材料,如:卫生纸卷芯、干果壳、铅笔屑,或者新投放的材料;最后,用小书架把不同材质的纸张一一隔开,让孩子一下就能找到想要的纸。教师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在活动中我和孩子一起实践,和孩子一起“敢想敢做”,把折好的小船放在涂有底色的砂纸上,再放上黄色的碎纸屑,就完成了一幅生动的“星空下的小船”,在欣赏时,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了,各种不同的作品都呈现出来。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会发现,第一,孩子对美术兴趣浓厚,活动的持续性强,能坚持把自己的作品完成;第二,因为活动的主题是幼儿从心里想创作的,所以,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是幼儿自身流露出来的,表现出作品的主动性;第三,孩子感受到操纵工具的乐趣,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不同的工具材料,每个幼儿的作品是不同的,突出幼儿自己的想法,有创新意识。

二、细心观察,适时指导,教师要用要情感引发幼儿创作,给每个孩子以肯定的评价。

中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较小班有了很大进步,手的控制能力增强,对于彩色铅笔、碳素笔、圆珠笔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美术活动中被大多数孩子使用,老师准备的毛笔,粉笔被幼儿忽略了。为了让幼儿感受到使用毛笔作画的乐趣,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用毛笔创作一幅作品,请幼儿欣赏,并对比不同的工具材料产生的不同绘画效果。在幼儿绘画中,教师认真观察幼儿活动,给予每个幼儿肯定与鼓励,并适时地以同伴的身份给予幼儿意见,例如:有的小朋友在画画中把人物画得很小,画面中一大片空白,教师会与幼儿一起讨论:1:你的作品很精彩,还有谁和他们在一起?2:他们在哪里?3:我认为如果能装饰一下你的作品就更好了,是不是?教师的引导要站立在幼儿的角度上,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表达。但是如果教师不分对象、不分主题,只刻板运用“表扬为主”的原则,总是“嗯,画得不错”、“真漂亮”等等,时间一长,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传达给幼儿一种消极信息:“老师并没有仔细看我的画,她不过是在敷衍了事。”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有针对性,要结合幼儿个体能力特点和图画中表现出的独特经历作出评价。教师在指导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把每个孩子当成是小画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创作。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引领能帮助幼儿获得启发。在美工区的活动中,幼儿对作品装饰很感兴趣,怎样拓展思路,丰富幼儿装饰的方法呢?我带领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找寻装饰的图形线条,我们在大型玩具上找到了许多图形,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等,这些图形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装饰材料,还有那些装饰的材料呢?出乎老师的意料,孩子们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找到了装饰的材料。在大树身上有点和曲线的装饰;在户外场地的栅栏上有折线的装饰;不仅如此,孩子们还细心观察到幼儿园楼道内有用彩色珠子有规律排列组合的艺术画装饰。我和孩子一起把收集到的装饰性的图形线条画在纸上,并留出空白,鼓励幼儿细心观察,找到更多的装饰画在上面。这一做法立刻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这样孩子自主性强了,绘画时更有信心。随后我们和家长又收集了各种干果皮、彩色毛线、铅笔屑、糖纸、蛋壳等各种材料,这些工具材料的提供不仅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更好地满足处在不同水平上的幼儿,为他们创造了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能激发幼儿探索周围环境,无拘无束、大胆表现自我,陶冶情操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可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从事具有创造性的美术活动。

三、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美术,创作就在我们身边,创作无处不在。

在美术活动的进行中,我们会发现美术是生活中的。孩子们的作品内容是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我和孩子们找到的装饰符号是源于生活的,那么,工具材料同样是来源于生活。布贴画、印染画、喷刷画、树叶贴画、蜡笔画、棉签画、刮蜡画、滚画、彩沙画、粉笔画等。收集这些工具材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不用的牙刷可以用来涂颜色,喝牛奶后的包装袋剪开以后能作另一种“纸”,产生奇特的绘画效果,小朋友们在地上捡到的砖头块在地上同样能画出精彩的作品,绘画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久而久之,孩子们喜欢上了这种美术创作,幼儿在这块小天地,不受任何拘束,自由构思,大胆想像,使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实践与创造中开拓思维,培养和发展创造力。美术活动是幼儿充分展示自己创造个性的舞台,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机会与支持,让每位孩子都能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表现出自己的感受与独特的风格,绽放出多姿的艺术风采。参考书籍: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10.论美术创作的继承美术学 篇十

沙坪街道第二小学

黄能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时自始至终都赋予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创作活动,享受到真正的绘画生活。美术教学“生活化”体现在下面几个环节中:

一、创作题材要贴近生活;

二、创作过程要融入生活化;

三、美术创作过程的生活化;

四、美术创作修改的生活化。

五、美术创作讲评的生活化。这将是美术创作教学获得解放的途径。

关键词:生活化 命题 指导 过程 修改 讲评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美术是学生丰富多彩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美术教育也应走进生活,参与生活。美术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生动有趣、色彩斑斓的,然而在小学生中口中总是出现“老师我画什么?”“老师我不会画?”“老师很难画?”这种话语,显然使美术变成了绞尽脑汁的苦差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替学生想想:“不知道画什么?”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生活的宝库呢?“老师我不画?”“老师很难画?” 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

我们想学生创作出优秀的美术创品:

一、创作题材要贴近生活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许多生动的作品都是来自生活中。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反映、独特的感受。激发学生生活素材,用画笔表现生活的乐趣,那学生创作的热情就回源源不断,题材也会越来越多。通过绘画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画笔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只有是学生真正关注的,喜欢的题材,才能能够引发出学生的思考才能够激起创作欲望。(举例)

学生在美术创作之前也不妨先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事,打开自己的创作思路。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引导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寻找创作素材,通过讨论、交谈(包括老师的启发),提炼出既具有表现力又能引发真情实感的题目。

二、创作过程要融入生活

1.创作指导

在美术创作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往往会向教师求助。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有求必应”,代为解决。而应针对其实际情况,分析困难的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

(举例)

学生所要的不是教师的严肃教导,而是兄长般的关怀、朋友式的支持。只有如此,学生才会获得家居般的温暖与轻松,定会渡过创作难关。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艺术就是来源于大自然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让大自然的万千景像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给我们的美术创作提供无限契机。

如果教师给予他们的总是“多开动脑筋”“再仔细想想”之类的空泛之词、学生一定会非常失望。因为那种“指导”对学生来说是苍白无力、毫无益处的。长此下去,学生会对美术创作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恶之情。

三、美术创作过程的生活化

2.创作过程

美术创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限于多少时间内完成,色彩要怎样。其实,学生美术创作应当跟画家创作一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画不出时不硬画。不必一气呵成。允许学生有停顿、间歇,亦可迟交、缓交(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创作速度,努力赶上,以便尽快地与大家同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能轻松地创作。有时候,在创作过程中(如有必要),同学间可以停笔讨论、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亦可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

四、绘画作品修改讲评的生活化

3.创作修改

美术教师大多习惯于给学生动几笔。因为它严重脱离学生,极不利于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我认为,给学生的作品修改分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应该帮学生修改。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他们自己的作品。

修改作品的方式,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分组讨论怎样修改作品。每次修改作品,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明白怎样看画,能分辨什么是好画,首先要眼高,只有眼高了手才有可能提高。同学间互相修改作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遇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以便取得共识。

五、美术创作讲评的生活化

11.儿童美术创作创新的策略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儿童;美术;创新

随着我国新课改要求的推进,许多学校逐渐重视对儿童美的教育。美术作为一种审美学科,能够通过线与点、线与面等的组合,加上图形以及色彩,丰富儿童的视觉以及心理。视觉的冲击十分明显,它能直接反应给大脑,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但是大多教师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审美、培养创新意识,让儿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文明的传统以及自己内心的体验,同时通过不同的创作材料、不同的创作表现形式去表达内心的情感。我们应注意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不要将教学重心局限于学生绘画技巧的提高,更应该结合社会现状,实现创新型教学。

一、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却是让孩子们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兴趣对于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第一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儿童在生活中不断发现,不断积累,感受美术的多样性,培养其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儿童对于美术的自我思考,只注重绘画能力与绘画技巧。教师在培养儿童兴趣的时候,一定要摒弃旧的教学传统,树立创新培养的意识与信念。为了调动儿童对美术的积极性,提高其对美术的兴趣,教师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角度出发,给儿童感官上的刺激,鼓励儿童大胆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将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绘画表现出来。例如,让孩子们自己“创造一种动物”,这个动物的形状、大小以及颜色等全依靠儿童自己的思考,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艺术指导。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儿童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儿童的思考能力是不容小觑的,我们不能小看每一个儿童,他们的思维比起大人来说更加跳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马行空,但就是这样的天马行空,可能是孩子们进行创作的源泉。

孩子们的天性是爱玩,教师可依据这一特点设计一个与美术有关的游戏。游戏的目的是提高孩子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美术的创新的思考。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大小与接受能力选择适合这个阶段儿童的游戏,在保证儿童安全的同时与他们做游戏。这也是培养儿童兴趣的一大途径。

二、丰富美术经验,挖掘创造潜力

1.利用民族财富,丰富儿童的美术知识

我国最大的财富不是地大物博,而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依旧是我们的骄傲。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十分鲜明,创新的基础就是传统。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民间艺术素材进行美术教学。

要想让儿童感受到美和表现美得情趣,就要让儿童不断的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儿童美术欣赏的关键就是从情感出发,充分挖掘每个艺术作品的不同价值。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使儿童感受到美的魅力并得到启发。我国的民族艺术种类繁多,大多都贴近生活,易于儿童理解,这对于儿童而言有着很大的欣赏价值与思考价值。教师可选择一些色彩鲜明、线条等有特色的民族艺术,这对幼儿的美术教育有十分大的帮助。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还能够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它不仅能够丰富儿童的美术知识,还能不断地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2.利用远足,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

大自然对于儿童来说,神奇而又充满着魅力。许多学校都有踏青远足的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活动去丰富儿童对美的概念以及美术的经验。在远足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观察和感受大地万物的色彩、形状以及生命现象,让儿童充分地去体会大自然的变化。之后,还可以要求儿童将远足中印象最深刻的植物或者物体通过自己的想象画下来,不断地陶冶儿童的美学情操。

3.合理运用绘本,充分发掘儿童的创作潜能

绘本是一类图文结合的书籍,这种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能够更大程度地开发儿童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可选择适当的绘本让儿童进行欣赏,并讲解使儿童充分理解绘本的含义。其次,在对绘本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将儿童进行分组,给予美术工具,让孩子们自己创作一个艺术绘本。利用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孩子们自主参与,提高了学习能动性。

三、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多科教学相融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其与音乐、舞蹈等相互联系,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作潜力。

儿童是教育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阶段,也是潜力开发最重要的阶段。我们不应只注重美术技巧的教学,更应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使其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易强.动手体验:儿童欣赏美术的重要手段[D].湖南师范大学,2013.

12.论美术创作的继承美术学 篇十二

关键词:民族风格,横向移植,隔代遗传,继承,创新发展

1 民族及世界风格及灵魂

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文艺之林,正是因为其扎根于本民族的生活土壤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1]因此,越是富有民族特色,才越具世界意义。景德镇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的设计与装饰,就具有鲜明的东方情调、醇厚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而被世界所承认,所以也具有世界的意义。

由于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习俗和共同的心理品质,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特征反映到我国陶瓷上来,便产生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以其特有的形式、规律和技法显示它的独特的风貌。陶瓷设计艺术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人们对这种规律的认识、体验和掌握,是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地积累起来的,而且往往是世代相传才积累起来的。因此,陶瓷艺术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继承性。

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的风格特色,是陶瓷设计者个性风格的灵魂。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才能出现新形式,而离开了民族的传统和特色,缺乏民族风格的陶瓷设计,就会失去蓬勃的生命力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其审美价值也就不高。正如一位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家格勒尔有一次来我国洽谈时所说:“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我在服装设计上,总是力求反映出法国的传统,设计出法国人喜欢的样式。”她还说:“不少人慕名跑到巴黎,抄袭和仿制巴黎时装,却仍然设计不出具有法国民族风味的时装,正象法国人开的中国餐馆吃不出中国风味一样。”[2]同样,在陶瓷上的反映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欧洲人仿制的中国青花和古彩,无论是从纹样、手法还是色调上,看上去总未免有点生硬感、缺少点什么味,殊不知其缺少的正是民族的传统和精神,所以说丢掉了民族的传统特色和精神气质,就将失去蓬勃的生命力。

陶瓷艺术创作应该如何继承与创新呢?其实,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发扬和创新途径是很多样的,这里就借用服装设计界,根据一些著名的时装设计师的经验所总结的两条途径,作为我们学习的借鉴去入手。第一,根据本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心理特性和审美情趣,从陶瓷审美意识的历史演变规律中去探索,去寻求本民族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手法。第二,把传统的创作方式、装饰手法、艺术处理方法和优秀、精湛的民族手工技艺与当前的时代精神、思想潮流,以及同自己的设计意念很好的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新造型、新装饰。从而把民族的审美心理与朝代精神结合起来,进行纵的和横的立体合成。

陶瓷艺术要创新发展,就必须输入新鲜的血液,我国陶瓷艺术不但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尤其善于学习和吸收姊妹艺术的特长。我们应该放眼世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宏观的去观察对待艺术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够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当代的民族风格。现代优生学的基本理论与物种遗传和异化说明:直系遗传和近亲联姻,会使物种退化。同样的道理,艺术上的直接继承和彼此过于接近,就会相互淹没,变得千篇一律,面目雷同,为使未来与传统不致断裂的最大张力,就是采用“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3]的方法,来突出与张扬陶瓷艺术创作的“个性”。

2 陶瓷艺术创作中的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

所谓隔代遗传,就是指把旧的与新的作间隔嫁接,这就要跳过元、明、清以来的传统,把借鉴的触角伸向唐宋、秦汉、商周一直上溯直至仰韶彩陶的活水源头,这对于陈陈相因的弊病是能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的,从而摆脱掉明、清特别是乾隆时期遗留下来的宫廷艺术中所体现的繁缛奢侈和矫揉造作的作风。相对而言,因为这种风格不仅艺术价值不高,尤其是它繁缛的工艺装饰手法掩盖和影响了陶瓷本身材质的美,并且还远离了人们心中最原始、最可贵的纯真美。例如:“万寿无疆”的粉彩瓷,就属于这一类,其奢侈的作风,只能迎合极少人数的审美与欣赏习惯。对待传统陶瓷文化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吸收利用,如将汉代的浑厚简朴、唐代的雍容博大、宋代的清新典雅、明代淡雅清秀[4]的气质融入到作品中去。并结合时代的精神面貌,用现代的审美观念进行分割和组合来达到统一与和谐。

所谓横向移植,就是结合当代的民族化精神,进行移花接木和杂交、渗透、揉合、搅拌。它不仅包括学习外国的东西,也包括吸收姊妹艺术和民间艺术的东西,甚至还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给予我们的启发,以及新材料、新工具可能提供的一切手段。至于如何采用这些方法学习外来文化和姊妹艺术,古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如唐代首创的凤头壶,是以凤头作盖,龙身为柄的唐代壶形器中最优美的器型之一。[5]它的造型新颖、奇特,在形体上基本还保留着南北朝莲花尊的特点,但细部却把波斯金银器中鸟首壶的长处,完美的结合到我国固有的传统造型之中。带有异国情调的盖被捏塑成别致的凤头,并与壶的流相吻合,弯曲的壶柄塑成一条紧衔壶口其尾又一直连接到壶底的矫健长龙。龙和凤本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题材,而唐代凤头壶的造型和装饰,则在继承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化了外来的艺术营养,成功地创造出这一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新造型。

在使外来艺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时,也会有这种情况,一开始比较生硬,还不够成熟,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地有机融合,方能“化之”而为我所“吸收”。例如:在敦煌的壁画和塑像中和南北朝时期的作品中,许多菩萨的鼻子还有高鼻子、卷胡须等印度人的特征,而经过长期的演变,到了唐代菩萨的鼻子便低了下来,胡须也直了,变成了中国的菩萨了。[6]此类事实表明,在吸收外来的艺术营养时,必须同本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在一起,“溶化”在一起,使其成为本民族艺术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这里有一个过程,但更需要的则是“博大的胸怀”,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与信念”。

然而,陶瓷艺术在学习姊妹艺术或民间艺术时,一般来说,都不会出现这种生硬感,而容易被本民族群众所接受。其因是由于它们共同产生于同一“母体”,在本质上有着内载的连系。因此,能够很好的结合陶瓷艺术的工艺特点,直接进行“移植”或“借鉴”。例如,青瓷在吸收青铜艺术的同时,根据瓷的特点而有所变革和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吉州窑利用民间剪纸艺术来装饰陶瓷而别具风格;古彩则吸收了明、清版画的艺术特点,形成了自己强烈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陶瓷发展史上,象这一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中的“综合装饰”手法,就不失为一种“嫁接”装饰方法,同时也是当代陶瓷装饰艺术创新与发展的热门途径之一。

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以传统技艺为基础;有的以国画为基础;有的以书法为基础;有的以素描为基础;有的以色彩为基础;有的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具为基础……总之,无论是继承民族传统,还是借鉴外来形式,都必须以体现时代精神与创新发展的需要出发,并密切结合陶瓷艺术的工艺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选择和删除,才能够创造出新和发扬光大。也正如鲁迅所说:“旧形式的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7]

现代景德镇青花艺术家王步以及“珠山八友”,对中国现代陶瓷艺术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横向移植”于陶瓷装饰绘画方面。当代的许多陶瓷艺术大师也不乏其人,他们有的越过元、明、清,直接学习与继承唐宋,甚至上溯秦汉。形成现实与浪漫并蓄,写实与夸张共存,并相得益彰、各具风格与特色,卓然成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提倡陶瓷艺术的民族风格,当然也提倡“百花争艳”和“百家争鸣”,更提倡“与时俱进”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希望时代能造就我们一代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陶瓷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2]辛雪芙.服装美学讲座.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周韶华.美术思潮.1985

[4]王逊.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5]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6]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13.论美术创作的继承美术学 篇十三

一、活动目的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自我展现,自我锻炼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特举办此次美术书法活动。

二、比赛相关事项如下:

1、报名方式:参赛者到各班主任处报名,(请各班主任组织好报名工作,确定参赛人数并将名单交给田慧容);

2、参赛对象及人数:低年级组每班各派3-4名选手。

高年级组每班各派4-6名选手。

3、比赛方式:

A.1-3年纪为低年级组,以绘画为主鼓励参加书法比赛

4-6年纪为高年级组,每班至少有2名参加书法比赛

B、评比办法:

低年级组设置:

特等奖3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和三等奖18名。

高年级组(绘画和书法)

各设置特等奖2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和三等奖8名。

4.比赛时间:A.1-3年级比赛时间为:11月19日下午:3:40—5:10

B.4-6年级比赛时间为:11月20日下午:3:10—5:10

5.比赛地点:

绘画比赛场地:美术室(二栋四楼)

书法比赛场地:图书室(一栋三楼)

6.比赛作品内容:

A.绘画形式:国画、水粉画、水彩画、蜡笔画、儿童画等等。

B.书法形式:毛笔书法。

(作品内容要求:健康向上的诗词、警句、格言,绘画内容不限)

7.作品规格:绘画:低年级为8开纸,高年级为4开纸

书法:规格自定。(比赛前每位选手各派一张纸根据自己的需要裁剪)备注: 学校只提供纸张,其他工具(如毛笔、彩色笔、铅笔等等)、书写绘画内容自备。

8.报名截止日期:09年5月12日。

三、活动工作安排如下:

1.统计报名,纸张编号排序:黄绮京、叶巧容

2.成绩统计:丘密芳、王艺锦

3.比赛现在监督:(收作品)陈凤平、曹敏仪(高年级绘画组)

曹锡鉴、林志其(高年级书法组)

凌家伟、陈欢容(低年级组)

3.参加评比老师:邓文波、许国华、潘小敏、李敬明、苏河珍、周丽。

4..写奖状:甄灿健、韩晓梅

14.论美术课中培养小学生的美术素养 篇十四

【摘 要】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教学课改的重心在于美术的教学语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小学生这个特定年龄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课;培养;小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课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程,其价值主要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创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生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学界的重视。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是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小学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挖掘,我就此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比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课《水墨画动物》时,我在课前用了不少的时间精心准备了多幅动物水墨画的作品。刚上课时,我向小学生展示了那些精心准备的美术作品,他们马上被作品所吸引、感染,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当我问他们是否想学习水墨画时,个个欢呼雀跃,学习热情高涨,有些迫不及待的感觉。因为他们想学,所以那堂课他们学得很认真、很投入;又因为他们的认真和投入,所以个个画得都很棒,虽然笔墨稚拙,但是每一幅画都表现得生动有趣,彰显着个性。这就使我感觉到学习美术,兴趣很关键。

为了提高学生在美术课上的学习兴趣,我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质材料,比如旧报纸、硬纸板、废旧瓶罐、旧毛线等,引导学生通过剪、拼、贴、折等进行手工制作,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兴趣成为他们上好美术课、学好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还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让他们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美术教学可以启发小学生的大胆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的确,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和创新,都是先通过想象开始的。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发散思维、产生灵感,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如教学小学二年级第四册第7课《我爱树木》时,我在课前先带学生去了校园后的小树林,让他们认识身边各种各样的树木,并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树木,比较树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细,还让他们去摸树皮、闻树叶、听树木发出的声音。孩子们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很轻松地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其实,我让他们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已亲身感受了树木带给他们的绿荫、清新的空气、美丽以及欢乐,同时也使他们对树木产生了感情,并深深地爱上了树木。等到一上课,我首先播放了一个关于树木的DVD短片,让他们领略千奇百怪的树种,为他们讲树木的知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树木给生活和大自然带来的无穷魅力。紧接着,我出示了文字:森林是地球的肺,树木是空气的清新器。请同学们画一幅以《我爱树木》为题的画。

当我看到他们的作品时,我震惊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创新的能力太奇特了,作品可谓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有的作品把自己比喻成鸟儿,把大树当成家,住进了大树里;有的把树木画成了绿色长城;有的把树木画成了空气清新器;还有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地球长出四肢,把树木画成肺的形状,喻意让人一目了然……我感?又良?,美术课激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

三、美术教学可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这句话表明,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要的,同时要想拥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样,在教学《我爱树木》这课中,我带学生去公园认识树木,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树木,比较树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细,这就是对学生观察力的一种训练和培养。只有让学生通过认真、细心的观察,才能使他们把握树木的色彩和造型。

四、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如今的新课程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惟我独尊的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新。可见,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观察思考中锻炼了创造能力,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因此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艺术体验。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是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的参与和亲身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分析与反思有着积极意义。建立美术教师以自评为主,辅以校长、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使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能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自身素养,与时俱进。教师平时要养成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在每一课或每一单元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对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很有帮助。其他方面可以通过美术教研活动和学科基本功比赛,让校长、教师、同行等进行评价。还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如我经常以学生举手调查的方式提出诸如你喜欢上美术课吗?为什么?你认为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可以接受吗?你对老师有什么好建议吗?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课等问题,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和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大环境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放手给学生,适度把握,让学生在学中玩、学中乐、学中成长。当然,教师也要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学生识图能力;巧妙应用教学技巧,增强学生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等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5.亲近自然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篇十五

(一) 亲近自然, 写生的必要性

学习绘画的过程是真正能够使我们掌握写生要领并不在于我们了解了多少绘画理论, 多少个构图形式, 懂得了多少绘画的一般规律, 从亲近大自然开始做起, 美术创作是在自然美激发中产生的美的冲动, 由对大自然美的感受从而通过人的大脑思维活动转换成为了画面, 这个过程中集合了人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写生更多的还是针对于传统写实绘画的群体, 写生是解决油画问题的不可替代的方式, 比如风景写生对色彩训练是极其重要的。只有真正亲身贴近大自然, 在自然中写生实践, 才能够使自己的绘画作品更富有生机, 更鲜活, 这样的作品比我们所能记得的印象, 更好看, 更纯净, 仍未丧失魅力。这是风景写生作为技术训练的非常重要的。

(二) 亲近自然, 但是完全不依赖自然

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离不开大自然, 涓涓细流、杂草土坡、奇树异石, 都给人带来一种淡泊与超脱的心境, 自然当中的人或事都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现实生活, 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在画面所变现的精致和构图不可能和对象完全一样, 需要画家的自我创作, 我们取自然当中的人或事物作为绘画的题材, 自己亲自深入大自然去深刻的体会, 通过我们自身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去创作。

二、绘画艺术中的写生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 亲近自然在东方绘画中的作用

东方绘画艺术的美感来源于对天地变化的观察, 对阴阳交替的掌握, 东方绘画艺术的生命是绘画要向天地学习, 就是所说的创造。“地”则向艺术工作者提供了艺术实践的根据。而艺术工作者若想有长足的艺术生命力, 则需要看尽天下的景色, 不同国家、 不同地域也需要观察, 这样才会给画家以更多的启发, 只有亲近自然, 置身于大自然当中, 在绘画取景时, 眼界才会更宽广。

(二) 亲近自然在西方绘画中的作用

西方的艺术除了宗教对艺术思想的影响, 还来源于对科学和哲学的认知加深, 亲近自然在西方绘画之中的作用, 可表现在西方的建筑美上。建筑的空间性和结构性, 便是精确的对自然的研究和探讨。自然的丰富和伟大是人类无法研究透彻的, 因为它包括了无限的复杂性, 比较人类文化所发生的事物, 自然就宏大多了, 人类要向自然吸收、汲取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画家观察捕捉到自然界的那美丽一刻, 然后经过艺术的各个局部的整体联接和艺术加工, 才可能产生美丽的自然元素极强的画面感。自然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尤其西方国家的风景本身就很美, 无论建筑或者雕塑, 都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很高的美感,

(三) 亲近自然在美术创作中的综合作用

1.改变概念的临习艺术

一位艺术家在亲近自然, 充分体会、感受自然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比如说一幅风景画, 艺术家的本意并不是在描绘风景的表象, 只是在表达一些关于风景的知识, 以及自己对于自然界的自我认识。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太布尔曾说, “在艺术上, 人们为了取得成功经常使用两种方式。因为重复为世人所熟知的东西, 其作品会很快得到世人的认可, 但是, 这会使它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会停滞不前, 只是循规蹈矩, 难以在创造性的绘画中得以创新。

2.通过亲近自然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

我们在大学期间也有过几次外出写生, 当我置身于大自然的时候, 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 抬头看看蓝天白云, 深受去触摸结实的山石, 潺潺的溪水, 就像置身于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全新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得到了充分的自由, 去感悟雄伟壮阔的山脉, 和涓涓的细流, 那一片片绿的让人兴奋的树林, 只要你善于观察自然, 善于去体会感受自然, 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自然是神秘和未知的, 需要我们去充分的去探索, 发现自然之中属于自己内心感受的那种美, 那种独特而又神秘的美。

3.可以有利于区别前人艺术创作的利弊

我们在学习绘画时, 如果一味盲目去模仿大师的作品, 大师怎么画我们就照着怎么画, 觉得画得越真实越像就越好, 这样是不正确的, 我们要去分析, 去体会, 真正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大自然, 去感受当时画家创作时的气氛, 虽然不会和画家的感受一模一样, 但是我们去感受了自然, 去认真体会了自然就会发现一些超乎现实而存在于画面的东西, 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前人作品中优秀、美好的东西, 将这些美好的东西再加之于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呈现于画布上。

三、观察、了解自然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

观察和了解自然不仅仅对绘画创作本身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观察自然的画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美术创作中可以使人们拥有无穷的想象力。俗辈可以乱中取利, 君子坚守宁静致远。把艺术作为生命中必须要去做的事, 那么即使再累再辛苦, 我想画家自身也很快乐, 心甘情愿。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繁荣与浮华并存的社会,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 好多人们所崇尚的自然美已经变得商业化, 模式化, 感觉非常的浮躁, 而如何克服浮躁之气则成了成就任何事业的非常重要的前提。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我们肩负的责任是很重的, 我们要踏踏实实做好该做的每一件事, 端正我们的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追求“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使之成为前进路上的人生信念和指路明灯。

四、结合个人的写生、创作谈谈亲近自然的作用

大自然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创作灵感和动力, 只要你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观察自然, 就会从中有所收获。其实一副作品在画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 因为在画的过程中我们是要去感受的, 没有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画面是很难打动观者的, 这样的创作也没有生命力。

绘画的语言是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反应到作者的生活和画面上的, 作者想画出好的作品, 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绘画方面的素养, 亲近自然, 向大自然请教, 去观察自然, 感受自然, 升华自然, 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感知能力, 这样才能在美术创作上有更多的灵感和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富林.《欧洲美术——从罗可可到浪漫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

16.小学美术的学习方法与创作 篇十六

关键词:高年段兴趣 学习方法 学习目的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16-01

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来源,我们的学习离不开对生活的认知。美术活动最具有人性意味,因为它是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活动教学是调动所有感官的过程,是理论和实际结合,想象与运用结合的过程,同样具有综合性特点。事实已证明,美术教育确实具有开发人的智力、情感、思维、创造等有助于人的创造素质全面发展的功能,培养创造素质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产物,脱离生活是不可能创造鲜活的艺术作品的。美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学的美术学科不是为了技能或是学科知识专业化的训练,而趣味性,应用性,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美丽,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的愿望和能力。

高年段很多学生表现出对美术课倦怠情绪,特别是美术技能方面比较弱的学生。对艺术,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在小学低年段,学生表现出对美术课非常高的兴趣。为什么在渐渐进入高年段的时候,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呢?我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我们的教材是否有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是否包含某种惊奇,是否诱发某种疑问,是否赋予更深更强的感受,是否具有想象力,是否能够体会到成功感,是否使学生体验到表现的喜悦?

教学中,一个教材是否具有这样的魅力很多时候是需要我们教师来调动,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惊奇,产生疑问,展开想象,体验成功。在最近一课上《泥塑脸谱》的教学中,一开始我没有提到今天的课题,而是进行一场简单的比赛,花两分钟的时间用彩泥塑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不需要体现具体内容。很快,学生捏出各种各样形状奇特的泥饼。然后我提出如果我们把他们变成脸谱的话,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学生“哗”的一声惊呼,因为学生塑出的形状有很多在他们看来与脸谱相差很大。而脸谱的风格是怎么样的?传统的脸谱和自己做好的造型怎么结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围绕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对脸谱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开始有各种各样的设想。然后又出示风格各异的脸谱作品让学生欣赏,进行讨论。动作投入创作时,学生很兴奋。在这次教学中,没有直接给学生接触脸谱的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展想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学习过程的不同需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作品的知识。生成自己独特的课程经验,有了兴趣,有了技能方面的提高,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体会到了创作表现的喜悦。

二、强调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用穴道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17.论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篇十七

摘要:按新课标的要求,在美术教学时应注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发展,同时在课堂上也要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开放、创造、锻炼独创思维能力,增加美术欣赏兴趣。

关键词:欣赏能力提高 情感 文化情境 创新 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呢,本文进行了如下阐述。

一、学生如何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2-

学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以传授美术技能技巧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开放型的、以美术文化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轨道上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毕加索感叹道:“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造就有充分艺术创造力的画家,更为了培养一代充满创造力的现代人才,我们应高度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发挥特长,表现个性,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美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有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上一篇:《隆中对》阅读答案下一篇:仿写诗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