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讲解(共11篇)
1.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讲解 篇一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的著名学士宋濂写给后生马君则的一封赠序。宋濂在序中自己现身说法,描述了自己当年求学读书道路上的艰难与险阻,想要勉励同乡后生努力学习,将来学有所成。我想《送东阳马生序》勉励的不仅仅是马生,更是如今一遍遍诵读这篇经典的我们。
首先宋濂所写的是无书之艰。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却因为家贫没有书看,只好向他人借书,然后亲手抄录,誊抄完还书后再细细品读。与宋濂形成截然不同对比的我,手边上有从四大名著到《复活》、《简·爱》,从四书五经到近代诗文,全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架上,而我却往往是拿着手机、抱着电脑浏览一些没有什么营养的娱乐、或是碎片化的知识。书在手旁而不读,与宋濂无书读而需要抄书读之间的差距,恐怕是我与宋濂以后的差距了。为了缩小差距,我赶忙从书架中抽出了一本《战国策》压了压惊。
宋濂求学难的第二点体现在无师之惑。因为担心没有老师交往所以跑到百里之外求师,对待未尝稍降辞色的严师,他言和色夷立侍左右,不敢出一言一复地虚心请教。反观我们自己,上下学家人车接车送不说,单是我们豪华的老师阵容就令人眼羡。我们的老师们每天都是上赶着教我们知识,几乎都是老师主动找我们询问、谈心聊天,真正自己有不懂的问题主动找老师解惑的寥寥无几。我不禁回想初中三年,自己主动去办公室找老师解惑的次数双手都能数得过来。有人说他的老师不如他了是因为他没有问题了,那我们就是连问题的入口都尚未摸索到了。
第三个主要问题是宋濂求学的条件恶劣。路途遥远、道路坎坷,穿不暖、吃不饱、住不好,就是这种在我们眼中连正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的环境,宋濂就这样“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的学了下来。那我们如今抱怨的那些教室太冷了、到校时间太早了等等又算得上什么呢?不过是为自己学习的不出色,以及所谓学习的劳累找到种种借口吧了。如今我们已经不被要求“以中有足乐”了,而只是简单地将学习当作我们的事业、责任,我们都难以做到。
没有条件却艰苦求学与被老师逼迫却也不认真学习之间的差距,还不够我们自惭形秽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坐大厦之下而读书,我们更应该读的响亮!终究是要做一个纨绔子弟还是一位英雄伟人,我想我有了答案。
2.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讲解 篇二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哆,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 B.表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
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 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③益慕圣贤之道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 ⑥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
4.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3.《送东阳马生序》 篇三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给同学学会课前先预习课文,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根据课下注释通晓文中大意。把不懂的问题找出来,模糊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点字的注音、意思。课上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也可以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要知道问题来自同学。对于同学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同学的提问,我知道了同学们的问题在哪儿,讲课时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先讲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让同学懂得什么是序?接下来引导同学掌握文章的结构,对文中的重点句的翻译、重点文言词进一步掌握。引导同学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体会文章的中心。并结合同学的思想实际谈一谈学习宋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精神。另外在教学环节的掌握上、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细一些。作为文言文的教学,同学容易厌学。因此,可以多考虑一下教学的设计更新颖一些,课前可布置一些活动,便于营造气氛,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同学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导他们掌握文章的结构。首先讲到作者求学的艰难──抄书难、求师难、旅途难和生活难。再次说到太同学学习条件优越──无冻馁之患、无奔波之劳、有师教、有书读。文章的最后点明写序的原因和意图。
每讲一节课要不时进行总结。要求同学考虑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始终围绕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有些问题须讨论解决,有些问题可以让同学独立考虑,不能一味分组讨论,使同学的活动太留于形式。同时一定要给同学留考虑问题的空间,一个是问题空间,重要的一个是考虑空间、时间的掌握要合理。在课堂小结中,要多样化,不能让老师唱独角戏,实际上让同学总结效果会更好。
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一、课前准备:
、本文选自
,作者是
,初文学家。字
,号
。序是
,可分为
和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言与书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叩问
叱咄
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
皲裂
媵人
衾
皆被绮绣
容臭
烨
敝衣
既加冠
砚冰坚
逾约
朱缨
3、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步:朗读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范读课文。
2、小组成员开始轮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停顿。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课文比赛,形式组内自定。
4、师生共做点评,评出优胜组。
第二步:识辨
、请结合课下注释逐段细读思考识辨每段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情况。
2、小组讨论自学成果,集体交流并将成果整理在讲学稿上。
3、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文言文实词的积累。把书合上,看能否完成解释加点实词的意思。
无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观冰坚
走送之
不敢销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
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5.《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五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送还。天气特别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写完毕,赶紧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回复;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用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的勤奋以及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要旨,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天性喜欢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从文章中稍微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报定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
《马说》
世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与朱元思书》
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6.《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六
1.道德目标: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②认识目标: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 第二 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
(三)自学
阅读“自学提示”
自学内容(一)深入课文,理解内容……
自学方法…1、…诵读全文(切实做到:眼到,心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思考问题。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找出原文。
(2).在学习上作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都是怎样解决的,都表现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质。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① ② ③
(4)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内容(二)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自学方法…1、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2、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7.《送东阳马生序》准译(范文) 篇七
送东阳马生序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读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对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隆冬季节,猛烈的寒风刮着,积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8.《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课,本单元入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本课是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感悟当今中学生应怎样尊师重教、刻苦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古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及我们的教学理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语。
2、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4、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好学精神与求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理解、背诵课文,学习作者执著的求学精神。
2、学习文章对比手法。
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与求学态度。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我们选择了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是选择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的教法。从学生的方面来看,首先是要学会自主学习。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上的思考、回答。这些都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其次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法。对于疑难问题或者是开放性问题,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去解决。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古代劝学名言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整体感知课文。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第2自然段可分为5层,前4层从四个方面与第1段相对照,第5层从对照之中得出结论。第1层“凛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第2层“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第3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有稍降辞色”;第4层“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第5层结论:在艰难困苦中,尚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专。
文章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为了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
(四)、总结、扩展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
四、说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9.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篇九
一、重点字词解释。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
(2)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4)弗之怠(懈怠,放松)(5)走送之(跑)
(6)不敢稍逾约(超过期限)
(7)既加冠(指成人)
(8)无硕师名人与游(才学渊博的老师)(9)尝趋百里外(快步走)
(10)门人弟子填其室(充满)(11)未尝稍将辞色(语言和脸色)
(12)援疑质理(提出;询问)(13)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14)礼愈至(周到)(15)俟其欣悦(等到)
(16)穷冬(隆冬)
(17)负箧曳屣
(书箱;鞋)
(18)至舍(学舍,书馆)
(19)持汤沃灌(热水;浇洗)(20)以衾拥覆
(被子)(21)寓逆旅主人(旅店)(22)腰白玉之环(腰佩)
(23)右备容臭(香袋)
(24)烨然若神人(光彩照耀)(25)緼袍敝衣(旧絮;破)
(26)略无慕艳意(羡慕;欣赏)
三、译句: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我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我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5、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7、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9、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10、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四、理解: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
求书难。⑵求师难。(3)求学难。
(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7)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8)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9)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10)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有了主观的勤奋努力,精神上的富足会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1)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12)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1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悬梁刺股: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囊萤映雪: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14)怎样看待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条件好坏对学习好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性的,促进学习成功的关键是“勤且艰”。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气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5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
10.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十
夜晚,我在灯下反复诵读《送东阳马生序》,我抚卷,我深思,我感慨。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后辈马生的劝学之文。文中描述了作者宋濂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分为幼时嗜学和加冠求学两个阶段。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勤奋,“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尊师重道都十分发人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留下了勤的千古佳话;韦编三绝,铁杵磨针,展示了勤的顽强精神;悬梁刺股,闻鸡起舞,谱写了勤的壮丽诗篇。学习必勤且艰,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学,这样才能打下坚实基础。
此刻的学生,整天都抱怨作业多,学习苦,可此刻的学习条件较于古代是多么优越啊!但此刻的学生不仅仅不懂得珍惜,而且荒废学业,走入歧途。有的学生还辱骂老师,与老师较劲,根本不知尊师重道为何物。这实在是现代教育的悲哀啊!学习必勤且艰,尊师重道,才能让自我在学习生涯中获有所闻。
1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十一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疏通文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讲解】推荐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06-26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07-24
送东阳马生序逐句翻译10-14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10-04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作文400字08-25
东阳赠别,东阳赠别韦庄,东阳赠别的意思,东阳赠别赏析07-16
东阳支行工作要点06-22
东阳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整改08-15
马概论文08-15
《马》教案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