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2024-10-17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10篇)

1.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篇一

你一定会听见的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2、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3、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朗读,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蕴。●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联想和想像,用“耳朵”细致地体味生活。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仿写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3、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难点: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此地丰富多彩,单是我们所能听到的声音,就已经是千种万种。上课之前,曹老师想先考考大家,让大家来猜猜那是什么声音,看看大家是否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大屏幕显示“听,那是什么声音?这让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依次播放蛐蛐的鸣叫声,海浪和海鸥的声音,以及婴儿无邪的笑声。每播放一种声音,都让一个或者几个学生讲讲他们听到了什么,以及他们听到这些声音时所联想到的。)

感受到这种声音所带来的快乐,自然而然地把学生领入了预设的情景当中。(看来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很善于运用自己的耳朵,而且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于是大家也不难发现,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声音的存在,才会变得更加地丰富多彩,更加的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将走进《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一起去感 受那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大屏幕显示课文的题目《你一定会听见的》,以及作者的姓名“桂文亚”,并播放背景音乐,班德瑞《寂静山林》中的曲目《Imagine(想象)》,大屏幕的背景是一片绿油油的蒲公英)

二、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抽查你认为重要的字词,互相批改,订正

2、了解作者的相关材料

三、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大屏幕显示教师所问的问题,播放背景音乐:班德瑞的《One moment in time(一瞬间)》,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

2、既然作者要我们去聆听这个 世界的声

音,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大屏幕显示题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3、但是也并非所有拥有健康的耳朵的人都能听到这个世界上的美妙的声音的。作者还在文章当中提到了一种人——“木头人”,那么作者所说的木头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大屏幕显示题目)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请1~2 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作者所说的“木头人”是指一个“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鼓掌,大家批评时,他跟着摇头。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是一个不折 不扣的木头人。

三、品味语言

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不是木头人,因为我们现在正青春年少,都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双善于聆听的心,我们都是

生活的有心人。但尽管如此,在座的同学中可有谁听见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和雪花飘落的声音么?(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会说没有),可是这些声音,我们的作者听到了,她不仅听到了别人所听不到的声音,而且用非常优美的语言把各种声音描写出来。刚才同学们已经自由朗读过课文了,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呢?(一般情况下,学生又都会一致认为最喜欢课文的前面部分,即1~3段,因为这三段的语言最生动活泼优美且有诗意)那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细细品味一下课文的1~3自然段。

1、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的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这三段语言究竟美在哪里。(朗读的学生可由教师指定或学生推荐。背景音乐:《秋日私语》,大屏幕除显示教师问题外,还显示“答题提示: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这样给学生答题提供了一个模式,避免了答题的盲目性)

注:因为课文的前三段文字优美、亲切,且适宜于舒缓的语气朗读,故选择了同样节奏舒缓、意境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可使朗读和音乐很好地融合,创造出美好的意境】

2、朗读指导

当学生朗读完毕后,可请几位学生对刚才的朗读做一些简单的评价,教师做一定补充并总结。

明确:课文的这三段语言因为是用第二人称所写,故而应该用亲切的语调来朗读。其次朗读时的节奏应该比较舒缓,而不应该急促高昂。“不好,炸弹开啦”一句应读得慌张。

3、再次朗读。

在教师对如何朗读作出一定指导之后,让学生再次朗读。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男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全班同学一起朗读。

4、讨论

1:为什么我们听不到的声音,作者却能听得瑞清晰呢?

——

作者不仅是用耳朵听,而且是在用心听

教师可引导:作者是用怎样的心听到的呢?

——一颗童心,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

5、讨论

2:语言究竟美在哪里?(引导学生对词、句、情感等多方面的品味)(1)抓住声音的特征,运用一定的拟声词

(2)巧妙利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设问、排比„„生动形象;(3)各种感官巧妙应用: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多角度。

(4)发挥想像,创设美好的意境„„

在学生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揣摩原文,引导出基本的描写声音的思路

(大屏幕显示:如何才能把声音写得生动?

★抓住声音的本质特征——以声写声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以形写声

I ★展开联想、想象,融入真情实感——以情写声.★巧用各种修辞——以美写声)

三、仿写练习

1、看了这么优美的文章,曹老师也跃跃欲试,仿照课文的前面三段也写了两段文字,请同学们来评定一下,曹老师的这两段文字写得怎样。

(大屏幕逐一显示以下两段文字:

第一段文字:杜鹃怒放的声音吗?整整一个冬季,杜鹃都在聚集精华等待着。当春风不断加温,花骨朵开始突突突地翻滚起来,终于有一天,她达到了沸点,掀翻了花盖子,咕噜噜地 3 一个个粉红色的泡泡全冒了出来。

第二段文字:

你听过蜻蜓点水的声音吗?蜻蜓看见一面极亮极亮的大镜子,照出了蓝天白云,照出了红 花绿叶,于是它朝那面镜子俯冲下去,近了,近了,它用尾巴轻轻一点,想停在上面照一照,“轰——”一声,镜子碎了,世界摇晃了,蜻蜓慌忙逃走了)

2、请学生朗读教师的范文,并让学生对教师的这两段文字按照先前的“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的要点,逐一进行点评。(学生朗读时,依然播放《秋日私语》的背景音乐,以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可对学生所点评的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3、老师相信,细心的你一定也听到过许多别人不曾听到的声音,也一定能写得比老 师更好。现在就请大家也模仿课文1~3段中的任何一段写一段话,把别人所听不到的声音描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屏幕显示仿写的要求)

4、学生充足的时间仿写课文(大屏幕显示“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的4个要点,并播放《林中鸟鸣声效之森林狂想曲》,为学生写作提供一个充满大自然气息的氛围)

5、请个别学生

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请其他同学对他所写的文字根据前面的“4个要点”进行点评,教师作一定的补充和引导。

6、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也都和作者一样,拥有一颗宝贵的童心和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听到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而且能把这些声音很生动地描写出来。

四、归结全文

1、全班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也跟着你欢笑。”

2、教师寄语:“你开始倾听,用心倾听,微笑着倾听,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将回馈与你最美妙的声音!”

五、布置作业

许多作家作品中涉及到写声音的片段,课外请同学们阅读摘抄,丰富你的积累。

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篇二

忧郁(yōu) 瞬息(shùn) 伫立(zhù) 萋萋(qī) 幽寂(yōu)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欺骗 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使人上当。 侧重指用虚假的言行骗人。 言行骗人用“欺骗”;

恶劣欺骗用“诈骗”。

诈骗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侧重指用恶劣的手段进行骗人。

5.词语释义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该篇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成为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出处:】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从农村生活中吸取题材,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波士顿以北》,还有《林间空地》《雪夜林边小驻》等。

【文题解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从劝慰的角度,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以此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未选择的路》:用“未选择的”修饰“路”,揭示了诗歌的切入点--他虽然写了已走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为邻居家的小女孩写的,题在她的纪念册上。

《未选择的路》首次发表在198月的《大西洋月刊》上。第二年作者又把它作为首篇编入诗歌集《山间低地》。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以后一直坚持写诗,但很少能发表,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了6篇。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那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未选择的路》一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21教育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以普普通通的句子,通过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向女孩提出慰藉。这首诗以劝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动听的语言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实,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外国诗两首》应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区分诗中的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从而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本课为1课时。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

2.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体验人间的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导入方法引领研学《假如……》自读《未选择的路》

导入一:音频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听歌曲,解大意,明事理,引出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播放歌曲】“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这首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导入二:文常型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诗歌这一文学常识,让学生在了解中外主要诗歌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丰富学生的认知,启发学生热爱诗歌,喜欢诗歌。

大家已经接触到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俄国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国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一、方法引领

[设计意图] 通过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鉴赏诗歌,学会方法。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教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二、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品悟诗歌,理解诗意,获得丰富的诗歌学习体验。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2.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国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但始终不渝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限的艺术魅力。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惨一生】

5.了解背景。

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不朽的诗篇的?

〔明确〕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品。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特指在生活中遭遇的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悟、背。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 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 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三、自读《未选择的路》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上面所学习的方法自学另外一首诗,让学生既获得诗歌学习的体验,又培养学生的语感体验。

(一)介绍诗人。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

(二)朗读诗篇。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2.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三)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再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 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 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地选择。

5.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词句、语段中起作用。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在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正当年少的我们,也应该直面我们的人生,去思考人生的大问题。

1.背诵《未选择的路》。

2.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链接一:

《未选择的路》美点追踪

1.象征美:象征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这首诗通篇采用了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使之蕴含深刻的哲理。诗人以林间岔路象征不同的人生道路,人对路的选择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2.哲理美: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道路千万条,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必须做出选择。通过比较,你选择了其中一条,也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条的机会,从此决定了你一生的道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诗人叹息人生的局限性。“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诗人慨叹人生短暂、事业无限。读罢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两点:(1)既然我不能同时去涉足,那么在人生的岔路口我必须慎重选择;(2)既然我难以再回返,那么在已选择的路上我将努力走好。

链接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反思

当把这首诗拿到课堂与学生分享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激情导入课文之后,让学生先听录音感受诗歌,要求学生勾画做好标记,模仿录音去朗诵;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诵,并请个别学生朗读,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都很投入。在此后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在诗中阐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问题一抛出,本以为学生肯定是有话可说的,因为觉得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肯定有过那样或这样的困难,结合他们自己的体验来感受诗歌,学生的反应应该是激烈的。可是事实却相反,学生似乎没什么话好说,对于自己所遭受的挫折几乎没太多的感受。于是,我开始引导学生,比如考试失败之类的,并把有过的直接体验告诉他们。可是,我的引导并没有激起学生太多的表达欲望。

课后,我对此进行了思考,难道现在的学生都没有挫败感的体验吗?也许吧,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大多少了些风雨的洗礼。但是,反观自己的教学设计,亦是存在问题的。本诗是以“假如”开头的,普希金写给邻居的女儿时也是告诉她未来可能要经受的体验,对于课堂里的这些七年级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那问题的设计是不是也应该改为“未来时”呢--学了这首诗,你会对未来可能遭遇困难的你说些什么话呢?或者把问题设计得更加宽泛自由些: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受?总之,不应该局限于学生狭窄的体验上,毕竟他们的人生经验是不丰富的。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对于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在教学中我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路。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一条后,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它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炼自我。”接着我就对他们的回答加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地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我没有去过多讲解,而是让他们一遍遍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最后,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对于人生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后,我结合上一首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设计了一个问题:抓住两首诗的主旨写一段人生的哲理。学生很容易就写出来了。“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叮咛和嘱咐。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相信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我们要慎重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脚下。”这些环节的设置,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

这节课的成功源于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认为:离开学情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离开文本的教学是盲目随意的。

一、积累与运用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涉足:蹚过水进入某种环境。

B.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延绵:延续不断。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D.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2.按要求默写。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热烈向往与追求、勇于面对现实、拥抱苦难的诗句是:

(2)《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表现了“我”对已选择的路无怨无悔的诗句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使人容易接受作者的意见。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未选择的路》中所写的“路”指的是人生之路,也包括自然界的路。

D.《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要慎重选择人生之路,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思考,独立选择。

4.阅读《未选择的路》全诗,回答问题。

(1)诗人笔下的路显然不是指行走的路,而是指 。

(2)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是因为这条路 ;  。

(3)下面的理解不合诗意的一项是 ( )

A.选择什么路反映什么样的思想性格,看得出来,诗人是位善于探索、勇于探索的智者。

B.林间分出的两条路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诗人对它们都是向往的,只是“不能同时去涉足”,让他“久久伫立”。因为一旦选定了其中一条路,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条路的机会。这里面透出了一丝淡淡的惆怅。?br>

C.诗人依自己的判断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但他并不因为不能走另一条路而后悔自责。他领悟到这是人生的必然性,甚至是某种不可摆脱的局限性,因此只能以从容平静的心态去接受它。原创作品

D.诗人告诉我们,他要从荒芜的土地上踏出一条路来,他坚信: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4)体会诗人在诗句“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外类文阅读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5.《帆》是俄国诗人莱蒙托夫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诗中的“帆”象征什么?“波涛汹涌,海风呼啸”和“碧流清澄,阳光灿烂”又分别象征什么?

6.一片孤帆在茫茫的雾海上航行为的是什么?(用诗中的语句回答)诗中这样写有何用意?

7.第一节画横线的两个疑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感受?

8.试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答案与解析】

1.A(“涉足”的意思是“进入某一种环境或范围”)

2.(1)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C(此路表面指自然界的路,实指人生之路)

4.(1)人生之路 (2)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人迹更少 (3)D(并非告诉我们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是指选择道路时一定要慎重)

(4)说明诗人的这种选择是理智的,他对后果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只因有了这样慎重的考虑,才会避免日后的后悔。

5.“帆”象征着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不断奋斗的人们;“波涛汹涌,海风呼啸”象征着奋斗路上的坎坷、艰辛和挫折;“碧流清澄,阳光灿烂”象征着奋斗路上的成果以及最终的胜利。

6.“祈求风暴”。 告诉人们要不断奋进,不要满足于现在的成就,要挑战自己,到达人生最终的彼岸。

7.强调了作者对身在异乡奋斗的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示理解和同情。

8.文章的主题是努力拼搏,积极奋斗,不断挑战自我。

李杰

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篇三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预习作业:查资料,每个同学找出我国3种生物入侵者(现象)并且用50字左右的一段话概括。

教学方法:五步三查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视频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加拿大一枝黄花”图片以及下面的文字导入。

加拿大一枝黄花,又名黄莺、麒麟草,属菊科植物。这种花色泽亮丽,在花市上被称为“幸福草”,常用于插花中的配花。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在苏浙沪一带和广东省,加拿大一枝黄花近年来使植物大面积死亡,果园、农田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危及生态安全。(学生自由发表评论,教师引入生物入侵)

二、朗读课文,检查预习(独学)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速读课文,迅速提炼相关信息。(对学)

1.速读课文,看看本文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知识? 请按照段落顺序,以“我从文中第 了解到了

”为句式,说说本文介绍了哪些知识?

2根据多媒体给出的关键词,整体感知课文(屏幕显示)

(1)什么叫做“生物入侵者”?(2)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危害?(3)生物入侵的途径是什么?

(4)生物学界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态度有何不同?(5)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研读课文,体会语句的好处(群学)

这篇文章不仅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而且说明语言很有特色,下面我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语句的妙处。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教师小结: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特点及作用。

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收获吧?(学生谈收获)

六、课后拓展,走进生活: 1.插入视频

2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面对生物入侵者,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做?

七、课内检测

完成《导学测评》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 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知道外敌入侵?那么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今天我一起来了解当今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巨大威胁——生物入侵者。(播放水葫芦图片,教师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入侵)

二、朗读课文,走进知识的殿堂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生物入侵者。在读中标清段落,划出重点生字词。(生大声朗读,边读边划。)

师:下面请把你划出的词语在导学案上写一写,不认识的词语与同学交流。(生写、交流)师: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 生:没有。

师:好。那位同学把你积累的词语给大家读一读?(生读)

师:你积累的词语真不少。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屏幕显示)词语之窗:

我会读:扼制、归咎、繁衍、劫掠、遵循

我会写:五彩斑斓

在劫难逃

束手无策

无动于衷

啸聚山林(生齐读后,师强调个别字的读音与写法)

三:速读课文,迅速提炼相关信息。师:读后,你知道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吗? 生:知道。(师生齐读文中语句)

师:那么,你从文中还了解到哪些生物入侵的知识?下面我们速读课文,看看本文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知识?(屏幕显示)科学之窗

请按照段落顺序,以“我从文中第 了解到了

”为句式,说说本文介绍了哪些知识?(生默读)师(示范):你可以这样回答:我从文中第一段了解到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生1:我从第五段了解到随着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越来越多,他们搭乘国际贸易 2 的便车迅速到达入侵地。

师:了解到生物入侵者是怎样到达入侵的。是因为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2:我从第四段了解到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师:你从那一句了解到的?能把文中句子读一读吗?

生2:“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地威胁。

生3:我从第二段文中“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了解到生物入侵对自然造成的危害很大。

师:哪一段还写到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生4:第7段。“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师:两千多亿美元,天文数字,可见经济损失之大。生5:我从第8段了解到许多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师: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采取措施了。

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整理整理,在文中标记出来。(屏幕显示)

(1)什么叫做“生物入侵者”?(2)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危害?(3)生物入侵的途径是什么?

(4)生物学界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态度有何不同?(5)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了解了生物入侵的有关知识,那么作者是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生齐:逻辑顺序。

师:为什么?因为先介绍生物入侵的现象、途径,再分析危害,探究原因。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这就是逻辑顺序。(板书: 逻辑顺序)一篇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板书:事理说明文)那么说明对象是什么?(板书:生物入侵者)四:研读课文,体会语句的好处

师:这篇文章不仅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而且说明语言很有特色,下面我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语句的妙处。(屏幕显示)

研读课文,体会语句的好处 提示品味文章的语句的角度:

说明方法

修辞方法

用词的生动性、准确性等方面 提示学习的方法:勾划、圈点、批注 师: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你可以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中具体语句细细品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生默读课文。)

师:人多力量大,下面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对文章语句的理解。

生1:第五段中“一些产自它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危害一方。”这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的 3

危害。

师:不仅说明了危害。这些生物都是一些宠物。举这个例子还说明了什么? 生1: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

生2:第一段中运用解释说明的方法,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并且生物入侵者还运用了比喻。

师:“生物入侵者”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我们“生物入侵者”的移民行为,是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的。

生3:第三段中“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到目前为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师:你是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角度来评析的。“到目前为止。”限制了时间。那么,文中哪些句子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沉默)

师(提醒):就从第三段中找。

生4:第三段中,“五大湖内的疏通管道几乎全被他们占领。”“几乎”、“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师: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4:“全”说明斑贝数量多,“几乎”说明并不是全部占领了。

生5:第五段开头一句它不仅说明了生物入侵的危害,它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这个同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从句子的作用上做了分析。而且分析的很好。说明老师设计的角度还不够全面。谢谢你!我们给她鼓鼓掌,以示鼓励。(全班同学鼓掌。)师:还有那位同学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6:老师,第二段中“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法,生物入侵对自然造成的危害很大。

师:你是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的。你能不能从用词的角度评析一下? 生6:“赶尽杀绝”用的很好。

师:从这个词看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很生动形象。

师:文中有些词加了引号。你能找出含有这些词来吗? 生(纷纷回答):偷渡者、占领、便车。

师:能结合句子具体品味一下这些词语的妙处吗?(生沉默)

师:“天堂”给人什么感觉?

生(纷纷回答):自由、幸福、无拘无束„„

师:“天堂”这个词,生动贴切的写出了由于没有天敌限制,斑贝在那里随心所欲、大胆放肆的情景。

师:同学们的分析的都很到位,水平很高。老师总结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屏幕显示)说明方法

列数字:能准 确具体的说明事物和事理。举例子:用具体事例支撑观点,更具说服力。

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用词与修辞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词。4

如:大约、可能、几乎、全都、大部分、目前„„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比较深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收获吧?(学生谈收获)

师:课下把你的收获整理在导学案上。这是一篇关于生态文明的说明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应该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六、课后拓展,走进生活:

师: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面对生物入侵者,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做?(屏幕显示)

研究性学习

课下搜集有关生物入侵的的资料,可以从物种、原产地、入侵的、危害、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写出研究报告。

师结:同学们,生物入侵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下课!

1、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说给同学们听听。

2.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通过生物入侵的途径我们可以看出生物入侵归根结底是我们人类造成的。从远古蛮荒时代到现在的国际贸易的繁盛,人类正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然而,在我们的匆匆步履中,我们忽略了太多的东西,也轻视了其他生物的力量,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现象我们人类又持以怎样的态度呢?(找出生物学及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面对生物入侵现象,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加大宣传的力度;严格动植物检疫。(2)谨慎引进外来物种。

(3)查清我国现有的外来有害物种的种类数目及危害状况;加强对已知的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治及综合治理工作。

(4)政府主导;设立严格的管理体制,由专人负责。(5)生物治理;保护自然环境。

(6)变废为宝;进行报告监控;农林质检防疫部门配合。

(附相关答案)

第二环

(三)1.文章主旨

本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以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2.作者的思路:第1段: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作出解释。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第6-7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措施。

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1.根据第①段内容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生物

2、第一自然段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答:解释说明。

3、为什么把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入侵者”?

答:因为他们不仅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4、第二自然段中的“凡此种种”指代哪些内容?在文中用“~ ”线标出。

答: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安家落户„„

5、第③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答: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6、第③段举“斑贝”的例子是要说明什么? 答:说明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若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给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失。

7、“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够,如果删去,说明人们在清理和更换管道上只花了十亿元,与实际情况不符,反之,更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8、第④段中““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9、第四自然段,概括出“生物人侵者”有哪些危害?

答:①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②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10、针对“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答:①加大宣传人们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②严格出入境检查、免疫工作。

第四环

(一).拓展延伸:

1.文中提到的生物物种的迁移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完全一致吗? 6

答:不完全一致。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常态下的物种迁移是纯自然的,不依赖外界的力量,而文中提到的这种生物物种迁移则是被人为力量造成的不符合正常的自然界物种繁衍的法则与规律。

2.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谈“生物入侵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

答:举例子、列数字。

(二)阅读检测1.捕食;偷袭;吞食

2.“竟”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示由于人们的疏忽,几只斑贝的数量急剧增长,几乎“占领”了五大湖内的全部疏水管道,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3.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如果“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那么“生物入侵者”就可以毫无节制地繁衍,肆意泛滥,就会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及威胁。

4.作者在这两处事例的安排上注意了详略处理。第一个“斑贝”事例说明得较为详细,其中运用了“几只”与“数十亿美元”进行对比,说明其危害之大;第二个“天牛和红蚂蚁”事例,说明得较为简略,主要说明了它的危害。

4.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仿写诗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中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如何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仿写诗句。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联读法”和“读写结合式”教学理念,给阅读教学扩大容量,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思想。共设计了五个板块:序曲→第一乐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尾声,五个板块各有学习训练的侧重,又相互关联,整体推进,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同时,既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又利用诗歌朗读,开展仿写诗句,体现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风雨来临时,你将如何面对?是彷徨、逃避,还是勇敢面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一百多年来广为传诵的 俄国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领悟人生成长的道理。(师板书课题)

2.展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学重点: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仿写诗句训练。

(二)序曲

1.走近作者

①他是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被喻为“诗歌的太阳”。②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校的女儿》等。

③ 200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参观他的纪念馆并亲笔题词:“伟大的诗人民族的骄傲。”

④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他就是诗人普 希金。”

(生齐读内容,识记读者。)

2.背景介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1825年在被流放的日子里写的哲理抒情诗。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第一乐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美美地读

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得流畅,读出味道。

老师提示:

①感情朗读法。本诗朗读的基调有二种:第一种是深沉的,第二种是明快的。第一句“假如 生活欺骗了你”,深沉平稳的。第二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是明快的。以此类推。学生齐读。②内心独白法。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 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励自己。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适合自己听,鼓励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种“沙沙”的读书声一定会激励大家的斗志。学生齐读。(朗读方法指导,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本诗的记忆。)2.美美地背

要求每个小组的4号同学进行朗诵式背读。背诵无误给予表扬。(利用小组竞赛,增强学 生学习积极性。)

3.美美地品

老师问题: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要求:

①先静静思考,再与同组同学交流。用简练的语言公开交流。②提问5-8位同学。老师总结:

谢谢同学们。其实呢,我们还有很多很多感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诗意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微笑面对,丢掉一切的烦恼和忧愁。

4.概括启迪

问题: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迪?用两个词概括。

学生思考讨论,畅谈启迪。

老师明确:要乐观,坚强。(培养学生领悟诗歌内涵)

5.角色朗读

老师提示:本诗是舒缓的节奏和亮丽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的,先看一看,男生读什么,女生 读什么。学生按照大屏幕提示进行演读。要求:

①男女学生交替,一句一换; ②男声舒缓,女声亮丽。(回味巩固,提高诗歌的感染力)

(四)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宫玺)1.教师朗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①提问:静静思考诗中有哪两个词的含义需要好好咀嚼和体味?

②学生畅谈感受,要求:视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5-8名同学回答。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联读法,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③教师总结

同学回答都言之有理,我认为最值得品味的,是“欺骗”与“诚实”。诗歌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眼睛,诗歌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信息,这个欺骗内涵是广泛的,如我们中学生对生活不负责任,这就是欺骗了生活。那么走好自己的路就要诚实,“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就是整个生活轨迹告诉我们需要诚实。“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就是我们看世界的眼光是纯真的,我们要用诚实的脚步走好自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才有无愧的收获。

2.概括启迪

问题: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呢?两个词概括。要求: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提问3-5个学生回答。

2.老师明确:要踏实诚实。(导思,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五)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1.诗意仿写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要求:结合生活体会自由写诗,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第一句话写诗,续写三句诗或五句诗。(仿写练习,锻炼学生写作诗歌能力)

2.展示才华 要求:

1.同学联系生活,自由书写。

2.同学深情朗诵,老师评点。(学生朗读作品,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3.美诗欣赏《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求:学生迅速看一遍,齐读。4.概括启迪

问题: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迪呢?

提问: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提问3-5个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要自信、自强(培养学生领悟诗歌的能力。)

(六)尾声

1.学生总结收获。(训练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教师总结本课,评价同学表现。(同学们在课堂上读得好,品得好,写得更好,表现最优 秀的小组是)3.教师寄语:

“生活就像大自然,总有风雨伴随着我们的生命。面对风雨,我们要坚强乐观,珍视生命,珍惜青春,珍爱生活。”

5.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评价任务设计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小组比赛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步骤

一、片断播放,观感引读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知识目标

2、教学重点2)

1、知内容。

ABC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集体朗读,分男女生)

C类: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AB类:分组寻找美点。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三、品读赏析,学习句式(知识目标1)

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ABC类:学生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语句片断品读赏析,要求用“

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赏析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1、互动释疑:(知识目标

2、教学重点2)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3 明确: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5)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2、拓展延伸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或比喻句式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五、归纳积累,读背课文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六、作业

背诵课文:A类:全文背诵

BC类:背诵7-13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1、场面美

好一个安塞腰鼓

2、鼓声美

3、后生美

反复、排比、比喻

4、舞姿美

反思: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6.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篇六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对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初步掌握鉴赏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之美的能力。3、认识大自然的美丽的表现,知道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学习重点】

掌握鉴赏自然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并将下列问题标注在课本的相应位置。

1、美丽的大自然,你认为美在哪里?对大自然有何认识?

2、怎样鉴赏大自然?

二、合作交流 活动一:

1、说出我的家乡最美的风景在哪里?谈谈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2、介绍游过的名山大川、风景区,谈谈它们的美。

活动二: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名言启发着我们如何鉴赏大自然之美呢?、活动三:

1、鉴赏大自然的名言有:

2、赞美大自然的是诗句有:

3、赞美大自然的文章有:

三、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基础题)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景象属于()

A、宇宙之美 B、生物世界之美 C、自然风光之美 D、劳动之美

2、美的自然对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下列属于后者的是()①设计精巧的园林 ②美丽的西湖 ③浩瀚的星空 ④起伏的山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3、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们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并把所思所悟付之于诗词文章。历代不少的名篇佳作就是人们对山水的赞美歌颂。下面诗句不属于表达人们赞叹自然之美的()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萍雨打萍

4、同样是面对梅花,失意的陆游写出的诗句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而意气风发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写出的却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说明()①对自然美的欣赏与人的思想观点密切相关 ②陆游不会欣赏自然美

③自然美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④面对同样的自然景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爱鹅,成年后喜欢饲养鹅,每当他写字劳累时,就到鹅池边观赏鹅在水中嬉戏、畅游的情形。渐渐的,他还从鹅从容自然的神态中受到启迪,融入到自己的书法艺术当中。这告诉我们()①提高艺术修养,主要欣赏自然美

②学会欣赏自然美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 ③欣赏自然美能陶冶人的情操 ④生物世界也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下列诗句中,属于人们歌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有()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7.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和“欲把西湖比西子,浓状淡抹总相宜”,告诉我们鉴赏自然美时要注意()

A.观赏景物的心情 B.观赏景物时要发挥想象力 C.观赏景物的地点 D.观赏景物要看对象

8.下面关于美丽的大自然描述不正确的是()A.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 B.精彩纷呈的生物世界不属于大自然 C.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

D.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欢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7.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篇七

【学习目标】

1、积累语句,熟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体会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4、学会审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词句。

2、欣赏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学习难点】

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学习方法】 阅读法、讨论合作探究法

【自习】

一、有关作者:

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在文坛影响很大。著有《小桔灯》、《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冰心以写作小诗著称中国新诗界,受泰戈尔的影响大,善于捕捉刹那的感受与思索,展示对爱、对人生真谛的执著追求。文风隽永清丽、内容丰富,其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学法导引: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像空间。使作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以获得语言和舞蹈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1、给粗体字注音。

颦蹙()()

粲然()嗔视()

抖擞()

叱咤()()

鲜妍()

花鬘()

惊鸿()

2、文学常识。

《观舞记》的作者是

,原名

,作家。代表作品,诗集

、。

4、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填空): 本文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

,表现了。

【自疑】

【自探】

活动一:冰心是怎样生动刻画卡拉玛姐妹的优美舞蹈的?她的描写那些地方你最喜欢,最欣赏?请找出来,品一品,用下面的格式答题:(例子可以用简约方式呈现)我最喜欢文中的 处描写,因为

8.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篇八

诗两首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2.学习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象征手法。

三、教学难点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作者觉得生活会欺骗人的内涵。2.《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3、诗歌的象征手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两首.ppt诗人简介:他是俄国诗人(1799~1837),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已的座右铭。

(二)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mp3 2.学生自由朗读,相信一定读得比录音更好。

3.请一位学生朗读。要求:注意节奏停顿,初步读出感情。方法: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师指点。4.全班齐读。

(三)赏析诗歌

1.你读完诗歌后有和感受或想法? 2. 生活怎么会欺骗人?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穿插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泊娃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茶,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探究主题

1.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表达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诗人通过对心爱的孩子的谆谆叮嘱,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表现了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为什么“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生谈自己的理解。

3.师引用沈慕的话语:只要我们坚强地活下去,乐观地对待每一件事,坚持不懈,那他总将渡过去。他将得到锻炼,获得经验,当他回想起来,是多么美好!

——沈慕

(五)再读诗歌

(六)拓展延伸

引汪国真的诗歌《假如你不够快乐》,全班齐读,简要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七)我来写诗

其实呀,人生就像是一场旅途,重要的是路上的风景与看风景的心情。只要做到这点,困难与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请你也来写一写。

假如,不要,不要!要需。相信吧。

第二课时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一)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漫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那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诗人简介: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2.组读,齐读,范读。

3.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伫立思索何去何从。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决定选择一条道路。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显得有些惆怅。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三)研读诗歌

1.作者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2.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明确: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3.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象征手法

明(表面)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例子有:《在山的那边》《行道树》 《纸船》

(四)总结

9.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篇九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资料链接

1. 作品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接秦并六国,记事约240年。《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2. 背景资料

两千年以前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文章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让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战国末年,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第一课时

二、初读文章

1.给加横线字注音。

唐雎()韩傀()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缟素()色挠()寡人谕矣()聂政()

2.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

方法链接: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三、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

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② 唐雎不辱使命

③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④ 长跪而谢之

⑤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⑥ 岂直五百里哉

⑦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⑧ 否,非若是也

⑨ 请广于君

⑩ 大王加惠

第二课时

2.疏通课文大意,试翻译下列句子。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9)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第三课时

四、深入探究

1.文中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的“潜台词”。

方法链接:按词典的解释为“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话里有话”。人们经常用“潜台词”表达自己内心的不便明说的想法,而人们虽然听到了这个意思,却有苦难言。潜台词是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真实的内心表现,它是表现人物形象的灵魂,是掌握台词的一把钥匙。要善于挖掘潜台词,潜台词挖掘好了,人物的动作也就出来了。找到了潜台词,也就找到了人物的真正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表达方式,也就有了依据。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与臣而将四矣

3.本文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4.请同学们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5.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五、拓展提高

1.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去年春天,在东南亚地区流行的“禽流感”,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敲响了警钟。请就此拟写两条电视公益广告,提醒人们增强卫生健康意识。

附参考答案及解题思路

二、1.jū guī xiǎn qiāng gǎo náo yù niè

三、1.很 虽然这样 辱没,辜负 违抗 轻视 道歉 听从 难道只是 曾经 像这样,如此 扩充 恩惠

2.(1)况且秦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着五十里的土地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是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现在我以十倍的土地,请求给安陵君扩充地盘,而安陵君却不听寡人的,这是否轻视我吗?

(3)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4)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5)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6)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

(7)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之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会成为四个人了。

(8)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9)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1.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

唐雎: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2.你最好把你们的土地割让给我们,不然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3.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4.(1)“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2)“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要与下文形成转折。表现了唐雎是一个沉着冷静,干脆利落的人。

5.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说话技巧: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启示: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言之有理即可。)

五、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国攻打宋国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2.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10.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篇十

一、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笼罩()鲛人()疏星().....2.请用下列词语造句。缥缈:。笼罩:。3.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②漏出了几点疏星。...

4.《天上的街市》《静夜》的作者是,原名,他的代表作有诗集 等。他的诗歌创作带有浓厚的 色彩。5.《天上的街市》一诗表现主题的方法是()A.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

B.运用民间故事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C.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民间故事作素材进行丰富的想像。D.用象征手法。

6.仿照《静夜》开头两句,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下面的句子。

①小河。②小鹅。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13题。

(一)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7.诗中加点的“浅浅”两个字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

8.作者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词语的变化? 9.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10.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

(二)南风

郭沫若

南风从海上吹来,好一幅典雅的画图,松林中斜标出几株烟霭。引诱着我的步儿延伫,三五白帕蒙头的青衣女人,令我回想到人类的幼年,殷勤勤地在焚扫针骸。那恬淡无为的太古。

11.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12.找出点明中心的诗句。

13.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向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参考答案:

1.piāo miǎo lǒnɡ jiāo shū 2.略。3.①“笼罩”一词写出村外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②“漏”一词写出淡淡月光照耀下团团

白云,而白云间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几颗星星;“几点”一词形容小而少,突出夜的静谧。4.郭沫若 郭开贞 《女神》 浪漫主义 5.C 6.①清清,流过了碧绿的田野。②嘎嘎,唱响着童年的歌谣。7.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话,可见天河不深。8.“好像”用比喻方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想象;“定然”用肯定的口吻,表明作者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坚信。9.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10.好,它能给人许多美好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肮脏,主宰着自己的命运。11.典雅、恬淡 12.令我回想到人类的幼年,那恬淡无为的太古。黑暗社会

上一篇:大学生无息贷款申请下一篇:鲸的自述作文350字_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