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精选13篇)
1.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 篇一
深圳市守护天使儿童服务中心
你的孩子还在采用传统的方法训练吗?当孩子进步不明显时,需要改变训练理念和方法了!
深圳守护天使儿童服务中心是一家专门为自闭症、多动症、语言发育迟缓及相关障碍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和训练的机构!守护天使由从事特教研究近30年的资深老师和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共同发起,前期服务的重点是为深港两地的自闭症家长提供康复训练技术和方法的培训。2010年正式改名为守护天使,并将服务的重点转到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上面。
守护天使的特教老师经验多在6年以上,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心发展历程:
1)2009年8月,关爱天使(香港)儿童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2)2010年3月,改名为守护天使,守护天使儿童服务中心坪山中心成立;
3)2013年12月,深圳守护天使儿童服务中心扩大和迁址到深圳六约。
守护天使开创业内“乐、触、动、听”创新型四元训练模式的先河,打破单调统一、封闭式的传统培训模式。
守护天使与其它机构的3大不同
1、抓住核心的新型训练模式:
其它机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训练的孩子,好像学了不少知识,认知增长了,有的发展出语言了,但通常不会灵活运用,行为机械单一,不会应答随机问题,主动语言比较少。“守护天使”的“乐、触、动、听”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表现出性格活泼、语言丰富、会与人讨价还价、顶嘴、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同时发展出自豪、分享、关怀等高级心理活动!
2、多对一的教导模式:
与其他机构不同,守护天使是以全体老师一起对一个孩子负责,而不仅是个别的一两个老师对一个孩子负责,所以每个孩子在守护天使都能得到所有老师关注,中心每天将孩子当天情况拿出来讨论,全体老师和教研主任共同商讨孩子下一步计划,确保每个孩子得到最专业的辅导。
3、引入多种新型、全面的训练手段:
其他机构多数采用的是陈旧传统的训练手段,守护天使引进了国际多种成熟和效果显著的手段,例如社交实战课、心智解读课、箱庭游戏治疗课、启音训练课、蒙氏感官课等多达13种课程。
2.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 篇二
很多家长对学前数学知识及其之间的前后关系缺乏了解。有些家长认为我的孩子能认读、书写阿拉伯数字, 会计算1+1=2、8-3=5等10以内的加减法就可以到普小就读, 这是不科学的。首先, 家长们不知从何入手, 今天教一个内容, 明天教一个内容, 缺乏内在联系, 使孤独症儿童数学学习的知识杂乱无章, 不利于孩子理解、记忆;有些家长甚至荒谬滴利用孩子的超常记忆功能而荒废了教育训练、康复;第二、忽视学前数学训练的作用, 对孩子学习数学缺乏信心。他们忽略了每个儿童, 包括残疾儿童都是发展中的儿童, 可塑性很大。第三、孩子缺乏的是学习尝试的机会。
二、国外对孤独症患者数学领域的解读
孤独症患者虽然有着众多怪异的举动而很难被常人所理解、接纳, 但他们通常有出色的记忆力、数学技能、或音乐天赋, 这使得很多诺贝尔专家们都惊叹不已。他们发现, 那些被认为是造成孤独症的基因, 可能也会造就数学、音乐、和其它方面的天才。
三、国内孤独症儿童数学教学的组织实施与分析
下表为普通小学生与孤独症小学生相关情况的比较:
四、我的教育康复训练方法
我作为特教学校的一名管理者, 同时是生活数学课老师, 兼康复课、体育课老师, 整合了现有的资源进行授课。从宏观层面说, 孤独症孩子的教育是终生的, 如果说早期的干预是为了让其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受主流教育, 那么学龄期的教育更多是为了让其可以掌握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使其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 甚至成为专才。
下面我把整理好的个案和授课的心得体会写出来, 供大家交流:
1. 课题:数量概念【一个学年 (依学生个别化障碍程度而订) 】
2. 课时:一堂课35分钟
3. 教学形式:游戏、律动、示范讲解。 (以图片语言交流沟通系统为主)
4. 教学器材:实物、图像、课件、多媒体影像。
5.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业技能、增强学生数量推理能力、为学生提高解决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理解钱的概念打下基础、扩大学生运用与数量和测量有关的概念进行语言表达的范围。
6. 授课过程。
(1) 融合:7~8分钟 (安抚并稳定孩子的情绪)
(2) 导入:5分钟 (由游戏或故事引导进入)
(3) 新授:5分钟。 (一个新内容) 这是重点和主要的关键时间, 必须把握这5分钟, 因为孤独症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进行知识的融入, 一般我们所见到很多时候就是在这个时候, 孩子就开始哭闹、发脾气, 其实这往往是课题出了问题, 我们应该马上换课题, 立即停下来, 而不是实施所谓的“行为干预”去处理它。
(4) 巩固:5分钟 (对所学新知识的强化) 在这里, 我的经验则是半结构化加ABA, 把课程内容有机地贯通在康复训练中, 而不是单一地使用某种干预方法, 造成事倍功半或者劳而无功的效果。
(5) 综合练习:12~13分钟 (以故事/游戏和图片语言交流沟通系统为载体, 将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可以加进一个新的内容) 。
7. 阶段性安排, 由简入难、循序渐进。
五、结论与建议
孤独症障碍儿童早期教育固然重要, 但最薄弱、最关键的环节恰恰是学龄期的教育康复。其实, 中、高功能孤独症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能学会学前数学知识与技能。我们应该多给时间给他们“练”, 多给时间给他们“思”, 多给时间给他们“悟”。相信他们一定能学会。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学龄孤独症障碍儿童学前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探讨孤独症障碍儿童学习学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可行性和效果, 并提出通过数学启蒙训练, 对孤独症障碍儿童进行数学康复治疗思路。
3.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 篇三
摘要: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方法: 对50名3~6岁的孤独症儿童进行6个月的感觉统合训练,在训练前、训练3个月和训练6个月后,分别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和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对孤独症儿童的临床症状和感觉统合失调状况进行评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6个月的感觉统合训练,孤独症儿童的前庭失衡、触觉过敏项有较好改善,本体感项次之,学习能力不足项较差;孤独症儿童语言、交往、感觉和躯体运动能力等障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对自理能力的改善较差。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对治疗儿童孤独症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感觉统合训练;疗效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90-03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行为方式刻板怪异为特征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严重影响儿童的感知、语言、情感、运动、社会交往等能力,通常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1]。自1943年哈佛的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首次提出这一症状以来[2],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从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遗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均未找到让大家认同的致病因素,目前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如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3]。很多国家对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进行过调查,但发病率的报道不一,大约在2~13人/万之间[4],最近几年我国也有流行病学方面的报道,如 2000年福建省关于儿童孤独症的调查为2.7人/万[5],2001年江苏省有关儿童孤独症的调查为12.25/万[6],如果按这个标准,我国现约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孤独症患者。从有关临床病例的统计中发现,男女发病有明显差异,多数报道为(4~5):1,我国报道为(6.5~9):1[7]。由于孤独症发病原因不明确,也不太清楚孤独症对患者本人的影响以及如何与孤独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尤其在配合治疗方面有很大难度,所用药物治疗也仅限于对症治疗,因此至今还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令众多孤独症患者求医无门。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8-10],早期教育诊断和功能训练的介入,对于减轻患儿症状,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至关重要;目前世界各地均以开展早期的教育训练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感觉统合训练是近年来国内外用于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常用方法,该方法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身体运动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及学习成绩不佳等不同类型的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有较好的疗效[11-14],但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交往障碍及行为方式刻板怪异等方面效果如何,至今文献报道的不多;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广州市某孤独症训练机构对儿童孤独症患者所采用的感觉统合训练法进行研究,以了解这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疗效,为教育和卫生保健部门、为相关训练机构和孤独症患儿的家庭提供一条易操作、易推广且成本较低的教育训练方法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03年3月至2003年9月在广州市某儿童孤独症训练机构接受训练治疗的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每位患儿的病历以及询问患儿父母和观察儿童的健康状况,选出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孤独症患儿:1)年龄在3~6岁;2)经市级以上医院2~3名副高以上职称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童精神病学医生根据DSM-Ⅳ标准确诊且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7](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ABC,)评分大于51分;3)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同时无其他严重疾病(如儿童少年心脏病、癫痫病、运动器官疾病或明显肢体残疾等),具有从事简单的身体活动和体育活动的能力;一共筛选出50人,全部为男性,其中3岁组12人,4岁组14人、5岁组14人、6岁组10人。
1.2研究方法
1.2.1感觉统合训练法采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改良的台湾陈文德教授[15]编写的《奇德儿-感觉统合积极疗法》,所有训练教具均由上海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设计(包括滑板、滑梯、平衡木、跳床、独脚椅等),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即一个治疗师训练一个孤独症患儿)进行标准的感觉统合功能训练,包括前庭功能训练、触觉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每周训练六天,每天训练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60分钟,三个月为一疗程,共训练两个疗程。根据每位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程度的不同,在训练强度、频率、内容上有所改变,训练时以爬划板为主,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失调,选择相应的训练项目。
1.2.2调查评估工具
1.2.2.1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包括57个描写孤独症儿童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异常表现的项目,可归纳为5大因子:分别为感觉9项、交往12项、躯体运动12项、语言13项、生活自理11项。每项的评分是按其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给评1、2、3、4分,各项目评分组相加即可得出总分,总分大于51分可诊断为孤独症,37~51分为高度怀疑,需要按诊断标准评判,小于37分基本可排除孤独症,分数越高说明患儿孤独症病情越严重,不良行为越多。
1.2.2.2感觉统合评定量表采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任桂英[16]等人引进并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由台湾郑信雄编制的感觉统合能力检核表,该量表在国内儿童中应用的效度和信度达到使用标准。该量表由58个问题组成,按“从不、很少、有时候、常常、总是如此”五级评分,“从不”评为最高分即5分,“总是如此”评为最低分即1分,评出总分后再将各项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T分数(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得分低于40分为有轻度感觉统合失调,低于30分为有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
1.2.2.3疗效判定标准[17]1) 感觉统合失调改善:①显著,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至少有一项得分达到正常或提高分≥10;②改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提高分在5-10分之间;③无效,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提高分≤5分;
2) 临床症状改善。以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各项及总分的减低值判别改善程度。
1.2.3数理统计法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2.1.1孤独症患儿感觉统合失调分布情况50例孤独症患儿除3例无感觉统合失调外,其余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总失调率为94%,与邓红珠等[18]报道的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96.7%接近,但大大高于任桂英等[17]报道的正常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10.3%~35.9%)。尽管感觉统合失调并非孤独症特有,但这种异常的发生率在孤独症中还是相对较高,因此这一结果说明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治疗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次实验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情况见表1。
2.1.2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训练前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标准分及各因子标准分比较从表2可看出,随训练时间的增加,各年龄组的感觉统合总得分及各项得分逐渐增加,时间越长,增加越明显,除3岁组训练3个月时触觉防御和本体感觉项得分比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训练3个月时总分及各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训练6个月时除学习能力项得分5岁、6岁组该项得分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得分所有年龄组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说明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1.3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训练前后ABC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从表3可知,随训练时间延长,各年龄组ABC总分及各因子分逐渐下降,训练时间越长,下降越明显。三岁和四岁组训练三个月时,他们的ABC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五岁六岁组训练三个月时,ABC总分变化不大,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但训练六个月时各年龄组总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说明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在各因子分中,训练三个月时,各年龄组躯体运动能力项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语言能力项仅3岁、4岁组出现显著差异,各年龄组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项均无统计学差异,亦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而训练6个月时,各年龄组除自理能力项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也说明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1.4感觉统合失调疗效分析接受训练的47例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孤独症患儿在经过该项训练3个月后有13例疗效显著,20例有改善,14例无变化,总改善率为70.2%。在经过6个月训练后有25例疗效显著,12例有改善,10例无变化,总改善率为78.7%(表4)。
2.2分析与讨论基于感觉统合理论发展而来、以肌肉运动为主的感觉统合训练利用多种训练器材,设立了多种使患儿易接受、感兴趣的运动或游戏情景,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其作用就是根据儿童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特别是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处输入的感觉,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脑神经生理发展,并同时作出适应性反应,从而达到改善儿童运动协调、语言功能等的目的[18]。本研究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可较全面地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表现在前庭功能控制、感知觉、社交、语言等项方面,但研究结果也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且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这可能是因为①国内外有学者认为,大脑、小脑、脑干等脑部结构的器质性损伤是儿童孤独症的致病因素之一[19、20],而0~6岁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尤其以2~4岁发育最迅速[7],因此训练时间越早,越有利于脑的发育,也越能够减少因脑发育不良给儿童带来的损害;②训练时间越长,进入神经系统的刺激越多,越有利于大脑皮层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越有利于大脑统合功能的发展;③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的基线水平不一样,因此也可能导致训练结果的差异。
本次研究中孤独症患儿的自理能力改善不大,训练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学习能力项,经六个月训练基本上仍处于重度失调状态,这可能是因为自理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涉及儿童的智力、生活经验、动手能力等多种技能,是多种运动技能的综合体现,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过程,它有赖于神经通路与可塑性突触的完善功能,需要人体视觉、听觉、痛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受器的信息输入[21],而孤独症患儿通常存在的感觉信息处理通路的不完整和感觉信息组织的不协调,使他们在自身和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无法协调,因而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较困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感觉统合训练能有效的改善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状况,对孤独症儿童前庭失衡、触觉过敏项有较好的纠治作用,本体感失调项次之,学习能力不足项较差;2)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往、感觉和躯体运动能力等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而对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改善较差。
3.2建议
1)感觉统合训练方法由于无药物的毒副作用,训练氛围活泼有趣,儿童乐于接受,且有较好的训练效果,值得作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加以推广;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孤独症基本知识的认识,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健康普查中纳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内容,以利早期发现病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7-151.
[2] Menkes JH. Textbook of child neurology. Ed 4. London: lea & Febiger, 1990: 771-773.
[3] 徐向平,汪天柱.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5):269-270.
[4] 李雪荣,主编.现代儿童精神病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5.
[5] 罗维力,林力,陈榕,等.福建省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3-5.
[6] 汪卫华,翟灵伟,郑丽.江苏省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173-174.
[7] 陶国泰,主编.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7.
[8] Howlin P O.Practitioner Review: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l treatments for autism[J]. child Psychol Psychiat,1998,39(3):307-322.
[9] Cambell M, Schopler E, Cueva JE, er al. Treatment of autistic disorder[J].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6,35(2):134-143.
[10] 郭兰婷,单友荷.孤独症的临床学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65-167.
[11] Ottenbacher K,Short MA.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review of theory and treatment. Advance i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trics, 1985,6:287-329.
[12] 任桂英,王玉凤.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262.
[13] 王宇中,陈书香.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842-843.
[14]孙志华,姜峰,姬成伟.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神经心理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2):96-100.
[15] 陈文德,著.学习困难幼儿指导手册一感觉统合积极疗法[J].远东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6] 任桂英,王玉凤,顾伯美,等.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2):145-147.
[17] 任桂英,王玉凤.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262.
[18] 邓红珠,邹小兵,唐春,等.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984-986.
[19]Peterson BS. Neuroimaging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J]. J Amacad C Psychiatry,1995,34:1560-1576.
[20] Deb s,Thompson B. Neuroimaging in autism[J]. Br Jpsychiatry,1998,173:299-302.
4.儿童语言训练操 篇四
一、语言训练操
第一部分:构音器官运动操
1、口部运动:共4节 使口部肌肉、关节协调完成 A、撅起觜 B、咧开觜 C、鼓起腮 D、咂咂觜
2、舌部运动:共6节 充分调动舌部肌肉活动,使舌头活动更灵活,能够在发音时找到正确的位置。
A、伸收舌 B、舔嘴唇 C、舔嘴角 D、弹响舌 E、舔绕唇 F、顶两腮
3、下颌运动:共4节 提高在发音时下颌的控制能力 A、张口闭口 B、左右移动 C、前后移动 D、上下叩齿
第二部分:按摩操 共6节 通过按摸、揉、搓、弹、捏等手法,刺激穴位,从而使参与发音的各部分肌肉运动功能得到提高
A、口轮 B、捏下颌 C、搓下巴 D、弹颧腮 E、揉面颊 F、轻拍面部
二、口腔运动
1、唇部运动:
⑴.将嘴巴张至最大(或说“啊”)停留3-5秒再放松。⑵.将嘴巴左右伸展(或说“一”)停留3-5秒再放松。⑶.将嘴巴噘起呈现圆型(或说“呜”)停留3-5秒再放松。⑷.将嘴型从“啊”变成“一”(可不发出声音)连续3-5次。⑸.将嘴型从“一”变成“呜”(可不发出声音)连续3-5次。⑹.将嘴型从“呜”变成“啊”(可不发出声音)连续3-5次。⑺.将嘴型做出“啊——呜”(可不发出声音)连续变化3-5次。⑻.将嘴巴用力闭紧吸住,并做出“伯”的声音。(儿歌:咏鹅、宝宝)⑼.将嘴唇向内用力吸,并做出小鸟叫声。
2、舌头运动:
⑴.将舌头伸出,越长越好,停留3-5秒再做缩回放松。⑵.以同样的速度将舌头伸出——缩回,连续3-5次。⑶.将舌头伸出,向右(左)嘴角,停留3-5秒再缩回放松。⑷.将舌头伸出,向右左嘴角连续移动3-5次。
⑸.将舌头伸出,向上(下)嘴唇,停留5——8秒再缩回放松。
舌部操:
1、伸舌运动:双唇紧闭,将舌伸出口外,然后收回来,反复进行50次。锻炼舌头的力量及舌头运动的灵活性,改善舌头僵硬的状况。
2、抵腮运动:在口腔里,将舌头先向左侧抵向左腮,然后收回,再将舌头向右侧抵向左腮;反复进行50次。
3、旋转运动:饶舌将舌围绕齿银 在口中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绕转,反复进行50次,主要训练舌头的灵活性及舌尖的感知能力。
4、弹舌运动:将舌尖紧贴近硬鄂时有一股较强的气流冲出发出声响,主要训练鄂关节的灵活性和舌的弹力。
5、双唇运动:双唇紧闭,阻塞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打开,发出一声爆破音,主要训练鄂关节的灵活性和舌唇的闭合力度。
--舌操
习:舌尖放在齿背后,再向嘴外慢慢伸,伸的越长越好,然后迅速收回。
习:舌放平后,再向嘴外迅速伸出,迅速收回,伸的越长越好。
习:舌尖用力顶左腮,顶的面部越鼓越好,然后用同样的方法顶右腮,一下左一下右,反复多次。
习:舌尖抵住上齿龈,舔着上颚往后钩,钩得越长越好,但不要把舌系带扯疼,然后用舌尖舔着上颚慢慢放回齿后。
习:舌头的两边向舌中间卷成筒状后,再向嘴外吐出,一伸一进。
习:舌头平放,用牙齿轻轻咬舌面,牙齿边咬舌头边往外伸,然后再慢慢地边咬边缩回。
习:舌头由左到右,由右到左摆动,像吃东西时咀嚼的感觉。习:舌头贴上颚,由外向里吸舌头,发出“哒哒”响声。
习:舌尖由上唇自左向右周转,再自右向左周转,然后还可以上下舔唇练习。
习:舌根上隆起顶软腭,一上一下迅速进行练习。还可以做一些辅助练习①ga ga ga ②ka ka ka ③ha ha ha 练方法---唇操
习:上下唇打开,张口动作要柔和,舌头平放,不能后缩或隆起,这样做可以帮助聋儿克服说话嘴紧打不开的毛病。
习:双唇闭拢向前突出,然后自然的恢复原状,唇形的圆展对某些字的发音如:b、p、m、i、u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
转练习:上下唇紧闭向前嘬,由左向右,由右向左地进行周转。
习:下唇自然放松,上唇向上提,露出上门牙为好。
习:上牙咬下唇后下唇向外拉出,再向前嘬,是发好“f ”音的重要因素。
动训练
ü-u u-ü
-I-ü
e-O-e o-E-o 动训练
ü-a a-ü u-a a-u
儿童言语治疗
深圳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 颜家睦
如果儿童没有言语,摆在父母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言语治疗。儿童言语发育的关键期是2-4岁,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拟定以下方法,建议持之以恒进行练习。
一、松弛训练
通过放松肢体的肌紧张可以使咽喉部肌群相应地放松。
可以引导儿童像练习气功一样做身体放松运动。站立或仰卧位,双手放两边,练习做有规律的腹式(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呼吸。每天起床时和睡觉前各做10分钟。
二、呼吸训练
1、坐姿:要求做端正。
2、自主呼吸:尽量延长呼气,鼻吸气嘴呼气。
3、呼吸短弱:仰卧或坐位,手法介入,吸气时按压腹部,帮助增加膈肌的运动。可安排在做游戏时进行,每次做3-5分钟。
4、增加肺活量:双上肢举起吸气,放松时呼气。或每天跑步、跑上楼梯等大运动约15分钟。
5、增加气流:吹气球、泡泡、纸条、乒乓球、风车、口琴等。
三、发音器官运动训练
一)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1、感觉刺激:用学习牙刷左右刷舌头上面整个面、下边,舌尖;刷口腔内上下、左右粘膜,共约15~20分钟。刷完后,让儿童用嘴唇抿住牙刷圆形处。(可以改善儿童饮食习惯)
2、压力:对舌肌、舌骨施加压力,用学习牙刷压。
3、牵拉:牵拉舌肌,诱发更大的收缩,用学习牙刷压轻轻拍打舌肌。
4、抵抗:舌肌、咬肌等抗阻运动。用学习牙刷压抵舌尖(向上或向下)二)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口腔外抚摸)
大人给儿童做口腔外抚摸。用大拇指按揉双侧颊车、廉泉、人中等穴位。一边抚摸双侧颊车,一边练习发a、妈妈、爸爸、阿姨、大等音;一边抚摸廉泉,一边练习发o、do、Po、摸、我、婆婆等音(舌面运动)。
1、下颌运动:张口、闭口,下颌前伸、左右侧移
2、唇运动:噘嘴、闭唇、鼓腮等。一边做游戏让儿童摸大人的嘴,一边引导儿童模仿鼓腮。
3、舌运动:前伸左右摆动、后卷、环形“清扫”
4、软腭运动:用力叹气、发“a”音,发pa、da、ma、si、shu、ni音。
5、交替运动: 颌:张闭口,唇:前噘后缩 舌:伸出缩回左右摆
三)发音训练
1、学习发拼音字母。(构音类似动作,发出靶音;学习发单元音和辅音等)
1)练习发单元音:a、o、e、i、u、ü、a发音提示:嘴张大,舌放平,位置最低,不圆嘴,嘴成自然状态。
o发音提示:声带颤动,舌头后缩,舌位半高,口微开,圆唇。
e发音提示:声带颤动,舌位靠后,嘴角向两边展开,不圆唇。
i发音提示:声带颤动,舌面隆起的部分在前,舌位最高,开口很小,上下牙齿对齐,嘴角向左右展开,不圆唇。
u发音提示:声带颤动,舌头后缩,舌根抬高,嘴唇收拢得又高又圆,向前突出。
ü发音提示:声带颤动,舌位靠后,嘴角向两边展开,然后舌面隆起,嘴拢圆。
2)练习发声母:b、p、m、f。
b发音提示:双唇紧闭,憋住一口气,然后突然放开,气流冲口而出,不送气,声带不颤动。p发音提示: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气流用力喷出来,声带不颤动。
m发音提示:双唇紧闭,软腭下降,气流从鼻孔透出,声带不颤动,声音比较响亮。
f发音提示:上齿咬着下唇,让气流从唇齿之间的缝隙中摩擦而出,声带不颤动。
2、拟声训练(语音语言的节奏训练、练习声调和唱歌。)
小鸡怎样叫?叽、叽、叽……
小狗怎样叫?汪、汪、汪……
小猫怎样叫?喵、喵、喵……
小鸭怎样叫?嘎、嘎、嘎……
小羊怎样叫?咩、咩、咩……
蜻蛙怎样叫?呱、呱、呱……
火车怎样叫?呜、呜、呜……
一个人一边打鼓模仿声音“咚、咚、咚”,一边应声走和跳。
3、辅助方法
让儿童触摸指导员或自己的喉部的振动来感受发音。
发音时把手放在嘴前来感受发出的气流。
发音时指导员慢动作移动手指,让儿童跟着模仿,学习控制气流。
4、变更舌头位置
练习d、t、s、b、p、m等音,再与i、e、u等元音配合练习,可使后倾舌前移;
练习发a——、0——、e——、u——等长音,再练习发a、0、e、u各约5秒钟,练习g、k等舌根音与上述舌后元音构成的字词,可使前倾舌头后移。
5、音辩训练
分辨错音——复述、放录音机、朗读文章辨音
四、表达训练
1、图片词汇刺激。选择一些与主题有关、儿童容易学的词汇图片指导儿童学习。
2、指导者呈现一张图片,引导儿童说出名称。
3、指导者蒙住大部分图片,让学生猜出图片名称。
4、将图片放如书包或信封,让学生摸出一张并说出名称。
5、语音治疗的策略与方法
治疗开始时首先要使儿童意识到他的言语存在问题,应该解决而且可以解决。可以将儿童的错误延长和明显化,使儿童能够认识到他人言语的错误,然后使用录音机(听觉反馈)和镜子(视觉反馈),使儿童认识到自身的言语问题,一旦儿童获得了这种意识,即可进入目标语音的学习。第一、建立对目标音的感知。第一步是使儿童认识目标音发音的特征。第二步是区分目标音和其他音,以听觉训练为基础,帮助儿童进行辨别。第三步加深体会自身言语问题。
第二、学习新的发音,可以从音素或音节(声母+韵母)开始,通过逐步接近、听觉刺激、语音定位等方法来建立。
五、计算机辅助交流系统
语言治疗电脑系统、启音博士等,提高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通过视觉刺激让儿童感受、掌握发音要领,建立正确的发音习惯
尽早进行听力训练和语言训练
一、训练的目的
语言是语音和语义两者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历史传统和民族地域的神圣产物。规范化的语音,产生于发音器官(包括口腔中的唇、舌、齿、喉等及有关肌肉)以特有的运动方式,推动周围大气压力的变化,发出含语言意义的声波,这一声波又经过空气传播到达听话人耳朵的鼓膜,直到听觉中枢,形成语言感知。偏离发音器官的规范化运动,就发不出正确的语言。那么,发音器官的规范化运动是怎样形成的呢?是讲话人用自己的听觉接收自己的语言,再由大脑控制与调整发音器官的运动。这样一个反馈回路会因听觉障碍而断开。给聋儿戴上助听器之后,确使他们进入有声社会,改善了他们对声音的感觉阈,但并不等于提高语言的感知水平,更不等于提高言语的发生水平,这只是为恢复听觉言语反馈回路创造了条件。要使回路完全畅通,只有通过现代的循序渐进的听觉训练与语言训练来实现。
听力训练就是使戴助听器的孩子形成对语言及各种环境声音的认识与辨别;语言训练是使他能使用发音器官形成语音,表达他的感觉与意愿,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会听、会说、会进行语言交流的目的。
二、早期训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除部分智力迟缓的儿童以外,听力有缺陷的聋儿,他们的发音器官是健全的。大多数聋儿,他们的视觉、触觉及智力也是正常的。所以,尽早开展听力与语言训练是可能的。世界各国几十年来的教育结果证明,听觉语言训练是拯救聋儿的关键措施。同时还指出,5~6岁以前的孩子,正处于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建立语言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训练效果将会大受影响。因此要特别提倡尽早开展听力与语言训练。
三、训练的方式与方法
对聋儿进行语言训练的要领有以下几点:
1.每天坚持安排听音、发音、教话、学话,进而到写话。训练程序是先元音,后辅音,先字词、后语句。由浅到深,因人而异。
2.开发触觉,利用直觉演示设法让孩子感受发音器官的规范化运动。例如,利用口形甚至现代化语图仪等手段使聋儿区别进而掌握“吃饭——示范”或“下周——亚洲”的发音是困难的。但让他手或脸部接触妈妈发音时的喉部与嘴部的振动及气流,就会通过直觉掌握要领。
3.运用视觉形象教学
看图画、看映像看镜中影及有声实物。
4.教学题材先具体后抽象
先教日常陈述词,后教礼遇祈使词。
5.强调口形示范
教时不板脸,不遮嘴形,不夸大嘴形。多鼓励、多示范。
6.鼓励与听力正常的孩子共同生活
争取儿童自然的诱导作用。
7.配音训练
音乐可以促进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音乐可以协调语言与动作;音乐可以提高声带的控制能力;音乐有助于汉语四声的学习。
8.训练多样化
儿童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学习安排要多样化,要提高孩子的体能。
9.做好助听器的保养与维修
经常检查助听器的功能是否正常,要及时换用新电池。每隔十来天就用酒精棉球细心清除耳塞、耳模、传声口等处的污垢。不用时放在专门的盒子里。
四.母爱是聋儿最好的教育
母爱能使孩子直接接受妈妈讲话的自然形态;母爱使孩子体现真实语言的亲切感;母爱是孩子的天然教育,可使他精神放松不会紧张;母爱使孩子对语言产生好奇感与积极性;母爱有能力使训练结合实际。
小孩进入母亲的怀抱,骑上母亲的双膝,妈妈在讲话时候身体的振动,嘴部呼吸的气流,是语言交流过程的无形感受。
5.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策略 篇五
【摘 要】智障儿童在语言表达和交流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教师可针对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本文阐述了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的五种策略:精心设计教案,分类分层进行训练;强调先听后说,养成倾听习惯;创设各种情境,引导进入语训氛围;适当改编教材,拓展延伸语训范围;各门学科融合,多方创造语训条件。
【关键词】智障儿童;低年级;语言训练;教学策略
语言是思想交流交际的重要工具。在多年的培智教育工作中,发现多数智障儿童在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吐词不清,发音困难,很难与他人正常交流是他们的常态,从而影响了他们整个身心的发展。因此,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如何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呢?教者在培智语文教学工作中,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摸索。
一、精心设计教案,分类分层进行训练
好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要上好语言训练课,教者首先就要对语训教材深入研究,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领会教材精神的基础上,设计精妙的计划。智障儿童由于在年龄、智商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所以要做到因材施教,是很困难的。分类设计,分层教学是教者常用的方法;无论学生的智商情况和学习情况怎样,老师都要想法让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口练习说话,说长说短都要说。比如在《小白兔运南瓜》一课中,分层教学让我地教学得心应手;在句式训练中,我是这样做的:“小白兔运南瓜。”指导孩子逐步扩展“小白兔_______地运南瓜。”“小白兔_______地运南瓜。”“_______小白兔_______地运南瓜。”
二、强调先听后说,养成倾听习惯
说是语言的输出,听是语言信息的摄取和输入;无论是智障儿童还是正常儿童,学习语言表达就要从听开始。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许多时候他们的行为不受控制,往往是老师说的时候他们随声附和,这样就丢失了听的信息输入,在接下来让他们说的时候又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过激,要以温和的言语来进行引导,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就要先集中注意力,安静、耐心地听教师讲话,然后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复述和表达。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同学们边听边想,就能抓住重点学习老师的语言运用技巧。
三、创设各种情境,引导进入语训氛围
智障儿童的形象思维相对抽象思维比较发达,要他们开口说话,必须要给他们真实形象的语言交流环境,否则他们就是想说也不知怎么说,或者说是说了,但是说得不对门,因此,我很注重根据教材创设合适的情境,诱导他们说出心中想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心灵是单纯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永远都是喜欢小动物的。在教学《快乐》一课时,我就设计了如下情境:出示画面,进入情境;朗读指导,渲染情境;角色扮演,升华主题;以上情境主要是通过扮演小动物的角色创设而成。
还有一种情境,真实简单又直接,那就是动手实践,边做边说。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你听你忘记了,你看你记住了,你做你就学会了!是的,这句话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比如,在教学《刷鞋》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刷子、脏鞋子、肥皂等,边复述课文边刷鞋子,一个一个地说,一个一个地刷,最后再组织一次比赛,比比谁说得好,比比谁刷得好,真实的劳动情境令这群智障学生对这节课始终记忆犹新。学生的语言潜能都被挖掘了出来,相信那一课的学习对学生之后的语言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适当改编教材,拓展延伸语训范围
要很好地开展语言训练,离不开优秀的语训教材。所谓优秀的语训教材主要是指教材要符合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篇幅要短,语句精炼,内容生动,容易让学生理解。现有的语文教材中不乏这类优秀的语训内容,但也有一部分内容,语句挺好,但是配的插图比较呆板,不够有趣,教者就把它挑出来,重新配上适当的图片,进行教学;还有一些内容过长的,教者就在不改变原文思想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使它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学中仅限于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说话能力,我常常上网搜寻一些短小有趣的文章,挑选出来,加以删改,配以合适的教具,收效甚佳。我还把智障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改编成小故事,训练他们听话再说话,故事中有他们自己的影子,学生通常都很感兴趣,而且表现得有话可说。
五、各门学科融合,多方创造语训条件
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一度走入了简单模仿普小的误区,分科教学,各门学科基本上是独立的,死板而又缺乏趣味性,语言训练也以本为本,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为了更好地对智障儿童进行补偿与矫正,我力求将各门学科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代偿作用,将音乐、美术、体育、游戏等知识有机渗透到语言训练中来,为学生练习说话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以上是我结合平时对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教学分析与思考,总而言之,智障儿童智力发展有缺陷,语言能力比较差,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耐心地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逐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尚丽丽.语文课堂上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J].课外语文,2013年10期
[2]苏丹.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摭谈[J].新课程(下),2013年第12期
6.孤独症儿童 篇六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根据2010年团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关于开展湖北省青少年思想文化建设调研督办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我院就开展共青团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背景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关爱儿童,是青少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思想观念。
二、活动内容及流程:
㈠ 2010年9月,与相关机构(如启明儿童之家自闭症训练机构、武汉梨园医院幼儿园、武汉市妇幼保健院等)进行联系,最后确定与启明儿童之家自闭症训练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情况,规划相关活动。
㈡ 2010年10月进行宣传,在学校招募志愿者,确定活动参与人员名单。㈢ 2010年11月上旬聘请启明儿童之家的心理教育学家为我院同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大学生了解相关心理专业知识,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
㈣ 2010年11月中旬,带领志愿者队去启明儿童之家,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表演。并取得该单位工作人员的集体好评,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去喂孩子们无偿提供服务,如协助老师教导孩子们学习、做游戏、进行户外运动练习。
㈤ 2010年11月下旬,派志愿者代表将活动照片送给儿童,留作纪念。㈥ 2010年12,根据组织相关材料进行大力宣传,校内以宣传板和宣传单为主,主要在于引起大嘘声对自身心理的关注,健康成长,同时唤起大学生对孤独症儿童的关爱,倡议大学生奉献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爱心。
㈦ 安排活动参与这些的文章,择优投稿,借助报纸媒体进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注】⑷中活动具体安排:
(1)启明之家老师代表给大学生志愿者讲解有关心理学知识,以了 自闭症相关知识为主。(30分钟——60分钟)
(2)带领儿童玩简单的游戏,放松心情(120分钟——150分钟)
① 寻宝游戏:每个志愿者带领一个小朋友寻找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礼物,找到的礼物归该小朋友所有
② 画我的脸,认我的五官,增强小朋友的自我认识能力
③ 气球爆炸:首先由志愿者示范吹气球,爆破气球,然后引导小朋友一起玩(气球吹的不宜过大,以免吓到小朋友)④ 吹泡泡、玩橡皮泥、丢手绢、捉迷藏
(3)拍照留念:活动完成后,将照片洗出来寄给小朋友做纪念(4)进行广大宣传,宣传形式以校内宣传为主。
三、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从理论上教导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心理卫生的关注,树立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在同孤独症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领悟到“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真谛。此次活动参与人数约70人,辐射青年人数约2000人,社会影响主要通过报纸宣传。
四、活动创新
星星儿童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我们希望用我们的行动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为孩子们构建一片爱的天空,帮助他们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大学生在关爱这些孩子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真正做到“一起快乐,共同成长”。
7.对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一些思考 篇七
一、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的表现情况
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的表现, 最明显的就是时间和水平上的滞后现象, 在同样的年龄, 他们的语言发音速度要比其他孩子慢, 表达的内容简单, 话语之间逻辑性差, 语句不通, 在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表述上也很艰难, 他们通常更习惯运用一些肢体动作, 而不是正常人类所使用的语言, 除此之外, 不仅是在自己的表述上存在障碍, 在理解别人的语言的时候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障碍。研究发现, 智障儿童在言语理解上存在困难是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地将问题明确化。比如, 我们在问他们一个问题“你能把门打开吗?”智障儿童不会把这句话理解为一个问题, 而是一个陈述句。
二、语言方面的缺陷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影响
语言的畅通与否, 不仅对孩子们认识和沟通有关, 和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同样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根据一些研究表明, 在语言方面的缺陷, 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句法和语法能力的获得。Jenkins和Stergiani Giaouri均发现, 一般语言能力与错误信念有很高的正相关, 儿童需要达到一定的语言能力水平才能通过标准任务;Shlomo Kravetz也发现, 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智障儿童错误信念能力的发展, 大多数智障儿童的语言理解发展要先于心理理论发展, 并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
三、智障儿童在语言训练方面的一些措施
1. 通过观看动画片加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对于学前智障儿童来说, 他们几乎不会跟身边的小朋友或者家长有一些语言上的沟通, 但是他们往往存在着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对动画片的喜爱程度是非常高的。有一些不爱说话的小朋友, 由于对某个动画片的喜爱就会慢慢地尝试模仿里面的一些语言, 这种现象表明, 他们在语言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的, 老师要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 注意观察, 发现他们喜欢的动画片, 要经常放给他们看, 从而加强他们的语言训练。
2. 通过一些音乐游戏来加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音乐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陌生的, 其实对于学前智障儿童来说也是一样的, 他们对音乐也有着天生的喜爱。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来训练他们的语言能力, 如让他们学唱一些歌曲, 同时伴随着音乐游戏, 《找朋友》和《丢手绢儿》都是不错的适合通过音乐游戏来训练语言的歌曲, 不仅可以达到一定的训练语言的效果, 还可以促进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发展。
3. 通过一些活动来康复发展智障儿童的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连贯性的, 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 他们的语言天分本身就存在着缺陷, 就要加强这种语言训练的完整性。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除了在幼儿园, 他们所生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家庭, 因此, 老师一定要和家长一起努力, 把语言训练完整地投入到智障儿童的整个生活当中。孩子除了在学校接受必要的语言训练, 回到家中, 家长除了引导孩子复习在幼儿园学习到的内容外, 还应该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也展开语言训练。比如, 在吃饭的时候, 家长要引导孩子说“吃, 吃米饭, 喝, 喝水……”还可以在孩子平时穿衣服的时候引导他们说“穿鞋, 拖鞋……”总之, 就是利用生活中这些必不可少的活动, 达到训练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
四、总结
总而言之,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我们要把握好他们学前语言训练的这个重要阶段, 努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 他们同样漂亮, 同样有着天使般的笑容,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导致他们的智力发育存在障碍, 让他们错过了生活中太多美好的东西。他们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所以, 想要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就一定要尽早地发现他们的智力障碍, 并及时地给予一定的治疗和训练。对学前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的训练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儿童,智障,语言训练
参考文献
[1]Jessica Paynter, Candida Peterson.Languageand ToM development in autism versus Asperger syndrome:Contrasting influences of syntactic versus lexical/semantic maturity[J].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10, 4 (3) :377-385.
[2]Jenkins J W, Astington J W.Cognitive Factorsand Family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 32 (1) :70-78.
[3]汪佳.非智力因素对智障儿童教学的作用[J].绥化学院学报, 2011, (4) .
[4]刘淑慧.智障学生语言障碍类型调查及训练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8.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 篇八
关键词:训练;幼儿园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29-02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现在这个语言信息沟通越来越频繁的时代,语言成为我们获取信息资源和传播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因此,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如今这个信息资源快速传播的时代显得尤其重要,它无时无刻的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前期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起点,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期。
对于托班幼儿来说,受年龄因素、心理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如成人一样能够准确、完整、通顺的表达他们真实的想法。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的语言接受能力极强,是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关键时期。通过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逐步会使用一些形容词,会说一些完整的短句和复合句,会唱简单的儿歌等等。同时,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非常高,喜欢周围的成人给他们讲故事,喜欢和成人交谈。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紧紧把握这个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关键时期,采用有效的训练手段,有意识地加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一、为幼儿语言能力训练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会对周围的人和事务感到陌生,造成孩子的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有些内向的幼儿变得寡言少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舒适的、轻松的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自由、自主的表达和表现,并且能够随时给与他们帮助和指导。
1、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环境。针对刚刚入园的幼儿来说,往往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教师可以请家长到幼儿园来和孩子一起玩耍或者让家长从家里为幼儿带来他们喜欢的玩具,这些都有助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减轻焦虑的情绪。如小云拉着自己的玩具小火车,边走边说:“爸爸来啦,我要回家啦。”小虎边哭边对着自己的大狗熊说:“不哭不哭,妈妈要到幼儿园啦!”……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他们会渐渐的分散了注意力,在轻松、温馨的环境下主动交流,口语表达能力会有很明显的进展。
2、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语境。可以创设有利于激发他们开口说话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开口,从而激发他们学说话、爱说话的欲望,往他们有话可说。应注重环境的作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说话,如:老师在教孩子洗手的过程中,可以边示范边对他们说:“小手小手搓一搓,搓手心,搓手背,冲一冲,甩一甩,我的小手真干净。”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这样的语言刺激,就会很自然的接受了这些话,而且乐意模仿。
3、尊重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差异,有意识的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胆子小的幼儿,教师应该在生活中给与他们关心和帮助。可以特意的亲近他们,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聊天、做游戏,鼓励他们在同学面前说话,多给与他们肯定和表扬。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会慢慢地学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大胆的在同学面前讲话。
二、通过观看优秀的动画片,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动画片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款节目,动画片不仅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而且丰富的故事情节能够深深的刺激幼儿的感官,在观看动画的同时,幼儿会深深被动画情节吸引,并且潜移默化的模仿动画中的情节和语言。
1、精选动画片,让幼儿会说。在选择动画片时,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语言发展的特点,选择那些对话简单、情节重复,同时具有教育性和欣赏性的动画片。在动画片放映的過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片声图并茂的特点,反复的连续的给他们播放,并且让幼儿模仿和描述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说”的兴趣。
2、利用动画片,让幼儿敢说。教师可以采用讲述的方法,让幼儿在观看动画片的时候展开想象、活跃思维,促进创造性语言的产生。如在幼儿观看动画片时,教师可以暂停动画片并让幼儿说一说:“你都看到了谁?”“它在干什么?”“会怎么样?”幼儿描述的内容丰富多彩、花样百出。在这个“畅所欲言”的环境里,幼儿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和表现感,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幼儿新一轮的交流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师的支持和鼓励下,幼儿就会产生交流的想法,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幼儿“爱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建立一个自由的、宽松的语言环境,引导和鼓励幼儿与其它小朋友进行交流,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交流的乐趣。
1、画和说相结合。幼儿往往对色彩情有独钟,他们爱游戏、爱画画、爱制作,利用美术活动进行幼儿的语言能力训练将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比如: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方便操作的材料,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作品,在他们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让他们在画的同时去描述自己的作品和他们的想法。在画和说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十分有效的训练。
2、玩和说相结合。游戏是学龄前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个活动,游戏中的自言自语的行为为他们的语言能力训练打下基础。针对幼儿喜欢玩的特点,教师可以为他们精心设计各种游戏活动,比如问答游戏、猜物游戏、亲子游戏等等。通过丰富的游戏,吸引他们的兴趣,让他们非常自然地参与到语言能力训练的活动中。比如组织“喂娃娃”游戏,他们在喂娃娃的游戏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的说“乖,嘴巴张开”“快点吃啊”“好宝宝,多吃一点”。在“喂小动物吃饭”的时候,他们会边喂边说“小猴子,请你吃桃子”“小猫咪,请你吃鱼”等等。诸如此类的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帮助幼儿克服了胆怯羞涩的心理,激发幼儿“说”的勇气。
3、看和说相结合。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走进大自然”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个异彩纷呈、欣欣向荣、变幻无穷的大自然。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和小草说话,和小鸟说话,和天空说话,和自己的伙伴对话,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内心的感受,描述自己欣赏到的美景和新鲜事务。比如老师带领孩子们到了公园,幼儿会说会喊:“小鸟快到我这儿来!”“小花真美,不许摘花!”“快看,蝴蝶好漂亮……”这种亲近大自然的形式为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训练机会,促使幼儿的表达更有主动性、创造性。
9.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篇九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06年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将儿童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为及时发现、规范诊断儿童孤独症,为其治疗和康复赢得时间,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并在全国征求了部分医学专家的意见,以使医务人员掌握科学、规范的诊断方法和康复治疗原则,并能指导相关康复机构、学校和 家庭对患儿进行正确干预,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康复。
一、概述
(一)概念。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
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二)流行病学。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为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为4.1万人。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其患病率与种族、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三)病因。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
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二、临床表现
(一)起病年龄。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其中约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
正常发育后退行性起病。
(二)临床表现。儿童孤独症症状复杂,但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核心症状。
1.社会交往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
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1)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
僵硬、不愿与人贴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2)幼儿期。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患儿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不会寻求安慰,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常常不会
10.关爱孤独症儿童倡议书 篇十
尊敬的社会各界人士、亲爱的朋友们:
您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眼睛明亮,却不与你对视;他们虽有言语,却不与你交流;他们听得声响,却不与你互动;他们表达情绪,却不与你共情······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世界离他们很近,他们离世界却很远。他们是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是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或自闭症,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局限的兴趣和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是目前发病率最高且持续终生的的儿童发育性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孤独症患者达1300多万人,相当于每100人中就有1例。孤独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用独特的方式描绘自己的世界,有些拥有惊人的记忆力、数学能力或者美术、音乐等艺术天赋,也能如星辰一般璀璨。但同时,他们也在用独特的方式探索外面的世界,那些看似“怪异”“淘气”、甚至带有攻击破坏性的行为,也让“外界”因为不了解而疏远、甚至孤立他们。每个孤独症儿童背后,都有一个悲伤而又坚强的家庭。他们既面临着常人看得到的经济困难、照护艰辛,更承受着常人看不到的精神压力、社会误解。孤独症儿童有效平等地融入社会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在第14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来临之际,我们倡议:全社会能正确认识、客观了解孤独症,积极践行“友爱、互助、融合、共享”的社会理念,大力营造包容、支持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有形无形障碍,让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一位孤独症儿童的心灵。
11.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 篇十一
关键词:学前听力障碍儿童 语言训练 生活中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000-00
学前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训练是一项长期、细致、艰苦而又紧迫的工作。在此谈谈我从事学前听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尝试与心得。
1 听觉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众所周知,3—7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所训练的是3—7岁的带助听器的儿童,在有限的几年时间内能否使他们学会听、说简单的词句,并学会与人交流,是决定他们能否进入普通小学,享受义务教育的关键。因此,学前听障儿童的听力及语言训练工作也被康复界视为抢救性工程。
2 生活中学语言
学前听障儿童学语言,一定要注意直观并与日常生活语言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进行,使学习语言变成聋幼儿自身的需要。
2.1教学中直观演示为主,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教具的直观演示,便于儿童理解认识事物的重要元素,从多种角度认识理解语言的含义。例如学习n的发音,学说“牛……”,很多从小就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可能没见过真实的牛,不了解牛有多大,为此,我在图画中画了一个小孩子,抱着小兔,骑在牛背上,儿童很容易理解,不会再把牛想成是很小的动物,明白大小是比较而言的。同时了解两个动词“抱、骑”的含义。在直观教学中,实物演示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认识萝卜,给听力障碍儿童看实物,带缨子的青、红两个萝卜。教儿童学说“青萝卜、红萝卜”。然后去掉缨子,洗净,切开,去皮,切片、切块,让儿童观察,可让食堂配合教学,午餐吃牛肉炖萝卜,保育员教儿童认识熟了的萝卜块儿。教儿童认物时尽量做到多个层面及类型的展示。
2.2抓住时机实地教学,生活中学语言
学前听障儿童学语言,离不开具体事物及情景的示范,日常生活中,教师、保育员或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学习语言,见到不认识的就教,如在餐厅进餐前认识餐具及食品,游戏的时候练习相关的语言,见到放鞭炮、下雨、闪电、雷声、彩虹等,抓住时机,强化生活环境语言,孩子往往比较有兴趣。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灵活,例如今天学语言有设置好的内容,但恰逢瑞雪突降,可以让孩子观察下雪的过程,他们会异常活跃,有许多话要表达,教师可加引导、补充、纠正语病,然后进行个别训练,最后再以学句或儿歌形式进行集体教学。等雪停了、天晴了,可带儿童到室外扫雪,培养他们热爱劳动,服务他人的良好品质。堆个雪人,打打雪仗,可边做边教,回到教室再加深整个内容的学习、表达。在不同的场合,“逢做必说”的方法,促使听障儿童去认识事物,理解语言,进而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2.3情境教学便于听障儿童理解语句及正确表达
情境教学,在听障儿童的语言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谢谢”一词的教学,儿童学了所有礼貌用语之后运用中出现过这样的错误:老师的教具掉在了地上,儿童拾起来送还给老师,老师微笑点头,说了声“谢谢”,孩子也跟着说“谢谢”。针对这一情况,我设置了同一个情节,与一位同事合作演示了一遍。我说“谢谢”,同事说“不用谢”。重点突出我们所说的礼貌用语,让儿童明白,受到帮助后说“谢谢”,帮助了别人说“不用谢”或“不客气”。不能一味模仿教师的话。同样又设计了“做客”和“就医”两节情境教學课,教学效果非常好。通过互换角色,调动了儿童学语言的积极性,加深了对所学语言的理解。
2.4丰富的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差异,设计训练方案,训练内容和难度做到因人而异。每一节训练课都要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并且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参与训练,让他们充分用眼、动手、听音、模仿相结合,穿插小游戏,激发儿童参与的热情,调动学语言的积极性。例如认识萝卜,设计成一堂主题训练课。认识了实物青萝卜和红萝卜,学了两种颜色:红、绿,学习了动词:洗(萝卜)、切(萝卜)、尝(萝卜),学了数量词:一片(萝卜)、一块(萝卜),复习了两种味道:甜(萝卜芯)、辣(萝卜皮),用课前准备好的萝卜丝拌糖、醋给儿童吃。每个儿童做一幅主题为“萝卜”的彩纸手撕画,然后听一首熟悉的儿歌“拔萝卜”,做音乐游戏“拔萝卜”。在一堂训练课上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参与,儿童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主动配合训练,掌握知识点较为牢固。
3 心得
12.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 篇十二
一、加强目光注视, 改善交流态度是进行自闭症语言训练的前提
目光注视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很自然的行为, 是交流态度、能力与技巧的综合体现, 而目光注视更是语言发展的前提。所以, 训练自闭症儿童的语言, 首先要改善他们的交流态度, 而改善他们的交流态度, 应着手于目光注视的训练。在训练中, 首先利用儿童喜欢的玩具、活动、逗笑等活动促进目光接触。其次, 与儿童互相交换原来所持有的物品, 让儿童学会表达:请给我、我们换一个等。再次, 在做交换游戏时, 利用身体或言语符号来传达自己的意思, 如, 要求儿童传递狗的玩具时, 可以发出“汪汪汪”的声音, 来表明自己需要的物品, 以便增强理解。最后, 经常与儿童的目光平视, 发出简单扼要的指令, 如“请看着我”“请坐下”等, 让儿童熟悉指令, 在课上逐渐以提问、回答、服从指令、向他人表达意愿的交流训练, 从而完成目光注视的训练。
二、强化语音训练是进行自闭症语言训练的基础
任何儿童要获得有声语言, 首先要进行发音练习。纵观人的语言发展规律, 每个个体都是从婴儿咿开始学习语言的, 婴儿从出生后就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成人从“ɑ”“e”等单个音到发出“mɑ”“bɑ”等音节, 这样不断的学习才逐步有了语言。可见没有良好的语音, 就谈不上语言的发展。而自闭症患者虽然到了说话的年龄, 但有的连基本的语音都没有, 所以发展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应从强化语音训练入手。自闭症儿童由于他们个体差异极大, 所以在发音训练中呈现的状况也是参差不齐, 而大部分儿童则存在较大的发音障碍, 主要表现为发音器官功能不会应用。自闭症儿童在听觉理解、听觉分辨、听觉过滤、听觉广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发音训练的目的就是要让自闭症儿童充分感觉多种形式的发音动作, 帮助他们体会发音要领, 掌握发音技巧, 培养正确的语音习惯, 促使自闭症儿童发音器官功能的发展与成熟, 学会发音。
三、利用身体接触法, 调动儿童的情绪是进行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的有效方法
良好的情绪是自闭症儿童训练的基本条件。在训练过程中, 多以触摸儿童的身体, 如拥抱、击掌、气流感觉、搔痒等方法, 引导儿童发出各种声音, 让儿童对声音产生一定的兴趣, 调节好自闭症儿童的情绪。
四、加强语言的理解训练是进行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的关键
采用各种方法和教具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先从日常生活中常用语言符号开始, 通过图片 (或实物) 、手势符号和言语符号相结合, 学习如洗脸、抱抱、喝水、睡觉等日常用语的理解和模仿。循序渐进地导入更多的词汇, 多以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的词汇开始, 并加强词汇的扩展, 强化空间方位词大小、多少等词汇的理解, 能理解物品的功用等。当儿童的词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逐步让儿童理解两步指令, 如“去哪里”“干什么”等, 两词句式能理解, 再以如“大的某某”“我要某某”“妈妈吃”等供儿童选择与学习类似句式, 逐渐向完整句式的理解过渡。
五、加强表达训练是进行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的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 以手势语言进行表达训练 (如食指指物等) , 逐渐导入言语表达训练, 同时建立有意义音的表达, 起初由已有的单音开始, 同时可利用实物或图片进行。上课过程中还需注重儿童对语言符号能进行有意义的表达, 并注重主动、流利的交流表达, 能正确使用有意义的单词。当儿童的表达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 要培养儿童主动表达和询问表达能力的发展。
六、加强语法训练是进行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的难点
通过图片、文字加声音的结合, 上课时还可以应用儿童早教机, 让儿童掌握语序, 理解主语与谓语及宾语的关系, 重点让儿童理解主语必须是处于句首, 当儿童理解到一定程度后, 逐步进行被动句态的理解与运用。
13.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联系 篇十三
第一章认识孤独症:概念·演变·症状
第一节孤独症概念及其演变
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孤独症《autism>这个词时,是否想到是性格孤僻呢?是否觉得他是不爱与人交往的同义词呢?事实并非如此,让我们认识一下他们吧。
一·孤独症概念的由来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明确提出“婴幼儿孤独症”的概念,他报告了其从精神病的角度观察到的11名儿童所遇有的异常的特点:他们拒绝交往;不说话或以自己的方式喃喃自语;对周围环境有这相当或极端固定的要求。他把这些症状称之为“情绪交往的孤独症性障碍”及“婴幼儿孤独症”。先进,关于孤独症研究已有相当程度的进展,人们普遍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基本临床特征为三联征,及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同一的行为方式,主要在三岁前起病。2岁到5岁是孤独症行为最为明显的阶段,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多是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或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而建立的,国内主要依据中华神经精神科学
会发布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二称谓演变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他们同是英文Autism的中译名。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Autor。原意为“自我”,用来描述孤独症患者的突出特征—自我兴趣。因我国正式颁布的文件中使用的是孤独症一词,所以沿用至今。孤独症一词主要在中国大陆的医学界和特教界使用。
第二节初识孤独症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人对孤独症的行为表现有误解,常常一句“不理人,不看人”的行为表现来认定某个而同时孤独症,即使是特教教学人员,在筛查是也有时遗漏或者“草木皆兵”。实际上,认定孤独症应重点观察,客观分析一下三个方面的行为特征
一·社会互动
孤独症儿童普遍缺乏社会性互动,普遍表现出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很难也别人同步游戏,注意力不能与游戏者同时集中在同一件事情或物品上。
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出这一特征,他们虽然表现出“黏人”行为,但多是表面的依附,缺乏真正亲近父母亲的行为,对母亲的搂抱,亲吻毫无反应,当人要抱起他时,他不伸手表现期待要宝气的姿势,有时甚至“打挺儿”;长大一些后,不主动找其他小孩玩,而是不敢,害怕陌生小朋友,或不会与别人玩,不能理解别人的用意。
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长眯着眼,斜视或给人以用余光看人的感觉,很少正视,微笑,也从不会主动和人打招呼。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普通儿童因生活环境中缺乏同龄人,缺乏与他们交往的经验,也不会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也比较孤僻,反而有的孤独症儿童并不拒绝别人,因此仅凭这点不能明确认定有孤独症行为。
二 言语沟通
孤独症在这方面的障碍表现通常十分突出,大多数言语很少,严重的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即使有的会说,也常常不愿意说话,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尖细,常自言自语的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自己组织言语进行交谈。很多儿童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多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出代词 运用“反转”。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我”,比如有人问你叫什么名字?他就会回答:你教兵兵
有些言语沟通问题与听觉反应异常有关,一个患儿可能会对某些声音感到强烈兴趣,例如弹簧驱动的玩具或晃动要是发出的声音,同时,他还可以对某些声音感到苦恼,如听到摩托车轰鸣声或狗叫声就会捂上耳朵,畏缩不前,这些不同的反应可能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在同一患儿身上观察到。客观侧听结果也表明,儿童的情绪状态,身体状态等都会影响对声音的反应,茹情绪状态处于平和,安静时,可能听力曲线正常:而当他情绪紧张,较早,表现出紧绷面颊,瞪着眼,无意识的轻微转动身体或手指行为是,可能对某频率的声音反应敏感如对语言敏感,这是他不可能愿意与他人沟通;有事情绪有轻微不安,表现为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轻微蹦跳。客观测听饿结果是正常的。总之,有些儿童长期听觉反应异常,有些儿童则是在某些时候反应异常,不能一概而论。
还有些鱼孤独症详尽的“阿斯伯格症”儿童,他们能比较主动的与人打招呼,能进行一些对话交流,语言比较流畅,因此也不能只从没有主动言语沟通这个角度认定孤独症行为。
我国民间常把国外称为“阿斯伯格症”的患儿混称为孤独症儿童,因此我们要一起来认识“阿斯伯格症”
阿斯伯格症与孤独症相比较,患儿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借助与手势,身体等辅助手段进行沟通的能力,言语沟通方便问题不突出,只是往往在早期就常说大人话。但也不尽然,不分语言发育落后的患儿当中也有很少一部分属于“阿斯伯格症”。他们在认知发展以及与年龄相适应的自理生活技巧方面也没有显著的着落,6岁前通常能表现出于对周围环境好奇;社会互动以及行为模式方面的异常与孤独症一样,他们大多数有刻板行为,唱自己玩自己的,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人们通常容易把“阿斯伯格症”与高功能孤独症的儿童等同看待,这里的功能高低主要依据智商来判定,高功能孤独症指孤独症群体中智力正常的大于70,约占该群体的5分之一。无论功能高低,孤独症患儿都会具有退缩的情绪和行为,他蒙在早期不会有意的主动地侵扰他人,除了吃喝,自己玩,机会对外界不感兴趣:而“阿斯伯格症”患儿往往不安分,不知如何与人交往,但有与外界沟通的愿望,不愿意被忽视,喜欢炫耀自己的意愿。长大以后,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常表现出对社交场合的冷淡,情绪好时就愿意安静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阿斯伯格症”患儿确定社会交往有着异常的兴趣?:他们喜欢接近异性,只是显得不合时宜;他们常常喜欢聊天但又不考虑对方的反应,常给人以“目无他人,目空一切”的感觉。在行为模式方面。两者之间差别很小,“阿斯伯格症”患儿对充斥暴力的主题比较感兴趣,对天气昆虫等不寻常的事物更感兴趣,他们还比工功能孤独症换而更富于情绪化,少与挫折就打发脾气,甚至歇斯底里。
三行为模式
孤独症而通常表现出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有强烈要求维持环境不变的意愿。如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活动,着迷于旋转盘,摆放积木块拼图喜欢看电视广告听音乐和天气预报,但对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上厕所排便要用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哭闹,若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则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多说儿童因紧张焦虑而活动过度,单调重复的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有的甚至出现自伤,如反复挖鼻孔拍打头吸吮等。
在他们的游戏活动中,他们的活动材料或用具十分单一,如户外有很多的健身器具,而他们往往只玩一样,小年龄的经常玩滑梯秋千或一个人玩沙子水纸玩具汽车咕噜,玩法上以咬,挥动,摇晃或敲打把玩具排成一排或堆高为主。
总之,初识孤独症时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上三方面的特征,特别是仔细观察儿童的社会互动行为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节 再识孤独症
从心理学和学习活动的角度看孤独症
一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孤独症的特征 <视觉》
虽然大多有视觉学习的优势,他们喜欢看窗外风景,画画拼图,看电视但有些也存在着问题,如不能快速准确辨别他人的面孔,所需识记时间较长;有时不是根据形象辨认来人,而是根据声音或气味进行辨认;视觉成像可能一般人也有一定差别,有一些儿童有弱视斜视问题;有些孤独症儿童很难把视听觉刺激整合好,他们依靠视觉或听觉单通道登记信息单通道输出,若视觉登记的信息需要换成口语输出,则要经过较长的通道转换过程,因此视觉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都比正常儿童慢。以视觉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孤独症儿童对视觉性文字信息登记好,经常是过目不忘。同时,理解视觉信息也相对较快,我们的教学要充分考虑他的这个“特长”。听觉信息登记转成视觉信息登记然后视觉加工最后到执行。
《听觉》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推荐阅读:
ABA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08-25
孤独症康复护理08-15
孤独的人不能孤独散文11-28
《孤独症教学之社交故事》06-14
关于孤独的文章散文:一个人的孤独11-24
感悟孤独的美文欣赏:最孤独的时刻10-12
完美孤独07-28
孤独之旅.教案10-11
抒情散文《孤独》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