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内部培训调查

2024-08-05

生产企业内部培训调查(11篇)

1.生产企业内部培训调查 篇一

关于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情况的调查报告

李岳松

一、引言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素质的企业队伍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竞争力,这就使得培训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而教育培训则是提升员工能力,获取高素质人力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稳定员工队伍的有效手段。同时教育培训又是一种投资、一种联系个人进步与企业发展的纽带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培训作为促使人力资本增值的有力手段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培训的竞争,企业要想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唯一途径,就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重视培训、重视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只有通过培训员工不断增加员工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员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

二、调查对象、目的以及调查方法

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是显而益见的,然而企业的员工培训状况有着它的特殊性。为了深入了解企业的员工培训情况,以及对企业的培训方式做出进一步的思考,我于是通过走访、亲身参与内训工作、座谈等方式开展了对我所在企业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三、调查基本情况

我所在企业是一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其特点在企业人才素质偏低,存在严重的家族式经营,而且很多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模糊,没有明确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等问题。

虽然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才的重要并由此认识到企业内部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如何进行内部培训,怎么样才能使培训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时效性,这是目前仍难以解决的难题。其难题表现如下:

(一)培训投入不够

民营企业决策者,其实性质就是资本家,除了最大化的榨取剩余价值,要让他拿出他们的资金来投入给员工进行成长培训,显然他们是不太理解和愿意的。因此,企业的真正培训一直难于执行。在调查中,90%的员工觉得公司根本没什么培训,100%的员工不知道有培训制度。

(二)培训体系不健全,模式单调僵硬

由于决策者的不重视,自然会导致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同时,在极不情愿下的培训投入,也使得企业培训变得极度“应付式”。培训模式不外乎经常给员工上些大课讲座或开大会、或外派活动一天一周等等,而其内容不外乎“感恩”、“回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等等之流,想尽办法对员工进行奴役教育,这种培训方式不但单调僵硬,更显得呆板刻薄。至于对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方式的探

讨、培训制度的建立等,调查中发现,完全不做。

(三)培训实践效果差

培训实践的效果分指两方面,其一为失败的培训,即企业所实施的培训对于原状并无直接或间接影响,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毫无促进效果而言。其二为训而无用的培训。“用”是指培训后,可以将所学用于现实实践中。既然有了一种能力,就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不是培训后,原来该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仿佛培训的那段日子只是企业好心施舍的一个特殊“福利”。通过调查显示,培训后的成果转化方面,仅产生10%-20%的转化率,即80%-90%的培训资源被浪费了;在培训评估方面,据说从来不做,也就是说,企业决策管理层连自身都不清楚培训到底“发生了什么”。

(四)培训员工是福利

“培训是福利”今天仍然被一些企业广为传颂,而我所在的公司,从上到下,几乎人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我认为:这句话是一种误导,它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影响。其原因在于既然是福利,员工就可要可不要;既然是福利,员工就可凭自己的喜好来对待与处理。如果以福利为出发点来给培训定调的话,培训后出现效果不理想等等问题就一点也不足为怪了。

四、解决企业员工培训中出现的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认识和企业发展观,从而加大企业培训的投入。只有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以及人才才是企业最大最根本的财富,企业管理者才能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

才会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因此才会加大对内部培训投入。

(二)完善健全企业培训体系,开发丰富多样的企业培训项目

1、制订并完善培训管理制度

根据培训调查结果和执行反馈的情况调整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人力资源部培训机构、职能系统部门联系人、培训负责人的职责分工;明确培训管理体系的基础架构;建立企业基础培训管理平台;规范培训工作的管理;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管理依据。

2、建设培训管理团队

成立培训管理小组,开展对各管理团队培训负责人的相关培训,加强培训管理经验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团队的培训管理意识和水平。通过建立团队间的管理机制,培养一支企业的专业培训管理团队。

3、组建内部培训师团队

制订《内部讲师团队管理办法》选拔具有培训授课能力的优秀管理人员组成内部讲师团队。包括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公共课程培训师和产品专业培训师;保证企业的每个部门有一名岗位技能培训师;确定各部门新员工带领人,并明确带领人职能和奖惩措施。

4、完善培训课程体系

重点开发一线员工的业务技能与服务意识培训课程和中层以上员工职业素质培训课程。内容主要是各专业职能部门制订的标准化操作手册、职位说明书、工作流程等专业或系统公共课教材。

5、做好培训项目的策划和宣传工作

任何一个培训项目的开展,将通过精心的培训项目策划和宣传工

作,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提高培训的有效性。针对不同的培训课程采取最适合的方式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讨论与互动、课堂讲授、标杆人员或企业事迹介绍、拓展训练等,精心策划培训的时间、地点和培训过程的安排以及培训后的考核评估和改进工作,同时最大限度的赢取公司高层的支持和参与,以提升培训效果。

6、做好培训效果评估改进工作

为保证培训工作的效果,将通过满意度、知识层、行为层、业绩层等四个层次的培训效果评估结果,及时改进教材内容,讲师与授课方式,培训组织、培训跟进等方面的工作,以改善培训效果;从而使培训体系更符合公司业务发展以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如何确保培训效果

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非常多,但主要体现在认识和操作两方面,上面已提出要把培训当作投资行为,同时将培训同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员工愿意学,想学是培训效果满意的重要前提。在做足这两方面功夫后,做培训规划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前需求调查是培训操作中一个关键环节,通过需求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员工到底想参加什么样的培训,然后做计划,定方案。这样就可以解决诸如培训内容和实际工作不符,培训走过场等等问题。做好这一步骤,培训效果就有一个基本保证。

2、掌握成人学习特点。参加工作一段时间或较长时间的成人学习,与学生参加学习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例如:成人的记忆力有所下降,而逻辑推理能力强;成人学习目的性很强,他们只学自己认为

需要的东西;成人在学习过程中喜欢运用过去的经验等等。作为培训的组织者、培训师,我们不要企图去改变它,而是合理的引导和利用。

3、培训效果的评估。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是企业培训工作最后的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评估应分为三个阶段:培训前的评估、培训中的评估、培训后的评估。培训前的评估可以验证培训的方向是否正确,培训中的评估可以验证培训方案是否合理,培训后的评估可以验证培训有效性。培训后的员工评估至少要做到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这两个层面。

(四)纠正“培训是员工福利”的想法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应纳入公司的战略管理,培训作为其重要的环节也应全面统筹,岂能当作员工福利呢?我们应认识到:培训首先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投资行为。既然是投资,就要求收益,求回报。所以对培训组织者、培训师还是学员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培训是科学管理之道,也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源泉。企业培训的良性发展,能够保证企业长足的命脉和发展前景。虽然针对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很多,但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更多,要真正解决好培训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培养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目前企业培训的发展,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建议企业协同全体员工,大家群策群力推进这方面建设工作。

2.生产企业内部培训调查 篇二

EH公司为科工贸一体的医药集团公司, 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设有生产中心, 技术中心, 营销中心及三个制药子公司及二个商业公司, 主要从事心脑血管药物的研发与生产销售。由于国内降压药物市场开发程度低, 大部分降压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为保持公司快速增长和企业竞争力, 公司与北京一知名科研机构联合研制成功了一个Ⅰ类新药:该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作用机制和新结构类型的抗高血压创新Ⅰ类新药。此药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无任何毒副作用, 非常顺利的申请了9个国家的专利, 成为当今国内降压药市场上的领头羊。

二、培训目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学习与创新, 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通过培训, 可以提高经营管理者能力水平和员工技能, 为企业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知识、信息、技能, 增长员工才干和敬业、创新精神。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增强企业盈利能力;适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优势, 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 保持企业永继经营的生命力。

三、培训需求分析

1、组织分析。

多年来我们与国内知名的医药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形成了追踪国内外行业发展, 加速新品开发能力的优势。目前我们技术中心采取了自研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研发模式, 先后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天津药物研究院、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单位及科研机构合作立项研发了多个国家级新药, 聘请全国30多名知名专家与学者为企业的顾问, 公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心脑血管药物的研究与生产基地。

2、培训现状分析。

从近年企业开展过的培训反馈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培训方式落后, 学员兴趣不高。大部分培训还是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 单纯的理论灌输, 如环保培训、生产管理、卫生管理这些课程。究其原因是培训讲师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 对培训的形式也知之甚少, 认为培训就是学校教育。没有根据课程内容与学员的工作性质进选择, 培训方法比较单调, 缺乏互动性, 培训方式大多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 单纯的理论灌输, 学员只是被动地听, 造成学员的学习状态不佳, 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 (2) 培训成果难以转化。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有许多因素阻碍着培训成果的转化, 这些阻碍因素导致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偏差或过失, 导致培训成果难以转化的原因如下:缺乏相应的工作机会缺乏上级领导的支持;受训者学习的新技能是不实用的;受训者不满意培训后的状况;在将培训成果转化成绩效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培训者的帮助;制度设计不合理或者无法得到同事的支持。 (3) 培训考核和评估的进行没有紧密围绕着培训的目的和要求。培训考核和评估是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检验培训是否有效, 是否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但是, 目前培训工作存在考核指标单一, 只有学员考试成绩一项, 而无其他指标, 使培训成果难以客观、全面、真实地得到反映从而影响到培训结束后学员安排使用上的公正、合理。

四、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主要是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课程、授课方式、培训讲师、培训地点、经费预算等事宜。

1、培训对象:

(1) 管理人员培训。管理人员可分为高、中、基层管理人员, 高、中层管理人员我公司选择的是外部的培训, 了解企业内外部的形势, 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 提高管理者的计划、执行能力。基层管理人员的重点在于管理制度的培训及按公司现有培训计划执行。

2、普通员工培训。

普通员工培训重点在提高专业技能, 领悟公司经营管理理念,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车间员工, 应重点培训生产、卫生、环保等相关知识。

3、新员工岗前培训。

新员工岗前培训主要针对公司新接收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招聘人员, 内容为公司级培训, 主要就企业文化、经营目标、企业制度、职业安全等进行培训, 之后由所在各单位进行二级培训, 进行岗位安全、GMP知识、岗位应知应会等内容的培训。从往年培训工作反馈情况及企业现在的战略目标来看, 培训工作重点在产品复认证、GMP管理、环保培训、生产管理、卫生管理等。由各部门负责人、内部讲师负责讲授。

4、培训时间。

根据公司GMP认证和各项工作安排相关的培训时间;各级人员培训根据本年工作计划安排培训时间, 新员工主要是应届毕业生, 考虑到应届毕业生的毕业时间及参加工作时间, 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培训及军训, 安排在7--8月份进行培训。

五、培训计划的实施

培训实施是培训工作的主要阶段, 是实施培训的目标和计划, 并根据目标和计划, 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 控制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发展。

六、培训效果评估

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是企业培训工作最后的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通过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和标准体系, 对员工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培训计划是否有效地实施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和评价, 然后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主管部门, 作为以后制定员工培训计划, 以及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依据。

培训计划必须符合本企业战略, 满足企业及员工两方面的要求从根本上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培训情况的现实分析与改进, 2009年的培训工作将按照公司的整体思路顺利开展下去。从而使公司与员工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3.企业内部培训师管理模式探析 篇三

摘 要:科技发展和商业环境的日新月异,在改变企业商业模式的同时也不断对组织学习提出新的挑战,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企业内部培训师制度利弊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响企业内部培训师建设成效的三大问题:“工作与培训”、“意愿与能力”、“人课匹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和实践经验,同时对企业内部培训师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了简单探析。

关键词:内部培训师;常见问题;辅训师

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培训是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观,提高员工素质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除了依靠外部培训之外,企业更应该组建自己的内部培训师队伍。外部培训师无论经验多么丰富,都无法针对性的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而内部培训师既是公司的员工,又是公司的知识分享者、能力辅导者、文化推动者和组织推动者。内部培训师作为公司的新兴力量,更能从公司的实际出发,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共享。除了知识和经验的传承,内部培训师队伍的建设还有助于帮助企业节省培训成本,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型文化。

一、建立企业内部培训师的利与弊

内部培训师具有很多外部培训师不具备的优点和长处,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内部培训师队伍可有效节约企业成本

企业员工培训项目的开展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评价一个培训项目的好坏,通常会评估其投资回报率,即培训项目产出与投入的比例,用一个公式表示如下:投资回报率=培训项目收益/培训项目成本×100%。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培训项目成本与投资回报率成反比关系,假设在项目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培训成本越高,则投资回报率越低。以目前市场上外部培训师均价来算,收费为每天几千元至万元不等,费用是相当高的。如果能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培训资源,所需要的费用就远远低于这个数目,则可以为企业节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内部培训师的课程往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外来的和尚念不好自己的经。无论经验多么丰富的外部培训师,都不可能精通企业的制度、流程和业务,因此培训课程往往停留在理论和纸上谈兵的阶段。学员在课堂上听的激情澎湃,可课后真正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却少之又少。在工作中的业务问题,还依赖于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沉淀。往往企业自己开发的实战性课程更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三)内部培训师的课程往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由于内部培训师是企业自身的员工,与学员熟识,培训中交流更顺畅,培训更易于控制。同时,在培训时间的设置上、培训方式、内容以及场地的调整上,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从而避免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内部培训师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般来说,内部培训师在授课技巧、讲授经验以及威望上与外部培训师有一定的差距;在看待问题上由于受环境决定,不易上升到新的高度;在培训师的人员选拔上,由于受限制较多,不易开发出高质量的队伍。尽管如此,这些问题还是可以通过对培训师的培养,对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课程体系的规划而逐步改进的。

二、影响内部培训师建设成效的常见问题

企业内部培训师,是指从企业内部中选拔出来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有良好专业技能的员工,其工作性质一般具有如下特点:是企业内部的正式员工,多数采取兼职的工作方式;受业务部门和培训管理部门双重管理;在激励上,主要以荣誉激励为主,少量物质性的激励为辅;在课题选择上,受培训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自主性有限;基于以上特点,企业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通常会面临以下问题:

(一)培训师本职工作与培训工作冲突问题

由于企业中的内部培训师多数为兼职,除培训师工作之外,还有本职岗位的工作。培训师授课、研发课程、参加技能提升及团队活动等,常会挤占本职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部分优秀培训师授课负荷大,甚至影响到培训师本职岗位工作,引发本职部门内部的一些意见或情绪。同时,担任培训师工作对其职业生涯发展没有产生直接关联和影响,培训师参与和付出的动力不足,产生“工作与培训”的问题。

(二)培训师授课意愿与能力匹配问题

内部培训师的来源有自荐、推荐及行政任命等。在内部培训师选拔时,起初并无法识别谁是最有潜质、最具培养价值的,往往注重是员工的参与热情,因此会选拔一些积极性比较高的员工加入培训师队伍。但到了实战阶段,却发现有些员工不能胜任课程开发和讲授的工作,导致相当一部分培训师没有适合的课程而闲置,产生培训师“意愿与能力”的问题。

(三)“培训师”与“课程”匹配问题

在培训师队伍建设中,“人”和“课”是两条永恒的主线,二者相辅相承。培训师以课程为载体产生价值,课程借助培训师为渠道传播,缺一不可。这样的配合需要双方恰到好处的协同,一方面培训师的专业、经验和授课技巧要能胜任所教学的课程;另一方面课程的引入和研发需要结合组织发展需求进行系统性规划,引入和开发的课程也要找到能够驾驭的培训师。但在实际中这二者常常不能很好的匹配,要么是培训师无课可讲,要么是课程与需求脱节、没有合适的培训师来讲授,产生“人课匹配”的问题。

三、解决内部培训师常见问题的相应对策

显然,有问题我们就必须寻找合理的对策来进行解决,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解决。

(一)适度激励提升培训师教学动力

通过分析“工作与培训”的问题,不难发现问题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培训师团队的组织者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培训师投入的动力问题。在内部培训师选、育、评、晋、留、激六环节中,激励是非常关键的。激励的手段有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等等。鉴于企业内部培训师的特点,内部培训师应多采用荣誉激励、精神激励和职业生涯发展激励,同时结合少量物质激励,从而充分调动内部培训师的积极性。

以笔者公司为例,公司在08年起就开始进行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内部知识分享和经验传承的新模式,不断进行企业学习品牌的建设和完善。公司在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的激励内容主要包括:成长激励:培训师可参与省、市公司的各类学习和提升活动;还可根据工作安排,优先参与或选择旁听公司各类课程。 积分激励:培训师参与授课、课程研发,可获得相应的能力贡献积分。评优激励:开展优秀培训师评选等活动,获奖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激励。其它激励:视公司激励政策,结合培训师贡献情况,给予相应的激励。

除此之外,还通过一系列软性激励活动:如对培训师学习、授课活动进行宣传;将优秀培训师成长事迹在企业内、外部开展播报;邀请培训师各级领导对培训师成长和贡献予以评价和鼓励等。满足培训师对精神性价值的需求,以“快乐分享、幸福成长”的学习氛围,为培训师持续投入至培训各项活动提供持久的动力。

(二)搭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针对“培训师”与“课程”匹配问题,首先从课程的引入与研发上,结合组织发展需求与业务发展需求进行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课程规划;在培训师的选拔上,依据课程规划选取专业能力强的员工参与课程的研发和讲授。课程有规划,培训师选拔有针对性,这样就可以解决课程与需求脱节、没有合适的培训师来讲授的“人课匹配”问题。

笔者公司以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成长地图,按照“市场线条”“综合线条”和“网络线条”的亚职位族进行划分,梳理出各岗位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根据学习内容匹配合适的培训师进行课程开发和讲授。成长地图每年将结合业务发展进行更新,更新后的地图将作为当期内部课程的引入和研发的依据,确保了所引入或研发的课程与员能力发展路径和组织发展需求相匹配。

(三)选拔阶段引入组织行为提升培训师质量

为解决“能力与意愿”的问题,在师资选拔阶段就要严格把关,选拔一些有意愿,同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强的员工。以往内部培训师选拔往往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现在将选拔方式改为个人报名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将员工参与培训师队伍从个人行为演化为组织行为。在选拔阶段开展一系列宣传动员工作,邀请企业各级领导和管理层对培训师队伍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肯定性评价,鼓励员工的参与。领导的关注有效刺激了骨干员工的加入,在调动员工意愿的同时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人员素质。

以笔者公司为例,实施部门推荐后,共收到推荐人员22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近11%,内部培训师选拔活动得到了公司上下的高度关注,成功选拔到高素质的人员,师资团队整体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为胜任各类型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探讨内部培训师发展模式“企业辅训师”

企业内部培训师,是指从企业内部员工中选拔出来专职或兼职从事企业内部知识和技能传授、文化传播和企业课程开发的员工,侧重知识技能传授。企业辅训师则是除了知识、经验的分享外,兼具员工辅导和企业教练的职能。企业辅训师可协助员工清晰他们的发展方向,更有效更快捷地达成目标;可通过对员工的辅导,使员工洞悉自己,激发员工内在的潜力,提升个人的表现、加速企业的发展。

企业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应该逐渐向专家型辅训师队伍转变。一方面,内部培训师队伍需要各专业各岗位的专家型人才的加入,术业有专攻,培训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的胜任企业知识分享和经验传承的工作;另一方面,除了知识、技能的传授外,培训师还应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提升辅训和教练技能,当团队遇到问题时,可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诊断,并带领团队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这才是企业未来最缺乏的综合性人才。

以笔者公司为例,2013年是公司转型的一年,终端营销成为渠道新的增长点,因此终端营销人员的能力决定了渠道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公司从内部培训师中选拔,打造了一批“会卖、会教、会导”的实战型终端营销人员:终端辅训师。

“会卖”指具备丰富的销售技巧和终端知识,能熟练操作各种系统终端手机;“会教”指能设计相应的课程并将知识传授给其他人员(课程开发+课程讲授)。“会导”指能通过辅训师的方式(讲解+辅导+行动学习)快速培养终端能手并解决实际问题。终端辅训师的培养,提升了个人与团队的营销能力,最终推进终端市场高效率运营。

五、结束语

4.企业内部培训方案 篇四

为了提高培训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使培训工作更为切实地发挥作用,提高员工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工作绩效,根据公司领导要求与规划决定开展公司内部培训工作如下安排:

一、公司级整体培训:

1、培训对象:市场部各部门业务员

2、培训目的:

(1)、引导员工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并成为可堪培养与发展的优秀企业员工。

(2)、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和观念,更新现有专业知识,充实个人知识储备,巩固和提高公司服务管理水平。

(3)、强化员工主人翁意识,全面扩大金融领域的专业视野。

3、培训内容及方式

培训内容: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

培训方式: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全体员工集中面授。

4、培训学习时间:

周日下午15:30—16:30(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5、考核

业务员培训完毕后以书面形式写培训心得。(要求:写出培训所欠缺的内容。)

二、市场部中层管理培训

1、培训对象:市场部各主管、经理

2、培训目的:(1)端正个人态度。

(2)提高专业水平。(3)提高管理能力。

3、培训内容及方式:

培训内容:(1)培养态度

(2)传授知识

(3)训练能力

培训方式:(1)讲授式

(2)案例式

(3)录像式

4、培训学习时间:

每周日下午14:00—15:00(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另外此次培训安排还有一个目的:培训需求调查。只有经过科学、严谨的需求调查,才能决定什么人需要培训,需要什么培训,需要采取什么培训方式为好,什么时间来培训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公司是 “培训一刀切——所有的人参加同样的培训。”没有经过严谨、科学的需求调查,因而存在培训的盲目性。

另外,不同层面的培训,所选择的培训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比如态度培训,以谈心式、体验式培训为佳;而知识培训采用讲授式或录像式即可(当然采用案例式或互动式更佳);而技能方面的培训则唯有互动式训练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态度是基石

态度决定一切,胜利来源于正确的态度,而失败往往来源于不正确的态度。培训同样如此。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就不能有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内驱力。

知识是中坚力量

有了正确的态度,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而没有相关知识,学习起技能来会非常的有难度,因而知识是由态度到技能的必由之路。

技能是最终目的

只有有了正确的态度与充分的知识,才能得到相应的技能,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可能得到较高的技能。

5.企业内部培训资料 篇五

一、管理的概述

1、什么叫管理

管理就是协调我们团队工作高效率的达到我们预定目标

2、为什么要管理

从广义上来说:因为资源有限、需求无限,我们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从狭义上来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质 所以管理的概念包括这几个方面:

1)前提是因为我们是团队,所以我们就是有组织、有集体活动的的工作,只有有集体活动了,我们才可以进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 我们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例如:我们需要按时、保质、保量的按照订单的要求交付产品。这也算我们的预期目标之一; 再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损耗等等,这也都是我们的预期目标的一部分。所以管理一方面要引导我们的工作朝我们的目标进行,让整个管理系统从无序管理朝有序管理转变,另一方面我们有序的管理又促进我们系统内各个组织出现协调配合,相互促进,促进预期目标的实现。

这就和“管理”两个字的含义相吻合:一个“管”、一个“理”,管什么?理什么? 管的就是管5个要素:“人”“机”“料”“法”“环”(5要素的内容再以后具体的细化内容)等各种资源,但最基本的管理对象是“人”。

理就是要理数据、理流程、理制度等等,这些都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理”是管的基础,“管”是“理”的提升。从这个方向说,我的管理思想很简单:

数据支撑管理 流程规范管理 制度约束管理 绩效提升管理

3)管理的本质:效率。任何预期目标的实现,都可以有很多方法和途径,有这么一句话:“条条道路通罗马”我想从这句话里分析一下管理的效率问题。我们需要寻找到效率最好的一条路,有的路直,但是路不好走,可能时间短,但是相应的成本会高,有的路好走,但是不直,很浪费时间。我们需要找一条在时间效率和成本上都合算的路去走。这个道理放在我们生产管理中大家都能看的到,举个例说:在我们的排产安排中就有常规计划交货的订单、也有紧急订单需要插单安排,常规订单相对急单来说的周期就比较长,急单周期短一点,但涉及到插单、从我们的材料采购、模具开发、人员加工安排等属于非常态的工作,成本相对常规订单就的高一点。这就说我们实现我们的订单目标时,都有好几种不同的工作安排的方案,但每个方案都会有不同的投入与产出,管理的本质就是要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就是效率。

4)管理的任务是:协调。协调就是让我们每名管理人员和每个员工都能与我们的团队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都要进行协调。我们管理人员最主要的是做什么工作呢?说的最简单点就是为员工服务的,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服务,为他们制订工作计划、协调相应的各方面的资源。服务意识一定要到位。

那什么又叫管理职能呢?管理职能有哪些?

管理是我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我们的一项实际工作,一种行动。我们发现在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采用程序具有某些类似、内容具有某些共性的管理行为,比如计划、组织、控制等,人们对这些管理行为加以系统性归纳,逐渐形成了“管理职能”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概念。

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很多种:很多管理学家提出过很多不同的管理职能,最后总结出来的管理职能体系中5大最基本的管理职能是: 计划、组织、控制、决策、领导 A、计划职能 为什么要计划?

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管理过于盲目,从我们公司的具体情况来看,就是在无序生产,工作没有计划性、全靠口头说,我们目前接到订单不是在按照订单时间进行安排生产,而是根据生产状况去追订单,往往不能准时发货,要么这里出问题要么那里出问题,管理人员不是在管理,而是救火队员。总是在进行救火、补漏,很盲目的进行工作,甚至可以说是在碰运气。为什么会这样,就源于我们没有进行计划安排。为了完成我们的目标,例

如按时、保质、保量的交付订单,这就要我们给员工传达一个信息,让他们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

计划包括哪些:生产计划、材料计划、质量控制计划、公司整体发展计划等等,都属于我们的计划范畴。单从生产作业计划来说,按照我们的生产方式可分为计划生产模式的计划安排和订单式生产模式的计划。我们公司的计划编制适用于订单式的计划安排。

这两种模式有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一个是预测性的、另一个是按实际订单的进行组织生产的。从我们基本的管理上来说,计划生产模式的我们往往强调的是合理的库存,因为这是一种可以有库存的生产模式,生产周期比较短、产品比较单

一、固定。订单式的生产模式就是我们公司这种,生产周期比较长,比如我们公司给客户是定在45天交货,追求的是零库存、精益生产(JIT)。简单的解释一下什么叫JIT,Just in time。准时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的结果。简单的说准时生产就是:按需要的时间、需要的数量,去生产需要的品种。核心在于消除一切无效的劳动和浪费,追求的是零库存、零距离、零等待。无效的劳动和浪费包括以下几种,我们可以针对我们自己的岗位去进行检查,看看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生产过剩的产品或零件,也就是生产余量问题、空闲待工的浪费,例如材料不到位、工作安排或组织不到位、无效的搬运劳动、加工过程本身无效的劳动、不合理操作方面的无效劳动,生产不合格品的无效劳动等等。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公司现在就能搞JIT,这是我们管理的一个方向。

计划的目的:a、使管理的目标更为具体和明确。否则我们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想起什么做什么,浪费了资源,却得不到应该有的效果,甚至于造成严重的损失。举个假设性的例子,我们公司确定了目标,比如今年产值2000万,利润200万,明年产值达到3000万,利润350万,但是有了这个目标,我们还必须要有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销售、生产等等,这个就需要有计划的去安排。还例如,今年2000万的产值,实现200万的利润,明年3000万的产值,为什么就要实现350万的利润呢?这就是需要我们在整个过程中去降低我们的成本、减少损耗、提高效率,多节约或者说挖掘出50万的利润来。这也就需要我们制定计划,例如我们材料采购计划、质量计划等等、工艺改善计划等等内容,我们需要有计划的改善来达成我们的目标。b、计划使我们的团队行为更为统一协调。大家都知道我们整个公司是一个管理系统,最上面是老板、下面是我们两个厂长、再下面是我们各个部门的主管,我们各个主管下面又有师傅、员工、辅助人员等等,我们各个部门又是一个小的管理系统。我们工作的中心就是围绕我们的计划展开的,所以说,生产围绕销售转、全厂围绕生产转,我们整个生产系统就是为销售服务的,采购、质量、技术等等都是为我们生产系统提供服务。但我们生产系统的工作目标就是实现我们的生产计划。所以各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就是围绕生产计划组织展开工作。如果没有计划,各自为政,就必然的有冲突和矛盾,反而使整个系统的效率降低了,这一点在我们公司表现的就最为明显。大家知道我们老板让我来上班说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说我们现在各个部门都齐备的,但就是缺一根线把这个系统串联起来,就要我做这根线,那么我怎么做这根线呢?那就是要先从生产计划着手。C、有了计划我们就有了具体目标,在达到了这个具体目标后,我就能通过你们对各项计划的达成率进行一个考核,大家这个主管做的怎么样,主体就是你的工作完成的怎么样,达成计划就是考核的重点了。

所以很多公司有这样的职位:生产调度、生产计划、物控、PMC等等,名称不一样,但是工作内容大致是差不多的,大多的表达的是生产计划、物料计划的编制、进度控制等。专业语言PMC,意思就是生产与物料控制。PC员就是生产计划制定与进度控制,MC就是物料计划与进度控制,合起来就是PMC,他的意思就是生产计划与物料计划的编制及进度控制。我们的生产主计划至少应该包括这几个内容:产品或零件的名称、生产的数量、我们的材料到位时间要求、工艺准备时间要求、车间完工转序时间要求、外加工时间要求以及装配、包装及发货的时间要求。这个计划应该由厂部来做,下到车间执行,但并不是说车间就不需要编制自己的作业计划,主计划下发到各个车间,车间应该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调整设备、工装、人员,按照产能编制工序计划。厂部接到生产订单后应及时转化为生产主计划,制作生产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调查该订单上产品的成品、半成品、在制品及原材料的库存状态,看看是否有已经存在的订单正在生产,在生产的产品余量情况,还有各类物料的采购周期,来编制出物料需求计划。鉴于本工厂目前各类物资库存较多,应适当的咨询相关人员,有些库存老产品是否可以进行二次加工,以达到消耗库存的目的。编制好物料需求计划后要相应的编制出我们的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计划安排要考虑到我们的产能均衡、我们设备、人员的工作负荷、新产品工艺的验证、模具开发时间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B、组织职能

我们各类计划的实施需要靠我们团队的合作,因为我们的合作会产生比我们单个个体产生的力量更大、效率更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组织,例如:流水生产、集体计件等等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去。并用制度、流程规定各个成员或岗位的职责及协作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组织结构。

我们在实施我们的计划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组织工作,例如我们包装车间,在给员工的工作安排前就需要检查我们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例如:需要包装的产品是否完备、各类包装资料是否到位、需要实施该产品装配或包装的设备状态是否良好等等。所以说组织工作的优劣就决定了我们的计划的实施是否会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什么叫组织呢?我在计划职能中就提到了,我们整个工厂就是一个系统,各个部门又是一个小系统,我们这都算是组织。所以给组织有个定义:我们按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分工协作活动和形成的分工协作群体及相应的机构,这就叫组织。a、组织职能有什么用?

1、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怎么有效的去配置资源呢?我在一开始就讲了,就是因为资源有限,需求无限,这才产生管理。我们为了达成我们的目标,不同的目标所消耗的资源是不一样的,例如我们的材料、我们的人力、甚至于工作安排的不合理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所表现的就是没有组织好。我们的组织目标就是让我们用最少的资源来实现我们的生产计划。在实现过程中例如:质量水平的提高,达到减少次品和报废,这样我们投产与产出的比例越接近,我们的损耗就越少,这就算有效的进行了资源的配置,再例如我们装灯,从7月1日就在开始准备装我们的504套磁性灯,但是我们装到了7月14号才完成,究竟是我们的工人效率不高呢?还是我们没有把资源合理的配置好?我想这应该属于我们没有把资源组织好,导致生产周期的延长、工人无谓的等待,我们领导都无所谓了,那么工人也在想你们都无所谓耗下去,我做这么快也没什么意思,最后就导致矛盾的出现了。

2、相互协作发挥整体功能。现在我们工厂管理分工都还是比较专业的,管理人员各管各的,工人是哪个岗位基本上就在那个岗位工作,但是分工并不是不协作,应该将我们的跟工与协作结合起来从而才能使我们的整体功能发挥出来,产生更大的效率。

3、合理使用各类人员。我们现代的管理方法是要促进人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从组织职能上来看就是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去,合理的分派任务,合理的分配权力,权责一致和合理的给予报酬,只有这样,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得以充分的发挥。b、组织结构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工作划分、工作归类、管理跨度、职责关系、人员配备 工作划分的原则:

1、目标一致,也就是我们要因事设人,避免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

2、分工协作,一般的大企业分工都比较细、专业化水平比较高,这样工作效率就比较高,但是这样的划分方式不一定就适合我们小企业,因为这样划分,组织机构就比较大,协调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分工与协作要配合好,分工要合理、协调要明确,只有这样效率才会更高。还有我们的规模根本暂时就达不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水平,一方面要防止踢皮球,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扯皮。这就是第3点,效率原则。

3、效率原则。效率是我们管理的核心,俗话说“人多好办事”,但是在我们的管理中不一定就是人多好办事,人多只有拖后腿,能两天做完的工作非要4天,能80个人做完的工作能达到160个人,庙小菩萨多,反而降低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但真正做出的事情有多少呢?从我们企业的产值来说,我们人均产值1万元,这绝对是个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我们的效率不高,人工费用已经将工厂的利润挤占完了。

工作分类:也就是部门化,我们公司的方式是扁平化管理,大家可以从我的组织结构中看的出来,我们是按照职能来组建的部门。

确定管理跨度:管理跨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管理幅度,就是说管理者的有效管理人数。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精力、体力、能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当然能直接领导多少下属也就有限制,你看我们工厂原来就三四十个人,老板老板娘加上毛厂长就可以全部管好了,但到了一百三四十人呢?这就是跨度太大了。那我们每个管理者领导的人数应该多少合适呢?一般来说是8-12人。大家看看我们现在的部门,管理跨度怎么样?跨度都还是比较小的。影响管理跨度的因素有哪些呢:管理者的能力、下属的能力、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性的内容和非管理性的内容)、管理活动的相同性和不同性。地理位置的集中与分散。比如包装车间,一个装配一个包装,就算配了两个管理人员,都还疲于奔命,为什么呢?一会跑这里一会跑那里,效率还怎么提升。

建立职权关系。职权关系的建立分一个纵向的和一个横向的。纵向的就比如上下级关系,横向的比如我们各个部门主管相互之间的关系。

纵向的职权关系的关键就是合理的授权。什么叫授权?授权就是上级管理者为了有效的进行管理控制,将下属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注意是所需要的)的权力授予给他们。例如李付春负责质量管理的主管,假设外协产品回来的质量裁决就的他说了算,如果质量不好怎么去处理方式,是不是全部退回供应商、还是让步接收等等,那其他人要有意见那只能是反映问题,而不是指手画脚瞎嚷嚷,越俎代庖,代为决策。所以授权是要授所需要的权力,这有个度的考量。

授权的原则:第一是我们的目标;第二是我们职能界限、分类;第三是管理层次;第四是我们的职责绝对化原则(这一点很重要,职责,管理者的义务责任,你不能授权力来逃脱该承担的责任;第五,职责与职权相称。职责是义务,职权是决定权,两者要相匹配,否则就造成瞎指挥、乱指挥。

横向的职权关系就是要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彼此谅解、相互支持。

人员配备。人员配备的过程包括人员预测、人员考评、人员培训和人员任用四个基本步骤。关于人员配备,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本公司人员情况,就是没有进行合理的人员配备,造成人浮于事,工作没有效率,劳动成本增加。

C 控制职能

什么叫控制?简单一点就是将我们一项工作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实际的执行情况或者可以预测的将要发生的情况与我们的计划目标或者标准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者出现偏差,然后进行纠正、预防的监控活动。

例如:我们的生产计划下达后,在执行过程中因为如材料到位不及时、设备故障等等影响计划或者预测到会发生这些情况而导致不能按计划完成生产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从生产计划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我们能及时按照要求完成生产任务,这个过程就属于控制。

再例如:我们生产的产品,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加工的尺寸或者外加工未能达到我们公司规定的质量目标,那我们就需要及时调整、修正、采取措施,这个过程也属于控制。

因此,控制职能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实际生产过程与我们的预定目标保持一致,如果发生问题,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正。

所以控制职能一方面是检验:检验各项工作是否按计划、按规定进行,同时也就能检验我们的计划或者标准是否合理。另一方面是调整作用:在检验后发现有偏差要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各种干扰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工作纳入正轨。

前面我讲过PMC,PMC就是生产计划、物料计划的制订与进度控制,这个C进度控制就属于我们的控制职能,PM属于计划职能。控制按组织结构分可分为:

1、集中控制。如我们公司的现状就属于集中控制。造成我们所有的信息都必须要传递到老板、老板娘、两个厂长的位置,再进行决策。在目前我们这个规模的基础上这样做的却是最优的控制方式,但是它只适用于我们这样小规模的工厂或者说叫作坊。

2、分散控制。这在稍大一点的企业里表现特明显,公司里面各个职能部门健全,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各自完成自己的目标,但是存在一个往往协调不到位的情况,老板的工厂发展到这个地步就会很郁闷,郁闷什么呢?为啥我的工厂在几十个人的时候我能赚钱,规模大了,反而亏损了,找不到原因。这就是因为太分散了,缺失了控制,整体协调困难,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成本急剧增加、质量反而下降,这就需要进行管理的改善,所以往往就会增加设有调度人员或者PMC中心进行一个信息的汇总来解决问题,机构也就慢慢变的庞大臃肿。

3、分级控制,属于等级控制。这在一些大的集团公司表现的最为明显,有相应的事业部或者说分公司、分厂,这样的工厂规模比较大,制度完善,授权到位,集合了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的优点,职责分明、分工明确。控制从时间结构上来分:

1、事后控制。事后控制就是我们在完成我们的阶段性工作时候进行检

查、评价,进行总结,为下阶段的工作制订正确的方针政策。但需要注意的是,事后控制并不等同于“事后诸葛亮”老进行亡羊补牢的工作。

2、现时控制。现场控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偏差或者 潜在的偏差,及时提供改进措施以纠正偏差。

3、前馈控制。称为预先控制,在计划作业前就要进行控制,例如我们 的生产计划,也属于预先控制的方面,这需要工厂整体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有了作业计划,还配套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和备用方案。控制的基本程序、1、确定控制的标准(目标)

2、衡量实际的成效

3、查明偏差的原因

4、采取纠正偏差的措施

1、确定控制的标准:标准要简单明了,具备可操作性。例如,我们的

销售计划、我们的生产计划、我们的工艺要求、质量标准、成本标准、都属于控制的标准或者说是目标。

2、衡量实际的成效:衡量实际的成效首先要知道工作的结果,再用结

果与工作的目标或标准去进行比较,才知道偏差有多大。从我个人认为,这实际上就是过程控制。从我们的生产计划举例,我们是否按照计划完成了工作,我们的基层管理人员例如班组长应该首先要知道,进度的控制首先就要由他们最先进行,所以我要求班组长一定得清楚明了我们自己班组各项工作的完成状况,这又首先要从数据管理着手,这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数据支撑管理。

3、查明偏差发生的原因:查明偏差的原因首先要从计划执行的环节开

始,1)按照目标要求进行的状况,例如是否认真合理的进行了组织员工去完成、是否合理的组织了资源,如技术准备、设备、模具、材料是否按照计划要求到位等等。2)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执行,因产生了生产瓶颈是否进行了解决、有没有应急措施等。3)是否合理的使用了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源等。计划执行查后再查查计划的制订是否是产生偏差的原因,例如在计划期是否发生了外部环境的改变,例如材料市场价格变动造成无法接受的成本导致计划完不成;计划的目标是否过于乐观、不切合实际等等。

4、采取纠正偏差的措施。修正计划、改善计划执行的条件等措施。控制的方法:控制的方法很多,例如

1、统计控制,建立台帐,用动态的数据显示工作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偏差,再进行纠正。例如我们采取的生产日报制度、仓库台帐、生产台帐等等。

2、质量控制,PDCA循环法。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行动)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不论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减少不合格品,都要先提出目标,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不合格品率降低多少?就要有个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目标,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D、决策职能

何谓决策?决策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决策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职能,有人、有事就得有决策,决策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而且是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前提。其重要性表现在: 第一、现代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的过程,贯 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第二、决策的正确与否和质量优劣,是决定管理绩效的关键。

第三、我们的公司就是由决策者个人所组织起来的系统,我们作为这个系 统的一员,都需要、而且有机会进行决策,所以决策不仅仅是老板的问题,而是我们大家共同参与的。

决策的基本准则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符合社会需要。

我们举两个决策的例子:老板的决策,例如拉网产品,大家觉得老板的决策正确与否?恐怕很多都会附和,但就我个人观点来看,在上马这个产品时,老板的决策是错误的,直接带来的后果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有人会说,最起码这不还赚回来一批设备嘛,但是如果没有后续订单,这些设备就会成为一堆废铁。因为老板在做这个决策时,期望值过高、风险预估不足,也就是说不是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之上。

再例如:李付春主管也天天在做决策,外加工回来的产品,质量的判断,有质量问题如何处理,这也是在做决策。应启祥也在做决策,购买的物品价格如何,性价比怎么样,都是在决策。所以大家不要一听决策就认为,决策是老板的事情,与我们没什么关系,这个观点绝对是错误的。决策的基本程序:

作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除了要讲究科学的决策方法外,还要遵循一定的决策程序。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6.单位企业内部培训计划 篇六

具有针对性强、参加人员广泛、培训时间、地点充分灵活、节约成本等特点;企业内训在为企业带来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是一种双赢投资,即培训不仅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开展联合培训,旨在通过政策的引导、培训资源的共享及具体的操作指导,促进政府与企业的多方面发展实现政企双赢,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发展。

【服务特色】

咨询式+针对性、实效性+指导性、高规格+严要求

【严格的品质保证】

以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为宗旨,在课程准备、课程实施、后续服务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品质保证。根据项目调研,有针对性设计课程,安排师资,课程实施期间与学员充分沟通,了解所需,对课程进行严格评估,保证了课程品质的不断完善,使学员在学习期间真正学有所获。

【授课形式】

村干部培训内容以理论结合实践、生动案例、互动式情景作业、分组答疑等方式进行,保证参训学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长知识。

【我们的优势】

拥有优秀的全方位培训专业讲师

拥有一流的课程研发管理专家团队

拥有完善的企业培训实施服务体系

【主 题】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策法规最新解读暨PPP项目操作实务

【主要内容】

一、最新PPP相关政策体系及政策解读

1、国发43号文《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解读;

2、《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解读;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解读;

4、《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5、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

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详解

1、PPP项目《通用合同指南》编写思路、模块设置及结构特征;

2、PPP项目合同谈判关键影响因素、治理机制及合同结构优化分析;

3、PPP项目实施契约、合同理念创新和重点关注问题解析;

4、PPP项目操作方案各模块的合同条款编写及重点关注问题;

5、不同类型项目运用《通用合同指南》需要关注的特殊问题处理。

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操作方案关键环节及应用

1、PPP项目投资计划和融资方案策划应用案例;

2、PPP项目回报模式方案策划应用案例;

3、PPP项目合作伙伴选择和招投标案例;

4、PPP项目运营和服务管理案例;

5、PPP项目移交及退出机制应用案例;

6、PPP项目风险规避机制设计应用案例;

7、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务价值分析,

8、物有所值(VFM)评价和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

四、PPP项目的法律架构及风险防范

1、PPP项目的主要法律文件构成;

2、特许经营协议要点与特许经营协议范本解读;

3、PPP项目全生命周期阶段的相应契约安排;

4、PPP项目契约案例经验与教训。

五、PPP项目案例分析

7.企业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探析 篇七

一、内部培训师的选拔

内部培训师选拔以“业务专长、工作领先”为主要条件, 以“公平公正、择优聘任”为原则, 以内部推荐和个人自愿为形式, 经过能力素质的综合测评, 择优组建内部培训师队伍。内部培训师队伍主要由领导者、管理人员和明星员工组成。

1. 领导者, 内部培训师队伍的带头人。

高层领导是企业的领军人物, 一方面, 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以及资深经历是他们出任内部培训师的最好资本, 能够给学员提供最有价值的经验和企业发展的最新资讯, 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深度和效果;另一方面, 领导者对企业有着很深的情感和历史使命, 在授课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传达企业的文化和理念, 而且能强化大家的事业心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2. 中层管理人员, 内部培训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中层管理人员成为内部培训师有三大优势, 一是他们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深厚, 在员工群体中有着一定的威信, 善于沟通和交流, 传授的经验和技能都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二是使管理人员从单一的管人的角色转变成为教练的角色, 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也有利于管理者发现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三是使管理者更系统的整理自己的思想, 更好的提升管理者的综合能力。

3. 明星员工, 内部培训师队伍中的新生代。

明星员工是指在企业一线工作突出, 表现出色, 具有榜样作用的员工, 他们对本领域的技能掌握熟练, 工作态度端正, 工作积极性高, 在员工中能起到模范作用。明星员工担当内部培训师, 既可以让他们传授自己的专业技能, 也可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 带动身边的同事积极向上。

二、内部培训师的培养

企业培训与组织学习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培训初级阶段、培训体系化阶段、学习型组织阶段, 培训师在各阶段的角色分别是授课讲师、培训体系设计师和学习咨询师。内部培训师来自企业的不同岗位, 将散落在企业内部的“知识珍珠”进行串引打磨, 以内部授课或咨询解答的形式传递给其他员工, 是企业智慧的传承者和学习型组织的推动者。

内部培训师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培训师队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内部培训师的培养应围绕胜任力模型展开, 设计科学有效的培训课程体系。内部培训师的胜任力模型如下: (1) 内在驱动力:热爱教学, 乐于辅导, 深入研读专业知识; (2) 教学力:掌握基本培训方式, 灵活应用知识组织教学;3.沟通表达力:表达艺术化, 富有感染力, 师生积极互动; (4) 设计力:需求调研分析, 课程设计与开发, 培训体系构建; (5) 控制力:轻松驾驭课堂, 有效化解冲突; (6) 应用力:评估培训效果, 辅导学员行为改善。在培养方式上, 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名师启航———讲”:通过开展TTT专题培训, 提高培训师的沟通表达力和教学力;第二步“名师起舞———练”:让每位培训师至少开发并讲授1门课程, 通过不断的练习, 提高培训师的设计力和控制力;第三步“风采展示———化”:分享学习成果, 展示个人风采, 开展培训师论坛, 提高培训师的内在驱动力和应用力。

三、内部培训师的管理

1. 内部培训师的考核。

为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和保持内部培训师队伍的先进性, 每年应对内部培训师进行一次考评, 优胜劣汰。考评项目包括授课总量、学员满意度、培训管理部门满意度、培训需求部门满意度和年度绩效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考核结果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奖励、降级或退出几个方面, 对于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的, 需重新参加TTT培训, 培训合格后, 才能再上岗担任内部培训师;年度考核不符合所在级别培训师要求, 但仍能胜任下一级别培训师要求的可降级使用;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的, 退出内部培训师队伍。对于严重违反培训师行为规范并造成重大影响的内部培训师须立即退出内部培训师队伍。

2. 内部培训师的激励。

内部培训师激励制度的建立和优化, 不仅有利于培训师资源的使用和开发, 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培训师队伍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激励内部培训师的积极性。激励制度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 薪酬激励。内部培训师担任培训工作, 包括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培训教学、项目开发等, 达到相关工作要求的, 给予培训津贴。 (2) 职位升迁。内部培训师的培训业绩将作为职位晋升的参考, 对于专业系列岗位的培训师, 如在一年内完成指定课时的授课量, 且年度培训师考核优秀的, 将优先获得晋升机会。 (3) 培训师晋级。内部培训师分初、中、高三个层级, 根据培训师的胜任力水平进行套级。 (4) 提供培训学习机会。表现在优先获得参加内部重要培训的机会, 优先参加相关业务领域的外派培训机会, 以及优先享受培训资源 (如图书、资料等) 、培训咨询服务等。 (5) 评选优秀内部培训师。在倡导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同时, 营造“尊师重学”的文化氛围, 定期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内部培训师进行通报表彰, 并将“内部培训师”作为一种专业水平的称谓, 与职务称谓一样应用于各种场合。

3. 管理人员培训师制度。

建立以管理人员为核心的内部培训师队伍, 倡导“做好管理必先做好教练”的管理理念, 实行管理人员培训师制度, 明确培训员工是管理职责的一部分, 能讲课、讲好课是衡量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内部培训师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当越来越多的内部培训师站在企业内部舞台上梳理知识、传播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时候, 企业已迈出了向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坚实一步, 这也势必推动着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目标的实现。

摘要:本文从内部培训师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三个方面探析了企业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培训,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8.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调查与分析 篇八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内控制度;完善

一、当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基本上都建立起了内部控制制度,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企管理,尤其是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我国现状来看,国有企业内控制度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薄弱,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建立模式不完善,审计法规体系及管理制度不健全,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实务与经济管理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内部控制形式重于实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国有企业内控制度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当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

一是有的国有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全面,重销售业务,轻内部审计。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相对较为复杂,要做细、做准确,需做大量的基础工作,诸如控制采购成本,加强存货管理,合理分摊费用等。销售业务繁重,货款回笼困难等致使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不予重视,错误的认为只要业务多赚钱就多。二是对现代成本管理对象与内容认识不清。一些国有企业仍将成本管理局限于传统的“节约一度电,一方水和一张纸”等简单模式之中,忽视效益设计、材料工艺、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等内部审计息息相关的潜在损失,尚未对成本实行全方位的控制。并没有涵盖国有企业全部部门和全体人员,没有涵盖国有企业的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因此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等现象。三是国有企业制度不健全,没有针对国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订出相应的规章制度,顾此失彼现象严重。

(二)缺乏规范、有效的内控制度

例如有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只是象征性地缴纳一定数额的风险责任金,对其并不能够构成约束。在国有企业中,有的管理者还没有承担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国有企业出现亏损,最终都由国家来“买单”,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会出于私欲而违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中谋取私利。

(三)内控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为加强监督体制,目前形成了国有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其中包括税务、证券监管、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注册会计师与社会舆论等一类的社会监督。但是,作为这样大的监督体系,它的监督效果并不够理想。追究其中的原因一共有以下几点:第一方面是多种功能交叉,标准不一的监督、加之其管理过于分散、横向信息沟通非常缺乏,监督合力不能有效地形成。第二方面是各类监督缺乏设定进行目标,更有甚者以平衡创收和预算为目标,造成严重的监督弱化问题。

三、完善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组织体系。主要包括国有企业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明确总财务会计师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各国有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内部的财务会计机构设置、财务会计机构负责人与财务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明确财务会计机构与其他职能机构的分工与关系。财务会计部门与国有企业其他职能部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工作中常常产生业务联系。因此,一定要明确责任、强化协作,从而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展开强有力的监督与考核。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

(二)完善内控制度,适时开展风险评价

一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例如建立和健全存货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点制度,对材料物资还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并根据盘点结果对账面进行调整,以保证账实相符,使材料成本准确无误。二是建立健全内控组织机构。当前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1)设立管理评价机构。例如,当前有些上市的国有企业依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等就是完善内控评价机制的有益尝试。(2)实行职务不兼容制度,防止高级管理者交叉任职。交叉任职主要表现为总经理与董事长为同一个人,总经理班子人员与董事会班子人员为同一个班子人员。为强化国有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要明确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做好财务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设置,确定财务会计岗位的职责与工作标准;第三,制订轮岗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對财务会计的工作岗位开展轮岗交换,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水平;最后,要制订符合国有企业实际的财务会计工作考核办法,确保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内控制度的制订与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相结合。实行职务分开、账务分开、钱财分开、机构分开的四分开制度。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是随着各种资源要素的重新分配而集约又分散的过程,单位内部内控制度建设在顺应国家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变化的前提下要适时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财务会计核算的不同要求。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经济体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强,产生经济行为的概率越来越大,经济交往总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合作与交流,兼并与收购,投资与清算等都不可避免的出现。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能互相了解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就不可能开展很好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内控制度建设要与国际接轨。

(三)强化内控监督约束机制

对于国有企业,国家应大力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实行国有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鉴证制度。同时强化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监督,明确财务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订具体的处罚措施,使审计业务成为经济检查的主线。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作用。 财政、税收、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维护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开展广泛宣传,对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国有企业,不执行内控制度的国有企业予以曝光,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桂侠.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分析[J]. 国有企业研究. 2011(10)

[2] 杨慕洲.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J]. 科技广场. 2010(02)

9.焦化企业内部管理培训心得 篇九

生产部:李明山

2013年5月公司组织了全体管理人员管理培训视频学习,从事16年,第一次进行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使我不仅从理论上更深层次的丰富管理内含,什么是高效管理、有效管理、行为管理和管理者的追求等等,同时在思想上也受到了极大地触动,从中更认识到作为技术管理人员,怎样立足本职岗位,怎样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培训好员工,让每个人都认清工作目标,知道该做什么,让每个人都高效地工作,让每个人都相互协作;让大家都有继续获得培养成长的机会,让大家都有为达成目标与实现自我的动力。作为技术管理者能积极向上的带领团队一起朝着公司制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把各项工作做到最好是我们的职责。

通过本次培训,结合长期以来的管理经验,心得有如下几点:

1、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和成功者,必须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这也是一个人的追求,追求越高,成功就会越大。每一个人都要又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可分为长期的和近期的。我就常给身边员工说,大家不妨给自己定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在这五年里,自己在收入上要求多高,综合素质上达到什么水平。只要你有一颗用不满足的心,启动你永不停息的追逐的脚步,一切皆有可能。当然过程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也可能会经历无数次的放弃和无数次的拾起,目标只会越来越清析而坚定。只有辛苦的付出,才会有成功的喜悦!这就是管理的目标追求。

2、要成为一名得企业认可,员工尊重的技术型管理者,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努力成为企业乃至行业内技术佼佼者,要成为佼佼者必须努力丰富与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长期实践经验,能够快速解决企业内技术方面的难题。在一个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因你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企业技术难题会逐渐减少,技术指标得到提升。这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价值。

3、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身体力行,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平时做指挥员,关键时刻必须当好战斗员。企业要求和目标,必须给清晰的给每个员工传达下去,要求员工做到的,管理者必须率先垂范,分毫不差。否则,员工不信服,工作能做好吗?员工他也不会尊重你。还必须深入基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实问题就是在基层,基础做好了,所有工作与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4、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有不服输,迎难而上豪迈气概,困难面前有我,我面前无困难。还得有不怕出丑心态,正如讲师刘一秒所言:成功必出丑,出丑必成功。人无完人,但也不要老在同一个问题或类似的问题上老是出问题,那就不行了,必须有良好的心态。

10.中小企业如何建立内部培训体系 篇十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企业间竞争优势的多面性也开始逐步浓缩为企业文化的单一性,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员工行为的表现,员工行为又发端于员工素质,故对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就成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唯一法宝。现代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都归结于企业内部培训体系的建立。

培训的基本定义,培养和训练,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们,如何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内部培训体系,如何保证培训效果,准确传递经营管理信息,如何让培训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采取何种方式培训,请什么样的培训师以及培训那些内容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培训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趋于多样化,企业的用人亦是多渠道,再则企业必须适应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必须了解竞争对手,必须清楚新技术与新产品,必须遵守市场新规则。校园招聘的人要通过培训把学生转变为员工,招聘的人要通过培训把“他们”转变为“我们”。

企业内部培训就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强化公司自我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发展思路,统一步调,统一认识,统一形式。培训才能建立起学习型企业,培训才能化解管理中的问题,培训才能启动员工的自驱力,让员工自动自发的跑起来。培训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基础,培训是企业革故鼎新的有效方式,培训是企业积攒人才的途径。

二、培训是学习式的管理

在现代的很多管理著作论述中都很强调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对企业发展来讲固然很重要,但是管理是多象性的,是渗透在企业各个活动中的,是每时每刻都会涉及而非随时都会强调的。培训是管理决策中的一部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们拟定制度,确立组织架构,寻求发展平衡的必备参考。

在我们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恐怕认识上的差异是所有问题中最大的难题。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如果意见不统一,就很难顺心如愿的达成。同时,分歧也是人才流失的罪魁祸首。培训解决的是决策前有很多声音、很多意见,执行时只有一个声音、一个目标。培训可以以温柔的方式变分歧为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转化为学习改变认识,认识改变决定。

三、培训是企业良性经营的保证

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对变化市场环境的适应与应对。培训是对未来的判断与投入,是赚取未来的钱。如果我们不对未来投入,那么就很难保证未来稳定的回报,或者将加大未来的投入成本。企业要发展,必须先生存,要生存就必须使自己强大,要强大就必须不断的加强企业自身的锻炼与企业员工学习能力培养的投入。

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培训肯定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其实投入也可大可小,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长远规划,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推进,一点一点的投入积累。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有意识,有规划,有实施,有修正。

四、培训也是企业责任的体现

说到责任,肯定是大企业,国有企业承担的比例要大一些。中小企业也应有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要成功就得先把自己成功的样子画出来。承担发展的责任就是检验成功企业的一个标准。从国际来看,就业问题和人才的培养问题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事情。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发展的稳定,肯定会缓解就业压力。中小企业要成长为大企业,要参与国际经济环境的竞争,肯定会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中小企业不要只看着自身的利益,而忽略进步和进步对人才培育的需求。

五、建立立体式培训系统

从纵面培训来看,我们可以设计入职培训(包括企业文化、行为规范、管理制度、薪酬福利等。),岗位培训(包括岗位技能、具体工作、与各职能部门的衔接、工作流程等),晋升培训。从横面培训来看,我们可以设计知识、技能、态度培训,轮岗培训,团队协作培训,通用能力培训。

培训形式上要灵活不拘形式,普通员工以趣味性、互动性、动作性为主,管理层以时间性、纲领性、实操性为主,高层领导要传递给员工积极的信息,多参与商务交流和大型展览活动。

11.生产企业内部培训调查 篇十一

摘要:随着输变电设备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矛盾的日益突出,生产现场常态培训尤显重要和必要。生产现场常态培训激励机制的建立,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提高现场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国网蚌埠供电公司在这个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关键词:供电企业 现场 培训 常态机制

近年来,随着输变电设备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供电企业中逐渐暴露出生产一线员工技能水平不足的现象,国网蚌埠供电公司瞄准矛盾点,进一步规范现场培训管理,提高现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现场培训常态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提升技能人员业务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1 生产现场培训常态机制的必要性

1.1 生产一线专业技术和设备更新的需要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输变电领域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的速度越来越快,迅猛的技术更新迫切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使得生产一线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与之相适应。

1.2 电网规模日益扩大和解决一线人员短缺的需要

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变电站数量也越来越多,而生产一线人员并没有随之同步增长,加之受历史因素影响,生产一线员工来源成分较为复杂,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年龄结构偏大、高技术技能人才比例偏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场工作效率和企业的发展。

1.3 提高新进人员迅速适应岗位能力的需要

该公司每年都会安排新入职员工充实到生产一线班组,他们理论知识较系统、工作积极主动性高、悟性和可塑性大、求知欲望强,但他们参加工作的前期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动手能力相对不足,导致短期内现场工作效率较低。

1.4 配合该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生产一线单位在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同时,也承担着为公司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技术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队伍的任务,为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生产技能人才成长和发展铺就清晰的“快车道”,必须加强业务技能、安全意识、综合素养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2 生产现场培训常态机制的主要做法

2.1 激发现场常态培训活力。

近年来,国网蚌埠供电公司从制度上入手,积极构建完善促进优秀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机制,打通优秀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通道,有效激发了技能型人员对现场培训的热情。

2.1.1 实施“导师带徒”的制度

“传、帮、带”是传统的师徒模型,也是青年成长必经之道。许多老职工运行经验丰富,他们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处理异常、故障、事故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不是在哪一本书中所能学到的,新职工跟他们学,拜他们为师,避免企业花钱买教训。

2.1.2 完善优秀技能型人才评聘选拔和考核制度

公司制定并完善了优秀技能人才评聘选拔机制,对技能带头人进行了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优先安排他们参加技术革新、科技攻关、管理创新、导师带徒等工作,优先安排优秀技能人才参加各类管理课题研究、科技项目攻关和技术操作规程制定等工作,优先安排优秀技能人才担任公司兼职内训师,从事培训策划和教学工作。

2.1.3 构建后备国网领军技能人才梯队制度

公司对生产一线员工的学历、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以及年龄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提出了后备国网领军技能人才培训规划。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和发展一体化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动力。

2.2 创新现场常态培训方式

2.2.1 充分结合大型、复杂以及重点工作开展现场培训

现场工作中,大型、复杂以及重点的工作任务往往是多种知识、多种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能够胜任大型、复杂以及重点的工作任务的人员都是班组重要技术力量。生产班组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对班组员工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在大型、复杂以及重点的工作任务前,班组要制定一套现场安全管控制度表,有工程进度确认表、施工方案和工作计划表、特殊方式下事故处理预案、“三措一案”、设备特巡表、安全风险点等等。

2.2.2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技能培训

2013年初,公司又利用废旧设施和材料,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主建设变电检修试验专业实训室、营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训室,能有效开展10个专有工种的初、中、高等级别的技能科目实训和教学。这些实训项目的建成和实施,使得操作培训全天候、无障碍、少风险,回避了工作现场局限性,快速提升了青年员工动手能力。实现了现场操作环境和竞赛考试环境的完全再现,它可以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下对生产技能人员进行培训,并通过模拟各类事故和工作项目,提高了受训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2.2.3 以赛促培,以考促练,加速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一是组织分工明确化。针对竞赛业务类别由归口管理部门统筹组织协调,明确各部门职责。竞赛组织过程中分管领导亲自过问,归口管理部门全程跟踪指导,牵头组织部门制定竞赛实施方案,实施部门全力落实,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紧密协作。二是参与平台开放化。引导员工将竞赛考试作为互相促进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充分激发员工参与热情,在公司内部迅速形成强烈的“练兵”和参赛氛围,创造让每个员工都能在赛前选拔中脱颖而出的平台,好中选优,优中选尖,确定参赛人选。三是竞赛培训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公司的技术专家队伍组成师资团队,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对接现场实际,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采取理论讲授、专题讲座、交流答疑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效果。四是考核评价制度化。制定《国网蚌埠供电公司劳动竞赛管理办法(试行)》,严格竞赛成绩的考核评价,形成竞赛结果与部门配合工作考核的联动机制,与评先评优的挂钩机制。endprint

2.2.4 专业“越界”培训,拓展知识面

为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生产单位组织部分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采取跨专业学习和跟班实习,安排变电一次检修人员到继电保护专业学习二次知识,组织高压试验人员学习化验知识,邀请继电保护专家给变电运维工讲课等活动。

2.2.5 充分发挥工作室培训的作用

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QC创新小组的人才培养作用。近年来公司紧紧依托“甘正功工作室”、“黑小子”QC小组、精益QC小组等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改大修等重点工程项目,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专家和能手,确保核心能力得到有效传承。

2.3 改变现场常态培训思维

2.3.1 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培训有的放矢

为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现场常态培训摒弃不论生产一线人员是否需要,一股脑的“填鸭式”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抱佛脚式等常规方式,面向培训对象找思路、找方法。认真开展培训前的需求调查,由班组根据生产运行客观实际提出培训需求,专业室根据培训对象的年龄、学历、技能等级等实际情况分类、分级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编制细致合理的活动方案,提供必要的后勤条件。

2.3.2 变单级培训为多级培训,培训灵活有效

为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结合现有条件,拓展实用的培训方法,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开设“临时课堂”、“一线课堂”,将“知识讲座”送到基层,送到一线。培训中,老师根据员工工作内容,采取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方法,现场授课、现场操作、现场点评,使员工在技能实际操作中学会理论知识,在学会理论知识中运用到技能实践上,真正达到了教、学、用相结合的目的。

2.3.3 变负激励为正激励,培训后劲十足

一般的培训管理重罚轻奖,对完不成培训任务的人员采取“纳入月度考核、扣发相关奖金”等重罚措施,而对培训学习主动认真并且卓有成效的人员往往视而不见或一笔带过,挫伤生产一线人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公司设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兼职教师按照课时数进行补贴,定期举行班组、专业室技能比武,对其中的优秀选手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作为评先评优的必要条件。

3 生产现场培训常态机制的实施效果

现场常态培训机制的构建,帮助员工提高了安全意识,提高了技能水平,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引导员工做到了“要安全、懂安全、能安全”。公司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明显提升,习惯性违章行为明显减少;大大促进公司人才当量密度,技能型及技术型人才增长率,技能比武得奖、优秀人才专家能手增长率显著上升,一批批人才,脱颖而出;在各类专业竞赛考试中捷报频传,2014年以来,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第二届供电服务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囊括第六届农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和三个“个人全能”奖;获得省公司带电作业竞赛团体第一名、全省供电服务技能竞赛(电能计量类)团体第一名、省公司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计竞赛二等奖、省公司电网调度专业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等奖项。

参考文献:

[1]邵笔贵,刘辉乐,周毅,等.实践型变电运行培训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1(9):38-39.

[2]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4-12.

上一篇:人事干部培训体会下一篇:高一月考总结900字_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