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8篇)
1.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篇一
应化131 汪兵兵 3130405123
一、自我现状分析
我的优势:
(1)热爱教育职业、热心化学教学,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2)对人真诚热心;与学生、与家长关系融洽。
(3)谦虚好学,通过家教,能够胜任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有思考,能领悟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有探索,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语言幽默天赋不错,喜欢表现自己,大众面前说话不怯场,喜欢在舞台上与观众交流的感觉。(5)凡事有预期,做好后路。
我的不足:
(1)化学教育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知识面不广,对自身要求不够高,容易满足。
(2)在本科化学科研方面热情不高,缺乏实验积极。(3)教学基本功还不太扎实,有待加强。
当前教师行业发展朝着两极分布,一方面,西部地区的教师人数、教师质量、以及教学设施、教师待遇方面都显得捉襟见肘,而另一方面,在中东部发达区域,教室行业则显得竞争异常激烈,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随着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扶持,教师行业的稳定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其青睐有加,总结一下中小学教师主要呈现如下现状: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待遇低位化,教师压力极限化,东西发展两极化。作为教师,最大的职责是教学育人、任劳任怨,因而要求教师必须不能太盲目化,对于刚毕业而无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现在东西部初、高中理科教师人几乎处于饱和状态,对于化学专业的我来说更是面临巨大挑战。所以,我要扎实学习教育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三。职业目标与路线
考研成功争取做一名知识上、能力上、人品上让学生信服的教师,即较高素质的教师,力求自己由专业型、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1、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培养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2、钻研教科研,每年有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3、提高教育能力。包括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指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能力等,提高管理学生的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勤于学习与反思,及时总结提高。
四.行动计划
1、关心教学改革的动态,立足自己的应用化学专业,多学习与此有关的书籍,不断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理论,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并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课外阅读,提升个人素质,广泛涉猎各类学术丛书。
2、努力考研,领会“课改”精神,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乐学。珍惜每一次到外地学习的机会,虚心向同事学习,向名师学习,向专家学习;多开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3、平时能多看教育科研杂志,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五,备选
开桌游吧,快餐店,积累财富,再进一步打算。
2.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篇二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式,反思式,科研式
在世界范围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改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 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那么, 如何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水平?我认为, 这种专业的成长, 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培训式
这种培训当然包括省市的各类教材的培训, 学校的校本培训, 但还有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收效的培训方法就是:以老带新, 加强团队配合。我认为, 这是教师队伍中唱得最响, 也是最好的一首战歌。年轻代表着希望, 而年轻教师更是教育事业的希望, 而教师的成长也如同学生的学习一样, 需要老教师手把手地教, 及时地、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真经。
(一) 是否参加教研活动
通过教研活动, 使本组教师熟悉这一阶段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并进一步完善目前手上所使用的学案:找出优势与不足。
(二) 是否参加听、评课
通过听、评课的方式来向老教师学习, 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因为此过程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教师的备课态度认真与否;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对教育对象———学生的掌控程度;备课组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程度。同时, 通过上完课, 教师的自我评价:哪些地方发挥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完善等;以及教师之间的他人评价, 都能促使学校形成有效备课的风气,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板开着一辆奔驰在公路上跑, 突然见到前面有个求救信号, 原来是辆拖拉机坏了, 拖拉机手说:“能不能帮个忙, 把我这辆车拉到不远处的修理厂修理一下。”“没问题。”于是拿出一根绳子把奔驰车的尾巴和拖拉机的头连在了一起, 拖着拖拉机前进。突然, 旁边飞过一辆宝马, 里面还坐着一个美女。奔驰车的老板气坏了:竟敢飙我?于是踩下油门。警察一看吓坏了, 公路上有三辆车在飙车, 一辆是宝马车, 一辆是奔驰车, 还有一辆竟然是拖拉机, 谁说拖拉机不能飙车呢?说到这儿我想, 我们可以把宝马、奔驰看成是我们已有成就的同事, 而拖拉机可以看成是年轻教师, 在奔驰和拖拉机之间有一根绳子, 这根绳子是什么?是两个字:主动。年轻教师可以主动请教老教师, 让他们帮你解决你所遇到的困难, 在最短的时间内, 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二、反思式
教师的成长固然有一个传、帮、带的过程, 但是年轻教师也不能过多地依赖于外界的帮助, 而更应该对教学规律多做一些积极主动的探索, 也就是说, 要积极主动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反思。年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反刍”, 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再说, 即使是向老教师学习, 也需要将别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 其实现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有一个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这个公式从教师成长的自身机制及成长的方面来说是很中肯的。年轻教师要想追求“成长”的最大值, 在“经验”有限的条件下, 必须在“反思”上做文章。而实际上, 没有经过反思的教学经验, 至多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上升不到理性的高度, 对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另外, “教而知困”,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往往有一种“征服世界”的冲动与激情, 但与此同时, 许多教学中的困惑也会接踵而来。比如:教学效果与你期望的总有一些差距, 如何在短时间内填补这些差距呢?一是, 我们要及时地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如:记下你认为这节课满意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还有学生特别的提问。二是, 考试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 不仅是考学生, 更是考教师。而考试分析更是一项严谨而细致的工作, 我们可以将学生答题情况与教学目标加以对照, 查缺补漏, (可以用一张纸把这一单元学生掌握的情况, 及时地记录下来, 贴在备课本的后面) 以便下一轮教学的合理调整。所以, 年轻教师应该以所带班级为单位, 寻找试卷中共性的东西, 因为共性的东西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联系, 这样更有利于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重视了教学反思, 年轻教师将会快速成长。
三、科研式
新课程要求教学、科研一体化, 也就是说“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的科研化, 科研的教学化,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从而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教科研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搞教科研能促使我们年轻教师读书、学习、思考, 了解最前沿的教育信息, 提高理论素养,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一个不搞教科研的教师一定不会成长得很快, 甚至会周而复始落入轮回, 结果只能成为人们常说的教书匠。那么如何搞科研?
(一) 选择好课题
课题的选择和确立是教科研工作中最重要最复杂的阶段。因为经验告诉我们, 解决一个教育问题也许仅仅是个教育实践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 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一个有价值的教育科研选题, 不仅决定着教科研的正确方向, 而且必将提升教科研的水平, 真正发挥教育科研的效益。
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班级、自己的研究课题。比如目前我正研究的《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化学备课效果的研究》课题, 就是从教师备课倦怠现状出发, 让教师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备课体系, 在角色上做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 在教学上努力实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目标, 在意识上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轻负高效。
(二) 问题便是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讲义发下去以后, 做了, 收上来, 一道道批好, 课堂上再作详细讲解, 学生老师花了很大的精力, 可是结果常常不容乐观, 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题目, 错误率依然很高。对此, 我没有急躁, 而是将它作为减负增效的课题进行研究。经过观察与调查我发现, 原来是因为学生学习任务紧张, 常处于应付状态, 根本不可能每道题目都去慢慢思考探索, 他们认为, 能把讲义上要写的字写好就不错了, 有些不自觉的甚至一抄了事, 这样的训练效果当然就不好了。怎么办?经过不断实践, 我终于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就是学学练练再讲讲, 学了新的知识点后, 直接就在课堂上发下精编的讲义, 当堂练习, 学生边做老师边看, 做完后老师马上讲解。这样, 每个学生的思考密度和深度得到了有效保证, 同时减去了老师的批阅之苦, 心灵之累, 而且反馈及时, 教得轻松, 学得愉快, 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减负增效。我自己也深切地感到, 减少乃至于杜绝无效劳动, 就能做到减负增效。
再比如说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我们也可以作为课题来探索研究 (如:个别辅导、增加感情投入等) 。
我们的年轻教师参与了教科研, 可以发现, 这是一条加强师生之间交流的途径, 包括心灵和信息的交流, 从而增进师生间的了解、理解和信任。
也曾记得这样一句话:如果把我们比作农民, 每一个人就可能分到不同的责任田。不管自己所分的责任田的质量如何, 我们都要靠这块地来谋生。所以, 我们首先要适应这块责任田, 而后想方设法地去改良这块地, 最后让地里的庄稼来适应我们, 按照我们的意愿走,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最后, 我想说, 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喜欢自己的课, 但我们能保证自己有着一颗快乐的心, 并以此去感染我们的学生, 让他们分享我们的知识、我们的快乐, 帮助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 这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建淳.论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J].实验教学方法, 2004:16-16.
[2]徐卫东.科学探究中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策略[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3, 2-4.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3.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篇三
【关键词】微课程 中职 化学 教师专业发展
【课题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微课程助推中职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52-02
2007年,哈佛大学学生萨尔曼·可汗自主在互联网上成立了可汗学院(网络教学的一种方式),并将自己录制的包含数、理、化、金融、历史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放到可汗学院网站上,进行免费网络授课,自此微课程兴起。我国在新课标及多媒体教学的推动下,逐渐引入微课程教学,并将其投入到中职教学的项目中去。化学不仅是我国中职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化学教育的发展还关系着食品、药物安全等重大民生问题,因此中职化学教育不可马虎,一定得寻找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有效接受,从而为我国食品、药物等重大民生问题的发展做后盾。因此,本文将在探讨微课程概念的基础上,探析中职化学教师利用微课程助推自身专业发展,以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一、相关的概念界定
本文是针对微课程背景下的中职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微课程、中职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及其关系,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本文研究走向。
(一)微课程( Microlecture )的概念界定
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于“微课程”概念的界定不同,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将“微课程”界定为:微课程是指教师围绕自己所授课的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或者教学环节,将书本、网络等多种教学资源整合,自主设计录制的简短和完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微课程”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资源。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网络课程资源,不仅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帮手[1]。
从微课程的概念及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分析看,微课程之所以被称为“微”,主要有以下特点:
1.小板块教学
微课程一般都是小板块、小知识教学,每一个知识点的视频教学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不像传统40分钟左右的大课堂,传统教学在对新知识讲述之前还会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或对下一阶段的知识进行引入。微课程就是直接切入,教师直接讲述这段视频教学所要阐述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题明确,不会有过多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2.借助多媒体互联网
微课程作为多媒体和互联网背景下的产物,其产生与使用必须借助互联网。比如,一个教师要录制一段讲述《胶体的性质》的课程,他必须利用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媒介录制一段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然后把这段微课程通过互联网传输到特定的网站,而后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在线或者从互联网上将这段视频下载下来,下载后,可随时随地利用电脑、手机、ipad等多媒体进行学习,因此,微课程的完成离不开多媒体和互联网。
3.学习方式灵活
因微课程的教学时间较短,且教学主题和内容明确,而且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电脑、手机、ipad、mp4等多媒体电子设备来观看微课程,并通过微课程进行相关的学习,因此微课程相对于传统大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除此外,网络上还具有海量的微课程视频,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相应的学习,同时学生的思维被启发,从而也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接纳。
(二)中职的概念界定
中职又称为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是指学生初中毕业后未进入普通中学,而是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中职教育与我国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有所区别,因此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不可照搬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原因如下:
1.中职教学更加强调应用实践
中职属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因此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上更偏向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在相关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对学生应用操作步骤的指导[2]。
2.中职教学要注重中职学生特点
笔者通过对我国各阶层教育进行调研发现,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而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主要想通过职业教育学到一门技术,因此中职教学体系下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弱。
在现代教学观或新课标的要求下,中职学校的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中职学校的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微课程视频教学。尤其是像化学这类关系我国民生问题的重要学科,教师更应该在微课程的助推下做好专业能力的发展,探索出适合中职学生的一套微课程教学模式。
(三)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的概念界定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教师的成长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
目前中职化学教师专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在专业思想方面,普遍存在着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及心理问题较大。
2.在专业知识方面,普遍存在着教师化学知识结构单一,不能积极主动参加一些教学大赛活动。
3.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师的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力欠缺,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二、中职化学教师利用微课程教学的意义
微课程相对于传统大课堂教学而言,更精细化、更注重对化学知识内容的小板块化,也更利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因而,中职化学教师利用微课程来教学具有以下意义:
(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对我国各阶层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调研看,中职教育体系下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跟不上进度的问题。学习成绩无法提高也就促使学生学习的信心下降,学生便也无心学习,自此中职教育中的恶性循环便形成,而微课程因为教学时间短,在此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学生的思维不会成散漫式发展,而互联网上的化学微课程内容又较为海量,教师或学生选择的自主性更强,教师可通过多种手段搜集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内容。除此,一些学生课堂上未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课后教师还可提供有趣味的化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看,在有趣、灵活、无拘束的条件下,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便会被调动起来。
(二)利于化学教学知识的有效传送
我们知道微课程的教学方式注重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以及一些学习方法的传输,微课程在录制的过程中,录制教师的选择性更强,录制教师可以把最适合学生学习、最完美的一次教学内容传输到网络上,供各大地区的学生学习。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对于教师教授的内容也会更加集中精力。
(三)利于化学教师专业发展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程教学其实不仅是对学生有利,对于各教师也有利。虽然说教师在化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可对网络资源进行利用,但网络资源归根到底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微课程教学为辅[3]。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教师不仅可以自主录制网络微课程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教师也可以搜集精品微课程,然后自主学习并把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上去,如此教师的专业会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得以提高。
三、微课程发展背景下中职化学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策略
在化学教师素质发展过程中,不仅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重要标准,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在多媒体环境下,中职化学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微课程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一)对精品微课程内容学习
现今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具有海量的教育资源,每天都有各地各处的教育者将自己自主录制的微课程传输到互联网上,供各地教师和学生使用。在这些海量的微课程视频中不乏精品,这些精品课程要不是因独特的教学方法取胜,就是因知识点传输透彻取胜,因此具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各大中职化学教师首先可对要教授的知识进行网上搜集,搜集相关的微课程视频,然后从这些微课程视频中选择出精品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二)自主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微课程品牌
从宏观来看,教师相对于教室内的学生而言更有选择性和主动权,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微课程学习,虽然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愉悦性,但是微课程是教师提前搜集好的,在接受的过程中不存在学习自主选择这一过程。而从教育学的角度观察看,如果学生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效率性则不高。因此,对于化学教师而言,他们一定需要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学习,且具有自身特色的微课程品牌,让学生爱上化学这门课程,并集中精力去学习化学这门课程。
(三)让微课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虽然微课程从2007兴起到现今已有一段时间,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微课程现在还未成为传统化学课堂教学的日常。诸多教师还不能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认为这种小板块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化学课程系统性的学习,也认为这种小板块的教学不利于自身教学计划的规范。但我们知道微课程作为10分钟左右的视频课程,主题明确,内容精细,学生学起来的积极性也更高,如果将其作为课程辅助教学,那么化学教师教学的方式更加方便。
总之,微课程开发、制作、设计和微课大赛活动,为中职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宝贵的平台,微课程必然会助推中职化学教师的专业思想不断升华,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从而有效提高中职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利红.微课程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研究.2014(34:71).
[2]杨佳.中职“多媒体技术应用”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建设.[D].四川师范大学,2014(03).
4.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篇四
众所周知,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的重要因素,而教师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6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的通知。纲要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性文件,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大规模基础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此次课程改革意义深远、任务复杂艰巨,整个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制的建立等一系列内容,课改的目的是构建符合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再次把教师推到了改革的核心舞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教师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制约课改的关键因素之一。无疑,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支持是推进新课改的前提,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课改实施的走向与效果。
这场改革同样给广大化学教师,特别是一线的中学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01年到2003年,随着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相继出台,我国基础化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课程改革时代。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广大中学化学工作者以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纬度强化了对学生在学习技能和方法、科学探究、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在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下,教师的工作职能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深刻变化,教师们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调适与转变,不少教师正由教学的控制者、教授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而学生也开始从单一被动接受学习逐渐发展为伴有师生设计共享的共同学习。
一、目前在化学教师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几年来化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但是,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素养和专业化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这里本人想从我们学校曾经做过的一次调查说起——2008年8月为完成省教育学院“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课题,我们学校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我校服务区所属的三县10多所初中的学校进行了调研。问卷涉及到“学校师资配备情况的调查”和“关于新课改下教师素质及专业化发展”两项,化学学科的问卷由所在学校领导和化学学科任课教师共同完成。调查结果及我们能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我们感觉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特别是造成教师专业化水平现状的原因和由此带来长久隐患特别令人揪心,现将其中一些代表性的问题提出来做个分析,并和大家一起进行研讨对策。
1.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基层专业教师学历“达标”的背后难掩水平学力低下的尴尬。
从本次调查统计来看,被调查的初中化学教师的年龄结构,50以上约占20%(其中有多
用心
爱心
专心
人已不在上课),35—49之间约占61%,35岁以下占19%,其中不在编的约占8%;从职称分布来看,高级职称占约30%(主要是在50岁以上年龄段),中级占约60%,初级占10%。显然,教师的年龄梯队和职称结构都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在98年前后正值我省初中生入学的高峰期,一些学校存在严重的缺编现象,为了缓解这种现象各个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得不把一些“能用”的师资全部调动起来。电大师资班、各个进修学校的师资班以及其他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都一拥而进入学校,同时,为缓解用人压力,初中教师被调进高中,小学教师进了初中,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则进小学。当然化学学科也不例外,一些学历不达标,专业不对口的老师就在此时被调剂到化学教育的岗位上。这样做虽然解决了当时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但留下的后遗症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也未消除。表面上看,后来教师学历“不合格”,专业“不达标”的问题在近年来已经通过各种进修和培训“基本解决”,但是学历指标“过关”并不能掩盖高学历下低学力的事实。这里有这样的一个调查数据,在教师的专业和学历上我们在调查中专门设计了职前和职后两项指标。从统计数字看职前化学专业占68%,非化学专业占32%;其中本科约占15%,专科占50%,中专约占35%;职后化学专业以上占86%(含教育硕士),非化学专业占14%;其中本科达到约90%,专科占10%。从专业和学历的比例上来看化学教师对学历提高的热情很高,提升的速度很快,这对于化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累积、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近几年化学教育的质量的逐年下降却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整体上的确在走“下坡路”。同时,由于近几年初中生入学率不断下降,初中教师整体超编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一些教师年龄偏大,职称却较高,占着职称的指标,使中青年教师只能排队等候;这些教师占着编制又没办法调剂更好的本专业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进来,因此好多学校几年都没有补充新教师了。这种现象严重地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的进程。
2.农村化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高层次“进修”大面积“培训”的背后有着专业素养提升的广泛质疑。
在调查中我们还设计了有关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以及化学教师如何应对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答案基本是不全面的,对后者的回答都很草率,有些并且是茫然的。这就说明许多教师对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存在看法和做法上的不足。
有关教师专业化的论述很多,归纳起来,所谓的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指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而持续不断努力的过程,它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核心内涵有四个方面。第一,教师教师要有较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一步说教师要系统、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清楚本学科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学科前沿的发展状况,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要求,明确专业发展的需要。第二,教师要掌握教育规律,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这方面无需多言。第三,要经过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也就是说教师要掌握育人的基础知识,能灵活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哲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在能力方面,教师要有进行高水平教学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技能,能将教材中的知识成功地转化为教学程序,并通过最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师还应有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并提出实践中问题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第四,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也就要求教师要能够既“教书”又“育人”,努力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师职业,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
我们以为,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是教师新时期驾驭新课程的立足之本。新课程在内容上呈现出相当多的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化学在社会上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师必须深入钻研,不断学习,不仅仅要熟悉、了解、掌握大学化学专业涉及的经典化学知识,而且必须熟悉、了解、掌握化学前沿及相关边缘学科的科学知识,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需要。不单纯的是学历进修和学科的转换的教师要这样做,对已经取得化学合格学历的教师也同样要求这样做。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教育市场化、教育拜金主义以及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家都能感觉到学历进修(包括本科函授学习、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班、国内访问学者)以及各类长短期培训都存在着“走形式”的现象,并且在一些地方表现得还非常突出,大有蔓延之可能。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进修培训的主管部门在进修培训管理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教学管理松散,没有合适的纪律对学员进行约束。课程设置老化,理论脱离实际较多。执教教师多是刚毕业的毕业生,或者是闲置二线教师,大多为兼课教师,或因课务繁重,难以认真备课,导致受训学员感到学习枯燥乏味,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不脱产的长期进修由于多数是中青年化学教师,家务负担和经济负担沉重,所学课程门类繁多,再加在工作岗位上工作量很大,根本没时间看书学习;在短期培训中大多老师只有在职称评定需要继续教育学时时才不得不参加,再加上一些主管部门好做表面文章,一些培训单位只讲“感情”对教师学习表示“理解”,就出现了以形式代替实质,以文凭代替水平,以学历代替学问和才能。这样出现“上课没人在,考试有人代,证书拿到手,工资长上来“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教师素质的下降除了与教师学习培训低成效有关外,从本质上说还与师范院校生源素质的急剧下降以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地方保护”息息相关。近年来一些学校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不顾中学化学教师的现状,盲目的扩招,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地方财政哪怕是缺少专业化学教师的地方也尽量压缩教师编制甚至不给教师编制,这样使得教师的需求量逐年降低。这样的就业环境直接影响到报考师范学生的质量,我们可以看到,好学生报考师范类专业逐年下降,特别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招收的学生基础差、素质低,对所开设的课程大多难以消化,教学双方都难以打起精神,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者,本科四年,其实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因为最后一年大多数学生要为自己找工作而忙碌,哪有心思安心上课呢,学校由于受到“大气候”的影响,也只能是听之任之,出于同情自然会“网开一面”。另外,我们知道,毕业前的见习和实习是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用心
爱心
专心
但这种“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基本上变得“荡然无存”,最终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具备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素养。所以这里我强烈建议,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了解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职前培养、就业、职后进修等各方面各个环节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主导性的意见,并采取必要的可行的措施,有效避免上述事件的发生。
3.农村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堪忧,在学校实验设备齐全的表象下化学教育距离学科教学规律却渐行渐远。
化学教师的实验基本功和实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离开了化学教师的实验基本功和基本技能来谈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是一纸空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作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学习和研究化学就必须进行化学实验。学习化学的过程也是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规律的过程,只有运用化学实验的手段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化学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而且,现在的化学实验已经渗透到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已从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以创造情景,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成为基本教学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没有扎实的化学实验基本功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和不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由此带来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感觉农村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下面是有关化学实验调查方面的一些数据:在初中各类化学实验的开设方面,演示实验全做的约占50%,学生实验开设率为12%,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家庭实验的占5%,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的11%。这些数据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些农村中学确实存在着化学实验条件差,存在着缺少实验药品和仪器的现象,但是更说明基层学校对实验演示、实验教学的不重视。我们都知道,近年来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为了改变学校实验设备落后状况已经先后由省市统一配置并将许多化学药品和仪器分配到了各所中学,而且是按标准配置的。但在基层,摆在实验室中的药品以及近乎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却成为“摆设”,成了专门为迎接上级检查和参观的“展览品”。再加上任科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以及中考不做实验学生仍能得好分的影响,于是课堂中黑板上老师“讲”实验,课后学生“背”实验的现象也就十分普遍了,即便是在一些条件更好的县城中学、重点高中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这样做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化学竞赛中,基础理论比较好,而实验动手能力、实验综合能力差,设计无创新性的原因了。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忽视了化学实验基本功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和化学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不单纯是学不好化学的问题,它还有可能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将学生创造力以及一切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学风扼杀在中学阶段!
笔者以为,基层教学对实验的不重视还要归咎于近年来化学教师的实验基本功的大幅下降。在2009年11月省高师化学协作组在徐州高等师范学校举行全省师范系统化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实验内容选择了涉及实验基本功比较多的“溶液的配置和酸碱溶液的测定”,比赛根据实验内容设计了20个得分点,参赛教师共15人,最后统计结果:正确操作完成90%的2用心
爱心
专心
人,完成80%的4人,完成70%的7人,完成60%及以下的2人。这个实验涉及的实验操作应该说是一个中等学校化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师范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实验条件相对比中学好,对老师的实验要求相对也比较高,结果也就如此,试想如果在中学开展这项活动其结果会怎样。
另一个有说服力的事例是对最近几年新毕业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竞聘测试。2007年夏,邳州一所私立中学计划招聘中学化学教师4名,由于学校条件比较优越,报名人数达21人,其中在职教师13人,新毕业生8人。招聘考试选择了文考、实验设计、上课三个环节。文考的试卷为06年某省的化学高考模拟试题,去掉了一个难题,最终统计发现应届毕业生文考超过60分的仅有2人,实验设计只有3人进入前10名,上课只有一人进入前15名。从上课上来看,新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滞后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前两项还是反映出不少的问题,这与目前的师范院校的学习导向和学习“大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受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育专业化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效果。作为新课改中的化学教师怎么样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呢?下面简单的点个人的看法。
1.在思想上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首先教师要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思想上彻底祛除应试教育各种不良习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的终生发展。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上要有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摈弃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传统观念,从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发挥化学学科的独特优势,使每一个学生 在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道德观念、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等得到全面的提升。做一个化学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实践者和同行者。真正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具有合格的学历和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和发展去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新课程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的应用。从而也对广大化学教师的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教师除了必须掌握化学所涉及的经典的化学知识外,还要熟悉和了解化学前沿和化学边缘甚至相邻学科的知识,并要掌握化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取得国家规定的合格的学历要求。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化学教师还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和终生发展的基本信念。
3.不断的改变教学方式,由教师的单项传授,向师生合作互动式发展。
过去在教学方式上考虑过多的是教师如何教,现在教师应重点考虑研究学生如何学,就是要淡化教师的主体性,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当
用心
爱心
专心
务之急。解决几个转变:即由接受性向探究式转变;由讲解式向讨论式转变;由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齐步走”、“一刀切”向个性化发展。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努力提高驾驭现代化学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及学习风格,研究学生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等问题,改善化学教学策略,真正实现自主化学习、愉快学习。
4.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用“反思”作助推剂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教学实践和反思是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现实的专业实践活动,用反思的手段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常识、教学行为、活动决策等进行不断的进行审视和分析。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实践+反思=成长”因此我们必须很好的使用这个武器,利用学习札记,论文、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教学日志、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形式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即使更新、修订、充实、完善教学方案和调空教学过程以减少教学失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反思实践来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
5.进一步构建良好的管理体制,维护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合格的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机制。首先要严格化学教师的准入制度,保证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化、正规化。要保持化学教师队伍的相对平衡,促进化学教育教学和化学教师的专业化的和谐发展。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地位,在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落实教师就业岗位,打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要创造条件进一步落实师范生免费制度,使文化基础好的学生主动报考师范,从根本上提高解决教师师资的质量问题。
要进一步健全化学教师的进修、培训及其他方面再教育的机制。强化化学教师的职前教育、职后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加强职后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衔接。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单位应加强各类进修、培训的管理制度,改变目前的不良倾向,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发挥培训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真正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积极举办课堂教学大讲赛、说课评比和优秀论文评比,以及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设计、实验操作,课件制作等基本功比赛,从而锤炼教学新手,培养青年教师,发现骨干教师,要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各级“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培训”,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要大力宣传和推广骨干教师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地方和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应当按照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制定并实施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师能力考核方案,把教师能力的训练纳入到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创造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学习型学校,真正使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化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职业,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随着教师从需求满足到质量上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的健康发展必将给教育事业带来明媚的春天。
用心
5.关于初中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篇五
初中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初中生音乐视野的开拓,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重任。音乐课程价值和成效如何,音乐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音乐教师必须从音乐教育课程出发,加强对音乐教学的合理应用,为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基础。
一、新时期初中音乐教师探索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美育在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国家在出台的美育教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因此要想促进音乐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就要认识到音乐教师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压力,音乐教育让位主科的情况还时有发生。音乐教师能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理念、改变音乐教学中的现状、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些问题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因此,一定要从教师的综合素质出发,完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音乐教育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学校的美育能够得到切实的发展,使素质教育得以深化推进。
二、新时期初中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业化意识
专业化意识程度决定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音乐教师要想提高音乐素养的专业化成长,在丰富自己音乐知识的同时,还要在音乐教学的特点出发。确定自己的专业人才角色,提高专业化发展的意识,从而使自身专业发展更明确。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的缺乏主要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传统教育当中容易忽视音乐课的重要性。这严重削弱了音乐教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使得专业发展意识十分缺乏。艺术节展演和比赛获奖成了评价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学校对音乐教学质量缺乏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教学工作相脱离。音乐教师自身对现状的维持,缺乏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使音乐教师处于被动改变的状态,这影响了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专业知识结构单一
当前很多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的单一,缺乏创新,没有对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和分析。难以与新课标进行融合。在初中低年级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会设计一些游戏、表演环节来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缺乏对目标的明确设计,很容易使课程流于形式,体验不出对音乐的深层感悟,从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师教学理论基础存在着不扎实,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这主要是教师在职前的专业教育当中,学习到的课程缺乏合理性,专业基础课程各成体系,学习的知识不能形成整体的认知。文化素质课程缺乏多元性和综合性,且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不断积累,教师在实践中容易忽视。
(三)专业技能掌握不足
专业知识的多元和结构合理是教师专业能力转化的基础。如在对某一首音乐作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通过多媒体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利用多媒体对歌曲进行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歌曲,然后利用钢琴伴奏等方式,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复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由于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会主动地思考、感悟以及体验音乐作品,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当中,教师的范唱多以多媒体代替,使多媒体变成了教学的主导,教师教学中缺乏对新课标的深入理解,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度挖掘,在教学实践当中要加强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不断进行教学探索,增强教学技能。
三、新时期初中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要想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就要认识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解决问题。在专业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在创新音乐教学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树立良好的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发展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专业发展意识。受应试教育影响使得教师缺乏专业化发展的动力,但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对艺术教育学科越来越重视,使得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教师是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要明确,依据专业标准、专业素养等方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正视,要勇于突破自我。同时,还要对教学积极探索,培养良好的专业发展意识,在教学中不思考、探索、不断实践。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出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以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音乐活动当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来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不断转变。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是要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如体验性教学方法等,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去听音乐会,加强学生音乐的认识,对不同的音乐词曲等进行分析。同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同时,还要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识,利用律动练习将音乐知识和动作融入音乐课程当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通过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不但丰富了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使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促进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x]。
(三)学校加强投入力度
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对音乐教学设备的完善,对音乐教学资源的丰富,能够为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在实际音乐教学当中,教师为了避免乐器的损坏、场地运用冲突等问题,对音乐教师和音乐器材缺乏足够的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设备和资源造成了浪费。部分学校在对音乐教材配置上存在着限量的情况,很多音乐设备和资源都是轮流使用,这不利于学生对音乐资源的利用。学校图书普遍都缺乏艺术类教学教辅材料,艺术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要注意在日常教育中有效地渗透艺术教育。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其进行大量的学习,这就需要学习为教师提供充足的音响、图书、科研材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开拓音乐教师的视野,激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以和其他学校一起建立教学平台,在平台上,音乐教师之间可以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对音乐见解的交流,使音乐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研究,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完善音乐教学内容
在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订高起点的音乐教学标准,以此来促进音乐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音乐教师需要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储备。如果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音乐技能不高,不仅缺乏对音乐知识的认识,还会严重影响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由于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培养学生乐器演奏和音乐创编等能力,加强学生对折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此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对音乐教学的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学习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职培训能够为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动力。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对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要制订个性化的培训方案,结合初中音乐教学的具体内容,有意识地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要本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不是为了晋升、职称等。培训的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对于教学经验少的教师可以采取短期助教的方式,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来对其进行指导,加强听课和辅导,多观摩优质课,提高教学水平。对于教学时间太长的教师,要引导其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专家讲座形式推荐优质教学资源,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进修班、参观活动等,补充前沿音乐知识,扩充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教师的素养[x]。
四、结语
6.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篇六
课题结题报告
柳江区教育幼儿园课题组
【内容提要】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没有好的教师团队,所有教育目标都是空谈.而学前教育发展不仅要建设一批坚实安全的幼儿园,更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只有从幼儿园自身实际出发,立足园本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有效的教研培训模式,在“教研训一体化”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建立专业化的教研团队为核心目标,开展基于以园为本的行动研究,让每一个教师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团队的教研,形成开放、民主的教研机制,才能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园开展了《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建设策略探究》课题研究,遵循“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一日活动组织为载体,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反思提高为特征,以团队同伴互助为宗旨,以专家引领为契机”的工作思路,探索有实效的教师团队研训模式.促进整个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团队建设
策略
研训模式
研究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国内外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各地第一个,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纷纷出台,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学前教育发展不仅要建设一批坚实安全的幼儿园,更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儿园教师队伍。要实现“基本普及”的战略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热切需求,不仅仅意味着入园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便是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
国际经验也表明,幼儿园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和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为提升幼儿教师师资队伍质量,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重要政策文件,这为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提供了方向与有力保障。同时,为提升学前教师教育的质量,很多国家均大力加强教师教育“转型”研究,在近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质量建设。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层面,均对学前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跨入了新的时期。那么,如何更好的开展学习型团队建设,引领和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对当下还是长远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亿万幼儿的健康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我园新公招的年轻教师逐年增加,她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高的职业愿景,但缺乏实践经验,需要快速培养新手教师尽快成长,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实现职业愿景。
2.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单凭个人力量及资源所进行的专业发展已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及其对快速发展形势的应对。因此,建立教师学习型团队是教师专业成长主要的现实诉求。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对幼儿教育质量以及个体的终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题研究价值:
在正确认识学习型团队的内涵与价值、把握学习型团队的基本特征和厘清幼儿园学习型团队构建困境的基础上,探讨构建学习型团队的有效策略,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鉴于此,本课题研究充分吸收波斯纳和朱永新教授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从教育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激发教师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是一项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的研究。所以,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是行动研究,重在实践,记录过程,积累经验,形成长效机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引领,构建一所幼儿园理想的教育生态。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师需求出发,围绕教学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设置培训内容和探索培训的最佳途径。
(2)寻求和创新团队建设和研讨方式的有效策略、途径和方法,通过园长作用的调整,促进教师自主性发展;通过教学改革进程,促进教师思考性发展;通过班级团队建设,促进教师合作性发展。
2.研究内容
(1)立足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不断激励、支持教师的日常探索实践,培养教师求真务实的思考实践能力。
(2)通过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教研方式,在园本教研中渗透团队建设的理念,以达到促进幼儿教师团队成长的目的,最终促进教师个人和幼儿园的共同成长。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我们围绕这个核心,结合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校园“乐”文化的建设,让教师“乐思善学、乐教善育”。抓好了教研组的学习、培训、研究,做到了研训一体化。
(2)本课题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课堂教学行为,发展创新潜力等各方面获得提高,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和园本研究,如果抛开幼儿园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和在园本研训中才能完成。
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1.加强理论学习,以团队建设为核心,提升团队执研能力;
2.制定课题研究制度和计划,明确分工,保证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围绕课题,以尊重教师愿景、研训一体、研究专题化、交流多向化、考评多元化来开展各类研究活动,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如:一日教育教学活动、区角活动、主题研讨、师徒互助、集体研修、家园亲子活动、参加社区、社区学校活动、节庆活动等。
4.定期召开课题例会,开展观摩和经验交流及教学论文、案例的系列评比,进行阶段性总结,不断提升执研能力,促进课题研究的稳步发展;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编印课题实验简报,物化实验成果,不断促进幼儿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应用于课题准备阶段和课题实施全过程中。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论著中吸取
营养和材料,借鉴优秀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方法,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查阅中外有关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观察记录法
在幼儿园里观察记录,了解目前幼儿教师的授课情况以及相关培训。主要应用于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三专”活动的开展观察教师对此的兴趣,记录教师思想、行为上的变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分析,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学习研讨与工作实践等活动,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
3.调查法
针对当前教师的思想状况,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园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应用于课题开始阶段。
4.访谈法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及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分析和愿景。
5.行动研究法
结合一日生活、课堂教学实践、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区域活动的建构等活动,在实践中,共同探讨研究,推广有价值的学习,探索指导的策略和方法,解决教师的困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6.案例剖析法
围绕“团队建设”这一重点,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解剖和分析,提炼总结有效的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交流,从中发现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方法。促进了团队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7.经验总结法
主要应用于课题总结阶段。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新经验,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应用于实际学校管理工作当中。
(三)技术路线
1.聘请市、区教科室专家引领
2.教研室领导、幼教教研员支持和指导
3.区“手拉手”姐妹园的帮扶指导
5.尽可能运用信息技术
三、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以罗晓燕园长负责课题全面工作,何红妤副园长主持具体实施,在两位领导的带领下,我园以完成过两个课题的研究任务,并顺利结题,积累了一定的课题教研经验。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中以经验型教师带青年教师,具有独立操作、总结、分析及撰写能力,以教研组的形式互助学习,以师徒结对教学大赛的形式为载体丰富教学中对幼儿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活动、名家讲座提升教师素质。
为了提升科研的质量,幼儿园十分注重教师的自我学习,注重教师自身能力素质提高,在承担了课题期间,多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中,改变了以往单一被动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和“一言堂”的做法,注重创设和谐的研究环境,营造宽松民主的研究氛围,在形式上变教师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问题学习、分享式学习。
在教研组内开展了“每周一问”、“每周一研”、“经验一谈”等固定的学习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们结合每周的研究主题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进行交流、分享和研讨,取得了良好的内培效果。保证每周三下午3点--5点为课题的探究、讨论、分享时间,以保证课题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和有效性。
幼儿园保育教育经费优先用于课题的物质需求和课题组成员的人员培训,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本课题将以研究报告、物化资料等形式评价课题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1月)
主要任务: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
2.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理论学习工作。通过调查、学习、讨论、等形式,使教师对自身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分析并确定自我专业成长愿景。
3.制定具体方案。
4.明确课题组分工,健全课题组交流制度。
5.组织课题开题,再次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二)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2017年11月—2019年5月)
主要任务:
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定期召开课题例会,到各教研组开展课题专项检查指导,抓好了教研组教师个体学习、培训、研究,做到了研训一体化。
3.定期开展各教研组的汇报交流、联组教研、案例研究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对各教研组一学期工作的绩效进行考核。
4.举行课题教研组开放、主题活动展示、课题阶段成果展示活动。
5.组织参加论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等系列评比活动
6.课题研究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调研,制定改进措施。开展简报、出版研究文集等多种形式交流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深入研究,认真反思,及时积累,形成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9年6月—2019年9月)
主要任务:
1.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
2.将专题、案例、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开展实验研究成果展览。
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具体开展行动,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体系2017年11月—2019年5月)
1.制定教研(备课)组长职责,将教研组建设工作纳入幼儿园发展规划,每学期工作计划中都有详细的教研组建设内容及举措。
2.精心选派业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确保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在关注个人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更注重合作学习、群体反思和团队建设,注重发挥学习型组织的作用与功能。
3.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核心全面开展课题研究,抓好了教研组教师个体学习、培训、研究,做到了研训一体化,促进教师自身教学风格与特色的形成。
4.加强幼儿园教研组之间的交流。定期开展各教研组的汇报交流。以教研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进行具体实验,通过个案追踪与访谈、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推广成功经验等。促进教研团队专业化成长。
5.对各教研组一学期工作的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的依据。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研组教研活动的质量,彰显教研组团队特色。
(三)第三阶段:反思与总结阶段(2019年6月—2019年9月)
具体工作:
1.多角度整理、分析课题资料。
2.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论文、反思、随笔等。
3.进行总结提炼,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组建课题团队,制定研究方案
为做好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成立了以教研室教研员、各课题园园长及幼儿园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团队及研究人员,确立了课题实施负责人为幼教教研员,主要负责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工作总结的撰写,资料收集组为各实验研究基地幼儿园主要参与人员,教研室语文、数学教研员、各实验研究幼儿园园长为课题联络人,主要负责课题研究中各项工作的策划、各项资料的整理等。课题组编写了课题文献汇编、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开题报告等。同时,各课题园也成立相应的机构并根据课题要求制定研究方案和制度。
(二)加强课题管理,促进课题研究
1.开题引路,明确研究方向。我们于2016年3月3日在教育局四楼会议室举行了课题开题会,本课题的主要参加人员、本课题实验研究基地幼儿园的负责人参加了本次的开题会。课题负责人教研室韦秀鲜老师作开题报告,并对本课题5个课题实园的工作和研究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后,5个课题园也相继在幼儿园举行了面向全体教师的子课题开题会,使课题研究进入良好的状态。
2.加强学习,提高执研能力。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课题组对相关理论书籍、杂志及网络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在课题工作例会上进行介绍,并将收集到的这些文献资料放在柳江区“幼小衔接”课题工作微信群中,让各课题园组织广大执研教师认真学习。二是组织参加市、县级科研课题培训会。组织课题主要参加人员、幼儿园执研教师60人次先后参加市教科所所长刘明、副所长唐丽,科研室主任李红文等作的有关课题的专题讲学;2015年5月21日组织参加柳州市幼儿园科研骨干培训活动;2016年12月18日组织参加“柳州市2016年学校课程领导力培训暨教科研颁奖会”活动;2016年12月28日组织参加了《“168”教学改革模式实验研究》柳江区子课题开放日活动;2017年8月17日—26日选派课题主研人员参加“2017年‘国培计划’—广西柳州市统筹项目柳江区工作坊坊主研修班”培训活动等,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很好的导向作用。
3.召开例会,实现互动交流。一是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召开课题工作会,总结上学期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讨论、研究、布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及研究策略,明确研究的目标;二是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工作研讨会,汇报交流本课题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实验研究基地幼儿园也定期召开课题例会进行理论学习。
4.加强督查,规范课题研究。为不断推进课题研究,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我们狠抓实验研究过程的督查指导工作。一是开展课题实验的专项督查指导。2017年1月,由区教研室副主任和本课题负责人组成的督查组,分别到5个课题园开展课题工作专项督查,先听取各园负责人汇报课题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然后到实验班级听课、观察实验教师开展研究的状态,最后召开实验教师座谈会,讨论、研究各园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在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每学期本课题负责人都到课题园参与研究活动并进行随机检查,了解课题实验进展情况,结合活动情况指导课题园更好地将课题研究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并注意做好课题资料的分类收集和整理等工作,促使课题园认真规范地开展研究。在课题实验的后期,课题负责人深入到各课题园开展课题结题工作检查,检查各课题园结题工作准备情况,对幼儿园和实验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督促幼儿园按时保质地做好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对课题园的督查,不但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体评价,还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方向。
5.加强研讨观摩,推广课题成果。两年来,本课题组先后举行了课题研讨活动和课题开放日活动。2016年6月23日、30日分别在机关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举行课题研讨活动,主要是针对课题中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无缝衔接的方法与策略进行研讨。2016年12月29日在教育幼儿园成团渡村分园举行课题开放日活动,主要是针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衔接方法与策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展示。2017年5月—6月,5个课题园先后举行了课题开放日活动,旨在探索城区小学与城区幼儿园、中心小学与中心幼儿园、村级小学与村级幼儿园三级小学与幼儿园之间无衔接的方法与策略。通过活动,各课题园教师全员参与,非课题园教师及小学一年级教师、小学的教导主任等参与学习和观摩,通过实验教师与实验教师之间、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之间、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学校管理者与班级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全区小学、幼儿园的管理者、广大教师更明确了小学与幼儿园之间无缝衔接工作的方向,也掌握了小学与幼儿园之间无缝衔接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6.开展评比表彰,深化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期间,我们先后举行了《农村地区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阶段成果评选活动和课题实验简报、板报评比评比活动。在课题实施阶段成果评选活动中,课题优秀成果获一等奖11篇,二等奖19篇,三等奖26篇。在课题实验简报、板报评比评比活动中,获集体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展出课题板报35块。评比表彰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课题的深入开展。
7.浅析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篇七
现代教育可谓是日新月异, 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着重注意教育理论和本学科的最新的科研成果, 才能够实现深入的了解教材, 才能够驾驭教材, 才能够带领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所有的一切, 都必须建立在教师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实现。
首先, 不断强化自主学习, 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各院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要求教师续写一定的理论课堂笔记, 内容范围很广, 可以包括法律常识方面、师德建设方面以及专业知识方面的知识。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义务教育法》《课程标准》《高校课堂22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 与此同时是应当积极鼓励教师自主订阅与教学有关的资料, 各校可以开放图书室和阅览室, 为教师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学习和工作的空间, 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一些读书交流会, 将持续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为教师提供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其次, 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优越性,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实际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不断优化教学,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以此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想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必须不断的提高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整合, 各校应当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放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首要位置, 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将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效应发挥到极致, 极大的提高课堂的工作效率。再次, 深入挖掘校内资源, 搞好校内培训, 每所学校中都会出现几位有一定专长的教师, 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 这些教师逐步的形成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因此, 学校应当深入挖掘这些资源, 将各种培训形式充分的利用起来, 促进教师成长,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通过学习, 能够迅速提升自身的基本功、完成教学理念的转变, 从而迅速的将知识应用到课程改革实践当中去。
2. 借马上路, 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首先,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教师基本功比赛, 开展基本功训练, 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开展教师基本功能比赛, 迅速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 并帮助教师脱颖而出, 获得专业发展方向的成功, 能够让教师深刻的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不断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各院校可以通过外出培训的方式, 大幅度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 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进一步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 发挥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和骨干领导作用, 使这些优秀的教师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领导。还可以通过师徒结对子的形式, 让老教师带动新教师, 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水平。与此同时, 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受训教师去观看老教师的教学示范课, 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不仅如此, 还应当组织评课, 分析每位教师上课的优缺点, 以此来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 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教师的交流与互动, 例如, 学校还应当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以及QQ空间等形式, 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沟通, 教师在沟通过程中取长补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
3. 专家引领、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3.1“走出去, 请进来”双管齐下
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方式就是专家引领。在较短的时间内, 专家讲座就能够把专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问题方面的理解渗透给教师, 进一步帮助教师拓展其教育视野, 启迪教师进入某些领域思考, 不断的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师培训上面, 学校要舍得投入, 但是不要盲目的投入, 要将外出培训、参观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 还可以组织教师观看相关学者和专家的报告录像, 扩展教师眼界, 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使教师快速成长。
3.2 参与课题研究
科学的、合理的课题研究工作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能够帮助教师逐步从教书匠向教学的“研究者”转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将教学问题和开展课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与此同时, 学校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引领,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的寻找自身专业成长的突破口, 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研究过程中, 能够有效规范课题研究, 一方面储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也为指导教学提供可行的实践经验, 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训话, 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逐步将研究工作的重心向学校转移, 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这是当前学校的逐步发展和教师的快速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
总结
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理论联系实际, 并将自身学习同学校培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实现自身专业的提升。
摘要:教育是民族的希望, 教师是教育的希望, 因此, 想要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就必须不断的深化教育基础的改革, 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素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本文系统的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旨在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卢真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12:68-74.
[2]李酉亭, 张丹.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02:54-56.
[3]董金伟.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策略——以G大学为例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02:14-22.
8.论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篇八
摘 要: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教学思想的基本点,它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培养“能力”这一原则。本文结合江苏省张家港市中等专业学校AutoCAD制图课程课程的教学情况,分析了高职院校AutoCAD制图课程中的困惑,并从AutoCAD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课时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比例、改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AutoCAD制图 教学思考 教学建议
AutoCAD是由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通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包,它具有功能强大、易于掌握、使用方便、体系结构开放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石油、化工、土木工程等行业。
一、我校AutoCAD制图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我校自开始开设AutoCAD制图课程以来,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在AutoCAD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我校AutoCAD制图教学的方式是将课堂教学和学生上机训练分别进行,这种方式将原本是一个整体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进行。
AutoCAD制图是讲解这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的课程。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讲授大量的实例及详细的绘图过程,而使用目前的教学方式授课,会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无法使用计算机进行绘图步骤的演示,而使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教师的操作过程,也无法观察到软件工具是如何使用的,因此无法真正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这样在上机练习过程中就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教师不得不将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在计算机上再给学生演示出来,并再次详细讲解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步骤,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另外,我校每班学生均有50~60人,由于学生过多,在AutoCAD制图课程实训过程中,尽管教师多次重复讲述、演示同样的内容,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观察或仔细观察到教师具体的操作过程,造成实际动手绘图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关于备课环节——教案的撰写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撰写教案——备课过程却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条件。要合理备好课,撰写好教案,要求教师不仅深谙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教材,而且专业知识渊博,能讲、能做,并能不断地吸取本专业最新的前沿信息充实提高自己。对于机械制图课程教师来说,要求既懂得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又懂得机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完整、准确地撰写教案。
什么是合理的、好的教案?首先要求授课教师深刻钻研、领会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内容,熟练掌握该课程内容的实质、提纲挈领,去粗取精,通过各种方式,揭示本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而后进行归纳总结。精心准备一份教案,先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步骤和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检查回答每个问题,直到最后没发现遗漏,得到圆满的结果,即教案合理。如机械制图课程“视图”这一节可分解为:
什么是视图?讲清视图的概念及分类。
画视图前要做什么?掌握各种视图的投影方法及标注。
视图为什么这样分类?为看图和画图方便,表达不同复杂程度和不同形状的机件。
何地画何种视图?各个视图的位置配置关系。
何时画何种视图?各个视图的应用范围。
如何画视图?视图投影规律及各视图特征的表示方法。
这样分解出的教案将分散的教学内容连贯起来,抓住了共性,突出了特性,教学内容完整清楚、条理性强,再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能大大提高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从而迈出创造性教学的第一步。
三、几点建议
AutoCAD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没有多深的理论知识,在这门课程里,计算机仅仅是一个绘图工具,作为一个工具,只有让学生反复使用、多次练习,才能真正熟悉其功能,从而达到熟能生巧。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时间安排
AutoCAD制图与机械制图一课的关系十分密切,我校学生使用的机械制图一课的课本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使用AutoCAD制图的内容,即这两门课原本是一门课程的内容,现在我校将这两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五学期进行,中间间隔时间过长,实际是将两部分有机联系的内容割裂开来,分别讲授,这样不利于学生将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学习。笔者建议,今后的机械制图一课可按照教材的要求,将机械制图的内容与AutoCAD制图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讲解,并适当增加机械制图课程的课时量,或将机械制图与AutoCAD制图分别安排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内讲授,以便学生将两部分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学习,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的比例安排
上机实践是学生学习AutoCAD制图课程技能的重要环节。AutoCAD制图教学如果让学生只学不练,那么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因此,AutoCAD制图课程的课时安排中,应充分考虑全部在机房上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践所学内容,使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得以充分吸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具体建议:在现在AutoCAD制图72课时的基础上,加强实训课时问的安排。可按理论课与实训课4:6甚至是3:7的比例进行安排,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另外,在AutoCAD制图课程中,建议将教学内容融入全国制图员考证标准,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时具有考取中、高级全国制图员资格证书的能力。
3.教材内容的调整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建议使用机械类专业的教材,并增加或组织教师自编《AutoCAD制图实训》辅助教材,这样,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内大量与专业有关的实例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完成绘图的过程,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大量实例和练习,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4.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建议在AutoCAD制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实施教学,以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将整个绘图操作过程形象、直观、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绘图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然后通过动手练习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5.改进考试方式方法
【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推荐阅读:
教师专业发展与策略07-10
初中化学教师招聘考试10-02
高中化学教师研修计划07-20
高中化学教师个人总结07-24
2023年化学教师心得体会06-26
高中化学教师个人简历09-04
初三化学教师工作总结202010-02
化学教师的优秀工作总结10-30
高三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1908-26
初三化学教师家长会发言稿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