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07-21

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共12篇)(共12篇)

1.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一

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核心提示:王 祥 陆方善 翁玉根 孙秀生(南京市农林局)摘 要:这几年,由于对动物产地检疫重要性认识不清,我市部分区县产地检疫工作趋于滑坡状态,市级产地检疫工作基本排在全省中下游。如何突破目前的困境?经过调研,...王 祥

陆方善

翁玉根

孙秀生

(南京市农林局)

摘 要:这几年,由于对动物产地检疫重要性认识不清,我市部分区县产地检疫工作趋于滑坡状态,市级产地检疫工作基本排在全省中下游。如何突破目前的困境?经过调研,本文从产地检疫概念入手,认真分析现阶段我市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对我市动物防疫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产地检疫;问题;对策

一、产地检疫目的与意义

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决定了动物检疫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如果失去了这条原则,检疫工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据这一原则,动物检疫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动物进入流通之前,也就是放在生产饲养环节。在产地检疫时,通过查验《动物免疫证》或免疫耳标,对不按规定开展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的个人或单位依法进行处理,实施补免,达到“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的目的。所以说,产地检疫是搞好防疫工作的重要手段。

产地检疫是指动物、动物产品出售或调运离开饲养、生产场地前,由动物检疫员到场到户或到指定地点实施的检疫。依据《江苏省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产地检疫主要查验动物是否健康、偶蹄动物是否佩戴耳标、是否有《动物免疫证明》、动物是否达到休药期等事项,合格者回收《动物免疫证明》,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管理相对人凭《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收购、运输动物。

产地检疫是防止染疫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的关键措施。通过产地检疫能及时发现动物疫情,及时扑灭疫情,从源头上控制动物疫情传播。如果产地检疫不规范,染疫动物及其产品就会流入市场,造成疫病的远距离、大范围的传播,给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

二、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养殖业者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养殖户对产地检疫认识不够,认为产地检疫只是为了收钱,不理解检疫工作的真正目的和作用,特别是部分招商引资过来的饲养场,管理难度大,且出场的畜禽大多不在本地销售,往往在销售或上市前不报检,甚至想方设法逃避检疫。

二是部分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区县政府对产地检疫工作重视不够,尤其是镇街一级行政领导主观上对“以监督促检疫、以检疫促防疫”中“以检促防”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产地检疫对疫病防控的重要性,把产地检疫工作与防疫工作分割开,导致业务单位存有畏难情绪,认为产地检疫不但购买票、证,增加成本,且需大量人员才能开展此项工作,阻滞了产地检疫的开展。

三是服务措施不到位。产地检疫工作存在管辖范围广、地域分散、交通成本高、检疫人员收入低、养殖户抵触情绪等情况,有的镇街、村虽然设置了报检点、报检电话,但由于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技术水平低,责任心不强等原因,经常出现报检时人不在,报检后人不到,个别检疫员敷衍了事,甚至不看动物就出具检疫证明,违背了产地检疫的实施程序,无法达到产地检疫工作的最终效果。

三、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工作重视度。产地检疫是动物卫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是扑灭动物传染病的源头,也是动物性食品安全监管的起点。各级政府应该认识到产地检疫工作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重要一环,并将产地检疫推进工作纳入政府防疫责任状中,制定出场报检的强制性政策,打击、制裁未经产地检疫出场行为,确保产地检疫工作推进力度。通过印发传单、制作展牌、广播电视宣传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还可以镇街兽医站为咨询点,提供无偿咨询服务,使广大饲养经营者认识到产地检疫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二是加快镇街兽医体制改革,加大推进产地检疫力度。加快区县产地检疫推进力度,加大对区县的考核,在维持财政对检疫收费上缴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建议从《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票证上缴费用中按照一定比例,对区县进行奖励,调动区县实施产地检疫的积极性,细化产地检疫工作中各环节管理制度。加快镇街兽医体制改革,落实镇街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员,专司产地检疫工作。组织动物检疫员、协检员进行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培训,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检疫人员。实施检疫员、防治员分片监管,责任到人,细化考核奖惩制度等措施,对在产地检疫工作中,工作马马虎虎、没有责任心和知法犯法的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理,做到奖罚分明。

三是规范报检点建设,树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形象。按照方便群众、规范检疫、有利流通、统一规划的原则,设立村级报检点,方便畜禽养殖场(户)和经营户报检。通过三个“统一”,即统一制作检疫报检标志性灯箱,报检点公示牌、统一产地检疫登记记录本,统一细化报检点建设和产地检疫操作要求。同时积极探索合理实用的产地检疫新路子,以全面提升我市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水平。

2.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二

1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 相继于1965年、1979年、1983年、1995年和2009年颁布《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监管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法治历程,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近期, 卫生部等8部委颁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 (卫监督发[2012]40号) , 相继国务院也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国发[2012]20号) 的通知,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位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2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标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饲养环节标准现状及问题

2004年农业部发布了猪、肉牛、奶牛、肉羊和鸡共个饲养标准;2003年至2010年先后发布了细毛羊、绍兴鸭、种公牛和黄羽肉鸡4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2001年至2006年先后发布实施各种猪、牛、羊、禽、兔以及蜜蜂共18个无公害食品相关的饲养管理准则、兽药使用准则以及兽医防疫准则, 部分地区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地方性标准。截止目前, 动物饲养环节仅有《动物繁殖和饲养用电加热器的特殊要求》 (GB 4706.47-2005) 1个国家标准, 地方标准全为推荐性标准, 而有关动物饲养的农业行业标准除了兽药使用准则及各兽医防疫准则和猪用、鸡用饲养隔离器标准外, 全部为推荐性标准。纵观饲养环节的现行标准可以看出, 标准规范的角度杂乱, 部分重要的如鸭、鹅或其他经济动物饲养标准不全, 几乎没有强制性的标准, 而笔者认为, 强制性规范饲养的重要性对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来说是首当其冲的, 有益于推进缺省标准的制定和标准级别的提升工作。

2.2屠宰环节标准现状及问题

现行的畜禽屠宰操作标准为2004年开始实施的《牛屠宰操作规程》、《肉鸡屠宰操作规程》以及2008年修订实施的《生猪屠宰操作规程》;屠宰产品的品质检验由商业部门实施, 执行标准为1999年颁布的《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和2001年颁布的《牛羊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屠宰产品的传染病和寄生虫检疫由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实施, 执行的标准为农业部2010年颁布的生猪、家禽、牛和羊4个屠宰检疫规程 (农医发[2010]27号) 。从现行标准看, 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少羊、鸭、鹅等动物的屠宰操作规程和禽类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二是现行2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规定传染病和寄生虫的检验和处理按照《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 (1959年农业部、卫生部、对外贸易部、商业部颁布) 规定执行, 而依据《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传染病和寄生虫的检疫应由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按照生猪、家禽、牛和羊4个屠宰检疫规程 (农医发[2010]27号) 规定执行, 两者规定存在职能重复或是冲突。

2.3加工环节标准现状及问题

屠宰后的肉类产品加工环节的相关标准也是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必不可少的部分, 该环节的监督实施部门有卫生监督部门、商业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因动物源性食品的种类、加工及检测技术等的多样化, 肉与肉制品的卫生安全相关标准较繁杂, 现行的主要标准有卫生部发布的《鲜、冻畜肉卫生标准》、《熟肉制品卫生标准》、《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肉类罐头卫生标准和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肉与肉制品) 》以及《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等;商务部发布的《安全肉制品质量认证评审准则》以及部分配套的腌猪肉、乳猪肉等行业标准;质检总局发布的肉与肉制品中如pH值、脂肪酸、胆固醇、维生素、氮、磷、金属元素等32种指标或成分含量的测定标准, 《鲜、冻片猪肉》、《分割牛肉》、《兔肉标准》以及《冷却猪肉加工技术要求》、《肉制品生产HACCP应用规范》、《鲜、冻肉生产良好操作规范》和《熟肉制品企业生产卫生规范》等多种标准。此环节的标准在动物源性食品产业链上最多, 分类也最细, 笔者认为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多部门从多角度多层面建立动物源性食品加工标准, 显得繁杂无序, 欠系统;二是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作坊式加工比例较大, 很难自主执行如此多的标准规范;三是动物源性食品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现状与检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2.4流通环节标准现状及问题

肉与肉制品的运输流通环节如无良好操作规范, 也易引发食品安全危险, 现行流通环节的相关安全标准较少, 可执行的主要是2007年和2008年颁布及实施的《鲜、冻肉运输条件》和《肉与肉制品物流规范》2个国家标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肉与肉制品的运输流通流动性大, 除交通、公安部门以外的执法部门在此环节的执法权力有限, 也很少因运输或物流条件不标准而实施执法行为, 管理相对人为了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 也很少在运输环节暴露问题, 因此标准的现实执行意义不大。

3 建议

3.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三

近年来,随着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征管信息网络已覆盖到每个基层分局,极大地提高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网络运行维护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影响着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数据的质量。本文拟通过对基层网络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寻加强基层网络安全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一、当前我局网络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防范意识淡薄。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内网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终端都安装了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安全不会有问题。在网络运行和维护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设置口令或弱口令;二是随意设定共享目录;三是内外网混用;四是不及时安装防毒软件。五是技术防范设备短缺。目前在省、市级地税部门配置了防火墙,而县级以下内网均未配置防火墙。此外,基层的安全防范力量薄弱,大多数基层分局未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而县级地税部门技术人员也仅有2人左右,虽有网络安全管理的分工,但因为一人多岗,大多不能做到网络安全防范全天候监控,不能对非法入侵的攻击系统进行实时检测,且防范知识更新慢,基层技术部门平时外出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少,不能有效地补充新的网络安全管理知识。

2.对付外来安全威胁缺乏有效手段。目前网络终端除分布在地税基层分局外,还延伸到税银联网系统。在数据采集传送上,还有社会中介机构、纳税人自行报送电子数据。此外,地税部门还和国税、工商、银行等部门建立了数据交换制度。信息网络的互通互联,在加强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上的隐患。特别是许多纳税人用U盘申报时,即把病毒带至内网,在内网广泛传播,严重的造成广播风暴,网络拥塞。

3.网络线路存在隐患。一是设备老化。目前基层计算机外设比如不间断电源等,使用时间大多比较长,蓄电池已经老化,一旦发生停电,蓄电池实际供电时间明显小于理论供电时间,造成无法开票。甚至有些分局直接连接市电,由于当地电压不稳,经常造成电脑重启,既给开票人员带来困扰,又容易损坏设备。二是无防雷设备。基层分局普遍未安装防雷设备,一旦发生雷击,易发生网络设备损毁。三是农村线路结构有待完善。目前网络传输在农村分局与城区之间是采用树形网进行传输,当中间结点出现故障后,多结点将受到影响。

4.网络服务商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服务及技术支持力度不够。我们现有内部网是租用移动公司的线路,但在发生网络故障且我们判定问题在于移动线路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对方常常不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故障。

二、我局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1.体制不够完备。网络安全管理主动防范技术与网络攻击手段相比总是相对滞后,而且网络故障发生的不确定性,更是使网络管理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科学慎密的网络防范体制对于网络安全管理至关重要。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对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能力、经费等方面条件制约,导致不少地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以至发生网络故障后束手无策。

2.干部年龄和知识老化。目前,35岁以上的税务干部在地税部门占很大比重。这部分同志对网络安全防范工作认识不足,在使用计算机设备时,对设置口令、日常查毒杀毒、不使用外来存储设备等一些有效防范病毒措施不太熟悉,对计算机的有些安全警告不清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建立有效运维机制,确保网络运行安全顺畅

网络的安全稳定和畅通是征管工作的生命线。各单位、各部门应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网络安全管理联动机制。为了做好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管理工作,基层单位应成立网络安全领导小组,同时明确分局网络安全管理员。网络安全管理员负责本单位的网络安全日常维护工作,包括IP地址管理、病毒防范、网络及硬件设备的故障排除等。同时网络安全管理员应对网络的运行情况进行安全检测,认真做好网络系统运行记录,如网络是否顺畅、网速如何、数据丢包情况等,如出现异常现象应及时与上一级技术管理部门联系。同时,实行网络安全管理“三联动模式”即:计算机使用人员、分局网络安全管理员、县局技术人员三者联动。计算机使用人员发现网络异常情况,向分局网管报告,分局网管能及时处理的及时排除,如不能排除的向信息中心报告,信息中心安排人员及时处理。从而缩短网络故障的处理时间,提高分局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建立网络安全应急处理预案机制。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主干网故障、计算机病毒感染。

主干网故障应急处理预案可包括:网络设备损坏、通信链路中断、设备软件损坏、人员操作失误、防火墙损坏,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应急操作步骤。为了提高应急处理的速度,提高应急响应工作组成员对网络系统事件处理的熟练程度,应定期对预案进行演练。要通过应急演练预案熟练掌握网络系统线路故障排查技巧,确保能够迅速进行故障诊断,熟悉内部网络线路位置。

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预案以预防为主、及时隔离、全面根除。启动本预案以后首先应该判断确认信息系统是否感染计算机病毒,包括监测分析重要主机、网络流量,是否存在异常等等。在确认有重要主机感染计算机病毒之后,应将被感染主机进行隔离,以免其进一步扩散。如果县局服务器感染计算机病毒,应将服务器进行隔离杀毒,启动备用服务器。在启用备用服务器之前,应对备用服务器进行安全加固,确保其不会被计算机病毒感染。如果是下属单位感染病毒,通过网络对县局信息系统造成较大影响,则隔离该单位网络,由该单位进行杀毒。在对病毒源隔离之后,即开始杀毒工作。当本单位技术力量无法完成时,应及时请求上级局信息安全支援中心支援。杀毒工作完成之后,应升级各主机病毒库,并对各主机进行加固。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确认计算机病毒被彻底清除,并完成各个主机的加固工作,保证不会再次感染。在确认计算机病毒被彻底根除之后,可恢复系统运行。

三是建立重要数据备份机制。对一些重要数据,比如主交换机设置参数、防火墙设置参数、数据库要进行备份,全面记录了各项软、硬件设备的技术性能、安装日期、配置参数并异地保存,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使重要数据均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同时对机房设备资料以及各楼层交换机和结点信息也要严格保管,为日常维护管理提供了详实的技术信息。

四是建立网络安全培训机制。网络安全管理员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对系统的安全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基层网络安全管理员要定期参加网络安全培训,通过安全培训,优化基层网络安全设置,堵塞网络管理漏洞,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基层分局内部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培训工作,让更多的干部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

五是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与电信部门建立定期安全评估机制。安全评估机制可包括:通讯线路定期巡查,机房管理安全评估,机房设备安全评估,机房环境安全评估。通过对网络各结点的全面体检,综合评估网络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六是建立网络安全日常考核机制。加大对基层分局网络安全日常考核,将IP地址管理、内外网计算机管理、内网杀毒软件安装和升级、以及网络安全运行监控台账的记录情况列入日常考核。

4.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四

中国消防在线 | 时间: 2007-07-18 | 文章来源: 宁夏 赵东铂

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文件,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农村大多数都建造了平坦的水泥路,自来水也通到了各家各户,原本零乱分散的村庄正在朝着新规划区集中。然而,在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中,消防安全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笔者通过调研,对新农村建设中消防安全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村道路入口处设置了隔离墩。新建村为了保护村内道路,在村道路入口处多数都设立了水泥墩,不让大型车辆进入,发生火灾后消防车辆也就无法畅通无阻的进入村内实施灭火,延误了扑救初期火灾的时间,致使小火酿成大灾。

2、新建村没有设立消防栓。为了节省经费,各新建村在安装自来水的过程中仍然没有考虑到安装消防栓。村内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消防车依旧需要到城市的市政消火栓取水,来回几

十里路,宝贵的灭火时间全白白的浪费到了运水的路上,致使火灾损失加大。

3、新建村规划不合理。为了节省土地,规划部门在规划新建区时,规划的农民住宅建设密度太高,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且连体住宅户数目过多,也没有设置防火墙。一旦其中一户发生火灾就会造成火烧联营的局面,增大了火灾危险性和火灾损失。

4、存在闭门造车,凭空想象的现象。在新农村建设中,因消防部门没有主动参与,地方各部门有不主动了解,消防安全工作方面出现了闭门造车、凭空想象的情况,使消防安全工作跟不上整体建设进度不说,有时存在不是消防安全设施达不到要求,就是消防安全设施过多,造成浪费。

5、消防部门指导不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的虽然有消防规划,但因为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消防部门没有及时的进行检查指导,致使没有按照消防规划施工。

二、主要对策

1、及时掌握情况。做为消防部门一定要及时的了解本辖区内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主动到相关部门了解规划情况,铭记于心。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主动汇报,提出建议。根据掌握的辖区内新农村建设规划情况,针对消防安全工作情况主动向市、县和各乡镇领导汇报,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包括村消防车通道、房屋防火间距、消防水源的设立和防火巡查队伍的建立等方面消防工作的意见,使新农村建设开工前就有合理的消防规划,不留先天性火灾隐患。

3、加强检查指导。在新农村建设中消防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指导,查看各新建村是否按照即有的消防规划进行施工建设。

5.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五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是动物性食品安全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污染物.兽药残留不仅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引起细菌耐药性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还可通过环境和食物链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从而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并成为我国动物性食品出口的主要制约因素.

作 者:刘德炎 Liu Deyan  作者单位:景宁县畜牧兽医局,浙江景宁,323500 刊 名:浙江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ZHEJIANG JOURNAL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09 34(2) 分类号:S851.4 关键词: 

6.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六

1目前湘潭县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隐患

1.1动物疾病成为畜产品安全的主要威胁

据统计,2006~2015年来湘潭县因发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发病死亡的生猪每年近4万头,对畜牧业的发展和肉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1.2环境污染造成畜禽产品污染

生猪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并滋生蚊蝇,生猪粪便没有经过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将导致生猪生长环境变劣: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严重影响着家畜健康,造成猪肉产品污染。湘潭县大部分生猪养殖户是从散养户逐步扩大到规模养殖,因而栏舍布局存在不规范、栏舍破旧,无专项粪污处理设施,人畜混住现象普遍。到过石潭镇古城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那里居民房屋前、后、左右大部分是猪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难闻的臭味,饮水中也有一股猪屎气味,农田、屋前屋后到处堆积着猪粪,给人一种肮脏、腥臭的感觉。

1.3动物防疫队伍不能完全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县畜牧水产局现有在编人员57名,自1998年后就一直没有进过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只有26名技术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且年龄老化。2013年来的机构改革,乡镇动物防疫机构划归乡镇主管,县局主要是业务指导,目前17个乡镇动物防疫站只有67名专职动物防疫员,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也不足2/3,全县共有645个行政村(下简称村),配备村级动物防疫员484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224人,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164人,大专文化程度的94人,本科文化程度的2人。其中30岁以下村级动物防疫员23人,30~39岁的93人,40~49岁的199人,50~59岁的95人,60岁以上的28人。2013年全县出栏生猪226.27万头,家禽出笼389.55万羽,牛出栏2.78万头;羊出栏6.75万头,占按统计数养殖量60%为规模养殖由养殖户自行免疫或乡镇动物防疫员免疫,尚有90.508万头猪、155.82万羽禽类以及1.112万头牛、2.7万只羊由村级动物防疫员免疫,按猪免疫口蹄疫、猪瘟、蓝耳病三针,家禽免疫禽流感一针,牛羊免疫口蹄疫一针计,共需免疫431.156万针。有的还协助从事畜产品安全监督工作,工作量大,条件艰苦、待遇低、劳资关系无保障,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动物防疫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2目前湘潭县畜产品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隐患

2.1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安全意识淡薄

2005~2006年湘潭县由于部分养殖户非法使用“瘦肉精”而先后二次被广州市禁运生猪累计达八个月之久;2007年由于石潭镇几个屠宰户非法屠宰、加工、销售、运输病死猪及其产品,先后被《潇湘晨报》、《长沙晚报》曝光;2015年5月14日,湖南经视“大调查”栏目以“湘潭一肉联厂黑心猪肉畅销市场”为标题,对湘潭县杨家桥镇杨家桥友谊肉联厂进行的报道,反映了“生猪产品注水”、“屠宰病死猪”、“黑心母猪肉流入市场”等六类问题;因缺乏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加之违法成本低,而违法所得利益高,一些不法分子就不惜铤而走险。

2.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亟待加强

湘潭县生猪存栏量约122.8万头,家禽存栏约170万羽。在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情况下,按照养殖生产和强制免疫过程中正常死亡计算,预计全县每年都会有4万头左右生猪、34万羽家禽死亡。但每年上报到局办公室的生猪死亡头数不到3万头,家禽死亡基本上没有人上报,乱丢乱弃。在出现重大动物疫情大量死亡时,无害化处理不规范。部分养殖场(户)主对病死畜禽主要采取掩埋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因选址不合理、掩埋不深、消毒不严、处理不彻底等问题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等造成污染,也给动物疫病防控留下隐患。加之湘潭县目前还没有建设好无害化处理站,病死动物从农户到销售、加工、流通、餐桌有利润空间,不法分子顶风作案也不足为奇。

2.3缺乏畜产品安全监测专业技术人员与设施保障

湘潭县虽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但没有专门的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人员,对生猪畜产品的检测停留在简单的“违禁药品”尿样快速检测,有害微生物超标、化学物质污染等必须送省市检测。当发现疑似问题动物需要封存监控,到检验结果出来,这期间时间长、成本高,监控期因细菌、病毒、应激等原因导致疫病的发生,引发很多社会矛盾,给监管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利。依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之规定,国家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湘潭县就易俗河有定点屠宰点,日屠宰量约60~100头,检疫员仅凭经验、凭感观判断;乡镇仍以个体屠宰户自宰自销分散经营,屠宰户基本上没有申报检疫的意识。畜产品安全监管还停留在眼看、鼻嗅、手摸阶段。

2.4监管难度大

一是监管难以到位。湘潭县虽是养猪大县,但规模化程度还不高,养猪业牵涉千家万户,只能停留在重点区域、重点阶段、重点目标的监管上,对年出栏1~99头的散养户,从家庭饲养到加工、食用等整个过程还缺乏有效的监管。二是监管对象数量庞大。涉及到17个乡镇3万多农户,监管对象庞大。三是违法成本较低。农产品行业违法成本较低,获利空间较大,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故意违法现象频发。

2.5监管力量不够,监管难以到位

近几年湘潭县在畜产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范围大,违法行为隐蔽,力量不够,人手有限,适应法律困难等诸多原因,致使监管难以到位。2015年5月14日,湖南经视“大调查”栏目以“湘潭一肉联厂黑心猪肉畅销市场”为标题,对湘潭县杨家桥镇杨家桥友谊肉联厂进行了13min的报道,其中就有“不凭耳标入场”、“随意发放检疫标识”、“检疫申报”等因监管力量不足监管难以到位的问题。

3对策建议

3.1制定标准,实施安全生产

组织技术力量抓紧制定生猪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屠宰加工贮存技术规范、肉制品卫生质量标准,用技术标准指导安全猪肉产品生产并对猪肉产品生产实施“从原料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同时要实施“档案牧业”,对原料、饲料、预混料、添加剂、猪种、饲养、防疫、用药、屠宰、加工、运输等全过程要有准确记录,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解决。提高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水平,增加畜产品花色品种,不断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在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品质控制,确保产品质量。

3.2创新防控模式,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坚持以防为主的疫病防治方针,根据饲养方式,坚持“分类指导管理”的原则,切实抓好基础免疫工作,保证畜禽群体常年保持较高的免疫密度,健全规模养殖场强制免疫监督检查制度、散养动物免疫申报及回访登记制度等长效机制。加强疫情检测和排查,及时有效防控疫情。

3.3加强监测、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其履职能力

一要充实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监测水平,杜绝无本专业知识的人员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建议从大专院校、科研场所、企业引进一批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二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农产品安全执法人员,并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三要增加投入。添置必要诊断设备,开展快速检测业务培训。

3.4建立肉食品安全监管红黑名单监管机制

汪洋副总理指出,要加快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红、黑名单制度,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损的激励机制,让不讲诚信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一要建立畜产品安全信息采集制度,二要建立畜产品安全认证管理制度,三要建立畜产品安全红、黑名单“两同时”通报制度,四要建立畜产品安全红、黑名单奖惩制度,五要建立畜产品安全信息公众共享制度,形成社会各方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

参考文献

[1]丁方玉,邓荣,等.动物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探讨[J].湖北畜牧兽医,2014,35(12):88-89.

[2]孟建斌.关于动物性食品安全监管的探讨[J].榆林科技,2007,(5):33-35.

7.动物检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篇七

动物检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1】

[摘 要] 动物检疫是防控动物疾病、切断传染源的重要措施,也是畜牧业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国动物检疫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能够实现科学防治动物疫病的一个主要的环节,而且我国的检疫工作是一项有着很强的管理性和科学性的工作。

本文就动物检疫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动物检疫 食品安全 问题 对策

一、 动物检疫的作用

1.动物检疫是保证动物食品安全的关键

对于动物检疫来讲,它是保证上市动物产品安全的第一关口,它的工作尽职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让广大的消费者吃到健康放心的肉食产品。

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促进社会的经济协调发展上来讲,动物检疫也是不可或缺并且是不可不重视的一个部分。

动物防疫能够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保证动物食品安全的关键。

2.动物检疫是科学防御疫情的重要手段

实行动物检疫工作,是科学防御疫情的重要手段。

我国目前的动物检疫工作,由于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地方并没有真正的实行动物检疫。

所以,认真严格的执行动物检疫工作,有利于规范我国的畜牧业市场。

只有从根源上就开始严格把关,加上之后进行的规范有序的动物检疫,才能真正的利用动物检疫起到切断传染源的作用,才能为广大农牧民和消费者谋求最大也是最健康有益的利益。

当然,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动物检疫工作与养殖业市场并没有达到标准,甚至离标准要求相距甚远。

在下文中,我们将着重分析目前动物检疫与监督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 动物检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分析

1.1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水平有待改进

动物检疫是一项技术性、法制性很强的专门性的活动。

在以前我国动物免疫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时代,动物检疫一直没有得到本应该的重视。

因此,从业动物检疫的人员一般都是专业素养不是很高,工作经验不是很足的人。

这种情况大大阻碍了动物检疫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1.2 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市场的检查力度不够

我国的法律赋予了政府检疫的职责,但是根据动物检疫工作的内容分析来看,动物检疫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与单位齐心协力,互相合作来完成。

政府在这项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统筹全局,宏观调控。

此外,我国国家法律在动物免疫中颁布了众多的法律条款,但是由于这些法律针对性不强,过于泛泛而谈,难以发挥作用,所以使得负责的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导致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1.3 饲养的方式比较复杂,产地检疫力度不够

产地检疫是动物检疫最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方式,对于遏制疾病的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具有分布范围广、差异大缺少周期性等特征,这加大了动物检疫工作的难度。

加上之前提到的我国动物检疫方面的法律不健全,有些养殖户与商贩私通,躲过产地检疫,加大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1.4 检疫设备落后,坚定结果权威性不强

由于我国的动物检疫工作起步比较晚,各种检测手段和仪器还不够先进,对于检疫工作的准确性与权威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问题分析

2.1检疫过程和执法行为不规范

在上文中我们就有提到,目前我国的动物检疫因为起步晚,受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工作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对我国畜牧业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

在这个大问题背景下,我们会发现,很多检疫人员的检疫过程非常的不规范,并没有按标准的程序认真负责的执行工作,导致动物检疫成了一项形象式工程,没有实质性的工作意义。

2.2执法人员检验监督意识薄弱

我国的动物检疫工作效率极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经费资金不足,加上技术水平又相对的落后,使得设备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因此检测水平自然不高。

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很多重大隐患无法及时检测出来,一旦存有隐患的畜产品没有被检测出来,却流通到了市场,对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所以,我们会发现,我国的肉类食品市场并没有一个一定的保障。

2.3监督机构不合理

由于专业不对口,工作安排调动等原因,很多领导对于动物检疫工作没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对工作的流程进行也是处于一个比较松懈,不严格的状态。

由于领导的疏于管理,检疫人员的负责任程度不够,所以整个部门就会处于消极怠工状态,对动物检疫工作的监督实行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 对于动物检疫工作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实行区域化的卫生管理制度

动物检疫工作关系着生命健康等问题,因此卫生方面一定要严格加强管理。

那么在管理过程中,制度的制定与实行是相当重要的。

实行区域化的卫生管理工作,各个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处理也比较清晰,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

对于畜产品在各个市场和地方的流通,监督工作一定要实行到位。

本地区产区流出需要保证质量卫生安全,外地流入本地,需要再次做检疫工作,确保肉类食品的安全。

为了让民众放心商品的安全,让检疫制度更加公开透明化,我们可以效仿国外的制度,做好检疫工作的没一条记录,并建立相关的网上信息查询平台,方便民众查询产品来源等信息。

2.对检疫人员普及法律道德知识,提高意识

很多检疫人员对于法律道德方面的知识了解比较少,所以这面的知识需要加强。

只有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之后,才能够提高执法意识,更加严格的执行检疫制度。

3.对于卫生监督与动物检疫实行分工责任制

卫生监督机构是实行动物检疫监督的主体,为了防范动物疫情,动物疫情的检疫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制度。

两个部门都非常的重要,且又密不可分,所以二者之间应当责任分明,在工作时做到相互执行,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四、结语

动物检疫工作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要求动物检疫工作人员必须要根据我国的动物防疫病的防治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的将检疫执行力和卫生监督工作结合在一起,协调二者关系,共同为肉类食品安全服务。

本文首先介绍了动物检疫重要的作用,接着分析动物检疫的现状和问题,最后对出现的问题作了一个详细的应对措施分析。

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安全问题牵动着人们的心,动物卫生监督的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江城县的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必须不断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的质量和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动物检疫工作,动物检疫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事关整个动物卫生的监督工作,动物检疫工作是否到位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对动物检疫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解决。

8.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八

近年来,政务公开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阳光用权、提升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公开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仍存在于少数部门,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形式多实质少,结果多过程少,原则多细节少,公众被动接受多、主动申请获得少,“正面”信息多、“负面”信息少。本文以我县为例,就政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存在问题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一是“两头热,中间冷”。往往是各县级部门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热情较高,主要领导对公开的形式、内容等多次进行安排部署,干部群众对政务和村务公开的呼声也较高,但少数基层站所、窗口服务单位、镇村对公开认识不足,持观望态度;二是“温差较大”。各单位、镇村之间受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单位的经济条件以及负责公开具体工作的人员素质的影响,导致政务公开工作发展不均衡。在县人民政府网政务公开栏目链接到的37个乡镇和部门中,有的部门公开内容详实丰富,部门动态、机构设置、文件发布、行政许可、人事公开、财务公开等内容一应俱全,且有专人实时动态监管,有的部门却只有单位简介,其它栏目都成了盲区,且常年无人更新;三是“时冷时热”。同一个单位或村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平衡,少数部门在安排政务公开时搞“一阵风”,工作部署之初干劲十足,公开内容较全面,更新较及时,但时间一长就变样了,内容陈旧,无人更新,往往是单位领导重视时连开“夜车”,第二天栏新、内容新、形式更新,领导不过问,则无人问津,甚至有少数单位政务公开栏已沦为小广告张贴栏。

(二)公开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够。一是公开脱离重点,做表面文章。从县政府门户网站、子网站公开的具体信息看,应重点公开的政务信息存在“三多三少”,即:公开政策法规多,公开涉及资金管理、救助补助的少;公开部门职能、机构设置的多,公开部门履职信息少;公开工作事项多,公开具体措施和效果少。有的单位在面对反映权力运作的重点内容时设法回避,对干部关心的人事安排问题,搞“暗箱操作”,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项目建设、集体土地出租、集体资产流向等搞半公开、假公开或只公开总目不公开细目,甚至合并项目公开、转移项目公开,公开内容失真。有的单位为了显示政绩,只公开成绩,不公开问题。二是只公开结果,不公开过程,以事后公开代替事前、事中公开。部分单位在面对城乡低保、危房补助、项目建设等重大决策时只公布结果,对于决策过程却只字未提,导致政府公信力一降再降。特别是在面对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时,少数部门主要领导的第一反应是低调处理,往往留下一段官方信息的真空期或模糊期,从而导致谣言四起,对事件本身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公开载体较滞后。目前我县各部门的政务公开一般采用公示栏、广播、会议、文件等传统公开方式,虽有少数部门开设有网络公开平台,但和全省其他县区政务网站相比较而言,从网站内容、网站功能、网站质量、公共设施、公众参与程度等11个指标来看,我县仍处于发展型网站,在跨网站链接、时间便利性、弱势群体可访问性、受理速度等方面仍较为滞后,如不具备弱势群体的访问和服务功能,对一些调查、投诉、提问等交流平台的问题处理速度较慢,一些问题虽然显示状态为已处理,但并不能看到具体回复情况,在线处理业务和投诉的功能也相对较差。

(四)公开工作的程序不规范。政务公开工作要求按照“提议—审查—确定—公开—反馈—建档”的程序进行,有的单位公开内容未通过规定程序审查,仅由办事人员找出相关内容,主要领导一批,字一签,有的字还没来的及签就上墙公示了。有的单位认为公示上墙就万事大吉,没有建档,没有主动接受群众的质询,往往是只公开不反馈,只开花不结果。部分单位政务公开的时间和次数随意性较大,半年甚至一年才公开一次。往往是上级不检查不公开。有的单位以“定期公开”为借口,对一些突发性、临时性的事务没有及时公开,造成年初工作年终公开。

二、原因分析

(一)个别干部的“官本位”意识严重。一方面,少数干部对政务公开的认识不到位,怕暴露问题、怕揭短、怕麻烦、怕引发矛盾,引起上访,从而不愿或不敢公开;另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臣民意识”、“服从意识”思想的影响,少数干部“只唯上不唯下”,把政务公开当作上级部门交给的任务,一切按要求行事就可以了,至于是否达到了公开的效果则无关紧要。

(二)群众对政务公开的参与度不够。一是部分群众缺乏常念“紧箍咒”的意识,对政务公开工作参与热情不饱满,监督意识不浓厚,监督的气氛不活跃。往往对公开泰然处之,漠然置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部分群众缺乏念好“紧箍咒”的能力,由于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的参差不齐,很多群众对财务收支状况、资产流向等公开内容一知半解,只知道公开了,具体公开效果如何往往说不清。

(三)知识结构受限。我县现在处于领导岗位的,特别是单位正职人员,都在30岁以上。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30岁以上的网民占总网民的63.9%,而党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仅占整体网民的0.5%,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还有部分领导干部不会上网或者忙于应酬疲于上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务公开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

(四)管理人员匮乏。目前我县各部门管理政务公开的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尤其是镇村一级,工作任务繁杂,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加之干部队伍的青黄不接,导致公开工作疲于应付,无力创新。特别是要实现政务信息电子化,就势必要加强机关网站的建设,除了有服务器、电脑、光纤接入等硬件设备和一流的软件编程人员外,更需要有一流的组织、指挥、协调、推进网站栏目设置和内容建设的领导者。资金、技术和人员的限制让很多部门对电子政务望洋兴叹。

三、对策措施

(一)抓好政务公开的关键环节。一是强化公开重点,根据各部门的权力运行流程图和廉政风险防控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务公开内容,实行“套餐+自选”的公开方式,把人权、事权、物权、财权等容易滋生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等消极腐败问题的事项和环节作为公开重点;二是创新公开形式,把传统公开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既用好会议、文件、简报、公开栏等传统手段,又要积极探索运用网络、电视、电子显示屏等信息手段实行公开的方式,县级各部门可较多运用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电视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公开,乡镇和社区可以采用政务公开栏、远程教育等形式,村组可运用公示栏、村民大会、广播、党员活动室等形式;三是规范公开程序,各部门在政务公开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群众反映意见建议的收集整理、整改落实和反馈工作。

(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一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精简审批事项,该下放的下放,该调整的调整。减少审批环节,按照能减则减、能合则合的原则,简化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进一步创新审批机制,推行联合审批,建立帮办领办机制;二是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将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转让、产权交易、政府集中采购等全部纳入,做到“统一交易平台,统一发布信息,统一评标专家库,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交易规则,统一管理监督”;三是积极做好政务大厅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由窗口办事机构统一受理各类行政审批,办理结果统一窗口发送达申请人。统一部门业务办理、受理标准,明确办理各种业务所需提交的基础材料、办事依据和办理时限等,积极推出各种便民措施,如办理结果手机短信通知,办理过程、结果网上查询,行政审批事项网上预约登记等,提高政务公开水平;四是适度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加快推进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电子政务”网络,对各部门的公务接待、公车管理等定期在全网公开。

(三)加快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一是加大对部门互联网建设硬件设施的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大力发挥网络系统信息量大、更新快捷、查询便捷、互动性强、传播广泛的优势,将其作为政务公开的主渠道,完善、充实网站政务公开栏目和行政管理系统政务公开版块,定期登载政策法规、办事程序、信息动态等,推行网上答疑、网上受理投诉,做到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分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发挥信息系统中在政务公开中的核心作用;二是加强对政务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尤其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突发事件过程信息公开能力,确保各部门政务公开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9.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九

安全评价工作中交流协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交流协作在安全评价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安全评价工作不断发展的动力.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安全评价工作中交流协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作 者:赵昊坤 郭忠林 ZHAO Hao-kun GUO Zhong-lin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刊 名:矿业工程 英文刊名:MINING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9 7(6) 分类号:X913 关键词:安全评价   交流协作   局限性   问题及对策  

10.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

一是少数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不强,党性不纯

主要表现在:有的对群众感情冷漠。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如今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亲近的是老板,疏远的是群众;维护的是开发商的利益,损害的是群众的利益。有的私心作怪,与民争利。凡事先考虑个人利益,置群众冷暖于不顾。有的无视社会公德,生活腐化,热衷于在美容店、洗头坊、按摩院、舞厅里消磨时间,甚至搞婚外恋,包二奶。有的法纪观念淡薄,是非界线不清。

二是对重点行业、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监督缺乏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行业特点的特殊性,造成存在一些行业“潜规则”,索要、收取回扣等现象普遍存在,在人们的意识里已见怪不怪,甚至于在有些人的意识里,认为是正常的劳动所得,是合法收入。

三是权力运行的不规范,制度落实不到位

民主集中制在一些地方单位变味。“一把手”的权利普遍比较集中,自由裁量权大。有的“一把手”执行民主集中制不认真、不严肃,甚至独断专行,习惯于搞“一言堂”,我说你听、我定你干,使集体领导流于形式。有的班子成员出于种种原因,对“一把手”的一些错误意见也一再迁就,政务公开落实不力。有的把政务公开仅仅理解成“结果公示”,公开不彻底、不全面、不及时、不规范,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有的甚至不够真实,搞假公开,政务透明度依然不高。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中没有认真实行公开,只公布结果,不公布过程,使决策过程仍然处于暗箱操作之中,群众参与决策的程度有限。廉洁自律制度落实难以到位。近年来,出台制度不少,但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针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政绩观、群众观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着力在构建自律防线上下功夫

教育要有的放矢,注重效果。要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侧重群体性的集中教育向加强因人而异的个别教育转变;从侧重一般性的泛泛而谈向注重在特殊时期的有针对性提醒转变;从侧重单边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在总结少数领导干部犯错误教训的基础上,对新提拔和转任的领导干部,在任前逐个进行廉政教育谈话。谈话时,先由新任领导干部进行述廉,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廉政教育谈话和制度告知,最后由其作书面廉政承诺,并在周年“谈话纪念日”进行回顾。推行公开审理工作,开辟纪律教育新渠道,增强纪律教育的感染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以案论纪的优势,建立和完善重大案例通报制度,及时解剖典型案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把它列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课,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不断减少以权谋私的机会与空间,着力在构建制度防线上下功夫

针对腐败易发多发的环节和问题,不断推进以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的进程。要重点督促职能部门细化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理清集体权限与“一把手”权限、“一把手”权限与其他同志权限的界线,落实好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度,避免在重大事项上“一把手”说了算,从程序和制度层面防止以权谋私的发生。要重点落实好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要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治制度成为摆设。同时,要着眼于制度创新,从有利于廉政建设出发,积极探索用市场化改革办法,解决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老大难”问题。

三是要坚定不移的查办大要案,着力在构建纪律防线上下功夫

11.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一

随着“两推直选”全面推开和新《村民组织法》的实施,我县全面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但在工作中,也存在的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是选民认识与民选制度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偏差。当前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反映在村委会直选中, 不少村民对村委会班子的选择并非出于主动, 对候选人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的关注或与自己的亲疏远近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有的村民存在着“事不关己”的心理,不去参加投票;有的过多地考虑本组、本族的小利益,投票意向感情因素占先,特别是在合并村本位思想表现的尤为明显;还有一些村民贪图“私利”,容易受“小恩小惠”的驱动而改变个人意志。不能“依法行权”,影响了换届选举的广泛性和民主性。

二是参选目的多元化,使得选情更加复杂。虽然大多数参选者是为了发展村级经济和公益事业,为村民谋福利,但也有少数人则出于“私利”而参与竞选。有的是为名,有的为利,有的为了“争口气”,有的为了政治前程。参选目的的多元化,使得此次村级换届选举不论党组织换届还是村委会换届,不论是书记(或主任)

还是委员竞选,不论富裕村还是贫困村,竞选参与面和激烈程度都明显增加。全县61个村,一次选举成功的有54个村,经过二次选举的有7个村,这给我们的换届选举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三是政策法规不明确,导致贿选现象不好界定、难以处理。对于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如送一包烟、请一顿饭,甚至送少量礼物、现金等,到底算不算贿选,既无法规条文也无文件规定,而且查处难度大,使得贿选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呈现出愈演愈烈趋势,严重影响着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公正性,也在基层党员群众中造成了一定的反面影响。

四是对于选举中的一些硬性规定,部分村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如在“公推直选”中,一些候选人在“党员推荐”环节中得票较高,但在接下来的“群众推荐”中得票较低,从而失去竞选资格的,造成少数经验丰富、能力强的村干部选不进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再如女性代表比例问题,此次我县女性代表比上届多出597人,这对于一些人口较少的村,具备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妇女原本就不多,想要达到村民代表中女性代表需达到三分之一以及村委中有一名妇女的要求,就难免出现对女代表和女干部降低要求的现象。又如在村委换届选举中,在推选村民委员会候选人后,出现得票较少的候选人自动放弃的现象,给接下来实现差额选举的要求增加了难度。

五是后继乏人情况仍然严重,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一时难以实

现。由于多种因素,村干部老龄化现象严重。一是外出“能人”考虑经济因素,不愿当“村官”;二是个别村长期没有发展年年青党员,致使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村干部后继乏人;三是一些优秀的后备干部由于锻炼的机会少,群众了解不多,再加上在选举时,对群众宣传不够,不能获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致使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一时难以实现。以旌德为例,换届后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48.14岁,比上届高出3岁,村委委员平均年龄45.28岁,比上届高出1岁,在新当选的184名村委干部中只有1个是“80后”。

同时,在以往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宗族派性势力干预、历史遗留的问题的影响、外出选民参选率不高、选举开支过大等问题仍然存在,不容忽视。

二、思路和对策

一要进一步强化领导,用强力的组织引领换届选举工作。强力的组织是关键。一要注重发挥好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的政治优势,形成选举中的正气和主流,防止和抵制各种违法行为。如通过调研反映,在这次村委换届选举中,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选委会主任的规定,就得到基层党员群众的普遍赞同。二要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所有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换届选举的方法、程序,切实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骨干队伍,真正担当起把关定向、工作指导的重

任。三要乡镇党委政府对提名产生初步候选人、审查通过正式候选人和正式投票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真正把那些作风正派、能力较强、工作扎实、群众信任的人确定为候选人。

二要进一步广泛宣传,用良好的氛围促进换届选举工作。良好的氛围是前提。一要积极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目的意义、法律法规和程序方法等,真正让群众明白、积极参与,引导群众正确对待选举,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二要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介绍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工作能力和政绩,让选民更进一步了解候选人。三要尽可能联系外出有选举权的村民,告知他们的选举日期和相关事宜,努力让他们及时回来参加选举,以体现更多数人的意志。

三要进一步排解矛盾,用和谐的环境助推换届选举工作。和谐的环境是根本。农村集体资产发包、低保申报、计划生育审批等问题,如果没及时有效处理,势必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有人会利用换届选举之机闹事,制造麻烦,对换届选举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换届前一定对村民怀疑的一些历史遗留等影响村民选举情绪的焦点问题,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开展调查,对查出的问题要坚决纠正,对违法乱纪的要坚决处理,用详实、权威的结果“还权于民”。如我县在这次换届前对重点村、难点村提前开展了整顿工作,从最后的效果来看,全县6个后进村的换届选举工作都进行平稳。

四要进一步跟进监督,用权威的力量确保换届选举工作。有效的监督是保障。一要积极推行观察员制度,严历查处换届选举中的拉票、贿选等违法行为;二要增量扩容监督主体,在现有基础上,尽量吸纳乡镇人大代表、新闻记者担当观察员,扩大监督的主体范围;三要充分发挥农村长期形成的自然关系的规范、监督功能,以村规村约去加以规范;四要耐心做好落选村干部的思想工作,用“晓知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教育他们正确对待选举结果,稳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落选不落后,落选不落志,甘当铺路石、马前卒,支持新班子工作。

五要进一步培养后备,用充足的人才提升换届选举工作。一要继续加大村干部培训力度,采取举办培训班、选派参加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村干部的文化层次和工作能力。这次换届后村干部文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就得益于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和连续四届村干部大专班的举办。二要多渠道选拔优秀人才广开选拔渠道、扩大选人视野,注重从致富能人、农村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三要注重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平时有意识地安排在村级配套组织、群团组织等进行实岗锻炼,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赢得党员群众的信任,有效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如我县在2010年,就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开展村级后备干部推荐工作,建立起一支拥有254人的后备干部人才库,为今年村级组织换届奠定基础。

三、几点建议

1、关于代表人数问题。如我们这样的山区小县,一个村的人口一般都在1000-2000人,年轻人大多外出,代表人数过多,则会增加决策难度和成本,建议代表人数由各市或者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来确定。同时,对三分之一女性代表的要求,建议只作为指导性意见,不作硬性规定,这样有利于保证代表的素质。

2、关于候选人资格问题。建议上级组织、民政部门对候选人资格作出作出明确、详细的补充规定,比如对违反党纪政纪及触犯法律被处罚的,在选举和被选举时应受到什么限制,限制的程度、范围、时限等,应作出明确规定,这样有利于对候选人的资格进行把关。

3、关于换届选举经费问题。对一些山区小县,村民居住分散,建议上级加大对经济困难村换届选举工作经费的补助,这样可以减轻三年一换届给村级带来的经济负担。

12.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二

对策

摘要:近年来警察执法过程中出现伤亡现象日益增多,对民警及其家人带来了极大地伤害,使人民对公安队伍失去了信心。出现的这些伤亡,原因在于我们民警自身警务素质不够强,在执法过程中战术的运用、警务技能的使用、安全意识、体能等都是造成民警伤亡的最直接杀手。因此加强民警战术、警务技能、体能的训练,以及增强民警的执法安全意识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执法民警、伤亡原因、对策

一、民警伤亡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利益群体多元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涉枪、涉爆、绑架人质等严重暴力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等日益突出。而且犯罪分子多成帮结伙,携带枪支、匕首等凶器,暴力拘捕、袭击甚至报复公安民警的情况也十分突出。犯罪分子持枪、持械作案,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使执勤民警遭到暴力袭击伤亡的事件不断发生,给一线民警的执勤活动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统计数据显示,1981年至2010年,全国有10414名公安民警因公牺牲,15.7万余人因公负伤。“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182人,因公负伤15734人,平均不到1天就有1名民警因公牺牲,每3个小时就有1名民警因公负伤。袭警事件目前越来越多,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公安民警的执法效率和形象。在执法过程中,被撕坏的是警服,被打掉的是警帽,被侮辱的是民警个人,但被亵渎的却是神圣的国家公权及法律尊严。

2009年8月4日下午,闵行公安分局民警在处置一起外来务工人员家属与施工方纠纷时,突然遭到暴力抗法,有6名民警受伤,其中1人伤势严重。

2009年8月28日下午桐城市一民警在盘查3名犯罪嫌疑人时遭到袭击,随身携带的枪支(64式,子弹2发)被抢,一民警受重伤当场晕倒。

2009年8月29日电 27日21时20分,新疆喀什地区公安民警和工作人员在伽师县调查案件时,遭到数名犯罪嫌疑人袭击,导致2人牺牲,5人受伤。

有调查称:中国一线民警平均每天工作11至15个小时,平均三周才能休息一天。而另一份资料显示:近20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达6000余人,负伤10万余人,“天天在牺牲,时时在流血”,执法民警生命权难以得到保障,给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安民警正常的执法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不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和建设和谐社会。警察已经成为和平时期最具有危险性的职业。高强度工作,超负荷运转,却面临着如此恶劣的执法环境,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被和平岁月的温风润雨轻淡已久的风险意识亟须在血的教训面前幡然甦醒。执法民警生命权难以得到保障,给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安民警正常的执法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不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和建设和谐社会

二、警察执法过程中伤亡原因

(一)、民警基本素质能力不高 实地走访考察发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民警能力水平的基本评价是“追不上、打不赢、说不过”,反映我国民警整体素质能力水平较差。从实际案例来看,诸如山西浑源县公安局三名民警传讯一名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暴力抗法,两名民警被砍死,一名被砍伤,犯罪嫌疑人脱逃;安徽淮南市铁路派出所一民警枪支被抢,这些不仅反映了民警自身素质不高基本战术运用不到位。据此,***部长也曾批示:我们民警的职业素质到如此程度,如何去震慑罪犯,保一方平安?这些表明民警伤亡有增无减与其基本素质能力不无关系。

(二)、防护设施不到位 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警察穿防弹衣与其死亡情况

上图表表示,2000~2004年5年间,警务实践中民警穿防弹背心死亡人数占整个死亡人数的比例: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美国分别为0、0.25和19.50(见图表)。表明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大陆民警只要穿着防弹衣就可有效避免牺牲。而美国警察死亡比例较高,又恰好说明,在美国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科技进步,犯罪嫌疑人所持武器也随之先进,警匪交战El趋激烈,预示中国大陆民警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武器与防护装备。

(三)、法律的不健全 20世纪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颁布施行,为人民警察履行职责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人民警察的执法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实地考察中发现,迄今为止,却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与之配套。例如,在依法盘查过程中,就没有赋予警察对被盘查人进行必要肢体行为控制及强制检查其是否持有武器的权力,常常给被盘查人剥用

武器行凶抗拒以可乘之机,或以出示身份证为幌子掏枪打死打伤盘查人员;或拒服警察指令,矛盾升级、性质变化,袭击行凶,造成民警不必要的伤亡。这表明目前民警执法过程中仍缺乏法律保障。同时发现,在警务实战中存在当事民警并不熟悉法律,执法性质、程序不清,在执法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支持,而使矛盾性质转化与升级,导致不必要的伤亡现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

民警尚不能充分运用法律保障作用保护自身的安全。这些表明,无论是否具有法律保障,还是有法不懂或有法不依、不会合法利用,都有可能导致民警执法过程中的伤亡发生。

三、对策

结合以上原因分析可知,当前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伤亡现象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公安机关和民警应当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切实加强民警警务执法能力,尽量减少民警执法过程中不必要的伤亡。

(一)进行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 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实战训练基地,对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情景演练,民警要准确熟练的对突发事件进行判断,危情发生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警械武器来处理事件,而且还要保证使用的应对手段在法律上、战术运用上是正确可行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经验丰富的德国,他们在情景模拟上建立了以下几个场景,第一是假设警察最有可能遇袭的情况;第二是假设日常执行警务工作中存在的潜在危险;第三是假设突发情况超出了你的预料之外;第四是对假设的突发情况是采取防守还是进攻;第五是假设最有可能攻击警察的人包括醉酒人员、吸毒人员、精神病、有自杀倾向的人、被警察处理过的人、带有枪支的人等,然后将上述的情况混编成各种场景对受训人员经行训练。通过上述的训练,德国警察对情况判断的准确性和使用警械武器时机的把握能力提高非常有效。因此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我国警察的自我防护能力的提高将会让人拭目以待。

(二)、加强战术运用的训练

警察队组之间技战术运用的训练是保证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安全的又一重要方面,通常情况下警察在巡逻过程中都是两到三人一组再加一辆巡逻车,而警察伤亡多半发生在进行人身、车辆检查,超速驾驶检查,押运犯人,处理纠纷和暴力犯罪中发生的。所以在巡逻中,进行检查时要特别的遵循战术原则:第一、要提早亮明警察身份,检查时站位一定要正确,保持在安全距离以外,必须有一人专门负责安全保护,一只手必须随时做好使用警械武器的准备;第二、无论是在进行人身检查,还是车辆检查时一定要控制住被检查人的手。在检查过程中专门负责保护职责的人员,必须始终监控住被检查人的手。第三、遇到嫌疑人分散逃跑时,只追一人不能分开追捕,以免遇袭。第四、遇到黑夜,地形不熟的情况,不要盲目追捕,应立刻请求警力支援。在组织战术训练中,必须对每一名警察进行工作原则和战术原则意识的灌输和强化。

(三)、进行警械武器装备熟练运用的训练

当前基层民警都配发了单警装备,但许多民警对其装备使用的不熟悉导致了很少有人会带单警装备出警,造成发生突发事件无法及时处理,并且严重时还会危及执法民警的生命安全。为了减少因装备使用造成的这些不必要伤亡,应当对民警装备使用进行系统的培训,对每一名警察进行实战操作技术动作的训练,比如射击训练科目,应当包括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依法可以使用枪支的情况,枪支的构造及杀伤力、出枪速度、射击部位、射击时机的把握、射击距离的判断等;警棍的使用应当击打有效部位(不可对危及生命的地方进行打击);辣椒水的使用,应当在有效地距离内准确地喷射案犯的眼睛使其瞬间失去反抗能力;同时对上銬技巧也要进行训练。这些实战操作技术的熟练运用的训练,对保护警察自身安全极为重要。

(四)、执法民警有法可依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种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人们学法、懂法、守法维护法律尊严渐成社会风尚。民警依法执法,提高执法效度,已成为公安机关、公安民警、广大人民群众乃至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人民警察,既是护法执法者,但首先也必须是学法、懂法、守法者。只有充分读懂法律法规,切实依法执法,在各项警务实战中才会真正赢得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确保各项警务任务顺利完成,又能尽量避免民警不必要的伤亡,提高执法效度。因此,公安机关应加强对基层民警的法制教育,广大民警也应主动认真学习好国家的法律法规,切实从整体上全面提升人民警察学法、护法和执法能力水平。与此同时,根据系统管理的动态原理,国家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时,也应该本着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预测末来的原则,不断修订与完善有关民警执法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及安全保障的条款,使民警责、权、利更加明晰,以便履行职责并增强执法效度。

(四)、小结

公安民警肩负着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执法过程中,尤其是与各种犯罪嫌疑人进行较量的过程中,常有伤亡现象发生,且近年来,其伤亡人数有增无减。引起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的高度重视。当务之急应加强警务培训,切实提高民警专业素质能力,建立持枪警察制度,配备武装反应警车,增强防反能力,深入学习理解法律法规,全面依法执法,迅速提高执法效度,以此增强公安民警的整体实战能力,为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郝宏奎警察查缉战术2001 2.《公安教育》2003年第9期

上一篇:卫生局护士节慰问信下一篇:协议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