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文化与书法

2024-08-05

中石:文化与书法(精选5篇)

1.中石:文化与书法 篇一

文化书法与北大精神

北京大学的书法艺术传统深厚,可谓渊源有自,名家辈出。北大百年,书法实践和理论建设上有着艰难而辉煌的历史。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敬业精神,将切实地推动北大书法艺术教育与研究,并将为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的成立,这标志着北大确定了书法艺术学科,把书法艺术引入其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当中。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承继北大艺术教育传统,坚持自身的人文精神和书法文化特性,显示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特色。而北大广博的文化思想资源注入当代书法艺术领域,对当代东方书法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大学是大师汇聚之地,是思想和艺术传承之所。大学书法强调将中国文化精神通过书法高等教育传承下去,以影响莘莘学子的文化精神编码。因此,大学书法不仅讲求书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大学书法的本质意义在于其文化根基,以传达出当代学者对汉文字的审美书写和汉字文化圈的文化传承。《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书法有其深宏的文化为背景,正惟此,文化成为了书法的底色和生命,没有文化的书法仅仅是技法的展现而没有真正的生命力。那种仅仅张扬个性的奇思怪想的所谓反美学书法,同样违背了书法的文化精神。

北大书法重视书法文化而倡导“文化书法”,因为书法是东方文化中重要的艺术文化。东方书法精简为黑的线条和白的纸面,黑白二色穷极线条流变和章法演化,暗合中国哲学最高精神“万物归一”之道。书法是“汉字文化圈”高妙的文化精神活动,走出汉字文化圈以外如欧美也可能有写字,但是它没有将文字的书写转变成用柔软毛笔书写的高妙徒手线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书法是东方文化精神上的高迈境界——最能代表东方艺术和汉字文化圈的文化精神形象。

“文化书法”是北大书法所强调的书法教育纲领和书法文化身份的体现。北大作为中国教育的最高学府,在一个世纪的风云中坚持着重要的价值担当工作:一是思想启蒙解放,这是百年北大的精神魅力所在;二是学术前沿探索,全面地伸展着大学独特的学术触角,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并同世界前沿学科进行平等对话;三是文化艺术的精神重塑。二十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对艺术教育十分重视,不仅在北大讲授美学美育课,还在北大组织“音乐传习所”、“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等,聘请徐悲鸿、陈师曾、陈半丁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到北大授课和指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艺术熏陶。现代艺术在中国出现时就进入北大研究视野,这使得北大成了一所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多元并存的大学,一所艺术气氛相当浓厚的大学。到二十世纪的“后新时期”,艺术学科重新受到重视,书法再次引入北大文化理论教学体系,表明北大学科分类设置和观念拓展有了新的维度,凸现了新世纪综合性大学对大学使命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的重新体认。这种文、理、艺术学科三位一体的格局,将使校园学者和学生成为活生生的、有智商、有情商、而且还有美感商的全面发展的人。

“文化书法”的提出,意味着中国书法不仅有了自己的跨文化国际眼光,而且有了文化价值担当的书法身份立场和问题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弄清:中国书法是否一定要变成被西化掉的东西?是否东方话语必然就只能在现代性话语中成为非我的形式?解决书法传统与现代矛盾的办法只能是:找到西方或其他民族精神内核中具有人类共同性的审美形式,如空间张力、视觉冲击力、抽象变形,或如铁划银钩的干劲清纯、枯笔渴笔的高古和超越都可以为人类所用。并不是那些已为西方现代化后现代化的狂躁的“书法”,才是现代的吸引

眼球的东西。一种完整的人类生态美学观,可以欣赏火山喷发式的壮怀激烈,也可以看到明月清风的凝练澄净,可以看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对天地时间的感悟,也可以是在流水落花中倾听到黛玉的对生命迁谢微吟。在获得世界性的审美共识的形式框架中,注入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和东方魅力,是中国传统向现代转型、现代向传统回归的必由之路。

北大书法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它能够打破那种专科院校单一的艺术史、艺术技法、艺术观念方面的教学模式,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双科、多科乃至全科的训练,使书法研究生博士生朝“双语精英”和文化艺术底蕴丰满的“学者型艺术家”方向努力。必要的学术文化训练可以修正书法界的急功近利倾向,还可以为真正的书法家提供将文史哲考古作为中国知识型阐释的文化平台,用文化的放大镜聚焦艺术的阳光,使得“依仁游艺”“立己达人”成为可能。

北大书法研究所坚持独特的书法理念,如金开诚教授所说:“我们这个研究所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不能只靠北京大学‘金字招牌’吃饭。既然书法界是个名利场,那么我们的特色就在于偏不计较名利!我们要大讲为弘扬祖国的标志性艺术——书法作奉献,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奉献。我们一无人员编制,二无经济来源,三无活动场所;但‘至少我们还有梦’,我们还有笔墨纸,我们就要拿笔墨纸来做这个奉献之梦。”

北大书法研究生班经过两年时间的培养,基本上形成三个方面的人才。一是擅长书法史、书法美学史、书法美学、书法理论、书法批评研究的史论人才;二是致力于书法创作的人才,其创作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三是创作和理论兼顾的人才。三方面人才齐头并进,将提升中国书法思想的高度。如今,北大首届书法研究生班毕业作品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举行,同时出版《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毕业展作品集》,是北大书法所向社会汇报两年的教学成果的一个窗口,诚恳地等待社会各界的批评指正。

总体上说,新世纪文化书法的内容,注重以输出中国书法文化理念以建立东方书法形象;文化书法的形式,强调以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国际审美形式普适化为旨归;文化书法的身份建立意味着,不是在国内众多书法山头上再加上一个山头,而是真切地审视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潮流;文化书法的当代意义在于,提升作为人类新感知方式的媒体平台,改造世界单一西方化的审美知觉。人类必将因为东方书法通过大学国际性的交流传播,而深切认识到生态艺术精神的重要性,并在尊重东方书法的基点上,形成新世纪东西方文化艺术平等对话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中石:文化与书法 篇二

沈鹏先生曾在西安为某书法活动挥毫题写“书源群众”,已道出中国书法艺术的坚实基础之所在。在连续两期以笔谈形式探讨书法教育之后,编辑部特别策划了本次关于今天书法普及问题的社会调查,由本刊两位栏目主持和一位特约记者分别赴陕西华阴、哈尔滨某炮兵旅及北京当地,就书法艺术的推广普及和基础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展现了极富特色的几类社会角色——农民、城市居民、人民子弟兵,在书法艺术的基层普及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至此,连续三期关于“书法教育与国民文化素养”的讨论初步告一段落,从文化层面的思考到群众土壤的调查,我们试图勾勒出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发展的全面景象,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或有益于深入省思国民文化素养提高的问题。

[前沿报道]

3.浅议书法教育与汉字文化的传承 篇三

东城区少年宫 王福全

摘要: 在电脑普遍使用的今天,青少年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连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都经常用电脑打印,汉字书写和教育遇到的挑战不言而喻。书法,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书法教育,中国传统美育的基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关键词:书法教育 汉字文化 传承

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生态的变化,书法面临着如何参与当代生活、当代文化建设和培养后继人才的现代转型问题。

书法至简,笔墨纸砚;书法至繁,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里,书法教育的“边缘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如何探求切实而有效的途径,让书法教育走进课堂,让书学融入基础教育,这不单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所需要,更是关乎传统文化弘扬的迫切课题。

一.汉字书写日趋边缘化使书法教育陷入困境

2010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苏士澍、欧阳中石和王明明提交的《关于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的提案,剖析了中国传统书写技艺被严重轻视的现象,提出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当代文化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书法教育。这一提案受到广泛关注,再一次引发在中小学校加强书法教育的讨论。

三位政协委员根据一次专题调研的情况指出,目前,90%以上的学校特别是初中以上不再设立书法课。一般中小学校没有专职的书法教师,多由语文教师兼职。随着电脑的普遍使用,汉字书写有更加边缘化、甚至被逐渐取代的倾向。

教育部对“两会”提案的回复是:考虑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对汉字书写硬性增设课程持谨慎态度。目前小学一至三年级有写字课,主要是硬笔书法,四至六年级是毛笔书法课,每周一节。学校课程设置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写字课为地方课程,也就是说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必修课”。不少学校因此“自降标准”,令书法教育形同虚设。

其实,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教育部2002年出台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就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重要性、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书法应该达到的标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然而,理应受到重视的书法教育,在中小学校里边缘化境遇,依然存在。二.对书法教育意义理解的偏差

书法教育被边缘化,同当前教育的导向不无关系。在很多家长心中,分数第一,升学第一。与此相关的主课和涉及推优、特长的奥数、艺术等知识、技艺的培训受追捧,其他课程明显被冷待。

书法教育被边缘化,还缘于对书法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发生偏差。北京景山学校书法教师龚学勤说,书法并非简单等同于练字,它对孩子心灵、性格的塑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一生。

目前大多数学校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量的传授,艺术课特别是书法的分量显得轻了。景山学校有重视书法的传统,每天上午眼保健操后,有15分钟的写字时间,他们的经验表明,写一手漂亮的汉字让孩子受益终身。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说:“从小学教育就应开始正式学习书法,中学、大学都要有课程。书法艺术的学习不是单纯知识性教育,同是书写,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境界,最终对人的审美、性情、素养会有很好的提升。”

去年教育部主办“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国书协担任专业指导,初选参赛学生人数达千万,可谓盛况空前。这说明,提高青少年对书法的关注、了解以及参与的热情,是书法人才传承与培养的必经途径。三.书法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大课题

上世纪三十年代,钢笔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之时,鲁迅曾在杂文《论毛笔之类》中,曾与持“国粹渐就沦丧”论点的周作人作过一番有趣的讨论。他提出,别把钢笔和毛笔分个高下,传承文化才是要意。

但就是这个“传承文化”的“要意”,现在已被大多数人忽略了。在电脑普遍使用的今天,青少年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连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都经常用电脑打印,汉字书写和教育遇到的挑战不言而喻。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赵长青介绍说,从中国学习了书法的日本,把书法作为“国魂教育”的一部分,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书法教育对青少年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但培养认真、严谨的习惯,同时传输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相较而言,我们的书法教育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育。

赵长青说:比申遗成功更重要的是书法的传承与保护。学习书法也要从娃娃抓起。中国书协提出“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的响亮口号,并围绕这个主题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书法艺术节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四届。这项活动收到良好社会效果,有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进来,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中小学校抓好书法课的积极性。

4.廉政文化书法活动致辞 篇四

书法竞赛活动上的致辞

(2012年6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书法家、各位老年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1周年前夕,在全县上下“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跨入二方阵”的热潮中,我们迎来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全线飘红的灿烂六月。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庆祝建党91周年廉政文化书法创作暨首届“体协杯”老年人书法竞赛活动,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更是一次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笔会。在此,我谨代表湾潭镇党委、政府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向参加这次书法竞赛的老年朋友表示诚挚地问候!向一贯关心、支持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县直部门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湾潭镇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湘鄂两省三县交界处,325省道横贯全境,是宜昌市的“西南大门”,是五峰的边贸口子镇。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脱贫奔小康为主线,大力实施“强农、兴工”战略,加快推进脱贫奔小康进程,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为建成自然环境优美、民族特色浓厚、主导产业鲜明、社会稳定和谐的宜昌西南高山明珠乡镇打下坚实的基础。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进机关是今年党风廉政

建设的主题实践内容。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需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多种文化艺术形式把中华民族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和崇廉尚廉的美德传承下来、发扬光大,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得勤政廉政意识,优化廉洁从政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廉、崇廉、爱廉的良好氛围。

“清风起笔端,正气贯天地”。我们相信,通过各位书法家们的辛勤努力一定能够创作出品位独到的廉政文化精品,并借助这些书法作品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真正营造一个天朗气清的人文环境,不断开创反腐倡廉建设新局面。

5.中石:文化与书法 篇五

作为一个文人世家之后代, 加上父辈的正确教育和高起点指引, 范曾很小就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有着非同凡人的感受, 对精英文化有一种本能的趋同, 这使他在绘画与书法作品中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层感受, 而不是表面上的视觉真实和直观的功利评价。范曾把他对绘画与生活的关系, 在转化为绘画自身寻求纯粹性形象符号的同时, 更多的是把绘画这种精英文化与他的白描结合一起。在这个过程里, 他做什么、画什么构思都有一个对中国民族“精英文化”的选择标准。就如他为《鲁迅小说插图集》配的绘画一样。在中国, 能白描而不打任何轮廓, 并且主题风格多变, 表现出中国绘画纪实性的感悟, 范曾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范曾的白描绘画与鲁迅小说中的内容结合得天衣无缝, 这种造诣缘于他外祖父与鲁迅的紧密关系, 这种关系潜移默化地感染了他。按范曾的话说:“鲁迅先生对我的外祖父是满意的, 有了这种内在的关系感情, 我觉得我对鲁迅是了解的。至于从文学角度怎样体现到绘画上来, 这是一个很难的难题。因为鲁迅先生的小说太了不起了。配他小说的插图, 如果画得不好就显得多余, 甚至会破坏他小说的整体性。可我当时想, 我会把它做好的……”, 就凭范曾的强大自信力, 他在配这些画图时“我绝对可以这样讲, 我是画得非常准确到位的。”范曾在他《生命的奇迹》一文中说, 1977年生病住院曾做过一次大手术。当时为了保持作鲁迅小说插图的自由, 曾请求医务人员将输血的针管插在脚上, 而他当时又严重贫血, 这样以脚代腕插入针管的痛苦极大, 但对鲁迅插图的痴迷与执著, 他承受了此种痛苦, 他请人在病床上置一小木板, 每日伏案作画不缀, 全以白描之笔画出了《鲁迅小说插图集》。他掌握白描线条的灵动功力, 与他刻苦的努力和过人的天才之悟是分不开的。

范曾的绘画作品经常出现孩童的身影。画家把孩童画得像个小菩萨一样, 天真烂漫, 模样可人。范曾是把自己的童真融入到他的绘画里面。虽然现在的范曾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 可是他对童真的表达流畅自如。曾有评论家说范曾绘画作品中那调皮可爱的小孩子几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艺术喻诣。他和两个关系同构:一个是小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另一个是与智者融为一体。因此在范曾的艺术世界里, 他绘画的永恒主题是:童心——自然——智者。画家在《观世音菩萨造像》中的小孩子, 两手合掌立于莲花宝座上, 很虔诚的站在菩萨面前祈祷, 表达对人间美好的向望。画家有意营造出这样一个童真的画面, 他用抽象性的线条与色墨律动的抽象构图彰显了一个自由生发的虔诚之心。画家在这里突出“虔诚之心”是把绘画艺术隐藏在局部的渲染夸张中, 保持水墨语言与写意精神的挖掘与扩展, 以中国的墨韵理论为主体, 构成了现在中国画审美特征的新型绘画表达。

又如画家在《君子》的画面中只是简单的画出:一只黑公鸡与一个小孩子在一座山坡上仰望的姿势。画面上无论是孩子的“仰望”, 还是黑公鸡的“仰望”, 都在不同程度上彰显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全神贯注。换一种说法就是画家把孩子神圣的“仰望”折射出童心超越视觉色彩的文化诉求。从画面的天真无邪出发, 通过对固定形象意义的阐释异化, 我们更加渴望美好未来。在这幅《君子》面前, 我们的心灵已沉浸于清穆之中, 在冥想与沉思中超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望。

范曾多年来一直以智者、自然、童心为创作主体。他一颗老顽童的心一直和智者为伴, 与自然为伍, 使他痴痴追寻的精英文化始终按着灵——慧——智的三个元素相互渗透, 又相得益彰。程大利在评点范曾时说:“欲探求中国书画的内蕴, 剖其基因, 必然要波及诸如先秦思想和儒、道、释源流的问题”。书画之技是小技, 书画为道却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以技进道, 彰显着一种文化品格, 这就必须波及到学问入境与出境的问题,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正在这里。范曾是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觉, 对中国传统艺术作了长期研究。他说:好学你就有“智”。在中国古文里, 智慧的“智”与知识的“知”是一样的, 同属于一个智, 这一点人们很容易做到。说到“慧”, 你有没有慧根, 就是指你有没有感悟的能力, 你的慧根深不深, 这里面就有很大学问。最难得的就是“灵”, 这个“灵”是可遇不可求的, 你想它的时候可能就没有, 你不想它来的时候, 它却不经意中向你走来了。范曾阐述的“灵”、“慧”、“智”中, 他说“智”和“慧”他是具备的, 就是“灵”一般捉摸不透。这捉摸不透的艺术常常浸润在他的童心里, 让他一往的审美经验有时失灵, 或是让他有意熟悉的事物突然感到陌生起来。范曾说只有这时, 我才把一颗童心的隐喻画得更神圣。一方面想把自然原型偏离出的抽象组合直探内心深处涌动的欲望。另一方面对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中一切视觉形象进行自由取舍。范曾一直认为中国画状物言情, 必须依托于笔墨。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画功力的深浅有关。我们理解范曾“书画功力的深浅”, 主要指他“深”的造诣, 而这种“深”缘于他旗帜鲜明地主张古典精神的复归。范曾说古典精神的复归并不意味着复古, 而是在一个新的基础上, 从人类自身的历史资源寻找最优秀的东西。范曾明确主张要让中国画向前发展, 并不只是借助外力, 不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只需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中吸收那些最精华的东西。比如老子、庄子那种感悟的哲学体系等等。

上一篇: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巧用信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