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探究课教案(精选16篇)
1.小学探究课教案 篇一
安溪龙门中学高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授课:高二物理备课组
时间:2015.12.15 星期二 第3节
班级:高二6班
第6章 磁场对电流和运动电荷的作用
第1节 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安培力,会用安培力公式F=BIL。
2、知道左手定则的内容,并会用它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3、了解磁电式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磁场方向的关系——左手定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在交流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通过了解磁电式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感受物理知识的相互联系。【重点难点】:
安培力的大小计算和方向的判定。【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安培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电流周围产生磁场的规律 同时,安培进一步思考…… 新课教学: 安培的思考:
既然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对小磁针有力的作用,那么磁场对通电导线是否也有力的作用呢?通电导线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呢?
如果把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导线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1、会动的导线
多媒体课件演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由实验现象可知,磁场中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和电流方向有关。左手定则:
伸开左手,四指与拇指在同一平面内并相互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拇指的方向就是安培力的方向。...............例题1:
下图表示一条放在磁场里的通电直导线,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图中分别标明电流、磁感应强度和安培力这三个物理量的方向,关于三者方向的关系,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D)
例题2:
(单选)(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关于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安培力的方向可以不垂直于直导线 B.安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磁场的方向
C.安培力的大小与通电直导线和磁场方向的夹角无关
D.将直导线从中点折成直角,安培力的大小一定变为原来的一半 进一步实验表明,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安培力的大小等于电流、磁感应强度和导线长度的...........................................乘积。... FBIl当磁场和电流平行时:F=0 例题3: 地球是个大磁体,在赤道上,地磁场可以看成沿南北方向的匀强磁场。如果赤道某处的磁感应强度在小为0.5×10-4T,在赤道上有一根东西方向的直导线,长20m,载有流向从东往西的电流30A。地磁场对这根导线的作用力有多大?方向如何?
解:
F=BIL=0.5×10-4×30×20 N=3.0×10-2 N 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导线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垂直指向地面。
2、会动的线圈
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会朝一个方向运动,如果把导线弯成矩形线圈,放入磁场后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多媒体课件演示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
3、揭开电动机旋转的奥秘
在磁场中,线圈的转动超过半周后就会反方向转动,不能沿一个方向持续转下去。生活、生产中需要的往往是线圈连续不断的转动。如何才能使线圈不间断地旋转下去呢? 在线圈平面转到与磁场方向垂直的位置时,换向器的每个半环互换连接的电刷,使电流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了线圈的持续转动。
多媒体课件演示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4、本节要点回顾:
1、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这种通电导线的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称为安培力。
2、左手定则:伸开左手,四指与拇指在同一平面内并相互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拇指的方向就是安培力的方向。
3、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安培力的大小等于电流、磁感应强度和导线长度的乘积。
5、作业 P119 3、5
FBIl 4
2.小学探究课教案 篇二
什么是语文探究课?语文探究课就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 围绕一定的题目搜集资料, 学习资料, 分析资料, 综合资料, 进行判断, 最后得出研究结果, 写出探究报告的实践活动。这种探究课和讲读课的不同之处, 在于后者有固定教材, 学生可以依据已有的教材去学习, 学生的思维按教材的逻辑去思考;而前者恰恰相反, 没有固定教材, 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及一些逻辑系统的材料, 进行周密的思考, 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 形成自己的结论, 并能说明结论所依据的理由。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也是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的过程, 更是其发挥思维能力的过程, 全过程主要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当然,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理智技能不能和成年人比较, 也不能和中学生、大学生比较, 不能以他们的终点作为小学生的起点。但是这种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在小学阶段加以训练。
语文探究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的发挥, 这里谈的自由不是随意的乱想, 而是一种靠学生独立实践的行为, 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从教师把着手教的“束缚”下逐步解放出来。当然, 教育不是放手不管, 教师要帮助考虑题目、提供有趣的材料、设备、工具等, 以使学生能维持其独立的实践活动。下面是对探究课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 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 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一般有几类课题
(1) 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 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 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写景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物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人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短篇散文的研究;老舍先生长篇小说的研究等。
(2) 对诗歌的研究。如研究几篇新诗或对所喜爱的古诗的研究。
(3) 对作家传记、作品写作背景的研究。
(4) 对某一篇作品语言精华的研究, 对某些成语的研究等等。
由谁来出题呢?一般开始由教师出题, 一次出几个题目, 由学生去选择。如果学生自己有题目,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定题。
二、搜集资料
1. 必须掌握资料。
学生的研究不能凭空去想, 一定要有根有据地说明问题, 用资料解决出现的问题。如要介绍作家的出生年代、社会、家庭背景, 就要去读该作家的传记材料;如果是研究作品, 就应该以作品为主, 再搜集一些解释、说明、评价该作品的有关材料;若研究某一问题, 就要围绕问题搜集资料。
2. 资料来源。
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 就要观察实物, 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 还要阅读一些书面资料, 加以对证。经过研究, 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资料, 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资料来确定。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事物比较熟悉, 能独立回忆事实, 就不必去观察、访问, 主要靠经过良好训练的记忆去回忆, 要习惯于调用记忆中的材料。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 会成为丰富的资料宝库。
三、学习资料, 分析、综合材料, 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 必须先进行学习, 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 必须认真阅读作品, 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
学习之后, 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 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 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方法。
这种比较, 就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分类和系统化, 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归类、表解、编提纲的阅读方法, 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而且还学会比较、概括的思维方法,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其实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 使其遇到一定的困难。困难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刺激物, 但又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困难程度超过学生已有的经验, 就会使其不知所措, 影响其信心。困难的程度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 使其处理这个困难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过解决困难使学生有系统地进行思维,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浅谈小学语文探究课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课;资料;研究
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的模式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从模仿性的运用到创造性的运用。要以此为依据,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课。如以感知为目的的预习课、观察课、实验课、游戏课;以理解为目的的讲读课;以理解、欣赏作品和积累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朗读欣赏课、背诵课;以训练读速为目的的默读课;以检查课外阅读为目的的阅读作品报告课、写作课;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口语交际课、说话课、演讲课;以运用读写方法为目的的读写练习课;以发展思维能力和读写能力为目的的探究课等。
一、探究课教学的意义
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的过程,更是其发挥思维能力的过程,全过程主要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当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理智技能不能和成年人比较,也不能和中学生、大学生比较,不能以他们的终点作为小学生的起点。但是这种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在小学阶段加以训练。
语文探究课的教学目的及训练过程,主要在于形成学生训练有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投身于有价值的活动,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结果,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能力。因为在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分析、综合资料的实践中、练习中有所收获。语文探究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的发挥,这里谈的自由不是随意的乱想,而是一种靠学生独立实践的行为,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从教师把着手教的“束缚”下逐步解放出来。当然,教育不是放手不管,教师要帮助考虑题目、提供有趣的材料、设备、工具等,以使学生能维持其独立的实践活动。
总之,探究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探究课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一般有几类课题:(1)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写景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物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人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短篇散文的研究;老舍先生长篇小说的研究等。(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老舍写的《猫》、鲁迅写的《兔和猫》(主要是最后写猫的部分)、菡子写的《八只小猫》三篇作品的比较研究;又如巴金写的《海上日出》和德福芦花(日本)写的《海上日出》的对比研究等。(3)对诗歌的研究。如研究几篇新诗或对所喜爱的古诗的研究。
2.结合其他课的探究题。语文探究课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如和历史课联系,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如自然环境的研究(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经济地理研究(物产、交通等);乡土地理、本国地理、世界地理都可以研究。和音乐界联系,可以研究音乐家的传记及作品等。和自然课联系,可以研究科学家的传记、研究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等。有时还可以根据生命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二)搜集资料
1.必须掌握资料。学生的研究不能凭空去想,一定要有根有据地说明问题,用资料解决出现的问题。如要介绍作家的出生年代、社会、家庭背景,就要去读该作家的传记材料;如果是研究作品,就应该以作品为主,再搜集一些解释、说明、评价该作品的有关材料;若研究某一问题,就要围绕问题搜集资料。
2.资料来源。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就要观察实物,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还要阅读一些书面资料,加以对证。经过研究,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资料,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资料来确定。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事物比较熟悉,能独立回忆事实,就不必去观察、访问,主要靠经过良好训练的记忆去回忆,要习惯于调用记忆中的材料。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会成为丰富的资料宝库。
(三)学习资料,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必须先进行学习,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必须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学习之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方法。例如,过去我在实验班中曾让老师给学生留过这样的作业:三年级的学生,当学完《瑞雪图》和《雨》两课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在记叙顺序、内容重点、观察顺序方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有的学生在笔记本上是这样回答的:《瑞雪图》和《雨》两课,记叙顺序相同,内容重点不同,观察顺序不同。相同点:两篇的记叙顺序都是按雪前、雪中、雪后,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不同点:1.《瑞雪图》重点写雪后;《雨》重点写雨中。
2.《瑞雪图》由远及近地写;《雨》同近及远地写。
又如当学生学完《赵州桥》、《翠鸟》、《爬山虎的脚》和《壁虎》几课之后,让学生比较这几课是各抓住哪些特点把一种事物写具体的。在学生自己整理的笔记中是这样回答的:
《赵州桥》——作者是抓住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把事物写具体的。
《翠鸟》——作者是抓住翠鸟的外貌和生活习性把事物写具体的。
《爬山虎的脚》——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的样子、怎么爬行和它的作用把事物写具体的。
《壁虎》——作者是抓住壁虎怎样捉虫把事物写具体的。
这种比较,就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分类和系统化,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归类、表解、编提纲的阅读方法,提高记笔记的能力,而且还学会比较、概括的思维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其实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使其遇到一定的困难。困难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刺激物,但又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困难程度超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就会使其不知所措,影响其信心。困难的程度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其处理这个困难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过解决困难使学生有系统地进行思维,从而提高解決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究课的全过程是开放的,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研究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
参考文献:
[1]张汉平《浅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郑远洋、唐世贵《提高语文素质的几点做法》
4.小学形体课教案第1课 篇四
(水平二
第二学期)学习主题:俯卧两头起练习知识技能
1、形体练习:俯卧两头起练习
2、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学习目标运动参与:学生能在练习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兴趣。完成动作情况预计良好
运动技能:能掌握动作要领,进行积极创编,并熟练运用。练习密度预计35%
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节奏感。平均心率预计125/分钟
心理健康:学生乐于参与教学互动,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创新。心率指数预计145/分钟
社会适应:与同伴齐心协力取得成功。心理负荷预计注意力 集中
重点上体和双腿尽量抬高成最大反背弓情绪状态 良好
难点掌握协调性和肌肉用力分配。意志表现 认真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拓展能力
自主体验舒缓身心课的内容
1、课堂常规集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
2、反应练习
1、形体练习:俯卧两头起练习重点:上体和双腿尽量抬高成最大反背弓难点:全身协调用力。
2、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重点:掌握游戏方法
1、放松活动
2、总结
3、归还器材,师生再见,下课教师活动
1、集队做到“快、静、齐”;宣布本课内容:①形体练习
②游戏
2、反应练习:四列横队①坐②趴
③蹲
④跳
⑤站
⑥躺
1、组织:四路纵队教法:①教师讲解、示范动作。②请几位做的好学生表演。③集体做动作。④分组比赛。
2、组织:成圆圈站立,中心5~6名学生教法:①
讲解、示范游戏方法和规则。②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游戏。③
让学生充分体验游戏乐趣。
1、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表扬好人好事。
2、归还器材,师生再见。学生活动
1、体育委员组织整队并报告人数。
2、练习。
1、观察动作,积极模仿。
2、相互点评,认真练习。
3、能及时检查自己动作,进一步掌握动作的正确性。
1、认真听取游戏规则。
2、认真思考,明确游戏方法和规则。
3、积极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
4、享受游戏的快乐。
1、学生学习,体会。
2、学生练习。要求精神饱满、队形整齐;情趣高涨、反应敏捷。通过分组练习及比赛,体验俯卧两头起练习动作的协调性和肌肉用力分配。积极参与,并注意游戏安全。身心放松。组织形式练习负荷小 大中小
场地器材教学反思
小学形体课教案第2课(水平二
第二学期)学习主题:手臂波浪练习知识技能
1、形体练习:手臂波浪练习
2、游戏:“钻地道”学习目标运动参与:完成动作情况预计良好 运动技能:练习密度预计35% 身体健康:平均心率预计125/分钟 心理健康:心率指数预计145/分钟 社会适应:心理负荷预计注意力 集中
重点情绪状态 良好
难点意志表现 认真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拓展能力
自主体验舒缓身心课的内容
1、课堂常规集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
2、反应练习
1、形体练习:手臂波浪练习重点:难点:
2、游戏:“钻地道”截住空中球重点:强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传球。难点:
1、放松活动
2、总结
3、归还器材,师生再见,下课课的组织与教师活动
1、集队做到“快、静、齐”;宣布本课内容:①形体练习
②游戏
2、反应练习:四列横队①坐②趴
③蹲
④跳
⑤站
⑥躺
1、组织:四路纵队教法:①带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②讲解、示范障碍跑的动作要领和方法③分组用快跑越过各个障碍④。障碍跑场地30—40米长,设3-4个障碍。
2、游戏:截住空中球教法:①
组织学生复习游戏的过程与方法。②
讲解示范如何运用假动作巧妙将球传出,请学生尝试。③
带领学生分子组游戏。
1、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表扬好人好事
2、归还器材,师生再见学生活动
1、体育委员组织整队并报告人数。
2、练习。
1、通过集体练习,知道障碍跑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的道理;
2、由组长带领,在慢跑中体会动作要领;
3、快跑中体会通过障碍的动作。
1、两人一组进行传、接球练习;
2、认真思考,明确游戏方法和规则;
3、分组进行游戏比赛,尝试运用双手、单手或传反弹球的形式进行比赛。
1、学生学习,体会;
2、学生练习要求精神饱满、队形整齐;情趣高涨、反应敏捷。敢于表现自己,努力为本组争光。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篮球技术,体验成功后的快乐。身心放松。组织形式练习负荷小 大中小
场地器材教学反思
小学形体课教案第3课(水平三
第二学期)学习主题:跑知识技能
1、跑:30-40米障碍跑
2、游戏:迎面传球学习目标运动参与:完成动作情况预计良好
运动技能:练习密度预计35% 身体健康:平均心率预计125/分钟 心理健康:心率指数预计145/分钟 社会适应:心理负荷预计注意力 集中
重点情绪状态 良好
难点意志表现 认真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拓展能力
自主体验舒缓身心课的内容
1、课堂常规集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
2、应练习
3、形体练习:俯卧两头起练习重点:上体和双腿尽量抬高成最大反背弓难点:全身协调用力。
4、形体练习:俯卧两头起练习重点:上体和双腿尽量抬高成最大反背弓难点:全身协调用力。
1、放松活动
2、总结
3、归还器材,师生再见,下课课的组织与教师活动
1、集队做到“快、静、齐”;宣布本课内容:①形体练习
②游戏
2、反应练习:四列横队①坐②趴
③蹲
④跳
⑤站
⑥躺
1、组织:四路纵队教法:①教师讲解、示范动作。②请几位做的好学生表演。③集体做动作。④分组比赛。
1、组织:四路纵队教法:①教师讲解、示范动作。②请几位做的好学生表演。③集体做动作。④分组比赛。
1、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表扬好人好事
2、归还器材,师生再见学生活动
1、体育委员组织整队并报告人数。
2、练习。
1、观察动作,积极模仿。
2、相互点评,认真练习。
3、能及时检查自己动作,进一步掌握动作的正确性。
1、观察动作,积极模仿。
2、相互点评,认真练习。
3、能及时检查自己动作,进一步掌握动作的正确性。
1、学生学习,体会;
2、学生练习要求精神饱满、队形整齐;情趣高涨、反应敏捷。通过分组练习及比赛,体验俯卧两头起练习动作的协调性和肌肉用力分配。通过分组练习及比赛,体验俯卧两头起练习动作的协调性和肌肉用力分配。身心放松。组织形式练习负荷小 大中小
场地器材教学反思
小学形体教案第4课(水平三
第二学期)学习主题:跑知识技能
1、跑:30-40米障碍跑
2、小排球:正面上手传球学习目标运动参与:完成动作情况预计良好
运动技能:练习密度预计35% 身体健康:平均心率预计125/分钟 心理健康:心率指数预计145/分钟 社会适应:心理负荷预计注意力 集中
重点情绪状态 良好
难点意志表现 认真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拓展能力
自主体验舒缓身心课的内容
1、课堂常规集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
2、反应练习
5、形体练习:俯卧两头起练习重点:上体和双腿尽量抬高成最大反背弓难点:全身协调用力。
2、小排球:正面上手传球
1、放松活动
2、总结
3、归还器材,师生再见,下课课的组织与教师活动
1、集队做到“快、静、齐”;宣布本课内容:①形体练习
②游戏
2、反应练习:四列横队①坐②趴
③蹲
④跳
⑤站
⑥躺
1、组织:四路纵队教法:①教师讲解、示范动作。②请几位做的好学生表演。③集体做动作。④分组比赛。
2、组织:四列横队、散点;教法:①教师讲解,示范正面上手传球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②纠正学生徒手模仿中的错误;③组织学生进行分散练习。组织:四列横队
1、教师组织领做
2、指出本课优点与缺点学生活动
1、体育委员组织整队并报告人数。
2、练习。
1、观察动作,积极模仿。
2、相互点评,认真练习。
3、能及时检查自己动作,进一步掌握动作的正确性。
1、听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理解游戏内容方法和规则;
2、在练习中体会动作要领;
3、团结一致努力拼搏;
1、学生学习,体会;
2、学生练习要求精神饱满、队形整齐;情趣高涨、反应敏捷。通过分组练习及比赛,体验俯卧两头起练习动作的协调性和肌肉用力分配。两人一组练习,相互观摩、纠正。身心放松。组织形式练习负荷小 大中小
场地器材教学反思
小学形体课教案第5课(水平三
第二学期)学习主题:跑知识技能
1、跑:4×50米接力跑
2、小排球:正面上手传球学习目标运动参与:完成动作情况预计良好
运动技能:练习密度预计35% 身体健康:平均心率预计125/分钟 心理健康:心率指数预计145/分钟 社会适应:心理负荷预计注意力 集中
重点试做出“下压式”传接棒动作;情绪状态 良好
难点在练习时注意保持手型;意志表现 认真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拓展能力
自主体验舒缓身心课的内容
1、课堂常规集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
2、反应练习
3、课堂常规集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
4、反应练习
2、小排球:正面上手传球
1、放松活动
2、总结
3、归还器材,师生再见,下课课的组织与教师活动
1、集队做到“快、静、齐”;宣布本课内容:①形体练习
②游戏
2、反应练习:四列横队①坐②趴
③蹲
④跳
⑤站
⑥躺
3、集队做到“快、静、齐”;宣布本课内容:①形体练习
②游戏
4、反应练习:四列横队①坐②趴
③蹲
④跳
⑤站
⑥躺
2、组织:四列横队、散点;教法:①教师讲解,示范正面上手传球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②纠正学生徒手模仿中的错误;③组织学生进行分散练习。组织:四列横队
1、教师组织领做
2、指出本课优点与缺点学生活动
1、体育委员组织整队并报告人数。
2、练习。
1、体育委员组织整队并报告人数。
2、练习。
1、听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理解游戏内容方法和规则;
2、在练习中找到并及时纠正错误;
3、积极提高动作质量。
1、学生学习,体会;
5.小学写字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横撇、横钩的写法。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横撇、横钩笔画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横撇、横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写字姿势
二、学习横撇、横钩的写法
1.师边讲解边示范:
横撇:横画短,折处顿,撇画长而微短。
横钩:横画长而平,横尾顿后出钩,钩画短而斜。
2.学生练习书写笔画。
三、书写汉字
1.出示汉字:友条你定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
友:横短撇长,“又”捺向外伸展。
条:上半部分长撇画与捺左右伸展,下半部分向上靠拢。
你:字形较方,左窄右宽。“尔”竖钩的.竖部与撇头对正。
定:字头较宽,中部较窄。下面的“人”较宽,捺平而长,竖局中,与上点对正。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4.描一描,写一写
岁亮
5.比一比,改一改
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6.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六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必须明确的两点:
我们要教什么?我们会怎么教?下面以反比例的意义为例讲解。这个要板书:
教学内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2.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为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温故而知新,我们先看看前面我们学过的正比例函数)
(一)复习准备 1.简单例题1 一种练习本的数量和总页数如下表:
师: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量?
(2)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3)表内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简单例题2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__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________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_关系。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2)水稻产量一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3)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5)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智多星公开课教案
可选其中一、二题,说一说为什么? 这个时候开始板书
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得很好。你们想一想,有正比例就一定有反比例。什么时候成反比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反比例的意义)(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
例4 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如下表:
(1)分析表,回答下列问题。(出示)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 ③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吗? ④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⑤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以上问题。(老师巡视、指导。)(2)同学们发言。
根据同学发言,用彩色粉笔画出箭头并加以说明:
①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加工的时间反而缩小;当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一扩一缩或一缩一扩,变化的倍数相同。(板书)②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都是600。
(板书)10×60=600
30×20=600
50×12=600 ③从数量关系看:
(3)我们来总结一下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4)上述小结让学生照板书内容自述。2.出示例5。
智多星公开课教案
例5 用600页纸装订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呢?请先填表后,再回答下列问题。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装订的本数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 ③它们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④题目中的600是哪种量?
⑤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能列出一个怎样的关系式?可以求出什么? 生:(答略)
师:我们通过这一例题再次总结一下反比例的意义。看小黑板(一)中第二条空线,总结反比例的意义。师:对照反比例的意义详说例5成什么比例。
生: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每本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如:
15×40=600
20×30=600
25×24=600 所以说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是成反比例的关系。师:刚才你们对照例题总结得很好,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出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学生黑板,读一读。)师:谁能对照反比例的意义说一说例4是成什么比例?(学生看黑板叙述,老师在关系式上标出定量和它们的关系。)
智多星公开课教案
生: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是反比例的关系。
3.学习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你能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字母公式吗?
生:x×y=k(一定)。
师:很好。我们今天学习了反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相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总结一下吗?(两人互相讨论)教师指复习小黑板(一)(即填空),学生回答。
生:相同点是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有一个定量。不同点是,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同扩同缩,而且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比值)一定;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扩一缩,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的量,就要抓住相对应的个数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这是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
(三)巩固反馈
自由发挥:你能举出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吗?(自由发言)练习: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2)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车的速度和所需要的时间()。(3)玉华做12道练习题,做完的与没做的题()。(4)长方形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四)课堂总结
本节我们初步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的关系,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今后我们还要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自设题目
智多星公开课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通过知识引进、知识讨论、知识运用总结进行的。
首先通过复习,巩固了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反比例的意义”,过渡自然,知识做到了连贯性。
在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学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从而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增长了自学能力。
小黑板出示、小组讨论、集体反馈,选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枯燥的知识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知识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了总结、区别、沟通的能力。练习的多样、及时,使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
7.浅析小学语文探究课的教学过程 篇七
关键词:探究课,提问,素材
如何做到探究课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胆让学生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 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
一般有几类课题: (1) 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 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 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写景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物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人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短篇散文的研究;老舍先生长篇小说的研究等。 (2) 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老舍写的《猫》、鲁迅写的《兔和猫》 (主要是最后写猫的部分) 、菡子写的《八只小猫》三篇作品的比较研究;又如巴金写的《海上日出》和德福芦花 (日本) 写的《海上日出》的对比研究等。 (3) 对诗歌的研究。如研究几篇新诗或对所喜爱的古诗的研究。 (4) 对作家传记、作品写作背景的研究。 (5) 对某一篇作品语言精华的研究, 对某些成语的研究等等。
2、结合其他课的探究题。
语文探究课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 如和历史课联系, 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 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 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 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 如自然环境的研究 (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 ;经济地理研究 (物产、交通等) ;乡土地理、本国地理、世界地理都可以研究。和音乐界联系, 可以研究音乐家的传记及作品等。和自然课联系, 可以研究科学家的传记、研究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等。有时还可以根据生命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总之, 和各科联系的研究, 一方面是提高思维能力, 丰富知识, 而主要的是提高语文的读写能力和探索精神。
由谁来出题呢?一般开始由教师出题, 一次出几个题目, 由学生去选择。如果学生自己有题目,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定题。
二、全面就内容搜集素材
1、必须掌握素材。
学生的研究不能凭空去想, 一定要有根有据地说明问题, 用素材解决出现的问题。如要介绍作家的出生年代、社会、家庭背景, 就要去读该作家的传记材料;如果是研究作品, 就应该以作品为主, 再搜集一些解释、说明、评价该作品的有关材料;若研究某一问题, 就要围绕问题搜集素材。
2、素材来源。
获取素材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 就要观察实物, 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 还要阅读一些书面素材, 加以对证。经过研究, 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素材, 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素材来确定。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事物比较熟悉, 能独立回忆事实, 就不必去观察、访问, 主要靠经过良好训练的记忆去回忆, 要习惯于调用记}乙中的材料。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 会成为丰富的素材宝库。
如何认识书本素材?学生要做选择素材的练习, 关键是要根据研究的问题来选素材, 根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来选素材, 不能找一堆没有多少用处的素材来。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素材, 或给学生指出该课题应到什么地方去找素材, 切忌由教师或书本提供答案性的素材。作为素材的知识, 是进一步探究的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素材可以是一次性的, 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的进度分几次提供, 这样使学生遇到的困难可以及时解决。
三、引导学生学习、分析素材最终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 必须先进行学习, 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 必须认真阅读作品, 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
学习之后, 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 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 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方法
通过这种比较的模式, 就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分类和系统化, 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归类、表解、编提纲的阅读方法, 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而且还学会比较、概括的思维方法,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其实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
这样, 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 使其遇到一定的困难。困难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刺激物, 但又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困难程度超过学生已有的经验, 就会使其不知所措, 影响其信心。困难的程度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 使其处理这个困难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过解决困难使学生有系统地进行思维,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 篇八
【关键词】复习;模式;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84-02
数学课的基本类型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新授课目标集中,只需攻下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一般只有一个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练习课是将某一点或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它并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成新的技能,同时需要解决较多的问题。
1 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复习内容缺乏统领全局的核心内容。教师往往把系统的知识分割成几个块,各自为“阵”,使数学知识难以实现有效的整理和系统化。
1.2 复习方式往往以大量的形式训练为主。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这样使数学复习的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现实基础,严重违背了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自主生成的原则。
1.3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上复习课时,教师往往表现的主观意识很强,过度的发挥了主导作用。课堂上很少照顾到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上,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1.4 忽视发散思维,知识迁移不够。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系统本身,以为学生懂了,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与系统有关的知识,即很少综合应用,让学生思维发散,实现知识的迁移。
2 复习课应遵循的原则
2.1 自主性原则。
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课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针对性原则。
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3 系统性原则。
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设计某一个知识点的例题时,要兼顾其他相关的知识,达到“一例牵一串”的目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系统规划复习和训练内容,使学生平日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 复习课教学模式
依据复习课本身的特点,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分析现状、研究对策学习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模式。
3.1 明确目标。
一节复习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复习的主攻方向。具体说来,一是复习的内容明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如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技能等要向学生表达清楚;二是目标的层次明确。对复习的知识给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会比较熟练、熟练等不同层次的要求。三是复习要求明确。对重点、难
点、易错点及易混点让学生高度重视,学有重点,思有目标。例如:二年级《认识乘法》中需要明确的目标:一是乘法的意义和应用。二是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读、写法。
3.2 整理归纳。
数学的逻辑性很强,知识往往分散在不同阶段,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容易隔裂。在阶段学习的基础上需要对各领域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与复习。教师应该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准绳,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将学过的旧知识提取再现,进行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总结,做到以一点串一线、连一面,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特别要注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小学生受到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学生所要整理、沟通的知识内容的切入点要小,提出的学习要求要明确。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看课本目录,回忆单元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并且在梳理的同时查漏补
缺,弥补平时学习的薄弱环节,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总结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数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3.3 多样化训练。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训练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如果只是简单乏味的强化巩固,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复习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的类型,精心筛选一些恰当的、能唤起学生共鸣的例题,尽可能覆盖知识点,护大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注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小孩的大脑”让学生多想想;“解放小孩的眼睛”让学生多看看;“解放小孩的双手”让学生多做做;“解放小孩的嘴巴”,让学生多说说。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复习形式,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
设计该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学习。针对学生好胜的特点,设计竞赛题等等。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和增强解题能力的目的。
3.4 检测评价。
9.小学体育篮球课教案 篇九
小學體育籃球課教案
教學內容:
1、趣味小籃球(行進間運球)
2、運球接力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行進間運球の動作方法。
2、通過練習能夠基本掌握行進間運球の重、難點。
3、在練習の過程中提高運球の熟練性及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
4、培養學生積極動腦,主動參與學習の良好習慣。
5、培養良好の組織性、紀律性,提高小組長の管理能力。
教學器材:籃球
教學過程:
一、教學常規 2分鐘
1、體育委員集合整隊並報告人數。
2、師生問好,教師宣佈本課教學內容、目標並提出教學要求。
3、安排見習生。
二、8分鐘
1、韻律球操 3分鐘
A、教師向學生講清要求。
B、學生隨著音樂在教師の帶領下進行韻律。
組織:四列體操隊形
2、熟悉球性練習 5分鐘
Fpg
Fpg A、運球報數
B、高拋球擊掌
組織:同上
三、12分鐘
1.運球互指。
在一塊長、寬各 5米 左右の籃球場上,裏面站三至四人,每人一球。在此場內運球,運球の同時去擊拍別人の球。
A、教師向學生講解遊戲の方法、規則並提出遊戲の注意事項。
B、教師找學生配合一起示範。
C、學生自由結合在規定の區域內進行遊戲。
D、教師巡迴指導。
E、找學生示範,並點評。
F、學生相互交換進行遊戲。
2.搶運球。
把整個球隊分散在球場內,先指定二至三名隊員擔任徒手“搶運球者”,其餘人每人一球。遊戲開始,持球者在場內任意運球,在運球過程中要躲閃“搶運球者”の搶球,“搶運球隊者”則利用合理の動作進行搶打球,一旦打掉運球者の球,兩人互換。遊戲規則:
(1)“搶運球者”不得用推、拉等犯規動作搶球,違者搶到球不算;(2)如果發生被迫運球出界、持球移動或二次運球等違例等情況,則按被打掉球論處。
Fpg
Fpg A、學生明白遊戲方法規則。
B、分組進行遊戲,教師參與其中。
四、運二球接力 12分鐘
在一個籃球場進行。將球隊分成人數相等の若干組,分別以縱隊形式排至端線外,排頭各持二個球。中線處放幾個旗竿,每隊對一個旗竿。遊戲開始各排頭每只手運一球前進,到中線後繞過旗幹回端線,把球交給下一個隊員。除了用運球方式外,也可用兩手推滾前進,然後再推回,但必須使兩球同時到達目の地。先完成隊為勝。
A、教師向學生講清遊戲の方法、規則。
B、組織學生進行運球接力遊戲。遊戲規則:
(1)運球時,必須兩手運兩只球,不能一只手運球,一只手推滾球;(2)如是推滾球時,規定雙手都不能離開球,要做到人球一起到達;(3)違反以上規定者,重做一人次。
五、6分鐘
1、放鬆整理活動
2、學生交流學習體會,教師進行講評。
3、師生再見
組織:自然圍坐在教師身邊
10.小学课外阅读课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阅读课外书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让学生知道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3.通过阅读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并能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课外书的基本方法。
2、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设备:
设备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板书:课外阅读)你们还记得一些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吗?(课件出示)我们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让我继续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吧。二. 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课件出示)三. 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阅读方法(课件出示)
1、选读法
2、粗读法
3、精读法
4、摘读法
四、怎样写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主要有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想象想、评价型等几种。(课件出示)
五、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12部)(课件出示)
六、读书宣传小使者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读书的行列,请同学们说一句话倡导同学们多读书的口号吗? 七 总结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段话。(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运用我们所学的阅读方法,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作业:
11.小学科学探究课中的激励教学 篇十一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为此,在近年来的小学科学探究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着应用激励教学法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置目标
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刺激,合理的目标,可能诱发人们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爆发最大的激励力量。课堂目标的设置应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目标,即“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明确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观察水的沸腾”时,老师提出了“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后的现象?为什么?”等问题,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让其回答不同程度的问题,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等)来解释这一深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适时运用评价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获得满足。
二、创设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溶解现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盐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盐、面粉、粉笔末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大胆探索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就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条做法。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师在教《磁铁的性质》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玩”磁铁,并让学生演示发现磁铁特性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更乐于探索,更大胆创新。
四、因材施教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教师应该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身体》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身体分几个部分,学生有的说有四个部分,有的说五个部分,有的说六个部分,有的说七个部分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或多或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激励学生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说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的兴趣。
五、运用评价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是孩子的老师,请记住,每一位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了孩子们所关心、操心的情感世界。他的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转交给了我们------教师,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作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也同样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高于人性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所以,做好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关心激励,从而产生爱的力量!
例如:在教三年级下册《土壤》一课,刚上课,学生面对自己桌上的土壤,心理很快产生了许多“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一方面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土壤有什么用?(用途)土壤给蔬菜的营养成分是什么?(作用)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颜色),土壤有几种成分?(成分)一共有多少种土壤?(种类)……这些问题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教师要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表示出“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索氛围,进而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总之,在小学的科学探究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验,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12.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探究 篇十二
一、把自由还给学生,把课外活动时间还给学生。
根据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常常不感兴趣,有畏难情绪,对学习内容、学习的目的和学习效果不太关心,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可采取以下几点方法:
课上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游戏活动,交流收集有关资料,谈感受、谈愿望、谈理想。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合作探究,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学习形式上可以独自看书学习,可以小组合作讨论,如低年级识字教学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某个字的,既交流了学习方法,又加深了对字的记忆。
例如语文阅读教学,可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加强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阅读方法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朗读又分为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男女赛读、分角色读、一听一读,互相监读等。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采用形近字比较识字法、拆分偏旁识字法、图字结合识字法、词句结合识字法等学习方法。
如小学语文学科低年级阶段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般为学会写生字,认生字,理解生词,读通顺句子,读通顺课文,第二课时围绕中心问题,理解课文,深化字词的理解与记忆。至于哪些生字要求会写,哪些生字要求会认,课文后已用不同的颜色和标题提示了,并不用教师每节课都将这些字逐一写在教学目标中,强调会写的字有哪些,会认的字有哪些。语文课以看书看教材,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为主,语文课上学生根据不同的课型,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说一说,完成识字、组词、重点句段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方法等。例如识字教学,可让学生听写生字或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识记某一个字的。语文课上研讨学习文章后的思想感受,从一年级识字教学开始就应该教会学生。高年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般为学习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为理解重点句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
二、善于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关爱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允许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议论、争论、讨论,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彰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的最重要的标志,因为质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笔者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配乐)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象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觉很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真好玩!这里的农民真好,不许人来捉我们,我们生活得多么快乐!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这样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语文兴趣小组,在活动中增强素质。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为此,我班成立了多种兴趣小组。
比如学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之后,笔者组织了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大的主题之下包含四个子课题:1.地球妈妈的眼泪(搜集资料、小组讨论);2.我是环保小专家(知识擂台赛);3.绿化家园植树活动(小组合作植活一棵树,并记录小树苗的成长过程);4.写给全人类的一封信(写作、大组汇报交流);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安排观察时间和方式,以及组织擂台赛的讨论,从而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
再如在“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这样设计:1仔细阅读少儿读本《三国演义》或有关《三国演义》的导读。2小小三国迷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从旁协助,利用多媒体播放题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3.说说阅读时遇到了哪些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方法。4.“心目中的三国英雄”。引导学生评析书中人物,通过展开辩论,学会全面评价人物。5.搜集由《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或歇后语。
又如创作小组的一些活动设计:1.爸爸小时候的趣事。请你做一回小记者,采访爸爸小时候的故事,了解爸爸儿时的生活经历,然后选择一件有趣的事记下来。有兴趣的话,可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投送给学校广播台或某报刊编辑部。2.请你做一天小当家,体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写一则日记。3.妈妈的唠叨。模拟一种生活场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想试试吗?4.电视机前的评。在电视机前,你们一家人会说些什么呢?请以三位同学一组进行小品表演。5.想尝试一下做主持人的感觉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搞一次“家庭联欢会”,主持人就由你担当,从中体验家的温馨与幸福。
摘要: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 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了情境教学法、精读讲练教学法和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从学情出发, 力行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在不同阶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法
参考文献
13.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 篇十三
指导思想:在教学中,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及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学生身体机能,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不断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既有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练,又有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途中跑的基本技术动作,提高途中跑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使学生身心都得到有效的锻炼。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为短跑中的途中跑技术练习。短跑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田径必修课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奔跑能力的重要教材。短跑的练习对提高机体在无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途中跑是短跑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的一段,因而途中跑技术,将对全程跑的成绩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决定短跑成绩的关键。途中跑的学习相对枯燥,因此,本次课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途中跑技术,为学生短跑全程跑打良好基础,多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并采取游戏和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改进与提高学生的短跑机能水平。
学情分析:本次课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认识和理解能力大大提高,能够接受难度高一点的体育技能教学。这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差异也较大。但他们的学习意识较强,兴趣较高,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因此在教学中,首要措施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并运用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途中跑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80%的学生能改进途中跑技术,发展学生奔跑能力,提高速度素质与协调能力,增强体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导入与热身(10分钟)
1、课堂常规
体育委员整队集合,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检查服装,教师宣布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要求。要求学生做到集合整队静、齐、快,精神饱满。
2、导入热身游戏“贴烧饼”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带领学生进行游戏热身。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肢体充分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灵敏反应能力。
3、原地徒手操,按顺序活动各关节,韧带。
第二部分:实践与提高(25分钟)
1、辅助练习:原地摆臂练习,原地高抬腿练习以及原地后蹬腿练习。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易到难,由原地到行进间。
2、教师提问:如何才能让自己跑的更快,途中跑技术动作特点是什么?
3、学生讨论
4、教师总结并讲解示范正确的途中跑技术动作,
5、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指出纠正错误动作,对正确动作给予肯定与鼓励。对常见较多错误集中纠正与练习。
6、接力比赛:复习巩固技术动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与拼搏精神。第三部分:调节与评价
1、整队集合
2、拉伸放松:随着音乐做自编的韵律操。
3、总结评价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需要努力的地方。说说别人的优点。
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态度,动作技能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进行评定,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4、宣布下课
课例分析:
短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的常用的技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中学习练习。让学习成为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需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从而乐于尝试探索。
在课堂中,应该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情景。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我现在缺乏的是应变能力,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防止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节课,学生不可能无条件的服从自己的命令。这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随机创造学习情景。以防止学生因心理生理等原因不能适应教学时等突发状况。
14.小学文明礼仪课教案 篇十四
1、在情景创设中,学生体验实践,知道接打电话的基本文明礼仪。
2、在交流讨论中,分析事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准。
3、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谁接的电话?你给谁打电话了?你接了谁的电话吗?
看看这位大叔是怎么打电话的。看完之后,用一句话评价。
生:思考并回答。
2、体验实践,感受理解。
(1)学生自己选择电话情景,体验练习。
(2)全班交流、展示、评价。
(3)平时接电话都在做什么?
学生把自己的做法说出来,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接打习惯和道德规范。
(4)教师总结与提升
学生们做得很好。接电话时,我们应该使用礼貌的语言。当我们遇到不同的情况时,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处理它们。在公共场所打电话,也要注意声音不要太大,去人少的地方,不要影响到别人,也可以让对方听到。一定要注意:119、110、120等。,所以特殊电话不能随便打!
3、制定公约,全班沟通。
1、这个小组共同制定了一个文明打电话的公约。
2、和全班同学交流。
3、老师总结并展示(课件)接听电话的基本礼仪:
基本电话礼仪:
1、选择合适的时间。打电话到对方家里,要注意避开吃饭或者睡觉的时间。
15.小学探究课教案 篇十五
复习课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逐章逐节复习,以教师为主导的题纲式复习,几节复习课讲下来老师口干舌燥,感觉身“累”,学生听得无味,感觉心“累”;二是简单知识老师略讲,难点、错误较多的内容重点讲,反复讲反复练,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怎样才能让复习课起到良好的效果呢?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自我复习与总结的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体会,想到利用小组合作的复习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复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完整数学知识体系,进而达到拓展提高的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
一、课前准备充分,是复习的前提
(一)教师的课前准备
备课要充分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教材前后联系,地位作用,重难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需求,表现自我的意愿。了解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合作交往、创新、语言表达、展示汇报、总结等获取知识的能力。制定教学策略。应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学情的不同,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模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点,整理出自己已经所掌握的,列出不足之处,查漏补缺。预设学生展示汇报知识的方式,以及如何把握课堂进度,如何引导学生得出突出重难点,拓展提升知识。
(二)学生的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不仅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本章节的知识,对本节知识要用到的以前的关联知识进行整理。课前,我是这样给学生要求的:对所学章节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对这些的总结利于学生做好知识储备,打开学生思路。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查阅。也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要学生思考,为课堂的展开留下线索。
课前,通过填“知识回顾检查表”的所学知识点(见附表1),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优化思维;帮助学生进行规范表达、科学解题。
二、复习课小组合作占主导
(一)分组讨论,互教互学,互查互纠
分小组交流本次整理知识的情况,由小组长(或数学组长)主持,先由组员分享自己整理的知识,对本章节所学知识点的回顾,然后,由小组成员互动解决个人存在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中存在的困惑,做好小组汇报的准备工作。教师参与到有关小组中,与学生一同讨论,发现学生的思维亮点,关注学生的错误与困惑,找出普遍出错的问题及症结。小组在复习课上互相讨论,讲解,展示,一起合作完成知识回顾检查表掌握程度、小组检查与帮助结果及方法两项内容,以达到让学生巩固掌握本章节所学的知识点,难易程度,从而能够达到让学生互学互动,互教互学,互查互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组长汇报,学生点评
先由两三个小组汇报本章节所学的知识点,及难易程度,以及本组成员在整理知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把需要讲评的题号写在黑板上,教师结合自己课前的分析和各组需要讲评的题目,进行优化组合,明确下一步需要讲评的重点,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对于各组提出的需要讲评的知识,教师让位给学生,先由提出问题的小组陈述不能解决的原因,后由其他小组的学生提出解决的办法,并让有新颖见解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想法及解题思路产生的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解决,教师结合学生讲题的有关情况进行适当的评析。最后,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分析后再交给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提出自己分析的情况,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完善。
(三)分析总结提高
请两三个小组(不同于前面小组)做总结,包括易错点、错误原因、思路分析等,然后,教师总结本章节的重难点,以及以后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自我查漏,同伴讲解,学生对绝大多数知识问题已经能较好回顾与整理巩固,并能很好地理解与应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抓住重点难点,进行复习课的核心——拓展提高。
(四)借题发挥,拓展提高
在复习课中,多引导学生对典型知识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思,使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考虑问题,力求从中体会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先挑一些题,以其中一题为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他题进行思考讨论,或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或一题多思,从而达到“解一题,带一串,通一类”。真正做到“懂一题,会一片”从而收到高效的复习效果。
摘要:以小组合作的模式整理复习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去,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在经过列表整理分析,分组讨论,学生互相讲评,师生总结,共同拓展等过程,让学生达到复习知识、巩固基础,掌握重点难点,提高数学素养,培养综合数学能力。
16.小学探究课教案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写字 探究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手段,是发展智力和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识字写字教学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汉字随处可见,因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识字写字教学理念,关注细节,练好基本功,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传统识字写字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局限性大,主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到掌握字的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等,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固定,不具有灵活性、互动性,比较呆板。教师是主动方,而学生是被动接收方,这就会导致学生很难接受,或者是难以长时间的记忆。在传统识字写字教学中,小学生随意性与不随意性、稳定性与易变性相互交织,对字形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有模糊的印象,不能够建立巩固的联系,因而容易导致遗忘。如果教师再一味的根据教科书一板一眼的“填鸭式”教学生识字写字,就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新课改下识字写字方法探究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识字写字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充分利用多种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既能够走进课本学习识字写字,也能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在更广阔的空间识字写字。
(一)创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识字写字的兴趣。
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建立新的识字写字教育理念,努力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新思路。教师在进行生字的教学时,应该避免机械性的指导,要发动学生找出汉字的规律来,主动地探究汉字背后的内涵,使识字过程变得有情节、有意义、有趣味,这样的课堂将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具有高度和热度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教师应根据每一学龄段学生的特点,利用游戏、故事、儿歌、擂台赛等识字方式以及使用多媒体、字卡、黑板报、展示栏等辅助手段,使学生体会到识字、写字的乐趣,感受到识字、写字的成功。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和写字兴趣的闪光点,给予学生鼓励。鼓励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孩子的表现,教师应该及时的肯定、表扬,适时的发现、纠错。教师如果在第一时间回应学生的表现,则学生也会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来自老师的评价或肯定,在学生们的潜意识中就会形成了只要我努力去做就一定会得到来自老师给予的回应和表扬,无形中就会激起了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二)练好基本功,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基本能力。
所谓练好基本功就是指培养正确的姿势。小学阶段正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不正确的坐姿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因此学生在写字之前,必先给他们调整好姿势,要求学生坐姿达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执笔姿势的对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写字质量与速度。因此一定先强调正确的握笔姿势:(1)右手拇指在笔杆的左侧比食指稍靠后些,食指在前偏右,这两指紧紧夹住笔杆。中指在食指下面,用第一个关节托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拇指在中指之后自然地弯向掌心。(2)笔杆向右后方倾斜紧贴在食指第三关节和虎口之间。(3)食指和大拇指捏笔时中间呈椭圆形(4)捏笔手指与笔尖的距离接近一寸。
(三)关注教学细节,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关注细节不仅仅是正确的坐姿,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识字写字过程中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学习的态度。汉字是一种形体优美的文字,书写时讲究结构、笔势和神韵。实践证明,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它要求学生写字时神情专注,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字时要坐端正,心神平静,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写字上。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小学的学生由于生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长时间的保持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一味的讲授,可将一节课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将时间分为几大板块,每一版块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是讲授,也可以是互动,还可以是娱乐或者视频资料,穿插多种教学方法,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识字写字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汉字是一种方块形的文字,某些汉字的差别很小,甚至小到笔画的长短都有可能造成识字写字的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于一些形似字,学生可能分不清楚,此时可以将这些字放在一起观察、比较,找出相同点及各自的不同点。这样既能够举一反三,由一个字认识到很多字,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观察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创设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效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识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故事识字法:优美生动的小故事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编故事、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教学“采”时,可编成故事:一个人在山里干活时饿了用手从树上采摘果实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字。
儿歌识字法: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教学“困”字,可编成儿歌:一个公园四方方,一棵小树在中央。
字谜识字法:低年级学生对字谜非常感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如:“三人看日出——春”。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非常深刻。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识字方法,如:拆字法、比较法、熟字加一笔、减一笔、动作演示法、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等。结合生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探究课教案】推荐阅读:
探究小学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教学07-14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09-01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10-25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06-10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11-09
小学语文有效作业的探究06-30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探究08-20
小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究09-15
小学英语课外作业与评价探究09-20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建设方案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