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精选13篇)
1.趣味数学校本课程 篇一
小学趣味数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教学内容:《神奇的莫比乌丝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主要教授莫比乌斯带。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教学方法:提问题—做纸圈—剪纸圈—画纸圈—证明纸圈-提出相关数学巧算法
教学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三张长方形的纸条,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纸条来学习新知识。
提出问题:你能一次性,一笔把一张长方形的正反面都涂上颜色么?
二、认识莫比乌斯带
1、请同学们取出1号纸条,认真观察:这是一张普通的长方形纸条,它有几条边几个面?(引导学生观察)
2、你能把它变成两条边两个面吗?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请学生上前演示,用手摸摸看两个面、两条边。
3、请同学们取出2号纸条,你能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吗?请同学们试一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演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教师边演示边口述:先做成一个普通的纸圈,然后将一端剪开翻180°,再用胶带粘牢。这样就完成了只有一个面一条边的纸圈。
4、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演示的方法做一个这样的纸圈。(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5、那这样一个纸圈真的是一条边、一个面吗?你想怎样来检验?(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证明,教师引导学生把证明的过程展示给大家。)
6、你们知道这样的一个纸圈叫什么名字吗?(出示课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它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在偶然间发现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莫比乌斯带”,也有人叫它“莫比乌斯圈”,还有人管他叫“怪圈”。
三、研究莫比乌斯带
莫比乌斯带到底有多神奇呢?下面我们就用“剪”的办法来研究。老师先拿出平常的纸圈,问:如果沿着纸带的中间剪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呢?(老师动手剪,学生观察验证。)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剪的?(变成2个分开的纸圈)1、1/2剪莫比乌斯带
(1)现在,老师拿出莫比乌斯带,我们也用剪刀沿中线剪开这个莫比乌斯纸圈,同学们猜一猜会变成什么样子?(启发学生想象力)
(2)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验证一下
(3)验证结果: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圈。你们说神奇吗?大家还想不想继续研究?
2、1/3剪莫比乌斯带
(1)请同学们拿出3号纸条,再做成一个莫比乌斯带。
(2)如果我们要沿着三等分线剪,猜一猜:要剪几次?剪的结果会是怎样呢?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3)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帮助。
(4)验证结果: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5)问题:这个小圈和大圈是莫比乌斯带吗?请用刚才的方法证明一下。
3、其它剪法 从中间或是从三等分线剪莫比乌斯带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那你们还想怎样剪?结果会怎样呢?在小组内说说看。(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的想法真好,课后同学们去实践一下,看看是不是你们猜想的结果。
四、生活中应用
莫比乌斯带不仅好玩有趣,而且还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在网络上搜集了好多有关于莫比乌斯带的应用,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课件展示):
1、过山车:有些过山车的跑道采用的就是莫比乌斯原理。
2、莫比乌斯爬梯:
3、三叶扭结:中国科技馆的标志性的物体,是由莫比乌斯带演变而成的。
4、克莱因瓶:克莱因瓶和莫比乌斯带非常相像。这是一个象球面那样封闭的曲面,但是它却只有一个面。一只爬在“瓶外”的蚂蚁,可以轻松地通过瓶颈而爬到“瓶内”去——事实上克莱因瓶并无内外之分!
五、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莫比乌斯带充满了奥秘呢?有的问题老师也不怎么清楚。我告诉大家,数学中有一门专门研究莫比乌斯带的书叫《拓扑学》(板书)。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莫比乌斯带的知识,然后和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学习了莫比乌斯圈,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数学是一门很有奥秘的学科?下面就让老师再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2.趣味数学校本课程 篇二
一、研究背景
地球日益污染, 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种不出农作物了, 我们怎么办? 我们从我校兴趣化学校本课上了解到Na2O2和CO2反应能生成O2, 并从课外题中了解到这一反应经常用于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我们在想这个原理还能用在哪呢? 这时我们想到生物课上老师说过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是氧气和水.
二、操作原理
把种子和水放到集气瓶 ( 盖上毛玻璃片就是一个密封的环境) 里, 再用滤纸把Na2O2包起来用针缝好, 粘在玻璃片上悬浮于集气瓶中 ( 防止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腐蚀种子) , 再利用Ca CO3和稀HCl反应制得CO2通入集气瓶中, 因为CO2的密度比空气重, 这样使用向上排空气法使瓶子中的氧气完全排空, 形成一个完全与空气隔离的环境. 然后Na2O2和CO2反应生成O2. 种子在这种密闭的自制氧气的环境中就能发芽了.
三、查阅资料
四、操作过程
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 种子能不能萌发呢, 我们在化学老师和生物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1. 取6 个集气瓶, 分别装上少量的水, 每瓶放入六颗完整、饱满的黄豆种子.
2. 其中两个瓶子不加盖, 作为对照组, 四个瓶子作为实验组, 实验组加上毛玻璃盖形成密闭空间, 实验组每瓶用滤纸把Na2O2包起来用针缝好, 粘在玻璃片上悬浮于集气瓶中, 防止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腐蚀种子.
3. 向实验组的四个集气瓶中通入二氧化碳.
4. 检查集气瓶中是否有氧气.
5. 将6 个瓶子放置于室温的环境中观察其发芽状况.
( 室温较低, 种子发芽速度较慢)
第一天: 种子浸泡于水, 黄豆种子吸水膨胀. 第二天: 种子开始萌发, 种皮已经非常薄. 第三天: 种子吸水膨胀, 胚根隐约可见. 第四天: 部分种子胚根首先突破种皮. 第五天: 胚根继续生长, 部分种子发芽状况良好, 实验组中种子没有发芽与种子本身的生命力以及药品腐蚀有关, 对照组可能与种子自身情况有关. 第六天:胚根已经很长, 证明了在与空气完全隔离的情况下, 种子是照样可以发芽的.
实验中如密闭环境如何选择的问题, 集气瓶用毛玻璃片盖住就是一个完全独立与外界隔离的环境. 最后在化学老师的帮助下知道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腐蚀种子的问题, 最后提出实验组每瓶用滤纸把Na2O2包起来用针缝好, 粘在玻璃片上悬浮于集气瓶中.
通过查阅资料, 发现大多数的试验是针对种子萌发是否需要空气进行的, 而是将种子萌发需要氧气作为已知条件, 验证用化学方法制得的氧气是否可以使种子发芽, 如果试验结果成功, 认为这可以改变别的星球没有生物的历史, 现在我们已经用试验证明了用化学方法制得的氧气可以使种子发芽.
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因为集气瓶容量有限, 所包装的Na2O2以及集气瓶中的CO2都很有限, 使得反应出的O2也比较有限, 所以种子发芽到第六天以后基本不再变化, 笔者认为可以从空间上改进.
成果: 分获三十届兰州市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组一等奖, 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组三等奖.
后记: 由于“趣味化学”校本课程贴近生活, 又有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基础, 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化学知识, 课堂内容的开放性又能使学生学到了课堂上找不到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所学化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后, 往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摘要:通过“趣味化学”课堂上的实验结合课堂教学, 令外显的兴趣和对学科的热爱达成内在的心理需求, 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驱动作用, 充实课堂教学的知识构建.
关键词:化学教学,“趣味化学”,驱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15.
3.实施校本课程 感受数学文化 篇三
关键词:校本课程;数学文化;数学情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学校的数学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而相关的数学事件、数学人物、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等文化内容的渗透很少。冀教版七年级教材第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有理数、代数式、整式的运算和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因此作为对七年级学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更多的侧重于对数学事件以及相关人物的介绍,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学生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文化內涵,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介绍数学的奖项,感受数学在世界科学界的重要地位
这两年,随着我国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屠呦呦又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大家对诺贝尔奖非常关注,诺贝尔奖是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仅有文学、化学、物理、生理或医学、和平五个奖项,而没有设立数学奖项,但是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专门为数学设立的或者是包含数学的奖项: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高斯奖、晨兴数学奖、苏步青奖、陈省身奖、罗尔夫·内万林纳奖、邵逸夫奖。通过对这些奖项的介绍,让学生全面地感受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为其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了解负数曲折的产生过程,关注数学发展经历
在小学,学生已经认识了负数,但是并没有对负数有太多的了解,初中的学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并且能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但是,课堂上学生用45分钟认识的负数,在数学发展史上,从发现到正式被承认,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间。负数在中国,在法华寺,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达着负数是因为实际的需要出现的;李悝的《法经》中对负数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率先给出了负数的定义,规定了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并解释因为解方程,同样也需要负数;正负数的乘除法则直到1299年,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中才有明确记载:“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同名相除所得为正,异名相除所得为负;我国古代数学家为了区分正数和负数,创造了两种记录负数的方法:一种是用不同颜色的算筹分别表示,通常用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另一种是采取在正数上面斜放一支筹来表示负数。在西方,1484年,法国的舒开在《算术三篇》中曾给出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却又不承认它,说它是荒谬的数;意大利学者卡丹在《大术》中承认负根,但认为负数是“假数”。直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贝利(R.Bombelli,1526~1572)在他的《代数学》中才给出了负数的明确定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学生感受到即使一个小小的改变,也需要不懈的努力,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负数,中外的数学家都为它的出现、使用、发展付出了艰苦的探索。
在数的发展过程中,负数的出现,扩大了数的范围,又引出了有理数,于是紧随其后的是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如无理数与希伯索斯、根号的使用……
三、认识中外数学人物,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古今中外,数学家前仆后继,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很大的贡献。我国数学家刘徽治学态度严谨,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在当时计算工具很落后的情况下,他开方即达12位有效数字。他在注释“方程”章节18题时,共用1500余字,反复消元运算达124次,无一差错,答案正确无误,即使作为今天的大学代数课答卷亦无逊色。近代数学家熊庆来、陈省身、丘成桐、华罗庚、陈景润等不仅自己在学术上一丝不苟,在培养学生方面同样也是尽心竭力。挪威的阿贝尔,不顾家境贫寒,一直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数学的每一个进步,都凝结着数学家无数的辛苦,这些故事更是令学生感慨不已。
四、经历数形结合的神奇,体会数学思想的妙用
奇妙正方形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正方形的面积是小学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增大或者减小b后仍为一个正方形,那么对所形成的新正方形面积的探究,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一个问题,体验图形与数量关系结合的数学思想,经历与同学交流、自主探究的有趣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勾股定理的介绍打下一个基础。图形几何不仅展示了数学之美,也揭示了世界的本质,还改变了人们理解自然奥秘的方式。
五、了解数学猜想,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哥德堡七桥问题和商品中的条码来自于生活中。哥德堡的七桥问题被欧拉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他把问题归结为“一笔画”问题,证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并产生了有关图论的研究。商品中的条码有助于实现商品零售(POS)、进货、存货管理、自动补货、销售分析及其他业务运作的自动化。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能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历史的渊源,能用理性的思维认识客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较高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朴炅美.数学维生素[M].郑炳男,译.中国现代出版社,2012.
4.《趣味数学》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篇四
榆林市第十五小学 编写组
一、编写目的:
创建校本课程是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凸显学校办学个性,充分联络师生生活经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我校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学校决定开设校本课程《趣味数学》,并编制相关校本教材。《趣味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用数学的思考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从而发展心智、热爱数学,促使学校加快课改的进程,力创品牌学校。
二、编写原则:
1、主题性原则:内容主题鲜明,本教材分为“数学游戏”和“数学趣题”两部分。
2、科学性原则:内容要科学合理,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语言文字要规范,编排要合理。
3、趣味性原则:教材内容要生动有趣,图文并茂,要根据不同年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进行编排,让学生喜闻乐见。
4、操作性原则:教材要有可操作性,要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
三、任务分工:
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小组,由组长和每位成员分工完成教材的编撰。具体分工如下:
组长:万媛媛,负责教材整体编制与审定。
副组长:郭艳艳,协助组长完成教材体例与整体设计,协调教材各部分编撰工作。
成员:罗慧娟、王宁宁、朱文慧,具体负责一年级“趣味知识”编撰。
刘艳、万媛媛、郭艳艳,具体负责二年级“趣味知识”编撰。
四、编写要求:
1、根据学校现有实际,本次先尝试编撰供一、二两个年级全年(2014-2015学年)试用的《趣味数学》,根据试用情况征求修改意见、总结经验后,再于后年暑期集中进行一二年级教材修订与其它年级教材编撰工作。
2、教材原则上不少于20课,计划按每周一课时执行。
3、在编写教材的同时,收集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料作为教学辅导之用。
4、文本格式要求(统一使用word进行编辑):
(1)大标题: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一级标题:三号、楷体、加粗。二级标题:小三号、楷体、加粗。三级标题:四号、楷体、加粗。正文:四号、宋体、首行缩进两格。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三级标题。其余各项均用word的默认设置。
(2)标题番号使用规则,整个教材的番号使用要统一,顺序是:一
(一)1(1)①。
5、所编教材提交形式必须是电子文档,某些特殊内容(如插图、绘画、手工作品等)可采用其他形式。
五、编辑步骤及时间安排:
1、宣传动员,作好准备。(2月下旬)
2、3月6日前完成编写方案计划。
3、编写组集中讨论确定教材具体内容和教材标题,并对编写工作进行分工。(3月11日)
4、分组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教材样本稿,交学校会审。(4月22日)
5、编写教材初稿,汇总、编辑、打印初稿。(4月28日-4月30日)
5.高中数学竞赛校本课程 篇五
一、课程目标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也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数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作为科学基础的地位,中学数学的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尤其是通过数学学习培养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将在更深一层次的科学研究中大有作为。
1、夯实学生数学基础,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演绎推理、直觉猜想、归纳抽象、体系构建、算法设计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数学创新意识。
2、努力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全面渗透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欣赏数学的美学魅力,认识数学的价值,崇尚数学的思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与方法。
3、多角度衔接高等教育,大胆引入现代数学基本理念,为学生继续从事高深科学领域的学习奠定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课程内容特色
本课程始终围绕学生群体设计,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的实际学情为基本出发点。课程的内容的选择是严格的,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本课程设计向要突现以下几点:
1、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学以致用”,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进入运用的层次,接受实践的考验。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的最大发展是应用,这也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课程在数学知识的理论应用与实践运用上大大加强,数学的融会贯通与“数学建模”成为主体;加强了数学各分支间的结合,以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贯穿数学学习。
2、重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养成的创新学习理念
传授数学知识不是数学教学的重点,‘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本课程的核心。课程不完全以知识系统为主线,很多例题与练习是为了凸现其中的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设计。本课程试图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养成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探索研究,实践应用”的空间,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钻研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理性的数学思维,养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理念。
3、拓展数学视野,形成开放体系,努力增强时代感
由于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为具备教好的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此在内容上必须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要能够印发学生的思考,要有新的知识内容与视角,传统的
数学课程内容长期以来已经模式化,可选择性不强,本课程大胆突破高考限制,引入“向量几何”、“矩阵理论”、“概率统计”、“线性规划”、“微积分初步”等现代数学内容,摆脱以往数学课程内容的被动与滞后,是本课程力图突破的一点。此外,本课程通过每个章节设置的“本章阅读”介绍著名数学家、数学趣题、数学发展史以及最新数学进展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三、课程内容与数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
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第二章.函数 第三章.不等式 第四章.三角函数 高一下学期
第五章.直线与平面 第六章.多面体与旋转面
第七章.行列式、矩阵与向量初步 第八章.复数 高二上学期
第九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第十章.直线
第十一章.圆锥曲线 第十二章.参数方程 高二下学期
第十三章.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第十四章.概率与统计
四、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与问题教学法,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依赖教师的教授,因为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中要。在自学的过程中,强调讨论与交流,鼓励参与,鼓励质疑,鼓励创新,以问题解决带动知识学习与能力锻炼是值得提倡的。理科班的学生良好综合素质为此提供了可能。实践证明“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的方法是可行而且高效的。
五、课程评价
6.趣味数学校本课程 篇六
储蓄、保险、纳税是最常见的有关理财方面的数学问题,几乎人人都会遇到,因此,我们在这一讲举例介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以增强理财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处理简单财务问题的数学能力.
1.储蓄
银行对存款人付给利息,这叫储蓄.存入的钱叫本金.一定存期(年、月或日)内的利息对本金的比叫利率.本金加上利息叫本利和.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本利和=本金×(1+利率经×存期).
如果用p,r,n,i,s分别表示本金、利率、存期、利息与本利和,那么有
i=prn,s=p(1+rn).
例1 设年利率为0.0171,某人存入银行2000元,3年后得到利息多少元?本利和为多少元?
解 i=2000×0.0171×3=102.6(元).
s=2000×(1+0.0171×3)=2102.6(元).
答 某人得到利息102.6元,本利和为2102.6元.
以上计算利息的方法叫单利法,单利法的特点是无论存款多少年,利息都不加入本金.相对地,如果存款年限较长,约定在每年的某月把利息加入本金,这就是复利法,即利息再生利息.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多数实行的是单利法.不过规定存款的年限越长利率也越高.例如,1998年3月我国银行公布的定期储蓄人民币的年利率如表22.1所示.
用复利法计算本利和,如果设本金是p元,年利率是r,存期是n年,那么若第1年到第n年的本利和分别是s1,s2,…,sn,则
s1=p(1+r),s2=s1(1+r)=p(1+r)(1+r)=p(1+r)2,s3=s2(1+r)=p(1+r)2(1+r)=p(1+r)3,……,sn=p(1+r)n.
例2 小李有20000元,想存入银行储蓄5年,可有几种储蓄方案,哪种方案获利最多?
解 按表22.1的利率计算.
(1)连续存五个1年期,则5年期满的本利和为
20000(1+0.0522)5≈25794(元).
(2)先存一个2年期,再连续存三个1年期,则5年后本利和为
20000(1+0.0558×2)·(1+0.0522)3≈25898(元).
(3)先连续存二个2年期,再存一个1年期,则5年后本利和为
20000(1+0.0558×2)2·(1+0.0552)≈26003(元).
(4)先存一个3年期,再转存一个2年期,则5年后的本利和为
20000(1+0.0621×3)·(1+0.0558×2)≈26374(元).
(5)先存一个3年期,然后再连续存二个1年期,则5年后本利和为
20000(1+0.0621×3)·(1+0.0522)2≈26268(元).
(6)存一个5年期,则到期后本利和为
20000(1+0.0666×5)≈26660(元).
显然,第六种方案,获利最多,可见国家所规定的年利率已经充分考虑了你可能选择的存款方案,利率是合理的.
2.保险
保险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生命和财产保护的金融事业.例如,火灾保险就是由于火灾所引起损失的保险,人寿保险是由于人身意外伤害或养老的保险,等等.下面举两个简单的实例.
例3 假设一个小城镇过去10年中,发生火灾情况如表22.2所示.
试问:(1)设想平均每年在1000家中烧掉几家?
(2)如果保户投保30万元的火灾保险,最低限度要交多少保险费保险公司才不亏本?
解(1)因为
1+0+1+2+0+2+1+2+0+2=11(家),365+371+385+395+412+418+430+435+440+445=4096(家).
11÷4096≈0.0026.
(2)300000×0.0026=780(元).
答(1)每年在1000家中,大约烧掉2.6家.
(2)投保30万元的保险费,至少需交780元的保险费.
例4 财产保险是常见的保险.假定A种财产保险是每投保1000元财产,要交3元保险费,保险期为1年,期满后不退保险费,续保需重新交费.B种财产保险是按储蓄方式,每1000元财产保险交储蓄金25元,保险一年.期满后不论是否得到赔款均全额退还储蓄金,以利息作为保险费.今有兄弟二人,哥哥投保8万元A种保险一年,弟弟投保8万元B种保险一年.试问兄弟二人谁投的保险更合算些?(假定定期存款1年期利率为5.22%)
解 哥哥投保8万元A种财产保险,需交保险费
80000÷1000×3=80×3=240(元).
弟弟投保8万元B种财产保险,按每1000元交25元保险储蓄金算,共交
80000÷1000×25=2000(元),而2000元一年的利息为
2000×0.0522=104.4(元).
兄弟二人相比较,弟弟少花了保险费约
240-104.4=135.60(元).
因此,弟弟投的保险更合算些.
3.纳税
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对于每个工作人员来说,除了工资部分按国家规定纳税外,个人劳务增收也应纳税.现行劳务报酬纳税办法有三种:
(1)每次取得劳务报酬不超过1000元的(包括1000元),预扣率为3%,全额计税.
(2)每次取得劳务报酬1000元以上、4000元以下,减除费用800元后的余额,依照20%的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3)每次取得劳务报酬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后,依照20%的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每次取得劳务报酬超过20000元的(暂略).
由(1),(2),(3)的规定,我们如果设个人每次劳务报酬为x元,y为相应的纳税金额(元),那么,我们可以写出关于劳务报酬纳税的分段函数:
例5 小王和小张两人一次共取得劳务报酬10000元,已知小王的报酬是小张的2倍多,两人共缴纳个人所得税1560元,问小王和小张各得劳务报酬多少元?
解 根据劳务报酬所得税计算方法(见函数①),从已知条件分析可知小王的收入超过4000元,而小张的收入在1000~4000之间,如果设小王的收入为x元,小张的收入为y元,则有方程组:
由①得y=10000-x,将之代入②得
x(1-20%)20%+(10000-x-800)20%=1560,化简、整理得
0.16x-0.2x+1840=1560,所以
0.04x=280,x=7000(元).
则 y=10000-7000=3000(元).
所以
答 小王收入7000元,小张收入3000元.
例6 如果对写文章、出版图书所获稿费的纳税计算方法是
其中y(x)表示稿费为x元应缴纳的税额.
那么若小红的爸爸取得一笔稿费,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得到6216元,问这笔稿费是多少元?
解 设这笔稿费为x元,由于x>4000,所以,根据相应的纳税规定,有方程
x(1-20%)· 20%×(1-30%)=x-6216,化简、整理得
0.112x=x-6216,所以 0.888x=6216,所以 x=7000(元).
答 这笔稿费是7000元.
练习八
1.按下列三种方法,将100元存入银行,10年后的本利和各是多少?(设1年期、3年期、5年期的年利率分别为5.22%,6.21%,6.66%保持不变)
(1)定期1年,每存满1年,将本利和自动转存下一年,共续存10年;
(2)先连续存三个3年期,9年后将本利和转存1年期,合计共存10年;
(3)连续存二个5年期.
2.李光购买了25000元某公司5年期的债券,5年后得到本利和为40000元,问这种债券的年利率是多少?
3.王芳取得一笔稿费,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得到2580元,问这笔稿费是多少元?
7.职业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探究 篇七
关键词:校本课程,特色,开发
一、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近几年我国在创新教育中极力推荐的一个新名词, 它最早是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 它的英文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缩写为“SBCD”。
我们所说的数学校本课程一般指具有学校特色数学学科的课程。在进行教改的今天, 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急需更新, 因此我们希望一种新的数学教学课程出现, 使各方面力量 (包括教师的、学生的、社会的力量) 都能积极地、广泛地投入进去, 使创新教育成为可能。
二、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疑问及方向
(一) 校本课程与校定课程的区别
我国一直以来执行的是国家大纲规定的课程, 虽然各地使用不同的教材, 但大致是与大纲相符的, 在这里可以用“国家课程”, 作为这些课程的代表词汇。但“校定课程”与“国家课程”有一些差异。在创新教育中, 不少学校设置了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活动课, 大体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各有专长”, 从而调整了各大板块的内容以及教学时间, 但归根到底还是由学校说了算。姑且不说这科设置是否科学, 单单这样做已是不再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之内。
其次, 我们不需要再讨论究竟什么是校本课程, 这是一个尚未界定的词, 而且教育本来就是在探索, 我们只要知道校定课程不是校本课程就可以了。
(二) 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疑问
1.教师改编教材或自编教材算不算校本课程开发
我曾在山东省某职业学校任教过一段时间, 该学校校本课程搞得轰轰烈烈。首先在数学教学中就规定出每位教师必须要报一门课程, 比如智力趣题、逻辑与发散思维、数学建模等。然后学校通知各教师教什么。我被安排教智力趣题, 这门学科对我来说确实不能胜任, 于是我就四处去网罗题材, 一学期下来, 自己身心俱疲, 而学生学习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说是一个误区。
2.是不是必须要开校本课程
有的校领导认为如果不开发校本课程, 就不能够与改革同步, 就跟不上形势, 所以不少学校就在这种“不前进, 就是在后退”的思想的指导下绞尽脑汁地开发。或许一门新的课程就由此而生, 但是这种几率实在是太小了, 这种硬憋出来的“课程”肯定与我们所希望的要大相径庭。
其实,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还属试验阶段, 我们大可不必为它而有什么想法。机会总是有的。不要认为别人有咱就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 咱们也一定要有。如果这种思想占了上风, 学校工作将不再是扎实的。如果教育出现了偏差, 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 校本课程的大方向
要明确校本课程的大方向, 本人经验尚浅, 尚不能对一些现象加以充分判定, 只是浅谈几句自身观点。
1.应具有新颖性
既然是开发, 就要从“新”字上着手。怎样从“新”上着手呢?我们不要图快, 关键是适合。每个地区的学校都可能有地方的特点, 而这种特点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2.应具有趣味性、实用性
单纯地学习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素质教育下, 主要培养和锻炼的是学生的能力, 而无论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都应从培养能力入手, 校本课程的设置也应如此。例如:吉林某职业中学, 在学生的学习之余, 利用学校的耕地, 对学生搞农业培训, 使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外还有了一份技能。还有的职业中学利用校办工厂, 使学生学习一些操作技能。当然这些学生以后不一定会以此作为职业, 但这些是他们感兴趣的, 所以他们能够认真地学。从技能掌握上说, 这份能力一定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可见,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注重与实际相适应, 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3.应具有多向性、灵活性
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中职学校可不定期、不定地点地进行开课, 使教育落在实处, 具有多向性、灵活性。
8.职业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探究 篇八
【关键词】 校本课程;特色;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1
一、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近几年我国在创新教育中极力推荐的一个新名词,它最早是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它的英文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为“SBCD”。
我们所说的数学校本课程一般指具有学校特色数学学科的课程。在进行教改的今天,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急需更新,因此我们希望一种新的数学教学课程出现,使各方面力量(包括教师的、学生的、社会的力量)都能积极地、广泛地投入进去,使创新教育成为可能。
二、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疑问及方向
(一)校本课程与校定课程的区别
我国一直以来执行的是国家大纲规定的课程,虽然各地使用不同的教材,但大致是与大纲相符的,在这里可以用“国家课程”,作为这些课程的代表词汇。但“校定课程”与“国家课程”有一些差异。在创新教育中,不少学校设置了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活动课,大体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各有专长”,从而调整了各大板块的内容以及教学时间,但归根到底还是由学校说了算。姑且不说这科设置是否科学,单单这样做已是不再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之内。
其次,我们不需要再讨论究竟什么是校本课程,这是一个尚未界定的词,而且教育本来就是在探索,我们只要知道校定课程不是校本课程就可以了。
(二)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疑问
1.教师改编教材或自编教材算不算校本课程开发
我曾在山东省某职业学校任教过一段时间,该学校校本课程搞得轰轰烈烈。首先在数学教学中就规定出每位教师必须要报一门课程,比如智力趣题、逻辑与发散思维、数学建模等。然后学校通知各教师教什么。我被安排教智力趣题,这门学科对我来说确实不能胜任,于是我就四处去网罗题材,一学期下来,自己身心俱疲,而学生学习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说是一个误区。
2.是不是必须要开校本课程
有的校领导认为如果不开发校本课程,就不能够与改革同步,就跟不上形势,所以不少学校就在这种“不前进,就是在后退”的思想的指导下绞尽脑汁地开发。或许一门新的课程就由此而生,但是这种几率实在是太小了,这种硬憋出来的“课程”肯定与我们所希望的要大相径庭。
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还属试验阶段,我们大可不必为它而有什么想法。机会总是有的。不要认为别人有咱就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咱们也一定要有。如果这种思想占了上风,学校工作将不再是扎实的。如果教育出现了偏差,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校本课程的大方向
要明确校本课程的大方向,本人经验尚浅,尚不能对一些现象加以充分判定,只是浅谈几句自身观点。
1.应具有新颖性
既然是开发,就要从“新”字上着手。怎样从“新”上着手呢?我们不要图快,关键是适合。每个地区的学校都可能有地方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2.应具有趣味性、实用性
单纯地学习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素质教育下,主要培养和锻炼的是学生的能力,而无论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都应从培养能力入手,校本课程的设置也应如此。例如:吉林某职业中学,在学生的学习之余,利用学校的耕地,对学生搞农业培训,使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外还有了一份技能。还有的职业中学利用校办工厂,使学生学习一些操作技能。当然这些学生以后不一定会以此作为职业,但这些是他们感兴趣的,所以他们能够认真地学。从技能掌握上说,这份能力一定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注重与实际相适应,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3.应具有多向性、灵活性
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中职学校可不定期、不定地点地进行开课,使教育落在实处,具有多向性、灵活性。
9.趣味数学校本课程 篇九
(湖州市第二中学,浙江湖州313000)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在《国际教育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再认识》中提出把“人本主义”作为教育思想理念.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人与人的世界的同一,又体现了人与人自身的同一.而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价值论主张,而且“指人们抱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方式、方法处理问题”,从郭思乐教授所著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教会人学会做人.与此相适应,“以学生为本”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通俗地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生本教育”的做法,就是让制度和方法服从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个性,关注人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我国三级课程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因地制宜、由内部人士共同参与编制的适合本校情况的课程,数学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数学学科为着眼点的校本课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健康发展,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是通过教育发展健康的个性这一理想远未实现,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统一性和共同要求,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从而也就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校本课程则强调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在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下面就基于生本理念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整个高中数学教材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组成了数学结构系统的“两条线”,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的数学知识是数学的外显形式,易于发现,是一条“明线”,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骨架”.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工具,是一条极具潜在价值的“暗线”,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灵魂”.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素材之一就是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再开发、再创作,突显明线、挖掘暗线.
在校本课程《数学思想方法》中笔者曾经让学生探究过这样一个源于教材、看似简单的问题:关
探究一在椭圆方程中,变量的取值是受到限制的,这个限制条件可以通过方程中的“非负项”而
从以上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对它们的解法特征做出如下归纳:
观点1:通过“非负项”可以构建不等式进行解题(求变量的范围).
观点2:通过构造函数研究其性质,从而实现“等转化为不等”去解题.
观点3:通过“判别式”构建不等式解题.
上述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研究“等式”问题的转化意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可以通过以上三种基本途径去实现,同样,研究“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不等式”的问题,由此发现“等”与“不等”是一对辩证关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哲学思想.
校本课程中的数学解题同时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解题虽然离不开方法技巧,但单纯的方法技巧无论怎么娴熟,都无法把人带入解题这一创造的境地,在知识和解题之间隔着一层不薄不厚的“膜”,穿透它需要数学思想的锋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应用,丰富其联想的空间,懂得“来龙去脉”,使学生的思维更规范、更科学,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比如下面探究四与探究五(解答略).
求出a2+b2的最小可能值,
二、提供多样选择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数学校本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学生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
笔者在校本课程《体味“分形”的魅力》的教学中让学生选择其喜欢扮演的角色,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个性与兴趣组成若干小组,并推举一名组长,组长要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这样就为学生的数学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是各小组的研究方向,小组一:寻找分形;小组二: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小组三:法国数学家朱丽亚与芒德勃罗的工作;小组四:认识“分形”;小组五:分形几何与传统欧氏几何的区别;小组六:回味“分形美”;小组七:探究“分形”.每个小组使用自己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与展示,
而在校本课程《探秘红黄绿,交通你我他》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对以下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问题~:交通流量、密度、速度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主要利用函数的知识);问题二:讨论红绿灯的信号管理问题(结合了物理学与数学的知识);问题三:黄灯的设置时间问题(结合了物理学与数学的知识);问题四:对湖州市城市交通情况的问卷调查(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问题五:对湖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违章的数据调查分析(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三、积极构建学科网络,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学科网络,注意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人数学知识,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利用网络、书刊等媒介收集有关资料、数据,并指导学生科学地处理资料与数据,通过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是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出发进行数学知识在地理中的应用案例开发研究.(1)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应用.有关立体几何中的地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航空、航海中的航向和航程问题;飞机飞行的速度和安全问题;卫星发射和卫星电波覆盖地球表面积的`问题;空间的角和距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运用立体几何中的法则、公式直接解之;运用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2)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借助各种数学图形,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地理学科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数学作图法的应用.运用数学作图法开展地理课外活动.(4)数学平面几何的运用.运用几何学原理,利用正午太阳光线推算某地纬度计算公式.(5)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运用数形结合,挖掘地理题中隐含的信息.(6)高中数学不等式的应用.巧用数学不等式解决地理难题.
四、搭建WebQuest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的数学合作精神
Web~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和汤姆・马奇创立,它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老师给学生设计一个特定的情境任务,然后教师利用网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与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WebQuest-般都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共6个模块组成.
在我省教研室编制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作业本(必修3)》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问题:“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如下:上表中“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从每月收入额中减去1600元后的余额,下面是某银行为计算纳税人(收入额0―6600元)当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而编写的程序:
(1)阅读程序,将个人所得税税表填写完整;
(2)如果某人当月工资为3200元,那么此人应纳税多少元?
10.趣味数学校本课程 篇十
莲花小学
华明
第一课:介绍数学介绍自己了解学生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
2.学生了解数学,培养兴趣。3.了解学生后,把学生分成2个队伍 教学内容:介绍数学这门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主要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为主。
2、讲趣味数学小故事。
《如果我输了,就做你的夜宵》
“什么游戏?”,小猫很好奇,“快点讲!”
“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老鼠说,“第一个人说一个1到10的数,第二个人再加一个
1到10的数,先喊到100的人获胜”。
“我先说”,小猫嘿嘿笑道,“你这次输定了。” 第一次,小猫输了。第二次,小猫又输了。……
最后,老鼠得意扬扬地跑了。沮丧的小猫回到了家.“看吧!早都告诉过你”,猫妈妈说,“学好数学有多重要!”
“那为什么老鼠总能获胜?”小猫疑惑地问到。小朋友们,你知道答案吗?
第二课:趣味故事
一、故事《棒棒过生日》。
以故事内容激起学生对数的兴趣教学生认识1到10让学生学会点数即一一对应的识数方法。
二、游戏及练习。
1、正确认读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指导学生背诵式记数110
2、能从周围生活中发现多种有趣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在人们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体验观察、思考的乐趣。活动准备:
1、反映故事内容的图片。2、5组电话号码及5个不同动物的家。
三、活动过程
1、故事《棒棒过生日》引出110的数字。
2、说数字歌找数字。1像铅笔细长条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6像哨子笛笛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盛菜10像灯笼挂得
3、做拍手歌游戏。你拍一我拍一,一只孔雀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两只小鸭上河沿你拍三我拍三,三只大雁飞上天你拍四我拍四,四只熊猫吃竹子你拍五我拍五,五只小猫抓老鼠你拍六我拍六,六只小猴打悠悠你拍七我拍七,七朵红花真美丽你拍八我拍八,八只青蛙叫呱呱你拍九我拍九,九只公鸡齐步走你拍十我拍十,十只蜻蜓把蚊吃。
4、用打电话的方式引出不同数字的排列方式。
5、说说在哪里发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
6、学生练习。
第三课:趣味数学猜数游戏
教学要求:
1、通过游戏活动学会“7”和“6”的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6”和“7”的加减法。教学准备:小豆 教学时间:1-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
1、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小豆同桌两做游戏。
2、边做游戏边完成书上的题目。
3、集体交流。
4、整理板书。
二、想一想
1、讲故事引入题目。
2、观察图,说说图意,独立完成书上的两组题。
3、想像。说一说还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生说师板演。
三、练一练
1、连一连。根据图示独立完成。
2、做一做。先独立看题,完成题目,再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数学游戏。
1、知道怎么玩。
2、玩一玩。
3、回家后,找家里人玩一玩这个数学游戏。
第四课:趣味数学分类游戏
教学内容: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
1、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教学方法 :情境活动参与教学。教学过程: • 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2、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3、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4、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四、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第五课: 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运算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字 2.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3.学会了解连加连减的运算
教学内容: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运算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用事先准备好的印有数字及加减图案的卡片,卡片自带,让学生认识,等认识后就让2个队伍开始趣味性的比赛,主要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比赛结束后,可以有一些娱乐性的惩罚表演.2、通过小故事,引出趣味数学题:小松鼠要过冬了 冬天到了,小松鼠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了。
有一天小松鼠背着一个大袋子,来到森林里,对松树爷爷说:请吧你的松果送给我,好吗?松树爷爷很大方,说:你想要多少摘多少。小松鼠很高兴,它一边摘一边唱歌,不一会袋子装满了。松树爷爷问: 你摘了多少个?小松鼠说:哎呀,我忘了!松树爷爷笑着说“我长了10 个松果,现在还有6个,你能算出摘了多少个,就让你背走。”小松树急了,不会算,怎么办呢?要是松树爷爷不让它背走,那冬天吃什么呢?我来帮它好了。数学课上,老师讲过:知道总数,求部分数,就是从总数里去掉知道的一个部分数,就得另一部分数,用减法计算。我很快就算出来了,小松鼠摘了10-6=4(个)。
第六节课:100以内数的认识及运算,大于号,小于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00以内的数字。2.掌握它们的加减运算。3.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
2.100以内数的认识及运算大于号小于号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用事先准备好的印有数字及大于号和小于号图案的卡片让学生认识,等认识后就让2个队伍开始趣味性的比赛,主要是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比赛结束后,可以有一些娱乐性的惩罚表演。
2、趣味数学题
1、黑兔、兔和白兔三只兔子在赛跑。黑免说:“我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白兔快。”请你说说,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跑得最快,()跑得最慢。
2、三个小朋友比大小。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谁最大?谁最小?(1)芳芳比阳阳大3岁;(2)燕燕比芳芳小1岁;(3)燕燕比阳阳大2岁。
()最大,()最小。
3、根据下面三句话,猜一猜三位老师年纪的大小。
(1)王老师说:“我比李老师小。”(2)张老师说:“我比王老师大。”(3)李老师说:“我比张老师小。”
年纪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第七课: 量与计量
教学目标:
1.钟面的认识
2.人民币的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
2.认识钟面的时间了解1元=10角=100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同样含有趣味比赛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钟面的认识
1、先教学生怎么样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以及它们各自代表的意义。一个精确的时间是由时、分、秒组成,且先读几时,再读几分,最后读几秒,同是手上拿个大点的钟,边讲边演示,这样更有助于孩子理解。
2、还要让学生知道简单的时间运算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1刻=15分钟
3、接下来就是趣味比赛的时间。
把学生分成2个队伍,排成2排,一一对应。然后一队学生中的第一个手上拿着钟,另一队的对应的那个学生随便报一个时间,(几时几分),拿钟的学生就要把时钟调到对应位置。完成后把钟交给下一个队友,直至最后一个人。统计拿钟的队伍调错了几次。接下来2队角色互换,开始游戏。最后统计哪一队调错误的次数较少则为赢方。赢方可以要求输的一方表演一些节目,比如唱歌、跳舞、扮鬼脸、学动物的动作都可以。
4、最后是课堂回顾,梳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到的内容。
第八课: 量与计量(2)
第二课时人民币的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钟面的认识。2.人民币的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
2.认识钟面的时间,了解1元=10角=100分 教学过程 :
1、首先要教育学生们人民币是我们中国唯一的货币,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可以在人民币在乱涂乱画,更不可以使用假币。
2、接下来是教学生人民币之间的换算1元=10角=100分
3、接下来同样是趣味游戏。
2队学生,一队扮演商店收银员,一队学生扮演顾客去买东西,教室里的铅笔、橡皮、书本书、包等等都可以当商品,顾客队每人买一样东西,收银员队每人收一次钱,可以在卡片上画数字代替,统计收银员有没有找错钱的。然后角色互换,同样游戏,分成胜负,赢方要求输方表演。,4、最后是课堂回顾,梳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到的内容。
第九课:趣味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2.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内容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
2.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光明幼儿园有三个班。根据下面三句括,请你猜一猜,哪一班人数最少?哪一班人数最多?(1)中班比小班少;(2)中班比大班少;(3)大班比小班多。
()人数最少,()人数最多。
2、三个同学比身高。甲说:我比乙高; 乙说:我比丙矮; 丙:说我比甲高。
()最高,()最矮。
3、四个小朋友比体重。甲比乙重,乙比丙轻,丙比甲重,丁最重。
这四个小朋友的体重顺序是:()>()>()>()。
4、小清、小红、小琳、小强四个人比高矮。
小清说我比小红高;小琳说小强比小红矮; 小强说:小琳比我还矮。
请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把名字写出来:()、()、()、()。
5、有四个木盒子。蓝盒子比黄盒子大;蓝盒子比黑盒子小;黑盒子比红盒子小。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度,把盒子排队。
()盒子,()盒子,()盒子,()盒子。
6.张、黄、李分别是三位小朋友的姓。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三位小朋友各姓什么?
(1)甲不姓张;(2)姓黄的不是丙;(3)甲和乙正在听姓李的小朋友唱歌。
甲姓(),乙姓(),丙姓()。
第十课:火柴棒的游戏
一.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所做情况,重点问题重点讲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查缺补漏,等级评定。二.教学过程:
火柴棒可以摆出许多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也可以摆成一些生活中的物品,通过移动火柴棒,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转化。下面,我们用火柴棒来做一些有趣的游戏。
例1 用火柴棒摆出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五边形、一个六边形。解
例2 用三根火柴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如图.(1)再加两根火柴棒,摆出两个三角形;
(2)再加两根,摆出三个三角形来;(3)再加两根,摆出五个三角形来.趣味小故事:数字“0”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第十一课:趣味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2.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内容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
2.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张老师把红、白、蓝各一个气球分别送给三位小朋友。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到的各是什么颜色的气球?
(1)小春说:“我分列的不是蓝气球。”(2)小宇说:“我分到的不是白气球。”
(3)小华说:“我看见张老师把蓝气球和红气球分给上面两位小朋友了。”
小春分到()气球。小宇分到()气球。小华分到()气球。
2、甲、乙、丙三个小朋友赛跑。得第一名的不是甲,得第二名的不是丙,乙看见甲和丙都在自己的前面到达了终点。
甲得了第()名,乙得了第()名,丙得了第()名。
3、A、B、C三名运动员在一次运动会上都得了奖。他们各自参加的项目是篮球、排球和足球。现在我们知道:(1)A的身材比排球运动员高;(2)足球运动员比C和篮球运动员都矮。诸你想一想:
A是()运动员,B是()运动员,C是()运动员。
4、爸爸买了3个皮球,两个红的,一个黄的。哥哥和妹妹都想要。爸爸叫他们背对着背坐着,爸爸给哥哥塞了个红的,给妹妹塞了个黄的,把剩下的一个球藏在自己背后。爸爸让他们猜他手里的球是什么颜色的,谁猜对了,就把球给谁。那么,谁一定能猜对呢?()。
11.趣味数学校本课程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实施办法;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65-01
我国在本世纪初期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当传统教育受到校本课程的影响后,校本课程的开发营运而生。校本课程在校内并不集中于主科,利用非主学科从事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教育、课程设计等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如果深入到主科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如此重要的高中数学学科中,这便对学生、教师及校方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对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工作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概论
1、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其实是对教育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制度的内权和资源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看做是以学校课程为基础自发的一种课程改编行动,促使校方与当地教育部门之间的责任分配,使学校获得相关法律、法规的主动权,进而校方能够自主从事课程开发。
上文提到,校本开发属于校方自主开发,这样可以办出校方本身的特色,尽管我国应试教育中的教材均属教育部制定下发,但目前已经有多处高中学校将自主教材校本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北京市海淀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受到北京市其他区学校的效仿,成功的实施于学生学习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教材模式,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这期间校本开发存在很大的不足,虽然已经建立,但其还不够成熟,多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形成了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为波动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文革后的我国开始注重文化教育,课程设计也逐渐清晰、科学,此时的校本开发未能实质的运用于课程开发中。自九十年代以来,校本课程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教育部门重视文化教育,同时也看出目前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教材的不足之处,应用了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学更为科学。
二、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办法
从开发的角度来看,收集学生的需求是构建校本课程的基础,根据学生的需求反映出的信息在教师授课中能够很多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以此为基础建立校本课程,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稳定。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够有很好的监督,促进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并且能够反省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让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更热爱学习,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但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认识,并不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误才会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果在教学中出现个例,教师还需要根据自身经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问题给予正确的解答[3]。
对于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根据以往教材考纲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原有数学教育中的题库进行筛选、分析,从中得到高考中的热点题目,根据校本课程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灵活的运用、掌握和理解。需要注意分析近年来高考的形式和特点,因为高考的变化比较灵活,题型多样化,但是在总体的本质和大体思路上基本不会改变。
三、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办法
教学是一项不断更新、不断进步的工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知识通过语言表述形式,加之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讲述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学相长,这才是现代教育事业的最佳教育方法。而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以下几点进行:
1、课堂片断法
课堂片断法是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一定的时间,比如课程刚开始,便将校本课程的内容渗透给学生,这种方法在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十分普遍,将校本课程的内容分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适用性。校本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需要完全适应,避免校本课程内容涵盖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混乱;(2)即兴性。校本课程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适量性。即校本课程的内容不可过多,不可超过教学内容,以免使学生学习的内容产生偏重。
2、辅导课片断法
在辅导课中,如果与学生的互动不充分,则可以使用校本课程教学,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内容的丰富性,但是同时需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是否需要这种教学方式,并且校本课程的内容较为普遍,应该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的学生不愿意参加校本课程教学,切不可勉强。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是高中学校对学习课程的一种重新设计方式,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课程系统,其内容较为浅显易懂,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素质、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结构与学习能力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需要结合自身学校条件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有效、合理的实施于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智华.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 李昌吉.新课程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12.趣味数学校本课程 篇十二
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来讲,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将其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部分。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强调以“课题学习”的方式进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中, 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难题的意思和能力;同时, 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标准》的这一要求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 同时“课题学习”也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条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道路。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学习”, 基于通行的数学教材构建切合学校现有资源和实际发展, 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校本课程就显得十分必要。
2.“课题学习”校本课程开展的价值
初中阶段, 一些教师和学生是为了课程而教学和学习, 因此, 一些课堂从根本上看是十分无序的、零散的, 开设校本教材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使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校本课程, 能够完成“课题学习”领域的任务, 这标志着教师在教学方式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会有较大程度的转变。
2.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题学习, 强化了“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强调了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来讲是十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 有利于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从根本上把握数学的本质, 从而为逐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奠定基础。例如在初中数学中, “皮克定理”是引导学生认识多边形的面积S同边上的格点L和内部格点N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了让学生对“皮克定理”的公式S=1/2L+N-1的公式由来和如何运用公式有更深刻理解,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探究性方式进行。可以通过最简单的三角形让学生发现S、L和N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不断调动原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还能够主动通过查找工具书等方式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动力。这种符合本校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转变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2.2实现学生、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一直被放置在无可争论的绝对位置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主体,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素质教育一直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功能的发挥, 在课程改革中, 教师应该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有意识地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 成为课堂主体, 使学习的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为了使学生懂得“皮克定理”的由来与推导过程, 对“皮克定理”做进一步的发现和验证,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数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在设计实验中, 教师可以设定实验的目的, 如“1.通过画图、列表、分析数据、寻找规律, 发现并验证皮克定理;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体验‘在解决多变量问题中采用变量控制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这一实验目的下,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不断寻找思考问题的着眼点, 从而在掌握研究问题方法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通过不断地假设和推理, 就能够根据规律发现S、N、L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数学实验过程中, 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角色不断发生转变, 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一个必要过程。
3.开展“课题学习”校本课程的途径
3.1立足课堂,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题学习”。
从目前的学校教育来看, 课堂仍旧是教与学的主要阵地, 因此, 我们要立足课堂, 不断深入挖掘教材, 开展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课堂学习”校本课程。“课题学习”是一种强调对问题不断探究的研究性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为增加课堂教学的研究成分需要基于学生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一个立体、生动、内容更加丰厚的对象, 从而在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实践中开展“课题学习”。
“人们的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 :一是接受学习 ;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课题学习”可以看做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形式, “人们在时间活动中, 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 通过反复观察、常识, 最终构建新的知识的过程, 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的积累和创新”。因此, 在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建构中, 在“课题学习”中不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实用之处, 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机会。
4.结语
建构以“课题学习”为基础的初中数学校本课程能够使学校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促进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 使课堂、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因素更好地结合, 使教育教学呈现出新的生命活力。此外, 通过“课题学习”合理安排数学课题学习, 能够使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更新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郭立昌, 范永利.初中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J].2001, (1) .
[2]朱宁波, 薛猛, 石杰, 周慧芹.中小学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以大连市两所学校为个案[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1) .
13.校本课程课程介绍与课程纲要范例 篇十三
课程介绍(包括课程开设背景、课程开设意义或课程特点等)300字左右
范例:
《家庭花卉的欣赏与养护》课程介绍
爱花养花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花卉的栽培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就有花卉栽培的记载,作为我国新一代接班人的中学生有必要学习有关花卉栽培及养护方面的知识。目前中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需要得到缓解,而花卉色彩绚丽、多姿多态、香气沁人心脾,养花不仅可以美化生活,怡情养性,还能使我们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污染也随之产生,并有日益加剧的趋势;居室的装修也日渐普及,装修带来的污染也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种植花卉有利于减轻并消除污染。为此,本课程充分结合学生所处市区这一地域环境,选择家庭养植花卉系列专题,因材施教。本课程希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由花花草草带来的美感和情趣,去用自己的双手体验生活,并且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去创造自己的个性生活空间。
《课程纲要》一般要包括下述内容:
一、基本项目: 1.主讲教师;
2.教学材料(改编、创编、选编等);
3.课程类型(分属的学科:如历史、地理、美术等);
4.授课时间; 5.授课对象。
二、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要求写3~5点;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三维目标要明确);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范例:
某校《定向越野》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课程名称:《定向越野》 主讲教师:某某
教学材料:选编。资料来源于孙全兴主编的《国防教育——定向运动指导》一书的部分资料、沈荣桂和甘盛俊主编的《军事地形学与定向运动》一书的部分资料以及国际定联的有关资料。
课程类型:体育 授课时间:每周三的活动课 授课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二、课程目标
以《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为宗旨,以开展定向越野为契机,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普及与提高定向越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申报定向越野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定向越野的概况、基本技术、技能; 2.通过教学,增强学生体质、体能;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4.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5.通过教学,普及和提高、稳固和提升我校定向越野项目在市、区初中校中的优势地位。
三、课程内容
《定向越野》校本课程内容共分五个章节: 第一章 定向越野概述
1.定向越野的起源。2.定向越野的定义、类型及规则。3.定向越野的益处。4.定向越野国内外开展的情况。5.定向越野在本地区开展的情况。第二章 定向越野物质条件
1.定向图。2.指北针。3.检查点点标。4.点鉴(电子卡座)。5.检查卡片(电子打卡座)。6.号码布和服装。
第三章 定向越野识图基础
1.定向地图的颜色。2.符号名称。3.国际检查点说明表符号。4.检查点与相应说明符号对照示例。
第四章 定向越野现地用图知识
1.判定方向。2.地图与现地对照。3.对照地形确定站立点和目标点。第五章 定向越野基本技能、1.出发点动作。2.运动中的动作。3.检查点上的动作。4.终点的动作。5.怎样选择比赛路线。
四、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课内外理论传授与实践相结合,即基础知识传授、实物演示、电教配合、图上作业、小组研讨、图上分析、现地讲解、模拟训练、考查等。
2.组织形式:课内外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即基础知识学习、图上作业、小组研讨、现地实践、撰写体会等。
3.课时安排:每周大体安排2课时,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时间,或集中或分散。参考以上阶段目标中涉及的内容,循序渐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校实际情况,适当调适课程内容,及时生成新的课程内容。
4.场地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
五、课程评价
(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评价,使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兴趣,为奠定定向越野学校特色项目打好基础。
(二)评价方式:
1.学习评价指标
(一):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参与练习情况、团结协作情况;
2.学习评价指标
(二):平时模拟训练与考查相结合; 3.学习评价指标
【趣味数学校本课程】推荐阅读:
趣味数学竞赛策划08-31
读《趣味数学》有感10-15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09-02
六年级趣味数学竞赛10-10
三年级小学趣味数学11-03
高等数学的趣味性06-26
16个趣味数学小故事06-26
数学趣味知识竞赛赞方案07-02
二年级趣味数学试题07-20
一年趣味数学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