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苹果教案

2024-10-10

分苹果教案(精选13篇)

1.分苹果教案 篇一

《分苹果》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多少。但对于平均分的第二种情形(每份平均分多少,可以分几份?)还不知道,因此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多次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形。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体会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形,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具体的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通过独立操作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验分东西的方法的多样性,具有不同的策略。教学准备:12个圆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小朋友们,我们的好朋友淘气过生日啦!

他请了很多好朋友去家里玩,妈妈准备了一些苹果,让淘气清洗一下放在盘子里(出示三个盘子)

从图中你能找出那些数字信息? 生¹、生²„„

我们来看一下淘气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¹、生²

2、今天我们来帮助淘气一起分苹果,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感知平均分

1、多媒体出示12个苹果和第一个问题:分成三堆,每堆一样多可以怎么分?

师:每堆一样多,是什么意思?

(引出12个苹果,平均分成3分)→板书

2、引导观察,看到了什么?(生有条理的回答)能帮淘气分一分吗?

(请你拿出12个小圆片,帮助淘气!)

3、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师巡视指导。

(给学生5分钟以上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操作和交流)

师在学生动手时适时给予语言指导,例:如果你在分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可以向同桌或前后位求助。其他同学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分好之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的分法。(小声的)

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介绍给大家。

4、指名汇报,请学生上台演示,你是怎样分的?

生¹:一个一个地分

生²:2个2个地分

(不管怎样说,最后应有每堆分4个)

师适时补充,然后问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

△ 若有学生提出“根据三四十二这句口诀,就知道每堆有4个苹果”

师:用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这个分法好,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谁还有不一样的分法? 生“„„„„„„”

板书: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个

5、同学们,每堆分得一样多,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平均分,淘气也很高兴,因为大

家帮助他解决了一个难题,现在,生日过完了。淘气的妈妈让淘气把一些苹果装在袋子里分给小朋友,淘气呀!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能帮一帮他吗? 多媒体出示问题:每袋装4个,需要几个袋子? 师引导:有多少苹果(生:12个)

“每袋装4个”是什么意思?(生¹每4个分成1份)

板书:“12个苹果,每4个1份” 学生独立操作并思考,再汇报全班交流。师巡辅,指名上台演示。

生¹:每袋装4个,需要3个袋子,正好12个

生²:我一次拿4个,放在一个袋子里。生³:口诀

师板书: 12个苹果,每4个1份,可以分成3份

师: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平均分,因为每袋装的苹果是一样多的。所以12个苹果,每4个1份,可以分成3份,平均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每份放几个,一种是平均可以放几份。

6、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只要引导得当,学生是可以说出书中内容的)

7、全课小结:我们今天学了什么知识?(再次强调刚才的板书)

师:小朋友真厉害,帮助淘气解决了两个难题,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听说了,也打算找小朋友们帮忙呢!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小兔运萝卜

出示课件;师谈话引入:这两只小兔子用课余时间帮助农民伯伯收萝卜呢!它们费了好大的劲,拔到12个萝卜。但是他们好像碰到难题了,是什么样的难题呢?你能帮助它们解决吗?

师:“每只小兔拿4根”,什么意思? “一次运完”什么意思?

①生可以在书中圈一圈。

引导4个圈一下,一个圈表示什么?一共有几个圈? 那么需要几只小兔子才能一次运走

②课件出示:“每只小兔拿5根,需要几只小兔才能一次运完” 学生独立完成,师讲评。

③想一下还可以提出哪些,平均分的数学问题

(再提一个)

2、小松鼠分松果

出示课件;师:小兔子有一位好朋友,听说小朋友们帮它解决难题,觉得小朋友们真厉害!于是拿出了它收藏的食物----松果(出示)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决定考一考小朋友们。你们能通过它的考验吗? ①先猜一猜有多少个松果?再数一数。

汇报交流下,你是怎么数的?用“3×6=18(个)”及时给予表扬。②出示第一个问题

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师巡指,表扬。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每圈两个就说出‘一个篮子’,再圈两个说‘两个篮子’”。

指名汇报,讲评

③小朋友帮松鼠完成了它的难题,小松鼠高兴吗?(出示哭图)为什么不高兴(出示第二个问题)“我只有6个篮子„„” 快一点帮它解决吧!

④指名汇报,讲评。

3、分西瓜

师:小朋友们讲的真好!那么,你能帮这两个小朋友把西瓜的问题也解决吗? ①出示西瓜图和问题(利用口诀完成的给予表扬)②学生动手圈一圈,师巡指。(提示边圈边说)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平均分”“有两种情况:平均每份放几个、平均可以放几份”

五、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2个苹果 分成3份,每份有4个

平均每份放几个

12个苹果 每4个1份,可以分3份

平均可以放几份

《分苹果》教学设计

二年级

彭浩

2014.11

2.分苹果教案 篇二

【案例】“分苹果”(北师大版第三册)

师:羊羊村的村长拿出6个桃子,你们能利用平均分的知识帮助他们2个人重新分吗?要每个人都分的同样多哦。用你们的小棒来分一分。(师巡视)

生1:老师,这太简单了,我直接能知道每个人就分3个的。

生2:老师,6个桃子分给2个人,可以直接分的嘛,每人就3个。(学生边说边把6根小棒左右手一分,一边各是3个)

师:好,那你能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吗?

(生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用手把小棒一拨,就分成了2份)

在这个案例中,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由于数量较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甚至不用借助小棒就会知道每份有3个。很多学生都是把小棒从中间直接拨开,答案非常正确,老师也认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

在接下来的“每几个分一份”的授课中,我们又发现了问题。当学生把6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时,出现了两种错误:一是,大多数的学生竟然像上节课一样,把6根小棒用手一拨,分成了2份;二是,把6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分,分成了2份。

奇怪,为什么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轻易掌握的知识在这节课中却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反思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学生分的方法是正确的,结果虽然也正确,但是由于学生把6根小棒直接分开时,教师没有抓住契机给予学生及时的语言提示和操作示范,没有帮助学生掌握一个一个平均分的操作要领,进而也就未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成几份”的意义;这样,就很容易和下节课要学习的“几个几个分一份”混淆。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强调平均分的过程,帮助学生切实打好学习平均分的基础。

【案例】

师:羊羊村的村长要把6个桃子奖励给喜羊羊和美羊羊,他们都要分的一样多哦。怎么分呢?用你们的小棒来分一分。(师巡视)

生1:老师,这太简单了,我直接能知道每个人就分3个的。

生2:老师,6个桃子分给2个人,可以直接分的嘛,每人就3个。(学生边说边把6根小棒左右手一分,一边各是3个)

师:小朋友,你们分的都很好。那你们想知道村长是怎么分的吗?现在老师扮演村长,谁来扮演喜羊羊和美羊羊?(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演示:先给喜羊羊一个,再给美羊羊一个。并提问:分完了吗?没有分完怎么办?

生:接着往下分。

师接着演示,每人再分一个,直到分完为止。

师:我们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每份有3个)请把这3句话说完整: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3个。(生齐说)

师: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

生:每人一个,一个一个的分。

师:请你们在小组里,由小组长带领,扮演村长、喜羊羊和美羊羊,按照村长的方法也来分一分。

学生在小组里分配好任务,很高兴地参与到活动中。

师:你能把这6个桃子分给3个人吗?每人要分的同样多。用你们的小棒自己分一分。(师巡视)你们分的过程要说出来哦!要一边分一边说。

学生们动手操作,老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在这一次的教学中,当学生出现把6根小棒用手左右一分,分成2份时,老师通过扮演村长要给喜羊羊、美羊羊分桃子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演示一个一个分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个一个分的过程,紧接着又引导学生把分的结果用三句话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对于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就已经很明确。

【案例】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很成功地帮助了羊羊村的村长分了桃子,村长很感谢小朋友。今天,它特意带来了6个苹果,想分给这节课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你们想得到这些苹果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师:那你们可要听仔细了,听听村长让你们怎么分的。

教师模仿村长的声音:我要把这6个苹果,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很安静,在思考)

生1:老师,我们用来小棒分一分吧。

师:对啊,拿出你们的小棒,分一分。注意再听一遍,是每2根小棒分一份哦,看你分成了几份。(学生动手分一分,老师巡视、指导)

生2:老师,这次的分法和上节课的分法不一样了哦,这次是每次拿2根小棒,不是拿1根小棒了。

师:你说得真好,快动手分一分吧。

师:你能把6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吗?看看能分成几份?(学生动手分一分)

师:大家不但分得很正确,把这3句话也说得很完整。

师:像大家刚才的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每几个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现在请大家用12根小棒,来分一分,你打算每几根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动手分一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原来12根小棒,每几个分一份,有这么多种分法啊!你们太棒了!大家通过动手分一分,又一次帮助了村长。现在请你们利用新知识帮助小熊和小松鼠分一下水果吧!好,现在打开课本第34页,完成第1题和第2题。小朋友,一定要注意了,你们在做的时候,要拿出笔来画一画,圈一圈,看看是每几个分一份的,就要每几个画一个圈,你画了几个圈,就是分成了几份。现在独立完成。

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完成练习题。

在这个案例中,大家不难看出,学生对于每几个分一份,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很好地把6个苹果每2个、3个正确地分一份,而且能把12根小棒按照自己的想法,每2根、3根、4根,甚至每1根分成一份,并能把分的结果用三句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完全没有出现和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而混淆。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在第一课时中,学生没有体验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一个一个的去分的过程,就会和第二课时的把6个苹果每2个分一份相混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如果我们在备课当中忽略了知识彼此之间的衔接,在授课中没有注重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数学思维,那么,就会容易出现问题。

【反思】

1.备课时注重教材的整体贯穿和衔接。备课时,教师要注重立意高远,布局全篇,每节课都为下节课作准备。平均分有2种情况,一种是本节课的分法,另一种分法是在下节课要学习的把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老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设想到学生在两节课中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并要准备好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如在上平均分苹果这节课时,就考虑到第二节课里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即容易把平均分成几份和每几个分一份混淆。在平均分苹果的教学中,教师就未雨绸缪,对平均分成几份做重点的讲解与要求。

2.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亲身体会什么是平均分成2份,什么是每2个分一份。在前面的案例中,学生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有多种,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直接把6根小棒一分为二,并没有真正体验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指出来这种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是一个一个地分,直到分完为止;并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这种方法动手去分一分,体验分的过程。这样做也就为下节课做好了准备,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两种平均分的不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笔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帮助学生经历从具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分苹果,花样多 篇三

莫尔夫人:欢迎你们!这里有5个苹果,你们6个人自己平均分一分吧。

2.大宝:我们每人拿1个。

谷拉拉:不行!只有5个苹果!

3.二宝:我们把每个苹果六等分,一共有30份,每人拿5份。

古拉格:这个办法好,30÷6=5,正好。

4.谷拉拉:其实我们只要把其中1个苹果六等分,其他4个三等分就能平均分了。

嘟拉拉:嗯,这个方法行,不用切那么多刀。

5. 大宝:我也想到个办法。我们可以把其中3个苹果四等分,这样就能得到12份,每人拿2份。另外2个还是三等分,得到6份,每人再拿1份。

古拉格:这个办法更好,但我还有一种更好的切割法。

6. 嘟拉拉:古拉格,你就别卖关子了,赶紧把苹果分了,我们都等着吃呢!

古拉格:我的切法在大宝的方法上改进了一点,就是把其中3个苹果二等分,这样就能得到6份,每人拿1份。

7. 嘟拉拉:你们的方法都太麻烦了,还不如直接把5个苹果榨成苹果汁再分。

谷拉拉:我不得不说,嘟拉拉,你太有才了!

8.莫尔夫人:给,这还有1个苹果,凑成6个,你们就能每人拿1个了。

古拉格:这个苹果来得太及时了,不用切,不用榨!

聪明的小读者,你看明白古拉格他们分苹果的方法了吗?你又从中看出什么了吗?没错,5个苹果6人平均分的关键是,想办法将苹果的总份数变成6的倍数。得到了提示,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分法吗?(扫封面二维码,实时参与互动)

4.小学数学《分苹果》教案 篇四

1、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

2、出示只题图: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3、揭示课题。

二、感受新知

1、动手操作

现在老师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可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老师呢?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电脑上拖动苹果演示学生的分法。

3、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

4、根据这种分法,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和9 1+9=10 9+1=10 10—9=1 10—1=9

2和8 2+8=10 8+2=10 10—2=8 10—8=2

4、对数游戏

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数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10。如我出2,我出8,2和8组成10。

三、巩固练习

(1)连线

(2)摘苹果

(3)猜电话号码

四课堂小结

5.分苹果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体会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形。2.通过独立操作与合作交流,发展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3.进一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表达、思考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验分东西的方法的多样性。

教具:

圆片

教学过程:

(一)激活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兴趣。师:看,谁来了? 生:智慧老爷爷。

师:智慧老爷爷不但来看同学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师把12个苹果卡片很整齐地贴在黑板上),智慧老爷爷要求: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咱们班最爱吃苹果的四个同学。怎么分?

师:你怎么分得这么快?

生:我用“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诀,知道每一个同学分得三个苹果。

师:用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这个办法好,值得大家学习。嘿,老师刚把话说完,机灵狗不服气了,他说:“这不就是昨天学过的平均分吗,我这里有一个难题,你们敢和我挑战吗?”师边讲边把机灵狗贴在智慧老爷爷的旁边,机灵狗的问题是:“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生:可以分6 盘。用12小棒代替苹果,每次取走2根,取了6次就全部分完。生:我是想到“二六十二这句乘法口诀,知道可以分6盘。” 师:(小结)机灵狗提出的新问题,实际上也是平均分,因为每盘放的苹果是同样多的。所以,平均分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平均每盘放几个”,一种是“平均可以放几盘。”

(二)提供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1.小熊分苹果

师:小熊最佩服智慧老爷爷了,因此他向智慧老爷爷学习,把家中吃不完的10个苹果拿来了,他要分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投影出示:(1)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2)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或动手操作,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投影卡片上,再展示,并请他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提倡并鼓励学生尝试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2.小松鼠分松果

师:小熊回到动物王国后,夸同学们聪明,已经学会分东西了!可小松鼠听了,又不服气了,他给我们送来难题,你们能猜测到是什么难题吗?[出示小松鼠采松果的挂图,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然后投影出示:(1)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2)有六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让学生独立解答,把结果填写在书上的方框内。培养他们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汇报交流时,用乘法口诀计算松果共有18个的,给予表扬;进而还会用乘法口诀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3.小兔运萝卜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里的孩子们可佩服你们啦!开始向同学们学习,看看:这六只小兔子用课余时间,帮助农民伯伯在收萝卜呢!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拔到12根萝卜。唉,他们怎么一个个愁眉苦脸的,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那是什么难题呀?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三)活动延伸,检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 “平均分”的问题?在咱们学校生活中有吗?师:做操的方阵有3排,每排8个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请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生:共有24个学生(3×8=24,三八二十四)。师:还可以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生:排成3列,每列8个学生。

生:排成4排,每排6个学生。4×6=24,**二十四。生:排成4 列,每列6个学生。

生:排成2列,每列12个学生。(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把4列,每列6人,并成2列,每列就变成了12人。

师:真聪明,只要动脑筋,每个同学都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四)赋予学生总结评价权利。师: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

6.分苹果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四、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请了解的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D班内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请了解的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提问:为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六、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

(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7.两位美国母亲的分苹果哲学 篇七

美国一名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全美选出50名成功人士,这些人都是在各自的行业中的精英、获得过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个有犯罪记录的人,心理学家分别给他们写信,请他们谈谈母亲的教育对自己的影响。

半个月后,心理学家收到大量回信,其中的两封信很有意思,都是讲述母亲小时候给他们分苹果的故事。一位来自加州鹈鹕湾监狱的囚犯,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次过圣诞节,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各不相同。我第一眼就看见中间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而且非常想要得到它。这时,妈妈却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约翰:你们想要哪一个?我刚想说自己想要那个大苹果,这时约翰却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我灵机一动,改口说道:‘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苹果留给约翰吧!’妈妈听了,果然非常高兴,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约翰却只拿到一个小苹果。从此以后,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会伪装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断说谎。上中学时,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满足自己的私欲,我会不择手段,之后又学会打架、偷窃、吸毒、抢劫、杀人,直到现在,我被关进监狱终身监禁。”

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父亲过生日,妈妈拿来几个苹果。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却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很好,孩子们,你们都说了真心话,这个苹果最大最红也最好吃,谁都想得到它。可这个大苹果只有一个,让我们来做个比赛吧,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每人一块,负责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资格得到它!’”

“结果,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妈妈,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这样教育我们,在我们家,你想要什么好东西就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得到什么,就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

同样是分苹果,一位母亲让孩子用说谎来伪装自己,从而使其一步步滑向深渊;另一位母亲让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引导他們做一个诚实努力的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改变了孩子的一生。母亲推动摇篮的手,既可能推动孩子成才,也可能在不经意间为孩子埋下了堕落的种子。

(据《中国教育报》)

8.《分苹果》反思 篇八

教学内容:分苹果(数学课本第40-41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种初步理解得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设计理念:

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理念。

教学流程:

2分钟

2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 2加3等与5。

(教学反思:以数学故事作为课设常规,让学生通过讲教学故事,明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渗透加减法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见了小鱼眯眯笑柄 老鼠一见就跑掉

(教学反思:借助一个充满趣味的谜语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在活动中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1)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列数学算式?和同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教学反思: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看到4条金色的鱼,6条红色的鱼,4加6等于10,5条吹泡泡的鱼,5条没吹泡泡的鱼5加5等于10等问题,只要学生说出的有道理教师都给以肯定。当学生未能发现减法算式时,教师适时点拨,猜一猜小猫可以钓到几条鱼?展示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拘泥于教材。)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 : 每个同学动手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

2)小组交流:小组长进行调控,比一比看哪个组合同学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法,小组长负责填写学习卡

3)个别小组汇报操作过程

(教学反思: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保证每一位学生至少能找到一种策略,发、再让小组交流分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三、巩固深化、应用探索

1、摸球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摸球,让其他同学猜一猜盒子里还有几个球,可以怎样列算式。

2、猜数游戏: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摆棋子,另一个人说加减法算式。

3、摘礼物游戏:摘圣诞礼物与同学一起分享,共同完成礼物的算式。

(教学反思:利用学生对游戏极大的兴趣,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既让学生强化10的加减法,又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也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活动中放手让小组长组织学习活动,既可以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带动学习较慢的学生,逐渐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总结延伸

9.分苹果 篇九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第2单元混合运算 1、小熊购物 (一)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能力目标 结合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法 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学 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教具 课件 学具 图片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出示“小熊购物”的课件:今天,小熊灰灰和闹闹听说下午要开联欢会,就来到商店买些东西。你们看商店里有什么?二、探究与体验1、(出示小熊闹闹图及所说的话)小熊闹闹要买什么呢?关键使学生明确:先算4个面包多少钱,在把买两中物品一共用多少钱加起来,就是要付的钱。2、列出3×4+6或6+3×4引导:说说综合算式的含义,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感悟先乘后加的算理。3、老师板书脱式计算格式引导:把两个算式和在一起,你们能算一算,填一填吗?

教学设计 4、出示小熊灰灰手拿20元钱的图和他说话:我要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5、讨论算式中既要减法又有乘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6、如果给你20元钱,你准备买什么?三、实践与应用1、联欢会的组织者大象伯伯还为小动物们准备了一些饮料(出示试一试的第一题)2、出示小猴、小猫教材11页试一试的第(2)题,介绍:你们看,这些小动物也来买东西,他们正在算帐呢。你们快帮帮他们吧!3、根据他们的算式,猜猜他们买了什么?(试试 第三题)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1、闹闹该付多少钱? 2、灰灰有20元买3包饼干找3×4=12(元) 3×4+6 6+3×4 回多少钱?12+6=18(元) =12+6 =6+12 3×4=12(元) 20- 3×4 =18(元)=18(元) 20-12=8(元) =20-12答:闹闹该付18元。 =8(元) 答;应找回8元。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1、小熊购物(二)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能力目标 结合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法 谈话法

学 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教具 课件 学具 图片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你们喜欢闯关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闯关吧!(共有四关,每过一关,将分别得到1、2、3、4颗星,共计10颗星。)二、实践与应用1、出示第一关:计算关(14页第1题的`前6道) 小组评价,全对的涂一颗星,出错的说说自己错在哪里。2、第二关:争当小医生。(16页第8题的前2道题改错题)组织评价,全对涂2颗星。

教学设计 3、第三关:找规律(15页第6题)4、第四关:解决问题(14页第2、3题,15页第4题)出现情景图,先请学生读题,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后独立解答。5、组织评选出本课的“智慧小明星”“进步星”“乐于助人星”。

板书设计 大家一起闯关 第一关:计算关第二关:争当小医生 第三关:找规律 第四关:解决问题关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2、花店买花(一)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结合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法 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学 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先除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先除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具 课件 学具 图片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过些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你们准备怎样去做?既然有些同学准备买花,我们来看:出示12页情境图,引导观察,搜集信息。 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什么?二、探究与体验1、引导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板书)2、组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列出算式。3、理解算理,探究算法。小组讨论:5-24÷8,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注意什么4、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并在5-24÷8的24÷8的下面画一条线,即5-24÷8

教学设计 5、尝试解决问题引导问题:买1枝康乃馨和1枝玫瑰花,共花多少元?6、鼓励学生自己选花,编成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解答。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试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三、实践与应用1、完成试试,先说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讨论: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看练一练,看图解决问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10.二年级 数学 分苹果 篇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0页---61页:分苹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探讨“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从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老师这里有12根铅笔,我想分给4名同学,那老师怎样分才公平呢?对,平均分,哪个小朋友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呢?(像这样每份分得的同样多,一样多)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都成熟了。这天正好是笑笑的生日。一大早,笑笑就起床了。它到自己家的果园里摘下好多又大又红的苹果准备招待她的好朋友。3.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有多少个大苹果? 师生一起数苹果。

师:对,一共有12个苹果。现在笑笑想请同学们帮她把这些苹果分成3堆,要求每堆苹果数目一样多,然后摆到盘子里,你们愿意帮忙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帮助笑笑“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生动的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1.师: 12个苹果平均分成3堆,可以怎样分呢? 就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注意边分边说你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讨论,动手操作。教师注意巡视。师:谁能汇报一下你分的结果?

2.学生汇报结果。

师:那你能说说是怎么分的吗? 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学生介绍平均分的方法,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大家按照要求想出了4种分法,你们发现这4种分法都是怎样的?(每份分得苹果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复习巩固了已有知识,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

(二)1.现在老师想把这12个大苹果装进袋子,要求每个袋子装4个,那么需要几个袋子呢?

2.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或具体操作,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师:哪位小朋友来汇报一下你分的结果和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聪明,通过动手实践或者借助学过的乘法口诀,都算出了需要3个袋子。

3.比一比,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结合分的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汇报结论: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且都是分完后每份个数是同样多的。教师总结:我们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但无论用哪种方法,最后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体验“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情形,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师;这时,草地上的2只小兔子好像遇到了难题。他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20根萝卜,每只小兔拿4根,需要几只小兔才能运完? 学生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2.出示装松果图

师:同学们,小松鼠知道你们这么聪明,想要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吗?好,我们来看。(课件出示)

小朋友们,你能解决小松鼠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吗?(1)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个篮子。(2)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个松果。

师:赶快拿出你的学具小棒或卡片,代替松果摆一摆、分一分,你也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看谁最先解决小松鼠提出的问题。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借助乘法口诀等方法解决了小松鼠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真是太聪明了!小松鼠也佩服你们这么能干。3.出示西瓜图

那大家能解决笑笑和淘气的问题吗?如图:一共收了多少个西瓜? 每个纸箱装4个西瓜,需要多少个纸箱?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摆一摆,分一分,乘法口诀)师:咱们把这种分法淘气和笑笑,他们也一定会佩服你们的!

(设计意图: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组织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实现对新知的巩固。同时,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平均分”。充分发

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活动延伸,提高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平均分”的问题?淘气在咱们学校就发现了!(出示课本61页第4题情境图)师:做操的方阵有2排,每排12个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请在本上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

师:还可以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学生汇报。

师:真聪明,只要动脑筋,每个同学都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11.《分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分苹果、分橘子”一课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计算,如何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是本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学中我屏弃花架子,把落实除法竖式计算的算理放在首位,整个教学过程朴实无华。首先安排了“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介绍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并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接下来在第一次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组织第二次“分苹果”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每盘放6个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这2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体验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2.《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具准备: 课件 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今天,欢欢请小朋友们做客,她准备了一些苹果来招待小朋友(课件),她请的小朋友有北北,京京,迎迎。你你。看到这幅图和听了老师的描述,你知道欢欢是怎么样招待小朋友的吗?你能用含有数字的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一)、出示课件:欢欢准备了四个盘子,想想平均每个盘子能放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2、说一说方法,并汇报结果。

(二)、出示课件;每个盘子放两个,可以放几个盘子?

(三) 还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讨论出不同得分法,摆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并用平均分得语言叙述出来,同时课件演示可能出现得分法。

小结:

从帮欢欢分苹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分的过程中你是否有比较快的方法?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方法。(概括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动手尝试,巩固新知

(一)、个人尝试(第34页的“试一试”第1题)

1、学生看题,说题意。

2、口头解答。

3、课件演示订正。

(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第35页的“试一试”第2题)

1、学生看题,动手分一分。

2、用语言叙述平均分得方法。

3、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三)、尝试探索(第35页的“试一试”第3题)

1、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小组合作,提出不同的问题,试着解决。

3、集体订正,给予及时的评价。

(四)、灵活伸缩(第35页的“试一试”第4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

2、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思考:还可以怎么排?用平均分得语言叙述出来。

3、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一)、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想把你学到的哪个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二)、延伸

13.《分苹果》教学反思 篇十三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 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上一篇:12月考试历史试卷答案下一篇:数学教案-切线的判定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