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流动

2024-10-20

教师流动(11篇)

1.教师流动 篇一

交 流 教 师 工 作 总 结

武希奎 2013年6月

生命因交流而多彩

一年的交流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自己的工作和表现,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同事的好评,得到学校的肯定,对于我来说真是莫大的安慰。有辛苦地付出,就有幸福地收获,我感受着交流赋予我生命的精彩。

一年的支教时间,我工作着,收获着,付出着,感动着,可以说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面临一种挑战,尽管有种种困难,我依然风雨无阻,坚持着支教工作的那份执着,用行动战胜自我,从容的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这一年的历程,将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写下不平凡的一页。我敬佩学校领导的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佩服老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年的交流生涯在忙碌中很快结束。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同事的无私关怀下,我顺利的完成了这一年的交流工作,现就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走进三小的门,就是三小的人。首先,我坚持走教育方针的基本路线,根据教育大纲进行教学。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政治学习,并且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总结反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地完善自我。其次,端正自己的服务态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跟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使自己成为同事们的知己,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二、踏踏实实教书,全心全意育人

平时我切实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交流一年里,我担任四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及数学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工作,每周共7节课,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在所教的学生身上,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他们通过如何学好知识,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而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尽量要每个学生都完善自己,在各个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前,我坚持做到认真备课,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课堂上我再现教师的风采,循循的诱导,及时鼓励,引导学生们大胆质疑,拓宽阅读渠道。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对于后进生的问题,我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尊重,对他们重点辅导;对于中等生,我努力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不断加强学习,强化自身素养

自己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一有时间就走进其他老师的课堂,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及时弥补自身不足,进一步完善自身教学策略。我常常在备课时,边参考教学用书,边考虑我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去备课。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气氛逐渐活跃起来,连那些经常不善言语的学生都开始积极回答问题了;那些调皮捣蛋的也认真听课了„„学生的重大改变让我钻研地劲头更足了。一年的交流工作是短暂的,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重温自己的交流生活,尽管看起来显得有些平淡,但是它让我受益匪浅,更使我对交流学习产生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能成为一名交流教师,是我无悔的选择,交流生活所焕发的光芒将照亮我今后的人生道路。

到三小交流一年,对我来说是一种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架起城乡小学学校交流沟通的桥梁,为实现均衡教育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篇二:教师交流工作总结

教师交流工作总结

教师交流是促进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特别是对于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的推进,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今年是我镇教师交流活动的第一年,我们还没有成功的经验,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一、我校出外交流教师的基本情况

我校的交流学校是苟堂镇玉皇庙小学。在这一学期中,我校选派数学教师张晓丽老师,英语教师张耀红老师和语文教师刘洋阳老师,他们都是青年教师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很强。学校交给他们的任务是:到玉皇庙小学去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参加教研教改,虚心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把自己锻炼成为科研型教师。一学期后回到学校,把学到的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传授给我校教师,我校领导专程到两所小学看望了这两位老师,听取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的汇报,领导对他们在那里教学、学习、生活情况的说明,双方达成共识都比较满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我校开展送课听课情况

我们要求学科教师参加听课评课,大家评价很好,从中学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他们参加各校的教研活动,学习其他校的成功经验,传授他们的 教研教改经验,针对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他们参加集体备课,把自己掌握的先进备课方法和经验传授给我校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中,与我校教师随时交流教

学心得,随堂听课评课。学校还不定期组织支教教师,举行公开课,教研课,双方切磋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效果很好。我们还召集支教教师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工作、学习、教研,生活等方面的感受。在工作方面,他们深有感触的说,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低,生活艰苦,但很敬业、奉献精神很强,农村学校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敬业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从这里学到很多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充实了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自己。

通过交流,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是一种先进教育思想,先进教学方法的交流,是先进教研方式的有机结合,这种交流使双方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于教育事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师交流,是一件新生事物,没有成功的经验,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使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教研教改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苟堂镇中心小学 2013、6 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开展“精细管理办校,内涵发展育人”活动,实现教师资源均衡合理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市、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有序流动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现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教育内涵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淡化教师的校籍管理,强化区域内统筹管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均衡、人文、灵活的用人机制, 促进城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和内涵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积极稳妥、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实行个人申请与组织安排相结合,个人成长与教育均衡相统一,促进教师交流与保持队伍稳定相协调。

三、工作目标

每年参加交流的教师比例占学校符合交流条件人员总数的10%。通过交流,促使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逐步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四、交流对象与条件

1、参加交流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身体健康,有较强业务工作能力。

2、年轻有为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应有计划地进行交流。

4、评选特级教师及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

5、申报小学高级、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资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交流任教半年及一年以上的经历。

6、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参加专项支教任务的教师,视为具备异校交流工作经历。

五、交流形式及办法

1、符合条件教师推荐交流。根据交流方案和计划,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由本人申请,学校推荐,区教育局协调,开展区内交流。

2、按照区教育局文件《关于印发新密市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区教〔2010〕127号)规定的外围学校教师有序交流要求,在编在职教师,每年安排3名教师有序交流。

3、提拔与晋升交流。教师选拔为校级班子成员原则上在区内交流任职。教师因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需要在区内交流任教。

4、定期双向交流。由学校推荐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区内双向交流,时间为一学期,并逐步延长至一学年。

5、挂职与外派交流。安排边远学校或薄弱学校教师到规模较大的学校挂职锻炼,时间为一学期。有计划地选送学校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培训学习,时间一个月左右。

六、实施步骤

1、宣传动员。2012年7月中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体局

实施方案,宣传教师交流政策,进行动员部署。通过宣传,让广大教师充分了解教师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参与交流的自觉性。

2、制定交流方案。2012年7月下旬,学校制定教师交流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教师交流的基本原则、对象、形式、渠道、要求等。学校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七、相关要求

1、下列情况的教师应优先交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名师;业务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要求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确定为学校后备干部的教师;夫妻同校任教且一方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教师;小学中高年级学段的专任教师。

2、对自愿申请参加交流的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先评优、培养使用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对不符合交流条件但本人自愿申请交流的教师,经学校认定也可列为交流对象。篇三:教师交流任教个人工作总结

教师交流任教个人工作总结 2013年9月,带着一份憧憬,带着一份喜悦,带着一份期待,有幸参加县教育系统组织的教师交流任教活动。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去学习锻炼。自从踏入交流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坚定了一个信念,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工作,尽自己所能,发挥自己所长,出色地完成交流任务,最起码也要对得起自己一个月的奔波。

此次交流使我有机会尝试了在不同环境下,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让我认识到在不同的学校环境下怎样开展工作,使我受益匪浅。

一、双方关爱,坚定交流信念。

交流之处,领导给我们做思想工作,帮助我们消除顾虑,坚定信心,并派车把我们送到交流学校。交流期间,学校领导亲自打电话嘘寒问暖,询问工作和生活情况。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亲自来交流学校探望我们,给我们送去了温暖和关心,坚定了我们在交流学校一定干好的决心。驻香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的领导、教师更是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嘘寒问暖,解决我们家离学校太远中午食宿问题和工作中的困难,把关心落到实处。

二、锐意进取,提高自身素质。

交流学校有自己灵活、独特、实用的管理和教学模式,这里的教师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孩子们更是既有爱心又有耐心。我从这些老教师身上也学到了许多教学方法和管理班级的经验。

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增强了危机感和急迫感,增强了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平日除了搞好自己担任的一年级数学、三一班的思品教学之外,在各方面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虚心学习交流校教师的教学方法,钻研教材,交流工作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理论层次有所提高,同时加强学习各种业务知识及教育科研知识,及时积累、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

三、主动学习,注重个人发展。

1、深入教学。

搞好交流工作,首先就是要搞好教育教学。来到驻香港部队希望小学,担任一年级数学、三一班思品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课前深钻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体育课通过游戏愉悦学生的身心;科学课多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搞好教研。

交流期间,主动进行听课、评课,听课次数二十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健康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平时积极参与到老师们的教学研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他人的经验。立足学校实际,探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助合作意识、总结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等,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3关爱学生。

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所带的班级的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群孩子聪明活泼,但因为年龄小习惯不是很好。我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利用平时休息时间进行家访,跟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才不会落伍。走出去,就能开阔视野,学有所得,为我所用。我也衷心希望像这样的交流活动能继续开展下去,让我们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篇四:交流教师工作总结

交流教师工作总结 2011年9月,带着一份期待,我有幸参加了教师交流活动,出去学习锻炼。不知不觉,三年时间过去了,此次交流使我有机会尝试了在不同环境下,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让我认识到在不同的学校环境下怎样开展工作,使我受益匪浅。

一、思想情况:

到交流学校后个人能以较短的时间调整好心态适应交流学校的工作环境。自从踏入交流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坚定了一个信念,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工作,尽自己所能,发挥自己所长,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出色地完成交流任务。三年来个人充分认识到: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价值观;正确对待学生“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客观现实,能够蹲下来和学生说话,睁大眼睛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对学生进行扬长教育和信心教育,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基础。三年来,个人能积极主动参加交流学校组织的的各类师德学习,记好学习笔记,做好心得体会。

二、学习情况:

在交流期间,我积极参加交流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与交流学校老师一起研究、探讨、交流、改进,做到了互助互利、共同进步。

平日除了搞好自己教学之外,在各方面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这里,我养成了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并能做好读书笔记,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我不仅注重提高自己的理论层次,同时也加强对各种业务知识及教育科研

知识的学习,及时积累、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

课余时间,我还到阅览室借阅书籍,充实自己。阅读大量杂志报刊,有教学案例,论文、课堂设计,复习课讲授方法等文章,有助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师德教育,学生心理等文章,有助教育思想、情感的培养。学习“十八大报告”以及各种教育理论,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总之,我充分利用这些便利条件,给自己充电。

三年来,我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作息制度,遵守学校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各项工作安排和要求,尽力尽责做好工作。

教学中,认真、充分备课,规范书写教案,研读课程标准要求。做到提前两周备课,每上一堂课前,都尽量先听其他教师的课,好的方法,多多采纳,发现备课中遗漏的地方,及时补救;并试学着对其教学进行分析,欣赏精彩,提出意见,(自我认为“知不足才能足”)提高自己的教研方面的能力。课后及时总结,写好教学后记。每周参加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听取同科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知识点的把握度,课堂结构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同时把自己对这一课的认识拿出来请其他教师进行评判,征求意见,改进教学。参加每周的研讨课,认真做好听、评课记录,并在之后进行细细分析,学习别人的优点。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认真聆听、学习组长对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价值观教育的讲解。树立新课改理念,实现新课改的目标要求。

不长的三年时间,我已感觉到学习和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把握机会,锻炼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我将继续努力!篇五:教师交流工作总结

教师交流,共建优质教育平台 2013年8月,带着一份憧憬和期待,有幸参加七星区教师交流活动,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去学习锻炼。自从踏入交流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坚定了一个信念,认真学习,扎实工作,尽己所能,出色地完成交流任务。一年的时间已结束,此次交流使我有机会尝试了在不同环境下,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让我认识到在不同的学校环境下怎样开展工作,使我受益匪浅,现将这一年工作心得总结如下:

一、领导关怀,同事帮助,为交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到樟木小学的日子里,首先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我校领导的关心及老师间的互助与合作,使我感到了家庭的温暖,这个大家庭给我们创造了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使我们能够安心工作,免去了后顾之忧。

在校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服从学校领导的各项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交流老师,学习樟木的教学经验。我深深地感觉到樟木小学老师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关爱每一位学生。到樟木以后,我下定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要坚持下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工作。

二、锐意进取,学有所获

1、深入学习。来到樟木小学,校领导安排我任教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兼班主任工作。虽然之前有过班主任经验,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作为班主任的我还是对班上的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

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因此,要教好思想既单纯孩子,班级事务,自己能做的,努力动手去做,以身作则,并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要的是要从心底爱这个班,就像是自己的家一样,爱这个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并模仿着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搞好教研。交流之初,在科研处教学视导中,主动进行听课、评课,认真吸取老师们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通过听课、看校园,接触师生,让我深感城乡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业务学习中和老师认真交流,谈教学得失,谈教学方法,参与集体备课,并积极参加教研教改,始终坚持与其他老师一起探讨、研究怎样搞好各项工作,根据制定的工作计划,及时创新性地完成并总结,真正将交流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打造教育共同体而不懈努力。通过上公开课、听课、评课,相互交流活动。无论是教育还是管理都让我耳目一新,例如,在学校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比赛中,我就领略到了优秀教师在课堂中对教材不同的解读和剖析。对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的处理。在集体备课中,将和同年级的教师一起钻研课文,集思广益,对单元中强调的重难点一一突破,扎实开展教学工作,这样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我的教育视野得到了进一步拓宽。

三、交流感悟和建议

1、通过教师交流,对教育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是一种先进教 育思想,先进教学方法的交流,是先进教研方式的有机结合,这种交流使双方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于教育事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在樟木小学的学习中,让我感受到该校的教育教学范围很浓烈,教师的责任心很强,积极性也很高涨,但是对在学生活动方面能更加的丰富些,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更加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第二课堂”,可以借鉴他校校本特色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环境中学习,让课堂变为学堂,让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

在本次交流活动中,再次感谢樟木小学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更感谢我校领导能这次机会和对我的培养。

2.教师流动 篇二

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 系统只有与外部进行信息、物质和人才交流, 才能求得自身的稳定和发展, 一旦与外部交流中止, 系统就很可能陷入停滞和危机。师资管理作为一个系统, 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组织性、开放性和不稳定性, 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开放系统。每个学校只有不断与其他学校进行教师交流, 才能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与教师良性流动可以说是相依相生的。鲁迅先生就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大学自由任教, 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在各大学自由任教的经历。正是这种教师的良性流动, 促进了那个时代的教育发展。教师良性流动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 某所学校教师流出, 从局部讲影响到一所学校的发展, 但从全局讲, 教师双向流动, 可以促进整体教师资源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闲置和浪费, 这是其一。其二, 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教师校际间流动是价值规律对教师资源起调配作用的一种方式, 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重要手段。其三, 有利于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流动可以使教师接触不同的区域文化、教学风格和教学环境, 有助于教师博采众长, 提高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学校间的人才竞争和争夺日趋激烈, 教师流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教师流动已经由被动服从型向主动选择型转变, 流动比率在逐年增长, 这给现有学校人事制度带来极大的挑战, 客观上要求学校从消极控制型向积极吸引型转变。学校要对现有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 消除流动壁垒, 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然而, 我国许多学校在教师“流”与“留”的关系上, 存在着模糊认识和不合适的做法。一些学校对想要流动的教师, 或是一时没有用武之地的教师, 不是鼓励流动, 让他们人尽其才, 反而“囚禁”不放, 使教师资源闲置。鲧治水, 堵而不疏, 截而不导, 结果山川漫溢, 九洲成灾, 终遭杀身之祸。到了禹, 改变了治法, 疏而不堵, 导而不截, 结果获得成功。在教师“流”与“留”的问题上, 采取“堵”而不“疏”的学校, 不妨学一下大禹的治水方法, 也来个以“疏”代“堵”, 以“导”代“截”。这样, 让教师良性流动起来, 使教师各显其能, 各尽其才, 何乐而不为呢?

3.教师流动何以“你情我愿” 篇三

一、教师流动的必要性探讨

教师流动到底有没有意义,更直接地说教师流动是否必要?这是探讨教师流动的本源性问题,也就是要回答教师为什么要流动,教师流动意义何在?回答这个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师流动的初衷和宗旨。从教育现状来讲,教师流动是新时期实现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整合优化的重要举措,是教育统筹发展、均衡发展的具体践行。“定期有序的计划性流动不仅有助于师资在校际间的合理配置,也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和学校的均衡发展,有助于实现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1]。国家通过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和具体举措的实行,就是要使得新时期教育结出更丰硕的成果,以此来惠及更多的人民。因此,教师流动之于教育大局的意义显而易见。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讲,教师职业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复杂,意味着需要面对各种教育对象,应对各种教育情境;开放,意味着必须寻求合作,在相互切磋中求得专业发展。教师流动从根本上说离不开教师这个主体的躬行和落实。就此而论,教师流动的愿景,应该与教师追求自我发展的心愿不谋而合。可见,教师流动之于教育大局和教师自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关于教师流动合理性的回答,也是教师流动何以必要的理据。

二、教师流动中的学校顾虑

教师流动是利于教育事业和教师自身发展的积极举措,为何学校在落实这一举措时显得“左右为难”呢?笔者以为,分析学校的顾虑是提出有针对性建议的必要环节。没有教师和学生就无所谓教学,没有教师和学生存在的学校无疑是形同虚设的,没有实体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对于学校的意义非同小可。在教师流动问题上,学校的顾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流动使得本校管理负担加重;二是教师流动使得本校教师固有的稳定结构被动摇;三是教师流动对于本校教学质量的不确定影响凸显。诚然,学校存在这样的顾虑在情理之中。但是,这些顾虑的存在折射出教师流动中牵涉到学校利益的问题未有妥善应对之策。笔者以为,针对学校的顾虑,特别是关乎学校自身利益层面的顾虑,应从管理、政策、价值导向上完善相关指导,以此来减少教师流动中学校层面的阻滞。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定期流动,因为定期流动能形成杂交优势,有利于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有利于推动教师持续生长”[2],从而有利于学校自身在教师流动的潮流中获得发展。

三、教师流动中的教师担忧

教师流动这项举措的最终实践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态度和想法很大程度上直接并最终决定着流动的旨趣是不是得以深刻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对教师本身就流动的态度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尽管有研究者指出“教师自主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3],但是,教师自身对于流动依然存在担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环境改变遭遇的“陌生”窘境;二是流动中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三是由于流动可能带来的家庭烦恼。这是教师的顾虑,也是他们的心声。笔者以为,想要妥善解决问题,必先勇于正视问题。根据教师的担忧,可以考虑实行就近流动、奖励自愿流动、照顾不便流动的措施,真正将教师流动化为教师的一种自愿自能行为。

四、教师流动中的政策依据

任何活动的有效开展都不能缺少相关政策的规范和指导,教师流动这项上至整个教育下至具体教师的“工程”也不例外。当前,针对教师流动中的一些问题,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教师流动的社会动因和与此同时生成的教师职业角色重适问题[4]。这些相关问题的出现和存在,归结起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少相关政策依据;二是没有将相关政策依据与具体现实相结合灵活落实。教师流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关系到教师流动的全过程,是流动前、中、后相互衔接的动态政策系统。任一环节的不到位,都将直接影响教师流动的顺利开展,也必将影响其最终效果。因此,加快教师流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做到政策的规定性和实施的灵活性相结合,讲求策略、注重实效,既坚持有章可循,也不生搬硬套,这是确保教师流动“你情我愿”的规范性需要。

五、教师流动后的保障机制

教师流动,不管是长时间的较为固定的流动还是短时间的暂时性流动,只要完成一次流动,就意味着一次完整活动的结束。每一次流动本身,都可作为总结和反思的现实素材。从这个意义来讲,对教师流动进行反思,是探索流动后保障机制的必要前提。一定程度上,有保障,才有动力。从学校的角度而言,相关保障是学校乐于参与教师流动的利益所在;从教师的角度而言,相关保障是其参与流动的需要与现实。赢得学校,就赢得了沃土;赢得教师,就赢得了主人。教师流动,需要在寻求学校与教师的共赢中获得认可,因此,教师流动后的保障机制研究显得格外重要。从教师流入流出的学校所处地域分析教师流动的成本与收益,据此建构流动教师在经济和精神两方面的利益补偿机制是一种有益的探讨[5]。需要指出的是,探索或者建立教师流动后的保障机制,并不仅仅是为了教师流动系统的完善,更深层次上是为教师流动“你情我愿”局面的开拓寻觅具有现实理性和持久肥力的土壤。

综上所述,教师流动必须在对其必要性做出合理回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和教师等相关群体的顾虑和担忧,建立和完善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并就流动后的保障机制做出有益探索。变教师流动现状中存在的“被流动”为“你情我愿”式流动,是教师流动这一命题的应有之意,也是通过教师流动提升教师整体质量和推动教育均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1] 谢秀英.教师流动不同方式经济影响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0(3).

[2] 吴振利.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构想.当代教育科学,2006(17).

[3] 李金艳.教师自主流动是大势所趋.中小学管理,2003(5).

[4] 钱扑.教师流动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5] 夏茂林,冯文全.定期轮换制度下流动教师利益补偿机制探讨.教师教育研究,2011(1).

4.“教师流动” 不能局限于形式 篇四

文:九州狐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显著,这一差距使得各种资源向城市流动,同样,优质教育资源也向城市集中,造成了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这种单向的不合理流动致使过剩与短缺共存,造成人才浪费和教育不公平产生。

为了有效的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过度集中的局面,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纷纷的尝试城区优秀教师向薄弱农村学校流动的做法,并以制度的形式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与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紧密的结合起来,有些地区还规定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校与校之间实行联动机制进行双向流动,试图有效的改善城乡师资不均衡的现状,只是,从执行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造成教师流动效果不明显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城乡师资不均衡不是教育不均衡的全部,农村学校除了师资薄弱以外还有生源薄弱和学校领导层对教师流动目的能否正确的理解两个极其重要的内容。首先,城区学校对农村优质生源的掠夺风头日盛,既有通过正常招生造成的生源流失,也有因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造成的农村优质生源向城区学校的流动。以我们学校为例,今年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只有一百人不到,其中就有近十人被区内民办学校、公办学校录取,这些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学生都是校内的佼佼者,如果正常的升入本校初中部,初中毕业的时候绝大部分会被区高中录取,这部分优质生源的流失对学校最后初中毕业的升学肯定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即便是流失了这么多的优质生源学校仍然能完成区高中的升学指标,如果不流失结果一定会是另外一个天地,而效能评估的时候看的是最后的成绩谁还会管你流失了多少优质生源呢!这显然不公平。

其次,校内领导层对教师流动目的能否正确的理解很重要,城区的优秀教师来到乡镇学校以后,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领导层必须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做出详细的规划。教师流动的初衷是让一些城区优秀教师引领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教学思想、理念、方法上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从而拉动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学校领导层没有这样的意识,只让他们来学校教教书,这样的流动有悖于实现城乡师资均衡的本意。

第二,城乡教师流动并没有解决乡镇薄弱学校教师专职不专业、专业不专职的窘境,城乡学校之间同科教师相互流动,而且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教师,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乡镇学校在学科师资配置上不合理的状况,乡镇学校的教师几乎都是“一专多能”,只是,“一专多能”是根本不可能的,用老辈人的话就是“没有牛,只好用黄狗来耕田”,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一声高过一声的今天,这种局面肯定要打破,只是,乡镇学校的素质教育仍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第三,教师流动是实现教育均衡的一个举措,只是,教师流动不单单是把城区学校的教师派到乡镇学校,乡镇学校教师派到城区学校那么的简单,教师流动不能局限于形式。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充分考量每一所乡镇学校的师资现状,有的放矢地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乡镇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尤其是能够兼顾到乡镇学校的薄弱学科,必须对流动的教师实行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比,不断的修正教师流动规划、制度,从而逐步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流动利益最大化。

“教师流动”不仅仅是对薄弱乡镇学校“输血”,更重要的是培养薄弱乡镇学校的“造血功能”,城区优秀教师被选派到乡镇学校除了要求他们对乡镇学校的学科教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更重的是要求他们把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好的做法渗透到乡镇学校,对乡镇学校的两组建设、教学科研、文化打造、校本课程的设置起到一个促进作用,三两年以后

即便是他们走了城区优秀学校的那些好的思想、方法亦以融入乡镇学校的血液。

教师流动的目的是实现城乡师资均衡,而师资均衡并不仅仅是学校有多少个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和市青优,师资均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先进的办学理念、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良好的教育教学范围。

5.幼儿教师管理流动研究论文 篇五

摘要:

随着我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当代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幼儿的启蒙学习场所,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都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对于幼儿教师也提出很有要求,包括幼儿教师的职业准则、价值观取向、职业技能等等方面。尽管我国在大力倡导学前教育是的培养体系,但是幼儿教师仍存在不足现状,而且教师的流动性也在增强。本文主要就幼儿教师流动与幼儿园教师管理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幼儿教师;流动;教师管理;研究

前言:

学前教育是深受国家重视的教育阶段,尽管国家在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等方面,还是出现了幼儿教师流动性较大的现象发生。因此国家要极力完善当代学前高校专业的普及,为当代学习教育机构提供丰富的幼儿教育人才,减少人员的流失,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1当前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管理工作

学前教育的无端发展也对幼儿教师的管理工作提出相关要求,教育机构只有对幼儿教师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浓度有效的进行。首先在进行幼儿教师管理工作时,要以科学的理念为主,树立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百科面前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增加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等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倡导教师利用多元化的灵活教育教学方式,例如利用蒙台梭利进行教学,增加课堂小律动和手指操环节等等。其次在进行教师管理活动时,也要经历完善的评判机制,利于教师对自己教学做出及时评判,该生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增加教学、效果最大化。幼儿学习也要建立适当的奖惩体系,对与表现好的教师增加其职称评选机会和外住学习给水,增加其教学积极性,间接的降低教师流动性[1]。

2当前幼儿教育活动中管理和流动关系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学习和教育的启蒙场所,深受国家重视。近年来我国教育的教师团队不断壮大,幼儿教育机构的师资和管理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在当前的发展情境下,仍存在教师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幼儿园在进行幼儿园教师管理工作时,要注意协调教师的总体体系,建立完善的奖罚和评判体制,为表现好的幼儿教师提供相应的资金奖励,增加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教师的流动性。其次幼儿园机构要不断丰富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师教学活动,以增加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也应该为教师争取职称的获取机会,丰富幼儿教师的教学经历。良好的对幼儿教师进行管理,为教师建立公正的教育评判机制,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和提供丰富的职称评选机会,以增加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信心。有神文可见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与教师流动性具有间接的关系,因此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学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

3我国幼儿教师流动的成因

幼儿教师的流动是我国学前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它制约了幼儿园的发展,营销幼儿身心发展的健康性。其中影响幼儿园教师的流动因此的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和经费的不合理分配,因为教育的发展经费支出直接影响,幼儿园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的完善,也影响着教师的待遇和薪资,导致幼儿教师向一些设施完善和待遇好的大城市的幼儿教育机构转移,这也是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其次学前教育的改革的片面性,导致一些幼儿机构的经费收支不平衡,教师的编制无法完成等等,致使幼儿教师不断流动[3]。

4我国幼儿教师流动的有效措施

面对幼儿教师流动性过大带来的弊端,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阻碍。应置于不断完善这一弊端,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首先国家要确立明确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需要相关国家部门明确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次也要明确幼儿园的办医体制南加大幼儿教育的经费支出,构建公正的城乡幼教体系,优化教师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设备落后教育机构的教学设备,增加教师的工作待遇。其次在优化教师的编制配置体系,优化城市和农村的编制体系,增加教学教学的积极性,倡导教育乡村化,把城市中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鼓励其去农村教学。完善师资管理体系,扩大教师培养的高效,增加教师招聘力度,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体制。相关部门也要不断倡导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对教育职能的理解,增加幼教的职业感,以此降低幼教的流动率。

结论: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幼教事业也出现一些教育管理弊端和教师流动性大的现象产生。尤其是教师流动性较大这一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幼儿教育机构建立科学的教师管理体制,利于教师及时发展自身的不足,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增加教师的职称频次机会吗,也可以间接减少教师流动性。其次国家应该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增加幼儿教师的人才培养,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4]。

参考文献

[1]姜盛祥,胡福贞.教育均衡视野下我国幼儿教师的配置与流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1,07:26-31.

[2]杜屏,朱菲菲,杜育红.幼儿教师的流动、流失与工资关系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06:59-65.

[3]李恒.幼儿教师流动与其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科技视界,2016,12:38+58.

6.教师流动 篇六

关于印发《山东大学流动岗位特聘教师聘任管理办法》的通知

山大外字[2007]14号

各学院、教学部、校直属科研单位:

《山东大学流动岗位特聘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业经学校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开拓创新,抓好落实。

二○○七年四月二日

山东大学流动岗位特聘教师聘任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吸引境外更多的杰出学者来校从事讲学和科学研究,遴选、培养和造就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带动重点学科发展,提升其学术竞争力,学校决定设立特聘教师流动岗位,建立特聘教师流动岗位制度。

第二条 特聘教师实行聘任制。人选由院部推荐、专家评审、学校聘任,聘期内学校提供一定数额的经费支持。

第二章岗位设置与职责

第三条 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学校批准重点建设的学科设置特聘教师流动岗位。

(一)设置特聘教师岗位必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梯队建设为重点,保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重点学科、重大攻关项目、重点实验室等对人才的需求。

(二)特聘教师岗位原则上按二级学科设置。各院(部)设置特聘教师岗位数由学校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院(部)综合情况审定。

(三)学校一般每年设置100个流动特聘教师岗位。

第四条 特聘教师的岗位职责是:

(一)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

(二)结合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进展,讲授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培养和指导研究生;指导本学科领域内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三)参与组织教学科研活动和学术梯队建设,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我校教师共同开展学科前沿或跨学科的高水平研究,推进学科建设。

第五条 受聘者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安排确定来校工作时间,可采取全时在校工作模式,也可以采取分阶段来校工作模式,但每次至少须完成一门完整的课程教学任务(不少于36学时),在校工作时间一般应为2-4周。

第三章任职条件

第六条 受聘流动岗位特聘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是:

第八条 聘任流动岗位特聘教师的程序是:

(一)各单位于每学期初提出设岗申请和推荐人选;

(二)院(部)学术委员会严格按照规定条件对应聘人员进行评议、遴选,提出初选意见;

(三)学校设立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院部学术委员会推荐意见对候选人进行审定;

(四)学校与受聘者签订聘任合同,规定聘期及聘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九条 聘期结束,经双方同意,可以续聘。

第五章资助方式

第十条 学校对流动岗位特聘教师实行契约管理,具体资助方式为:

(一)特聘教师来校全时工作期间,学校给予每周4000元人民币用于支付生活费用和津贴,包干使用。

(二)学校为受聘的境外特聘教师提供往返经济舱国际机票。

第十一条 境外特聘教师的包干费用和国际旅费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从学校专项基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由院部自筹解决。

第六章管理与考核

第十二条 特聘教师的管理以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重心在院(部),各单位要指派专人负责联系并落实有关事宜。

第十三条 特聘教师试行聘期目标管理,学校定期对受聘的特聘教师按合同确定的职位职责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续聘的参考依据。

第十四条 对未能按合同履行岗位职责者,应中止计划。

第七章附则

(一)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在本学科领域内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在学术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重要影响,能够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并提出有创新性的构想。

(二)有正高职务或在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获得副教授及其他相应职位,能够带领一支队伍做出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三)取得过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研究成果,并在本学科领域公认的权威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重要影响的论文;或拥有重大发明(专利),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第四章聘任

第七条 流动岗位特聘教师的聘任面向境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十六条 本项目受理单位: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7.教师流动的“忧”与“思” 篇七

教师流动“忧”之一:教师流动演变成教师流失

长期以来, 由于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在经费投入、住房条件、教师福利、交通状况、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因学校生源等因素致使的由家长、社会提供的一些其他灰色待遇上的不同, 导致教师的利益严重不公平。在利益的驱动下, 部分教师想方设法调到“好处多”的学校。师资队伍长期处于单向流动中, 教师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就更为突出。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教师流失严重, 而这部分教师往往又是教育教学中的骨干力量, 这些地区的师资短缺, 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师流失, 教育资源配置出现人为差别, 影响教育公平, 制约着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城市、发达地区教师人满为患, 严重超编, 造成人才浪费, 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冲击, 造成了严重后果。

对此, 应迅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规范和引导教师流动, 解决教师的流失问题。首先, 要制定比较严密、规范、公开、公正的教师交流制度, 配套好相关扶持政策, 真正实现其应有的对教育积极的促进功能。物质是基础, 只有在城乡学校的福利待遇、硬件设施、生存环境都相对均衡的情况下, 才能有利于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对一些优秀的骨干教师, 要有鼓励政策让他们乐意去偏远学校作贡献。教师的流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好制度, 关键是要宣传好, 利用利益公平机制和补偿机制, 制定好配套政策, 在教师自愿的基础上实现教师资源均衡。

教师流动“忧”之二:教师流动“加剧”教育腐败

教育资源要均衡, 教师要合理流动, 首先应该纠正主管部门的权力行为, 不能以“教师流动”作为借口让某些官员任意摆布教师。教师流动应该是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使用人才的客观需要。一方面, 实行教师流动制度后, 主管部门的人事调动权力的自由空间大增。在具体操作上, 很可能是由某个官员 (或少数官员) 来操纵教师调动的人事大权, 有可能依靠“教师流动”这把“尚方宝剑”, 滥用权力、主观臆断、强权操作、强制调动等方式而“拍脑袋”行事。或是将某个不顺眼的教师“发配”到偏远学校, 冠冕堂皇地称之为“正常的教师流动”, 让“教师流动”成为打击报复教师的手段, 那就导致了教育的腐败。另一方面, 有些教师为了能够被调到自己喜欢的学校, 可能会走后门、拉关系, 送礼行贿搞“权钱交易”;还有些教师为了不被“流动”到其他学校, 能够在某个地方长期任教, 也会找各路“神仙”为自己打通“人脉”。于是, 教师不但不会安心教书育人, 教育腐败由此还可能会愈演愈烈。

教师流动“思”之一:教师流动不宜搞“一刀切”

教师合理流动的实现, 既不能急于求成, 更不能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 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与制度, 健全教师流动的法律、法规保障, 增强教师流动的合理性、规范性, 不宜搞“一刀切”,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的教师流动有利于师资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一个教师、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这种风格是长期形成的教学个性, 如果教师经常性地流动, 将不利于教师队伍和教学秩序的稳定, 也给社会和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之间的差距, 可以通过后期培训、继续教育、结对子等方式来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是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教师到新的学校, 新的文化环境, 很有可能让他产生一种新的激情, 把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教师流动制度需要通过综合建设, 更应该是公平合理的, 选择流动应该立足自觉、自发、自愿、自由, 而不应该被强迫。

教师流动“思”之二:教师流动是一柄双刃剑

合理的教师流动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 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求教师进一步流动。然而, “教师流动”是一种新生事物,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弊端。如果有关部门无视教育规律和教师的利益诉求, 单纯依靠行政指令性来流动教师, 而没有一系列合理的配套措施去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难免会有一种“被流动”的感觉。尤其是被流动到相对偏远或经济基础差的学校, 教师极易出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流动教师的“诚信态度”决定着其工作实效, 教育教学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8.城区内教师流动:需要制度创新 篇八

关键词:教师流动 教育均衡 制度创新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48-03

“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2010年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及其折射出的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课题。而解决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的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可以因经济上升或加大投入而得以解决,师资的均衡发展凸显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作为促进区域内校际师资均衡发展重要手段和方式的教师流动制度,近年来已在我国的很多地区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既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推进过程中的复杂性。有专家建议,促使教师真正流动起来,需要实施一个包括制度创新、政策配套、管理创新等在内的系统工程。

一、当前教师流动的特点与难点

1.流动出现的三个状况——自发、意向上位、失衡。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教师流动性不大,呈现的总体状况是:从流动的主导看,是教师主导而不是行政主导,多数教师流动是自发的、趋利的,政府的号召或宏观调控政策往往失效;从流动的方向看,流动多是人往高处走的单向上位流动,优秀骨干教师源源不断向发达地区、向城市、向重点学校集中;从流动的效果看,不是更好达到教育均衡,而是出现更加严重的教育失衡。

2.教师流动难——难在未制度化、规范化。由于历史、经济和区域的原因,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发展都还不够均衡,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往往也是师资力量配备相对较强的学校。校际间师资配置上的差异,不仅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上的“马太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薄弱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成为引起社会“择校”、“择师”热的一个诱因。缩小办学条件差距,可以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和增加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而实现。与之相比,缩小教师水平差距则更为不易。因为,教师不仅是资源配置的客体,更是可以进行主动选择的主体。

以试行教师流动制度较早的辽宁省沈阳市为例,2006年当地调查显示,被动交流教师数量占据交流教师总数的35.01%,参与交流一靠思想工作二靠行政干预。相对自愿参加的,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7.47%,他们支持改革,同时交流时也有所考虑:或由于原来学校离家远,想离家近一些;或因为有晋升职称的政策导向等。积极主动参加教师流动的仅为27.52%,这些教师大都不存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职业倦怠,换一个环境接受挑战。

在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和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的今天,作为影响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的第一要素,师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而如果没有明确的强制性制度规定或引导性政策导向,相对薄弱学校在与相对优质学校对优秀教师的竞争中势将处于不利地位。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差距应该成为政府政策干预中的优先选项,这也是贯彻新的《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由于制度化、规范化尚未到位,各地在推进教师流动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认识和观念问题,即如何让思想发动到位入心;公平公正的问题,怎样使优质学校中真正优秀的教师主动参与交流;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问题,交流政策如何能真正激励主动流动;长效机制问题,怎样使教师交流工作进入常态化。

3.行政主导下,被流动出去的都是学校的——“老弱病残”。按要求,学校要完成一定的交流比例。那么学校往往会趁此机会,将“老弱病残”的教师交流出去。对此,有些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应对措施,下达“行政禁令”,用人学校有权对有交流意向的老师进行考核,并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用。但是,贯彻的效果尚不是很好,有交流意向的老师往往要看学校“眼色”行事,用人学校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考核挑选。

另外,优秀教师的“水土不服”也在考虑之列。“有的老师在这个学校是骨干,交流到新学校,可能由于校情不一样,可能由于学生对象特点不一样,可能这个学科不缺人,他来了没有用武之地,或闲置着或被安排去上别的科目。”

4.在制度保证、规范的要求下,有四大难题亟待有所创新——编制、岗位竞聘、待遇、职数。一是教师编制问题。从全国人才使用的角度看,多年不变或变动很小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如同一个“紧箍咒”,使能干的教师进不来,不能干的教师出不去,限制了教师在本区域内的正向流动。本地无法正常流动,人才自然可能就失范地流到了别的区域。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问题是,农村教师千方百计涌入城区学校,使得城市学校严重超编,农村学校又严重缺编,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动态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势在必行。二是学校内部教师岗位竞聘问题。和其他行业相比,教师这个岗位目前似乎还是一个“相对铁的饭碗”,只要你端上这个饭碗,即使水平一般也很不容易让你走人。再加上有编制那个围墙保护着,新的大学生即使再多、再有才也难以进来。如果在学校推行教师岗位竞聘办法,将那堵人为设置的“篱笆”拆掉,让大批的优秀大学生加盟到教师队伍中来,优胜劣汰,经过常年的流动,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能得到根本提高。整体流动起来,个体的流动就不必担忧了。三是教师待遇问题。就教师个人而言,流动不外乎是为了增加收入,或为了改变环境和氛围,或为了子女的发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点我们应予以更多的理解。优秀教师“流失”现象的背后,我们该思考一些问题:教师个体是有需求的,譬如住房、收入、职称、子女就学,等等,这些需求算是一个老难题了,可是在当地的一些官员眼中这些或许是习以为常的问题,或许是眼下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或许永远也不算是个问题。因为教师个体的需求没有满足,他(她)流走了。后续的,其他教师的个体需求依然得不到解决,那么,这个地方优秀教师流失是避免不了的事。优秀教师一走,该地的教育薄弱问题就更加凸显,造成恶性循环。四是职称的职数问题。教师职称的职数多寡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编制,一般情况下学校编制多,则相应的职称职数也多;二是级别,省一级达标校的职数要高于二级达标校高于三级达标校。假如一个一级校要流出一个高级教师到三级校去,而与此同时三级校要流出一个二级教师,而这所学校已经没有高级教师的职数,这就造成了卡壳,要进来的这名高级教师只能低聘,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这四大难题,均可归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问题,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使交流政策被广大教师接受和拥护,使交流政策的真正落实,使交流政策有长效保证。

二、盘活教师流动,需要制度创新

1.疏通“流动管道”——从“单位人”变“系统人”。在教师定期服务流动和分派优秀教师资源工作中,因为教师人事关系的约束和校际人才壁垒等原因,教师流动不畅的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影响了区域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很多开展教师流动工作较早的地区呼吁,要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建立长效、科学、合理的配置机制,首要任务是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人才身份”归谁管的问题。

nlc202309020545

有专家建议,将教师的管理权限从学校收回到县(区),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工资,实行教师全员合同聘任制和“无校籍管理”,使教师全部由“单位人”变为“系统人”,从而优化组合,按需设岗,科学管理,为教师的定期流动创造条件。

还有专家指出,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的“最高目标”是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可以参照美、英、法、德、日、韩等国的做法,修改我国现行的《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教师职位的公办普通学校的中小学教师的身份确认为国家教育公务员,纳入国家公务员行政管理系统之中。在明确其“公务员”身份后,依法对其进行规范监督,使其享有与公职身份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执行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教师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建立教师城乡流动和管理制度时需要考虑的前提因素。教师是普通受聘者还是公务员?如果是前者,就应该以市场调节为主;如果是后者,教师就必须服从国家的计划和工作调动。相比之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确立为国家教育公务员,能最大程度地推动教师的合理流动与城乡、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各省、市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各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规划和支持引导,统筹管理与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各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要纳入国家教育督导范围,并将其结果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业绩的重要依据与指标,尤其是城乡教师流动率应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资源配置合理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2.实现实质性交流——“人走关系动”。目前各地的教师交流基本有三种形式:“柔性流动”、“支教”和“轮换”。“柔性流动”是指教师仍在原来的学校,但要为其他学校及其教师提供智力支持、指导和帮助;“支教”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到乡村学校任教,但人事关系仍在原来的学校,期满后仍回原学校;“轮换”是指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满一定期限后,必须交流到其他学校任教,人事关系也随转。

沈阳市从2006年开始推行的教师交流制度,就是这种“人走关系动”的轮换,也是教师交流中最为刚性、力度最大的做法。此改革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教育内部和社会上也引起很大震动。有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沈阳市五城区交流教师2055名,其中1958人为“人走关系动”,市、区以上骨干教师达到1146人,占交流总数的55.77%。2007年,沈阳又交流教师2064人,其中80%以上为“人走关系动”。如今每所学校起始年级配备了50%的交流教师,全市中小学校教师交流覆盖面达到了100%。

这么大的交流比例,而且骨干教师从相对优质的学校流动到薄弱学校,还不是支教,是正式调动,这种交流使教师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对广大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丰富教学经验、焕发工作热情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内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的调整,校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一些相对薄弱校和偏远学校的社会声望日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在上升,社会上“择校”的传统思维产生了动摇。由于教师处于流动状态,家长对名校、优质学校的期望值在下降,认为既然学校的教师在交流中,孩子能就近入学是件方便放心的好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与此同时,这种大范围的教师流动,使校际间各具特色的校风、学风得以推广传播,新老教师相互间在教学风格、方法上相互影响带动,区域内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整合。可以说,这项改革的后发效应怎么估量也不过分。

沈阳市的做法示范意义重大,可供全国其他地区根据自身实际适时借鉴。这里一方面是沈阳市坚定的均衡发展理念和决心;另一方面,他们充分考虑以人为本,考虑教师利益,注意创造配套条件和良好政策激励环境,工作认真仔细。如:改造薄弱学校,使得各校硬件和办学条件差别不大;民办公助学校改为公办,保证各校教师工资收入差别不大;建立大学区制,学区内各校相距较近,教师交流到新校后距家不远;实行职称倾斜政策,非交流教师晋升机率15%,交流教师晋升机率60%,等等,既克服长期一校工作的职业倦怠,又防止流动前的责任松懈和流动后的不适应,继承和创新学校特色,在交流和培训中更快地实现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政策如果能够更加制度化法治化,而不因人而异,直接关乎长效机制。

如果我们把眼光转到国外,可以发现,国外很多国家也都将“教师轮岗”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比如日本在公立小学之间实行教师定期调换制度,平均每个教师约7年更换一次任职的学校。这种调换一般是在同一个县或者市内进行,教师工资待遇不因调换学校而改变。韩国也规定,中小学校长5年一交流,教师6年一交流。借鉴先进做法,推行“轮岗制”,将能够抑制“择校热”,推进教育公平。

3.追求“骨肉相连”——应避免削峰填谷。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将学校硬件的标准化建设、政府投入等比喻为促进教育均衡的“肉”,那么,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则如“骨”,实现教育均衡,需要“骨肉相连”。

目前,城乡之间学校的硬件条件差距很大,城市内的一些学校建有自己的天文馆、科技馆,甚至有造价1.1亿“天价小学”。而一些农村的学校还停留在“教师—黑板—粉笔”的原始阶段,苦于缺少必要的教学条件和实验设备,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薄弱学校同一些大城市的重点校比起来,财力、物力都差距很大,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教师流动到乡村学校的主动性。如果城乡学校的硬件设施能够缩小差异,也会有助于教师流动制度的推行。

在教师流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还要避免走入认识误区,即把“一杯好茶变成两杯白开水”,而是应该将“一杯好茶变为两杯好茶”,不能将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与非优质教育资源在师资配备上实行简单的“削峰填谷”,而应该共同发展,达到高位的均衡,具体到教师交流制度而言,就是要实现在交流中提高,在提高中交流。

虽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教师这个“兵”不是普通的兵,学校这个“营盘”也不是一般的营盘,特别是一些优质的学校,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教师则浸润在这种文化之中,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动可以起到优秀文化的传播作用,但也可能“峰削掉了,谷没填好”,两败俱伤。教师的职业不是净水生产线上的灌水工,教与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名师和高徒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教师的职业适应度是不同的,这里有一个在教师流动中如何科学合理配置的问题。

4.加快实现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取消“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划分。政府在中小学教育领域要全面贯彻“善”的伦理原则。在办学规划时,应致力于合格校、标准校建设而不是重点校、示范校的创建;在办学投资时,应按照实际的办学成本平均按照人头分配,而不能厚此薄彼显示等级差异;在奖惩措施上,各校按照实际的情况有所差异,力争所有的管理制度都能够帮助中小学整体推进。同时应真正实现同一区域内同一级别(同一职称)教师的同工同酬,只有尽快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师实际收入保持均衡状态,缩短城乡教师的实际收入差别,努力做到“不管在哪一所学校工作的教师其收入水平、福利待遇等大体相当”。这样,才能让教育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师也能安心乐教。

5.借鉴国外做法——建立个别化教师工资系统。建立个别化教师工资系统就是要打破单一的工资序列,根据市场需求,调节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基本工资。为了解决贫困落后地区的师资问题,或是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落后地区任教,有的国家采取的是增加基本工资(永久性的、增加的金额也大);有的国家采取的是奖励的办法,例如澳大利亚;有的国家(如智利)同时采用两种办法;有的国家规定师资严重短缺地区的教师工资比其他地区教师的工资高,像瑞典。但不管哪种方法,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贫困落后地区教师的物质待遇和提供其它各种优惠条件。

因此,要保障在贫困地区从教的教师的合法权益,我们就必须打破单一的工资序列,建立个别化教师工资系统,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物质待遇和提供其他各种优惠条件。只有让教师自愿去农村、去贫困地区,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他任何带有强制性措施让教师不情愿地去那些条件差、环境劣的地方从教,都是有违教师权益的。

参考文献

[1] 汪丞.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及对策思考 [J].教育管理研究,2005,(3):44.

[2] 高俊霞. 日本教师流动制度及其启示[J].唐山学院学报,,2009 ,22(2)): 95-97.

[3] 张忠福.教育均衡应首先在区域内实现——对农村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思考 [J].教育探索,2004,(1):61—62.

[4] 孟令熙.教师流动规律及其对教师管理的启示 [J].中国教师,2004,(5):23.

[5] 李士安.实现区域城乡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的困难与对策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6):88.

9.教师流动 篇九

题目及解析

1.如何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参考答案】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的单向流动和物质周而复始的循环推动了一切生命活动的进行。因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核心,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从能量流动来看: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能量,能量是推动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不论哪种生物,只有不断地获得能量,才能生活下去。同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其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能量的供应。也就是说,能量必须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输入到生物群落中,并沿食物链(网)这个渠道进行传递,才能维持群落中各种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消失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只有深入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才能发现并深刻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并运用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指导生产实践。

【要点分析】

本题属于学科知识类问题的考查。能量流动这部分知识是学生所掌握的一个重点内容。而能量流动的概念及其主要组成成分也是需要考生掌握的。考官主要想考察学员能否真正的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知识点。

2.本节课的教学应用了探究性学习方法具体有哪些步骤和特征? 【参考答案】

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主要包括:(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等几个步骤,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则体现在(1)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知识;(2)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3)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4)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5)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

【要点分析】

本题属于教学设计类问题的考查。该问题是针对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的追问。针对于探究性学习方法类的问题,考生回答时需要注意的是:(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

题或回答问题;(2)保持学生的好奇心;(3)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4)形成积极地对待科学的态度;(5)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3.针对本节课,你怎样在有学生的情况下达到预设? 【参考答案】

在生物新课程的学习中,某个预设性的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生自己的探索、思考与体验过程越来越成为学习的关注点。这样的过程既不是完全由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更改的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无限发散的生成过程,而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体,这样一个过程既包括事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准备和预设,更是对教学过程的真实进行状态密切关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状态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经历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偶然性、不可预知性和神秘感的艺术化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持续的创造性探究获得活生生的真实体验,实现主体性的发挥、个性的解放和人格的重构。因此,教学本身是不可能被预先完全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情景中持续创造的过程。

【要点分析】

本题属于教学实施类问题的考查。主要考查预设与生生的是否科学合理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是建立在教材和学情精确分析的前提下,是考查考生对于教材和学生的精确把握的情况。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要与试讲时的方法一致。

4.为什么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 【参考答案】

能量之所以单向流动即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各个营养级,既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是因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一定的,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而不能逆流。由于太阳能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生产者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将太阳能固定在它所合成的有机物中并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而当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一部分热能,这部分热能一旦散失,生产者是不能固定的。因此,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由此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能量耗散系统,太阳能必须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才能满足各营养级生物对能量的需求。但是,生态系统从属于“物理系统”,其能量流动照样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要点分析】

本题属于学科知识类问题的考查。此道题是在考查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考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注意语言表达上需要做到言简意赅。同时对于学科知识可以适当延伸至更加深入化的解读和扩充(前提建立在对于知识掌握特别精确的情况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让考官看到你专业而又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准备不充分时,可适当歉疚的表示日后这方面还需要多加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行。

5.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根据我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过程与方法目标:

锻炼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 点。【要点分析】

10.教师流动 篇十

吐鲁番市利用元旦、春节前后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陆续返乡回家探亲的有利时机,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社区(村)、企业和集贸市场等建立24个“流动党员关爱站点”,开通了24部党员服务咨询电话,配备了办公设施,抽调70余名党务干部到关爱站点专职或兼职做好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关爱站点”服务项目办理程序、各类咨询服务、求助登记、电化教育等7项制度,修改完善了《流动党员管理办法》,明确了开展各类政策、法规咨询、党内宣传教育、接待来信来访、帮助解决党员群众实际困难、指导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等职责。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以及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形式,在全面摸清342名流入、流出党员底数,建立管理台帐,实行流动党员一人一档,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的组织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向党员、群众介绍“流动党员关爱站点”的工作职责、服务项目,十八大精神等内容,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

11.机制:县域教师流动成功的柱石 篇十一

先行先试的嘉善有哪些经验和效果呢?我刊记者和一些业内记者同行一起,与嘉善教育界有过面上的接触,也做过深入走访。并在采访了解的基础上,就嘉善教师轮岗进行了宽泛的交流和探讨。

顺应时势把握机会先行先试

嘉善是浙江省唯一同时接壤上海和江苏的县。县城距上海、杭州、宁波、苏州四大城市都只有100公里左右。2009年被评为第三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被国务院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有了进一步的需求———给孩子就读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以期通过孩子最大化地自我实现。可是嘉善人心中的好学校屈指可数———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第一中学、第四中学,这几所学校的名师多,学生成绩好。于是出现了许多同全国各地相似的现象———择校愈演愈烈。这几所名校人满为患,上学和放学的档口交通严重受阻,家长接送孩子辛劳奔波;相应的农村学校或办学条件弱一些的学校,生源日渐萎缩,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有些班级学生数已经达不到最小班的建制,可由于还有孩子就读,又不能撤除。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面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嘉善县政府和嘉善教育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思考,努力寻求破解之道。恰在此时,国家推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嘉善主动请缨,承接了国家相对经济发达地区“县域教师轮岗”的试点任务。走在了全国的前头,成为教师轮岗的“吃螃蟹”者之一,为浙江再推广、形成“国家版义务教育教师异地轮岗”积累了经验,也为当地的择校热降温和推动教育均衡、最优化地发挥教育资源功能做出了贡献。

硬件先行奠定均衡物质基础

嘉善人在进行深入调研后,觉得现在嘉善的经济相对富裕,有能力按教育现代化的标准落实各校的“硬件”。于是,在承担教师流动这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后,他们一把尺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投入,给予相同的制度待遇,甚至还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他们努力做到“六统一”和“一高于”。

“六统一”:一是统一城乡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由县财政统筹落实城乡学校改造与建设经费,全县累计投入3.4亿元基本完成了“校安工程”三年建设规划。二是统一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农村学校班额不足的班级,按照标准班额安排生均公用经费和补助经费。三是统一城乡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标准,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教育装备经费,其中80%用于农村学校,加大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建设,全县教育装备城乡均衡度和教育信息化水平领先全省。四是统一就近招生,2010年起打破城乡界限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全面实现了学生就近入学,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向新居民子女全面开放招生。五是统一划定高中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比例,省一级重点高中每年招收的保送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六是统一城乡教师配置标准,按照生师比合理配足教师。农村学校招聘教师人数多于城镇学校,满足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

“一高于”就是农村教师待遇高于城镇,农村教师工资高于县城,享受农教津贴、奖励以及上下班免费接送等优惠待遇。

师资为本确立均衡源头活水

嘉善人深知:教师是立校之本———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均衡,离开了教师的均衡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嘉善从建立机制入手,努力促进全县各学校师资的动态均衡。

嘉善针对教师轮岗的机制表现在四个方面。

1.建立合作共赢目标激励机制

他们依托教育系统干部“双休日大课堂”,开展了以“教师流动”为主题的校长论坛,围绕教师流动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恳谈会,征求意见,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宣传引导,消除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各种思想顾虑,努力在全县上下形成教师合理流动的共识。2011年全县报名参加流动的教师达296人。嘉善考虑到稳妥、合理,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将教师流动比例控制在8%,实际流动188人,其中95%是首次流动。提出了每年流动约10%的比例,五年内使全县义务教育学校50%左右的教师参与流动。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目标:名师均衡分布,实现农村学校基本学科都有县级以上名师引领,提升教师素质;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中“职业倦怠”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促进学校共同发展。通过教师流动,增加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互学竞争、取长补短,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从而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发展。

2.建立城乡互动多元交流机制

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师调动方式,实施城乡多元流动模式,努力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变单一的农村向城镇流动为城乡互动多元流动。有城镇流向农村服务流动,有农村流向城市培养流动,有教学片区互动流动,在188名流动教师中,城乡互动121名,其中由县城流向农村53名。第二,变普通教师流动为以学校管理层和名师为重点的定向流动。突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县级以上名师两个重点。第三,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整个流动工作,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方案,明确每一所学校流出的教师和流入的教师数量、类别,有一定数量但不过量,制订计划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为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他们要求流动教师原则上小学是一、四年级,初中为七年级。对中层以上干部和名师,由个人申请,学校同意,全县统筹调配。其他教师由片域学校组成的8个教育联盟来协调流动。在时间上根据不同类型教师分三个批次有序进行。

3.建立政策驱动积极引导机制

上一篇:快乐体验400字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十八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扛起管党治党责任 筑牢从严治党根基